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活动(精选12篇)
改善活动 篇1
生物教学属于基础教育中的理科教学。我们知道理科教学的重点不仅仅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和模仿、重复他人的经验, 而更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为了更好的配合当代生物教育教学, 笔者认为生物教学活动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 倡导“探究性学习法”,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当代生物教学中, 不能再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为副的方式, 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探究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具有以下特征:第一, 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一堂生物课, 至少存在一个核心问题。例如:物质怎样进出细胞?细胞为什么发生分化?生殖细胞又是怎样形成的?等等, 而一个有难度但又能让人尝到果实、引发探究的问题, 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能引发出另一些有关现象发生的原因及方式的问题。如“探究酶的专一性”特性时, 虽探究活动的现象多种多样, 有的学生发现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过程中, 未分解的淀粉与碘显蓝色;有的活动却是证明分解掉的淀粉将转变形成麦芽糖, 麦芽糖属于还原性糖, 在沸水浴中遇到斐林试剂将形成砖红色沉淀等等。当然问题既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 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第二, 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问题的证据。在生物科学的研究过程中, 学习者需要进行大量的观察、测量或者重复收集不同类型的实验数据以获取证据。例如:探究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时, 通过学生们的亲自实验操作、记录下的真实实验现象及日常的养花经验, 不难获得所需证据。第三, 学习者根据证据形成解释, 对问题作出回答。例如:植物幼苗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一段时间后, 该幼苗向光性弯曲生长。这一现象表明植物能够进行向光性运动。造成植物向光性运动的原因, 表面上是幼苗的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生长的慢, 实际上主要是促进生长的生长素在幼苗茎内分布不均所致。第四, 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这就要求学生参与讨论, 比较各自的结果, 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 以检查学生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例如:对导致植物向光性运动的解释, 众说纷纭。有人认为, 单侧光照射下会使植物茎内向光一侧生长素分解量比背光一侧的要多, 造成向光一侧生长素比背光一侧少, 向光一侧生长的也就较慢了, 植物幼苗便表现出向光性生长。也有人认为, 单侧光照射会使生长素在幼苗顶芽由向光一侧往背光一侧运输, 然后幼苗顶芽生长素再进行极性运输, 使茎内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的比背光一侧的多, 使茎进行不均等生长, 发生了向光性运动……学生天生好奇, 看到这样多的解释, 而且每一种解释似乎都有理。于是再度提起兴趣, 较着劲、争分夺秒的去寻求“最标准的答案”。虽然学生看起来忙碌多了, 但个个自信。第五, 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的解释。在课堂上, 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 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对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 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使真理越辩越明!当然在学生间还可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 从中引发新的问题, 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这三者之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深切感觉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课堂上“我不参与谁参与”?
“探究性学习法”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 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多分析, 多讨论,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也结合具体情况、对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剖析,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 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 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 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总之, 开展自主探究性教学, 不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 把有趣的学习变成玩, 把有益的玩变成学习, 这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 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也使课堂上, 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生物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乐于合作、团结向上的精神。
2 重视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综合分析每名学生学情、了解学生性格的基础上, 找出适合的教育方法。由于受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习性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学生思维主动性和多维性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思维敏捷, 善于言表, 表现欲较强, 总是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尽快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虽喜欢思考, 喜欢动手, 但不善表达, 老师提问时他们注重书写但往往闭口不答;有的学生不善思考, 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习惯于等待老师公布答案等等。因材施教要求我们兼顾上述各种学生的行为方式, 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对待第一种学生, 我们应多肯定其优点, 同时, 引导他们养成多动手并对每个问题三思而后行的习惯,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待第二种学生, 我们则应鼓励其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公众场合多给予他们发言机会、多给与启发, 降低问题的难度, 步步为营, 使其语言和胆识都得到锻炼;对待第三种学生, 我们要用一些简单的、有趣的问题主动向他们提问, 正确引导, 使其对生物学产生好奇, 并积极参与讨论, 这样一来, 学生不但树立学习生物的自信心, 而且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 我们还要重视学生已有的不同想法, 对学生提供的不同答案, 要认真分析, 切不可将自己的理解方式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如此坚持下去, 将会使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得以提高, 将会使学生不完美的个性得以改善。
3 巧用“谐音记忆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
传统教育方式的一个重大误区就是强迫学生记忆生物学中基本常识而给学生造成负担, 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后, 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种尝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尝试通过诱发学生思考的手段,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如利用“谐音记忆法”, 使学生巧记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 (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 和两种半必需氨基酸 (精氨酸、组氨酸) , 我采用的做法是:将以上十种氨基酸的首字排列组合成“精、亮、组、缬、异、苯、蛋、色、苏、赖”, 谐音为“尽量租借一本淡色书来”;还有, 在植物矿质营养教学中, 我又将植物体所需的十四种必需矿质元素名称依次排列组合为“NSPCa Mg K, Zn BCu Cl Fe Mn Mo Ni”, 谐音为“丹留灵盖美家, 新棚铜炉贴馍馍呢”。寓意深远, 耐人寻味, 并且久久难忘!笔者将“谐音记忆法”建议给学生, 解决了不少学生较为头疼的问题。
以上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 不但使学生顿感新颖有趣, 而且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有利于改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摘要:本论述针对当前生物课教学活动的特点, 依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以生物新课程和科学教育的理念和视角, 对生物科学探究问题进行了理论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在此基础上, 从“探究性学习法”“、因材施教法”、“巧用谐音记忆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提出有利于改善生物教学活动的方法, 力求使生物教学活动有所改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因材施教,巧用谐音
参考文献
[1]丁远毅, 崔鸿.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
[2]杨志军.名师转变棘手学生的施教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冯莉.体验生物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
改善活动 篇2
政府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已有多年,为了进一步推进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共同推进营养餐实施的良好氛围,我校在上级领导下组织开展了营养餐改善计划宣传月活动,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
学校建立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小组,实行校长负责制,并配备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一名,校长为总负责,管理员负责食品的接收和发放,勤于监督,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1、学校召开了营养改善计划宣传会议,会议由校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班班主任参加,为做好各班宣传工作及学生食用管理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
2、积极响应上级主管部门的号召,在我校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召开了家长会、主题班会、出了一期黑板报、开展了征文活动、举办一次营养膳食的知识问答活动。
3、在校内外悬挂了宣传横幅,营造了宣传氛围,扩大宣传影响力。
4、通过致家长一封公开信的形式,将“营养改善计划”告知每一个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重视学生营养问题。
三、通过宣传,使广大学生及家长明确了:
1、营养餐的重大意义,包括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知道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营养改善计划对于切实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2、知道了学生营养餐的配备标准、配送流程、接收发放程序、卫生要求、正确食用方法等事项。
3、知道了食用营养餐常识,包括营养餐的营养价值,食品的食用误区,如何辨别有问题的食品等一系列问题。
四、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规范化
1、学校验收、储藏制度、发放、垃圾处理等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
2、学校专管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
3、接收、储藏发放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更加规范。
4、储藏室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
5、学生明确了营养餐食用须知及卫生要求。
6、学校形成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准备好了应急处置措施。
7、明确了遇到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报告程序。
8、形成了营养餐食用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总之,通过营养改善计划活动,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好的了解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相关内容,也促进了我校营养餐工作的正规化,制度化管理,活动扎实高效,达到了预期效果。
韦州镇甘沟完全小学
改善活动 篇3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兴趣;创新;实效;管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58-02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以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举措。体育大课间活动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其活动时间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高。很多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起一些颇具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比如:现代舞、民族舞、武术操、体育游戏等。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体育大课间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奋进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几年来,各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各学校的开展情况并不均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对各中小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现状分析
1、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
不少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与内容仍然比较单一,除了做广播操就是跑操,虽然这两个内容简单、有效,但长年如一的内容,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做操的时候有很多学生的动作不到位;跑操的时候,许多学生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逃避参加。即使有些学校的大课间比传统课间操丰富了,有许多学生喜欢的游戏,但不与时俱进,不适时更换或者淘汰一些项目,学生玩多了,自然也缺乏新鲜感,从而导致对大课间活动失去兴趣。可以说,这样的大课间成为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对缺乏变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比较反感的。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下,可以理解学生的做法,如果一套模式一成不变,或者内容几年不更换,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不会喜欢。学生每天面对的是同一个活动内容,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兴趣降低。
2、片面追求形式,活动缺乏实效
