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高校公寓管理质量

2024-06-14

改善高校公寓管理质量(精选10篇)

改善高校公寓管理质量 篇1

1 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校成为一种新型现代教学模式,有着传统板书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首先,教师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促生了教师和学生的惰性。很多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成了播音员或者翻译员,一旦多媒体设备出了故障,教学就完全无法进行,另外多媒体课件渠道来源混杂,很多低质量课件泛滥,不负责的教师就随手拿来上课使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学生由于可以直接拷贝教师课件致使上课不再做课堂笔记,上课也不认真听讲,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率。

其次,阻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课件上,忽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这样一方面无法对学生课堂行为进行有效监视,造成老师上面忙电脑,学生下面忙手机的混乱课堂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直面的交流和沟通,知识传授效果也大打折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领悟知识,如果缺乏沟通和互动,学生不如直接看高水平的教学视频更有益。

第三,造成资源的浪费。自从多媒体技术引进高校教学后,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效应,老师的追风思想导致所有课程上课都申请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一些传统授课教学方式被完全抛弃,造成高数类课教师不再板书,详细的推导理论无法一步步展现而是结果直接展示在屏幕上,学生无法感受全面的理论研究过程,还有一些纯理论如思政类课程,课件成了课本的复制,除了给教师增加一个读本外没有其他的价值,这样就造成昂贵的多媒体资源白白浪费,也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 规范管理,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第一,完善多媒体教学使用规范以及相关规章制度。无规矩无以成方圆,高校多媒体教学使用规范及规章制度的建立是保证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的首要依据。教务管理部门必须根据本校专业状况以及多媒体资源状况,完善相应的多媒体教学使用管理规章制度。教务处作为学校多媒体使用的统管部门,对多媒体的使用分配应该做好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前的审批制度、使用中的审查制度以及后期的监管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制度工作,让具体使用二级部门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地根据学生比例分配多媒体,尽量保证多媒体有效合理分配,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二,二级教学部门根据单位具体状况做出相应的多媒体分配管理制度。目前很多高校属综合类高校,二级部门学科差异性大,课程结构不同,学院需根据具体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多媒体分配方案。据笔者了解很多高校一方面由于多媒体资源的有限性,一方面是广大教师的心理需求,多媒体分配成为教学管理中比较麻烦的问题,所以就简单采取“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多媒体资源轮流用,这样不仅造成该用的没有,不该分配的浪费着资源,容易引起老师的群愤、学生的不满。二级部门一定要严格遵循学校的审批制度,把好教师课件审核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和经费扶持制度,比如可以通过新教师或新课程申请多媒体的严格课件审核制度,把好课件质量关;通过多媒体讲课比赛、高水平多媒体教学教师观摩课程等形式,提高教师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和多媒体教学效果;设立多媒体教学研究基金,对高质量多媒体教学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教师自动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第三,教务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多媒体教学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学生评价信息反馈、教学督导评价、教学质量评分等制度,及时科学反映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引导教师改正课件统治课堂、课件代替板书,演示取代互动、教师照件宣科等机械满堂灌的不良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多媒体多形式、大容量的特点,结合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使多媒体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四,教务管理部门做好教师的技术培训和思想教育工作。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仅是PPT课件的简单制作,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形式的需要,设计合理的展示效果和演示方式,而这些技术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掌握,教务管理部门可以有针对性进行指导或培训,指引教师掌握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技术。除了多媒体技术的培训外,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观念也需要引导和加以改变,多媒体技术是服务于教学,而非教学受制于多媒体设备,不能太过迷信多媒体技术本身的教学效果而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式,更不能跟风使用或者为了“省事”而用,教务管理部门需要做好引导,端正教师教书育人思想,形成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念。

3 总结

总之,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善和补充,高校在推广多媒体教学技术时,要本着对学生负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加强多媒体使用管理的制度制定,完善多媒体教学管理规范,合理指导,使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扬长避短,发挥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韦丽华.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激活[J].教育科学, 2002 (6) .

[2]杨萍等.高等学校应用多媒体教学利与弊的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0) .

[3]金伟, 赵丽霞.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14) .

[4]聂炬.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8) .

改善高校公寓管理质量 篇2

《卫生政务通报》

一、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形势面临挑战

近年来,通过全面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医院管理年、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等活动,我国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和医疗服务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在2010年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医政司对2009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进行了系统总结,各地在管理水平、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上都有提高。同时,对2009年发生的几起有重大影响的医疗安全事件进行了通报。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问题也不能回避,医疗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面临严峻挑战。

(一)近期几起医疗安全和医院管理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近期发生在陕西、山东、湖南的几起医疗质量安全和医院管理事件,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社会影响恶劣,给医疗行业甚至对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教训是深刻的。有的事件卫生部责成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在全国进行了通报,有的还在重新处理过程中,处理完毕后将向全国卫生系统通报。

(二)医疗质量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在发生的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多起医疗安全事件中,有相当数量是发生在具有一定医疗水平的三级医院。从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来看,三级医院特别是大学附属医院代表最高层次的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却不断发生错误低级、性质恶劣的医疗安全事件,有的医院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类似问题,这些事件的发生,集中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部分医务人员仍然对医疗质量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医院管理工作中还有较多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亟待解决。

导致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医疗水平问题,也有医疗服务问题,更多的是医疗安全管理和责任心问题。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医疗质量安全意识,忽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上世纪90年代,卫生部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理念,其精髓就是要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精神为病人看好病、服好务。部分医疗机构、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过分注重规模扩张和服务数量的提供,重发展、轻管理,重外延、轻内涵,许多规章制度不落实或落实不够,在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安全保障措施和病人管理方面认识不足,投入人员和精力不够,未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给予充分重视,没有真正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发展建设目标,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保障、医疗服务提升、医院文化建设等工作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只是依赖多年的工作惯性来开展工作。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存在于个别医院,在全行业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甚至在部分三级医院更加突出。在工作中,不能订制度、严执行、重监管,出现医疗安全事件也不能深入全面地查找原因、分析问题、改进不足,更不能举一反

三、查缺补漏,只是一味地消极推进,走一步算一步,导致医疗安全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二是核心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工作规范仍需进一步强化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是做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当前,我国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医疗服务手段也趋于多样化,但是,部分医院只是片面注重高精尖医疗技术,根本不理解核心制度的重要性,更不要说贯彻落实了。有的医院不重视最根本的“三基三严”训练,医务人员基本功不扎实,基础医疗质量薄弱;有的医院在诊疗工作中规范、指南执行不到位,质量管理核心制度流于形式;有的医院对患者疾病的观察不仔细、处理不及时、交班不全面、沟通不到位;有的医院片面重视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而术前核对、“三查七对”等医疗安全保障措施或执行流于形式。

三是医院科学管理水平仍然不高,行政部门监管仍需加强。长期以来,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是需要足够的懂管理、会管理、肯管理的人才来实施和落实的,而部分医院过分注重扩大规模、扩张床位、购臵大型仪器设备、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忽视了医院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造成了医疗管理水平持续低下,医疗质量管理流于形式,医疗安全事件频发。

四是医疗服务有待改进,医患沟通还需加强。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广大患者持续向医院资源较为集中的大城市和大医院流动。在一些大医院,由于患者多、时间紧、任务重,医务人员仅仅注重技术服务,忽视人文关怀,出现“看病不看人”情况。有的医院对病人缺乏人文关怀,医患沟通不够或缺乏有效方式,对病患观察不仔细、处理不及时、沟通和告知不到位;个别医院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背离了应有的基本思想境界和职业道德,漠视生命尊严,缺失社会公德。

