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通用12篇)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篇1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作为入门课程的《基础会计》,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而且还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 具备基本操作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上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 各个院校都进行了《基础会计》课程的重建和研究。怎样才能把《基础会计》理论知识较好的应用于会计实践, 全面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竞争力?这是每一位从事会计教学的老师值得探索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缺乏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教育模式, 仍以“重理论、轻实践”为主
高职院校现存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科书为依据, 注重基础会计理论的“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按部就班地以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账务处理程序为主要内容讲授课本知识或演示再由学生实际操作, 缺少为巩固基础会计理论知识而进行的大量课程实践环节, 使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计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等到课程全部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甚至会有这种情况:会计专业学生完成基础会计学习后, 竟对整个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先后顺序不清楚。学生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眼高手低, 动手能力较差。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1.2 缺乏一定的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会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的高低。高职院校会计的师资力量相对其他学科来讲一直是比较薄弱的。专职教师多, 兼职教师少;中低级职称的人数多, 高级职称的人数少。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只具备的专业知识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知识, 从来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工作, 普遍缺乏实践操作经历。在实训教学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论知识, 凭自己的能力来判断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 而往往理论知识与实际会计操作又有一定的差异性, 使得指导教师的解释脱离实践, 缺乏权威性。由于目前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局限, 从而造成会计教师在观念上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也就不可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教学的方法。
1.3 缺乏运用会计模拟实验室、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将基本理论融会贯穿在实际的业务中, 高职院校基本上设置了会计模拟实验室, 给学生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 (各种形式的凭证、账簿, 以及简单的报表) , 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有的手工记账模拟实践。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利用率过低, 主要原因是安排的课时少、实验教材和设备落后、实践指导教师缺乏或知识单一等, 无法真正发挥会计模拟实验室的作用。
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仍习惯以“教案+粉笔+黑板”为主要重要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手段己经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迫切要求我们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适应不断更新的会计内容。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正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可引进或组织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课件, 对于难以表达清楚的基本理论、方法可利用计算机的幻灯片形式进行辅助讲解, 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由于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专项经费不足, 设备不齐全, 高职院校真正投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很少。
2 提高基础会计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树立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并重的发展教学观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应根据会计职业的特点进一步转变会计教学观念, 牢固树立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 并将其落实到会计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真正贯彻“理解、掌握、运用”这个思想, 使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体现于会计教材、课堂教学、课后训练及教学考核的全过程, 努力扭转长期以来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会计理论, 轻会计实践的局面。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学生通过会计模拟实践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 将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 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2.2 推广案例教学, 加强模拟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于基础会计学一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案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的案例导入, 启发来掌握各个知识点。如“复式记帐法的运用”一章学习内容多, 就讲清每个帐户的核算内容和用法需要很长的时间, 如果讲解在不结合实际, 会使教学内容枯燥, 很难取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讲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疑问来引出问题, 指导学生经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对于学生适应实际工作是很有帮助的。而会计模拟教学是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进度, 分章节组织模拟实习, 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通过实践教学, 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各会计核算程序中的主要内容和流程, 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会计方法、会计原则的认识。使学生们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特点决定了其师资应该是双师型教师, 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 既要求教师具备精通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基础知识, 又具备极强的实践性知识及施教能力。首先加强青年教师的高学历教育和脱产进修学习, 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鼓励他们加强对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 探讨会计教学的方法。同时, 在教学手段上还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 开发会计实践操作方面的多媒体课件, 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 以真正缩短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距离。
其次安排教师要定期到基层参加社会实践, 寒暑假集训、社会兼职等业务实习, 从而掌握会计重要岗位的实际工作, 在专业能力上与会计实际工作要保持一致, 以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综上所述, 要体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优势, 只有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 学生才会真正从中受益, 巩固理论知识, 掌握实践技能。这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的实现, 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薇.高职《基础会计》实践性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6 (15) .
[2]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12) .
[3]李利.财经职业教育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
[4]付黎军.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5) .
[5]韩梅.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 2007 (20) .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篇2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会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对会计教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从目前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会计教学的现状出发,对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周蓉晖 作者单位: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6刊 名:老区建设英文刊名:OLD LIBERATED AREA BUILT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篇3
关键字:会计;高职教育;改革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在我国在大力推广教育事业的发展之时,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现今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各个学科也不断推出新的知识、新的方法,会计学也推出了大量新的内容。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也得到的迅速的发展。而在会计专业教学方面,仍然使用比较早的知识,在知识内容方面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虽然在这一方面各个高职院校都加大的改革力度,一直极力紧跟学科前沿,但还是有大量的知识内容需更新。
(二)师资力量不足
在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学校的师资人数也在大量的增加。大量新进入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也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同时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三)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高职教育的大力推进,学校的学生人数也成几何数增长。仅从招生的学生高考分数来看,其跨度也是相当大,之间的分数差距多达二、三百分。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对于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四)教学方法的落后
现今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想象力。在教学方式上一般采用比较传统的“灌输法”,整堂课不停地灌输给学生知识点,但老师讲完提问,学生竟一问三不知。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对于一系列出现的问题,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事在必行。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由于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更新,选择一个合适的教材非常重要,要认真选择与授课对象想适应的教材。现今关于会计学课程的教材比较多,不同出版社都有这方面的教材,甚至是相同出版社出版多本这方面的教材,此类教材基本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指导会计实际工作起到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而就内容来讲,理论和实践侧重点不一样,内容的更新不一样。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必须要谨慎,要针对学生的水平以及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同时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制度不断推新或修订,教学内容也应及时更新。然而教材编写到出版是需要相应时间的,更新的内容特别是最前沿的知识在教材中很难反映出来,学校应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及企业会计人员编写讲义,讲解最新的知识。
(二)师资力量的培养
针对大量新进入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第一,定期培训。聘请资深会计教学教师、资深从事会计行业的专家学者,对专业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包括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等方面;第二,定期考核。学校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考核,针对其课堂教学、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方面;第三,培养实践技能。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锻炼,或从事社会兼职,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关系;第四,编写精品教案。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经验并收集有关资料,编写会计教学精品教案,充实教学内容。
