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通用11篇)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 篇1
伴随着阳光体育运动提出以来, 我国各类高职高专院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增强大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然而如何更好的围绕“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锻炼宗旨, 以建设体育强县为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使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 是目前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本人实际工作来谈谈本院校体育课当中一些改革的措施, 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全面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计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某种意义上, 它与青少年健康有着重要的联系, 同时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康, 事关教育改革的成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宗旨, 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不仅有利于每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而且关系着民族的强大和发展。为此, 我院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去认识学校体育工作, 以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为目标, 以“健康第一”为核心, 推进终身体育的概念, 积极实施“六大工程”, 全面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计划。
1. 树立终身体育的活动理念新理念。
我们从全局考量, 制定了学院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计划, 系统部署安排,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帮助大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理念, 从体育中得到健康体魄, 培养大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从而实现建立幸福一辈子, 健康你我行”的目标。现在我们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计划形成的统一意识, 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我们基本实现“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为主题的体育教学模式。
2. 五大工程。
(1) 健身理念宣传工程。发挥教育自身的宣传资源, 宣传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和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学院积极贯彻落实,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赢得全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 (2) 课前及课外活动工程。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打造了我校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的特色课程,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早上7∶00~7∶30及周六、周日体育场馆对学生开放。这两段时间是大学生每天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时间, 而平时则以固定的体育活动为主。另一部分是下午课外活动, 主要以学生的体育社团活动为主,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这项工程的实施, 为保证我院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供了有力的时间保障。 (3) 带有竞赛的体育活动工程。学院每年都组织各种体育活动, 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例如:大学田径运动会, 篮球、足球和其他类型的球游戏、有趣的游戏、太极等各种各样的学校体育竞赛。自2013年以来, 我们对学院运动会作了一定的改革, 添加一些有趣的和容易推广组项目, 如:众志成城滚雪球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改变了体育运动只是少数精英的参与项目, 逐渐成为所有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的体育盛会。大学生感受参与的乐趣, 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竞争意识, 还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信心。 (4) 体育公共课测试训练工程。从建校至今, 我们一直坚持以大学生体育锻炼健康标准为抓手, 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为此, 我们更注重结合我院实际, 对大学生体育考试评分体系和考试项目进行调整, 把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与体育课结合, 大力宣传的同时, 在课上还加入适当的素质练习项目, 力求提高整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5)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程。按照教育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施方案》要求, 对于大学生每年的体检工作, 我们都高度重视, 针对学生的体能健康做全面的分析与督导工作, 我们要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为推进我校体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强化行政管理职能, 实施了由学院、体育系、班级齐抓共管的工程
实行三级双线管理体制。完整的网络化、科学化管理体系、严格的监督评价机制为“每天锻炼一小时”提供了前提和保证。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计划有效落实”, 我们实行谁管理、谁负责, 将具体工作、各项制度、各项措施层层落实。建立了严密的三级双线体系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了一个严格的三双系统管理组织。在行政管理上, 建立了学院、体育系、班级管理体系;在业务指导上, 建立了“校外体育专家、体育教师、学生会体育骨干”业务指导体系。研究所的各层管理是一个双重行政配合的双线管理, 业务部门协调, 政府负责领导、决策、协调、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 我们都将以最快的速度落实下去,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反馈结果。
三、分类指导, 实现整体推进
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 我们在课堂上评价体育活动的基础上, 将各系、各班进行详细的分类实施。对于开展活动较好的系, 我们将给予奖励, 并开展宣传示范作用。对于相对落后的, 我们做出相应的政策倾斜, 积极鼓励他们追求先进。特色推进, 共同发展。结合我校实际, 开展具有本地特色、学校特点的活动项目。我校目前已开展篮球、毽子等各类体育活动。发挥特色项目的辐射作用, 通过校与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友好交流, 实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实施科研先行, 探索创新体育工作新途径
科研工作的实现为大学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奠定了重要作用。体育教师通过话题讨论, 总结交流, 论文探讨, 使体育活动开展新的深化实现“四个结合”。
1. 体育活动与季节变化相结合。
每年我们将根据季节的特点, 制定不同的活动方案。例如一年中, 最突出的是冬天和夏天这两个季节, 夏天冬天是学生最不愿意户外活动的两个季节。我们结合季节性变化, 科学地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冬天, 我们以踢毽子等活动为主;夏天, 以球类运动项目为主。我们根据季节轮换, 统筹安排, 成为我院体育运动的特色。
2.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通过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 不仅整体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而且还促进了我院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3. 规定项目与自选项目相结合。
我们学院在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中, 以自选与规定项目相结合。规定的项目主要有广播体操、太极拳、密集跑等, 保证基本健康需求和活动。可选项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化, 规定项目内容也在不断增加, 如跳球、踢毽子、跑步等。
4. 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教师特别是体育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管理功能, 课前老师为先锋, 被作为最直接的领导, 无论体育活动或参赛项目, 做到学生在老师在, 学生参与, 老师也参与的措施, 大大促进这项工作的发展, 同时, 也进一步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长抓不懈培训教师, 整体提高队伍素质
教师队伍的发展, 对于学院体育工作的顺利开着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 学院多次组织老师从能力培养、师德建设、生活关心等方面参加进修, 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每学期初始, 我院都对体育老师进行道德和体育业务技能培训学习, 并邀请专家讲座, 开展交流经验。我们组织学习的一系列培训对于开拓体育教师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精神指引下, 在市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和校领导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 通过我院广大体育工作者的精心耕耘, 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和完善, 使得阳光体育运动健康计划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 并取得了点滴成绩。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使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终生受益的体育技能,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达到100%;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任重道远;培养未来国之栋梁, 使命艰巨。我们将继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为幸福人生奠基, 对祖国未来负责。
六、一年一次体育节, 展示体育风采
自2009年以来, 我院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体育节, 成为了展示全校大学生体育风采的快乐节日。每年的3月到12月, 冬季长跑、乒乓球、足球、篮球、太极拳 (分单人、团体) 、健美操、排球、田径运动会八大赛事轮番登场, 饕餮体育大餐, 满足了大学生不同的需求。
2011年, 我院实行了甲乙组晋级制。具体做法是甲组后三名降至乙组, 乙组前三名升至甲组, 以此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激活各系之间的竞争, 使体育比赛更具有活力。2012年, 为扩大体育节规模, 我区取消了教育管理区代表队, 由管理区系各自组成代表队参加比赛。几年来, 我区体育节逐渐走向规范、走向成熟。在去年的第5届体育节中, 共有50多支代表队、2210多人参加了比赛。体育节的成功举办, 不仅使我院的体育活动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我们还从中培养和发现了一批体育骨干和优秀人才, 取得了竞技水平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七、存在问题
该活动在本院实行以来,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开展过程中仍发现存在了一定的问题。
例如, 学院在开展教学知识的同时, 个别教师只以活动为由, 完全由学生自己参与活动, 其次学生的各项表现称为是否顺利获得毕业证书的一种指标, 为此有些使得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毕业, 不重视体育课程, 把规定的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硬性指标, 产生抵触的情绪, 使“阳光体育”教学成为一种空谈, 一种形式主义, 重视结果而忘记了成长过程。
八、结语
高职院校“阳光体育”活动教学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大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得到体育的精神和应用知识, 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新性, 做到教学的多样化, 又增长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未来社会培养栋国之才。
当然, 对于高职院校在“阳光体育”活动教学的施教中存在的问题, 要吸取教训, 完善体制, 为我国的体育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摘要:随着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与落实, 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为经验的教学方式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该模式下教学弊端日益显露, 且难以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伴随着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 体育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适应新环境新形势下的体育发展, 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教育教学中的管理改革思路, 供同行们交流探讨。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职改革,健康计划
参考文献
[1]张国海, 康明伟.辽宁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10, (01) .
[2]沈林, 郭风兰, 刘跃峰, 蔡啸镝.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田径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03) .
[3]杨洋.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功 (教育) , 2009, (03) .
[4]陈汉清.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成功 (教育) , 2011, (20) .
[5]胡晓丽, 王利红, 薜宝.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现状和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8) .
