高职教育的产业性刍议(精选11篇)
高职教育的产业性刍议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人们对舞蹈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 这由时下各地舞蹈少儿班或舞蹈成人班纷纷爆满的现象可见一斑。随着舞蹈的影响越来越大, 社会对舞蹈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这为高职舞蹈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但与此同时, 这也对高职舞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舞蹈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舞蹈教学是动态美行为艺术的培养过程, 学生在塑造形象, 抒发情感的同时, 也可通过美的音乐、美的形体、美的动作和美的语言等为载体, 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舞蹈能促进个人气质塑造, 提高身体素质
气质是内部修养、外在行为和谈吐、待人接物等各方面表现的总和。在舞蹈教学中我们会发现,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后, 许多以前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不良习惯的学生都能得到矫正和改善, 长期参加舞蹈训练的学生不仅会增加形体美感, 还会使他们因自我感觉良好而越发自信乐观, 为他们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而且由于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 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 对肢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等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这决定了舞蹈不仅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有着重要作用, 而且对学生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也大有裨益, 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舞蹈能促进心理健康, 提高审美意识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晓邦说过: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 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古代学者在《礼经会无》一书中也对舞蹈的功能有过精辟的见解:“教之以舞, 可以精调血气而收束其筋骸, 调畅精神而养其心术, 是以血气平和, 耳聪目明,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这些评论, 都形象地揭示了舞蹈对于促进心理健康, 提高审美意识的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曾对我院积极参加舞蹈训练的学生和未参加过舞蹈训练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特征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积极参加舞蹈活动者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高于未参加舞蹈训练的学生, 其中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项因子上, 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更加显著, 由此也论证了舞蹈活动的“健心”功效。而且在舞蹈中, 学生可以感受音乐与肢体的交融, 感受每一个舞蹈中的不同情感, 从而直观、形象地学习美、认识美, 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
3.舞蹈能历练意志品质, 增强团队精神
舞蹈基训是非常单调、乏味、枯燥的工作。特别是对于缺乏扎实舞蹈基本功而又充满活力、青春活泼的高职学生来说, 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往往会在不断挑战身体极限的同时磨炼出超凡的毅力, 而且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 舞蹈表演大部分是以群舞的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 整齐划一的队形和动作是衡量整体美感的重要标准, 在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中, 学生们会在一遍又一遍的不停练习中锻炼耐性和合作精神, 最终达到整齐统一的表演效果, 这种训练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进而推动他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
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现状
近年来舞蹈教育在高职院校得到了越来越重要的重视, 不仅学前教育、音乐、模特等相关专业更加重视舞蹈课程的设置, 许多高职院校还专门开设了舞蹈专业, 其他非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在第二课堂中自由选择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现代舞、芭蕾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等进行相关舞蹈训练, 但高职舞蹈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事业, 时下还仅仅处于探索阶段, 依然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 师资力量薄弱
舞蹈是一种需要“言传身教”的艺术,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缺少师资的现象相当普遍, 笔者随机调查了多所高职院校, 虽然很多院校设立了公共艺术教学部和艺术教育中心, 但是大多数舞蹈教师都是来自院校内其他部门或者是本院一些具有舞蹈特长的人员, 许多学院甚至外聘舞蹈教师“赶场”, 所以, 高职院校缺少舞蹈教师的现象是不可否认的。
2. 教育、教学方式陈旧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态艺术, 具有“立象尽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 这一特性决定了舞蹈教育始终延袭着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教这一主要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过于老套呆板。纵观高职舞蹈教育, 大部分都以灌输式为主, 启发式较少, 重视舞蹈素材教学, 而缺乏实用性的舞蹈教学, 学生舞台实践机会、参与基层排练很有限, 不能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对提升学生艺术修养方面作用有限。
3. 生源参差不齐
高职学生除少数人入学前接受过舞蹈训练外, 大部分毫无舞蹈基础, 他们入校前多未受过任何舞蹈基本功的专业训练, 仅凭兴趣来学。这些现状就造成了个人学习舞蹈素质上的个体差异, 而舞蹈上课形式多以大课为主, 学生人数多, 几乎没有个别辅导的机会。因此, 舞蹈教师容易在底子好和底子差的学生之间来回摇摆, 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却经常“吃过量”的局面。
4.学习积极性差
在笔者教过的非舞蹈专业学生中, 80%以上的学生在孩童或少年的最佳舞蹈训练时期没有进行过较为系统的舞蹈训练, 而高职学生已进入成人阶段, 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基本定型, 在柔韧性、软开度等方面的可塑性已大大降低, 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舞蹈训练, 学起来会相对比较辛苦。在反复练习后某些技术动作仍未能掌握, 势必产生畏惧心理, 在行为上就必然导致对舞蹈的厌倦或畏难, 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对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一些建议
1.培育合格师资, 推动舞蹈教育发展
舞蹈教育不是单单教会学生跳就可以的, 还要让学生在感受舞蹈艺术无穷魅力的同时学习和了解相关的舞蹈知识, 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舞蹈表现力、舞蹈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舞蹈理论知识和化妆、服饰、灯光、舞美等与专业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一方面, 学校应该在舞蹈教师人才引进和队伍组建过程中,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定岗定编, 通过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改变高职舞蹈师资紧缺和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尤其是要积极引进一些具备资格的、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高素质舞蹈人才从教, 以此推动舞蹈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也应多创造机会, 促使高职舞蹈教师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和在职进修, 要为教师提供登台表演、参加各项比赛的机会, 促进教师队伍向知识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广博的知识水平, 才能在教学和舞台实践中得心应手。
2.淡化技术难度, 改变学习方式
在高职开设舞蹈课, 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舞蹈家, 而是把它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 通过舞蹈教育的普及达到提高年青一代艺术修养的重要目的。在每周只有2课时又需要教授那么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如果没有对舞蹈文化的深刻认识, 没有对舞蹈作品的直观感受, 没有点燃触动心灵的舞动, 学生就不会有探索欲, 也不能把基本功训练和艺术表现有机结合, 那我们的教学培养也是不成功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避免学院派训练过分追求技术规范性的特点, 淡化技术难度, 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上下功夫, 多创造对各类不同的舞蹈信息大量接纳的机会。比如, 在舞蹈学院的教学中, 一个舞种从基本体态、屈伸训练、手位、脚位慢慢练起, 至少要学满一个学期。而在高职舞蹈教育中, 没有这么充裕的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应放弃对基本元素训练的过高要求, 多给予学生这个舞种总体外形风格的信息和成型舞蹈编排组合的练习, 由浅到深逐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后, 再学习一些精细的动作,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捕捉流行热点, 注重兴趣教学
高职教育一般只有三年, 其间除舞蹈专业的学生, 其他专业学生能上舞蹈课的时间少之又少, 再加上学生大多没有舞蹈基础。对舞蹈的认识、态度持不同的见解, 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是心理障碍, 这些势必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高职舞蹈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付出比普通高校教师更多的努力。比如, 学生的舞蹈兴趣和喜好会随着社会舞蹈发展潮流而改变。近年来, 体育舞、街舞、“芭拉芭拉”等都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而且跳这些富有动感的舞蹈更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因此, 舞蹈教师可以适时在舞蹈课中加入一些课本上没有涉及的动感舞蹈的内容, 由于这些舞蹈以跳为主, 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眼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可以通过舞蹈来达到放松、解压的目的, 可谓一举两得。
4. 注重激励教育, 随时巩固信心
表扬是幼儿舞蹈教学中百用百灵的法宝, 其实对于高职生同样适用, 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渴望得到肯定的心, 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 教师真诚地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 不仅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会让他们逐步走上自信的人生道路。当学生由于感觉不佳、节奏不准而遭遇心理“瓶颈”时, 要通过合理的分析、耐心的指导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都应该具有不服输的气质, 从而给学生增添勇气, 战胜自卑。当看到学生因不断成功而取得了宝贵的自信时, 教师还要不断地支持、鼓励, 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热情的关爱和鼓励, 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进入到体会舞蹈美的心理平台, 为进一步学好舞蹈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努力活跃课堂气氛
可以加入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给学生提供创造性、主动性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学中多采取基于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使学生学习的途径更加广阔和多样化, 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有效地练习和复习, 缓解教师课时不足带来的压力。我们也可以将现代化的摄像设备运用于课堂教学, 因为在传统的舞蹈练习课上, 一般学生表演得怎么样都是由教师来进行点评, 而学生自己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动作和表情, 如果将摄像设备应用到课堂上, 学生就可以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并及时进行改进, 从而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 在大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的今天, 舞蹈的教育功能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 只要让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 高职舞蹈艺术土壤上定会开满绚丽多彩的鲜花。
