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哲学

2024-09-26

应用哲学(通用12篇)

应用哲学 篇1

摘要:随着《工程哲学》、《工程演化论》等一大批工程哲学方面的论著的出版, 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工程演化论、工程本体论、工程方法论等工程哲学范畴的研究, 标志着工程哲学理论框架的确立, 而工程哲学的应用问题已经提上日程。文章从工程共同体、企业发展、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等五个方面探讨工程哲学的应用问题。体会到这是多视角、多学科、多领域、全方位的复杂问题。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深入的研究、长期的探索, 需要各界的共同奋斗, 才可能取得扎实的成效。而工程哲学应用问题的当务之急, 是要解决工程理念的应用问题和工程的评估标准问题。

关键词:工程哲学应用,工程理念,工程评估,工程共同体

作者曾经参与中国工程院组织的大庆工程哲学研究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织的虹桥交通枢纽的工程理念课题组的调研和写作工作, 深深体会到工程哲学是一门实践哲学, 是指导工程实践的学问, 它来源于实践, 其生命和价值在于指导实践, 所以对工程哲学的研究最终要回归到工程实践中去[1]25。经过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教授的共同努力, 已经出版了 《工程哲学》和《工程演化论》两本学术专著, 工程哲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之后, 研究工程哲学的应用问题就提上了日程。工程哲学不但要发挥思想性和理论性的作用, 更要发挥其工程性和现实性的指导作用。

工程哲学认为工程的本质在于利用各种要素进行造物, 工程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并且改变社会的基本面貌。工程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内容, 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就要加强工程哲学应用的研究。工程哲学首先要武装工程共同体, 促进其涌现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并且善于运用工程哲学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要促进企业发展, 在造物过程中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三要促进产业按照工程演化的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和结构的调整; 第四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建设高效、低耗、清洁、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第五要促进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落实[1]26。

一工程哲学要武装工程共同体

工程活动是由工程共同体进行的。工程共同体是以共同的工程范式为基础形成的一个以工程的投资者、工程师、建造者、管理者等组成的活动群体[2]。

工程活动是人类有意识的行动。工程共同体在工程活动中要用工程思维武装自己, 树立工程意识。 工程意识是以想象的艺术意识为先导, 从可靠的科学意识出发, 追求工程集成优化的目标、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权衡工程效益的利弊建立起来的。工程共同体特别是卓越工程师, 毫无疑问需要各种科学知识、技术诀窍、社会品德、环境责任、人类良知。但是, 最重要的是要牢牢地树立工程意识, 包括优化的目标意识, 安全可靠的核心意识和多因素、多视角、 多学科的比较权衡意识, 才能在多元、复杂、充满风险的工程实践中, 立于不败之地, 成为优秀工程的建造者。

工程意识有其独特性, 包括工程不追求“零和” 的科学目标; 工程不追求“想象”的艺术目标; 工程只追求集成优化、统筹兼顾的现实目标; 工程意识并不排斥科学的理论, 现代工程恰恰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 没有科学就谈不到现代工程; 工程意识也不排斥艺术的想象, 现代工程恰恰是建立在深刻的艺术创新的基础之上, 没有艺术想象就没有好的工程[1]107。

工程的本质是造物, 是直接生产力, 并且创造奇迹般的社会财富。然而, 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工程师和工人却未能获得其本来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报酬。长期以来, 由于忽视工程哲学的研究, 对工程的本质认识不清、工程师和工人的社会作用被严重低估和折扣。人们常常认为工程是技术的应用, 而技术则是科学的应用, 工程活动被看作低于科学和技术的活动, 工程知识被看作没有科学内容的“菜谱”, 工程师则被看作低于科学家的低等职业, 即便是高级工程师也要冠以“教授级高工”。在教育观念上, 不少人认为一流人才应学理, 二流人才可学文, 三流人才去学工, 优秀的青年不屑学工, 造成我国优秀工程人才的缺失, 难以造就卓越工程师和涌现工程教育名校。至于工人的社会声望、生活待遇就更加难以保证。因此, 工程共同体特别是工程师和工人要拿起工程哲学的武器, 提高全社会对工程的本质和工程共同体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纠正社会对工程共同体的偏见和不公正待遇, 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二工程哲学要促进企业发展

工程活动的本质是造物, 现代造物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 它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工程的本质、工程的理念、工程的决策、工程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工程伦理学、工程社会学、工程美学对于建设和谐美丽的工程和先进企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企业要自觉地用工程哲学的理论武装起来,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服务。

工程活动把企业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要素按照社会的需求整合起来, 通过工程创造而形成直接的生产力。它与作为生产关系的企业工程管理共同形成企业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机制, 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 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工程活动和工程管理的互动机制是企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发展动力。古代的作坊是个体操作的工程活动和经验形态的工程管理的互动模式, 推动农业工程和农业社会的发展。 近代工厂制的工人作业线操作的工程活动和制度形态的工程管理的互动模式, 推动工业工程和工业社会的发展。现代工厂远程控制的自动化流水线操作的工程活动和信息形态的工程管理的互动模式, 推动信息工程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企业内部工程活动和工程管理相互制约和促进, 实实在在地推进现代企业的发展壮大, 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企业内部生产力和工程管理的互动, 真实地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是微观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工程哲学要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和结构的调整

产业是生产相似的或相同的产品的一系列企业形成的, 同类工程的企业链构成产业。产业主要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 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文教卫生业等经济社会的生产部门。应用工程哲学的工程活动升级换代的演化规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研究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能够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 及时淘汰落后过时产业设备、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 推动着产业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

例如钢铁工程演化规律表现在钢铁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和阶段性变化。第一代古代冶铁作坊, 是几个工匠从原料到产品独自操作所有工序, 规模小, 产量低, 效率低下; 第二代近代钢铁工厂, 从原料到产品由大量产业工人在各个工厂使用机械、半机械操作, 规模扩大, 产量和效率有较大的提高; 第三代现代钢铁联合企业, 从原料到产成品实现了各工厂流水线联合生产和机械化、半自动化操作, 生产规模大、产量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第四代钢铁企业是当代自动化钢铁公司, 从原料到产品实现了连续生产和远程信息化控制, 企业生产设备是更加复杂的紧凑型结构, 从而达到既能保证产量增长和效率提高又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可持续。同时企业规模缩小且用工数量大大减少, 对产业工人整体水平要求很高。曹妃甸钢铁公司就是当代钢铁公司的典型代表。以上是钢铁工程的发展变化的几个重要阶段, 也是钢铁工程演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模型。

钢铁工程演化的模型形成了钢铁产业不同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钢铁产业的结构追逐用新型的第四代钢铁工程演化的模型取代以往的产业结构, 以便完成全行业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否则企业乃至行业就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淘汰出局。

