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策略

2024-05-24

改善策略(精选12篇)

改善策略 篇1

1 品种选择

时下, 生猪养殖为迎合现代人对“瘦肉”青睐的消费主流, 优选一些瘦肉率高的品种是最基础的肉质改良方法。经多年实践验证, 国外引进的“洛克、长白、苏白、约克”等猪种有生长快, 饲料利用率和饲料报酬较高的特点, 通过将上述品种进行“二元”或“三元”经济杂交, 其后代瘦肉率明显提高。当前最具代表性的组合就是利用“长白、约克、杜洛克”进行经济杂交繁殖的后代, 简称DLY或DYL三元杂交猪, 就是目前较具优势的品种组合之一。另外, 香猪、乌金猪、荣昌猪、玉山黑猪等地方品种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规模化猪场可选择性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改良, 提高其生长性能, 并达到肉品质改良目的;野猪也是目前值得推广的一个优良种类, 原生态的饲养方式令其肉品质独具特色, 能全方位满足消费者追求“绿色安全、营养保健、风味特色”的消费心理。总而言之, 养殖者应根据本地“自然资源、地里区位、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 选择适合本地和本场实际的优势品种和组合。

2 食物源调节

2.1 协调发展

在选好品种的前提下, 对肉品质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食物源 (食物、饮水和药物等) 。对此, 笔者提出“生态有机农业”与“生态养殖”协调发展的理念, 重点在于把握好三大环节。

(1) 推进现代“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 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统筹规划, 实现“农、林、牧、副、渔”等各产业协调发展, 在提高综合生产力的同时确保食物源的安全性、营养性, 综合利用粮食、农副产品 (作物秸秆等) 投入生猪养殖, 在改善食物源安全性的同时, 也就改善了猪肉品质。

(2) 应确保养殖地有丰富的符合饮用水安全标准的饮水源, 特别是经检测安全、且含丰富矿微物质的“天然矿泉”, 对生产优质猪肉有积极意义。

(3) 养殖过程禁用重金属和激素类饲料添加物, 慎用抗生素药物等违禁产品, 尽量使用保健型的中草药添加物或微生态添加剂等, 对改善肉质行之有效。

2.2 与改善猪肉品质相关的营养物质

结合大量实践、研究及相关资料表明, 与改善猪肉品质相关的营养物质包括:

2.2.1 能量和蛋白

饲料中的能量、蛋白水平及饲养水平对猪肉品质有直接影响。经研究发现, 降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并添加氨基酸可以降低背膘厚度, 增加眼肌面积和瘦肉率 (Coffev, 1996;刘玉兰等, 1998) , 而增加蛋白质水平, 可使猪的背瞟厚度下降, 瘦肉率增加, 肌肉大理石花纹减少, 嫩度下降 (Coerl等, 1995) 。改变日粮中脂肪的组分和含量, 会影响肌肉中的脂肪酸类型和水平, 从而改善肉的风味和嫩度。日粮中加入饱和油脂或氢化油脂, 可以减少脂肪酸的沉积, 有利于改善肉质。但随着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的增加, 容易引起“软脂”和“软膘”, 降低肉品的货架寿命和可加工性、增加脂肪的氧化酸败程度, 并产生异味等, 因此在肥猪饲粮中应严格控制添加的脂肪酸的类型和数量。

2.2.2 矿微元素

最具代表性的矿质元素是“镁 (Mg) ”, 镁是多种酶系统的辅助因子, 他能降低由钙产生的神经肌肉刺激和减少神经冲动引起的乙酞胆喊分泌, 也能降低神经末梢和肾上腺儿茶酚胺的释放, 他通过抑制屠宰前应激所导致的糖原分解反应来改善肉质。因此, 添加镁是改善肉质的有效手段, 于屠宰前5d在猪的日粮中添加天冬氨酸镁, 不仅可以降低了血浆内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及肌肉中的乳酸浓度, 而且提高p H值、降低肌肉失水率, 从而减少了PSE肉 (PSE肉即肉色灰白-Pale、肉质松软-Soft、有渗出物-Exudative) 的发生。此外, “钙、磷、钠、铁、铜、锰、锌、硒、钴、镍”等在养猪中多有应用, 缺乏时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但要具体分析猪的食物来源、饲料结构等, 针对性的适量补给, 切忌盲目添加和超量使用, 比如, 过量的铁会导致自由基增加, 加剧了脂质过氧化, 使肉质下降;育肥猪日粮中的铜添加水平达到 (125~250mg/kg) 会使体脂显著变软, 所以应严格控制日粮中铜的含量。

2.2.3 维生素

代表物为VE、VC和β-胡萝卜素, 其能阻断脂肪氧化的链式反应, 抑制动物体内氧化反应的发生。高剂量VE能提高猪肉的抗氧化特性, 有效降低猪肉脂肪和胆固醇的氧化, 改善肌肉颜色和提高系水力。Monahan等 (1994) 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高水平VE有利于保持猪肉细胞膜的完整性, 减少冷冻猪肉滴水损失, 延长猪肉的货架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2004) 研究发现, 添加高水平VE可使冷藏3、6、9d后肌肉中MDA (羰基过氧化物) 含量显著降低。Mourot (1992) 发现在日粮中添加250mg/kg的VC可改善猪肉的p H值和颜色, 并减少PSE肉的发生。在猪日粮中添加15mg/kgβ-胡萝卜素, 可明显改善猪肉品质。

2.2.4 食药同源保健品

饲料中添加大蒜粉、松针、黄芪、杜仲、艾叶、茴香、山楂、当归、川芎、生地、桑叶、槐叶等, 视猪场预防某一疾病 (季节性发病等) 的需要, 可将上述保健药材按中医学用法用量酌情加减、合理组方, 按0.5~1%的比例拌料添加, 不仅可以预防多种猪的常见病, 对改善猪的肉质也大有裨益, 真正实现了“防病、促长、增收”的协调统一, 且降低耐药性、药残、毒副作用等, 属真正的“放心肉”产品。结合农村实际, 充分利用“大蒜 (包括大蒜秸秆) 、韭菜、艾叶、茴香、松针、粗茶、桑叶、荷叶”等就地取材的药材经常性饲喂猪只, 一般按1%比例拌料添加 (适当加量应用并无毒副作用) , 有益而无弊, 可令猪肉的营养沉积更丰富, 更营养、更保健、更具独特的风味特色。

3 环境控制与猪肉品质改善

养殖环境污染 (含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源及饲料污染等) 严重, 可导致猪肉品质下跌, 因此, 经常性开展养殖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是保障肉质的措施之一;其他环境因素还有很多, 对于屠宰上市的生猪而言, 运输和屠宰方式也是影响肉质的因素。比如:运输过程中高温、挤压、撕咬、通风不良等, 即会引起PSE肉发生, 建议于运输前3d给猪投喂VC、VE或含天冬氨酸盐镁的全价饲料, 不仅可使猪镇静, 而且还减少了PSE肉的发生;在运输环节勿使用粗暴动作及谨慎驾驶, 避免各种不良应激, 运至屠宰场卸载后, 先令猪只放松、修整, 解除紧张情绪, 2h以后再行屠宰对肉质有所保障。

4 物理调节方法

现代规模化生猪养殖不利于肉质改善的因素主要是“饲养周期较短、光照与运动不足”。这两大因素导致营养物质的转化与沉积不足, 同时肌纤维的紧密度不够, 也就影响了肉质。笔者实践认为, 要确保集约化生猪规模养殖的猪肉品质, 可采取物理调节方法, 尽量达到和原生态放养相近的猪肉产品。但过度的运动会影响猪只脂肪沉积和增重, 同样不利于肉质改善, 科学的方法是:体重达到65~70kg时, 猪屯脂最迅速, 宜适量增加每日运动量, 坚持在运动场内每天定时运动2~4h, 并接受自然日光浴, 运动之余适量补喂韭菜、青菜、牧草等, 最有利于锻炼肌纤维和控制脂肪多量沉积, 增加了瘦肉率, 从而改善肉质。但要注意的是, 出栏前 (屠宰前) 15~20d要逐渐降低运动量, 否则肌肉组织中的脂肪消耗过量, 同样会影响猪肉风味。另外, 早期实施去势手术, 切除猪的性腺, 可以避免性成熟后性激素对其产生影响, 令其性情温顺、运动量减少、增重加速, 同时消除了性激素产生的腥臊味, 同样也是改善肉质的有效手段之一。

5 合理掌控屠宰时机

生长周期过短或过长皆不利肉质保障, 理论数据表明, 猪只生长至90~100kg时, 骨骼及肌肉的生长减缓, 脂肪沉积相对加快, 综合生长性能抑制, 料肉报酬降低, 此时即是最佳屠宰期。建议规模化猪场适时“全出”的时机为:150~170日龄, 体重达90~120kg;本地品种可延长至180~200日龄, 体重达70~120kg。

摘要:现代生猪规模化养殖在育肥周期上显著缩减, 先进的养殖方式与进步的养殖水平对猪肉品质造成一定影响。分析影响猪肉品质的几大要素, 逐一探讨可行的改善策略,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营养膳食结构与肉质改善。通过较全面的论述, 在“选种”和“饲养管理环节”找到突破口, 多渠道解决猪肉品质改善的问题。

关键词:生猪养殖,肉质改良,食药同源,养殖环境,物理调节,最佳屠宰期

改善策略 篇2

通过两次阿米巴培训,全员的互动发言和老师的现场剖析,公司成长过程中的弊病也逐渐暴露出来。几千万的呆滞物料,生产计划的不停变动、不良品时常流出,生产制程中物料浪费严重、部门间互相扯皮,权责不清等诸多问题不断涌现。现从技术、品质、成本、服务改善四个方面做简要的分析及提出改善方案。技术:

对于空调行业发展,技术品质的提升包含前沿技术、新材料应用、工艺设备、人工智能、自动检测等内容。结合公司现状、市场定位及人员的综合水平,公司目前技术水平的提升应趋向于现有产品可靠性、性能的提升。从客户的角度、产品的使用条件进行评估、调研得到提升。技术中心的重点工作将是新项目的开发,在整车开发前期参与到设计当中,了解整车环境,便于产品设计,能够了解到整车的开发进度,在设计当中更改数据,减少反复试装带来的浪费。在生产制造环节,不能因新项目的开发而忽视对批量项目的维护跟踪,维护好现有产品,巩固及加强对现有技术状态的理解才是技术品质提升的基础,因此生产过程中,工装设计的改进、工艺流程的革新需要持续优化。

质量:

目前,公司的产品质量问题频发,不管是客户反馈,还是内部质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质量管理部作为品质控制和质量保证的专职部门,对质量的改进和提升责无旁贷。

一、员工的质量意识

1、加大对员工的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品质月报、质量看板、不良品图片等方式,对全体操作员工进行培训,通过不断的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标准作业手法的培训,使员工掌握自检方法和作业手法。

2、利用周、月总结会、每天班前会、现场质量会,采用统一培训、单独引导、质检帮带的形式,对新工、返工较多员工重点引导,使全体员工掌握质量标准,并进行口头和现场操作考核评估效果。

二、质检人员的工作技能

1、为了提高品管部的整体素质,首先要确定合适的质检人选,按公司的专业要求,严进严出,对不符合公司要求、工作绩效较差的质检实行优胜劣汰。在工作中重视职业心态的教育,培养爱岗、敬业、负责的质检人员,打造优秀团队。

2、加强质检员自身发现及跟踪问题的能力、处理异常及沟通协调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并注重实效考核。通过强化自身能力,提高工作质量。

3、改变现有质检人员的薪酬组成,采用质检等级工资制,通过考核确定等级,改变以往的计件模式,增加流程中的质量检验,防止漏检的发生。

三、品质制度的完善执行

1、对公司的质量文件进行梳理和修订,明确各部门、车间、各级人员在品质方面承担的责任,规范管理流程,做到有理有据、有章可循。

2、制度建立的关键在于执行,强化执行力,责任到岗到人,严格执行质量奖惩制度。落实控制细节,针对一些质量问题点,专人跟踪,专题研讨,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善措施,并进行改善效果的跟踪,最终以标准化的形式固化。建立客户投诉档案,对客诉问题分析改善。

四、车间现场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1、6S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6S做不好,质量、安全、成本、效率如同空谈。现车间6S缺乏持续性,铝套走位、焊接不到位、地上掉产品、端子脱落、次品乱放等问题常有发生,这些都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的源头,要进一步引导质检监督车间6S。

2、组装车间是公司产品质量的最终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质量控制的关键。质量管理部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按照公司的质量标准,把控好最后一关,注重细节和做好预防工作,确保不良品不流出去。

五、供应商质量管控

从质量问题分析上看,供应商质量问题占比达到40%以上,由此看出,来料问题显著,要做好来料抽检,对多次出现物料问题的供应商要做SI检查,对客诉中反映的来料问题,加大供应商的处罚力度,对供应商定期做评审。

成本:

每个企业在产品和服务同等的前提下,始终以更低的成本赢得竞争,因此按照《经营会计报表》的建议、跟踪,形成一个透明化的经营环境,挖掘各环节间的交易成本、减少不可需的浪费很有必要。

一、降低采购成本

1、与供应商议价,做到物料与市场行情接轨;

2、开发新供应商:在供应商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适当开发供应商,尽可能的做到就近采购,降低运输成本,增强物料到货及时性,并优化供应商,让供应商能和公司共同发展,节约采购成本。

3、批量采购:规划好物料的采购计划,与供应商议价,可采取竞标的方式与供应商签定长期 供货合同,分批供货,分批结算;

4、策略采购:公司常用且与市场行情关系密切的物料,可参考往年的物料行情,结合公司近期用量,在行情价低的时候,适当加大采购量,以降低原材料成本;

5、了解市场信息,寻求新产品: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多收集相关采购信息,关注行业动态,寻求能替代的物料;

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1、人人参与经营,实行全员成本管理

由于成本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涉及到企业的所有人员、企业的全部生产过程。因此,应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这一成本管理体系包括企业的全体员工和生产的全过程,将成本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每个员工,形成成本管理的网络。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实行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形成人人关心成本、处处关注成本的局面。

2、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产品中的劳动消耗量就减少了,可以使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工资等费用降低。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并对生产职工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通过改革生产工艺、改善劳动条件、改进操作规程、使用新的材料等,这些途径的采用,都能提高产品的产量,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3、节约材料的消耗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中材料的成本,也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因为在产品成本中,通常是材料成本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材料的消耗量较大,因此,降低材料消耗的潜力很大。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诸如制定各种消耗定额、实行限额发料制度、材料数量差异分批核算法等,使材料的消耗不断降低。

4、控制生产损失的发生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一些损失,如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对于大部分损失,都是列入产品成本的,因而,不断地减少生产损失,也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有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损失,不但是造成了废品,而且还可能造成一个车间、一条生产线的停产。

5、控制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也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费用的项目较多,应对每项费用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如对低值易耗品、办公费等,应制定相应的费用定额和开支标准,促其不断降低。公司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提高成本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分析各因素对成本的影响,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切实推行成本全员管理,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成本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战略成本管理,运用成本领先战略及成本效益观念进行成本管理。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现代成本效益理念作为指导思想,要认识到成本优势的取得绝对不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要及时、全面向管理人员提供成本信息,借以提高员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增强成本观念。

总之,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应高度重视,从每一个细节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改善:

道路交通安全改善策略浅析 篇3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4-3520(2014)-02-00196-01

1.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人、车、路、环境是构成道路交通系统的四个要素。每个要素都对道路交通的安全造成重要的影响。交通事故是这四个因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在这四个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人”包括了机动车驾驶员、也包括非机动车使用者和行人。其中,非机动车使用者和行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所有交通事故的三分之一。这体现出道路使用者的交通素质较低,行人随意横穿马路,非机动车闯入机动车道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电动车的违规、超速更是成为了城市交通的重要隐患。此外,驾驶员的酒驾、疲劳驾驶也是导致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车”包括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辆因素对安全的影响最大的就是车辆的制动性。第三,“路”包括道路以及道路的相关设施。我国的道路交通的典型特征就是混合交通,很多城市的各车道之间缺少隔离带,甚至缺少必要的分道标志,这直接导致了路上各种车辆与行人混行,造成了交通事故。第四,“环境”,整个社会环境包括了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要素,一般而言,交通安全的发展与经济密不可分。

2.对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

通过以上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以及主要因素的分析,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交通事故不断增长,虽然今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也遏制住了事故继续增长的趋势,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内因并未消除,机动车仍然快速增长,而道路通车里程的增幅远跟不上机动车增加的增幅,道路使用者的法律意识淡薄。第二,道路交通事故的危险性不断增高。多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数量以及伤亡人数,一直高居世界第一。

3.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策略

根据“人”“车”“路”“环境”四个要素,结合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策略应结合多学科知识,如信息管理、土木工程、管理工程、机械工程、人体工程等多个领域,来系统的研究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交通安全管理体系[1]。

3.1改善道路条件

要研究道路就要将道路的安全防护、照明条件、道路等级、功能划分、路面条件以及附属的工程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改善道路条件有以下几个措施:第一,注意路的线形组合,要注意改善道路的平面线形,截弯取直,消除道路两边的障碍物,确保视距;直线道路不应过长,两旁景观也要有所变化,以减少司机的视觉疲劳。第二,要根据交通量、组成情况、使用功能和安全行车的要求来设计道路的路幅,合理设计行车道、分隔带、路肩等的形式与尺寸,做到一致性、连续性。第三,注意路面防滑的处理。第四,对路面交叉处要采取多种措施,考虑到车流交叉、交织运行,以及方向和速度改变等容易影响驾驶员反应的因素,在交叉处增大视距、渠化转弯行驶、进行交通管制、减缓纵坡等措施;而高架路匝道的进出口的变速车长度不足,出口形式和方向的设置等,也应该被列入安全考虑的因素。

3.2加强管理,促进交通安全环境的优化

道路环境包括地形、交通流、道路周边环境、混合交通、交通干扰和气候条件等诸多方面。此外,交通环境的整体安全性、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涉及到研究的方法、标准、规范等,也不容忽视。第一,重视交通管理的完善和交通工程设施的建设。标志、信号、通讯、标线等都是交通安全管理设施,交通安全的防护设施应该包括分隔带护栏、桥梁栏杆、各种路侧护栏等设施,以及隧道的照明、通风、报警、消防。应注重对交通事故多发地点进行鉴别和改善,对于达不到要求的交通标志以及其他安全设施要及时整改,对夜间易出事的路段增设照明设备或凸起路标。第二、重视自然气候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对不利天气的行车进行管理和控制,完善预警机制和检测系统。第三,加强对交通安全管理政策的研究。第四,加强对交通安全管理机制的研究。加强对其他相关技术的研究。首先对交通安全信息的技术性研究。其次还要对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的系统性研究[2]。

