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刍议

2024-05-26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刍议(精选12篇)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刍议 篇1

由于高职院校的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既定特点, 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大力培养。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成绩偏低的状况, 学生在英语专业课上的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英语学习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对英语在语言上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充分掌握学习技能, 可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际工作运用。为了迎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针对高职院校的英语学习特点, 对教学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 校方内部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对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程度高于理论知识教育, 对专业实践可的投入度较大,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校方对其不重视直接带来的隐患就是, 任课教师在教学态度上的不认真。一些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教学方式和方法趋于单一化, 缺少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互动交流。老师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 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热情, 进而削弱对英语的枯燥学习方式的兴趣感, 抵触英语课堂教学环节。再者, 校方提供的教学资源设备不足, 课程设备设置陈旧、老化严重, 英语学习有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多方面的课程内容, 互相促进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校方对教学设备提供不足, 对学生的英语视听教学能力不能有效地进行联系和指导。

(二) 学生自身的英语知识功底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的一大特点就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针对于学生本身存在的英语知识功底薄弱, 在教学进展上无形的造成了阻碍。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加大, 学生就会对英语课程的知识点越加难以掌握, 进而导致学生对英语学科技能产生放弃的念头。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通病就是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对英语单词和语法资源掌握不足, 在想要进行英语语言表达时无法正常开展对话, 自己的思想表达无法传递给对方, 学生就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从而逃避英语学习。老师没能及时的做引导, 学生在进行英语语言表达时出现的逻辑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更正。很多学生的英语表述按照母语的表述逻辑交流, 进而产生语法错若是按照母语顺序翻译就是:什么你在做?也就是说, 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没有及时的得到引导指点。

二、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

(一) 革新教学设备、注重方式方法多元化

必须迎合教改要求去革新英语教学观念, 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校方要对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充分提起重视, 给予教学资源设备上的支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 构建语音室和多媒体视听教室对学生的英语视听能力进行教学指导,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其次, 老师在教学环节中注重方式和方法的和谐统一,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照顾到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 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老师要尽可能多的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交流, 交流过程尽量全部使用英语, 借助多媒体电教设备为学生适量的播放英语电影和音乐, 学生在不断意会的过程中增进对英语语感的认知。课上老师要时刻引导学生多说、多练, 在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时, 老师不要正面进行批评指导。尽量不改变学生表达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语法或单词发音的指导, 这样学生也会容易找到问题的所在点。

(二)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文的英语教学改革针对的生源群体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高职院校的学生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英语课程改革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 在相互促进下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课堂上老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使实践融入到教学中来。如:老师可根据教材的情景对话内容设置情景再现,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对对话内容进行模仿和扩展。在角色表演过程中, 学生可以不去按照教材里故事发展的特点进行对话练习, 对话小组可根据生活中的细节做对话内容进行编排扩充。在语言交流上老师要积极融入到对话情景中去, 对学生编排的对话内容进行语法指导。这样一来, 可以充分能调动学生对英语表达学习的参与热情, 主动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对话练习。在不断运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语法点, 进而更好的锻炼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发音技巧。为高职学生在日后的就业道路上对英语沟通交流扫清障碍。

(三) 建立教学效果回馈评价体系

对教学环节和效果进行评价体质构建, 有助于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创新发展。教学评价的本质就是检验课堂效果的实现成功率, 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实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听课发言状态对学生进行评价制度管理。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加学分的奖励政策, 学分积累到一定分数就可以在期末考试中适量充当理论成绩的分数。对于理论知识功底不好的学生就会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加学分, 来争取期末考试时理论考试分值的及格率。这样一来, 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能力的练习, 进而达到高职院校对学生英语教改的设定目标。

总结:

综上所述, 通过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关探讨, 了解了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对于文化知识的足够掌握远远不够, 要充分的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发挥理论知识水平的实践指导作用。老师作为教改的执行者, 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角色作用。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进行课堂方式的创新和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注重对英语课上滋生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积累运用, 注重实践课堂的开展,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 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运用能力上的提升做出努力。

摘要:教育课改以来, 各个教育领域都在专注的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服务。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要宗旨, 它不仅仅是职业技术的学习, 也是对高等教育的文化学习。对于英语学科来说, 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的革新, 方式和方法的实践创新。本文就针对高职院校中对于英语学科的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希望可以给读者提供相关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林宇乔.告知云霄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J].《广州科技》, 2008 (14) .

[2]柯平.从专业英语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28) .

[3]孙启勤.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材选用刍议[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7 (11) .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刍议 篇2

三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依据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宋代学者朱熹也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也就是强调了“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平等教育,不追求平均发展”这是在承认学生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差异、有层次的教学,把某些水平相当的学生划为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的水平。

四分层教学的实施

1教学对象和内容分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学“有的放矢”,首先要承认和了解学生的差异,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层次,这样才能使分层教学做到对症下药。我院教师选择了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级信息工程系中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两班(各45人)和电厂化学(48人)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比组,在考虑了专业课程安排,人数和学生入学的平均分数也比较接近(不考虑入学考试的途径和难度)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控制一些变量;实施了分层考试,考试包括了听、说、读、写、译五部分,基本上能反映出学生英语实际水平及其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综合考试的成绩,并并根据学生本人的意愿(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将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A层为60分以上,B班为60分以下。

从教学内容上,学院采用的是最新推出的高职高专英语精品教材《当代高职高专英语》,A层班的教学内容为:以六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进度学完全册书八个单元的内容;犹豫大多数学生听说能力较弱,教师适当地增加了听说内容,以“校内自编教材”和《凯恩国际英语听说教程》为补充教材,由教师灵活选择内容,每两周安排两节课进行听说训练并了解英语文化。

B层:以每单元八课时的进度学完全册书的内容;每次课适当地增加十分钟的听说训练。加强对语音语调,基本语法和基本句型的讲解和训练。让许多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能对所学知道有充分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英语水平。

2分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学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实施好分层次教学,课堂教学是关键。教师在备课时应精心准备好教学内容以及例题,做到由浅入深,教学内容弹性化。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发言、听教师讲解,和教师的鼓励,赏识和引导,学生既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又提高了其求知欲望,同时还增强了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A层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好,主动性强,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此教师在讲解课程的同时采用讨论法与研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并且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各种电子与网络资源,实行开放式的教学,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B层学生语言使用能力较为薄弱,对英语学习有兴趣,但是学习相对比较被动,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是也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对于这层学生要严格要求,加强督促和检查;教学形式与手段要灵活多样,尽可能多的安排有趣的学习活动,创建轻松快乐的学习英语的氛围,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语言学习活动。比如让学生将课文以话剧形式表演出来,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语言和演出的潜能,让他们真正地学习语言并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方法,并加之赏识教育,和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支持,共同完成任务。这样使一些同层次中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被带动起来,小组成员互助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作业分层和测验分层

教师有区别的对学生作业和考试进行分层。为学生布置作业不可“一刀切”,“一锅烩”,要根据学生水平能力有的放矢。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由老师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性的做部分练习,老师再根据不同学生水平补充部分练习,从而达到不让A层学生觉得作业过于简单和B层的同学觉得望尘莫及。同时教师在安排测验和考试的过程中,也要以分层学生为基本,可以采取多种测验形式,如口语测验,作文测验,单词听写测验,阶段式测验等形式进行。进而更了解学生情况,以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设定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

4,我院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我院英语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优点