[6]邱益敏.中国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之路的思考——读《中美高校体育管理比较研究》有感[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7) .
[7]朱建勇, 魏强.我省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6, (08) .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 篇2
当前学校出现一种现象: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必然十分重视课余体育训练;不重视课余体育训练的必然十分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课余体育训练为何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焦点呢?
本文试从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关系、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关系及课余体育训练价值展开分析研究。
1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它工作对象是少数具有运动特长或运动天赋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采用竞技训练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水平,对这些学生实施“精英教育”。长期以来体育界把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与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联系在一起;然而普通大、中、小学学校真能成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吗?它在实现学校这一目标有多的现实意义,很值得我们探讨。虽然,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但启蒙不等于培养。课余体育训练只是为竞技人才的选拔提供一个选拔的平台的功能,我国竞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并没有真正把普通中、小学作为它的组成部分,只是把普通中、小学学生作为它的选材基地。一旦发现可造之才就会使其脱离中小学的课余训练而纳入各级的体育运动学校、各级专业运动队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如果要说课余体育训练真的具备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功能的话,也仅存在于国家布点于个别大、中、小学学校的体育训练基地,极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真以为各级专业运动队输送多少人才来评价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的话,绝大部分的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失败的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一事无成的。由于现行的竞技体育开始走“体教结合”之路,普通大中、小学更多担负的是此类运动员学生文化学习,而不是竞技能力的打造。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运动学校、各级专业运动队队员身份外,还具有挂靠所在大、中、小学学生的.身份。当然他们亦有资格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校外各类的比赛,并轻易地取得出色的竞技成绩,为校争光。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并不是所在普通中小学培养出来的,而是由体育运动学校或各级高水平专业运动队所培养出来的。从某一角度来说,他们有充当“枪手”,学校有“请枪”的嫌疑。若普通大、中、小学通过他们获得的荣誉鼓叫自己的学校体育工作如何出色;或这类运动员身份的学生在国内外大赛披金戴银,学校而利用媒体大肆宣传自己为国家竞技体育作出极大的贡献;此中给人以自欺欺人、欺世盗名之意。
2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来说不具普遍性,其面对的是少数具有运动特长与天赋的学生,属于高层次的体育教育;其要实现的是学校体育总目标之一的“提高少数学生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1]。 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好坏对学校学生整体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对整个学校体育任务完成、目标的实现远次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论文怎么写论文格式模板。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更多是基于学校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基于学校体育的需要,表现出极强的工具性、手段性。
3课余体育训练价值分析
从理论上讲,课余体育训练较之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其不应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可在现实的工作中,因其能成为学校的“面子”工程和“功利”的争逐场,很多学校对课余训练过分厚爱,很多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以课余训练为主,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为次。这种本末倒置“错位”现象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校目前是要据课余训练的需要配备所需专项特长师资,而不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使得不少学校的师资配备不合理,制约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很多学校为了参加校外各类体育比赛取得荣誉而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体育经费用于竞赛,使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缺粮”。学校之所以如此重视课余训练,是为了在校外各级体育竞赛中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而这些都是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考虑。
3.1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提高学校知名度
各级校际间的官方比赛它能为各个学校提供一个展现体育水平的舞台。各学校都想在此舞台上披金戴银打败对手塑造一个体育强校的形象,并借此宣传学校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竞技水平体育论文体育论文,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2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对外窗口,很多学校都试图通过这个窗口让兄弟学校和体育主管部门借此窥探到本校体育工作的成绩。虽然课余训练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但是,很多学校都想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竞赛成绩并借此论“英雄”。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偏离学校体育工作的轨道狠抓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以图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的成就。
3.3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彰显“政绩”邀功论赏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当然是主管体育的学校领导和体育科组的工作职责,学校体育成绩当然亦成为学校领导其“政绩”的重要考评
摘要和较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受到校领导和相关人员重视“热棒”,把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中心来抓的关键所在;使得学校体育在实践中不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方针”而是践行“功利”性的方针,扭曲学校体育三大部分的正常关系,这严重影响学校工作的健康、正常发展。
4结语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休闲体育 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培养方向已从纯粹的技能培训向素质培养方向发展,而心理健康作为重要的人才素质指标之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身体和职业的发展,学校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90后学生涌入高校,高职学生的生活重心已经从传统的课堂、班级活动和图书馆转向电脑和智能手机,甚至学生把手机比作生命,游戏成为生活的全部。同时,高校恋爱已经呈现普遍化,男生、女生都愿意花大把的时间在自我修饰上,网络沉迷已经成为校园的普遍现象。随之带来的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不能够吸引学生,休闲体育应运而生。
1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1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是: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由于健康是相对的概念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绝对的分界线,因此衡量心理是否健康还是比较困难的,一般而言,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往往采用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的同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上应该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第二,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自身是协调一致的,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个体准确有效的反映客观世界。
1.2高职教育中重技术专业,轻心理教育现象严重。目前在高职教育中,出现重技术、专业、就业,轻素质、心理健康的局面。高职学生普遍表现为心理素质差、对自己前途迷茫,文化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将会影响到技能型人才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存在缺陷,社会认可率低下。
2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休闲体育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休闲体育一般在闲暇时开展,项目形式不拘一格,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强调娱乐休闲、运动乐趣、放松身心。
3高职休闲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有利于学生乐观情绪与情感的培养
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校园中,学生需要自主生活与学习,需要自己为自己做决定。大学生一个人在学校可能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这些事情会使其心理不悦,长久以往,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大打折扣。这些负面情绪需要利用一个机会合理地渲泄出来,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建立起乐观的个人情绪与健康的生活情感。而休闲体育教学正具有这样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休闲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对不良情绪进行发泄,促进大学生心理的纯净与安然。
比如在对大学生进行投掷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将靶子当作是自己心中的愤意,当作自己讨厌的事情或者物体,对其进行投掷,将其打倒。在这样的体育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敌对情绪、偏执想法以及强迫性心理消除。同时,在休闲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多互动,多沟通,了解学生心事,切实为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了解与开导,教师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找到学习成就,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3.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会使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加愉快,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在休闲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团体性活动,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体育技能的理解与应用。体育教学氛围较为轻松,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交际方法,并具有交际练习的机会。大学生可以与他人科学交流,会使其办事成功率提高。促进学生个人生活顺风顺水.减少心理问题。学生在学校中人际关系的状况,将很大程度决定他(她)对学校生活的满意感,可以影响和改变其整个心境。一旦某位学生在学校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或出现关系紧张,就会给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进而造成压抑、焦虑、孤独、精神紧张等不利的心理健康情绪。因此,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对待学生要公正,注意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课堂社会”和课余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与锻炼,以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活动、竞赛为主要手段,通过讲授渗透、创造情景、启发引导、活动体验、总结归因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公平竞争、群体意识法规意识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等。其次,教会学生缓解人际关系紧张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处理问题内因是解决因素,要教会学生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第二条是可以控制和改变自己。再次,教师利用讲授理论课、个别谈心的方式。教会学生利用疏导和宣泄、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优化自己的个性等方法,缓解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厌倦情绪。
3.3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结语
休闲体育实现了健康身体和健康精神的和谐统一,是完成高职学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和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一般与社会需要直接密切联系,毕业后一般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其心理素质高低、心理与体魄是否健全就显得十分迫切。休闲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帮助,学生为了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知识素养(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健康的人格和体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
总之,高职院校休闲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作为高校教学老师,首先应该认识到体育教学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这一事实;其次,应该在分析高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安排一些恰当的教学活动,同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先进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及科学化的管理手段等,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朝着科学、合理化方向发展,并推动高校体育课程取得更大的成效,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卢婷婷.健康大讲堂[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6月版.6-8页
[2]赵全.刘少英.体育与休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9月版.5-6页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 篇4
