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思想状况调查

2024-06-27

高校教师思想状况调查(精选12篇)

高校教师思想状况调查 篇1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全面了解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和队伍建设,引导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对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

0 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张,学生数量激增,大量青年教师走上了高校教学、管理、科研的第一线,在高校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青年教师的思想、生活和发展状况是影响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他们的发展直接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

1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总体上值得肯定,保持着一种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态势,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积极、正确。众多高校青年教师对新一届政府的信任度很高,积极了解和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高度认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张形势保持乐观态度,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职业认同感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爱岗敬业,对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和能力有强烈的意愿,展现出良好的风貌。这为高校教育教学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青年教师整体队伍的建设以及高校的长远发展。

1.1 工作压力大

在目前高校师资力量短缺的形势下,青年教师刚步入岗位就会马上进入教学工作环节中,而此时他们还对学校院系机构的设置,学校教学流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所带学生课程整体设置缺乏足够的了解,只能是按照旧有的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解,在日常工作中慢慢适应和积累经验,逐步了解自己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这势必会减少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学校绩效考核大环境下,大量的教学工作量要求,以及高校针对青年教师成长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学院或学校督导组随堂听课等都会让青年教师倍感压力。一方面要完成本职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各种讲课比赛和应对各种评教。平时工作中要满足课堂上学生在对知识的渴望,讲课需要条理清楚,简洁易懂,气氛活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课后,根据督导组听课反馈意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环节,还要不定期的参加讲课比赛,在比赛中逐步吸取同行的经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看,高校青年教师必须重视科研。因为若长期仅仅从事教学工作,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而若能够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展科研工作,就能够不断探讨未知领域,获取新知识,从而克服职业倦怠心理,然而在实际开展科研工作中,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很多挑战。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投入科研的心理除了对未知和知识的好奇之外,跟多的是来自外界的经济或者其它利益等的压力。另外一方面,青年教师由于入职尚浅,积淀不够,在申请课题或项目的时候因为资历浅、职称低、成果少,不得不请资深的前辈协助挂名或者主持自己的科研项目,导致自身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青年教师还面临着严峻的职称评审压力,这是因为职称不仅关系着青年教师的工资和科研资源分配,还关系着青年教师的社会地位,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开始追逐职称评审,因此其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严格的职称评审条件和名额限制,使得许多初级和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得不到职称的晋升,从而使得这些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工作、生活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就更大。

1.2 生活压力大

参考相关研究,青年通常被认为是13岁左右至40岁左右之间的人,而高校教师必定是受到高等教育的,通常年龄在25岁以上,在加上青年教师常识上认为已经工作几年了,因此我们通常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年龄在31-4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要面临孝敬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子女,购买住房等实际问题。家里一旦有老人生病住院,青年教师身心都会受挫。另外,很多高校都无法帮助青年教师子女进入较为优质的幼儿园与小学,主要还是靠青年教师自身解决,现在动则十来万的择校费,都会让青年教师陷入情绪低谷。收入低,支出大,使得青年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2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上有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青年教师自身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出生在70年代,也有部门出生在80年代初期。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类社会思潮活跃,所以,高校青年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当面临相同的问题的时候,高校青年教师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就目前而言,社会环境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影响因素中主要是社会期待和教育改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往高校教师相对安定的工作环境、教师职务基本稳定的状态、教师收入差距不大的状况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使高校正在成为一个激烈的竞争场所。高校目前普遍实行的竞聘上岗、末位淘汰、按照绩效考评领取报酬等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原本“大锅饭”的高校教师工作环境与工作状态被打破,这一方面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让高校教师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竞争压力。教师是人类最古老、最崇高的职业之一,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人类智慧的开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在实际中,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现实社会存在巨大的反差,教师长期存在压力,教学科研任务重,学生难以管理,因此,好些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2.2 制度方面的影响

目前,高校目前普遍实行的竞聘上岗、末位淘汰、按照绩效考评领取报酬等选拔制度和考核机制,使得大部分青年教师都停留在论资排辈的传统方式上,职称评审的压力,使得大部分的青年教师忙于奔波在完成教学任务量的路上,稍有空余时间还要写论文,申请项目,只求年度审核时能够完成学院规定的相应业绩。这样就使得教学只完成了量,却没有达到相应的质。近年来,学生的整体水平呈下降状态除了自身的原因外,恐怕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精力的减少也有一定的影响。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承担过重的教学任务量,疲于应付,教学上不求改革创新只求不出错,很少关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育人的责任。工作中做事情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着是否有利于职称的评审和职务的晋升,对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显示出极大地关注,却很少有人会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和学校发展方面。

3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和成因,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领导,有效引导,探索出既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又遵循青年成长规律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水平提高相结合,坚持党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引领。高校要把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和政治培养统一起来,在业务培养中加强政治培养,改变党员考核工作中存在的考核硬指标少、考核效果少的状况。

②深化高效管理体制改革,创造青年教师利于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学校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个人发展的平台,满足个人的自尊、荣誉和自我发展需求,创建公平公正均衡的发展机会,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努力使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政策的被动执行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高校可以开辟多种途径满足青年教师向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职称评审的需求,建立青年学者优惠制度,以及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度等,在项目申报和各类奖项设置时可以专门为青年教师项目流出一定的比例,让他们看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希望。青年教师思想上不稳定与职称、住房、收入等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一味的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不关心教师的实际生活,必定会降低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应正视教师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关心和照顾青年教师,尤其是经济困难的青年教师,提高其生活质量。

总之,高校青年教师是未来大学教学和科研的中流砥柱,其生活现状和发展状态还存在一些不足,社会各界需要解决和完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因素。对于青年教师的发展之路,不能一概而论,无论立足教学本身,还是从事科学研究,都应在顺应其本性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充分发挥体制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将对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和高校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侯佳.保障教师权益促进教师成长——高校工会应重视维护青年教师发展权[J].当代教师教育,2014(01).

[2]苏博,李博飞,王志刚.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0).

[3]赵鹏.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高校教师思想状况调查 篇2

民办高校新生思想状况调查

通过对某民办高校大一新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发现大一新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价值选择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道德认知具有矛盾性,道德评价标准存在双重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来自学生自身的,有来自学校的,也有来自于社会的.对此,从民办高校学校教育这个角度提出了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和对策.

作 者:方纯洁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230088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712关键词:民办高校 思想状况 价值取向 道德认知

高校教师思想状况调查 篇3

为进一步了解高等院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实施柔性管理策略存在的问题,笔者选取了河南省10所高校的560名大学生进行了专项调研。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48份,有效回收518份,回收率94.5%。结果发现,大部分学校在实施柔性策略过程中,存在忽视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忽视个体差异、情感教育简单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等诸多问题,亟须制定有效的应对之策,才能逐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策略的实施状况

柔性策略的实施可以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情绪,在其心目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因此,采用“以人为本”的柔性策略,有利于顺利实施大学生的心理管理和自我管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力、能动性和创造力。但是如果在实践中实施不当,也会产生很多许多新问题。

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的忽视,制约了柔性策略的顺利实施。调查中,87.3%的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首要择业目标。这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显示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随时参与竞争的积极心态。很多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侧重于教育者占主导地位,教育方式倾向于灌输性教育,教育途径统一单调。在针对“您认为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调查中,选择“是”的仅占21%,选择“不是”的占69%,选择“一般”的占10%。

调查显示,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若教育者无法正确面对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承认学生之间具有不同的特长、爱好、技能和志向,而仅采用相关规范和制度的一般性原则,将无法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难以刺激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判断力,反感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41%的学生表示很难接触到学校事务管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非常突出,整齐划一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策略的不完善,很难激发学生作为主人翁的社会意识的觉醒,无法体现和满足大学生的情感反应和精神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应该着眼于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设计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柔性策略,从而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矛盾,充分适应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

情感教育的简单化影响了柔性策略的有效实施。当今大学生面对学习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心理负担非常沉重,当无法找到合适、正确的解压方式时,思想情感活动显得异常强烈,心理素质更为脆弱。在面临压力时,有37%的高校学生表示感到“精神焦虑”。这种焦虑心态使得学生无法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也不能正确理解当前的社会机制,有一定愤世嫉俗的倾向。

在对10所高校的调查研究中,有18%的学生表示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缓解其焦虑心态,没有充分肯定其成绩。而42%的学生当出现心理焦虑问题时,不愿意找辅导员或学生党员干部进行心理辅导和交流,而是靠其他方式(如上网、打游戏)来排解。情感交流是对学生“知其心”的过程,只有靠真诚的情感和积极的情绪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淡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简单的“管住”学生,而是通过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其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激发其融入社会、融入自然的内在驱动力。

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制约了柔性策略的全方位实施。通过基于情感教育的柔性管理,大学生更易理解和认可管理者的意志和管理方式,并且容易用自觉的行动去执行管理目标。而在调查中显示,有34%的学生反映教师授课方式陈旧,教材内容不够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56%的学生反映教学实践活动不够丰富,无法深刻认识社会的各项进步。

事实上,柔性管理策略的实施,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观念,其次需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授课方式,加强个性修养,提高个人素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理念上进行根本转变。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吸引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必须最大程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策略实施效果的对策