(三)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现今的学生对于教学的趣味性要求很高,很多学生都反映上课乏味,没有兴趣。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往往是技术性强,趣味性不够。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法”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对于会计教学有以下建议:一是采用教学中常用的讨论方法。成立相应的学习小组,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学习之间进行沟通,相互帮助;另一方面,可以让各个小组对其形成的共识相互讨论、辩论。以小组为单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在组织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在课堂上应该有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提问,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避免产生一言堂的现象;三是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教学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事先指出相应的学习内容,提出学习要求,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增强自己的自学能力;四是实例教学法。现在的学生对死板的理论知识都缺乏兴趣,而对于比较生动的实例都非常积极。实例也可以让学生避免死记硬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力提倡学生的实践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践验证、加深理论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毕业就可以上岗,满足企事业单位的对会计人员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
对于教学紧随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是现今教学改革中事在必行的事。要解决这类问题,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由于教学往往滞后于现实中的市场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现实社会中。校企合作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也拓宽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同时也吸引了企业的资金解决了学校资金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晶,会计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篇4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突出职业特色
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高技能人才短缺,而职业院校毕业生却分配不出去。这里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不到位,没有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会计专业:
(一)学科教育代替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二者层次相同,但类型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或从事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和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型人才,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科教育,教会学生研究和应用某一专业知识的方法,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应侧重职业岗位的实践技能培养,课程设置要体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高职院校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没能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没能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究开发。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具有职业特色,与普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竞争时不具有优势。
(二)忽视了不同教育层次在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类型的不同层次,是上下层次的关系,中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到会计专业,主要培养收银员、中小企业出纳员、保管员、银行柜员、业务员、文员等操作型人才。高职主要培养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具体到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大、中小型企业会计核算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操作型人才。高职专科阶段应达到助理会计师水平,高职本科阶段应达到中级会计师水平。在确定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时,应考虑中职与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高职专科与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衔接,避免高职阶段重复中职阶段的教学内容,避免高职本科重复高职专科的教学内容,避免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清一色只能成为初级会计人才,避免把职业教育办成比普通教育低一层次的教育。或者把本应由下一阶段学习的内容塞到上一层次学习,例如,中职阶段学习高职阶段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理论没学透,实际操作也不会。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为战,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结构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前后衔接和融合,不能使专业知识直接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数院校采用先讲理论,理论学习结束后进行综合模拟,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学生不清楚自己所学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综合模拟时间较短;另外一种模式按照学科先讲理论,然后模拟,以财务会计为例,先开设财务会计课程,接下来开设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这种方式容易导致效率低下,而且该种实训方式仍没有体现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能力,没有摆脱学科体系的限制。
(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活动较少
职业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基础课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平时以老师讲授为主,期末通过试卷考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人文修养的高与低。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对该类课程没有兴趣,更不可能促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学生临近考试通过机械背诵达到及格水平而已。专业核心课程缺乏社会调查研讨及与实业界专业人士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等活动几乎没有,教材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毕业生的技术应用水平。
二、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一)教学改革与市场接轨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包括:大、中、小型企业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中、小型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从事会计核算工作;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代理记账、审计、验资、财务咨询等工作。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高职会计专业主干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实践教学与岗位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针对性要强,知识更新要与时代发展同步。“零距离上岗”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也是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一般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与北方相比,南方经济比较发达,中小型企业众多,需要大批上岗即能操作的核算型会计人才,在考虑学校、专业定位时,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应因地就宜、因时就宜,结合社会需求。由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提供岗位需要,由上级教育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科研部门协助科研调查,把岗位群的社会需求转化到教学改革中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功效。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应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的界限,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很多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传统学科体系模式并不适合职业教育,开始尝试采用模块教学,分别设置了理论模块,实训模块,选修模块,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没有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笔者认为,学校在设置理论模块,实训模块,选修模块的同时,更应注重模块的内涵。理论模块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岗位必须的职业知识为核心。实训模块应从岗位分析入手,注重实际工作中规范化的岗位流程,注重不同岗位、不同部门间的关系,以及与银行、税务等外部的关系,按照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将分散于不同学科中的同类内容贯穿起来,使学生全面掌握同一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内部控制等内容,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教学主体的会计课程体系。实训模块与理论课程模块作为两个平行的模块,实训模块解决岗位所需能力以及必备的知识,理论课程模块解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所需理论知识。实训模块保证学生上岗即能操作,理论课程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选修模块针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方针。
三、以知识经济为依托,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教学改革应满足知识经济的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将使所有的传统产业知识化。产品中技术、信息和知识含量的提高,需要智能型的应用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学科或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复合型职业岗位不断出现,需要宽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的不确定性、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产品换代的加速和职业的频繁更替,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和具有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人。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反映和监督,除了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必须掌握计算技术,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另外,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使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会计人才其工作的侧重点仍然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要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知识经济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复合型智能型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改革应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
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指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会计专业素质。从应具备的知识方面来说,除应有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文化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人文知识,法律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从能力结构方面来看,除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还应具有人际交往能力,集体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教育将为应用型会计人才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根基和基础,使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在走向社会后还具有从低级向中、高级转化的能力。转化的过程需要多重训练,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从而实现不断的提高。在我国可以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职称考试、职称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等不同形式实现会计人才的空间转化。因此,为了每个人个体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杨赞.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
[2]戴勇.高职模块化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1) .
[3]陈颜贞.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 2005, (4) .
