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探讨

2024-10-15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探讨(精选10篇)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探讨 篇1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提出合理有效的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以适应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的发展现状。利用调查分析的方法阐释了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存在的权属转变、市场不健全、被服务群体特殊等现状。分别概述了重庆大学“管理大于服务”、上海交通大学“管理一体化、综合化”、温州大学“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品质为导向”的三种住宅物业管理模式。最终提出了四种特色服务,形成了适合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的集约综合型管理模式。

随着人们对物业管理认识的不断提高,目前暂存的由高校指定物业公司管理的局面必然被打破,代之的将是竞争激烈、多家经营、靠优质服务占领市场的物业管理新局面。本文就各大高校物业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1.高校教师公寓物业存在现状

1.1 高校教师公寓权属的转变

随着高校教职工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高校公有住房出售工作的全面推进,高校住房的权属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格局。这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职工住房难的问题,但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公寓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1.2 高校教师公寓市场发展趋势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市场发展较慢,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未进行全面的物业管理,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传统住房管理既行政福利式管理,在管理上仍然处于一般性房屋修缮养护的管理水平。

1.3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的特殊性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不同于社会上的商品住宅小区:首先高校教师公寓建在学校校区之内,具有浓厚的文化环境及学术氛围;其次,教职工群体素质比较高,参与物业管理的意识较强,对居住环境的建设及服务的要求都表现出较高层次的需求,这也给物业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如何认识高校的物业管理,如何改革传统的高校房屋管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认真地加以讨论研究出适合高校教师公寓现状的物业管理模式。现如今许多高校也逐渐认识到改革传统高校房屋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适合本校的物业管理运营模式。

▲▲2.现有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的典型模式

2.1 重庆大学:“管理大于服务”

重庆大学对青年教师公寓实行“本人申请、单位审核、据实配租、契约管理、有序流转”的管理模式。

2.1.1设施提供

重庆大学教师公寓是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的进行了基本装修、提供了必备家具电器、实行公寓化管理、产权归属学校的周转性租住房。

2.1.2统筹协调

学校资产与后勤管理处为青年教师公寓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房源的收集、配租、调整及物业服务的统筹协调。

2.1.3缴费方式

青年教师公寓的租金由学校财务处按月从职工本人工资账户中扣缴。

2.1.4严格监管

不得擅自对公寓进行装修、改造;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严禁转租、转借。学校在产权归属、房屋流转上加大管理力度而弱化了房屋在“物业服务”上的程度。

2.2上海大学:“一体化、综合化”

在管理模式上,上海交大实现物业管理一体化、综合化,其中包括业户管理、资料档案管理、房屋管理、设备管理、配套设施管理、环境交通管理以及常规性服务、委托性服务、经营性服务、无偿性服务等。在管理上上海交大大的物业管理依托学校本身的后勤集团同上海某物业公司合作进行。

2.3 温州大学:“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品质为导向”

温州大学将教师公寓的物业管理全权交给温州市诚信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将秉承“为业主节约每一分,让业主满意多一分”的管理理念,依托长城物业成功的连锁经营模式和经验根据温州大学《教师公寓》的顾客定位,楼宇设备、设施的自动化程度,以及温州大学《教师公寓》所处的地理环境,采用“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品质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

上述三所高校均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根据以上三所学校对比分析,温州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住宅物业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3.建立六大特色服务,集约综合型管理

3.1 亲切关怀

资源共享,学生生活方便。公寓建在校内或周边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食堂、超市、洗澡堂、教学楼、运动场等资源,学生进餐、学习、锻炼、购物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生活设施和学校现有的水电管网、电话通讯和校园网络。

3.2 学术氛围

为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与联系,宣传物业政策法规,定期发放社区杂志,内容有:物业动态,业主天地,社区轶事,时事新闻,物业服务纪实,社区广告等。定期举办教师经验交流论坛活动,在社区网页中提供免费教师备课相关资料,为教师备课提供另一个收集资料的平台。

3.3 品质保证

物业公司本着为业主服务的物业公司本着为业主服务的原则,设立专门的社区网页.在网页中公示各项通知以及社区文化宣传。设立网上物业保修平台,实现物业保修维修回访一体化,并及时跟进维修,保证每一户业主的保修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维修,解决物业维修慢而引起不满的问题。设立业主QQ群、微博、微信客户端,方便业主之间交流以及各种通知及时传送。

3.4 温馨生活

根据小区实际情况,物业公司将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棋牌类,球类比赛,音乐(玩)会等文体活动,开展编织,插花,厨艺,美体,老年健身等专题培训活动,丰富业主业余文化生活.为业主提供铺设红毯,租赁庆典设备服务。为业主提供在婚礼,生日会,庆典,派对等特殊活动时需要的红毯,气球等相关设备的额外付费服务。

高校物业管理只有进入市场化大背景中,发挥高校后勤人力及技术资源的优势,依托高校广阔的后勤服务大市场,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走集约化品牌战略的道路,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更多的份额。同时我们需要建立具有特色的物业管理模式,向教职工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综合服务,最终实现社会、学校、教职工、物业服务企业的共同满意和长足发展。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探讨 篇2

1.高校教师公寓物业存在现状

1.1高校教师公寓权属的转变

随着高校教职工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全国各高校公有住房出售工作的全面推进, 高校住房的权属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格局。这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职工住房难的问题, 但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公寓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1.2高校教师公寓市场发展趋势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市场发展较慢, 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未进行全面的物业管理, 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传统住房管理既行政福利式管理, 在管理上仍然处于一般性房屋修缮养护的管理水平。

1.3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的特殊性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不同于社会上的商品住宅小区:首先高校教师公寓建在学校校区之内, 具有浓厚的文化环境及学术氛围;其次, 教职工群体素质比较高, 参与物业管理的意识较强, 对居住环境的建设及服务的要求都表现出较高层次的需求, 这也给物业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如何认识高校的物业管理 , 如何改革传统的高校房屋管理 ,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 也是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 必须要认真地加以讨论研究出适合高校教师公寓现状的物业管理模式。现如今许多高校也逐渐认识到改革传统高校房屋管理的重要性, 提出了适合本校的物业管理运营模式。