4.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

①建立系统化的交通安全管理模式,从城市规划、安全宣传、技术应有等方面,对协同机动车驾驶者、非机动车行者以及行人的交通方式进行协同。从源头、全动态的控制模式,将会成为今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②建立社会化的交通安全管理模式。过程的控制和源头的预防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两个基本环节。当前我国的交通安全管理主要实行的管理模式是公安负责过程控制,主管日常交通;交警部门负责源头预防;建设部门管道路停车以及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这种管理体制将各部门分割开来,造成责权模糊,管理缺位。对此,应积极探索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模式,明确社会控制,建立社会控制机制。

③道路交通安全研究要基于社会心理学。交通违章的心理主要有无知心态,即习惯成自然;霸王心态,即只图个人方便;从众心态,即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被动心态,即有人管就守法,缺乏自制力。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提高群众对交通安全的认可,提高自控能力。

结语

轴承失效原因及改善策略 篇4

1 对造成轴承故障原因种类的分析

工业中所采用的轴承, 无论是滑动轴承还是滚动轴承, 都有它的最长使用期限, 所以, 一旦超出这个最长使用期限, 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故障, 直至轴承报废, 这个我们把它归类为疲劳寿命种类。但是, 对于轴承使用的实际调查报告显示, 大部分轴承在使用过程中都无法达到正常的使用年限, 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故障, 也就是说大都是英年早逝, 造成这方面故障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为因素, 如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 意外损伤等, 这种并未达到使用年限就发生故障导致失效的情况, 由于与其疲劳寿命的定义相反, 工业技术操作人员多将其称为轴承故障。引起轴承故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从轴承的失效原因中, 不充分的润滑和轴承未能与机器良好接触是关键。安装不当和轴承负荷过重同样也占据了一大部分原因。

2 对轴承失效的原因分析

2.1 轴承结合面和承载区接触不均匀引起的与机器接触不当

根据上文中的分析, 我们不难得知, 与机器接触不当已经逐渐成为了轴承失效的主要原因。这种原因的产生多是由于轴承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轴承表面的承载区有一些细密纹理, 这些纹理多是为了加大与结合面的接触强度所设定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由于结合面和承载区的接触不十分均匀, 使得相接触的表面纹理渐渐损坏, 其配合痕迹慢慢磨损, 使得接触变得不太良好, 进而造成与机器接触不当。对于圆锥结构的滚动轴承而言, 这种情况的产生更为多见。轴承的内圈由于其厚度不佳, 结合面的接触范围就显得更为狭小, 极易与承载区的接触部分发生大量摩擦, 从而使得擦痕的出现更为严重, 更易引起与机器接触不良。

2.2 轴承出现异常磨痕导致轴承中进入大量污染物

大量污染物的进入, 就会造成轴承出现异常磨损, 并且还不容易让技术人员发现。如在轴承使用过程中,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轴承的转子与滚动结构的接触面中发生了一些结构改变, 滚动接触面的尾部往往具有一条长长的刮擦痕迹, 这都是异常磨痕的出现所引起的。这些轨迹就使得在机器的运作过程中, 产生的细小异物能够顺其进入到轴承的中心转子中, 从而更进一步地形成压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由于轴承的自身设计精度过低, 或是技术操作工人在安装轴承时未能使得轴承内座接入口与安装轴上的座内轴紧密相连, 固定上显得较为不牢靠, 都会使得机器运作时大量的污染物进入轴承, 从而使得轴承异常磨损的情况产生。

3 改善策略探析

3.1 调整轴承结合面和承载区接触精度, 保证其结构刚度均衡

如上文中所分析, 如果轴承结合面和承载区的接触不当, 也会容易引起轴承的结构失效。因此, 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改进。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可以调整配合件之间的结构空隙, 保证轴承结合面和承载区的刚度均衡协调。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对整个承载区的零部件进行涂层处理或者完全更换。在调整结构空隙时, 要注意将轴承内座接入口与安装轴上的座内轴紧密相连, 确保轴向空隙不要超过相关规定。同时, 还可以适当调整轴承的整个辅助定位设计, 检查结合面零件的加工质量, 确保接触程度良好, 不易造成与机器的接触不当。

3.2 改进润滑剂的供应方式, 采用黏度和运转条件相适应的润滑油

可以有效、高效的控制异物进入到轴承中去, 来减少轴承出现异常磨损, 保证轴承达到正常使用寿命, 减少资源的损失。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工业产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轴承的使用技术和维修技术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 我们要不断对轴承结构、原理进行探究, 逐步了解和熟练掌握好轴承的各项维修、检测技术, 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良, 使其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为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文传凤、余宪海.某轮主柴油机主轴承失效原因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3. (10) :96.

[2]宋海荣.某发动机轴承失效原因分析[J].失效分析与预防.2011, 9 (99) :8-11.

改善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策略探讨 篇5

2014-01-28 15:29 来源: 人民论坛2013年12月中 作者: 宋 武

核心提示: 【摘要】文章在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涵义及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其所暴露出的问题。针对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降低投资管理风险的可行方案,以期能够为我国企业集团公司资金的有效管理提供有益借鉴。【关键词】企业集团 资金 资金管理 策略 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内涵。企业集团指的是以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为核心,联结多个事业、企业单位,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经济上统一控制,但在法律上各自独立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广义上讲,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是投资、筹资、现金流、营运资金、资本营运和资金运作等;狭义上讲,资金管理是运用和资金筹集、监控和货币资金调度,重点是管理现金流。企业资金流的控制是对资金的管理。资金管理的内容。一是资金来源管理。一个企业资金的筹集对于该企业的影响力极大,如果说该企业起始资金不是很高,但是在后来的交易中获得了加大的效益,才会更能显示出该企业的活力。集团公司是企业集团的核心层。确定资金筹措战略是筹资管理的重点。二是资金投放管理。集团公司资金投放是投入资金于项目、经营活动或产业中去的做法。作为全方位工作的投资管理,它包括了企业的经济项目,并适当地运用了企业资金,重视企业资金的配置。三是营运资金管理。营运资金,从会计的角度看,流动负债与资产的差额拥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关系反映着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这一点对财务管理人员来讲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适当运转经营有限资金,可以增加本公司的收益,投资者利用好这一点,就可以使用最小的资金赚更多的钱。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

资金管理现状中的积极方面。企业管理的发展在我国的历史不是很久,所以总体水平不高,但是也有部分大型企业走在前面,拥有着前卫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我们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如下具体方面:一是对公司的收支管理进行统一审核批准,各子公司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要由母公司的专人管理和负责,总评应一步一步来,不可越级。先由总公司做好相关预算,然后由总公司进行具体分配和合理调整。二是对资金的管理,应该选择集中管理的方式去处理,虽然不是绝对的集中,但要满足管理需要。一方面,账户统一记录。账户集中对单位账户的统一记录,账户变更、关闭、开设按公司的工作流程办理,强制取消与功能重复或经营无关的账户,严格限制私立银行账户。对于外企银行的投资要注意核定最高存款,超出部分按时汇账户,保证资金运转的有效利用,避免业务违规操作风险。另一方面,集中处理现金。对于现金的管理,要将融资权和银行账户集中,现金管理才能有效实施。就我国当前的外汇管理而言,我们国家还没有达到海内外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要想实现管理模式的很好融合,还需要进行转变,在国内内部财务公司建立现金平台,将海外单位剩余现金余额,通过与银行合作,将资金集中在单位现存的资金空缺上。

三是资金转运的目的是为了让公司获得更大的效益。通过公司内部的资金调剂,为公司获得相关效益,在资金分配和协调的问题上,公司应将资金转运到公司缺口上,合理分配。对一些存在风险的投资要争取将风险率降到最低,将效益最大化,其中要特别注意资金在运转中的安全。内部资金的使用原则应遵循“整体分配,最大效益”,合理采用市场运作模式,防止企业对外投资和资金运作,禁止对外开放国债和证券交易,应由公司统一讨论而决定对外投资工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程序紊乱,投资风险过大。高层管理不严格,低层管理不给力,导致上级获取财务的信息不全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致使监督和管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所以必须将管理统一化。下级业务员没有按相关规定工作,对投资、开支、提前提支工资的情况没有做到具体化和责任制。对于在对外投资中,投资者应注意做好全面调查和分析,做好投资前准备。同时注意购买相关投资保险,以确保风险能降至最小。因为资金管理不够科学,进而使很多公司经营发展、战略执行得不到可靠的保证,不仅使企业的发展存在问题,而且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运营。

二是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由于很多子公司都存在着开户的现象,继而出现了资金失控的局面。一些集团子公司成立的账户,多则几千。如果说一个户头上是3~5万元,几百个户头加起来就是上千万,造就的后果就是资金管理严重失控。另外,由于投资者决策随意,没有考虑自身情况和公司发展前景,盲目投资,结果会因资金分配不合理,货款拖欠十分严重,产品生成效率下降,最后使企业信用率和公司盈利状况大幅度下降。

三是规章制度不完善,资金管理有章无序。很多集团还没有完善预算规章制度,部分公司虽有相关的制度但不完整,也没有具体的法律程序来保护它,资金的收支也没有做具体统一管理,使用混乱,让预算如同虚构。四是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很多企业组成不清楚,资金股份分配不明确,对员工考核方式没有具体方案,工作时间没有达到法定标准,不符合科学管理方案。多数企业在各子公司之间还使用口头汇报的方法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管理情况,由于财务报表编制不实,会计核算随意性大,另外还受人为因素的限制,会计报表不能如实地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和问题所在。很多集团还没创立电子计算机财务信息核算、传递、监控系统与查询,集团公司很难准时了解各子公司的财务动态,效率低下、信息滞后的问题十分广泛。最终,导致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可行,没有现实意义,使管理的程序不流畅,致使管理处于被动状况。改善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对策

加强监督管理。首先,要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以“全面预算”为依据,结合资金管理和预算管理,使资金调度、资金平衡管理、融资管理都落到实处,满足预算的基本要求,确定集团公司资金需求量,使集团公司在资金集中管理中得到合理应用,分配切实可行。

