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回忆随笔作文

2024-05-17

自我的回忆随笔作文(共13篇)

自我的回忆随笔作文 篇1

自我的回忆随笔作文

过了这么多年生活一直在变,环境一直在变,我发现自己始终停滞不前,从来没想过的我到了大学才发现我并没成熟,这几年走过的人生虽然精彩,艰难,遇到不少烦心事,过得开心与不开心早已经不再记得了,因为我从来留意也没在乎过。而现在我觉得我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因为 在好多地方我发现我没有了自信和主导力量,失落老是伴随我每一天,很烦真的很烦

从小的教育让我远离了很多本应该在不同年龄段接触的事物,让我独立成长没有什么事情能与除家人以外的人聊,失败的童年和失败的性格让我现在觉得无助,所以我喜欢上了孤独,只想一人静一静,独自一人去玩,去逛,去看电影,去干一切本应该更多人一起去干的事。就因为这样总是一个人,渐渐地我忘记了分享我的一切只是独自一人去承受喜怒哀乐。

学校的生活,其实很多时候我只想去装,因为我怕失去同伴的关注,总是保持外向开朗 其实又有谁知道真正的我,虽然我因此交到了很多朋友 :有好友,益友,损友,但是在他们面前我只会去努力得到认可和付出所有去关心身边的每个人 有时甚至会出一些戏剧性的闹剧,让大家开怀大笑,但是 并没有改变什么 我依然还是那个戴着面具的.笑面人,充当带头人 是集体的娱乐核心,带着大家快乐。其实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不是真实的我更放得开了。随着时光流逝 我因家庭考到了外地,我依然选择我的方式去接近所有 人,但当我发现其实 我并不属于这个圈子 ,我只是这个圈子的小丑只能尽力博取他人一笑 却没什么值得我留意的回忆 ,刚开始我满怀信心的走进这个满怀已久的圈子但是 接触中我发现了我只是一只永远飞不到天空的小鸟,永远停留在自己的世界

好还念自己努力交上的所有朋友,只是大家现在都分隔两地,希望在天的那边依然有个正在想我的人吧,我成熟吗??不知道因为没有概念,我幼稚吗??可能,因为很多时候想不开,我无聊吗??无聊干什么老是没有目的性目标性,只有混的想法但是怎么办??我看不清前面我该怎么走,只是迷茫的看着脚边的路,上课的充实不让我去思想抛锚胡思乱想但是,课后的我有在想什么,每天都有奇怪的想法,但是并不是什么完美的梦想只是空虚中的 自我心情发散。

什么时候心情最好,就是睡梦中,因为心不属于自己,随梦而飞了,当一切没有时我安静了,静了就不再会有什么值得我去再想的东西了。心情就像翻书一天一个样,曾今有朋友问过我你的性格是不是双重的?我回答:我觉得人在不同情况下会显出不同的人格,这就像小丑不断变换自己的风衣来维护自己,生怕受到伤害。因为我不想被伤害,即便伤害了彼此三年又一个三年,我只想随心而走希望我不是又回到这个原点,走回自己的小小世界

自我的回忆随笔作文 篇2

一、情境作文

“情境作文”这一概念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个人认为,“情境作文”是指教师通过创造性预设或组织呈现某种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将个体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作文教学。“情境作文”的核心是“入境写情”,要求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情境”的写作素材,并通过对素材的分析与有意重组和建构,实现“境与情的和谐统一”。它与传统的“单元作文”“活动作文”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自然而高效地实现学生从自发写作到自觉写作的过渡,并在这种过渡中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与成功的愉悦,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让师生双方都能实现“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情境作文”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作文、自由作文,写作训练自始至终体现出教师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与尊重。

二、学生随笔

从去年开始,我开始了“情境作文”的探索之路,而训练学生写随笔,则是“情境作文”教学法第一尝试。让我欣喜的是,一年的坚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学生为什么喜欢写随笔?为什么随笔练习中不会出现“假、大、空”的低效写作状态?为什么在随笔中能够写出学生的灵性?静下心来认真反思,我得出如下结论:

1. 学生随笔:自然的写作状态

学生随笔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日记、书信、文学创作等,它和现行的作文教学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写作状态的不同。现行的作文教学,无论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或多或少都给学生写作加了一个无形的框框,影响了学生写作的自由度和内在张力。稍有写作常识的人都明白,一个人只有在没有外在压力的纯自然的状态下,写出的文字才是心灵的真实写照。真是美的前提,虚伪的文字无论用词多么华丽,形式多么独特,都谈不上美。文学首先是人学,文字本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在流露,是一个人心灵的自然宣泄,“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生只有在自然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重赏之下,虽有勇夫,但重压之下,却不见得有真话。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还是在考场作文中,都很少见到“说真话,抒真情”的好文章,这种违反人性的写作,不仅违背了作文教育的初衷,更是师生一种共同的悲哀!我们也很难相信,一个在文章中经常说谎的孩子,会在现实生活中说真话。进一步再想一想,孩子们在编造“教师补课、同学生病、父母双亡……”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平静的吗?是不是也有很大的无奈和痛苦?如果我们能这样想,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很多孩子连作文字数都凑不足!所以,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然状态”的写作情境。

2. 学生随笔:个性化的写作形态

学生随笔,与传统的作文相比,另一大不同点是个性化的写作。这种个性化的写作,既体现在写作形式的不拘一格,又体现在表达方式的自由选择,也体现在语言组合的个性运用(例如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文学既然是人学,当然是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学生写日记可以,写书信可以,写幻想故事也可以;学生擅长叙事很好,擅长议论很好,擅长抒情、描写同样很好,为什么要强求写作形式与表达方式的一致呢?只要写的是文字,就是“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要体现在对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尊重。我们为人师者不必害怕学生写作的“随心所欲”,这种原生态的写作态度与写作形式,创作出的往往才是“真品”,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文字,才是孩子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想法,对生活、对世界的最真实的思考与感悟!个性化的写作状态,需要的是我们教师的精心呵护,而不是冷嘲热讽,批评打击。否则,我们不仅是扼杀孩子写作的热情与激情,更在扼杀孩子自由纯真的天性。所以,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一定要宽容,尽管孩子的文字中有幼稚的或错误的一面。因为这正是我们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对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写作就不作任何指导,听之任之。