2.现有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的典型模式

2.1重庆大学:“管理大于服务”

重庆大学对青年教师公寓实行“本人申请、单位审核、据实配租、契约管理、有序流转”的管理模式。

2.1.1设施提供

重庆大学教师公寓是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的进行了基本装修、提供了必备家具电器、实行公寓化管理、产权归属学校的周转性租住房。

2.1.2统筹协调

学校资产与后勤管理处为青年教师公寓管理职能部门, 负责房源的收集、配租、调整及物业服务的统筹协调。

2.1.3缴费方式

青年教师公寓的租金由学校财务处按月从职工本人工资账户中扣缴。

2.1.4严格监管

不得擅自对公寓进行装修、改造;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严禁转租、转借。学校在产权归属、房屋流转上加大管理力度而弱化了房屋在“物业服务”上的程度。

2.2上海大学:“一体化、综合化”

在管理模式上, 上海交大实现物业管理一体化、综合化, 其中包括业户管理、资料档案管理、房屋管理 、设备管理、配套设施管理、环境交通管理以及常规性服务 、委托性服务、经营性服务、无偿性服务等。在管理上上海交大大的物业管理依托学校本身的后勤集团同上海某物业公司合作进行。

2.3温州大学:“以客户为中心, 服务品质为导向”

温州大学将教师公寓的物业管理全权交给温州市诚信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公司将秉承“为业主节约每一分, 让业主满意多一分”的管理理念, 依托长城物业成功的连锁经营模式和经验根据温州大学《教师公寓》的顾客定位, 楼宇设备、设施的自动化程度, 以及温州大学《教师公寓》所处的地理环境, 采用“以客户为中心, 服务品质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

上述三所高校均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根据以上三所学校对比分析, 温州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住宅物业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3.建立六大特色服务, 集约综合型管理

3.1亲切关怀

资源共享, 学生生活方便。公寓建在校内或周边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食堂、超市、洗澡堂、教学楼、运动场等资源, 学生进餐、学习、锻炼、购物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生活设施和学校现有的水电管网、电话通讯和校园网络。

3.2学术氛围

为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与联系 , 宣传物业政策法规 , 定期发放社区杂志, 内容有 : 物业动态 , 业主天地 , 社区轶事 , 时事新闻 , 物业服务纪实 , 社区广告等。定期举办教师经验交流论坛活动, 在社区网页中提供免费教师备课相关资料, 为教师备课提供另一个收集资料的平台。

3.3品质保证

物业公司本着为业主服务的物业公司本着为业主服务的原则 , 设立专门的社区网页 . 在网页中公示各项通知以及社区文化宣传。设立网上物业保修平台, 实现物业保修维修回访一体化, 并及时跟进维修, 保证每一户业主的保修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维修, 解决物业维修慢而引起不满的问题。设立业主QQ群、微博、微信客户端, 方便业主之间交流以及各种通知及时传送。

3.4温馨生活

根据小区实际情况 , 物业公司将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棋牌类 , 球类比赛, 音乐 ( 玩 ) 会等文体活动, 开展编织, 插花, 厨艺, 美体, 老年健身等专题培训活动 , 丰富业主业余文化生活 . 为业主提供铺设红毯, 租赁庆典设备服务。为业主提供在婚礼, 生日会, 庆典, 派对等特殊活动时需要的红毯 , 气球等相关设备的额外付费服务。

高校物业管理只有进入市场化大背景中, 发挥高校后勤人力及技术资源的优势 , 依托高校广阔的后勤服务大市场, 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 走集约化品牌战略的道路 , 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更多的份额。同时我们需要建立具有特色的物业管理模式, 向教职工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综合服务, 最终实现社会、学校、教职工、物业服务企业的共同满意和长足发展。

摘要:提出合理有效的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 以适应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的发展现状。利用调查分析的方法阐释了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存在的权属转变、市场不健全、被服务群体特殊等现状。分别概述了重庆大学“管理大于服务”、上海交通大学“管理一体化、综合化”、温州大学“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品质为导向”的三种住宅物业管理模式。最终提出了四种特色服务, 形成了适合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的集约综合型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柴斐, 奚晓刚.刍议高校教师公寓物管模式[J].管理观察, 2012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公寓 物业管理 模式

随着人们对物业管理认识的不断提高,目前暂存的由高校指定物业公司管理的局面必然被打破,代之的将是竞争激烈、多家经营、靠优质服务占领市场的物业管理新局面。本文就各大高校物业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1.高校教师公寓物业存在现状

1.1 高校教师公寓权属的转变

随着高校教职工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高校公有住房出售工作的全面推进,高校住房的权属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格局。这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职工住房难的问题,但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公寓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1.2 高校教师公寓市场发展趋势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市场发展较慢,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未进行全面的物业管理,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传统住房管理既行政福利式管理,在管理上仍然处于一般性房屋修缮养护的管理水平。

1.3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的特殊性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不同于社会上的商品住宅小区:首先高校教师公寓建在学校校区之内,具有浓厚的文化环境及学术氛围;其次,教职工群体素质比较高,参与物业管理的意识较强,对居住环境的建设及服务的要求都表现出较高层次的需求,这也给物业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如何认识高校的物业管理,如何改革传统的高校房屋管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认真地加以讨论研究出适合高校教师公寓现状的物业管理模式。现如今许多高校也逐渐认识到改革传统高校房屋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适合本校的物业管理运营模式。

▲▲2.现有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的典型模式

2.1 重庆大学:“管理大于服务”

重庆大学对青年教师公寓实行“本人申请、单位审核、据实配租、契约管理、有序流转”的管理模式。

2.1.1设施提供

重庆大学教师公寓是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的进行了基本装修、提供了必备家具电器、实行公寓化管理、产权归属学校的周转性租住房。