[4]田平, 林辉山.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篇5
1、会计信息化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已逐步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革新,更是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化有利于企业运营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还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要求其了解会计信息化、掌握会计信息化管理方式。高职院校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机构。为使高职会计专业能在信息化背景下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不断改革,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利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出信息化的会计人才。因此,进一步实现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非常重要。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考核
隨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应用,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技能作为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在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必修的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应在明确专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文结合近年来《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探讨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法与教学考核。
一、教学目标从单一财务软件操作向会计信息化综合处理能力转变
一直以来,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就设定为财务软件操作,以讲授学生掌握一种或一种以上通用财务软件操作为教学目标。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该课程教学内容或随软件升级而改变,但教学目标始终未变。
随着会计由手工核算到会计电算化并向会计信息化发展,企业需要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此外,会计信息化促使企业会计由核算向管理过渡,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提供数据,还要求其进行数据分析并作出结论,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在此情形下,单纯以软件操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已经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要求,必须作出调整。而确定教学目标还必须结合高职教学及学生的客观条件,考虑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因此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熟练掌握一种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能力为核心,兼顾系统日常维护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课程内容设置,突出应用性和综合能力培养
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学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
1.会计信息系统操作(课程内容的35%)
以一种较复杂的通用软件为范例,教学内容为模块功能、操作流程、参数内涵及设置、常用功能操作、软件帮助功能(或操作手册)使用。目前,通用会计信息系统种类繁多,繁简不一。考虑到学生未来工作适应性,教学所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应以较复杂为宜,教学过程中需教师加诸方法能力教学,以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
2.会计信息系统结合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课程内容的50%)
该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核心,是在掌握软件基本功能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已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及其他会计常用办公软件(如Excel)全面处理会计及相关业务的综合应用。教学内容包括应用案例、单项实验及综合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总结分析等。综合应用涉及的各专业课程须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完成相关教学,以保证本课程综合应用教学内容能够顺利进行。
3.系统开发及日常维护(课程内容的15%)
教学内容包括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系统日常基本维护和常用数据库语言,该部分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电算化应用能力的完善。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对软件结构、模块间数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系统日常基本维护知识提示应用环境及注意事项,应对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学习一些常用数据库语言,使学生具备简单二次开发的基础,可完善其电算化应用能力。
三、改革教材教法,提高教学效率
现有各版本的会计电算化教材良莠不齐,大多存在两种弊端:其一,强调理论,照搬软件操作手册;其二,配套实验类型单一、内容过于简单,且与实务脱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应适用于高职学生,能够满足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职院校教师、企业专业人员共同编写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教材应可妥善解决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应以案例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为主,实验包括主要模块的单项实验和涉及所有模块的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应至少包括制造业、商业及服务业三种行业的基本业务,且与实务一致。与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功能、操作流程、参数内涵及设置、常用功能及其操作相关的内容以软件帮助功能(或操作手册)相同的内容,教材中无需重复。各类软件自带的“帮助”功能内容完整,查找便捷,且熟练使用“帮助”功能,也是电算化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帮助功能,远比熟读一本教材对某个具体软件的描述更为重要。此外,因学时有限,为达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应整合现有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包括会计专业各方面知识、内容充分且可靠的、便于查询的学习资源。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由于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的特点,不能沿用其他课程先讲后做,或边讲(演示)边做的方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先做+教师后讲+学生再练+操作问题总结”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先按照教材的试验资料和提示操作步骤操作一遍,对操作软件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其后在教师的重点讲解中,对照学习并理解相关知识和操作,加深印象。学生首次尝试性操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会提升学生听讲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得教师的讲解更有针对性。由于课程教学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师在授课中可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教学+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演示+流媒体播放”等。
在教学实施方面,系统开发及日常维护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对会计专业的教师而言有一定难度,为保证教学质量,可以教授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会计专业教师为主、信息专业教师为辅,设置2人教学组,教学小组研究确定具体教学内容和教法后,由信息专业教师实施该部分教学。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会计电算化是以操作为主的课程,其考核方式应符合该课程的特点。在考核设计中,应根据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制定出各单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内容、标准与方法。在考核形式上,应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过程考核(40分),是按照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及本课程教学目标,在平时的阶段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包括上机操作考核与课堂提问。上级操作考核可检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课堂提问可检验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操作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结果性考核(60分),即结课考试,采用上机操作考核方式。在规定时间内,根据给定资料从建账到编制会计报表完成一整套涉及多个子系统的会计业务。
此外,应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或专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国家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财务软件模块)或取得社会上权威认证(如用友ERP能手认证等)的学生,本课程可免试,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取得电算化上岗资格证也有利于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篇7
(一)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经济发展在我国处在相当重要的地位, 各行业纷纷和国际接轨, 经济管理更是走在前列。据调查, 目前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较大, 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位居就业率第二位;日益发展的经济和不断进步的社会为经管类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市场的强需求对高校会计教学也提出新的考验。马文超、吴君民在《大学会计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1]一文中指出我国会计教师在专业课讲授中注重概念不注意方法且方法的讲述不够系统明确、案例教学不充分且不注重效果、缺乏专题讨论、缺乏指导读书、与企业的实际联系较少等问题。笔者从事会计教学多年, 对此也有同感。在有限的资源下, 怎样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 实现培养高品质优秀人才目标, 成为了新的挑战。
(二) 研究的意义
1. 从内在因素来看, 从高职学校会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出发研究高职会计学科的实践教学策略, 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理论的有益补充, 也可以看作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进一步探索。
2. 从外在因素来看, 企业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 会计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会计人员在遵从企业会计制度处理业务的同时根据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 依据会计法、会计准则对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采取的原则、方法等进行判断和选择, 会计职业判断力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因此, 我们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既要满足企业现有的需求, 又要有专业职业判断力。
二、国内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指通过校内模拟练习、案例分析、校外实习、实验课、校内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解决问题, 学习会计知识和技能, 形成实践教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 过于研究型和理论化, 而在高职这一阶段培养人才中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继续以过去的模式培养会计人才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 因此就需要不断挖掘新的培养方式, 以达到现实的需求。
(一) 会计实践教育观念滞后
现存高职会计教育很多还停留在“以专业知识为重心”的理念中, 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 重视专业知识、忽视能力拓展, 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并未充分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到实践中去, 忽略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会计教学中所重视的是介绍会计核算、预测、决策、分析等方法, 但应如何对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却被忽略了, 这反而是会计实务界所最需要的。
(二) 会计专业结构陈旧, 实践教学没有充分的课时
