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体系改革

2024-09-26

高职教育体系改革(精选12篇)

高职教育体系改革 篇1

0前言

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 又是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受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而科学技术现代化, 劳动力素质提高, 必须依赖于职业教育。广义上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指职业教育内部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体 (系统) 。包括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职业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职业教育科研服务体系等, 其中学制体系是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源泉与希望,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培养是依靠高校的自身发展来进行的, 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对于高校本身拿不稳自身的定位、拿不稳从这里毕业出去的学生今后将要面临着怎样的就业发展趋势, 那么就会对学生以及国家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1 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但是想要真正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 还需要不断的进步。尤其对于我国的高职教育来说, 目前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教育体系,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较为单一, 学科之间的严谨性以及实用性能不足等, 这样都会导致学生对于专业学习兴趣的极度降低。

2 高职教育体系的转变

虽然高职也属于大学, 但是还是要与本科的教育体系进行区别。在高职教育中, 很多现有任课教师仍然按照本科的教育模式来教育学生, 过于注重理论知识, 这样对于本来就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和兴趣不足的他们来说, 无疑是无用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即使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他们, 毕业出去之后仍然很难和本科类院校的学生抗衡。所以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中国式的教育过多注重的是理论、课本上的死知识, 而很少有人能够真真正正的去发掘自己的东西, 如果老师尚且如此, 更何况是学生呢?所以, 对于这点, 中国教育的发展就远远落后于国外的教育发展。在国外的教育模式中, 学校甚至是家庭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进行发明、进行探究, 发掘他们潜在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本身的发展。把单纯的孩子放在屋里, 而不去改变这种思维模式, 那么中国的新一代将更加令人担忧。

正如马克思在1845年所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中国式的教育就需要这种真正的实践。

1) 以能力为本位, 以满足职业能力发展需要为质量目标, 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质量标准,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建立与实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达到“招生、教育教学设计和实施, 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这一基本要求;

2) 以过程控制为重点, 能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和各方面进行实实在在的控制。尤其是在上课的过程中, 学生的上课情况以及掌握情况等方面都要进行实时的控制;

3) 内外部监控相结合, 内部监控旨在促进自我完善, 外部监控旨在得到校外真实的信息反馈和恰当的评价, 体现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 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4) 体现持续改进性,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 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的知识以及授课的方法也要持续的进行更新;

5) 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内容。“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开发指立足工作岗位, 用工作过程来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以“做中学, 学中做”的教学方法, 以真实和模拟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以行业企业标准参照为主的教学评价,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使其毕业后能够直接直上工作岗位。

3 结语

当然, 面临改革的过程中的确会遇到很多的挑战, 比如, 面对长期已经形成的静态的传统教学模式, 应如何进行改变;学院教师教学水平, 以及教学实验实训水平如何提高等等, 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笔者相信, 只要师生思想上下一致, 那么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教育教材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2]鲁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R].北京: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 2011.

高职教育体系改革 篇2

摘要:文章论述了当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的行政话语的超限化,管理运行的稳态化,教师管理的禁锢化,薪酬管理的地量化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对称性生态管理,竞争性生态管理,人本化生态管理,激励性生态管理的改革创新管理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生态化管理

作者简介:李柱粱(1961-),男,安徽太湖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09YA880018,项目主持人:张健。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01-0017-03

管理,即管辖和治理。萧宗六认为管理是“管理人员领导和组织人们去完成一定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生态环境,是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它是由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运行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制约管理成效的管理生态系统。考察当前高职教育的管理生态环境,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行政话语的超限化。在行政主导型的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被权威化、扩大化.所谓超限,即超过行政管理的边界和权限,肆意泛化。如对学术管理的僭越,以权力话语取代学术话语.干预和行使学术管理的职权,“教授”与“处长”的话语杖不可等而视之。由于对行政权力超限缺少规控,当官者往往能拿到更多的资源.包括学科建设资金、研究经费、职务晋级、成果评定、教学收入分配等。更有甚者以权力与政府官员交易,以权力掠夺他人学术成果者也大有人在。由于行政权力无处不在,使得许多具体管理也完全纳入了行政权力掌控的范畴,这也为行政权力的扩张、膨胀提供了机会,为违反教育规律的行政操弄打开了方便之门。行政权力超限运作的“价值示范”,使人们对行政权威充满了羡慕和向往,强化了“官本位”的价值取向,诱使一些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想跻身行政管理岗位,去竞聘系主任、所长、校长等行政职务。这样导向和管理的生态环境没有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积极作为、踏实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建功立业上.反而误导人们去经营与领导的关系,为谋取一官半职努力。这就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学校求真务实、共谋发展的环境营造和提升质量、争先进位的办学追求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管理运行的稳态化。稳态化管理所追求的四平八稳、平衡安定的管理生态,当然不能说不对。我们这里所说的稳态化管理,是指那种一味求稳怕乱的僵死化管理。首先,稳态化管理者所追求的管理目标不是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要发展.而是总担心出问题、添乱子、惹麻烦,因而在管理上一味求稳怕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能维持现状,就阿弥陀佛。其次,处顺安常,不思进取。没有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不敢引入竞争,大胆改革,生怕引起冲击,形成动荡,难以收拾。第三,面对不容错失的发展机遇,瞻前顾后,权衡掂量,决策优柔寡断,担心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往往坐失良机。稳态化管理最大的弊端在于,稳而不活,僵而不变.使整个体系的运作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发展停滞,管理低效,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和后劲.这与生态化管理的目标要求是完全相悖的。

(三)教师管理禁锢化。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支撑学校发展的“骨骼”和核心资源。因而教师管理是高职院校的“重头戏”.但就目前来看,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还存在着违背生态化管理的一些误区。表现为:1.“监禁式”管理。即以各种方式对教师加以管束,如“坐班制”,要求教师有事没事都要耗在学校,待在办公室里;还有“签到制”,要求教师既要“签到”,还要“签退”。2.“罚款式”管理。在有的学校里,教师稍有“违规”.就要记到帐上,扣减考核分、满勤奖等,实施经济制裁。其依据是“人性本恶”,“不罚不老实”,“不罚不自觉”。禁锢化教师管理,一是导致教师情绪抵触化。虽然教师对禁铜化管理制度不得不执行,但只是被动地不得已而为之,并非主动执行,自觉维护。二是做事效率低效化。“坐班”的公共环境毕竟是开放的空间,人来人往,嘈杂纷扰,不适合教师完成备课、科研等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只好等到下班回家再做。三是时间利用浪费化。有的教师上班路途较远.为了“坐班”,时间都耗在了路上,另外,即便没有课时.许多事情没法做,也只能呆在办公室无聊地打发时间。

