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职前教育现状研究

2024-09-15

幼师职前教育现状研究(共8篇)

幼师职前教育现状研究 篇1

近20年来,叙事研究(narrative inquiry)在国外许多领域和学科得到广泛关注。我国教育领域近几年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有学者基于对教育叙事研究发展历程的梳理,指出教育叙事研究作为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1]有学者强调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探讨了关注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2]有学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是量的研究的补充;[3]有学者阐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特征与方法;[4]还有学者讨论了教育叙事从教育研究方法演变为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历程。[5]可见,国内学者多侧重于探讨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与内涵,并逐步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教育叙事研究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上。事实上,如今的教师教育尤其是职前教师教育已经不局限于传递教育知识、培养教学技能,而是更加关注职前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教育叙事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国外高校已经将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运用到职前教师教育的实践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目前国内尚未有相关研究探讨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对此做一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讨,以期为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教育叙事、叙事研究与教师教育

叙事(narrating)的内容包含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基本结构性经验,是个体乃至人类的一种知识组织方式和基本思想模式。人们通过描述个体生活以及对个体生活故事进行建构和重构,而获得对个体行为与经验的解释性理解,发现隐匿于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意义。[6]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叙事研究被运用于许多学科,但在各学科的功用有所不同。例如,萨宾(T.R.Sarbin)认为,叙事研究在心理学中对研究人的行为具有隐喻(metaphor)作用。[7]而戈兹(C.Geertz)[8]与曼纳(J.Van Manen)[9]认为,叙事研究属于质性研究的范畴,适用于人类学田野考察,用于对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和文化的研究。

叙事研究引入教育领域的理论源于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Dewey)著名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经验,教育即生活”。叙事研究作为研究方法的理论假设是人类作为有能力讲述自己和倾听他人经验的有机体,可以通过叙事的方式对自我进行反思,同时也能给予他人启发。简言之,即以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故事作为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或材料,以讲述和倾听这类经验故事作为开展研究的主要形式。教育领域首次引入叙事研究应追溯到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P.W.Jackson)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课堂生活中的师生关系。[10]

随着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教育领域中的叙事研究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故事的呈现方式或研究方法,而是一种建构知识的途径,[11]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类重要媒介。[12,13]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的康纳利(F.M.Connelly)等学者首先以研究生教育为创新平台,将叙事研究运用于教师教育,通过教师讲述或聆听其他教师的教育故事,帮助教师完成对个人知识的建构(construction)与重构(reconstruction),以此来关注教师的知识养成和专业发展。[14]卡若拉(C.Conle)以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J.Habermas)的交际行为理论(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15]为主要理论依据,从加拿大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入手,致力于将叙事研究运用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职前教师教育,强调叙事研究是教师寻找彼此沟通的可能性与交流空间的重要途径。[16]格瑞默特(M.Grumet)[17]、李欣(X.Li)[18]、李玲(L.Li)[19]和穆勒(C.Mullen)[20]都认为叙事研究是进行教育自传研究的优质工具。

从加拿大安大略教育学院近30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可以作为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媒介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多元性(plurality)。[21]一方面,叙事者(storyteller)[22]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教育经验各不相同,因此故事内容和叙述方式因人而异;另一方面,教育叙事研究的结果并不要求研究者必须总结出概括性的观点。叙事者根据“个人求学经历”、“教育故事”、“初次教学经验”等特定的主题讲述具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的教育故事,而听者自己基于故事本身概括或总结出个人观点,各观点之间不进行定性的比较,无关对错。2.反思性(reflection)。[23]叙述或聆听教育故事能帮助和促进教师再次认识自我。故事情节有助于教师对细节的回顾,从而为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提供平台和素材。[24]有的教师在叙述中可能多次提到教师的资格与教学能力,有的教师则倾向于叙述师生关系,而有的教师更愿意回忆自己的成功与挫折……[25]这些细节都是体现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窗口。3.持续性(continuity)。[26]叙事研究的持续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叙述者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空中,时空的变化会影响叙述者对故事的选择和建构,叙事研究往往需要持续地进行才能体现出叙述者如何对个人教育经验进行建构与重构。因此,叙事研究在时空的维度上呈现出持续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师进行周期性反思;第二,由于故事本身具有情节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等特征,因此叙述者一般不会被中途打断,从而保证了叙述者表达的完整性,听者和叙述者之间也因此而避免激烈的争论。4.共鸣性(resonance)。[27]当故事开始讲述的瞬间,教师与学生的“说教”和“受教”的关系也随之结束,[28]随着故事情节(story plots)的发展,听者一方往往会出现“移情效应”(metaphorical linking,emotional linking),[29]甚至不由自主地进入叙述者的故事中,与叙述者共同完成对故事的建构与重构,[30]因而听者与叙述者产生共鸣,站在叙事者的立场去理解问题,甚至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31]

诚然,叙事研究推动了教师教育理论的发展,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戴尔蒙德(C.T.P.Diamond)通过反思自己组织或参与叙事研究的实践经验,发现参与者在认真聆听其他人讲述故事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自己要讲述的故事,从而影响了对自我的学习与反思。[32]康纳利等人认为,批评(criticism)常常是重要观点的起源,而教育叙事研究最大的不足在于其强调互相理解的同时缺少批评;[33]卡若拉则认为,叙事研究在教育领域目前面临的难题是:由于叙述者本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往往导致教育故事上下文缺乏关联性,从而影响了研究的持续性。[34]另外,叙述者为了提高故事的吸引力,对故事的选择常常具有一定的策略,比如会刻意突出典型,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故事本身的自然生成。同时,她也从研究者的角度阐述了克服这些不足的方法,即尽量排除叙述中的苍白形象,同时牢记叙述的时空变化,从而提炼出真实的信息。[35]上述问题和建议的提出都是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对叙事研究未来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与完善将大有裨益。

二、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运用

(一)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对职前教师教育的积极意义

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教学目标是传递教育知识、培养和训练教学技能。然而,时代的发展对职前教师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应关注职前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毕竟,教师的行为往往是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相对于外部行为的改变,教师内在的变化对自我和学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36]

1.有助于职前教师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在职教师相比,职前教师的可塑性较强,接受新事物较快,创新的热情较高,其教学理念主要是通过阅读、听课、讨论等途径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和中小学校实习的经历中逐步形成,并在入职后的教学实践中日渐完善,内化为个人的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职前教师教育阶段是运用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的最佳时期,也是塑造和重塑教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倾听教师的声音是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的初衷与诉求,这与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可为教师了解学生差异、师生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也是学生之间互相了解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的方法指导下,通过组织职前教师讲述个人求学经历,在反思过程中引导其树立尊重学生差异的教学理念,从而使职前教师教育教学目标的提升成为可能。此外,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帮助职前教师实现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而要完成此过程不仅依赖于学生对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积累,更与学生本人的教育经验有直接关系。[37]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一般以高校为实施载体,时间持续4年。在此期间,学生个体对于教师身份和职业特点的认识一直处于变化与发展之中,从刚进入高校到即将毕业,每一个师范生对于教育和教师各方面的认识与感悟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基于此,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旨在为学生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学生可通过叙述和聆听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故事,对教师职责、教师能力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加深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38]并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2.有利于职前教师缄默知识的发掘与追踪。缄默知识的概念起源于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他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一种可以通过书面文字、地图或数学公式等形式来表述的知识类型;而缄默知识却难以表达。在他的理论体系中,缄默知识难以完全概括,技能、方法、能力、交往、态度、体验、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属于缄默知识。[39]事实上,缄默知识虽然难于直接表达,但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帮助讲述者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或加强对他人的理解,从而可以总结出一些自我或他人的缄默知识。康纳利等人基于多年的实证研究认为:在教师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言语讲述自己教育生活经历,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表达出对教育的理解,而倾听故事的人则从中体验了别人眼中的教育内涵或教育观点,如此的互动关系可以帮助双方共同建构、重构或体验、再体验经验性的故事。[40]同理,缄默知识能够通过叙事的方式得以发掘,因而能帮助叙述者总结与积累自我或他人的缄默知识。但任何人的缄默知识一般都需要经历萌芽、发展、成熟甚至蜕变的历程,而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的持续性特点则使其为缄默知识的追踪提供了途径。

