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大专)考试改革思考(精选5篇)
浅谈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大专)考试改革思考 篇1
6种政策明年推行 高职招生制度改革面临巨变
高考录取正式进入高职高专的招生录取季。其实,对于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来说,通过非高考招生政策,手头已经握着一部分新生生源,有的学校甚至已经解决了今年招生计划的三分之一,这使得近几年一直在面临生源危机的高职院校负责人开始有了一份“手有粮心不虚”的底气。
“非高考招生政策即除了高考招生渠道以外的其他招生政策,目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除了传统的高考招生之外,还有单独招生、对口单招、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政策。”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高专处处长林宇向记者介绍。
对于高职院校的招生改革,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有明确表述: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这意味着,高职招生权力将逐步下放。
今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6种高职招生政策明年全面推行
“《意见》主要阐述了如何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的6种招生考试方式:一种是改造现有高考;推广3种地方已经实行的高职招生考试方式;新增2种高职招生考试入学渠道。这些政策明年开始全面推行。”林宇解释说。
第一种是对现有高考的改造。《意见》表述为:建立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办法。对报考高等职业学校的考生增加技能考察内容,招生学校依据考生相关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相关考试科目、内容、方式和录取办法由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确定。
“这是一种以高考为基础的招生选拔办法,选高考的一部分文化成绩,再测试一部分技能成绩,综合两种成绩进行选拔。这个权力已经下放到省里,由省里组织统筹。”林宇说,这是对现有高考的改革。
3种现有的高职招生考试包括:一是单独招生,每年4~5月完成,通过单独招生入学的考生无须再参加高考;二是“3+2”中高职贯通模式,是通过中考,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入读高职,5年制适用于那些需要技术积累时间长的专业,比如以艺术、体育、护理、学前教育以及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为主;三是对口单招,即是从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需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高职的专业技能考试,完善以专业技能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的招生办法。
两种新的招生办法包括:一是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对于获得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以及其他技能拔尖人才可由有关高等职业学校免试录取;二是综合评价招生办法,即注册入学,于高考前,主要依据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注册入学不是全面放开,主要是对于那些社会确有需求,但是实际招生困难的专业。”林宇解释说,这次主要面向农林、水利、地矿等行业特色鲜明且社会急需的专业放开。
浅谈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大专)考试改革思考 篇2
现在,我国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但在学习质量方面还是存在不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下面我们就高职教育课程考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改变的方式和探索进行一些讨论。
1 目前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的不足之处
(1)对考试的目的认识不到位。老师、学生对于考试的导向作用和塑造作用认识的不到位,所以使得很多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加上老师也是根据考试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从而使得学生无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考试内容不合适。首先考试内容对于课程知识点的把握不全面,随意性很大,然后就是对于学生希望太高,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压力,使得学生对于学习没有了兴趣,还有就是划好范围和内容,造成了学生懒惰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绩不分好坏,造成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考试形式单调。成绩往往取决于一份卷子,而且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闭卷多,笔试多,一次考试论成绩的结论多,理论考试多,但是相对来说开卷就较少,口试、答辩的方式也较少,实际能力的考核较少,进行综合考试定成绩的较少。
(4)考试类型不合理。不仅不能很好地融合课本中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而且需要熟记的内容多,缺少综合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单纯地靠熟记课文内容的方式,考前临时准备,往往考出来的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还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延展能力的培养。(1)
(5)高职的教育特色没能在考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高职院校中还是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记忆和理论,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职教育的目的,也阻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基本思想
现在的高职教育主要是要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和实践性人才,从而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考试的检查、引导和评定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处理一些实际的问题,不断地完善教育教学的考试模式,从而使得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学在培养和锻炼学生方面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做到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经常组织课程活动和实践;二是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对于课程的设定不再是从科目出发,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出发;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塑造出适应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2)
3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策略
考试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它还包括课程的内容,考试的改革与其内容、方式都有很直接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考试改革给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所以,在进行考试改革时,对于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要着重考虑这几点因素:
(1)突出考试的导向作用。考试不单单是一种评价,还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突出考试的导向作用,是把老师与学生之间做了很好的融合,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
(2)使教学和考试相融合。通过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程度,通过考试的题量,题目的难易度、考试的次数和方式,从而使得教学和考试相融合,充分体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像一些专业课可以采取口试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组织实践能力的比赛,不但使得学生掌握其基本的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得学生在拥有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多一项技能;有的课程理论知识多,只要求学生会运用就行,那就可以采取开卷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多变。
(3)逐步实现考试与教学分开。现在的课程改革的大纲规定,要按照考核标准来安排题量。考试的整个进程由相关部门和教研室统一管理,这样使得考试显得更加公平公正,也可以减少老师故意提升考试的难度或者是降低考试的难度,以及那些规定范围和规定重点的做法也能够减少,还可以解决老师上课时的不足,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
(4)充分展示人性化的特点。加强老师和学生对于考试的认识,使得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考试,缓解学生紧张的感觉,以便学生的真实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试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减少需要大量背诵的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让试题变得更加别具一格。过去的考试模式要进行改进,把几门课程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和课时较多的课程,进行分段考试。所以,要做到让考试不但能够反映学生对于实际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让学生充满信心和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4)
4 总结
从现在的高职教育考试方式的角度来看,在内容和形式上面进行改革,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适应教学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田芳.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8).
