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对高职教育的思考,启发高职语文课程设计论文

2024-05-17

由对高职教育的思考,启发高职语文课程设计论文(精选7篇)

由对高职教育的思考,启发高职语文课程设计论文 篇1

摘要:回顾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质量与特色成为办学的中心。为适应社会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由于现代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对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的高职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是基于与企业实践紧密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工作过程顺序进行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而开发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考;工作过程;语文;课程设计

7月末,教育部组织了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与实施”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学习收获很多,尤其是在听了姜大源教授的讲座之后,感触颇深,同时也引发了我对高职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

回顾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历程,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以质量与特色为主旋律,但质量与特色仍是目前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直到目前仍处在困惑的探索之中,它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施。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既是高职院校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中心,又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首先它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很多教育家、教育者已经对我们高职培养的人才做了定位,但只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才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2004年,国务院委员陈至立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且教高[2006]16号文件中也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专业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

所以,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技能型人才,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人才。我们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工作者,训练学生从事将来需要的工作过程的方法和技巧。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与中职教育的最大区别应是它的高等教育属性。因此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是使学生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尽可能的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所以也可以说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更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对培养教育方式方法的思考

现代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日益显现,这也对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的高职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是关键所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实践也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如何协调两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姜教授提出了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关系,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重新构建知识体系,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开发学习情境,形成由做中学做中教的学做一体化教学。而这个系统化的过程是由调研分析开始的,以岗位要求、职业素质开设设计课程。先是企业调研再到职业能力分析,最后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培养的是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和具备职业资格的高素技能型人才。

2004年,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指导方案》中,根据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提出了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要求,即要求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代之以与企业实践紧密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工作过程顺序进行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对高职语文课程的设想

基于以上的学习—思考—认识,我对高职语文课程做了这样的设想。作为公共基础课,既要为专业课服务,也要突出它的基础实用性。本学科应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从两大主题、四个方面设计教学内容。两大主题是:

一、职业汉语素养;

二、人文素养。其中包括的四个方面是:

1、补充语文基础知识(字词的运用和语法)。针对不同专业掌握企业需求和学生的职业要求,补充不同不等的基础知识,为应用文写作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2、注重口语表达,增加演讲与口才的教学和普通话的训练。

3、听取信息、欣赏词文,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为从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通过方法过程训练,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读书、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动手动脑、联想、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服从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和专业要求,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采用行动导向组织教学,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学方法也要符合现代学生心理,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记忆,比如分组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等。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所以,教师应当积极的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情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不同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我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以活动为载体设计了四个情境:第一情境是接待来宾,以口语表达为主,通过谈话[普通话练习]、介绍、演讲、解说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情境是工作会议,以听力记忆为主,通过广播、新闻、报告、课程、讲座等形式获得信息并记录,提高工作过程中的收集和识别信息的能力,及速记速写的能力;第三情境是会展服务,以读文欣赏为主,通过学习欣赏诗、词、名家作品让学生了解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情境是社会调研,以写作训练为主,综合以上三个情境的学习实践,就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调查研究,用正确的字、词、句、文形成报告进行汇报。通过过程的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上只是我通过学习“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初步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完善语文课程的改革,设计出不同专业真正所需的课程方案。

通过这种改革的学习体验,我们年轻教师会积极努力的在改革中发挥作用,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并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会一直思考并探索下去,希望不再是在困惑中摸索,而是在探索中前进。

参考文献

【1】 2000年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考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

【2】 2004年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职教论坛

【3】 2005年 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考》搜狐教育

【4】 2007年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清华大学出版社

【5】 2008年 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腾讯教育

由对高职教育的思考,启发高职语文课程设计论文 篇2

一、总体目标

高职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 将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创业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 在创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因此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职教育创业目标应该更加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加大创业实训环节, 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具有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在构建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 应遵循专业、能力、素质相统一的原则, 兼顾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践性与职业性, 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通过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丰富其创业知识, 增强其创业技能, 培养其创业品质。

