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2024-06-26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共12篇)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篇1

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引入教学课堂, 电脑辅助学生完成学习过程, 无线终端用来接收各种教育资源, 种种变化都冲击着旧有的教学思想, 促使人们发掘新的教育模式。在此背景下, 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本文着重讨论高等学员中教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特征、内容与意义。

一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比较

高等院校的课程科目相对复杂, 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各种课程分门别类, 较之中小学, 高校学院的教师们平时排课、选课、上课的任务更为繁重, 而对于一个专业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 在评定成绩时更为不便。虽然有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支撑, 但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仍然沿用旧有的模式, 老师往往感觉精神疲惫和力不从心。

前些年, 在信息化大研发的趋势下, 各个院校大部分设置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在校大学生的日常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可以在信息系统中查询个人在学校中的资料, 上课课表、考试信息、英语四六级成绩, 课程成绩、论文提交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可使学生高效率地管理个人信息和高效率地进行学习。

老师平时要处理的教学事务较为复杂。除了处理个人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外, 还要分管本专业学生的各种教学, 有的老师身兼数职, 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一个作为老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不够的, 也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 高等学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主要为教师服务的系统应运而生。

高等院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比有很大不同。首先, 目标定位不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服务目标主要为老师, 而后者主要为学生。因此, 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其内容的差异性。其次, 功能导向不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处理学生平时自身的学习活动如查看课表、选课、查看成绩等。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服务于老师用作教学授课之用, 管理个人工作与财务事务也是必需的。最后, 处理终端不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终端是教务处, 教务处主管学生的日常工作。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终端不仅包括教务处, 还有可能包括财务处、学生处等。

二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院中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比更为复杂, 因此在其系统中的主要内容方面, 也是分工有致。

1. 教学版块

教学版块的主要目标是老师用来处理平时的教学事务。教学版块包括课堂与课外两个方面, 课堂主要有课堂考核, 选课查询, 所教授学生名单, 课件上传与下载。

课堂考核主要用于老师在课堂上需要评定课堂学生成绩, 而当场给出的分数, 可以直接输入信息管理系统, 便于随时录入。选课查询中老师可以查询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有多少学生进行选择, 根据所选择的人数老师进行增减开设课程调整。老师可随时查看选择自己课程的学生名单, 也可随时点名和提问。课件上传和下载是多媒体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结合。老师在上课前可将本节课的电子课件上传到信息管理系统, 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输入自己的账号密码登入信息管理系统, 在线播放课件, 这样老师上课的便捷性变化大大提高, 同时信息含量较以往较大。

2. 工作版块

工作版块的主要目标是老师用来处理课堂教学外的工作事务。工作版块主要包括课后成绩上传、课程成绩评定、学生考试安排与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录入、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交、学生毕业论文预答辩提交、学生毕业论文最终成果提交、学生毕业个人评语提交。

课后成绩上传主要是老师在课下将课堂上的课程成绩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以利于系统保存。课程成绩评定是用于老师在本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在本课程的课堂与课外表现进行评定, 综合各种因素进行打分。学生考试安排与调整则主要用于期中、期末考试时对学生考试地点、时间进行安排与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录入则是在期末考试结束后, 录入学生的各门成绩, 一般由年级辅导员和分管教务处的老师负责。

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交是用于在学生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时提交开题报告, 学生毕业论文预答辩提交时用于在3~4月份毕业论文预答辩时提交, 毕业论文最终成果提交主要是在学生正式答辩前对本学生的正式毕业论文进行提交, 录入学校数据库, 存入网上档案, 学生毕业个人评语提交主要是在学生通过答辩, 即将毕业, 学生的辅导老师针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表现进行个人评价与评语总结。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为老师处理日常教学事务与工作事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中, 老师教学和办公的效率大大提高, 在老师高效率的教学与办公下,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对促进现代教育事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是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推出后的一个信息平台。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特征与内容, 希望同仁们对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高校学院教师,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杜静.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2]唐超礼、黄友锐.基于B/S模式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8)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篇2

2.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引领”偏差。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引领”是教师任教前的岗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增加新教师对教师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由于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催化”不力。学校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场所。然而,现在许多高校进行的教师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不多,即使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也是共性的要求多,结合教师具体情况的少;结合学科的研究少,分析课堂情境的更少;忽视课堂行动研究,教师对自己的“课堂问题”不确定。

浅析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 篇3

关键字: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素养

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和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高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和促进教学,进行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自我发展,随着时代的演进,愈显现出异乎寻常的意义。而高校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上升到了一个全新阶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需要,因此,必须注重对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一、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

1.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掌握从网络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常用工具软件,从而可以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协商交流学习,并共享教学资源,如使用电子邮件、B B S论坛,专业网站等方式。另外,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教师来说也极为重要。互联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及信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要善于从网络资源中汲取各种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拓展课程内容,扩大学生视野。高校教师从网络获取信息后,要能够在获取的信息资源中进行筛选鉴别,对所要利用的信息资料会识别其有效性、准确性、真实性。分类整理,提取出对教学和课程研究有用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2.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高校教师要熟练运用各种应用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Flash,Dreamweaver等,制作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许多很难用实验、语言来表达清楚的难点,尤其是电子电路、物质结构等微观理论,会变得直观、形象、易懂,教学效果较好。要充分利用网上的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生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生学习的课程学习中,让网络及网络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策略

1.教师要更新观念,增强信息化意识

要有效培养与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在更新教育观念上下功夫。教师要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有一个理性认识。实践表明,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能用好教育信息技术,而且有可能成为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手。

