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

2024-08-16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共11篇)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 篇1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

[摘要] 通过采集经管类专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其主要使用的信息技术,发现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在职称、学位和年龄方面存在结构性差异,而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

[关键词] 经济管理; 教师;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技术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就包括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主要观测点,要求“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由于在教育中可以应用的信息技术很多,分析经管类专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有助于厘清经管类专业教育可供选择的信息技术,为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提供参考。

1文献综述

诸多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会随着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相对而言,女性、年龄较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较低[1-3];男性比女性对计算机更感兴趣,年轻男性比年轻女性利用计算机更多一些[4]。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可能源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例如,父母为男孩比为女孩买的电脑和电子游戏更多[5];男人一般会比女人更有购买力,因而电脑软件和儿童游戏的`设计和营销更倾向于针对男性用户[4]。

不同人群对信息技术应用态度的差异也是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6]。男性认为他们比女性更适合应用计算机,展示出更强的能力和乐观的态度[7-8];工作年限也会影响人们对计算机应用的态度[9],有工作经历学生要比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更愿意应用计算机,并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2]。

然而,Daigle和Morris(1999)的研究表明,对计算机应用态度的性别差异在本科新生中比研究生更明显,这种差异会随着人们获取经验的增加而削减[10]。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Morris(1989)发现年龄和经验的长短与计算机应用有很强的相关性;此外,在塑造信息技术应用态度方面,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11]。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采集经管类专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频率,并运用t检验分析教师在职称、学位、年龄和性别4个方面是否存在结构差异。

为确保采集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在较小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没有发现大的问题。然后根据反馈结果对调查问卷的项目进行修正,再通过电子邮件大规模发放调查问卷。

本项调查采集的是2009-2010年度的数据,样本涵盖国内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3所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涉及17个经管类专业。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项调查最终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3份,填写有效调查问卷的专业教师中,具有初、中级职称的有113人,副高级职称的有122人,正高级职称的有88人;从教龄看,有42人教龄不足5年,其余281人教龄均在5年及5年以上。

3.1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概况

应用比例在70%以上的信息技术依次是电子邮件、因特网、Word软件、Excel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见表1)。使用最多的信息技术是电子邮件和因特网,有91%的教师使用电子邮件与同事沟通,有78.9%的教师使用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有90.7%的教师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其次是Word软件和Excel软件,使用比例在80%以上。个人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如Eviews、SPSS、SAS等)的教师比例较高,达到58.2%,但要求学生应用软件完成作业的比例仅为23.8%。只有8.4%的教师使用音频进行教学,而使用视频教学的教师达到59.4%。使用远程教学和自主学习软件的教师比例不到20%。

3.2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结构性差异

我们采用赋值法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其中对“从不使用”赋值为1,对“有时使用”赋值为2,对“经常使用”赋值为3,然后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在职称、学位、年龄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1) 不同职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总体而言,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职称差异不明显,只有3项信息技术的使用具有显著差异(见表2):初、中级职称教师使用电子邮件与同事沟通比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教师要少;初、中级职称教师更多地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数据分析软件的个人使用随着职称的提高呈现递减,这可能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较低职称教师的年龄较小,更容易掌握新技术;二是较低职称教师面临来自职称晋升等因素带来的科研压力。

(2) 不同学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总体而言,不同学位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不明显,只有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具有显著差异(见表3)。不论是教师个人使用,还是要求学生使用,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应用均比其他教师要多,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应用很少。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准入的学历门槛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受过数据分析方面的系统训练,而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年龄也普遍偏大,掌握新技术比较困难。

(3) 不同年龄和性别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而言,中青年教师对电子邮件、PowerPoint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多,这与Morris(1989)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在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教师年龄上的差异并不明显(见表4)。此外,经管类专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性别没有显著相关性(见表5)。

4结论

在信息化时代,人才市场对经管类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规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培养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工作环境的人才成为教育界的重要任务。教师必须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断探索将其应用到教育领域的可能性。

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信息技术包括电子邮件、因特网、Word软件、Excel软件、PowerPoint软件、视频及数据分析软件,音频的使用很少。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在职称、学位和年龄方面存在结构性差异,主要表现在电子邮件、PowerPoint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上;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 篇2

“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 经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创新学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素质教育为核心, 创新学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创新活动学分, 一类是创新实践课程学分。

创新学分的实施离不开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为了了解高校教师对创新学分的了解情况, 我们对高校教师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

以唐山市某高校的教师为调查对象, 考虑到专业、年龄、职称等因素, 共调查168名高校教师。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表对高校教师进行调查, 调查表包含21道题目, 采用纸笔方式进行。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高校教师对创新学分的认识情况

在回答对创新学分的了解情况时, 40名高校教师回答了解, 占23.8%, 76名教师回答“了解一点”, 占45.2%, 52名教师回答“不了解”, 占31.0%。这表明在高校教师中, 有多一半的高校教师对创新学分认识不足, 这需要引起高校相关部门的注意, 虽然创新学分在高校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 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对创新学分一知半解, 为此高校相关部门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 还必须规定出专门的时间用于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

在对待实施创新学分的态度时, 103名教师回答“支持”, 占61.3%, 60名教师持中立态度, 占35.7%, 5名教师明确反对, 占3.0%。大学是培养、积累、利用、整理创新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理应肩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因而设立创新学分,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形势的必然, 然而在高校有一部分教师对实施创新学分持“可有可无或者反对的”态度, 一方面, 可能与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有关, 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创新学分的实施不得力有关, 在创新学分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教学依然是“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中心。还没有走出纯认知教学模式的圈子;还没有建立起实施“创新学分”的质量保障体系, 没有建立起保证创新学分质量的多种评价手段等。因此转变高校教师的观念势在必行。高校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应努力提倡“4Q”, 即交叉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开放性。