(四)薪酬管理地量化。有些高职院校,由于财政拨款少.生源数量少,加上基建、设备购置、正常运转到处都需要花钱,资金压力非常大。因而不敢“乱”花钱.包括教职工的薪酬发放也抠得很紧,控制得很死。只发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部分,少有津贴、奖金入帐。还美其名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下岗工人强多了。他们往往以发展需要压低薪酬,以“锅”、“碗”理论为说辞,以讲奉献、讲创业、要求职工注重长远利益,总之,学校的利益应最大化,职工的利益可最小化。这种牺牲职工利益的薪酬管理逻辑是“文革”左倾理论的俗套,在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早就应该被扬弃。再说,指望从职工的钱袋里抠出可怜的散碎银子盖楼、买设备,那是杯水车薪的营生,是穷途末路的表现,绝不是大家的手笔,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真正优秀的领导是绝不会这样以“钱”为本.而无视职工的根本利益的。

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通过教育生态化管理的改革创新来加以解决。所谓生态化.就是以生态化的视野和理念,去协调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最优化地处理管理过程中问题的目标和策略。教育生态化管理是以学校为生态单元.依据生态学原理,对学校实施生态化管辖和治理的一种管理样态。这里仅就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四种管理样态。

(一)对称性生态管理。所谓对称性生态管理,是说学校的管理要权力分层、职能分解、功能分类,要各司其职,定位清楚,所做的工作要与自己的管理职责、职能相对称、对应。要管住行政权力越位这只“有形的手”,院级领导所应具备的三种能力是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动态管理与协调能力,他们的职责在于确定一个团队的努力方向和价值追求。实施正确的精神引领,保证“做正确的事”,从事务性管理逐步走向战略性管理,从局部性、适应性管理走向整体性、前瞻性管理。优秀领导的特征在于,富有远见,志存高远,他真诚地欣赏他人的同时,乐于为别人的成功喝彩,给他人的发展留有空间。他从不矫情伪饰、装腔作势、专权恣肆.不随意插手和“庖代”一些具体琐屑的工作,以免影响部属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而使他们无所适从。他谦和平易、作风民主、富有亲和力。他能够应对各种压力.善于追新求变,具有开拓精神,具有构建“双赢”局面的能力。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是“正确地做事”,它强调做事的规范和程序的合理性。要按照领导部署和部门职责,提高工作任务落实的执行力,出色地完成管理的本职工作。对称性生态管理的意义在于:1.调动群体的管理智慧和工作积极性,形成“事事有人干,人人能干事”的工作局面。2.保持良好的管理秩序,使系统的运行有序、高效。3.放手、分权、信任的管理导向,有利于管理职能部门.强化责任意识,不依赖、不扯皮,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竞争性生态管理。我们正处在一个崇尚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强手如林、充满竞争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你追我赶的时代,是一个大潮涌动、不进则退的时代。时代转换、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计划经济的垄断教育转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教育。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有了本质的改变,这就要求教育管理模式要积极顺应和跟进这种变化,实施竞争性生恋管理。竞争性生态管理是以竞争为手段,调动和激活人的积极性.使他们以高昂的精神、充沛的激情投入工作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营造和创设一种竞争的机制和环境。如教师评优机制,学生选课机制.末位淘汰机制,竞争上岗机制等。这些机制有利于打破稳态化管理“稳而不活,僵而不变”的弊端.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人的素质和管理质量,促成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并发挥最佳效应。使学院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并真正成为教育竞争的优胜者。

竞争性生态管理的巨大作用,在于它能使每一位参与竞争的主体产生压力,强化动力,激发潜力,形成活力。它能带给人一种惶悚、警醒的内在压力,使人破除惰性积习,改变疲沓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竞争能强化动力。优胜劣汰的现实,不进则退的法则.逼迫你不敢懈怠,始终处于“充电”状态,如拧紧发条的时钟不知疲倦地奔赴新的前程;竞争能激发潜句,竞争是能力的PK,智慧的较量,有时非常激烈.甚至残酷:非倾尽心智、激活潜能不能制胜:竞争能形成活力。压力的逼迫,动力的驱使,潜力的释放,使得竞争往往成为活力的源泉,它能点燃人的工作激情,振奋人的精神风貌,升华人的忘我境界.使工作始终在快节奏中高效运转。

(三)人本化生态管理。人本化生态管理,即以人为本位.把人放在根本的位置上考虑各种管理问题.显示出一种人性化的基本立场和倾向。这种管理的.操作要领是.1.倡导非强制性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在顺应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把管理者的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方法。它拒绝强制粗暴,远离独断霸蛮,反对居高临下,不主张用刚性管理的强制办法压服,而是主张通过教育、协调、激励等柔性方式,启发人的认同、接受,并自觉地加以执行。这就要求我们要“下大力气加强管理者‘非权力影响力’的内功修炼,努力做到:用文化的力量陶冶人,用思想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情感的力量感化人,用智慧的力量启迪人。”2.把握柔性管理的技巧方式。一要善于说服。说服,是“有目的性地支配他人的力量”.是柔性管理最常用的一种“常规武器”,说服是不露痕迹的心灵交融,是没有距离的平等沟通,是熨贴舒心的思想浸没,是心心相印的精神往复。二要投入真情。人不仅是理性的载体,也是情感的产物。人本身就是父母情感对撞、精血交融的结晶。可以说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禀赋,是人性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特质。柔性管理倘能从这里切入,平等沟通,坦诚交流,真情投入,往往事半功倍。三要喻理计利。喻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晓之以理。计利,就是站在被管理者的立场,设身处地的替他考虑、着想,晓以利害。计利说服的关键在于.要使对方感到并认同你所希望和要求他做的,也是他自身的利益所在。这样,无须多费唇舌也许只消一句话,就可以打动对方的心坎,一拍即合,一语见效。柔性管理的技巧还有知彼、诚信、理解、尊重、宽容等。3.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度。教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特征的职业,他们的劳动时间具有“全天候”性,很难用上下班来严格界定,因而其学习、备课、科研等都要求时间和空间上的非限制性。这样才有利于他们高效率的创造性工作。马克思曾经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因而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管理.绝对不宜采用“坐班制”等禁锢化的管理模式.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管理的空间和时间,有一定的自由度和成长的机会.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激励性生态管理。激励性生态管理是以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励方式,肯定教职工为学院发展的贡献和付出,所实施的一种旨在鼓劲激励的生态管理方式。1.用好薪酬“杠杆”。薪酬是衡量人的工作付出所支付的一种酬劳.它是与人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货币回报。尽管高职教育总体投入不足,运作艰窘,但也不能成为我们压低本来就处于高等教育低位水平的职工薪酬的理由。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是人的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强大动力。因而决不能压低和牺牲职工的工资待遇来谋发展,恰恰相反,还要随着学院的发展水涨船高。拉布吕耶乐说:“成功的最佳捷径是让人们清楚地知道,你的成功符合他们的利益”。如果学校的规模扩大,收入增多,而职工的收入却没有相应提高.他们就会感到学院的发展与己无关,就会变得冷漠、疏离,甚至混事。这好有一比,如果说学院的发展是地基.职工收入就是建立其上的房子。房子固然离不开地基,但也不能光打地基,不盖房子,毕竟给人遮风避雨的不是地基,而是房子。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薪酬激励不是“撒胡椒面”,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所抹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差别,对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要有一种补偿机制、倾斜措施。真正实现优劳优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尤其是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重视精神“能源”。激励性生态管理还要重视精神“能源”的开发。精神激励的方式很多。如评优奖先、理解重用、先机培训、表扬肯定、关心尊重等,用好这些激励手段,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与物质激励形成互补,就能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激励人们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工作。

总之,生态化的高职院校管理,必须坚持以职能为取向,以竞争为核心,以人为本位,以激励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创生良好的管理生态环境,实施生态化的科学管理.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2王继华.校长职业化释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6.