1)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分层教学解决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班级整体水平难以上升的问题。分层教学将学生按层次分开,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差生进步,优生更优,中间学生向前走”的局面。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最大的进步。

2)分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分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增多,提高了成就感和自信心。给学生带来了愉快的心理体验,在这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下产生了追求更大成功的强烈愿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得到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3)分层教学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编制分层学案和反馈练习题,使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而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多个方面的情况,使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更为了解,有效地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我院分层教学还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分层的原则和方法的把握

在本次分层中,我们没有严格限定分层的条件。这样做是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消除对分层教学的抵触心理。因此我们在按考试成绩分班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调整。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因此,如何分层能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有一个相对科学、客观的分层原则和方法值得讨论。

2)如何客观地进行分层评价

实验中,我们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占60%,形成性评价占40%的综合评价形式。尽管这种评价能使教学更注重过程,加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形成性评价涉及的面比较广,既考查学生课内表现又考查课外情况,考查他们的作业、能力、态度、情意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很难设计一个量化标准,评价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观察,学生本人及同学的评价和反映,主观性比较大。这样的评价方式是否具备科学性、合理性,有没有真正的参考价值,值得商榷。

另外,对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终结性评价标准,对于处在同一年级的学生显然是有失公平的,因为A层学生有可能分数会比B层学生低,尽管事实相反。应该在实验中采用附加难度值的办法来平衡这种情况(即A层学生的成绩为卷面分乘以难度系数1.1),但难度值的设定却并不轻松,我们并不能知道难度值确定在什么水平对各层才是公平的。也许,只有采取学分制才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3)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

分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它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挑战,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大,管理的范围会拓宽。学生分层上课时流动性较大,这就要求管理者,任课教师认真督促学生,掌握学生的动态。为了能够有序而科学地实施分层教学,最好的办法是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总之,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等各方面差异较大,以同一个目标进行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加以改变以适应这种状况,分层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我院将在分层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更多有价值的数据和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 篇3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

一、引言

新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已经走过了50余年的历史,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作为高校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职体育,其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如何转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高职体育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其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实用性。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纲要》的出台就更进一步证明了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职体育教育存在问题

我国高职教学改革一直是优化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头。 纵观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教育观念较落后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存在较重视专业性学习.忽略身体素质的锻炼的现状。不但体育教学课时安排占学生在校学习总课时的比例较低,而且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的遵循传统教学观念,以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终身运动习惯及良好运动行为的培养。

2.体育教师整体水平和素质偏低

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学历水平偏低,教学技能较单一,无论是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从学生健身教育方面,都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了解,这是无法满足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的。

3.体育设施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受到自身经济条件制约,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体育活动场所,但仍然无法满足现时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需求,往往会出现运动器材等教学设施陈旧、不能即时更新;体育场馆服务设施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多元化需求等现象。

4.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往往是以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为主,这种考核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个体特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原本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可以非常轻松地在现行体育课程中拿到高分,即便在课程学习中并没有认真学习,而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可能即便非常努力也才仅仅达到及格标准。这种单一死板的评价体系,会严重挫伤部分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通过某一门考试,而是要培养大家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大家可持续的锻炼习惯。

三、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

1.以职业特点为基础,教授学生职业实用性锻炼方法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教育不同,其教学目的更倾向职业化教育,旨在培养实用性、应用型、技术性人才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学工作,一方面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体育教学改革,摒弃僵硬沿袭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真正正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设计出“专业贴合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及习惯;第三要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又在学生工作以后便于进行的运动项目,切切实实实以终身体育锻炼为培养目的;第四,最好能选择对学生工作后易患职业病有预防作用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们的实际需要。

2.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优化教学质量

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切实实施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高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师资培训机会、提供更大的继续教育平台,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以更好更快地适应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3.以学生为本,增加体育教育投资

为了更好适应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高校应注重对体育教育的投资。这就需要一方面,拓宽筹资渠道;另一方面,加大开发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力度,以契合学生多样化体育锻炼兴趣需求,同时也能促使开发与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还可以在充分保障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实施校企合作,院校合作,把现有体育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分配,实现优势互补。

4.以教学模式创新为契机,建立科学课程评价体系

一方面,要摒弃与普通高校雷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原有传统运动项目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们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客观、完善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要以有利于促进其体质、心理、生理、技能等全面发展为准则,针对学生的个体体质、日常表现、技能掌握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做到结合个体绝对成绩和相对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贺宝华、杨子民.高职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教育,2012(2)

[2]肖健.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J].体育时空,2013(5)

作者简介:

高职语文口语教学改革刍议 篇4

一、高职语文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口语训练内容与时代脱节

高职口语训练内容陈旧, 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教材中的范文有的净是套话、官话、空话, 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表述, 这样的训练内容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口语训练的效果也难以得到保障。

(二) 缺乏必要的口语教学评价机制

高职语文考核多侧重于通过笔试考查可量化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而不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考核。即使有的院校将口语考核纳入高职语文考核中, 也由于口语交际具有瞬时性、难以客观量化测评等因素而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三) 高职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高职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主要表现有三:第一, 缺乏主动进行口语交际的意识。不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误以为口语交际能力会随着时间而增长, 很少主动与他人交往, 至于运用丰富的词汇、合适的修辞等技巧进行口语交际的意识更是缺乏。第二, 词汇较匮乏, 语言较乏味。很多学生的口语很简单, 就是一些经常用的词, 翻来覆去的使用, 比如说:烦死了、郁闷、爽、我晕等等, 很少有学生会有意识地使用丰富的词汇使口语交际更生动, 甚至个别学生说话有口头禅, 带脏字。第三, 紧张拘谨, 不能准确表达自我。不少高职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和自信, 在口语交际中比较拘谨, 不能镇定自若、大方自然;甚至有些学生具有交际恐惧症, 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非常紧张, 说话语无伦次。

二、高职语文口语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高职口语教学中的弊端及高职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不足,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口语教学改革。

(一) 引导学生跨好思想关和心理关

高职语文教学的口语训练须从帮助学生跨好思想认识关和心理关入手。第一, 教师举办“口语影响生活与工作”之类的专题讲座, 使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的实际价值, 引导学生重视口语、自觉学习口语。第二, 教师须以亲和的态度和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口语交流, 这样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 消除紧张心理。第三, 定期邀请口语交际能力较强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口语训练的经历及口语交际能力在工作岗位上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长学姐的现身说教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积极心态。第四, 训练过程中, 教师用幽默、鼓励的语言适当评价, 让学生在一点点体验成功的喜悦之中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教师通过多种途径, 使学生正确认识口语, 营造轻松幽默的训练氛围, 帮助学生逐步消除口语训练中的压抑感和紧张感,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树立口语交际的自信心。

(二) 改革口语训练内容和方式

1. 利用阅读教学, 开展口语训练。

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 可利用朗读、复述、课堂讨论这些常用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着重训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用有声语言表达作品丰富的思想情感。复述着重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内部语言、并将内部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 如学习《离婚》, 可让学生突破小说情节的限制复述爱姑离婚的缘由, 学习《春江花月夜》, 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幽美的春江月夜之景等。课堂讨论也是一种口语训练的有效方法, 教师精心设置引导性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 各抒己见, 对于一些分歧较大的问题,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这样,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了口语训练的主动者。在互相切磋、互相砥砺之中, 时时会闪现智慧的火花。此外, 还可采用课前演讲、微型口头作文等方式进行口语训练。在每节语文阅读课开始的时候, 按照学号组织三至五名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或口头作文, 内容不限, 时间为两分钟左右, 按照从有感情地朗读到即兴演讲的程序进行强制性训练, 这样, 既锻炼了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的勇气和胆量,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也能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快速提高。