2、关于实施创新学分作用的认识

在回答关于创新学分的作用时, 80%以上的教师认为实施创新学分与创新型人才有关,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同时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但也有10%左右的学生并不这样认为。由此可知, 高校教师对实施创新性学分的作用有很好的认识, 只有一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一些学校, 把创新学分作为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起到了激励本科生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科研中的作用。本科生撰写学术论文、参与竞赛、搞各种发明创造等, 都需要学科知识的交叉、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行创新学分, 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在更新的、更宽阔的领域取得成果。而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指导息息相关, 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本科生科研的效果。创新学分的设立能够激励教师的科研兴趣,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条腿”, 而科研对教学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3、教师在创新性学分实施中的作用的认识

“大学者, 非大楼之谓也, 乃大师之谓也。”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名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谈到教师在学生科研中的作用时, 120名教师认为作用很大, 占71.4%, 42名教师认为作用一般, 占25.0%, 6名教师认为“作用不大”, 只占3.6%;尤其是谈到教师在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作用时, 98名教师 (58.3%) 认为需要, 68名教师 (40.5%) 认为“有的需要”, 而有2名教师 (1.2%) 认为不需要。大学生思维活跃, 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快, 但他们缺少经验, 因此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性学习、创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充分发挥, 才能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立项, 认真、负责地解答项目组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经常检查项目组的项目进度, 把握项目研究方向;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的阶段检查、结题答辩。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探索与创造的空间, 使学生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检验其应用价值。缺少教师的指导, 学生就可能出现:经历了多次调查而写不好一份调查报告, 参加了课题研究, 却不知道怎样收集资料、设计不好一份调查问卷。

4、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学分的实践活动情况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87名高校教师指导过学生的科研, 占51.8%, 其中53名教师 (31.5%) 在指导学生参加过院级及院级以上的科研竞赛并获奖, 66名高校教师 (39.3%) 指导过学生在正规的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67名高校教师给学生做过学术方面的讲座, 83名高校教师指导过兴趣研究小组。尽管如此, 仍有超过50%的高校教师没有参与过这些活动。这与开展创新学分的要求极不相符, 可能的原因就在于, 第一, 高校对创新学分缺乏应有的认识, 没有能够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第二,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实践活动中没有投入必要的精力, 被动地进行学习和提高;第三, 还有一些高校教师本身科研能力不强, 不能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课外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引导, 才有利于打破课程界限, 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

总之,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发现, 高校教师对创新学分还不是很了解, 虽然对创新学分的作用认识到位, 但对教师的作用认识不足, 在实践方面你还远远没有发挥教师的作用。为此, 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学分, 通过培训、讲座、规章制度等措施提高高校教师的认识,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激发教师的热情, 促进教师的行动, 发挥教师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洁.解析高校创新学分:现状、功能、问题及设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5) :164-165.

[2]赵环宇.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1 (11) :17-18.

[3]周险峰, 钟毅平.关于高校设立创新学分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3, 26 (1) :32-34.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 篇3

关键词:现状分析;课程认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76-02

高中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从试验到实施,经历了数年时间,众多信息技术老师从困惑、迷茫中一路走来,到今天,几年过去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是否已经适应并且认同了新课改的进程?鉴于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一、信息技术教师课程认同情况调查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和实际考察相结合。

调查内容——青岛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和对新课程认同的总体情况。

调查期望——以便有关部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做出努力,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实施力度和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以此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调查时间:2007年7月—9月。

调查范围包括青岛市局属的普通高中,还包括城阳、黄岛、胶州、胶南、即墨等县市区学校,以青岛市电教馆编制的《2006年局属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统计表》为依据,以调查问卷为主,并考察走访了部分学校,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基本情况和认同情况相关数据,以期掌握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及认同情况。

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现状调查;信息技术教师的态度和认识;信息技术教师认为目前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中困难和问题;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体会和展望。

为了保证调查的广泛和有效,在调查前,笔者联系了青岛市电教馆相关人员,帮助分发调查问卷,并亲自走访了青岛市部分高中学校,历时三个月的时间。

二、信息技术教师课程认同情况分析

研究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问题对有效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程认同

课程认同问题是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我们应该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角度对课程认同进行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指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对客体(信息技术课程)的赞同、遵从和认可与否的心理意向和态度,另一方面也指课程主体对课程客体的理解和认识。

主体对课程认同的内容应该包括多个层面,如:价值认同、目标认同、方案认同、内容认同、教材认同、评价认同、教学认同等等。课程认同受课程主体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人才观念等影响,也受课程主体的文化背景、生活境遇的影响,当然也不可避免的与地区差异有关,与经济政治状况有关。

2.信息技术课程认同情况分析

(1)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

目前能完全接受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教师占30.6%,他们认为已经完全适应了新课程教学的方式。部分教师持质疑态度,认为新课程不太适合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这部分教师的比例大约占11.9%。当然大部分教师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和观望态度,认为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慢慢调整教学方式。

(2)信息技术教师来源

毕业前,有明确目标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仅占29.2%,多数是近几年的毕业生。以前的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是从其他教学专业或者行业转来(如青岛某重点高中5名教师中,有2名是电子专业毕业,从其校办企业转为信息技术教师;有2名是计算机系毕业,转为信息技术教师;还有1名从物理专业转来)。