试谈高职教育改革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改革策略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目前正蓬勃发展,但职业教育事业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国作为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水平不高,特别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制造业和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这些人中85%以上仅仅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受过专门职业培训的不足20%。中国技术工人和创新型人才紧缺,高级技工严重匮乏的问题突出,技术工人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且大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

一面是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特别是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面是我国各个行业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缺口,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的脱离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适合各个行业、各个公司的需求。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最主要的原因。

一、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学历教育的模式,其办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培养的学生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不强。目前,在我国还有很多高职教育院校,其培养人才的主导方针并不是提高他们对于某一项工作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很多院校完全按照学历教育的模式来培养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大专生在就业市场上根本无法和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竞争。

2.高职教育体系不完善,不能够发挥其培养职业人才的作用。在我国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以及初等教育不能完成很好的衔接,在我国教育体制中高中和中专的各类教育都是为了高考而存在,课程设置基本上也是围绕高考的各个课程,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高职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尚没有形成。在我国很多高职教育院校逐渐的过渡到一个盈利性的机构,对于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学生能力的关注变得越来越低。国家和相关部门又缺乏对高职教育质量的监管体系,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好事坏很难得到监控。

4.全社会尚未形成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机制。目前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尚不够灵活。

二、高职教育改革策略探讨

1.转变办学观念,真正实行职业化教育。转变办学观念是全面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前提办学观念的转变是高职教学改革第一位的事情,也是搞好高职教学改革的前提。改革原来学历教育的模式,实施职业化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强竞争能力的人力资源。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市场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2.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衔接机制。首先,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机制的融合。打破学历教育壁垒,畅通职业教育各办学层次之间的渠道,构建优秀中职学生选拔进专科高职学习、优秀专科高职学生选拔进本科高职学习机制,满足社会对接受各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条件成熟,国家应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更高层次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其次,大力开展免试入学的非学历教育,推行开放性教学,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职后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与服务,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企业、行业需要,提高受职业教育者的就业竞争力。

3.建立相关的监管体系,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是提高并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国家相关的主管单位要充分的发挥自己在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监控,确定教学质量的相关指标,建立健全的监控体系。

4.清除陈腐观念,提高社会认同。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一个快速发展的大环境,除了国家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从社会认同度,根除“学而优则仕”“重学轻术”的陈旧念的思想根源上做文章,要让社会更多的各阶层人士明白,职业教育不是“二流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来的必然要求。要清醒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

要从战略的高度,要求各级政府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列入政府的任期目标,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要加强人大政协对高职教育的监督。各级教育部门要树立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和正确的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看到学习职业技术的实惠,提高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在全国上下形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篇4

下面笔者以我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添加剂检测课程的改革为案例,,从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核方法等方面对我校教学改革工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1 课程设计思路

高职人才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明确支撑起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确定教学改革的课程。此外,高职人才还具有明确的操作应用性,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可能特别关注学生观念、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就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根据课程在所属专业中的位置,及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目的需求,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及检测操作技能,使其具备从事专项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课程总体设计思路如下:首先分析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能力要求,,然后确定相关典型工作任务,最后设计课程内容,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的项目课程。

为了充分体现技能为核心、知识为支撑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的课程思想,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出相关专业知识,渗透职业素养的积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由易而难,采用学习小组领取任务、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师生研讨、指导实施等师生互动的课内外活动形式,给师生以广阔的创新空间。课程要求充分运用现代职教理念与技术,引导学生在学做一体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培养兴趣,锻炼技能,修炼素养;培养学生崇尚实践,崇尚技能,尊重科学,尊重劳动的意识;引导学生在与身边的老师、同学共同讨论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形成基本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2 课程内容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设置及内容的选取 , 必须实行教师和行业专家相结合 , 体现理论与实际结合 , 学校与社会结合。

目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食品添加剂检测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从事食品营养与检测岗位生产技术操作、生产管理、食品检测等一线工作的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食品生产、食品检测、食品质量控制和食品营养搭配等各个环节的认知,并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基础知识、学会食品生产中常见添加剂检测的操作技能,具备从事食品检测与营养搭配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同时充分考虑了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人员一级职业资格标准的相关要求,将食品添加剂检测课程以4个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设计,包括防腐剂的测定、发色剂的测定、抗氧化剂的测定、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等几个学习项目,突出技能和实践操作,使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

3 教学方法革新及建议

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手段方面从总体上看,采取以教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新事物的激情,会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以借鉴。

3.1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启发式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依据学习情境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是学习情境的内容,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遇到一个任务,不知道怎样去分析,怎么下手,这是许多学生的通病。作为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努力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并从思维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要注意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太简单学生不用去想,太难学生又无从去想。这样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3.2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教学内容,同时通过组织实验实训、激发学生的现场意识,把学生引向实践。通过组织小课题,拓宽思维空间,激发成就动机,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运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经验等方式深化学习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卡片分类法、提问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辩论式教学法等等方法。着重体现情景教学,学生为主体。

3.3 精讲多练、学做一体。

本着“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的原则,实践教学要做到既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品质的培养。要注重技能训练及重点环节的教学设计。每次活动应使学生上一个阶梯,技能训练既要有连续性又要有层次性、递进性。加强在师资、场所、设备、仪器、手段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教学团队务必做好教学日记,详细记载教学过程,特别要将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并进行阶段性梳理总结,为总结经验、创造精品课程案例积累资料。

4 考核方法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5

【关键词】实践模式;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1.前言

近年来,高校创业课程教育备受重视,高职院校逐步注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与实现实践教育并重的教学目标。创业教育课程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教育团队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教学质量还有待提升,课程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基于高职院校创业教学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教学“实境”环境的重要性,探索高职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策略,以便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创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优秀更合格的新型创业人才。

2.实践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工作,同时还能在实践中加深体会和理解理论知识;经过实践活动,查漏补缺深化知识的认识,以更好理解创业流程。创业本身是一个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基础知识是创业的理论导师。由于创业环境背景错综复杂,实践手段和方式方法需要在理论知识指导下开展,方可避免走弯路。

2.2促进创业课程教学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注重实践,需要持续性开展动手和技能训练活动,实现本专业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与施展。教师要因势利导,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设置高职学生更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实践;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相互促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促进创业课程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2.3符合高职教育改革方向

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手段。学校可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实习,激发学生创业欲望。同时成立产业园区,创建实践活动基地,让学生接触到本专业的创业点,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3.实践模式下高职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策略

3.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让学生形成对创业的初步认识,如参观本学院的创业园区、熟悉创业项目等。在课堂创业教学中,可在班会、兴趣社团将创业知识穿插于此,还可举办创业大赛,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与进取心。