五是医院感染控制薄弱,重点科室重点环节管理不够。近年来,大量介入治疗、放疗、化疗技术以及抗菌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医院感染病原体呈现复杂、多样的演变趋势,医院感染在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等方面发生了很大改变。与此同时,部分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制度不健全,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不强,部分医院新生儿科、产科、血液透析室、手术室、供应室、重症监护病房等重点科室感染控制措施执行不力,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卫生部通报了多起医院感染事件,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新生儿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科室。

六是医疗安全事件预警机制不健全,事件应对、处臵力度不够。这几起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处臵上,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医疗机构医疗安全事件预警机制不健全;二是事件发生后,医院未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抱有侥幸心理;三是事件发生后的调查不够及时准确,甚至流于形式和弄虚作假;四是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在事件处理上就事论事,没有从治本上下功夫,没有进行全面整改,缺乏应有的严肃认真态度。有的医院不是从自身找问题,举一反三,而是仓促反驳,急于撇清责任;五是事件报告不及时,信息沟通不畅,有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未按规定及时向卫生部报告;六是对后果估计不足,不能与新闻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

二、深刻认识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改善医疗服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医疗卫生工作目标,医疗质量安全和医疗服务被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臵,医疗质量安全是实现良好医疗服务的重要前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人民群众能否切身体会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实惠,人民群众能否获得保证质量、保证安全的优质医疗服务,这是人民群众最直接的体会,也是衡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最直接的标志。

一段时间以来,谈到公立医院改革,议论最多的是体制、机制和外部政策的问题。形成我国公立医院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条件决定的。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具有长期、稳定的作用,但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即使解决了,不解决内部管理问题,不从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改善服务、改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切身感受入手,不加强对全行业的指导和规范,再好的体制机制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现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方案已经出台,从根本上讲要着力解决体制和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但是,体制的建立和机制的转换一定要有行业相应的具体的管理措施与之相呼应,不能等到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具备了,才开始深化行业管理的改革。要看到两者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改善管理必然推动体制和机制的变革,而体制机制的改革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改善管理取得的成果,要“两手抓,两手硬”。改革破解的应该是两个题目:一个是外部体制的建立和机制的转换,一个是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和全行业的监管问题。从改革的近期目标来看,要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从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入手,改善医疗服务,改进医院管理,落实监督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由易到难地推进改革,为体制建立和机制转换创造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社会环境,是比较现实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实施步骤。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既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有效手段。

改革的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安全”是根本,没有安全的医疗服务是不可想象的;“有效”是医疗质量,要保证患者能够看得好病;“方便”是服务,医疗服务要便捷,医疗流程要简化;“价廉”是保障,要让患者看得起病。近年来,通过连续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医院管理年、百日安全专项检查等活动,卫生系统在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行为、提高质量、保障安全、改善服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新医改形势下,卫生部正在研究推广“夯实基础护理、改进临床护理服务”、“先诊疗后结算”、“预约挂号”、“ 改善入、出院服务”、“ 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志愿服务在医院”等一系列改进医疗服务的措施。着力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改进医院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继续深入开展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改善医疗服务,保障公立医院改革顺利推进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是医疗工作的核心和根本所在。越是抓改革,就越是要抓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2009年以来开展的以“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题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改革目标需要,对于强化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和内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就医安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从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改善医疗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继续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要深刻理解并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进一步端正办院宗旨和方向,理清发展思路,加强医院内涵建设,紧密围绕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核心工作,着重解决医院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医院进入科学发展、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要进一步突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着重督促医疗质量核心制度落实,体现持续改进,逐步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一是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制和体系,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卫生部正在研究制定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规划,确定各专业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遴选原则和程序,制定医疗质量质控办法和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质控中心在控制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方面的专业作用。同时,指导各省按照卫生部规划和质控中心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逐步扩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业范围,规范建设与管理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逐步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制度和机制。

二是完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对医疗机构在管理、技术、服务、社会条件及环境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是继续深入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以医疗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检查活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完善医疗安全管理机制。

在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要从风险防范、动态监控、评估处罚三个环节着手,逐步建立医疗安全管理机制,保证医疗安全,尽最大努力避免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

一是建立健全动态报告制度。通过加强医疗安全信息化建设,利用便捷、实时监控的医疗安全事件报告系统,完善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增强预测和分析医疗安全事件能力,为切实减少医疗事故差错和改善病人安全提出更多的科学依据。强化医疗机构及时报告意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信息报告、通报和发布,对瞒报、漏报医疗安全事件的进行处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做好医疗安全事件的应急处臵预案,一旦发生医疗安全事件,立即启动处臵预案,积极有效应对,消除医疗安全事件的不良影响。

二是实施动态监督管理,防范医疗安全事件发生。对医疗服务要素进行准入、控制、检查监督和信息监测预警,减少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加大督查工作力度,改进督查方法,保证督查效果。继续以医疗技术、单病种管理、合理用药、血液安全、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放射诊疗安全、医院后勤治安保卫和消防安全等工作为重点,通过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检查活动,以查促建、纠建并举,对暴露的突出问题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整治,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制度不健全的应当加以完善,有关规定和工作措施执行不力的,要进行全面清查和治理。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跟踪问效,督促整改,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估办法,落实奖惩制度。将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和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医院评价、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对督导检查过程中医疗安全隐患整改不到位的,取消其有关资格;同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继续强化医院院长作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对于出现医疗安全事件的医疗机构,要坚决追究有关责任人和医院负责人的责任。

(三)强化医疗服务意识,和谐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改善医疗服务对于医疗机构的生存发展,以及对于保障公立医院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意义,切实将“以病人为中心”落到实处,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从细微之处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医疗服务,和谐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优化门急诊服务流程,稳妥推进“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医疗机构要科学调配人力资源,简化门诊服务流程,在尊重患者诊疗付费习惯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先诊疗、后结算”服务。积极改进入、出院流程,拓宽出院结算方式,努力做到工作日、节假日及时结算,缩短患者结算等候时间。以多种方式向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

二是积极推进预约门诊和全年开放门诊。继续推动公立医院预约诊疗,制定统一的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把预约诊疗同病案管理和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不断提高预约就诊患者的比例。积极开展全年开放门诊,鼓励开放延时门诊、夜诊等,满足不同患者的就诊需求。

三是推广“志愿服务在医院”工作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并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志愿者医院服务制度和医疗志愿服务社会化运作体系,组织推进志愿者医院服务工作,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满足患者多层次的需要。

(四)以“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医务人员和公众安全意识。

“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重在制度建设和宣传教育,对内要强化医院内涵建设,突出医疗质量管理,对外要注重社会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一是大力开展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安全责任意识,要加大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管理、教育力度,更新质量安全观念,提高质量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开展公众就医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组织编写的相关科普读物和宣教材料,采取现场讲座、网络视频、展览展示、专题报道等多种宣传、培训形式,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医学科学和医疗风险,正确择医、就医,提高群众医疗安全意识和甄别假医、假药、虚假医疗宣传的能力,保障患者合法权益。三是加强舆论引导,要充分发挥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作用,围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一方面大力宣传各地“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先进做法和好经验、好典型,宣传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一方面通报曝光非法行医和虚假医疗宣传等行为,加大打击力度。通过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有利于促进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的舆论氛围。

四、加强管理,持续改进,确保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取得实效

下面,我就做好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各项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有力推动。

“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是医院管理年和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基础上,针对医疗机构目前存在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开展的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改善医疗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将“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真抓实干,有力推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方面抓教育宣传发动,一方面抓督促指导检查,使“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深入人心。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投入到该项活动中,逐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形成全民关注、维护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各地要按照《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要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和常规,提高医务人员责任意识,加强对医疗设备设施、药品的安全管理;同时加强医院内部安全管理,做到医疗质量和后勤安全建设齐抓共管,保证医疗服务和后勤保障能力的共同提高,确保患者安全。