3.有助于创新多元文化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的学者们开创性地将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运用于职前教师教育(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他们多年的实践证明: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有助于职前教师更好地理解加拿大的多元文化,进而理解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并帮助他们寻找彼此交流的可能与空间。[41]随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职前教师教育也纷纷引入叙事研究。当今,多元文化中避免冲突、寻求相互理解是全球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俗、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职前教师教育长期探索的难题。据统计,2008年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招收少数民族的师范生与非少数民族师范生的比例约为1∶10。因此,这两所部属师范大学在职前教师培养方面更加关注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而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旨在探寻参与者彼此交流空间的特质正好契合这样的需求。这一新的方法无疑将成为少数民族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创新的突破口。

(二)职前教师教育运用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的可行性策略

从以上介绍和分析得知,国内外关于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的本质、特点和操作的基本步骤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既有宏观的理论研究,又不乏个案论证和反思性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运用叙事研究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国外的职前教师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科学习阶段,学生一般需要在高校用4年时间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然后通过考核申请进入第二个阶段———职前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1~2年。在此过程中,格外重视受训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学生培训合格之后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可以入职的教师。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职前培训课程和培训方法颇受学生欢迎。在教育叙事课程中,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轮流讲述故事,内容涉及自己或他人的教育经验、生活感悟或自我的成长经历,负责该项课程的教师往往作为主持人和聆听者,提出叙事的主题,组织学生有序地参与和完成课程。

我国现行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并未完全区分学科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类课程的学习阶段,但我国的教育实习模式发展得比较成熟,以“顶岗实习”[42]为代表的教育实习模式日臻完善,因而为学生个人教学经历的积累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为高校开设叙事研究课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课程宜开设在学生结束教育实习之后,因为那时学生们已经有一定的教育经验,有故事可以叙述。学生讲述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与教育实习经历相关的事件或感悟,也可以谈谈个人的成长经历或印象深刻的事件,内容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自我反思与相互理解。此外,还可以邀请各类学校的在职教师参与该课程,讲述他们的教学经验与生活感悟,多样的叙述者有利于拓展交流的内容与形式。

基于叙事研究的特点和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现状,在我国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开设叙事研究课程应体现以下几个基本要点:(1)课程目标。帮助职前教师理解多元文化、进行自我反思并发掘缄默知识、树立尊重学生差异的教学理念、塑造顺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在职教师、职前教师作为课程主体轮流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故事;(3)课程实施。指导教师负责组织课程有序开展,课程主体(在职教师或职前教师)依序讲述故事,除了叙述者,其他人均作为聆听者;(4)课程反馈。针对学生所讲述的故事展开讨论或参与者各自撰写个人心得。

在开展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指导教师扮演更多的是观察者与参与者的角色,相关的注意事项应在故事讲述之前阐明,而不宜在叙述过程中干预叙述者;(2)所有的故事应大概有一个主题,不宜太发散;(3)课程反馈作为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的重要手段,指导教师与叙述者都应该认真对待,及时反馈。

叙事研究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创建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职前教师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树立教师尊重学生差异的教学理念、塑造教师顺应时代需求的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设立叙事研究课程的构想并非简单地追赶世界潮流。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我国师范生培养模式是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设立针对职前教师教育的教育叙事和叙事研究课程旨在为此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途径。

幼师职前教育现状研究 篇2

(四)(2011级大二下)期末考试

试卷总分:100分 通过分数:60分 考试时长:60分钟

客观题(每小题:2分)

1,关于创新与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乃至国家成长的引擎。B.企业通过创新可以永葆生机,蓬勃发展。

C.个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人生也定会更加精彩烂漫。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2,关于高效的沟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效的沟通要求在沟通中首先要做到谈论行为不谈论个性,也就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B.高效的沟通要求在沟通过程中讲究效率,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并要求对方在第一时间解答。不要有多少思考时间。

C.高效的沟通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你说的话一定要非常明确,让对方有个准确的唯一的理解。

D.高效的沟通一定要善于聆听,而不是一味的滔滔不绝。

正确答案:B 3,关于沟通的类型,按沟通流向分可以分为:

A.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B.下行沟通、平行沟通、上行沟通 C.书面沟通、口头沟通 D.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正确答案:B 4,创新是通过创新者的活动实现的,任何创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新成果。关于实践和创新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践能够检验和发展创新,一些重大的创新目标,往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最终确立和完善。

B.只有在实践中人类才有了无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

C.人们越是积极地从事创新实践,就越能积累创新经验,锻炼创新能力,增长创新才干。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5,关于沟通的类型,按沟通方法分可以分为:

A.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B.下行沟通、平行沟通、上行沟通 C.书面沟通、口头沟通 D.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正确答案:C 6,英国的Hillage和Pollard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就业能力包括以下哪些方面:()①资本②发展③表现④个人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系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D 7,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和创造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关于经济与人才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知识经济要求的人是具有高知识水平、高技能和高创新能力的人。B.未来时代,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挑战将是最为严峻的。C.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8,对于领导的指示,要认真执行。那么,怎样说服领导,让领导理解自己的主张、同意自己的看法呢?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选择恰当的提议时机。

B.事先收集整理好有关数据和资料,做成书面材料,借助视觉力量,就会加强说服力。

C.在与领导交谈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对于领导最关心的问题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9,职业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哪些途径?①培养实践意识,②参加活动课程,③参与职业实践,④研究职业能力理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A 10,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关于这两句话所表达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B.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

C.培养创新能力,对周围事物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D.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用解决问题,只要发现问题就可以很好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正确答案:D 11,下列情况不属于反馈的是:

A.指出对方做的正确或者错误的地方。B.对于他的言行的解释。C.对于将来的建议。D.以上都不属于“反馈”。

正确答案:D 12,在SWOT分析中,字母“W”代表的是:

A.优势 B.威胁 C.机会 D.劣势

正确答案:D 13,召开会议进行交流沟通时,首先应该:

A.确定会议的目标 B.确定会议的内容 C.确定会议的时间 D.确定会议的场所

正确答案:A 14,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这种能力是:

A.学习能力 B.创新能力 C.沟通能力 D.管理能力

正确答案:B 15,面对职场上的严酷考验,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够在职场上获得生存空间。对于如何提高职业竞争力,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持续学习,学会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B.爱岗敬业,培养强烈的责任心。C.改变自己的性格特质。D.加强自己的软技能。

正确答案:C 16,小王是一家公司的职员,他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为他人服务,或者在需要的时候做一些应急的事情。那么你认为有关小王工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他的工作无法做计划 B.他只需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 C.他没有必要做计划

D.对一些重复出现的事情可以做计划

正确答案:D 17,良好的沟通能够很好的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下列组合中,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正确步骤的是:()(1)开列职场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清单;(2)制订、执行沟通计划;(3)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4)对计划进行监督;(5)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

A.1-2-3-4-5 B.1-2-4-3-5 C.1-5-3-2-4 D.1-2-4-3-5 正确答案:C 18,小李的工作表现一直不错,但是最近他老是闷闷不乐,团队主管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原来是他的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管帮他解决了问题,小李的工作积极性又提高了。这种情况说明团队成员和团队管理者之间: A.及时沟通的重要性 B.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C.相互信任的重要性 D.平等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A 19,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培养创新能力,我们首先要热爱生活,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因为只有源于生活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

B.培养创新能力,就要放开自己的思想,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发散自己的思维,练习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C.创新,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不行,没有艺术的概括表现也不行。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20,关于创造性思维,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B.与常规性思维相对的思维方式。

C.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21,沟通过程中,属于非语言因素的是:① 使用声音:语音与语调、语速、强调;② 使用面部与双手:露出开朗、机警的微笑,礼貌握手;③ 使用眼睛:声音与视觉协调一致;④ 使用身体:身体姿势、身体距离。A.(1)(2)(3)(4)B.(2)(3)(4)C.(3)(4)D.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A 22,在1943年,我国的创新教育先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创新宣言》等论著中,对“环境太平凡不能创新、生活太单调不能创新、年纪太小不能创新、我太无能不能创新”等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关于这段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创新能力是后天可开发和提升的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B.人的创新能力有强、弱之分。通过激发、教育、训练可以使人的创新能力由弱变强,迅速提升。

