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路径

2024-10-23

改善路径(精选9篇)

改善路径 篇1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人们生活质量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依然处境堪忧。查阅国内最近的学生体质调研结果,发现18岁以下的中小学生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有所好转,但是19岁以上年龄组的大学生,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继续下降,除此之外视力不良率出现低龄化、肥胖率有所增加[1]。并且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多次出现学生在体质测试时猝死事件,为此某些学校还取消了中长跑项目,这些事例都在说明控制学生体质下降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故笔者从善治的视角出发,结合近几年来改善学生体质的举措,加以整理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试图为改善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有效的路径。

2 关于善治

20世纪90年代,以里根主义和撒彻尔主义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政策失利,而完全依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经济的做法也同时宣告失败。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治理理论逐渐兴起和盛行,掀起了各地治理改革运动浪潮。但是由于治理也会出现失效的情况,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民主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善治才是实现“善政”,使人类政治发展的最终理想目标。那么,何谓善治?学者俞可平在《全球治理理论》一文中提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2]。善治的本质内涵,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共同管理,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它有10个基本要素:(1)合法性,即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2)透明性,即政治信息的公开性;(3)责任性,它指的是管理人员对其行为的负责程度,(4)法治,即法律成为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5)回应,即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6)有效,主要指管理的效率;(7)参与,这里的参与首先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参与社会政治生活;(8)稳定,它意味着国内的和平、生活的有序、公民的团结、公共政策的连贯等;(9)廉洁,主要是指政府官员奉公守法,清明廉洁,不以权谋私;(10)公正,它指不同性别、种族、文化程度、宗教和政治信仰的公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上的平等。结合善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在本文中出现的“善治”可看成是政府、学校等部门依托于善治理论,将权力作重新分配,进行良好的合作与协调配合,努力实现学生体质“有效的治理”。

3 善治用以学生体质改善的理论意义

3.1 善治的引入有利于协调各责任客体间的关系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部门,工作重心是教书育人,让它单一负责或者说承担改善学生体质的全部重担根本不可能,在改善学生体质过程中,政府仅仅参与了立法保障,自身统筹规划与监督、评估的职责未曾得以充分体现,而社会等责任客体虽然对学生体质表示了深切关心,却未能将自身投入其中,再加上部分学校对学生体质的不重视、敷衍与体育考核的弄虚作假等,各种原因致使学生体质进一步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政府、社会、学校等各参与者事权不明,分工不明确,改善学生体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将善治引入改善学生体质,是对当前改善学生体质这一体制的重大转变,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各责任客体权力的重新配置,有利于协调各责任客体间的关系,在改善学生体质过程中既能使政府担起统筹规划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法律保障,又督促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成绩考核。同时,社会的参与也加强了政府、学校的执行力度、监管力度,亦便于社会资金的投入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场地与设施,家庭的引入也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锻炼的自治模式。

3.2 善治的引入有利于提高改善学生体质的办事效率

近几年,为了改善学生体质所施行的举措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上陷入了短期有效、长期无效,个体有效,群体无效的困境。在改善学生体质上政府始终是“纸上谈兵”,全局上缺乏掌控以及本身监管与执行力度不够强硬,这就致使地方上、学校不重视;再加上社会的低关注与社会公共体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等原因自然造成了改善学生体质的办事效率始终不高。而将善治理论引入改善学生体质,则为政府、学校等部门在采取措施时提供了理论依据,既强化了政府改善学生体质的执行力度,又加快了法律保障机制建设;同时善治的引入也加强了社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促进社会积极开发公共体育资源,在校外也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场地,并且社会的监督权也推动学校认真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多方的协调合作,最终使改善学生体质的办事效率逐渐提高。

4 改善学生体质的“善治”路径

4.1 建立健全法律机制,加强改善学生体质的立法保障

在改善学生体质过程中,政府首先要明确自身权责所在,管办结合,强化自身职能,从大局上担起统筹规划的作用,积极协调好与各责任客体的关系。在法律机制建设上,政府要紧密结合善治理论,既体现其“法制性”的本质特征,保障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由与时间,积极督促社会、学校等部门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又可带动多方参与立法工作,共同完善改善学生体质的法律机制,进而真正实现改善学生体质立法的“透明性”与“公正性”。在监督上,政府要严管严办,如政府可委托第三方不定期巡查全国各地区、学校的方针落实与学生体质情况,并及时上报,把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与领导业绩考核相密切结合,督促社会、学校等部门对学生体质的高度重视,从而推动各责任客体去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2 各责任客体积极参与,共同改善学生体质

将善治引入改善学生体质,就要求社会、家庭等各责任客体要积极参与,从而充分体现善治“参与性”的本质特征。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造成学生营养过剩体能下降。为此,社会各界、各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开展各种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带动学生健身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健身的益处与快乐。同时社会也要继续投入更多的关注与财力,积极开放社会体育场馆等资源,既帮助政府与学校缓解财政压力,又大力发展了体育产业。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长在家里也起着重要作用,当孩子处在家中时,要积极督促孩子养成自觉健身的习惯,引导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从而使孩子不仅能在学校参与健身,更能使孩子在校外也能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4.3 学校要积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善治理论“责任性”的本质内涵,要求学校不仅要搞好教学,更要认真落实改善学生体质的相关政策。学校平时应适当增加体育课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积极向学生宣传健身的好处,重视学生体测工作;多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同时学校还可通过设定奖励来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如:体育奖学金、体育加分等,要求学生只有通过体育成绩的考核才有资格获得奖学金和加分评优等类似此种方式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来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4.4 学生重视自我身心健康,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哪一个学生不想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为了让身体更加健康,学生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学习之余积极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要学会迈开两条腿,走下网络,走向运动场,积极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使身体更加健康,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身体去迎接挑战,走向未来。

5 结语

总之,学生作为祖国将来的接班人,社会的栋梁与家庭的一员,其体质改善任重而道远,需要各责任客体的共同努力,以及积极协调合作,才能遏制学生体质下滑,最终实现学生体质良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1(9):1025-1026.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8.

[3]李吴.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08(4):26-27.

[4]毕红卫.幼师学生体质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2013(20):48-50.

[5]王军涛.中央财经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改革开放,2010(2):106-108.

[6]李洪超.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2):69-70.

改善路径 篇2

摘 要:我国事业单位发展至今,政工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新时期,高效、良好的政工工作更是事业单位稳定运转的可靠保障,同时也是促进事业单位工作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文对重点对目前中国事业单位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以期有效指导政工工作开展,促进其更好为事业单位发展而服务。

关键词:事业单位;政工工作;改善路径

一、新时期事业单位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方法落后

我国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由来已久,在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政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然而于此同时,传统的理念、陈旧的模式和落后的方法也开始随之出现,他们给事业单位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很多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仍然习惯于采用“开大会”的方法将上级的思想理念、方针政策传达给单位员工。但实践证明,传统的会议模式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枯燥乏味的会议内容也不利用员工的理解与接受,甚至遭受员工排斥。

(二)优秀人才缺乏

当下,事业单位正在进行着各项行政制度的改革,职工面临的工作压力空前,出现一些思想负担也在所难免,在这个关键时期,组建一只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政工领导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现实中,事业单位政工部门里很少有党政专业对口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些单位将政工工作交由年纪较大的待退休人员来管理,政工队伍普遍素质低下,工作能力不足,从而很难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也很难满足相应的岗位需要,同时,优秀人才的匮乏也大大阻碍了政工工作的发展。