3.2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创业环境的营造一般通过两个途径,软环境与硬环境。软环境重在文化领域。针对创业教育教学,要不断的强化文化建设教学,进行系列创业宣传,通过校报、讲座、辩论赛等形式予以传播。硬环境指实打实的创业活动。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就业以及系列创业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激发其团队激情,增加学生自信心。

3.3完善创业课程

高职学校要不断的完善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比如,包括企业管理、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课程,同时开展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等辅助课程。高职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熟悉运用创业常识,开展创业活动,同时还要了解创业心理,熟悉本行业的发展情况,了解市场经济动态,促进学生更好就业和创业。联合企业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实习,做到有针对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胜任岗位工作,积累职场经验,增加创业体会。

3.4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在高职学校中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但部分学校和企业未能将校企合作的项目进行实际开展。学校没能从社会或者其他方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特别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创业实践基本项目少,难度太大,不适宜在校园开展,实际操作性差,学生创业受挫。为更好促进院校创业园区工作开展,学校就要积极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实践资源,增加学生实践创业机会,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创业,经过职业技能培训训练提升学生的职场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创业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师是引导学生创业的主要力量,优秀的教师团队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加优秀合格的创业新型人才。

4.结束语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型人才,并且注重专业性。高职院校重视培养职业人才,并不断鼓励学生创业实践,促进在校学习期间均有机会接受企业实训,提前体验企业运转模式,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好的适应职场生活。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实现重要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陶淑娟.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分析及教学模式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1):60-62.

谈谈如何改革高职院校数学教育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数学课程 改革

一、高职数学现状分析

学生本身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经过全国统一高考选拔后,中学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绝大部分被录入国家普通本科专业中继续深造,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多为高考中考分较低的毕业生,甚至还有少部分为高中未毕业或初中毕业生,其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数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普遍较弱,在中学数学中反复学习的失败,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和负面的情感体验,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高职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缺少对高职学生学习的吸引力。传统的高等数学重视数学的推理和演绎、定理的严格论证,这对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高职类数学有别于”学科类”教育。其是以应用为主,强调的是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二、数学课程任务的再认识

19世纪德国著名数学家H.G.Grassmann曾说过:“数学除了锻炼敏锐的理解力、发现真理以外,它还有另一个训练全面考虑科学系统的头脑的开发功能。”并指出:“数学的思考方式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简言之,数学为组织构造知识提供方法,以至当用于技术时,就能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生产出系统的、能复制的、并且是可以传播的知识。分清现行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坚持并发扬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弥补不足之处,正是当今世界范围的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数学课程的任务是:一方面,使学生在高中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数形结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简单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需和够用的工具,使他们具有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和计算能力。

三、高职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作用与定位

1.数学教育的现状。我国现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数学课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与社会实践、学生的专业学习存在脱节。教学中过分强调自身的完整性、严密性,教法上存在种种禁锢,讲的、练的、考的主要是计算方法、公式推导、定义叙述、定理证明。因此数学课给许多学生的印象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没有多少实际用途。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的情绪。

2.数学教育的作用。事实上,数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数学不仅与科学的各个分支、科学发展的各个前沿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而且其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文科学的进步,数学已深入到许多过去没有或很少涉足的领域。未来社会要求在职人员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素质,即基本技能、思维能力、个人品质。因此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数学教育非常重要。现代化没有工业不行,而工业的发展则离不开数学;生产和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劳动力对数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

3.数学教育的定位与目标。在新的形势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数学教育的定位与目标是什么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数学教育的第一个目标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第二个目标是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深造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第三个目标是将数学文化有机的溶入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这样的目标,我们就要突破经典数学的模式,打破条条框框的禁锢,充分挖掘数学的实用价值,体现数学的精神与文化。符合“实用、必须、够用”的原则。

四、高职数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处在由工业社會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时期,对于专业技术人才来说,恐怕要以会不会在本专业中应用数学知识与计算机技能来划分了。信息时代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二是数学的应用向一切领域渗透。计算机无处不在,人们对此已有广泛的“共识”,而对数学无处不在,仍未达成“共识”。

一方面,“高技术和经济分析在使用中都已定量化,定量分析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已成为定势。而定量分析的过程则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模型、求解数学模型、在实际中检验模型并最终应用于实际”。数学建模和与之相伴的计算机正成为工程设计的关键工具。这些领域中的科技进展与数学的结合和融合。产生了大量的专业应用软件,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技术。

另一方面,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传统的工种数学教育基本上是知识传授型。忽视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和方法的实际应用,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被忽视了;第二,教学内容重经典、轻现代,重连续、轻离散。实际应用不足,运算技巧较多,教学模式单一。

五、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职业方向的针对性与终生发展需求性的关系。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职业方向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性强,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熟练的实践能力与较强的创新能力,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生学习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为此,教学内容需采用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内容宽泛、增加选择弹性方法。以达到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整体体现。

2.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关系。高职数学课为专业方向所规定的专业课程与实践能力提供必备工具。这是其作用之一。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工具”作用,把教学内容削减为支离破碎的概念、公式、定理及如何套用,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但不可能达到数学课作用的整体实现其目的。因此,在高职数学课程中必须处理好其实用性与学科知识自身系统性的关系,做到既适当地降低理论严谨性,又不放弃理论知识的科学性,既强调内容的应用性又不放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3.学科知识的重点与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关系。要使高职数学课三大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其教学内容必须具备四个特点。一是涉及到的知识面要宽泛;二是知识线条粗;三是教学要求深度浅;四是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数学建模知识与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基于以上特点,在教学重点选择上不能拘泥与普通高等教育中传统数学学科的教学重点。既要考虑学科的自身系统性的需要,更应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六、搞好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要搞好数学课程改革,实现数学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必须有一套科学适用的教材。

首先;教材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材应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开发,注重将启发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探究者,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

其次,教材在教学内容及其结构上要科学又要有创新。一是在概念引入上突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将大多数公式、定理的严格理论证明用简单直观的归纳或几何解释来代替;二是增加数学建模内容,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结合数学模型的求解,介绍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四是在教材结构上要打破传统的条块,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在不违反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来组台新的教学内容“模块”。

最后,教材要体现教法与学法的改革。一本好的教材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要体现教法与学法的改革。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教师以教导学,学生以学促教,师生双向交流的教学新模式。研究教法与研究学法并重,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造。

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初探 篇7

考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 也是测量教育教学效果的工具, 它与教育教学活动相伴而生, 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 并使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到新的可控水平。目前考试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教育评价和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在教育系统以外的人才市场上, 考试也被用来作为职业资格鉴定和人才选拔的基本工具。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和“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高职教育课程如何通过考试理念来引导, 如何改变一张卷纸定人才的考试模式, 使考试真正成为人才选拔和教育教学活动效果测评的手段将考试改革的主要内容。