最近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高职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显然,加强以发展人的基本素质为己任的通识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鉴于目前高职教育实践中通识教育良莠不齐的现状,如何更有效地实施通识教育是摆在高职教师与管理者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体育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正确认识其在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价值与有效实施,也应该成为高职体育工作者认真对待与思考的问题。
1 体育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价值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高职教育主要只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技能的一种“技能教育”。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除了职业技能外,基础理论知识与社会适应性从客观上讲都不是很强。诚然,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型的人才,但不能仅仅是培养一个只会操作的“工具”,传统的看法是片面的,因为它忽视了教育“立人”的本质,高职院校在传授学生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全
面的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心智与人格与技能全面进步发展的有用之才。为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应改变以往只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倾向,要加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信仰,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使之具有优秀的“社会人”和“职业人”必备的素质。所以说,加强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不仅是变换一些教育内容,或者是更新一种教育途径与手段,它代表高职教育理念上的一种创新。
体育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与基础,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保证。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职业岗位与行业的特殊性,以及适应工作生活的自然环境的特殊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胜任,例如,对学生的体能(耐力水平、平衡能力、运动后的恢复能力等)、健康水平(表现在对工作生活的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很高的职业要求。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与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带来很大的影响。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独特的、积极的作用的体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体育教育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体育教育,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2]。体育又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在这一领域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但毕竟是在游戏娱乐和运动中体现出来的,是人们乐于接受的,不会给学生造成精神压力,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深知这些规范是体育活动得以延续下去的必要条件,因此,对遵守这些规范有着共同的要求。所以说,体育可以传授生活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社会规范。
由于体育锻炼的功效时效性短,欲保持长期的功效,必须变成自主学习,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因此,体育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对高职学生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的成长阶段,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缺少社会阅历。当遇到打击、困难与挫折及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时,不能正确的面对与处理,产生消极、怨天尤人的态度,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学业的发展。体育教育所培养的顽强拼搏、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人类自强不息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质。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对正处在成长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意义尤为深远。
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调查表明,高职院校的许多新生刚入学时,产生了许多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规范意识差、没有责任心等等。由此产生的紧张、焦虑等心理障碍问题,不仅影响了身心健康,也影响了学业的顺利完成。体育教育是通过体育场合中人与人的互相交往行为进行的,而这种交往常常又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体育运动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
1.2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教育体制改革正全方位的推进,不仅局限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等方面,而更应该关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集竞技、健身、消遣、娱乐、传播文化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给师生提供更多具有观赏性的体育赛事,提供各种参加体育竞赛活动的机会,增强团结协作、思想交流的机会,起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具体看来高职院校体育建设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兴建大型体育场馆。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应有相应的体育配套场馆,兴建大型的体育场馆可以满足学校体育训练、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完善大学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为大力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平台。
第二,建立学校体育代表队。开展大学体育要建立相应的体育代表队,这些体育代表队属于社团的性质,它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建立代表队的相应资格、课余训练的计划安排、体育竞赛等制度,这样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制度层面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开展体育竞赛与训练。通过课内外体育活动开展训练及各级各类竞赛,比赛中表现出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来团结和感染全校师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校纪。
1.3 提高学校的声誉,拓宽对外交流渠道
一所学校的资源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学生的素质等是无形的,而师资、设备、资产等是有形的。无形资源能促进有形资源的增加与扩充。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反映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高水平的体育而提升学校影响力,从而产生“影响力就是生产力”的效果。例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年开展地掷球运动以来,在国家及浙江省市体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温州建设并努力实践体育产业市场化的环境中,短短几年发展迅速建成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训练比赛场地,并被指定为国家地掷球集训队训练基地和浙江省地掷球运动训练基地;学院引进国家级的教练,开展专业竞技训练,一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已崭露头角,其中两名选手成为世界冠军以及世锦赛的成功举办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国家体育总局、浙江省和温州市的相关领导以及国际地掷球联合会都对世锦赛的成功举办大加称赞。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同志还亲临工贸学院参观并听取汇报,对学院的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世锦赛举行以来,国内外媒体对工贸学院举办的世锦赛以及工贸学院进行了大量报道,总量超过100多篇[4]。这为学院树立体育品牌, 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提高了学校的声誉,进一步探索并推广体教结合的模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由此可见,推行一项好的体育项目,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拓宽对外交流渠道,提升社会形象,加强其社会影响力。因此,做好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对提升学校的声誉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
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与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创造各项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条件。体育活动适合社会各界人士参加,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一些体育赛事,创设对外交流的平台与渠道,为彼此的合作创造契机。
2 体育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价值实现途径
有研究表明,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1)体育教育目的与任务不明确;(2)体育教育内容与职业特征需要脱节;(3)体育教育思想落后;(4)高职院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课外体育活动不能正常开展;(5)体育教育实践与社会生活脱节。笔者认为,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构建学校体育为主,社区体育和竞技体育为辅的一体化体育教育模式,是实现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的声誉,拓宽对外交流渠道等的多元价值的有效途径。
2.1 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和考核评分方式
突破高职院校技能教育单一化模式,确立加强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明确体育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应该围绕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提高来安排,提倡教师执行大纲具有灵活性,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具有自主性。教师从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设各类课程,建立新的必修、必选和选修三类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诚然,体育课的内容非常广泛,学生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工作的难度会增加。但这样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是值得的。开始时课程内容可多安排一些,落实到每个学生可以少选一些,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在考评方式上,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应反映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技能的状态。其次,按照职业教育要求,体育教学更应侧重评价学生的职业体能和体育教学对职业操作技能的促进效果。另外,采用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看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幅度和认真程度,并从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学习态度、行为、情感和意志、合作与交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2 注重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广泛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课外活动是高职院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组织学生体育社团,开展体育竞赛可以适应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兴趣与爱好学生的参与欲望,从而达到自觉、自愿进行锻炼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此外,通过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活动,促进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竞技体育的融合,构建学校体育为主,竞技体育和社区体育为辅的体育教育模式。我国高校体育应与社区体育、竞技体育联姻,其原因是高校的学生最终是社会人才的主体,三者联姻,有利于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有利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利于充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达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工作是三者联姻的较好方式之一,还需要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工作在满足高校学生体育需求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放,实行会员制,广泛吸收社会上的体育爱好者,竞技体育可尝试性地将职责挂靠到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工作,为高水平运动培养输送后备人才。同时,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工作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联合可得到赞助、收入或提高其知名度,从而发展壮大社团。
2.3 加强领导,完善通识教育管理体制,设置通识教育专门组织机构
加强领导,完善通识教育管理体制,贯彻落实各项法规,改进管理理念和手段,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在高职校通识教育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立全校性的“通识教育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学校各教学、行政单位主管、有关师生代表、校内外学者专家等,负责审议、推动、评估全校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起草规划、协调联络、实际执行通识教育内容与教学实施等业务。通识教育委员会的位阶至少要达到系(部)的等级,并给予足额编制和经费资源。
3 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教育应在强化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加强通识教育,借此提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素质与社会适应力,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体育教育应自觉地融于通识教育,自觉地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自身多样化的价值,担当起培养高职人才的特有使命。
参考文献
[1]徐德华,郭宏群.竞技体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价值及实例剖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8.
[2]刘海元,胡永南.再论开展大学竞技体育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4.