四工程哲学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是生产要素配置、组合、运行、投入和产出的效率问题。生产要素包括资源、资本、劳动力、土地、市场、技术和管理等。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效率提高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变; 要求从通常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增长。各个产业链组成的生产要素是经济方式的基本内容, 离不开工程哲学和工程演化的应用研究。

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刺激、出口拉动, 转向依靠消费和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工程带动, 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工程的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工程, 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的低耗、高效、清洁、可持续的工程转变; 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和谐工程, 着力建造循环经济的工程, 把增长方式转变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上来, 实现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工程的演化、产业的演化使资源、资本、劳动力、 土地、市场、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运行、分配和投入- 产出发生变化, 促成农业、手工业、 工业、信息业、服务业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 应当指出,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生产要素的发展, 促进工程演化模型的发展, 人类进入微观的基因工程和宏观的航天工程的工程演化新模型, 预示着基因经济和航天经济的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诞生。

五工程哲学要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科学发展的观念是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是按照统筹兼顾 ( 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 的要求, 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这种发展观念和目前社会上流行的零和发展观念是不同的。所谓零和, 是博弈论里的一个概念, 意指博弈的双方, 一方得益必然是另一方吃亏, 一方得益多少, 另一方就吃亏多少。之所以称为“零和”, 是因为博弈双方的“得”与“失”相加, 总数为零[4]。按照逻辑实证主义的观念, 对早期研究简单的因果关系的科学实验而言, 不是成功就是失败, 不是真理就是谬误。这就是早期科学实验中的零和观念。对复杂的科学实验而言, 成功的概率是比较少的, 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对于非全称判断的问题是无法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取得真理性的认识结果, 按照证伪主义的观念, 成功就是证实, 失败就是证伪, 证伪是向证实真理前进了一步。总结证伪的经验教训, 改进实验的方法, 直到实验的成功, 或者逼近真理, 也可以视为真理被证实。也就是说真理是在不断地证伪之后得到的, 这就突破了不是成功就是失败的零和观念的束缚, 建立了从证伪到证实的发展观念。现实的工程活动远比人工控制条件下的科学实验活动要复杂得多。因为工程活动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某种理念的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工程理念是理念这个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和现实工程活动的经验和理想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概念、新观念、新范畴。从工程哲学的角度看, 工程理念就是人类关于应该怎样进行造物活动的理念[1]168。工程理念是工程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工程活动的灵魂, 通过工程策划、规划、设计、论证、决策、建造、验收和投产运行而成为现实的工程。现代工程是以优化为目标, 由技术和非技术要素集成-建构-运行的活动, 对集成-建构-运行而言, 各种要素不可或缺, 自然排斥零和发展观念。只能采取统筹兼顾、集成优化的发展观念, 从成败、利弊、轻重、缓急和风险的权衡比较中, 作出优化的选择。因此, 工程的理念体现着科学发展的观念, 通过工程哲学的研究和推广, 树立工程理念和工程意识, 有利于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解, 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必须指出, 当前社会上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用零和思维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 企图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某个社会现象, 甚至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扣以科学的、伪科学的大帽子, 是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的。

总之, 工程哲学的应用问题是多视角、多学科、 多领域、全方位的复杂问题, 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 深入的研究、长期的探索, 需要各界的共同奋斗, 才可能取得扎实的成效。而工程哲学应用问题的当务之急, 是要解决工程理念的应用问题和工程的评估标准问题。此外对于运用工程哲学的理论维护工程共同体的权益问题和重视工程教育问题, 也应该加以特别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殷瑞钰, 汪应洛, 李伯聪, 等.工程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伯聪.关于工程师的几个问题——“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二[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 (2) :45-51.

[3]殷瑞钰, 汪应洛, 李伯聪, 等.工程演化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43.

[4]冯·诺伊曼, 摩根斯顿.博弈论与经济行为[M].北京:三联书店, 2004:107.

应用哲学 篇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姓名:方微

学号:091712406 关键词:辩证思维

矛盾

实践与认识

本文摘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任何事物都有二面性,我们要辩证得看待问题,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六、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拚搏奋斗吧,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参考文献】

例谈故事在哲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3

都是波斯猫惹的祸

一战期间,一位德国军官在用望远镜瞭望远方的法军阵地时,发现远处土堆上有一只猫在晒太阳。“奇怪,这只猫每天上午八九点钟总是在那里晒太阳,已经连着四五天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位德国军官问道。旁边人答道:“也许这是只野猫吧。”这位德国军官接着说:“不对啊,野猫不会在大白天出来,更不敢在炮声隆隆的阵地上出没。这是只漂亮的波斯猫呀!战争期间拥有这种名贵猫的绝不会是下级军官,因此我推断,在那土堆附近,很可能有法军的地下指挥部。”他说完就向长官报告了这一情况。长官认同了他的推断,立即命令炮兵向那个土堆附近进行炮击。随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土堆附近果然有一个法军的地下指挥部。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善于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上述故事中的德国军官就运用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由“漂亮的波斯猫”连续四五天在炮声隆隆的阵地上出没推断出,那附近很可能有法军的地下指挥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处理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富翁们的要求

一个美国富翁和一个犹太富翁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让他们每人提出一个要求。那个美国富翁爱抽雪茄,于是要了雪茄,而犹太富翁则要了一部能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他大声喊道:“给我火机,给我火机!”原来他忘了要火机了。犹太富翁紧紧握着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都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得到了发展,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汽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会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受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的价值观会使人们作出不同的选择。上述故事启示我们,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山羊的主张

从前,有几只动物一起在沙漠中远行,它们分别是山羊、狐狸、熊、狼。它们走啊走,忽然发现迷路了,转来转去,总是回到同一个地方。随身带的水和干粮快用完了,于是它们想派其中一只动物去探路。可是让谁去呢?大家都想到了熊,因为熊力气大,能力也大。可是熊却拒绝了,它说自己笨重,无法承担重任。于是大家又想到了狼,因为狼韧性强,坚持的时间更长。可是狼也拒绝了,它说自己怕热。后来大家想到了狐狸,因为狐狸聪明,好认路。可是狐狸也拒绝了,它说自己体力不行。大家都不想去探路,于是这任务就落在了山羊身上。山羊走了不久就回来了,它兴奋地说:“找到绿洲了,就在不远的地方,大家跟我走就行了。”于是动物们就出发了,走啊走,不知走了多远,终于找到了绿洲。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上述故事中的山羊其实并没有找到绿洲,它只是在附近转了一圈就回来了。因为它发现,问题不是找不到绿洲,而是大家对沙漠产生了畏惧,越来越消极。因此,要想找到绿洲,就必须先克服这种畏惧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想办法,多想对策,不能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无所作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扬帆远航,到达成功的彼岸。