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形式,让大课间活动看起来整齐划一,会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候安排如集体舞、太极操、健身操等一系列过于花俏的团体项目。笔者在观摩某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时,看到所有学生都排列整齐,跟着音乐在抖空竹,并且将其按照动作的变化分为1—8节,学生看起来都在动了,观赏性也强了,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都没了,参与的学生也显得轻松有余而强度不足,一节课下来运动时间和运动量都达不到。这样的大课间确实很有特色,但试想如果音乐几年都不换,动作做来做去都一个样,学生一开始会很有兴趣,也乐在其中,但是时间长了再美味的佳肴也会腻,大课间活动又会回到课间操的模式上去。有些教师在组织本班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时,安排的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素质差异,有的学生活动能力强,身体素质出众,在带头活动,其他学生只能在其后面当看客;有的是三三两两,活动流于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日渐衰退,许多学生成了项目设置的摆设或看客。
3、管理欠缺到位,考评不够完善
一些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机构,所组织的大课间活动随意性强,没有一个详细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一周的全校性或班级性活动有哪些内容、怎样开展、以谁为主、哪些教师参与管理都不清楚。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考核评估上,各校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的检查考评制度没有落实,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和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评价体系,这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前进的步伐,使得大课间活动停滞不前,难以得到突破性发展。正因如此,很多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也逐渐流于形式。
二、解决策略
1、变化形式,丰富内容
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枯燥必然制约着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改变原有的单一的集体活动形式为年级、班级、项目、场地等多种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是今后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的重点。大课间之所以与传统课间操不一样,就是因为学生对它的浓厚兴趣与积极参与表现,如果一套模式一成不变,或者内容几年不更换,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不会喜欢。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过了一段时间对一件事就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需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上去考虑,对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做定期更新与补充,使学生每次在活动中都能得到快乐,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在大课间内容的充实上,笔者认为在季节性、趣味性、锻炼性、发展性、低技术性、经济性等原则指导下,应当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自己制造适合锻炼的小器械,自己编造适合自己锻炼的游戏、舞蹈等,这样既充实了活动的内容,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这才是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定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2、点面结合,理性深化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征,一刀切的大课间活动形式让学生乏味,过于花俏、流于形式、难度大的活动形同虚设。所以,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特征设计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练习强度适宜的大课间,才能较好的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缓解学生暂时的精神疲劳。因此,在课间活动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活动的内涵与实效性,将活动健身的意识寓于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创设丰富的活动情景,创新已有的活动内容,通过小组竞赛、个人展示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就是既要考虑“面”又要照顾到“点”,不搞一刀切,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参与、合作、表现的机会,所选择的活动要尽可能丰富多样,以供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选择,避免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参与活动时被边缘化。此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分年级、班级、项目、场地交叉进行,各种形式可以天、周或月为周期进行轮换,这样既可避免枯燥乏味的单一活动形式,又能兼顾中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提高练习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
3、齐抓共管,促进发展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上,全体教师都应当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合理、科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机构来进行管理、协调和评估,形成校长领头、体育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一方面,学校应制订了全面系统的制度,明确提出了大课间活动的要求,让全体教师和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地点、内容和要求,检查、评分的标准都清楚明白。另一方面,应重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作用,做到经常培训、放手使用、及时指导。对学生出勤、练习情况分班分组予以记载,及时反馈与表彰。在大课间的评价上,学校可以建设大课间活动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大课间活动先进班级、大课间活动文明班级、大课间活动先进标兵、优秀指导教师等。另外,学校各级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应积极参加大课间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有了广大教师参与,不仅能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还能给大课间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与欢快的运动空间和氛围,同时也无形的转变了陈旧的教师观,建立了适合素质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大课间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起到学生锻炼的作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可以落实素质教育。了解过去,把握现在,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优秀的大课间,让师生们一起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走到阳光下,同歌共舞,形成了一派和谐美好的校园景象。
参考文献:
[1] 王仁香.实行“快乐大课间”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小学管理,2006:11.
改善活动 篇4
1 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 锻炼课堂教学中的独立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 无论是艺术创造, 还是科学发明, 都需要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 在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的同时, 要有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 勇于实践与动手能力, 重视学生个性, 独立性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填鸭式或称注入式教学。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夸大自己的主导地位, 以主导意识排斥主体意识, 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替代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进课堂失去学习的自由, 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本来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教学活动成了教师唱独角戏。教师要学生怎么学怎么做, 学生就怎么学怎么做。长此以往, 不用自己的脑子独立想问题,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就容易产生一种依赖思想, 没人指导就无从下手, 举步维艰。这种心理的形成无疑对一个人的智力开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从社会复兴的角度来看, 也无助于推进人类的进步。
化学科技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它充分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观测考察型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一般观察考察型活动教师只给出大范围大标题, 有时主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全过程, 教师只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 其余细节均由学生自己来, 并在自己所得的结果后总结性归纳, 发表自己的论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2 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发挥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希腊哲学家亚力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和惊奇即为兴趣的来源, 而兴趣是一种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的心理, 是人们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任何学生的学习成功与否不是由智力因素单独决定的, 而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约, 相互影响, 并在统一交织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在一定程度上, 非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约, 相互影响, 并在统一交织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在一定程度上, 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而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 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所在。有了这种动力,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 自觉的进行学习活动。
科技活动是一种新的课型, 它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官刺激, 吸引学生它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使内容丰富多彩, 有形, 有色, 有物, 增加趣味性, 寓智于趣, 寓学于乐,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展活动, 获得新知识, 发展能力, 从而获得学习成果。化学科技活动中的小实验是最容易吸引学生的。
“知之不如好之, 好之不如乐之”, 兴趣与探讨精神是创造的特点, 兴趣可以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求和观察世界, 是异型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 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也正是学生对活动主动参与态度, 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思维才具有创造力, 只有对学习表现出兴趣, 才能愉快地去适应学习环境, 并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不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
3 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正效应值
课堂教学气氛, 是指洋溢于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中的情调和气息, 它直接作用于学生与教学效果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只有在轻松的气氛中, 智力活动才最活跃, 最有成效, 才最有可能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简单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和学生间缺乏沟通, 彼此间不能理解, 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堵无形的墙, 距离感将学生推到了教师的对立面。对教师敬而远之, 这种情况下, 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没有任何效应, 有时甚至产生负效应, 而化学科技活动大大丰富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内容, 增多了交流时间, 利于双方的重新认识。在活动小组里, 教师和学生的自由交谈, 除了学术方面的内容, 还有各自的人生观, 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发现对方原来自己不知道的感性的一面, 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 相互理解信任。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 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不同与他人的个性特点。实际上, 每个学生都是一匹不同性质的千里马, 只有善于认识每个学生的特征, 教师才可能成为伯乐。在化学科技活动中, 教师易于深入学生当中, 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 对症下药, 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条件, 培养各自在不同方面的创造力。俗话说:“教师会教, 学生才会学;教师善教, 学生才能学得好。”教师不但应该是学生的良师, 更应该成为他们的益友, 这样才可以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者。
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 只有感受到教师真诚的情感,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听其言, 尊其嘱”在化学科技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差距感被打破, 学生对教师有进一步的了解, 才可能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 感受到教师在自己身上的关注和希望, 才会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而不是处处唱反调, 是自觉的接受教师的谆谆教诲, 这也就是要先“动之以情”而后才能“晓之以理”。情感对人类行为会直接施与巨大的动力影响, 好的情感起推动作用, 而不好的情感起阻碍作用。它能够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起到一定的感化作用, 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对学生而言, 它就象一种魔法, 具有神奇的作用。
5S改善活动的介绍(中文) 篇5
在中国15年以上、亚洲人才培训先锋➞
HOWZ INTERNATIONAL(S)PTE.LTD.主办
(代表:湯浅 忠雄 前PHP研究所亚洲总代表)
http:///
面向日资企业中国人员工的培训。成功的密匙,就是持续!