3. 学生随笔:三省吾身与情感倾诉

学生随笔,往往伴随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反思。这种写作往往是自发的,是学生内心真实想法的流露,记录着他们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这种“三省吾身”的写作方式,是极为宝贵的生活习惯,是学生受用一生的财富。所以,我们教师对待学生的随笔,切不可以一般的作文来评价,而应视之为师生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师生交流的最佳平台。对于学生的反思,正确的要肯定,要表扬;错误的要指正,要找学生谈心。

特别是学生随笔中的“心灵独白”型的日记,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区分对待,如发现问题,要及时地想出方法认真处理。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这样的日记,属于学生向自己信任的人的情感倾诉,孩子往往并不需要教师的指点与评价,需要的只是教师的认同,需要的只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来作为情感倾诉的对象。

泛黄的回忆随笔 篇3

原来,爱情也可以遗忘,痛苦也可以抚平,看着那些被摧残出来的文字,似乎并非出自本人之手,然,记忆犹新,放到日记本里的心情,怎会轻易忘掉?喧闹的人海中,无论有多快乐,无论有多匆忙,都无法让脑海中的那扇抽屉遗落,每个人的脑海中都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抽屉,或许就算是属于自己,但一辈子都不曾打开,这里面存有太多的秘密,太多的繁琐与忧心,而这却也是真正私有的财产,当时光匆匆流逝,当心境不再随着节奏前行的时候,也许打开这扇抽屉需要的只是勇气,那些年少的光阴,那些琐碎的言语,顷刻间会让自己苦笑,原来,很多事情只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一次微不足道的经历,只是自己曾经太过于在乎,太过于重视罢了。

拿着泛黄的日记本,向附近的小山迈进,那是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似乎就是自己的第二个世界,在可以寻找那份记忆的时候,也在重温曾经走过的路,那时,多少次的伤痛都会伴随着冉冉清风写入日记,有首歌里说到过刻着名字的小树,有这歌之前我已经这么做了,而今,那棵小树已经变成参天大树,我的名字依稀可见,却给大树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疤痕,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继续在回忆中蹒跚,已经被淡忘的情感此刻却愈加浓烈,刻意的让双目停留在最难忘的字眼上,让麻木的心扉心甘情愿的落入那张破旧的情网,在这寂静的山野,再一次留下回忆的片段,只为缅怀,也只为祭奠那些早逝的美好时光。

也许很多记忆,只有在驻足的时候才会回味,总喜欢把一切愉快的伤心的事情记录下来,陈列到最不容易发现的地方,岁月不饶人,却饶恕了人的记忆,大喜过后可以大悲,开心的时候可以流泪,在这个花花世界里,轮回着无数相同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主演,每个人也都是受害者。除了隐藏在脑海中的小抽屉,除了不断更新记忆中的信息,人这一辈子又有多少时光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既然人人平等,为什么有人痛苦有人欢笑?原来都是这个世界在改变人类,人类改变了世界的表面,但世界却侵蚀了人类的心灵,在充满了欲望与灰尘的心灵里,寻找不到那些原本原始纯洁的东西,只有随着社会而改变的世俗,冷漠,势利和衰老!

日记里的每一行字都是青春的划痕,或许这是负面情绪所造成的,快乐的时候怎会悲伤,悲伤的时候又怎会快乐?当一个人远离快乐的时候,就会向悲伤靠近,快乐是一种简单的情绪,悲伤却是复杂的心情,所以,人们寻求简单而避免复杂。简单的就是最容易的,原来,快乐是这么容易得到!恍悟之后,用平静的心看着泛黄的日记,那些忧伤的往事居然也会变成美好的回忆,那些至今纠缠不清的爱恨居然此刻都能化解!当看清了那些风花雪月,明白了人生轮回,知道了谁也不是谁的谁,何不让这份记忆继续尘封?

回忆军旅的生活随笔 篇4

昨天晚上和几个战友睡的很晚,之所以谁得很晚是因为我们在聊天,而且都比较兴奋。也对啊,马上下连了,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而且我却没有那么多精力说了。

又下雨了,心情随之好了很多,少了些烦躁,多了份怀念,真的好希望赶快退伍,还有进600天,好遥远啊!

明天开始,就要开始另一种生活,新的训练,新的痛苦。

下午开饭前天阴的可怕,似乎可以挤出水来,但是我喜欢这样的天气。心里幻想着,新中队是什么样子呢?到那里我会习惯吗?……

上午分中队,本来以为在启东中队呢(班长的中队),但是当点到如东的时候有我的名字,我只好提着行李走到去如东的`车前,离别时竟有些伤感,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到了如东中队,没有多想什么,只是安静的下车,安静的去站队……

回忆的一些东西-随笔 篇5

过了好多年,有一次拿起手机,想要写一篇东西,再来一次[文艺青年],却感觉不知道怎么写了。不过也没关系,反正都是随手随便写的,算不得什么,也不代表什么,随心而来吧。

那会整理了一下已久未整理的行李箱,竟翻出了好多没有想到的东西。当然最意外的还是那些硬币,虽然不多,却也是不知什么时候的[古物]了。17个一元面值的定是不知何时的收藏,那25个一角面值的却是依稀记得:高中时候,也是在一个圣诞前夜……现在想想,那25个姓氏的人的小额资产,竟是被我保留了七年之久。当初的收集也定然有诸多不易吧……

高中时候的日记本居然也在其中!