1 高职课程考试改革需要明晰的三个前提

1.1 确定高职课程考试目标

高职课程考试目的是考试主体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考试活动功能和价值的主动选择和确定, 考试目的直接决定考试的种类、程序、内容、标准及组织形式, 指引着考试活动的方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 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不同,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强调专业技能的掌握。应该明确的是, 与中职教育强调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还不同, 高职教育还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应用知识”, 没有系统的知识, 没有必要的理论, 没有定量的计算能力就不是高等教育, 这是“高职”区别于“中职”的重要内容[1]。所以说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在这一培养目标指导下, 考试的目的也就更加明确, 即高职教育考试的目的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专业技能的掌握, 强调在系统应用知识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明确高职课程考试内容

对高职课程而言, 尤其是专业课程, 每门课程都需要传授知识、提升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对高职学生来讲, 更需要获得的是一种能力, 能力是需要“训练”来获得的, 而不是单纯的讲解。学生只有在自己动手、动脑, 解决尽可能接近现实岗位中会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 才能锻炼出能力。仅仅通过一张试卷, 通过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或论述题等题型的考试内容, 难达到考核学生能力的目标。在课程考试中, 如何设置能体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容需要教育者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定, 但基本的原则要遵循既能体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应用, 考核学生的实际素质和能力这一标准。科学、有效的考试内容应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课程目标, 选择能够充分体现课程目标要求的具体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保证考试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综合性。

1.3 选取恰当的高职课程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主要研究考试方式和类型的科学选择以及考试时间、空间的合理设定。[2]在对考试方法进行选择时, 要有利于我们在考试实践中根据考试目的、内容要求正确选择与灵活应用这些类型和方法, 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有利于促进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提高。

2 高职课程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 普遍采用的课程考试方法主要包括: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成果试等方法。其中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均采取试卷的形式, 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记忆、理解、分析和简单应用。高职课程考试的目标, 是要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传统的闭卷或开卷的方法已经无法实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2.2 课程考试命题简单化, 答案标准化

为方便课程考试成绩的给定, 实际考试命题中设定的场景过于理想化, 在使用试卷为量表的考试中, 教师会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学生通过强制突击的记忆完成考试, 而到工作中却不能将知识运用。标准答案的设置也抹杀了创新思维, 教师也是机械劳动, 不能考查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重课程结果的考试, 轻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

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考试的时间都集中于期末阶段, 考试时间集中。期末分数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两部分构成, 两者按照一定比例分配, 往往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小, 多数做法还是以期末试卷的分数为评判标准。尤其是在学生数量规模较大的情况下, 由于大班授课, 教师很难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情况, 期末试卷分数就成了学生评价的重要量尺。有些学生只是在考前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而有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即使掌握很好, 也许分数还不理想, 亦或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表现得非常好, 但仅仅是期末考试没有发挥好, 造成分数不高。这种现象的出现, 从另一个角度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因为大多数院校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奖助学金和荣誉的标杆。同时, 也是造成很多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2.4 考试内容过分依赖教材, 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工具。教材本身不过是个培养媒介或工具, 培养目标是借助教材, 达到培养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目标。而且,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教材本身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无法完全适应更新速度。考试内容依赖教材, 会让学生更加关注知识本身而忽略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3]与此同时, 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要求的更新速度逐年提高, 尤其是对高职学生, 企业希望缩短学生的适应时间, 尽快进入角色, 有的企业甚至希望, 学生能在校期间就完成角色转换, 以降低成本, 这对课程考试的内容提出了严峻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 课程考试不再只是学校考核学生的工具, 也是企业考核学校, 选拔人才的工具。

3 高职课程考试改革思路

3.1 正确认识考试, 树立新的考试观念

正确认识考试的目的和意义, 树立新的考试观念。考试是要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肯定学生的优点, 帮助学生成长, 把考试做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工具。老师要秉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的原则, 设计考试考核模式, 让考试成为学生能力得到证明、自身得到鼓励的机会, 学生在为考试做准备的过程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不同的课程考试类型相组合, 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2 精于教学组织, 突出学生主体, 营造“乐考”氛围

教师要明确将课程考试的目标,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形成职业素养。考试改革要以教学改革为基础, 以教学方案设计为突破口全面展开。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更注重教学组织, 在教学方法上更提倡行动学习和项目化教学, 在考试形式上更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采用学生熟悉和习惯的工具考试, 依据课程类别不同, 使用混合式考试方法。坚持以增强学生信心、鼓励学生自主行动学习的理念, 教师在整个课程考试过程中主要起任务设计、情景设置、课程评价等导师作用。通过考试让学生行动起来, 让考试成为学生能力的证明, 通过考试及时对学生的每一次行动做出肯定, 通过考试树立学生信心, 见证学生的每一次成长, 让学生体验考试的乐趣, 形成乐考氛围。

3.3 精于教学方式设计, 改革考试方式, 体现过程化考核

精于教学方式的设计, 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试行小组讨论式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方法。在考试过程中可以大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的形式, 突出学生主体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布置项目化作业, 要求学生自主行动完成, 并以“作品”的形式呈现, 避免抄袭作弊, 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在社会活动中提升信心。变一次性期末考试为过程考试, 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4]。因此, 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考试, 以过程性考试为主, 终结性考试为辅。

3.4 技能证书和竞赛引领、技能协会支撑, 形成特色的课程考试方法

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 有效的机制创新有利于人才培养和质量的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职业能力的标准, 职业技能竞赛是目前职业能力培养的有力平台, 找寻职业资格及技能竞赛与课程考试的结合点, 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 瞄准特定的在全国、全省、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赛事, 将课程考试融入其中。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考试模式。成立技能协会, 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资源的作用, 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训练。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为学生能力训练提供平台, 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资格的考试和职业技能竞赛的训练。改变原有的考试模式, 用能力考试、素质考试逐步替代知识考试, 不断促进以赛代考, 以证代考的采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

3.5 课程考试主体由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目前的课程考试的评价主体基本都是教师, 教师担任着考试的执行者、评价者, 而忽视了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造成评价渠道的单一性, 导致考核结果渠道单一。通过企业评价, 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方式, 使学校即使掌握企业需求信息, 增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热情;通过学生自评, 使学生积极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 同时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地方, 提出改进计划, 从而在整个工作学习过程中得以成长。通过小组互评, 同学之间客观的评价小组内每位同学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 建立和谐的团队环境, 提升团队的学习激情。教师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考试合格的标准, 企业按“员工”的要求来考试, 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人的角色, 考试模式上可以与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相融合。

总之, 改革考试模式是客观评价学生能力的起点, 一张试卷定人才的考试方式已不能适应人才的评价方式, 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 更要不断探讨客观评价学生的方式, 让考试成为引领学生不断提高职业能力的有力工具, 更好为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9.

[2]高职高专教育考试改革理论研究报告, http://lilun.hbee.edu.cn/html/ksll/2010-01/68181.html.

[3]陈耀敏.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02) :56-58.