医疗机构要深入全面开展自查自纠活动,查找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及时整改,着力解决医疗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落实监管职责,结合2009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真正把医疗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三)开拓创新,持续改进。

加强医院管理,既要靠扎实开展活动又要靠不断创新机制;既要靠及时总结经验,又要靠不断持续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好医院管理的“根本建设”,才能牢牢抓住“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这条主线。各地要按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以及“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转变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创新局面,有力推进活动持续深入开展。通过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逐步探索建立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坚持近期与长远、治标与治本、预防与查处相结合,切实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提高能力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推动医疗机构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其他几项重点工作

(一)卫生援疆工作。日前,中央召开了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格局。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轨道上来,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卫生系统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按照中央整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把卫生援疆的各项工作做好、做扎实、做出成效。要针对新疆卫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大援助力度,力争有所突破。

(二)着力推进护理改革工作。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不仅仅涉及医师队伍,而且也涉及到护理队伍。我们要从和谐医患关系的角度出发,去认识护理改革工作的重要性,着力做好护理改革工作的整体推进,把护理工作作为医疗质量安全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抓紧抓好。要转变护理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护理队伍的作用。

(三)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医院管理要上水平,必须有信息化作基础。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医改不仅是调整、转换,更重要的是发展。医院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本身也是发展。只有将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结合起来,才能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李克强同志在医改工作会上强调“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把技术支援、人才支援放在突出的位臵上。对口支援工作可以扩展大医院服务内涵,扩大公立医院影响,促进资源纵向流通,各地一定要把对口支援工作做好。要加强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联系,做好对接工作;探索公立医院的集团化创建模式,沿着“中心控制、周边发展、纵向联合、扩大服务”的发展思路,扩大优质资源医疗服务范围,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改善高校公寓管理质量 篇3

【关键词】工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在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成为企业生存的底线。质量作为生命线,提升建筑质量管理,等于是为企业的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业与民用建筑质量管理工作中,改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的科学性,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下面通过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策略的分析,为我国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一种思路。

1.建筑企业要建立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工业和民用建筑企业需要始终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置于首要地位,通过实施全过程、全部人员的质量管理策略,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第一,作为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册, 需要从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工程的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程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具备科学的质量标准,把好建筑工程的质量关,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坚决进行改进。第二,建筑企业的全员管理作为质量管理的内容之一,要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需要每位参与工程的管理、设计、施工、验收等人员,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所以,在建筑企业全员管理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每位员工,用自己的认真和努力,来保证项目每个工序的质量。第三,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在建筑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企业的每个管理层都要具有工程质量管理的制度,对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环境的质量管理工作重点有差异。企业的上层管理者要以工程项目的决策与协调为主,企业的中层管理者要重点进行质量管理的职能,企业的基层人员则重点是按照施工的技术和相关的标准进行施工、验收等等。在建筑企业质量管理实施的过程,质量管理工作,需要提升全员的能动性和责任感,实现人人具有质量意识,事事以质量为本的良好氛围。将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质量,构建在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上面,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工作,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

2.加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建筑企业需要组织设计等技术人员进行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根据工程质量计划的目标进行施工,施工时要保证质量监管和控制,做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的分析,对于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及时的予以纠正,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目标的有效性。建筑工程项目由三部分组成,即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等三个部分组成,在连续性工序的保证下,完成整体的工程项目。因此,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需要把握好建筑工程项目的系统质量管理与控制过程。

2.1做好对建筑工程施工全员的管理

要做好建筑工程项目参与人的管理,在建筑工程用人方面,要从员工的思想、政治、业务、身体等综合素质方面予以考察,这是因为人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主体,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必然会受到参与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操作、服务等员工的共同作用,员工的合力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

2.2落实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控制

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保障。做好建筑工程材料的控制,需要材料管理人员严格地做好检查验收工作,建立健全材料管理台账,保证材料收发等环节的严格管理,以更好的避免因为不合格材料使用给工程带来的影响。

2.3加大对建筑工程施工机械的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需要加大对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控制,通过科学合理的使用建筑工程机械,来提升建筑工程机械的功能发挥,延长建筑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建筑工程机械的操作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意识,在严格遵守建筑工程机械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做好建筑工程机械的保养和维修工作。

2.4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科学性的研究

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的科学化程度,将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为建筑工程施工方案不完善,而导致施工进度受影响,使得建筑工程预算超标等。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按照工程的实际,施工条件、技术水平等因素,加大对施工方案的分析和研究,对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度的因素,进行及时的分析,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

2.5实现对建筑施工环境因素的管理

环境因素作为客观存在的,往往会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多元的影响,按照建筑工程的特点与施工条件,要加大对建筑工程施工环境的保护,将文明生产和施工置于施工的重要位置,保证施工材料等堆放整齐,施工场所清洁有序。

3.构建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管理控制机制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因为工程项目具有产品固定、施工流动、项目多样性等特征,加之建筑施工的自然环境影响、施工材料的多样性、交叉施工、施工工艺等差异。因此,会有很多的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如果管理工作出现疏漏,将会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建筑质量管理的效果,需要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策略,加大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的防范和及时处理,对于已经产生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在分析质量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做好及时的处理,以更好的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安全使用。

4.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的质量管理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质量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加大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需要做好事前的防范与控制工作,将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管理置于工程管理工作的首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要重视下面这几个方面:第一,提升建筑工程的技术支持力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是很多个不同的环节组成的。在实施工程质量管理的时候,工程的每个环节的设计与施工,需要各种技术支持,没有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持,建筑的质量就不能得到保证,并且因为各个环节衔接的质量会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做好衔接质量的管理。严格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标准,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每一个工程内容都需要遵守相关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是实施质量管理的条件。做好建筑质量管理隐蔽验收工程的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隐蔽验收工程,加大对隐蔽验收工程的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提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成为建筑工程的主要内容,对建筑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建筑企业要提升质量、安全意识,通过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力度,来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质量,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崔永坤.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J].山西建筑,2010(25).

[2]李吉,王彦华.如何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J].价值工程,2010(21).

[3]阮大昌.基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06).

改善高校公寓管理质量 篇4

一、制约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

扩大招生之后, 大学教学质量下滑的问题日益明显, 若不及时加以解决, 就会导致大学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然而大学的教学质量又与大学的领导和管理、教育经费、教育条件、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素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在这些相关因素中目前最突出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班级人数太多, 程度差异较大, 有的学生起点较低, 教师难以组织统一的教学活动、难以全面地照顾到每个学生。

二是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存在缺陷。例如;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生刚一人校基本都配备了个人电脑, 加之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松散, 导致部分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放在玩电脑方面, 从而出现了逃课的现象。

三是教学资金和设施投入不足, 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大学在大规模的扩招之后, 对教学设备、教学条件和教学激励以及津贴等方面的投入跟不上, 网络建设、图书资料和教学会议与教学活动经费都不足以满足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的要求。

四是部分高校的教学领导与管理的水平不高,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高校的教学比工厂里的车间生产要复杂得多, 其教学质量需要一系列科学的领导与管理方法, 可是现在很多大学教学领导与管理工作在制度上和方法上都没有达到高质量教学的要求。

二、如何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组建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 以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为中心组建教学研究团队