里面有很多的记忆,也有很多的不愿提起。套用一句时兴的话:说多了都是无奈呀……

粗略一看,那日记本已用部分也不多,时间跨度却竟有四年之久,想来也是被我冷落了很久的可怜物了。虽然,一直都在身边,这些年来每次睡觉时候也都在我不超过三米远的位置,却是有多年不曾触碰过。不曾触碰过那个时光的痕迹、那个记忆的容器。

有那时,一个朋友给我的生日祝福。却很遗憾地,已多年不曾与那友人联系。朋友做的如此不济,也实在无可言语。过些日子还是要相互问个好,不说是表达一下多年失联的歉意,也算是恢复一下许久未曾温暖的情谊。

还有当初毕业分别时,浩子写下的那篇[题记]。虽是多年未见,渐少联系,偶尔开起玩笑,却依似当初的随意。

当初在学校的那些老友,有些已各奔东西,但貌似只有我一个奔跑的地方最多,跨越的国土也是最大。大部分依然留在成都,那个他们去了就不想再离开的城市,当初我却执意要离开。想来我的固执亦或是偏执,在那时就已有那么的`严重了。

当然,好友多年不见,却定有再见之日,只是不知其期。

没有任何意外,还有我的那些年龄阶段的照片:初中、高中、大学。看着那几个时期的我,其实也没什么不一样,只是现在看来,那时候都只是一个小孩儿了吧。那些照片一直都不曾忘记,也不曾遗弃,只是多日未见,今日偶然出现,还是心中有意。逝者如斯,当时孔子临川;时光荏苒,现在我已奔三。虽说,时光是一把杀猪刀,但伤在这把刀下的不还都是些世人嘛。

每次写文字的时候,都会有一些回忆,是没有留下什么东西的,却也是很深刻的。在不到两个月之前,离开了那个生活了将近三年的[家]。那里曾经有过太多的回忆,有着太多的不愿舍弃。毕竟曾在那里奋斗过那么多的日子,那里有那些个患难兄弟。虽然有时很想再次联系,却想不出该引出一个怎样的话题…想来这将会是我这半生最大的失意,不知会不会有“之一”。

当初离去,确有千分不舍,但……也罢,多说无益。

离开了那里,来到了太原这个城市。其实,我的心告诉我,来这里主要还是因为“原”这个字。让这里作为一个原点,看这里的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一个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也曾有过很大的失落,也曾经,眼睛很不争气。

这个曾经很新鲜的地方,现在也开始对一个小小的范围慢慢熟悉。也慢慢生出一种想法:没什么事,就不要到处漂了吧,你总是要找一个地方,作为你未来的栖身之地。时间还短,不知道这里能不能留住我那颗不羁的心,但只要留住了我这曾飘荡的身,也就是一种胜利了。就像朋友们说的:找个地方吧,别到处乱漂了。我也曾想,别搞出什么事情了,就定在这里吧,离家乡也不是很远,有事回家,也没有那么的不易。

当然,我翻找出来的东西定然不止这些,否则不符合我的性格。只是有些东西,可提可不提……提与不提,不代表重要程度,只是想与不想的区别而已。

每当谈到回忆的时候,总是会有写不完的字,以至把时间都置之不理,不是对时间不去注意,只是感觉那没太大意义。反正早与晚,都只是人们的一个定义。对于某些习惯而言,时间都是神马,神马也早已化作浮云!

还是那句一直很喜欢的话: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人,也可以改变人很多。

再搬出日记里面的那句:诚实面对过去;认真面对现在;勇敢面对未来!

过去再怎么如何都已无法改变,那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财富吧。对过去诚实,那些时间才变得有意义。现在,是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的,你不去认真,没有谁帮你经历,你在这里得到或是失去、逃避或是努力,也许别人都只是看在眼里。未来,也许才是人们最看重的,现在的你没有什么所谓,现在之后的未来才是最大的[重头戏],未来的玩笑没有谁开得起,不然你就是一个玩笑了……

当然,关于回忆,也有一句话:回忆是美好的,但真该从里面得到很多!

高中作文与生活随笔 篇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被寄予极大的关注和关心。我们通常认为作文教学是锻炼一个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是能够熟练掌握运用语言, 但语言作为一种思想外壳, 只有通过提取、组织思想, 才能起到作用。因此, 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作为第一个作文教学的本质。高中是逻辑发展、抽象思维倾向于最初的定型时期, 培养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作文的思维训练应实行传统的作文教学, 从而真正高写作能力。

1. 立意准确新颖。

立意是构思一篇文章的基础, 它直接关系到材料的选择、布局、文章的深度。立意期间首先考虑的问题是作文的要求, 必须紧扣与作文密切相关的成分。深刻的立意, 是需要我们通过现象挖掘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思考生活中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能对眼前的事物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真实、典型、新颖的取材。

材料选择是作者根据观察、主题、概念、提取已掌握的材料后, 围绕主题的选择过程。材料的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的堆积过程, 要考虑是否能为中心服务。材料选择的真实性, 是指材料的来源必须坚实可靠, 特别是涉及到客观事实, 如果有模糊, 最好就不要用。否则不但没有说服力, 也会影响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3. 流利的语言表达。

在一系列的立意、材料选择、总体规划的过程后, 作文要使用语言文字。语言是基于主题和风格的需求上, 用一种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表达思想内容, 这个过程也需要逻辑思维积极。

二、如何练好生活随笔

1. 写随笔应该注重情感交流。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应投入极大的情绪情感, 与学生交流, 而不是简单地把生活随笔作为一个任务分配给学生。肯定学生的写作, 如果老师对学生随笔中的成绩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学生心理就会有巨大的反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仔细的浏览和批注。

随笔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反映国家事务, 也可以反映家庭琐事, 可以表达感情, 也可以婉约幽情。它可以表达欢乐和痛苦的生活, 是自由和开放的。教师在批改时在构思巧妙的地方给予赞美。浏览时画出写得好的语句, 在病句下划横线, 尽管粗略浏览, 但能鼓励学生, 也给他们思考改正的机会。

3. 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学生的想法直接而简单, 在生活随笔中他们一般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写下他们的家庭生活中的琐事或个人隐私。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经验, 与他们对话, 教育他们。老师在点点滴滴中与学生沟通。长时间过去, 学生们有什么想法就会喜欢与老师讨论, 随笔就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师也加深了对学生的理解, 而从学生那学习到很多过去没有接触过的知识。