C.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开展创新训练的实质就是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引导。

D.创新能力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创新能力越强。

正确答案:D 23,如今的信息时代,职业的衰退期越来越短,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5年就跌入低薪,知识不更新,人才就折旧。这充分说明了:

A.高薪时要抓紧挣钱,以防跌入底薪后待遇降低。B.终身学习将对我们产生重要的影响。

C.有多大能力就“吃多少饭”,要有个良好的心态,不要羡慕高薪。D.趁着年轻先挣点钱,等退休时再去学习知识。

正确答案:B 24,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习能力的竞争。造就良好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至关重要。关于终身学习与企业成长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学习是智慧的源泉,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实现自我超越和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B.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人们渴求知识,渴望提高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

C.要从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从实现企业目标和实现个人价值相统一的角度,倡导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企业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25,选定目标并具体落实目标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叫做:

A.自信力 B.执行力 C.耐挫力 D.自制力

正确答案:B 26,职场上,向领导请示汇报时我们要做到:

A.一定要充分尊重领导,在各方面维护领导的权威,支持领导的工作,这也是下属的本份。

B.不能事事请示,遇事没有主见,大小事不作主。该请示汇报的必须请示汇报,但决不要依赖、等待。

C.对工作要积极主动,敢于直言,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唯唯喏喏,四平八稳。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27,一个企业真正做到授权,它会表现在很多方面,下面()是错误的。

A.重视员工

B.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 C.让员工承担一定的责任 D.让员工自行解决出现的问题

正确答案:D 28,沟通按照发生的主客体分类,可以分成人际沟通、人机沟通和组织沟通。关于组织沟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组织沟通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需求获取是组织沟通的一种。B.组织沟通分成了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C.下行沟通为组织中上级对下级命令、指示或通报等形成的沟通,上行沟通是下级对上层反应情况的沟通,平行沟通是组织同一层次之间的沟通,需求获取应该就是这种沟通,避免成为下行或者上行沟通。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29,在紧迫性/重要性矩阵中,属于优先级的工作应该是:

A.团队和个人的发展 B.亟待解决的问题 C.鸡毛蒜皮的事 D.干扰和电话

正确答案:B 30,关于沟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沟通必须是双向的,要有传送者和接收者。B.整个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的角色是一成不变的。C.有效的沟通,意义不仅需要被传递,还需要被理解。

D.沟通技巧和沟通方式要因沟通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没有绝对正确的沟通技巧。

正确答案:B 31,人人都有自己的领导。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是如此。工作中,如何与领导相处,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如果领导明确指示你去完成某项工作,那你一定要用最简洁有效的方式明白领导的意图和工作的重点。

B.作为下属,在接受命令之后,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对即将负责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告诉领导你的初步解决方案,尤其是对于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困难,应提请领导协调别的部门加以解决。

C.在工作进行之中随时向领导汇报。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32,常用的沟通渠道主要有:(1)语言沟通(2)文字沟通(3)肢体语言(4)多媒体技术

A.(1)(2)(3)(4)B.(1)(2)(3)C.(2)(3)(4)D.(1)(3)(4)

正确答案:A 33,有效的沟通应该具有:

A.明确性——发送者有责任发出明确的信息。B.易于理解的语言——必须是接收者能理解的。C.易于理解的方式——用简练的语言告诉他。D.以上的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34,工作时同事间难免会有争执与磨擦,若处理不当,可能会扩大事端,引发更多的问题;若处理得当,便能化火爆的争执为冷静的沟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当同事不合作时,下列做法中合理的处理方法是:

A.切勿一味地指责对方或表示不满,最好找个时间两人好好谈。

B.若对方因工作繁多、无法配合,则可另再安排时间或找他人帮忙;但若是纯粹的不合作,则更需多花时间沟通,寻求问题的症结及解决的办法。

C.谨记退一步海阔天空,说不定还能因充分的沟通而化敌为友。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35,通过SWOT分析,人们提出了很多处理事情的策略,那么SW策略是指:

A.增加自己的机会,减少自己的威胁 B.增加自己的机会,减少自己的弱项 C.增强自己的强项,减弱自己的威胁 D.增强自己的强项,减弱自己的弱项

正确答案:D 36,职业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哪些途径()①培养实践意识,②参加活动课程,③参与职业实践,④研究职业能力理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A 37,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我们的沟通活动中,往往会发现部下的缺点和错误,当我们发现部下错误时,及时地加以指正和批评,关键要注意方法是否得当。在批评部下时,我们应该注意:

A.在批评部下时,如果只提他的短处而不提他的长处,他就会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到委屈。

B.批评他人通常是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在批评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具体,应该就事论事,要记住,我们批评他人,并不是批评对方本人,而是批评他的错误的行为,千万不要把对部下错误行为的批评扩大到了对部下本人的批评上。

C.每次的批评都应尽量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38,大学生培养决策能力应注意()几点:①克服从众心理,②增强自信心,③决策勿求十全十美,④多向师长请教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B 39,关于创新和学习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创新精神和学习没有关系,因为创新是一种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学习培养的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B.学习应该是一个习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变化的社会中一直抓住社会中最精华的东西。所以学习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C.学习会把思维禁锢,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差。D.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B 40,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信息;

二、适当地发出自己的非语言信息。关于这两个方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能敏锐地感受他人发出的信号,并且加以适当的回应,则不论在人际关系、讨论、谈判及销售拜访上,都能占有优势。

B.如果能熟练地运用肢体语言,就能在沟通中更多、更快地表达自己的信息用意,轻松地促成沟通目的。

C.必须将所有分散的动作加以组合解读,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身体语言的意义。

D.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D 41,谈话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传递资讯的谈话属于:

A.社交谈话 B.感性谈话 C.知性谈话

D.以上说法都不是。

正确答案:C 42,身体语言比口头语言能够表达更多的信息,因此,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是理解别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关于身体语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样的身体语言在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意义可能不同。B.解释别人的身体语言还要考虑情境因素。

C.需要注意的是,要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对方不自觉的姿势、目光中发现对方内心的真实状态。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D 43,关于创新能力,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创新的普遍性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

B.人的创造性是先天自然属性,它随着人的大脑进化而进化,其存在的形式表现为创新潜能,不同人之间这种天生的创新能力并无大小之分。

C.A和B都正确 D.A和B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C 44,通过语言接触,分担感受,建立社交关系的闲聊。这种谈话属于:

A.社交谈话 B.感性谈话 C.知性谈话

D.以上说法都不是。

正确答案:A 45,关于如何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日常的自我训练,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大脑灵活性。

B.参加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训班,学习一些创新理论和技法,经常做一做创造学家、创新专家设计的训练题,能收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效果。

C.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人类才有了无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46,斯坦福(Stanford)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由此可见,如何以极自然的、有创意的、互利的方式去经营(),将会对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A.人脉 B.计划 C.市场 D.知识

正确答案:A 47,关于沟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主动沟通者与被动沟通者的沟通状况往往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主动沟通者更容易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广泛的人际关系,更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

B.沟通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有助于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并能够较好地根据反馈来调节自己的沟通过程。

C.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一定要注意使自己被人充分理解。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48,创新能力是现在人才判断的一项标准,是企业用人的一项准则。有关创新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

B.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C.创新能力就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式,即使这种方式会大大加大解决问题的成本。

D.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

正确答案:C 49,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良好的沟通常常被错误地解释为沟通双方达成协议,而不是准确理解信息的意义。良好的沟通应该是每个人都充分理解了对方的观点和见解。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50,有一个项目规定“在2006年底,用3000万投资完成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水平的建筑”。这个项目计划里限制了()资源。