其次,要完善财务管理机制,防范财务风险。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注重投资,而投资就会面临着风险,对此为了公司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将现实和公司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将实际管理制度科学化和统一化,以下便是对该内容的具体规划:要制定好一系列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流程,加强资金防范意识,使其落实到每一个参与管理的人员,不仅明确相关的资金数额,还要落到具体资金使用理由,以及相关规章制度和具体步骤,优化资金配置制度,将财务管理机制做到确实可行,有据可依。要通过科学的管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员工素质,完善管理内部控制,加强考核制度,采用财务会计主管委派制。要对资金管理做到百分百无误,对相关的票据、凭证、印章和密押器等也要保证准确无误,都要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对未达账目加强监督,保证资金安全。要通过引入银行信贷管理方式,具体分析,预测信贷风险,加强员工责任意识,改善信用度,降低信贷风险,保证资金安全。要成立财务风险监督组织,完善监督系统相关的设施。要加强监督检查和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解决,同时对其问题进行反思和落到实处的管理,对相关人员统一报表审计,确保得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科学全面地管理资金。首先,要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对于子公司的管理,母公司要逐步撤销对子公司的周转金和长期供给支持,使子公司逐步独立化,实现真正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其次,要以资金的结算为依据,将账户集中处理,进行统一资金结算。资金的结算影响着资金的有效利用,资金管理结算决定着公司的效应,改变资金结算形式,需从资金收支流程的控制开始。其一是分公司的收入和支出完全由总部管理;其二,集中公司总部的一系列管理,采取不同方法应对,实现企业资金结构的适当调整及员工的增减和分流等,进而使资金、债务和投资三者科学地结合,达到高度的平衡模式。

健全规章制度。要建立核算跟踪体系,改革业务考核办法。一是创建全面的资金跟踪监控体系,通过电算化将核算细分成三级核算,将核算具体到个人。二是以收付实现制对业务员进行实现制考核,并以此作为奖惩依据,从而保证货款安全,及时调整资金周转,增加利润。要强化责任制,健全逾期账款催收制度和奖惩办法。对于财会部门提供的逾期未收回的账款应该明确清楚,逾期理由要合理,做到谁逾期谁催收,对于积极、主动尽快收回货款的人员应给予相关奖赏,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强化责任制。

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一是将企业人员流动统一审计管理,做到人人各明其职、各负其责。二是在业务往来中,完善客户调查方式,对客户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建立统一客户资料,由专人管理。三是严格遵守公司规定,掌握结算方式,抓紧放账额度,加强公司对放账管理,积极运用信用保险,减少贸易风险。四是对合同签订、审核以及审批的管理,特别注意规范格式和内容,防止一些不合法公司从中取巧,利用合同漏洞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出现问题要及时向领导汇报。

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析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性行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阅读的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阅读练习,开展多角度、有新意的阅读活动,可以让小学生加深理解与思考,接受情感的洗礼,获得审美情趣的提高,从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模式硬化,阅读能力较差。

在一些小学学校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趋于传统、呆板硬化,以灌输式的教育为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这样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不高,教学效果较差。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单一,教师指导力度不够,阅读缺乏系统性、有效性的训练,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缺乏互动交流,导致学生对于文章的深意缺乏感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较差。小学生的阅读具有盲目性,无论什么书都乱看一气,缺乏规划性与系统性,对于阅读没有明确的计划,想起来就读,想不起来就放置不管,缺乏目标性与持久性。

2.阅读课程设置较少,重视度不高。

长期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只重视应试教学,忽略了阅读教学这类培养语言能力课程的重要性,在平时教学中,阅读课程设置较少,专门的课堂阅读时间不长,甚至有的将课堂阅读的时间压缩到课下,让学生自由进行。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大力度地为学生减负,缩短整体教学时间,教师为了最终的考试效果,压榨阅读课堂时间,也不重视阅读效果的检查,导致学生阅读方法不当,阅读时间不足,思考力度不深,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养成随手标记与日常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读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培养阅读兴趣。轻松、和谐、愉悦、开放的课堂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营造宽松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自主阅读、身临其境、启动思维,激发阅读学习的动机,让小学生自己愿意阅读、热爱阅读,并实现轻松阅读、快乐阅读,从而增加语文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培养语文素养与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独特见解与个性化风格。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阅读教学的成败,只有在良好、活跃的阅读氛围中,小学生才可以高效积极学习,更好地接受知识,更要注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强化阅读效果,从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

2.引入多媒体等信息设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活动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信息设备,可以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设备操作简单方便,具备图文、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内容,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彻底改变了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引入这些信息设备,不仅能够更好地感染学生,还能有效培养阅读兴趣,强化课堂效果。例如在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在枪林弹雨的声音效果中进行阅读,可以身临其境,还可以通过珍贵的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这一英雄事迹的理解,强化阅读效果。

3.重视阅读教学,加强课程设置。

重视阅读教学要从多方面做起,首先教师要转变错误的教学观念,意识到阅读教学对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加强课程设置,不仅要增加课堂阅读的时间,还要加大阅读指导的力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更要引导学生课下主动积极进行自主阅读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加大检查的力度,合理布置阅读作业,并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抓好学生阅读的落实工作。学生家长也要认识到小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孩子阅读,多为孩子购买适合的阅读资料,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阅读的观念。小学生更要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在阅读上,树立阅读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4.朗诵默读相结合,创新阅读教学。

创新阅读教学方式,就是要朗读和默读、精读和泛读、速读和慢读、齐读和个读相结合,搭配使用,相辅相成。朗诵是培养情感、抒发感悟的重要方式,对于一些感情强烈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更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升华深化主旨。默读有利于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可以静下心来慢慢体味,且阅读速度较快,利于抓住文章中心,把握故事脉络,攫取精彩要点。欣赏性的文章以朗诵为主,了解性的文章以默读为主。对于精读与泛读,泛读即为快速笼统的阅读,只要了解文章大意即可,不做更高要求,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开阔阅读视野,但对于一些重要内容,就要求学生进行精读、详读、反复读、深入读,不仅要理解内容,更要逐字逐句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

5.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由原来的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建立接纳性、开放性的课堂,信任学生、赞赏学生,学会与学生做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教学更加轻松有效,得心应手,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习起来更加积极活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带着问题阅读,并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专心思考,寻找答案。还要养成勤动笔、勤摘抄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读书笔记与阅读训练至关重要。

三、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与深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呈现了良好的发展事态,但仍存在阅读教学效果不佳,阅读指导力度不够,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不高的问题。只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引入多媒体等信息设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创新阅读教学,加强课程设置,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阅读教学更高质、更有效,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为人生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桂华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8:219-220.

企业绩效评估的改善策略探索 篇7

( 一) 绩效评估的概念。绩效评估是指围绕明确非营利组织绩效这一目标, 评估主体在一定的时限内运用科学的评估手段和技术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进行测量、判定和评价的系统过程。企业绩效评估作是企业组织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 二) 企业进行绩效评估的意义。从广义的角度讲, 中国大中小企业之所以要致力于效率目标是因为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公益资源匮乏、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浪费的现象。开展企业绩效评估, 有利于管理部门公平公正地评价各个企业, 有利于优化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从狭义的角度讲, 企业的绩效评估对于企业自身良好健康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是绩效评估有助于为企业承担公共责任建立一种约束机制; 二是绩效评估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 提高管理绩效, 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三是绩效评估有助于企业树立对外形象, 提高组织的公信度。

二、我国企业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企业绩效评估理论研究不足。目前, 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绩效评估理论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对其绩效评估理论的研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 绩效评估在内涵和外延上还存在着争议, 评估内容也界定模糊, 评估理论也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同时, 绩效评估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 企业绩效评价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推行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 其研究成果也常常难以付诸实施。

( 二) 绩效考核没有反馈, 结果没有合理利用。有三种形式造成了绩效考核无反馈的现象: 一是考核信息比较少, 没有反馈的必要。绩效考核工作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未来潜力的发掘。所以在绩效考核方面应该绝对公开。可是实际中, 我国大部分企业是封闭式人事管理, 考核工作只是沦为一种形式, 没有起到考核的作用, 企业员工并不知道以后的工作如何改进。二是负责考核的工作人员为了某种原因故意将考核结果进行隐瞒, 导致被考核的工作人员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哪里受到了肯定, 哪里需要改进。一旦这种情况出现, 就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工作中出现懈怠的态度。这种现象的出现基本是考核没有公平公正的方法, 仅仅是凭一人说了算而得出的结论, 在以后的工作中势必会引起争议。三是负责企业考核的工作人员和领导没有能力将结果告知被考核者。基本原因就是企业领导没有认识到在企业中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善于和员工沟通, 没有民主意识; 缺乏公布结果的能力和勇气。

( 三) 我国企业绩效评估规范性和制度化程度不够。从总体上看, 我国企业绩效评估多处于自发和半自发状态, 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 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评估方式和标准, 评估内容的设计和构建一般都基于本组织的需要而定, 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 绩效评估缺乏客观性、规范性及系统性。

( 四) 缺乏系统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的支撑。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估时, 没能根据绩效评估的内涵和国际惯例建立起评估原则、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评估流程在内的整体框架, 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健全我国企业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 一) 政府放松对企业的管理, 加强对企业的法律保护。政府在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 要给予企业更宽松的环境, 增强企业管理的自主权。这样政府的负担也减轻, 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也会加强。