各项校规校纪、课程安排、教育管理规定、班干部管理制度等是对学生外在行为的明确限制,是对高校学生的“刚性管理”。而学生心理咨询室、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及品德教育、学生日常辅导工作等柔性措施都是对学生内心思想上发生作用。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柔性管理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高校教育工作人员对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

针对高校学生在新时期的性格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树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实现塑造、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目的。教育者要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和学生对话,充分保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多一些信任和鼓励,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成绩,让他们在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

同时,为了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教授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深入研究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探讨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不断完善柔性管理评价体系。基于规范、量化的管理评价体系很难准确反映学生的各种行为,无法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从一定程度上产生逆反心理。因此需要在柔性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比如采用模糊性的评价系统,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可以更加精确地综合评价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有利于学生针对评价结果进行自我提高和改进。另外,注重对学生行为过程的动态评估,不断进行阶段性反省与总结,及时作出调整与改进。

加强大学生心理和情感管理。调查显示,高校中有超过4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心理脆弱、人际交往障碍等现象。这需要教育者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信任感。可以通过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解决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研究、家庭情感方面的困惑。也可以通过讨论、观摩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自我心理状态,帮助学生进行人生道路设计,明确人生目标,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武汉3所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业学院、湖北工业大学3所高校12个院系的1 568名教师进行调查, 其中男性811人 (51.72%) , 女性757人 (48.28%) ;平均年龄为 (45.59±11.13) 岁。

1.2 方法

1.2.1 体格检查

项目包括内科 (血压、脉搏、心肺、肝胆脾肾、神经系统) 、外科 (身高、体重、头颈、四肢、淋巴结、脊柱、甲状腺等) 、五官科、口腔科、胸透、B超、心电图、肝功能、血糖、血脂等。健康体重用国际通用的体质量指数[7,8] (BMI) 衡量, 我国健康成年人BMI在 (18.5~23.9) kg/m2为正常, BMI在 (24.0~27.9) kg/m2为超重, ≥28 kg/m2为肥胖。

1.2.2 问卷调查

依据参考文献[3-5]关于亚健康的表现, 结合武汉市高校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实际情况, 自行设计“高校教师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表”, 内容除一般人口学资料外, 主要包括疾病史、疾病现状及躯体和心理亚健康症状。亚健康状态[6]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3个方面的改变:身体方面表现为失眠、头昏、乏力、困倦、胸闷、气短、疲劳、心悸等;心理方面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注意力分散、神经质等;社会适应方面表现为冷漠、无望、无助、孤独、妒忌、空虚等。将在3个月内持续1周以上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但没有查出任何疾病者确定为亚健康人群。健康各种相关影响因素包括行为、生活习惯等。问卷采用1~4分4级评分法, 调查题目分为正性项目 (饮食口味、饮食种类、睡眠时间、入睡情况、睡眠质量、运动、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等) 和负性项目 (吸烟、饮酒、摄盐、饮水、排便、伏案工作等) , 正性项目得分高则好, 负性项目得分高则差。正式调查前对该问卷进行预调查, 经检验, 分半信度相关系数为0.756 (P=0.000) , Cronbachα值为0.603;结构效度检验, 因子数为18个, 完全变量解释的方差为77%, 表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 采取统一指导语, 进行集体自填问卷调查, 当场核对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 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 378份, 有效率为91.87%。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6.0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χ2检验。

2 结果

2.1 高校教师体检结果

体检异常人数最多的是肝胆脾肾彩超, 异常率高达38.84%;其次是血脂异常 (36.61%) , 心电图异常 (16.65%) 。武汉高校不同性别教师血脂、血压、肝功能、肝胆脾肾彩超、X线等体检项目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血糖、心电图异常率男、女性教师基本持平 (P值均>0.05) 。不同年龄段的高校教师血脂、血糖、血压、肝功能、肝胆脾肾彩超、心电图、X线等体检项目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不同年龄段高校教师体检异常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高校不同群体教师健康影响因素

根据身体健康状况将高校教师分为健康群、亚健康群、患病群, 对3个群体进行14个项目的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除摄盐外, 其他13项因素对3个群体教师健康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见表3。经LSD两两比较分析可见, 患病教师群体健康受影响因素危害更为严重。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 BMI、饮酒、睡眠时间、入睡情况、运动的R2值为0.564, 说明在总变异中由这5项因素解释的占56.4%。

2.3 高校教师所患疾病种数的年龄分布

武汉高校教师体检患病率较高的疾病有高血压, 脂肪肝, 糖尿病, 肾、胆、肝结石。教师患各种疾病者占52.04%;随着年龄的增长, 教师的健康情况逐渐变差, 同时所患疾病种类增多。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武汉高校教师的血脂、血压、肝功能、肝胆脾肾彩超、X线的异常率男性教师高于女性教师, 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工作压力较大有关;女性吸烟、饮酒者极少, 加之女性50岁前雌激素分泌旺盛, 具有舒张血管, 保持血管壁弹性功能, 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9]。心血管系统疾病 (高血压、高血脂) 位居高校教师患病比例前列, 其次对高校教师危害程度较大的内科疾病是脂肪肝、糖尿病、肝胆肾结石, 另外还有胆囊息肉、甲状腺结节、主动脉硬化、房颤、肝血管瘤等。在≤35岁和36~45岁的人群体检项目异常率中, 位居前3位的是肝胆脾肾彩超、血脂、心电图;在46~59岁和≥60岁的人群中, 位居前列的是血脂、肝胆肾脾彩超、心电图。进一步分析, 肝胆肾结石、脂肪肝、胆囊息肉、肝血管瘤等疾病是造成中青年教师群体肝胆脾肾彩超异常率高的主要原因, 中老年教师群体则为高血压、主动脉硬化、脂肪肝、糖尿病与血脂异常率高。本次体检教师的血压异常率不算太高, 据了解, 有一部分患有高血压病的教师在遵医嘱服降压药, 已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但亦有一些患有高血压病的教师在没有明显不适症状时自行停服降压药, 致使血压控制得不好。随着年龄的增加, 高校教师个体所患疾病的种类也随之增加。与河南省[10]高校教师健康状况比较, 武汉市高校教师高血脂、高血糖、心电图异常率均较高。与国内多所高校教师健康状况[11,12]调查一致的是排名位居首列的是心血管系统疾病, 可见心血管系统疾病对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的损害不容忽视,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此类慢性疾病在初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 容易被忽视或漏诊, 出现症状时多已进入晚期, 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13],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调查还显示, 体质量指数越高的群体, 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可能性越大;在正性项目 (饮食口味、饮食种类、睡眠时间、入睡晴况、睡眠质量、运动等) 中, 对患病群个体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睡眠时间、入睡情况、睡眠质量、运动;在负性项目 (吸烟、饮酒、摄盐、饮水、大便、伏案工作等) 中, 比较健康群、亚健康群和患病群, 可见饮酒对患病个体影响最大, 其次是吸烟、伏案工作和排便。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BMI、饮酒、睡眠时间、入睡情况、运动5项因素为影响高校教师健康的主要因素。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军,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出成果, 还需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 工作压力之大不言而喻:一方面高校教师由于职业压力大, 通常会把吸烟、饮酒等当成释放压力、激发灵感和提神解乏的手段;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高校教师在承担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同时, 还要兼顾家庭, 导致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健身和锻炼[14]。这些均是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因素。

武汉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高校教师的健康认知、生活习惯、工作环境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高校应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健康保健意识, 健康意识缺乏是导致健康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高校教师应自觉摒弃不良的生活方式, 提倡科学安排, 适当运动, 劳逸结合, 戒烟限酒, 平衡膳食[15], 以有效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维护教师身体健康。 (2) 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减轻教师职业负担, 使之保持乐观心态。高校教师应学会自我心理调试,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 提高心理协调水平,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举办相关的健康知识讲座, 对慢性疾病进行重点健康指导及预防, 定期体检, 促进教师身体健康。 (3) 制定相关的体育锻炼计划[16], 配备体育锻炼设施, 保障教师的活动场地,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

摘要:目的 了解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健康影响因素, 为改善与促进高校教师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武汉市3所高校教师共1 568名, 进行健康体检及健康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武汉高校教师体检异常率前3位是肝胆脾肾彩超、血脂和心电图, 异常率分别为38.84%, 36.61%, 16.65%。高校教师体检患病率前3位的疾病是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加, 教师的患病率增加, 且所患疾病种类增多。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 身体质量指数 (BMI) 、饮酒、睡眠时间、入睡情况、运动5项因素对教师群体健康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 武汉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的健康状况, 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教师健康水平的提高。

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 篇5

调查工作,既是完成厅领导交办任务的需要,更是了解教师思想动态、增强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的需要。会上确定了本校进行滚动调查的工作方案。3月16日下午,学校召开了各系教学秘书会议,传达精神,布置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我校于3月19号对80名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80份,占回收问卷的100%。为确保调查的客观性、科学性,按我校各系教师比例进行了抽样,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职称等因素。接受调查的教师的分布情况如下:31.3%的教师属人文社科类,50%的教师属理工农医类,10%的教师属于军事、体育、艺术类。其中党员占47.5%,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45.3%。现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对我校当前教师的思想状况作以下分析。