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与方向的设置仍然延续或套用原高等会计专科教育的设置方式, 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改组调整;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将会计专业定位于中专的技能加大专的理论。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将实践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中, 没有给出充分的课时去做这样的训练。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范围狭窄, 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 会计实验教材不完善。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 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基本上是以工商企业会计为主干, 采用封闭式的训练形式,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组织过于粗糙。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资金投入不足, 使得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不能适应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 教材建设滞后于会计专业需要
由于会计专业要不断适应经济的新变化, 国家每隔不久就会颁布一些新的制度和准则, 再加上对会计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把握不准, 高职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工作滞后。教材的选用或是本科教材的压缩, 或是传统专科教材的借用, 或是临时组织编写, 甚至无教材授课, 体现出高职会计教学上的随意性。
(四) 高职会计教育师资队伍群体结构与个体素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在于教师, 然而会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欠缺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和范围狭隘及会计实践教学的硬设备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因为目前会计职业教师绝大部分是各高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 虽然拥有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 但会计实践能力匮乏。从中, 我们不难发现会计实践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因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三、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 会计实践教学没有强大的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 还处于摸索阶段
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 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只是把理论教给学生, 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中没有完整的体系设计指导实践教学, 迫于就业压力, 稍微增加了实践课要开设这一想法, 仍然是走一步算一步, 开一点是一点, 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 很难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 专业建设资金缺乏
很多需要建设的实践环节, 如建设会计实验室, 硬件、软件都要投入, 校外建设实习基地等都因资金缺乏而搁浅。会计实践教学硬件滞后, 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 从而影响到整个会计教学的工作质量与教学效果。
(三) 实践环节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中
实践环节可以弥补会计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的不足, 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习兴趣,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职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但目前多数院校会计教学活动中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范围狭窄, 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组织流于形式。归根究底就是没有把实践环节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
(四) 教师本身的素质成了制约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 会计教育的教学工具主要是教材和教案, 而各类会计教材均存在编写重复混乱、缺乏精品的问题, 教案又受到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局限, 且新教学工具多媒体还未被充分重视和尝试使用, 因而目前的情况是教学工具缺乏。会计考核内容和方式体现了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合理有效的考核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分析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基础会计人员, 从就业的岗位出发, 了解企业所需要的高职会计人才知识能力结构, 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备相关岗位适应能力和相关领域的活动能力, 具体包括:从事基础核算员、收营员、出纳工作等基础岗位, 技能要求相对简单, 知识结构以基础知识为主, 强调基本技能熟练, 理论简单够用即可;从事会计实务与核算, 掌握企业财务会计、金融会计、审计及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备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金融机构的会计岗位上熟练工作的能力, 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具备进行财务分析、投资决策、筹资决策、成本管理、利润管理的能力。能力结构由三部分构成:从事具体行业会计工作的能力;熟练的珠算、点钞、计算器操作等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使用会计软件的能力。
四、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建立校内会计实验室
校内实验室包括: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综合试验室。建立实验室的目的就是在不出校门的情况下模拟真实企业进行会计核算, 其优势是资料完整、全面、综合, 不仅有中小企业还有上市企业, 与理论课相互联系, 达到理论与模拟实验的相结合。
手工实训可配合各门理论课程如: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实训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对实验资料的认真思考、分析, 从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账、编制报表, 依次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程序, 然后再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并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归纳手工会计工作的特点。
电算化实训阶段, 对高职层次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就是在把握会计手工工作流程的基础上, 能熟练运用常用的会计软件进行各模块的操作与维护, 利用电算化技术, 处理企业的日常会计业务。通过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和让学生上机操作, 掌握企业通用的财务软件的实务操作。
综合实训阶段, 主要是搜集整理一套完整、真实的企业日常业务资料, 设置包括银行、税务、保险、业务单位等与企业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外部环境;由若干名学生组成一个分工明确的企业财务部门, 按岗位分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进行手工与电算化相结合的综合业务处理。各岗位定期轮换, 以达到全面实践的目的。通过综合实训阶段的训练, 可以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二)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会计实验室有其自身的不足, 主要是学生不能真正接触实际, 缺乏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 无法感知票据传递的许多具体环节, 更不可能概括企业会计业务发生的方方面面, 光靠室内模拟实验是不够的。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争取校企多方合作, 选择不同行业的代表性企业,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定期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 观察体会会计实际工作的行业特点, 充分感受工作中各环节的衔接, 各方面关系的处理,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尽快适应会计岗位的需要, 实现知识技能与具体岗位的对接。
聘请各行业理财专家、注册会计师、会计实践工作能手进入课堂, 以真实的会计资料、实务的处理方法和真实的实践经验, 指导学生技能训练, 并传授给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知识, 尽量缩短高职会计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距离。一方面, 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会计工作的水准和质量;另一方面, 在学校阶段, 有来自会计现场的高水平的指导培训, 将会极大地降低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的失误成本, 从而大幅度缩短学生的过渡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理财高手, 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强化教育, 是一个缓解高职会计教育师资不足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现任专职会计教师学习和提高的极好机会。
输送会计实践教学教师到实际工作单位进行挂职锻炼, 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 进一步完善会计实务教学。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 现任教师接触社会的机会又很少, 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使校内会计教师有时间、也有可能到中小企业担任兼职会计人员, 因为企业会计工作一般集中在月末、年末, 平时并没有多大工作量, 这使专职会计教师在完成校内教学工作的同时, 完全有可能从事一至两份的会计兼职。
(三) 案例教学引入课堂
这类实践教学的特点是以思维作为载体, 通过语言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等心智活动, 以体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过程等通常具有比较大的弹性, 很难用一些硬性的指标去度量。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剖析具体会计案例,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实际问题, 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比如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 有较多典型的实务案例资料, 配合案例分析更容易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学习兴趣。再经教师对学生分析结论给出恰如其分的评判, 并联系案例的背景讨论采用这些办法的结果, 点出案例重点反映的问题所在, 从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
(四) 带领学生积极投入社会调查
会计实践的另一个切入点就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活动, 其中涉及到经费的来源、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学生的安全等一系列的问题。调查的内容可涉及财务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数据处理等相关专业性的内容, 这当然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组织安排, 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多了解社会, 尽快融入社会。
(五) 引导校内会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
近年来, 财政部陆续颁布实施36项具体会计准则, 这些准则都是具体会计实务的依据。另外, 国际会计组织也在根据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研究、制定国际会计相关准则。及时把握国际会计动态、掌握国内会计制度, 这应该是会计教师起码的要求。因此, 不断加强会计制度的培训学习, 使教师适应会计发展、提高专业基础知识, 只有将制度的更新灵活应用于教学中, 高职会计的教学工作才不会落伍。
继续教育可以采用以下灵活的方式:参加短期业务培训, 每一项新制度的出台, 都会有一段学习、宣传的时期。因此, 应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一些新的内容, 组织部分教师参加短期业务培训, 从而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参加知名高校组织的教学研究, 针对会计改革中的理论或实务问题, 组织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和有关专家学习, 沟通信息, 获得共识;鼓励校内会计教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 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 丰富实践经验, 成为“双师型”教师,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高职会计人才创造条件。
摘要:会计学科实践教学是通过采用示范模拟、案例分析、实训课、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学习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使理论升华, 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质的飞跃。在高职会计学科中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形成, 如何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促进会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养成成为主要课题。文章从高职学校会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这一视角切入, 在深入分析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特别是会计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出高职会计学科加强实践教学的策略, 为高职会计学科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马文超, 吴君民.大学会计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财会通讯, 2008, (1) .