( 二) 对企业内部管理只能给予肯定, 完善政府管理机制。绩效考核中非常重视人事权。而大多数企业人事权的缺乏与企业绩效评估之间难以协调。这就给企业人事考核评估工作带来困难。所以企业应该树立服务型的企业理念,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 三) 完善组织绩效评估体系。第一,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绩效评估机构, 并由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督。除了国家有关立法、审计部门这样的国家机构外, 还应该建立一些其他的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评估机构。第二, 招贤纳士, 引进专业的评估人员, 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每个企业内部都需要进行自我评估, 评估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工作, 必须有专门的人才进行管理操作。第三,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为绩效评估合理有序的进行提供依据。

( 四) 建立与企业绩效评估相配套的措施手段。第一, 在企业中不断宣传绩效评估的重要性, 提高员工对绩效评估的认识。第二, 利用网络信息系统, 使绩效评估网络化, 信息化。绩效评估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资料、信息, 加强绩效评估的信息化管理, 可以提高绩效评估的效率, 确保绩效评估的公平公正。

( 五) 绩效评估结果公开, 公正, 透明。对于企业员工来说, 广大公众对服务的满意度是衡量绩效评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公众本身就是绩效评估的主体。公众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服务的对象, 又是评估的主体。所以对于评估信息, 应该完全对公众公开, 透明。此举有利于公众对企业的了解, 也可增加公众对企业的满意度, 提高绩效评估的可信度, 更加有利于促进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忠.论我国企业监管体制的缺陷及其完善[J].管理科学文摘, 2014, 3:63

[2]邓国胜.企业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112~115

改善策略 篇8

1.1 员工沉默的内涵

国外学者对沉默定义的研究主要分成两派。一派是Morrison和Milliken, 从组织层面出发, 将组织沉默定义为一种集体现象, 指的是员工因为担心负面的结果或者认为其观点对组织并不重要, 从而对组织潜在的问题保留个人观点的行为。另一派是以Pinder和Harlos教授为代表, 将沉默定义为当员工有能力改进当前组织的特点时保留了对组织环境等方面的行为的、认知的或感情的评价, 指的是员工对组织潜在的问题保留个人观点的行为。

国内学者郑小涛以及石金涛等人则研究了在中国背景下的员工沉默, 主要是有三种类型:默许性沉默、漠视性沉默和人际恐惧沉默。默许性沉默是员工因为预期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影响现状, 从而被动地、消极地保留自己的观点。漠视性沉默是指员工由于对组织的依恋或者认同不够, 而消极放弃提出自己的观点。人际恐惧沉默则是员工为了自身的心理安全而采取的更为主动的、有意识的自我保护, 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人隐恶扬善、和和气气, 对己唯唯诺诺、不坚持己见。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研究成果, 员工沉默可以定义为, 员工本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提出想法、建议和观点, 从而改善所在部门或组织的某些工作, 但却因为种种原因, 往往会选择沉默并保留观点, 或者提炼和过滤自己的观点。

1.2 员工沉默的影响

沉默是一种不和谐的现象, 沉默的背后掩盖着很多的问题。除了亲社会性沉默具有积极的效果, 沉默行为对组织以及员工个体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1.2.1 对组织而言, 员工对组织发展中的潜在问题保持沉默时, 会造成潜在问题继续侵蚀组织机能, 影响组织的健康发展。

沉默对组织的学习过程也有严重影响, 由于员工保留对组织问题的信息, 使得组织丧失了很多创新和发展的机会。组织沉默限制了决策者获得多样化的信息进而影响了组织决策的效能, 更重要的是组织沉默使组织缺乏负面的反馈信息, 从而能及时有效地纠正问题。

1.2.2 沉默对员工会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 即感到不受重视、感到缺乏控制以及认知失调。

员工的沉默容易产生各种放弃与顺从行为, 不利于员工主人翁精神的培养, 严重影响着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2 员工沉默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文化因素

首先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国人性格的重要文化, 追求和谐统一, 求同而非求异, 讲究中庸之道, 不求标新立异。受此影响, 员工为了保持“和谐”的局面, 明知道问题可能关系组织的生死存亡也不说出来。其次, 在提倡集体主义, 反对个人主义文化的中国, 个人都不把自己看成自己所在的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会顾虑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表现自我抑制的行为, 不希望自己成为异己, 承受提出异议带来的心理压力。再次是人情面子因素。人情面子本是生活中事, 最终也延伸到工作中。员工即使心里不愿意, 但还是虚伪地迁就、认同, 维护“人脉”关系。

2.2 组织因素

组织对员工沉默行为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主要体现在组织的氛围、结构、规章制度等方面。

2.2.1 员工的沉默行为是由组织氛围决定的。

员工是否进谏与组织氛围密切相关, 比如公平、团结、信任等。在缺乏信任的组织里里, 员工因为恐惧和担心, 总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 选择沉默或是只做表面形式的交流;

2.2.2 组织结构大多采用金字塔式的垂直职能型的结构。

这种结构的管理幅度小、层级多, 员工提出建议的路线长, 无形中会限制员工进谏、增加沉默的概率。这种结构促使组织的“等级制度”比较森严, 进谏被看作是对领导智商和能力的挑衅, 是不尊重领导的表现, 员工只能选择防御性沉默;

2.2.3

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 员工的建议往往石沉大海, 即使被重视也在种种障碍面前难以落实, 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最终保持沉默。

2.3 领导因素

领导从对负面反馈的恐惧、内隐管理理念和权利距离等方面影响员工的沉默行为。

2.3.1 领导总是试图避免收到负面反馈, 或当他们收到负面信息时, 质疑其可信性, 并站在领导的角度进行辩解。

尤其是当负面反馈来自员工, 则被视为不合理, 且对领导权力的威胁更大。有鉴如此, 员工就采取防御性沉默。

2.3.2 领导的内隐管理理念是员工沉默的另一根源。

它主要包括:一是, 相信员工是利己主义的和不值得信任的, 其外显行为就是不鼓励员工向上沟通;二是, 相信领导对组织中大多数问题是最为了解的;三是, 相信步伐一致是组织健康的表现, 而有异议, 则应该被避免。这种理念导致决策的集权, 缺乏上行信息反馈机制, 必然催生组织的“沉默气氛”。

2.3.3 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权力差距也是导致员工沉默的因素。

权力距离的人为加大、官僚习气、不良的上下级关系促使员工更容易保持沉默。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权力差距和员工的沉默行为呈正相关。

2.4 同事因素

员工沉默既是个体现象, 又是一种集体现象, 不能忽视同事行为对其形成的重要影响。员工在组织中不仅关注领导的评价, 更重视同事的评价, 所以, 员工做出保持沉默的决定与其他员工的决策或行为相关。员工进入组织时, 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了解组织的各种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则, 以便尽快融入组织。成文的规则比较容易, 可通过阅读组织的规章制度加以了解, 而不成文的规则就需要通过对同事的观察、与同事的交流来学习, 最终员工在决定是否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观点时需要考虑同事的想法。

经常发表意见就很有可能在组织内对自己的公共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将会严重影响员工的晋升机会和个人发展。当员工感觉自己的观点是少数人的观点时, 由于担心被孤立也不会坦陈自己的观点。员工沉默就成为员工在同事影响下自我强化的结果。

2.5 员工个人因素

员工的个性特征与员工沉默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 主要表现在员工的心理素质、自控力等方面。

2.5.1 员工不愿意告知负面消息是因为他们会为自己成为“坏消息”的传播者而感到不安, 这就是心理学家所称的“沉默效应”。

沉默是一种有助于自我保护的行为方式, 员工担心发表意见会有不良后果以及认为发表意见不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当员工处于担心之类的情绪状态时, 容易回忆起类似的情境, 进而高估情境产生的消极后果的可能性, 员工也会收集相关的信息来证实这种担心, 从而夸大了发表意见的危险性, 这样就出现了沉默的自我实现效应。

2.5.2 自控力是指人们观察、规范和控制自己展露的公众形象的程度。

在个体特质上, 高自我监控者比低自我监控者更容易保持沉默。在待遇不高、福利不多、地位较低的情境下, 组织员工能够长期坚守平凡的岗位, 可见其自控力非同一般。因此, 员工在控制自我的同时, 也就越会保持沉默。即使为了赢得好感或进行形象伪饰, 不得已而发表意见, 其所提方式、内容也是不诚实的。

3 改善员工沉默行为的培训策略

员工沉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 对组织的发展有着负面影响。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组织沉默行为, 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培训策略来改善员工的沉默行为。

3.1 灌输组织文化, 促进良性心理契约的形成“心理契约 (Ps ychological Contract) ”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 (E.H.Sche in) 正式提出的, 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 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当员工对组织产生较低的信任感或感到不公平存在时, 就会造成心理契约的违背, 按照惯例应该有沉默、申诉、破坏、离职四种主要的行动方式作为回应, 但员工往往会选择“沉默”。针对这种文化层次上的“员工沉默”行为就应发挥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组织文化是通过组织长期的工作实践, 逐渐形成被员工普遍认可并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组织可以根据组织文化包括的三层次内容:理念层 (组织愿景、组织核心价值观、组织使命等) 、制度层 (组织内部规章制度等) 以及行为层 (组织活动、仪式等) 对新员工进行分层灌输。首先, 培训组织应以诚挚及协助的态度对待沉默的员工, 帮助其学习组织的规章制度、深入理解组织文化, 使其能融入组织当中来, 帮助员工建立为组织发展建言献策的认识基础。其次, 培训主管人员必须要让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明确作为一个优秀员工的标准, 以及达到这种标准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 使员工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 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 正确对待自我和组织的关系。基于上述分析以及对应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 组织可以采取“组织—部门—岗位”的分层次培训方式, 旨在将组织文化层层渗透, 构建“组织—员工”之间的良好心理契约, 促使员工打破沉默。