信息技术教师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课程认同程度的高低。在调查中发现,那些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要明显高于非专业毕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3)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的调查

有44.7%的教师认为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这的确是一个触目惊心但却真实存在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依然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生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大多数人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重视程度也不够。

(4)信息技术教师所欠缺的问题

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认为自己不需改变的信息技术教师甚少,只有少数几个参加过各类培训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于新的课程标准信心满满。53.1%的教师认为需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有30.6%的教师认为自身观念转换滞后。有14.4%的教师认为教师之间协调不够,这些协调不够体现在集体备课,统一实践活动中。

(5)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表明,在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担任教学任务以外,还兼任学校其他工作,如网络管理,机器维修,课件制作等。这样必然会分散他们专职教学的热情,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抱怨和敷衍,不利于新课改的实行。

3.信息技术教师课程认同情况归因和对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推进的几年内,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赞同,有不解,也有困惑,更有不断进步的欣喜。任何课程包括它的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观念和知识取向,因为在课程编制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对课程认同的程度。

(1)课程定位问题

重要的是理解课程标准的性质。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一个标准,标准内容所体现的水平要求是关于课程的最低要求。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教育价值、课程内容设置,可以理解为提纲性的东西,而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目标水平设计上,可与理解为弹性的部分,强调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允许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来实施具体课程。

(2)对信息技术教材的把握

教材是为了传递课程,使文件课程走向实施课程,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制的课程文本。这里融入了编者的教育、课程、教学的理念和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与理解,也融入了编者对技术学科的认知和把握。因此教材是多样的,体现差异性,重要的是,这种差异的实现需要在实施课程的环节完成,即教师在课堂的实施层面完成。不能一味抱怨教材不好,或者内容不好,应该多花心思做好教学设计。

(3)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

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有对课程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差异也的确存在,那些课程决策能力较强的教师能够很好的把握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切入点,这也是以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4)进一步转换教育理念

有了理论的先导作用,实践才能事半功倍。信息技术教师要进一步转换教育思想,接受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教与学的融合。课程实施不是简单的重复课程方案,也不是课程方案的照搬,实施者除了忠实于课程方案之外,还要根据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去理解课程方案。

(5)加强交流合作

提升对课程标准作用和意义的理解,加强课程本地化的研究,组成本地教师的知识共享体,包括学习共同体和教学研究共同体。同时积极主动参加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及时与其他学校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创造机会开设信息技术公开课和优质课,以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相互借鉴和补充。

(6)加强师资培训

多开展校本培训和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请教师做培训活动的主角,分享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建立大学、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

三、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的制定完成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如教材编制的平衡、意识形态关照等,而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利益相关者,必然有着与文件课程所传达的文化、观念和知识取向的分歧和碰撞。因此,理想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应该在不断的争论、质疑、批判和综合的过程中发展,最终的课程将把各个方面的优点充分完善和体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娟等.影响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3]解月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状况及其归因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5,(10).

[4]薛文琳.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总163):81-82.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 篇4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信息技术科 初一 孟祥会

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学年四个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各项工作即将完成,对学生的综合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1、2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在学习LOGO语言时,对语言这个概念还是很模糊,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的奴隶性还是很强的,不够自觉。3、4班的学生大部分同学学习态度很极积,能够去探索发现,对于没有学过的知识能够进行预习,自觉性比较强,但也有个别同学沉迷游戏,不认真的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二、评价结果的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初一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所提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班级整体情况较平,有个别学生表现较突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学生年龄小,但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比较端正,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心强,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决心,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更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其中有部分学生反应迟钝,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发言积极踊跃,知识面比较宽,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太良好,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成绩不够优秀,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不强。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也不够。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但剩下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反应迟钝,接受能力慢。有些学生个性比较乖巧,思维比较活跃,学习习惯也比较好,因此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有的孩子不太爱举手发言,课堂表现比较平稳,引导孩子积极表现自我,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经常享受交流带来的乐趣。

三:整改措施: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 篇5

按照“省市统筹、以县为主、整校推进、分层实施”的原则,XX市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建立起以培训为手段、督导为抓手、课题为引领、教研为助力的“四位一体”的工程推进模式。

以培训为手段提升“三力”

01提升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

为全面提升能力提升工程2.0校长领导力,在全市范围内整体推进工程实施,XX市教育和体育局组织“一把手”校长参加启动和培训会议。20xx年12月,组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第一批次学校管理团队培训会议。XX首批21所实验学校管理团队所有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从工程实施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等方面对包括校长在内的管理团队进行了培训。20xx年5月,举办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培训暨第二、第三批次学校启动会议。各中小学校长、分管学校信息化教学的负责人、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教科研中心各学科教研员,共190人参加会议。烟台市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作专题讲座,烟台市级试点校第三实验学校、西关小学、实验幼儿园的校长作典型经验交流。通过培训校长,提高了学校管理者对能力提升工程2.0的思想认识,明确了学校推进工程的工作方向,清晰了推进思路,为整市全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2.0夯实了基础。