5S改善活动的实践法
本次培训主要学习能适用于各种工作环境、且能持续进行的5S活动有效开展方法及其改善法。由在全亚洲各地日企有15年以上指导经验的讲师担任指导。讲师在以往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对5S活动的推进法及其如何进行持续改善法,通过各种实例进行方法指南。希望能为提高贵司生产效率做出贡献,恭请您一定前来参加。
*也可以进行企业内指导,欢迎来电咨询。
★ 培训指导项目 ★
首先扔掉那些没用的物品/ 第一步,彻底贯彻3S/ 素养,从培养日常的良好人际关系开始 /一起从多角度不同的视点来发现问题/ 谁都可以做到的改善其他
★ 讲 师 简 介 ★
湯浅 忠雄(ゆあさ ただお)―― 前PHP研究所亚洲总负责人。历经15年以上对亚洲各地的日企现地员工进行指导培训,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除5S改善课题的指导以外,还有报连相、部下指导、营业、人事考核等各种课题的指导培训。
主要的著作有『报连相手册』(英・中)『管理意识指导手册』(英・中)
『报连相猜谜』(英)等。
★培训具体事项★
日 期:【深圳】5月17日(周四)【广州】5月18日(周五)
时 间:9:00~17:00
对象:中国人职员
语言:日语→汉语
费用:一个人2000元,两人以上1800元/人
会场:【深圳】罗湖区和平路1085号富临酒店3楼
【广州】天河区林和西路161号中泰国际广场A座23楼雷格斯Regus□报名栏□
(请在以下空格内填入必要信息后,通过邮件或是传真发送到以下的联系方式。)
贵司名 :(发票抬头用)联系人:贵司地址:参加人名:您的联系方式:TELFAX:MAIL:联系我们
改善活动 篇6
新,以便为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条件。
一、以质量为导向,重视并客观认识幼儿园游戏的价值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幼儿园以收益为导向,尽量压缩成本,同时为了吸引家长,增加生源,常常采用能够产生可直接观察和测量的结果的上课和技能训练,导致幼儿在幼儿园中缺少游戏的时间、空间。要改变这种现状,幼儿园管理者必须转变办园取向。无论是公办幼儿园还是非公办幼儿园,都应以质量为导向,以质量谋发展。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园应正确理解游戏与课程和教学的关系,客观认识游戏的价值与作用。课程与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采用传统的狭义概念,强调课程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幼儿园课程包含多个领域的内容,其实施途径也有多种,如上课、游戏、日常生活等。游戏是幼儿学习的课程内容,也是实施教学的途径。
一种教育活动的性质到底是上课还是游戏取决于幼儿与周围环境(包括人与物)互动的性质,而非参与活动人数的多少。全班或多数幼儿参与的活动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不等于上课。上课的核心特征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所有参与活动的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情,教师对活动的内容、时间、步骤、方式等都要按规定加以控制。在游戏中,幼儿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游戏的材料以及使用材料的方式、游戏的主题与内容、游戏的伙伴等。
正如硬币总有两面一样,任何形式的课程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如,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具有情境性、操作性,易于幼儿理解和迁移并展开有意义的学习。但是,这种经验可能是笼统的、模糊的、凌乱的,需要幼儿进行整理和抽象。而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不是所有幼儿在所有时间都能自发完成的。因此,强调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幼儿自主游戏不是对幼儿放任自流,教师应适时地给予指导。
幼儿园是履行教育与照料职责的社会机构,因此就发生环境而言,幼儿园游戏总会受到教育目的的规范与制约。但是,在既定的环境中,幼儿在选择和利用材料以及与同伴互动等方面都具有自主性。因此,不同幼儿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开展的游戏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可能会有较大差异,而且只有参与某个游戏的幼儿才有可能获得某个领域的经验。正是由于游戏的自主性特征,决定了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经验还具有较强的偶然性和个体性。因此,在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或设计相应的活动,以保证所有幼儿能够获得必需的各种关键经验。这种活动可以是结构化程度不同的游戏,也可以是增加了游戏因素的上课等。
二、合理安排经费支出,创造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需的条件
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研究发现,中等质量的托幼机构在每名儿童身上每小时的成本支出要高于低质量的托幼机构,在人事方面的支出也较高(Helburn & Howes,1996)。这可能是由于在高质量的托幼机构中,教师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和师幼比例较低,从而导致了成本的上升。要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需要丰富的游戏材料、较低的师幼比例、拥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教师等,而这些条件都需要资金来保障。
但是,经费投入总额的绝对增加并不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提高,换言之,不是经费投入越多,教育质量就越好,其关键还在于合理使用经费。在幼儿园的经费支出中,人员工资占较大比例,这是必需的。但是,在我们调查的有些幼儿园中,除人员工资外,建筑装修和购置户外大型设备的费用占了很大比例。这只会让不了解学前教育的人误认为豪华、昂贵的建筑和设备是优质幼儿园应有的特征,而事实上这些对幼儿在幼儿园开展活动以及获得经验并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在经费支出项目中,幼儿日常使用的玩教具和图书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经费投入额度和比例与教育质量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幼儿园应合理安排经费支出,调整经费支出的重点。
一方面,幼儿园应加大在室内游戏材料和室外便携器械上的经费投入,为幼儿开展游戏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让幼儿有东西可玩。但是,幼儿游戏的材料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购买来的就好。游戏材料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其留给幼儿操作和参与的空间的大小。能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按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的方式来使用的物品都可能成为幼儿游戏的材料。所以,有的幼儿园因经费有限,就动员多种力量收集废旧材料,既直接提供废旧材料供幼儿自由游戏,也与幼儿一起制作玩具,将制作玩具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这也是丰富幼儿游戏材料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幼儿园应加大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经费投入,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幼儿园虽然有现代化的园所,但没有为教师购置杂志和报纸,教师资料室或阅览室中的图书出版年代久远,且大多是教材、教师用书。参加较高层次培训和会议的机会大多给了管理者和少数骨干教师,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幼儿园内可获得的物质和经济支持很少。而一些能较好地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都会投入经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支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例如,有的幼儿园每个学期给每位教师报销一定数量的图书费;有的幼儿园会根据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效果给教师报销一定比例的培训费。
三、调整教师工作制度,为教师与幼儿开展深入、适宜的互动提供保障
教师的教育行为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和与幼儿互动的性质。而师幼比、教师分工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在目前无法减少班级幼儿数量、增加教师人数的情况下,幼儿园可以尝试调整教师工作制度,以更好地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首先,可以通过调整教师工作时间来降低师幼比。许多幼儿园采用传统的上下午班工作制度,下午班的教师上午时间不出现在班级中或不参与上午班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保育员只做一些生活护理和卫生清洁工作,从而导致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只有一名教师面对所有幼儿。为改变这种状况,一些幼儿园直接在班级中增加保教人员,配备主班教师、配班教师、教师助理和保育员;有的幼儿园则调整了传统的上下午班工作制度,虽然教师的工作时间还是分上午班和下午班,但所有教师在幼儿活动的关键时段都必须参与指导幼儿活动;有的幼儿园则将保育员纳入教师资格晋升梯阶中,根据保育员的实际情况以及活动的难度来安排保育员参与幼儿活动的指导,并且允许表现优秀的保育员晋升为教师助理。这些措施都可以增加实际参与幼儿活动的保教人员数量,降低师幼比。
其次,可以通过保教人员的合理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幼儿游戏时间以及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例如,有的幼儿园由于教师人数、活动室空间和游戏材料有限,将班上幼儿分成两部分,一名教师指导一部分幼儿开展活动区活动和游戏活动,另一名教师指导另一部分幼儿开展集体活动;有的幼儿园根据班上幼儿人数,要求两名教师每天分别观察和指导一定数量的幼儿,并在周五集体备课时间相互交流各自获得的有关信息,从而保证一周内教师对所有幼儿都有较深入的观察和指导。