一、教师思想政治状况现状分析

调查表明,我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继续保持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势。他们关注时事局势,关心社会民生,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热爱、珍惜教师岗位。

1、多数教师能够关注国内外大事,充分信任党的领导集体,对党和政府一年来的各项工作总体持肯定态度。

对于中央领导集体,大家普遍表示支持和拥护,特别是对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反腐倡廉的决心和成效”以及“贯彻科学发展观”三方面的工作印象深刻。调查数据显示,广大教师对一年来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认同度较高。其中,认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外交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加强党的建设”“成效显著”和“较为有效”的教师分别占到77.5%、75%、68.8%、67.5%和67.1%。

同时,对“反腐倡廉”、“加强法制建设”、“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处理民族、宗教事务”等方面仍有较大期望。我校教师对国内外发生的诸多大事,特别是与我国政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普遍关注。其中“关注”或“比较关注”的依次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92.5%)、“台湾发生‘倒扁’风潮”(81%)、“青藏铁路建成通车”(80%)、“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全日制本科、高职、中职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73.1%)、“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9.6%)、“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卸载成功”(68.4%)、“中央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67.5%)和“朝鲜宣布成功进行核试验,朝鲜核危机加剧”(67.5%)。

2、广大教师对我国未来发展的趋势感到乐观,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形势看好。广大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于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些问题密切关注。

在对我国未来发展趋势上,大多数教师都持相当乐观的态度。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周边睦邻友好关系不断发展”、“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和“公民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五个方面“非常乐观”以及“比较乐观”的分别占到92.5%、83.8%、74.7%、66.3%和63.8%。50%的教师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的国际安全环境和形势“会持续向好的方面发展,会有一个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对于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也十分关注。其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被认为是当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排位选择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您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请选择三项并排序)

第一位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24.1%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20.3%

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13.9%

第二位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17.7%

高校教师思想状况调查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思考

为了解当前鄂东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高职院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以期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科研及生活环境,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促进青年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笔者通过对鄂东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现就问卷及座谈反馈的情况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一、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现状

通过调查显示,青年教师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有希望的一代教育工作者。

1青年教师参与面比较广。本次问卷调查青年教师的年龄在21-29岁的为321%,30-35岁的为376%,35-40岁的为303%。中级以下职称占325%,中级职称占563%,副高职称占112%。 其中中共党员占511%。

2青年教师普遍认同教师职业,乐于奉献职业教育。据统计,986%的青年教师基于热爱职业教育工作而选择教师职业,把教书育人当作十分神圣的职业,仅03%的人认为教师职业安定有保障才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有983的青年教师认为要全身投入,呕心沥血,教书育人。

3青年教师的政治觉悟比较高,大家普遍关心政治,有强烈的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据问卷调查统计,100%的青年教师关注党和国家重大会议的召开及重要政策的公布,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和广播等途径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普遍关注经济、文化、国防、民主政治、民生、教育和国家统一等方面的焦点或热点问题。有976%的青年教师每天都观看CCTV新闻。有953%的青年教师非常关注党的政策和国内、国际形势。有986%的人具有奉献职业教育的理想信念。有100%的教职工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平时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占934%。

4青年教师普遍都能爱岗敬业,合理安排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分配关系。据调查统计,913%的人选择全身心投入,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的工作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87%的认为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对得起良心。100%的青年教师选择了认真组织教学;课后答疑,指导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困难;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式关心学生。在对待教学工作态度方面,100%的人选择了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有736%的青年教师教学时间占70%科研占30%;209%的人教学时间占80%科研占20%。

5青年教師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学校的发展。821%的人很了解学校的近期规划和长远目标,168%的人了解学校的近期规划和长远目标。992%的人愿意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希望学校软件硬件同步发展的占903%。占992%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是学校的发展。

二、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青年教师价值观念的形成,教学科研压力过大及学校管理层关心关注程度不够等问题比较严重。

1青年教师“向钱看”的价值观念存在。部分青年教师对目前工资待遇不满意,认为留校工作是为了生计。大部分青年教师热衷于金钱和物质享受,选择金钱、物质奖励激励方式的占806%,而选择精神奖励激励方式的只占53%。

2青年教师普遍认为承担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压力过大,从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802%的人认为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任务太重,没时间认真备课。100%的青年教师认为职称晋升标准看科研课题与成果,很少看教学效果,故疲于应对教学。有908%人认为教学科研和职称的压力经常使自己出现失眠或神经衰弱等症状。

3青年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管理层关心关注青年教师群体及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不够。有804%的人认为学校对青年教师关心不够,有61%的人认为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一般关心。在职称评定及课题申报上,有969%的人认为对青年教师没有倾斜或倾斜力度很小。在住房、评先评优等方面,878%的人认为学校关心关注程度不够。973%的人认为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及学校组织文体活动太少。

4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座谈中普遍反映,各单位召开教职工会议或是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时,只是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和布置本单位阶段性工作,党团及工会组织针对青年教师开展的活动少。

三、主要策略

1提高认识,各级领导班子要把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青年教师大都精力充沛,学历层次较高,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各级领导班子要把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认真研究其存在的突出思想政治问题,理性地分析原因并实事求是地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与方法,着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青年教师队伍。

2创新青年教师培养模式。青年教师平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比较繁重,也由于名额或经费有限,往往被中老年教师挤占,他们的培训学习机会相对较少,接受学科前沿领域机会不多,社会实践少,业务素养势必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左。因此要有专项预算,制订系统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输送到党政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科研院所或相应的高校访问学习,利用暑期到企业顶岗实践。

3建立政令畅通的沟通机制。涉及到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发挥各种会议的功能,利用好各种媒体平台向青年教师讲清、讲透,尽量减少误会。

高校教师幸福感状况调查研究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科技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共3所高校正式在编专职教师进行调查, 发放问卷26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7份, 有效回收率为71.9%。其中男性107人, 女性80人;未婚组97人, 已婚组90人;年龄在25岁以下34人, 25—30岁83人, 31—35岁21人, 36—40岁22人, 41—50岁25人, 51岁以上2人;理工类102人, 文科类85人;无职称组8人, 助教组73人, 讲师组57人, 副教授组34人, 教授组15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综合幸福问卷》对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包括幸福指数和健康关注、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友好关系、利他行为、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共10项内容[1]。经检验, 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3,4]。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高校教师幸福感总体状况。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得分 (5.36±1.66) 分, 高校教师总体感觉比较幸福。

2.2 不同性别、婚姻差异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女教师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教师。未婚的高校教师在生命活力、利他行为、健康关注和友好关系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已婚的高校教师。

2.3 不同学科、职称幸福感比较 (表1) 。

研究结果表明, 理工科教师生命活力和幸福指数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教师 (p<0.05) , 在负性情感得分上显著低于文科教师 (p<0.01) 。

研究表明,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得分随着职称的上升而上升, 教授的幸福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助教 (p<0.05) 。比较发现, 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生活满意得分显著低于教授 (p<0.05) , 正性情感得分显著高于教授 (p<0.05) 。副教授负性情感得分显著高于助教、讲师和教授 (p<0.05) 。在生命活力因子上, 助教显著高于副教授和教授 (p<0.05) , 讲师显著高于教授 (p<0.05) 。助教在健康关注上显著高于讲师和教授 (p<0.05) 。副教授自我价值显著低于无职称、助教和教授, 讲师显著低于教授 (p<0.05) 。

注:学科a p<0.05, b p<0.01。职称c p<0.05, d p<0.01;与助教比较, e p<0.05, f p<0.01;与讲师比较, g p<0.05, h p<0.01;与副教授比较, k p<0.05, l p<0.01;与教授比较, m p<0.05, n p<0.01。

2.4 不同年龄幸福感比较 (表2) 。

研究表明, 不同年龄组教师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41—50岁年龄组在生活满意上显著高于41岁以下教师 (p<0.05) , 在自我价值、人格成长上显著高于25—30岁、31—35岁及36—40岁教龄组教师 (p<0.05) 。25岁以下教师健康关注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教师 (p<0.05) 。25岁以下年龄组教师友好关系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教师 (p<0.05) 。在幸福指数维度上, 25岁以下年龄组显著高于25—30岁、31—35岁年龄组教师 (p<0.05) ;41—50岁年组显著高于25岁以下、25—30岁、31—35岁年龄组教师 (p<0.05) ;36—40岁年龄组显著高于25—30岁、31—35岁年龄组教师 (p<0.05) 。

注:年龄o p<0.05, p p<0.01;与25-30岁比较, q p<0.05, r p<0.01;与31-35岁比较, s p<0.05, t p<0.01;与36-40岁比较, u p<0.05, v p<0.01;与41-50岁比较, w p<0.05, x p<0.01;与50岁以上比较, y p<0.05, z p<0.01。

3. 讨论

在性别上, 高校女教师幸福感高于男教师, 这与邱秀芳的研究结果一致[5]。原因是女性在家庭中女性教师要承担贤妻、良母、女儿、儿媳等多重社会角色, 所以更愿意体验和表露情感。对大多数人来说, 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婚姻能减缓生活的困境、得到更多的情感和经济支持, 从而婚姻能对幸福感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年龄变量上, 36岁以上高校教师幸福指数高于36岁以下的高校教师。原因是36岁以下的教师大部分刚参加工作, 职称、收入都较低, 工作缺乏经验, 处于适应教师职业的过程中, 同时又面临家庭、事业发展等多重负担。30岁以上教师生活稳定, 收入乐观, 事业也具备一定基础, 在工作中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些良好的因素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幸福指数随着职称的升高而增长。教授的成就较大, 收入较高, 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较好。副教授正好处于上升阶段, 他们努力争取晋升和提拔, 虽历尽千辛万苦, 但感到希望很大, 因此难免产生更多的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教师的个人能力一时难以适应, 担负巨大压力[6]。

摘要:为了解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作者采用《综合幸福问卷》对江西省187名正式在编专职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校教师幸福指数得分为 (5.36±1.66) 分;不同性别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有统计学意义 (t=-1.98, p<0.05) ;不同学科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有统计学意义 (t=2.72, p<0.01) ;不同职称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有统计学意义 (F=2.84, p<0.05) ;不同年龄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有统计学意义 (F=5.37, p<0.01) 。由此得出结论:性别、学科、年龄、职称差异会影响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幸福感,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 2003, 5:87.

