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改革

2024-11-20

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改革(共12篇)

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改革 篇1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考核是评价学生学业及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依据,对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应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掌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操作技术。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打破传统的“一锤定音”的期末考试方式,建立科学的、全面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考核方式,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和以考促改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按重要程度不同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大类,其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和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并辅以出勤率和作业完成情况,最后按一定的分数比例的加和作为评定成绩。这种期末考试方式单一、题型标准化程度高、综合性题型少,且考前“划重点”问题严重,甚至透露试卷试题,学生往往通过期末突击复习甚至做“小抄”即可获得满意的成绩,丧失了考试的公平性和考试的目的,严重打击了学习认真学生的积极性,更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存在严重的弊端。[1]

(二)实践考核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课程中,往往以实验报告质量的高低作为对学生评价的标准,而不能把整个试验过程纳入考核中,造成学生积极性的降低。即使进行实践考核,也仅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未能引入企业人员的评价,使得到的评价结果主观性严重,更无法反映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对于职业技能鉴定多流于形式,缺乏规范性,因试卷库试卷数量过少,加之考试过程中考评员严重短缺,无法对学生的整个操作进行详细的评价,最终导致部分持证学生完全达不到职业岗位要求,使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及企业认可度逐年下降。[2]总之,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远滞后于现实需要,必须建立系统的、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一)注重课程考核手段,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课程考核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既引导着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也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如果仅用期末考试进行考核,那么学生必将更加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操作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必将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加认真刻苦,并注重理实结合,以便获得良好的考核成绩,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目前很多学校课程考核存在“一试定终身”的现象,即仅通过期末考试加低比例平时成绩的方式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优劣。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实践能力的高低,无益于教学质量及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因此,应提倡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比如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采用期末考试结合调查报告、课堂讨论、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等考核方式,将课程考核贯穿至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每个教学阶段始终处于紧张状态,避免考试中投机取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

(三)课程考核内容与职业情境相结合,突出岗位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最终去向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岗位,因此,在课程考核实施过程中,应将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与职业岗位情境紧密结合起来,增加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关的综合性题目,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职业岗位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突出职业性,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校内理论实践学习及企业岗位锻炼,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提高岗位发展能力,最终达到与岗位零对接的就业目标。

(四)注重考核指标的差异性,形成多方位考核评价

在课程考核中,单一的考核指标将会引导学生向某一方面素质和能力发展,不利于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发展,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初衷。因此,必须建立课程考核的差异性指标,全面引导学生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心理素质能力和身体素质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发展。在多方面考核过程中,应组建包括教师、企业人事、学生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评价角度,按照不同的考核指标,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

三、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完善

(一)注重过程性考核,提高平时考核比重

课程考核是用来检查和评价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的主要方式。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是以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加和作为最终的评价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占30%,期末成绩占70%[4]。在实际操作中,平时成绩主要由出勤率和作业优劣作为评分标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与教师互动等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仅能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做出简单的判断,无法从岗位工作能力的角度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有必要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最终评价中所占的比例,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均计入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这样必将激励学生珍惜整个学习过程,避免一试定成绩的弊端。

(二)基于职业情境,加大综合性实验考核力度

在高职教育中,多数专业课程中均会包含比例不一的实验课,这些实验课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职业岗位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先由任课教师针对课程内容制定多个实验任务,然后将这些任务发布给学生,并给予其1~2周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考核时,由学生制订实验方案,应用所需的实验用品及设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其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通过实验考核,可大大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取代实践技能课程考试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主要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5]。理论考试主要通过书面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掌握程度,而实践考试通过实践操作,考查学生某一技能熟练程度。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满分均以百分计,只有两种考试成绩均满60分及以上方为合格。这种考核方式理论结合实际,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了有效的考查,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而且,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在课程考核时应摒弃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实现课证融通,在促进学生对课程深入学习的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职业资格证书,增加了学生毕业后求职的敲门砖。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企业本位的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行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最终的去向主要是相应的企业技术岗位。因此,能否驾驭相应的技术岗位将是评价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在课程考核过程中,除了教师、企业人士外,团队成员、学生本人等均应作为评价主体进行团队互评、学生自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便从不同的视角,就某一课程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出公平的、客观的、全面的评价。

(五)推行题库式考试,实行教考适度分离

严格的教考分离,就是把教学和考试完全分开,任课教师除了不参与出卷外,也不参与监考、阅卷、评分及成绩分析等与考试相关的活动。教考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局限[6]。因此,在课程考核中,需要充分利用教考分离有利的一面,也要避免其带来的负面作用,实行教考适度分离。比如对平行班级比较多的课程,可召集所有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集中出题,组成试题库,然后从中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库。在学期末,由教务处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进行考试,考试结束后由各任课老师流水阅卷,然后统分并进行成绩分析。通过题库式教考适度分离,可以避免任课教师考前划重点、学生考前突击复习甚至做小抄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课程考核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科学、完善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论及实践学习成绩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在高职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建立面向就业岗位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素质,实现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张莉.浅析现行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152-153.

[2]徐蕊.高职院校开展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求知导刊,2015(9):44-45.

[3]马越,虞未章,谢梅英,等.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9):21-22.

[4]潘维琴,高丽娜.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6):64-66.

[5]蔡文芳.行动导向项目课程考核方法的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1-2.

[6]林美卿,侯爱萍.“教考适度分离”模式及其实现形式[J].中国农业教育,2008(2):34-35,4.

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改革 篇2

高考录取正式进入高职高专的招生录取季。其实,对于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来说,通过非高考招生政策,手头已经握着一部分新生生源,有的学校甚至已经解决了今年招生计划的三分之一,这使得近几年一直在面临生源危机的高职院校负责人开始有了一份“手有粮心不虚”的底气。

“非高考招生政策即除了高考招生渠道以外的其他招生政策,目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除了传统的高考招生之外,还有单独招生、对口单招、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政策。”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高专处处长林宇向记者介绍。

对于高职院校的招生改革,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有明确表述: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这意味着,高职招生权力将逐步下放。

今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6种高职招生政策明年全面推行

“《意见》主要阐述了如何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的6种招生考试方式:一种是改造现有高考;推广3种地方已经实行的高职招生考试方式;新增2种高职招生考试入学渠道。这些政策明年开始全面推行。”林宇解释说。

第一种是对现有高考的改造。《意见》表述为:建立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办法。对报考高等职业学校的考生增加技能考察内容,招生学校依据考生相关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相关考试科目、内容、方式和录取办法由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确定。

“这是一种以高考为基础的招生选拔办法,选高考的一部分文化成绩,再测试一部分技能成绩,综合两种成绩进行选拔。这个权力已经下放到省里,由省里组织统筹。”林宇说,这是对现有高考的改革。

3种现有的高职招生考试包括:一是单独招生,每年4~5月完成,通过单独招生入学的考生无须再参加高考;二是“3+2”中高职贯通模式,是通过中考,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入读高职,5年制适用于那些需要技术积累时间长的专业,比如以艺术、体育、护理、学前教育以及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为主;三是对口单招,即是从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需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高职的专业技能考试,完善以专业技能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的招生办法。