(三)工作理念亟待改进

政工部门是事业单位为解决内部职工党政思想工作而专门设立部门。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变革发展,政工工作也应该更新理念,开拓创新,以更好满足新时期的党政思想工作服务需求。然而,能真正重视政工工作,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的单位少之又少。甚至很多政工领导自身就存在着诸多思想理念上误区,很多政工领导干部和员工认为,政工工作就是简单地传递一些党政思想相关文件或阶段性组织一些党政思想相关活动以应对上级检查。这种错误的政工工作理念致使很多政工部门忽视了政工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人员也相继出现思想懈怠,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现象,政工工作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新时期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改善路径

针对新时期视野单位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政工工作者要加强创新与转型,从工作理念、工作内容、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做好新时期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创新与改善。

(一)转变工作理念

新时期,政工部门应该树立适应时代需求的、更为科学的工作理念,以为政工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观念保障。在理念更新方面,政工工作人员首先要意识到政工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积极主动,工作有计划、有筹谋,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工作时注重考虑员工感受,将政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集中到员工需求之上。

(二)创新工作内容

事业单位中传统政工工作以“开大会”、发放文件材料和组织集体活动等为主要形式。而在新时期,政工部门应该积极探索工作新形式和新内容,不断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例如,政工部门可以适当降低召开会议的频率,将“开大会”转变为群体参与讨论的形式,在开放的交流环境中,更容易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另外,政工部门领导还应该根据本单位职工特点有针对地开展预防性的工作,对于员工之中的不良思想动态,要早发现、早解决,避免问题扩大化、严重化,这也是提升政工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加强队伍建设

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政工工作队伍是政工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保障,在政工队伍建设方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政工部门专业人才的吸纳。事业单位在填补政工岗位空缺时,必须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招募一些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性人才,不断提高政工部门的人员素质;第二,重视政工部门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单位应定期组织政工工作人员参加一些政工类相关的专题讲座,从而增加其专业知识储备,提升工作技能;第三,加强政工工作人员考核管理,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考核和激励制度推动政工工作人员积极完成本职工作,不断提升个人素质。

三、结语

政工工作是事业单位各项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尤其在今天,市场经济不断变革、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工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事业单位必须要在政工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新时期对政工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工工作人员必须将更多的奋斗激情投放到工作中去,不断突破自我、创新求变、应对挑战,为有效促进我国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改善路径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政工工作;效果;改善;路径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各种矛盾以及问题在改革持续推进中呈现出来集中爆发的态势,而政工工作方面的薄弱进一步放大了这些问题以及矛盾的负面影响,这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认识政工工作效果改善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并根据单位的发展要求,探索政工工作效果改善的适用路径,从而充分发挥政工工作的重要作用,实现单位的健康发展。

一、新时期事业单位政工工作效果

政工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是事业单位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事业单位政工工作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职工工作态度

改善职工工作态度是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重要内容,工作态度的改善是提升员工工作绩效以及单位绩效前提基础。目前事业单位职工工作态度普遍不够积极,工作动力明显不足,政工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化解职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负面情绪,减少这些情绪思想对于工作态度的影响,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2.塑造和谐工作氛围

政工工作效果改善对于事业单位和谐工作氛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年事业单位员工来源更加多元化,而改革又导致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冲突的加剧,加上外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事业单位工作氛围不是很理想。通过政工工作效果的提升,可以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塑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提升民众满意水平

政工工作效果的提升以及改善会带来民众更多的满意,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公共服务,满足民众公共服务需要,通过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带来单位员工责任意识增强、工作态度改善,能够切实做到兢兢业业开展工作,从民众公共服务的视角来改进工作,进而反映到公共服务层面就是公共服务的改善,实现民众满意度的提升。

二、新时期拖累政工工作效果的因素

新时期事业单位政工工作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这直接影响到了政工工作效果,而深入分析拖累政工工作效果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工工作理念僵化

新时期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理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工作理念僵化保守,这对于政工工作效果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拖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重要性被有意无意的忽视,结果导致这一工作理念方面趋于僵化,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积极主动等更加符合新时期事业单位政工工作开展需要的理念,僵化的工作理念导致了政工工作开展效果持续下滑。举例而言,政工工作开展方面,政工工作人员往往都是消极被动等待,有问题了再开展工作,主动性不足,没有做好政工工作的各项安排,这对于政工工作效果来说是一个负面影响。

2.政工工作方法落后

政工工作方法落后对于新时期政工工作效果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拖累因素,不科学的政工工作方法将会直接给政工工作效果带来负面影响,我国事业单位政工工作方法的落后主要表现就是说教为主、开会为主,“高大上”色彩浓厚,做不到深入职工实际,不能够解决职工工作以及生活中存在具体问题,这些方法对于政工工作对象来说很难激发起来其兴趣,更不要说获得的认同。方法落后实质上就是漠视职工的具体需求,没有意识到政工工作的根本目的,缺少从群众来到群众去中的基本工作理念,使得政工人员与职工之间的距离被放大。

3.政工队伍建设滞后

事业单位政工队伍建设滞后是拖累政工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多事业单位因为对于政工工作重视不足,因此在政工队伍建设方面投入有限,导致事业单位没有一支数量充足、胜任力良好的政队伍,进而拖累到了政工工作效果。事业单位政工队伍建设的滞后主要表现就是现有政工工作人员胜任力较差,缺少政工工作方面的知识以及做好这一工作的能力。事业单位不注重专业政工人员的引进以及培养,没有建立公开公平的政工人才招募渠道,没有建立内部完善政工人才培养机制,结果导致了现有的政工工作人员难以适应新时期政工开展的需要,影响到了政工工作效果的提升。

三、新时期事业单位政工工作效果改善路径

面对新时期拖累事业单位政工工作效果的具体因素,本文的认为事业单位政工工作应被上升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并综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破解这些拖累因素,实现政工工作效果的提升。

1.更新政工工作理念

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理念需要根据新时期政工工作的需要做到及时更新,树立更加科学的工作理念,来为政工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观念保障。在政工工作理念更新方面,关键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积极主动的工作理念,意识到政工工作的重要性,政工工作开展中更多去考虑职工的需要,尊重职工的需求,将政工工作开展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都放到职工身上。在具体工作中不仅仅是消极被动开展各县工作任务,同时更要做到主动出击,提前进行政工工作筹谋,从而做到游刃有余的开展各项工作,提升工作效果。

2.创新政工工作方法

在政工工作方法层面,新时期事业单位政工工作方法需要不断创新,紧紧围绕单位职工思想观念、个性特点等方面的新变化,牢牢抓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根本的政工工作方法创新思路,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开会式的政工工作方法,采用职工更加喜闻乐见的工作方法来提升工作效果,举例而言,可以采用参观法、讨论法等等。在创新工作方法方面需要更接地气的作法,将政工工作方法创新与解决职工实际生活、工作困难相结合,从而让职工更加配合政工工作的开展,提升政工工作效果。

3.加强政工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做好政工工作的重要前提以及基础就是构建一支战斗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政工人员队伍,从而为政工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队伍支撑。在队伍建设方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注意政工专业人才的招募,事业单位应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根据政工工作开展的需要,招募一些政工专业人才,填补当前政工工作人员缺口,招募中一定要注意选聘那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的人员;二是要注意对在职政工人员的培训,定期让这些人员去参加一些政工讲座,从而提升其理论知识储备以及改善工作技能;三是要加强政工工作人员的考核管理、激励完善,确保政工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完成份内工作。总之,新时期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事业单位必须要在此项工作的开展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面对拖累政工工作效果的具体因素,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措施,综合从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以及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不断努力。同时也要注意借鉴相关单位的政工工作经验,将这些经验做到为我所用,结合单位自身的情况进行变通,从而实现政工工作效果的持续上升。

参考文献

[1]李江红.浅谈事业单位政工工作内容与形式的创新[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3年1期.

[2]刘晓燕.浅析事业单位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年5期.