高职教育考核方法改革浅析 篇8

关键词:主要问题,功能取向,建议

一、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中, 普遍采用的是闭卷考试的方式, 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成绩优劣。它在现行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应该肯定的方面, 但是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1. 考试利益夸大, 达不到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突出表现在过分看中分数在学生学习考核中的价值, 强调分数的等级表现, 以考核知识的积累、掌握为主体, 静态考核, 片面判断, 尤其是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地结合, 使学生产生了突击、强化、功利趋向, 背离职业教育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 仅仅在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短期的投机行为, 长远地看影响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不利于长期的持续的科学的发展, 不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力途径。

2. 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现有教材, 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在学科体系中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工具。但是职业教育和学科体系教育所面向对象有本质的区别,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教材无法完全适应更新速度, 而高等职业院校则要求不断充实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 突破教材,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两者不相匹配。目前, 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为住, 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 助长了学生的惰性, 也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 伤害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违背的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湮没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 考试命题标准化, 忽略通用和专业能力考核

学科考试虽然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但由于教师命题只流于题型的标准化, 使得命题只限于知识的检验, 而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的培养。也很难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4. 考试方式简单, 忽略学习过程考核

现行考试方式可划分为三类:面试、笔试与综合考试。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大多已习惯于笔试中的闭卷笔试, 而对于开卷笔试、半开卷、口试、操作过程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 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 不能全面考核, 导致学生学习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能力的积累和完善。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也不能很好地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高等职业教育对考核的功能取向

考试 (考核、考察) 是指对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的测定。对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开展的考核, 其功能取向主要有:

1. 考试的评定功能

考试能够评价、鉴定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水平和标准。这是进行各种水平考试、资格考试和标准考试的依据。

2. 考试的教育功能

考试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素质能力, 它包括表达能力、鉴别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诸多方面。这些素质能力, 考生经过考场的历练, 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所以, 科学的考试, 对考生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功能。

4. 考试的激励功能

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的有效性的一个质量指标, 考场是展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功的平台, 极大地激励考生及其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 这就是考试的激励功能。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教育考核的功能取向主要在于:评定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功能不是相互分割, 而是综合起作用的。它对教育、识才、用才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三、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考核方法改革的趋势

1. 在考核方式选择上, 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着重教学过程的综合考核

目前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方面, 我们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动手能力考核落实不够。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 却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如何考核学生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这是以前所未系统研究的问题, 围绕这个中心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在实践中发挥创新能力, 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

另一方面,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高等职业的教学内容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教师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的特点, 大胆进行考试考核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探索, 也促使考核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2. 综合评价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文件, 将“双证制”引入了实际操作阶段。实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探索国家提出的在全社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的成功范例。这也是进行高等教育改革, 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

3. 重视过程考核

该课程采取“课业”考核方式, 以实际工作为背景选择“问题”, 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记录试验、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 注重学生自我积累考核证据。“课业”的完成, 既是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 也是评价、考核学习成绩的依据, 还为毕业生竞争上岗创造了条件。

4. 建立企业评价体系

德国、日本职业培训都是以企业为主的。从学校到社会, 企业实习是最有效的途径。当然, 实习还可以采取勤工俭学或工学交替的模式, 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企业和学员接受职业培训的要求。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 充足的实训耗材, 完善的实训设备、工具。职业能力评价由职业学校负责组织, 但在培训企业里进行。

四、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改革的目标

1. 建立专业技术考核体系

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 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 又考能力 (技能) 和素质, 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2. 考核方法多样选择

应根据考试课目的特点, 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 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 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 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 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考思路、教见解等方法, 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3. 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

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 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课程, 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学校应制定关于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 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建议

1. 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改变现行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涉及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这无疑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如:如何衡定教师在改变考核方式后的工作量?在技能考核中, 教学管理部门如何保证场地、资金、耗材等的配套供应?

同时, 对学生而言,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既可以作为管理过程的法律依据, 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采用一系列教育政策和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调节和控制, 促使他们为了社会和自身的共同利益而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发, 是十分必要的。

2. 需要对教师加强考试思想和方法的培训

高职教育的课程, 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 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要求, 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 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 “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在分析方法上了也有新的发展, 已从过去侧重分析职业岗位 (群) 所需要的工艺技术, 向同时注重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劳动组合方面转变;从单一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单一的专业技术分析, 向职业群和一组相关专业群的分析转化;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这些考核思想和方法, 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在实践中灵活、熟练地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雁.高等职业教育成绩考核办法改革探.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对高职教育改革的思考 篇9

一、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的认识

高职教育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 就是要培养社会和市场急需的人才, 学生毕业就能找到工作。但是怎样确定社会和市场在未来的几年里需要哪些职业、哪些专业的人才呢?显然这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对整个社会发展和建设需要的分析, 从而得出一个科学的数据。然而这个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现在哪所高职院校中有这样的专门机构, 哪所院校的哪个部门有这样的功能?没有。有哪个政府职能部门向学校提供这样的数据呢?似乎也没有。充其量就是学校的各个专业做的一些有限的, 没有多少准确性的调研。所以, 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如果真正得到就业数据, 就需要对系、专业进行调整, 就可能要开设新的专业, 取消旧的专业, 这样势必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 而不稳定的师资队伍如何谈得上师资质量和教学质量。要保证以就业为导向, 又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那就必须建立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须在某一个领域内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 而这一点正是现今高职教育中较严重的缺陷。

以服务为宗旨就是努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为培养紧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人才服务。在这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高职院校是否有能力承担这样的责任呢?要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师资, 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教师必须具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师资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呢?二是环境, 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即应用型的人才, 就应该具备培养这样的人才的应用环境, 要创造这种环境中的训练机会。三是学生, 我们的高职学生是否都具备成为一个高技能人才的条件?一所高职院校不是仅有一个职业一个专业, 是否每个职业每个专业都能基本达到这三个条件?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不是下下决心, 搞搞教改, 做两个精品课程就可以实现的, 需要不断完善以上这些条件。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就是要把生产、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是没有问题的, 怎样结合生产?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一再强调要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一个实训基地应该是该行业的生产、经营的真正场所, 或者说它就是一个实体, 然而现在有多少企业愿意免费成为高职院校的这种基地呢?即使有这样的企业愿意成为实训基地, 又能为院校提供多少学习的机会呢?作为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 可是他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由学校自己建立实训基地, 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财力, 另一方面这种实训基地严重脱离社会和市场, 也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全国有没有这样好的实训基地?其模式又是什么样的, 可否在全国推广, 关于这些还有待研究。某些专业可以批量地进行实训, 而有些专业并不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训练。因此, 实训基地的建立存在较大的困难。

再说科研, 我们强调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 那科研又起了何种作用, 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 教师必须是科研的精英吗?高职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师资, 是应用型的还是研究型的, 当然科研可以提高师资质量, 那么教师到底应以什么为主?他们的科研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多大的关系?现在在学校中科研搞得好的教学任务却很少, 而教学一线的又很少有科研成果。这说明什么?