[2]苗元江, 高红英.《综合幸福问卷》老年人群应用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 2008, 13 (3) :23-26.

[3]郑霞.硕士研究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 2007:18.

[4]苗元江.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 2007, 4 (4) :30-34.

[5]邱秀芳.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1) :147-151.

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发展需求高校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外语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素养、语言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国际人才培养质量。他们的教学认知态度和教学科研现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主题。2000年以来,陆续出现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综述研究,涉及外语教师教育的概念、培训研究及教师的科研现状。同时,相关调查研究也相继展开,夏纪梅2002年对全国600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认知、科研进修进行调查,发现外语教师观念混乱,缺乏理论指导。周燕2005年对全国六大自然区五类院校英语教师抽样调查,发现教师教育理念与实际行动存在差距,与外语教育课程不完善有关。文秋芳、任庆梅2010年从期刊文献入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问题———课程研究较少,研究与教师需求脱节。汪晓莉、韩江洪2011年比较外国语言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出版成果,分析我国外语教师科研及自身发展方面的障碍。刘芳、夏纪梅2011年根据对高校英语骨干教师反思调查结果,构想一种阶梯递进式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外语教师发展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普通高校处于薄弱学科的外语学院普通教师状况,笔者进行调查,以补充推进前人的研究,并试图探讨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一、调查设计

(一)问卷设计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试者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职称、性别、专业方向、教授学科方向;第二部分为20道题,考察受试者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发展需求。问卷设计综合以往文献研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适合被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受试者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的教师来自外语学院,教授英语专业课或大学英语课。所在学校是一所市属工科院校,文理学科兼有,以工科为主。年龄20—29岁占5%;30—39岁占47%;40—44岁占13%;45—55岁占24%;未注明4人占11%。

职称的分布:讲师22人,占58%;副教授5人,占13%;教授2人,占5%;助教2人,占5%;未注明7人占18%。男女比例为1:7。所学专业语言学居多占47%,其次翻译8人,占21%,文学4人,占11%。英语专业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师比例为1: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理念与认知

被调查的外语教师将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定位为语言讲解者的占42%,语言示范者占18%,语言交际者占37%。这侧面反映出他们的教学风格,充当讲解者意味着课堂教学是通过讲解语言点、语法知识、词汇、修辞等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来完成。充当讲解者的教师中,69%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选择语法翻译法。充当示范者的教师,只有1人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任务法,其他人都选择交际法。充当交际者的教师,选择交际法的人次最多,任务法次之,语法翻译法最少。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反映出对教学的认知,依次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的组织。

在回答外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问题上,47%的教师认为是培养外语学习能力,34%认为是指导外语学习方法,8%认为是传授外语知识。认为传授外语知识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角色选择上,全部是语言讲解者。更多教师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和掌握有效的方法。如何实现这一作用?通过语言讲解、示范还是交际?恐怕不是简单的一种形式能应付得了的。学生如何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教材的难度、体裁、趣味性、学生接受的态度、原有的知识结构、练习程度、新旧知识衔接,这些复杂因素没考虑进去的话,教师讲解还是示范都只是留下肤浅的记忆。交际教学被认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互动教学,但如果学生因恐惧焦虑抵触或原有知识不够,对话题生疏,自信不足,会产生抵制不合作,教师的交际活动可能变成独角戏。接受调查的这所学校是二类本科院校,学生原有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偏远地区学生听说尤其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与学生进行交际活动显然有困难。一些教师选择面对现实,采用对学生相对安全、易于接受的知识灌输。但这种方法会导致枯燥乏味,学生听说水平停滞不前,能力提高缓慢。

面对这种两难情况,教师渴求掌握有效方法,让学生行动起来,积极学习。希望与学生的关系更为积极互动。因此,在师生关系上,无论是作为语言讲解者、示范者,还是交际者的教师,较多选择交际关系,其次交流关系,较少选择教与学的注入式教学形式。在大学英语教师的优秀标准是什么的问题上,66%选择方法得当,16%选择讲解透彻,13%选择知识广博,5%选择语言地道。学生的主动参与已被大多数教师视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上好一门课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的问题上,63%选择善于调动学生积极配合;26%选择学生有很大动力;11%选择教师备课认真充分;没人选择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或课文的趣味性。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许多教师都关心这一问题,也是许多教师感到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必备知识。在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知识问题上,选择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80%的人选择教育学理论,66%选择心理学理论,55%选择科研方法,47%选择语言学理论。

(二)教学方法与能力

关于教学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不同定位,选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虽倾向于某一方法,但教师会根据具体需要,尝试不同做法。因此,有些教师不止选择一种方法,58%的教师选择两种或以上方法,其中32%的教师选择三个方法。

在处理课本练习问题上,53%选择部分练习题,抽查完成情况,37%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其中5%的教师采取以上两种办法,16%的教师让学生一起逐题做练习。

在“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问题上,74%选择尽自己的能力回答,其中13%同时还选择要学生自己去查工具书;18%选择与学生一起查工具书,其中2%同时选择尽自己的能力回答。那么教师对自身的能力怎样看待?95%的教师认为自己具有教学能力;32%认为具有科研能力;26%认为具有课程设计能力;11%认为具有教学评估能力。无论认为自己有还是没有科研能力,在全部教师中97%都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其中5%申请过部委课题,11%申请过北京市课题。课题涉及课堂教学、语料、学生学习策略、文学、修辞等方面。

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培训,缺乏正规科研方法训练,在科研工作开展方面,感到困难重重。对变量的设置控制干预、科学方法统计处于肤浅的认识中,妨碍教师们的科研活动。在没有选择科研能力的教师中20%认为如果有进修机会,最希望学研究方法。

在你认为自己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哪一种能力最强问题上,53%认为是讲授能力;34%认为是引导启发能力;16%认为是组织能力;8%认为是解答能力;无人选择交际能力。即使选择教师角色为交际者的教师,47%认为是讲授能力,其余教师一半认为是引导启发能力,一半认为是组织能力。但在交际课堂中,语言教师要充当三种角色:交际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表现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交际能力不仅起到示范作用,也激励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口语活动,保证活动质量与饱满度。英语交际能力涉及英语基本表达能力及英语基本技能,如果这些基础能力欠缺,势必影响到交际。在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基础知识的问题上,选择最多的是英语基本技能(84%)。英语基本能力的不断提高,关系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培养英语语感,而且影响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与管理。

(三)自我发展需求

外语教师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探索实践的过程。无论新手还是熟手,都要通过学习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运用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供思考的切入点和科研活动的理论依据。但由于种种原因,外语教师发展缓慢,处于困境之中。在影响自己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问题上,37%认为教学负担过重,29%认为没有进修机会,21%认为动力不足,18%认为生活压力,8%认为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其中11%的教师选择了三种问题,都包括教学负担过重。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82%周学时在12学时以上,其中24%周学时达到14—20学时。授课最少的教师也达到8—10学时。繁重的工作,缺少进修机会,成为教师发展的主要障碍。选择动力不足影响教学能力提高的教师,一半教师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职称或长工资,一半是得到进修机会;而生活压力大的教师86%最大的愿望是提职称或长工资,其余是得到进修机会。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师的最大愿望是长工资。对于这些教师而言,生活摆在职业发展之前。如果生活有保障,才能全心专注事业发展。此外,缺乏进修机会,导致丧失学习动力。缺乏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进修条件,成为遏制外语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师还是渴望提高自身水平的,26%的教师目前的最大愿望是得到进修机会。关于进修方式,45%选择出国进修,32%选择减轻工作量在职进修,16%选择利用寒暑假进修,8%选择国内访学。作为外国语言学科,出国进修无疑是最理想的形式。近一半的教师选择出国,表明教师希望亲身体验目的语国家语言与文化。出国不仅开阔眼界,而且对提高英语基本技能,增加对英语国家人文地理文化的感性认识,提高英语发音表达的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出国机会十分有限,一所普通市属院校所提供的出国机会主要来自两个渠道,国家留学基金和北京市高师培训中心的国外访学。全北京市不超过50个名额,年龄一般限制在40岁以下,职称要求副高。许多教师都被排除在外,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教师更需要接触真实语境。