再次,可以尽量减少教师的事务性工作以及形式化的业务学习活动。有的幼儿园每天都要组织教师在幼儿午睡后出班参加全园会、年级组会、课题研讨会等各种会议。除了每天中午的会议,教师还要每周交一篇观察笔记,每两周交一篇反思笔记,每月交一篇课题研究总结,每学期交两篇案例分析。许多教师反映,由于没有时间学习和思考,这些数量众多的会议和案头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产生预期的促进作用,反而增加了工作负担。因此,幼儿园要尽可能减少会议和案头工作,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深入观察幼儿游戏并进行反思。
四、改善教师评价,提高教师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能力
幼儿园对教师的评价应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教师评价的内容与标准描绘的是幼儿园期望教师表现出的行为,能对教师起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评价是推动教师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一种重要途径。幼儿园应根据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来确定教师评价的内容与标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核心特征在于幼儿的自主选择与主动学习。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应从是否支持幼儿的自主选择以及是否激发和引导幼儿的主动学习出发,考虑到室内布局、材料的投放与使用、师幼互动以及教师的观察与反思等方面。
教师的发展与幼儿的发展在本质上有共同之处,即具有建构的特征,是在实际教育活动中逐步实现的。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应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完成。有的幼儿园在评价教师是否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时过多地依赖教师撰写的观察笔记、反思笔记、教学案例等文字材料。这种评价方式与班级内实际进行的教育活动相分离,缺乏可靠性和有效性,经常出现有的教师会写不会做而有的教师会做不会写的情况。有的幼儿园则由管理者(如业务园长或年级组长)进入班级观察教师如何指导幼儿的游戏,用文字和录像来记录教师创设的环境、投放的材料以及与幼儿的互动,然后将对教师的观察记录以及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记录等材料汇总形成档案袋,与教师共同讨论这些材料所反映的教师的进步与问题,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的真实表现,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幼儿园还应建立反馈制度。反馈的内容与形式是影响评价性质(是终结性还是形成性)的因素之一。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更注重向教师细致地反馈其进步、问题及改进建议。有的幼儿园布置给教师的案头工作之所以无法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没有给教师反馈。许多教师反映把笔记和总结交给管理者后,或者没有给予任何反馈,或者只是笼统地说好或不好,没有作详细解释,所以自己依然不明白什么是合理的活动区设置,什么是适宜的游戏材料,怎样观察和解释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如何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回应,等等。因此,教师总在摸着石头过河,甚至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有的管理者则在教师上交笔记和总结后,认真批阅并写明自己的分析与建议,影印后将原件返还教师,从而为教师认识自己和改进课程实践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艳云.教师在幼儿操作式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382(10):15-19.
〔2〕HELBURN S W,HOWES C. Child care cost and quality〔J〕. The Future of Children,1996,6(2):78.
改善活动 篇7
其实, 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 科技活动恰恰可以改善和促进课堂教学, 使学生学得有趣, 学得轻松。科技活动也是地理课改的动力源泉, 是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教育家布鲁纳认为, 教学不应是“奉送真理”, 而应该是“教人发现真理”。课堂教学固然可以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现有知识, 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科技活动, 即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 进行小实验、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考察小论文撰写等活动, 则能够用活生生的例子, 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把理论知识加以实际应用。
我校是一所区普通中学, 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点就是:学习习惯欠佳。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缺乏学习的持久性, 一节课有一半时间是坐不住、听不进因而学不会。所以在地理教学中,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 我尝试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让学生走到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发现真知, 通过科技活动巩固深化和活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并以此为契机,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一、在科技活动中引入新课, 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 学生们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科技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开拓性, 十分符合青少年活泼好动, 求知欲强的特点, 是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利用学生积累的相关数据及活动经验, 作为新课引入, 学生们感到亲切的同时, 也深切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应用意识也会大大增强。
在高一下册《商业区位》的教学中, 我选择了两个平行班作为对照组, 分别采用传统教学和科技活动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采用传统教学的班级在学习了“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的内容后, 对“商业区位”的学习兴趣已大大下降, 课堂气氛非常沉闷, 并在反馈练习中普遍出现农、工、商三者区位选择因素混淆的现象。再来看看“科技活动融入课堂”班级, 在课前我组织了一次社会考察活动。我把学生分成了三大组:A组的同学去调查我区的世纪联华和农工商超市 (区中心地段) 一天的营业额情况;B组的同学去调查我区其他乡镇超市 (离区中心较远且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一天的营业额情况;C组的同学考察你认为哪个地段还可以或者更适合建超市。一周后, 各组代表在新授课《商业区位》上分享了调查的数据。上台展示的学生讲得眉飞色舞, 台下听讲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课堂学习中来。通过学生亲自调查, 他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商业区位的选择最主要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离市中心的距离, 二是交通的通达度。
二、在科技活动中体验过程, 突破难点
“上晓天文, 下知地理”, “宇宙环境”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 这样的“见面礼”, 起点太高, 难度太大。但同时学好“宇宙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和想象能力, 是整个学科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月相”这一内容, 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的描述过于抽象, 难以理解。因此, 我尝试在科技活动中重现月相变化的过程, 让学生亲自观察体验, 突破难点。
首先, 我在课堂上讲解了“月相”的基础知识, 然后要求学生利用1—2个月的时间进行观测。为了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 我将学生班内分组, 组内分工。每个小组分时段安排学生进行观测, 并将观测结果填入工作单, 由组长汇总整理。通过一至两个月的实地观测, 学生们能根据月出时间和位置推断出农历的时间, 同时也能根据农历的时间推断出月亮的形状, 月亮亮面的朝向, 以及月初天空的位置。这样一个课堂上难以解决的问题, 通过科技活动就轻松地解决了。
另外, 最使我惊喜的是一部分学生对月球非常感兴趣, 查找了大量有关月亮的资料, 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有的同学还自制了简图, 学生认为这些简图比课本上的示意图更容易理解, 因为这是同龄人从他们的角度和认知水平来归纳的。
三、在科技活动中乐于探究, 创新思维