2. 注重实践教学, 突破口语学习难点。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 笔者适当增加专门的口语训练实践教学课, 对演讲、辩论、角色扮演、访谈等口语教学难点, 进行课堂强化训练, 把讲台变成学生口语训练的舞台。发挥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热情好胜的特点, 组织学生对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进行演讲或辩论, 使学生熟悉演讲或辩论的一般流程, 掌握演讲或辩论的常用技巧, 不仅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角色扮演是一种结合动作、表情生动形象地表演特定角色的创造性口语交际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须站在特定角色的立场进行思维和交际, 因此, 就需要融入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和口语表达;而且, 一些情节、场景以及其他扮演者的表现、表述等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因此, 该活动也能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访谈类活动采用“实话实说”、“挑战主持人”等深受学生青睐的说话类电视节目形式, 引导学生对他们非常关心的社会焦点议题、校园热点话题各抒己见, 尽量使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人。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突破口语训练难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依托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课外口语训练。

课堂口语训练的时间毕竟有限, 我们可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把有限的小课堂变成语文大课堂, 把“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 拓展口语训练实践领域, 提升学生口语表达水平。通过校园主持人大赛、社团招新、播音员比赛、朗诵会、原创文艺表演、话剧表演、主题沙龙、元旦文艺晚会、主题班会等校园文化活动, 为学生口语交际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丰富学生口语表达的内容, 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口语教学评价机制

一是加重口语交际考试成绩的比重, 使口语成绩占到高职语文成绩的30%左右。二是合理确定口语评价内容和范围, 既要评价学生所掌握的口语知识和口语交际能力, 又要评价学生运用口语时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评价学生平时课堂发言情况、期末口试情况, 又将学生参加课外口语拓展活动情况等纳入评价加分项目。三是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 平时练习宜采用即时评价, 快速反馈评价信息, 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当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 比如期中或期末,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口语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也明了存在的不足。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促进口语教学的规范化、常态化。

高职语文口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以上仅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体会。我们将继续探索, 深化改革, 引导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针对高职口语教学中的弊端及高职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不足, 可采取引导学生跨好口语学习思想关和心理关、改革口语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等改革策略,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未来职业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口语,教学,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燕.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 (3) .

思品课教学改革刍议 篇5

(二)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从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体系出发,教材内容编写多数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口气。

忽视道德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忽视学生已有的道德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平等的口气,探讨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内容。如人际交往、休闲指导、心理健康、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社会技能和策略等方面的指导。现有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观点已显得陈旧和简单化。

(三)在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本,以灌输说教为基本教育方式。

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却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课堂上看似热闹,但缺乏一种坦诚、平等的气氛。

学生能正确地回答,但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态度的表露。教师常以社会道德法官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作判断,而不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站在和学生相互平等、理解的角度上去讨论、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则被压抑或限制。

刍议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对策

一、高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改革必要性

当今,计算机领域已经发生厂很大的变化,长期在高职教育中延续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各种新局势新情况的出现,不断地促使着高职教学中的计算机教学要大胆的做出调整和改革,以此来符合整个时代进步的潮流。更重要的是,对计算机教学的改革,能够让高职学生学习掌握的知识更加有用,更加符合当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扩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保证高职教育的学生就业率,这是高职院校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对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既是这门课程更加科学规范进步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高职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不同。在高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遍偏低,对计算机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一定难度。由于我国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性,以至于学生在入学时对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有些来自于农村的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所了解,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忽视了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视,导致学生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学习中遇到很多难题。

(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指向和课程设置上较为狭窄,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及课程设置,在教学模式上,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烙印仍然很深,过多地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理论多、实践少,不利于对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科高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办公软件应用和基本操作系统等基础理论知识层面,对于理科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也只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了C语言课程的学习。高职计算机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仍然无法同步,这样的教学内容会导致学生忽视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由此可以看出,高职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设置很不合理,导致无法正确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学生反而会开始厌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推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分析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进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理念,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目标。开展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学校的实际办学能力及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在满足计算机教学课程实际需要的前提下,确定计算机教学的办学规模。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开发的力度。紧随计算机教学实际发展,及时更新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进而使得计算机教学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其次,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自身组织者、引导者的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积极引导。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进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切实地提升。

(三)加强师资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己经成为制约计算机教学水平提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一方面,学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办学能力和师资水平,合理确定计算机教学的规模;另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师资力量的投入。首先,学校要依据当前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实际水平,进一步加大对于现有的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其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其次,学校还要依据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未来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目标,引进高水平、专业化的计算机教学人才,进而进一步提升计算机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升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结语: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形势下,计算机教学改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改革也不是一跋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育从业者齐心协力,共同肩负起计算机教学改革这一重任,才能不断取得成功,为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现代化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祝朝映,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职教论坛,2012.4

高职汽车电喷柴油机教学改革刍议 篇7

关键词:高职,柴油机,电喷技术,教学改革

(一) 汽车的发展影响汽车专业的课程改革

2009年12月10日商务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 1~11月, 国产汽车累计产销分别为1226.58万辆和1223.04万辆, 同比增长41.59%和42.39%, 全年销量1300万。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全球汽车销售量下降, 中国汽车销量成为全球第一。巨大的汽车市场产生了大量汽车售后服务市场, 在汽车售后服务行业中, 汽车保险、汽车美容、汽车维修等人才缺口非常大, 并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岗位从中诞生。现在, 国家已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列入紧缺人才培养计划, 进行重点扶持。各个学校将汽车专业作为核心专业, 列为专业建设的重点, 努力打造使之成为品牌专业, 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正在不断改革, 同时积极投巨资建立汽车教学大楼及添置实习设施。各个学校通过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促进了汽车专业建设, 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师资队伍得以锤炼, 整体素质得以提升。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 建立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课程结构模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课程模式, 并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 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的一个保证。汽车电喷柴油机作为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其教学改革也受到了汽车柴油机市场扩大的影响。

(二) 汽车柴油机国内市场占有量不断提升

我国汽车柴油机市场的总体趋势见好, 柴油机国内市场占有量很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的最新统计, 柴油机在2006年完成154.86万台和153.00万台的产、销量, 同比分别增长21.55%和20.23%。柴油微型货车累计同比增长81.82%;而柴油轻型货车和柴油中型货车则分别取得13.82%和9.15%的增长率。不断攀升的燃油价格促进了汽车柴油化的进程, 2006年上半年第一次出现了柴油车销量超过汽油车的现象, 2007年中国柴油机汽车比重将不断攀升。2008年我国汽车柴油机的产量已经超过233万台, 2008年绝大多数的车用柴油机机型实施国Ⅲ排放标准, 我国柴油机从此步入了电控时代。从简单仿造到具有独立自主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制造能力, 并出口国外, 这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推动, 全球顶尖公司助力, 国内柴油机企业产能不断增加, 柴油机节能环保优势明显, 如图1所示。

(单位:台)

柴油机节能环保优势明显:柴油机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明显, 同排量发动机中, 柴油发动机比汽油机节油30%~40%。在维修方面, 柴油机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维修体系, 而且在维修成本上, 柴油车占有优势;在耐用性方面, 由于燃烧原理的不同, 柴油机要比汽油机的寿命长20%左右。随着柴油机排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柴油机轿车的HC、CO、NO等污染物排放量已远低于汽油机轿车, 尤其在CO2排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可减少45%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