三、高中作文与生活随笔的关系

1. 随笔能让作文写出真实的感情。

随笔可以写真实的感情, 可以在用多种格式, 不需要对坚持主题或文章的构造有太多的顾虑。随笔可以用来记录一些东西, 通常是记录一些自己的生活故事, 心里旅程, 个人意见等, 它一般出现在个人日志中。它不受字数、空间长度的限制, 妙在休闲, 有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表达更灵活、自由、轻松和自然。相反, 作文是规定的, 它应该考虑如何选择材料, 选择的范围有明确的规定, 要考虑如何选择材料, 如何过渡等。需要完整和精确的结构, 语言表达必须真实, 且有长度限制, 有不同的要求, 是非常受限的。但随笔不是这样的, 内心的激励力量会让学生说实话, 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它是自由的, 所以更容易写出真实感受。

2. 巧用生活随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因为缺乏积累, 布置作文时学生总是非常沮丧, 觉得没有东西可写。试图把写作作为一种方法来提高高考分数, 但还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失去了信心。其实生活的源泉是无尽的, 阅读、写作、听力、思维、概念等都是生活, 当我们走在校园轻轻地唱歌, 伤心时在低声哭泣, 都是生活的记录。生活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写作就有了最新鲜的补充。这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事物进入写作视野, 写出的文章将有一个新的生命。其实每一个普通的东西都有隐藏在生命中的真正意义。让学生记录下生活中的小事, 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3. 巧用随笔为载体, 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于高中学生的生活范围很窄, 所以老师要经常使用周末或其他业余时间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材料, 进一步丰富随笔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关注一些电影和电视的经典片段, 动员他们的积极因素和潜在写作能力,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想办法把随笔巧妙地融入作文材料。同时引导学生, 让学生不再讨厌写作。利用这些随笔, 让学生喜欢写作文, 当学生在写作文时有材料可写, 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写作能力。

摘要:高中作文在高中语文考试中占的比例较高, 所以写好高中作文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想写好高中作文, 日常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写生活随笔的好习惯, 本文介绍了写高中作文和生活随笔应注意的问题, 及高中作文与生活随笔之间的关系。

美好的回忆随笔优秀散文 篇7

那年我六岁,在宁波万里国际幼儿园读大班。也正是那一年,下了一场大雪。宁波可以说是一片白色海浪中的城市,而我们的幼儿园则更像奏成那城市之歌的音符也正是那一年,我们调来了两个英语老师。也正是那一年,那一个星期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下雪了!下雪了!下雪了。”随这声声的喊叫,迎来了我美好的回忆。

雪的天地来到了!我们几乎蹦了起来真正的打雪仗时期来到了一场中外的对战来到了。我一下子冲到了老师边上,使出全力砸向老师,老师其实已经看到我了,于是也砸了一把!说来也巧,正好两个球一起破了。“战斗”进入白热化。由于老师人手不够,所以用雪堆成了一堵墙。我们把墙一推,倒了。老师埋在了下面。

回忆年少的随笔800字 篇8

感谢焦树杰、张彦龙,由他们组织,在九六年初中的同学终于有了一次聚会。并请了仍在世的董有为、杨挺均老师。三十多年未曾见面,变化之大难以想象。这其中有发了大财的;有当了院长、厂长的;有评上教授的。咱属于中下层,比起那些至今仍当农民的老同学来说,略胜一筹,聚会的第一项便是自我介绍。有的仕途顺利,大吆喝着:“四堵墙之内咱说了算,老同学们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来”;有的生意兴隆,除了钱什么也没有,并热烈要求到他家做客;当然,也有的道路坎坷,泣不成声。但因大部分在教育战线,所以,夸奖两位老师就成了共同的主题。轮到我时我作了如下的发言:

我是董承生,现在叫董续文,家住忻州泡池。离公路很近,假如哪位同学北上内蒙,南到省城,完全可以找董续文住上三夜两夜,吃好喝好不敢说,保证不会挨饿。

八六年捞到一个正式教师,前两年老秦城中学的学生聚了一次会,我心想,烂秦城中学也能聚会,咱们堂堂的忻中四十一班就不能聚一次。现在终于实现了,昨天晚上就没有睡好觉,今天起了个大早,第一个赶到这里。我记得初二时,董老师对我哥哥说:“你这个兄弟带点尘尘雾雾。”我当时想,自己本来聪明伶俐,怎么就带上了尘尘雾雾。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这三十几年走过的路。事实证明,董老师的评语是何等准确。我现在要告诉诸位的是,设若哪位老同学的子女也带点尘尘雾雾,千万以董承生为反面教材,尽早扫去他的尘雾。

我的发言虽然没有赢得掌声,但也让吵吵嚷嚷的会场变的鸦雀无声。张爱萍即兴提议,让所有女同胞与董承生来张合影,以弥补我同学三年没有说过一句话的缺憾。这就有了那一张啼笑皆非的照片。其他人的发言我大都忘记了,唯一让我感动的还是张爱萍的自我介绍。

以她的水平、学历、家庭背景,她完全可以在当官这条路上走得更好,当时的县委亲自邀请她当县妇联主任,她不为所动,婉言谢绝。我豪不怀疑,张爱萍才是真正的尘尘雾雾。怪不得我俩这么投缘,当下的中国削尖了脑袋想当官的人遍地都是,像她这种异类实属稀罕。我曾想,倘若那时张爱萍走入仕途,现如今的张副省长可能就不叫“自欣”了。

今年八月二十五号,突然接到焦树杰的通知:张爱萍两口子从西安回来了,想去太原看看赵克,顺便把我捎上。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我岂能错过。别老以为我带点尘尘雾雾,在大是大非面前,我还是能分清黑白的。一来看看五十年未曾谋面的的赵克,二来也见见张爱萍。一进小车,我送给老同学的第一份礼物,便是一句祝福:“你还是那样年轻。”先让她高兴一路吧。在我的想象里,张爱萍既然九六年还那么年轻,一五年也不会老到哪里去。到太原后,刚下车,我便认真观察起这位老同学来,又过了二十年,怎么越长越小,体型也由原来的直线弯成弧形。听人说,她做了整容手术,不知是在国内,还是韩国,反正这手术可不敢恭维。怎么把又白又嫩的皮肤染成了紫驼色,光泽度也没有了。额头上的皱纹倒是看不到了,那是因为马鬃太密,遮掩的严严实实。这是老女人惯用的伎俩。藏在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始终没有长大。唯一的看点就是照片上张开嘴露出的笑容。张爱萍也终于老了。怪不得林黛玉感叹风刀霜剑,原来海口的毒日骄阳也够厉害。