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是具有丰富知识, 在教学、科研、服务、创新等方面能力突出的教师, 但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 只有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 以教学科研为龙头, 才能使教学团队的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校层级的提升。选择好团队带头人是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关键。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 其作用主要在于设定团队目标, 制订计划, 组织协调, 不断创新进取。在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中, 团队带头人应为本专业领域的专家, 具有教授职称, 具备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及创新性学术思想;致力于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趋势, 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授课;品德高尚, 治学严谨, 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创新能力强, 具有亲和力, 善于同团队成员沟通、调解内外关系, 能够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

(二) 以课程群组为单位建立教学团队

传统意义的教学团队往往以教研室为单位, 把一个教研室的全体教师称为一个教学团队。其实, 真正意义的教学团队应打破团队成员的行政部门的划分, 而是以课程群组为单位来组织团队成员, 教师可能来自不同的教研室, 甚至不同的系或学院。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团队其成员才能围绕课程群组的教学建设工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并在教学及教学改革工作中优势互补, 紧密协作, 推动教学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 按“重点建设, 分层推进”原则建设教师团队

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不是遍地开花、广种薄收之事, 而应按“重点建设, 分层推进”原则进行。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方面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本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高的“质量工程”中去;另一方面, 应分层次建设教学团队, 在建设好学校级的教学团队的基础上, 要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建设目标明确、成效明显、发展趋势好的教学团队进行重点扶植, 冲击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 并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团队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和专项经费支持。

(四) 加强交流沟通, 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是指团队成员间相互吸引、共同参与团队目标的程度。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是团队的黏合剂, 是维持教学团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团队的凝聚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质量, 即情感因素、价值观念的一致性以及团队目标内化为个人自觉意识与动机的程度。

(五) 以学生为本, 教师为主体, 营造良好的教学团队建设氛围

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氛围, 包括学校的大氛围和团队内部的小氛围。从学校方面来看, 学校应真正营造出一种以学生为本, 教师为主体,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学术氛围。学校相关部门应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 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工作平台、充足的软硬件条件、周到细致的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师潜心研究和创新, 严谨治学, 施展才能。从团队自身方面看, 团队内部应形成一种畅所欲言、宽宏包容、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让每个成员的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 形成合力, 发挥团队的巨大作用。

三、构建实践教学基地, 加强学生综合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实习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实践性工程教学环节;是帮助学生熟悉和了解实际生产过程、接触生产实践、掌握基本生产技能的重要教学手段;是本科生将书本知识转变为实际工作本领, 实现“最后一公里”对接的有效途径, 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实习已成为目前工科类院校教学工作中比较突出的薄弱环节, 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 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天河学院这几年来开辟了一些实习基地, 为本科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提供了必要条件。学生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工作, 提前一步与真实的社会实际和生产实践相接触, 不仅可以接触到最现代化的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 认识和了解了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品设计方法, 而且领略了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和效果, 为以后顺利参加工作在思想和技术上打下了基础。

实习教学应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前者是实习的主要目的, 要严格按实习大纲的要求, 确定实习内容和实习方法, 组织实习教学, 使学生符合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提高, 要通过改革实习内容、方法和手段, 发掘创新因素。如设置一定数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习项目、选择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比较强的教师指导实习教学等措施, 使学生在创新思维、探索意识和创造能力等创新素质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结语

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彰显特色办学是高校生存、发展与竞争取胜的策略, 任何一所高校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能否科学、高效地做好这两项重要工作, 关系到高校的声望、品质和前途。而这种努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在重视质量和特色的政策、制度与文化的环境下, 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为此,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彰显特色办学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有管理、有步骤地进行, 必须要有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持续的努力。

摘要:高校大规模扩招, 大学的领导和管理、教育经费、教育条件、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素质成为制约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 通过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为主来解决问题, 构建实践教学基地, 加强在校学生综合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为途径, 在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持续的努力下, 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扩招,教学质量,改善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淑伟, 仇鸿伟.高校教师科研水平与本科教学效果关系的实证分析[J].对外经济贾易大学学报.2007, (4) :71-74.

[2]赵恒平, 林金凤.基于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团队建设[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6) :131-134.

改善高校公寓管理质量 篇5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现状 改善措施

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

1.思想观念落后

在推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高校只凭借自身能力、经验分配和使用资金,没有认识到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甚至个别高校还存在财务管理信息化认识不全面、信息化意识淡薄,甚至不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等问题。

2.技术安全不到位

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我们既要保密财务信息,又要秉着公开的原则公开财务信息,这很容易出现财务管理信息的安全风险,再加上网络的无线传播,所有的财务信息都被符号化,很容易受到非法入侵或者病毒感染。

3.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

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缺乏两类人才:一类是具有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层管理者;另一类是计算机知识与管理知识兼具的人才。因此,这很容易导致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目标难以实现。

4.软件功能单一

现有软件的功能比较单一,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很稳定,但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难以快速获取关键数据,降低了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5.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对象和范围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内部控制以控制会计人员为主,内部牵制制度和岗位制度的完善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则大不相同,控制对象主要是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财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等,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

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改善措施

1.重视财物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应改变管理模式、理念和内部控制等多方因素,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革新传统会计的处理方法。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依靠的是整个管理团队的力量,高层领导应充分认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鼓励管理人员努力学习建设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方法,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

为了完善、整合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人员在完善现有管理系统的同时,应不断开发新的管理软件,全面建设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融合高校经济业务和财务管理。另外,财务管理人员还应促进财务内部系统整体的信息化,把财务管理各环节网络化,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的技术和制度。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而软件和硬件的维护需要专业人才,所以高校财务部门必须引进和培养兼具计算机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便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

4.加固系统的安全壁垒

首先,创立严密的用户账号、密码,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用户只有输入账号和密码,才能进入财务系统;其次,定期更换密码,保证账户的安全性。同时,技术人员要时刻注意系统运行的状况,定期维护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保密性,防范任何系统性风险的出现,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第三,实施安全技术控制,在财务管理系统上加设防火墙,过滤不良信息,防范外部用户非法访问,为数据信息化进程和数据传输提供安全保障。

5.改善内部管理制度

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打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摒弃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会计人员操作流程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分工明确,以保证工作人员之间可以相互牵制和监督。

三、结论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把高校财务管理与信息化技术联系起来,建设信息化的高校财务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陈丽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财务信息化探讨[J].会计之友,2009,(1).

[2]陈轲.论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9,(1).

高校学生知识管理现况及改善策略 篇6

1 高校学生知识管理缺乏清晰的系统

要想把知识更好的积累起来, 最重要的就是系统, 因为人的大脑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会进行一些区分, 当我们需要使用一种工具的时候, 就会在大脑中进行过滤, 做到系统有效的区分。但实际上, 由于知识储备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很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高校学生整天都会去上课, 每一堂课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储存效果都不一样。因此大部分孩子还是存在知识模糊、没有建立有效的区分模式。更突出的问题是, 高校学生在进行知识吸收的时候, 会有一种选择性的接受, 因为这种东西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 认为对自己有用的就记下来, 没有用的就不去学习, 这样就会极大的降低知识管理储备的效率。

2 高校学生知识管理存在滞后性

知识的吸收有最佳时机。有调查研究, 学生在15岁到25岁之间, 是学习知识最快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基本上包含了人生储存知识的百分之七十。由此可见, 在这个阶段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就拿考试来说, 当应用知识的时候, 很多学生会因此手忙脚乱, 这就是平常功夫没有做到位, 到了考试的时候捉襟见肘。这就说明前期有效的进行知识管理和储存有多么重要。