02提升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力

为了让各学校明确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具体操作路径,提升更好提升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团队指导力,推动XX市能力提升工程2.0又好又快发展,XX市工程办在推荐和选拔的基础上,遴选出30名骨干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家团队。通过组织针对性培训,提升团队信息化指导力,同时对团队成员进行动态管理和过程性考核评价,保持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原生动力。20xx年5月,组织专家团队和80骨干教师参加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烟台试点学校XX市第三实验学校项目负责人郭晓蕾从“学校信息化2.0规划如何写”、“微能力点如何选”、“信息化2.0网络研修如何做”三个方面展开培训。7月,组织县级专家团队和60名骨干教师参加烟台市教育局举办的烟台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市县级专家培训。9月组织专家团队微能力点交流展示评比活动,引导团队成员立足基础,强化本领,为提升指导力打好基础性底子。通过培训提升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力,指导团队先行,为后期更好的培训教师、指导全校开展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提供人才支持。

03提升全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力

为有效提升教师能力提升工程2.0与课堂教学融合的能力和水平,20xx年6月,组织能力提升工程2.0教学案例、微能力点展示观摩培训活动,各学校能力提升工程骨干教师92人参加观摩培训。培训从学校、教研组及个人微能力点选择分析,信息化手段和新媒体技术的资源获取和应用功能介绍,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创新点及效果分析,能力提升工程2.0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思路和途径等方面展开。通过本次展示观摩培训活动,各学校骨干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对能力提升工程与教育教学融合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将推动各学校深入推进能力提升工程2.0与课堂教学融合,提升课堂效益,让课堂发生改变,助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7月,组织暑期教学主任培训。全市中小学214名教务主任、教科研主任、级部主任参加了培训。培训设置学校规划和教学案例交流展示环节、教学案例说课环节、专家点评环节。通过教学主任培训,完成了校长、分管校长、教学主任、骨干团队等学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2.0领导层面的培训,为工程推进统一了思想认识和标准,提供了强有力保障。7月-8月,组织全市教师参加“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网上研修,将能力提升工程2.0网上学习列为研修内容,组织全体教师利用暑期完成能力提升工程2.0的学习任务,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以督导考核为抓手强化管理

为切实推动各学校将能力提升工程2.0纳入学校考核,高效、高质量的推进工程,XX市教育和体育局以督导考核为抓手强化工程管理,建立“年督导、月考核、周台账”制度。一是将能力提升工程2.0纳入XX市教学工作专项督导考核。在考核细则中明确列出考核内容,如学校启动能力提升工程、举办全员培训、做好规划方案、有校本应用考核细则、有全体教师微能力点作业等。能力提升工程考核2.0考核分值占教师发展板块五分之一。二是将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情况纳入教育教学日常督导考核。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内容重点以日程工作为主,如以微能力提升为重点有效开展学校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研修的过程性材料等。三是建立工作推进考核配档表。指导各学校以美篇、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及时发布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推进情况,并择优发送全市能力提升工程微信、QQ工作群里,各学校进行交流和研讨。截至9月,各学校以美篇、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发布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总结120多次。

以课题引领提升工程质量

为鼓励各中小学幼儿园立足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围绕学校发展愿景,积极开展课题研究,XX市教育和体育局组织学校申报烟台市“十四五”规划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课题,并设立XX市市级专项课题,通过课题的.引领提升工程推进质量。积极组织申报烟台市级专项课题。组织烟台试点学校申报烟台市级专项课题,通过培训、研讨等活动,提升学校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强化课题在理论创新、指导实践、提炼经验等方面的作用。20xx年9月16日,在烟台专项课题获得立项的实验学校组织交流、观摩活动。以边总结,边推广的模式,最大化实现课题研究的引领功能。

积极对接XX市课题管理部门,立项XX市市级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课题,组织各学校申报县级专项课题,积极开展校内微课题研究,以取得研究型成果为根本目的,带动能力提升工程2.0提质增效。

以教研为助力促进课堂融合

XX市教育和体育局20xx年年初进行了机构改革,原XX教研室、教科室、培训中心、职教室进行了合并,成了XX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经过半年多的磨合和实践,整合后的各科室的力量被统一调度,各科室相互配合,互为助力,构建起教科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工程办利用这一有力契机,积极与各学科教研员沟通,获得教研员支持,在学科教师培训、各种教学交流展示和案例、示范课等各类评选中,包含能力提升工程2.0相关内容。通过教研活动的导向,引导教师积极立足课堂教学,将通过培训习得的技能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教研为助力促进能力提升工程与课堂的深度融合。

★ 中学食堂自查报告

★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

★ 中学食堂安全的责任书

★ 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 党建质量提升工程体会

★ 工程总结

★ 年终个人能力提升情况总结

★ 个人提升总结

★ 质量提升总结

信息技术教师述职报告 篇6

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政治业务学习,与 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个学科教师,教学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在教学工作上我兢兢业业,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经过不断努力,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及其教学的规律性已有较深入的把握。

在镇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科研是教师的第二生命,专家型的教师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之余,我积极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自己的所感所想进行整理,其中论文获泰安市一等奖。

做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为了进行正常教学,必须做好电脑房的管理维护工作。因我们电脑比较陈旧,使用频率又高,电脑故障不断发生,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这学年期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开展维护工作,经常要加班加点。

本学年度,我还担任教务员的工作,协助领导做好教务日常工作。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和同事友好相处,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积极向每一位老师学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同事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他们好的教学理念,力求做到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结合。我始终相信,在课堂教学中,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探究 篇7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 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参照国家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 (试行) 》 (2000) 中的三大目标, 我们对现代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行分解和归纳, 其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 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 塑造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归纳为信息意识; (2) 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归纳为信息技能; (3) 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能力, 初步掌握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归纳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1 教师信息意识的现状