应用哲学 篇4

《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是他的第四部音乐哲学系列著作, 彼得﹒基维在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且因出于分析哲学传统, 作者在看待和讨论问题时的明确、逻辑与细致特别值得我们借鉴与参照。书中对任一概念、术语和范畴的界定均极为精确, 对于理清思路、推进思考十分有效。全书的中心命题是针对“纯音乐” (也即没有标题内容的纯器乐作品) 的感知、聆听和理解, 不仅批判性地考察了诸多前人的理论观点, 而且提出了诸多有趣的观点和新思路。特别如, 音乐中的“模仿”问题;聆听和理解纯音乐时, 关于音乐中解读“再现性” (海伦的方式) 内容或在情感上与音乐上形成共振等相关问题做了非常内行和精准的分析。

整本书中, 作者并没有向我们作出概念性的解释, 即什么是纯音乐。他说, “我们应该如何给纯音乐“下定义”?如果我们聪明的话, 就根本不会尝试着去定义它;因为我们很可能会定义过宽或过窄, 而且还会引起其他的哲学难题。”或许可以理解为:有智慧的认识轻易不会给人们答案的。但是, 通常意义上为了我们今天的论述, 如果可以的话, 我们是把没有标题内容的纯器乐作品称为纯音乐。

二、用哲学的思维思考问题

文章当中的第四章《海伦的方式》, 其实是向我们提出了纯音乐体验的一种模式即再现模式——再现性地聆听和欣赏 (虽然在学术上人们对这种观点存在不同的看法) 。因此, 我就这个问题说一下我的认识。

纯音乐体验, 即使是在最浅的“无意识”的音乐鉴赏层面, 音乐都是为耳朵所设的感知和认知对象, 对他的理解要借助某种描述或其他方面, 无论这个方面对于意识是多么模糊并且是多么模糊地呈现于意识中。音乐愉悦是从聆听和想象到的某种事物中获得愉悦。用当代精神分析哲学的方法来讲, 音乐是一种意识的“意向性”对象。

意向性的理解音乐的最为明显的方式就是, 把它理解为再现性的艺术。对音乐的再现性问题, 人们一直争论不休, 是因为在他们看来, 再现的本质上应当是充满了内容, 而纯音乐是纯粹的, 无内容的;再现一定是对某物的再现。但是, 要值得注意的是, 再现并不是音乐的最终目的。

1 8世纪, 在音乐最初被看成是美的艺术的一部分的时候, 是因为它可以模仿—这个原则将所有的艺术连结在一起而成为一种工作:真实反映自然。比如绘画艺术, 1 8世纪末期大卫的一幅名画《马拉之死》, 真实反映了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马拉遇害的事件,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 可以说绘画艺术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那么, 音乐模仿的是什么呢?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 使得人们对此提出了异议。其实, 我看来, 音乐中的模仿, 有的是对自然现象的模仿, 当然更是对人类情感态度倾向的表达, 但是她终究还是为了通过用音乐特有的方式进行传达引起人们的情绪的波动变化, 唤醒人们的情感经验, 从而使人产生情感体验。

例如标题音乐,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 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夏》则出乎意料之外, 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 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 第一乐章欢快活泼;《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 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

还有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乐》,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 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 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 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 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 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 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 激昂有力, 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 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 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 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 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 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 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 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庞大的尾声, 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 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再如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作品“以精湛的对位技巧赋予复调音乐无限的魅力”——这是我们首先会说到的, 但是, 作为纯音乐的典型代表而产生的效果也经常被解释称为源于它的自身再现性特征, 这样该如何解释呢?答案一定是, 在明显为非再现性这样的浅层表面下, 有一个更深层的再现性层面, 这很好的解释了我们从听到的纯音乐因素中获得了愉悦。其实, 所有的音乐, 当然包括纯音乐在内所具有的相同的音乐要素——和声、节奏、对位、旋律。

由此可以说, 所有这些我们讨论过的音乐, 都有一个深层的再现性层面, 那就是表现——表现人们的情感, 激起人们的经验情感, 从而使人的情感和音乐产生共鸣, 完成情感体验的全过程。

三、小结

《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启发性对我很有帮助, 彼得·基维的这种冷静、扎实而理性的学术风格对我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他让我意识到思考问题不能从片面的观点入手, 要辩证的动态的看待问题, 对我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我挖掘、构造和改造我的思考模式, 规范思维方式, 养成高效的思维习惯进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彼得﹒.基维 (PeterKivy) 是美国当代哲学家, 鲁特格尔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自1980年始, 他先后写作并出版了五部系列音乐哲学著作, 对音乐与表现、音乐与再现、音乐与戏剧、音乐与体验、音乐与表演之论题展开深入的哲学运思。本文就是对这本书《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Music Alone: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urely Musical Experience, Cornell Uni.Pr., 1990]的中译本的个人读后感和思考。

关键词:纯音乐,音乐体验,海伦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彼得﹒基维.《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2]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张钱.《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应用哲学 篇5

思想1: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阐释:英雄渴望战胜对手,但一旦把对手打倒后,英雄反而怅然,陷入寂寞孤独,因为矛盾的对立面没有了。今两虎共共斗,其势不俱生,是的,但一旦只剩其中一虎,这只虎也会退化成病猫的。国与国,人与人,要善于求同存异。承认差异,相互尊重对方,世界是多极的,任何制造单极都是徒劳的,和谐共荣才是方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是如此。

思想2: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相处,还是应当以宽容为本。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要善于创造条件,把握机遇,实现向自已有利的方向

思想3:矛盾的对立面始终处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过程中。矛盾的对立面的斗争、冲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要经历一个由隐蔽到鲜明的过程。

阐释:见微知着,防微杜渐。

思想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阐释: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老人说过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如果换一个说法,那就是人是为成功解决矛盾而生的。人与自然有矛盾,由恐惧到顺从,由顺从到征服,由征服到合理改造和利用。人与人之间,由斗争到宽容,由宽容到合作,由合作到无私帮助,人一天一天地高尚着。人自身也是,本我的恶与超我的善矛盾着,人的心灵挣扎着,但终有身心和谐的一天。

思想5:矛盾斗争的结果有三种: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替代;三是矛盾双方融合为一个新事物。

尼采哲学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哲学思想 权力意志 当代教育

19世纪的哲学殿堂群英荟萃,尼采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他的哲学观点有着很强的预知性,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从权力意志到上帝之死,再到永恒的轮回,无一不为我们当代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启迪。