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 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精神。如地理实验、地理探究能力等新题型的出现, 其目的就在于通过作图、实验能力的考查, 检验和区分考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的定性能力、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与数理等学科渗透的综合应用能力等,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考命题的特点和所具有的选拔功能。而科技活动正是以学生的实践为主, 培养学生探究实际问题能力,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内容后, 书上有一个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小实验, 它很好的演示了南北半球偏转的不同方向, 但是实验步骤较繁琐。因此, 我鼓励学生分组探究, 创新思维, 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一周后, 每个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虽然学生们只是使用了极其简单的道具, 如一把伞、一只乒乓球……甚至有的模拟实验明显存在着设计上的不足, 如用转动的伞模拟地球自转, 在伞面上滴红墨水观察其流向, 证明地转偏向力, 但是它无法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等等。但是通过这样的科技活动, 学生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 在特定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去界定、发现问题, 解释、分析问题, 并最终解决问题。学生以课本知识为基础, 举一反三, 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 科技活动能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促进和改善的作用。当然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我们刚刚起步, 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科技活动与基础型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磨合的地方。今后的路更长, 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教”的路子, 切切实实地进行课题研究和实践, 我们的科技活动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科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例, 论述了科技活动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改善与促进作用。
改善活动 篇8
关键词:品管圈,护士,延时下班
品管圈 (QCC) 是指在同一工作现场自主地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小组, 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缺陷、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护士延迟下班涉及面广、频率高、延时时间长, 影响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我院儿科于2013年6月1—30日对护士延时下班现状进行调查, 旨在用品管圈手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次研究分为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分析现状与设定目标、原因解析确定主要原因、拟定并实施对策、效果评价等5个步骤, 利用品管圈管理法对儿科护士下班延时问题进行改进, 结果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
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招募品管圈小组成员, 选出有主管护师职称的圈长1名, 圈员9名, 护士长担任辅导员。确立以降低护士下班延时率为QCC主题, 共同参与计划制定与实施, 活动时间为5个月。
1.2 分析现状与设定目标
(1) 采用自行设计的查检表:项目包括班次 (指APN班:A班8:00—16:00;P班1 6:0 0—2 4:0 0;N班0:00—8:00) 、护士姓名、职称、是否延时下班、延时时间、延时原因。各班次之间有半小时重叠用于交班, 如下班时间超出规定的时间即为延时下班。 (2) 调查对象与现状分析:统计2013年6月 (共30天) 各班次护士下班及时性, 结果显示, A班共192人次上班, 延时178人次 (92.7%) , 延时时长 (22.0±3.5) 分钟;P班共66人次, 延时42人次 (63.6%) , 延时时长 (18.0±2.5) 分钟;N班共66人次, 延时63人次 (95.5%) , 延时时长 (36.0±2.5) 分钟。导致护士延时下班的原因 (见表1) 。 (3) 设置目标:汇总查检数据中护士下班总延迟率为87.3%, 采用头脑风暴法, 结合圈能力, 设定目标值为35.0%。
1.3 原因解析、确定主要原因
以现状把握阶段的查检数据, 运用80/20法则, 得出:护理工作量过大、交接班时间过长、治疗护理操作的高峰期过晚这三项是造成护士延迟下班的主要原因。采用“小骨集约法”“大骨展开法”“关联图”的方法分别对以上三项主要原因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 解析和挖掘造成护士延迟下班的真因。
1.3.1护理工作量过大
随着全民医疗保险, 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 三级甲等医院一床难求现象普遍存在, 住院患者已大大超过了固定开放床位。同时医院护理单元的增加, 护理人力资源短缺加剧, 复杂病例增加, 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 使护理工作内容增大, 从而使护士产生疲惫感, 离职现象更趋严重, 在岗护士的日工作量超负荷, 形成恶性循环, 久而久之, 工作效率低下。护士队伍的不稳定造成整体业务素质和工作效能不高。护士日常工作中缺乏规范的工作流程, 无据可依, 无章可循,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1.3.2交接班时间过长
新老护士口口相传的教学传承着经验式的交接班模式和流程陈旧、粗糙, 在疾病谱不断多样化、复杂化, 上级政策日新月异的形式下, 没有进行实时更新。交接班人员分工不明确, 交接顺序混乱, 思路不清晰;年轻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 交接内容笼统、无重点等。交接者不注重下班前的查对, 导致交班时发现漏做, 使交班时间延长。
1.3.3治疗护理操作的高峰时间过晚
接诊新病人、做急诊检查、采血、用药等常常导致白班护士下班延迟;医生查房早晚各1次, 在常规查房或查阅下午回报的检验结果后, 医生会根据病人情况调整医嘱;护士下午巡视病房书写护理记录时获取到病人更全面的信息, 往往能较细致的观察到病情变化, 施予更多的治疗、护理以及健康宣教, 导致临近下班时的工作量集中。
1.4 拟定对策
全体圈员共同参与拟定并实施对策, 执行时间为2014年7月1日至9月30日, 本阶段根据主要影响因素, 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相应的对策, 依据可行性、重要性、效益性对其进行评价, 运用80/20法则筛选出可取的对策。
1.4.1提升工作积极性及效率
工作量超负荷是护士延时下班的首要原因[2], 品管圈活动是科室人员自发组织起来的, 着力于提高护士自身工作效率, 密切配合, 充分且高效地利用上班时间。护理管理人员合理使用有限的人力资源, 实行护士分层次使用, 重视护士能力的发挥和培养。积极转变管理模式, 关注护士思想动态, 主动为她们排忧解难, 合理高效排班, 优化护理行政管理, 减轻护士的工作疲惫感和负面情绪, 激发护士最佳工作状态。为护士提供专业实践、晋升、教育机会, 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建设学习型护理队伍, 提高专业素质, 包括学历的提升、在职继续教育、业务学习、三基培训与考核等, 提升工作的顺畅性和准确性。
1.4.2制定护士交接班标准化流程
为解决护士交接班时间过长, 品管圈活动小组邀请省级专家共同参与审核制定护士交接班流程, 规范交接班作业。该操作流程图分别从5个方面作了规范:交班前对工作进行查漏、各个责任组的接班顺序、书面交班的内容、床边交班的内容、接班者的床边核实内容。另外在备注栏里提示不同病种危重患者交接班的侧重点, 由高年资护士提醒接班护士病情观察要点, 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序性。在交接班期间有输液换瓶、接拔液体、仪器报警处理、病人咨询等事务都有明确分工, 使交接班井然有序, 既缩短了交班时间, 又确保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有效性。
1.4.3前移集中护理操作的时间点
护士长与病区主任、门诊主任进行沟通协商, 最终达成一致规范。门诊医师向有住院指征的病人交代住院办理流程, 降低住院首次交款的数额, 以利于病人尽早到达住院部接受治疗。从接诊病人住院至实施治疗、护理过程, 制定严密的作业流程, 使护士在接诊新病人时忙而不乱, 节省了时间, 同时也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将此流程作为新护士入科培训内容之一。遵循护士长、科主任及主治医师的意见, 调整前移医生、护士巡视病房的时间点, 主治医师尽早接收阅读下午回报的检查数据, 如病情允许尽量集中变更医嘱, 使治疗护理工作相对集中, 有效缓解了护士延时下班的问题。
1.5 效果评价
将QCC和病区护理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设定10月1—31日为评价期, 对新标准和流程落实情况进行验收, 统计10月份护士下班延时情况。
2 结果
A班上班共180人次, 延时62人次 (34.4%) , 延时 (12.0±1.5) 分钟;P班共60人次, 延时15人次 (25.0%) , 延时 (10.0±2.5) 分钟;N班共60人次, 延时20人次 (33.3%) , 延时 (16.0±2.5) 分钟。各班次下班平均延时率为32.3%, 达到品管圈的预期目标, 较前数据, 延时下班率及延时下班时间均有明显下降。无形成果:充分发掘个人潜能, 提高护士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使之主动参与护理管理工作, 规范病房管理, 提升护理满意度, 密切护患关系;改善了护士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同事间的和谐, 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3 讨论
QCC是一种运用群体智慧、集体力量、团队精神的改进程序[3]。将品管圈应用到护理管理中, 护士长发挥辅导、协调的作用, 圈员不断学习, 提高护士管理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护士对自身工作价值认同感得到提升, 工作积极性得以调动, 加强了医护配合, 优化排班结构, 改善作业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解决护士延时下班的问题, 提高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 降低护士离岗率。
缓解护士工作量最根本的一点是进行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是高质量护理的重要保证, 未来护理人力配置应以患者的护理需要为中心, 测量工具和配置模式应该计算机化、标准化[4]。品管圈毕竟是基层人员自发组织开展的活动, 协调范围有限, 要求我国的护理研究者能借鉴国外的经验, 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 做更多深入的研究, 实现护理人力资源合理科学的配置。
参考文献
[1]邵翠颖, 金钰梅, 朱胜春.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和成效分析[J].护理与康复, 2012, 11 (4) :381.