二、设计思路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提出构建“BEE”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即“创业知识概述 (Business) 、创业模拟演练 (Experience) 、创业实战训练 (Entrepreneurship) ”三位一体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模块是创业知识概述, 以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以及创业者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教学目标设计创业知识教学模块。第二模块是创业模拟演练, 通过项目驱动 (任务驱动) 方式开展模拟演练课程, 并最终以形成创业计划书设计教学模块。第三模块是创业实战训练, 以学院现有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支撑, 以校外企业专家或成功创业者的实际创业经验为支持, 以各类高职创业竞赛为平台, 逐步形成教师或教师创业团队带领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的选择、评价、计划、开办和推动的模式, 实现师生共同参与自主创业“教、学、做”全过程的目的。现有文献对课程体系的第一和第三模块有较多论述, 对第二模块探讨较少, 而创业模拟演练模块是实现高职学生从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到开展创业实战训练的关键环节。因此, 文章选取创业模拟演练模块开展设计, 分析该模块的基本目标、知识要点和学时安排。

三、创业模拟演练课程的整体设计

创业模拟演练基于创业的基本过程和核心工作任务, 以“实际问题”为核心, 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以“产生实效”为归宿, 强调实操性、实务性和实用性, 涉及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创业模拟演练课程, 学生了解具体创业过程的各项任务, 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 并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商业计划, 有计划地形成和修订自己的商业计划, 为今后的创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创业模拟演练课程的整体设计包括5个单元, 32个课时, 具体内容如下 (见表) 。

四、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一) 项目驱动, 以工作任务为教学模式

通过课程的项目化、任务化、模块化的体验和训练, 让学生真实体验创业环境和创业行为, 突出学生的创业能力训练, 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 降低创业风险, 提升学生创办企业的成功率和职场竞争力。

(二) 激活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在整体教学设计中我们突出任务化教学内容设置, 以体验式教学为主。教师从传统的演员转变成导演, 激活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演员, 以学生为主体, 利用案例分析、讨论、情境模拟、沙盘演练、创业实训等教学手段, 通过学生的互动、分享和体验, 激发学生的探索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实践创业。

当然, 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 必须坚持教为所用、学以致用、用之有效的基本原则, 依据市场的现实需要并参照社会需求变动进行调整。本课程将伴随着创业教育时间的增加与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 逐步由实践性强的课堂教学走向突出课堂教学实践性与具体的创业实践密切结合, 能力、知识的课堂培养与现实的创业训练密切结合。通过系统化课程体系, 创新高职学生的择业观念, 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拓宽就业渠道, 探索多元化就业模式, 逐步实现学生由“被动就业”转为“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双途径, 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定乐.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职创业课程建设[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7 (5) .

[2]雷六七.“大学生自主创业”课程重塑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 .

[3]蔡惠平, 陈黎敏.包装工程专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0) .

[4]魏戈.微观视角下的创业课程开发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1 (4) .

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 篇3

【摘要】中高职的衔接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促使中、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有效发展,特别是指导中、高等职业学校科学地进行课程开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减少两类学校衔接中的教学消耗的对策,旨在确保教学效益和培养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而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但在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贯通的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理论和实践中也尚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

一、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现存问题

(一)课程目标差异较大

由于各地各校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开发课程的能力高低不一,致使各校实际执行的课程体系和所能达到的课程目标差异较大。同时,中高职两类学校都是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能结构设置课程,导致两类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的重复。

(二)课程标准研制难度大

目前我国普通教育统一的课程标准比较完整,但职业教育大都只对课程设置作出一些原则规定,尚没有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也就无法实现中高职课程间的有效衔接。

(三)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薄弱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是侧重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和具体的课程模式的研究,以及国外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都未涉及到如何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框架,如何确立中、高职阶段课程内容,以及对职业教育的课程如何评价等问题。

二、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一)设置人才业务规格,培养目标全面接轨解决中、高职接轨,首先应解决好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的接轨,这是中、高职衔接的灵魂,衔接的通道是应职岗位群。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索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领域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中职与高职都应严格按不同岗位规格设置培养目标,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否则高职就会办成中职学制上的延伸或综合大学高专的翻版。高职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到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全面对接