1 尼采哲学思想简述

1.1 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观点是在叔本华的生的意志观点基础上发展而来。尼采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为了某种目的甚至甘愿拿自己的生命做冒险。此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生的意志,彰显了另外一种意志——权力意志。为了达成某个目标,人们需要通过权力来不断巩固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尼采不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在,他更强调的是超越性,即使人生来千差万别,但都可以通过不断的超越而重获新生。尼采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叔本华否定、灭绝生命意义的悲观主义精神,并注入了创造、奋斗和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生命本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从开始就是一场悲剧,生命的价值在于人们利用权力意志,合理的提升完善自己从而让自己过得更精彩。

1.2 上帝之死

在过去的评判标准中,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基督教的道德价值,上帝就是一切的最高标准。然而,权力意志已经是对过去悲情色彩的一次超越,尼采认为,在评判标准上,也应该逾越过基督教的鸿沟,颠覆神学的束缚,向往自由精神。尼采在著作《快乐的科学》中这样写道:“我每天早上提着一盏灯笼,到处寻找上帝,但是找不到他,上帝死了,上帝死了。”在当时那个年代,尼采的观点根本没有人相信和接受,人们不相信上帝死了,人们只相信尼采疯了。然而,尼采是正确的,在权力意志的驱动下,上帝俨然不是最高标准,上帝死了,人还活着,人才是一切价值的最高标准。上帝之死观点的提出,是对传统价值标准的一次挑战,超越与创造才是它的核心。

1.3 永恒的轮回

尼采永恒的轮回观点,是在古希腊神话《西西弗斯与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每日要重复着推石工作,石头到达山顶的一瞬间便会滚落,如此往复,无休无止。这种死循环的工作,无疑是对生命的一种无谓消耗,徒劳而已。荷马评论西西弗斯的山石,既是悲惨的源泉,也是重获幸福的跳板。悲惨在于,我们往往会在重复的机械运动中迷失自我,无法寻找生活乐趣所在。重获幸福则在于,此时彼刻,西西弗斯掌握着自己的命运,面对悲痛只要不麻木,就还能发现希望,就还会拥有生的欲望,即使面对悲惨的轮回,也还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尼采永恒的轮回观点与之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尼采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生命中所有的事情都会按照一定的次序和因果在宇宙中不断轮回。正是因为永恒的轮回,我们更应该把握住每一个瞬间,把握住每一个当下,让每一个当下都成为永恒,在每一个瞬间充分发挥自我的价值。

2 尼采哲学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2.1 权力意志与自我超越

尼采权力意志观点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他强调的是人们对这种差异所做出的努力,即超越。将这一观点迁移到教育中,在学生方面,学生可能已经发现了身上的不足以及与别人的差距,但发现仅仅是一个前提,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知识有机的填充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断巩固和完善自己,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超越。对于教师来说,教育要讲究“因材施教”,个体的差异性无法避免,尽管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也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教师可以在一些小的方面做出努力。例如,可以定期将对同一学科感兴趣的同学组织到一起,进行论坛或者其他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可以使这一方面相对有天赋的同学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权力意志”,在某一方面取得更大的建树,实现自我超越。

2.2 上帝之死与创新教育

尼采“上帝之死”观点代表着一切价值的重估,将这一观点迁移到教育中,可以理解为教育的创新。现实中的教育体系是在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中保留下来的经典。面对经典,我们不去否认,但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会创新。创新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教育体制的创新、课程设置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等等。

在教育体制创新方面,近年来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现在的中考、高考已经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过去的“一考定乾坤”现象逐渐得到淡化。“会考成绩整合”、“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特长生加试”等政策也都是我国教育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的新成果。教育体制创新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也更好的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大了对实践课程设置的比重,信息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逐渐得到了重视。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考试科目的重要性,对于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强大需求量,对这些科目的重视程度也陆续加大。所谓人才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懂得欣赏美、认识美的灵魂同样也十分重要。

近年来,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创新天翻地覆。从过去单一的教师讲授,板书辅助,到现在的小组协作、探究式学(上接第157页)习,教室安置大屏幕、电子书包进课堂,移动设备辅助教学等,这些都可以说是教学模式方面的伟大变革。近年来的“翻转课堂”、“跨越式课堂”等崭新的教学模式,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新尝试,对探究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3 永恒的轮回与终身教育

将尼采“永恒的轮回”观点迁移到教育中,使人不禁联想到终身教育,教育也在轮回。我们小时候从老师长辈那里接受教育,等我们成年,我们开始教育我们的后辈,如此循环,生生不息。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接受的教育。近年来,为了实现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践行终身教育的行动广泛展开。无论是开放大学教育还是教育门户网站的建设,都为终身教育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便是对这句古训的最好印证。除了学校教育,生活中的教育更是无处不在。每一个当下,我们面对所发生的事情,综合做出评判和选择,这是一种学习。每一个瞬间,我们超越自我,勇于面对挑战,这是一种追求。正是这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交织成了整个生命长河,在这个长河中不断履新不断进步,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将各种知识不断扩充到我们的认知体系中,用它来教育后辈,用它来规范自己,用它来指导生活,用它来学习工作,通过身体力行的践行终身教育,收获终身教育所带给我们的种种益处。

3 结束语

尼采是德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很多哲学观点在教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践行。不仅仅是尼采,很多哲学家的观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哲学的价值不仅仅是思辨人生,更多的是用来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命的长河生生不息,哲学指导教育,教育践行哲学,在哲学与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人们会更好的认清自己,认真坚定的在生活中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劳伦斯·吉恩.视读尼采[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2]张贵银.尼采哲学的当代意义[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114(2):103-104.

[3]刘俊华.回归与超越——尼采哲学中生命意義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4):15-17.

[4]王维东,李虎.上帝万岁!上帝死了!——尼采信仰哲学的现实性意义分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33(4):74-76.