②李茂福,张振生,牛卉原.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9).
③郑家佳.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3).
浅谈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大专)考试改革思考 篇3
摘 要: 好的考试方法能督促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为教研教改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简要阐述了传统考核方式的一些不足,尝试探究与食品岗位要求相契合,与食品企业生产实际相融合,与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相结合,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通的考试办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 食品专业 考试办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产业永远是朝阳产业,永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国家对食品安全极为重视。作为食品专业人才,为提高食品安全程度,塑造良好的业界口碑责无旁贷。然而,要培养出真正具有过硬的食品专业技能,可靠的食品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深入的工学结合、科学的课程设计,等等,而要检验教学的成效,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必不可少。
一、考试的必要性
考试,按词典解释为: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查人的技能或知识水平。自从有了学生开始,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现在的技能考试、公务员考试等,考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检验教师教学成果,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从而有效促进教研教改的一种必备形式[1]。
1.检查教师的教学成果
一些老师花很多时间、精力备课,上课讲得头头是道,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带入感,很容易沉浸在自我阐释、自我宣讲的职业状态中,没有接地气地关注学生的接受效果。老师讲得好,不一定学生学习成绩好,老师职业素养高,不一定学生的职业精神就强,所以,必须通过客观公正的方式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效,考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2.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能看到很多学生仔细记笔记,认真思考,但一旦老师提问,很多学生就一脸茫然。到了食品实训室,教师讲解演示的时候有同学频频点头,但一旦让学生单独操作,如进行蛋白质测定、糕点制作、营养配餐等的实操环节时,有的同学显得手足无措。再次,到了食品公司、食品厂后,有的同学静心工作,精心操作,安心发展,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企业挑三拣四,对工作拈轻拍重,对岗位敷衍塞责,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由此可见,不管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状态还是职业素养,通过实践、实境都能测试出来。
3.教和学方式的转变
考试后,往往能发现在专业知识、技能要点、职业素养、专业精神等方面的短板,促使教师重新设计食品课程,对教学方式再思考;能督促学生本人对照考试结果查漏补缺,是食品工艺要点没有掌握,还是没有认真理解食品行业的岗位要求,还是对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等等。通过“问题”导向,明确个人以后的学习方向,摸索更高效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再次,考试就是一种导向,尤其是在技能鉴定考试和国家技能比赛中更是如此,从技能测试项目和近几年国家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能得出明显的结论,实践性强的技能型的比赛项目更多,如“茶叶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大赛项目,非常具有实践性,非常贴近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通过考试能正确引导高职院校的教改方向,就是要贴近专业,融入行业,走进企业。
二、现行考试方式的不足
没有一种考试(测试、考查)方式是完美的,食品专业的考试也不例外,简要总结几点如下:
1.重理论轻技能
食品专业的技能测试往往比较麻烦,如食品分析测试类技能考试,须准备化学药品、玻璃器皿、检测设备等各种耗材和分析检测的仪器,工作量较大,从考试的设计、准备、监考、评判等都有许多细节要设计,耗时耗力耗材,但在教师工作量的认定上没有很人性化的考核制度,导致部分老师不愿意采纳技能技术型的考试方式,转而采用更加简便易行的理论试卷考试方法。
理论考试并非不重要,从很多食品课程的试卷题目来看,一是理论考得过多。从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甚至高级生化都有涉及,许多如三羧酸循环、美拉德化学反应原理、食品原料的物性学等理论知识学生根本没有必要死记硬背,加之很多同学是文科生,对抽象复杂的生化理论就更难理解了,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考的理论实践指导性不强。很多是纯粹的理论而非宝贵的生产操作经验,学生就算死记下来了也几乎没有实践意义。三是考前“辅导”。有的老师为避免学生“塌方式”挂科,要么给考试提纲,要么给复习题,要么勾画重点。学生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也有要求老师“重点复习”的。如此,直接导致一些学生平时可以不认真听课,考前根据任课老师的复习资料突击,完全可以考过,有的“背多分”还可考到很高的分数,明显有失公允,“走偏跑题”。
2.重结果轻过程
现行的主流考试方法是以一张课程结业考试的试卷成绩,加上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关系折算而成的。学生学习一门专业课程时,不是享受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食品专业素养,而是仅仅关注一纸成绩,忽略更重要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3.重成绩轻成效