二、高职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办学模式

就目前的高职教育而言, 基本上还是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 从而有很多人认为要进行改革, 认为高职教育应该有高职教育的特色, 就应该以应用为主、以实践教学为主, 减少理论教学的比例, 以案例教学、任务为驱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现在职场是怎么做的, 我们就该怎么教。照此看来, 让学生直接到生产第一线去学习岂不更好, 何必来学校?高职教育重在应用, 是不是就只要会做, 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了?或者说做到什么就学点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理论知识都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去理解呢?那么没法举案例的, 找不到合适的任务的理论还要不要呢?现在是某个专家搞了个什么教学法, 就让所有的教师都按这种教学法设计教案, 也不问什么专业什么课程, 有人甚至要把课程的名字都要改掉, 改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名称, 要有动作含义, 不能是什么工程、什么基础。这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真的那么重要吗?真正的高技能人才就是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才吗?

那么高职教育应该是怎样一种办学模式呢?第一, 我们要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 这种人才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 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这种职业环境的建设。第二, 这种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我们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 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教学, 否则我们就只能培养出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操作工。第三, 并不是只要跨入高职院校的就都能成为高技能人才, 也就是说这里存在因材施教的问题。我们的精英教育经历多年, 然而一所大学一年内并未能培养很多真正的精英。现在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我们不能只培养仅能在某个专业做简单工作的操作手, 还要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关于精品课程的思考

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大张旗鼓地搞精品课程的建设。何为精品课程?我认为应该是经过较长时间教学积累, 不断总结出来的, 并且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课程。可是现在的精品课程有不少并没上多少课, 甚至都不是完全按精品课程的教学程序进行的, 只是做了一个漂亮的网站, 拍了几段录像, 按照某些专家的口味设计了一定的流程, 就成了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多了, 学校的声誉就好了, 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有了立足之地。为了搞好精品课程, 学校组织了大量的人力收集资料, 做网站, 拍录像。可想而知这样搞出来的精品课程对高职教育能有多大的好处。而且学校都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师和各级教学的考核指标, 想通过这种方法催生出更多的精品课程。试想这样出来的精品课程还精在哪里?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 必须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才能达到改革的真正效果, 不能今天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过两天又搞一套新的, 否则就无益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要对高职教育进行改革, 应该与国家建设相结合, 职业精英和教育专家共同出谋划策, 根据不同的职业和行业做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规划, 在此基础上建立试点, 进而推广, 这不是一种短期行为。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高职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 应当从长远考虑, 逐步实施, 最终把中国的高职教育办成有中国特色的、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高职教育。

摘要: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应该走怎样的办学道路, 实行什么样的办学模式, 怎样对现在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似乎早有答案, 并且在改革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改革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些措施仅流于形式, 如果不对其进行纠正, 势必影响高职教育的正常发展。

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改革刍议 篇10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 校方内部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对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程度高于理论知识教育, 对专业实践可的投入度较大,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校方对其不重视直接带来的隐患就是, 任课教师在教学态度上的不认真。一些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教学方式和方法趋于单一化, 缺少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互动交流。老师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 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热情, 进而削弱对英语的枯燥学习方式的兴趣感, 抵触英语课堂教学环节。再者, 校方提供的教学资源设备不足, 课程设备设置陈旧、老化严重, 英语学习有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多方面的课程内容, 互相促进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校方对教学设备提供不足, 对学生的英语视听教学能力不能有效地进行联系和指导。

(二) 学生自身的英语知识功底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的一大特点就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针对于学生本身存在的英语知识功底薄弱, 在教学进展上无形的造成了阻碍。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加大, 学生就会对英语课程的知识点越加难以掌握, 进而导致学生对英语学科技能产生放弃的念头。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通病就是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对英语单词和语法资源掌握不足, 在想要进行英语语言表达时无法正常开展对话, 自己的思想表达无法传递给对方, 学生就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从而逃避英语学习。老师没能及时的做引导, 学生在进行英语语言表达时出现的逻辑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更正。很多学生的英语表述按照母语的表述逻辑交流, 进而产生语法错若是按照母语顺序翻译就是:什么你在做?也就是说, 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没有及时的得到引导指点。

二、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

(一) 革新教学设备、注重方式方法多元化

必须迎合教改要求去革新英语教学观念, 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校方要对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充分提起重视, 给予教学资源设备上的支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 构建语音室和多媒体视听教室对学生的英语视听能力进行教学指导,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其次, 老师在教学环节中注重方式和方法的和谐统一,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照顾到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 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老师要尽可能多的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交流, 交流过程尽量全部使用英语, 借助多媒体电教设备为学生适量的播放英语电影和音乐, 学生在不断意会的过程中增进对英语语感的认知。课上老师要时刻引导学生多说、多练, 在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时, 老师不要正面进行批评指导。尽量不改变学生表达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语法或单词发音的指导, 这样学生也会容易找到问题的所在点。

(二)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文的英语教学改革针对的生源群体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高职院校的学生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英语课程改革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 在相互促进下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课堂上老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使实践融入到教学中来。如:老师可根据教材的情景对话内容设置情景再现,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对对话内容进行模仿和扩展。在角色表演过程中, 学生可以不去按照教材里故事发展的特点进行对话练习, 对话小组可根据生活中的细节做对话内容进行编排扩充。在语言交流上老师要积极融入到对话情景中去, 对学生编排的对话内容进行语法指导。这样一来, 可以充分能调动学生对英语表达学习的参与热情, 主动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对话练习。在不断运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语法点, 进而更好的锻炼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发音技巧。为高职学生在日后的就业道路上对英语沟通交流扫清障碍。

(三) 建立教学效果回馈评价体系

对教学环节和效果进行评价体质构建, 有助于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创新发展。教学评价的本质就是检验课堂效果的实现成功率, 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实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听课发言状态对学生进行评价制度管理。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加学分的奖励政策, 学分积累到一定分数就可以在期末考试中适量充当理论成绩的分数。对于理论知识功底不好的学生就会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加学分, 来争取期末考试时理论考试分值的及格率。这样一来, 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能力的练习, 进而达到高职院校对学生英语教改的设定目标。

总结:

综上所述, 通过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关探讨, 了解了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对于文化知识的足够掌握远远不够, 要充分的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发挥理论知识水平的实践指导作用。老师作为教改的执行者, 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角色作用。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进行课堂方式的创新和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注重对英语课上滋生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积累运用, 注重实践课堂的开展,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 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运用能力上的提升做出努力。

摘要:教育课改以来, 各个教育领域都在专注的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服务。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要宗旨, 它不仅仅是职业技术的学习, 也是对高等教育的文化学习。对于英语学科来说, 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的革新, 方式和方法的实践创新。本文就针对高职院校中对于英语学科的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希望可以给读者提供相关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林宇乔.告知云霄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J].《广州科技》, 2008 (14) .

[2]柯平.从专业英语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28) .