2.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使高校教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而且深入影响了高校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接受能力的增强。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会深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乃至于教师的整个课程体系,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高校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精通现代教育技术,懂得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设计,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随着各个高校校园网的建立,教学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学生的宿舍,甚至于学生生活的其它角落,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也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播知识,甚至安排诸如在线考试,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校率。

要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多媒体CAI的基础理论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计算机网络等培训内容,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反过来会促进理论的更新和发展,因此对于教师培训来讲,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注重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又要注重增强教师实际动手能力。

3.学会自我培训和自我发展

在网络化学习、终身化学习的今天,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和有利条件,进行自我培训,例如申报各级各类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关的教研课题,不断强化学习,自我发展。许多教育网站也包括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可供教师学习。

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稍不留神就会走入误区,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1.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学习者、研究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教师不仅要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还要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这是信息社会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2.重视理论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育技术。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并能熟练地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教师理论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教师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学技术的领悟。所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动态。

3.软件制作要为课堂教学服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带着空脑壳走进教室的,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 、 知识体系来的,因此对教育者不应盲从,而应有选择地接受、主动建构。因此,教师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而应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提高课堂效率。

四、结束语

要真正进入网络教学不仅仅是对基础硬件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如何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改变。目前教师的信息意识薄弱,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仅是高等院校的责任, 更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发展。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思想,重新认识教育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才可能迎接现代信息社会对教师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于新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体育“双语”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 (17) .

[2] 陈海鹰,吴俏燕,纪凤仙,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甘肃科技,2011(8).

[3] 陈丽,关于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认识[J].科技信息,2011(8).

[4] 麦范金,王新政,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 篇4

随着高校建设的日益发展, 高校教师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 从而导致了高校教师信息管理工作日益繁重。同时,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是高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频繁性的工作, 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化、数字化的信息管理体现着整个学校的建设管理水平。然而,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信息管理工作一般是采用人工信息收集与整理的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信息反馈滞后、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无法做到高效、科学管理, 也无法做到量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因此,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高效、通用的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实现对教师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是现代高校发展建设的一项迫切而关键的任务。

1.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

建设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利用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来实现高校教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 以教师信息基础数据库为核心构建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化管理系统, 通过网络化的手段服务于学校的各类教职员工和行政管理部门, 并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 在各类用户之间搭建起一个网络化的沟通、协作与管理的统一平台。

(一) 服务于学校的教师个体

系统为教师个体提供一个管理个人信息的基础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上报并管理自己的基本资料、教研项目、教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学术活动等各类教学与科研活动信息, 同时也可以对有关本人的教学科研信息进行查询汇总。

(二) 服务于院部所等学校二级单位的管理员

学校的各类二级单位指定特定的管理员, 通过本系统从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隶属本单位的教师所上报的各类教学、科研数据进行审核, 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是对本单位教师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类汇总。

(三) 服务于校级主管领导

负责教师管理工作的校级主管领导可以通过系统查询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相关信息, 及时了解全校教师最新的教学科研动态,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 服务于负责管理系统的管理员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最高级用户是系统管理员, 系统初始化时自动产生该类角色的用户。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系统的数据维护和参数设置, 具体有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导入导出、用户角色和权限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等工作[1]。

2.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2.1系统结构框架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求具备信息管理功能, 还要求具备信息查询汇总、统计分析、报表输出等功能, 系统结构由门户网站、核心业务流程、基础数据库和系统服务四个部分组成, 如下图一所示。

系统结构中的基础数据库是基础, 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研项目、教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活动等数据库。核心业务流程以基础数据库为基础, 包括数据录入、数据审核、统计分析等工作流程。门户网站是学校对外发布信息的窗口, 系统服务则提供用户管理、角色权限、数据管理、参数设置等服务功能[1]。

2.2系统的功能模块

根据高校教师信息管理工作的业务特点, 系统在功能上可以分为在线办公、基础信息管理、教学信息管理、科研信息管理、组织与人事、学科建设、系统管理等多个模块。系统功能模块组成如下图二所示。

(1) 在线办公模块

在线办公模块包括公文发送、短信管理、电子邮箱、网站管理等几个功能[1], 主要为系统各类用户提供交流和信息传送的平台。

(2)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包括对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职称职务、工作简历、学习简历、进修情况、岗前培训等各类信息的管理, 主要有新增、删除、修改、检索等功能。

(3) 教学信息管理模块

教学信息管理模块提供了对教师个人的教学任务、教研项目、教研论文、教研成果、指导青年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等各类教学研究信息的管理, 包括新增、删除、修改、检索等功能。

(4) 科研信息管理模块

科研信息管理模块提供了对教师个人的科研项目、科研论文、成果奖励、出版著作、出版教材、科技社会服务、参加学术会议、专利等八类科学研究信息的管理, 主要有新增、删除、修改、检索等功能。

(5) 组织与人事模块

组织与人事模块提供了对教学教辅单位干部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检索等管理功能, 同时还包括干部任免审批功能。

(6) 学科建设模块

学科建设模块提供了对导师信息、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信息、被录用学生论文信息的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检索等功能。

(7)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信息审核、统计分析、用户管理、代码维护等四个子模块。

(1) 信息审核子模块完成对教师个人所上报各类基础信息的审核, 确保所上报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与完整性。

(2) 统计分析子模块提供对各类基础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及报表输出的功能, 能够为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包括在研项目汇总、教师论文统计、教师获奖成果统计、教师出版著作统计、教师出版教材统计、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统计、专任教师按年龄构成统计、专任教师分学科统计、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按学历构成统计、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按岗位分类统计、教职工情况汇总、教学单位和教辅部门干部信息汇总、研究生导师信息汇总、学生发表与被采用论文情况汇总、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汇总等。