专业任课教师关注学生成绩是否“正态分布”,分析试卷考题数量、试题分布、难易程度等指标而非认真分析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岗位必备的技能和素养。对于学生而言,只关注考过没有,分数多少,而忽略了培养职业文化、行业道德、职业精神,特别是食品行业的安全与道德提升,才是极为重要的“成绩”。
三、基于岗位要求的考试办法建议
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基于此,在考试、考核、考查方面须以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经走访、调研食品企业、行业协会,包括部分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必须主动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适应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适应经济新常态。
1.食品行业的职业素养应优先考查
“高等院校改革,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良心工业,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食品专业人才的品德素养极端重要。
一是要强化食品安全意识的培养考查,从《食品安全法》到基本的安全常识,从实训过程中的安全操作流程到食品生产环节的安全检测都要一一考试、考核。既要有安全理论知识,更要在实验室、实训车间或所在顶岗实习的食品企业现场考查。
二是要考查学生的职业诚信度。食品专业学生更要做到不弄虚作假,要诚信做人,诚信生产,所有食品不得掺假,不得填报虚假的食品标签,不得以次充好。在生产和实训环节对发现有不诚信行为的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当门课程考核不及格。
三是考查学生的敬业精神。食品行业,如肉制品加工、糕点生产等有一定劳动强度,有的需要“三班倒”,对学生的体力、忍耐力有较大考验,很多缺乏敬业精神的学生表现出拈轻拍重,调岗换岗,甚至终止实训实习等。将此类缺乏敬业精神的不良现象纳入考查范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坚持学习和实习。
四是考查学生的忠诚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反映一些毕业生缺乏忠诚度,企业花了大量时间精力、人力财力培训应届毕业生,可刚刚适应岗位,工作中稍有不顺就跳槽,到了新的企业新的岗位后,若低于预期又跳槽,企业感到很无奈,学生本人很难有职业成就感。基于此,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需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见习实训、团队活动等各平台进行忠诚度的培养和考查,不能让企业最后考核。
五是考查学生的职业习惯。良好的职业习惯更能促进职业技能的提高,针对食品专业学生而言,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涉及食品的安全,如车间紫外灯的开关时间、操作台面的整洁程度,加工设备的按时维护,生产记录的详细登记,等等,每一个单元操作都必须进行考察,督促学生将简单细化的职业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良好的个人素养。
2.食品专业理论知识实用、够用就好
高职学生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不善于积累理论知识,根据实际学情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必要改变现在一些老师热衷于考很多名称解释、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等,大都是实用性和指导性不强的食品专业理论,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临阵磨枪”似地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一考完很快就忘记得一干二净。所以,应该侧重于对简单、实用、够用的理论考试,特别是与食品生产经验、岗位技能标准、食品行业标准等的考核[2]。如在《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的课程考试中,尽可能少考、不考如食品分析的分类、特点对比、测定方法的原理等实操意义不大的题目,增加如常用设备的安全操作流程、测定方法的操作要点等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测试题目。
3.食品专业技能的考核是重点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专业技能的测试对职业学生而言远远重于理论考试,毕竟,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技术技能型岗位。一是要考查学生的食品专业基础性技能。这类技能是掌握后面各项复杂技能的基础,必须个个反复练习,个个考核过关。如简单的化学滴定、试剂配制、微生物培养等;二是要考查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这类技能涉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该按照操作要点赋分,严格评判,对每个操作环节都要考核。如食物成分的检测、营养配餐、糕点制作等;三是考查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综合技能往往影响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对动手能力强,职业精神好的同学更要全面培养。如新糕点产品的设计,不仅会运用到发酵、焙烤等专业技能,还涉及食品美学、食品包装、食品感官等相关专业知识,也是考核的难点,对教师的考核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与食品技能证书对接。在考试内容上多借鉴技能证书考试的内容,在考核结果上可以尝试用相应的技能证书代替某门课程的结业考试。如若学生考取了国家营养师资格证书则可以视为通过了《食品营养》这门课程的考试[3]。
四、结语
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办法,能有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教师的教改成效,是教师教学方向和学生学习目标的“指挥棒”。考试办法应该随着行业发展而发展,瞄准岗位的要求,对接企业的生产实际,以能督促学生掌握实用专业技能,理解够用的专业理论,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为考核要点。
参考文献:
[1]继铁鹏,侯建平.食品微生物课程考试方法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69.