[3]严格.事业单位政工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J].魅力中国,2014年25期.

改善路径 篇4

关键词:立案预登记,运行现状,制度规范

2012年底, 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订, “为贯彻落实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的先行调解制度, 有利于加强当事人诉权保护, 有利于从源头有效化解涉诉纠纷”, 各地法院纷纷发文推行立案预登记制度。该制度预期是在法院受理起诉时, 将部分适宜诉外解决的矛盾通过先行调解、另行联动协调处置等处理方式来进行引导分流, 其针对对象是民商事立案。立案预登记符合目前“大调解”政策和多元纠纷解决模式的提倡, 对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矛盾、提高司法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其作为审前程序, 具有暂缓正式立案的特点, 实际运行中容易出现异化, 需规范起来。

1 困境中寻找平衡:制度价值考察

受制于法院“案多人少”困境, 更是由于司法独立及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的无法实现, 立案预登记通过将大量案件进行诉前分流很大程序上起到了案件分流、节约司法资源的效果。

1.1“案多人少”命题的真伪

中国正处于举世瞩目的经济与社会转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纠纷涌入了法院, 而法院的人员却未有大量增加, 这造成了目前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我国法院的审执结数量从1978年的61万件, 增长到2012年的1200多万件, 是1978年的20倍。而法官人数仅从1978年的6万余人, 增加到目前的21万余人, 是1978年的3倍多, 但与案件增长幅度相比, 显然不成比例。

然而, 一些学者却认为“案多人少”是个伪问题, 理由有:一是根据上述统计数据, 直接以案件总数除以法官总人数, 得出我国法官年人均办案量不足58起的结论。二是与欧美国家的法官年人均办案相比, 认为我们法官人均办案量偏低。如2004年美国50个州地方法院收案总数为4519万件 (包括刑事、民事、家庭纠纷和未成年人案件, 不包括交通案件) , 而当年美国地方法官共有27861人, 人均年处理案件数大致在1600余件, 这远远高于中国法官人均办案量。

其实, 司法界实务人士都知道“案多人少”矛盾在法院是确实存在的, 且单靠法院自身难以解决。我国地区间经济差异大, 案件分布不均衡, 面临“案多人少”困境的法院, 主要是京粤江浙沪等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基层法院。如江苏省各级法院2012年受理案件已经突破百万, 较2007年增长43.21%。全省一线法官人均结案141.30件, 个别基层法院一线法官人均结案数达455.17件。其次, 由于诉讼模式的不同, 美、德、日等发达国家虽年立案量巨大, 但其通过诉前或审前对案件的分流引导, 真正进入庭审阶段的案件只有其收案量的10%, 大量纠纷在审前就通过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或简便程序化解了。

1.2 立案预登记与诉前分流

我国立案庭因实质审查使“立审分离”的原则得不到贯彻, 一定程序上混同了立案和审理, 并使得诉讼便民咨询与纠纷引导成为一项与审查立案同等重要的工作重心。诉前分流的渠道有: (1) 没有被告参与而依职权作出不予受理的口头决定。 (2) 经双方当事人参与并同意的解纷尝试。在上述两种情形下, 达成实体协议的案件均可能了结纠纷, 因而不必再予立案;未达成协议的, 原告请求重新启动起诉审查程序的, 则进入正常的实质审查程序。那些经简单审查后予以立案并进入法院调解途径或速裁程序的简易处理, 属于诉后分流, 不在此讨论之列。

在目前我国民事纠纷占法院纠纷90%比重短时间内无法降低的情况下, 立案预登记作为一项民商事立案诉前分流措施, 暗含着在立案便民咨询之后, 为保障当事人诉权与监督立案审查权, 对诉前分流进行登记, 并随时跟进这些案件的处理, 力图将这些纠纷矛盾通过多元纠纷解决模式消化掉, 减轻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

2 变形与异化:运行现状分析

立案预登记因其抑制直接立案的特点, 在实际运行中也成为了一些法院一些部门打着“诉调对接”、“ADR解决机制”的幌子对其进行滥用通过人为选择案件来达到提高业绩的目的, 造成了新一轮的立案难。

2.1 立案启动难与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作为一种准司法判断行为, 立案自由裁量权是指立案法官在审查起诉时,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 对案件的主体适格性、管辖依据等进行审查, 并决定是否受理。由于立案审查受理行为排除对方当事人的参与, 封闭性过强, 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性严重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自由裁量权被滥用。人民法院如何审查起诉, 为什么受理, 为什么不受理, 都不公开原因, 立案自由裁量权极易被滥用。

滥用体现在立案预登记, 就是把一些案件隐形在“登记”环节, 让审判人员从中自由挑选, 认为可以审结的才拿来立案, 不能立案的便装进“登记”这个口袋, 制造出审理效果形势大好的假象。而对如土地纠纷、职工下岗等涉及面广、敏感性强、社会关注高的案件, 虽然法院通过预登记搁置立案的方式消除了法院的风险, 但是纠纷与矛盾并没有实际解决。另外, 当涉及到法院业绩考核、年底未结案数量等方面上, 预登记极易被法院拿来做延缓立案的方式, 通过先行调解拖时间, 让大部分案件都过一遍调解, 挑选简单案件进行裁判, 导致一些疑难、复杂案件难以及时解决, 造成新的涉诉信访的产生。

滥用立案自由裁量权亦不利于保护当事人诉权。诉权是当事人进入审判程序解决纠纷的基础, 符合民事诉讼法起诉条件的当事人, 都有权到法院起诉, 有管辖权的法院也必须受理。立案法官则通过运行立案自由裁量权审查起诉, 在当事人无滥用诉权的情况下, 对所诉纠纷分类并受理立案应是理内之意。

2.2 执行立案预登记的盛行

执行立案预登记因其可以粉饰执行实绩, 在一些地区法院颇为盛行。其主要做法是通过对执行立案进行预登记, 查证执行对象有无执行能力, 如有执行能力且可以执行, 则进行正式立案;如无执行能力无法执行, 则通过预登记归档, 待执行对象有执行能力时再予执行。

实际上这是对立案预登记的曲解, 立案预登记的目的是通过诉前分流化解矛盾、减轻审理压力, 其针对对象是占审理案件数量90%以上的民商事纠纷。执行权是法院通过强制措施使得执行对象履行义务、保障司法权威的方式, 法律设置了申请期限和案件执行期限, 目的就是要督促当事人及时行使请求权, 执行人员及时有效作为, 防止案件久拖不结。执行预立案登记采取“以结定收”, 让大量案件滞留在登记环节的做法, 规避了立案监督和案件流程管理监督, 等于钻了业绩考核的空子, 导致新的执行难。

2.3 诉累增加与矛盾激化

当事人将纠纷诉至法院, 在符合民事诉讼法立案受理条件基础上, 期望通过司法裁判, 在法律上一次性解决其纠纷, 裁判内含的最终解决原则符合当事人的预期。无论分流引导到哪个解纷方式, 如解决不成, 当事人还是要把案件提到法院起诉, 在时间、金钱上耗费颇多。很多当事人法律知识欠缺, 他不知道“预立案”与正式立案有什么不同, 认为反正法院接受了申请, 就是一样的效力。等到当事人弄明白“登记”是怎么回事时, 已白白浪费了不少时间;待到要求正式立案, 还不知道原来的材料在哪里。这不但增加了当事人诉讼成本, 也损害了司法公信力。

由于现实中某些法院出于维稳考虑对一些某些敏感案件或需其他部门协助解决案件受理的限制, 虽进行了立案预登记, 但是纠纷并没有得到解决, 只是争议被搁置了, 如果一直得不到解决, 容易产生涉诉信访及对抗性事件。