[2]刘永泽, 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 2004, (2) .
[3]秦少卿, 黄兰, 覃创建.高校会计实践教学规范研究[J].会计之友, 2006, (4) .
[4]牛彦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2, (6) .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篇8
一、高职《税务会计》教学应具备高职特色
高职会计教育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培养社会第一线需要的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的财会工作人员,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会计知识,而且需要掌握税收知识,并具备将两者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实务操作能力,因为对于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来说,税收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占到了整个会计工作总量的1/3左右。企业正确地计算各税种应纳税额并准确地进行纳税申报,直接影响着税收征管效率,而企业利用现有税收法规进行合法节税,又可以促进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税务会计》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既研究中税收工作中的会计问题,又研究会计工作中的税收问题,符合专业教学需要,在专业体系设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顺利完成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在《税务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培养目标,根据财会一线对财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整合财税知识的能力和处理实际业务的应变能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并融入工作岗位。
二、高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建设不足。
目前市场上关于《税务会计》的教材很多,但大多数教材偏重于税收法规知识的陈述,对会计部分内容的介绍不够深入,且忽略与其它交叉学科的比较和结合,特别是和《财务会计》课程的交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混淆概念,对知识的界定处于模糊状态,又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会计准则和税制改革的新一轮浪潮中,教材建设的速度远不及会计税收法规的变化来得快,教材内容因而显得滞后。
2. 教学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施教,教学内容陈旧,忽略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课程设计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特色,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轻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税务会计》作为边缘学科的特点,对交叉性知识的整合度把握不够,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全面型优秀职业人才的目标和要求。
3.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税务会计》课程是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仅仅局限于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和会计知识的条框介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这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启发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即使是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也往往陷入课件的简单复制,更使学生顾此失彼,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高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 突出税收法规教学重点。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权力和意志的体现。在《税务会计》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分税种逐个介绍税制构成要素,包括纳税人、纳税范围、税目、税率、税额计算,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税免税等内容。但如果面面俱到,则必然导致课时紧张,内容繁琐,枯燥乏味,甚至引起学生反感。因此,要注意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可以将全部税种分为流转税、所得税和其他税种三个部分,对于增值税、所得税部分内容重点讲解,对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城建税、资源税、印花税等税种作适当讲解,对于契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教育费附加等内容则简单带过或让学生自学,以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并不是全部都开设有《税务会计》课程,有些学校将税法和涉税会计业务分别设立课程,然后在课上进行适当分配,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也有些学校只开设《税法》课程,这对学生会计知识体系的建立是绝对不够的。
2. 强化纳税申报教学环节。
纳税申报是会计实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纳税申报表的质量是检验纳税人会计核算健全和税法遵从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略或不够重视这一环节的教学,常常将它作为税制构成要素的一个环节一带而过。事实上,编制纳税申报表和编制财务报表一样,是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编制纳税申报表,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它包括收入总额、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的计算三大部分,其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中需要填写众多的纳税调整事项,而纳税调整事项本来就是企业所得税种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填制纳税申报表,一方面可以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建议学校单独开设《纳税申报》课程,在课时上再进行适当分配。
3. 注重财税差异对比分析。
《财务会计》主要核算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包括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退出,从而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它遵循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而《税务会计》主要核算因纳税引起的税款的形成、计算、缴纳、补退等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它既需要遵循一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又要受税法的约束,当两者相抵触时,应按税法规定进行调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财税结合,既要解决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涉税业务,又要解决企业税款核算中的会计业务,更要注重对财税差异的对比分析和纳税调整,以帮助学生明晰概念,理清思路,巩固知识,增强解决实际业务的能力,提高将来进行税收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4. 注意整合税收筹划知识。
随着人们对税收筹划的关注和重视,要求在大型企业成立专门的税收筹划部门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成本的限制,成立专职税收筹划部和聘任专职税收筹划人员的可能性还不是很大。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才,绝大部分毕业后会流向中小型企业,这实际上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企业的“管家婆”,他们不仅仅承担着编制财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的责任,还承担着向管理者提供财务、税务等方面咨询和进行谋划的责任。企业管理人员更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会计应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但会计类专业一般不太会单独开设《税收筹划》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整合税收筹划知识,一方面,在讲解相关税法知识的同时,融入筹划思想启发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专门准备一些课时,教授学生一些比较典型的筹划技巧,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5. 改进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点是快,科学技术进步快,市场经济变化快。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经济业务,会计税收法规的变化层出不穷。由于教材的变化远没有政策的变化来得快,因此,在教材选用上应尽量选择最新版本。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心新政策、新法规的出台,不要一味地照搬照抄教材,应该及时更新知识,将最前沿的会计税收讯息传递给学生。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这一点是有可能也是有能力做到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的更新是无止尽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准确地传授新知识,更要充分利用和改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不要让多媒体变成简单的从“写在黑板上”过渡到“写在电脑上”,甚至反而缺少了原来“写在黑板上”的肢体语言优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 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实务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使用仿真度较高的典型性事件,它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使枯燥、乏味的规定变得生动,使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而变成“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开放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重心”的教育理念得以落实。但在案例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实施分税种的分案例教学,而且需要实施各税种结合的综合性案例教学,从而建立一个较完整的税收案例教学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和不断积极创新的能力。
实务教学比案例教学仿真度更强,主要在模拟实验室展开。目前,在各大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中,往往会安排专门的会计模拟实训,但却少有专门针对税收方面的模拟实训。作为《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延伸,建议结合会计模拟实训,强化税收实务教学,提高学生处理实际涉税业务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税务会计》课程的知识体系:
在西方国家,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一起组成了21世纪会计学科的三大分支。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IO,税务会计也正逐步地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融税收法规和会计核算于一体的边缘性学科。在《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而且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的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人才。
摘要:会计和税收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充分利用《税务会计》这门课程, 使高职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既能掌握税收法规知识, 又能熟悉涉税业务会计核算, 还能为企业提供或参与一定的税收谋划, 具备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这对提高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作者主要对《税务会计》课程在目前高职会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职会计类专业,《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勤.《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南方农村, 2005, (3) .