趣例教学在哲学课中的应用 篇7

第一, 以趣引题, 定好基调。常言说,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为何那么重要?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成功的开头, 有如乐章的序曲, 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 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 导入新课, 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拨动其思维之弦, 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如在讲“联系”这个概念时, 先播放哲学寓言故事“唇亡齿寒”的短片, 说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 如唇齿相依, 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即“联系”。那么, 什么是“联系”呢?同学们就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去探讨。又如在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 先请一个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 进而引导学生分清“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然后引入正题。

第二, 以趣言理, 深入浅出。哲学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 它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但从认识过程看, 感性认识才是认识的起点, 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对具体、生动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开始的。因此, 教学应遵循从个别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带有哲理性认识, 使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相一致。运用趣例组织哲学教学, 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化抽象为具体, 变呆板为生动, 深入浅出地阐述原理, 从而使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如在讲“必须按规律办事”时引用寓言“揠苗助长”。接着, 再举一例“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终生悔恨”去印证。这例说的是生物学家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 结果十个子女中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 其他七个都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病。后来, 达尔文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奉劝那些表兄姐, 千万不要走我的路而近亲结婚, 就当知心朋友吧!”最后选用谚语“强扭的瓜不甜”让学生分析。这样, “规律的不可违抗”这一难点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第三, 以趣结尾, 余音缭绕。好的结尾, 有如咀嚼干果, 品尝香茗, 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 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 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 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 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 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应用哲学 篇8

一、应用内因外因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不会凭空产生, 须借助外因的刺激,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如教“河蚌的解剖”时, 可这样创设外因条件:在实验桌上摆上养河蚌的水槽, 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观察。在这样的外因条件下, 促进了内因的发展变化。学生有的将河蚌放在开水中, 有的直接用解剖刀解剖, 有的则敲开蚌壳。学生在这样的和谐互动中, 总结出较好的解剖方式。又如学生在研究“昆虫触角的作用”时, 可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外因条件:先给学生讲一个西楚霸王的故事:“秦朝末年, 刘邦、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的谋士在项羽将败退的乌江畔, 用蜜写下‘楚霸王自刎于此’的字样, 项羽败退至此, 见到的是蚂蚁组成的这六个大字, 以为是天意, 遂刎颈而死。”学生观看了有关的影视片, 然后根据这个故事设计研究的方案, 激发了创新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应用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唯物辩证法把自然界看成是有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一切都处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在教学中, 我们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原理, 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路去分析、说明生命现象, 引导学生不依常规地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方法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初一《动物学》中的“原生动物门”时, 可启发学生按照异中求同的思路, 由学生总结归纳出原生动物门的特征。生物学科实验多, 若按照实验指导进行, 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 缺乏成功的刺激。有的实验完全可以改成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因此, 上实验课时, 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让学生做实验, 而是提出研究的目标, 让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去设计, 从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效果等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应用实践第一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 实践是科学, 是求知的最终目标。因此, 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生物研究能力的课上, 可让学生开展“糯米酿酒的研究”课题活动, 在实践中进行有益的尝试。学生设置了如下课题:一是温度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研究, 二是不同原料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研究, 三是酒曲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 四是酒曲的成活对糯米甜酒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 学生自己大胆实践, 自己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点拨下自己解决问题, 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应用检验真理的标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对学生不同的想法、做法、问题、思路等, 可不急于肯定和否定, 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是引导他们理性地思索, 大胆地尝试, 让他们觉得成功与失败都光荣。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时, 要起到协调、指导、评价的作用, 促使学生开展迁移、发散、想象、联想, 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如教学“细胞膜的流动性”时, 可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想象出让人容易理解的事物。他们有的把细胞膜比喻为浮萍, 有的把细胞膜中的磷酸分子比喻成一条河, 而载体好似这条河中的一条船, 它不断地在运载着过往的客人, 并且, 这只特定的船只能运载特定的乘客。

在教学中, 还要引导、教会学生不要怕错, 敢于标新立异, 是否正确, 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学习时要进行相似联想、相反联想、图文联想、因果联想、相关联想等。如教“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合成和分解”“蒸腾作用和细胞吸水”等内容时, 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教学“生物的结构特点”时, 可让学生发挥图文联想能力, 认识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 篇9

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 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而古代的哲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设计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学科, 是建立在自然、人文等基础上, 把人们心理状态, 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 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 它同时可以用于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 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反过来再作用于设计, 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需求的作用。

2 中国园林艺术的分析

2.1 园林的含义

园林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特殊的存在类型。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 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 、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所以, 从广义来讲, 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2.2 中国园林的特点

与西方园林设计讲究的“几何式”———构图布局均衡匀称、井然有序, 崇尚人工美, 重视人改造自然的观念不同, 中国的园林设计讲究的是“自然式”, 即诗情画意、崇尚自然、步移景异。中国园林艺术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是相互结合的,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利用自然美。用水池、假山、花草、树木营造自然环境;讲究亭、台、楼、阁、廊、榭建筑形式美, 与自然环境协调。

(2) 采用楹联、匾额、碑刻、书画题记等, 营造文化氛围。

(3) 含蓄深沉、平易精微, 风景美、艺术美、文化美融为一体。

3 中国南北两方园林的风格特点

3.1 北方皇家园林

(1) 规模都很大, 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 重视选址, 手法近于写实。

(2) 景区范围大, 景点多, 景观丰富。

(3) 功能内容和活动规模都比私家园林丰富和盛大得多, 几乎都附有宫殿, 常布置在园林主要入口处, 用于听政, 园内还有居住用的殿堂。

(4) 风格侧重于富丽堂皇, 渲染出一片皇家气象。造型也比较凝重平实, 是华北地方风格的体现, 与江南轻灵秀美的特点不同, 如图1。

3.2 江南私家园林

(1) 规模较小, 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 小者仅一亩半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 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 曲折有致, 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 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如图) 。

(2) 大多以水面为中心, 四周散布建筑, 构成一个个景点, 几个景点围合而成全园。较大之园有几个景区。

(3) 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 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生能诗会画, 善于品评, 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 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

4 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4.1 自然观

(1) 注意内外环境的关联。中国的园林设计始终是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中国建筑有亭、台、楼、阁、廊、榭等类型, 它们或处于山顶, 或位于水边, 其目的就是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 既能得自然环境之利, 又能成为整个环境的一部分。园林中的庭院与周围的厅、堂、廊、室等既“隔”又“通”, 实际是厅堂的延伸和扩大。不仅可供人们劳作、休闲, 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借景”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 其实质就是把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联系起来。中国建筑的门窗, 不仅能够采光与通风, 多数还有“借景”的功能, “景窗”、“景洞”等便是如此。

(2) 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借景”多为“远看”, 而引入自然景物则为“近观”。立石、养花、制景, 在中国均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多喜爱养花、种草, 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 也意在以小见大, 将无限意境寓于有限的景物之中。反映出来的就是人们依恋自然、热爱自然, 希望与自然和谐的感情。

(3) 崇尚“宛若天成'的境界。虽为人作, 宛自天开”是中国造园中最受推崇的境界, 其情形则深刻表露在中国园林的设计当中。不可否认, 古代宫殿和豪宅, 特别是北方的皇家园林确有追求华丽堂皇、珠光宝气的倾向。但从中国园林设计的总体来看, 主要倾向还是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 只是将原有的景观稍加处理或根本就不进行人工处理, 而使其呈现更多的自然特征。