[2]张臻,曾维丽.医学院校食品保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8:98.
浅谈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大专)考试改革思考 篇4
1.1 与会计相关的高职高专的建立可以说是“一哄而上”,而且
从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来看基本上大同小异,专业设置无特色,专业课程设置重复,导致竞争加剧,相对饱和。
1.2 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已经建立了包括高层次的博士、硕士教育,中层次的本科教育,低层次的大中专教育体系。
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呈现出本科的“压缩版”的特征,没有充分发挥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没有适应当前社会对多种层次会计人才的需要。
1.3 由于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含糊,专业设置重理论轻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
专业设置重复,专业课程之间内容衔接混乱;过于偏重“填鸭式”的知识讲授,而不重视会计模拟和案例教学。
1.4 高职高专在会计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
所等机构接触联系松散,没有形式固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使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与实践环节脱钩。
2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改革问题
2.1 培养目标改革近期会计培养的总体目标是:
加快培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能够胜任并履行其职务与责任的现代会计人员,要完成从“账房先生”到“创业人才”的转变,即将“创业”作为学生教育的目标。还要完成从“全才”到“通才”的转变,即注重通用会计人才的培养。
2.2 专业设置改革目前我国会计考试的专业设置,最突出的问
题是专业界限划分过细、过窄、过分强调专业特征和实用性,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所以在专业设置上,需更加灵活,保证能及时适应社会的需求,师资的调配要灵活,师资的知识结构应向应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机构设置应以松散型为主,不能只限于某一个专业的教学。
2.3 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上,可以考虑先选用大中型工业
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等单项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然后再将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设计为一个企业集团公司,进行讲解,最后通过实习,使学生从多行业的角度掌握知识。然而由于学校经费紧张,让学校出面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一是企业单位不愿意接收,二是勉强接收了也不愿让动手干,干也不放心,三是学生在企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常常是效果不佳。改进办法:前六个学期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在第六学期里拿出两周以上时间在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中进行全环节的模拟实习,从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帐到填制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程序,学生在最后学期可以采取自己联系的办法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正式实习。
2.4 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和尝试新教学方法的原则是注意新方法的实质效果以及成本效益的考虑和时间限制。
其中启发式教学法不是单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观念,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总称。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启发式提高。在讲授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大胆质疑,这对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2)模拟实验、案例教学。对一些专业课应采用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财经类专业课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3)系统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重点难点应讲深讲透,其他内容可由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提问、练习、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授课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印发补充材料,提供参考书和期刊目录等。
3 加强师资队伍的改革
3.1 积极进行教育研究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注重科研是教师
具备创新活力的必备条件,积极进行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实现“经验型”向“创造型”转换,其根本出路是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一体化。为此,学校应当对教师的教育科研任务提出一定要求,以便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育科研。
3.2 会计教育的终身性观念要求我们不仅要开展学校教育,而
且还要走向社会,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充电”,开展在职教育、考前辅导、继续教育等一切可能的教育形式。新形势下注意教师的后续教育,终身教育是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会计人员将不断回归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正是为此需要作了很恰当的诠释。
3.3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作为一名会计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加强知识更新,不断充实自己。同时,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还应加强社会实践,高校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实践,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4 就业方向的改革
(1)积极主动建立学校与会计市场的沟通与联系机制。建立学校网页。由专业教师与外界和校内学生进行对话;与中介机构(如人才市场、猎头公司)建立联系和信息交流;与毕业学生、企业管理人员、专家学者保持信息互动,增强学校对新事物、新形势、新需求的了解。(2)提高高职高专毕业证的含金量。由于目前会计职业市场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别趋势。学校应该注重在某细分市场上大做文章,充分发挥优势。重点出击。如地域差别化,导致发达地区会计人才缺乏;人世效应,导致外企会计应用人才紧缺等等。(3)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首先要做好与会计职业界的市场沟通,然后根据其要求决定专业设置、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师配置,培养出学生再输送到市场。
5 结语
会计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蹦而就,随着经济、社会、管理方式、会计准则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会计教育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那么会计教育的各个方面的改革也需进行不断调整。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会计专业教育的改革问题,在寻求解决会计教育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提高会计教育水平,努力通过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改革来适应目前专业过热的现象。
摘要:本文从近几年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过热的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了当前会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会计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徽.迈入21世纪的会计改革思考[J].现代会计,2006,(1).