(3) 用户管理子模块实现对系统各类用户管理, 包括用户角色、登录账户、权限设置等功能。

(4) 代码维护子模块实现由专人维护系统的各类代码信息, 确保系统代码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包括岗位代码、民族分类代码、政治面貌分类代码、在职状态代码、婚否状态代码、进校方式、高层次人才代码、引进人才代码、学历代码、学科专业代码、学位代码、学科代码、职称代码、课程类别、专利类别以及部门代码等。

3.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

(1) 根据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模式和特点, 系统使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作为基础平台。同时, 采用B/S的架构模式和三层结构设计模式, 以此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最终所形成的系统技术框架包括用户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 如下图三所示。

(2) 采用.NET framework框架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 该框架集成了Visual Basic、Visual C++、C#、Javascript等多种开发语言, 可以在同一个框架上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开发, 能够使得系统的开发更加高效、成本更低[1]。

(3) 采用C#语言作为系统核心业务层的开发语言, 该语言具有VC++的高度灵活性、JAVA的完全面向对象性以及VB快速开发性能, 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

(4) 在数据管理方面, 采用和C#语言有统一的底层接口的SQL Server 2003作为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平台, 同时采用基于NET framework框架的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 以此提高系统数据访问的效率和安全性。

(5) 在用户层开发技术方面, 系统采用ASP.NET, 该技术是一种建立在通用语言上的程序框架, 可与Windows操作系统无缝集成, 用该技术所开发的应用程序比一般的网络开发模式执行效率更高。

(6) 系统在安全控制方面, 除了在运行环境设置必要的控制机制之外, 还针对应用程序的安全问题, 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系统, 实现对不同类别用户权限的控制。同时, 通过自主开发会话安全管理模块和会话状态控制模块来提高系统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4. 结束语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实现整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系统之一,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师信息基础平台和管理平台, 二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科研、人事、组织等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 通过该系统建设和使用, 能够促进管理部门规范化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能够方便快捷地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人事、科研、教学等信息进行有机地组织和管理, 及时提供可靠数据, 为学校的科学化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余应淮.基于.NET技术的高校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J].福建电脑, 2008 (7) :146-147.

[2]、叶存杰.基于.Net的B/S与C/S混合结构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和设计[J].科技资讯, 2006 (33) :22-23.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篇5

虽然延续了几百年的由捷克大教育家垮美纽斯首创的课堂教学一直被视作是最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但随着信息化对教育整体面貌和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推动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的教学活动将会越来越普遍,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建立在多煤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教学,在理论、观念上都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能呈现不同的角色定位,它可能与传统教师角色完全不同,因此如何正确地进行定位无疑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在新形式条件下教师如何促进高校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教育的信自、化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效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在教师如何进行定位并开展教学活动方面提出了以下儿方面初浅的认识:

1注重教学材料开发与学习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得的各种有关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数据库、多媒体电子图书等。这些外部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索并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基础,但Internet不能为学生提供学生正式学习所需的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材料,另一方面教师也常把传统的教学资源制作方法和观念用于现代教育资源建设,不利于为学生建设和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建构主义式的学习。因此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以现代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基本理论依据,遵循以“学”为中心进行设计建设。

2建立伙伴型的民主师生关系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与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教师。教师和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处在同一层次、同一起跑线上,都需要努力学习。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逐渐化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学生以记忆和接受力占优势,教师以经验、理解力见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互补,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3变传统的填灌为教育过程的指导

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学环境下,传统教育赋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垄断者的地位遭受教育信息化的严重冲击。教学过程应该转变为一个复杂的、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填灌知识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自觉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分析得到的资料并有效地利用它们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信息的丰富性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从“讲台上面的哲人”转变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再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诱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提供了便利。

4正确评价学生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够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给予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评价,包括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诸方面做出相应的评价,并给出相关的解决办法或者一定的指导意见,用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那么就能够有效的使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习和钻研的良好习惯。以长期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最终期望的目标。

5由单纯的书本知识复制者转变为创造力的激发者

信息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从注重己有知识的传授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转变,用启发式教育思想指导教学,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大势所趋,现代教师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将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学生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对学生即使是很幼稚的想法也应加以小心呵护,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一个能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教师,自身必然具有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尊崇科学精神并善于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以激起学生对真理的热爱,执着地追求科学创新,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正是靠热爱成功的。

高校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学生能否成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水平、精神风貌和思维方式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学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教学的第一线人员,他们的工作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科的知识特点、课堂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来选择教学方法、进行备课和教学。高校教学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其质量的优劣与教和学的积极性密切相关。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篇6

信息社会中高校教师素质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代对教师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当前,教师素质应具有以下特征:

1. 挑战性。首先是来自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急需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层次的专门人才,我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取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功,而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其次,来自两个文明建设的挑战,即物质文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就有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结构的不断完善。再次,来自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到本世纪中叶,国民经济要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转变是否成功,综合国力能否增强,与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质量息息相关。担此重任的仍是教师。这三个挑战集中到一点,就是对教育的挑战,对教师、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挑战意识、竞争意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迎接这三个挑战。

2.开放性。其主要标志是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学校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其次是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努力从计划经济和应试教育封闭年代所形成的眼睛只盯尖子生、头脑只想应试题,内心期望培养少数精英的陈旧观念中挣脱出来,与旧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吸收、内化、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3. 前瞻性。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或某项素质优势,确立一个远景目标。围绕目标设计出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蓝图。在开拓进取的过程中,既不致失去前进方向,又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激励自己不断向最高峰攀登。另一方面,则要求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在不断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素质教育所呈现的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教师,是能够预测未来的教师形象,研究未来的教师素质结构和教师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以此作为不懈的追求奋斗目标。