[2]姚爱科.《税务会计》课程和《税法》课程的整合问题研究[J].中国科学研究, 2004, (11) .
[3]刘海英.《税务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篇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迅速扩张之后, 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深化教学改革, 办出高职特色, 但对于高职院校, 并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进行校企合作, 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很难找到合适的校企合作单位。因此, 探索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建立符合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特色的,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已成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
1.1 从会计专业背景看
会计专业是一个成熟的管理类专业, 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量较大, 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才培养目标缺乏个性, 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衡, 会计教材理论性强、规范、抽象, 缺乏应用案例, 会计教学内容理论化等等。
1.2 从专业的实践教学背景看
会计学科是应用型学科, 实践性很强。但在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中, 实践教学普遍重视不够, 大多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 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符合会计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 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 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不相符, 对有些必需的教学实践内容重视不够, 这些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
2.1 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会计理论教学已经形成较为统一、完整、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 但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将实验教学纳入到了理论教学体系之中, 不仅开设实验的课程较少, 课时也严重不足, 很少开展财务管理、审计、财务分析实验教学, 会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没有做到相辅相成。另外, 会计实验教学中会计信息化实验比重偏小, 基本上仅有一门电算化会计实验, 且实验内容也仅仅是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练习, 没有与各门会计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片面、落后的实验教学状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 非常不利于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2.2 缺乏高质量的实验教材
从目前出版的会计实训教材来看, 存在以下问题: (1) 实训内容陈旧, 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内容往往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过于复杂, 很难找到难易适中的会计模拟教材; (2) 选择的业务类型单一和模式化, 不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 (3) 普遍存在过分强调会计核算, 忽视会计监督的问题。这就使得现行的实验教学只能训练学生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基本业务操作技能, 对财务报表分析、成本预测、决策、审计等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实验内容、综合型实验项目基本上无法开展。
2.3 缺乏具有企业实际经验的师资
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 实践教学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作为会计实践指导教师, 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知识, 而且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会计专业教师, 绝大部分是直接由高校的毕业生直接走向各类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虽然具有较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 但会计实践能力相对匮乏;其次, 师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 缺乏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实践教师队伍的现状, 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 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三个一体化”教学体系, 即“教学、实验、实训”一体化。“知识传授、模拟操作、网络教学”一体化和“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建立一个分层次递进式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首先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对会计业务及其工作环境由一个感性认识, 为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在授课过程中, 针对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单独进行的模块实验, 使学生充分理解会计的相关概念、原理、方法及准则。最后, 在其理论教学结束后用1周的时间集中进行课程实验。培养学生运用该门课程系统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选取教学内容,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3.2 编写高质量的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高专会计实践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 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进行有机结合。为此, 高职院校可根据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结合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 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 与企业合作编写融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一体的实训教材。
3.3 提高教师企业实践经历
实验教学是一项有特殊要求的综合性教学工作, 建立一支精通会计理论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 高校应该采取采取“外引”兼“内培”的方式, 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为会计专业教师和实验指导老师提供充分接触会计实务的机会, 不定期地选派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锻炼实务操作能力, 让教师走进企业, 不断汲取新知识,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另外, 聘请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中经验丰富的会计师担任会计模拟实验的指导老师, 以提高会计实验教学的质量。
3.4 创新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任务驱动”,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现场模拟与实际操作为载体、在实际训练中进行能力培养,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技巧。探讨“教、学、做”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 融“教、学、做”于一体, 实现实践教学形式的根本性转变。
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 紧密结合理论知识, 将会计技能传授给学生。它可以融合在日常上课之中, 采用老师讲学生练的传统实验方法, 或者以案例式、习题解答的方式来完成实验教学。课内分散实训要求前后连贯, 密切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和进度全面系统地安排。
在专业课程开完之后针对该门课程进行阶段性的综合实训, 可以采用“情景仿真型”实验方式。实验过程中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 按会计职责岗位分组, 将参加实验的学生分为出纳、制单、审核、记账、成本核算、主管等多个组, 分工协作。而且综合性实验的内容要包括集团公司的报表合并、银行操作、纳税调整等复杂会计业务, 使得学生在流程式的实习过程中做到各司其职, 互有联系、协作, 并且定期进行轮岗, 让学生轮流交换模仿每个角色。这样, 实验完成后, 学生既熟悉了每一个会计岗位的不同职责与业务, 又掌握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会计业务流程, 积累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 实践性教学必须注重职业性和开放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要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选择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 以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组织上,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 “教、学、做”相结合, 建立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积极拓展实训形式并完善考核方式
摘要: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加强会计实践教学, 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创造灵感, 不仅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要, 更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本文从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现状以及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义平.基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1) .
[2]刘蓉晖.关于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8 (7) 中.