A.时间和材料 B.材料和信息 C.信息和人力 D.时间和资金

幼师职前教育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 教育实习    教师专业发展    个案研究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对外语师范生素质也日益重视,如何让外语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外语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是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的初始阶段。英语教育实习是将英语学科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的重要实践环节,是职前英语教师从观察到有限的直至最后全权负责管理的全过程,能促使学生学会实际的有判断能力的教育工作[1]。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例个案研究方法(single-case approach),通过跟踪式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对职前英语教师周思思(化名)在整个实习过程中(2个月左右)的专业发展和变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2.1研究对象

根据陈向明的研究,本文采用目的性抽样(purposive sampling),即按照研究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2]。

周思思(化名)是一名大四本科生,就读于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是一名预备党员,成绩优秀,性格开朗,表达能力强,有着当教师的强烈愿望。在大学的前三年,她修完了学院所规定的学分,取得了平均成绩85分以上的好成绩。教育实习从10月8日开始,12月5日结束,共持续2个月左右。周思思与其他50名学生被安排在市级某中学初中部实习,担任初一·四班的英语实习教师和实习班主任,其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是一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英语教师方老师(化名)。笔者及另外一名教师担任该实习队的带队指导教师,在该研究中,笔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一方面,以研究者的身份观察分析周思思的实习过程,力争做到客观真实,另一方面,以带队实习指导教师的身份参与和指导她的整个实习过程,通过面谈、电话沟通、网上交流等多种方式,感受和分享她的实习体验和心得。

2.2研究工具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主要通过访谈、课堂观察及录像和实物收集等研究方式收集数据。收集的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收集一览表

3.数据整理和分析

参照陈向明提出的质性资料分析方法,即阅读原始材料、登录、寻找“本土概念”和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2],笔者对上述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找出最核心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概念,进而展示职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周思思的实习体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下面,笔者将详细阐述她的实习过程。

3.1第一阶段——观察者(听课)

2014年10月8日是正式实习的第一天,周思思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就要开始正式实习了,我特意穿了一件我最喜欢的粉红色裙子,并怀着喜悦和期待的心情踏进了教室。学生们真挚的眼神、天真的面孔及热烈的掌声,让我心里暖暖的。”

3.1.1观摩与发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根据实习安排,实习第一周,周思思的任务主要是熟悉学校、班级和观摩任课教师的英语课。在此过程中,周思思发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主要体现在:

第一,教学环境不够优越。周思思理想中的英语教学应该全部都用多媒体,用她的话“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是一块黑板和几只粉笔?只有部分教室配有多媒体,但老师上课也不经常使用;甚至练习中的听力,有时候老师也不播音,而是老师口头朗读(后来问了原因,原来是因为差班学生听录音跟不上,老师只能自己减慢速度朗)”。走出教室,她一脸失望地对我说:“我希望学生能听到尽可能纯正和标准的英语,这样,至少保证了良好的输入!”

第二,课堂效果不够理想。周思思理想中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积极发言,热情参与到各项课堂活动中,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对学生要‘有距离的热情’,教师既有权威又有温暖,一堂课下来学生既学到了英语知识,发展了语言能力,又完善了人格”。她在日记中写道:实习第一周,我就有点受打击了,今天听课的时候,学生们很“闹”,尤其是“差班”的学生,坐在后排的几个学生没有听课。

研究表明,很多职前英语教师跟周思思一样,在实习期间都曾流露出迷茫、困惑和失望,“职前教师的设想会被学校、课堂和教学的现实状况打破”[4]。

3.1.2反思与调整(心态)

笔者与周思思多次沟通,走进她的内心,发现在实习第一周所经历的“落差”,并没有磨灭她“成为一名优秀英语教师”的理想。经过反思和调整后,她依然“无法救药的热爱着这个职业”。

3.2第二阶段——模仿者(备课和说课)

从一开始听课,笔者鼓励周思思听不同教师的课,向各个教师学习,取长补短。从第二周开始,笔者布置她一边进行备课,为后面正式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3.2.1熟悉与了解(学生情况)

备课期间,周思思对班上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性格、家庭情况、英语水平、学习动机等各方面,并列出表格,详细记录。笔者建议她把班上所有学生的姓名记下,周思思对这个建议很赞同,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用手机把班上学生都拍了照,然后每天都看着照片想对应的名字,呵呵,很有乐趣!”

3.2.2学习与模仿(实践性知识)

听了一个多星期的课及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周思思开始着手写教案,她准备的第一节课是“如何描述外貌”。当被问及设计思路时,她说:“这课是教学生如何描述他人的外貌,语法点主要是‘have与has的用法’。我想把课堂设计活泼点,PPT要制作精美,多安排些游戏去巩固本单元的新单词和句型。但是我有点担心的就是时间安排,我不知道我安排多久才合适?学生是否会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3.3第三阶段——实践者(上课)

对于她的课堂,她希望:“让学生在轻松而不枯燥的氛围下吸收知识。”整体而言,她表现还不错,很有亲和力,并能随口喊出学生姓名。

3.3.1实践与体验

周思思正式上课的第一天,她把自己好好地打扮了下,她说:“我认为一个教师的服装对学生也会有影响,同时是对这份职业的尊重,我希望自己给学生的印象是时尚活泼、热情有活力,传递正能量给学生。”整体而言,她的第一堂课基本按照教案顺序安排授课,但笔者观察到,大部分时间她用的是中文,给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入不够多,设计的游戏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操练新单词的时候,她用的是“你大声我小声,你小声我大声”的教学方法,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配合她练习,但两轮下来后,学生似乎都没有兴趣了,只有几个学生在配合。

课后,她说:“这是我第一次作为教师正式给学生们上课,紧张而兴奋,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我都虚脱了。”笔者对她的课堂提出了肯定的地方,同时提出了不足之处,她非常虚心地接受,并希望:“下堂课,我一定把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改掉,我希望您多给我建议让我不断进步!我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3.3.2收获与认同

周思思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实习生,每次备课都非常认真,时刻牢记笔者给她的一些建议,并坚持听不同教师的课,她后来上的几次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实习结束后,她参加了学校举行的“2015届毕业生实习授课比武大赛”,荣获了“二等奖”。她在日记中写道:“为期两个月的实习,让我感受颇多,收获多多!能得到老师学生的认可,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虽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管前面是风是雨,我依然选择坚持,我热爱这份职业!”

4.结语

本文以定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方法考察了一名职前英语教师的实习过程,分析了其在此过程中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情况,指出了实习对职前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实现了英语教学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积累和丰富了教师实践性知识;反思能力增强了;执教能力有了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幼真,刘捷,编译.李·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9,(3):57.

[2][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Cole,A.L.& Knowles,J.G.Shattered images:understanding expectations and realities of field experience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3,(9):457-471.

幼师职前教育现状研究 篇4

1. 理论基础和主要概念界定

教学反思一词最早是由教育哲学家杜威提出的, 杜威 (J.Dewey, 1933) 在其代表作《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对反思一词作了如下定义:“反省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个体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美国当代的教育家、哲学家唐纳德·舍恩 (Donald Schon) 是“反思性教学”思想的重要倡导人, 他在1983年就提出在行动中进行反思一说, 他的“对行动进行反思”“在行动中反思”的理论对后来学者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 (Michalel L.Posner, 1989) 也提出“成长=经验+反思”的经典性总结。申继亮 (2006) 也认为“教学反思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 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 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 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而且在思考过程中, 能够发现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 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教学反思是指在教育认知或教育实践等活动中针对教育理论、观念、行为、环境、资源、结果等进行的持续的、动态的、长期的、批判性的思考过程, 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优化教学活动, 促进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发展。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教学反思能力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进行衡量。从反思的内容广度上, 申继亮认为可分为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育改革、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教学反思的深度指个体对相同事物进行反思所具有的不同解释, 反映了个体反思的水平高低, 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1) 技术层面的反思。这一层面的反思主要关注的是“怎么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关心的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重视手段的效果和效率, 属于教学反思的基础水平。 (2) 理论分析水平反思。这一层面上的教学反思使教师能透过教学行为来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 对支撑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进行反思, 这个层次的反思水平有所提高。 (3) 批判性反思。这一水平的反思能够从伦理、道德的标准来看待问题。这样的教学反思能使教师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政治意义来分析教学行为, 这是最高层次的反思水平。