3 高校学生知识管理应用性有待提到

储存知识就是为了应用, 其实对于每个学生来说, 自己知识的储存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在社会上有很好的用处。但是现在学生好像对于知识的应用性并没有一个非常客观的认识, 甚至说来, 有很多人还是觉得知识的应用性没有任何的价值, 因为知识在储备过程中没有一个非常系统的计划, 这样应用知识的能力将会减弱, 因为学生在进行知识应用的时候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以至于储存的知识在很长时间没有被应用就会渐渐的消退, 这样的状况非常多。如此说来, 知识的应用性才是我们保留知识的最佳途径, 更是我们储存知识的最佳手段, 知识只有在不断地使用中才能够得到更好的管理和保存。

4 高校学生知识管理太过于单调

现在很多学生还是在进行知识储存的时候运用最基本的方式, 记笔记, 或者是直接放在大脑中, 其实大家对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都比较熟悉, 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会进一步的记忆。当然现在有很多新的媒体出现, 不仅可以运用电脑或者笔记本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还能够运用一些微博、微信进行知识记录, 其实丰富知识的管理和储存平台是比较棘手的一件事情, 在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时候明白知识属于什么样的技能, 能够转化和应用的尽量去使用, 当然进行多元化的储存也是有效的保存知识的手段。

以上是高校学生知识管理中遇到的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管理知识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这些现状, 得知学生的知识管理还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 以下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一些有效的改善措施, 希望能够起到正能量的作用。

5 建立清晰的管理系统, 完成知识的合理分类

知识管理需要系统, 有效的系统能够让我们更快的储存和记录新的知识, 我们可以根据知识的所属进行分类, 还可以根据知识的应用方向进行分离, 千万不要一股脑的放在脑子中, 因为这样就会杂乱无章。因此应该建立一个非常清晰的管理系统, 将知识进行管理, 最重要的就是系统的建立, 这是一个对于知识梳理的有效过程, 更是对于知识过滤的最佳手段, 当我们确定知识的所属范畴的时候, 就是我们能够区分这些知识有没有直接应用性的时候。知识的分类是为了进行筛选, 有效的、重要的知识通过比较深刻的记录建立好比较清晰的管理系统, 知识就会自动的进行转移和记录, 这样使用起来也会更加方便。

6 管理知识首先要学会吸收知识

应用最佳学习年龄, 广泛的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不光要在知识的深度上进行挖掘, 还要在宽度上进行拓展。学习知识的时候不仅停留在表面, 更重要的是对内在价值的探索。只有多涉猎知识种类, 将自己的知识管理填充的更加庞大,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利用知识。

7 知识管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应用

当我们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 经常会说, 这些知识有没有用才是我们学不学习最好评判, 正是因为这样, 高校学生存在这样一些现状, 那就是知识在使用的时候才会变得更加灵活, 这基本上是我们面临的相同问题, 为什么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要不断地进行应用, 这样能够更加熟悉, 其实这就是说, 应用的多少才是知识价值的体现。因此最好的知识管理应该是通过应用体现和记录, 当我们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应用选择, 这时候知识的储备与管理才会更有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能够急功近利, 不能够简单的认为知识的学习就是要用, 没有用的知识我们不用去学习。学习知识的多少并不能够决定应用的多少, 因为知识本身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挖掘, 一个看似没有用的知识有可能变成我们的制胜法宝, 所以, 知识的应用性在于深度的挖掘。

8 借助新媒体将知识管理多元化

知识的储存可以借助一些新媒体, 比如我们现在都比较流行的是微博、微信以及一些社交网络平台, 其实这也是我们进行知识储存的比较好的法宝, 因为知识的管理多元化就能够让我们更加灵活的进行知识储存, 这样就会在使用的时候更加广泛。这不仅能够督促我们不断地深化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 知识在进行交流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应用的价值, 运用新媒体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再吸收, 也同样是进行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

高校学生的知识管理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完善性,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学习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只有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 才能够在社会上发挥知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建苹.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综述[J].情报杂志, 2003 (8) :17-19.

[2]王力.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何德勇.知识管理实施要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4]樊嫚, 张帆.大学生知识管理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学术探讨) , 2011 (2) :184-189.

改善地方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对策 篇7

一、地方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缺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识与能力。

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中仍存在一些十分突出的矛盾:学院的学科带头人总体数量不足, 质量还不高, 在高层人才中, 缺乏“大师级”学术带头人, 高层次立项、高层次成果、高层次获奖较少, 科研工作亟待在质上有一个大的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较慢, 学术梯队的配置与学科发展的布局不太协调, 等等;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尤其匮乏, 骨干教师的数量和整体水平还十分欠缺, 教师的年龄结构存在中间断档的情况, 对学院未来的长期发展不利。

一个地区的知识优势不仅表现于知识的存量上, 而且反映在知识的流量上。地方高校从其自身的特点、优势、传统和区位等因素出发, 确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有的区域空间、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教育风格和运行机制, 从而在培养急需人才、加速科技转化、发展区域经济、优化当地资源配置、形成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引进的高水平人才一定要符合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战略、能够支撑起学院重点学科的建设, 特别是那些新兴学科、能够准确反映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建设需要的学科, 努力提高学院作为地方高校的特色, 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因此, 地方高校只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才能寻找自己的落脚点, 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通过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飞跃发展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才能实现自己跨上新台阶、达到新水平、产生新效益的发展目标[1]。

2.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和改进。

管理干部整体素质建设落后于师资水平建设, 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同步的现象, 已经成为制约学院上档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制约性因素。高校的管理干部队伍具有其特殊性, 既应当具备教育管理的专业背景, 又应当掌握现代人力资管理的技巧。管理干部队伍主要以校内培养为主, 无论是管理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 还是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都需要大幅度地提高。

3.竞争机制欠缺, 人才的流动性差。

激励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竞争机制并未形成, 学历、职称在评估中所占比重过大。地方高校为了提高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 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例如, 对于学科带头人, 在住房、科研经费方面提高待遇, 激励和引导他们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诸方面的带头作用。考核体制流于形式, 重初次考评;无法体制按劳分配的原则, 学历、职称在劳动分配中占比重大;缺乏岗位竞争、择优选择的用人机制;聘任制成了形式主义, 虽然在高学历职称教师中采用评聘分开的机制, 但形式大于实质内容, 往往是一评定终身, 没有体现出能上能下、奖优罚劣的作用, 导致人才流动性差。针对人才队伍流动性这一问题, 逐步从考核、评聘机制入手, 对不适应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的人员坚决采取转岗、培训等方式, 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干劲, 奖励先进、惩罚落后。

4.人事制度缺少个性化改革。

由于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具有 “统一规划、自上而下”的色彩, 而作为改革主体的高校, 在这场改革中缺少自主权力。这样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向是趋同, 而不是“求异”。在高等学校缺乏改革自主权的情况下, 高校习惯于按照上头的意见和要求或者仿照主管部门推荐的某所院校的典型经验来进行改革, 而这些改革经验往往并不一定适用。而教育部所属重点高校、省属高校、高职高专院校, 东部院校与中西部院校之间, 从办学定位、工资待遇、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就决定了普遍化的、模式趋同的、自上而下式的改革很难收到全面、切实的效果, 使许多高校无法通过制度创新获得特别发展的机遇。有些地方学院在这方面十分突出, 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 学校的自主性十分有限, 未能针对自身特点提出因地制宜的改革方案, 人事制度改革无论从理论更新还是机制创新方面都缺少自身的特色。

二、影响地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因素分析

地方普通高校人事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受制于区域经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宏观环境, 地方高校人事组织制度观念与管理机制的落后都制约着地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落后。