4. 多类型性。第一类是研究型教师,他们具有较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学科理论基础,不满足于现成的经验和结论,敢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研究新时期教育的新问题。第二类是创造型教师,其素质结构由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技能组成。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求异创新,敢于对已有的界定、理解、诠释提出质疑,在新旧知识更替的交叉点上,把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结合起来,用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代替旧知识、旧观念、旧方法,大胆改革已经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机智,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环境。第三类是综合再现型教师。这种类型的教师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知识基础、社会经验、接受程度,加以综合、筛选,概括性地再现出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设施和教学媒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主、能动地学习,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信息社会中高校教师新型素质的构建途径

1. 更新教学工作观念,树立“教学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的教育过程观。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重视认知过程,忽视感受体验过程;重视单向的传递过程,忽视双向交流启迪过程的以教师为中心,到教学生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上。组织师生开展学习研究,消除教师内隐观念,即“按教学计划要求,逐节讲授,完成大纲规定和要求,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上课满堂灌,将知识分解,没有讨论、没有交流,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师生沟通”中的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容。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担负的责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决策人。建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自己掌握学习命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新教学观。

2. 要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监控能力培养的实质就在于培养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培养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教师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由于教学活动极其复杂,包括的方面和涉及的因素之多,因此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一般而言,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Self-Involved Type)和任务指向型(Task-Involved Type)两类。所谓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而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这两类教学监控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根据其作用范围,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则可分为特殊型和一般型两类。前者是指教师对自己作为教育者这种特定角色的一般性的知觉、体验和调控能力,它是建立在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必要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的,是一种超越具体教学活动的,具有广泛概括性的整体性的知觉、体验和调节能力;而特殊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各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它决定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具体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行为。

根据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操作形式的不同,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可具体解构为:①计划与准备。②课堂的组织与管理。③教材的呈现。④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⑤评估学生的进步。⑥反省与评价。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篇7

一院系级教师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定位

1. 服务于学院的教师个体

本信息管理系统为学院教师提供一个管理个人信息的基础平台, 教师本人可以通过系统上报并管理自己的基本资料、课堂教学、实践、实验、学生创新活动等各类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信息, 同时也可以对有关本人的各类教学信息进行查询、汇总。

2. 服务于院系等高校二级单位的信息管理人员

学校院系的信息管理人员, 通过本信息系统从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隶属于本二级单位的教师所上报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审核, 确保信息的正确、完整与有效;另一方面是对本二级单位教师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类、汇总。

3. 服务于学校学院各级主管领导

负责教师管理工作的学校学院各级主管领导可以通过系统查询教师个人或教学的相关信息, 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环节各方面的信息及最新的教学动态, 为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提供依据。

4. 服务于本信息平台的系统管理员

本教师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的最高级用户是系统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的主要职责与工作内容包括对系统数据进行维护和参数设置, 具体有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导入与导出、用户的创建/注销与权限设置以及系统总体参数设置等工作。

二院系级教师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各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所定位目标, 本系统主要包含下述功能模块, 并对各功能模块所涉及数据主要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检索等操作。 (1) 教师基础信息管理模块。教师个人的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包括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 如姓名、年龄、性别、学历、学位、职称、担任职务、岗前培训、所获证书、入职时间、进修情况等各类信息。 (2) 基本教学环节信息模块。基本教学环节信息模块, 包括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信息, 如所承担课程名称、学时数、教学大纲、使用教材、历年选课学生、平时成绩、考试成绩、总评成绩及试卷分析等各类信息。 (3) 实践环节信息模块。实践环节信息模块, 包括教师所承担的各实践类教学环节的信息, 如实验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参观等环节的课程名称、参与学生名单、学生成绩、各实践环节经费预算与实际花费等各类信息。 (4) 创新活动环节信息模块。创新活动环节信息模块, 包括教师所参与组织的各种学生创新活动的信息, 如各类大学生创新比赛、参与学生、参赛作品内容、所获名次等各类信息。 (5) 教改项目信息模块。教改项目信息模块, 包括教师所承担的各教学改革类研究项目的信息, 如项目来源、立项时间、结题时间、经费预算、到款情况、参与人员、成果形式等各类信息。 (6) 评价信息模块。评价信息模块, 包括对教师所承担的各教学环节评价信息, 如学生期末评分、督导组检查意见、期中听课意见、教学基本功比赛情况、教学效果检查情况等各类信息。 (7)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数据维护与代码维护三大功能。用户管理功能主要实现对本信息系统各类用户管理, 包括用户创建、初始化用户、权限设置与更改等。数据维护功能主要实现对本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导入、导出及备份等操作。代码维护功能主要实现由专人维护系统的各类代码信息, 确保系统代码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2. 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

第一, 设计模式。根据高校院系级教师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模式和特点, 本系统使用Microsoft Windows作为基础平台, 采用C/S的架构模式, 运行维护更加易行, 也提供了良好的可扩展性。

第二, 开发平台。用.net框架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 开发效率高, 运行环境安装配置方便, 具有众多的中间件, 能与Windows平台紧密结合, 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功能。

第三, 开发语言。采用C#语言作为系统核心业务层的开发语言, 该语言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以及完全的面向对象性, 能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第四, 数据库访问。采用与C#语言有统一的底层接口的SQL Server作为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平台, 同时采用基于.net框架的数据库访问技术, 以此提高系统数据访问的效率和安全性。