2. 研究对象和内容

为了对职前教师的反思能力发展状况作一个调查分析, 笔者对12名师范专业大三的实习学生 (分别担任中文、数学、英语、政治、生物、物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教学实习) 在当地一所中学实习的过程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职前教师的反思内容主要是什么, 反思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怎样, 实习中的哪些关键事件能刺激他们进行反思。

3. 研究方法

由于思维的东西非常难以使用量化的东西衡量。因此,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通过反思日志、访谈、座谈、实习总结、Q群交流等形式将实习教师在实习中有关教学反思内容的信息作为数据分析的依据, 以此了解实习教师对事物的认识层次, 从而分析实习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水平。分析方法首先对材料采用关键词提取、关键词出现频率统计等方法对材料内容进行编码、归纳和分类, 确定范畴类别;然后根据类别对数据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

4. 分析结果与讨论

笔者对实习教师的反思日志、访谈内容采用关键词提取、关键词出现频率统计的方式进行统计, 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语:第一类出现最多的是“理解、了解学生, 与学生交往、沟通、相处、交流、关心、关怀学生”等词语;第二类是“当老师很累、不容易、辛苦”等;第三类是“存在很多问题、知识不足、有很多欠缺、需要学习、改善、需要不断努力”等;第四类是“紧张、声音小、上课时间分配不当”等;第五类是“怎么办、担心、怎么处理”等;第六类是“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等。基本上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以下几类:课堂教学方法反思、师生关系反思、管理方式反思、学生发展反思和教师发展反思等五个方面, 这与申继亮教授对教师教学反思广度的分类基本一致。但是职前教师的反思内容普遍集中于对师生关系的反思和教学方法的反思。

为了进一步分析职前教师反思水平的深度, 笔者将几位实习教师的反思日志按照反思的三个层次进行了编码分类, 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访谈。从中发现职前教师的反思水平大多集中在技术性反思和理论性反思层次。

Habermas (1976) 认为技术性反思是教学反思的基础部分, 反思关注的重点是教学手段的运用。比如“怎么教”“怎么办”等。比如, 杨老师 (数学) :“讲了一节课体会很深, 有很多问题:声音小、胆子小, 把握不好时间。”周老师 (英语) :“用PPT、实物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要多一些, 学生也更容易记, 气氛要活跃得多。”刘老师 (数学) :“声音小, 不会设悬念、很少提问、教态不从容、不会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整个课堂比较沉闷。”李老师 (政治) :“指导老师说这周准备让我上课, 听到这一消息既紧张又兴奋, 备课时才感到无从下手, 怎么抓重难点, 怎么分析问题, 是否要用PPT, 觉得没有头绪, 只得慢慢静下心来, 查资料、做分析、向指导老师请教。”以上实习教师的反思大多集中于对教学手段的反思, 以及对管理方式的反思, 多可归类为技术性反思水平。

Habermas (1976) 认为第二层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中各环节之间关系有效性的反思, 这是较高层次的反思水平。例如, 李老师 (语文) :“和同学们的交往中, 我深刻体会到了‘教’与‘学’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 教师教的方法只有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兴趣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上课时我应该注意调整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欧阳老师 (物理) :“复习课应该要抓重点, 课前复习效果好, 讲课时应多举生活中的例子, 多观察学生。如果学生作业完成得不好, 应采取措施督促。”李老师 (英语) :“我进一步认识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理解与关怀学生的重要性, 教学上要积极与学生互动, 通过多种方法鼓励和引导他们, 课后要多做题来巩固。”周老师 (英语) :“要因材施教, 不能对每一个学生都同样要求, 重要的是不要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听、说、读、写要并用, 与学生的互动要多些, 课堂气氛也会更好。应多鼓励学生, 多关注学生。”

从以上实习教师的反思话语可以看出:这一层次的反思主要围绕着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选取, 学生学习的关注, 教学活动的安排, 教学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来进行。说明实习教师在最初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批判性反思要求能够用道德的、伦理的标准来判断所从事的专业活动是否公平、正义、令人尊重” (Gore&Zeichner, 1991) , 这是最高层次的反思。虽然这些实习教师的反思多聚焦于技术性反思和理论性反思深度, 但是在对实习教师反思日志整理的过程中以及访谈中, 笔者也欣喜地看到一些批判性反思的内容。

刘老师 (数学) :“指导老师上课严肃, 学生接受情况不乐观, 想改变, 但是……班会上李老师又骂学生, 看着学生无辜的眼神, 心里酸酸的, 这在我以后的教学管理中会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真的想试着与指导老师讨论管理问题。”

王老师 (语文)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了解生字词、了解写作技巧和阅读能力, 背后还肩负着对社会最敏感问题的认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判断。这周我用晚自习的时间给学生看了一些关于钓鱼岛问题的视频, 我发现连平时不专心听讲的学生也聚精会神地看着, 我感悟颇深, 发现他们还是关心社会的, 至少对国家有满腔热血。让他们认清并提前了解世界政治格局和社会现状, 对增强学习动力有没有帮助还要近一步考证, 但是学习不仅仅是学课文中的知识, 课外引导也很重要。”

王老师 (体育) :“我从遇到的困难中对体育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1) 教师对学生的过高要求也是不利于实施快乐体育的。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动作或训练时, 有必要降低难度或要求, 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比如我在单足跳的练习中允许学生换一次脚, 这样就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2) 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也应该注意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应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 培养他们吃苦耐劳, 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3) 应注重过程性评价, 我告诉学生期末体育成绩=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上课行为+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同时, 这种评价方法对发展学生的体能, 增进健康, 娱乐身心, 调节情绪, 减少压力, 乐于接受不同观点, 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快乐以及自己所获得的成功感, 都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田老师 (物理) :“该校的‘361’教学模式 (一节课里30%的时间预习, 60%的时间学生讨论, 10%的时间教师解疑、总结) 学生上课特别活跃, 但是去其他学校听课后感觉用讲授法虽然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远远强于我所实习的这所学校, 这让我有点彷徨, 我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教, 什么样的方法更能让学生接受。”

富老师 (生物) :“我对‘361’教学产生了质疑, 讨论时间内学生大都在讨论与课程无关的内容, 浪费时间, 也没学到什么, 老师讲解太少, 学生又不自觉, 不会自主学习。”

从以上实习教师的反思内容可以看出:虽然这些实习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他们的教学和管理能力还很弱, 但是很多实习教师能够认识到问题, 并且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他们能够发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差异是成功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科学、合理、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这说明通过实习这一平台, 他们的实践性知识有了很大的增强, 教学的能力和信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实习过程中具体的事件刺激了他们对教学做出反思, 并对教学和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同时, 我们也看出职前教师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和困惑都是因为缺少教育、教学经验造成的。

为了对职前教师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可以在原有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的基础上, 从以下方面加强职前教师的专业培养力度: (1) 师范生在进入教育实习前, 师资培养学校可通过教育见习、课外实践活动如家庭教师、兼职教师、校外培训等活动使职前教师了解真实的课堂状况, 使他们对于实际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所准备, 以减轻职前教师进入实习后的压力与困惑。 (2) 职前教师的自主反思是其教育观念形成和执教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指导教师应该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问题、发现问题的机会。只有不断碰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才有内容可供同学反思。另外,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指导教师应该引导师范生使用有效的反思工具和正确的反思方式。 (3) 职前教育课程的授课内容除了教学理念、教学技巧等内容之外, 还应增加一些能让职前教师更好地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性格特点、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的讲座。同时向他们提供一些学生管理方面的优秀案例, 以供参考, 让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地了解学生, 应对各种学生管理问题。

5. 结语

本文通过定性研究的方式对一组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反思内容进行了分析, 发现他们的教学反思能力基本上还处于技术性反思和理论性反思水平, 批判性反思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但还有待提高, 教学中所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是促使实习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因素, 而反思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的反思态度是促使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发现可以帮助教师教育工作者了解职前教师在教育实习期间的反思发展状况与特点, 从而为制定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Alder, S.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and the Curriculum of Teac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1990 (2) .