要求减轻工作量在职进修,反映出目前过重的教学负担让教师无暇考虑自身业务的提高。从最近两年教师进修的情况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29%的教师没有接受培训;11%的教师为接受长期培训;61%的教师仅接受短期培训,内容涉及教学法、应用语言学、心理学、翻译、文学、研究方法等。不仅是时间的问题,培训机会也较少。每年除了两次岗前培训和申请国内访学以外,上半年只有一次北京市高师培训中心组织的短期培训,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科研方法与项目申报等。授课形式为面授加网络,或者完全是异地观看现场直播的录像,效果与网络学习没有太大差别,教师更青睐面授。

测试中,无人选择网络学院作为进修形式,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与灵活性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同时也反映出网络教学形式的弊端,如不能及时解惑,网络沟通有限或表达不畅等。

在进修授课方式上,42%选择研讨班,39%选择讲座式,13%选择工作坊。在进修内容上,29%最希望学教学法;26%最希望学应用语言学;24%最希望学研究方法;教育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基本技能、语言学理论、文学均在5%以下。可见,教师目前最关心的一是获得最新教学技巧,更新教学模式,期望带来新鲜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二是如何反思教学的结果,融入科研活动当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三、启示与思考

普通高校外语教师渴求掌握有效方法,让学生行动起来,积极学习,但缺乏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培训,不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缺乏正规科研方法训练,不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渴望进修,但教学负担过重,缺少进修机会;教学考评单一,不明确具体,不体现优劣差距,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渴望出国进修,或减轻工作量在职进修,进修形式要求多样。鉴于上述问题,一方面要改革教学形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力度,减少教学时数,开发丰富有趣的教学软件,加强相应监管,保证质量。同时,借鉴美国一些研究型院校的做法,大学一、二年级基础外语课程由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助理(teaching assistant)承担一部分,由院系专门的外语课程协调人(program coordinator)来指导和协调他们的教学[1]。

外语教师的发展依赖学科的发展,二战后,美国为提升国力,倡导发展新三艺,大力发展外语学科。联邦政府通过大量拨款促进各个高校改善教学设施和设备。为外语教师提供学术休假、与专业相关的出差旅行及提高科研和教学的培训。因此,政府的投入与关注十分重要。相关外语学科的指导管理部门,应加大呼吁对外语教师培养。增加教师的出国机会,制定相关政策,设立学术进修轮休制度,取消年龄限制。我们日益面临着老龄化社会问题,今后教师退休年龄有可能延长。因此,对45岁甚至40岁教师不提供进修培养机会是不符合实际的,有失公正。培训活动有形式多样,弹性化,既有长达一年全日制学习,也有短期模块课程。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自身知识、教学知识、学生学习理论、教学技能及科研理论与方法。

建立相应的外语教师专业标准及评价体系,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特别是对于新入职教师、对工作缺乏动力的教师。不仅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科学地评价教师,将优秀教师选拔出来。对教师职称的评定,也不应单单看工作年限和论文数量,还应有相应专业素质的考评。美国教师队伍专业化标准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评价、解决教学问题、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兴趣等几方面能力。“通过对教师在以上各个环节表现的观察,美国国家专业教育水平委员会最终给出一个评价和认证……以便让更多的教师达到多数人认可的最佳教学目标”[2]。同时引入外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如美国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考核他们的学科知识,是否服从学校、学区工作安排,观察他们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达到标准的获得熟练教师证书(Master Teacher Certification)。

全美教师质量委员会(NCTQ)根据多项相关研究报告指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不会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而线性上升”[3]。教师的业务发展不仅依赖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更多地来自业务进修,不断地提高自身学科理论水平。通过经常性地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困惑,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龚献静.美国高等院校外语教师职业状况研究——从外语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较的视角[J].中国外语, 2011, (3) .

[2]赵鲁平.美国教师专业化标准认证对外语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12) .

高校教师思想状况调查 篇9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状况,科研学术,心理,思想价值,知行脱节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已由研究生教育的小国迅速跨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随着在校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多,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生思想教育作为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之一, 则成为关注的焦点。在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 我国研究生思想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

为了准确了解当前研究生的群体特点, 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 了解这一群体最为关注、最需解决的问题, 从而有利于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关心研究生, 开展高效的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 个人访谈为辅的调查方法。因受时间和经费等问题的制约, 主要选取南京某综合类高校在读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 收回问卷789份, 回收率为78.9%, 其中有效问卷为739份, 有效回收率占93.7%。

本次调查采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所有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由于调查的样本集中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地域上有所局限, 为了弥补其不足之处, 我们还借助了文献研究法, 将2003年以来涉及研究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的文章及相关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 与本次调查结果作对照比较, 从而在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演绎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见下表)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的主流

通过这次调查, 我们发现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的。总的来说, 研究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拥护党的领导, 与时俱进;他们思想解放, 勇于开拓, 勇于创新;他们勤奋好学, 渴望成材。具体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心国家时事, 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

问卷调查表明, 当代研究生爱国热情高涨, 关注国内外时事, 关心国家大事, 高度关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国际重大事件。他们平常对国内外正在发生和发展的重大政治事态和政治问题事件的关注程度为:“非常关注, 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的占14.3%;“比较关注, 对这方面的事情很感兴趣”的占51.4%;“偶尔也会通过各种媒介了解一下”的占30.2%;“学习忙, 没有时间关注”的只占3.7%;其他的为0.4%。

当问及研究生关于当前我党正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看法时, 67.3%的认为“这是当前中国发展阶段中必需而必要的, 会主动留意”, 28.4%的会“根据组织安排来学习”。这表明我们的研究生们积极上进, 紧跟党的步伐, 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支持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方针, 有参与政治的满腔热情。

2. 关注人际关系, 具有相对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

当前的研究生已经意识到与人沟通的重要性, 绝大多数的研究生能够主动、积极、友好地与周围人相处。85.5%的研究生在调查中表示, 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11.4%的研究生认为比较重要。在与父母的关系上, 614名被调查者在研究生生活中与父母联系密切, 并意识到父母的不易和自己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责任, 占被调查者总数的83.1%。在与朋友的关系上, 93.6%的研究生认为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 他们是自己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与导师的关系上, 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导师是当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 并且与导师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互相探讨中教学相长, 共同进步。另外, 我们发现, 多数研究生在待人处事上已表现出成熟的一面。这种成熟体现为他们待人宽容, 处事理智。例如, 当与同学朋友产生矛盾时, “不理人”、“打一架、吵一架”这些鲁莽、极端的处理方式已不被研究生们所认可, 近90%的学生或采取“主动沟通, 消除误会”的方式, 或采取“请别人帮忙协调”的方式来和平解决问题。

3. 关注自身德性, 具有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社会公德、学术道德、婚姻道德等方面, 总体来看, 当前研究生群体的道德观是积极稳定的, 是与时代的主旋律合拍的。

在社会公德方面, 面对践踏草坪、摘折花木、捕捉动物这些行为, 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自己尽量不做;在“如何看待诚信”这一问题上, 58.7%的研究生选择“大多数人还是讲诚信的”, 25.2%的选择“别人诚信与否我不管, 但是我要讲诚信”。调查表明, 在当前充斥着尔虞我诈事件的社会背景下, 大多数研究生还是将诚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并努力地践行着。

在婚恋道德方面, 根据本次调查, 研究生在择偶时看重的五个条件依次为:人品个性、能力经历、学历学识、家庭背景、年龄相貌。这说明研究生在婚恋问题上与社会上存在的某些功利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他们更加注重潜能和精神因素, 追求完美理想的爱情, 金钱与地位不能左右他们的感情, 对婚姻抱有很大的信心。

在学术道德方面, 这是与研究生联系最紧密的一个方面。尽管当前学术界道德滑坡的现象时有发现, 但那仅是一股主流, 我们的主流仍是好的。当问及“您是如何看待学术不正之风的问题?”时, 35.5%的同学强调“反对, 而且深恶痛绝”, 48.0%的同学选择“反对, 但无计可施”, 14.6%的同学认为“可以理解”, 只有1.9%的同学说“只要有条件自己也会搞”。

4. 关心自身发展, 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

21世纪的研究生, 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与本科生相比, 他们有着“更强的自尊心、压力感和危机感, 作为享受最高学历层次教育的人群, 他们最迫切需要的事业上的成功”[1]。在回答“最能体现您的人生价值目标的是”这一问题时, 根据统计结果, “对社会的贡献”、“事业的辉煌”、“美满的家庭”位居研究生人生价值目标前三名。关于考研动机, 46%的学生是为了学到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专业知识, 15%的学生是为了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作进一步研究。在就业方面, 61.2%的研究生能够明确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 68.2%的人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或者感兴趣的职业要求做过了解。就“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什么”这一问题, 76.3%的研究生认同“个人努力”, 66.1%的研究生认同“个人能力”, 77.7%的研究生认为是“机遇”, 认为“家庭和亲友的帮助”和“外在环境”的分别为37.6%和35.8%。这一切都充分地说明, 当前的研究生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着较好的把握, 并愿意付诸努力, 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当前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缺失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相关数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关结果, 我们发现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 具体如下。

1. 从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看关心教育内容的缺失。

目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总体上来看, 大部分研究生的思想和心态表现为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学习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因素, 研究生也承受着逐渐增大的心理压力。根据调查, 我们得知89.2%的研究生在读研中感受到压力存在, 认为在研究生阶段最难处理的分别是:学习科研、确立发展方向、空余时间的利用、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 由此压力也就主要来自于学习科研、就业、经济问题、人际关系及恋爱问题。专业性质理工科708 95.8%文科314.2%攻读学位硕士72798.4%博士121.6%入学前有无工作经历有16322.1%无57677.9%

在研究生生活中, 您觉得有压力吗?