[3]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徐德华,郭宏群.竞技体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价值及实例剖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8,(1):81-83.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排球发球教学;方法
一、排球发球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排球发球是排球比赛进攻的开始,发球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了比赛的得分高低。对于排球发球水平的影响因素而言,主要包括发球的稳定性和发球的攻击性两方面。首先,对于稳定性而言,要有效控制排球的运动轨迹、方向和力度,使得发球符合发球者自身的期望,满足发球方的战术要求,其稳定性要求也就相对较高。因此,为保证发球稳定性,在日常排球训练中,就应当注意对发球的教学和训练。其次,对于攻击性而言,达到威慑对手作用,并实现对方一攻的有效遏制,争取一发得分,实现发球攻击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在保证发球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升发球攻击性,才能体现较高的排球发球水平。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排球发球教学的重点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抓住排球发球教学重点,才能确保教学当中教学方法的准确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以正面上手发球技术教学为例,其教学重点主要包括发球手型、抛球引臂和心理引导等。
首先,对于发球手型教学而言,因手型将直接影响击球准确性和发球力量,故正确指导发球手型成为教学的重点。发球期间,学生应确保手型的固定,避免随意变动,同时保证发球过程中手部对排球的包满和推压,在保证发球方向和击球准确性的同时,确保发球的力度;其次,对于抛球引臂而言,即做到发球抛球时发球高度与位置的有效协调,在抛球过程中完成引臂动作,实现全身协调和对排球的有效掌控;此外,心理引导即充分关注学生在发球期间心理因素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增强发球自信心,确保发球成功率和高质量。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排球发球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究
1.教师做好发球示范教学
在排球发球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发球示范教学,通过正确动作要领和发球技巧的展示教学,完成基础的排球发球教学。教师在进行发球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并在期间对学生的抛球高度、位置以及引臂要领、身体运动要领进行有效指导,确保动作要领和基本技巧的正确。同时,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发球方法之后,结合发球的不同进行对应要领示范教学。
2.结合学生特点开展相应练习
在完成基础性教学之后,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发球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练习。如学生基础较差,发球要领领会和掌握不足,则指导学生进行基础性练习,不断复习和体会发球动作要领和技巧,打好发球基础。对于领悟力较强、发球执行效果较好的学生,则可指导其对墙练习发球。随着练习的不断推进,可由固定地点对墙练习、固定距离连续发球练习到制定墙面范围练习,逐步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发球能力和发球水平。此外,还应结合身体素质与发球技术相结合的练习方式,锻炼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实现发球技能的长足进步。
3.实现发球技能训练游戏化
在进行排球发球基本技能训练当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游戏教学法,实现发球技能训练游戏化,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审美和身体疲劳。如引入“越网传球”“鲤鱼跳龙门”和“发电梯球”等游戏训练形式,极大丰富发球训练形式。同时,可在接球区设置人造靶子,让学生以其为目标进行发球击靶游戏,不仅有效提高学生发球精准度、稳定性,还能极大提升教学趣味性,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当中快速掌握发球技能,提高发球能力。
4.有效结合多媒体设备教学
在排球发球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设备,实现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排球发球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多媒体设备能够清楚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排球发球技巧,通过动作分解和讲解分解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掌握抛球、击球和发球的技术要领。多媒体生动形象的优势能够极大避免常规发球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枯燥和机械的问题,也能有效规避学生对教师发球姿势标准与否的质疑,确保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发球学习当中,提高其动作技能水平,为实践训练打下重要基础。
四、结语
排球发球是排球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掌握高超的发球技巧,能极大提升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首先掌握排球发球教学的要点,进而充分结合基础示范教学、个性化练习和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实现发球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发球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清.浅析高职院校排球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2:92-93.
[2]曹士波.情境式教学在高职院校排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2:52-53+55.
作者简介: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 篇6
一、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意义
体育课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科,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要通过相互指正与帮助来提高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 进行团体项目时需要多人共同参与、默契合作才能使比赛精彩, 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以技能教学为基础, 强调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完成练习, 引导学生加强交流、互信协作进行团体项目, 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体育教学培养高职生团队精神的措施
(一) 师资建设
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对团队精神的深刻认知, 才能科学合理的提高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都属科班出身, 掌握了专业的体育训练知识, 对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接受能力较强, 在教学资源信息获取途径上也有一定优势, 但其实践教学经验还有待提高。因此应注重对年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进行培养, 鼓励新老合作, 各取所长, 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对团队精神的认知。
(二) 课程设置
传统的体育教学一般涉及的内容都比较多, 技术性也很强。而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自身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很多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因此, 要根据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比例、体能差异与技术层次等进行科学设置。鼓励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加强交流, 注重合作, 并将团队合作能力计入到考核当中, 让学生有更多取得优异成绩的途径,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体验与人合作带来的成果, 并享受过程中的愉悦。
(三) 教学计划
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的制订, 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利用体育课程教学的独有特点, 将团队精神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计一些必须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来完成的练习内容, 由易到难, 逐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 教学方法
技术教学以讲解示范为主, 让学生先了解技术要领, 然后通过互评等手段, 加强学习的互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除常规教学方法外, 还可设置团队学习与练习目标, 让学生有明确的团队目标, 通过分组的形式, 让各小组成员共同努力, 实现各自的团队目标。期间可以通过设置小组之间的竞赛, 激励并检测各学习团队的学习情况, 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五) 教学组织
在课程教学中建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对营造学生团体归属感有着积极作用,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也便于课堂教学管理。教学中要求各小组能做到互帮互助, 始终以团队目标为主, 强调团队精神与合作力。每个团队在实现自身与团队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磨合, 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 最终产生共识, 形成良好的团队凝聚力。
(六) 教学评价
在考核当中, 不仅要考核学生的技术学习程度, 还要认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 如学习态度、团队意识等;评价方式上除教师评价外, 还可加入团队间的相互评价, 团队内的成员互评。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引导学生参与与付出, 让其明白, 成绩的高低, 不仅取决于个人技术能力, 还要能与他人进行团队合作。在评价手段上采取小组打分的形式, 团队整体评价和个人评价各占总评成绩的50%,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形成团队精神。
三、结语
团队精神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职业能力, 也是企业对人才衡量的重要标准,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体育对培养人的团队精神有着积极作用, 因此, 体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 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思考, 在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乔守全.注重团队精神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山西教育, 2002 (11) :22.
[2]马颖.在教学中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8) .
[3]张艳霞, 赵中利.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 (5) .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 篇7
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资金短缺 , 设备陈旧不齐全
无论做什么, 资金充足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来说, 能够有比较充足的资金就可以保证其实际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对经费的需要也越来越多, 我们都知道, 体育教学需要大量的器材和设备, 和大数量的学生一比较, 目前高职院校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等都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更重要的就是教师和学生们的安全问题, 有些运动设备和场地使用的时间太长, 经过这么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 特别容易损坏, 这就严重威胁到大家的安全。除此之外, 设备的增添和配置还有场地的扩建都是很不容易的, 这就造成了设备和场地的紧缺, 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从而使体育教学没办法正常进行, 因此, 解决资金问题、及时更换和增添新的运动器材对体育教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1.2、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
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目标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体育教学也是一样, 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就没办法完成教学任务, 结果是, 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还耽误了学生的学习进度, 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培养。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好多学校一直以来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案, 一点没有改变, 在各个学校之间互相参考借鉴, 一点也不懂得创新和探索, 并没有足够显示独特的特征, 同时也比较乏味, 很容易让学生们失去兴趣, 从而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另外,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教师忽略了健康第一的重要性, 这说明有些学校的改革还不够深入, 应该更加关注体育教学的改革事业。
1.3、缺 少相关链接
体育教学也是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 它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一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目前有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只单一的重视课堂上教学任务, 通常在学生身上只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省去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身心健康的培养, 仅有的好处就是节省了教学的时间, 但是却使体育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了, 让其重要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由此看来, 体育教学不仅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 更要帮助学生培养心理素质, 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程学到体育之外的东西, 这样就达到了拓展的效果, 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促使教师也积极的探索更新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配合, 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与研究, 大家的共同协作可以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提高其综合素质与能力。
1.4、乏味的教学