3.2 提供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员工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目标的选择和有效实现职业目标途径的确定。

从员工个人角度看,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员工自觉实施自我管理, 明确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有效的行动措施, 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并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绩。从组织角度看,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保证组织未来人才的需要而且能使组织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 实现组织与员工的双赢。针对员工的沉默行为,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3.2.1 帮助员工重新认识自己从员工沉默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 员工对自身和组织都缺乏一种实际准确的认识。

打破沉默, 就需要帮助员工重新找回自我。组织首先应关心员工, 了解其真正的职业兴趣、工作能力、特长、优点及不足之处, 掌握其心理需求,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帮助员工保持兴趣, 发展能力, 并让其取得成功体验, 鼓励其融入组织, 进而提高其在组织内的满意度。对员工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动机和职业价值观等做测试和分析, 帮助员工重新认识自我, 进而为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探索、调整职业与自我发展方向等职业规划工作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3.2.2

帮助新员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组织应将组织的发展规划以及员工在本组织中可行的各种职业生涯路径 (如技术路径、行政路径、技能路径) 、发展空间以及相应要求全面地展示给员工, 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制度, 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相应的帮助, 激励员工在为组织贡献力量、做出成绩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目标和自我价值。在帮助员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时, 既要结合员工的绩效表现, 也要适当地观察员工工作以外的其他特点, 比如在集体娱乐活动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表现, 通过工作内外的全面认识, 可以使确立的员工职业生涯目标更加科学合理。

3.3 转变培训模式, 构建学习型组织

通过建立培训体系, 改变培训的传统模式, 在组织内把培训演变成团队学习, 逐渐构建成学习型组织。通过采用以系统思考为核心的五项修炼方法对员工进行培训, 逐步改变员工沉默的现状。通过培训引导员工改变心智模式, 不断自我超越, 重建对组织的归属感。在培训中, 加强组织与员工的沟通, 建立员工的共同愿景, 凝聚组织上下的意志力。把传统的培训模式转变成团队学习, 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学习, 在学习中深度汇谈, 进行思想碰撞与疏通, 减少组织内人员间的相互猜忌, 形成团结、协调、和谐的活泼氛围。学习型组织的建成也就是组织自我培训体系的建成, 组织就能够通过员工思维的更新、认识的提高, 上下达成共识。员工努力的方向一致, 也乐于为组织的目标共同奋斗, 打破沉默为组织的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3.4 建立培训激励的机制, 鼓励员工开拓进取

员工的激励因素主要源于自身欲望, 外界的激励因素作为辅助性激励必须依从于自身欲望, 最佳的激励效果是内外渗透、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对员工的激励将从对工作过程的操纵式转变为对工作目标和员工心理的契约式的激励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 打破员工沉默, 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来培育其不断进取的欲望, 培训激励正是打破员工沉默的主要途径。培训激励是指给员工提供培训及学习机会的激励方式。组织为员工搭建一个培训发展的平台, 鼓励员工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激励员工不断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持续就业能力以及积极为组织发展贡献力量。为了保证培训激励的有效性, 组织应建立培训激励的机制, 进行制度化管理, 按照指导性的设计程序设计出培训系统。组织可制定出培训基本程序, 如培训需求评价→确定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法→培训效果评价等。

参考文献

[1]Morrison E W, Milliken F J.Organizational silence:a barrier to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a pluralistic worl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 (4) :706-731.

[2]Pinder G G, Harlos H P.Employee silence:quiescence and acquiescence as responses to perceived in justice[J].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1.20:331-369.

[3]勾朝卿.企业员工沉默的根源及对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10) :83-85.

[4]Dyne L V, Ang S, Botero I C.Conceptualizing Employee Si-lence and Employee Voice as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3, 40 (6) :1359-1392.

[5]林舒, 郦先春.家族企业关键员工心理契约的维护[J].特区经济.2005 (2) :68-69.

[6]沈选伟, 孙立志.组织沉默的文化根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 (6) :94-95

[7]张霞.沉默--组织发展的无形杀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 (12) :121-123

[8]Bowen F, Blackmon K.Spirals of Silence:The Dynamic Ef-fects of Diversity on Organizational Voi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3, 40 (6) :1393-1417.

[9]段锦云.沉默:组织改变和发展的阻力[J].人类工效学.2007 (2) :69-71.

[10]周三多.管理学 (第四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儿童画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 篇9

关键词:儿童,绘画,教学

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 对一切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感受、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方式, 能够反映出儿童的心理、智力等发展水平。青少年宫的儿童绘画教学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 不断改善儿童绘画教学。

一、儿童画教学现状及问题

儿童绘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授儿童如何绘画, 使儿童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和技巧, 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完善儿童的身心健康, 并有利于儿童精神文明的构建, 在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培养儿童的艺术思维和创造能力。笔者从事儿童绘画教学多年, 从中发现儿童绘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儿童绘画教学一般遵循儿童家长对绘画规则的认知经验, 以成人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儿童绘画的好坏, 决定儿童学画的过程和结果。这种教学上的偏差扼杀了儿童对绘画最原始的认知和丰富的想象力, 还丧失了教学中对儿童绘画潜力的挖掘, 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现, 影响了儿童画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不利于儿童在学习绘画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 (2) 儿童绘画教学容易造成儿童误入模仿绘画的歧途, 使儿童绘画形成鲜明的“样式化”和“概念化”, 违背儿童学画的根本目的, 错失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机遇。 (3) 儿童绘画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儿童绘画心理及绘画阶段规律的认识, 单纯按照教师的意图和经验去组织教学, 不利于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观能动性, 无法体现儿童的创造性。

二、儿童画教学的改善策略

1.掌握儿童绘画审美评价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 无法与成人相比, 对绘画的审美评价好没有完全形成, 与成人对绘画的审美存在一定的距离。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看, 儿童时期天真好奇, 智力处于发育阶段, 对新鲜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从认知思维特点来看, 儿童绘画一般是根据对新鲜事物的感知, 凭借主观想象力,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随意的绘画, 因此儿童画常表现为离奇的、夸张的, 但这并不能表示儿童的绘画不符合审美。在儿童绘画教学中, 首先应对儿童绘画有正确的认识和审美评价, 在绘画中发现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创造力。因此, 在儿童绘画教学中, 正确掌握儿童绘画审美评价, 改变传统对儿童绘画的评价理念, 才能真正提高儿童画教学质量。

2.明确儿童绘画教学目的

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不是抄袭与模仿, 否则只会扼杀儿童对绘画的天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儿童绘画的目的是通过绘画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以及思维、想象, 这种表达方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所致。因此, 在儿童绘画教学中要明确教师教儿童绘画的最终目的, 从教学目的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 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教儿童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技能、技巧, 引导儿童注意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 并发挥创造力将事物画出来。儿童美术教师不仅具有绘画教学技能, 还要学会引导儿童, 避免过分规定儿童绘画内容, 不能以成人的审美标准去刻意修改儿童的绘画。

3.遵循儿童绘画阶段规律

儿童绘画阶段规律是从抽象到意象再到具象的过程, 儿童学习绘画的过程必须遵循其学习认知规律, 按照规律开展教学。儿童绘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随着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而发展的, 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置要遵循儿童绘画阶段规律, 以此规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绘画教学方法, 将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绘画能力与教学相结合, 逐步提升少年宫儿童绘画水平。

4.创新儿童绘画教学方法

儿童画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从教学内容出发,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首先,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 例如音乐、图片、故事、小视频等创设教学情境, 唤起儿童学习绘画的兴趣。其次, 有目的地组织儿童在学习绘画过程中参与活动与游戏,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绘画思维的敏感度。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原型变式、诱发想象等方法, 打破儿童在绘画学习中的单一思维方式, 培养儿童绘画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 儿童绘画教学不仅是一项学习绘画的活动, 更是儿童在学习绘画过程中逐渐形成审美能力, 创造美的过程, 也是儿童心理、思维等不断发展的过程。少年宫儿童画教学应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审美价值, 在明确儿童绘画教学目的的同时, 根据儿童绘画阶段规律采用灵活的、创新的教学方法, 激发儿童绘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王明云.美术教学中由儿童绘画向写实绘画转化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32) :157-158.

[2]张莉莉.暗示教学法在学前儿童绘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3.