这些问题无疑会使他们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 并由此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影响, 轻则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重则导致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有事实表明, 研究生心理不健康的问题绝不亚于本科生, 它有害于工作、生活和学习, 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究其原因, 这是由于研究生关心教育内容的缺失造成的。在之前的调查中, 学习科研是研究生的压力之源, 这说明长久以来,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 基础学科的教育仍然处于首位, 思想教育、兴趣教育、潜力教育等明显不足。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是实现人自由发展的教育。因此, 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关心教育内容, 保持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显得十分必要。

2. 从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看思想教育方法的单一。

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据相关调查统计, “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对导师课题的参与比例分别高达93.6%和94.3%;导师对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课题中承担的工作量估计 (均值) 分别为46.8%和34.3%。”[2]可见, 研究生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生, 他们的身上被赋予了更多的科研使命, 他们将是未来科研队伍的主力军。

然而, 当前学术界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从最初的北大博导王铭铭论文剽窃事件到之前闹得纷纷扬扬的浙大贺海波学术造假事件, 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反思。各高校也正积极行动着, 相继出台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 期望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有所滑坡的现象。

调查发现, 研究生对于自身这一群体学术诚信情况的认可度仅为一般, 由于少有学术道德相关课程的开设, 了解学术道德规范的途径又相对单一 (大多数来自于导师的言传身教与自学) , 65.1%的同学对于科研道德规范只是一般了解, 19.2%的同学对此规范比较模糊。在问及具体的科研行为时, 部分研究生承认由于受到社会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 以及科研能力评价的局限性, 自己及身边的同学有着杜撰参考文献、发表论文“搭便车”等学术失范现象。

学术道德问题一直是研究生思想教育中的一个盲区, 并不是教育部门不重视, 而是单一的道德教育方法所致。长期以来, 对于道德问题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采用灌输法, 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 但简单生硬的教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效果不佳。作为道德教育而言, 更重要的是学生接受和内化的过程, 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榜样力量, 平等地与学生对话, 并结合实践, 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

3. 从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不统一看思想教育的不连续。

当代研究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在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 但是却存在知与行不统一的问题。道德认知水平明显高于道德践行的规范程度, 知与行不统一, 部分道德认知没有转化为道德践行, 在道德人格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调查显示, 研究生视野开阔, 文化层次较高, 对社会提倡的公德规范的认知程度也较高。但是他们对道德规范的遵从却缺乏应有的自律性, 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一方面他们重视道德知识的积累和提高, 有较高的道德意识, 常常抱怨他人的不文明言行, 对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 另一方面却在自身的道德实践, 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自我约束不够。例如如研究生都希望建立一个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交流的理想人际关系, 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却以自我为中心, 互相封闭, 拒绝分享。

至今为止, 研究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仍然是在课堂上, 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依靠于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结束之后, 思想教育工作也随之终止。但是, 课内的思想教育工作更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灌输, 只是在学生的认知层发挥着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课程结束后, 学生无法通过连续的思想教育实现认知向实践的飞跃, 从而造成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的不统一。

4. 从研究生价值取向不合理看思想教育目标的偏差。

大部分研究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健康、积极, 愿意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 掌握知识, 增长才干, 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就发展趋势而言, 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 研究生追求的目标变得具体而实际, 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 不少研究生将事业的辉煌、家庭的美满、社会地位的稳定作为人生成功的目标。在择业观方面, 不少研究生更加看重稳定和经济收益, 毕业后仅14.7%的研究生明确表示会考虑去急需人才的西部或基层单位工作, 33.8%的学生表示不会去该地工作, 而更多的人则对此情况持观望态度, 视情况而定;在处理自我、社会、他人的关系上, 认为他人和社会高于自我的有107人, 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4.5%, 认为三者同样重要的占76.6%, 还有小部分学生持自我与社会、他人是对立的, 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观点。他们不仅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评价社会, 而且站在个人立场上来评价国家;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 多数研究生认为不应该损害他人利益, 同时关心自己也并不被研究生认为是坏的事情。

总的说来, 当代研究生正在积极寻求一种既符合社会标准, 又能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目标。他们的价值取向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即义与利相结合、个人与社会相结合。一方面他们有为社会、为集体作贡献的追求, 另一方面他们比以往更多地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根据社会现实与需求来确立价值取向, 同时也要求社会和集体尊重、保护、发展他们个人的正当利益, 并为实现其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在当前形势下, 研究生价值取向中不合理的部分, 如不加强教育引导, 势必走偏方向, 造成严重后果。

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本应是培养完善的人, 而当前研究生思想教育则不停驱使学生追求学术成果和技能。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人是一个工具化的人, 一个只懂得追求个人私利的人。这使得研究生的人生观、事业观、婚姻观等愈发趋向现实化, 正慢慢偏离正确价值观的轨道。由此可见, 研究生思想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以学术成果和技能为教育目的, 不应局限于技术性、程序化和方法至上的教育目标。研究生思想教育所培养的应该是有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 但更应该是能够关心人、爱人、值得人爱的人, 这才是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通过以上阐述, 我们发现, 当下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着科研学术困境、心理困境、思想价值观困境及知行脱节困境。我国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完善的方面, 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都有待进一步拓展, 其急需一个稳定的核心理念贯穿其中, 这一理念必须具备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教育价值取向;必须具备培养自由而全面的人的教育目标;必须体现人文关怀是教育的归宿, 这将是今后一段时间里, 研究生思想教育领域里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赵青山等.实践与探索——研究生德育工作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6:18.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01.

[3]姬广军.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8 (14) .

高校教师思想状况调查 篇10

1) 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是什么?

2)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怎样?

3)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是否存在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现状

Lange, D. (1990) 将教师发展界定为“教师的心智、经验和情感不断发展的过程”。陈惠邦[1]提出,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知、行、思合一的过程”。傅建明[2]认为,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获得的专业领域的成长就是教师专业成长。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 所涉及的重要研究课题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特征, 发展的成因, 教师再学习 (teacher learning) 亦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等。此类研究的艰巨性源于教师知识的性质和教师发展规律性特点 (吴一安[3]) 。在这方面有很多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吴宗杰[4]采用话语分和叙事研究方法 (narrative inquiry) , 对我国某高校一组英语教师自发的课程改革实践活动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研究发现, 教师学习和他们的专业成长是在其对教学探索性实践中实现的。吴欣[5]的研究关注在职教师教育对我国某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的知识和课堂行为产生的影响。周燕等[6]探讨了一组教师在一项长达一学年的大学英语改革实验中的成长历程, 提出创建以教学科研项目为基础、由不同经历的教师构成的教师实践集体, 是促使教师在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 在研究方法上都采用了定性和历时个案性的研究来揭示所研究现象的本质。而本研究采用了规模性共时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侧重于探究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普遍性特征。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研究的120名受试来自陕西省关中、陕南和陕北地区的三所地方普通高校的外语专业专职教师。其中, 英语专业教师83名, 日语专业教师37名, 男女教师分别为46位和74位;具有本科学历占总数86%, 研究生以上学历占到64%, 高级职称为12.6%, 中级职称为76%, 初级职称11.4%。

2.2 调查工具

本项研究的测量工具是自编问卷和回顾性访谈。问卷内容包括五部分:“个人简况”、“专业知识”、“外语教学”、“科研动态”和“发展需求”, 其中后四部分为核心内容。问卷答案采用从“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莱克特五级量表形式设置。问卷题目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前人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结果 (吴一安[3], 周燕[6]) ;另一个是来自研究者对外语教师的小型开放式访谈和小规模问卷试测后的修改。好多试题的编制都是探索式的, 目的是为了尽可能覆盖涉及外语专业教师发展状况的所有信息。在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之前, 没有对教师发展进行明确分类。

研究者先后在两个学校进行了三次问卷预测, 在对问卷结果分析和教师意见反馈的基础上对问卷题目进行了删减和调整。最终预测的问卷整体信度 (Cronbach a) 达到0.82, 四部分的信度均达到0.66以上。在实测时的问卷整体信度为0.83。

问卷结束后, 对不同学历和职称段的外语教师进行访谈。

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调查问卷全部在教师教研活动前完成, 由研究者和教研室主任负责问卷发放和回收。实测时实际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有效问卷113份, 有效率94%。

问卷每道题有五个选项, 选第一个得一分, 选第二个得二分, 一次类推, 选第五个答案得5分。问卷数据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进行分析。以考察地方外语专业教师在专业学习、科研能力、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普遍性特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从问卷和访谈数据结果来看,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较高。96%的外语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几乎所有的老师 (97%) 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94%的老师和学生相处融洽, 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和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96%的教师能用多媒体授课。大多数老师 (78%) 曾有兼任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会、督导等专业教学以外的工作经历。这反映了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技能。