1.1 教师寻求信息的意识尚可。

在基于徐州范大学的调查分析为90%以上的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及科研中都能有意识地查找各种资料获取信息, 91.2%的教师到图书馆的主要目的都是从事借阅书刊、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咨询问题等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充分体现出与信息社会相协调的强烈信息需求意识。教师能够深刻的理解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为信息获取、教学科研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教师对信息技术素养的认识有偏差。

教师将信息技术素养等同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片面的认为只是要求计算机的熟练程度。

2 教师信息技能的要求和现状

教师的信息技能归纳起来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软件的应用。包括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故障排除;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和维护;数字办公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数字音频软件、电脑动画与创作软件等的应用。二是使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包括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网站建设与信息发布、网络媒体、网络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范方面。三是信息检索与应用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系统, 掌握浅层的办公软件的使用, 能够熟练掌握一些专业的软件老师占少数, 尤其是在多媒体制作和网站建设方面, 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完成, 更容易接受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式来建设课程。大多数教师都能够熟练利用互联网和主流的权威的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 没有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 获取信息的手段过于单一。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设计现状

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三种态度:被动接受型、能力展示型和主动探索型。教师的态度不同, 对外在的条件的解释和要求就不同, 表现出的行为就有所不同;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态度形成的条件非常复杂, 包括大环境、教师内在压力和上进心、设备、素材、时间、效果、技术等, 并且随年龄的增加态度、认识逐渐降低。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主要是利用幻灯片、单机版课件和电子邮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都停留在主要解决教师“教”的问题, 把传统的讲义改成了PPT, 真正高质量的课件极其少见, 能创作和应用交互式学习和带智能测试、评价的多媒体或网络式教学软件的就少之又少了。教师普遍满足于现状, 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现代课堂中去。在信息运用能力方面, 通过数据分析, 发现有26.78%的教师不能够总结归纳信息, 36.13%的教师不能够将自己获取的信息融进课堂, 有效的传播给学生, 18.29%的教师不能够将获得的信息融入到自己的科研中去。可见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仅在初级阶段, 并且不能很好的与学科课程整合, 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

4 对策和建议

4.1 深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意识

动机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原动力, 所以要激发和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愿。通过讲座、培训、经验交流会, 让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便捷和与之带来丰富教学资源, 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素养不单单只是计算机能力, 更深层次的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运动到课程教学中去。创建一个应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建立的相应的激励机制, 表彰那些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秀教师, 并把这个作为评价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指标。

4.2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4.2.1 完善规范性培训机制。

规范性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办班, 系统授课的形式。将培训对象细化, 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特征, 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机制, 可以设置教师岗前培训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等级班、信息技术素养骨干班等。也可以根据培训内容, 划分基础班、实操班、理论班, 使得教师获得系统全面的信息技术素养知识, 从理论到应用再到理论的升华。

4.2.2 积极开展辅助性培训。

辅助性培训以规范性培训为依托, 开展讲座、经验交流会、观摩会、远程教育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方面活跃了学习气氛, 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交流解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借鉴别人的好思路、好方法。

4.2.3 制定培训的考核方式。

在实际的培训中, 对于考核这个过程是比较松懈的,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个环节。这样也滋生了教师对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培训不重视。要制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可以通过考试、座谈会、论文、实操等方式, 这样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还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调整培训计划。

4.3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 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教师除了具备选择、加工、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外, 还应该具有使用信息的能力, 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 并能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等, 把信息有效地组织成学生学习的资源。

结束语

在信息年代里, 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评价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不仅需要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信息技能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在科研和教学的领域, 不只是作为一个工具、一种手段, 更要养成一种习惯, 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能效, 拓展新的方向。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展开,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成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它可以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信息技术素养的三个层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 探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希望通过借鉴以往研究经验, 为研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多维度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光焰.论用户信息技术素养教育[J].情报科学, 2004 (4) .

[2]张豪峰, 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高月霞.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5.

[4]张倩苇, 谢晓雯.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 (8) .

[5]陈大伟, 孟晓莉.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现状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 2008 (9) .

[6]林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16) .

[7]刘革, 郭志.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08 (2) .

[8]李幸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助推下的教改探究[J].教师专业发展, 2010 (9) .

[9]曾志梅, 廉清.高校教师、学生、馆员信息素养的相关性调查分析——基于徐州师范大学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建设, 2008 (5) .

[10]凌健.关于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7) .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 篇8

摘要:财经类专业目前是云南应用型本科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随着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加,一系列的问题就暴露出来。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通过对部分财经类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数据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学校方面的问题,从高校教育教学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就业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云南高校  财经专业  就业分析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每年有大量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在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这个问题是否能解决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财经专业是云南应用型本科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随着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加,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专业对口就业难就暴露出来。通过对云南应用型高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为高校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改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云南应用型高校财经“热”的现状

1.1 云南高校财会类专业的报考人数呈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社会上各种企事业单位对财经类专业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财经类专业已成为各高校中的一个热门专业。云南各大高校报考财经类专业的人数也是急剧增加。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该校从2001办学至今,招收的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是报考人数最多的,云南省其他高校几乎也是如此。

1.2 会计专业证书报考人数急剧增加

随着财经类专业报考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考取一些财会方面的证书。比如会计行业最基本的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银行从业资格证等各类经济学证书。比如云南省2010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11.6万人,2011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21.3万人,2012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34.8万,2013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40.5万,2014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47.8万。①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问题,考过的人越多,就意味着证书的含金量越低。