低渗透油藏改善注水开发策略研究 篇10

1 注采井网

根据前人经验公式测算, 王场油田潜江组注采井间的距离应在180m ~200m之间。根据原有井网基础和滚动开发特点, 实施了调整和滚动布井, 使实际井距达到了200~250m。1995~1998年期间在王广油田采用200~250m井距加密井网提高采油速度, 采油速度从1.06%提高到1.51%, 采收率提高9个百分点, 说明该区以250m左右井网是可以较大幅度提高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 并且在经济上是有效益的。

黄场油田是滚动扩边油田, 不规则面积注水。油田早期投入开发的井区, 如黄22井区黄22~15井组, 黄16井区黄16~3井组, 黄35井区黄35~2井组, 注水初期都见效, 但随着注水量的增加, 部分井在注水一月左右就出现水淹, 另一部分井因注水波及体积下降而出现低能低产。究其原因, 除地层非均质性外,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井距过小。这些井区油水井井距在300米左右, 而注水井裂缝长约200~400m左右, 注水沿裂缝推进后扫油面积过小。而王广、黄场油田油层薄, 油层单一, 一旦油水井形成注水水窜通道, 剩余油难以采出。因此该区采用450~550m井距布井, 有利于避免暴性水淹, 水驱效果较好。

2 注水时机

研究表明, 低渗透性油藏除实施必要的整体压裂措施外, 及时注水补充能量也很关键。因为随着低渗透油层的开发, 人工裂缝和天然微裂缝将随地层压力的下降而闭合, 而这种裂缝的闭合可能是永久性的, 油井产量下降后难以复产。大庆油田对低渗透油藏, 一般都先钻注水井, 先排液, 或者不排液同步投产、投注, 把地层压力下降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使油井生产能力可以保持在原始水平的80%左右。王广区块潜43边水不活跃, 天然能量补给不足, 每采出1%地质储量, 地层压力下降4.75Mpa。因此整体开发过程中, 基本上保证了注水井与采油井同步进行。目前油水井比例保持3:1。如史1井的高产来源于注水井广11~3注水补充能量。

3 注水方式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注水井启动压力高, 注水井周围极易形成高压区, 致使注水压力迅速上升, 甚至达到极限, 其后果是水注不进, 油采不出。为解决这一矛盾, 在西区、王广区从一开始就强化了注水工作, 通过措施改善地层吸水能力, 提高注水压力, 实施高压或超高压增注措施 (低于破裂压力) , 提高注水强度。目前本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保持合理的注采比

低渗透油藏由于一部分水未参加有效驱动, 要用比中、高渗透油田高得多的注采比才能保持油田稳产, 国内外开发经验表明初期用1.3~1.6注采比, 中后期用1.2注采比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王广区块7口注水井注水资料统计平均注水压力22.5MPa, 注水强度8.3m3/d·m, 平均单井注入量55m3/d, 没有超过破裂压力, 月注采比2.26, 保证了初期见效。当井组内油井见效见水后, 为避免注采强度过大导致油井暴性水淹, 适时调整了注采比, 如区块整体完善的第一年底月注采比降为1.66, 1999年又调为1.11, 2000年又随着新的井组完善, 月注采比又上调为1.65, 2001年底在区块基本完善的情况下, 月注采比控制在0.96, 目前累积注采比1.05。

(2) 高压、超高压注水

对于微裂缝不发育的油层单元, 在不超过油层破裂压力的前提下, 通过提高水井注水压力, 增加地层吸水能力来改善和提高开发效果。如王场王广区的王西斜7~3B井组, 注水井王西斜7-3B在系统注水压力下不吸水, 通过对该井压裂增注并装增压泵后, 注水压力由16 MPa提高到30 MPa, 注水量提高到60m3/d, 三个月后, 对应油井见效显著, 产液由39.1t/d上升到67.3t/d, 产油由30.5t/d上升到57.6t/d, 其中王西斜6-2井产量从7.6t/d上升到25.5t/d。目前实施超高压注水8井次, 压力最高达40Mpa以上, 确保了地层能量稳定。如黄10斜-15井在难注的情况下将压提高到40Mpa, 使对应的物性较差的油井黄12-15井由压裂投产时初期产量2t/d提高到目前的5t/d左右。

4 结论

合理的注采井网、早期注水和合理的注采比是低渗油藏保持注水开发效果的关键。

摘要:王广、西区、东区、黄场油田低渗透油藏, 发育北东和北西两个方向的自然裂缝和人工裂缝, 影响了注入水的推进规律, 使得在裂缝不同部位的油水井呈现出不同的注水开发特征, 产生了不同的开发效果。通过早期注水, 掌握合理的注采比及不稳定注水、高压注水等工艺, 提高了油藏的产量和采收率, 收到较好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低渗透,裂缝,注水,水线

参考文献

[1]李道品.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2]韩耀萍.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A].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全国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论文选[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3]李道品.论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要矛盾和改善途径[J].世界石油工业, 1998, 5 (10) :44-48.

改善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若干策略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学;听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45-2

英语听力(listening comprehension)技能的培养是综合技能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对句子、文章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一、干扰听力教学的若干因素

1.语言因素

1)语音知识。人们往往通过语音来辨别所听内容。因此,掌握英语语音是提高英语听辨能力的基础。错误的语音会对听力产生误导作用,如果长期接受错误的信息刺激,就会造成信息传递障碍或信息传递错误,从而导致听力理解中的“休克”现象。许多学生的问题就出在语音上。另外,在现实生活中,语音很少是单独发出的,常常是几个音组合在一起,这就难免相互影响,产生语音上的变化,这在快速话语中尤其明显。英语中常见的语音变化有同化、加音、省音、连续、失去爆破、弱化等。学生未掌握这些知识,就会导致辨音能力不强,影响听力效果。

2)词汇和短语。学生要想提高听力水平,除了解决语音问题之外,还要特别重视词汇和短语的学习。如果对词汇和短语不熟悉,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一碰到生词或难句会很自然地将注意力放在这些词、句上。这样就跟不上说话者的速度,妨碍对所听内容的理解。

3)句法等语法知识。词汇被誉为构建语言大厦的“砖瓦”,而句法则是使这座大厦拔地而起的“框架”。句法等语法知识是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有声材料的必要条件,为我们判断动作发生的时间、动作的执行者或承受着以及虚拟等情况提供必要的依据。如果语法知识不牢固,也会直接影响听力理解效果。

4)母语干扰。部分学生听到一段信息后,习惯用中文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这样,就影响了听力反映速度及对内容的理解。

2.非语言因素

1)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民族的社会文化状况千差万别,其言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学生的知识面和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学、教育、哲学、科技、艺术、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有时能起关键性的作用。例如,有一篇听力文章中一句话:“Its called Sure Thing and the odds are 16 to 1.”,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理解,但如果了解了曾为欧洲第一运动的赛马运动的赔率的概念,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该句的意思了。

2)知识面。听力考查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读书、足球明星、有奖销售、预定房间、度假、工作安排、采访等。如果知识面广,对所听到的内容熟悉或有所了解,会对听力理解有很大帮助。反之,知识面狭窄,则不能充分理解所听内容。有的听力材料中出现Water gate scandal(水门事件),因为这件有关美国总统竞选的丑闻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的学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也是缺乏背景知识的一种表现。了解英语背景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还有助于增强阅读能力,提高英语水平。

了解这些影响听力效果的因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自我,逐步改进。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准确地加以辅导,对症下药。针对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提高听力树立信心,消除畏惧心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训练,从而提高听力教学效果。

二、提升听力教学的若干策略

1.强化语音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音知识和词汇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跟读录音,让他们体会英语的语音、语调、重读、弱读、意群甚至韵律。另外,听力理解的关键是“搜索记忆”。如果记忆里有关于该信息的一系列知识体系,已有的知识体系就能与刚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头脑中便能形成概念;反之则不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储藏,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资料、积累知识、善于记忆的好习惯,以备听力理解时随时提取使用。

2.科学设计听力训练材料,提升学生的兴趣。听力理解的过程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稍有走神,有关信息便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应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计听力材料,高效地上好每一节听力课。

3.听与说、读、写结合训练。说、读、写活动在交际活动中与“听”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对听力都有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听力教学中,不能唯“听”而“听”,必须将“读”、“说”、“写”活动也纳入“听”的范畴。即除了“听”本身外,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围绕所听材料和其他话题展开“说”的活动,培养学生大声朗读,背诵一些琅琅上口的好篇章,博览群书,尤其是多读关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书籍,还要训练学生听力速记和限时写作的能力。

4.精听与泛听结合训练。精听,即让学生不仅要听懂文章的主要意思,还要听懂一些细节性内容,甚至每个句子、每个单词都要听懂。泛听主要指一种不拘泥于细节而着眼于了解大意或接受熏陶的听力活动,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泛听是对精听的一种必要补充。因此,除了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精听训练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机会涉猎多种有声材料,拓宽知识面,培养“听觉”理性,完善听的能力。

三、改善听力应试的若干策略

1.理解主旨、要点。

任何一段对话或独白总会围绕一个主旨或一个中心思想展开。有时主旨和要义会比较明确,有时则会贯穿整个对话或独白。做这类题,要全面理解对话内容,听录音时要把握中心思想,要从语篇整体水平上去细听和理解,切忌为一词一句所困,在次要信息上纠缠。不能因听不清一个单词或句子而停顿下来去猜、去思考。应集中精力应付下一题。听录音时,重在听懂意思和内涵,捕捉文中所涉及的7个W(what, when, where, which, who, whose, why)和6个H(how many, how much, how long, how old, how soon, how often)等。

2.通过预测和预览获取信息。

一般的听力材料中都会就一些具体信息设置问题,如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回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听懂具体的内容。预览和预测必不可少,要充分利用好播音前及间歇时间预览题干和选项进行预测。预测分为三个阶段:1)听前预测;2)听中预测;3)听后推测。这样,就会的放矢,有所侧重,提高答题的正确率。推测活动贯穿听力理解全过程,学生听完听力材料后,应前后联系,利用后面的信息补充完成前面的信息中有疑问或漏听的信息,再加上听前、听中的预测进行推理、分析和修改,从而提高理解的准确度。往往在三个备选答案中,两个是干扰项。干扰项的词或短语常是对话中出现过的,或已被否定或张冠李戴或部分不准确。千万要细心冷静。

3.边听边记,记住人物、数字等有关信息。

听录音时,要采用自己习惯的速记方法,快速,准确、简要地记下有关信息。如有关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记录,这类题主要用于考查时间、距离、价值、数量等。因而,应熟悉数字的读法以及它们的表达方式,同时对倍数、分数、百分数的数量概念以及表示比较的句型结构要熟练掌握。地名、人名、用相关字母代替,单词用缩写,长句抓住主要成分等。

4.判断对话背景和说话者的相互关系。

解这类推断题,要从内容、用语和语气上判断。说话背景的考察多是以where开头的特殊疑问句,答题时应根据对话内容,结合生活常识进行逻辑判断。说话者身份及人物间关系的考察多是以who或what开头的特殊疑问句,答题时可根据所提供的称呼语并结合生活常识进行判断。

5.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一般说来,说话者总有说话的意图,或是提出问题,或是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或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对整个对话的理解,有时是明说出来的,有时则隐含在对话的字里行间,需听者去揣摩或推断。解这类题,除了注意谈话的内容外,还要注意语气和语调,以及一些关键词所表达的情感。

6.心理因素。

人们在听的过程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吸收,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听力内容稍纵即逝,不像阅读材料那样可以反复阅读。不少学生缺乏自信、积极的心理。遇到语速快、背景噪音强的听力内容时,往往过于紧张。甚至,有的学生会把听力题难度想象得过大,从心理上排斥,从而影响听力理解。这一点需要教师反复提醒和训练。

总之,听力训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定会有质的飞跃。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训练方案,并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这样,学生的听力水平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正东,陈治安,李力.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3]陈瑛.高中起始阶段英语听力教学研究[J].中小外语教学,2003(01).