(三) 汽车柴油机国外市场占有量也不断提升

在欧洲, 人们普遍认为除了柴油发动机驱动的车辆要比汽油发动机驱动的车辆在燃料经济性方面好30%之外, 现代柴油机比汽油机也更加干净而且噪音更低。根据PSA标致-雪铁龙公司提供的数字显示, 2004年欧盟17个国家的乘用车销售量比2003年增长了2.1%, 从14202784辆增加到了14504525辆, 2003年只有6211123辆轿车采用了柴油发动机驱动, 而在2004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6999025辆, 上升了12%。2004年欧洲销售的所有乘用车当中, 柴油发动机车辆的购买率增加到了48.2%, 2003年的柴油客车购买率是43.7%。同时, 汽油发动机车辆的销售量下降了4.5个百分点, 从2003年的56.0%降到了2004年的51.5%。柴油发动机在欧洲很受欢迎, 在过去的5年间, 柴油发动机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一直在稳步增长, 而且这一趋势正变得更加强劲。在欧洲, 柴油发动机作为大部分顾客首选的发动机, 其销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汽油发动机。例如, 标致-雪铁龙公司2004年在欧洲销售的2035347辆乘用车中, 54.5%采用了柴油发动机驱动。在梅赛德斯-奔驰公司, 其2004年在欧洲销售的690000辆乘用车中, 55.6%采用了柴油发动机驱动。

(四) 柴油内燃机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传统的课程体系把柴油机的教学放在从属的地位, 教学内容落后于科学技巧的发展。高职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职业的生产过程和实际要求, 强调专业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 以职业岗位的需求断定教学内容。现在柴油机的广泛应用, 要求增加柴油机的教学内容, 成为独立的教学课程, 以满足社会的要求。传统的柴油机教学手段落后, 先进型的实训器材和设备不足影响教学手段。目前部分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相当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板书和绘图, 课时容量小, 影响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提高。传统的柴油机教学设备落后。和实际紧密联合的教学设备、模仿设备、检测仪器以及维修设备缺乏, 严重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效果。

传统的柴油机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能力需求。近些年汽车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数量从事柴油汽车检测、汽车及其零配件的销售、汽车维修及其附属设备的销售、汽车保险等工作。学生的就业面已从本来的汽车运输、汽车维修, 拓展到柴油汽车出厂后的所有需要柴油汽车的专门知识领域。增加柴油内燃机的学习, 创立新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新课程系统转变高职人才教导观念, 强调利用型复合人才造就的教导思想切实转变传统模式造就出来的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的学生知识单一、能力单一的局面, 造就综合能力较强的利用型人才, 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 汽车柴油机市场变化带动国内教学的改革

汽车柴油机在国内外都占有非常大的市场, 说明柴油机占领汽车市场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电喷柴油机更应是这个市场中的主要力量。那么汽车电喷柴油机的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就相应地要求提高,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柴油机制造、维护、修理、管理、服务的人才和技术需求。在时代的要求背景下,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确立了汽车电喷柴油机系统检修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试点, 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备和教学特点的等方面都做了改革探索。

1. 重新确立了汽车电喷柴油机教学的目标。

在原来的教学系统中, 汽车电喷柴油机教学隶属于汽车电控发动机, 和汽车电控汽油机并列, 教学目标简单。经过改革, 汽车电喷柴油机的教学部分独立成为一门课程汽车电喷柴油机系统检修, 重新确立了其教学目标。汽车电喷柴油机系统检修是汽车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现代化汽车柴油机进行维护管理、故障分析、调整和改进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柴油机的结构、工作原理、运行特性、维护管理、柴油机的基本理论和管理知识。

2. 根据真实工作过程分析, 重新制定了汽车电喷柴油机系统检修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

(1) 能准确快速地进行汽车电喷柴油机主要部件和各个总成及其附属设备的拆卸与安装。 (2) 能用工具和设备对汽车电喷柴油机的各个零件进行测量、检查、试验。 (3) 能使用网络、书本和其他手段查询相关标准和参数。 (4) 对照相关标准和参数, 能利用工具和设备对汽车电喷柴油机的重要部件进行进行修正和更换判断。 (5) 能管理与应急处理汽车电喷柴油机运转的一般问题。 (6) 能分析与解决汽车电喷柴油机的常见故障。

3. 根据工作过程分析, 重新制定了《汽车电喷柴油机系统检修》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

(1) 熟悉有关汽车电喷柴油机基本结构。 (2) 掌握有关汽车电喷柴油机工作原理、工作循环、性能指标、燃油燃烧理论、增压技术。 (3) 掌握柴油、润滑油的分类和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4) 掌握汽车电喷柴油机使用管理知识。 (5) 了解汽车柴油机技术的发展动态。

4. 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 形成情景化教学, 设计了7个教学情景:

(1) 汽车电喷柴油的换气与增压系统检修。主要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喷柴油机的进气系统、排气系统、换气机构、增压机构、二次循环机构等。 (2) 汽车电喷柴油机油路系统检修。主要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喷柴油机的低压油路、高压油路、增压机构和控制机构机构等。 (3) 汽车电喷柴油机运动系统检修。主要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喷柴油机的活塞、连杆、曲轴、飞轮等运动机构。 (4) 汽车电喷柴油机的润滑和冷却系统检修。主要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喷柴油机的润滑油路、润滑油、冷却液、冷却回路和系统上的传感器。 (5) 汽车电喷柴油机的起动、调速和操纵系统。主要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喷柴油机的起动控制机构、柴油机的调速控制机构、操纵系统机构和停车控制机构等。 (6) 汽车电喷柴油机综合故障检修。主要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喷柴油机的综合故障。这6个教学情景是按照简单到复杂、顺序渐进地排列的, 其内容容纳基本能力、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基本内容, 体现工作过程, 包含工作要素, 能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柴油机制造、维护、修理、管理、服务的能力。

5. 形成汽车电喷柴油机系统检修课程的考核方式:

主要采用形成性考核方案和理论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总评成绩=过程考核×40%+学习工作页成绩×30%+期末考试×30%。 (1) 过程考核是实践操作考核可选择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随机一人参加测评, 代表全组成员的得分或对每位学生分别考核的办法进行, 考核评分以100分记。实践操作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操作技能是否正确及熟练程度、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和分工协作能力。 (2) 每个学习工作页总分数为100分, 学生每个学习工作页得分为个人基本分数, 禁止直接抄袭其他同学的答案和资料照抄, 发现一次扣本工作页分数50分;学生的学习工作页成绩为每个学习工作页的平均分。 (3) 突出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考核中的重要性。

(六) 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汽车电喷柴油机的各方面技术都在不断更新, 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汽车电喷柴油机的各个总成, 各个零件都在不断的变化, 现有设备和技术很快将会落后。突出体现在教学设备、模仿设备、检测仪器、维修设备和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意识、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的更新不能跟上汽车电喷柴油机技术发展的步伐, 致使现在进行的教学内容和现有的汽车电喷柴油机技术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华道生.汽车柴油机养护与途中故障排除实例[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8) .