3 对接中纠偏:流程规范动态追踪

为使立案预登记制度真正起到分流纠纷、提高司法效率的作用, 就必须完善其运行机制、对接机制并对立案自由裁量权进行监督和考核, 而如像执行立案预登记此类弊大于利的司法机制则应予取消。

3.1 完善运行机制

(1) 立案审查权的限制。有权力即有义务。建立立案阶段法官个人负责制是限制立案审查权的较好方式。在立案审查过程中, 法官既然享有自由裁量的权力, 那么也应设置相应的责任, 这种责任应由法官个人来承担, 才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现在全国法院盛行的法官考核机制, 包括对立案庭法官的考核即是应用这一制度的一个反映。特别是对于法院裁定不予受理的案件, 应当要求立案法官必须充分说明理由,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建立立案执法档案。

(2) 全程跟踪的建立健全。立案预登记是一套完整的制度, 而不是对案件一登了之。必须进行流程控制, 在每个时间节点上对做了什么、该做进行管控与提醒。如纠纷不能得到调解, 须立案受理, 保护当事人的诉权。

(3) 绩效与考核的改进。由于实行立案预登记, 立案法官的工作更忙了, 往往一个案件调解完毕后当事人来确认调解协议需要再立一个案, 而且责任又很重, 在绩效和考核上给予激励是需要的。激励可以是物质上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另外增加临辅人员进行协作也是有必要的。

3.2 对接诉外纠纷解决模式

(1) 诉前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数据显示, 诉前调解是解决诉前分流纠纷的最主要方式。调解机构有法院调解窗口、镇街地方调解委员会、司法局、派出所、政府部门等多个机构。对于调处完毕的纠纷, 符合人民法院处理范围的, 引导当事人自愿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经过严格把关后, 纳入人民法院案件管理体系;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 不收取任何费用, 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2) 联动协商机制的建立健全。实践中, 一般有两类纠纷会与党政机关等法院外组织产生联系:一类是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 引导群众到有权机关申请处理;另一类是属于法院受理范围的, 但法院暂时不宜处理或处理了也无法做到案结事了的, 需要其他机关的协助配合。联动协商机制主要是指在第二类情形下, 法院与所涉机关部门的协商解决制度。

我国作为一个非自治型法治国家, 对于社会效果的过度强化及目前司法制度与司法能力的有限性, 通过联动协商以至于真正解决纠纷是十分有必要的。

联动协商机制可以通过突发事件联系机制、责任部门管辖划分、定期的多部门联席会议、司法建议书及时反馈跟进机制等方式进行, 具体的内容还需在实践中深化改善。

3.3 取消执行立案预登记

执行立案预登记的设计初衷是法院针对占执行案件20%左右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 (包括虽有财产但不宜、不能执行的情形) , 从工作方法出发, 通过立案时的预登记从而减少积案、提升执行效率、缓解执行压力。

但执行立案预登记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是缺乏法律依据, 使案件处于流程管理监督之外。《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法院自收到执行申请书七日内须进行立案。执行预登记则完全规避了这个规定, 使得后续的执行审限、强制措施等都无法在时间上掌控。

二是掩盖实际执行效果, 打乱正常执行秩序。预登记使大量案件处于立案和执行状态之外, 这给不作为预留了很多空间。同时执行工作中后续工作的启动必须以执行案号为内容, 预登记号不能也不应成为执行工作的启动点。虽然预立案在“执行结案率、未执结率、执行周期”等指标表现优异, 但是实际上是弄虚作假, 反映不了执行工作的实际, 到头来影响案件质量。

综上所述, 在目前应对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有程序终结这一法定结案方式的情况下, 执行立案预登记弊大于利, 预登记的做法极易产生弄虚作假、掩盖真实情况的现象, 取消执行立案预登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傅郁林.中国民事诉讼立案程序的功能与结构[J].法学家, 2011, (1) :108.

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路径分析 篇5

一、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一) 小微企业受制于行业选择的限制, 利润率偏低, 经营不稳定, 较银行融资标准有较大差距

除极少数小微企业属高科技或高端产业链中的企业外, 国内绝大部分小微企业多属产品初加工或资源型企业, 先天性投入不足、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且缺乏自主品牌、对环境污染较重、安全系数较低等等, 是小微企业的共性问题。在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剧烈动荡、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日趋严格的大背景下, 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始终徘徊在生死线上。同时, 由于小微企业在管理上大多带有小作坊式家族管理, 在规模比较小的时候, 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当企业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 原有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具备专业素养的经营管理人才, 导致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低下, 难以实现有序发展和做大做强, 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小微企业关闭、歇业的结局便不可避免。银行面对这种状态的小微企业, 在信贷发放上自然会收紧银根、谨慎操作, 维恐产生呆账坏账而造成银行资金损失。也就是说目前多数小微企业的经营水平与还贷能力达不到银行的现代企业标准, 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 小微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 企业信用较差

目前小微企业在产品销售上多采用现金交易方式, 企业关联关系复杂、隐蔽, 经营风险不易被银行认知和监控。同时, 多数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 极个别企业甚至存在多套账本, 银行莫辨真假。同时, 受企业经营者学识能力与经营视野的局限, 部分小微企业经营投资行为较为短视, 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 把很大精力放在钻政策空子和行业监管漏洞上, 导致一些小微企业的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经营风险很大。一旦政府加强监管, 这些小微企业就成了清理整顿的对象。还有一些小微企业缺乏诚信意识, 借贷不还、欠账不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以各种名义和方式逃废银行债务;一些生产正常的企业也由于当前的融资环境, 害怕贷款归还后难以重新获得贷款, 通过多头开户、资金不入账等方式不履行与银行的还款协议。上述种种都导致银行与小微企业相互缺乏基本的信任。

(三) 银行现代经营管理制度的持续完善, 导致银行信贷门槛不

断提升

近年来, 银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初步确立, 市场化、集约化以及效益性和安全性, 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经营方式及其首要目标。在这一大环境下, 商业银行信贷质量考核日趋严格, 责任追究制、终身负责制也成为商业银行确保效益与安全的有力手段, 使信贷机构与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上的选择余地更小, 审批操作更加谨慎, 银行贷款也相应地越来越集中于还款有保障、风险相对较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工程建设项目, 使小微企业的融资空间进一步萎缩。

二、多策并举, 合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除了各级政府在政策、税收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小微企业加强自身建设、规范经营行为、提高企业信用以外, 金融机构也要积极响应国家要求, 从各个方面努力, 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一) 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专业人员、专享办法、专属产品、专用流程的“五专”服务模式, 进一步优化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审批服务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与保证方式, 支持企业采取动产、应收账款、承包合同、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 支持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同时,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政策,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有效平衡小微企业综合贡献度与违约损失, 适当放宽风险容忍度, 适当简化风险控制流程。

(二) 推进小微企业直接融资, 扩大社会融资总量

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发债和信托融资, 推进小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性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积极推进成长性好、经营管理规范、信用度高的小微企业集合票据和集合债券。

(三) 合理运用利率政策, 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严格执行国家利率政策, 在综合考虑小微企业成长周期、行业特点、区域集群、信用状况、盈利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企业的可承受能力和生产经营状况, 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水平, 尽量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 规范放贷行为, 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

改善路径 篇6

以往学者研究[3]指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思维,转换角色,要做好“服务者”,从点滴做起,努力使患者满意;要落实 “人本”理念,在服务好患者的同时, 善待医护人员。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实现医患双赢。

为实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长远目标,切实服务好患者,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1月12日发布了《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 并于5月29日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2017年)》,提出了全行业“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与进度安排。即自2015年至2017年,利用3年时间,通过10个方面、共35项细节工作的改善,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使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的3年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实现“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单位、 大型公立医院代表和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将其确定为院长、书记担任组长的“一把手”工程和2015年度医院3项重点工作之一,并将任务逐项分解至责任部门。根据“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统一,理念指引与实践探索相统一,弘扬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改善医疗服务的有益经验,促进了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1优化就诊流程,提升医疗服务便捷性