[4]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浅析导游服务质量的改善策略 篇12

关键词:导游,服务质量,策略

作为一名游客, 对旅游服务的体验主要集中在服务质量上, 服务质量越好, 它在同行里的竞争力就越强, 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导游服务, 导游是直接面对游客, 其言行举止都跟服务效果息息相关, 所以导游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业的整个情况。导游是旅游行业最具普遍性的工作, 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旅游人数的增减也会使得导游数量发生变化, 可以说导游是因旅游业而生, 也随旅游业的繁荣兴衰而变化。同时, 也因其对旅游者和旅游业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而获得“旅游业灵魂”之称号。但是近几年各项旅游服务中, 导游服务已成为国内游客普遍最不满意的一项服务。游客投诉最多的是擅自更改路线、增加购物点等, 导游服务声誉很差。为此,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服务水平的导游队伍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 导游服务质量较低的原因分析

当前, 导游队伍素质不高, 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旅游业导游服务质量的整体形象。总体来说, 尽管导游队伍在不断加强, 但还是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相协调, 全国范围内旅游企业导游资源质量普遍不高而且严重不足。

1.1 导游队伍的学历整体偏低

根据国家旅游局2013年最新统计数据, 从我国导游人员的学历结构来看, 导游人员的学历层次偏低, 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占了86.8%;本科以上只占13.2%。综合素质较高的本科、专科、中专 (中职) 旅游院校毕业生较少从事导游职业, 据统计, 全国旅游院校每年毕业生不少于50万, 真正投身旅游业的只有两成左右, 且并非都从事导游工作。

1.2 导游队伍人才结构不合理

根据《中国旅游年鉴》统计, 初级导游与中高级导游的比例失衡, 初级导游占导游队伍绝大多数, 为92%, 中高级导游严重缺乏, 仅占8%左右, 特级导游全国仅有20多人, 可见我国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与日益壮大的导游队伍是极不相称的。另外, 人才的专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存在着不合理, 例如, 从事导游业的人员很多都不是学旅游专业的;80%的导游又为30岁以下;中西部地区导游人才相当缺乏等等。同时, 全国60万导游人员中, 有六七万是外语导游员, 这其中只有3%是小语种导游员,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 外语类导游数量在整个行业里出现结构不均衡的状况, 低比例的数量致使整个占有率偏低, 结构失调, 导致这块长期没有增长。

1.3 缺乏正规的导游教育与培训

旅游业发展这么久, 导游队伍逐年扩大, 旅游市场份额也增长较快, 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使得旅游行政部门和社会培训结构抓住这个大蛋糕, 培训市场火热, 而对于针对在岗位上的导游没有进行定期的培养, 甚至个别旅游公司压根就不对员工进行在岗培训, 导致整个队伍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 从而降低了整个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而现有的培训机构, 采取的培训模式比较单调, 好多内容都没及时更新、脱离实际需求、流于形式、文化层次较低、针对性不强、时间缺乏连续性等, 完全不适应当前旅游业对导游服务质量提出的新要求。

不仅如此, 导游师资还是相对匮乏的, 虽然各地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导游培训教师队伍, 但是针对一些高校的教师来讲, 他们也没有受到很正规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 很多都是借助书本知识和经验,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那些曾经是科班出来的教师, 主要优势在理论知识方面, 而在旅游方面的实际能力有些弱。因此, 即使是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 导游服务技能也不强。

1.4 导游自身素质偏低

随着旅游市场的火爆, 伴随而来的就是游客服务体验较差, 投诉比例渐渐增大, 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较突出和具有某些针对性, 比如导游宰客、让游客在旅游景点强制消费等乱象, 这就发现导游跟相关饭店、购物中心等有利益关系。在实际旅游过程中, 导游对旅游景点讲解不到位, 把游客的旅游时间人为缩短却人为增加购物时间。这些行为都大大损害了游客的利益, 导游因此获取了巨大的收益, 但是这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给游客带来恶劣的影响, 因此, 从根源上来分析, 这其实是导游人员的自身素质问题。

2 改善导游服务质量的策略

2.1 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导游队伍

2.1.1 提高导游资格考试门槛

进入21世纪以后, 我国居民出行时间日益增多, 国内旅游市场得到空前扩大, 不过此时的导游人数却很少, 人员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为了吸引大量的人才进入旅游行业, 旅游报考限制一度降低, 高中毕业生就有资格报考, 随后教育部针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中专毕业生就业发生困难的情况, 导游资格证书是导游进入旅游行业的敲门砖, 在现有的条件下,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这个行业, 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报考高峰期, 峰值超过以往的时间。因此, 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导游整体素质的降低, 导游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 一些被报道的个别案例也会使得导游人员的声誉在社会上受到影响。

2.1.2 用好旅游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

现在我国拥有旅游类专业性院校1300多所, 培养科目比较全面, 各个院校在院系设置上也日趋合理, 关于旅游知识技能覆盖范围拓宽, 对旅游专业学术的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有重点, 这样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性人才。鼓励这些旅游专业人才考取导游证, 走上导游岗位并提供方便。并且, 旅游院校在设置课程时, 应开设小语种的学习, 鼓励学生参加外语导游考试, 这样也能够为小语种导游队伍增添一份力量。

2.1.3 可以聘请民间导游和专家型导游

旅游行业也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 人文知识丰富, 需要一些具有丰富阅历、文化知识渊博的专家来对导游进行培养, 通过长期的理解和领悟, 对景点有深厚的感悟, 这样就能迅速让大家感受景点的历史, 获得情感精神上的升华。因此, 我国众多高校、文化研究研究以及社会培训机构都可以聘请这样的具有指导性的专家前来讲解和交流, 增强知识互补性和共同提升大家的能力。当然, 在民间也存在一批具有丰富经历和广泛了解旅游景点的人, 大家统称为民间导游, 这对于那些不太出名的景点和符合自助游的山区就需要这样的人。

2.2 重视服务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培训, 并努力提高导游终身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由于降低了进入门槛, 大量的人才进入, 这样使得导游人才在素质上良莠不齐, 因此需要各个部门加强对导游从业人员的继续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一是通过榜样的树立让大家看到行业里优秀、职业素养高的导游, 这样可以产生学习效应, 让优秀的人分享从业经验、日常服务标准, 进而影响剩下导游的思想和行为。

二是加强导游人员的岗前培训, 多层次提高大家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能够将服务意识贯穿工作始终。假如通过这样的行为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 那么设立的目的就可以达到改善导游形象、促进旅游市场的作用, 同时也能吸引客源、扩大市场。

因此, 需要有关部门坚持以结果为导向, 把导游培训工作做扎实, 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促进导游整体思想道德的提升, 从而提高导游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2.3 完善导游薪酬制度

导游的薪酬管理一直是个难题。很多导游并没有基本工资, 或者只有很少一部分基本工资, 所以造成导游在带团过程中对回扣和小费的追求, 从而引发游客的反感和投诉。

当然, 国家旅游局已经在不断引入国外导游体系, 和国内的进行综合, 使国内的现行体制与国际接轨, 逐渐缩小国内外之间的差距, 早日让国内的标准和国际统一, 对一些制度上进行一些调整, 一定程度上确保游客的利益和保障旅游市场的秩序。不过怎么才能让导游的福利与这个制度更好地实现平衡, 仍然是个大问题。因此, 在想着提高整体旅游素质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对现有的导游薪酬福利制度进行完善, 切实保障导游福利和工资的权益。

2.4 旅游政府部门应加强导游人员的行政管理

旅游事业的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应加强对导游人员的日常行政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旅行社是否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和劳动用工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督, 尽快将导游人员全面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应该协助导游人员依照我国《工会法》建立导游人员工会组织, 改变导游人员的相对弱势地位, 维护导游人员的合法权益, 支持导游人员的合理利益诉求。

落实和监督旅行社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在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中, 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在培训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现代科技手段, 例如网上培训、电视教学、经验交流、案例教学等, 以学分制的形式开展职业教育甚至学历教育, 以满足导游人员提高素质的需求;还可以开展导游人员素质评估、技能测试和人才测评, 更好地为旅游人力资源市场服务。

3 结语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 旅游业也是如此。希望所有参与旅游事业的人都能尽快认识到导游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促进导游服务质量的改善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如何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已经是旅游业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这不仅需要导游人员不断地提升知识层次、业务水平, 增强服务意识, 同时也需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地完善各种制度, 加大导游队伍建设力度, 进而带动导游服务质量会发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侯伟红.导游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5) .

[2]任春.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 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12 (4) .

[3]王镜, 马耀峰.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新视角——兼论我国导游管理和研究20年[J].旅游学刊, 2007 (3) .

上一篇:党建工作承诺下一篇:建筑照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