[2]李威.汽车柴油机构造与维修[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刍议 篇8

一、实践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地位和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作为重要课程,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必须认清和摆正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意义。实践教学作为各高校近年来在思政课中重新认识和加强的重要环节, 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逐步凸显。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环节中来。通过实践环节, 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理论, 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 强化对大学生爱党、爱国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把爱党、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 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实践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 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选择和突出体现。通过实践教学, 一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客观、辩证地认识国情、认识社会, 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二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 使其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三可以强化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进而增强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求实创新、团结协作意识、社会沟通和交往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在“做”中体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 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 开展基本国情、党情, 世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探索实践教学这一功能, 能很快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形势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 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着重强调要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年, 如何培养好新时代的青年, 各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民办高校即将在新的形势下乘风破浪, 开拓前景。

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精神, 以及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都提出了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的重要保障, 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 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认真落实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抓住关键环节, 完善体制机制,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着力加强和改善的重要目标之一。全面实施思政课新课程设置方案是新形势下各大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 而对于新生的民办高校来讲, 更是意义重大, 如何突破思政课教学环节的窘境, 必须树立先进思想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推进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 等等, 确保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政课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首阵地, 也应当加快步伐。在团队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很快认识到民办高校在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同时, 还要确立大量灵活的体制, 使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效结合。一方面, 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在建校历史、师资、科研等方面基础都比较薄弱, 但是民办高校在短短的历史发展中能抓住机遇, 主动克服困难, 越是薄弱的环节反而越加重视。另一方面,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 高职学生人数大大增多, 面对良莠不齐的学生群体, 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以上两点, 民办高校的思政课将逐步把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到整个思政课教学的体系中。传统的由任课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将受到越来越灵活的授课体制的限制, 如可以开展爱国影视教育、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勤工助学、职业训练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这种主动学习的经验, 使课堂学习有了实际价值,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知识、技能水平和谐改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逐步的摸索与实践中, 我们始终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开展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实践活动;如何赋予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以具有时代气息和深刻思想内涵的教育教学内容和理念, 提升活动的层次和品位。

三、民办高职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目前, 民办高职本科院校共开设了5门公共政治必修课。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和对即时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 以下几门课程为例, 具体谈一下民办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选择“道德法庭”和“模拟法庭”进行实践教学。“道德法庭”实践教学, 是指教师选取当今社会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进行剖析、辩论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的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 以司法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 在模拟法官的主持下, 由模拟法官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在虚拟的法庭, 对真实或者虚拟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或行政案件进行模拟审判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通过亲身参与“道德法庭”和“模拟法庭”, 学生将所学到的思想道德、法律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 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目的。

(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要求对学生的爱党、爱国主义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本门课程将分两学期授课, 实践教学也相应分两学期进行。根据课程章节体系及内容结构的特点, 实践教学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实践形式相应有所区别。针对第一学期课程内容主要是毛泽东思想, 选择爱国主义、爱党教育, 以爱国影片的选播和座谈讨论形式进行实践教学;精选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 结合当前的时事, 组织学生观看两部影片;针对所观看影片进行讨论, 并做好发言记录;认真撰写影片观后感。针对第二期的课程内容主要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以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学以致用, 针对教材相应知识点开展社会调查, 以社会调查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知识点与党和国家最近的方针政策, 设计调查主题, 学生也可自拟主题。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选择“第二课堂———课外学习马列”进行实践教学。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 向学生推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相关书目, 要求学生至少阅读1~2本, 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读书笔记。在教师的指导下, 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感受经典作家的睿智与通达, 实现普及与提高的统一, 并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同时在实践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阅读中受教育、长才干、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可根据教师推荐的书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阅读,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 应根据不同情况, 写好读书笔记。学生可以参照以下几种形式:第一, 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 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第二, 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 以肯定其思想价值。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第三, 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 记下读了什么书, 书中哪些内容自己受教育最深, 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 即随感。第四, 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边读边记, 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 达到弄懂的目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认真撰写好读书笔记。

要通过对本科各专业学生进行多样化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使其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在培养本科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爱党爱国的素养的同时, 培养其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达到提高本科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的, 同时, 也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效果, 检验教师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钊旭.高校“思政课”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传承, 2008 (20) .

[3]李媛.切实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11) .

[4]唐红艳.对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刍议 篇9

《经济法》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对《经济法》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真正贯彻“能力本位”的教学要求, 解决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是教学实践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新课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侧重知识的系统传授, 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不符合“能力本位”的教学要求, 存在较大不足。

(一) 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目前普遍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有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从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看, 《经济法》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定位是不一样的, 有的专业将其设置为专业基础课, 有的专业将其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有的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课, 有的将其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由于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 这种课程定位上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出现上述差异则是不合理的。这表明我们对《经济法》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是不准确、不深刻的, 课程定位比较混乱。

(二) 课程目标不够明确

按照“能力本位”的教学要求,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根据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进行确定的。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 由不同地位的相应课程来承担, 每门课程都应依据自己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以及所针对的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目标, 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课程目标。在实践中, 由于《经济法》课程存在定位不够准确的问题, 导致不能正确认识《经济法》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地位及作用, 无法明确课程目标, 进而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无法有效实现。

(三)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由于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济法》的教学活动无法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从目前的教学实践看, 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法》教学未能与相关专业结合, 普遍采用不分专业、内容统一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忽视了各专业的差异性, 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按照各个专业的能力结构及能力目标进行合理选择、安排, 未能解决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

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 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项目化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适合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 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出胜任工作岗位的人才。从普遍的现实来看, 传统的高等职业课程教学设计是学科体系的, 注重的是知识、能力的逻辑关系, 这种知识能力结构与实际工作的岗位需求无法实现“零对接”, 与职业教育的目标不相适合。而项目化课程的基础是工作体系的, 是围绕岗位工作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完成的各项任务, 本质就是工作岗位中的典型任务;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就是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项目化教学改革体现了“能力本位”根本要求。

(二) 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不论是专业目标还是课程目标, 其关注的核心是学生的工作和实践能力。高职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能力的培养应当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传统的《经济法》教学模式中, 教师习惯于进行知识的传授, 而对能力的系统训练则关注不够。在课堂上的表现, 主要是教师讲, 学生听。这种局面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课程实施的参与度不够, 学习热情不高, 相关能力不能有效形成。项目化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项目化教学要求学生在课上课下要完成相关任务, 强调学生的“做”, 而不仅仅是“听”,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强化了能力环节的训练, 有效实现了课程目标、专业目标。

(三) 教学改革的理性选择

大量课程项目化教学理论研究及实践表明, 项目化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这一改革方向是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的。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 总结提炼工作中的典型任务, 确定相应的知识、能力目标及标准, 通过完成相应的项目, 能够有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虽然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需要进行项目化改造, 项目化教学也并非《经济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唯一选择, 但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 是《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理性选择, 是避免盲目改革导致巨大损失的最佳路径。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项目化教学是高职《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最佳方向和理性选择, 要结合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自身的实际情况, 设计教学项目, 以达到改善教学效果, 提升教学质量, 促进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目标。

(一) 课程定位

《经济法》的课程定位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确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核心是能力结构及能力标准。从总体上看, 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能力目标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1) 基本职业能力, 在专业领域内从事任何工作岗位要具备的能力; (2) 通用职业能力, 在专业领域内从事相近工作岗位要具备的能力; (3) 特定职业能力:在专业领域内从事特定工作岗位要具备的能力。相应的, 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及专业方向课 (专业选修课) 。