[2]Dewey, J.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M].New York:Health and Company, 1933.

[3]Gore, J.&Zeichner, K.Action Research and Reflective Teaching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A Case Study from the United State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91 (7) .

[4]Habermas, J.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M].Boston:Beacon Press, 1976.

[5]Schōn, D.A.TheReflective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 1983.

[6]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1) .

[7]郭新婕, 王蔷.教育实习与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3) .

“大器网”职前教育 篇5

提升学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大器网”职前教育网络课堂

——最专业的职前教育与就(创)业平台

在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背景下,信息化在各个领域也快速推进,高校就业指导中的信息化也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人才市场的日益完善,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即将被深刻改变,就业网络化与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网络化已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切实纳入高校教学计划,鼓励和提倡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通过我们深入调研、多方比较,现向全市高校隆重推荐“大器网(doqee.com)职前教育网络课堂”项目,以辅助我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需求,帮助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课程尽快实现信息化、网络化。

目前,全国已有近50所院校引进该课堂并成功应用,其中包括湖南、湖北、四川、广东、重庆、贵州、云南等地部分国家重点高校和职业学院,且受到了一致好评。

已应用该课堂的部分高校名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鄂州职业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黄冈科技职业学院、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凯里学院、湖南同德职业学院、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广安职业技术学院、黄石理工学院、重庆工商学校、重庆师范大学等......※ 项目简介:“大器网”为专业的职前教育与就(创)业网络平台,设有“职前教育网络课堂”、“生涯规划和职业测评系统”、“校企合作服务系统”、“大学生创业资助”四大核心服务。

“大器网”职前教育网络课堂是一套专为高校大学生和职业指导教师提供立体式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教育服务的职前教育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成功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和运作模式,整合了国内优势教育资源和专家资源,将先进的E-Learning学习理念与方式融入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平台,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因此,适用于所有在校学生,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网络化学习的新特点。

校企合作服务系统是“大器网”为高校和大中型企业搭建的就业/用人网络联盟,帮助校企之间实现信息化的无缝对接。通过“大器网”的企业学院,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辅导和定向培训,让学子能很方便找到自己向往的职业,企业能低成本用上称心满意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创业资助是“大器网”探索大学生与校、企三方合作创业的试点工程。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掘有能力的自主创业者和有潜力的项目,提供每项目最高100万元的创业投资。力求在不远的将来形成基地化产业链经营,汇聚大学生自己的企业团体。

※ 项目构成体系:由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生涯规划系统、职业解读系统、职前教育专家课程、在线资讯与咨询、网络平台管理系统等一系列专业实用的内容构成。

※ 项目适用对象:

一、所有大学生:通过登录运行平台,建立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档案,进行职业测评、职业导航、专家课程学习及效果检测、浏览最新职业资讯,并进行在线咨询等。

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登录管理后台,发挥网络课堂辅助教学和就业指导的功能,对本学校各院系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发布重要公告,并接受“大器网”专家的在线咨询、教学备课参考等服务。

※ 网络课堂的课程体系:四大类十六门超过300课时的视频课程,包括求职、礼仪、心理调适、管理和服务技能、创业、理财、励志、公民道德和人格修养等等。

※ 我们推荐该项目的原因:

一、先进的学习方式。通过为学校搭建就业指导课程网络平台,推动就业与职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先进的网络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自由、自主的学习,使学习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同时,也方便就业指导教师随时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检查和督促。

二、权威专业的、适合高校特点的职前教育和就业指导讲师和专家。网络课堂汇聚近百位专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国内外知名职前教育名师和业界专家,共同为学生们提供“专业性强、系统性好、实用性高、权威性强”的职前教育课程体系,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专业、更有效。

三、具有吸引力的名师现场授课。“大器网”签约的知名职前教育名师和业界专家将到签约院校现场授课,并根据学生需求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巡回演讲。

四、系统专业的课程学习理念。每个课程设立了课前思考,视频授课,课后练习等模块。

通过“思考-学习-巩固”的三循环步骤来提高学习者对该课程的把握能力,学习一门,掌握一门。

五、广泛的学生用户。适用于各个年级、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的全程职前教育。

六、高效的个人学习计划。每位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课程学习的有效组合,从而能充分实现大学生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的新特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七、丰富的激励手段。根据完善的职业生涯发展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和综合考核,优秀学员提供优胜者奖学金和“先人一步”大奖。

幼师职前教育现状研究 篇6

在民办高校毕业生职前教育培训这个研究领域, 国外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当前国内在利用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成果方面仍显得有些薄弱, 就目前来讲, 陕西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没有针对毕业生职前教育培训建立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形成卓有成效的实践成果。

1 职前培训概述

1.1 职前培训的概念

职前培训就是在“入职”之前的培训。职前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即将面对第一份工作的大学生, 入职3 年以内的初级白领, 以及将面临陌生行业、公司、岗位的员工。目的是使他们接受较全面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 成为同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脱节的前提下, 在学校教育和企业招聘之间, 做通用的职前培训, 也是当前学校和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1.2 职前培训的内容

毕业生职前培训按照内容分, 可以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训。其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理论上较为成熟、职业技能教育在实践上较为成熟、影响较为深远的职业素养培训则刚刚起步。学生职前培训侧重于培训自我认知、求职技巧、通用职业素养, 新员工入职培训侧重于根据目标企业所在的行业、目标学员所在的岗位做针对性更强的培训。

1.3 职前培训的意义

当一个毕业生学校即将走上社会时, 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冲击, 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学识和经验与工作的不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 会感到较大的压力。这些不适的表现会严重影响毕业生的顺利就业。然而, 在陕西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对职前培训重视不足, 往往只简单分发一些就业宣传手册或带毕业生在企业中走马观花的走一圈, 这样的职前培训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毕业生对职前培训的迫切需要和民办高校对职前教育培训不足之间的矛盾, 迫切要求民办高校职前教育培的普及和发展。

2 毕业生职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现在, 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力资本的竞争, 加强毕业生职业培训无疑是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是打造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职前培训的重要性已成为众多毕业生的共识。但是, 究竟这种职前培训好不好, 管不管用, 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当前, 陕西民办高校普遍对职前培训没有足够的重视, 没有加大对毕业生职前培训的力度。很多对于毕业生的职前培训只停留于形式。总体来讲, 民办高校毕业生职前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职前培训宣传力度小

一定程度上, 职前培训可以让毕业生更有利的就业。然而研究发现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并没有接受系统的职前培训, 因为职前培训一直没有得到民办院校的普遍重视。学校对职前培训的宣传力度太小, 导致毕业生不会主动去进行自我完善, 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而达到增强自身竞聘的实力。

2.2 职前培训内容单一

培训课程及内容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载体, 是决定职前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毕业生职前培训的内容应符合当前毕业生的实际需要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而现今职前培训主要集中在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注意事项、社交礼仪等。对用人单位比较在乎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并不多见。

2.3 职前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由于民办高校对于毕业生没有针对岗位技术、岗位特点进行相关职前培训, 也没有针对毕业生个人职业规划进行就业方向的指导, 导致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对口专业的岗位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 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特别茫然, 待业和失业毕业生现象越来越严重。

2.4 职前培训方式不灵活

研究发现, 目前陕西大多数民办高校职前培训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 偏重理论, 而缺乏实践性。由于经费等各方面的困难, 学校在采用校企结合这一培训方式上条件还很不成熟。一方面, 不能将企业中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士请到学校为学生亲自指导或培训, 往往只能由学校自己的任课教师代替, 而学校的任课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 缺乏社会工作阅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 学校也没有为学生搭建进入企业实习机会的稳定桥梁, 即便是有, 也只是很少一部分学生的福利, 还没用广泛适用性。

2.5 缺乏职前培训效果评估

陕西多数民办高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培训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 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过后的一个简单的考试, 事后不再做跟踪调查。这样一来, 培训成果的转化也得不到落实, 也体现不出培训的作用。