第五, 安全控制。系统在安全控制方面, 除了在运行环境设置必要的控制机制之外, 还针对应用程序的安全问题, 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系统来实现对不同类别用户权限的控制, 提高了本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三结束语

本信息管理系统立足实际需要, 准确定位服务目标人群, 所包含的七大主要功能模块, 基本满足学院级管理人员日常工作需要, 同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经过半年使用, 本系统在为教学服务, 提供教师个人及各系的统计状况, 提供各种决策方案及其预测结果, 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等各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禹、杨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吴扬俊.管理信息系统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3]侯建梅、关慧.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科技资讯, 2007 (11) :6~8

[4]黄万华、陆声链、王志星.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5 (1) :11~12

[5]叶存杰.基于.Net的B/S与C/S混合结构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和设计[J].科技资讯, 2006 (33) :22~23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篇8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网络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化和知识化不断发展, 因此高校的教师综合信息管理也呈现出这一趋势, 不管是学生的选课还是教师评价都是借助于互联网完成的。然而, 由于高校的不同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存在独立现象, 所以会导致教师的不同综合信息数据依赖不同的系统保存, 这样一来不利于更好的管理信息, 在利用上也存在不便利的地方。就算是教师的同一种综合信息也是一种分散保管体系。在高校中, 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是两个分散的管理体系, 这样一来在处理综合信息时也会形成一定的分散管理体系。通常情况下, 一些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授课信息等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信息是由院 (系或科室) 级的教学与科研秘书处进行收集和保管的, 不过还有一些是有关的教学部门和科研部门等直接收集的, 在一段时间以后, 院 (系或科室) 级单位会上交教师的综合信息, 对教师的综合信息进行保管。

从信息利用的角度来看, 高校通常是利用信息进行考核和评职称, 通过对多个部门的信息进行综合, 作为自身评判的依据。另外, 综合信息只对管理级的人士开放, 尽管综合信息馆名义上是完全开放的, 但是也会在资金或时间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 所以在评职称或考核过程中, 不管是有关的部门还是教师都急于寻找教师综合信息, 这些信息有教学方面的也有科研方面的, 然而综合信息馆没有能力提供完整的资料。笔者通过调研几所高校发现, 大部分学校的综合信息管理模式都存在问题, 在利用上很难发挥其实际作用。

二、高校教师综合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可以归档教师综合信息数据和管理数据的制度, 缺乏统一管理的平台。

在很多情况下, 这些制度和平台的缺失会导致在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从实际的角度来看, 很多高校综合信息馆缺乏综合教师信息这部分, 通过多层管理和多级管理来管理高校教师综合信息, 没有进行电子文档的一体化管理。

(二) 分散多级保管模式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不同部门的数据管理模式也会存在差异, 所以数据结构上也会有问题, 在进行信息移交上会面临着格式

因为各部门之间数据管理模式不同, 数据结构不一致, 移交综合信息馆的过程中有个格式转换问题, 格式转换本身就是资源浪费, 同时还有可能造成数据丢失。

(三) 分散多级的保管模式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在高校中, 有关人事、教学、科研等部门及其二级管理部门的信息保管主要为本部门的管理活动服务, 通常只是对内服务的, 所以在处理和收集信息时会有停滞, 因此在利用教师综合信息时效率比较低, 不利于发挥综合信息馆的实际作用。

(四) 分散多级的保管模式不利于高校教师综合信息知识资源价值的整体发挥。

从现在来看, 分散多级保管模式不利于整体构建综合信息资源, 在研究方面也比较欠缺, 笔者尽管发现了一些和资源整合有关的文章, 但是其局限于研究教学综合信息或者是人事综合信息, 然而教师的综合信息是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的。在分散保管的体制下, 难以挖掘综合信息里的隐性知识, 对于信息的处理也是浅层次的, 不利于更好的认识人才和评估人才。因此, 必须形成统一的教师综合信息体系和平台才会更好地为学校和个人服务。

三、提高高校教师综合信息管理的措施

要想真正解决高校教师综合信息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必须发挥其在人才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改善综合信息管理工作, 具体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采取措施。

(一) 实现高校教师综合信息管理的科学化和体制化。

通过建设合理的综合信息管理模式, 建设和之有关的信息管理平台, 明确在教师综合信息管理中不同部门和岗位的职责, 更好的收集教师综合信息和归档信息。与此同时, 要形成专门的综合信息管理部门, 一方面保障教师综合信息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其利用价值, 防止信息丢失。

(二) 提高综合信息管理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要想建立高校综合信息制度, 保障工作顺利开展都离不开人才的作用, 由于现在高校不断建设, 所以和高校教师有关的信息越来越多, 在这一背景下, 必须提高综合信息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 利用一定的人才为其提供信息管理工作保证, 发挥综合信息制度的优势。

(三) 提高综合信息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所以进行教师综合信息管理不能局限于人力信息和纸质信息上, 因此必须通过资金投入加大, 利用数字化的方法来节省人力物力资源, 各个高校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建立数据库管理模式, 更好地利用高校教师综合信息。

四、总结

高校教师综合信息管理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分析高校教师综合信息管理的现状, 探究了高校教师综合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高校教师综合信息管理的措施, 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安生立.高校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10 (9) :22-23.

[2]徐立峰.高校院 (系) 级综合信息管理与决策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J].山东轻工学院学报, 2012 (6) :152-153.