摘要: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 无论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审美意识的提高, 个人气质的塑造, 良好道德修养还是意志品质的培养, 社会行为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但目前我国的高职舞蹈教育普及率较低, 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不足。本文立足于此, 分析我国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并提出了若干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舞蹈教育,作用,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小玲.论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现代化发展[J].广东教育 (教研版) , 2008 (06) .
[2]夏莉娜.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策略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4]李丽.高职舞蹈教学探究大学时代[J].大学时代, 2006 (10) .
高职教育的产业性刍议 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性 教学过程 项目化教学 实习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过程要将国家职业标准职业要求和技术技能标准引入教学,分析企业职业活动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以典型乙烯生产企业做蓝本,开发项目化教材,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认识实习、现场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以及仿真实训经历职业体验,成为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是突出职业性、地方性、应用性,具有从事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在高职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职业性,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
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要将职业要求和技术技能标准引入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社会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约4700多个工种。根据有关行业的发展要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陆续新增了约31个职业。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如图1国家职业标准结构图。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分析职业活动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再进行课程设计。如图2石油化工行业化工生产工职业活动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二、以行业典型的企业作为教学蓝本
高职教育是通过企业把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典型的企业具有行业的普遍性,还有其特有的特殊性,选取企业作为教学蓝本要注意的原则是:
1、具有行业代表性:如某学院选取兰州石化作为教学蓝本,因为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是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大型的国有企业,学院多年与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开展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教育教学活动,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生产工艺技术具有典型性:如某学院与广州石化作为教学蓝本,广州以原油作为原料,生产液化气、汽油、煤油、柴油、重质油等燃料油以及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三烯、三苯”,生产合成材料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具有典型的工作过程,典型的工艺技术,典型的单元操作。
3、操作技术具有先进性: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装置安全程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等,在行业中有先进的工艺过程、工艺技术、工艺设备及安全管理模式。
4、真正做到校企业结合,前校后厂,实现“黑板上下来,从教室里出去”,深入工厂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
三、采用项目化教学
采用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教学,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开发项目化教材。
项目化教学的职业性首先体现是教学过程的逻辑起点,不是学科的知识系统的内部逻辑,而是职业、岗位(群)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要求的内部逻辑,是生产过程导向(或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导向)的内部逻辑;同时项目化教学强化职业氛围,仿真的、模拟的或真实的环境,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例如高职化工生产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定义是操作、监控或调节一个或多个单元反应或单元操作,将原料经化学反应或物理处理过程制成合格产品的人员。涉及的主要生产装置包括乙烯裂解装置、丁二烯抽提装置、碳五精制、芳烃抽提、苯乙烯生产装置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生产装置以及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塑料等生产装置。覆盖的岗位群包括反应岗位精馏岗位、裂解炉岗位、流体输送岗位、制冷岗位、压缩岗位。 从职业、岗位(群)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要求作为教学过程的逻辑起点,分析典型的乙烯生产核心岗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选取七个教学项目进行学习,包括12个技能实训工作任务,27个工艺知识,1周乙烯厂实习等如表1《乙烯生产技术》项目化教学内容。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具有普遍适用性,又有针对性的乙烯生产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加强实训、实习的职业体验
高职学生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包括认识实习、现场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以及仿真实训等。
认识实习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由学校到工厂,由理论到实践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接触工人,了解工厂,热爱自己的.专业,扩大视野,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为今后创造性地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习目标:采用的模式:预习,实地观看(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工厂技术人员讲解-讨论、答疑-写报告。
现场教学(课堂实习)是指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实现“黑板上下来,从教室里出去”,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比如在某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教学中,把课堂带到工厂,在生产现场讲解理论知识;再比如把课堂设在实训室,一边讲原理,一边将原理的应用及操作。现场课堂教学现象生动,把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学习效率高,采用的模式预习,教师讲基本原理-现场讲解原理的应用场所、设备-教师讲解设备位号、意义-学生现场指出设备流程坐向。
生产实习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深入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体验工人的生活,了解企业的企业的生产状况,管理经营情况和行业发展前景,熟悉掌握石油化工生产工艺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基本工艺操作、工艺技术指标,并将学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要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谦虚好学、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采用的模式是:预习,下班组跟定师傅-倒班-写报告-答辩
毕业实习是在学生基本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开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前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实习,熟悉化工产品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工艺方法和工艺措施,了解工艺设计原则和有关的技术指标、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与经验。采用模式:预习,定岗位实习,调研,收集资料、检索文献-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仿真实训解决下厂实习“只许看,不准动”的难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模拟开车、停车和典型事故处理训练,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并采用了实验预习(现场与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计算与手算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单元过程与设备的模拟优化与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519
高职教育的产业性刍议 篇3
一、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是探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联动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为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设置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其实践范例,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决策服务。
(二)理论基础
教育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人口结构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但教育结构主要决定于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发展要求各人才培养机构能够根据其对劳动力数量、规格的要求协调各类学校和专业。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及时增减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导向,换言之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可以通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来衡量。
二、构建评价机制的基本依据
依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兴办专业,不仅符合职业教育所要求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更有利于学生就业。职业教育如果脱离了产业、企业就很难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一)职业教育应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亟需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和为地方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性质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必须跟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使之能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转型应助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生本理念已深入人心。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备良好职业技能和素养的人才的前提下,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是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产业结构决定了人才需求结构,也自然影响着就业,间接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因此,区域产业结构直接决定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方向。