两种新的招生办法包括:一是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对于获得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以及其他技能拔尖人才可由有关高等职业学校免试录取;二是综合评价招生办法,即注册入学,于高考前,主要依据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改革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课程 考核方式 改革

当前,高职教育已经由规模扩张逐步转向内涵发展阶段,其中最根本的要素就是要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而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要素中,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虽然各高职院校都能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开展一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但由于受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改进、人力物力投入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大都摆脱不了传统考核模式框架的束缚。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调动,创新意识、创新潜能也难以得到激发,这对培养和造就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极为不利的。为此,笔者结合现行课程考核机制中的一些不足,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一、考核成绩评定应体现综合性

考核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主要手段,理论课如此,对实验实训课也不例外。尤其是实训课程考核,不仅要能够客观地体现出学生在课程学习后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还要检验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情况。所以对考核的成绩评定,不能仅仅以课程结束时一次考试的成绩来直接作为学生该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而必须结合其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来综合得出,具体应包含学生在平时学习时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课题作品的完成情况、实习报告的撰写质量、期末考核结果等多个方面,并按合适的权重来综合评定。只有这样,评定出来的实训课程成绩才具有科学性,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考核的内容应兼顾基础与综合

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继而影响其综合发展。因此在课程的考核环节中,要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优势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在命题时,必须在试卷考核的知识结构组成上做到基础评价与综合运用相结合,即通过考核要做到既能检验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更能检验出其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基础知识部分,其考核目的重在考量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性,而对综合运用部分,其考核重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灵活性,两者要各有侧重,并保持合适的比例。

三、考核方式具有到多样性

高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到企业相关岗位就业,所以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掌握到企业相应岗位就业的基本素养和素质。因此我们在培养和考核过程中,应注重其特有的职业性一面。由于职业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往往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来慢慢养成,故在平时的课程考核中也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步培养。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手段来实现,即课程考核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答卷这种单一考核方式,而要更多地采用作品制作、成果汇报、答辩式等融学生做、写、讲等于一体的考查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

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学校除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外,在课程的考核环节中也要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操作中,教师可尝试在课题的考核评价中,对课题作品只看重其制作结果,而忽略对制作过程和方式的限制,要引导学生运用发散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每个课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以电气实训课为例,阶段性的实训考核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电子产品来进行考核。事先老师只需设定作品要达到的功能和大致成本,至于如何选择元器件、选择多少个元器件、电路怎样连接等一系列问题均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并完成。考核结束后,教师只需根据事先设定的功能、成本情况、作品的美观度等标准去检验学生完成的实际情况,并综合学生完成结果客观地给出考核成绩。

五、考核要能体现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也是现代高素质技能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检验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某些可以实施的实训课程考核中,也应将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包含进去。具体到考题选择时,教师可取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进行考核,考题里面既要包含必须通过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内容,同时又要有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相关项目,通过分工协作的考核过程来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此种考核方式可在课程综合考核环节中加以采用。

高职考试考核改革方法探讨 篇4

一、目前高职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考试观念传统落后。

传统考试观念与高职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不相适应, 只是单纯地为了考试而考试, 并未从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方向对学生进行考核, 考试观念保守、教条、墨守成规。考试以试卷的批改及分数的评定为结束点, 不再进行反馈, 不及时点评解决学生在考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不去弥补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的不足之处。现今, 传统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死记硬背、按部就班, 而老师、家长及社会也只以考试的分数来最终评价一个学生的好与差。但高职教育围绕的是以“能力为本”的职教思想, 不仅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情况, 更要考核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情况, 是要进行从职业素质到职业操作的全方位综合考核。而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是考不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能力就在这传统的考试中被埋没了!而学习过程当中的情感教育、职业道德的培养更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所以高职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能迅速的进入职业角色, 更加缺乏社会竞争力。

2. 考试方式单调程式化。

现行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 根据相应科目结合使用本开卷、写论文、实习操作等考试方式。高职学校的考试与中小学的考试考核方式基本一致。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以一卷定乾坤, 即使结合采用其他考试方式, 也及其简单, 随意性较大, 经常会顾此失彼, 学生的真正学习情况并没有很好的检测出, 缺乏系统化、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教师在科目考试命题时也只是按照传统应试教育的标准化方式进行, 殊不知职业教育与中小学甚至大学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点, 考试时自然就有不同的侧重点。考试内容应更加贴合高职生的教育宗旨, 突出职业性、社会融合性、实用性。更要根据不同的职业专业设定考试内容及考试方案, 理论结合实际, 由书本内容上升到操作层面, 考核并督促学生提升相应的专业能力及职业技能。在公平的原则下, 体现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只注重考核结果。

长期以来我们把卷面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 分数越高的学生能力越强。老师也只以最终的考试分数来界定学生, 大家都只看结果, 不看过程。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都为了分数斤斤计较, 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分数不惜舞弊。所以, 现今的分数观不仅在老师、家长及社会中根深蒂固, 同时更是在学生的学习观中起了极为负面的影响。而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等评分方法采用很少, 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 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施。在这一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更是缺乏专门训练, 不去看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真实情况, 而是一味地追求高分率和看重本学科的及格率。并未把校内的考试看作是学生踏入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检验。学生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也是分数拿到, 知识扔掉, 更不用谈所应该掌握的职业技能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体会到学习的真正意义。

二、高职考试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1. 更新考试观念, 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重视实践考核。

有关资料表明, 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100多项指标, 而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1/3, 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 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 却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如何考核学生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这是以前所未系统研究的问题, 围绕这个中心任务, 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发挥创新能力, 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

近两年来, 我校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进行了复合型考核的摸索。学生在学完主要专业理论课程后, 再进行复合型实训。在实训完每一个技能点之后, 将相关的技能点组合成一个考核项目, 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负责一个考核项目, 在进行实际业务操作中, 对每个组及组员进行技能考核。例如, 通过报关流程的模拟考核, 测试出学生对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的操作能力, 报关单填制的准确度, 对加工贸易合同备案步骤地掌握程度等等。考核完毕, 对于技能合格的学生可以给予校内的技能合格证书。这样, 在实训中考, 在考中实训, 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 亲身体验并考核之后, 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 更深刻的领悟并掌握。并且在业务模拟考核的过程当中,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潜能, 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组织协作能力及表达能力。在实训考核之后, 再回归课堂, 进行总结, 并结合传统考试方式, 梳理重点、难点, 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2. 综合评价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实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进行高等教育改革, 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具有公正性、全面性、权威性, 能很好的考核学生的技能。