我们都能够体会到一个学生的不容易, 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总是同样一种形式、同样一种观念, 学生们也就慢慢的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体育这门课程, 它的运动方式有很多, 但是如果教师每节课都用固定的教学方法, 难免会得不到学生的配合。例如, 每次体育课教师都是教学生们如何跑步或者如何打篮球, 长时间下去学生就只知道跑步、打篮球, 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不仅教给学生体育知识, 同时还可以联系出其它方面的知识。据研究, 小学和中学在体育教学方面, 有许多重复的体育方面的知识, 一点创意也没有, 特别乏味, 一点也不与时俱进, 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目标,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5、落后的评分标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很多教师和学生还是比较注重考试成绩的, 然而评定成绩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定。虽然各学校已经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做了相应的改革, 但还不够彻底。现阶段还有很多学校教师只通过学生的出勤和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态度、努力程度及进步的幅度。现在社会需要更多的是有专业技术且能力强的人才, 并且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很严格。但是经过相关调查, 我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评价几乎没有, 大都是对学生相关技能上的评价, 这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成绩评价的有效性, 更忽视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 这关系到在未来从事工作的时候能否胜任一份好的并适合自己的工作。
2、成 因与分析
2.1、匮乏的认知能力
据调查, 很多体育教师都是毕业于普通的体育院校, 他们涉世未深, 缺少工作经验, 同时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见面的机会不多, 所以他们之间的沟通相对较少, 对学校如何教学不是太了解, 也不懂得如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并没有足够的意识到该让学生们去理解掌握哪些知识。长期这样下去会严重影响学校有关体育教学方面的发展与壮大, 甚至也牵连到其他方面的教育。
2.2、轻 视体育教育
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与否, 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调查, 我们知道很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甚至包括学校的一些领导对体育教学存在歧视。他们觉得体育教学无关紧要, 根本没有考虑到体育教育能给学生带来哪些好处, 他们只在乎学校在外界的形象和名声, 向来关于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说说罢了, 或者以资金不足、设备不齐全为由放弃体育教学, 促使学生得不到自身素质的培养, 也使体育教学的质量大大降低。
2.3、来自于学校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 目前高职院校大都是新成立的或者是某些技校、中专学校升级来的, 他们的教学时间相对较短, 教学质量差, 发展不够成熟。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量身订做一套完美的教学大纲, 因此, 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们只能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者借鉴其他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 导致总是忽略学生在技术特点方面的需求, 不管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内容方面都不够完整, 这也是体育教学不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缺乏新意
很多时候很多方面 我们都会 受到传统 观念的或 多或少的 影响, 尤其是教师, 一旦他们的思想受到禁锢, 在教学方法上就没办法创造新意, 因而继续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 就不敢再去尝试新鲜的东西, 就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 导致学生们也接受越来越多的与现代社会不相符合的落伍东西, 从而使学生们对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甚至会慢慢的讨厌体育, 远离体育。
3、改 善对策
3.1、增资改建
要想完全改变体育教学的现状, 就必须有足够的经费和齐全的设备、器材, 这是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基础。学校应该对经费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整, 全面考虑到各个学科和专业的共同发展, 加大对体育教学方面的费用支出, 尽可能地把相关的设备、器材配置齐全, 同时还要保证运动场地的质量与安全。体育教学的相关部门之间, 应该多交流多讨论, 征集大家的意见, 一切为了学生们和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3.2、打 破旧观念
为了体育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理念, 学生和教师发挥各自的作用, 共同创造全新的教学理念。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认为教学的宗旨是教, 其实并不是这样, 学习才更应该被重视, 而增加体能训练和培养身心健康也同等的重要, 不应该对教育的某些方面有所歧视。应该让学生们注重体能训练的同时也不忘身心与素质的培养, 要求学生发展综合素质。通过学习相关体育教学方面的内容, 使学生更加理解体育教学的内涵,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完 善师资
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征途上, 体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挥着越老越重要的作用。目前,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师资结构、教师的知识和教学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 教师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 为了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方面的改革, 就应该不断完善教学师资, 只有不断的加入新的成分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引导新思想和新的教学观念, 才能更好的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3.4、拓 展延伸
我们都知道体育教学越来越被重视, 它将成为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目前看来, 各高职院校都只是在工作日开展体育课程, 对于要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完全不够的, 所以我们可以经常举行有关体育方面的课外活动, 在本校运动场地和设备、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积极吸取其他高校有关体育教学方面的经验, 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参加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另外, 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 可以考虑在学校成立一个体育方面的学生活动俱乐部, 以便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为身心和谐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3.5、完善教材 , 改革大纲
在进行作文的写作时都需要列出作文大纲, 写作文需要有大纲, 那么体育教学也需要有它特制的大纲。首先, 应该让资深的教育家、学者对有关体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进行认真研究, 综合大家思想和观点, 为学校的体育教学这一项重要的工作专门制定出一套符合学校教学特点的、有新意的大纲, 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一套可以展现本学校教学特色的、能够促进学校教学事业发展的教材, 当然教材一定要内容全面而且符合学校的教学理念, 这样才能更加突显学校的教学特点, 学生也能够学到更丰富而且有特色的知识,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结 语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 对大学生而言, 促进身心健康、塑造强健的体魄、提高身体素质是根本, 同时, 也为大学生培养爱运动的习惯, 为其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方面, 体育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这一点, 同时还要认真搞清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分析成因, 与同行、学生、专家学者一起克服困难, 增加体育器材场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激发大学生内在的潜能, 调动其运动中的积极性, 让大学生逐渐爱上体育运动, 了解运动的精髓, 促使大学生完善自己, 最终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结合各高职院校相关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况,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存的问题及对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且给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应对策略, 旨在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技能习得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职院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杜峰, 崔建祝.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9) .
[2]孙茂奎.高职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 2010, 27 (11) .
[3]李爱军.浅谈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J].经营管理者, 2011, (12) .
[4]宋辉, 周艳杰.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分析——基于河南省的实证研究[J].文学教育 (中) , 2010, (2) .
[5]李怀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5 (1) .
中学体育考试改革刍议 篇8
三、找到更有效的讲评方法
1. 在评讲前仔细分析试卷
教师对每道题的得分率都应仔细统计,对错误原因都应准确分析。比如哪些题目得分率高,哪些题目得分率底;哪些同学在哪些题目、哪些步骤甚至哪个知识点上容易失分,哪些方面掌握得既全面又完整,哪些地方有纰漏、缺失;对哪些题目该讲,哪些题目不该讲,哪些题目该重点讲,等等,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究其症、下良药,做到有的放矢。
2.“评”得适当
首先教师要“评”得适当。教师对一些错误率很高的题目,对典型题目作重点讲解,全方位不同角度地评析,同时列举类似题目当堂反复训练,以达到再次记忆的效果,对一些基础题目进行透彻分析,触类旁通,让大多数学生受益。在评析中教师的思维过程要充分暴露给学生,分析题目要“精,透,细”,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教师的作比较,找出差异并逐步学会独立分析。另外一些难的题目和需要拓展的题目可以放在课后和少数同学学面对面沟通,这样不会浪费所有人的时间。对共同存在的问题,涉及的知识点,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归类集中,也可适当进行“处理”、“加工”或“改造”,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开阔学生思维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长足的发展。教师切不可不管学生答题情况如何,也不管试题难度大小,逐题逐条流水式地讲下去,就题论题,主次不分,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这样的讲评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且收效甚微。
其次可以让部分同学适当地“评”。同学之间按就近原则和固定搭配形成互助组,让那些成绩相对好点的学生做“小老师”,从他理解的角度去把那些定理、定义及其解题过程,分析过程逐步地教给那些成绩相对较差,掌握能力比较慢的同学。这样,那些成绩稍好点的同学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再复习一遍,加深印象,而且会产生极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我的一个学生就曾自豪地坦言,他把某某同学教会了,比老师有水平。再者,作为被教者,学生平常总是有点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如果经过同龄人以对方已经融化了老师的知识的口吻讲出来,
1.前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体育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相比,体育考核方面的改革显得滞后,体育考核的内容、形式等均落后于教学的改革,而体育考核与体育教学关系密切,体育考核的滞后对体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加强对体育考核考核的调查研就更容易消化,吸收。但这种课堂组织方式有两点要注意,首先,老师得能控制得了全局,不能让学生趁机聊天,耽误学习,影响他人等;其次,要有严格的要求和措施,如果教的人没有教会别人任何知识,下次将被取消教的资格,成为被别人教的人。我经过很多次这样的实验,比我自己一节课“满堂灌”的效果好了很多。
3. 讲评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地位
讲评课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寻求发展的原则。
讲评的起点应使大多数同学受益,既不可过高,又不可过低。教师要打破一言堂的习惯,发动学生参与评析试卷,有些题目,可以由学生担当“讲解员”,分析他们是如何进行正确思维,得到正确或巧妙解法的,为其他学生进行思维示范,也可以让他们谈谈怎么产生错误思维的,这样有利于其他学生弥补自己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有些在认识上比较模糊的题目,可以由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获得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独立矫正失误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组织、点拨、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巩固强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维水平。
4. 重视讲评后的反思
教师要在讲评后不断总结,不断进行教后反思。试卷讲评课不能以试卷上的题目讲评完为结束,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学生做进一步反思和探索,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做好试卷的自我分析,自我反思。教师的试卷评讲是针对全体同学的,而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学生及时进行试卷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能再次反思自己之所以做错某些题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免类似错误一犯再犯。比如要求学生回顾某些试题的分析过程,从解题方法中再思考;通过回顾,使学生体会某些分析方法的普遍应用性,促使学生对这些思想方法进行再认识,并将对其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求学生回顾某些试题的最后结果,从最后结果的适用范围进行再思考;对某些试题进行数学情景和数量的改造,要求学生再思考,等等。