2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作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呢?专业对口率如何呢?只有通过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反馈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效果。通过QQ群、微信等方式对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回收到115份问卷,其中男生38人,占33%,女生77人,占67%。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2.1 封闭式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①在校成绩优秀的有23人占21.3%。良好的71人占65.7%。成绩中等的12人占11.1%。成绩差的有2人占1.9%。②毕业后收入状况在1000-2000的有14人占13%,2000-3000的有41人占总人数38%,3000-4000的有31人占28.7%,4000-5000的有8人占7.4%,收入在5000以上的14人占13%。③毕业后毕业生选择工作地点在云南市内的有65人占56.6%,云南省地级县或镇的有26人占22.6%,在省外城市的有19人占16.5%,在省外地级县或镇的有5人占4.3%。④往届毕业生刚毕业时选择所从事工作时是财经类专业对口的工作的72人占62.6%,自主创业的8人占7%,从事管理类工作的5人占4.3%,餐饮娱乐类4人占3.5%,选择其他行业的26人占22.6%。⑤根据对当前财经类专业就业形势的看法,认为当前就业压力大的有27人占23.5%,认为就业比较容易的有26人占22.6%,认为就业形势一般的26人,占22.6%,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因人而异的36人占31.3%。⑥针对当前财经类专业人员的供求情况认为供过于求的有66人占总人数57.4%,供不应求的有26人占22.6%,认为供求平衡的有23人占20%。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职业时首要考虑的问题调查认为首要考虑专业是否对口的有7人占6.1%,首要考虑就业地点的有6人占5.2%,首要考虑工资待遇的22人占19.1%,考虑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的62人占53.9%,考虑父母的要求与期望的2人占1.7%,首要考虑个人兴趣的16人占13.9%。⑧而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跟不同的困难,认为最困难的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是66人占57.4%,认为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是就业中难度最大的是30人占26.1%,认为最大难度是工资待遇的是10人占8.7%,认为是其他问题的有9人占7.8%。⑨对于如何提高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调查,有41人(35.7%)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的实践。6人(5.2%)认为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加大就业力度。25人(21.7%)认为学生在校时应该自己多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43人(37.4%)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经验。⑩针对学生认为财经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有15人13%认为很好,47人40.9%的人认为较好,46人(40%)认为一般。7人(6.1%)认为不好。■而对当前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中最主要的问题学历的高低不是最主要的,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拥有证书的多少与级别的12人占10.4%,认为是工作经验的缺乏的54人占47%,认为是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占的3人占2.6%,认为是学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21人占18.3%,是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的25人占21.7%。■根据你的工作经历认为学校教授什么最重要教育最有用的23人(20%)认为是专业知识,42人(36.5%)认为是技能培训,有44人(38.3%)认为是实践经历,6人(5.2%)认为是其他原因。■认为学校最缺乏的教育是专业知识的有6人占5.2%,9人占7.8%认为是人际交往能力,24人(20.9%)认为是解决问题能力,74人占64.3%认为是实践能力,2人(1.7%)认为是其他。■毕业后就业单位性质16人(14.8%)是国企,54人(50%)是私营企业,24人(22.2%)是事业单位,14人(13%)是其他性质。

2.2 开放式问卷

对财经类专业教育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回答总结如下:①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认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理论知识学得再好,没有实践经验也是没有用的。②不要因为一些所谓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和社会脱节。③请一些成功的企业老板去分享,加强专业实战。④学校书本教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老师职业技能传授过于理论化,应该针对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锻炼和跨专业基础知识传授。⑤对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注意对新信息新知识新思维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国家加强就业政策。⑥多增加有关实习机会,加强毕业生的心理教育。⑦专业课之余增加模拟操作类的课程,以及多为学生创造到社会各领域实践的机会,实践经验和考证过级同样重要。

3 影响学生就业的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

3.1 师资结构不合理

云南还处于一个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师资力量本来就不是很雄厚,更何况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程度,即使加快教师的聘用工作,也不能适应办学规模扩大的发展势态。

3.2 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够注重实践教学

财经类专业本就是一个要结合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不然就会变得眼高手低。然而,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实践设施越来越跟不上。所以现在的手工会计模拟实务来说,通常是指导老师拿出一套经济业务资料,学生自己操作整个过程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对于如何进行经济业务合理性控制、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和预测、如何与同事进行沟通和协调等实际问题,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3.3 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当今,仅仅是应用性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让学生全面而综合的发展,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已经迫在眉睫。现在,用人单位比较看重财经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而这些,在专业课当中是学不到的,这就需要学习专门来开设一些课程或开展一些活动,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促进云南应用型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4.1 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与理论研究型人才主要要求研究能力不同,本科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复合能力,既包括知识、技术、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包括构建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综合能力。高校应将学生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要连在一起,与一些当地企业建立起一种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及就业合作关系,定时定批的将一些同学推荐到用人单位去实习。

4.2 加强就业指导

学校应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贯穿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可以先培养大一新生对职业规划的意识;对大二的学生就要让他们自己有一些危机意识,明确未来所要发展的路,并为之做出一些努力;对大三的学生,应该鼓励出去找一些兼职,接触社会并锻炼一下自己的基础实践能力;进入大四后,就要刻意去找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的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掌握求职技巧。

4.3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

与理论研究型人才所要求的创新、创造思维素质不同,本科应用型人才要具有应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和开拓精神等综合素质。这种素质包括较高的专业素质,又包括一定的非专业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财经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进行经济、财务核算和管理咨询中,专业知识的运用、专业技能的发挥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自信心、心理、意志、品质、身体等非专业素养关系十分密切。高校不仅要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做到敬岗爱业、熟悉法规、依法办理、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坚持准则。

5 结语

财经类专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有学历高、素质好和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又有缺乏社会经历的劣势,而且目前毕业的学生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一个人就业涉及多个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如果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不仅是对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将影响社会和家庭,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应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释:

①资料和数据来源:云南省会计网http://116.52.249.87:7001/netrep/index.jsp.