3 陕西民办高校毕业生职前培训的优化对策

3.1 加大职前培训的宣传力度

由于民办院校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影响毕业生竞争力的因素, 认识不到职前培训在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而不重视职前培训的宣传。实际上, 职前培训的宣传工作可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利用校园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二是利用网络媒体。在校园网站上公开一些职前培训课程视频, 使更多的毕业生通过免费的在线试听, 在线模拟等进行体验。对职前培训进行宣传, 并设立连接, 方便大学生点击了解职前培训的信息。

3.2 丰富职前培训的内容

目前, 陕西民办高校基本上都开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等课程, 但还不够全面, 除此之外, 还需要加强对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因为没有哪一个企业愿意增加培训成本, 都希望毕业生一入职就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

3.3 加强职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职前培训是, 还应该重视毕业生个体特点。对于这些从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而言, 除了需要尽快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作流程和岗位技能外, 还需要培养这些毕业生对自身和职业的认知能力, 能更快、更好的完成身份的转换。

3.4 优化职前培训的方式

职前培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力。一方面, 优化职前培训方式可考虑将单一讲师授课改为多讲师授课;将语言授课方式改为演示方式授课;变教授式授课为现场式或场景模拟式授课。另一方面, 积极搭建将校企合作平台, 让更多毕业生从中获益。

3.5 优化职前培训的效果评估

好的计划需要严格的执行, 需要不断反馈和调整才能真正实现目标。为了更好地检测毕业生职前培训的效果, 也是为以后的毕业生职前培训增加经验的积累, 为陕西民办高校提出了“四层次评估模型”, 这四种的职前培训成果是可以权衡的。第一, 反应层, 毕业生对整个职前培训的意见和看法的评价。这一层可以了解毕业生对职前培训计划是不是满意、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有价值, 其中包括对培训的内容、讲课老师的水平、培训的方式、环境设施、时间的安排等各方面的反应程度。第二, 学习层, 主要是让毕业生通过职前培训学习有关工作原理、技术、技能、程序、态度、行为等。第三, 行为层, 就是职前培训过后, 毕业生能不能把在职前培训中领悟的企业理念表现在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上。第四, 结果层, 就是毕业生职前培训活动的开展对工作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比如毕业生是不是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于这四个方面的评价依据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收集, 比如相关测试、毕业生座谈交流询问职前培训情况、案例分析、借助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等。这四项标准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提供职前培训信息, 对毕业生培训工作进行检测, 发现职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基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相对较弱的时代背景, 从毕业生的现实需要出发, 研究陕西民办院校毕业生职前培训情况, 分析存在问题, 提出优化措施。试图为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力提供一定的思路, 帮助陕西民办高校建立起完善的毕业生职培训意识。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职前培训,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马朵朵, 徐显航.大学生就业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以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15) .

[2]董刚, 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9) .

[3]陆沁雨, 张强, 唐韵等.大学生职前培训的研究与探索[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2 (11) .

[4]林涛.高校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1) .

[5]贾婷婷.高校大学生职前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3) .

幼师职前教育现状研究 篇7

一、实用主义教育学

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在美国兴起。其主要创始人有约翰·杜威和威廉·詹姆斯等人。主要观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产生于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体现了美国精神的教育理论。实用主义教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①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 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 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 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③教育即成长, 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 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④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 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⑤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 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 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索、发现。实用主义教育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的, 它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1]

由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的“做中学”可以知道, 教师职业技能来源于教学经验, 教学经验来源于教学实践, 因此教师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多次反复教学训练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首先提出“高能实践”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 其流程为:观察、集体分析、准备、练习与反馈、根据教与学的录像实施高能实践、集体分析、进入下一流程。[2]高能实践理论是对实用主义教育学理论的诠释。

二、我国目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平均课时少, 不能满足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诉求。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已经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单列为一门课程, 一般设为36学时或54学时。在这些学时内, 任课教师既要讲授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理论, 又要对学生进行训练。目前较好的学校每节课学生数为30人, 有的学校学生人数达到几十人, 甚至几百人。因此, 学生能真正练讲的次数非常少, 一般人均1次左右, 对于真正想获得教师职业技能的学生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这些学时远远不能满足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诉求。

2. 任课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特点, 满足学生个性化、特色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诉求。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职业行为, 他受教师的知识储备、性格特点、教学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位教师的授课风格和特色是不一样的, 如果任课教师按照一个标准模式来对职前教师进行训练, 势必会阻碍职前教师职业技能形成的个性化和特色化。

3. 模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环境不能满足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诉求。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分为两种, 一种是模拟情境训练, 也就是被训练者与一些充当“学生”的学生进行模拟授课的教学实践;一种是教育实习, 进入班级课堂与真正的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互动式授课的教学实践。师范生在校训练只能采用第一种形式。这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只能按照被训练者自己预设的情境进行, 可以在教室、微格教室进行。但是大部分学校的教室、微格教室比较紧张, 很少有空余时间对学生开放, 因此, 学生自主训练也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

4. 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训练模式, 很难整体提升职前教师职业技能。

目前为止, 高师院校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训练哪些技能、怎样训练、怎样考核, 基本上都由任课教师自行把握。这也是造成师范专业毕业生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没有太大区别, 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不能得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原因。

5. 学生缺乏自主训练的能动性。

由于师范招生是经过高考选拔, 学生填报志愿录取。这些学生是否喜爱教师职业, 能否胜任教师职业都不得而知。有一部分学生是受高考的分数限制只能填报师范专业, 也有一部分学生受家长的影响被迫填报师范专业, 这其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喜爱教师职业, 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填报的师范专业。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或不胜任教师职业, 这些学生不能积极主动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而自主训练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生具备和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

6. 教育实习不能满足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实践的诉求。

虽然国家、高师院校都非常重视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 但是部分接收教育实习的教育实习基地对目前师范生的技能不认可, 怕接收教育实习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实习生听课、观摩、班主任工作都能正常进行, 但上讲台授课受到严格的控制, 实习学生经过严格的备课、试讲, 最终能真正上讲台授课也就几节, 在重点中学实习更是如此, 无论是6周教育实习还是18周教育实习, 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由于实际课堂教学与情境模拟教学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实习学生上讲台授课刚有入门的感觉就不再允许讲课了, 有的学生还没有真正入门, 授课时间就结束了。

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对策

1. 组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小组, 构建双课堂训练模式, 增加学生有效训练时间。

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该在特定的环境下, 由被训练者与几名配合者构成预想中的“师生关系”进行训练。为增加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有效训练时间, 可以将学生分成技能训练小组, 由小组成员轮流演练, 这样可以开展学生自主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技能训练小组可以由寝室、实验小组等自然小组转换而成, 这样便于统一安排时间, 训练地点尽可能安排在微格实验室, 技能训练小组应选派一名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进行指导, 由任课教师统管全部小组, 组与组之间应引入良性竞争机制, 实行周或月评比制, 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就可以形成课堂训练与课外学生自主训练相结合的双课堂训练模式, 有效地增加了学生训练时间。

2. 实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导师制, 实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个性化、特色化。

学校根据情况可以在实验基地聘请中学教师来担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导师,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学生可以根据导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等进行自主选择, 师生沟通可采用网络、电话、学生到学校接受指导等方式, 这种一对一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式, 在导师与学生沟通的基础上, 共同制定一个个性明显、特色突出的训练计划与实施办法。同时, 这种指导训练可一直延续到教育实习结束, 从技能形成到实际演练都由一个指导教师完成, 这样能有效调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他们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 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师职业技能。

3. 加大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投入, 满足学生自主训练的环境需求。

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是教学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师范院校应建设一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室, 房间以容纳10人为限, 配备多媒体、微格等设备, 长期对学生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验中心, 中心设立多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室, 对教师和学生开放使用。

4. 构建以“微课”为依托, 综合练讲为目标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训练模式, 要考虑学生情况、课程安排情况等综合因素, 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分配到各学期,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贯穿大学四年, 形成一条线培养, 训练步骤应该由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 训练手段应采用“微课”式、综合练讲的方式, 训练形式可以采用集中训练与自主训练相结合的双课堂训练模式。