4.2 人文观

人文观主要涉及对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在古代中国, 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 并以儒家倡导的“治国、齐家、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中国的园林设计充分体现了这种意识, 其建筑形式和装饰样式以及其它的表现形式都有教化的意义。因为园主, 特别是在南方私家园林中多是文人学士出生, 并且都能诗会画, 善于品评, 充溢着浓郁的书卷之气, 所以能够体现人文意识的载体极多, 特别是在园林建筑的室内除壁画外, 尚有雕刻、匾额、楹联、书画以及挂屏、钟鼎、铜镜、文房四宝等。在上述物品中, 匾额、楹联等物品极具特色, 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 又能从内容上起到警世、激励、自勉、烘托和点题等作用。

4.3 伦理观

(1) 严格的等级制。中国的园林设计在房屋规模、结构形式、色彩选用等方面均有严格的等级界限。《礼记》中就有“楹 (柱) , 天子丹 (红) , 诸侯黝 (黑) , 大夫苍, 士 (黄) ”的记载, 说明了早在春秋战国, 就对建筑的用色作了明确的规定。

(2) 明确的秩序感。即在园林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式上等明确表示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等地位, 区分辈份、年龄、性别等差别, 让空间环境布局、室内的家具配置为此观念所支配。其表现是强调布局的严整性, 注意轴线的作用, 主要建筑、空间环境和室内的重要家具大都位于轴线之上。次要的则依次分列至两侧。

4.4 审美习惯

(1) 空间形式大多完整无缺。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多为矩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十字形。很少使用不规则的形状, 也不习惯在完整的形体中随意添加或是削减。在多个空间组合时, 喜欢形成序列, 就像写文章, 必有头、有尾、有高潮。

(2) 空间分隔常常“隔而不断”。在空间分隔方面, 多用虚拟分隔, 以获得似分非分, 似断非断, 隔而不断的效果。中国园林的空间环境中的屏风、照壁、帷幕等极有特色, 其最大特点就是“隔而不断”, 并有很强的装饰性。进入其中, 又让人感到“曲径通幽”、“豁然开朗”。

(3) 采用含蓄的装饰手法。中国园林设计的营造手法反映了人们偏爱含蓄、不喜直露的习惯。传统的建筑中常用蝙蝠、鹿、鱼、鹊、梅等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 寓意有福;“鹿”与“禄”谐音, 寓意厚禄;“鱼”与“余”谐音, 寓意“年年有余”。象征和隐喻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广泛应用都是设计者和园林主人托物寄情、寄志, 用以表达美好的意愿。这种含蓄的造园手法, 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也确实能给欣赏者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悉心揣摩的余地。

5 结语

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古代哲学思想的应用和关于其精神层面内容十分丰富的, 深入研究这些思想因素和精神层面的知识, 不仅有利于理解中国园林设计乃至世界园林设计整体的形成与发展;还有利于理解中国园林设计多种多样的风格特征, 文化内涵, 以及设计营造的多样性;也必将有利于提高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的佼佼地位。

摘要: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十分重要的理论, 也是设计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学科, 其在设计与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析了中国南北两方园林的风格特点, 从自然观、人文观、审美观、伦理观等方面探讨了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设计,园林,心理学

参考文献

[1]萧默.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应用哲学 篇10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时代的来临, 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开始担忧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到今天, 已然走过了扩大规模的发展历程, 正逐步走向一个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但在管理实践中需要一些哲学思想和艺术策略, 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艺术化、人本化, 真正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二、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管理哲学

(一) 管理哲学是规定和诠释管理的科学与艺术的“黄金法则”

管理哲学一般是指科学管理中的普遍原理、原则和哲学观。美国哈佛管理丛书《企业管理百科全书》认为管理哲学是指最高管理者为人处事的信仰和价值观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观点是哲学恰恰就不是哲学。这是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 从他的观点可以得出: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既需要从具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通过多维或反复的思辨和训练中汲取其知识和技术的养分, 同时也需要从多种科学的交叉来获取管理哲学的精髓, 即管理哲学中的多边主义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 管理哲学正是在“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这对矛盾的对抗、统一中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管理哲学的魅力就在于艺术与科学间相映生辉[1]。

(二) 管理哲学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体现

1.师生互动。

在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中, 教育是主体, 同师生分别发生互动、交换行为。互动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师生情感的事实;而交换则强调了教育的目的, 即师生各想得到的物质。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情境中, 教师要主动按学生想要得到的标准与目标, 不断调整和塑造自己的教育方法与策略, 以达到影响调控职业技术学院中学生行为的效果, 最终使相互之间的互动升华为和谐发展[2]。从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角色和技能的视角看, 教师是职业技术教育中互动行为的核心与关键, 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关系的建设者、引领者和倡导者。因此, 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主动精神和权变能力, 同时还要有人际互动的艺术, 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作出积极回应、准确判断, 以及能选择有利于良性互动的教育风格和调控技巧, 从而积极地引导, 甚至影响学生。

2.内在动因。

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日常管理中, 学生的需求是产生教学动机甚至学生行为的基础, 通常是以某种日常生活行为表现出来, 适度的行为状态会激发某些学生努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而一旦这个状态过度, 容易使学生产生不和谐行为, 甚至是逆反行为。因此, 将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教育作为诱因, 通过对教师对学生的自尊、个人理想实现的尊重和开导, 增加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的机会。

(1) 情感管理:

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咨询、激励、正确的引导与积极的交流, 倾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 找到师生间经济逻辑与感情逻辑的平衡;通过提高学生的内心的满意度, 鼓舞学生的士气, 使教师与学生的目标趋于一致。

(2) 生涯管理:

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能力、平时兴趣出发, 与他们一起进行个人生涯设计, 同时对他们的生涯计划的实现提供相关信息、咨询、引导、弹性时间等。个人生涯设计与规划能够持久地调动师生间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人性回归和全面协调发展。

(3) 民主管理:

学生获得权力、影响力, 也是教育重要的内在动因。教师应逐步从命令式、传统式管理慢慢过渡到协商式、参与式, 就是说, 教师要真正参与到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方法适应、成绩进步情况等学生关心的事情中去。

三、职业技术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 内涵

严格意义上说,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指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 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 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的前提。职业技术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对学生教育及学习的本位出发, 并在其中 “尊重人权、体现人性、考虑人情、不能超越学生在此人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 不能忽视学生在被教育当中的各种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对君权、神权思想的彻底否定与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普遍尊重;对自由、平等、法治等的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 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目标的渴望, 也就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对学生的“神本”与“君本”的超越中扬弃。虽然目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无法使全部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共享人类所赋予的权益, 但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则是实现和谐校园的根本途径, 也是唯一的方法。