在知识和技能方面, 数据显示, 只有少数教师 (18%) 系统研修过中西文化概论、二语习得、语言测试、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发现, 71%的教师不会实证研究的数理统计和分析。只有一少部分教师 (9%) 经常浏览语言类权威期刊。只有6%的教师有过进修经历。从这些方面来看,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还有待改进。

从科研角度, 发现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对科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作用认识不足。研究结果显示, 67%的教师没有主持过科研项目, 83%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国内学术研讨会, 53%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学术报告会, 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科研文章不及9%。这表明他们的科研阅历影响了他们专业发展的进程

3.2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研究发现,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的发展需求有不同方面和层次。工作不到三年的教师 (93%) 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学名师的指导, 使自己能够胜任教学工作。95%的年轻教师希望参加外语教学方面的学术研讨, 期望和同行交流切磋。而工作五年以上的外语教师 (86%) 希望参加教师培训和在职进修, 希望及时“充电”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90%的教师希望能聆听到有关科研方法、数理统计和语言学理论方面的系列讲座, 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质。95%的教师希望能参加提高自己的学历和学位层次。而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中有78%的老师期望每年参加不少于两次的大型学术研讨会, 以研讨相关学术问题和了解科研动态;80%的教师每年都在努力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5%的教师希望出国研修。这反映了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具有迫切的专业发展需求并呈现不同层次。从与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 由于现实和客观的原因, 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愿望很难得到满足。

根据上面的数据结果, 我们发现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发展需求按教师的成长角度有这样一个特征, 即先是教学, 然后是教学与科研, 再到科研与学术的一个渐进过程。这印证了吴一安[3]教授提出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的论断。即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存活阶段 (第1、2年) 、巩固阶段 (约在第3、4年) 和提高发展阶段 (约在第4、5年) , 约需5年打下持续发展的基础。

4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教学任务繁重, 科研意识淡漠

本项研究发现, 81%的外语教师平均每周上14-18节课, 最大周课时有24节。并且, 外语教师用在科研上的时间非常少, 36.3%的教师每周用2小时做科研, 3-4小时的占41.3%, 超过4小时的只占19.4%。16%的教师定期浏览国内外学术期刊。87%的教师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科研命题。52%的教师没有参与或主持过科研项目。52%的教师没有参与编写或出版过教材。大部分教师 (71%) 不懂得科研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操作。91%的教师不懂科研数据的细化处理, 尤其是不会用社科数据统计软件 (SPSS) 进行统计分析。78%的教师不能完全看懂《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及国外期刊《Language》上发表的文章。这些数据反映了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教学任务重, 同时, 在科研的投入上还不够到位, 致使在科研上力不从心, 成果平平。

4.2 知识结构不合理, 学科与跨学科知识欠缺

陈冠英[7]认为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l) 外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2) 外语教师必须懂得相当的外语学习理论;3) 外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4) 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发现, 具有系统外语教育知识的教师还不到九成;不了解应用语言学或没有阅读过TEFL专业著作的达40%左右;对语言学习论和学习者个体差异性方面的研究和论著涉足者不到30%。对语言认知、语料库和词典学一知半解的达70%左右。尤其是谙熟中国文史和礼俗知识的教师不足40%。相当一部分老师 (45%) 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知识比较模糊, 特别是对最新教育成果的掌握与应用不甚了解。

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的基础。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尽完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专业发展的速度。尤其是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欠缺直接影响教学和科研的水平层次和质量。

4.3 脱产再学习机会少

在职进修和培训可以短期内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可以与同行相互学习和了解科研动态。但在本项目的研讨过程中发现,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获得脱产再学习如进修、培训的机会非常少。

调查显示, 没有组织过外语教学研究会的地方普通高校达40%;参加过国内外语教学研讨会的教师只有14%;具有出国进修经历的教师仅4%;具有在职进修经历的教师为9%。只有16%的地方高校邀请过外语教育方面的专家讲学。这与81%的教师期望以工作坊、专题讲座或观摩的形式促进自己发展的愿望相距甚远。广大教师的发展需求与有限的在职培训机会使得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限制。从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少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教学上, 无暇顾及科研工作;二是由于能力所限, 仅有的科研成果不能达到参加相关语言学或文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的门槛。三是客观上地方普通高校获得的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有限。

5 研究启示

5.1 建立一个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机制

外语教师知识结构的跨学科特点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在我国高校建立一个能够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良性循环机制, 是保证教师在不同层次上达到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的必要途径。地方高校可以开展“校本培训”、“专题式短期教师培训”、“合作型教师学习群体”、“课程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等活动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同时, 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 形成促进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制度保证, 使教师的发展问题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追求和选择, 更是国家为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所采取的机构措施。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制定高校教师发展规划和制度保证与高校教师发展的职业标准和职称评定体系结合起来, 建立一个促进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良好机制, 使教师在专业上不断成长。

5.2 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

本研究发现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有其地域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客观条件限制, 但外语教师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 不求进取。Richards[8]认为优秀的外语教师必须拥有这些素质:语言学知识、语言学习和习得理论、语言教学法、学科知识、教学实践、宽泛知识面、创造力、判断力、决策和推理能力、适应能力、兴趣、态度、自控力、热情、课堂教学管理技能。所以, 为达到外语教师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和谋求专业发展,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 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自己的外语教学和科研能力, 使自己的专业不断向前发展。

5.3 要清楚认识到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期性、渐进性和阶段性

外语教师教育不再是一个两年或三五年时间概念, 而是贯穿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从职前到在职, 没有止境, 其理念一脉相承。职前教师教育为在职教师发展打下基础, 引导准教师入门, 为其指明发展方向。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成就性, 它直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 在我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在我国外语界, 尤其有必要探究职前和在职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与发展规划, 充分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特点和阶段性特征, 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

6 结束语

本文在一项规模性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解答了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发展需求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 (1)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技能。 (2)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具有迫切的专业发展需求并呈现不同层次。并且, 其发展需求随教学年限呈阶段性特征, 即教学—教学与科研—科研与学术三个阶段。 (3)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客观上,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科研时间相对较少;缺乏参加在职进修、外出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主观上, 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 科研意识不强, 科研方法欠缺。建议地方普通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渐进性和长期性, 构建促进地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机制, 促进教师的成长。

摘要:该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考察了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研究发现: (1)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技能; (2) 他们具有迫切的专业发展需求并呈现不同层次; (3) 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教学任务繁重、知识结构不合理、科研意识不强和脱产再学习的机会少等突出问题。这一结果对于促进我国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邦.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 1998.

[2]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吴一安.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外语研究, 2008 (3) .

[4]吴宗杰.Teachers’Knowing in Curriculum Change:A Critical Discourse Study of Language Teaching (教师知识与课程话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吴欣.Teacher Change:Issues in EFL Teacher Education (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研究:现状与措施)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周燕.全国高校英语教师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报告, 2006.

[7]陈冠英.谈外语教师的素质[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0 (1) .

[8]Richards J C, 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Cambridge:CUP, 1990.

[9]Freeman D, Richards J C.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CUP, 1996.

[10]李宏强言语适应论在外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语文学刊, 2010 (10) .

高校教师思想状况调查 篇11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大学英语教师 科研现状

一、研究背景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是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的。《纲要》还强调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事实上,大学英语作为数不多的由国家统一验收质量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证明中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外语能力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夏纪梅,2002)。

地方高校指由各级地方政府作为教育举办者的普通本科院校,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截至2014年7月,全国共有地方院校2500多所,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力军。

这样的形式,这样的时代,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是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大学外语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石。科研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能力的一项基本内涵(芮燕萍,2011),科研能力是教师管理能力的核心,是教师能力的最高表现(于丽琴,邹本杰,2010)。总之,提高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为了让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对其科研状况和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自己科研现状进行反省,笔者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对近五年(2010.01—2014.12)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科研现状调查

1.受调查者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涉及重庆三峡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共46名(包括主管院长、教学秘书各一位)。女教师32人,占总数的75%,男教师14人,占25%;35岁以下的教师15人,占33%,36-50岁的教师26名,占56%,50岁以上的教师5位;48%的教师拥有本科文凭,50%的教师拥有硕士学位,仅一位博士研究生;教授1人(主管领导),占2%,副教授11人,占24%,讲师29人,占63%,助教5人,占11%(截至2014年12月)。这些数据证实大学英语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和职称方面存在不平衡:女教师比例高于男教师,中青年教师为主,中级职称比重最大,整体学历急需提升。

2.科研成果统计

为摸清重庆三峡学院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本次调查从科研数量和科研质量两个方面入手。表1是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五年中大学英语教师各方面科研成果的统计结果(以第一作者或主持人为准)。

表1 科研成果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师总体科研情况不乐观,只有2013年人均科研刊物达到1篇,另外,他们尤其在高水平学术研究(体现在核心级刊物上文章发表的数量和省级科研项目的内容层次上)领域表现尤为不尽如人意。项目方面无论从数量和层次上看,都很不乐观,近五年仅主持了两项省部级级项目。最后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材、专著等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这些都能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理论研究水平低,层次不高。