2.1.2统筹协调

学校资产与后勤管理处为青年教师公寓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房源的收集、配租、调整及物业服务的统筹协调。

2.1.3缴费方式

青年教师公寓的租金由学校财务处按月从职工本人工资账户中扣缴。

2.1.4严格监管

不得擅自对公寓进行装修、改造;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严禁转租、转借。学校在产权归属、房屋流转上加大管理力度而弱化了房屋在“物业服务”上的程度。

2.2上海大学:“一体化、综合化”

在管理模式上,上海交大实现物业管理一体化 、综合化,其中包括业户管理 、资料档案管理 、房屋管理 、设备管理 、配套设施管理、 环境交通管理以及常规性服务 、委托性服务 、经营性服务、 无偿性服务等 。在管理上上海交大大的物业管理依托学校本身的后勤集团同上海某物业公司合作进行。

2.3 温州大学:“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品质为导向”

温州大学将教师公寓的物业管理全权交给温州市诚信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将秉承“为业主节约每一分,让业主满意多一分”的管理理念,依托长城物业成功的连锁经营模式和经验根据温州大学《教师公寓》的顾客定位,楼宇设备、设施的自动化程度,以及温州大学《教师公寓》所处的地理环境,采用“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品质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

上述三所高校均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根据以上三所学校对比分析,温州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住宅物业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3.建立六大特色服务,集约综合型管理

3.1 亲切关怀

资源共享,学生生活方便。公寓建在校内或周边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食堂、超市、洗澡堂、教学楼、运动场等资源,学生进餐、学习、锻炼、购物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生活设施和学校现有的水电管网、电话通讯和校园网络。

3.2 学术氛围

为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与联系,宣传物业政策法规,定期发放社区杂志,内容有:物业动态,业主天地,社区轶事,时事新闻,物业服务纪实,社区广告等。定期举办教师经验交流论坛活动,在社区网页中提供免费教师备课相关资料,为教师备课提供另一个收集资料的平台。

3.3 品质保证

物业公司本着为业主服务的物业公司本着为业主服务的原则,设立专门的社区网页.在网页中公示各项通知以及社区文化宣传。设立网上物业保修平台,实现物业保修维修回访一体化,并及时跟进维修,保证每一户业主的保修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维修,解决物业维修慢而引起不满的问题。设立业主QQ群、微博、微信客户端,方便业主之间交流以及各种通知及时传送。

3.4 温馨生活

根据小区实际情况,物业公司将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棋牌类,球类比赛,音乐(玩)会等文体活动,开展编织,插花,厨艺,美体,老年健身等专题培训活动,丰富业主业余文化生活.为业主提供铺设红毯,租赁庆典设备服务。为业主提供在婚礼,生日会,庆典,派对等特殊活动时需要的红毯,气球等相关设备的额外付费服务。

高校物业管理只有进入市场化大背景中,发挥高校后勤人力及技术资源的优势,依托高校广阔的后勤服务大市场,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走集约化品牌战略的道路,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更多的份额。同时我们需要建立具有特色的物业管理模式,向教职工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综合服务,最终实现社会、学校、教职工、物业服务企业的共同满意和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柴斐,奚晓刚.刍议高校教师公寓物管模式[J].管理观察,2012

[2]龚孝东.考试周刊[J],2012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探讨 篇4

【摘要】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场所,同时也是加强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关键阵地,然而各高校在学生公寓党建工作过程中遇到很多难点,为切实加强学生党建进公寓工作,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优势,本文将从学生党建进公寓工作的现状分析着手,重点探索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有效模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党建公寓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现状分析有效模式探索

一、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1、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的开放化,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也逐步贴近社会化,学生的思想也是标新立异,为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新中国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后备力量,加强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势在必行,然而高校学生公寓的党建工作要想有序开展必须依靠确立的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作用。

2、公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思想成熟的关键,结合学生公寓发展的趋势和自身的特点,努力探索高校公寓文化发展的重心,把握和引导学生公寓党建活动的具体方向,构建公寓文化新体系,为进一步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做出创新与贡献。学生公寓是高校学生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是目前各高校所面临的重点、难点,而在学生公寓开展党建工作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这项工作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我国目前培养高校学生的有效举措,同时具有创新性、挑战性和可持续性。

3、加强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不仅能科学有效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对加强学生的综合培养也是行之有效。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方面可以从思想上对学生加强教育,减少违规违纪现象,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公寓团、学组织的工作,健全了组织、完善了体制。公寓内党、团和学生会组织,在思想教育、文体、学习上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既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各高校根据党中央关于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结合各高校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学生公寓党建机制的试行与探索,经过各高校一段时期的实践工作,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有了初步成效但也出现了许多阻碍与难点,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缺乏全局意识,在我国各高校进入跨时代发展的时期,又是初步进行学生党建进公寓的试行阶段,高校自身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造成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不佳,阻碍了其正常发展。具体来说,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公寓情况,在好多高校宿舍中无法设立固定的党团指导办公室、学生活动室以及宣传栏等,由此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不能有序的开展。此外,公寓党建工作没有具体的老师指导,大多数是由辅导员兼任,学生党员及积极分子没有正确的引导,这就使学生公寓党建工无法准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最

终导致学生公寓缺乏良好的精神风貌。

2、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组织管理不完善,在各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重点普遍放在院系的整体工作中,却忽略的学生生活的主体公寓的实际情况,进而导致学院的管理工作思想与学生公寓党建思想联系不够紧密。对我国各高校,学生公寓政治思想工作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各高校学生管理的重中之重。此外,在大部分高校中学生的管理工作是由学工处来统一管理,而宿管工作则是通过后勤来进行指导,两个部门的工作重心不同,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各院系辅导员与宿管人员日常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这样就形成宿舍管理的间隔空白区,造成公寓学生的管理工作的不利,进而造成公寓党建工作的无法有效的开展。另外,由于学生教学课程的繁忙,学生思想的不成熟,学生和宿管员以及辅导员的接触很少,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辅导员是谁,平时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即使在公寓内设立了党团活动室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3、社会不良思想也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挑战,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化,学生公寓的设施越来越完善,互联网成为学生公寓的主流,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工具,与以往学校相对封闭式的学生宿舍管理也是南辕北辙,学生公寓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学生接触的人事结构复杂,而监控力度无法满足要求社会上、互联网上各种不良思想必然乘虚而入,给学生党建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三、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有效模式与探索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学生政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场所。要建立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加强高校学生的综合培养,从分发挥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和完善学生公寓党建工作:

1、实施“党员宿舍”挂牌制度

在学生公寓针对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宿舍进行挂牌,建立一批具有模范性、积极性、创新性的典范宿舍,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影响周围同学,带动身边同学积极健康的成长,最终实现“一名学生党员、一面先锋旗帜”的目标,更加充分发挥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积极作用。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分子更多更好地为同学服务,充分展示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新形象、新风貌,充分发挥党员、积极分子在公寓管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是对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考察,在学生公寓中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理应表现的积极乐观,有职责也有义务为身边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广大同学清晰了解身边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发挥群众监督职能,充分做到公寓党建工作的良性管理方针。

2、加强公寓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

学生公寓环境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人的意识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环境的变化主导着人的意识形态。青年学生是其意识发育的最佳时期,而学生公寓又是影响他们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场所,为更好的确保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身心健康成长,进一步加强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开展,努力创造良好的公寓环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加强宿舍良性网络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思想观念形成的推进器。网络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影响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大多数高校公寓都已配备良好的网络环境设施,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发展来指导并加强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学生发展的特点,利用网络技术开设校内网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和成长特点投放大量的良性信息资源以供学生阅览与学习。

(2)打造良好的公寓文化环境

来安中心小学教师公寓管理制度 篇5

1、教职工必须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入住,未经学校同意不得调动房间。

2、爱护室内公物,不得私自将公寓内的公共物品搬出校外。

3、教职工不得在公寓内使用煤气灶、煤饼炉、微波炉、电磁炉、电饭锅、电炒锅、电茶壶、热得快、暖风机等设备。公寓内不得乱接电源,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设施损坏,违者罚款50元一次。

4、不得将校外无关人员带入公寓住宿,不得出借、出租给校外人员或学生(非子女)居住。

5、文明休息,保持公寓内安静。在公寓内进行的娱乐活动必须做到内容形式健康、时间适宜且不影响他人休息。严禁在公寓内进行赌博、酗酒等违法违纪活动。

6、节约水电,做到人离房间,关好水电,造成浪费,每次罚款50元,相关损失照价赔偿。公寓内不得乱拉绳子及乱钉、乱贴、乱画。

7、公寓内垃圾一律实行袋装,严禁乱抛瓜皮、果壳等,所有杂物及时入篓。对可回收的废品要放入指定的地方,便于回收。公寓成员轮流值日,要认真按公寓内务管理规定整理公寓内务,保持公寓内部及门前走廊整洁卫生。垃圾袋有值日老师送到指定地点。

9、入住人员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如有损失的自行承担。

10、所有人员不得将车辆停放在公寓区内。

11、所有人员应按规定时间进出公寓,其他时间一律不得随意进入公寓。如因特殊情况而需要进入公寓者,必须向值班领导汇报得到批准后并报总务处备案方可进入。

12、如发现公寓内设施有损坏的要及时向总务处反映以便及时修复。

泗阳县来安中心小学总务处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探讨 篇6

管理是由心智所驱使的唯一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管理科学的每一次前进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都是围绕着“人”作文章的。不管是泰罗的以“经济人”为前提的管理科学理论,还是梅奥的以“社会人”为前提的人际关系学说;甚至发展到以大内为代表的“复杂人”的应变理论,都是围绕人的需要进行阐释的。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作为“复杂人”的教师是学校管理的核心,而要管好教师,调动其积极性,就要了解其“七情六欲”,即进行人性需要分析。

一、人性需要的理论分析

人性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目光从宇宙观转向人性观的哲学家。在中国古代.孔子提出的“性相近”,可视为人性思想的滥觞。关于人性,中外历史各家各派的各有争论。根据英国学者莱斯利·史蒂文森的观点,对一般人性的探索而形成一定理论体系的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有七种:柏拉图的人性理论、基督教的人性理论、马克思的人性理论、弗洛伊得的人性理论、萨特的人性理论、斯金纳的人性理论和洛伦兹的人性理论。西方关于近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性学说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埃德加·沙因的“复杂人假设”理论、约翰·莫尔斯和杰伊·希洛的“超Y理论”以及威廉·大内的“z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苟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扬雄的性善恶混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张载等人的性二元论、戴震的性一元论等等。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看,上述人性理论,要么从人性起源、人性结构等方面论说,要么从人性发展、人性属性等方面来论述。笔者认为,对人性的论说,离不开对人的生物性和人的社会性的研究。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两位伟人对人性的研究。一是生物学者达尔文;另一是社会学者马克思。达尔文从人与兽类密切的关系上认识人类,而社会学者马克思则进一步是在同兽类大有分别上来认识人类的。梁漱溟先生说,达尔文之认识到人兽间密切关系者是从人的个体生命一面来的,而马克思之认识到其问大有分别者却从人的社会生命一面来的,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具有人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的两面。因此考察人性需要,既要分析人的个体生命的需要,也要分析人的社会生命的需要。

笔者认为,就个体生命需要而言,“求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求发展”是人的终极需要。“求生存”需要主要表现为个体生命生理、安全、社交等方面的需要,侧重于人的生物性;而“求发展”需要则主要表现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侧重于人的社会性。高校教师作为个体生命的人,有满足其生理需求以求得生存的人性需要。他们内在的价值的实现,必须要满足其一定的需求的物质保障,例如,食物、衣服、睡眠、劳动、交往等。同时,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比其他人更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以求得发展的需要。他们求发展的需要主要通过拥有自主的学术权利、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完善理想人格等途径来实现的。在“求生存”与“求发展”二者间,高校教师的权重应倾向于后者。也就是说,高校教师的需要更多地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都能实现的需要。