赵克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比对,终于发现我和刘汉一模一样。我庆幸自己怎么就长了一副当官的嘴脸,在忻州,有人说我像董杰英,来到太原,又说我与刘汉云一模一样。对于一个连小组长也没当过的我来说,能在精神上过一把当官的瘾也不枉做了回中国人。

下午去了王荣声家,陈小平想照几张照片,大家坐的稀稀拉拉。张爱萍让我挨得她近些,并小声说:“其实,我喜欢你。”我由于耳聋,对自己的听觉不太信任。这话究竟出自张爱萍之口,还是我的幻听。我不敢落实,也不想考证。就让这个美丽的肥皂泡留在我的脑海里吧!也许我会高兴一辈子的。

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 篇9

一、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 开放性

首先, 作文教学应当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全面开放, 日常写作训练也应当包含生活、阅读、写作实践等元素, 生活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阅读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实践则可以及时记录学生的生活感悟。其次, 写作训练的过程也应当保持开放性。在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中, 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地位。开放性的随笔训练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权。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指导学生以此为依据进行合作探究或探索写作。著名教育学家普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目的并非单纯的传授知识, 而是激励和唤醒学生。”因此, 教师应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说真话, 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引导学生更加自由的写作。再次, 在指导评价中也应当遵循开放性。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随笔训练的讲评和指导, 还要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 为学生创设更加开放的写作环境。在写作评价中, 教师应当秉持平等、宽松、民主的理念, 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标准,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

(二) 目标性

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育人活动, 因此, 初中作文教学和随笔训练也应当将“育人”视为最终目标。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在随笔训练和语文写作中应当充分尊重这一学科目标。此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随笔训练中应当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文字, 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想法、体验, 并且指引学生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 采取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同样要重视这一写作目标。

(三) 多样性

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鲜明的多样性, 因此, 写作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也应当遵循多样性原则。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性情、个性和角度, 因此, 即便是针对同一个事物, 学生也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绪。但在实际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时常遇到“写不出来”“作文内容千篇一律, 缺乏新意”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和随笔训练,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为单一、枯燥, 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写作兴趣, 将作文写作视为语文学习的难点。因此, 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和随笔训练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 并对学生的写作内容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鼓励, 指引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 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自身的情感体验,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初中语文随笔训练与作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 引导学生设置写作目标

若要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就应当制定合理的写作目标, 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随笔训练。在作文教学或随笔训练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搜集写作素材, 认真观察生活, 并将这些素材运用语言文字生动的描绘出来。只有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 才能避免在写作过程中出现“假大空”的现象。例如, 在要求学生写《一件感动的事》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较长的准备时间, 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细致的观察,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体味生活, 写作的主角既可以是熟悉的阿姨, 也可以是邻居家的小狗, 还可以是陌生人。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 更加自由灵活地进行训练和写作,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增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二) 制定多样化的评改标准

在初中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中应当因材施教, 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标准。初中作文教学面对的是性格、爱好、基础差异较大的中学生, 因此, 在批改和评价作文时应当避免“一刀切”的现象。教师应当在充分考虑写作要求和训练目标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特点, 进行针对性、多样化评价。例如, 不能简单地将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 而应当运用发展的观点, 关注学生每次写作的进步和变化, 对其进行纵向比较, 并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以此增强学生在随笔训练和作文写作中的成就感。其次, 还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评讲方式, 教师在初中随笔训练和作文教学中可以采取每月“大讲评”和每周“小讲评”有机结合在一起。针对大讲评, 教师可以安排一节课的实践, 引导学生积极总结每月的随笔训练, 并挑选优秀范文加以诵读。小讲评则可以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利用课前或课后的十分钟, 对学生一周或某几天的随笔训练进行简短点评, 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除此之外, 还应当建立多样化的批改方式, 例如,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交换批改”, 安排不同小组、不同程度的学生交换批改随笔训练, 同时, 还应当指导学生在评改时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批注和总评。及时纠正作文或随笔中的错别字和病句, 并给出合理的改正意见。然后, 将修改结果反馈给原作者, 让学生认真研究批注和意见, 虚心接受别人的修改建议。当然, 也鼓励学生在拿到批改结果后积极交流, 并提出质疑、借此让学生在自我反省和互相评阅中, 自觉纠正自己在随笔和作文写作中的错误, 逐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 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 教师应当在初中作文教学和随笔训练中引导学生锤炼语言, 并充分重视阅读,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写作和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它们二者相辅相成, 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古代著名学者朱熹在其《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就曾论证了二者的关系:“大抵观书, 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 如果没有认真研读文章就很难产生深刻的体会, 也就无法写出具有真实情感的文章。因此,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 自觉阅读优秀范文, 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 探究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 提高自身的阅读欣赏能力。著名学者吕叔湘也曾指出:“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写作具有重大帮助。”因此, 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多样化的写作素材。其次, 还要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 进行综合性阅读。初中学生接触较多的还是语文课本, 当前的语文教材不仅包括课堂所学的课文, 还有许多优秀的阅读材料。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就选用了著名诗人汪国真的《旅程》, 这首诗虽然不是必学内容, 但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因此, 应当指导学生加以摘抄积累。

参考文献

[1]彭玉华.随笔:一件并不随意的事——兼谈学生自由抒写能力是如何丧失的[J]教育科学论坛, 2008

[2]付秀珍, 郝秀文.从国外作文理念看我国写作教学的缺失[J]晋中学院学报, 2010

[3]王欣欣.写好随笔——写作教学的切入点[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4]陈志平.随笔式写作——让作文变得轻松而有诗意[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5]鲁宝元.要重视实用文的写作训练——从国外作文教学的经验谈起[J]人民教育, 1984

回忆的青春 散文随笔 篇10

那么,青春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呢,在我们的心中又占有怎样的地位呢?