(二) 必然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 “物化”现象也日益突出, 人也变成了经济类的动物, 必然导致人的价值的衰退和生存意义部分丧失, 这也会限制、阻碍甚至破坏人与人间的正常理解、沟通和交往。如果人的主体价值被忽视, 人际的亲情、爱情、友好互助的平等合作精神被冷漠化, 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个性发展也将受到制约。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学生也关注自身的自由、情感、存在和自身价值, 人与人间的尊重、信任、沟通、理解等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 应承担起以人为本教育的理念先锋[3]。

1.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注重素质与人才的特色, 追求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前, 我国的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信息技术层出不穷, 人类的生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4]。在知识经济时代, 任何高新技术都是由人创造、使用, 并为人服务的, 反过来对人的知识、智慧、各方面人才的才能和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和未来的科技战实质上是人才战, 知识和人才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人才将大幅度升值, 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 人的创造性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的地位、价值也必然不断提高, 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对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学生也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以便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现[5]。

2.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资源的作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教师资源、信息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整合共同起作用的结晶, 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资源。

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教师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 即一切为了“育”好人。一所成功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 不仅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而且需要发挥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充分挖掘其潜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学校教师带领下学生同心协力去完成学校的发展目标, 挖掘师生的内在潜力, 才能真正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三) 实现

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强调“学生是教学的核心和动力,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发挥其学生的参与精神、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同时也要完成被教育者的自我成长、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目标。这是职业技术教育中教师 “既教又学”这一特征的直接显现, 而以提高教育效率为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 尽管都把对学生的关注作为教育的核心问题, 但对学生的教育仅仅是手段, 是作为“育人”而进行教育。因此, 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应该依托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结论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 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每个学生应该都能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学习创造潜力, 同时这也有助于挖掘出在职业技术教育当中学生每个人身上隐藏的财富。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及教育理念, 强调人本思想, 也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不仅要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理念、教育方法之中, 重要是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当中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 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建设的整体氛围和校园文化里[1]。

参考文献

[1][6]范全欢.简论管理哲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与探索[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2009.

[2]高猛, 赵平安.谈面子管理的哲学与艺术[J].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3]孙静.浅谈当代教育管理之“以人为本”[J].今日科苑, 2009, (12) .

[4]陈文.当代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价值选择[J].广西轻工业, 2008, (5) .

哲学原理在肺减容术护理中的应用 篇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它学科起着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在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哲学将作为理论基石,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1 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称其为“认识事物的显微镜和放大镜”。在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缜密的思维去捕捉病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而学习哲学是发展和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我们所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启示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其内在规律决定的: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每一个阶段又各有重点。每一个阶段的观察重点也并非在所有阶段中都是重点。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这一哲学基本原理决定了在护理工作中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放矢。根据这一原理,笔者提出肺减容术的阶段性、连续性护理,为医务工作者们在临床护理中掌握病情变化,充分的预见病情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

2 在哲学原理的指导下对肺减容术进行阶段性、连续性护理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有关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都有其特点,并且其发展变化都符合其内在的规律的基本原理,笔者在此将胸外科的肺减容术术后护理工作进行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分析,在抓住主要矛盾-实现护理效率最优化的基础上,探讨在每个护理阶段中的重点、难点,以求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实现最大限度帮助患者康复的目的。

2.1 阶段性护理

2.1.1 初始阶段 术后重点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准确、完整、及时记录。观察神志、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引流量、出入量的变化。如有异常,即时通知主管医生给予处理。并保证液路和引流管的通畅。

2.1.2 强化呼吸道管理阶段 协助病人翻身叩背排痰,每4小时一次,每次10分钟。并配合左手刺激胸骨上窝,鼓励病人咳嗽。给予雾化吸入,每八小时一次,每次20分钟。必要时负压吸痰,以纤维支气管镜在局麻下行气管内吸痰。并间断给予氧气吸入,防止长期高浓度吸氧引起二氧化碳滁留。此期强调术前术后的配合。术前做好健康宣教,指導患者模拟练习,掌握咳痰及腹式呼吸的要点,以建立配合手术的积极性和恢复健康的自信心。

2.1.3 并发症的观察阶段 术前术后均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避免患者咳嗽过度用力,防止漏气、气胸及活动性出血等二次手术,后期观察有无因咳痰不畅及长期面罩吸氧引起的肺不张、脑缺氧、呼衰等。

2.2 连续性护理

2.2.1 心理护理 肺减容术的病人多来源于阻塞性肺气肿,病程长、肺功能及肺的顺应性下降、身体素质差。患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要针对个体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让患者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即个性化心理护理。重视健康教育,尤其是手术前准备阶段,健康宣教及各种操作前的告知程序一定要做到位。病人由于缺乏医学知识,会比较盲目、机诫的配合。此时要多与病人沟通、交流,消除或减缓病人的不良情绪,充分调动病人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2.2 饮食、营养的护理 加强营养,保持正氮平衡,纠正贫血。否则将导致血红蛋白低,引起带氧能力下降。而血液每分钟输送多少氧给组织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公式心排血量CO×动脉血氧含量×hb×1.39ml=5000×95%×15(g/dl)×1.39ml=1000ml/min。[1]另外氧分子不但要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入血浆还得通过红细胞膜才能与Hb分子结合。红细胞数增多,则氧的弥散面积增大。利于肺泡与肺毛细血管间的弥散。[2]术后纠正贫血,可采用口服、静脉输血的方式。输血易新鲜,避免库血,因库血在冷储存过程中红细胞内2、3-DPG含量逐渐下降。故大量输库存血会降低HbO2释放氧的能力。

2.2.3 氧疗的护理 术前术后常根据病情进行氧治疗的选择。通常给予鼻塞或面罩吸氧。如何提高肺泡气中的氧浓度有两个重要因素:即足够的肺泡通气量和提高吸入气中的氧浓度。而术后镇静药、麻醉药等中枢性抑制及上呼吸道梗阻及胸肺顺应性改变是临床常见的影响因素。①故病情无好转进行氧治疗时,不宜有短时间的中断。因提高吸入氧浓度,不仅氧储备上升,肺内氧储备亦增多。②血氧饱和度低时不宜长时间面罩吸氧。以预防二氧化碳滁留引起呼衰。

2.2.4 病情的观察 观察病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重视患者多方面的体征变化及主诉,综合分析和判断。并观察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由表及里,运用预见性思维防患于未然。在围手术期,术后三天至围手术期中期为护理工作的相对薄弱环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麻痹大意,忽视对病情的观察或观察留于形式。因此在围手术期要重视每一个阶段,帮助病人安全、顺利度过此期,从而为后期治疗和病情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2.2.5 康复及出院指导 术后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活动量应循序渐进,特别是加强患侧肢体的活动量。做好出院指导和随访,及时掌握和解决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巩固疗效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真正体现系统的全程护理。[3]

3 体 会

工作中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指导作用,使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在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分清主次;工作中不能从经验出发,从想象出发。而是从病人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实践出发,避免主观臆测,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在科学的指导下尽最大努力帮助病人延续生命、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2]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第三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3-10.