二、基于人性需要分析的高校教师激励管理模式构建

在构建激励管理模式之前,我们需弄清需要、激励的概念及其与管理的关系。一是为了奠定本模式的理论基础;二是便于阐释和理解本模式。

组织行为学认为,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望和欲望,它是人的心理的主观感受,是人产生动机的源泉,是驱动人行动的原始动力;激励是指对人的内在动力的激发、导向、保持和延续。满足需求是一种激励方式,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的激励可以开启人的潜能,提高工作绩效和满意度。即:P(工作绩效)=f(M×Ab);M——激励水平;Ab——能力。由此公式可见,激励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好坏。

就结果而言,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工作绩效;激励管理就是通过提高激发人的积极性来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的管理。而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要明确什么因素能够激励人们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人的需要,然后通过一些措施,激发人产生满足其需要的动机,从而推动人们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从人性需要的视角,努力构建了高校教师“双塔”激励管理模式。其建构的逻辑思路是:笔者在对人性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求生存”、“求发展”是人的本性的结论,在这种人性的假设上,充分分析了高校教师的各种需要,并针对这些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激励管理措施,最后通过激励管理来实现充分激发、调动、保持和延续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管理目标。“双塔”激励管理模式图如下:

以上是基于人性需要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校教师激励管理模型。它阐释了以下几个基本点。

1、高校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源于“求生存”和“求发展”等人性需要的满足;“求生存”和“求发展”人性需要,具体可以分解为五种基本的需要,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管理者最终要做的就是运用一切具体的激励措施,如,提供丰厚的收入;创造和谐的管理环境;提供深造、升迁机会等等。

2、“求生存”和“求发展”两种需要是同时存在,并行不悖的,只有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之分,而非非此即彼关系。只有在同时满足其两种需要的条件下,管理客体的积极性才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管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该模型不仅注意了外在激励对管理客体(高校教师)的作用,还强调了内在激励,如,加强理想人格塑造,对管理客体的激励作用。

4、“双塔”是相辅相成的,是有机的结合体。“生存”之塔是“发展”之塔的基础,“发展”之塔是在“生存”之塔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它们最终的归属都是充分调动管理客体的积极性。

三、“双塔”激励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操作运用

下面笔者结合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演绎“双塔”激励管理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首先,进行个人需要分析。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高校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教职工进行民意测验、调查和访谈,了解其近期的现实需要。高校教师的需要,可参见“双塔”的第二层。

其次,在充分了解个人需要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具体的激励措施参见“双塔”第一层)以满足其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的管理目的。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探讨 篇7

从1999年起, 在国务院的直接推动下, 中国高等学校开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教育部发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到2008年, 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663所,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907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1]。

1999年高校扩招后, 制约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其中后勤保障问题最为迫切。随着高校学生数的不断增加,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与学生床位资源相对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 后勤社会化、特别是学生宿舍 (公寓) 的社会化管理是一大趋势。1999年起, 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政府都开始考虑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问题。1999—2002年, 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武汉、西安、北京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 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问题。

二、BOT模式与高校学生公寓建设

为缓解高校后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许多高校纷纷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学生公寓等基础建设, 这改变了高校后勤建设资金来源和建设模式单一的局面。BOT模式就是中国很多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采用较多的一种方式。

1.何谓“BOT”?BOT的概念由土耳其总理厄扎尔于1984年正式提出,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 意思是:建设—经营—转让[2]。BOT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 主要特点是利用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到高校后勤领域, BOT则指地方政府或高校特许授权协议, 授权企业承担高校基础设施的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特许期限内, 企业拥有其投资建造基础设施的所有权, 允许企业向高校 (或学生) 收取适当的费用, 用来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2]。

2.BOT模式在高校学生公寓建设中的积极意义。BOT模式下建造的高校学生公寓作为高校学生公寓的必要补充, 尽管实施时间不长, 但实践证明, BOT模式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尤其是高校学生公寓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 高校学生公寓建设面积有了巨大增长, 较好地解决了高校扩招后的学生的住宿问题, 保持了高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据1999年的统计, 全国高校学生宿舍总面积仅为3 160万平方米[3], 而从1999—2009年, 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 这一数字已变为162 311 411平方米, 增长了413.64%, 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学生宿舍系采用BOT模式建造[4]。第二, 全国高校在探索过程中建立了各种新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实现了“管人”与“管物”的分离。在BOT模式下建造的学生公寓, 往往位于学校周边地区, 与主校区有一定的距离, 学校的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各高校先后建立了一些新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第三,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能按企业化或准企业化运作, 有的还注册成独立法人实体, 实现了运行机制的转变。长期以来, 高校习惯于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小而全”的后勤服务, 许多本该由社会办的事情也由学校包揽。自1999年11月起, 随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深入, 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纷纷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形式, 以资产多元化组合为纽带, 以标准化规范管理为桥梁, 组建新型的后勤服务集团, 承担区域内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第四, 校外学生公寓的建造和发展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校外学生公寓及超市、食堂、医院等后勤配套设施的设立,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服务, 另一方面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入住校外学生公寓后, 改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结构, 有利于社区人文环境的改进。

三、BOT模式与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

(一) BOT模式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特殊性

1. BOT模式下建造的高校学生公寓一般都建在校外, 使

得学生住宿与学校教学、科研场所相对分离, 学生从宿舍到教室、实验室的距离加大, 增加交通安全隐患。

2. 学生公寓建在校外, 使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新生事物的影响, 既有积极的、健康的, 也有消极、不健康的。

社会上各种新生事物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及行为, 特别是社会上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等基本观念的形成。