教学目标对接是课程衔接的核心.也是贯通课程体系的主线,通道是教学大纲,实质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据此可将课程综合化、模块化,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基本思想,首先将每门课程分解设计成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知识模块、能力模块,构建模块式目标体系,模块式教学大纲。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会相同,同一学科针对不同对象的受教育者,教学目标也会有区别。中职课程目标低一些,高职目标则高一些,并且与普教有严格区别。其次,以目标模块为基础,根据不同培养规格选取必要的课程组合成若干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实验实训课模块、毕业论文模块、毕业设计模块等。每一专业要有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各模块的课程群学分数相等,实现模块化和多模块的结构设计。体现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趋势,体现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再次,将若干课程模块科学设计成三个层次不同但又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其中公共基础平台包括:“两课”、体育、英语、语文、数学、计算机等,实施分层次教学;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跨学科基础课程等;专业基础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实验实习课程等。三个平台相互沟通组合成必修课类,而专业方向课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群则构成选修课类,由此形成一个综合的“平台+模块”课程总体结构体系,体现出“宽口径、多层次、多模块”的原则。增强课程灵活性、适用性和实践性。避免教学目标的重复。

(三)职教教材全面统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施依赖于教材的衔接,通道是教材统编,中职教材要统筹,高职教材也要统筹,两类教材之间更要统筹,这是课程标准严格统筹的具体表现。教材接轨的一方面是教学目标对接,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模块、能力结构模块科学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中职必授或选修的单元,哪些是高职必授或选修的单元。

(四)不同生泺在高职阶段实施分别教育从我国高职教育类型来看,可以大致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立建制的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学校以及成人高校等,一类是普通高校内部设立的职业教育二级学院。两种院校从总体上来说: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技能培养上可以做强一些,而普通高校设立的职业技术学院可能在理论教学上更强一些。这样.如果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由于普通中学学生的文化基础好,对理论接受的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就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弥补学生的不足。普通高校设立的职教学院招收职业中学的学生,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就可以弥补学生文化基础不强、接受能力差的不足,受普通高等院校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影响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由对高职教育的思考,启发高职语文课程设计论文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定位与教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82-01

1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

高职大学的语文课既不同于高中的语文课,也不同于普通大学的语文课。中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注重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普通大学语文课定位在“人文教育”层面,“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格的教育,其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其目的意在培养大学生追求人生的意义,激发独立思考,重视由外到内的文化素养,达到培养大学生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高职大学语文是借助在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之间一门课程,是高职院校的非专业中文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公共课程。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中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这一决定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岗位型的人才、技能型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就要培养出应用型、岗位型、技能型的人才。大学语文课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基础课,又是一门专业课的基础课。通过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更能够进一步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来走向社会能够稳定面对现实,能够向社会勇敢的挑战,这就是大学语文所承担的重要任务,这就是大学语文课所体现出的重要特点:知识性、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

2 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应以学生为本,抓好教学的立足点,然而在大学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教学,所以必须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大学语文》改革的过程也就是课程建设的过程,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学改革是核心、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确定、实施直接关系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落实的情况,教学方法好比过河的船,只有掌握准确而且能够运用好教学方法,教学才能得以保证。

3 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应当考虑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种类很多,过去经常用到是讲授法、提问法、思考法、研讨法,现在又有菜单法、学问法、扩展法、访谈法、演讲法、竞赛法、游戏法、讲座法等等,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教学方法,只有恰当的选用才能积极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话剧《雷雨》中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有各自的语言,在讲授时教师应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既掌握了话剧的特点,也理解了人物的个性,同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更领会了文章的内涵,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4 根据教学的对象有针对性选择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初考或高考成绩不佳者,他们语文基础不好,语言表达能力差,理解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不会回答问题,作业错字、别字很多,而且字迹潦草凌乱,作文病句连篇,前言不搭后语,内容空洞,文章没有层次,没有中心,这就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在教学中应采用读、写、练相结合的方法。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教师应采用复述、评述教学法。教师先来一段下水文,让学生来复述,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多次复述练习,然后再让学生评述,在复述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经过思考之后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自己的见解,这样有浅入深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快的就得到了提高。在写作教学中更要突出大学语文的的特性—— 实用性,多讲一些实用性的文章,比如: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特别是应用文实用性最强,在教学中最实用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把知识要点讲到,然后重点放在“练”上,练完之后要有讲评,拿出几篇好的作文运用讨论法进行讨论,找出优点和不足,大家这样讨论其实就是讲评,使用这种方法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探讨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经过一段这样的作文的练习,大家作文能力很快就得到了提高。