三、评价机制建立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评价机制是一种规范和对质量的衡量尺度。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促进、提升和发展的作用,因此,评价时应遵循系统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评价机制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目标的实现和评价功能的发挥。因此,评价内容的确定,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评价必须科学合理。
(三)方向性原则
评价机制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引领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方向,使其更好更主动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并为之服务。
(四)可行性原则
评价机制的确定,必须使评价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能够为学校进行正确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四、评价机制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一)基本框架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决定(图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历史办学特色等,外部因素包括区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就业市场和社会评价等,内部因素是基础,外部因素是依据。
因此,有必要从实际出发,考量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程度,特别是以外部因素为主导对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进行有效评价(图2)。
图1: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
图2:影响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主要因素
(二)主要内容
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进行评价,可以从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升级的适应性、与社会需求的适切性、学生就业质量数量以及专业评估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1.与产业升级的适应性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升级的适应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1)专业设置情况与招生数要能满足产业结构要求。根据苏南地区特别是昆山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逐年减少,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较稳定并略有小幅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学校的专业设置应根据产业所占比重适时调整。
(2)具有动态调整机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要根据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人才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
(3)结合地域优势和特色。昆山的三所公办高职院校位于不同特色的经济发展区,可以根据各自的区域位置、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等特点,对专业设置进行综合考虑,形成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实现专业的错位发展。
2.与社会需求的吻合性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素养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教育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非常明确,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势必要与社会需求相吻合,要根据社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数量、规格和结构的需求变化而变化。高职院校在稳定现有专业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区域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结构,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3.与就业市场的适切性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下,学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人才需求预测、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据,对不适应市场就业的专业进行及时调整,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与专业评估的一致性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改革,不仅要综合考虑内部、外部因素的动态变化,还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同时还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让具有一定公信力的社会评价机构参与进来,对专业设置情况作公正的评价,通过完善的专业评估机制,引导高职院校科学设置专业,逐步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专业设置能与产业结构达到较好的吻合度。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社会需求,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避免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和重复性现象。
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定位刍议 篇4
目前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定位的误区
现代化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不单单是过去那种琐碎、简单的家务性劳动, 而是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智力性劳动。随着酒店硬件的不断完善, 酒店电脑智能化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酒店文化的建设等都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但由于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时间较短, 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两类出身:一类是由过去的中职、中专升格而来, 一类是普通高校办的二级学院, 这使得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原来的“胎记”。加之过去若干年的办学惯性,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么是中专酒店专业的“发面馒头”, 要么是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压缩饼干”, 这导致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游离不定, 也使人们对酒店管理高职教育的定位认识不清, 甚至高职院校内部认识也不统一, 办学特色也无从谈起。这些模糊认识主要有:
其一, 中职中专出身者认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就是为酒店进行的职业培训。他们只强调技术技能培养, 忽视人文教育和理论教学, 将人文教育边缘化。也有人认为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服务性质工作, 不是做研究, 无须掌握多少理论知识。
其二, 普通高校的高职学院认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重视学科的系统性, 讲求知识的连贯性, 重理论教学。他们忽视实践教学, 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使高职院校的职业技术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其三, 一般人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存在误区, 他们看不起为酒店服务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 认为酒店管理专业仅仅是培养端盘子、叠被子的服务员, 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不屑一顾。因人们缺乏市场意识, 令中国这个全球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成了酒店业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最为紧缺的国度。
其四,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 酒店业的“实用性”就是市场急需什么服务人才, 就培养什么样的服务人才。从表面看, 人才的培养与市场进行了对接, 而实际上, 这只是顺应了市场的短期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专业设置口径过窄, 人才培养的功利导向过重, 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
其五, 一些高职学院与酒店供需双方在认识上、操作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一些不协调。如高职生读了三年书, 酒店让他们从服务员做起, 令其难以接受。部分高职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不安心从酒店的基层做起, 对学历比自己低的管理者产生鄙视心理, 由于心态调整不好, 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就业很短的时间里, 便频频跳槽, 无法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高职院校认为, 酒店在招聘人才、使用人才时急功近利, 只考虑短期利益, 不考虑可持续发展, 比如把大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 使他们看不到前途。而酒店却认为大学生“难伺候”、“不好用”、“反正不安心, 不如使用职高生”, 这种认识上、操作上的差异, 造成供需双方的不协调, 影响了人才的录用和成长, 影响了酒店业可持续发展与高职教育双赢的大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是一个系统, 教育部相关文件提出“坚持科学定位, 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的专业定位要求, 并对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因此, 我们需要找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及其就业去向, 解决好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基础等方面的矛盾, 尤其是要认清高职教育与中专教育、本科教育的区别。实际上, 高职教育就是培养适应酒店业发展需要、胜任现代酒店管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第一线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四星级以上酒店, 从事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酒吧、人力资源、销售、公关等职业岗位服务与管理工作, 须胜任酒店基层或中层管理职务。根据这一目标, 我们可以对酒店管理专业作如下定位:
第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道德、性格、思想、知识、能力、体魄这六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这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对于职业培训而言, 高职教育应该是品德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 以人为本, 从办学理念到课程设置, 从培养目标到教学模式, 都要体现二者的融合与协调,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意识和综合素质。
第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而不是一般层次的人才。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应重点放在职业道德素质和高技能素质的培养上, 应采取切实措施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敬业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水平。从培养目标的层面看,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设定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一年左右要成为酒店基层乃至中层的管理骨干。毕业3~5年后, 部分学生要成为酒店行业的精英人才。