就诊流程的优化可以直接提升医疗服务的便捷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就诊感受。北京协和医院始终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努力践行“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的办院理念,在患者就诊的全流程、各环节提供持续的、序贯的医疗服务和延伸服务, 切实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医院主要经验如下:

1.1多渠道实现预约诊疗

北京协和医院倡导“先预约后就诊”的理念,推行114电话、网络、院内自助挂号机、银行网点及自助终端、 网银、手机APP等多种渠道的全预约挂号,全院预约就诊率大于60%。医院于2015年9月正式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强大的北京协和医院官方APP。 该款APP的设计从保障公众切身利益出发,操作简单、便捷、实用,不仅方便公众为自己及家人预约挂号,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隐私、遏制号贩子倒号。通过APP可在线预约并支付未来7天内所有科室的门诊号源。APP上线仅两个半月注册人数逾10万,APP挂号比例达34.06%,获得了很好的患者和业界口碑。

医院进一步挖掘门诊潜力,鼓励医生增加对外预约号源;对医生预约平台放号情况加以严格监管和定期反馈公示;在绩效考核中增设出诊加分项,提高医生出诊率;增派住院医师出门诊, 解决患者基本需求。多项举措合力作用下,2015年较往年同期,每月约增加预约号源20000余个。

1.2精细化引导分时段就诊、分时段检查

门诊患者完成挂号后,会得到医院提供的就诊时间提示条,引导分时段就诊。在部分科室开展患者报到排序的试点工作,增设自助报到机,特别针对每位医生设置个性化的分时段候诊报到方案,探索有效引导、合理分流的分时段措施。此外,医院将门诊建卡、挂号、 收费窗口合并,缩短排队时间;每季度对医技科室检查预约时长情况进行全院公示,通过绩效考核手段,督促相关科室在检查量增加的情况下仍缩短预约时间,取得明显成效。

住院患者的检查也实行分时段预约。病房医师开具电子检查申请和医嘱的同时,系统自动记账并向医技科室推送预约,减少了纸质申请的审核时间, 使检查时间直降0.5!1天。对彩超、心电图等占用时间短的检查项目,按每半小时为一个时段进行预约;对于相对复杂的检查项目,则按一小时或半天分段。预约时段同时传送给负责接送患者的外勤人员。患者在外勤人员引领下, 按预约时间准时到达检查地点,完成检查后再由外勤人员送回病房,降低了因病人扎堆、争执而产生纠纷的风险,提高了就诊检查的有序性。

1.3多层次落实患者分级诊疗

医院通过积极落实院内分级诊疗、 对接社区转诊、为基层医院培养“健康守门人”等途径,多层次落实国家医改的分级诊疗目标。首先,鼓励来院就诊患者先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就诊,由下级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推荐至相关专业组教授接诊。目前医院有11个科室推出了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不限号等服务政策。年中调查显示,提供了院内分级诊疗的科室,其病人满意度排名明显靠前。其次,门诊部设专人专岗,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百分之百地落实了社区的转诊需求。第三,医院创新性地完成对口支援任务,从过去的门诊、 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会诊等技术帮扶,转向以创建新学科、深化亚专业学科、指导科研等为主的全面帮扶,使被帮扶单位在医疗服务、人才队伍、管理水平等方面整体提升。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负责牵头执行中组部、人社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组团式”医疗援藏任务,派骨干专家团赴西藏开展为期3年的“造血式”帮扶,全面提升西藏自治区医疗服务及管理水平。

1.4信息化建设支撑服务品质

医院引进4套整盒发药机(自动化快速出药系统),采用药品预调配模式。患者交费后,处方信息会自动传到药房,触发整盒发药机以最快速度配好药,患者持导诊单到指定窗口取药即可。目前医院80%以上的药品可进入整盒发药机系统,90%以上的处方调配速度因此显著提高。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药房工作效率,大幅减少了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原来平均需要40分钟,现在只需4分钟,“人等药”变成“药等人”。医院在门诊等区域配备89台自助机,患者可在机器前自助挂号、取号、 缴费,自助查询及打印化验结果、处方、检查报告及影像检查胶片等。医院通过建立手术安全预警信息平台和DRGs统计监测平台,实现了医疗数据的有效记录和全方位监测,为重症会诊、病案存储及案例教学提供了完善的信息。

2立足疑难重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1大力推广疑难重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多学科协作共同解决疑难杂症, 可以优化就诊流程,缩短重症患者候诊时间,提高诊疗效率,普遍提高参与科室的诊治水平,并为患者节省可观的医疗费用。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已成立胰腺、垂体、脑转移癌、炎症性肠病、胸部疾病等多个门诊疑难病会诊中心,每个中心都云集了多位国内顶尖专家,为每位疑难重症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寻求最佳诊治方案,同时在检查、住院及手术等各环节提供“绿色通道”。胰腺疑难病会诊中心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涉及专科达10余个,5年来开展会诊230余场,为全国2000余位疑难杂症患者解决了诊治难题。

2.2创新“红卡”流程,为生命急救打通绿色通道

为更好地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多人集中来院就诊或抢救、身份信息缺失”等问题与无纸化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矛盾,医院通过急诊、收费、 药房、医技检查科室等多科的密切协作,改变按部就班的传统流程,创新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红卡流程”,该流程涵盖了预办理欠费就诊卡、惟一号码病案袋、红卡标示腕带等多项内容, 简化了处理流程,大大提高了抢救效率。“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急救流程的精细化还体现在“操作时间标化”:急诊分诊2分钟上报“红卡”事件,4分钟启动红卡账户,6分钟完成分流准备,8分钟处理科室协调,10分钟人、物全部到位。

2.3优质护理、专科护理并举, 提升护理服务能力

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岗位管理试点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在全国率先建立并完善了护士分层级管理体系。不同层级的责任护士分管不同病情的住院患者, 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的个体化、专业化、人性化的全过程、连续性护理服务。医院积极培养专科护士,开设多个专科护理门诊,为住院患者开展专科护理会诊,在全院开展专科护理培训,使医院专科护理服务能力达国际水平。如医院血友病专科护士是世界血友病联盟护理委员会的委员,并成功申报多个国际血友病基金会科研项目。医院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率先在国内开展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置管成功率为99.0%,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1%,低于国际17.1%的报道。由专科护士管理的腹膜透析中心,多年来腹腔感染率发生情况为每月1次/68.8个病人,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每月1次/24!48个病人。

3完善配套措施,多维度提升医院公信力

3.1透明化考核提升绩效水平

北京协和医院根据国家医改方向、 医院重点工作,不断创新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经逐年调整,业务量指标占比大幅下降,质量安全和满意度指标占比大幅上升,占到医疗考核权重的70%,体现了将医疗质量和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办院宗旨。探索建立“综合+单项”的复合型绩效考核模式,促进公立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和公益性体现。设立月度门诊专项绩效考核,根据医师实际出诊次数和单元工作量情况给予满勤奖和超额奖,保证了门诊出诊医师单元总数和挂号总量,满足了更多患者就诊需求。设立月度手术专项绩效考核,根据手术难度级别、手术台次、医师级别等关键指标,设定不同权重进行考核。通过激励引导,医院三、四级以上手术占比不断增长。加大患者满意度考核权重,引入第三方评价,运用网络、手机等现代化手段,扩大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范围, 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改为出院后调查, 使考核数据更加客观。更为重要的是, 医院将绩效考核结果进行透明化公示, 监督绩效改进,从而激励医护人员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3.2人文关怀精神根植医护内心