面对现今持证上岗的状况, 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内得到技能认可, 更要在社会上得到技能认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相应的专业课之后, 都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报关员考试及货代考试。目前, 全国报关员考试的通过率仅在9%左右, 可见此证的含金量比较高。学生在校内通过考核, 拿到该专业的毕业证书, 但他的实际能力是否能被社会所接受呢?如果他拥有一张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 那么他的能力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了, 这对他将来的就业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 在进行校内考核的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考核。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 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衡量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而且还能得到社会认可, 证明了自己, 并且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 是学校本位的。在教学内容方面采取全国统一的核心课程模式, 各地则在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具体情况再制定适合学校的校本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虽然也有实践教学部分, 但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因此, 学校本位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实际的职业实践及需要相去甚远。国家教育发展中心1998年进行的“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显示:85%的职工认为他们的职业技能主要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由此可见, 学校本位的教学制约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我校在建立企业本位的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推出了“4+1”办学模式, 这里的“4”是指五年制高职的前4年, 这里的“1”是指学制中的最后1年。学生前4年在校内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 最后1年在企业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 充足的实训耗材, 完善的实训设备、工具。可以涵盖考核工种所有操作项目, 使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以充分落实。职业能力评价由学校负责组织, 但在培训企业内进行。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开设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内容, 在学生参加真实的与课程有关的业务岗位培训后, 由学校及培训企业的业务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及社会职业素养,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具相关的能力评价证书。

在每次岗位培训后都由企业实训教师和专家对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全面测试, 这也是对学校学习成果的动态评价。

三、建立科学考评体系, 加强考试思想和方法的培训, 改变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的课程, 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 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要求, 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 要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 即不仅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 还要分析非专业技术能力;既要分析职业的智力因素, 还要分析职业的非智力因素。在分析方法上了也有新的发展, 已从过去侧重分析职业岗位 (群) 所需要的工艺技术, 向同时注重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劳动组合方面转变;从单一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单一的专业技术分析, 向职业群和一组相关专业群的分析转化;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这些考核思想和方法, 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在实践中灵活、熟练地应用。

要制定出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 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对学生成绩进行多层次、多学分的评定, 并且要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力度, 不断完善考试管理制度, 抓好命题、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 严肃考风考纪, 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同时, 要建立考试结果分析, 总结教学经验教学教训, 发现问题及试纠正,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摘要: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体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高职生在系统地接受了职业教育后, 是否达到了学校及社会对其预期的目标, 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 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考核。因此, 文章就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改革 篇5

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增强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原则

(一)制定本办法的依据是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学院制定的《教学质量管理及考核办法》及相关的教学管理规范。

(二)考核办法遵循民主公开、客观公正、注重实绩和操作方便的原则。

(三)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的原则。

二、考核对象

全体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及外聘教师。

三、考核内容

项目权重

(一)教学常规 20分

(二)课堂评议 50分

(三)教学研究 20分

(四)教师互评 10分

四、考核分工

(一)教学常规考核

教学常规考核由各教研室及督导组组织,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课部抽查。

(二)课堂评议考核

课堂评议考核是以学生为主,采用问卷形式,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由课部

组织实施,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期中发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组织各班学生代表填写,每班对任课教师填写一张调查表,作为了解教师教学的依据,不计入统计分。期末发放课堂教学评估表,每位学生对任课教师填写一张教学评估表,电脑计分,计入评议总分。学生给教师评出的平均分直接乘权重。

(三)教学研究考核

教学研究考核由各教研室及督导组组织,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课部抽

查。

(四)教师互评

教师互评由课部组织,在每学期末按照《教师考核互评标准》进行。

五、考核程序

(一)教研室初评——各教研室按分工要求做好初评工作,并对初评结果进行汇总。

(二)教学考核督导小组复评——对各教研室汇总的初评结果进行复评、审核。

(三)部务委员会审定——对考核督导小组报送的考核结果进行审定。

六、考核统计及等级划分

(一)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以学期为评价单位,平时积累资料,期末综

合评价。

(二)总分为100分。每个项目先以100分制评定(附加分累计进项目分),总评时

按权重折算。总分按分数段折合成A、B、C、D、E五个等级。折算办法:A/100-90分、B/89-80分、C/79-70分、D/69-60分、E/59分以下。

(三)课堂评议分的计算方法:由学生每人填写一张课堂教学评估表。每位教师的评

分去掉5%的高分段和5%的低分段后,得出平均分。每学期由课部督导组在第十七周、十八

周组织专人到任课教师所任课班级组织学生填写教学评估表。课部负责教学评估表的统

计,为了保证评估工作的公正、准确,参与统计的工作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四)根据《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凡具有

下列情况之一,考核结果的处理如下:

1、发生重大教学事故一次者,考核结果降至E等;

2、发生较大教学事故一次者,考核结果不得评为A等。

七、考核机构、人员职责

(一)课部成立教学考核督导小组

1、考核领导小组人员组成组长:教学副主任

组员:各教研室主任

2、考核督导小组职能

考核督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和指导考核工作,收集整理考核材料,审核考核结果,收集反馈考核信息,解释考核实施办法。

3、考核领导小组人员职责分工

文安乐、李自辉:

负责督导全体成员任务的落实及日常工作的展开。

徐焱伟 :

1、负责教学督导组日常事务和资料搜集与整理,拟订督导组的工作计划、总结。

2、协助督导组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讨,搜集教学有关的资料、信息,并及时向课部反映督导组成员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建议、督导全体成员定期整改。

阚燕、唐金玉:

1、建立健全督导档案,将学院的有关文件、督导教师的听课记录、总结、归类。

2、完成教学特殊事例、教学事故的登记和处理。

3、负责课部教师的授课计划的收集、整理。

4、负责课部“学评教”收集、整理和分析。

周宁宁:

负责思政部全体老师的督导,包括老师的出勤情况、教学质量监控情况、教案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教学教研等

傅庆莲:

负责公共英语教研室全体老师的督导,包括老师的出勤情况、教学质量监控情况、教案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教学教研等

李霞芬:

负责人文教研室全体老师的督导,包括老师的出勤情况、教学质量监控情况、教案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教学教研等

刘海涛:

负责数理教研室全体老师的督导,包括老师的出勤情况、教学质量监控情况、教案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教学教研等

陈和平:负责体育教研室全体老师的督导,包括老师的出勤情况、教学质量监控情况、教案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教学教研等

(二)参与考核人员

1、组成:课部领导及各教研室主任、教师、学生

2、职责:凡承担考核工作的人员,必须按照考核标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工作。如因工作马虎,不负责任造成资料失实的不良后果,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扣岗位津贴的处理。

八、考核结果

考核结果将直接作为教师的工作考核;考核结果将直接与教师岗位津贴挂钩,进入教师收入分配;考核结果载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晋升职称、聘任职务、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改革 篇6

【关键词】高职课程;能力本位;考试改革

目前,高职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正开展的如火如荼。在教学实践中以考试考核为导向,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发展,是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方式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

一、当前高职课程考试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课程考试考核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大影响。而当下高职课程考试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体现在:

第一,考试考核内容不系统,不利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目前,高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打破了原有章节单元排序,重建了内容之间互相渗透,知识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的体系,使课程内容浑然一体,但由于不同课程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条块分割,形成死区和重叠,在考试中体现为在课程内部知识和技能分开考,在课程与课程之间独立考,没有一个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考试大纲,对人才培养不利。

第二,考试考核形式单一化,不利于有效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当前很多院校对于知识和技能分开考核。评价学生所把握的知识及应用能力,通常是通过课程结束后一次性的理论考试方式来实现的,一次性考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考查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是按照教学进程分项目进行的,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度不够;二是课程项目与职业能力不完全相符,考试要求与职业要求存在偏差。