5 根据文章题材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用也要依据文章的体裁,不同的体裁教学方法要求也是不同的,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的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进而决定了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比如,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本质,应恰当运用解说法、对比法等,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一般由论点、论据和论证诸要素构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恰当的使用分析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和一般的文章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所以在教学中讲授法、分析法、赏析法、演讲法、朗诵法等都可以经常用到,最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6 根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由对高职教育的思考,启发高职语文课程设计论文 篇5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教育 审计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28-02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本文运用课程教学的理论,以“互联网+”为大背景,解析在这背景下高职教育审计课程教学改革。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审计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审计基础知识,而非必要的审计专业技能。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这就必然导致审计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的问题。同时许多高职学院审计教师缺乏审计实践工作经验,对审计的理论尤其是审计实践不熟悉等原因所致。因此,明确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审计学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二)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大部分高职学院审计课程设置,内容都是会计或者与会计相关课程,甚至连企业管理等审计关联性性较强的课程都没有开设,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的局限性,使得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很难适应审计助理岗位,”会计类”专业毕业生未来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课程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的教学基本沿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等公式化教学模式。课程上,对互联网+时代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较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由于受各种条件所限,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传授,但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内容只能被动地记忆而缺乏理解,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审计课程教学策略创新

(一)根据真实任务设计学习目标

“互联网+”课堂首先意味着让互联网进课堂,而不是将互联网拒之于教室门外。当前高职教育审计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能胜任内部审计审计员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基于此我们可以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些具体问题通过网络查找补充材料。甚至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布置作业、点名,让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完成部分作业等。每学期都专门留出两到三次课,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通过网络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交流网络学习经验,开展网络学习竞赛,即课程的内容选自审计工作过程,课程内容与网络教育相互融合,同时注重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共同提升。

(二)加强审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最为普及的产物,相关的衍生平台也十分众多, 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即时、快捷效应,上述平台都陆续推出了基于智能移动设备的APP应用,在日常的审计课程教学课程改革中,教师完全可将移动互联网引入到口常的教学中,创设“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全新“互联网+”教学模式,对会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革新、按照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培养目标,在坚持“理论够用”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审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三)改革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成为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武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有很多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在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上掌握得还非常不熟练,所制作的课件仅是将知识从课本上照搬到了屏幕上,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起到副作用。因此,要想真正发挥这一教学手段的优势,教师还应仔细学习和研究课件的制作技术,使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多互联网教学真正成为授课教师的得力助手。

结论

本文试图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探讨高职教育审计课程教学策略创新的基本方向与思路,对审计课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融合发展给出建议。本文运用审计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全面分析了“互联网+”对审计课程教学的影响,给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审计课程教学创新策略:创新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审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改革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希望以此促进高职教育审计课程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周平.“互联网+传统行业”助力经济转型腾飞[J].浙江经济,2015(11)

[2]郝杰.传统行业遭遇互联网[J].中国经济信息,2014(02)

[3]东方.“互联网+”是什么五大概念龙头揭秘[J].时代青年(视点),2015

由对高职教育的思考,启发高职语文课程设计论文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数控技术专业英语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经济蓬勃发展,大量西方先进数控技术进入我国,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高素质数控应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迅速增加,然而熟悉各国技术特点、能与国际合作方通畅交流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仍然严重短缺。近几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英文书籍,其中有国内专业人员编著的数控专业英语教材,也有引进的英文原版专业书籍,但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却缺少与他们相应的能够全面系统介绍本专业英文知识、技术术语和表达习惯的英文教材,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迫在眉睫。