3. BOT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公寓, 开发商往往采用商业运作的思维来管理学生公寓。

开发商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 一切服务均是收费交易, 这与学生头脑中教育是公益事业的传统理念相冲突, 也容易导致学生与开发商、服务商之间的矛盾。

4. 学生公寓建在校外, 远离学校行政办公部门, 使得学生

在心理层面对学校的管理产生一种距离感, 加之独生子女入学后自律意识差, 自律能力低, 在思想上、行为上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二) BOT模式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两种模式

经过后勤社会化改革, 中国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由以往的单纯靠学校管理变为由物业公司管理或两者共同管理。目前大体分为两种管理模式:一是学校实行全面、统一的管理;二是由学校聘请的物业公司主要负责物的管理, 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管理。

1. 校方统一管理。

传统的学生公寓一直沿用的是校方统一管理的方式,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 这种管理模式日渐减少。这种由校方统一管理的模式是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模式, 其实质是高校组建后勤服务企业, 事企分开。

2. 学校与社会共同管理。

当前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政治辅导员参与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化物业管理三结合的模式:即各校分别选派优秀的政工干部和辅导员与学生同住, 负责学生思想品德, 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公寓开发单位组建物业管理公司, 完成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工作;成立大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学生组织, 积极引导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活动。

(三) 厦门理工学院现有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1. 厦门理工学院现有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厦门理工学院现在学生公寓分四期建设而成, 共16栋楼。这些公寓管理模式大体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由投资方自己管理, 如二期公寓;二是由学校委托后勤集团代为管理, 如三期公寓;三是由学校聘请物业公司进行管理, 如一期、四期公寓。

2. 厦门理工学院现有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

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公寓是采用BOT模式建造的, 根据当初的协议, 学生公寓的管理权由开发商下属的物业公司负责。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社会企业, 急于获取回报的利益动机驱动着管理者时刻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而忽视了大学生公寓管理中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结合,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

社会企业由于受其经营观念、经营思想的制约, 加之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 使得他们在学生公寓管理中常感力不从心, 对管理、服务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多数不是从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工夫, 而是从学生身上找理由, 找借口。

四、加强学生公寓管理的思考

1.理顺关系, 构建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不论是用什么方式建造的学生公寓, 科学管理应是一致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提出, 对学生公寓的管理要贯彻物业部门和学生管理相分开的原则, 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可以由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或其他部分 (单位) 管理, 对学校的思想政治和日常行为管理主要由高等学校负责。

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建设的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公寓, 学校应在公寓管理体制中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处理公寓物业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关系问题上, 要做到分工明确, 各尽其责。学校要主动关心公寓的管理建设, 建立健全物业管理规章制度和监督、协调机制, 切实维护学生权益。

2.加强大学生公寓管理队伍建设。陈至立同志在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 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 也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不断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5]。

第一, 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公寓党团组织建设。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教育部提出的要求, 按学生人数的比例, 选派优秀的干部和政治辅导员与学生同住, 负责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道德规范教育, 从而增强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同时要积极促进党团组织进公寓, 扩大党团组织的辐射面、影响力。第二, 要加强公寓学生自律队伍建设, 强调学生自律组织进公寓。学生自律组织作为一支由学生代表组成, 由学生工作部门直接指导的组织, 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效地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第三, 要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员队伍建设。学生公寓管理员队伍是学生公寓管理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 学生公寓管理员对学生生活的接触最深入, 对学生生活了解最全面、最及时。公寓管理员通过自身积极的工作, 可以影响和教育在思想、行为上存在问题的学生。第四, 要加强公寓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学生公寓的安全保卫工作, 事关学校的发展稳定, 关系到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学校的正常的教育秩序。一旦发生社会闲杂人员到学校或者学生公寓寻衅滋事, 公寓安全保卫人员可以迅速作出反应。

摘要:从1999年起, 在国务院的直接推动下, 中国高等学校开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为缓解高校后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许多高校纷纷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学生公寓等基础建设, BOT模式是中国很多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采用较多的一种方式。BOT模式下建造的高校学生公寓作为高校学生公寓的必要补充, 尽管实施时间不长, 但实践证明, BOT模式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尤其是高校学生公寓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BOT,高校,公寓,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7/21/content-11741791-1.htm.

[2]赵桂燕.BOT——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研究[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

[3]陈至立.在第二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edu.cn/zhuanti/houqin/7.htm.

[4].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49610459599815&infoid=1249444101124351&title=校舍情况 (总计) .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探讨 篇8

摘要:环境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教育也有着直接的影响。高校公寓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大学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公寓里度过的,因此,加强高校公寓的文化建设,构建高校公寓管理心得模式,在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对于建设优良的高校学风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管理模式;身心健康

【分类号】G647

高校公寓文化属于校园文化范畴的一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精神、制度、形象为一体,是近年来高校兴起的一种新文化。公寓文化以学生公寓作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在道德、行为、意识、制度等方面为内容,体现的一种群体文化。公寓文化建设对加强学生学习与生活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高校要探索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公寓文化管理新模式,给大学生创造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大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这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公寓建设提出来的要求,高校在探索构建公寓管理新模式的同时,一定要积极建设公寓文化,为大学生的高校生活注入新的活力,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在健康向上的成长道路上。

一、物质文化是基础,投入硬件建设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公寓建设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硬件的投入与建设,在装饰风格上仔细下功夫,比如公寓的走廊内可布置各种标语或者一些特定思想教育板块,加强对学生思想文化的引导,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高校公寓区要建设成为一个学习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进一步完善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等项目建设的设施投入。

二、以科学规范的文化制度建设,规范大学生思想与行为

高校公寓的思想文化需要由规章制度体现出来,这是做好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根本。新的历史时期,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多样性的特点,都具有比较个性的主体意识,一个科学规范的公寓制度,除了能够对学生的行为有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外,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对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制定公寓制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时代特征,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和改进,使广大学生能够认同并遵守。此外,作为高校公寓的管理人员,也要确保公寓的规章制度能够贯彻落实下去,做到忠于职守,对学生负责。