地方高校往往由于区域较偏远, 经济不发达, 在引进高层次师资方面存在困难, 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难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与教育部所属的“985”、“211”院校相比, 由于地方高校无论是办学历史, 还是学校规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的院校, 既无区域优势, 又无充足办学经费, 导致地方性高校长期处于半封闭、不平衡状态, 缺乏区域优势、又无力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 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引进大量高端人才, 提高师资力量的总体水平。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的一条重要渠道来源于地方教育拨款, 地方高校的发展、建设往往取决一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学校科研实力与部属重点大学有着较大的差距, 较少能通过申请国家级、部级项目基金的形式取得教学科研经费, 办学资金来源渠道有限。考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进行较好的院校, 以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居多, 部属高校占较大比例, 雄厚的资金支持也是这些院校能够放手大胆改革人事制度的重要原因。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滞后。

当前,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步伐缓慢, 实质性突破不明显, 有的甚至流于形式[2]。由于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未能全面展开, 事业单位的全员聘任制仍处于试点之中, 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仍未触及高校教师的身份问题, 是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3]。未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 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管理转变。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 意味着事业单位将打破人员身份的界限, 人员聘用必须建立在岗位需要的之上。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事业单位,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成功地推进改革还需要在养老、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同步推进。

3.人事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人事改革的思想阻力大。

区位劣势导致更新观念的严重滞后, 地方性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遇到的思想阻力要更大一些。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必然造成普遍的锁闭心态, 在这种心态的束缚下, 人们往往难以接受新的事物, 难以承受不断的变革, 特别是在触及切身利益的变动到来时, 人们总是试图用这样那样的方式加以回避甚至排斥。所以, 作为地方院校人事制度改革首先面对和解决的是理念问题, 能否使广大教师从思想观念上认同是改革的成败。

4.人事管理体制不健全。

地方高校人事管理体制带有强烈的官本位与行政主导的特点, 官本位与行政办校还远未得到根本性触动, 教师在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的缺乏主导权。缘于历史的原因, 高等学校被纳入到国家整个行政体系之中, 高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地位被颠倒了, 拥有一定的行政职位或者头衔往往可以掌握更多的资源, 导致高等学校中形成“学而优则仕”的现象, 很多优秀的教学科研骨干从事过多的管理工作,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些专业人才同时具备管理能力, 而更多的情况是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三、改善地方高校人事制度管理的对策方案

1.改革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高端人才短缺是影响地方高校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因素。地方高校不具备区位优势,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这些都是影响学院发展的负面因素。地方普通高等学校为达到跨越式发展, 促进科研、教学全面提高, 从其他区域、高校引进高端人才是短时间快速发展的捷径[4]。为达到引进高端人才的目的, 必须改进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首先, 提高高端人才引进待遇, 包括提供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的形式, 吸引高端人才到地方高校发展。其次, 可以采取灵活的人才引进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客座教授、短期聘用等方式引进急需的高端人才。最后, 鼓励本校教职工到国内知名高等学校攻读学位、访问学者、短期培训, 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2.营建重视人才良好氛围, 培育健康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包括该组织独特的价值观念、管理思想、传统习惯、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5]。组织文化中某一组织区别于同类组织的重要特征, 也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和标准, 良好的组织文化对组织的正常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普通高等学校, 成熟的组织文化应当反映某一高校自身独特历史、文化、教育传统与理念, 是高校最具价值的非物质遗产。

高校的管理者应意识到组织文化对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推动作用, 根据本学校的特点, 营造独具特色的组织文化, 并长期有步骤地大力宣传, 用先进的、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氛围感染、激励组织成员, 使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师的思想中, 最终影响教师的行为, 使原有的影响组织成员积极性的落后文化逐渐被取代。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应成为组织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上所述, 作为省属地方院校无论从国家建设支持的力度, 还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无法与部属重点大学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 在发展平台与生活待遇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尊师重教, 重视人才的组织文化, 从思想、意识和精神上激励感染教师, 使其能够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把职业发展与学校的教育事业相联系;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激发全体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实现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发挥巨大的集群效应, 通过良好的组织文化弥补学校在区位与硬件上的劣势, 在组织文化层次上防止教师的显性和隐性流失[6]。

3.改进激励机制, 客观评估绩效。

高校管理、人事制度改革与激励密不可分。高校管理、人事制度的改革要体现激励原则, 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推动管理和人事制度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改革后的激励机制主要在于打破平均主义, 强化激励, 提高效率, 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发展[7]。绩效考核一直是高校人事制度管理的一个难题, 也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重点解决的问题。当前, 多数高校实行了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 基本形成岗位聘任制为代表的新的用人机制。作为地方普通高等学校, 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科学的、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估体制,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 是实现聘任制改革的关键。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的绩效评估体系应根据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岗位的不同, 设定不同的评估标准, 重点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 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估的模式。

4.创新人事管理机制, 实现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我国高等学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 但与教育部所属重点大学相比, 地方高校在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较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又相对滞后。作为地方院校在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的同时, 对于学校实际工作需要引进的其他人才, 可以尝试引进人事代理和人才派遣机制, 扩展用人渠道与机制, 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建设。通过以上的用人方式的改革, 既可以达到引进所需人力资源的目的, 又可以减少负担, 保持学校整体编制不超标, 可谓一举两得。此外, 对于学校的非教学部门, 进一步深化改革, 加快后勤社会化进程, 使学校的主要资源与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活动中来。

人事代理是人事管理社会化的一种服务方式, 是受用人单位委托对用人单位的内部人员进行管理[8]。对新进员工一律实行人事代理制, 对现有的固定职工分期分批纳入人事代理的管理范围, 实行聘用合同化管理, 逐步淡化其与高校的依附关系。在人事制度改革的过渡阶段, 适当控制人员总量, 加强定编、定岗、定职, 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用制, 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和淘汰机制。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标准与要求, 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也是创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重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差异性, 即对于不同区域与层次的高校适用不同的改革模式与机制, 大胆开拓人事制度改革的新局面。地方高等学校应针对自身区域特点、学校发展的层次, 科学地制定与学校发展中长期战略相适应的规划, 树立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理念、创新人事制度管理的新机制, 促进学校教学、科研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叶凡.地方高校定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63.

[2]杨荣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问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8) :35-37.

[3]何明, 王敬涛.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 :35-37.

[4]马茜华.关于深化地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6, (5) .

[5]郭金宏.对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4) :15-18.

[6]马丽飞, 张英霞, 刘羽扬.高校组织文化的构建探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51-53.

[7]王黎.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本精神的统一[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95-98.

改善高校公寓管理质量 篇8

一、高校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基本模式

尽管高校独立学院发展的时间很短,但是其已经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独立学院要想获得稳步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在教学质量、办学理念、学校软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下功夫。当前我国大多数的独立学院都是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下,进行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务管理模式。

其中“统一领导”指的是在董事会或者是理事会的授权下,校长以法人代表的名义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承担全部的经济责任,也就是说,学校的财务工作要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出相应的财务政策、财务规章以及财务收支计划等。“集中”管理具体指独立学院要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设立财务机构,集中学校的财务管理行使权,负责学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优点是能够保证财务权利的最大化集中,便于进行直接管理,从而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还有利于学院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指的是高校将各系、学院等这些二级管理单位的大部分资金进行统一调度使用,把剩余的小部分资金留作二级管理单位自行管理,这充分保证了独立学院等二级单位的自主权,从而能行使并制定财务管理的权利。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明确了独立学院的责任、权利与利益的关系,最大化落实了经济责任制,有利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等管理体制的自我完善。