[3]江兰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会计之友, 2009 (7) 上.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篇10
一、《基础会计》课程体系的的现状
(一) 教材体系与实际会计工作流程脱节
现有的《基础会计》教材在结构体系上一般是按照先理论、后实务, 理论为主、实务为辅的传统设计模式。过分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 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逻辑与人类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该课程先讲述会计的含义、会计假设等基本理论, 然后介绍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等会计实务, 理论与实务的比例严重失衡。这种授课体系的缺点混乱了会计工作程序和环节, 不利于学生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高职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知识, 对空洞的理论很难消化, 部分学生在进入实务学习之前由于对理论知识的不理解就对会计畏惧厌倦, 丧失兴趣。
(二) 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学科教育中不够成功的过来者, 他们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性知识的学习不太适应, 但是他们具有适应形象思维的特点, 渴望求知, 希望通过在校期间学习一技之长, 走上社会能谋求一份理想的工作。《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专业术语多, 技术性较强, 趣味性不足。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 “填鸭式”的教学, 只注重对“教”的研究, 忽视对学生“学”的探讨, 不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能机械性的将会计课本中难懂的会计术语死记硬背, 以应付考试。学生感觉到会计很难学, 逐渐丧失学习会计的兴趣。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方法有一定的优越性, 通过黑板的板书, 可以抓住学生注意力, 一步一步将思路清楚地写在黑板上。但其缺点表现在课堂信息容量小, 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 既要讲解又要板书, 教学任务不易完成,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 让学生感知会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础会计》是大一第一学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了加强学生对会计专业的了解, 在正式上课之前应做好对学生的专业介绍, 让学生感知会计。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证报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介绍,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组织学生参观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双重分岗实训室、财务室、校办企业、税务局、会计事务所等, 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之前, 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增强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
(二) 改革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项目
通过调研得知, 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应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熟手,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坚持理论够用、以人为本、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的原则, 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项目, 根据企业会计工作的流程, 我们把《基础会计》合理安排成四大教学项目。 (1) 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 (2) 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 (3) 登记会计账簿 (4) 编制会计报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 不仅能起到精简教学内容, 把会计的基本理论贯穿到会计工作的环节中,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完整地了解企业在一个月里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整个账务处理过程。老师的教学突出了重点, 学生也熟悉了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
(三)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基础会计》专业术语多, 学生理解能力有限,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 教师要通过网络、实地调研搜集各种适合初学者分析的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如在讲授工业企业的原材料的核算时, 我们可以选取一个典型案例,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分别代表供应商、采购部、财务部、银行、税务局等进行模拟演练, 学生深入其中进行角色扮演,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又学到了知识。
《基础会计》课程中, 图表较多, 工作流程复杂, 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 既清楚又直观, 给学生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实训课上利用购买的财务软件进行教学, 难懂的会计核算流程过程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觉得新鲜又好奇, 充分地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 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 加强实战技能
要学好《基础会计》这门课, 必须高度重视实训的教学环节,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 可采用理论一半、实训一半的课时比例。我院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双重分岗实战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平时的单项实训先在会计手工实训室进行, 讲练结合。如在讲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时, 把学生带到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给学生展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样式, 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填制原始凭证, 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手工帐结束后, 到会计双重分岗实战中心按出纳、会计核算、主管会计等岗位进行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 学生觉得实训如同上岗, 有真枪实弹的感觉,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要我们敢于创新,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英勇、梁杰:《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数字杂志》, 2007, (12) 。
[2]丁德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课程开发》, 2008年10月10日。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涉税课程 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00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2005年,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要围绕“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来构建、实施和组织,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向实用技能的转化,使学生成为具备基本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架起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的桥梁。
一、涉税课程在会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它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一直受到国家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掌握一定的税收理论知识,熟悉税收法规制度,正确进行各种税费的计算与申报,对涉税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处理,乃至采用合法手段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税收筹划等等,是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会计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因此,涉税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内容之一。
二、涉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培养目标不明晰
涉税课程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适应岗位的需要为已任。而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对涉税课程认识不清,课程教学仅限于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和象征性的几张纳税申报表的填制,对现实中的税务登记、办税流程、纳税申报、税务处理未做出全面展示。学校也没有建立相关的模拟实验室和实训设备,没有配备电子报税软件,学生掌握的税收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这使学生毕业后无法马上适应工作岗位。
(二)课程体系设置混乱
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开设有涉税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法、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纳税筹划等。这些涉税课程设置虽然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涉税基本知识,但整体来说课程设置比较凌乱,缺乏一个统一的自下而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开设的课程比较随意,有的学校开3门课程,有的学校开设五六门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内容交叉、重复,在课时安排上,课时短而且不连续,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分配不均衡。学生学完涉税课程后,整体感觉所学的知识点混乱,对涉税业务整体认知度不强,运用知识能力和处理业务能力较差,毕业后的学生无法胜任涉税岗位的需求。
(三)涉税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在涉税课程教学中,教师多以讲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传授学生企业主要涉及哪些税种,这些税种如何计算和申报,而没有给予学生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在教学中,虽然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运用的范围较小,只针对单个的税种进行计算,而没有进行综合业务的处理和考虑其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实践课时少,在实践中强调学生根据实训资料进行单纯的税种的计算和会计分录的编制,没有提供学生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造成学生毕业后难以立即胜任税务工作。
三、涉税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完善
(一)根据岗位需求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企业会计岗位对涉税人才的需求,分析岗位的技能要求与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形成涉税人才培养方案,从而确定涉税课程教学目标。本文在明确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以涉税会计类岗位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任务流程,确定岗位能力要求。
(二)完善涉税课程体系
涉税课程体系是以介绍我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及实践操作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在开设时要充分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遵循涉税课程教与学规律,采用阶梯式渐进法对涉税课程进行系统的重构。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1.基础能力模块