2015年医院主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医院创新发展凝人心聚人气。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公益演出三进北京协和医院,艺术家们走到医务人员和患者身旁,用音乐舒缓医者身心。 心理医学科每年召开人文心理技能临床应用系列培训班;肿瘤内科、老年医学科倡导的“安宁疗护”和“舒缓医学” 新理念,赢得了业界和公众的广泛认同;乳腺外科的“粉红花园”俱乐部倾注于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康复;妇产科郎景和院士的名言“医生给患者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已经成为协和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3.3多维度宣传提升公众信任度

医院鼓励支持各级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大众健康传播。医院与各大电视台品牌健康栏目合作,每年选送专家参与录制的各类健康节目逾百期,发表科普文章数百篇,产生了一大批群众喜爱、媒体欢迎的科普专家。专家们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博大V等,为公众提供健康百科知识。多个科室开办患友俱乐部,举办病友联谊会,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为患者身心健康护航。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医院开展各类志愿者品牌活动,“医学新青年”项目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医院还举办了“我与协和同行” 主题征文、书画、摄影比赛、综艺大赛及庆“七一”文艺汇演。获奖作品 《“男”丁格尔的守护》、《门急诊的一天》等微电影通过互联网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协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医院通过对重点工作、专项工作、学术会议、典型人物、成功救治、文化活动等的宣传报道,不断强化公众对协和品牌形象的信任度,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4北京协和医院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成果

患者满意度和社会评价是衡量医院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成效的重要指标。 2015年,医院通过平板电脑现场调查与二维码扫描相结合的调查形式,随机抽取20000人次以上的患者样本量,从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工作效率、服务流程等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本年度前三季度门诊患者满意度得分97.76, 较前两年呈上升趋势;与2014年度比较,出院患者满意度提高了1.4%,门诊患者满意度提高了0.6%。仅在2015年一年内,北京协和医院获评“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机关文明单位”、“全国最受欢迎三甲医院”等多个奖项。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中,北京协和医院巡回医疗队荣获 “最美医生”称号。

5大型公立医院改善医疗服务路径的建议

5.1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全面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技术基础

大型公立医院面临病患人数多、疾病种类丰富、疑难复杂程度高、学科深度分化、院区布局复杂等特点,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借助互联网+,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支撑,针对患者就医全流程不断作出优化完善,进一步缩短就诊总时长,切实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就诊满意度。

5.2立足疑难重症的诊治是全面落实分级诊疗的切入点

不同级别医院根据自身定位应当履行不同的职责。在我国目前的医疗格局下,大型公立医院要始终明确自身功能职责,立足定位,以集中解决疑难重症为己任,主动帮扶基层医院发展,为实现分级诊疗的长远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5.3完善配套措施,制度建设与文化宣传联合发力,督促改善服务行动计划的落实

大型公立医院不仅需要不断丰富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考核的方式督促各部门完成绩效任务,还需要从文化层面进一步强化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价值观念,打造人文关怀环境,塑造良好组织形象,全面提升公众对医院的信任度,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已近一年,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委直属单位和重要参与医院之一,按照计划方案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进行了改善医疗服务的实践,并从优化患者就诊流程、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完善配套保障措施等三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的具体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对大型公立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的路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医患关系,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5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OL].(2015-07-17)[2015-12-11].http://www.nhfpc.gov.cn/zwgkzt/pwstj/list.shtml.

[2]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镇江考察工作[OL].(2014-12-14)[2015-12-11].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2/14/c_1113631786.htm.

改善路径 篇7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监管问题分析

其一,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投资人及社员对合作社财务状况关注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非营利性组织,从事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开展农村社会公益活动,为农民社员提供公共产品,其资财来自政府、捐赠者和社员等各方,是受托经管资财、经营事业。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社会民间捐赠、社员出资、提供劳务所得收入、经营性收入(如代买化肥、农药、种子)、通过各种融资渠道取得的资金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捐赠出资者,不以取得回报为目的进行出资,不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出资目的也不是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追求经济回报,也不像政府部门为了履行职能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根据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产物资的所有权属于组织本身,且不能对其财产物资的权益进行转让、出售,收支节余也不得向出资者分配,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只能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而对大多数经济落后农村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由于合作社自有资金少,社员出资不多且普遍素质不高,民主意识较弱,对合作社民主理财关心度较低,对财务收支透明度设计关心较少,因而不像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出资者那样对赢利性组织及公益型组织的经营管理情况予以关注。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虽不拥有组织的全部资产,却对资产进行着管理,管理者的经济人特性,容易造成他们的个人利益追求与出资者的利益目标冲突,在缺乏出资者对内部人控制现象进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容易给内部管理者利用对资产的实际控制权通过造假牟取不正当个人利益,容易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背离其发展目标。

其二,内部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工作人员较少,不仅业务能力不高,多数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没有进行有效的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法律意识不强,且会计人员往往由合作社负责任人或其直系亲属兼任,缺乏必要的会计职业精神,更缺乏会计职业所要求的制衡意识。而对经营管理者而言,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和运作的最终目的不是利润,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中,也没有利润这一会计要素,这就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形成系统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管理者经营管理的好坏不直接与其利益相关,加之出资者并不对内部人员的行为实施有效的控制,合作社的财务信息披露又缺乏硬性规定和要求。在缺乏外部约束的情况下,管理者责任意识往往不强,不仅不会积极主动地建立严格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而且往往属于管理或故意放任内部控制,致使内部会计控制处于放任和失控状态,常规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严重缺失,从而导致合作社财务管理混乱和缺乏监管,难以分清管理过程中的权责利,从而为管理者利用对资产的控制权牟取私利创造了条件。

其三,外部监督的基本职能界定不清,使得合作社外部监督管理缺位。虽然从理论上说,我国对合作社实行双重管理,即每个合作社都要接受农业管理部门和被授权的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门或工商部门)两个单位的直接监督管理,但在实践上,由于受此类管理部门管理的机构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经注册成立,农业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便很少进行监督和检查,平时甚至是连日常的电话监督都没有,年终只进行例行程序式的报表登记。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监管部门从程序上说应当依法监督合作社是否依法建账,会计凭证、账薄、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要求,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但由于其监督力量极其有限,故实际很难顾及到合作社的会计监督。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从经营性质上说,既不属于市场经济的纳税主体,又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或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所以在监督管理上,不是税务部门的监控管理对象,也不受政府的强制审计和社会审计,从而使其成为游离于外部审计监督的监管之外的“真空”地带。虽然合作社的财务特征和目标追求使得合作社的业务活动有诸多限制之处,但是由于我国对合作社管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甚健全,在政府监督乏力、社会监督缺位的状态下,有的合作社利用政府的免税优惠政策,打着合作社的幌子从事营利性活动,合作社变相成为管理者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二、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监管状况的路径

其一,通过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会计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等会计适用法规与制度的出台,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是如何做到法制健全和严格执法,目前主要还应靠合作社的会计内控制度。鉴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资财来自政府、捐赠者和社员等各方,合作社管理者只是受人之托经管资财、经营社员公益事业。因此,应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会计目标定位修改为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即向资源的委托人报告所委托资源的保管与经营情况。同时,考虑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或当地政府给予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其有义务向县乡政府和合作社所在村社的社会公众交待,因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需要重视合作社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加大对合作社会计岗位设置、会计人员选用、会计人员培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把关和培训力度,使合作社会计尽快实现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同时要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建全“三账一簿”,即总账、明细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固定资产登记簿,统一印制与使用票据,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乡镇农经站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可试行合作社会计乡镇代管,从源头上提高会计信息公信力和会计内部控制水平。