青春是一腔无人可诉说的心事,青春是一本不让人翻阅的本子,青春是一股无名的躁动,青春是不计功利的努力,青春是无法证实的自负,青春是莫名的开心与莫名的发愁,青春是新绿,青春是一种彻底的愿意,青春是留给后来的一坛老酒,青春是一种飘扬在空气中的并非液态/气态或固态的悬浮物,青春使人变得比婴儿更幼稚,比老人更忧伤。诗人食指说:“即使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炉台,即使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们依然要坚定的相信未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所以,相信青春给我们的力量,就像电影《勇敢的心》的男主角一样,借着努力铸成的圣剑,去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自己的精彩。

“青春本无罪,何苦常嗟哀,世间本精彩,笑看百般态”,青春本就是无病呻吟的年代,我们的心中总有或多或少装着沉甸甸的琐碎,没有原由的笑,情不自禁的暗暗感伤,生活的意义来源与偶像剧里的爱恨缠绵,最大的梦想就是一边玩电脑,一边吃着棒棒糖,青春的我们,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肆无忌惮的奔跑在草原上,青春的我们,是一艘迷失在海洋的帆,不知道终点在何方,倍感迷茫。青春的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人能懂我”,可仔细想想,我们又懂谁呢,凭什么要让别人懂我们呢……

少年时代的忧郁,是对整个世界的傲慢。

青春,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而这段难忘的岁月,却注定让我们终生铭记。有人说:“读书,或者旅行,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而青春,正是这样一股动力,给黑暗一片光明,给梦想一双翅膀,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上,添一抹鲜艳的颜色,添一份动人的的风景,也正是因此,我们爱它爱得义无返顾,如痴如醉。当我们蓦然回首的时候,千万不要感叹时光易逝,年华不返,因为青春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领跑者,我们没有埋怨的资格。世界在动,是因为你在动;青春在动,是因为生命在动。

人生如旅行,青春是动力,梦想在前方,自己去创造。此时一随笔,内有千种情。惹得伊人憔悴,骗去数滴眼泪,“兴尽晚回舟,我要去登峰,生命要勇毅,更上一层楼”。

80年代的回忆的杂文随笔 篇11

80年代最牛的单位和最牛的工作是什么?这恐怕是90后、00后们无法弄清楚的一道难题。

其实过来人都知道,在那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计划的年代,谁掌控了物资计划供应的大权,谁就有了令人艳羡的“牛”的资本。古语云“民以食为天”,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是人必得食“人间烟火”,谁也不可能例外。80年代(其实也包括70年代及其以前的60年代)最牛的单位当然就是粮食部门,最牛的工作当然也就是掌管粮油的供应工作了。

说粮食部门是最牛的单位掌管粮油供应的工作是最牛的工作,还有一项指标可佐证,那就是当时一些大权在握的官员的家属及其子女们大多喜欢扎堆于这样的部门和单位,“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我当时的工作单位有一位职工,他认识所在县的粮食局长并与其有一定交情,记得不少职工都曾求过他弄点粮油指标以满足家庭一时急用之需。后来单位领导知道了,觉得这个“资源”可以利用,索性向组织部门打报告提拔这位职工,将其任命为中层干部,让其名正言顺地当上管理后勤工作的主任。

不过,最牛单位的好景没能持久。到了80年代后期,个体粮贩油贩出现了,人们出门在外只要有个能证明身份的信件和有钱即可,“粮油票”再不是束缚人们走南闯北的桎梏了。大量“孔雀东南飞”,被一些人称之为“盲流”的农民工在城市里不仅扎下了“营寨”,而且竟然成了一座座城市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

当此之时,有谁还会记起已成明日黄花的粮食部门?这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现象也证实了当时较为流行的一句话“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快”。谁能料到当年如日中天的“牛”单位粮食部门竟紧随商业部门也走上了个体化的不归路,彻底成了“一头熊”?

其实,细心的人们早就发现了端倪:那些先前在粮食部门上班的官员家属及其子女不知什么时候已偷偷“换岗”了,他们有的戴上了大盖帽进入了工商管理或税务部门,有的摇身一变成了国有银行的职员……

此后工商、税务、银行成了新的最牛单位,一直牛到如今。

看来是“放开”什么什么就活,“计划”什么什么就死,这里头的道理管理者心里应该是很明白的。当局者还是应该从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与时俱进,该放弃的早点放弃,该放开的早点放开,不要总是拿“特色”来说事。

在80年代上学读过书的人,对叶燃这个名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叶燃并不是个大人物,是个初中快要毕业的女生。记得当时的报道说,她的家庭条件不错,全家四口人,父母是大学老师,哥哥也是大学生。在父母看来,子已成“龙”,希望女儿也要成“凤”,于是责其一心向学,不得旁骛,对其管教甚严。但叶燃学习虽努力成绩并不突出,在学校和在家里都抬不起头来,觉得读书和生活的环境冷冷冰冰,没有一点温情。

平常一家人是各忙各的.,只有周末相聚,而每逢这样的相聚恰是叶燃感觉更为难受的时候。

有一个周末,一家人相聚了,饭桌教育也就开始了:先是父亲的一通教导,接着是母亲的循循善诱,再接着是哥哥的现身说法。叶燃勉强听着,显出有些不耐烦。细心的哥哥看在眼里,瞟了一眼窗外,发现有一清洁工人正在扫地,他不失时机地又接起了话头:现在的社会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好好读书你将来就成不了人才,只能像这位清洁工人一样,一生干着低级的扫地的工作。叶燃再也忍受不了……

叶燃痛苦、悲观、难受,甚至还产生过要自杀的念头。她将自己难以排解的苦闷写信告诉有关部门,引起了教育主管机构的重视,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大讨论。当时《中国青年报》专为此场讨论开辟专栏,刊发参与讨论的不同观点文章。随着讨论的深入,参与讨论的不仅仅只是各级各类在校师生和从事教育教学有关的工作者,学生家长,还有各行各业里关心教育的人士以及部分政府官员。