一、高等职业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课程本身的需求 以往高职数控专业英语课程设置重点仅放在外语水平的提高上,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目标、形式单一,内容滞后,忽视活动课程、綜合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学生从教材中所学的数控专业英语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应用于现场实际。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设置要根据就业需求,快速响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根据工作岗位和技能要求的变动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各地区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数控专业英语能力已经成为满足企业岗位群所要求具备的职业能力之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达成其发展目标,提升竞争实力,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具体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形成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

2.学生学情的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教育底子不牢的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是难题。他们对英语等基础课程兴趣不大,更不用说专业英语,直接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了。如何让这些学生能有兴趣学,甚至学好专业英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的高职数控专业英语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化,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忽视培养学生学习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丧失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数控专业英语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以及专业学习的相关性,开发出行之有效的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成为一种必然,同时也体现了课程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二、对高等职业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思考

1.高职数控专业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较大的偏差往往出现在教学目标与学习效果之间。英语必须与工作和专业联系起来才能发挥作用,高职数控专业英语就是一门文理兼顾、语言知识运用和数控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更侧重语言的交际性和应用性,更是一种专业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沟通,公共英语向应用英语的过渡,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语言。一直以来数控专业英语课程目标定位在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数控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阅读和本专业有关但文字内容相对浅显的英文文章,获得专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加深对数控专业知识的了解。但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层次差异较大,学生的操作与动手能力远远超出理论成绩,导致专业英语学习效果明显偏离教学目标。

2.随着实践教学的观念不断深入,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在高职数控专业英语课程的实践中不断改善。基本经历了四个阶段:本科压缩型,忽略了高职专业英语与高职专业的真正结合与互补,不能体现专业英语的实践性教学,没有很好的体现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普通专科型,并不适应高职生源不同、基础参差的实际情况;本科、专科、中专拼凑型,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内容伸缩性;最后到高职专用型,建立的相应的高职课程体系,适时更新了知识内容,大量增加了综合型及仿真实验型等内容。

3.2006 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 提出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该给的重要切入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来开发高职课程。但实际情况是,我国高职数控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发主体还是课程专家及课程教师,企业人员和行业专家很少介入。虽然他们努力在主观上体现职业和社会对课程的需求,但免不了脱离岗位群的需求,开发出来的课程仍然忽略了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加上目前高职数控专业英语课程模式主要还是学科导向的 “三段式”课程,教材内容相对落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得不到体现。

4.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表明:课程计划、教材对教师的制约度很高,他们认为现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基本上都缺乏高职数控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的整合,基本上是本科院校相应部分的压缩版;学生则认为学习高职数控专业英语知识没用,学习信心逐渐丧失,相当部分的学生把学不好归因于教师和教材: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希望课程有更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虽然各高职院校通过引进先进的数控机床生产设备、建立理实一体化的教室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和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及学习兴趣,但缺乏切合实际的教材,仍然很难满足课程教学要求。

5.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评价因为长期受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影响而过度注重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考查,忽视了英语学习的专业性评价。考试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学生专业英语语言能力等同的单一的评价手段与标准下,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与成长。

以上种种分析表明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在目前的课程设置、内容选择以及教学实施上存在开发主体单一、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偏难、实施缺乏创新以及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必须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合理规划,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课程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1

[2]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 比较教育研究,2001.08.