二、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多元产权,经济利益关系复杂

当前我国的高校独立学院都是公办民营的带有公益性的学校,因此,这些学校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资本投入,造成了独立学院产权的多元化及复杂化。由此可见,虽然高校独立学院中各个产权主体间拥有共同的办学目标,但是,在众多的产权主体中也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同时这些利益间又在相互监督。

(二)功利性强,投资周期短

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民营的学校可以在扣除学校办学成本并按照相关规定由国家提取其他的费用以及学校的预留发展基金后,结余的资金可以用作学校出资人的合理回报收入,也就是说在扣除一切开支后剩余的钱就是出资人的经济收益。高校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朝阳产业”,其中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利润空间,但也具有高风险、高投资、周期长的缺点。当前,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投资初期往往只看到了独立院校客观的利润,没有正确认识到其高投入及高风险。此外,大多数的民营资本只重视利益的最大化,对办学目标和办学的理念毫不重视,从而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三)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

一方面,高校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晚,因此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办学经验及模式来学习和借鉴,只能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缓慢前行。另一方面,我国在法律法规及政策上缺乏相应的规定与指导,因此现阶段的独立学院都是采用的公办学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但是,公办学校与公办民营的独立学院在办学特点及目标上的不同,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与独立学院的发展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例如会计核算制度与财务管理体制不相适应,低成本的管理比较弱;会计的核算主体不明确,对学校的资产、盈利与负债等归属不清,造成财务状况的模糊化与不准确化;学校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出现行政权与学术权间关系的失衡;审计制度不健全,导致财务的报告、会计信息等可靠性的不确定。

(四)财务体制未独立

由于我国的高校独立学院创办时间较晚,因此其缺少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经验的约束与借鉴,在创办初期独立学院并未建立自身的财务体制与会计制度,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活动还是依附在母体高校上。即独立院校的财物部门是高校母体的一个分支,所有的财务人员都是高校委派上任的。对于独立学院来说,由于其特殊的产权主体构成,导致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而阻碍了独立学院财务体制的建立。

(五)资金来源单一,财务风险大

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高等独立学院的是一种自主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公益性机构。因此,独立学院在建设学校、购买教学设备及发展壮大中产生的所有费用以及其他的相关支出,均需学校的投资者、合作方或者民办体制自行筹措解决。由此可见,由于缺乏政府的财务支持,独立学院的发展存在巨大风险。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独立学院的资金都来自于银行的贷款,由于独立学院的高投入,致使独立学院的负债巨大,造成了财务的高风险。对于单纯依靠学生学费收入的独立学院来说,一旦生源状态出现偏差,势必会影响学院的正常运行。

三、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明确产权,理顺各种利益关系

首先,在学院的创办之初,要根据国家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的相关规定,明确产权,建立董事会制度。其次,界定独立学院创办的投资人、合作者以及学院的申办者、学院的法人等,清楚地划分出各个产权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原则及方式,明确各个产权主体的责任与权力范围。最后,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独立学院的管理机制及营运机制,理顺独立学院中各种利益关系,从而保证独立学院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

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依附在高校母体上的,为了保证独立学院以及高校母体的正常健康发展,必须要做好独立学院自身财务制度的完善以及财务工作的制度化、独立化的建设。一是严格遵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定,制定出科学完整的成本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制度、审计制度等,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独立学院的财务行为。其次,独立学院在建立起自身的组织零担管理机构,并进行逐步的完善。此外还要加大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吸纳,从而确保财务人员的高素质水平。

(三)强化风险意识,减低财务风险

高校独立学院属于高风险行业,因此必须加强各方风险意识的强化,切实落实债务风险的化解及防范工作。作为独立学院最大债权人的银行必须要做好对独立学院财务的监督,定期审查独立学院的财务

收支情况,对学校的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审查;摸清投资项目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定期对独立学院的财务状况进行科学客观地分析与评价,以此确保独立学院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独立学院还要制定出自己的财务预算,以此提高财务的科学使用;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对办学质量的监控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的建立,保证财务状况的良好。

(四)加强盈余管理,建立合理分配制度

对高校独立学院的办学过程来说,为了保证学校的良性发展趋势以及规模的壮大,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学院办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适度的经济回报,并加强对学院盈余的管理,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这样不仅能保持独立学院的良好发展态势,还能积极推动投资者对独立学院的投资热情,加大民营资本的投入。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综合性办学实体,高校独立学院在发展壮大的道路上必然面临着各种巨大的问题和挑战。对独立学院的管理而言,财务管理是其管理的核心,关系着独立学院的健康稳健发展。因此,高校独立学院要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正确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了能适应这种变化,保持我国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尤其是对我国高校独立学院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从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基本模式出发,简要地分析了当前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的现状,并就如何改进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提出了一些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朱兰萍.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现状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6;06

[2]何敏.独立学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3]赵吉.我国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0

[4]牛红红.浅议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

[5]蒋晓改.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0;04

[6]李海洋.我国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现状及成因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16

改善高校公寓管理质量 篇9

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和传统服务方式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电子阅览室便应运而生。电子阅览室是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 集电子型文献 (如磁盘、光盘、网络服务等) 阅览、咨询、培训、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阅览室。其主旨在于利用图书馆强大的电子信息资源为用户科研学习提供信息资源利用服务。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硬件环境和丰富的信息资源, 拓宽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和服务范围, 为师生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服务, 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现状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 我国高校对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健全, 虽然高校制定了一些规定或者出台了有关电子阅览室的有关文件, 但这些文件只是规定了大致的准则, 对于执行的细节还没有进行规定, 这就造成了在实际执行起来十分困难。

1.2 电子资源利用率低

据有关调查来看, 来电子阅览室上机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做些简单的文字处理或是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 以娱乐为目的占多数, 而真正来电子阅览室阅读电子图书和查询学术性信息资源的学生却很少, 有些学生只有在毕业需要写论文时才进行相关检索, 从这些情况来看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素养较低, 还没有把电子阅览室作为获取信息资源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场所, 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电子资源。

1.3 服务功能不完善

电子阅览室作为高校图书馆一个新的服务部门和服务平台, 不但要为读者提供一般性的信息服务, 而且应该拥有自己的特色服务。而就现在而言, 我们的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

1.4 技术上存在安全隐患

计算机系统自从诞生以来就不断受到病毒和黑客的攻击, 而且电子阅览室作为学校的基本设施, 不但规模庞大, 而且有些文献资料的价值非常高, 一旦受到病毒和黑客的攻击, 整个系统将陷入瘫痪, 后果不堪设想。当前由于一部分学生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 上机不规范, 经常浏览不安全的网页, 所携带的存储设备也不安全, 可能携带有病毒。在上机过程中, 操作不规范, 删除了硬盘中的重要文件, 或者更改了系统的技术参数, 计算机很容易被木马和病毒侵入, 造成系统的故障频繁, 甚至导致网络陷入瘫痪。

1.5 读者素质参差不齐

电子阅览室的主要功能是其信息服务职能, 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但因电子阅览室是Internet的多媒体声像阅览场所, 因此同时具备了网吧的一切功能。一些读者耗费大量时间网络聊天, 一些读者过分留恋娱乐和休闲的功能, 常常乐而忘返, 还有些读者根本不了解电子阅览室具有哪些电子资源。即使有一定了解, 这些电子资源又有哪些特点, 哪些用途, 根本不知道。

2 改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的若干策略

2.1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读者管理是电子阅览室管理的重要内容, 高校图书馆除了要制定《电子阅览室规章制度》外, 还应针对上网读者专门制定规范读者行为的《上网需知》和《注意事项》, 以确保电子阅览室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电子阅览室, 要将读者摆在第一位, 有效的服务读者是图书馆管理员的职责所在, 管理理念必须体现着科学化、个性化、人性化。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设备完好和运行的安全。另外, 也应该对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 明确规定岗位内容, 从而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服务。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和读者的行为, 通过共同努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2.2 加大电子阅览室的宣传力度, 正确有效的引导读者