[2]李昕.浅议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2007.
浅谈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大专)考试改革思考 篇5
【关键词】民族院校 大专 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23-02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指明了合格的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准则。大专院校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根据幼儿教师的专业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时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结构。主要从《专业标准》中提出的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大维度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基于《专业标准》的民族院校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1.设置专业公共基础课,加强学生的师德教育。
《专业标准》中提出了师德为先的理念,因此学校课程设置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在整个教学和活动中。通过设置职业道德课,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营造师德意识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陶冶学生的师德情感。
2.增加实践教学学时,重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做适当的调整,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增加教育实践学时,重要的实践类课程有五大领域教学设计活动、幼儿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等;引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对教育方法和策略的运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3.整合课程,建立以保教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保教实践能力。
《专业标准》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生命与健康,健康、安全问题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前教育专业应注重对学生幼儿健康和安全教育方面知识的传授,课程体系应该以保育和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建构,注重学生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建立保育实训室加强学生保教实践能力的培养。
4.注重教学科研课程的开设,提升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
《专业标准》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反思与自身发展能力,高校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应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开设《学前儿童科学研究方法》,介绍幼教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让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如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为学生将来的教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5.结合《专业标准》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本次研究课题的研究对象基于《专业标准》的要求,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做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考核
在校期间为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九项全能的考核,考核项目主要有:1)幼儿故事讲述2)钢笔字、粉笔字3)绘画4)边弹边唱5)舞蹈6)手工制作7)多媒体课件制作 8)操作与口令9)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及说课。通过考核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2)通过教育见习、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每学期统一安排两周时间到幼儿园进行见习,见习任务由学前教育系安排,并且每学期每个班的专业课程教师要结合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布置见习作业。学生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时间安排为实习时间,实习涉及内容较广,包括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游戏活动的组织、幼儿园玩教具制作以及环境创设、实习期间的班级管理等,在实习结束前由教师入园听课做实习考核评定,通过这种形式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好的实践平台。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的民族学校建设了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成模拟幼儿园,建一间蒙族特色的蒙大班模拟教室,一间普通小班教室,一间普通中班教室,模拟游戏室、美工室、科探室、图书阅览室。建设风格以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为准,并定期由学生来更换主题墙。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实际教学训练,开设六间微格教室,有奥尔夫音乐实训室、蒙台梭利模拟教室,目前该校正在积极创建感统训练实训室以及保育员实训室。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6.课程设置中增加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
民族特色的学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考虑到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将民族元素渗透到课程体系中。在学校课程设置中有蒙汉双语授课制,针对民族学生有特定的校本教材,如蒙语文教材、蒙语版《幼儿文学》、蒙语版《指南》《纲要》《规程》,蒙语版《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由有经验老教师编著蒙语版五大领域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蒙古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内容。加入适合民族学生的蒙古族民间舞、民间工艺美术以及美术鉴赏中的教学内容,乐器教育活动中增加马头琴、胡琴、四胡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教程,音乐鉴赏中蒙古族儿歌、童谣的欣赏,都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
综上所述,《专业标准》作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在幼儿教师培养中具有指向作用,课程体系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和水平。因此,为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和《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整合课程资源,完善丰富课程内容,充分重视《专业标准》在课程设置中的引领和导向,培养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背景.指导思想与基本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2(7):3-6.
[2]冯晓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2012(10):3-12.
[3]梁周全 .专科层次学前教育全程实践教学的模式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浅谈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大专)考试改革思考】推荐阅读:
高职教育考试改革06-17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12-02
高职语文课程考试改革的构想教育论文08-18
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方法08-01
高职师范类09-23
高职大学英语改革思考07-02
浅谈高职教学改革08-31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教育论文12-01
师范类高职生06-22
高职师范类院校论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