第三,缺乏反馈机制。由于多数课程考试集中在期末,学生考试结束就是假期,教师和学生很少能够就考试中存在问题进行交流,不能及时纠正试卷中的错误,更无从谈起将考核分析结果反馈到学生学习预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从而导致了考核永远只是给一个学生学习的分数、一个课程学习完成的标志而已。

因此,对高职院校课程考试考核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二、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考试考核理念

对高职教育而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標,就是要求课程考核方法与考核内容也要突出“能力本位”理念。

第一,能力本位的教育,强调学生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挑战与超越。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型的考试模式应以能力为重,多种形式并用,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考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二,能力本位的教学,强调围绕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组织课程、开展教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思想。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变“考试过程”为“学习过程”,变“考知识”为“考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考试制度必须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重心进行制定和完善。

第三,能力本位的考试,强调各有关方面协调运作。高职教育考试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督促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更在于督促学生运用知识,强化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思维、充分发挥督导激励、导学促教和教学管理功能。因此,要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全实现。

三、高职课程考试考核方法的设计

课程考试改革的目的是突出学生能力本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练的效果,这不仅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一,建立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是高职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的基础,它是当下现代高职教育众多院校普遍采用的课程教学体系,突出“能力本位”,它将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设置在项目之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核心。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职业岗位群正确定位,以完成项目应知的知识点和应会的技能点为依托。

第二,建立考核方案与评价标准。考核方案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制定的,同时,参考企业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内容和方式。项目化课程成绩考核方案要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考核方案必须与课程教学设计相适应。每个学习任务必须有详细、可操作的课程标准,包括资讯阶段的考核、基础知识的预习情况、资料的收集、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任务方案的制定考核、任务实施过程考核、任务实施结果考核、职业素质考核。认真审核考核标准,须按项目化课程的考核要求制定考核标准。其中“实施操作过程”的评分标准必须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一致。

第三,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指标。项目化课程实行过程考核,实施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分别从“知识目标”、“动手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等方面的能力;“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同学的交流沟通能力。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教师在每个教学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考核标准来组织教学和实施考核,并做好详细地成绩记载,考核资料留存备查。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可设置不同难度的考核项目,学生自愿申请考核难度级别。

第四,建立考试考核的反馈机制。根据考核项目情况,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考核结束后应建立结果分析与反馈机制,教师不仅要及时向学生公布过程考核中各项考核的成绩,还要将考试考核成绩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改进教学中的不足,起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预警的作用。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还要能够及时根据考核变化情况、考试结果的分析、评价、反馈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干预与预警。

总之,高职院校的考试改革是一项重要系统工程,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将会越来越重要,研究工作也需要更加深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能否积极响应并主动是考试改革成败的关键,只能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胆地探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才会产生各种考试改革方案和具体措施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金敏力,聂磊,宋勤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考试改革.中国高校科技,2012(1)

[2]黄一珍.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考试周刊,2010.28

[3]许彪.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探索职业,2015.3

[4]胡月红.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探讨.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作者简介:

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改革 篇7

一、思政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方式单一缺乏合理性

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按照传统试卷模式一卷定胜负;或采用开卷考试,每位学生写一篇论文,教师根据论文给出成绩,一文定乾坤;亦或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卷面成绩80%,平时成绩20%。看起来相对合理,但平时成绩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随意打分或按考勤情况直接定夺,难令学生信服。

(二)试卷过于依附教材

思政理论课考试80~90%的试题都可以在书本或笔记中找到原封不动的答案。试题设计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死题”多,“活题”少;客观题多,主观题少,被教材束缚了的试卷不但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还极易助长其惰性,以至于考前“临阵抱佛脚”很难考出水平。

(三)过分夸大分数功能

考试成绩在方方面面左右着学生,尤其是将考试成绩与奖学金、评先进、入党、当选学生干部挂钩,导致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功利化。思政理论课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这样的终极目标一旦被分数左右,思政理论课就由此丧失了它原本存在的意义。

二、考试考核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思政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单一僵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很多院校单方面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对作为公共课的思政理论课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处于“无人疼”的尴尬境地;教师的引进和培训工作跟不上,其课时量和工作量普遍较大,令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

(二)任课教师责任缺乏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无意关注思政理论课应发挥的重要作用,缺乏使命感;学校重视不够,教师业务根基较浅,丧失责任感,无心探索新方案,导致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式僵化,难以适应学生需求。

(三)学生对此关注较少

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学生把过级、考证当做自己的主攻方向,忽视思政理论的学习;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较少;教师又没能及时引导,考前给范围,考试形式化在所难免。

三、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合理的行为选择,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利于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

考试考核设计必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鼓励教师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张扬个性,体现特色。

(三)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考试考核设计要从死记硬背的怪圈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考试考核要与现实问题相联系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政理论课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考试考核设计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与最新的最受注目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

四、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实践措施

(一)提高平时及实践考核比重

思政理论课把一卷定终身改为平时考核、实践教学、期末考试相结合,综合评定成绩,把考试考核贯彻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平时及实践考核的比重,占总成绩的50%,包括平时到课率、听课是否认真占10%;平时作业完成状况占20%;实践教学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占20%。

(二)期末考试采取半开卷形式

思政理论课从第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到第二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所有专业的学生采取期末统一安排监考的半开卷考试形式进行,每个考生均可携带所用教材进考场,但不允许携带笔记及其他相关参考书目参加考试。

(三)压缩死记硬背的考试试题

过去的试卷中,几乎全部属于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狭小。因此,在期末试卷的设计上,压缩死记硬背的试题所占的比重,命题内容在难易适中的基础上,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只占50%;另外开发50%灵活应用的主观题型以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增加新设的考试试题类型

试卷中剔除传统的填空、名词解释,在保留选择题、辨析题和问答题的基础上,增设材料分析题、案例分析题。用基础理论对材料或案例进行分析,表述观点,得出结论,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职高专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之探索 篇8

在高等教育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过程、培养目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二是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课程, 同时注重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实用性;三是在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灵活性,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系统、公正、客观地评价, 同时科学、系统地规划考核内容、形式、评价体系等, 制定相对完整、可操作性强的考试考核制度, 进一步充分发挥考试考核的作用, 同时完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的。

在考试考核的过程中,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 同时兼顾知识和技能, 沿着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考核的主线, 对传统的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为此, 字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立和完善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同时建立了考试形式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模式。

在考核模式方面,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为:考试内容注重理论, 轻视应用;理论考试比重大, 应用测试比重小;标准答案试题多, 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这种传统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片面考核, 而对于职业岗位所需的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强调学科的严密性和思维的严谨性, 职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性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上考核方式单一, 评价方法片面;缺乏考试的反馈机制。这样的考试模式势必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考试考核的改革势在必行。

2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是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也是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强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 是教学改革的必要体现。该院自2005年升入高职以来, 在规范学生成绩考试考核方式的同时, 不断推动课程考试考核方式创新, 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通过试点, 逐步推广。