就目前而言, 各个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的重点对象应该是那些缺乏计算机技能和信息检索知识的读者。图书馆对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数字化信息资源没能及时进行广泛、充分的宣传, 使部分大学生并不了解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和所拥有的数字信息资源, 而不能正确利用电子阅览室。解决这一现象, 就需要我们加大电子阅览室的宣传力度, 让读者真正全面的了解电子览室的功能,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 建立电子阅览室的专门网页作为机器的主页, 并链接到图书馆的主页上, 利用网页来宣传展示我们的电子资源, 从而达到让读者了解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并受到吸引。

其次, 电子阅览室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定期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并收集有关数据库的网址、使用权限、检索方法、是否免费、如何获得原文信息等内容, 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培训讲座、参观辅导等活动。让读者深入了解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以及电子文献资源, 使读者对其产生兴趣进而提高利用率。

再次, 通过专业培训和课程开展来帮助读者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针对的为不同读者群体开展检索知识和技能培训。

最后, 建立电子阅览室专有的信息交流区, 提供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以及读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咨询和解答等, 使读者能顺利使用电子资源, 也利于我们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

2.3 延长服务时间, 方便广大师生

由于电子阅览室本身的特点, 仅在正常法定的上班时间开放是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 大多数高校师生平时白天有课, 而晚上和双休日则有空, 因此我馆电子阅览室每天开放14小时, 保证有充足的开馆时间, 充分满足读者的网络生活要求。

2.4 实现人文关怀管理

高校电子阅览室除了必要的硬件设防和制度管理外, 管理人员要始终遵循“读者至上”的理念, 做到以人为本, 关爱读者, 体现人文关怀。首先, 要求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 都要以读者为中心, 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 为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 方便读者利用与检索各种电子网络信息。并且, 工作人员要对读者热情服务, 有问必答, 尽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解决一些难题。

2.5 技术方面要加强设备管理

除了严格执行电子阅览室的规章制度以外, 从技术方面加强电子阅览室的设备管理也同等重要。从这方面出发主要是考虑制止学生越权行为的发生, 防止病毒和黑客的攻击, 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转。具体的措施包括:计算机可以安装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瑞星杀毒等软件, 这样不但可以拦截恶意插件的安装, 还能够拦截恶意网站、对U盘的病毒进行免疫, 不但提高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也保证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能。及时清除过时的内容, 释放存储空间。还要及时对软件升级以及给系统打补丁。对工作站进行设置时, 可以删改一些程序和工具软件, 或者切断光驱线路, 以限制学生的越权行为。

3 结束语

虽然电子阅览室在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但是随着高校对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服务的不断提高和对电子阅览室自身建设的不断完善, 将会使师生对电子资源的需求不断的增加。并且随着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提高, 坚信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将会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和职能效应, 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唐丽菲.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 2000 (3) .

[2]蒋波, 美忠军.加强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 2004 (2) .

[3]游星雅.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与管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3) .

[4]罗严珍.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3) .

改善高校公寓管理质量 篇10

关键词:高校电话,通讯管理,问题建议

电话在通讯设备中占据重要位置, 其管理工作的好坏对高校办事效率以及高校经费收支情况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 其管理水平也在很大一部分商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形象。对此, 为了加强高校通讯管理力度, 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简要阐述了目前在高校通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此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现阶段高校电话通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情况来看, 高校电话管理工作逐渐得到了更多专业人士的关心和重视,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 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高校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二是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不够强;三是缺乏完善的制度规范做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四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高, 除此之外, 由于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致使其依旧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和不足,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电话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加强高校通讯队伍建设管理的有效对策:

1. 高校学生通讯队伍应该摒弃传统的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

无论什么类犁的学生组织, 开展的各项工作, 说到底都是人的作用。而许多高校的学生组织都严重忽视了自身的主体作用, 严重阻碍了创造性与积极性的发挥, 抑制了学生通讯队伍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注意合理的转变观念, 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自身优势。笔者了解到的很多高校的学生通讯队伍往往最后都成为一个俱乐部形式, 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娱乐性的, 毫无任何意义可言, 使其自身应有的作用完全丧失, 对此, 作为参与学生通讯工作的每一个学生, 应该明白其的重要性, 符合舆论引导的总体要求, 转变之前的态度, 在开展活动时候必须要保证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宗旨, 体现学生通讯队伍的价值。

2. 高校学生通讯队伍应发挥一定的自主性高校学生通讯队伍一般是在高校党委部门的直接领导之下, 往往这样却让学生失去了自主性。作为领导学生通讯队伍的主管部门, 应该在整体工作安排的基础桑, 发挥学生的工作独立性, 这样才能使得所有资源得到大程度的调动, 使其树立良好的主体意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从根本上促进学生通讯队伍的发展。

3. 高校学生通讯队伍应具有创新意识目前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但是眼下的学生队伍在这一点上表现的十分薄弱, 停滞不前, 一年又一年, 新的一代总是重复着上一代的工作内容, 连活动组织都几乎一样。这使得很多学生管理者盲目接受以往的管理经验, 无法顺应眼下时代发展需求, 缺乏现代气息。参与管理的学生要有观念上的创新, 指导整支队伍发展方向与时代特色相融合, 顺应时代的发展。参与通讯队伍的普通学生就更需要创新意识:方法上的创新。把日常的新闻工作和时代结合起来, 从纸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 发挥平面媒体、立体媒体、无线媒体乃至虚拟媒体的作用。

4. 高校学生通讯队伍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将校内和校外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是校内, 必须要保证可以在校内稳定立足, 为学生服务, 为校园服务, 打造一个良好的、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是校外, 校园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社会的一部分, 学生在校绝对不能只关在象牙塔内, 需要提前与社会接轨, 不仅可以向社会充分展现出高校的魅力, 同时也可以向社会学习, 不短积累社会经验, 保证自身队伍的良好发展。如现在的北大、清华等许多高校的学生团队纷纷走向社会, 既充实了自己, 又促进了发展, 而且还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因此, 我们高校的学生通讯队伍应该结合自身特点, 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多与校外一些新闻媒体、作家协会等进行合作。除此之外也要懂得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寻求社会商家的赞助和支持, 这一点上, 许多名牌高校的校同媒体已经走在了前面, 如北京电影学院的很多学生媒体, 经费完全可以依靠商业赞助就绰绰有余。

5. 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眼下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随着其普及范围的不断扩大, 我们已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电话通讯的发展同样十分可观, 已经逐渐由传统的人工操作转向全自动化操作。同时, 随着通讯系统软件的开发, 也给程控交换机增添了许多新的功能, 这些都为服务人员增加了新的业务课题。如何更好地使现代通讯工具, 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数据信息准确的传送给用户, 成了目前通讯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 高校通讯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树立新观念, 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同时熟练掌握所有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和后期养护知识, 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事业道德素养, 保证可以顺利完成本职工作。另外, 作为有关部门, 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有计划、有目的地不断派有关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以便更好地学习、借鉴新的科学技术, 适应现代科技事业的需要。

结语:总之, 高校电话通讯管理是当代社会十分关心和重视的话题, 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 如何做好高校电话通讯管理工作成为了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基于此, 相关工作人员在发现问题之后, 做好问题分析工作, 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也成为了需要其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肖慜.新时期高校学生通讯队伍的建设及管理研究[J].沙棘:教育纵横, 2010 (11) :275-277.

上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下一篇:调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