参考文献:

[1]胡永平.西部地方高校财会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J].财会月刊,2012(27).

[2]张文艳.财会专业学生自我素质对就业的影响[J].财会通讯,2011(22).

[3]张克非.财会专业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3(24).

课题项目: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 篇9

【摘要】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外语教学构建起了一个优质的技术平台。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成为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信息素养已成为外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文章由此探讨了培养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及加强信息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合;英语教师;信息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今天进入到一个信息时代,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教师不但应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应具有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此种能力运用到教育与教学中去。在高校外语教学领域,随着网络外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新型外语人才,必然要求外语教师具有高度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的是:个体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它既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其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和需求,能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2.信息知识与能力。具有对信息工具、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有效利用的基本技能,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原理和常识;

3.信息道德修养。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中能够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对信息犯罪的防范。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同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它应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二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关键

1.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正步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目的等提出了与过去不同的要求,同时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学英语教学已不能再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学习上了。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从互联网上索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师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2.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如多媒体教室,网络等组建进入了英语课堂。这些设备是实现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的物质基础,可以虚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优化英语教学环境,帮助教师组织更生动的教学活动,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要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真正地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3.教学模式及教师角色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促进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并产生了一些如探究式,协作式等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活跃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信息方法和手段迅速准确地掌握学科专业及相关领域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摈弃旧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保证教育教学取得创造性成果。同时在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由管理者、传递者转化为指导者、课程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的建构者等新型角色。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有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举措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英语教师的信息意识

外语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外语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来解决问题的潜在意识,是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意识对外语教师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指示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等一系列行为的方向。如果外语教师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以解决教学的问题并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类信息资源,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为培养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创设一个良好(下转第57页)(上接第62页)的环境,应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的建立可为外语教师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为外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同时,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制作优秀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建设个人主页和与学生的交流平台。英语教师在这样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学科研也就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大力开展对英语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可以开设信息技术培训班,对所有英语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培训内容要全面,应涉及到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策略;高效、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整合能力等,特别要注重对教师信息技术活用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同时,还要督促教师的自学。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的整合是英语教育的趋势,教师角色与作用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整合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推动外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强. 论信息时代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0).

[2]董长娥,周青振.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途径[J]. 职业技术教育,,(11).

[3]伏秋平. 浅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教育与职业,,(14).

[4]郭炎鑫.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3).

[5]褚芸芸,杨改学.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4,(4).

[6]韩苏. 论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与加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初二信息技术教师述职报告 篇10

初二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初一要难很多。因为初二的课程包含了程序设计以及计算机网络这两大难点,特别是程序设计是学生最头痛的知识,学生需要学会计算机语言、学会用vb编写程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没有把vb的基本要素学会,就会对编写程序无从下手。因此,开学初我就开始像上英语课一样,先教会他们计算机语言的语法,通过课堂测验检测他们学习的情况,严抓基础。变抽象为简单。在教学编程时,由于书上的例子都比较陈旧,缺乏趣味性,于是我自己设置了一些跟学生生活学习相关,或比较有趣的任务。比如练习分支结构时,设置的任务是编写一个密码程序;讲画圆语句时,让学生尝试用程序来画画(画米老鼠、五环等)。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动手能力都强了。期末考的时候,该班的信息技术成绩超区平均分5分以上。

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坚持对学生恩威并施,先严后松。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学生的课堂纪律不好,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不会好。因此学期初,我首先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制定清楚的赏罚措施,并持之以恒。在规范好学生课堂行为的前提下,我坚持课改,并大胆创新,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在新课改的方向上,首先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立足点上,我做了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课堂中尝试了分小组教学,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交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大胆发言、质疑和补充;

二、备好快乐的课堂:设计新颖的、孩子们喜欢的口号;编写能够让孩子容易记忆的数学儿歌或口诀;设计跟教学内容相关,又容易操作的小游戏;设置小组比赛,并给每个小组取个富有童趣的名字,设定每个小组的目标等等。

三、创设新颖的提问的方式,如“弹钢琴式”提问法、随机叫学号法、学生叫号法,从而提高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覆盖面,也提高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四、备好趣味的作业:作业联系实际,体现简单操作性。

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评价。一年下来,我在课堂中上课很轻松,学生也越来越喜欢上数学课。两个学期的期末考,我任教的两个班级成绩都超永平片平均分,并实现合格率100%。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坚持严抓班风和学风,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争优当先的班级氛围。我始终认为,学校各项比赛活动是最能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时机。于是,我抓住每一次比赛的时机教导学生努力才有回报、团结才能走得更远。比如校运会,我亲自带领学生练习各项比赛项目,在校运会期间积极组织每一个学生写励志广播稿。最后我们班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以及学校道德风尚奖两丰收。在校运会的总结班会上,我举了几个我们班能获胜的项目:如四人接力赛、十人十一足。告诉学生我们其实每一天都在比赛,跟自己比赛,跟同年级的班级比赛,要想获得成功,少不了班里每一个人的奋斗。我们班每天都在进行着四十人四十一足的比赛,任何一个人落下了,就整个队伍都倒了,每一个人,在班里的地位都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校运会,我班在学校各项比赛中,都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如数学口算比赛一等奖、班级布置一等奖、艺术节获得最具风采奖、读书节获得“书香中队”荣誉称号、学期末获得“文明班”称号、六一节目获得学校一等奖,这一学年我班每期黑板报都被评为优秀黑板报。