其二,重视社员参与,增强合作社的财务透明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以社员利益最大化为中心开展经营与服务活动,并让社员看到合作社给社员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效和经营业绩,才能调动社员广泛参与合作社经营与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为此,首先,财政部门应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改进,在其中加入明确的会计信息透明化标准,打破现行的合作社财务信息披露方式过于单一、财务信息难以获取、财务信息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的现状,在制度上保证社员能通过多种渠道方便地获取财务信息并进行分析以便评价合作社对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方便社员对管理者进行绩效评估,以及对评估结果的分析给管理者提出新的绩效目标,让社员具有当家做主的感觉,满足社员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其次,主管部门及登记机关应加大对管理者的日常管理力度,强化其应承担的会计领导责任,强化其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最后,会计人员必须注重财务公开的规范性,坚持做到财务信息公开规范化:一是形式规范,要按照实用、方便、节俭的原则,采用公开栏、社员大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公开;二是时间规范,会计人员要按月结账,做到每半年最多一年向社员提供财务公开表一次,如遇重大事项可随时公布;三是公开内容规范,必须把社员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情况作为公开内容,防止公开过程中出现随意性、盲目性,便于接受社员监督。

其三,加强外部财务监督,强化财务管理。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关键,合作社财务除通过加强内部控制进行规范外,还必须有政府的“刚性”监督,为了提高合作社的会计信息质量,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合作社的外部监督,检查其是否依法建账,会计凭证、账薄、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检查会计信息公开的规范性,对于不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财政、民政、工商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严重的,应撤消登记;对于年检时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合作社,应当重点进行检查,会计信息量较大的应邀请审计机构介入,发现直接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打着公益旗号谋取个人利益构成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业绩突出,财务规范、透明度高,深受社员拥护的合作社,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进行广泛宣传,引导社会捐赠资金投入,使其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帮助下尽快发展壮大为重要支农组织,激励其他合作社更好地在法制规范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朝晖、詹万玲:《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问题浅析》, 《审计月刊》2009年第1期。

[2]周以德:《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浅析》, 《财政监督》2007年第6期。

[3]由建勋、何伟:《关于“村财乡管”的思考与建议》, 《农业经济》2005年第5期。

改善路径 篇8

中航工业作为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 也带动所属各级单位掀起了学习和应用EVA的热潮, 作为中航工业发动机的成员单位, 中航工业西航通过多年的实践, 在EVA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本文中, 笔者拟结合西航的应用, 通过对航空发动机企业EVA的现状分析, 提出改善航空发动机企业EVA的一些对策。

一、EVA理论体系介绍

(一) EVA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简称EVA) 最早是由美国思腾思特公司于1982年提出的, 比较简单的定义就是:EVA是在扣除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的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不难看出, EVA的核心就是资本投入是有成本的, 企业的盈利只有高于其资本成本 (包括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 时才会为股东创造价值。其本质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传统的会计利润。

(二) EVA的4M管理体系

EVA概念的提出最初是作为业绩衡量方法引入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此后, 美国斯滕斯特公司以此为基础, 将其扩展应用到企业管理活动中, 形成了一套价值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四个方面分别为:业绩考核体系 (Measurement) 、管理体系 (Management) 、激励制度体系 (Motivation) 和理念体系 (Mindset) 。如图1所示。

业绩考核 (M1) ——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业绩考核体系, 实现以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为业绩考核导向, 并在考核中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行业特点和行业对标等因素, 从股东的角度出发, 侧重于对经营结果的考核。

管理体系 (M2) ——经济增加值是评价企业所有决策的统一指标, 可以作为价值管理体系的基础, 用以涵盖所有指导营运、制定战略的政策方针、方法过程, 以及作为业绩评价指标。它可以促进企业形成资本使用纪律, 引导其谨慎使用资本, 为股东的利益做出正确决策。

激励制度 (M3) ——激励制度可以有效的将管理层和员工获得的报酬与他们为股东创造的财富紧密结合, 实现以激励长期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激励制度, 既体现了经营者价值, 又保障了股东权益, 从而实现股东和经营者双赢。

理念体系 (M4) ——经济增加值考核体系的引入, 是企业发展理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取向等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目的就是要引导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和资源节约之路, 引导企业兼顾近期效益和长远发展, 引导企业突出主业, 突出核心业务, 增强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防范意识, 培育核心竞争力, 引导企业树立资本成本意识, 引导企业关注长期和持续价值创造能力。

二、航空发动机企业EVA现状分析

(一) 资本使用效率不高, EVA水平普遍偏低

中航工业近几年对各单位EVA计算与考核的关注力度逐年加大, 从中航工业划分的产业板块看, 部分配套单位的EVA水平相对较高, 部分发动机单位的EVA水平相对较低。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EVA水平相对较高的多为机载辅机和批产科研事业单位,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其产品附加值高。同时, 由于存在国家投入的科研设备已在科研费中核销, 但在生产中仍可使用, 从而使其资本规模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原因是机载企业普遍研发能力较强、专业化程度较高或集成能力较强、信息化水平发展较快, 企业内部制造流程较短, 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本占用, 从而提高了价值创造能力。

(二) EVA应用的深入性还远远不够

对EVA驱动因素的研究不够细致深入, 存货和应收款项仍然较高, 资产规模增幅较快, 投入产出比仍然较低。EVA的实施不仅仅是指标计算, 它是以4M体系为核心的全面的价值管理体系, 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应用仅仅体现在指标层面, EVA应用的深入性还远远不够。

(三) 各级管理层对EVA考核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重指标、轻考核, 激励与考核力度小, 与薪酬挂钩不紧密。目前, 公司对经营者年薪考核兑现、支付程序还是比较宽松, 对成员单位的考核仅仅是增加了EVA一项指标, 无法规避决策者的短期行为。同时, 培训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仅体现在EVA指标计算层面, 培训宣传的高度、广度、深度远远不够。投资数量大, 回报少, 没有收益的资本成本占用大。

三、改善航空发动机企业EVA的几点对策

要想改善发动机企业EVA水平, 必须着眼于提高盈利能力和降低资本成本, 发动机企业EVA偏低受制于上述主客观因素, 概况起来, 突出表现在资本、技术、管理能力较弱三方面。因此, 从深层次意义上讲可以重点围绕这三点开展工作, 主要对策如下。

(一) 内外并举, 突出主业, 提高盈利能力

1. 多渠道融资, 降低债务成本

(1) 外部融资: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 在资本市场融资和并购重组等方式多筹集资金。企业在进行外部融资时, 要充分降低债务成本, 合理安排债权债务结构, 对筹资方式的最佳组合, 对筹资风险进行管理。

(2) 内部融资:企业要发挥内部融资的低成本效用, 尽量缩短账期、及时催收账款, 清理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积极盘活存量资产, 减少存货占用, 特别是待处理品问题, 尽快处理积压物资, 及时处理闲置、过时、未使用的固定资产。

2. 优化资本结构, 控制股权成本

可以从控制资产负债率入手, 同时利用战略投资者稳定有效的投资帮助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实现突破式的发展。

3. 大力开拓市场, 提高收入水平

牢牢把握住价值创造这一关键点, 通过采取国内、国际并购重组和发展第三产业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 寻找经济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以价值创造为尺度, 正确估量企业在跨越式发展中所面临的速度与风险的平衡点。

4. 对现有资产进行全面管理, 降低资本成本

重点是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的管理。采取的主要方式有:处置不创造价值的资产;调整现有资源配置, 改善现有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对长期投资进行账务梳理, 将投资回报率与资本成本率进行比较, 权衡利弊后再合理配置资源, 严格投资决策控制, 所有项目都要进行资本成本的评估, 提高总体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