《经济法》在课程体系中, 应属于专业基础课。由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的多数工作岗位必然会涉及相关法律知识;同时在实行职业准入的情况下, 高等职业教育正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开设《经济法》课程, 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 具有一定的法律应用能力, 养成相应的法制观念, 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二) 课程目标

根据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层次和《经济法》的课程定位, 其课程目标定位于“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 这个“基本职业能力”不论是对学生就业的初始岗位, 还是对发展岗位来说, 都是不可缺少的, 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具体到《经济法》这门课中, 就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能力目标: (1) 听:与别人交流时能听懂具有法律意义的表达; (2) 说: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尤其是会产生法律效果的意思; (3) 读:能读明白法条, 读懂合同; (4) 写:能准确、规范的填写、仿写、改写、独立撰写常用的法律文书。

(三) 项目设计

项目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为了实现上述课程目标, 教学项目按照“典型情境——工作任务——能力要求——知识体系”思路, 以企业经营过程各个阶段涉及的法律问题为主线来进行设计。在不同的情境阶段, 安排相应的任务, 根据任务制定相应的能力、知识及素质目标, 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项目设计参见例表。

课程的设计总体上体现了“以项目为载体, 以任务为驱动,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教学要求,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完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而且实现了三个支撑: (1) 实际应用的支撑, 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及相应的能力, 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般性法律问题; (2) 职业准入的支撑, 按照“双证书”的要求, 教学内容整合了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 (3) 创业服务的支撑, 项目中所涉及的六个情境基本包括了创业过程中会涉及的最基本的法律问题。

(四) 教学组织实施

在教学的组织实施上, 整体上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工作任务, 实现对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训练, 任务主要在课上完成。在具体的单元教学中, 按照“布置任务, 明确目标, 内容讲授, 任务实施, 任务评价”的步骤进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综合采用案例法、讨论法、讲授法、示范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 主要采用案例法、讲授法等;对于比较直观的知识, 主要采用示范法等;对于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可以采用讨论法进行;等等。

(五)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以日常考核为主, 期末考核为辅, 注重能力的考核。日常考核以任务考核为核心, 体现过程性考核的精神, 考核内容以教学项目涉及的能力目标为重点, 辅以素质目标考核, 按照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评价;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体现结果性考核的要求, 侧重知识考核, 渗透应用能力考核的内容。通过整个考核, 对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反馈, 以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 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为《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最佳参照。

关键词: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正环, 郑玉亮.论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项目化教学[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 2014 (02) :40-42.

[2]孙丽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5 (08) :96-98.

[3]桂步祥.基于工作过程的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4) :46-48.

[4]汤先.基于任务分析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以经济法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3) :33-36.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刍议 篇10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1 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2006年, 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规定:“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当前的形势下, 如何加大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 更新教学观念, 在有限的学时内, 最大限度地改善教学效果, 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群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能力。该课程以建筑工程类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的知识、能力需求为基础, 为学生提供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原理、方法和工具, 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工程需要, 具备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集成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同时, 该课程也是注册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重点考核内容。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理论填鸭式教学、缺乏与工程实践和案例的结合、不重视课外辅助教学手段等, 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实效。如何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 突出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已势在必行。

2 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教学的一种材料和工具, 是教学的一种载体, 但教材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依靠教材而非依赖教材, 不能“以本为本”来处理教材, 而应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 进行优化整合。由于课程知识点比较多, 综合性比较强, 出版的教材也种类繁多, 侧重不一, 若完全采用教材的内容进行课程教学, 则实现课程目标比较困难。为了加强该课程的可操作性, 提高教学效果, 应按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路, 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参考行业新标准和新规范, 增加新知识使得教学内容不断的更新, 注重内容的时效性。

1)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如项目目标规划———制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案———项目建设过程的目标控制———项目后期评价。

2) 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岗位任职要求, 在分析典型工作的基础上, 实现模块化教学。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重点的模块教学为主, 将工程实际揉和到理论教学的各个模块, 通过案例、项目、现场等方式实现。

3) 课程内容的设计考虑“工作”和“学习”高度融合,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即工学结合。使学生不仅为了学习而学习, 而是为了工作、为了培养素质和能力而学习。

4) 教学组织设计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能力。将建筑企业、监理企业、咨询公司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作为依据, 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

5) 课程教学与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及项目管理师职业能力考试内容相结合, 实现教学考证一体化、教学岗位一体化。

6) 理论知识的选取和讲解考虑“支撑后续课程、针对岗位工作必须够用、支撑技能证书考核应知内容”原则, 实践技能选取考虑“基本技能操作、企业真实任务项目和支撑技能证书考核应会技能”等原则。

3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选取

教学方法的改革, 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 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满堂讲、满堂灌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 大量地占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严重制约教学目标的完成。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模块的内容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 “实例+知识+实践”教学法: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技能有效结合的方法, 课程从引入实例教学开始, 讲授基本理论知识, 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 三个环节相辅相成组织教学。例如在“进度管理”教学模块中, 先以某工程实例引入不同的施工组织方式对于进度目标的影响, 让学生考虑依次施工、流水施工、平行施工三种方式的优缺点, 再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 学生掌握后给以案例实践。

2) “项目驱动+情境体验+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后, 将学生拟作企业员工、行业专家, 或以项目负责人身份, 到项目现场或实训室模拟完成实训任务。例如在“资源管理”教学模块中, 学生5人一组, 分别扮演项目经理、生产经理、经营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角色, 依据工程进度计划, 分别编制劳动力资源计划、机械进出场计划、材料采购计划、资金计划, 以确保工程正常施工。

3) “启发+互动”教学法:课程讲授中, 每次新的概念的提出尽量采用启发和互动方式,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营造有趣紧张的课堂氛围。

4) “以赛促学+以学促知+以知促用”教学法:以技能大赛为抓手, 实现项目化教学, 教学过程中, 设置案例任务, 分组比赛, 以任务成果衡量各组绩效。通过比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主动学习、学以致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组织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专业课程必须围绕实践来进行相应的理论教学, 同时又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被检验的理论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四控” (质量、进度、成本、安全) 、“三管” (合同、信息、风险) 、“一协调” (组织协调) , 以此划分教学模块;在每个教学模块中, 按照项目工作过程, 以“PDCA” (计划———实施———检查———调整) 为主线设置任务单元;在每个任务单元中设计操作性强的、有针对性的实践任务, 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成果的过程, 并把学生常遇到的操作案例为教学导入, 使学生迅速建立一种正确操作意识, 并避免学生错误地接受不规范的操作方法。

为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所有教学模块完成后进行综合实训, 根据提供的背景资料编制某工程的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同时以技能竞赛为引导, 组织课外实践。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教师给学生指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让学生自己处理, 最后分析学生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统一解决, 再让学生修改成果, 这样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学到技能, 学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 以知识性考核为主和“一卷定论”的传统考试模式已不能适应课程要求, 课程考核应采取技能测试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知识性考试与综合项目考试相结合, 以过程性考核为主, 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过程考核主要根据在每个教学任务中每位学生的任务成果、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动手能力、工作责任心、团队精神和互助互利等因素。S

参考文献

[1]王英.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0) .