浅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篇9

1. 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信息意识主要包括: (1) 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 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的观念。 (2) 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除了自身有对信息的需求外, 还应善于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在的信息需求, 这样,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 它在为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悖的现象, 如信息的滥用和泛滥、计算机病毒肆虐、电脑黑客、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等问题, 这就对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信息社会中的现代人, 应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要信息责任感, 能抵制信息污染, 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 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 主动参与理想的信息社会的创建。

2.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它包括: (1) 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包括读、写、算的能力。尽管进入信息时代之后, 读、写、算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但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仍然是人们文化素养的基础。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在信息时代, 必须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 这样才能有效地在各种各样、成千上万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 信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 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影响的认识和理解, 信息的方法与原则 (如信息分析综合法、系统整体优化法等) 。 (3) 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原理 (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等) 、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未来等。 (4) 外语。信息社会是全球性的, 在互联网上有80%以上的信息是英语, 此外还有其他语种。要相互沟通, 表达我们的思想观念, 就要了解国外的信息, 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应掌握1~2门外语, 适应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3.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即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个体应有在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新角度、深层次加工处理的基础上, 进行信息创新, 从而产生新信息的能力, 同时, 有了新创造的信息, 还应通过各种渠道将其传递给他人, 与他人交流、共享, 从而促进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的产生。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在要求

目前, 国内外多数学者已经认可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修养等四个方面是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此外, 作为高校教师还应具备如下要求:第一, 具备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可以说是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 其主要因素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责任感,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指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以及技术手段基本操作的能力。第二, 具有信息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为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 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 并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 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三, 对教学媒体及其功能的选择能力。现代科技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 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 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必须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实用的媒体的能力。第四, 媒体的整合能力。这种能力是指优化组合媒体, 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作为教师, 不但要善于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 还要能够将体育教学媒体与教学各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 特别是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条件下, 高校教师还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学习者学习中的自我指导的学习, 关注学习者控制自己学习的过程, 尤其是他们如何制定自己的目标、寻找恰当的资源、决定使用的方法和评价他们的进步。第二, 批判性反思。要关注学习者提出问题、取代或者重构一种假设的过程;学习者有选择地接受以往想当然接受的观点、行动以及推理和意识形式的过程;学习者最终认可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霸权内容与理解世界的“本质”所产生的表现, 是如何支持没有代表性的少数人权力和自我利益的过程。第三, 实践学习。高校教育是“持续的评价经验的过程”。高校教学应该根据学习者的经验, 这些经验代表着有价值的资源。经验的方法包括游戏、模拟、案例研究、心理剧、角色扮演和实习等。

三、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1. 坚守专业理念。

多媒体教学无疑是当前教学中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 但教师必须明白: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辅助教师教学, 使课堂气氛活跃, 开阔学生视野, 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信息技术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掌握信息技术, 而是为了教育, 不论技术如何玄妙, 教师永远是教育的支配者, 技术应当永远为实际教学服务, 并对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设计无条件服从。教师应当永远坚守自己的本色, 跟随自己的专业理念, 而不可沦为技术的附庸。

2. 提高信息意识。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只有良好的环境这个“外因”是不行的, 教师这个“内因”还要起作用, 最终实现专业发展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过程。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新技术的学习者和传播者, 应该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信息和网络积极认同, 深入了解并且具有良好的悟性, 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 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有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 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

3. 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的应用, 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科的性质, 应用信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运用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这样可立足于本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及教学实际, 以促进本校发展和提高教师素质为目的, 是一种直接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有其鲜明的特点, 如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培训对象主体性发挥好、培训效果好、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使教师所学到的信息技能、信息理论能迅速地与工作、真实的教学情境紧密结合, 直接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2) .

[2]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探析 篇10

关键词:网络,英语教师,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 (Paul Zurkow s ki) 在1974年提出的, 并将其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 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能”。信息素养作为一个概念, 已从最初的获取、处理、发布信息, 逐渐上升为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 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还包括以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进行创新思维, 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目标体系:一是知识体系, 包含基本的传播学知识、文献检索知识、多媒体技术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内容。二是能力体系, 包含人们在获取信息, 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表达信息, 使用信息和创建信息的实际能力等。三是信息意识, 信息观念, 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法规与社会责任感在内的意识体系。

简言之, 信息素养是计算机文化、多媒体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概括和发展, 网络教育技术条件下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是对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文化的集成, 与此同时, 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还与视觉文化、艺术素养、数字素养等密切相关。

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

1) 评价、筛选信息资源的能力。因特网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但并非所有的信息资源都能够直接应用息资源进行评价、筛选。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 教师对信息要有较强的敏感度, 能够正确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 对信息有较多的了解, 知道哪些信息资源有用, 能够解读文本和图像信息, 能够制定妥善的获取信息的不同策略。其次, 教师要有较强的运用多种信息技术的能力。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呈现和储存信息、组合信息, 使之成为自己原有知识的一部分, 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2)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基础进行的, 目的是将英语学习资源和英语教学过程有效地综合起来。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 熟练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 即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进程密切结合, 优化教学过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能力。英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跟踪国际英语界发展的最新动向, 学习和研究新的语言理论、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缩短与国内外同行在时空上的距离。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 因为它关系到能否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大事, 关系到国家教育的百年大计。过去, 人们往往受到资料短缺、信息不畅的制约, 现在可以利用互联网或校园网, 方便快捷地浏览和查询国内外高校网上资源, 获得学术前沿动态信息, 进行科研工作, 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和信息素养。

4)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资源的能力。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英语教学资源, 集成了各类的电子学习材料, 可以下载各类电子文献, 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海洋”。信息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从互联网上索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信息时代相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并没有必然的优势, 所以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乃当务之急。