这场大讨论,参与的人多,文章更是铺天盖地,数不胜数。一晃多少年过去了,现在回忆起来,对当时参与讨论的人和文章大多连个模糊的印象也没留下,但有一个人和他写的一篇文章我一直是铭记在心的。他的名字叫舒展(可能是笔名),当时写的文章题目是《不这样不行》。

舒展写的这篇文章我到现在还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原因之一是这篇文章虽短小,但它是这场大讨论的总结,为收官之作,分量沉重,这是先前所没有见过的,给人留下的“烙印”太深;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观点鲜明与和蔼可亲的说理方式结合得非常完美,没有假话空话大话,没有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说教,内容实实在在,让人心存佩服。

文章题目《不这样不行》已将作者的观点展露无遗,作者意图是在开导叶燃,其实道理也是讲给所有参与讨论和关心讨论的读者听的。题目中的“这样”指的是当时执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这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的实际出发,不坚持执行这样的政策是不行的。文章开门见山指出,宣传和执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就是要鼓励人们学习知识,鼓励人们成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将有利于整体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这样作,当然也会让一些没知识或知识不多还算不上人才的人心里觉得不平衡,或自以为受到了冷落。其实,这是这些人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教育这些人端正认识,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不能为照顾这种认识有偏差者的情绪而随意改变或放弃已在执行的政策。

这场大讨论使得官方与民间的认识趋于空前的一致,“虎妈”“虎爸”批量出现,高考“独木桥”上更显拥挤。与此同时,“状元”这称号的内涵也迅速扩张变异,它不再仅仅指个人考试夺冠者,也可冠名于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县市区等地名之上,一时间各地“状元县”、“状元市”、“状元区”此起彼伏,纷纷涌现。

出现“独木桥”更显拥挤这样的情况,问题不在这场大讨论,相反,这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讨论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良性结果。舒展的文章为这场讨论出色地划上了句号,他圆满完成了他的任务。为高考“扩路”“修桥”的事不属于大讨论的组织者和舒展,应当另有其担责者。

80年代是个不寻常的年代,深圳特区的设立,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海南建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一些束缚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的体制和机构被颠覆被取代,一些思维禁区也陆续被冲破被打开,那种热烈而又沸腾的生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令人难忘、值得纪念并值得回味的年代!

在80年代这一特定时段里,有一个人的名字我是记忆犹新的,这个人就是杨善洲!

杨善洲为什么能在我的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杨善洲本人所做的一件事;二是报纸上报道的一句老百姓质疑的话。这一件事和一句话当时震撼了我,而且历久弥新,令我永志不忘。

一件事

在80年代,我是《中国青年报》的忠实读者,注重阅读该报登载的一些重量级的通讯报道,对其“辣椒版”以及栏目“求实篇”里的文章更是情有独钟,看的是一篇不落。我知道云南有一位地委书记叫杨善洲并知道他的一些事迹,这些信息都是从《中国青年报》获取的。现在我虽然已记不得那篇报道杨善洲事迹文章的题目是什么,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文章介绍的有关杨善洲震撼人心的一件事清晰记忆:作为地委书记的杨善洲,他的夫人仍是个农村户口!

记得当时的政策规定,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工作的职工,只要是评上了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的,其家属及子女如果是农村户口的就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转成了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就可以在家属就业、子女升学、单位分房、物资供应诸多方面享受优惠待遇。但杨善洲这位地委书记不赶这个潮流,他的这一举动令当时很多人不解,觉得不可思议。

被人们亲切称为草帽书记的杨善洲现已离开了我们。他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据媒体报道,从1951年工作到去世前,这位正厅级退休干部攒下的钱还不足1万元。一直到,才在老家新盖了一栋砖瓦房。直到离世,他的全部家当竟只是一张简易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身后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还有风烛残年的老伴。

中国人对人的评价,自古以来就有“盖棺定论”一说。作为一位高官,一生为官的杨善洲“两袖清风”清贫至此,的确令人肃然起敬!杨善洲称得上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我想,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看了杨善洲的事迹,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崇高,什么叫伟大!

一句话

在一般人看来,杨善洲不谋私利,只知奋斗和奉献,耻于随大流去“餔其糟”而“歠其醨”,竟连自己夫人的农村户口也不转,似乎不知与时俱进,显得很有些另类。他太清廉,清廉得使人产生疑惑,以至当时就有人觉得不可信,发出质疑“共产党里还有这样的干部”?采写文章的记者将此语直接写进了报道中。

平时看的听的说的,只知我们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今突见如此不恭敬的质疑的话,只觉脑筋一下子转不过弯来。这质疑者怎么能这样说话?即使是冲动或是愤激,话也不能说得如此不得体呀!还有文章的作者,怎么能这样将有损于党的形象的语言直接写入文中?真是“大逆不道”,不可思议!

一个光盘引起的回忆 篇12

老师,那次在图书室想对你说数学配套光盘借我看一次,我怕你不同意就(偷)拿来了,老师请您原谅我。———洪许文

原来这个光盘是洪许文在借书的时候从图书室偷偷地拿出来的,他现在又把光盘悄悄地放到了我的办公桌上。这孩子显然已经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而且也意识到偷会使她心里不安。对这样敏感的孩子,绝不能再用任何的批评。我已经想好了做法,在下课的时候我轻轻地走到洪许文的座位边,用手在她身上轻轻点了一下,向她点了点头。她心领神会的随我来到外面较安静的地方,我和颜悦色地问:“那个光盘你看了吗?”她不好意思地笑着对我说:“没有。”

“那是个电脑光盘必须用电脑才能播放的,你家有电脑吗?”

“没有。”

“你想看吗?”

“想!”

“老师的办公室里有电脑,老师放给你看好吗?”