由对高职教育的思考,启发高职语文课程设计论文 篇7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零售管理 课程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65-02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或许就是最早的启发式教学。与“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的教学相比,启发式教学要科学得多,因为它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前,需按照官方有关文件的规定,如教学大纲、培养方案、教学进度表、教科书等事先确定知识,在授课时再系统地向学生灌输,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整个过程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提问和思考的环节,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也不作要求。启发式教学指是以教学课程文件为蓝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追求和探索知识。教师可采用观察启发、情境启发、判断启发、对比启发、正问启发、反问启发、推理启发、类比启发、幅合启发和扩散启发等任意一种或几种启发形式,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二、课前的相关认识

(一)对课程性质的认识。零售管理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古老是因为开设的时间比较长,新兴是因为课程的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需汲取最新的管理理念、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从框架结构到具体内容的编排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正。课程的时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是在大二下学期开设,45个学时。从现有发行的教材来看,绝大部分教材只有文字陈述,没有配以相应的图片辅助说明,学生仅通过阅读枯燥乏味的文字和听老师的讲授很难习得要领,所以,采用图片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对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的认识。从培养对象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理论体系相对薄弱,学生悟性普遍一般,且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就本门课程而言,绝大部分学生缺乏商场工作经验,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谈不上实际的动手能力。而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如何让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实现从知识目标向技能目标的升华是课前的必要认识。

(三)对现有教学条件的认识。笔者执教的学校虽然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教学条件和校企合作情况相对不错,但仍没有供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商场管理知识专用的实训室,如把学生带到某商场进行现场授课也有诸多不便,如用车申请、安全考虑、与商场洽谈、实操中失误造成商品破损等,所以,选择一间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采用讲授再配以相应图片演示的教学方法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基本能达到模拟实操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应用

本论文教学的主体目标是通过运用理论讲授与图片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零售管理课程的相关知识,并启迪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思考,达到从知识目标向技能目标的升华。下面以课程中的具体知识点为例,探讨该教学方法的应用:

例一,关于零售店的布局类型。按照课本的陈述,主要有“格子式”、“岛屿式”和“自由流动式”三种类型,教材也用了一定的篇幅解释三种布局类型,但留给学生的印象应该是模糊的、牵强附会的,此时,如果配以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和立体效果图,再结合老师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讲授,其效果就大不一样:“格子式”一般采用标准平板货架成平行或直角排列,创造一个严肃、高效的氛围,授课中可以通过演示一些药品超市实图辅以说明;“岛屿式”一般采用圆形、椭圆、方形等货架陈列,布局富有创意,可以拍摄百货店或专卖店等实图辅以说明。待讲解和演示完“格子式和岛屿式”后,启发学生对融“格子式”与“岛屿式”元素的“自由流动式”进行思考并讨论它的优缺点。

例二,零售店的外观设计和店内装饰。虽然教材详细地介绍了外观设计和店内装饰需考虑的各种问题,如外观设计需考虑CIS设计、橱窗设计、招牌设计、外墙颜色、灯光亮度等,店内装饰需考虑地板装潢、天花板装潢、墙壁壁面装潢、店内照明和店内色彩等,但留给学生的印象依然一堆“糊涂账”,学生难以从大量的文字陈述中领会要领,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以某一零售店为例,配以相关图片说明,则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如在讲解“服装专卖店的橱窗设计”时,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服装专卖店橱窗图片的展示和对比,让学生从中悟到橱窗的宽度与高度的比多少为宜、橱窗背景颜色与展品颜色如何搭配最佳、橱窗射灯应装在什么位置最能凸显商品、采用哪种展台形式最合适等等。因为大众化的审美观和艺术感是相通的,通过图片的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针对不同的零售业态、目标顾客、外围环境和零售规模等,采用什么样的外观设计和店内装饰才能刺激消费者的眼睛,吸引顾客,留住顾客。