3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是以制造业为主的院系, 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智能楼宇技术四个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技术专业都是传统的老专业;电气自动化、智能楼宇技术专业是近几年开设的新专业。四个专业基础相近, 方向不同。为了提高全系教师和学生的教风和学风, 考试考核制度的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活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为教师的教学效果, 注重平时实践教学的考核,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下面以机电工程系核心课程《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为例, 介绍在本门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中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4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考试考核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中的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学设计的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在考试考核方法上, 该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突破传统考核模式, 针对以往考试考核存在的问题, 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通过考试, 意识到考核一方面需要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另一方面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检测。

4.1 树立注重岗位能力测试的考试考核方式观

随着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 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者进一步构建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 借助考试考核的引导作用,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来说, 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 一方面意识到考试考核是核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 另一方面通过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借助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4.2 建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考试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应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 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并重, 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技能考试考核为主线的原则。因此我们建立了“考试考核形式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考试考核方式。

4.2.1 注重平时成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考核压力, 推行平时考试考核制度。即学生的平时成绩可占到总评成绩的20%~80% (包括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 。这种办法避免主要由期末考试一次决定学业成绩的弊端, 激励学生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 有利于学风建设。

4.2.2 考试考核方式多元化

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来确定考试考核方式, 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 实施模块式 (理论+技能) 考试考核。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 技能模块以过程性考试考核为主、参考职业技能鉴定成绩等方式;综合成绩考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平时成绩, 使得考试考核方式多元化。这样更全面的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5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主要方法

为使学生重视平时的操作训练和知识积累,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试考核方式, 即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形成, 而且平时考核比重大于期末考核。对课程考试考核方式采取平时占20%;项目考核占30%;期末项目考核占30%;期末笔试考核占20%核算方法。在考试考核的过程中, 加大了考试考核的过程性考核的比例 (过程性考核占80%) 。这种多元化的考试考核方式不仅注重过程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克服了学生突击复习应对考试带来的弊端, 而且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使的考试考核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考试考核方式和成绩考核方法:

(1) 考试考核内容。

总成绩=平时考核成绩 (20分) +项目考核成绩 (30分) +期末项目考核 (30分) +期末笔试考核成绩 (20分) 。

平时成绩 (20分) :

考勤 (5分) :每次上课点名, 无故迟到或早退一次扣0.5分, 旷课一次扣1分, 扣满5分为止。

课堂讨论 (5分) :课堂积极发言每次的0.5分。正确回答问题、操作演示每次得0.5分, 以5分为上限。

平时实训作业 (10分) :

共10次, 每次1分, 按要求完成实训项目并提交, 即为满分。各单元平时实训次数为10次。

(2) 考试考核项目 (30分) 。

每个单元进行一次考核, 每次单元考核满分为10分。包括以下单元。

单元一:基本电路的安装与检测:10分;

单元二:机床电路的安装:Z37摇臂钻床控制电路的安装与检测:10分;

单元三:机床电路的安装:X6132铣床控制电路的安装与检测:10分。

(3) 期末项目考试考核 (30分) 。

在期末进行一次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设计与安装接线综合作业设计。随堂完成, 评分标准以综合作业设计的要求为准。

例:

单元一:设计运料小车在传送带中自动的装料和卸料的控制线路。 (30分)

(4) 期末笔试考试考核 (20分) 。

按照教务处的统一安排, 集中笔试考试考核。成绩按照我院考试课的标准统计。

(5) 考试考核结论 (100分) 。

总成绩 (平时考核成绩+考试考核项目成绩+期末项目考试考核成绩+期末笔试考试考核成绩) 在60分以下为考核不及格;60分以上 (含60分) 为及格;只有达到及格以上才能获得本课程对应的学分。

6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成果及不足

6.1运用过程性考试考核方式有效改善了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本门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改革采取的是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法, 特别是过程性考试考核成绩的比例远远大于期末考试的比例, 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都和期末考核成绩相联系。这样做不仅改变了传统一卷定终身的格局, 而且还改变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 促进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6.2采取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 有效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的考试考核采取了平时成绩 (占总成绩的20%) 项目练习 (占总成绩30%) 、项目考核 (占总成绩30%) 、期末笔试 (占总成绩20%) 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式。最后根据各个环节所占的比例不同, 综合评定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成绩。在考试考核成绩中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例, 减少期末笔试的比例,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11机电 (1) 班总人数为44人, 按期初制定的考试考核改革方式, 综合评定出该班学生考核合格人数为40人, 其中90分以上3人;89-80分18人;79-70分15人;69-60分4人;60分以下4人, 考核为不合格。合格率为90.91%。

6.3采取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 有效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由于《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课程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 采取的是理论加技能的授课方式, 避免了传统授课重理论轻技能的弊端, 学生在完成本门课程时不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 技能水平也同步得到了提高。2011机电1班在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后, 参加了维修电工中级工的考核。合格率达到90%。

6.4通过《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该门课程已通过自治区级精品课立项, 通过专家的中期检查。并且通过本门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 与本门课程配套的工学一体的出版教材已经完成初稿。预计在2014年正式出版。

6.5通过《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师对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增加了信心, 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有了深刻认识, 也增强了学生实践参与强化意识, 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了保证作用。

6.6在实践过程中, 也发现一些不足。主要是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着力点主要是过程和零散点, 对于不同的教师在考试考核当中 (该系本学期有五门课程考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评价学生的标准不一。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虽然还是过程性考试考核成绩, 期末成绩占的比例是否合适 (占20%) , 考试考核中的项目选择是否合适等等, 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另外, 有些学生对教师的平时成绩还有不重视的倾向, 期末猛看笔记, 猛学, 淘以往试卷等现象严重, 说明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力度不够大, 如果设立平时成绩不及格, 就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考核, 这种现象就会大大改善。

7 结束语

总体来看, 通过近三年的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 该系已有6门核心课程基本上建成了试题库或试卷库, 尤其考试考核方式制度的规范, 逐步成为推动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

摘要:本文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为例, 分析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怎样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 机电工程系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一种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其关键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由此引出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编写、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课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考试考核方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袁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6 (4) .

[2]贺应根, 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3) .

高职院校考试改革探析 篇9

一、现有考试模式的弊端及其形成原因

考试是为了很好地体现和考察教学模式的价值和应用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试模式往往会对教学模式有阻碍作用。如果考试模式不能很好配合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和实施将受到无形的阻力。所以,要做好考试模式的改革,使其更好地配合教学模式的需要,更好地体现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在高职院校里,现行的考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但是对高职院校而言,“用”是目标,是宗旨,是目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地贴近应用,因此考试模式也需要体现应用价值。但在目前现行的考试模式中存在一定的不利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因素。

1. 忽视了考试及其模式的重要性。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时候,考试改革落后于教学模式改革。当下,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化阶段,教学模式不断地向实践靠拢,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但过度的强调教学模式单方面的改革,而忽视了考试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忽视了考试模式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隐形指导性、对教学模式的制约性,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考试模式优势的发挥,阻碍了对教学模式的促进作用和考查反馈作用。考试环节未能很好地纳入整个教学环节当中。考试环节是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考试只是被当作学期总结的一项硬性任务来完成,而非使其发挥对日常教学的促进作用。所以,考试常常流于形式,弱化了其考查反馈的作用,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致使学生存在一定的“能过最好,不过再考”的侥幸心理,而放松了平时的学习积累。