“好!”洪许文兴奋地看着我。刚才的不好意思已经全不见了,有的只是对光盘的好奇和期待。

“以后想看什么,或者想拿什么东西,问问老师好吗?”我不失时机的教育她。“好!”洪许文高兴的回应道。

当我放光盘给她看的时候,她看得很认真,也很兴奋。看着满脸笑容的她,我不由想起十年前的一幕。

“邵警,你给我站起来!”一个满脸怒气的老师气冲冲地向一个学生走去。那个叫邵警的孩子还没有完全站起来,就被老师一把抓住从座位上拽了出来。“说,你做什么了?”“我没做什么?”“没做什么?郭炎的头发怎么回事?”那个叫邵警的孩子不说话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啊!今天竟敢用火机烧女同学的头发,真是无法无天了,啊!你刚才不说什么也没有做吗?啊!”这个老师越说越气一把把邵警推了出去,一下子带倒了一张课桌。老师并不罢休又把邵警拽起来说道“走,找你爸爸去!”邵警吓坏了,因为他的家就在这所村小的旁边,他的爸爸对他非常严厉,肯定会打得更厉害,邵警吓得大声哭了起来死抱住一张课桌不放手。全班学生都吓住了,那个被邵警烧焦了一点头发到办公室报告的女孩也吓的默不作声。邵警一边哭一边说:“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这一幕以后,班级里再也没有学生恶作剧了,也没有学生向老师打小报告了。

这件事过去很长时间了,这位老师在改学生的日记时看到那个女孩在日记里写着这样一句话:老师,邵警又做坏事了,可是我不敢告诉你,我不忍心看到他被打的样子。那一刻这位老师如受重击,多么善良的孩子,就因为怕看到别人挨打,用自己的宽容来包容对她恶作剧的同学,宁愿自己受伤害也不愿报告老师,这善良的孩子啊!忽然之间这位老师明白了,只有爱才能感化学生,用惩罚换来的只是暂时的平静,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关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做一个学会关爱别人的人,而这些是简单粗暴的处罚永远也不能办到的。此时这位老师才真正明白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这个老师就是我,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打过我的学生,我和学生们课堂上一起上课,课堂下一起游戏,和孩子们交朋友,我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很可爱。其实邵警也没有那么坏,他劳动很积极,对人也很大方,下雨天主动借伞给路远的同学……我专门到他家劝他的爸爸以后不要粗暴的打孩子。这以后向我打报告的学生越来越少了,真的再也没有故意恶作剧的学生了。

“老师,我看完了。”洪许文的话打断了我的回忆。“哦,以后有什么要求直接来找老师好吗?”“好,谢谢老师!”洪许文高兴地离开了办公室。

洪许文离开后我又陷入了沉思,我记得在书上曾看到这样一段话:切勿威吓孩子,要么罚他,要么饶他……非打不可,就使用小草一棵。对孩子的惩罚要看他本心的初衷,即使他的初衷是错误的,而导致他错误的行为,也不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因为他毕竟是孩子。

回忆学生的随笔:单色徐林 篇13

人们刻板印象认为的艺体生就是不想学习混日子的其实也是极少数。

大多数学生是家长让怎么就怎么人云亦云走一步算一步对前途完全懵逼。

那种非常努力勤奋听话吃得苦只能占非常少的一部分。

其中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和规划的就特别稀缺了。

女孩徐林就是这其中稀缺里的一个。

她出生眉山某小镇,父母一直做生意,家庭十分优越。

当年她在美苑集训的时候,一个月的生活费和我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

美苑有不少家境十分富裕的孩子,他们大都非常张扬奢华高调。

吃的穿的好多都是我没见过的。

而徐林却一直是个低调的女生。

穿的很朴素,吃的用的也很一般。根本不像有钱人家的孩子。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在外吃苦受累,每个月都希望给她多一点钱。

而她却每个月都将大部分生活费交给我帮她保管,自己只留很小的一点。

这让我非常感叹——

别的学生生活费永远不够用,徐林却每个月都有结余!!

她真的是我在美苑见到的最懂事的一个。

徐林学的专业是产品设计,毕业后一度在成都上过班,又回我们眉山市区上过一阵子。

但是她总是不满足,觉得缺点什么,所以7月,毅然决然来到成都再度学习,继续深造设计。

她想自己创业,拥有自己的工作室。

她时刻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她有非常具体的规划。

但父母非常不理解,按她现在的能力,在我们这样的小地方随随便便找家广告公司就能挣几千元,哪里不好呢?

家里有房有车,何苦去创业呢?何苦还要继续进修呢?

你个姑娘家,不是应该早点恋爱啊结婚啊生孩子啊、、、

女娃娃家的,没有必要搞得那么辛苦,家里也用不着你那么拼。

是啊,作为父母总是觉得差不多就得了,大学也读了,专业也不错,为什么还要那么拼呢?

是的,像她这样的家境,在我们这样的小城市,大学一毕业,一般都是被安排找个门当户对的结婚对象。

父母会提前给买房买车安排好一切。

女孩呢就上个轻轻松松的班,主要精力就是生娃带孩子了。

男孩呢就给投资个项目依靠父辈的资源顺顺当当地做生意。

几乎很少有人另辟生路选择自主创业。

人们更习惯接受和享乐。安逸和舒适的小镇生活。

可是,小镇上的父母哪些理解和明白,一个人一旦见过外界,怎能安心下来安于现状啊!

只有走出去,到外面去,方可见到小镇的狭窄啊!

有一个晚上,我们去成都办事,顺路夜访了她。

在那个拥挤的被隔成多间的出租房里,属于她的仅是一间窄窄的小房间。

我心里不仅连连赞同,这真的要需要好大的勇气啊!

——留在自己的小城市,此刻正在自己偌大的小楼里舒舒服服的吃着冰镇西瓜吹着空凋,和家人一起,真是要多惬意就有多惬意啊!

但是,在她送我们出来时,我望着夜幕下的大成都,高楼林立中,很多想法都不一样了!

真的就是那种——在大城市,谈论理想才不会被人嘲笑的感觉!

我喜欢那些有梦想的人!

上一篇:明觉乡2011年创先争优活动总结下一篇:由对高职教育的思考,启发高职语文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