5. 突出主业

可以适当外包非主营业务和加大内部整合力度, 提升现有资本的使用效率。

(二)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营造持续发展的优势

1. 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核心竞争力

目前, 企业的科研投入主要依靠国家, 自主投入非常少。企业要加大对资金投入, 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2. 加大体制机制改革

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 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 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的机制;建立承接技术开发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 走厂院结合的道路。

3. 加速技术人才的培养

发动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还受制于技术人才的缺乏, 影响了企业价值创造力的提升, 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也是提高EVA的关键因素。

(三) 创新思维, 将EVA与现行管理工具结合, 共创企业价值

1. 将EVA理念融入全面预算管理

通过全面预算层层分解EVA总目标, 最终建立以EVA为核心的预算指标体系, 保证EVA目标的实现。

2. EVA管理要与综合平衡记分卡 (IBSC) 相结合

中航工业西航在全面预算与EVA、IBSC融合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公司将EVA指标纳入公司平衡计分卡价值与目标维度, 作为单项考核指标。具体做法为:一是改进各生产单位全面预算指标体系, 重新梳理各生产单位预算指标, 并重新设计EVA指标计算方法, 将影响EVA实现的关键驱动因素层层分解细化为各类指标, 按主次分三个层级, 作为EV A核心指标的支撑;二是改进业务职能部门全面预算指标体系, 重新梳理各业务职能部门预算指标, 并有重点地选择关键指标在各部门编制的平衡计分卡的价值与目标维度中体现;三是改进各子公司全面预算指标体系, 引入EVA、收入、净资产EVA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经营现金流量占负债比等5-8个指标, 并有重点地选择关键指标纳入各子公司的IBSC的价值与目标维度;四是明确预算目标值。

3. 以EVA为核心, 建立内部报告体系

整合内部信息系统, 以EVA为核心, 创建系统化的EVA报告体系。引入EVA营业收入比、净资产EVA率等比率类指标, 编制以EVA指标为核心的内部报告, 以及时、准确地跟踪预算执行情况, 反映价值创造过程。

4. 加强全价值链成本管理

积极开展EVA在生产单位的实践应用。一是要创新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 将资本成本融入到成本管理中, 树立“全成本”理念, 既考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情况, 又考虑资源占用情况, 使成本费用控制点变点更为全面, 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具有更大的决策合理性。二是要开展以EVA为导向的全价值链成本管理活动。对全价值链的成本分类进行管理:分为生产成本 (材料费、制造费用、专通用工具、外委加工费) 、质量成本 (废品损失、鉴定成本、预防成本、外场服务费、) , 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

(四) 改革激励机制, 保证EVA指标考核体系有效推进

中航发动机公司在制订各成员单位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年薪管理考核办法时, 应该适当引入经济增加值激励制度, 借鉴奖金库原理, 鼓励各单位经营责任者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决策, 避免短期行为, 实现价值创造的持续增长。各单位主要领导年薪要与EV A的增长紧密挂钩, 要严格控制工资总额, 与企业增长质量紧密挂钩, 加大EV A奖励力度, 引导各单位关注经济增长质量, 对于EV A没有改善的单位不能增加应付职工薪酬。

(五) 理念先行, 广泛宣传培训, 普及EVA理念

EVA最基本的要求在于所有员工包括高管都要接受EVA的理念, 这就需要内部的不断培训和沟通。企业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 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开展自上而下、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的系统培训, 使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形成对EVA管理的认同, 增强员工对EVA等经济指标的理解, 更有利于EVA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 从而营造一种将价值创造作为所有管理活动核心的企业文化。

(六) 实施系统整合, 提高EVA应用的深入性

对于EVA的应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指标层面, 而应将EVA的实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EVA整合了公司的企业文化、战略规划、预算管理、内部报告、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等管理子系统, 最终形成的是一个综合性的企业价值管理系统。航空发动机企业在整个EVA管理体系导入中, 除了在经营理念需要进行转化和调整外, 还需要从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上进行调整, 以实现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理念。

四、结束语

改善路径 篇9

关键词:恶性肿瘤,术后疼痛,效果

恶性肿瘤为一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疾病, 临床表现为患者患病后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疼痛感[1]。近几年来, 我国的医疗技术正在不断的提高, 临床护理的理念以及护理的手段也随之不断的改善, 优质的临床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理念, 其以科学依据作为理论支柱[2], 进而制定最佳的护理方案, 优质的临床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为进一步探究优质的临床护理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我院对2013年我院收治的42例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了优质的临床护理, 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一年中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2例。实验组中男25例, 女17例;年龄为34~78岁, 平均为 (62.15±8.37) 岁。对照组中男23岁, 女19岁;年龄为31~77岁, 平均为 (60.74±8.25) 岁。所有患者在生活中基本可以自理, 同时排除癌细胞广泛的转移和扩散, 病情十分严重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首先向患者提供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 再对其讲解一些关于恶性肿瘤的相关知识, 同时对其给予心理护理,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最后观察放疗、化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并立刻将患者的信息向医师反馈。

1.2.2 实验组:

对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的临床护理。具体的内容: (1) 患者入院前, 由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 介绍患者所住病房的设备及使用方法, 同时介绍该科室目前所处的状况以及住院的规章制度。 (2) 医护人员与家人应多陪伴在患者的身边, 多与患者聊天, 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患者的不安、烦躁以及忧虑等不良情绪。 (3) 患者住院期间, 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向患者详细的讲述恶性肿瘤的致病原因及其临床症状, 同时对其讲解所服药物对该病的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方法、浓度、服用剂量、注意事项和该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症状等。 (4) 鼓励患者去参加一些日常的人际交往活动或者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 (5) 家人应时常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并积极的对其进行疏导, 给予患者充足的关心和关爱, 使患者从心理上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并树立起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能够顺利的恢复健康。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其进行对比评分[3]。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疼痛程度并比例。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SDS、SAS评分无明显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实验组、对照组的SDS、SAS评分较护理前均发生明显的下降, 且实验组下降的幅度大于对照组, 实验组的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比较:

护理后, 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中重度疼痛1例, 中度疼痛1例, 轻度疼痛2例, 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中重度疼痛4例, 中度疼痛5例, 轻度疼痛8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几年来, 如何减轻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已成为护理工作人员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4]。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 不仅应该注重恶性肿瘤疾病给患者生理上所造成的疼痛护理, 还应该满足患者心理上的实际需求, 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并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最终战胜病魔[5]。优质的临床护理是一种经过慎重的思考, 从医学临床实践中特定且具体的实际问题出发, 以可信的、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作为支持理论, 并结合于专业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医学临床实践经验, 最终, 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所制订的一种科学、安全且可靠的临床护理方案[6]。实施优质的临床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的利用和发挥现有的有限医疗资源, 从不同的角度, 并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所存在的不同问题, 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体护理, 以有效的提高护理的质量[7]。

通过本次临床治疗显示, 护理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SDS、SAS评分均无明显的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实验组、对照组的SDS、SAS评分较护理前均发生了明显的降低, 且实验组下降的幅度大于对照组, 护理后, 实验组的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给予恶性肿瘤患者优质的临床护理不仅能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还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优质的临床护理是一种较理想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翠.优质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癌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0) :247-248.

[2]李彩莲, 黎敏, 黄月红.循证护理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7) :239-240.

[3]张俭.灌注吡柔比星用于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的临床疗效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11) :38-39.

[4]黄丽霞, 王新, 徐晓娟, 等.循证护理在急诊颅脑外伤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5) :1919-1920.

[5]张凤荣, 王军生, 杨晓飞, 等.循证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 2011, 27 (12) :1439-1440.

[6]顾冬梅.护理程序在肿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实施体会[J].护理学报, 2012, 19 (14) :44-45.

上一篇:数字化矿山技术下一篇:旅游发展中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