表2是对近五年有科研成果的老师数量的统计,可以发现每年有成果的老师只占全体教师总人数的30%左右,没有科研成果的老师比例高达60%~70%。也就是说,每年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老师投入科研工作。调查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五年中每年都有科研成果的老师仅有4位,且都是女教师,占大外教师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不到。而且这几位老师都在近几年经历职称评审,这说明职称评审是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动机。另外,五年压根未从事理论研究的老师有13位,接近30%左右。

表2 教师统计

三、科研现状分析

高一虹等(2000)将外语教师划分为四种类型:理论/专职研究者、教师研究者、做研究的教师和单纯教书的教师。大部分地方院校大外部老师将自身定位成“单纯教书的教师”,科研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科研成果是绝大多数高校职称评审和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实际上,国内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存在着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开展不起来的问题(夏纪梅,2006)。原因可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1.工作压力大

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量和所带班级规模通常偏大。对我校大外教师工作量的统计,他们每周多是12至20学时,班额也是50人以上的大班。长期简单地重复教学,容易使教师们出现倦怠现象,难以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认真的反思,要把将主观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刘润清、戴曼纯(2003)就提出教师对科研方法的需求和热情,由于工作压力大而受到影响。

2.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

“我国高校所设置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其培养模式单一,从根本上讲培养的是‘知识型’或‘研究型’外语人才。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单一的研究型外语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英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专业学科知识,需要结合实践的教育学科知识方面涉猎少。实际上,大学英语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就必须掌握较高的教育理论、教育科研素养。此外,还应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了解其他相关的学科,如心理学、文化学、哲学等理论知识,以避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内容枯燥、模式单一的问题。

3.科研意识淡薄

非英语专业学生有自己明确的专业方向,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相应的,大外教师不那么注重投入时间和精力自我发展(唐进,2011)。朱望通过调查图书资料的借阅率,发现大学英语教师的借阅率相当低;他们中不少人不重视科研,只教语言,不懂理论,科研甚少。实际上,在不少大学英语教师的心目中,搞科研的目的多为评优晋级提职所迫,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搞科研反倒不是大多数人的追求。

4.缺少科研团队和合作

因为大学英语教师常年重复基础课教学,时间一久,自然难以在某一学科内专业方向上作深入的研究。而学校又是以年级或者教材划分教研室的,如一年级组,二年级组,艺体组等。这样分组能抓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则纯属个人行为,缺少统一组织和集体协作。多数人在科研上都属于单兵作战的形式,无法合力在理论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5.科研成果发表渠道有限

写文章难,发文章更难是许多大外教师的心声。外语期刊相对数量不多,针对大学外语教育的专业期刊更少。相对于其他学科,大学英语教学成果的发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劣势,不少老师都有畏惧情绪。另外,科研论文的发表需要不菲的版面费,也让老师们有发不起的感叹。根据学校的科研成果统计,大学英语方向年年都处于垫底位置。

四、讨论与建议

针对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薄弱的现状,黄建滨和邵永真(2001)建议采取脱产学习、在岗进修、分批培训,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学位,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夏纪梅(2006)提出教师的发展主要靠自我认识、合作发展和外来帮助。笔者认为提高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也要从这三方面入手: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树立科研意识,培养科研兴趣,调整、提高学科内或者跨学科知识结构,完善自我,迎接大学英语改革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流派。钱冠连(2007)就特别提倡外语研究需要有学派意识。万事开头难,科研亦如是,但只要坚持下去,笔下终会生花。

大外部教师可以根据学科方向组建相关的研究小组,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起领导示范作用,组织小组内交流,带头人的示范和团体的监督有助于科研工作坚持。

虽然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工作繁忙,但学校和院系宜尽力创造条件,为大学英语教师创造学习和沟通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升学历,多参加进修学习,邀请学者讲座、培训或指导。全面计划培养学术骨干,让他们真正发挥学术领头羊的作用,搞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结语

大学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应是研究者。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既以教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又以专业学术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提出要求,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提供可能。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才会对教育实际问题的认识更深刻,对新的教育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和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运用现有知识、理论和技术去发现未知领域的知识和理论,检验发展理论,走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成为某一专业理论的专家。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这个庞大的群体,在学历、职称及科研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却担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任。未来的十年是地方高校转型转轨的关键时期,在职的教师们如果继续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只有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求。“在大学任教必须具备研究能力,任教者应该为教学搞科研,或为科研搞教学。能够用量化手段和质化手段研究语言教学及语言学习”。大学英语教师要正视这一现实,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下大力气改变自己科研能力比较薄弱的实际状况,把自己从经验型的教书匠转变成学者型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师(杨忠,2001)。

参考文献:

[1]高一虹,吴红亮,李莉春.关于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调查[J].外国语,2000(1).

[2]黄建滨,邵永真.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师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1(6).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研究策略研究[M].北京:外研社2003(5).

[4]钱冠连.以学派意识看外语研究—学派问题上的心理障碍[J].中国外语,2007(1).

[5]芮燕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6]唐进.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倦怠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5).

[7]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2002(5).

[8]夏纪梅.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综述[J].中国外语,2006(1).

[9]杨忠,张绍杰,谢江巍.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与问题分析[J].外语教学,2001(6).

[10]于丽琴,邹本杰.教师教育与教师自我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0(2).

高校教师思想状况调查 篇12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体育参与,影响因素

高校女教师作为现代女性, 在走向社会工作的同时, 还承担着家务劳动, 双重的社会角色给女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如何缓解高校女教师的压力便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证明体育运动在缓解工作压力, 提高工作效率和保持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让更多的高校女教师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是人们所关注的, 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高校在职女教师为研究对象, 共抽取600名作为研究样本。

2.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通过参考2000年和2006年的两次《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及相关文献, 制定关于《上海市高校女教师体育行为特征的调查研究》问卷, 并通过信度、效度检验后向上海市十所高校600名在职女教师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600份, 其中, 有效问卷584份, 有效率为97.33%。

(2) 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关于行为与体育行为的相关书籍, 包括社会学、体育社会学、体育行为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与健康等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 并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了2004—2007年关于体育行为的相关论文二百余篇,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3) 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 运用SPSS11.0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和指标进行统计学常规处理和客观的量化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 高校女教师体育参与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高校女教师中的体育人口比全国水平低了3.3个百分点。因此, 高校女教师体育参与得较多, 但能达到体育人口水平的人数较少, 体育人口低于全国女性水平, 潜在体育人口含量较大。

2. 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活动频度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上海市高校女教师以中等参与频度为主。随着参与频度的增加, 女教师的体育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 但每周参加3次以上的女教师人数略少于每周参加1~2次的女教师。数据显示, 对自己的体育参与频度回答说不清的有107人, 占20%, 这说明还有部分女教师对自己体育参与的频度没有正确的定位, 体育参与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很大, 也体现体育参与的不规律性, 这种体育参与频度不利于发挥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 (详见表1) 。

3. 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活动强度情况

按照此标准调查结果显示, 女教师在参加体育活动强度的选择上, 以中等强度为主 (详见表2) , 并显示出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 但有79%的女教师能满足体育人口的体育活动强度标准 (中等强度以上) 。

4. 体育活动项目

体育活动项目是指选择何种项目进行运动。对高校女教师体育活动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 高校女教师的体育运动项目以散步和跑步为主, 其次是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健身器活动和跳绳等。显示出高校女教师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以简单、经济型的运动项目为主 (详见表4) 。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 高校女教师体育行为特征。高校女教师总体的参与情况较好, 但体育人口比例较低;体育参与频度以中等参与频度为主, 有部分显示出参与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大部分能满足体育人口标准的要求;参与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 并显示出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在体育活动的场所、形式和项目的选择上, 显示出女教师的体育行为与其“单位—家庭”的生活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女教师在项目的选择上以散步和跑步为主, 主要选择简单和经济型的运动项目;体育活动场所体现出就近性, 以“学校或单位不收费的运动场地”为主;女教师在参与形式上显示出结群性, 主要是与同事和朋友一起参与。

(2) 影响高校女教师体育行为的因素。高校女教师对体育有良好的态度, 增强体质是女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优势动机, 辅助动机的多元性有助于女教师体育行为的形成。个人因素对其体育参与主要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外部环境限制了女教师的体育行为。

2. 建议

(1) 高校应对女教师的体育参与充分重视。第一, 在高校女教师中做好科学健身的宣传工作, 让高校女教师理解科学健身的重要性。第二, 组织高校女教师练习适合女性的体育项目, 如:瑜伽、健美操等, 配备专门教练人员讲解和教授。第三, 高校应尽量满足女教师对体育场馆的需求。

(2) 建立与社区相配套的体育活动设施, 创造良好的社区体育环境, 搭建一个完善的社区体育平台, 使包括高校女教师在内的社区群体, 能够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下科学健身。

(3) 高校女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和职业观, 积极进行角色转变, 走出家庭、事业“双重”困境。只有高校女教师真正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得到解放, 才能更多地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 真正成为体育运动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杨治良.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美]米尔藤伯格尔.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62.

[3]杨德森.行为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8.

[4]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19.

[5]杨雪芹.研究生体育态度与行为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6, (6) .

[6]李京诚.身体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式[J].体育科学, 1999, (2) :44-46.

[7][美]理查德.考克斯.运动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473.

[8]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80-82.

上一篇:设计报批下一篇:旋流分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