5. 招生时增加面试访谈环节, 了解填报师范专业的初衷, 入学后加强专业思想引领, 增强学生自主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意识。

师范院校招生时应增加面试环节, 对考生进行初步选拔, 筛除没有立志当教师的考生, 避免他们进入师范专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学生入学后, 学校应加强教师专业方向的引领, 增加学生当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增强学生自主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意识。

6. 建立政府干预式的教育实习模式, 增强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目前大部分实习基地是靠高投入或感情维系的, 教育实习基地是高师院校最头疼的事, 实习基地不能保证能够按照高师院校的要求完成教育实习, 高校没有制约实习基地的砝码。只有建立一种行政干预的教育实习模式, 才能保证教育实习正常、有效进行, 这种模式应该是高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 由教育行政部门为高师院校指定教育实习基地, 教育行政部门把教育实习完成的质量作为一所学校和校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 达不到要求的学校予以一定的处罚, 表现好的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 只有实行这种行政干预的教育模式才是当下能够正常运行的教育实习模式。

摘要:本文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做中学”为基本理论, 探讨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实用主义,教师专业技能,职前训练

参考文献

[1]实用主义教育学[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z3ajv Lp Tf FNia5b OV-MT O3j JDpwz_vxt6L7L8h IGV08G8gc JXobk W3vo Bt T k Xh8WMm L5hy7x Wwcz Yb9Xm Oi Ra

幼师职前教育现状研究 篇8

关键词:幼师生,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早期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近两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男幼师生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等,揭开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另一个辉煌篇章。由此,幼儿教师素质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对广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加强其专业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

一、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内涵探讨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教育目标是培养其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精湛娴熟,自主、沟通、合作、探究、创新能力较强,并能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的学前教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鉴于此,本文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是针对五年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生而开展的教育,旨在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认识和理想的价值观,形成自觉勤勉乐学的态度,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积极投身实践锻炼,增强其为师从教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献身于幼儿教育事业。

二、幼师生学习现状及成因的分析

然而据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幼师生的学习现状令人担忧。求学期间呈现出以下表现:学习观念淡漠、上进心不足,出现盲目厌倦与学习焦虑的情况;暴露出情绪苦闷、目标理想缺失、就业焦虑等现象。

分析原因得知:一是学习动机不明确。有的学生是听从父母的命令,亲人朋友的介绍而被动选此专业,有的学生因成绩不理想暂时没有合适的专业挑选而无奈选择,只有小部分学生是因为热爱幼儿而坚定地选择教师职业。二是从求学的过程来看,缺乏专业思想教育引领,学习中盲从、闲散,表现出有混头没劲头的精神面貌,导致专业热情下降。三是由于社会现实作用,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低,再加上工资低、待遇差,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幼教工作,因此学习应付了事。总体来看,学生对学习及从事幼教工作的兴趣不大。

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认识不全面、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等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质量及就业状态。

三、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日常管理

1.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对新生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对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将来做什么认识较为模糊。所以应抓住开学契机,适时进行校情、校史介绍,解读当今教育政策和就业前景,介绍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软硬件情况,让学生对五年的基本课程有个初步了解,方便学生调配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如我校图书馆本学期初开展新生入馆教育系列活动,鼓励新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信息资源,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阅读紧扣教学内容的各类参考资料,多做读书笔记,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消化专业课知识。总之,抓好新生入学教育能使学生坚定学习信心,形成爱校、爱专业、爱行业的积极情感,打好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坚实基础。

2.落实德育量化管理

量化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尺度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本文中德育量化管理,就是对班级的各项活动如纪律、出勤、仪表、卫生等方面,用数据记录和分析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评价和控制的过程。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如爱岗就业的责任感、严谨治学的义务感、热爱幼儿的幸福感等。因此,德育量化管理主要是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最终让学生通过自觉调节行为,规范自己为人师表的专业思想意识。

3.召开学生座谈会

定期召开由学生会成员、各班代表组成的学生座谈活动,既能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及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改进意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各类问题,适时抓住教育契机,使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日常化、扎实化。

(二)课程设置

1.专业课程体系

五年制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要突出“专”和“广”的特色。在公共基础课的全面奠基下,强化基本技能,如普通话、书法、绘画、声乐、钢琴、舞蹈、体育、信息技术等,有助于幼师生具备合格教师的基本技能、素质和修养。从第二学年开始,逐步开设幼卫、幼心、幼教、幼儿教育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基础教育理论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幼师生要做到“一专多能”,因此第三学年开设方向课,如亲子方向、英语方向、舞蹈方向、计算机方向等,既使课程结构体现出多样化,又反映出教育的新成果,凸显学生特长。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各类选修课和培训课,开放实训室,鼓励学生尽早考取相关的职业、行业资格证书,如育婴师、营养配餐师、幼儿舞蹈教师、蒙台梭利教育教师、奥尔夫音乐教师、亲子教师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幼师生全方位、高层次、多渠道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见实习活动

教育见实习,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初步亲身实践、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为在见实习期间,学生要担当学生和教师双重角色,既要学习优秀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范,先进的教育观念,成功的教学经验,又要学会与幼儿、家长交往沟通,展示自身的技能才干,发挥教育机智等。亲近、了解幼儿,学生克服了对教育产生的畏惧感和疏远感,获取了专业的认识,兴趣和责任意识油然而生,从而促进其专业思想的全面发展。

(三)校园文化

1.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文化是校园的灵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还能提升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1)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是每周一或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中升国旗仪式后进行的讲话。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组织有关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系列讲话,如探讨如何端正学习态度、怎样学好专业技能、一名优秀幼儿教师的思考等内容,能够发挥教育的及时性、主体性,激发幼师生发自内心的高尚情感,引起他们深度的思考,使之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2)校园文化艺术节

每年11—12月份学校都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2012年的主题为“倡导主流校园文化,创设和谐文明校园”。结合学校要求,学前教育系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特长、选拔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为目标,设置纪念一二·九歌咏比赛、群舞比赛、服装设计比赛、双语剧比赛、课本剧比赛、校园之星(歌唱、器乐、绘画、书法、故事大王)比赛、免费男师范生专业汇报等。这样在丰富学生大学文化生活的同时,既使校园充满了生机、活力与无穷的魅力,又为幼师生提供了展示和锻炼自身专业素质的机会。

(3)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能给大学生带来诸多的积极意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生而言,结合专业特色,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了解在当地幼教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走访优秀毕业生,或走进各类幼教行业,如幼儿园、亲子教育机构等开展实践考察。这些活动能让他们走进社会、了解幼教行情,在活动中将理论转化和拓展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以达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要求。总之,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巩固学前教育专业思想的有效途径。

2.职业道德、学术专业和就业讲座

由专任教师或优秀毕业生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明确学习和职业目标,科学制订个人发展规划,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建立专业热情及责任感,这是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成功基础。

邀请学前教育界知名的专家、教授,通过学术报告、专业座谈会、课堂观摩活动等方式,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方向、优势;了解当今学前教育领域的先进教育观念及研究成果等。针对幼师生的学习特点,学校组织了系列讲座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如南京晓庄学院史爱华教授《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导性训练》、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幼儿教育博士、台湾台中国立教育大学幼儿教育系陈淑琴教授《“期待效应”在教学上的应用》专题报告、“国培”专家王红裕老师示范课等。在轻松互动的讲座活动中,幼师生接受了学术熏陶,提升了文化品位,充实了精神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名师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和教育引导。

在面临就业双选问题时开设系列讲座,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各有关领域在国内外最新的成就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了解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有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进而完成就业的心理、知识、能力和素质准备,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不管在教育过程中实施何种教育策略和途径,只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适应幼教市场的就业形势,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谱写新的华章。

参考文献

[1]杨顺清.“师范热”与高师生专业思想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5) .

[2]徐浩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思想建设的对策[J].教育探索, 2009 (6) .

[3]朱艳红.关于提高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效果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 .

[4]姚和平.加强高师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J].渭南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 .

[5]王正才.职业学校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的思索[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8) .

上一篇:历史题材电视剧下一篇:评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