2. 考试模式的单一、统一化。

在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考试模式仍然在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来完成对整个学期学习的考查,这一点是与我国强调的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需求。一般的考试模式为:出勤+作业+期末考试。在这种简单模式下,出勤率占10%,作业完成情况占20%,期末成绩占高达70%的比例,而期末考试又以闭卷笔试考查为主。另外,尤其要说明的是公共课类的考试,由于参加考试班级众多,为了减小考试难度,同一课程考试内容相同,任课老师为了不影响自己所带学生的期末过关率,也是为了不影响自身期末的教学测评成绩,在课堂上讲的基本上是同样的内容,不敢作较多的调整,致使公共课堂无法以专业的特色为准来进行有侧重点的讲解、补充。其次,统一化的标准。在整个学校,每一门考试都必须遵从“10%+20%+70%”的分配比率。只有极个别课程可以申请减少期末成绩的比重,但这改变不了整个考试模式的作用。我们采用的考试模式和分值比例强有力地捍卫了课本知识的重要性。20%的日常考核或者说是实践考核的比例是难以与70%的期末成绩的地位抗衡的,是不具备任何的竞争力的。实践被弱化甚至是淡化,实践成为空谈。事实上,高职教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将理论运行到实践中去,让实践指导理论学习。而这样的考试模式和分值比例是无法体现理论的基础作用和实践的主导地位的。

3. 考试模式缺乏灵活性,无法体现实用性。

高职教育主要以应用为目的,灵活多变的社会经济生活,引导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要有灵活性,考试模式理所当然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断深入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采取灵活的考试模式来强化和和升华教学模式的作用。目前,在高职院校里所采用的考试模式由于过于单一而无法体现多样的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实用性是无法在某一次的考试中体现出来的,而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步一步实践、一点一点积累而来的。在达到一定量的积攒后形成质的飞跃,也就是说实用性是侧重日常积累锻炼。而这种单一的考试模式强调一次性、理论性,背离了高职教学的宗旨。

二、解决当前考试模式弊端的有效措施

从以上的考试模式的弊端可以看出:考试模式必须作出调整,深入的考试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那怎样才能够有效地规避这些弊端所引起的风险,如何有效地进行考试改革的深化?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解决。

1. 建立全面、系统、公正的评价体系。

由于对考试模式的无意忽视,造成的结果就是很难公平公正、全面系统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高职院校在重视教学改革的同时,需要加强考试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寻求全面的教学评价体制,力求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准和教学质量,完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

系统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考试模式的系统化,而全面系统的考试模式可以很好地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及时详尽地体现教学模式的优缺点,适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使其优越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公正的教学评价可以激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客观理智的自我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自我内在素质的提高。

2. 丰富灵活的考试方式。

高职教育的实用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实用的教学模式。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需要利用恰当的考试模式来表现。由于单一的考试模式无法准确地完成对教学效果的测试,因而,灵活的多样性的考试方式,如模块考查,阶段总结考查,板块技能考查,实践经验总结反思,多模块混合知识考查和知识互转运用能力考查,面试,小型调研报告,等等,需要提高应用比例。

分值比例需要作出必要的调整。职业院校应该注重实际操作能力,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是强化实践,弱化理论。同样在考试方面,占70%比重的期末考试(基本上是采取笔试)削弱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更是弱化了实践的作用。为了加强日常实践成绩的重要性,分值比例应该修改为70%(假定为70分)的日常考查,20%为期末考查,10%为日常出勤参与分。在70%的日常考核当中,应该以模块的数目及重要性进行分配,以公共计算机基础课为例,该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其中Office比重最大,占去40分。在该模块内,Word、Excel和Powerpoint最为重要,所以40分可以分为:10分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各占10分,分模块阶段性考查。这样的考试分值分配,强调了日常学习应用的重要性,正确引导学生将重心放在平时学习,强化技能基本功的日常锻炼,而非在期末时,临时抱佛脚,突击考试。

3. 校内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关联。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与从业资格认证联系起来,如要达到从业职业能力要求,仍需从头准备。为了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性,日常教学要联系职业需求,而考试模式更要结合职业的标准,引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将教学与职业资格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互渗透,既提高教学效率,又节约资源,一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将两者的优势很好地发挥,使双方互为作用,突出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特色。

三、考试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高职院校考试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可以向发达国家成熟的职业教学模式借鉴经验,但是我国高职教育更要走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所以,在整个高职考试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若干事项。

1. 考试改革需要逐步实施,不可一拥而上。

由于高职考试改革仍处在发展阶段,还不完善,为了保障学院的正常教学秩序,考试改革应先以试点形式在某个专业中试行,待成熟后在逐步在全院推广。

2. 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考试模式应因专业而动。

由于各专业的差异性,考试模式必须很好地结合各专业特点,对同样的考试模式,要作具体的调整,以更加适应专业发展。

3. 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条件。

由于区域差异,各院校的软硬件设施不同,服务的社会区域不同,学院与产业结合的程度不同,因此,在大胆进行考试改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院校的各方面条件,制定有效的能促进学院发展的新型考试模式。

总之,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不可忽视考试模式的革新,而是要采取更加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效果的考试模式。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冒进,一定要有序进行,逐步完善。

摘要: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有很大的成果,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考试模式的改革还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且有碍于优秀教学模式优越性的发挥。本文从现有考试模式的弊端入手,分析了弊端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规避措施,并提出在改革过程中学生要注意的事项,以对高职院校的考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考试模式,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4.

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改革 篇10

在学校教学活动的诸多环节中, 课程的考核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进一步加强其考核管理, 改革、深入和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 培养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多层次实用型人才。这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起有非常直接的促进作用。

一、课程考核是全部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课程考核是教学环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每期的课程考核既可以检查、评定和分析学生学业的成绩, 也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 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调节的作用。

对学生的考核是学校测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教学效果事实上是很难直接去测量的, 而只能通过采用一些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既非常新颖又能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和方法, 让学生解答问题来进行间接的测量。通过课程考核一方面可以检验与评价学生完成学业的数量和质量、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使学生能正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总结经验, 争取未来有新的突破。另外, 课程考核还可以检查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以及落实教学计划, 达到教学预期目标的情况怎样。此外, 对教学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领导来说, 通过课程考核也可以全面了解教学情况, 衡量教学质量, 把其作为指导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考核不仅是学校教学效果测量的重要工具, 而且还是作为检查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并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课程备考开始的整个过程, 对学生来说应是一个使自己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更加深理解、巩固的提高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克服学习障碍、掌握学习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创新能力的过程。然而传统的一些考核方法, 仅仅是偏重于考核记忆能力而忽略考核其智能要素, 比如,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果课程考核不注重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 而只考核书本上的某些条条, 促使学生只会死记硬背, 而不去理解问题的实质, 不能灵活在应用所学理论、原则、方法去解决问题, 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

通过对课程考核成绩的正确分析,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分别获得有关教和学的效果的相关信息。比如对原来拟订的教学计划提供改进的依据, 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目标, 促使学生及时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同时也促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以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对传统考核方式存在弊端的分析