总之,试卷讲评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力求精讲精析精练,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对重要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和归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应变能力,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一次考试,不仅能检测出学生学习的成绩,还能检测出教师教学的得失。教师在分析试卷的时候,除了了解学生的弱点,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这外,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反思,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推动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究,探索适合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中学体育考核方法体系,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2.学校体育考试改革的背景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各年龄组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余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较高的状况一直未能根本改变,中小学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学校体育工作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同时,阳光体育运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求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见,如何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已经成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学校体育考核改革的背景和重要依据。
体育考核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是检查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方法,而且涉及如何通过体育考核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进而发挥体育考核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因此,应改革体育考试中与深化改革需求不相适应的内容方法,充分发挥体育考核的激励性、导向性,通过体育考核评价方法改革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发挥促进作用。
3.当前中学体育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体育考试内容不够合理
当前的中学体育考核内容体现出明显的重复特征,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是主要测试内容,很多测试项目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都是考试内容,许多内容与学生的身心阶段特点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忽视了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生长发育及心理发展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差异。同时,现行中学体育考试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体育考核内容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也存在着衔接不够的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体育考核主要以运动技术和技术达标作为内容显然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因此难以更好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
3.2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当前的中学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考试项目、内容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终结性考试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难以充分反映出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课外体育锻炼和通过锻炼后的进步情况评价。学生体育运动的结果只是体育考试测试目的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才是更重要的目的。学生的身体状况得不到全面反映,容易挫伤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学生体育进步的幅度应该成为体育考试改革注重的重要方面。注重体育考试对学生提高幅度就是对学生参与和努力结果的肯定,因此,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同等重要,应运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3.3考核的静态特征
当前的中学体育考试依据学期或学段,从达标测试或技能测试角度对学生进行考评、等级划分。这样的考核有着明显的静态考核的特征,学生只能依据确定的考试形式内容,在确定的时间进行考核,即以某一时期学生对某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技术达标,评定的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考试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衡量也只是依据考试临场的状况,这种静态特征的考试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全面状况和努力与进步的程度,难以起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3.4难以反映学生的客观差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的,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基础都存在客观差异,而当前中学体育内容与方法和考试标准均体现出严格的标准、统一特征,并不能对不同体育基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程度进行客观反映。因此,如果体育考试不能与不同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进行结合,对学生激发体育兴趣和自主参加体育锻炼都将产生负面影响,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兴趣。
4.对深化中学体育考试改革的思考
4.1建立动态考核评价体系
动态考核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动态考核可以弥补传统考试中一次考试决定成绩的不足,在操作中将考试与学生的平常学习结合起来,不再把考试局限于学期、学年的结束这一时期,可以依据平时体育学习的项目内容,将考试分布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之中,并与学期、学年结束时的考核结合,合理评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程度。同时,动态考试也可以变一次考试决定成绩为多次考试选择最优成绩的方法,对考试中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再进行一次或多次测试,促进学生努力,测出每个同学的最好成绩,最终使每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较满意的结果,从而真正促进全体同学的体育参与和进步。
4.2探索差别化考核方法
差别化考核的涵义即考核标准可因人而异,应尝试对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的方法。学生遗传基础和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状况都存在着一定的先天客观差异,如果考核不能结合这些因素,就会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培养都有负面影响。因此,差别化考核首先是弱化基础身体素质的考试比重。在此基础上,采取增加不同的测试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等方法,尽可能使得考试能结合学生的差别状况。同时,差别化考核增加过程评价的比重,将学生的出勤、上课的态度和学生的进步程度纳入评价体系,特别注重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后的进步情况,最大限度通过考核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4.3将考核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
将考核与课外体育锻炼进行结合。采取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办法给分,全面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体育应以课外体育锻炼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和自觉性。将考核的内容方法延伸至课外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内容,在更多的体育锻炼中,既培养自己喜爱的活动兴趣,又提高体育能力,为考核奠定扎实的基础。
5. 结语
体育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它的确立与运用将牵动着体育教学改革,直接涉及中学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等各个方面。完善中学的体育考试改革内容方法,对于通过考试改革,促进学生的自主体育参与和促进体质健康水平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中学体育考试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发现,当前中学体育考试中存在着内容不够合理、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考核的静态特征和难以反映学生的客观差异等主要问题。本文对如何完善中学体育考试提出如下建议:建立动态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差别化考核方法;将考核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等等。
关键词:中学体育考试,考试改革,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
[2]谢维和.素质教育的两种取向及其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5-12-12.
[3]王锐,王宗平.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诠释与探究[J].体育学刊,2004,11,(3).
[4]马秀梅.提高体育考试权重扭转学生体质下降趋势[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5)7:54.
刍议高职院校音乐教育 篇9
1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相对于其他高校有其自身的办学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上也有不同其他高校的方面。由于高职技术类院校以培养熟练技术工人为目标,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更多是倾向于使用类的, 动手实践类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教育并不是高职技术类院校的教育重点。作为美育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 在高职技术类院校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许多高职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中都有从艺术院校毕业的教育工作者, 学校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一般都是以体育和文艺为主。音乐教育成为丰富课余生活, 在主题教学内容外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提高的有效补充。成立艺术团、军乐团都成为较为常见的音乐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课余参与多种多样的音乐教育形式的活动中, 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德育、美育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培养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的技术类人才, 同时也是德智体各方面综合发展的合格人才。
1.2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许多高职技术类院校对音乐教育和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比较支持, 但是由于高职技术类院校本身教学特点决定, 整体上音乐教育在高职技术类院校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高职技术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1.2.1 教学特点决定了音乐课难于开设
高职类院校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技术的培养, 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教学课程设置比重较大。高职业院校多为理工类院校, 为保证职业技术课的课时, 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就比较少。音乐课在很多院校只靠学校团委利用周末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先后开设过音乐、电子琴学习班来进行。或者安排少量的课程教学。而音乐教学本身对课堂教学较为依赖。所以这种情况必然导致音乐教育在高职技术类院校薄弱的现实。
1.2.2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方面师资缺乏
很多高职院校不设置音乐课, 因此音乐教师也基本没有, 或者由其他科老师兼任。师资的缺乏使得音乐课显得更加可有可无。音乐课不受重视, 师资更不会有补充。这种循环导致很多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举步维艰。
1.2.3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经费投入太少, 基础设施差
以理工科或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在学校整体的教学设置和学校有限的资源配置中都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教学设置课时少, 学校分配的各种资源就少。包括经费、基本教学设施、教具、场地等。而音乐教育本身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应该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艺术教育经费投入。这种突出的矛盾也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形同虚设。
1.2.4 教学目标单一, 教学内容脱节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课堂形式出现时主要以音乐欣赏课为主。由于学生本身音乐素养参差不齐, 水平不高, 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上, 也是以愉悦学生情感为目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同时社会快速发展变化, 而音乐教学却不能及时反映这种变化。在学生中流行歌曲的受众很多, 对于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却不高。不能把现实的学生较为有兴趣的, 接受度高的音乐形式和内容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1.2.5 教学方法和形式较为单调
高职院校以音乐欣赏课为主的教学, 无论在方法还是在形式上都较为单调。应增加教学多样性。课外活动组织乏力, 同时活动的整体层次较低。
2 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2.1 更新传统观念, 高职院校领导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的领导对音乐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的认可, 是推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力量。作为高职院校, 尽快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 有明确的就业导向, 更多的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是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 素质教育不可被割裂。而音乐教育在综合素质教育中作用十分重要和明显。培养综合性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 高职院校领导高度重视, 对于音乐教育乃至综合素质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
2.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音乐课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为选修课。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是由其他科老师兼任的, 或者不设音乐课, 没有音乐老师。音乐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大大制约了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发展。加快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 配备专业的音乐老师补充音乐教学, 才能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提高音乐教育的地位, 加大投入