[2]刘克英, 陈兰, 张枭霄, 等.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延时下班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12) :73.
[3]李海燕.QCC活动在创伤外科护理单元的推广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24) :94.
改善活动 篇9
社交焦虑最早使用是英国精祌病学家Mark&Glder, Mark将其从广泛焦虑中区分并命名为社交焦虑 (social anxiety) 。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在面对社交情境时所产生的不同的焦虑阶梯程度。目前在大学生中社交焦虑已经成为主要心理障碍。我国对社交焦虑多采取团体辅导干预和认知行为疗法。团体具有使得成员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的人际互动和接纳性, 进行针对不同情境改善不当的应对方式, 跨文化的相关研究也反映出亚裔人种社交焦虑严重。
国外的研究包括社交焦虑的界定、病因、症状、干预方法、疗效评估以及测量等。其概念经历了行为描述到行为、主观感受和认知等全面界定的过程。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DSM-IV) 界定为在人多的大众社交场合, 患者会感到持续的恐惧、焦虑、难堪, 进而采取回避行为并伴有痛苦体验。
国内的研究集中在测量、成因以及治疗三个方面。定义未有明确界定, 郭晓蔽认为它是对社会人际出镜的一种强烈担忧、恐惧的情绪和行为反映。
彭纯子则认为是个体面对负责的情境关系表现出害怕被评估被审视, 自我心理预期为服刑结果进而产生出的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 伴有回避行为。李波等界定为人际处境的紧张与害怕, 担忧自己会在情境中丢脸。回顾文献表明, 彭纯子的界定更为详尽, 包含了主观体验、认知状态与行为反应等层面, 并设定焦虑等级, 故采用彭纯子的焦虑界定。
二、实验设计
本文从心理学和体育学的角度, 综合研究团体性体育活动对大学新生社交焦虑水平的影响。基于此, 将用现场实验法, 在现实生活学习过程中对大学新生进行实验干预, 以验证课题的假设。而进行实验干预之前,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社交回避等社交障碍;一学期的团体性体育活动实验干预之后, 实验组社交焦虑的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本文采用现场实验以及开放式问卷访谈相结合。本实验设计的自变量分别为:是否接受一学期的团体性体育活动实验干预, 因变量为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本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通过对比一学期的团体性体育活动实验干预教育前后被试的社交焦虑情况, 验证实验假设。
在被试的选取上, 本实验全部采用大学大一新生作为被试对象。依据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体育课班级中随机抽取被试。用SCL-90量表筛选被试, SCL-90量表共有9个因子, 90个条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 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任一因子>2分、总分超过160分、阳性项目总数>43者筛查心理问题阳性, 最后确定在人际关系敏感这一因子中得分最高的前20名被试, 对这20名被试进行结构式访谈, 访谈目的是通过言语询问和客观行为评定全面了解对象的社交焦虑状态, 匹配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使两组被试情况尽量接近。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
首先, 我们选取了三种研究工具: (1) 交往焦虑量表 (IAS) , 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的体验倾向, 含有15个条目, 采用5级评分, Cronbacha系数超过0.87; (2)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由Derogatis.L.R编制, 共90个条目, 评定最近1周的情况, 分为5级评分; (3) 自编《关于大学新生社交焦虑与团体性体育活动的调查及干预探究的访谈提纲》。
其次, 选取体育校选课为同一个课程的两个班级的大一新生, 要求两个班级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体育选项课最好是个人活动类 (如健美操、溜冰等) 而非团体活动类 (如体育舞蹈、足球等) , 对所有被试发放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交往焦虑量表 (IAS)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SAD) , 随机抽取被试用自编《关于大学新生团体性体育活动与社交焦虑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得到相关数据指标后, 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对访谈问卷进行详细整理和归纳。结果表明: (1) 团体体育活动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SCL-90量表得分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SCL_90总均分都有所下降, 但实验组2.95*达到了差异显著;干预实验结束后, 实验组交往焦虑的分数降低明显, 达到了差异显著性水平;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的分数具有显著差异性。 (2) 实验组在团体性体育活动干预后的得分明显降低, 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对照组的后测得分较前测得分虽然有下降, 但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3) 在团体性体育活动实验干预后被试主观评定结果上, 参与被试均认为参加团体性体育活动后人际关系有所改善, 性格变得开朗。10名被试均认为参加团体性体育活动后, 自己的人际关系有所改善;10名被试均表示小组内和小组外都结交了新朋友;9名被试向亲友了解到自己参加活动以来有所变化, 变化的方面有:更多考虑别人感受, 变得开朗活泼;和异性交往更自然, 更为自信。在团体活动的心得中皆有所体现。
根据以上的结果, 我们可以认为, 实验设计的团体性的体育运动范式, 不仅仅降低了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水平, 并且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而本次的实验干预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原因可能如下: (1) 团体活动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信任, 气氛活跃, 利于表达探索自己, 共情相同经历, 减少焦虑。 (2) 活动方案具有针对性, 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和情境训练等方式使得所有成员参与其中, 并设置问卷和主观测评促进团辅贴近生活。 (3) 在活动中阐述人际互动的重要调动交往热情, 促进小组成员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团体性体育活动干预实验结束后, 实验组被试交往焦虑的分数降低明显, 达到了差异显著性水平。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的分数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表明, 团体性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水平, 进而能够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研究团体性体育活动对改善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的有效性。研究中选取有人际交往困难的20名大一新生, 根据年龄、性别、参与时间等的匹配, 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团体性体育活动干预实验。结果显示, 干预实验后, 实验组被试交往焦虑得分降低明显, 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多项因子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团体性体育活动,大学新生,社交焦虑
参考文献
[1]俞俊洪.社交恐怖症的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93 (3) :132-135.
[2]栗文敏, 刘丽.社交焦虑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4) .