目前高职学院对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 考试方法简单, 考试形式单一, 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 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 而课程考核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相当于一根无形的“指挥棒”, 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比如考什么?怎么考?在很大的程度上指挥着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课程考试的方式, 关系到课程考核的最终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我们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大家都习惯于采取总结性考核, 即在期未一次性进行考核, 作出学生对某门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这种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固然会有一定的优点, 但从课程考核的目标来说, 这种考核方式未必就能真正达到, 而其弊端则是显而易见,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影响

课程考核采取一次性总结性的形式进行, 即终结式的闭卷笔试考试, 而并不是全过程的形成式的口试、笔试 (开卷与闭卷结合) 、操作试等形式。传统的考核模式, 难免会产生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即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板书, 学生记笔记。传统的考核模式也起不到应有的课程考核的鉴定、教学、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2、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严重的影响

传统的考核方式致使为数不少的教师至今仍然是采用死板的灌输式数学方法, 学生只好在课堂上听教师讲, 课后则死记硬背, 只有如此才能对付传统的考试方式, 这就难免会出现“考试背笔记, 考完全忘记”的结果。这种考试方式会把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机械记忆的境地, 如果不给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 学生也就会误认为自己没有思考的必要。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试题内容重记忆、重复述、重书本不能不说是最直接的原因。

3、传统的考核方式会不同程度地滋生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

比如:有的学生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在考试时投机取巧, 甚至不择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学业考核成绩;考试中“传”、“帮”、“带”的现象时有发生, 考场上“传”纸条, 成绩好的“帮”成绩差的, 挟“带”与考试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考场。虽然学校制定了不少的考场纪律和违纪处分条例, 可是违纪作弊人数却仍然是稳中有升。有时一个年级一次考试就有不下几十人次以不同的方式、手段作弊, 这些不良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注意。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

高职学院对学生的考核机制的问题, 是因为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 导致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的结果。只重视书本教育和死记硬背, 把学生禁锢在校园内, 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不能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脱离了现实, 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多年的教学实践, 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面对一些不良现象的滋生, 为了更有效地检验、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考核机制迫切需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对此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具体着手解决:

1、将考核的方式由传统的“终结式”改为“过程式”

高职院校考核方法的改革, 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能力考核为中心, 考核方法力求全面、真实。对于专业课和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应当以完成课业为主要考核评价形式, 同时可以辅之以其他考核形式, 将考核的方式由传统的“终结式”改为“过程式”。

“终结式”的考核方式有其简单方便, 操作易行的优点, 但也不可否认其存在较大的不足甚至缺陷。“终结”与“过程”的关系本身应该是辩证统一的,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终结”, “过程”决定“终结”, 科学的“终结”反映“过程”的有效与否。平时的测验, 实习实训和各种作业与“终结考核”是绝不能互相取代的, 二者应该说是同等重要的。对学生来说应该把测验、实习实训和各种作业都看成是考核。应该懂得作业既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需要, 同时又是阶段检验的一种手段。对教师来说, 应把考核看成是作业, 把终结考核与作业同等对待。总的来说, 平时的测验, 实习实训和各种作业与终结考核实际上都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合适学生的综合检验。这样就达到教与学两方面都把“过程”与“终结”有机地结合的目的。也只有充分发挥平时测验, 实习实训和各种作业的作用, 才能有效地发挥课程考核应有的作用。

2、将考核内容由传统的“重记忆”改为“重思考”

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进行的改革。将考核内容由传统的“重记忆”改为“重思考”。教师对学生学业的测验内容应当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因此, 考核内容必须得从传统的“重记忆”向“重思考”、“重创新”方向进行转化和改革, 这样才可能将学生的学习从机械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只由感官学习 (听与看) , 而是能更好地运用自己头脑进行思考学习, 以探求“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来让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3、将试题形式由传统的“求同性”改为“求异性”

在考试的试题形式上进行的改革。将试题形式由传统的“求同性”改为“求异性”。这就是要求教师考学生的试题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 现在不少院校规定, 教师在交期未考核试题时, 同时要求交标准答案, 既然是交的标准答案, 也就难免会在所命试题中出现较多求同的题型, 这样便会束缚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但求异思想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要模仿、不要抄袭, 不与人雷同, 努力作出创新的见解, 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师不论是在平时教学还是在考核命题中均应认真把握。所以, 在考核命题时应把握试题内容既能检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又能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将考核命题、阅卷传统的“一贯式”改为“交换式”

在考试命题与阅卷方式上进行的改革。将考核命题、阅卷传统的“一贯式”改为“交换式”。笔试的试题编制得好, 就不仅能真正地检查与考核出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还能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命题, 必然导向学生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还能重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否则, 就会有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出现, 所以说命题是考核的关键。以往大多数时间学校课程的考核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来命题, 而不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什么, 就考什么, 想怎么考, 就怎么考, 太大的随意性。其结果将是只重知识, 不重能力;只重理论, 不重应用。阅巻也是由任课教师自己进行, 人情难免流露于考核分数之中, 难以保证考核质量, 更不可能达到考核的目的。改革命题的方式, 尽可能实行“考、教、评分离”的原则, 做到主讲教师不命题、不阅巻, 最为迫切地是尽可能地完善各学科的题库, 使考核真正成为检验教与学质量的独立环节, 从而也真正地达到课程考核的目的。另外我觉得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考核时不妨注意运用“因人施考”的测试方法, 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也就是说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人施教、因人施考。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能力”,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另外选择一至二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进行发展, 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这对学生的未来是非常有好处的。

5、在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

课程考核的方式较多, 按照一般情况来划分类型, 主要有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等。

平时作业考核是指定部分平时作业为记分作业, 根据学生完成记分作业的数量与质量, 评定其成绩。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 评定其成绩;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是在课题或单元教学结束后命题测验学生的学习状况, 根据学生答题质量, 评定其成绩。阶段性成绩测验的方法很多, 有笔试、口试、实战演练、项目制作等等, 这须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来最后确定;阶段性成绩测验的次数不宜过多, 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来进行;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是根据课程需要为形成性考核专门设计综合性作业, 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评定其成绩。其作业形式可多种多样, 侧重于对学生应用、分析、综合、实践能力的测试;实践性作业考核是根据课程实践性教学需要, 为形成性考核专门规定的实践性作业, 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评定其成绩。实践性作业主要有实验报告、实训报告、实习报告、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形式。有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及相关的章节内容均必须进行实践性作业考核。这样对学生进行的是全面性的考核, 我们的考核目的才能达到。