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提高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 完善音乐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加大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 每年制定相应的计划, 每年都有固定的投入金额来更换或者新购音乐教学所需的设备材料。只有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地位提高了, 音乐教学方面的硬件设备逐步完善了, 音乐教育才能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4 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学生对专业技术类的课程相对比较重视。故而高职院校对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就简单定为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余, 进行音乐欣赏, 放松身心。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音乐教育的作用。因此应该重新审视音乐课, 让音乐课教学目标多元化。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 制定不同的音乐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更要不断更新。不断的吸收新的, 学生接受度高的, 学生兴趣浓厚的音乐元素。把这些学生有兴趣, 喜欢学, 想学的东西丰富到教学内容中。
2.5 积极组织各种音乐课外活动, 丰富教育方法和方式
以学生合唱团、军乐团等组织, 让专业老师给予指导, 积极鼓励学生各种音乐课外活动。同时学校的校园广播也可以作为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介绍相关音乐知识, 以学生喜欢的形式方式方法来推进音乐教育。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 催进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音乐教育作为构建和谐校园, 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日益受到高职院校师生的关注。文章从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出发,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刍议 篇10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11)01-0133-03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为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的高等职业教育,就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当前,在倡导“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背景之下,高职教育掀起了一股以“项目”带动教学的改革热潮。虽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自己的独特性,但勿庸置疑的是,传统的教材、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都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紧扣培养目标,改编语文教材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语文课程的性质则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综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语文课程的特性,可见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一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进行课程改革,必须先对教学所依托的教材予以改编。
传统的大学语文或高职语文教材有的是按照文体的不同来编排,有的是按文学史发展脉络编排,近年来好多是按思想内容来编排,但是这些教材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古典文学作品偏多,而精美时文偏少,特别是有关职场人生的文章更是鲜见,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二是偏重文学知识的呈现、作品的欣赏,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显然,这样的教材不能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语文教材必须紧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来建设,编写时凸显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两大要素。
笔者集教研室所有同仁的力量编写的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学人文素质教程》,就是紧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文素养和能力训练两大要素的兼顾融合。教材的体例是按不同的主题分八个单元编排,分别是大学精神、情感空间、人格修养、感悟生命、诗意栖居、思辨求索、职场人生和时尚文化,每一单元主题下的选文涵盖古今中外、文史哲各个领域,意在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每一单元后都有能力训练,分诵读、演讲、辩论、社交语言、职场语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及交际能力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作为一个“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语言交际能力。另外还有各类演讲稿、求职信等写作训练,让学生掌握职场必须的一些写作能力。教材在紧抓人文素养培育和能力训练两大主线的同时,也体现了两大主线的交叉融合。如每一篇选文后都有紧扣单元主题的思考和训练题,出题时笔者摒弃了传统的知识性问答题,代之以可以引起讨论和探究、着眼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思考题。如在《职场人生》这一单元中,笔者选取了中外名人有关择业和从业的文章以及现代成功人士的职场经历的文章。思考题如:你打算如何度过大学时光7,你会如何选择职业?大学生的频繁跳槽与“敬业”相矛盾吗?如何对待职场中的挫折和磨难?在带着问题意识的阅读中,在由问题引领的讨论和探究中,学生会逐渐领悟到一个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思维的碰撞和见解的陈述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而单元后的相应能力训练就是“求职面试”。另一方面的融合体现在每一重在培育人文素养的单元主题和选文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能力训练的内容,如有关“大学精神”、“感悟生命”、“思辨求索”等主题可以作为演讲、辩论训练的内容,“情感空间”、“诗意栖居”主题下的精美诗文又可以作为诵读训练的内容,这是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实现人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两大要素的兼顾融合。
二、凸显学生主体。改革教学方法
纵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课程模式正由传统的“学科本位型”向“能力本位型”发展,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下,传统的“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法显然要摒弃,而利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课件虽然能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仍没有跳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被动聆听、接受的窠臼。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和主体地位,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和逻辑的演绎。而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在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中培育人文素养,提高职业能力。
1.问题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一改从字词句讲到篇章结构、主题思想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代之以问题来引领阅读教学。笔者所编的教材中,每一篇选文后的问题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言说的欲望。所以教学时就可以从这些热点问题人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研读探究。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结合文本和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课堂讨论。可以先分小组讨论,再是小组推代表发言,意见相左的还可以当堂辩论。教师要做的就是适时的引领、适时的点拨、适当的总结和恰当的评价。运用问题教学法,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对问题的讨论探究中思维得到了拓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文本中所渗透的人文内涵也在“润物细无声”地浸染着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注意的是,在研读文本、讨论探究阶段,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切忌走过场,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角色扮演法。这种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角色的认知、模仿、扮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例如在能力训练“求职面试”时,就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法。具体教学步骤:(1)简要讲授求职和面试必须了解的一些知识,必须注意的一些事项。(2)同桌结对扮演招聘方和应聘方,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常见经典面试题进行模拟演练。(3)模拟招聘会的现场布置教室。(4)模拟表演并进行角色互换。可以先是让自告奋勇的学生上台进行模拟表演,再动员激励胆小被动的学生上台扮演。这种教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程度非常高。在角色的互换扮演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双方不同的心理,丰富了应对问题的经验,培养
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后在真正的求职面试时。就能少走弯路,提高成功率。
在学习故事性强、情节人物富有戏剧性冲突的文本时,也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法排演课本剧。如在讲授许地山的小说《春桃》时,在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之后,可以选择“三人同处一室”后的片段让擅长表演且有悟性的学生分角色扮演。在扮演与观摩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李茂不愿拖累春桃俩又不能自立的痛苦,体验到向高欲罢又不舍的矛盾,更能感悟到动乱年代一个拾荒女子的艰辛,从而感佩于春桃的自强、自尊又自立自主的独特人格,进而反省自我,完善自我。
3.项目教学法。这是新型的职业教育理念——行动导向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小组的方式,通过学生共同实施完成一个项目工作来提高职业能力的方法。在语文课程中,这个项目可以是一场比赛或一项活动。比如在讲到能力训练“演讲”时,以举办一场演讲赛为任务,从方案设计、宣传策划到活动实施、总结颁奖等,由学生共同完成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这种教学法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环境应变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也能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4.案例教学法。比如在“交际语言”中,教材引用了两个典型的案例,一个是经历了空中惊魂的美国男子幸运地回到了家,却因为妻子无心倾听他九死一生的遭遇而在阁楼上吊自杀;另一案例是日本作家三浦绫子因为善于倾听、劝慰而拯救了他人的生命。教学中通过对这两个对比鲜明的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会深切地感受到,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倾听是多么重要。从而掌握社交礼仪,提升自己的素养。而在“求职与面试”中,教师可以精选现实生活中求职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懂得面试的礼仪要求,掌握求职的关键和技巧,成功走入职场。
除以上所举的教学法,还有其他的教学法。无论哪一种教学法,都不是独立单一的,在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
三、突破课堂局限。拓展实践领域
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开设的课时非常有限。要想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训练和发展,语文教学就不应囿于课堂即教室的局限,可以走出教室,走进社区和企业,走向社会。
首先,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把校园大舞台变成语文大课堂。利用“和园讲坛”,组织学生听取文化素质类讲座;利用校广播台选拔、培养普通话优秀人才;每学年开学伊始,学校的各类社团都会举办一个通过面试招收新成员的活动,学生正可借此机会把所学的“求职面试”在此小试牛刀;校团委每年都会举办演讲赛、辩论赛、诗歌朗诵赛等各项赛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总之,校园中的各类社团和各项活动,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的实践领域,成为学生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
其次,联系社区和企业,把学生的语文实践领域拓展到社会。学校要努力为学生搭建由校园走向社会的平台。如社区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和某一个社区开展联谊活动,举办“我与社区”为主题的演讲赛,开展“心连心”交流活动和“我为社区献爱心”活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定会在活动中得到提高,爱心、责任心也会得到培养。其他专业的可以与相关企业联系,开展活动。比如参加企业的产品交流会,为企业宣传推销新产品;协助组织并参加“公司客户联谊会”,甚至客串企业各种晚会的主持人;还可以与企业员工共同举办“新年新诗会”,就某些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
总之,语文教学要把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突破课堂局限,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各项资源,拓展学生的训练空间,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定会得到大幅提升。
四、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多样化和多元化
考核方式的选择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课程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完成,不容忽视。要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必须改革现有的一卷定成绩的考试方式,变重知识考核为重能力考核,突出考试考核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如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考核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既要对最终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也要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核。不仅要考核其语文能力水平,还要考核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应变能力等人文素质水平。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语文教学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定能使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和建设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雅杰,郝春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3):122~123.