改善活动 篇10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生物学教学要与生产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环境问题及人口问题相联系, 所以, 生物学教学中应注意相关内容的渗透,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也能够将习得的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然而, 实验教学是渗透生产实践相关内容的最佳载体。实验教学的开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 如何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开设好生物学实验教学, 是农村生物教师目前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从教材着手, 发现教材中大部分课标要求的实验内容都与生产实际有关。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 教材中大部分课标要求的实验内容都与生产实际有关, 如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实验, 实验的建议材料分别是绿豆和玉米。而这些材料在农村很容易获取, 且可选用同一材料完成这几个实验1]。例如, 在农村每年都要进行水稻等作物种子的萌发、育苗工作, 那么, 将教材中的上述实验穿插在作物耕种过程中, 便可以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实践农活的同时, 也能较好地学习并完成实验内容。除此之外, 笔者通过对人教版教材的分析得知, 初中大部分实验都是在七年级上和八年级上完成的, 授课时间大约在秋冬季节。从时间角度看, 某些实验材料的选取存在一定难度。所以, 大部分实验可能都以讲解的形式进行, 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 如果能将这些实验结合农村生产实践就可以很好地开设出来。例如, 在春季, 农村都会进行作物的种植, 选取某种作物种植过程就可以完成教材中相关的实验内容。
综合以上观点, 本人得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想法。即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 在充分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实验设备情况, 在某一生产实践过程中完成相关生物实验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案例分析
1.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为例, 其中涉及“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实验, 通过分析这几个实验知道, 可以是在同一生产实践中完成。以水稻种植为例, 设计了如下实验题目及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
学生可根据个人的经验初步确定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温度、水分、空气等。接下来实施“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 依据前面的实验结果, 学生能够找到提高种子发芽率的较优条件。该实验的进行可为家人提供事实数据, 改善催芽条件, 达到芽齐、芽壮, 为培育壮秧打好基础。紧接着可进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这一实验。由此可见, 整个过程是连贯的, 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还能使其明白知识都是有联系的, 并不是孤立的。同时, 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
2. 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和第五章讲述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其中在第四章涉及几个实验,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孢子印”、“参观食用菌养殖场或自己动手养殖食用菌”等。这些实验的材料都和微生物有关, 因此, 在木耳或蘑菇的栽培过程中就可以完成这三个实验, 具体设计如下表所示。
黑木耳栽培流程包括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做床、催芽、露天管理、采摘、凉晒等步骤[2]。学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黑木耳的栽培过程。在灭菌之前, 由技术人员提供设备仪器观察培养黑木耳料中的菌类, 完成第二个实验。到了采摘时期, 制作孢子印。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亲自动手, 完成在实验室难于开展的实验, 增加了学生感性认识, 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体验到本学科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在完成上述实验时需要注意:首先, 要提前联系好实践地点;其次, 教师要管理好学生, 做到让每一位同学都真正参与到其中;最后, 实验完成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和反馈。
3. 在白菜种植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知, “饲养和观察蚯蚓”、“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和“动物的绕道取食”三个实验可以在白菜的种植过程中完成, 如下表所示。
白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为了促进白菜的生长, 在种植之前, 人们都会往地里撒一些有机粪。白菜的生长环境有利于蚯蚓的生存, 但同时也容易引起菜青虫等害虫的繁殖。而这一种植过程恰为我们进行上述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4. 在鱼的养殖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对于与动物有关的实验, 以鱼的养殖为例, 可以进行如下相关实验。
鱼是一种常见的动物, 因此, 可让学生亲自养鱼, 在体验养鱼快乐、感受生命的同时,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在进行上述实验时要注意:首先, 教师提前把任务交代下去, 买鱼养或捞鱼, 但捞鱼时要注意安全, 要和大人一起去;其次,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养, 去观察, 记录自己观察的和不理解的现象, 回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二、在生产实践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关键点和最终归宿, 即“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么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除了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还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物学本身就与大自然、社会联系紧密, 所有的生物学知识都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学习生物学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将生产实践与生物实验契合, 既符合新课程的以“为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现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 以培养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行生物学实验, 就可以做到让每个人都参与进去, 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同时, 在生产实践活动中, 学生可以了解比较前沿的生物学技术, 知道在某生产领域都应用了哪些生物学原理。除此之外, 在实践中, 学生手脑并用, 没有紧张感, 身心可以得到充分放松, 对调理心理和生理平衡也有一定的作用[3]。
2. 改善农村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在生物界中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 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在实验室中的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材料、器材等条件的限制, 很多实验都不能开展, 即使开展也只是形式上的, 不管学生的掌握情况及动手操作情况, 敷衍了事4]5]。所以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大减少。除此之外, 许多生命现象不能短时间内在实验室复制出来, 如“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实验课, 在做完实验后, 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结果。诸如这样的实验需要在自然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长时间的耐心的观察、记录、分析,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农村的中学生经常接触自然, 并且生物学的知识大都与自然生活相关。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好奇会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从而产生学习生物学的欲望.农村学生对生产劳动有一些了解且有一定的劳动经验, 但他们对生产劳动实际的过程、涉及的原理等都是一知半解的.而生产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生物学科知识的一种实际活动方式。学生能够参加生产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并在劳动过程中引入一些生物学的初步概念, 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掌握劳动技能, 从而形成有关的表象, 以促进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掌握.这种实践大多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 参与实验人数较少, 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 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教学建议
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与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有诸多不同之处。例如, 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 我们只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器具和实验材料即可, 而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行需要确定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和组织形式。除此之外, 还要提前进行教学目标的整合和教学设计, 确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验教学的实施步骤, 以达到改善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室内进行的实验教学, 有些实验是在讲完理论和结论后进行验证, 有些实验是要学生们亲自进行探究, 通过分析数据、讨论结果, 最后得出结论.而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验教学的思想是, 在某一生产过程中完成实验, 并且这些实验都是相关的.所以首先我们先要确定要在哪一种生产实践中进行, 再确定要完成哪些实验, 之后才能确定教学时间和教学目标.由于使用此方法进行实验教学要与农村劳作时节相适宜, 那么各实验如何衔接、排序等都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充分把握课标, 认真分析教材的此基础上, 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 使实验教学在生产实践中能够顺利流畅地进行。
此外, 由于各地方资源条件有所差异, 因此, 教师应根据个人所在学校的条件及所在地的情况合理设计并安排实验, 做到因地而异,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蔡伟丽.利用一种生物材料进行一组初中生物实验的探讨[J].生物学通报, 2011, (9) :33.
[2]孙艳艳.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9) :138.
[3]倪闽景.高中学生自主性实验课程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 2005, (22) :55.
[4]周寿红.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状况及对策[J].考试周刊, 2010, (43) :189.
改善活动 篇11
摘要:近年来,高强度的城市开发、高密度建筑布局和人口持续增加使城市风环境日趋恶化,为改善新建城区或旧区改造的风环境问题,本文从建筑布局、通风廊道及建筑细节三个方面提出改善街道风环境的措施,研究与相关模拟表明:交错式布局、逐渐抬升的建筑高度、顺应主导风向的建筑方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然通风环境;经过精心布局与设计,城市绿地廊道能转变成通风廊道加强自然通风;建筑基底布置、开口布置、立面凹凸等细节处理能有效改善局部风环境。
关键词:自然通风;建筑布局;通风廊道;高楼风;风压
Abstract:Recently,the high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city、high density layout of the buildings and continued population increase,which lead to the wind environment be becoming wors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ind environment in the new c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urban areas,it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wind environment of street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hat the layout of the building,ventilation corridor and the construction details,Research and related simulation shows:a staggered layout、building height gradually decreasing and building bearings conform to the dominant wind direction that can improve the natural ventilation environment fundamentally;After a careful layout and design,city Greenbelt corridor can turn into a ventilation channel makes strengthening natural ventilation,the construction base layout,opening position,vertical concave and convex details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ocal wind environment.