高职教育体系改革 篇11

关键词 现代教育理念 高职体育 改革

体育课程,一直是教学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门课程。一堂良好的体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在如今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职体育教育也迎来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改革的要求和目标,主要是为了顺应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进而发挥体育课程对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的巨大促进作用。

一、高职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心智的发展

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课程的开展,可以起到增强学生的体质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证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来适应如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仅是起到促进身体发展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心理,心智的发展也具有巨大影响。一堂体育课程的开展,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力,记忆力等等的发展,这对于他们今后工作的需要,也是有巨大的帮助。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各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首先良好的体育课程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因为在体育课堂当中,学生必须付出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来实现目标,这样就有利于培养的学生竞争意识,便于今后工作的需要。

同时,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的提高。在完成体育课程的要求时,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而他们在克服这些障碍的过程就是其克服困难的过程。此外,许多体育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团体协作才能够开展和完成,因此这又在无形当中促进了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和意识,都是他们在工作之后急切需要的。

由此可见,体育课程确实对广大高职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很多高职学生和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些重要性,因此导致如今广大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二、如今高中体育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理论课教学不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时,往往忽视掉了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而实际上,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同样重要。理论课教学就好像理论一样,实践课教学就好比实践,所以只要先把理论的基础打牢,在实践的时候才能體现出效果。而很多体育课程往往存在不重视理论实践课程的严重问题。

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还是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这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学生缺乏积极性,体育课堂乏味无聊,最终严重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活动类别太少,教学器材缺乏,也加剧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不明显,没有很好结合专业特点

由于在思想上缺乏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因此直接导致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显。一方面是教学对于体育教学态度的不认真对待,另一方面是一些高职院校缺乏相关的师资队伍。所以造成的结果是体育课程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等等都没有符合相应的要求,这也就暗示着高职体育课程必须要做出相关改革。

以上了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设体育课程时出现的一些比较严重的错误。由此可见,高职体育课程已经到了一个“不改不行”的地步。为了顺应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为了改善如今广大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必须要出台相关的实质性措施来针对以上的问题做出较大的修改。

三、解决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和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明确相关的要求和目标,结合实际给学生制定相关的目标,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体育课程这门学科。同时,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关系学生的需求,期望,便于相关活动的开展和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

(二)重视理论教学课程,转变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师要首先重视理论教学课程,增加相关的教学课时,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可以设置相关理论知识的考察。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加相关体育课程的类别,添加相应的机械设备,同时要配备一批认真负责的教学老师,为良好的教学模式而服务。

(三)突出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和学生专业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明确相关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侧重,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发面都要引起重视,使每一块内容的开展都要有实际意义。此外,体育课程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专业的特点,大胆地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一方面起到提升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方便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为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各种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要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教师,课堂,就业等等相关因素。相信在综合仔细规划之下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一定会给高职体育教学,给广大高职学生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许新,李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探究[J].大家2011(14).

[2] 曾杨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01).

高职院校护理教育观念改革初探 篇12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逐渐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工作。由于在较长时间护理教学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在恢复护理教学之后, 护理教学很大程度上受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和高等教学模式的影响, 培养的护理专业学生很难适应新时代、新时期社会对于护理人才的需求。因此, 高职护理教育观念改革是高职护理专业发展的前提。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都得到极大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同时, 广大人民群众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今社会老龄人口增多, 疾病种类多种多样, 现有医疗设施和人员很难满足医疗卫生服务要求, 这使得护理人员必须充当更多的角色, 护理人员不仅仅是医生的助手, 同时还要与其他医疗人员完成医疗保健工作, 对疾病治疗护理逐渐转向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实现全面照顾。护理工作在现代卫生服务工作当中充当角色越来越多, 护理对象从传统病人转化为整个人群, 从医院扩展到整个社区。随着社区医疗的推进, 护理工作更多的承担初级卫生保健、疾病调研与监控、卫生宣传等诸多工作。这些变化都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因此, 护理教育能够培养出满足卫生服务体系改革需要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

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医疗技术飞速发展, 很多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对于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服务工作已经成为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在传统临床一线, 护理工作除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基本工作之外, 还负责疾病观测、身体特征等相关生理指标的观测与监护。这些工作都要求护理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和使用器械和设备, 同时维护好设备。当遇到急救时, 护理中的护士还要配合急救准备、急救药物使用等工作, 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具备紧急医疗配合的能力。大量新的工作内容, 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具备更多的法律知识, 护理工作涉及到服务对象的身体健康。因此, 针对传统护理教学和新时期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新要求,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社会学科等知识。

2 高职护理教学理念和原则

2.1高职护理教育理念

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等特点, 在当下医疗改革的大环境之下, 社会对高职护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护理教育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全面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养高素质护理人员。在具体课程内容和设计当中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同时着力培养双师型人才, 双师型人才是提高高职护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护理专业与社会各部门的联系, 重视实践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

首先, 高职护理教学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护理人的重要培养基地, 高职护理教学必须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 才能系统化培养护理相关技术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文化知识、专业知识, 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因此, 明确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 高职护理教学观念改革当中, 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过去高职护理教育课程改革当中, 课程设置一直难以突破传统课程框架束缚, 难以直接与职业连接起来, 这就造成高职护理教学成绩并不突出。高职护理课程体系当中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努力构建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 通过基础课程、实践课程等实现相互融合, 从而达到培养拥有综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业人才。因此, 在高职课程设置方面, 要以职业能力生成为主线, 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与实践之间的障碍, 摆脱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对护理专业的影响, 建立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 强调个人健康, 注重突出护理工作的应用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增强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开发新的教学课程, 增添新的教学内容, 并注重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新的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再有就是, 在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护理应推行弹性学分制的灵活管理方式。传统固定学分制很难适应新时期高职护理教学需求, 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弹性学分制能够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有利于开展终身教育, 弹性学分制使得不同生源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因材施教。弹性学分制实施关键在于逐渐放宽入学年龄限制, 允许学分在不同阶段完成, 这样就使得终身教育变的可行, 同时也给学生更多时间去实践和思考自身职业道路的发展, 反作用于课堂学习, 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同时, 引进选修课、辅修课等丰富学生选择, 激发学生积极性, 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

最后, 高职护理教育改革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高职护理教育甚至是护理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护理专业是一个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为一体的专业。社会要求护理专业人才具备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传统工作, 同时还要负责疾病观测、身体特征等相关生理指标的观测与监护, 配合急救准备、急救药物使用等工作, 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具备紧急医疗配合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加强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进行在职深造, 努力拓展自身知识结构。同时, 大力支持教师到用人单位兼职学习, 挂职锻炼, 熟悉护理各个岗位需求和专业技能, 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项目开发, 引进优秀的具有专长的教师, 形成强有力的教师群体, 重视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等。

3 结束语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努力, 我国医疗事业得到极大发展。人们对于医疗和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在现代卫生服务工作当中充当角色越来越多, 护理对象从传统病人转化为整个人群, 从医院扩展到整个社区, 除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基本工作之外, 还负责疾病观测、身体特征等相关生理指标的观测与监护。还要配合急救准备、急救药物使用等工作, 大量新的工作内容, 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具备更多的法律知识。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面, 应明确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提高教学效率。以职业能力生成为主线, 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与实践之间的障碍, 摆脱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对护理专业的影响, 建立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 注重突出护理工作的应用性。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教师到用人单位兼职学习, 挂职锻炼, 熟悉护理各个岗位需求和专业技能, 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娜, 刘一丁, 王自媛.论高职院校护理教育教学改革[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3) .

[2]唐红梅.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05) .

上一篇:弱磁控制下一篇:应用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