[2]芦京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观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38~39.
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刍议 篇11
一、企业与专业紧密结合, 让企业全面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
1.培养目标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与人才的培养不应是闭门想像出来的, 而应是先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了解专业的特点, 职业的性质, 岗位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 开设合适的课程, 每一门课程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合企业需求, 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共同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 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特点有机结合。
学生应该要获得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证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获得准入行业的通行证, 有机会从事该行业的工作, 因为现在有许多的行业明确要求有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考证, 使学生了解从事该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精通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专家作为组成人员, 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是进行专业发展的指导, 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专业设置、教材的选用、专业前景等相关的专业建设问题提出论证意见;参与论证教学计划, 协助审核教学大纲, 研究教改内容等相关工作, 使整个专业教学体系更加合理与科学。
3.教师与企业人士共同合作, 编写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
现阶段面向高职教育、适应高职教育的教材并不多, 许多教材只是本科教材的复制与嫁接, 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性教学环节, 这与高职教育目标的侧重点并不一致。根据这种情况, 教师根据培养目标与要求编写合适的教材显得非常的必要与迫切。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仅仅只有教师的参与是不够的, 由于教师的职业身份, 仍旧脱离不了教材偏重理论的倾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可以组织教师、企业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编写教材。教师侧重于理论内容的撰写, 专业人员侧重于实践教学内容的撰写, 这样就能使教材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实践性、时代性与新颖性是高职教育对其教材的要求。
4.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应当派遣部分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参加实践锻炼。学校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及企业岗位要求, 设计实践方案, 对参加实践的教师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方向, 并帮助落实具体的实践岗位。在实践锻炼过程中, 学校及时了解来自企业的信息反馈, 并要求教师定期向学校有关部门通报情况。整个实践活动结束, 学校将对教师实施考核, 以使挂职实践不要流于形式。考核依据来自于企业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及相关部门的鉴定意见等方面。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参观访问, 为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这样不仅搭建起了校企合作的桥梁, 同时, 也为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建立了平台。
二、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中教师的作用与定位
1.教师为企业与社会提供培训服务。
许多企业都对自己的员工与客户进行相关的培训服务, 但企业在理论授课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讲师和专业教师, 而作为高等院校的老师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原则, 让学校的老师为企业员工与客户提供培训服务。
2.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题研究。
教师要为行业着想, 协助行业搞课题, 攻克行业在科研技术上的难题, 甚至合作课题中的一些较低层次的工作, 可以由学生去做, 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通过产学研结合, 使行业成为学校教学实习和科学实验的基地;学校则成为行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 完善高职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有效地稳定和发展产学研合作的基地。目前特别迫切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应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和深入实习实训现场, 为行业解决科研和技术课题和难题。教师本身有着理论方面的优势, 参与到行业的研究, 既能使企业受益, 同时也使教师得到提高, 使其教学更加贴近事实。
3.通过产学研合作, 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保证, 双师型教师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将现有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 得到行业和企业的支持, 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为专业培养大批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 可以吸收企业界合适人士充实师资队伍, 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与实践经验, 形成在办学上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 美国不少商学院加强了与商界的联系, 鼓励教师经常到公司里去从事顾问工作, 考察“活生生的商务实情"编写教学案例等。因此, 选择师资时不只是强调其学术水平, 同时要重视其实际经验。
4.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模拟实训基地。
建立专业的实习实训的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 要建立适合专业的相对模拟实训基地。教学到现场, 和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一样, 在机房边教学边实践, 边学习边操作, 通过模拟教学和实践以及对各种案例分析,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实践更完善地结合。
三、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中学生的角色
1.学生校内实习。
校内实习是校外实习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第一次尝试。校内实习应该遵循教学规律, 循序渐进地展开。校内实习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当学生开始专业课程学习时, 可以安排相当比例的实践课,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同步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 使理论与实践能够很好的结合。第二阶段是:在学生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中, 安排专门的校内实践课, 对学生在专业领域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而全面的巩固学习。为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与毕业上岗进行最后一次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学生校外的实践。
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已成为用人单位和教育部门的共识, 而产学合作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最为基本的实践要求, 也是企业行业人才需要中最强调的要素。为此, 设置一个完整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 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专业要密切联系企业, 共同研究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整个实习实训过程分两大块:一块是岗位认识课程, 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和学习, 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 了解各部门职能, 使他们具备对专业岗位的一般认识。在岗位认识过程中, 可邀请公司的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课, 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通过岗位实习,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训课程有足够信心和思想准备。第二块是毕业实训与制作, 根据实训的目的与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在校外实训中针对性布置一些实训项目, 要求学生在实训阶段完成这些项目, 学生能了解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 认识到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通过岗位认识实习和实训制作, 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 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应始终在实习现场负责和指导学生。学生通过岗位认识实习和毕业实训与制作, 每个学生要写出有专业要求的专门书面报告, 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
3.成立本专业的协会,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成立本专业的协会, 指定专业教师进行指导。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协会在学校的地位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利用学生协会这块阵地, 通过各种活动寓教其中, 促进专业学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弥补课堂教育不足, 拓宽学生视野, 陶冶情操, 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的协会不应当是封闭的, 也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就学校而言, 所能为协会提供的支持与方便是有限的, 只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借助社会力量。如学校间的联合, 与企业合作等等。一方面可以保证协会活动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合作, 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 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企业创造利润。
高职教育也应着眼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实训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不要受已有知识的束缚, 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知识圈", 敢于创造性地实践。从实习实训方案设计、实训操作、案例分析、解决实训中的问题, 直至完成实训报告, 把实训过程变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同教师一起积极参加科学研究, 通过参与科研,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毕业后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机制、何种模式来体现“产学联盟”的高职办学特色, 关键是要抓住产与教之间的“结合部”。探索教育自身要素与产业市场要素结合的政策空间, 给予职业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生产功能的充分空间, 鼓励其紧紧依托行业与企业, 使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同时专业借助企业这个平台, 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经历培训→上岗→再培训→再上岗的几个反复培养过程, 从而使专业能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 不断调整培训思路, 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从而构建学生就业、企业选拔优秀学生、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三赢局面。在产学研结合中, 我们可以把课堂搬进企业, 培养、培训融为一体,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使学生在校即成为企业准员工,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应该以生产为引导, 学习为依托, 研究为深化, 综合专业特点构建一个良好的模式。学院为企业解决理论问题, 企业为学院提供技术转化的场所, 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与就业的去向, 教师与企业员工通过共同合作, 学生受益, 教师受益, 员工受益, 企业受益, 学校受益, 从而实现多赢。
摘要: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文章阐述了高职教育中教师、学生和学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的定位, 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与看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学研,实习实训
参考文献
[1].朱懿心等.坚持产学研合作, 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2)
[2].姜波, 刘惠萍.产业化——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3].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3)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06-14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05-08
高职体育素质教育06-01
高职体育课程改革08-28
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09-24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刍议05-26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刍议论文08-24
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刍议08-28
体育高职教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