我的育人原则是:要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知识。一个受欢迎的人一定是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懂得感恩、懂得诚信、懂得文明礼貌、懂得团结协作是做人的重要品质。有句话说:“知识可以用道德弥补,但是道德却无法用知识弥补”。因此在平常班会或授课中,我注重德育的渗透,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并形成其他优秀品质的意识。

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放大,让学生体验成功感。有成就感的学生才会有动力去开辟自己其他的长处。比如有的学生在体育方面很厉害,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他觉得很光荣,自然地他就会想着我学习上也要好一点,或者其他方面也要好一点,也要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长期下来就可能会形成良性循环。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 篇11

关键词网络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转变;教学多元化;师生的交流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174-01

科技的创新带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现代信息技术改变着。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有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

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先进的教学理念预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教学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其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网络的兴起,为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教学平台。

1网络教学使信息技术教学多元化

1.1网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学习环境

网络教学使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丰富化。互联网按照人类思维特点中的联想方式将各类文本知识组织起来,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使来自不同时间、空间、地域的知识穿越传统的限制,让全球每一个角落的资源开放、共享。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自主、能动地占有信息,进而分析、评价、筛选、加工,最后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充分利用。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网络教学使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多样化。高校学生处于青年黄金时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欲望,对问题的思考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经常伴随着情景问题的产生,只通过文字的思考问题必定抽象、單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将图、文、声、画等技术溶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融合起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双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教和学,从而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1.2网络教学促进了师生的交流互动

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前进的动力,一种新型的交流的方式正在被更多的人关注——网上讨论。信息技术课的讨论学习模式:应是师生一起进入"聊天室"或者“论坛”进行知识问答、交流谈心、专题探讨等活动。看似本质上是聊天的形式却质变为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学习新知。当然,这种讨论学习模式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能够象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表达流畅,输入高速,随时能够巧妙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能够纠正学生发言中的不足,随时能把学生引向中心议题。同时,网上学习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进行,在课外,师生也可约时间进行讨论或E-mail电邮,随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只有做到师生之间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完全平等,最终才会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

1.3网络教学融合了更多的教学、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由于网络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控制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关系,因此它为学生创造性地提供了多途径、多方式学习知识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同时,自主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自修,高校中信息技术教师们面临的巨大责任与挑战也决定了他们必定利用互联网培养主观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我们可以概括为几类:查找课程计划;查询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师、专家或学生们直接进行一对一的专业交流;访问网上各种信息资源等等。

2)发现式教学法。所谓“发现式教学”就是围绕“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教学形式,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其次,学生在利用教师及网络教材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假设后进行解答;同教师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取原理从而形成概念。

3)模拟教学法。由于网络教学中应用了大量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教学中抽象的原理等难以表达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得枯燥乏味的知识同有意义的实例相结合,方便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2网络教学使教师职业角色转变多元化

1)信息技术教师由传授型教师转化为网络教学的领航员、辅导者。传统讲授模局限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业务能力、讲课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能否听懂学会也要受到其个体基本能力、知识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讲授效果差异很大。

在网络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师们可以利用网络,采用集体讲授与个别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集体讲授模式就是上课前把相关资料放入资源服务器,上课时,教师在教师机上随时调用资源服务器中的资料,通过大屏幕图文并茂,声像具佳地给学生讲授知识。个别讲授模式必须教师机、学生机都联网,每台电脑都要配置多媒体设施。上课时,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和教师指定的路径在网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自主听讲。

信息技术教学中,作为教学对象主体的高校学生具备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不容忽略。网络信息极为丰富,为了避免学生迷向,减少他们自由探索网络所需要的时间,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教学模式的不同,这种指导可以分为个体指导与集体指导。那么信息技术教师们必须具备极强的信息辨识能力与获取能力,以辅导者、帮助者和领航员的身份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确保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2)信息技术教师由传统的讲授型教师转化为网络教学的设计者、开发者、研究者。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网络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在网络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师角色?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大量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材料,课上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从一些图片、课件、网页中引导学生,激发兴趣,回忆相关知识,自主学习;在教学中随时调用现成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能发现还有些技巧还没掌握,要找一些范例来参考等,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在校园网上进行自主学习的技巧,这种技巧也就是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在以上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们为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强大的资源库,把日常教学所用的素材都储存在资源服务器里备用,教师教会学生如何调用这些资源(指明路径,点播方法等);或者是教师给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学生自主上Internet网学习(为确保学生浏览内容健康、网络安全,教师必须在每台终端机上对浏览器进行分级设置管理)。

同时,信息技术的政策性文献和理论性文章;各地开展信息技术的经验和体会;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件等都经过我们的研究成为我们所利用的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开发、创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使信息技术教育在开放的环境中得以实施。

3)信息技术教师概念由师长扩大为兼任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网络的出现,在缩短人们之间时空距离的同时,也拉大了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高校学生虽然通过键盘能与网上其他伙伴进行快速的交流与联系,却往往不善于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结果是心理问题在高校中呈上升趋势。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在充分发挥其传统教育职责的基础上,还担当起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治疗师等职责,网络的环境为我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网络与学生们沟通、交流,将自己的爱心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认识社会;帮助他们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帮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个性。帮助学生在心智方面健康发展。

上一篇:chapter6必备材料下一篇: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