总体说来,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我们现在主要实行的是两大部分的组合即分别由平时考查与课终考试相结合, 两者的比例一般都是5/5开、4/6开、3/7开。假如无视平时成绩的重要性, 而只在期未仅凭一次考核分数来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就会出现“一锤定音”的现象。个别平时学习较好的学生, 由于偶然的因素没考好, 结果成了“一锤砸锅”;相反, 个别平时学习不够好的学生, 却因“走捷径”或某种巧合, 取得了“较高的分数”, 出现考试成绩失真。平时成绩的考核不能只注意理论、知识的掌握, 还应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那种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会大大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课终考试可以采用开卷、闭卷、口试、笔试、实践性考试和开闭卷结合、口试和笔试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力求做到全面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和形成能力的水平。具体采取哪种方式、方法, 应依据教学目的、课程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确定。考试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并不意味着考试次数越多越好。考试过于频繁, 甚至太多、太滥, 就会使学生精神过于紧张, 从而加重学习负担, 其效果也只能适得其反, 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最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将是非常困难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 要注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走出校园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带着一种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去完成学习任务;学校的考试则是以考促教, 以考促学, 以考促用, 以考促发展。作为现代的职教工作者, 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高技术人才, 也要注重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对高职教育的考核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 就能够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适应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新教学法的不断研究和推广, 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必然替代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 在教学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摘要: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业的考核方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该文将对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进行了较详细地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一些解决已存在问题的方法等, 以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学校考试与命题管理运作全书.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2]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马东旭, 侯坤.改革考试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

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改革 篇11

据了解,“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实施意见》)提出的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实施意见》精神,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府〔2016〕17号)要求,2017年起,我省高职院校在继续进行面向中职学生“3+技能课程证书”考试、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等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基础上,试行省内所有高职院校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招生录取的改革试点。2017年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参加2017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的考试,并以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报考省内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文化素质”录取依据。

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录取进入高职院校的考生,与通过统一高考录取的考生完全相同,并且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安排在统一高考前完成,我省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录取将在2017年3月底前录取结束。已被录取的考生,可参加高考并参加本科院校录取,但不能参加2017年高职高专层次的录取(包括高职院校“自主招生”“3+技能课程证书”等分类招生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参加高考和其他形式的本专科招生录取。考生可根据自身实际踊跃参加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积极报考心目中理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增加被录取的机会,避免万一高考成绩不理想,自己向往的高职院校和专业又已因录取满额而错失录取机会。

据悉,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试行以学考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改革试点,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多样的入学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高职院校科学选才,较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高校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一是有利于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减轻学生的应考压力。试行以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考科目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招生改革试点,有利于高中阶段应、往届毕业生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合理分流到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中来。参加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考科目考试、符合条件的且报考了高职院校分类招生院校志愿的考生,可以被高职院校录取,录取后可不参加普通高考,这将大大减轻部分考生的高考升学压力,也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人才。以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考科目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招生改革试点,鼓励和动员符合条件的高中毕业生积极报考,有利于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选拔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为考生提供多次选择的机会。高职院校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分类招生录取的考生,还可以参加统一高考,参加本科院校录取,使考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

2017年语文、数学、英语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作为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高职院校也可以以语文、数学、英语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作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综合文化考试”的成绩,成绩当年有效。同时,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学考成绩也可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及同等学力认定科目成绩的主要依据之一,成绩长期有效。有意向参加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的考生(含中职学校毕业生、社会青年),除须报考2017年语文、数学、英语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外,还要注意自己所参加的物理、化学、生物3门或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是否均获得等级,并且有至少须1门学科成绩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如没有参加或未能达到1个C级以上,还需要相应报名参加物理、化学、生物3门或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

在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录取工作中,我省将严格按照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政策规定,构建严格管理、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招生工作管理体系,全力维护招生工作的良好秩序,确保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公平公正。一是认真制定招生章程。二是严格执行招生工作纪律和规程。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六不准”、“十严禁”、“26个不得”的工作规定,全面规范招生录取行为,切实维护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良好声誉。三是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作用,按照“全程参与、重点监督”的原则和教育部关于招生录取纪检监察工作的要求,加强对录取工作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的监督检查,强化招生工作管理,全力维护分类招生工作秩序。

浅谈高职院校考试方式的改革 篇12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 课程设置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 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因此, 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 就要从考核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 制定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

1 现有高职教育考试的模式

1) 考试课考试。考试课成绩采用百分记分制, 一般依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 期末成绩占60%~70%, 平时成绩占40%~30%。期末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方式, 其他考试方式应用得很少。

2) 考查课考试。考查课成绩主要也采用百分记分制, 主要依据各种平时考查成绩和阶段性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3) 实习成绩考核。实习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记分制, 即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实习成绩考核方式采用日常观察考核、笔试、口试、报告、现场操作、答辩、厂方鉴定等多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试方式。

4) 职业技能或资格考核。考试主要由政府劳动部门的专门机构聘请的职业鉴定部门评定。也主要采用笔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进行, 成绩合格则取得从业资格。

5) 综合素质考核。综合素质考核是根据学生品行、学习成绩以及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做出定性的综合评价, 分出差别, 作为奖学金评定等的依据。

2 当前高校课程考试存在的弊端

考试形式单一, 存在五多五少的弊端。即闭卷考试多, 开卷考试少;笔试形式多, 口试、答辩方式考试少;理论考试多, 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少;统一考试要求多, 因材施考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 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 划范围、定重点, 没有严格按教学大纲确定考试大纲。学生学习无动力, 致使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 考前复习“重点”, 抄笔记, 背答案, 投机取巧。这种现象的存在, 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考试题型不合理, 受标准化考试方式影响, 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简答、释词等客观性试题多, 综合性思考、分析论述、证明、应用等主观性试题少, 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 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许多学生考试起来, 可以不动多少脑筋地打叉划钩, 作弊也方便得多。

3 高校考试方法改革基本方法

3.1 开卷笔试

开卷笔试是允许学生带参考书、笔记等进入考场,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的考试形式。开卷笔试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而且在进行知识考查同时, 能体现学生若干能力水平, 开卷考试题目类型灵活多变、综合性和可发挥性强, 其题型有设计型、分析型、综合应用型等。在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可抄, 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

3.2 限制性开卷考试

限制性开卷考试是考试时允许考生带备考提纲进入考场的一种考试方法。备考提纲自行准备, 教师不过问、观看、检查提纲中内容, 也不受任何限制, 但经常限定纸张大小, 如限制用8开纸一张, 又称为“一页纸”开卷考试或者“一页开卷”, 这种考试方法在北美较为流行, 在国内清华大学使用过。优点是有助于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领会和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3.3 口试

即由教师事先准备好若干题目, 学生按顺序每人用抽签方式选取一份考题, 面向主考教师答题的一种考试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和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时应变能力的最好的方法。

3.4 论文形式的考试

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 题目可以自拟, 也可以由教师出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质量评定成绩, 使学生学会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初步方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操作式考试

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一种考试方法, 其考查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总之, 考试改革, 涉及面广、课程多、周期长、要求高, 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上下统一思想, 统一认识, 持之以恒, 长抓不懈, 要集思广益,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推进考试改革, 不只是表现在形式上的改革, 要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从而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高上来, 以考促教, 以考促学, 以考促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是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根据培养教育目标, 选择不同的考试内容和方法, 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具有的能力、技能、素质水平进行测试和评价, 并促进其发展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活动。传统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存在许多弊端, 它背离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加强对高职学生考核改革力度及策略研究, 建立科学的高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既能避免学业考核的片面性, 又能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从而达到以学生为本,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尚晓玲.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科技信息, 2007 (2) .

[2]左艳丽.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法改革探析.河南农业, 2011 (4) .

[3]李健.关于高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2) .

[4]袁晓杰.高等师范院校考试制度改革探讨.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

上一篇:实践教学效果下一篇:新技术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