应用哲学 篇12

1 质量互变规律在脑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的应用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学的指导, 临床实践也不例外[2]。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过程都渗透着哲学思维, 都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在质的范围内所发生的量的变化, 也包括结构的变化。质变则是物质的变化, 是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阶段,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腹型肥胖、吸烟、缺乏运动等均是脑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从患者有危险因素到发病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原因就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从一开始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到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个逐步累积的动脉损伤过程, 也就是量变的过程。动脉硬化按病变过程分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复合病变期, 其中脑血栓事件就发生在复合病变期,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 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 即脑动脉狭窄到一定程度, 才会出现脑血栓形成, 即质变。这时患者可出现脑梗死表现, 如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同样, 病情好转或恶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了解质量互变规律能更好地认识脑血管病的发病全过程。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方法论, 还能提高医学生的预防意识, 从而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如果在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做到防微杜渐, 就能大大减少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发生几率, 为社会节约大量医疗资源。对于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我们能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易患因素, 杜绝不良生活习惯, 减少量变的积累, 则能有效预防质变出现, 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2 唯物主义观点在疾病中的应用

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3], 同时,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功能。了解物质决定意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本质。物质功能的改变均是由其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人体是一个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构成人体物质正常功能的外在体现, 而患病状态则与构成人体物质的功能异常有关, 这种功能的异常必有结构改变作为其物质基础。

意识内容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感知力、注意力、情感和行为等, 是人类的高级活动[4]。慢性酒精中毒、高热、药物中毒、脑炎等因素可导致意识内容的改变或精神症状, 表现为人格行为改变, 患者可以出现躁狂、行为奇特、冲动行为或者情感淡漠、表情呆滞、行动懒散、木僵、缄默或幻视幻听甚至莫名奇妙的恐惧感等, 这均是由脑结构损伤产生的, 且不同部位损伤会产生以不同特点为主的精神症状。大脑颞叶病损会产生以躁狂为主的精神症状, 而额叶损伤则有以淡漠为主的表现。只要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就可以向患者家属充分解释病情, 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结构决定功能不仅体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 而且还体现在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了解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可以加深医学生对疾病本质的理解, 也可以指导疾病的治疗。既然疾病是由器官结构改变所引起的, 那么治疗疾病的最佳效果就是使受损器官的结构得以恢复, 结构正常, 功能自然良好。坚持唯物主义观点还能更好地指导医学生对病因、发病机制的探索, 只有找到发病过程中哪些物质结构发生了病理变化, 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才可以对疾病的发病机制作出明确解释。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 医学生要想学好神经系统疾病, 就必须掌握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 即学好神经解剖学。

3 认识的过程与疾病的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是晕厥, 临床表现往往都是短暂的意识丧失, 但病因却各不相同。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患者病史, 进行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 还要通过这些感性资料进行理性思考, 进一步鉴别是反射性晕厥还是心源性晕厥, 进而作出准确诊断;然后进行相应治疗, 根据治疗情况, 进一步评估先前诊断的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治, 其实是一个认识疾病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两次飞跃。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而是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 反复以至无穷尽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第一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要想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重视感性材料的积累, 掌握患者客观真实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在临床实践活动中, 首先通过正确、系统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获得病例资料;其次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即运用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对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加工分析, 从而得出初步诊断。认识的第二步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作出初步诊断之后, 就应该根据诊断并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拟定治疗方案, 根据治疗后病情的转归来检验之前的初步诊断是否正确, 并不断纠正对疾病的认识。因此, 临床诊治是个完整的认识过程[5], 需要严格遵循哲学的规律和方法。

4 矛盾分析方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矛盾, 指的是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由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 各个具体矛盾所处的地位不同, 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即为主要矛盾, 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即为次要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体系中的诸多矛盾可以根据其重要程度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医学生在学习神经系统疾病时, 会发现一种疾病可能有很多临床表现, 也可能有很多治疗药物和手段。但是, 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应该是主要矛盾, 即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患者生命威胁最大的病理过程。一名脑梗死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感染、应激性溃疡等, 不同疾病对其影响不同, 可能会有一种疾病对整个病情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 这便是治疗的主要矛盾, 且主要矛盾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如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急性期发生脑水肿, 脱水降低颅内压、防止发生脑疝就是主要矛盾;如果并发应激性溃疡出现大量呕血, 血压进行性下降, 这时纠正失血性休克就成为主要矛盾。只有主要矛盾得以解决, 才能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力挽狂澜, 遏制病情进展。

总之, 哲学博大精深, 许多医学理论都渗透着哲学的思辩观[6], 学好哲学不仅可以指导医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还可以指导医师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笔者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例介绍了哲学思维在神经系统疾病学习中的应用。临床上, 其他系统疾病同样与哲学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医学模式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发展至今天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7], 要求医务工作者从社会、心理、机体等多方面看待患者, 用哲学辩证、发展的观点研讨病情[8]。哲学也是另一种医学, 是学术的制高点[9]。因此, 医学生除应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扎实的医学知识外, 还应学习自然哲学, 掌握唯物辩证法, 在纷繁杂乱的临床资料里运用哲学思维,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正确处理原发病和并发症、典型症状与不典型表现, 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 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摘要: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与医学有着密切关系。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整个过程都渗透着哲学思维, 神经系统疾病的学习需要哲学思想作指导。了解质量互变规律能更好地认识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全过程;医学生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将更有益于对疾病病因的探索分析, 把握认识的两次飞跃过程能更准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断, 运用矛盾分析法能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获得最佳临床策略。因此, 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 这不仅有益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而且能更准确、全面地认识神经系统疾病,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哲学思维,神经系统疾病,唯物主义观点

参考文献

[1]龙欢.哲学与医学的交融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探讨, 2009, 27 (2) :60-61.

[2]杨喜山.临床需要哲学思维[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4, 6 (3) :32.

[3]叶敦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贾建平, 陈生弟.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5]肖进.论临床误诊的哲学原因[J].医学与哲学, 1992 (1) :40-41.

[6]贾林梓, 冯英明.让哲学思想渗透在医学事业的各个环节[J].西北教育, 2008, 16 (6) :1227-1228.

[7]李鲁.社会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8]郝丽霞.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哲学辩证思维的培养[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3) :275-276.

上一篇:高职教育体系改革下一篇:寓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