三、提高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1) 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近年来, 我国普通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办公室一般都配置有一定数量的电脑, 并可以登陆宽带校园网, 不少学校都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多媒体教室, 学校一般都建有网络技术中心, 以保障信息化教学装备建设和技术培训服务, 还有专门的语言实验室, 用来保障外语视听说教学需要。但目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整体水平还不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网络教育技术的条件和水平。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为课堂教学配备各种常规的教学媒体;为教师提供方便使用的多媒体教室, 配备足够的和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通过合理的管理机制, 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源和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 为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提供便利条件。

2) 充分发挥图书馆和阅览室的作用。图书馆具有较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专业信息知识, 是一个信息集散地或信息中心。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图书馆角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其服务原则、服务理念、服务宗旨与服务效率都以“创新”“发展”为前提, 因而在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要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 还应该对教师进行培训, 可开设信息源介绍;印刷型信息检索与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信息研究与信息咨询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等内容的课程。还可以举办各种讲座和培训班, 使广大教师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 增强信息意识,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信息教育中的领航人, 要以强烈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吸取新的信息技术, 研究国际上英语学科科研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 从大量信息中感知有用信息, 把它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 力求做到以用促学, 学以致用, 这也是教师素质提高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总之, 在高校外语教学领域, 随着网络外语教学的蓬勃发展, 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信息时代的英语教师, 应该利用语言交流上的优势, 在思想上和技术做好准备, 迎接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游清泉.我国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缺位[J]中国远程教育.2004.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篇11

关键词: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资源化;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在国内的高校教学中,近年如火如荼地开始反思教育资源化稀缺的问题,从而引入了许多国外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但这些新兴的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支持者积极实践与尝试,甚至有人认为不久的未来,课堂将不再需要教师。而反对者坚持英语是工具性、交流性强的语言学科,通过人与人的交流才能使学生真正系统地掌握英语知识。甚至有人认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只是WebQuest或TELS(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in Science)信息技术提升科学课程学习的延伸,过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利用与课外自主学习。

解决这场争论的关键点在于研究当前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学科教学即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整合得如何。基于TPACK的英语教学实践是课内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常态模式,也是当前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本课题通过调查高校英语教师的TPACK能力与英语专业学生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接受度两个层面,目的是要了解高校英语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机遇与挑战。研究结果期望能对今后教育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教改政策、对高校的英语学科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改革研究能提供一些教学与研究启示。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基本思路基于理论基础与研究内容。研究基于TPACK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理论、高校英语学科的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政策理论支撑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分析与内容分析的研究分析理论,运用访谈与问卷工具,分别对高校英语教师的TPACK能力与英语专业学生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接受度进行研究。研究预期的目标是发现高校英语教师的TPACK能力的特征与问题。

研究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运用问卷与访谈工具,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进行研究。研究在杭州市内一所省部级共建高校中进行,问卷随机发放给该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00份。访谈为半构造式,按照年龄与性别的最大差异化选取了7名英语专业教师进行采访。访谈内容录音并在之后转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方面:1.阐述整合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起源与发展理论,综合当前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建立文献理论框架。2.之后,要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问卷与访谈研究分别从学生与教师两层面进行数据收集,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问卷数据,对访谈按主题解码的形式进行内容分析。3.除了进行问卷与访谈各自数据的分析外,数据的问卷与访谈结果之后要进行对比,以发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对待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问题上的差异需求。4.最终通过研究结果,提出整合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的教学改革建议。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教师的半构造式访谈因无30岁以下的男教师,所以按照性别和年龄的最大化差异选取了七名教师作为采访对象,从T1至T7分別编号,内容包含课内授课、新兴的信息化模式课程、课外作业、信息设备维护、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共五方面。归纳可见课内授课主要以PPT为主,加一些视频等其他辅助内容,课外作业纸质与电子稿兼有。显示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教学辅助,高校英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程度不高,显示TPACK能力不足。教师反映对信息设备的维护不满意,影响到了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主要在课程内容、讲课思路、学生的互动参与上。对于新兴的信息化模式课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师们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可见表1。

除T1表示不评论,T4表示支持外,表1展示了大多数教师对新兴的信息化模式课程的两种不同态度,分别为折中与反对。反对的教师,如T2从英语学科的性质出发,解释英语语言教学与其他一些学科不同,并不需要运用非常前沿的信息技术。新兴的信息化模式课程反而会损害教学内容。T7同样也认为不能照搬西方信息化课外模式作为课内模式,因为这会令学习从探索性变为接受性,无法实现创新学习。折中的老师,如T3与T5认为通过新兴的信息化模式课程,可以在网上听到其他高校的课程,实现“全面与终身教育”是好的方面,但是这类课程实际上是“网络授课”的远程课程,不一定适用于课堂学习。

自行设计的六级问卷包括30项,问卷题目基于学生访谈结果,为调查影响学生个体通过信息技术使用和接收课程知识的途径与影响因素。主成分因子回归后KMO=.79,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为近似卡方2087.88,df=435,p=.000<.001,显示问卷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回归,这也显示问卷有一定的内在效度。得到四项因子共16项,即学生个体使用信息技术的途径(6项)、学生接收教师与同伴课程信息技术的途径(4项)、自主学习(3项)、学生接收教师信息技术的课外途径(3项)。整体问卷信度因子α=.823,各因子信度为.85、.63、.55、.55,显示问卷有一定信度。描述性分析选取平均值大于4的项目。结果显示学生在第一个因子上的“从VOA、BBC下载音频进行听力练习”,以及第二因子与第三个因子上都有较高程度地使用信息技术学习课程知识。但是第三个因子中自主学习包括好的方面如“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来选择学习资料的难度”,也有不好的方面如“在网络自主学习中控制不住进行聊天、游戏等娱乐活动”。显示在自主学习中仍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第四个因子平均值都小于4,显示教师在课外主动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教学较少。

综合学生需求问卷与教师访谈结果,可得到的教学启示有:1.整合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2.整合的过程中,不能过分注重信息技术的作用,而需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动态的教学环境进行适应性的主导教学。

四、结语

本课题立足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辩证性地提出现今信息技术需要与学科教学知识紧密联系的现实需求,创新点在于运用TPACK理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校英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程度不高,显示TPACK能力不足。而新兴信息化课程不能迎合教师与学生的期望,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课内外引导。

参考文献:

[1]AACTE.Handbook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 for Educators[M]. New York: Routledge,2008.