例三,商品陈列。商品陈列是零售管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难点和重点集中体现在商品陈列的专用名词、陈列原则、陈列艺术和方法。为达到本章的教学目的,首先应把商品陈列的专用名词向学生解释清楚,使其理解并掌握,如“堆头”、“端架”、“价签”、“黄金视线”等,而这些专用名词都可以配以相应的图片来辅以说明:解释“堆头”时,配以使用栈板、铁框或周转箱堆积货物的实物图;解释“端架”时,配以超市货架两端陈列丰满物品的图片;解释“价签”时,配以专卖店或者百货店陈列专柜价格标签与物品摆放位置正确的图片;解释“黄金视线”时,配以标准平板货架(亚洲货架高度一般为160厘米,欧美高出15~25厘米)实物图,通过图片演示,告诉同学们货架的黄金陈列层在“手高”和“眼高”的位置(80~150厘米之间),这两层的销售占比分别为45%和25%,顾客不会买他看不到或够不着的商品,只会买“顺手”和“顺眼”的商品,同时,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或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如果你是卖家,在陈列商品时通常会把有效期短的商品摆放在什么位置,如果你是买家,选购什么位置的商品是最好的。在讲授商品陈列的十大原则时,一一配以图片演示会更直观、易懂:如显而易见原则,简称“易看”,讲解的要点是“商品的正面和相应的POP要正对顾客、商品之间不能相互挡住、货架底层不易看见的商品要稍向后倾斜摆放”。这些文字理解不难,但要记住不易,如果配以商场的实物图,并圈点其中摆放的要点或对比两组商品陈列图来帮助理解、记忆,则效果大不一样,这就是“启发式”教学中的“观察启发”和“对比启发”;又如商品满货架陈列原则,简称“保量”,讲解的要点是通过丰满的商品陈列来激起顾客的欲望。仅靠文字和讲述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配以“丰满有序”和“骨感杂乱”两幅商品陈列实物图加以对比,其量感的表现力就体现出来了,则能达到加深学生记忆的效果;其他的陈列原则不再一一举例说明。在讲授商品群陈列的艺术时,可以通过一组“厨房商品群”实物图来解释什么是“主力商品”、“辅助商品”、“联想商品”和“刺激商品”,待学生理解后,进而诱导学生思考一组卧室商品群、一组办公用品商品群……。在讲授商品陈列的方式时,则可以通过“烟、酒、茶、毛巾”等日常物品的陈列实物图来诠释什么样的摆放是 “平铺”、“叠放”或“堆放”,通过情境启发,让学生掌握类似物品的摆放。在讲授商品陈列的磁石原理时,可采用“启发式”教学中的“观察启发”,即通过某专卖店的立体示意图,分析各磁石点的具体位置,并详释各磁石点在什么时节应摆放什么产品才能创造最佳的销售业绩。

在零售管理课程中,除了上述的章节适合采用讲授与图片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外,其他章节,如零售业态的概述、零售商圈的分析与选址、零售商品的组合、零售商品的定价等一样的适合采用该教学法。

四、应用体会

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自我感受、工商管理专业团队和其他教学团队的听课点评,以及我校网络移动评教系统学生的评价(类似网购后评价)和课后与同学们的交流,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一)备课耗时,授课轻松且富有成就感。备课时,除了需花一定时间熟透理论知识外,还需花大量时间寻找与知识点相对应的图片,如果没有合适的图片,则需亲自扛着相机或用手机去相应的零售店拍摄实物图,还得注意过中细节,回来后再进行图片处理,这样才能制作出图文并茂的课件。由于备课充分、专注,授课时则胸有成竹,讲解过程中轻松愉快,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生到课率高,课堂气氛活跃。专业团队和教研组的老师在课后的点评中一致认为,零售管理课程采用讲授中配以图片演示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成功的,打破了传统“填鸭式”、“灌输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通过讲解和演示一张张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商品陈列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参与图片中类似问题的课堂讨论,使课堂氛围从原来的死气沉沉变得如今的活跃激情。迟到、早退、旷课和请假等不良现象不再呈现,从移动评教系统的教学点评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把这门课程当做一种艺术的欣赏和分享。

(三)成功地实现了教学主体目标。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仅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图片的直观演示,起到了模拟实训的教学效果。从一学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顶岗实习学生的单位反馈来看,学生对零售管理知识的掌握相比之前普遍有所提高。在期末的理论测试和模拟实操测试中,没有出现挂科情况。

【参考文献】

[1]梁运文,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整合之路:参与式教学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曹娜,浅析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

【作者简介】卢显旺(1974- ),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

上一篇:自我的回忆随笔作文下一篇:把根留住——坚定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