Keywords:natural ventilation;the layout of the building;ventilation corridor;wind of tall building;wind pressure
0引言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的猛增,以及城市土地开发的高强度化,导致温室效应、空气污染、雾霾频发、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等气候问题的曰益凸现,建筑与人口的日渐密集导致环境污染逐渐严峻,城市风环境亟待改善 [1]。
在全球变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高楼林立产生的高楼风使得行人举步维艰;拥挤的建筑群产生无风区无形中堆积垃圾;城市高强度的建设一方面侵占自然水体、农田,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城市空气的流动,致使城市热岛现象严重等,这些热污染与空气污染已对城市生态环境与居民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建筑自然通风无需任何能量损耗,以风压和热压为动力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从而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居民生活舒适性显著提高,因此应从城市风环境的改善措施着手改善城市街道居民的生活环境。
1研究现状
自然通风以“热压”和“风压”为基本作用形式,且无需设置任何动力装置,为经济自然的通风方式,然而自然通风受室外气象条件影响,通风效果不稳定。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城市已先后开展了相关研究及建设,以及利用城市风道促进城市空气循环,从而改善城市通风环境,特别是舒缓夏季的热岛效应,减低冬季雾霾发生频率,并降低空气污染。德国学者早期根据局部环流运行规律提出了下垫面气候功能评价标准,将城市通风系统进行了较细致的划分[4],近年来,自然通风应用于城市规划中,通过控制用地功能、限制建设开发强度、确定街道走向及建筑布局,链接开敞空间和绿地形成网络等措施,改善城市热、风环境[1],这些经验值得正在经历城市化发展并急需改善风环境的城市借鉴。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通风模拟数据,提出了基于自然通风改善的街道立面方向的几个主要措施。
2.改善措施
从建筑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建筑环境主要关注建筑热湿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其中,建筑的室外风环境是影响生活其中人员舒适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室内热、风环境的基础条件。合理的建筑布局、体型设计和室外园林绿化布置往往产生舒适的室外风环境和理想的室内自然通风,也会减少室内空调负荷,体现了节能、生态、绿色的建筑理念。
2.1建筑布局是根本
城市建筑在规划上的不合理是造成城市通风不良的一大原因。,如布局封闭、外部空间安排不当等,由于城市建筑布局的封闭,阻挡来流风速使得不能深入建筑区域的内部,并且城区内住宅、商业等公共建筑密集且大量消耗能源,如此,在微风和静风情况下,城区将处于窒息状态[2]。建筑群體的布局作为影响城市街道自然通风的根本因素,改善街道立面风环境应从建筑布局着手,作为构建城市舒适生活环境的首要条件。建筑布局应采用交错排列或前低后高,或前后逐层加高的布置。
a)为了保证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建筑的主要进风面一般应与建筑所在地的夏季主导风向呈60°至90°角,且不宜低于45°角,同时应避免大面积外墙和玻璃受到西晒;
b)建筑物长边与长年风向平行,城市主要大街、大道应与盛行风的方向并行排列或最多成30°角,令盛行风得以顺利的进入小区或建筑群体内部,如下图1中a)所示(红色箭头为盛行风向),风速大部分在2.0m/s左右,且建筑物与相邻建筑之间应留有充足的空间使得室外风的畅通,加大间隔避免产生局部峡谷风;而图b)为建筑大道与盛行风夹角在45°时,风速大部分在1.5m/s左右,较平行风向区内风速明显降低,且由于建筑间距不足形成了局部峡谷风,如图中红圈部分所示。
a)建筑物长边与常年风向平行时 b)建筑大道与盛行风夹角45°时
图1 建筑物的布局朝向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c)阶梯式高度轮廓可令风转吹向建筑高度较低的区域,高度轮廓差异可促进空气流动,如下图2所示,风速可顺着建筑的阶梯性依次增加或递减,降低高速风或避免产生无风状态。
图2 阶梯式建筑布局利用自然通风示意图
2.2通风廊道为辅助
由于城区与周围郊区的连贯性,通常认为,城市内部纵横交错的各级道路和街道同样也能作为城市风廊为城市起到空气流通的作用。但通过对城市风场模拟分析可得:一般的城市道路和街道由于宽度不够、朝向不合理、下垫面阻碍较多、城市风速偏小以及街道本身的温度较高,实际上难以达到为城市通风散热的目的。因而,基于自然要素的城市通风廊道将是促进城市通风、缓解城市热岛的主要载体。
改善活动 篇1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组圈,全科由7名护理工作人员自愿组成品管圈,确定圈名为“守护圈”,推选科护士长为圈长,由圈长主持圈会,确定一名记录员,担任圈会记录工作。
1.2 培训
自2014年3月开始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QCC理论培训。内容包括QCC基本知识、工作方法、应用技巧等方面。通过培训掌握QCC相关知识以及结合本职工作在护理管理中运用的可能性和适用性,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选题、拟定活动方案。
1.3 方法
1.3.1 主题选定
7名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并确定活动内容,通过住院病人检查护理内容评分表确定活动主题为《减少病人在检查过程中的不满》,结果见表1。
1.3.2 时间安排本次品管圈活动的周期为6个月,每次活动时长1 h,每周2次。
1.4 实施
1.4.1 问卷调查
为解决病人检查过程中的不满,我们随机对住院检查病人发出问卷调查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为95%。每卷10问共计100分,其中规定90分以上为满意。
1.4.2 结果分析
病人反映检查等候时间过长46人次,不满意率为57.5%,居不满的首位;沟通、告知差36次数,不满意率为45%;电子医嘱单不清楚34次数,不满意率为42.5%;另外,对护士人员紧缺,检查引导不到位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不满。按照问卷反映的情况,不满意主要涉及病人、护士、医院硬件等三个主要方面,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逐步逐层解决。
1.4.3 拟定对策
按照病人反映的问题,圈员进行逐个讨论、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并进行打分评估。结果表明(表2),告知检查流程,总分15分,排名第一,较好解决。培训护士沟通技巧、专人陪检分别排名第二、第三,增加陪护中心人员陪检排名最后,较难解决。其中增加护士、增加陪护中心人员陪检由医院解决;告知病人检查流程、培训护士沟通技巧以及专人陪检需通过护理手段解决。
1.4.4 解决措施
①按照提出的对策和措施,各圈员分工负责并相互协助进行实施。②为改善人员不足,增加了护理人员;③责任护士提前为病人安排检查预约时间,制定检查流程,将与病人交流、沟通贯穿于流程中。④根据不同的检查项目、安排时间及注意事项,正确告知病人所需时间,特制了检查位置指导卡,该卡标识醒目,使用、查找、核对方便,解除了病人检查过程中的担忧。⑤各圈员负责实施进度和相关信息的及时反馈。
1.5 数据学方法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活动实施后,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发放相同内容的问卷200份,收回195份,整改前后效果评价,见表3。
3 讨论
通过圈员近半年的努力,“守护圈”逐条落实各项改进措施,收到了满意效果。科室护理服务的改进和完善,为病人节省了住院时间。护士和医技科室主动服务意识增强,与病人交流、沟通增多使得病人检查流程更轻松顺畅,病人的赞语多了。
品管圈活动从住院病人需求出发,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5,6,7]。相关研究表明,医院临床实践中护理质量的高低与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呈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与整体护理质量和控制人员的共同参与有关联[8]。品管圈活动正是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发挥群体智慧,而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查找护理服务工作中的疏漏和不足,这样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本科室“守护圈”活动的实施结果表明,住院病人对检查过程中的护理服务工作满意度提高,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病人的赞语多了、抱怨少了,病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更加高涨。圈员们有参与感、成就感,自身价值得到体现,最终推动护理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今后可以此为模式进行标准化实施,为病人提供更加全面、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摘要:目的 探索和评价品管圈活动在改善住院病人对检查过程满意度方面的效果。方法 以减少住院病人在检查过程中的不满为品管圈活动主题,在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对住院病人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来测评病人满意度变化。结果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住院病人对入院检查过程中护理服务工作满意度提高。测评结果为100分的满意率提高到56%,90分以上的满意率提高到78.5%,以90分为满意的最低标准,总体满意率与活动实施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86,P<0.01)。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激发了护理人员的个体潜能,通过团队力量达到全面、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效果,用流程推动了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最终提高了病人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孙娟婷.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1.
[2]李旺君,王立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55-56.
[3]谢文,周凤婵,郑志惠.等.品管圈活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2):15-16.
[4]杨芳,何琳.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与推广[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12:181-182.
[5]王秀芳.品管圈活动对住院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4):1089-1090.
[6]袁琦,黄燕.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护理理论水平[J].护理研究,2010,24(7A):1761-1762.
[7]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4C):1103-1104.
【改善活动】推荐阅读:
提案改善活动表格05-09
全员参与的改善提案活动09-13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活动”实施方案10-20
改善和改善民生08-08
改善办法10-17
改善品质10-19
作业改善05-17
调整改善05-23
改善策略05-24
改善提高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