[2]Koehler,M.J.& Mishra, P. What happens when teachers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005, 32(2): 131-152.

[3]Shulman, L.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 4-31.

张露茜,女,1983-,汉族,浙江杭州,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育、教育测量和话语分析。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探究 篇12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 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参照国家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 (试行) 》 (2000) 中的三大目标, 我们对现代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行分解和归纳, 其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 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 塑造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归纳为信息意识; (2) 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归纳为信息技能; (3) 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能力, 初步掌握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归纳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1 教师信息意识的现状

1.1 教师寻求信息的意识尚可。

在基于徐州范大学的调查分析为90%以上的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及科研中都能有意识地查找各种资料获取信息, 91.2%的教师到图书馆的主要目的都是从事借阅书刊、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咨询问题等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充分体现出与信息社会相协调的强烈信息需求意识。教师能够深刻的理解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为信息获取、教学科研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教师对信息技术素养的认识有偏差。

教师将信息技术素养等同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片面的认为只是要求计算机的熟练程度。

2 教师信息技能的要求和现状

教师的信息技能归纳起来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软件的应用。包括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故障排除;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和维护;数字办公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数字音频软件、电脑动画与创作软件等的应用。二是使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包括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网站建设与信息发布、网络媒体、网络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范方面。三是信息检索与应用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系统, 掌握浅层的办公软件的使用, 能够熟练掌握一些专业的软件老师占少数, 尤其是在多媒体制作和网站建设方面, 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完成, 更容易接受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式来建设课程。大多数教师都能够熟练利用互联网和主流的权威的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 没有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 获取信息的手段过于单一。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设计现状

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三种态度:被动接受型、能力展示型和主动探索型。教师的态度不同, 对外在的条件的解释和要求就不同, 表现出的行为就有所不同;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态度形成的条件非常复杂, 包括大环境、教师内在压力和上进心、设备、素材、时间、效果、技术等, 并且随年龄的增加态度、认识逐渐降低。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主要是利用幻灯片、单机版课件和电子邮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都停留在主要解决教师“教”的问题, 把传统的讲义改成了PPT, 真正高质量的课件极其少见, 能创作和应用交互式学习和带智能测试、评价的多媒体或网络式教学软件的就少之又少了。教师普遍满足于现状, 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现代课堂中去。在信息运用能力方面, 通过数据分析, 发现有26.78%的教师不能够总结归纳信息, 36.13%的教师不能够将自己获取的信息融进课堂, 有效的传播给学生, 18.29%的教师不能够将获得的信息融入到自己的科研中去。可见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仅在初级阶段, 并且不能很好的与学科课程整合, 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

4 对策和建议

4.1 深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意识

动机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原动力, 所以要激发和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愿。通过讲座、培训、经验交流会, 让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便捷和与之带来丰富教学资源, 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素养不单单只是计算机能力, 更深层次的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运动到课程教学中去。创建一个应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建立的相应的激励机制, 表彰那些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秀教师, 并把这个作为评价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指标。

4.2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4.2.1 完善规范性培训机制。

规范性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办班, 系统授课的形式。将培训对象细化, 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特征, 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机制, 可以设置教师岗前培训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等级班、信息技术素养骨干班等。也可以根据培训内容, 划分基础班、实操班、理论班, 使得教师获得系统全面的信息技术素养知识, 从理论到应用再到理论的升华。

4.2.2 积极开展辅助性培训。

辅助性培训以规范性培训为依托, 开展讲座、经验交流会、观摩会、远程教育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方面活跃了学习气氛, 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交流解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借鉴别人的好思路、好方法。

4.2.3 制定培训的考核方式。

在实际的培训中, 对于考核这个过程是比较松懈的,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个环节。这样也滋生了教师对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培训不重视。要制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可以通过考试、座谈会、论文、实操等方式, 这样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还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调整培训计划。

4.3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 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教师除了具备选择、加工、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外, 还应该具有使用信息的能力, 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 并能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等, 把信息有效地组织成学生学习的资源。

结束语

在信息年代里, 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评价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不仅需要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信息技能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在科研和教学的领域, 不只是作为一个工具、一种手段, 更要养成一种习惯, 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能效, 拓展新的方向。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展开,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成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它可以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信息技术素养的三个层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 探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希望通过借鉴以往研究经验, 为研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多维度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光焰.论用户信息技术素养教育[J].情报科学, 2004 (4) .

[2]张豪峰, 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高月霞.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5.

[4]张倩苇, 谢晓雯.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 (8) .

[5]陈大伟, 孟晓莉.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现状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 2008 (9) .

[6]林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16) .

[7]刘革, 郭志.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08 (2) .

[8]李幸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助推下的教改探究[J].教师专业发展, 2010 (9) .

[9]曾志梅, 廉清.高校教师、学生、馆员信息素养的相关性调查分析——基于徐州师范大学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建设, 2008 (5) .

[10]凌健.关于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7) .

上一篇:噪声源控制下一篇:严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