三、高校育人目标要与公寓文化建设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公寓建设中纪委重视的一项教育工作,在公寓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传播先进的文化,文化建设必须与高校的育人目标一致。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公寓建设中,会合理利用公寓区内的宣传栏等阵地,通过宣传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来规范大学生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此外,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與一些演讲、专题宣传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与水平。总之,高校要始终把公寓作为培养和塑造高素质人才的育人阵地,这是由于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公寓内度过的,由此,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教育自然是高校公寓管理人员重要的工作内容。

高校公寓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要随着时代转变,不能依靠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来制约学生,应该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育人”的目的。高校在培养公寓管理人员时,要将其育人能力作为一项基本的职工培训重点,使之成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此外,高校在日常工作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激励一些先进、优秀的榜样范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对一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地引导与教育,两头都要抓,两头都要硬,最终实现高校的育人目的。

四、 让学生参与到公寓的文化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作为高校公寓的主体,既是公寓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公寓文化建设的管理者与组织者,在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有助于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从而走上成才之路。高校公寓管理人员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积极动员优秀的学生骨干,发挥号召力与影响力,不定期地组织文化活动。比如“卫生标兵”、“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大赛。同时,学生可以自发成立公寓文化建设委员会,共同为建设公寓制度文化有效运行机制建议献策。可以说,公寓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构建高校公寓管理新模式过程中,要看到文化建设的两面性,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狠下功夫,加以引导,以防不良的社会现象出现在高校公寓内。

五、结论

眼下,互联网是社会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重要的一项内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为了更有效地构建公寓文化建设,各高校在构建新型管理模式过程中,必须适应新形势,把握正确的公寓文化和社会舆论导向,从当今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发挥高校公寓网络文化的积极的作用,营造出轻松、活泼、健康的公寓文化环境。总而言之,高校在创建公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朝着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科学化、体系化等方面发展,“以人为本”,面向学生这个主体,关注学生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陶绍兴,朱芬华,计宏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

[2]颜小燕,康树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探讨 篇9

一、学生公寓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还沿袭着计划经济下的指令式管理模式,从权威式的通知下达、一致化的命令服从,到被动型的主客关系、“围栏”式的生活园区,往往是达到了速度的进程,实现了形式的统一,完成了短期目标的要求,却失去了质量的保证、内容的完整和长远目标的实现。这种传统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突出呈现为以下三大问题:

(一)生活园区范围的扩大促使人员需求紧缺化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学生生活园区范围在逐渐增大。况且住宿条件的改善(从原先的十几人一间到现在的四五人,甚至有一至两人的房间),使得学生公寓数量也在不断地递增。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在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扩大的同时变得供不应求。

(二)片区居住学生的增多促使个性需求多样化

高校学生公寓片区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对公寓服务功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提出也需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改变原先的管理模式,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融合学业管理、个性指导、就业服务等更多的内容。

(三)自我管理意识的提升促使公寓自治可行化

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提出,要求改变原先主-客式的被动管理模式,由管理者的角色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管理全过程,并最终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新性的作用。

二、社区化学生公寓管理的优势

(一)高校改革的整体趋势要求推进学生公寓管理的创新

随着高校学分制、选课制的实施、生活园区规模的扩大以及硬件设施的改善,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场所,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新平台、新阵地、新领域。高校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充分认识生活园区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生活园区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切实加强生活园区育人工作。

(二)发展性学生工作体系要求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全面性的施展和发展,一切学生工作都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因此,高校在生活园区育人工作中要注重贴近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自理、自立、自律、自强能力,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生活园区成为对学生进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三)和谐平安校园建设要求加强学生生活园区的管理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为高校运用社会优质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资金和社会管理方式逐渐被引入生活园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生活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出现多元主体,多元化、开放式管理已经成为生活园区运作机制的重要特征。高校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生活园区作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生活园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措施,整合资源,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合力育人的主旋律,创建安全、规范、文明、和谐的生活园区。

三、社区化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探索

学生公寓管理主要涉及管理与服务两项职能,具体包括日常事务咨询、卫生安全检查、社区文化营造、思想动态调研、学生活动组织等五项工作,由学生处、公寓管理中心、学院和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四方主体共同来组织、管理与运作,其中学生处统筹领导、后勤部门负责指导、学生组织操作运行、学院参与监督。

公寓学生由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参与管理,由校学生处统筹领导、公寓管理中心具体指导,学院监督反馈,学生处、公寓管理中心、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学院四者间是相互沟通协调、监督反馈的关系,具体管理由公寓管理中心负责,重大事务必须上报校学生处备案。

让学生参与公寓管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完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学生公寓的管理教育没有学生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大学的特殊性讲学生才是公寓管理的真正主人。成立学生自管委员会,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是现代高效学生公寓管理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探讨 篇10

从知识管理视角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白 榕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9期

[摘要]对知识进行管理不但可以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不断建构,而且还会促进高校教师专业技能、专业意识等的形成,从而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文章从知识管理视角探讨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内涵和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知识管理 教师文化

[作者简介]白榕(1970-),女,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重庆 40007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137-02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既可以从理论角度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比较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知识管理

教师专业发展可分为两大类,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后者。作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向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教师掌握良好的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它既包括通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的特定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的进步,是教师由于经验增加和对其教学系统审视而获得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可见,知识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涵,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为高校教师提供各种专业成长的相关知识,通过知识的获得以及知识的增长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的研究首先源于对提升企业效益的探讨,目的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组织知识资产的挖掘和发展,所管理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的、文本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的、主观的知识。知识管理包括与对知识进行认定、共享和创造相联系的全部过程。它需要建立一种系统使知识库的持续和更新得以实现,并且培养和促进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内涵