[2]付敏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民营科技, 2012 (2) .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刍议 篇11

[关键词]商务礼仪;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65-03

商务礼仪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课程,高职生的言谈举止,以及仪表服饰,都能反映出学生的内在气质和接受多年教育后养成的修养,这些也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正确地运用商务礼仪知识,能提升学生自身的求职自信心和职业自尊,还能促进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工作发展打下基础,真正成为一名一毕业就受社会欢迎的人。

当今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尤其是高职的商务礼仪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依赖严重,知识性的讲授多,实践性运用的教授显得创新不足,严重阻碍了高职人才创新性的发展,以及高职毕业生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高职商务礼仪课程改革要强调教师理论修养的提升。同时,课程教学更应该在实践教学效果上加强改革创新,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和学生的被动听讲,课程教学本身更应该在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考核等方面加强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

一、优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基础

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是课程改革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商务礼仪实践运用的关键。从目前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企业所需要的具体商务礼仪知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模块,目标化教学任务,根据将来的职业和就业岗位来设计课程知识的技能训练,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加强技能点的训练,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将起到提升作用。通过对企业各种商务活动的分析研究,课程组把课程内容整合为“认识商务礼仪”、“商务人员形象”、“商务交往礼仪”、“商务活动礼仪”四大项目。在课程改革创新中,全部课程将被设定为4个需求项目,11个基础任务,60多个关键技能点,基本涵盖了企业最常见的商务活动类型(见表一)。

二、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设计任务驱动

教学课程实施过程中,为组织好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授”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性地运用任务驱动设计法,即在“任务”的引导下,组织好教学内容。在任务驱动课程教学中,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自觉地学,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学生的“学”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并以这个学习任务的发生发展过程开展教学。教师在学生任务目标完成的过程中,讲解示范,启迪引导学生去探索,整个课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实战体验训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做”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不仅仅只是在“学”,更主要的是在“做”,教师也由演员转变成导演,把主角让给学生来做。在这样的目标任务驱动下,学生能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性协作学习,逐步掌握每堂课需要掌握的技能点,或者实践性知识点,而不再只是书本上的传统知识。

同时,任务驱动教学也是开放式教学,企业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将这些问题作为任务目标,去深入了解企业,了解专业知识具体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剪彩仪式”这个章节时,教师在课堂上设定了一个的目标任务——“为学院模拟公司开业剪彩进行策划与组织”,要求以这个任务为主要引导目标,完成实际的剪彩仪式,写出“模拟公司剪彩仪式策划案”,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评议,评出一个最佳方案,交给学院领导。学院领导采纳了学生作品并邀请部分学生参加了剪彩仪式的具体组织实施。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完成真实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教学为企业完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也可以促进学校学习与社会工作的一致性。

(二)创新多教学方法并举

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课堂生动讲授法

虽然讲授法是最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但是,内容讲授得生动与否是课程教授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听课习惯也不是很好,加上学生上课玩手机等现象也比较严重,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要做好的第一步。如果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过多理论性的讲授,会让课程变得枯燥,也提升不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生动、通俗易懂,将深刻的道理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达到讲授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兴趣,烘托课堂氛围。

2.行为实操训练法

商务礼仪课程中,很多内容需要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操练,尤其是商务礼仪的举止和形态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坐姿、站姿、走姿、握手、名片的交换、介绍他人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如果学生不亲自参与实操,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对每个项目的训练内容进行说明,然后学生根据具体的规范参与实战训练并分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相点评,然后纠错,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把具体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师生示范互动法

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般的操作性礼仪知识的讲授,采用师生示范互动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更直接地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亲自示范,让学生来点评,纠正教师的错误,或者说出教师的优点;也可以由学生来进行示范和演练,然后互相点评,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实际的示范,学生亲身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系领带、系丝巾的讲授,视频教学和教师讲解都无法使学生真正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现场示范,学生现场操作练习,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4.真实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尤其是选择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案例,来解释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对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实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师可以以实际商务为例,列举一些因为在商务活动的组织安排上出现差错、在商务礼仪规范上出现失误而导致合作失败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师生一起讨论分析案例,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环境,能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辩论,从而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

5.情境再现模拟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通过设置一些商务活动的真实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而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完成签字仪式的教学中,为再现工作情景,教学地点就选择在学校会议实训室,同时实训室提前准备了桌牌、签字本、签字笔、国旗等道具,在真实的场景下完成签字文本的准备、签字厅的布置、签字厅的座次安排、签字仪式流程等技能训练。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学习与应用结合,课堂与企业交替。课堂就是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室,就是模拟职场。可以在实训室进行职业岗位礼仪训练,同时积极利用旅游与酒店企业资源优势,把课堂教学从学校直接搬到企业,部分课程在现场进行教学。

6.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之下,学生扮演特定组织中的有关角色的一种教学方法,其通过体验式学习演练,使学生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例如在“商务谈判场合主客双方位次安排”的讲授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主客双方,以及谈判小组里面的不同角色,如经理、翻译等,不断练习,从而达到学习目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有效地学习了技能点内容,同时也培养了仪表、语言表达、沟通应变等相关的综合素质。

三、改革考核评价模式——教学改革的关键

科学的考核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传统的考试只是考查学生书本知识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期末”的考核方式,而权重比例也是重考试、轻平时,一般是平时占30%,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试题型基本上采用选择、填空、简答、论述等题型。传统的考评方法,会使学生轻实践应用,重书本理论,这是企业和社会所不需要的,违背了高职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对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模式的贯彻和实施是极为不利的,将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所以,改革考核方式,探索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然趋势。

根据商务礼仪这门课程的特点,考核将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平时表现,二是实践训练,三是期末笔试成绩。既通过试卷考查学生理论知识,也通过非笔试,考查学生实践技能的运用能力,且实践考核比重将大幅提高,具体如下(见表二):

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全面检验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礼仪素质,让其认识到礼仪不是一时的考试,而是人的修养的体现,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为走上职业岗位所做的准备。

四、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与成效

改革是为了发展,为了提升,通过课程的教学了改革,也大大提升了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学生的技能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显著提升

商务礼仪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找到了自信。不管是任务训练,还是成功展示,学生在改革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找到了快乐和信心。

(二)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地培养

商务礼仪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设置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规律,从礼仪基本意识着手,以商务礼仪的基本规范为要求,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序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礼仪精神,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气质和职业风范,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由知识性培养转向技能型能力性培养,为学生人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在教学改革中,选择贴近实际或真实的工作任务为目标进行教学,能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体验到工作的实际难易,为进入企业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后,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企业对礼仪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表示肯定。课程实现了基于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实现了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零距离对接。

商务礼仪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考核形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为今后的教学发展改革提供了参考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小丽,段小华.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3] 彭林.礼乐人生[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4] 金正昆.商务礼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拾景欣.增强高校礼仪课程教学实践性之我见[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76.

[6] 孙静文.如何上好职业院校的现代礼仪课[J].职业技术,2006(12):114.

[7] 马乐.高职高专礼仪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27-58.