第三,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酒店业岗位应用型人才, 而不是理论型人才。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要适应市场———酒店业需求办学, 即以服务酒店业为宗旨, 产学结合, 以就业为导向, 以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的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应该不仅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 而且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具体说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能力;二是理论和技术的转化能力;三是社会综合活动能力。因此, 酒店管理高职教育必须完成两项任务:第一, 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技能;第二, 培养学生基层和中层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 所培养的学生才能与操作型的中职学生及科研型的本科学生区别开来, 有别于职业培训, 突出其应用型、实战型和技术型的办学特色, 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正确定位的模式体系创新
酒店管理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 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 成为一种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 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办学理念, 明确办学方向, 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行业中的基层或中层管理者, 这类角色既需要专业操作技能, 又需要有管理能力, 同时又承担着班组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激励等管理职责。做好主管、领班等基层工作, 是酒店生存或良性运转的根基。目标决定模式, 只有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我们才可以正确选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实施的“1+0.5+1+0.5”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比较适合高职教育。即学生首先在校学习一年, 掌握酒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然后去酒店实习半年 (第一个0.5) 熟练掌握前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以获得对酒店行业的感性认识, 弥补在学习理论时感性认识上的空缺。经过实习, 学生带着对酒店行业的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再学习一年的酒店管理方面的其他课程及技术, 最后再回到酒店实习半年 (第二个0.5)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酒店管理理论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能力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酒店的管理岗位, 得心应手地进行工作。
建设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市场需求证明, 高职教育既不能采用操作型的中职教育模式, 也不能沿用学科型的本科教育模式, 应该着力从传统教育“理论深、起点低、内容旧、应用少、学得死”的弊端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浅、起点高、内容新、应用多、学得活”的特点上来。课程设置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特征, 遵循“加强基础、突出主干、减少重复、注重实践”的原则, 优化课程体系;按照“继承、摒弃、增加、合并、创新”的方针, 整合课程内容, 大力删减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建立开放、个性、多元课程体系结构, 形成“三级教学平台”即打造学生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工具平台”,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适应职业流动和提升能力的“专业基础理论平台”, 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 (群) 的“专业技能平台”。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形象教学、个案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块化教学, 本着少讲多练的原则, 配置以相应主干课程, 使理论和实践、知识与技能、专业与基础进行有机结合, 使整个教学过程与岗位要求贴紧, 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 凸显人才培养水平。
知识与能力并重, 注重职业意识的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养成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只有把知识和技能紧紧依附在这种职业意识和习惯上, 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才能够在酒店企业充分施展才能。
综上所述, 只有明确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定位, 澄清模糊认识, 运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握培养中、基层酒店管理人才的正确方向,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才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4.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朱莲.加强岗位能力培养提高酒店类高职学生职场竞争力[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
[4]史保金.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4, (6) .
[5]黄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定位[J].职教论坛, 2004, (21) .
[6]罗德清, 蔡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
[7]叶丽娜.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的变革[J].职教论坛, 2007, (2) .
苏南高职生职业诚信教育刍议 篇5
关键词: 苏南 高职生 职业诚信
职业素养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隐性职业素养越来越看重。对高职生来说,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行业企业的工作需要,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隐性职业素养十分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苏南企业的实际对高职生开展职业诚信教育谈谈看法。
一、苏南企业对职业诚信的要求
笔者所说的苏南,指位于江苏南部的苏锡常地区,这里经济发达、人文底蕴深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域。在全面实现小康后,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韩国相比,苏南地区在经济结构、科技创新及人的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人的现代化仍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且相对薄弱的环节[1]。苏南企业在向现代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普遍对职业诚信提出更高要求。
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2]。苏州拓胜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秉承“专业铸就品质,诚信赢得未来”的经营理念,提出通过服务完善产品满意度,提升客户价值,创造公司价值。江阴苏派服装集团的经营方针是:诚信为本、品质为纲、满意服务、保证信誉,提出将真诚、信用作为企业立身之本。海澜集团的质量观是好产品是最大的信誉。到2013年末,海澜之家已在全国开设专卖店近3000家,并先后荣获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之“营销大奖”、“潜力大奖”等称号。2013年11月10日,海澜之家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大关,全年突破12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幅超过50%。江苏腾奇电力设备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常州市新北区百丈工业园,注册资本为500万人民币,主要经营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公司秉承“诚信、专业、共赢”的经营理念,坚持用户至上、质量第一,以科技服务客户,坚持技术进步、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经成为一家颇有实力和规模的企业。企业诚信经营需要广大诚信的员工,苏南高职院校主要为苏南地区行业企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强其职业诚信教育,以适应苏南企业现代化对员工高素质的需求。
二、加强职业诚信教育的对策建议
1.认识职业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有关高职诚信教育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一般诚信教育层面,与行业企业结合度不够,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德育特色,所以我们这里特别提倡的是高职生职业诚信教育,体现诚信教育的职业性。
海澜总裁周建平说:“员工是企业之本,创信誉企业关键要有信誉员工来支撑。精益、宽爱、诚信、无欺是每个员工的品格。以信立德、以信立身、以信立市,在企业内部,可以对员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在企业外部,可以对顾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3]目前为何要特别强调对高职生加强职业诚信教育?就是因为职业诚信普遍缺失,社会诚信严重失范。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2001年中秋节前,中国食品界爆出最大丑闻:南京名声卓著的“冠生园”用一年前的发霉馅制作2001年的月饼。被曝光后的南京“冠生园”老板说了一句让全国人民震惊但在这个行业内已是公开秘密的话:全国月饼生产企业差不多都是这么做的。消费者因此恍然大悟,而道出这个秘密的南京“冠生园”老板则成了众矢之的。2002年4月,南京“冠生园”终以“经营不善,管理混乱,资不抵债”为由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可以运用大量职业诚信缺失的反面例子教育学生,从而使其认识到职业诚信的重要性。
2.结合各自专业加强职业诚信教育
高职教育是职业性教育,诚信教育必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不断强化所学专业的职业诚信意识,如会计有会计的职业诚信要求。在会计从业人员中不时出现这些现象,如参与变造、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同上级领导同流合污,为其出谋划策,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在账面上虚增支出,借此偷税漏税或者虚增收入,借此伪造良好的财政收益。这种行为不仅损害自身发展,而且损害所在企业和所在行业的发展。可以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用实例加强职业诚信教育,这是很有效的方法。现在一些高职专业教师只传授专业知识,没有很好地把职业道德包括职业诚信教育渗透期中。只有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于诚信校园文化建设,陈桂良在《论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一文中提出加强诚信教育引导树立诚信价值观、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表率作用、建立个人诚信电子档案、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等有益的建议[4]。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苏南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运用吴文化的诚信历史文化资源。从吴人始祖泰伯“三以天下让”、季札挂剑到近代实业家荣德生等为无锡兴办教育等义举,吴地先贤人物的诚信品质应该通过校园文化的载体为高职生发扬光大。用吴文化的优良传统陶冶高职学生,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在苏南更好地诚信做人做事。
4.在顶岗实践中培育职业诚信品质
职业诚信需要实践环节,需要知行合一,高职生在顶岗实践中要践行职业诚信。苏南地区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品需要升级换代,这里涉及大量职业诚信问题。高职生深入企业,要了解企业产业产品转型换代的新情况,以及由此对企业管理、营销和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提出新要求。同时要牢记“顾客是上帝”、“一切为了顾客”的企业使命,懂得社会担当。在顶岗实践中,虚心向老工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诚信品质,逐渐把职业诚信理念化为诚信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马野青.苏南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6):5-9.