该模块由税法与职业道德、认知实训和单项涉税业务实训三门课程组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税法与职业道德这门课程是对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内容重复的经济法、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纳税实务等课程内容整合、提升、优化而形成,其主要内容包括:税务登记、办理流程;各税种(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介绍、计算;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介绍以及违反法律规定的相关处罚。认知实训是引导学生了解涉税知识的入门实训课程,建议采用实地体验法、情景模拟法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深刻领悟涉稅课程体系的内涵与涉税业务的办理流程。单项涉税实训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对单个税种的理解、计算与相应的账务处理,它是进行综合实训课程的基础与前提,主要包括:增值税实训模块、营业税实训模块、消费税实训模块、企业所得税实训模块等各个税种实训。
2.综合能力模块
该模块由税务会计与纳税申报、综合模拟实训两门课程构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税务会计与纳税申报课程由税务会计、财务会计、纳税实务等课程的内容整合而成,主要内容应包括各种涉税业务的综合会计处理、各个税种税务报表的编制及纳税申报、纳税申报软件的操作。综合模拟实训分小组进行,采用情景模拟法进行仿真实训,设置企业、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涉税业务的处理,真实体会现实中涉税业务的处理流程与方式。同时,综合模拟实训内容应该包括各个行业涉税业务的综合会计处理,实训时,教师应按企业行业性质发布多个实训模块(实训任务),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模块、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模块、交通运输业企业模块、娱乐服务业企业模块等,每个小组可任选一实训模块(实训任务)进行实训,要求完成实训企业的税务登记、企业业务所涉及的各个税种的计算、涉税业务会计处理、各税种税务报表的编制与申报、税款的缴纳等实训任务。各个小组可以交流探讨,可以查寻搜集相关资料,教师作为协调者或管理者,协助各个小组完成实训任务。
3.发展能力模块
该模块由纳税筹划和顶岗实训二门课程构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纳税筹划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既要对国家的税法、税收优惠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又要非常熟悉企业情况和运营模式,而且还要熟悉基本的法律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顶岗实训要求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涉税事务的实践操作,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顶岗实训总结和实训心得。
在高职会计专业涉税课程教学中,我们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牢牢把握税收课程特点,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红.涉税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2013(4):123-126.
[2]宋媛光,张筝,李楠.会计学专业涉税事务处理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13(4):17-19.
[3]李品芳.税法课程的现状及教改思路[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2-23.
[4]陈少英.我国高校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2010(1):59-60.
[5]周宇霞.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会计之友, 2009(6):19-21.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篇12
会计作为一种国际商业语言,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其重要作用日益彰显。会计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扩展, 侧重语言的应用, 是从理论向实践的具体转化。科技进步正在把世界变成“地球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会计教育所表现的“国际化”和文化发展的“世界化”现象是令人瞩目的, 随着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全面接轨, 国家需要会计专业方面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能否独立阅读或编写以英语作表述的凭证、账册、报表、报告, 能够学习西方会计知识等作为培养目标。为了迎合国际化会计的需求, 社会对既精通英语又能够按照国际通用会计准则, 并用英语处理会计业务的实用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此, 提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2. 目前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弊端
2.1 思想不够重视
当前的高职高专院校, 对于专业英语的教学都面临一定困境。一方面, 给予专业英语教学的学时有限, 一般设为选修课, 进而学生重视程度低。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起点低、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没有兴趣;另一方面, 班级学生人数多,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大, 造成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教材缺乏吸引力
教材的选用是实施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基本条件, 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 会计专业英语教材主要是国内出版的英文教材和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 内容较单调, 没有吸引力, 学生提不起热情,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3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很多教授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 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 侧重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 没有带动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只是被动接受。事实上, 由于会计本身的技术性、操作性较强, 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而应更注重语言能力和会计特定环境的紧密结合, 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真正学会专业英语的应用。
3. 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准确定位会计专业英语教学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 不仅外资企业、合资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 而且中国企业也不断走向世界, 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 其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已成定局。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要求, 会计教育要加强对会计思想的培育, 强化学生的交流技巧, 重视会计教育的国际化。所以, 该协会的要求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改工作也同样适用。
3.2 认真甄选会计专业英语教材
教材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针对我校具体情况而言, 会对专业和注会专业的学生明显在英语基础上差异很大, 采用同样的教材, 会对专业的学生难以完成, 不仅教学效果不佳, 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选择不同层次的教材。注会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一般, 选择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知识体系比较新颖, 而且难度适中;而会对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但是会计专业能力较强, 选择简单易懂的校本教材, 和注会专业的学生予以区分, 注重专业词汇的使用, 专业内容的表达, 学生通过发挥专业特长能够有所收获, 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3 恰当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两个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会对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所以注重讲解六个会计基本要素方面的专业词汇, 提高专业英语的词汇量, 并将教学进度适当放慢, 以求学生最大程度理解和消化所学专业英语知识;而注会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好, 注重培养该专业学生掌握运用英语处理基本会计业务、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的综合能力, 将教学进度适当调快, 并在计划中多安排一些课后需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完成的任务, 让他们学会查找外文资料,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分层次教学, 学生可以各取所需, 使专业英语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4 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翻译, 学生笔记, 学生对教师和课本的依赖性很大,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而教师作为助学者和观察者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启发、提问、听写等老式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 采用新型“环式任务”的教学方法, 即用语言做事, 来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一个任务便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 (如完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六大会计要素的英文作账, 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大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 全部教学活动都围绕任务开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成为主导者, 锻炼了独立性和主动性。任务教学法将教师主导变成学生主导, 学生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任务, 主动查找账目出现错误的原因,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效果理想。
3.5 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 改变过去单一的考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 要将考核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可随时增加平时小测验, 如会计专业知识口头表述, 单项报表的制作, 还可按照比例, 根据小组成员完成的情况和结果给予多次的评价, 更加公正、客观。
摘要:本文通过对《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情况的介绍, 阐述了该课程目前的教学弊端, 通过对课程的准确定位、教材的认真甄选、教学内容的恰当选取、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详细说明了实施课程改革的对策, 期望对同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靖, 对提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探讨[J], 《会计之友》2009-2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07-16
高职非会计专业05-31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06-18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教育论文12-01
高职会计专业能力培养12-08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06-25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09-05
高职校企合作会计专业论文12-19
高职会计教学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