知识管理的价值在于通过知识的有效利用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将知识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追求知识的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的效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在学校组织中运用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行为,有着自身特殊的知识管理价值和内涵。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识管理对象的特性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教学行为以促进自身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主要需要有关专业的知识、有关课程与教学的知识以及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或称教师的实践知识等。前两者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并以显性知识(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存在,后者主要以隐性知识(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和知道是谁的知识)存在。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某种符号系统表达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通过“符号”以书本、信件、文档和网络等形式存在于纸张、电子、音像等载体中,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教育、训练来获得这些“知识”,并将其保存在自己的大脑中。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非结构化、不可编码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专长、印象、感悟、直觉、洞察力、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因此,这些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也理应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对象。

(二)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促进高校教师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知识只有通过人脑加工和经验的处理,集体的智慧转化为新的知识,才能不断地繁衍和发展。知识管理的任务主要在于知识的获取、积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以及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等。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自身的知识发展方式,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既需要不断丰富教师个体知识,也需要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与沟通,在共同愿景下从事教育教学,在交流中将个体性知识与经验转化成团队知识,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以共享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来源,并最终实现个体的专业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所要求的知识管理实际上是知识的交流,通过外化的知识,不同个体丰富其知识,产生新思想,在此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知识面、工作经验、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存在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能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整体的知识创新,并为进一步的教育教学实践创造条件。由此,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便是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三)构建学习型组织: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目标

托马斯(Thomas)曾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化的努力(individual effort)转向„学习者的共同体‟(communities of learners),在共同体中,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从这个角度上说,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需要通过建构某种学习共同体而得以实现,需要高校教师之间展开不断的学习并将因学习而形成的组织作为其专业发展的依托。当然,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构主要还在学校内部,是以因不同任务而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透过群体共同的学习与交流,形成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组织气氛,取得更高层次的共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使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有了机会和空间,新老教师之间,不同学科

教师之间,以及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有了互相切磋技艺、勤学苦练、共同提高的实践场域。戴维·A·加文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也就赋予了知识管理的内涵目标,即通过知识管理,把学校及其所处环境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动员起来,使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得以探究、转化和整合,发展出组织的新知识,并使内外部知识共享得以实现,建立起在组织中进行实验和学习的文化背景,并且不断地加强知识过程的反思和评估,不断促进知识的创新和转化。通过知识管理,高校教师可以在共同体中积累教育教学智慧,增强个人的知识能力,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知识结构,促进整体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总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成员知识学习的要求实际上是对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要求,知识管理的目标也在于此。

三、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策略

在知识管理广泛运用于组织之中以提升组织能力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组织的一个新的组织任务,需要采取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来保证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一)建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

知识库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推动显性知识的共享,把学校现有的知识分门别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组织有系统、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其核心在于通过理论分析、调查、专家访谈、观察等方式,捕捉和整合新的显性知识,包括从组织的内部或外部搜集,然后通过知识库的形式使其在成员中扩散,将其纳入学校成员的思维、文化规范、学习等领域,促进组织和成员的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显性知识主要包括学校所储存的图书资料、专家的报告文件、手册、程序、文件、记录、教师的一些正式与非正式交流材料等,而隐性知识多以个人的经验、印象、熟练的技术、文化、习惯等方式表现,难以将其形式化,需要对其进行故事性的描述或者写成条例式的原则,还可建立博客等让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给予积极的反馈,将其存储于学校的数据库上,这样就建立了隐性知识的交流场域,学校内部的所有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个场域来交流和学习。一般来讲,对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多以知识地图的形式提供给教师,鼓励教师以直接互动来获取,这就比试图以结构化文字整理记录其知识本身更有效率。

(二)发挥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职能

基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使得知识管理不但需要加强个体的知识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对团队知识的管理。个人知识管理与团队知识管理不是冲突对立的,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可以促进和提升团队的知识能力,学校应该首先为个体教师提供合宜的知识,协助、支持、鼓励成员分享、讨论建构属于个人的知识,最终将各种有效信息用于增进团队组织的表现。通过促进团体教师专业发展以带动和促进个体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在某个团体中发挥领导者作用,在合适的时候成为“知识管理长”。“知识管理长”的职责在于擅长发现、收集并能对知识结构进行整理,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个体知识的分享。例如:通过专题研讨、头脑风暴和面对面的会议讨论等方式建立关系与信任;提供知识分享的场所与时间,鼓励知识分享活动;通过写日志、传记、构思、文献分析等方式进行单独反思,或通过讲故事、信件交流、教师晤谈、参与观察等方式与人合作进行反思;以合作的自传方式,由一组教师围绕目前工作的背景、过去的个人和专业生活等主题写出自我描述的文字,然后进行批判的评论等,以自身带动全体,以全体促进自身,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发展。

(三)依托学校知识社群,培育共生协同的高校教师文化

受我国传统文化取向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对教师个人及其与其他教师之间交流的影响,我国的高校教师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它虽然部分体现了教师个人特质中的独创性和原则性,但高校教师之间疏于合作、羞于评定、信奉独立、相互隔离,从整体上阻碍了高校教师的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形成一种学习共同体,需要教师之间展开合作与交流,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师文化,使成员在环境中主动求真知和不断学习,形成提倡知识创新与共享的组织文化。因此,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是在教师群体中与其他教师充分的互动、沟通、协作、分享中逐渐实现的。桑德尔(F.Sandel)和麦金太尔(J.MacInivre)认为,要理解个人的行为,必须把个人置放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中来考察,把个人放在社群和与他人的关系中来研究。“社群的互动才能导致共享意义的交流。没有这种交流,个人就会被切断与供自我参与和交流的社群的联系,唯有这种社群才能促进个体的真正发展。”因此,学校领导者应鼓励有共同兴趣或者专长的教师自由组合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共同体或者读书会等团体,针对若干主体,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在对话中分享经验,激发新的观念与想法。通过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形式的互动,培育共生协同的高校教师文化,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维·A·加文.学习型组织[A].彼得·F·德鲁克,等.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5.[2]蒋竞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104-105.[4]姜勇.教师个人理论新转向:从个人取向到社群取向[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

上一篇:厨房副厨岗位工作计划下一篇:沪科版数学第一次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