[2]李莎.诚信——企业的生命线[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4):81-82,80.
[3]海澜.带着思想办企业——海澜集团创业回眸,江苏纺织,2002(12):33-35.
[4]陈桂良.论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2):27-28.
刍议高职院校音乐教育 篇6
1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相对于其他高校有其自身的办学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上也有不同其他高校的方面。由于高职技术类院校以培养熟练技术工人为目标,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更多是倾向于使用类的, 动手实践类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教育并不是高职技术类院校的教育重点。作为美育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 在高职技术类院校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许多高职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中都有从艺术院校毕业的教育工作者, 学校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一般都是以体育和文艺为主。音乐教育成为丰富课余生活, 在主题教学内容外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提高的有效补充。成立艺术团、军乐团都成为较为常见的音乐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课余参与多种多样的音乐教育形式的活动中, 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德育、美育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培养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的技术类人才, 同时也是德智体各方面综合发展的合格人才。
1.2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许多高职技术类院校对音乐教育和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比较支持, 但是由于高职技术类院校本身教学特点决定, 整体上音乐教育在高职技术类院校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高职技术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1.2.1 教学特点决定了音乐课难于开设
高职类院校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技术的培养, 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教学课程设置比重较大。高职业院校多为理工类院校, 为保证职业技术课的课时, 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就比较少。音乐课在很多院校只靠学校团委利用周末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先后开设过音乐、电子琴学习班来进行。或者安排少量的课程教学。而音乐教学本身对课堂教学较为依赖。所以这种情况必然导致音乐教育在高职技术类院校薄弱的现实。
1.2.2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方面师资缺乏
很多高职院校不设置音乐课, 因此音乐教师也基本没有, 或者由其他科老师兼任。师资的缺乏使得音乐课显得更加可有可无。音乐课不受重视, 师资更不会有补充。这种循环导致很多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举步维艰。
1.2.3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经费投入太少, 基础设施差
以理工科或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在学校整体的教学设置和学校有限的资源配置中都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教学设置课时少, 学校分配的各种资源就少。包括经费、基本教学设施、教具、场地等。而音乐教育本身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应该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艺术教育经费投入。这种突出的矛盾也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形同虚设。
1.2.4 教学目标单一, 教学内容脱节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课堂形式出现时主要以音乐欣赏课为主。由于学生本身音乐素养参差不齐, 水平不高, 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上, 也是以愉悦学生情感为目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同时社会快速发展变化, 而音乐教学却不能及时反映这种变化。在学生中流行歌曲的受众很多, 对于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却不高。不能把现实的学生较为有兴趣的, 接受度高的音乐形式和内容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1.2.5 教学方法和形式较为单调
高职院校以音乐欣赏课为主的教学, 无论在方法还是在形式上都较为单调。应增加教学多样性。课外活动组织乏力, 同时活动的整体层次较低。
2 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2.1 更新传统观念, 高职院校领导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的领导对音乐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的认可, 是推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力量。作为高职院校, 尽快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 有明确的就业导向, 更多的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是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 素质教育不可被割裂。而音乐教育在综合素质教育中作用十分重要和明显。培养综合性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 高职院校领导高度重视, 对于音乐教育乃至综合素质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
2.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音乐课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为选修课。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是由其他科老师兼任的, 或者不设音乐课, 没有音乐老师。音乐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大大制约了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发展。加快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 配备专业的音乐老师补充音乐教学, 才能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提高音乐教育的地位, 加大投入
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提高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 完善音乐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加大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 每年制定相应的计划, 每年都有固定的投入金额来更换或者新购音乐教学所需的设备材料。只有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地位提高了, 音乐教学方面的硬件设备逐步完善了, 音乐教育才能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4 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学生对专业技术类的课程相对比较重视。故而高职院校对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就简单定为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余, 进行音乐欣赏, 放松身心。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音乐教育的作用。因此应该重新审视音乐课, 让音乐课教学目标多元化。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 制定不同的音乐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更要不断更新。不断的吸收新的, 学生接受度高的, 学生兴趣浓厚的音乐元素。把这些学生有兴趣, 喜欢学, 想学的东西丰富到教学内容中。
2.5 积极组织各种音乐课外活动, 丰富教育方法和方式
以学生合唱团、军乐团等组织, 让专业老师给予指导, 积极鼓励学生各种音乐课外活动。同时学校的校园广播也可以作为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介绍相关音乐知识, 以学生喜欢的形式方式方法来推进音乐教育。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 催进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音乐教育作为构建和谐校园, 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日益受到高职院校师生的关注。文章从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出发,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高职教育的产业性刍议 篇7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高职教育学生的来源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显现,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怎样才能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培养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上有新观念、新思想、新办法;要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计划,或在同一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来源学生的实际需求,贯彻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避免教学中的“一锅炒”和“一刀切”;要提倡启发式、讲座式、讨论式、提问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要针对学生的学业实际与岗位实际组织教学,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多元智力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是: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承认各种智力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和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启我反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和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理解多元智力理论,理解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并积极地实践新课程。将多元智力理论应用在教育实践中,可折射出独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2.1 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着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是由于九种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所致,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在心理与智力水平上有着各自的风格与强项,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有效的教育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智能发展上不存在失败的学生。
2.2 教师观
教师须全方位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智力特点、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的教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
2.3 教学观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智力差异,要求教学上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即提倡个性化教学。在教育中考虑学生个人的强项,使用不同的教材或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会教学内容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内容向他人展示,使学生的全脑智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认真地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正是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
2.4 评价观
评价学生不能仅凭单一的、用纸笔进行的测验,也不是为了衡量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提出今后学习的建议。多元智力理论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成功的教育理论。