[8] 张彪,董学力.浅析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学改革[J].青年文学家,2010(12).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刍议 篇12

一、全面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计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某种意义上, 它与青少年健康有着重要的联系, 同时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康, 事关教育改革的成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宗旨, 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不仅有利于每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而且关系着民族的强大和发展。为此, 我院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去认识学校体育工作, 以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为目标, 以“健康第一”为核心, 推进终身体育的概念, 积极实施“六大工程”, 全面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计划。

1. 树立终身体育的活动理念新理念。

我们从全局考量, 制定了学院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计划, 系统部署安排,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帮助大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理念, 从体育中得到健康体魄, 培养大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从而实现建立幸福一辈子, 健康你我行”的目标。现在我们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计划形成的统一意识, 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我们基本实现“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为主题的体育教学模式。

2. 五大工程。

(1) 健身理念宣传工程。发挥教育自身的宣传资源, 宣传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和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学院积极贯彻落实,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赢得全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 (2) 课前及课外活动工程。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打造了我校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的特色课程,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早上7∶00~7∶30及周六、周日体育场馆对学生开放。这两段时间是大学生每天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时间, 而平时则以固定的体育活动为主。另一部分是下午课外活动, 主要以学生的体育社团活动为主,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这项工程的实施, 为保证我院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供了有力的时间保障。 (3) 带有竞赛的体育活动工程。学院每年都组织各种体育活动, 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例如:大学田径运动会, 篮球、足球和其他类型的球游戏、有趣的游戏、太极等各种各样的学校体育竞赛。自2013年以来, 我们对学院运动会作了一定的改革, 添加一些有趣的和容易推广组项目, 如:众志成城滚雪球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改变了体育运动只是少数精英的参与项目, 逐渐成为所有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的体育盛会。大学生感受参与的乐趣, 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竞争意识, 还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信心。 (4) 体育公共课测试训练工程。从建校至今, 我们一直坚持以大学生体育锻炼健康标准为抓手, 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为此, 我们更注重结合我院实际, 对大学生体育考试评分体系和考试项目进行调整, 把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与体育课结合, 大力宣传的同时, 在课上还加入适当的素质练习项目, 力求提高整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5)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程。按照教育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施方案》要求, 对于大学生每年的体检工作, 我们都高度重视, 针对学生的体能健康做全面的分析与督导工作, 我们要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为推进我校体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强化行政管理职能, 实施了由学院、体育系、班级齐抓共管的工程

实行三级双线管理体制。完整的网络化、科学化管理体系、严格的监督评价机制为“每天锻炼一小时”提供了前提和保证。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计划有效落实”, 我们实行谁管理、谁负责, 将具体工作、各项制度、各项措施层层落实。建立了严密的三级双线体系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了一个严格的三双系统管理组织。在行政管理上, 建立了学院、体育系、班级管理体系;在业务指导上, 建立了“校外体育专家、体育教师、学生会体育骨干”业务指导体系。研究所的各层管理是一个双重行政配合的双线管理, 业务部门协调, 政府负责领导、决策、协调、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 我们都将以最快的速度落实下去,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反馈结果。

三、分类指导, 实现整体推进

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 我们在课堂上评价体育活动的基础上, 将各系、各班进行详细的分类实施。对于开展活动较好的系, 我们将给予奖励, 并开展宣传示范作用。对于相对落后的, 我们做出相应的政策倾斜, 积极鼓励他们追求先进。特色推进, 共同发展。结合我校实际, 开展具有本地特色、学校特点的活动项目。我校目前已开展篮球、毽子等各类体育活动。发挥特色项目的辐射作用, 通过校与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友好交流, 实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实施科研先行, 探索创新体育工作新途径

科研工作的实现为大学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奠定了重要作用。体育教师通过话题讨论, 总结交流, 论文探讨, 使体育活动开展新的深化实现“四个结合”。

1. 体育活动与季节变化相结合。

每年我们将根据季节的特点, 制定不同的活动方案。例如一年中, 最突出的是冬天和夏天这两个季节, 夏天冬天是学生最不愿意户外活动的两个季节。我们结合季节性变化, 科学地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冬天, 我们以踢毽子等活动为主;夏天, 以球类运动项目为主。我们根据季节轮换, 统筹安排, 成为我院体育运动的特色。

2.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通过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 不仅整体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而且还促进了我院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3. 规定项目与自选项目相结合。

我们学院在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中, 以自选与规定项目相结合。规定的项目主要有广播体操、太极拳、密集跑等, 保证基本健康需求和活动。可选项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化, 规定项目内容也在不断增加, 如跳球、踢毽子、跑步等。

4. 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教师特别是体育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管理功能, 课前老师为先锋, 被作为最直接的领导, 无论体育活动或参赛项目, 做到学生在老师在, 学生参与, 老师也参与的措施, 大大促进这项工作的发展, 同时, 也进一步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长抓不懈培训教师, 整体提高队伍素质

教师队伍的发展, 对于学院体育工作的顺利开着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 学院多次组织老师从能力培养、师德建设、生活关心等方面参加进修, 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每学期初始, 我院都对体育老师进行道德和体育业务技能培训学习, 并邀请专家讲座, 开展交流经验。我们组织学习的一系列培训对于开拓体育教师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精神指引下, 在市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和校领导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 通过我院广大体育工作者的精心耕耘, 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和完善, 使得阳光体育运动健康计划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 并取得了点滴成绩。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使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终生受益的体育技能,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达到100%;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任重道远;培养未来国之栋梁, 使命艰巨。我们将继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为幸福人生奠基, 对祖国未来负责。

六、一年一次体育节, 展示体育风采

自2009年以来, 我院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体育节, 成为了展示全校大学生体育风采的快乐节日。每年的3月到12月, 冬季长跑、乒乓球、足球、篮球、太极拳 (分单人、团体) 、健美操、排球、田径运动会八大赛事轮番登场, 饕餮体育大餐, 满足了大学生不同的需求。

2011年, 我院实行了甲乙组晋级制。具体做法是甲组后三名降至乙组, 乙组前三名升至甲组, 以此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激活各系之间的竞争, 使体育比赛更具有活力。2012年, 为扩大体育节规模, 我区取消了教育管理区代表队, 由管理区系各自组成代表队参加比赛。几年来, 我区体育节逐渐走向规范、走向成熟。在去年的第5届体育节中, 共有50多支代表队、2210多人参加了比赛。体育节的成功举办, 不仅使我院的体育活动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我们还从中培养和发现了一批体育骨干和优秀人才, 取得了竞技水平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七、存在问题

该活动在本院实行以来,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开展过程中仍发现存在了一定的问题。

例如, 学院在开展教学知识的同时, 个别教师只以活动为由, 完全由学生自己参与活动, 其次学生的各项表现称为是否顺利获得毕业证书的一种指标, 为此有些使得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毕业, 不重视体育课程, 把规定的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硬性指标, 产生抵触的情绪, 使“阳光体育”教学成为一种空谈, 一种形式主义, 重视结果而忘记了成长过程。

八、结语

高职院校“阳光体育”活动教学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大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得到体育的精神和应用知识, 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新性, 做到教学的多样化, 又增长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未来社会培养栋国之才。

当然, 对于高职院校在“阳光体育”活动教学的施教中存在的问题, 要吸取教训, 完善体制, 为我国的体育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摘要:随着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与落实, 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为经验的教学方式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该模式下教学弊端日益显露, 且难以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伴随着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 体育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适应新环境新形势下的体育发展, 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教育教学中的管理改革思路, 供同行们交流探讨。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职改革,健康计划

参考文献

[1]张国海, 康明伟.辽宁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10, (01) .

[2]沈林, 郭风兰, 刘跃峰, 蔡啸镝.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田径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03) .

[3]杨洋.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功 (教育) , 2009, (03) .

[4]陈汉清.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成功 (教育) , 2011, (20) .

[5]胡晓丽, 王利红, 薜宝.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现状和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8) .

[6]邱益敏.中国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之路的思考——读《中美高校体育管理比较研究》有感[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7) .

上一篇:结核毁损肺下一篇:良好的心态是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