3. 多元智力理论的实践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问题,对于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对症下药”的教学观和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观,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启发教师“为多元智力而教”、“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前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看作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为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时,摒弃原来只围绕高职教材而设计的惯有思路,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力的发展。“通过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4. 分层教学新概念
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新模式。“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学生按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任课教师,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施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食堂,知识如同食物。每个学生都在这里“进餐”,但有的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分层教学犹如把食堂的食物分成几大类,让学生各得其所。
分层教学的关键步骤是实行“学科分类指导”。就是原班级管理不变,让同年级各班学生根据学习能力、水平和需要,进行跨班自愿选择组合以形成教学班,而且进出自由,采用学生自我选择、教师推荐、家长支持的办法,由教师进行分类教学与指导。学生根据类别选择学科教学的不同课堂。学生分类不仅考虑到学业成绩,更多的是考虑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等因素。分类指导是从目标分类、施教分类、作业与测试分类、分类评价等方面展开的,作为“学科授课制”的依据。由于学生学习的是同一教材内容,所以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但各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程度不同,提出的教学目标便有不同的层次。
分类指导不是降低教学要求,而是研究找到达到统一要求应采取的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学习能力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设计出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练习题,多留一些思考性强的题给优等生,也让中下水平的学生有更多练习机会,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类指导教学的实践找到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途径,让他们获得成功的自信。
5. 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分层教学实践
5.1 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不是一种成就,而是一种集体取得的成功。小组学习的核心是小组成员通过互相合作来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在小组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语言的环境更轻松,使得学习者使用语言的机会和总量增加。
5.2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高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素质,也要有扎实的技能。高职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对症下药”,其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教学同样的教学内容时,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地进行。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现。
5.3 个性化教学
多元智力理论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加德纳提出了个性化教学的设想,即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好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学生会表现出某些特别发达的智力,并倾向于用不同的智力来学习。对教师来说就得面对一个赤裸裸的选择———要么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要么承认这些差异。如果说教师忽视学生间的差异多半是出于无奈的话,那么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就是个性化教学的表现。因此,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的教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
摘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章结合多元智能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 论证了分层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下具有可操作性和明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特点,多元智力理论,实践意义,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Gardner, 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M].New York:Basic Books, 1983.
[2]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
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改革刍议 篇8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 校方内部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对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程度高于理论知识教育, 对专业实践可的投入度较大,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校方对其不重视直接带来的隐患就是, 任课教师在教学态度上的不认真。一些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教学方式和方法趋于单一化, 缺少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互动交流。老师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 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热情, 进而削弱对英语的枯燥学习方式的兴趣感, 抵触英语课堂教学环节。再者, 校方提供的教学资源设备不足, 课程设备设置陈旧、老化严重, 英语学习有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多方面的课程内容, 互相促进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校方对教学设备提供不足, 对学生的英语视听教学能力不能有效地进行联系和指导。
(二) 学生自身的英语知识功底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的一大特点就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针对于学生本身存在的英语知识功底薄弱, 在教学进展上无形的造成了阻碍。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加大, 学生就会对英语课程的知识点越加难以掌握, 进而导致学生对英语学科技能产生放弃的念头。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通病就是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对英语单词和语法资源掌握不足, 在想要进行英语语言表达时无法正常开展对话, 自己的思想表达无法传递给对方, 学生就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从而逃避英语学习。老师没能及时的做引导, 学生在进行英语语言表达时出现的逻辑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更正。很多学生的英语表述按照母语的表述逻辑交流, 进而产生语法错若是按照母语顺序翻译就是:什么你在做?也就是说, 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没有及时的得到引导指点。
二、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
(一) 革新教学设备、注重方式方法多元化
必须迎合教改要求去革新英语教学观念, 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校方要对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充分提起重视, 给予教学资源设备上的支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 构建语音室和多媒体视听教室对学生的英语视听能力进行教学指导,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其次, 老师在教学环节中注重方式和方法的和谐统一,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照顾到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 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老师要尽可能多的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交流, 交流过程尽量全部使用英语, 借助多媒体电教设备为学生适量的播放英语电影和音乐, 学生在不断意会的过程中增进对英语语感的认知。课上老师要时刻引导学生多说、多练, 在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时, 老师不要正面进行批评指导。尽量不改变学生表达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语法或单词发音的指导, 这样学生也会容易找到问题的所在点。
(二)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文的英语教学改革针对的生源群体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高职院校的学生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英语课程改革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 在相互促进下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课堂上老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使实践融入到教学中来。如:老师可根据教材的情景对话内容设置情景再现,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对对话内容进行模仿和扩展。在角色表演过程中, 学生可以不去按照教材里故事发展的特点进行对话练习, 对话小组可根据生活中的细节做对话内容进行编排扩充。在语言交流上老师要积极融入到对话情景中去, 对学生编排的对话内容进行语法指导。这样一来, 可以充分能调动学生对英语表达学习的参与热情, 主动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对话练习。在不断运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语法点, 进而更好的锻炼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发音技巧。为高职学生在日后的就业道路上对英语沟通交流扫清障碍。
(三) 建立教学效果回馈评价体系
对教学环节和效果进行评价体质构建, 有助于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创新发展。教学评价的本质就是检验课堂效果的实现成功率, 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实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听课发言状态对学生进行评价制度管理。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加学分的奖励政策, 学分积累到一定分数就可以在期末考试中适量充当理论成绩的分数。对于理论知识功底不好的学生就会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加学分, 来争取期末考试时理论考试分值的及格率。这样一来, 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能力的练习, 进而达到高职院校对学生英语教改的设定目标。
总结:
综上所述, 通过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关探讨, 了解了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对于文化知识的足够掌握远远不够, 要充分的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发挥理论知识水平的实践指导作用。老师作为教改的执行者, 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角色作用。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进行课堂方式的创新和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注重对英语课上滋生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积累运用, 注重实践课堂的开展,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 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运用能力上的提升做出努力。
摘要:教育课改以来, 各个教育领域都在专注的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服务。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要宗旨, 它不仅仅是职业技术的学习, 也是对高等教育的文化学习。对于英语学科来说, 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的革新, 方式和方法的实践创新。本文就针对高职院校中对于英语学科的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希望可以给读者提供相关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林宇乔.告知云霄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J].《广州科技》, 2008 (14) .
[2]柯平.从专业英语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28) .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篇9
当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率正在不断提高, 而高职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率略高于同级普通的大学生, 他们所要面临的心理挫折和挑战也更多。因此,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 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是目前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对如何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提出几点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加具有针对性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群体, 虽然也属于大学生, 但是由于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不同,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高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要注重其针对性。首先要对于目前高职学校和自身学校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摸底了解。这可以通过全校心理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问卷中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 发现其中存在的各项心理问题, 根据这些问题, 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教学计划。在这个环节中, 可邀请相关的心理教育和高职教育专家参与进行, 尽可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能够贴近实际。再次, 高职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 负责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 并且监管与落实相关措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 要保证课时, 确保全体高职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规划和发掘心理教育隐性课程, 营造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环境。最后, 在整体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要细化工作, 以普及教育和重点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不但要加强日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更要对那些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 加强心理问题的疏导。
二、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高职学生学习和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对自身的定位认识不到位, 存在自卑、自负、虚荣、逆反、自我中心等自我认知的偏差。针对这些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着重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 正确地认识自我,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使其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在这个方面,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和辅导员要担负起自身的责任, 尤其是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 要更多地关心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当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 老师要给予学生关爱, 引导学生倾诉, 排解负面情绪。在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时候, 老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增强信心。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 教会其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 不走极端。
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现在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多, 从小成长环境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同伴的关爱和倾诉的对象。对于青年人来说, 他们处于敏感的发展期, 当心理出现波动的时候, 往往刻意回避父母和老师的询问, 驱向于选择同伴作为倾诉心中苦恼的对象。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 在排解心理负面情绪上起到了事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设计以游戏为主的各种活动, 学生参与其中, 共同协作, 分享感受,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参与活动, 学生能够在合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享情感过程中、情感互助中得到温暖和帮助。从而能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对待学习和生活。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游戏活动的意义并不在于游戏本身的娱乐性, 而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感受和体会,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同伴关系。学会交流和分享,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也是整个集体团结、和谐的关键。
三、帮助高职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塑造健全的人格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理想抱负的实现及未来的成才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高职院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加强自身修养, 培养健全的人格。只有拥有了健全的人格,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 才能够用健康的心理去应对。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灵活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自我认识, 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大学生的挫折行为反应要充分认识和宽容;热情帮助受挫大学生摆脱困境, 战胜自身弱点;同时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引导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 保持自信乐观, 不走极端。在这个过程中, 学校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鼓励家长用理性的眼光, 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 不要一味攀比, 给孩子发展施加过多压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当前在我国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 有将近九百万高职在校生。而只有拥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学生, 才能够成为我国新一代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为国家建设发展添砖加瓦。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 务必要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 根据高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 努力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使得高职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发掘出更大的潜力, 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更稳。
摘要: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其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高职学生由于培养目标和就业定位等因素更容易遭受心理挫折。为了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从人格塑造、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 .
[2]罗小兰.谈教师心理教育观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05 (5) .
[3]蒋重清, 李敏, 孟爽.大学新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5) .
[4]刘翔平, 周俊华.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9 (5) .
高职教育的产业性刍议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休闲体育 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培养方向已从纯粹的技能培训向素质培养方向发展,而心理健康作为重要的人才素质指标之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身体和职业的发展,学校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90后学生涌入高校,高职学生的生活重心已经从传统的课堂、班级活动和图书馆转向电脑和智能手机,甚至学生把手机比作生命,游戏成为生活的全部。同时,高校恋爱已经呈现普遍化,男生、女生都愿意花大把的时间在自我修饰上,网络沉迷已经成为校园的普遍现象。随之带来的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不能够吸引学生,休闲体育应运而生。
1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1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是: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由于健康是相对的概念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绝对的分界线,因此衡量心理是否健康还是比较困难的,一般而言,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往往采用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的同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上应该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第二,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自身是协调一致的,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个体准确有效的反映客观世界。
1.2高职教育中重技术专业,轻心理教育现象严重。目前在高职教育中,出现重技术、专业、就业,轻素质、心理健康的局面。高职学生普遍表现为心理素质差、对自己前途迷茫,文化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将会影响到技能型人才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存在缺陷,社会认可率低下。
2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休闲体育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休闲体育一般在闲暇时开展,项目形式不拘一格,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强调娱乐休闲、运动乐趣、放松身心。
3高职休闲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有利于学生乐观情绪与情感的培养
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校园中,学生需要自主生活与学习,需要自己为自己做决定。大学生一个人在学校可能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这些事情会使其心理不悦,长久以往,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大打折扣。这些负面情绪需要利用一个机会合理地渲泄出来,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建立起乐观的个人情绪与健康的生活情感。而休闲体育教学正具有这样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休闲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对不良情绪进行发泄,促进大学生心理的纯净与安然。
比如在对大学生进行投掷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将靶子当作是自己心中的愤意,当作自己讨厌的事情或者物体,对其进行投掷,将其打倒。在这样的体育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敌对情绪、偏执想法以及强迫性心理消除。同时,在休闲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多互动,多沟通,了解学生心事,切实为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了解与开导,教师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找到学习成就,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3.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会使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加愉快,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在休闲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团体性活动,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体育技能的理解与应用。体育教学氛围较为轻松,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交际方法,并具有交际练习的机会。大学生可以与他人科学交流,会使其办事成功率提高。促进学生个人生活顺风顺水.减少心理问题。学生在学校中人际关系的状况,将很大程度决定他(她)对学校生活的满意感,可以影响和改变其整个心境。一旦某位学生在学校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或出现关系紧张,就会给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进而造成压抑、焦虑、孤独、精神紧张等不利的心理健康情绪。因此,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对待学生要公正,注意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课堂社会”和课余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与锻炼,以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活动、竞赛为主要手段,通过讲授渗透、创造情景、启发引导、活动体验、总结归因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公平竞争、群体意识法规意识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等。其次,教会学生缓解人际关系紧张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处理问题内因是解决因素,要教会学生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第二条是可以控制和改变自己。再次,教师利用讲授理论课、个别谈心的方式。教会学生利用疏导和宣泄、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优化自己的个性等方法,缓解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厌倦情绪。
3.3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结语
休闲体育实现了健康身体和健康精神的和谐统一,是完成高职学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和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一般与社会需要直接密切联系,毕业后一般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其心理素质高低、心理与体魄是否健全就显得十分迫切。休闲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帮助,学生为了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知识素养(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健康的人格和体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
总之,高职院校休闲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作为高校教学老师,首先应该认识到体育教学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这一事实;其次,应该在分析高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安排一些恰当的教学活动,同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先进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及科学化的管理手段等,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朝着科学、合理化方向发展,并推动高校体育课程取得更大的成效,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卢婷婷.健康大讲堂[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6月版.6-8页
[2]赵全.刘少英.体育与休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9月版.5-6页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刍议 篇11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企业和用人单位常用职业素养高低来评价一个人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是职业素质的养成, 是一定的职业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 也是是从业者生理和心理结构及潜能向着一定社会职业对人的行为要求与规范的定向发展与开发的动态过程。职业素养不仅是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也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国内外高校和学界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十分重视。如世界发达国家把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称为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 并且把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评判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早在2003年, 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就要求: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人保部也在全国逐步推广八项人才的核心能力, 即:与人合作、交流表达、解决问题、自我提高、数字演算、信息处理、创新创造、外语应用。可见,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亟需程度已成为共识。
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 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更为关键。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层次有别于其他院校, 对人才能力的培养也有异于其他院校。作为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任务的高等职业教育, 在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方面更需要加大力度。职业素养教育之于高职院校而言, 一方面, 通过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将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水平,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以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有效发挥。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误区
在高度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下, 受其独特的教育发展规律影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在不断受变化迅速的社会需求所影响———不断追求企业的需求步伐, 紧跟市场发展的脚步。企业的用人标准具有变动性、高要求等特点。因此, 如何培养贴合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点, 但在职业素养教育的思路和理念上也存在不少误区。
(一) 过分强调礼仪教育的误区
有不少学校认为, 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是学生的基本商务、职业礼仪的培养, 因此, 培养学生的礼仪知识和经验、能力便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中心工作。不可否认, 职业、商务礼仪在学生最初进入就业岗位, 融入群体和工作环境, 并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帮助。掌握较完备的商务、职业礼仪知识能力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择业就业也有很大帮助。但掌握职业礼仪技能不等同于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 单纯停留在礼仪教育上是一种短视行为, 应当作为能力辅导, 而非素养培育。
(二) 职业技能培养即职业素养培养的误区
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 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上,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很突出的特点。职业技能、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求职择业和职业发展的依托。学校如果把学校的教育中心确定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 不仅是对学生未来的负责, 也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做法。但是, 学生具有专业技能只能说明受教育者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 而非具备相应的较高素养, 比如敬业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工作作风等。实际上, 只有专业技能转变为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转变为工作绩效, 才能真正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促使这两个转变光靠其它因素是不可以实现的, 只有职业素养可以完成。如果忽视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理想等职业素养要素的教育和培育, 落入过分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忽视素养培养的落实窠臼, 将非常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 过分重视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的误区
作为经济社会和竞争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重要需求, 英语和计算机能力是诸多企业招录员工, 录用毕业生时候的重要考察内容。有的学校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并非常重视英语和计算机的教育。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养成, 也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对计算机和英语的重视也导致一些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大量积压其他素质教育课的时间。比如思想道德修养课、职业道德课等。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极为不利, 学生在意志品质, 尤其是基本职业知识和基本职业能力等方面也容易显露出不足。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如何选择合适的路径, 走出误区和窠臼, 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性选择?
(一) 需要明晰职业素养培育的核心
核心职业素养是指完成职业活动以及谋求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基本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集合, 其特点是具有共有性、集中性、针对性、基础性。核心职业能力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和知识基础上的, 良好的思想意识、文化知识是知识经济时期各种能力有效提高的前提和保证。
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因为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在学生培养定位上, 对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科学精神、法纪意识、服务精神的培养尤为关键, 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适应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精神, 才能适应复杂、劳动强度较高的工作环境。科学精神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备的学习精神和思维习惯。具有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的主要标志。包括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原理精神、创新精神和独创精神等。这些精神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有:坚定的科学信念、有规律意识和理性思维的科学思想, 注重事实和科学规律。法纪意识则是现代劳动者的基本素养之一。只有法纪意识严谨, 懂法、守法、用法, 才能在工作中能服从命令, 遵守规章制度, 以便工作的有效开展。服务意识的培育同样关键。只有培养学生具有服务意识, 才能使学生在工作中热爱工作, 合理定位, 完成职责。
(二) 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
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
对企业和用人单位而言, 员工的道德品质是评判员工职业素养的关键点。学生在校期间, 专业知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获得, 但个人的道德品质很难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转变学生思想观念, 塑造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 通过思想教育和引导, 培育学生诚实守信、踏实肯干、忠于企业、忠于岗位等道德品质。
2、通过职业指导和实训,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素养
职业意识素养即敬业精神。敬业乐业是, 是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期待和要求。敬业意识是一种职业道德观念。勤奋敬业、勇担责任的品质, 也是企业和用人单位所乐见的, 更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实训, 培养力度, 通过有效的指导和体验式学习, 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素养。
3、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培育学生的团队意识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遵章守纪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人本主体意识等的有效形式。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课余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养成严守纪律、热爱集体、团队合作、诚实守信等习惯, 进而形成意识。
4、努力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大学的文化氛围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对高职院校而言, 职业氛围则影响着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应通过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影响学生, 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一方面, 可以设立职业素养教育中心, 介绍不同企业、行业的发展和现状, 人才素质需求情况, 乃至成功校友的成长经历, 以开阔学生的职业眼界, 形成相应的职业意识。另一方面,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道路和景观设立能体现职业素养的词语, 以潜移默化学生对行业、职业观的形成。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教育, 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发展。高职院校若想使学生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就需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并贯穿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如此, 高职院校才能顺利完成其人才培养使命, 促进其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摘要: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完成人才培养使命的关键点之一。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存在过分强调礼仪教育、混淆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等误区。高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选择合适的培养路径, 达成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董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03) .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7) .
[4]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2008, (03) .
[5]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高职教育的产业性刍议】推荐阅读: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07-15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刍议05-26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刍议论文08-24
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刍议08-28
高职教育产业结构11-09
高职教育产业化再思考10-19
高职教育的思考05-21
高职教育的教学创新06-01
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07-13
高职数学教育的本质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