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2024-09-18

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共10篇)

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1

一、存在问题与分析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重要的精神动力之一,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教师队伍师德状况总体上较好,但由于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也出现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极少数教师不能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除了“教书”外,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不关心”或“不够关心”,特别是对后进生缺乏耐心和爱心。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听之任之,不去主动纠正和帮扶。

2、师表意识淡薄,言行失范。当学生不听话时,有些教师采取歧视讽刺挖苦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如罚站、罚抄课文等,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上课时,有的教师抽烟,有的教师打手机,有的教师甚至说脏话,还有的教师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等,在学生中造成极其恶劣影响。有的教师没收了学生的东西占为己有。有的教师在排学生座位上排“关系位”、“人情座”。有的教师对学生出现思想、学习、行为等问题时,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动辄将家长叫来,对其训斥,说的话很难听,致使家长不敢到学校开家长会。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好恶不能公平对待学生,厚此薄彼,让学生、家长不满意。有的教师向学生推销与学业无关的书籍或参考资料,托学生家长为自己或亲友办私事,或收受礼物、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更有少数教师大搞“有偿家教”等等。

二、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师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对教师职业认识失误。少数对教育工作者承担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认识不足或错误。因而把教师职业看做是“谋生的手段”,不安心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也不注意为人师表,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从根本上缺乏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

2、市场经济对教师的负面影响。少数教师受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上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种种压力,因而心理失衡,在价值取向上出现“错位”,在行为上违规。

3、缺乏对教师师德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一是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缺乏严密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致使不能有效地监督、约束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二是对教师师德有效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或不够完善,软性指标多,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只要没有违法乱纪或明显违规也就无碍大事。

三、加强与改进师德建设的思考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供了依据。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我市师德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认识,即提高对加强师德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充分认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也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美德的体现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必须充分认识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对于塑造教师形象、树立教师威信、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作用;树立师德为先的观念,像抓安全、抓教学质量一样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师德教育活动的指导和督查力度,避免在师德教育上“走过场”、“装样作秀”。

2.树立典型,即树立身边的典型形象,以活动为载体,以点促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有效的途径是正面引导、树立典型、辐射带动,最终达到全员提升。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学习先进活动,学习和宣传身边涌现的优秀人物和优秀事迹,并定期进行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引路作用,使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通过比、学、赶、帮、超,实现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飞跃。

3、德能统一,即既要注重师德,又要注重师能,做到两者统一、相互融合。德高为范,业精为师,师德和师能是共生共存的统一体,没有师德,即使师能再高,也不能教书育人,同样,如果没有高水平的业务素质,空谈师德,也无法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德能两者统一,缺一不可。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师德问题,是由师能问题引发的,如有些初为人师的青年教师,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遇事不冷静,或者缺乏正确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的能力,导致了行为失控。所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渗透在各种教研活动中,从师德与师能相互融合的角度来进行。

4、丰富内涵,即不断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师德教育的内涵要与时俱进,现代教师职业道德除了传统的职业道德品质外,必须重视人才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科研意识、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和人格魅力等素质的培育、培养。调查显示,学生把“幽默风趣型”的教师排在“最喜欢的教师” 的首位。因此,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教师职业道德新的内涵。

5、寓教于乐,即开展参与面广、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师从中得到乐趣,接受教育,提高素质。譬如师德报告会、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宣誓、征集师德论文师德格言、师德文艺演出等都是有利于教师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和载体。实践证明,健康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

6、营造氛围,即营造有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文化氛围。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校风、教风和学风。一所学校的校风如何,与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密切相关,因而加强师德建设与形成良好的校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良好校风的带动下,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学风。所以,应该注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发挥各自的潜能和价值,使他们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最终达到师德建设的目标。终上对各点的分析,作为老师,要有职业道德,师德,不崇尚拜金,爱岗敬业。终上对各点的分析,作为老师,要有职业道德,师德,不崇尚拜金,爱岗敬业。终上对各点的分析,作为老师,要有职业道德,师德,不崇尚拜金,爱岗敬业。

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地区3个县及市区3 047名中小学教师,其中男教师1 537名,女教师1 510名;农村教师1 523名,县城教师704名,市区教师820名;小学教师1 375名,初中教师822名,普通高中教师741名,职业高中教师109名;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37岁。

1.2 方法

使用的问卷由人口学特征、可能的影响因素及职业紧张状况3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反映职业性紧张状况部分采用的是职业紧张量表(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revised edition, OSI-R)[8],该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即职业任务(包括6个子项)、个体紧张反应(包括4个子项)和个体应对资源(包括4个子项)量表。每个子项由1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5级评分。采用四分位数间距法将职业任务和个体应对资源得分划分为低、中、高3个水平,即低于P25得分为低水平,介于P25~P75的得分为中等水平,高于P75得分为高水平。职业任务和个体紧张反应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紧张程度越高,个体应对资源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对紧张的应变能力越强。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发放到被调查人员手中并指导其自评后收回,共发放问卷3 640份,回收有效问卷3 047份,有效回收率为83.7%。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EpiData 3.1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在SPSS 13.0统计软件包上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差异性检验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均为0.05。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学特征因素间职业紧张水平比较

由表1可见,男教师在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和个体应对资源3个方面得分均高于女教师,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教师在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和个体应对资源3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职业任务项目中,高年龄组(40~60岁)得分较高,30~39岁年龄组个体紧张反应得分最高,老年组个体应对资源得分最高。

将教师的文化程度按照大专及以下、本科、研究生及以上3个学历层次划分,调查发现3组在职业任务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体紧张反应以高学历组得分为高,本科组和研究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个体应对资源得分则大专组和研究生组均比本科组高(P值均<0.01)。但是大专与研究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在3个分量表中,已婚教师的职业任务得分高于其他两组,未婚和离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婚和已婚组教师个体紧张反应得分比离婚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在个体应对资源项目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特征教师职业紧张水平比较

见表1。市区教师的个体紧张反应高于农村教师和县城教师而个体应对资源低于另2个组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农村教师和县城教师在这2个项目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普通高中教师的职业任务和紧张反应较小学、初中和职业高中教师相比处于较高的水平,个体应对资源与后3组相比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组间比较显示,在职业任务项目中,小学、初中、普高3组教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职高和其他组教师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个体紧张反应项目中,除职高和小学教师组以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个体应对资源项目中,职高和小学教师、初中和普通高中教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兼任行政管理工作的教师,其职业任务和个体应对资源得分均较普通教师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个体紧张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承担班主任者职业任务得分高于非班主任,但二者在个体紧张反应和个体应对资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职业任务、个体应对资源与个体紧张反应的关系 见表2。

表2结果显示,职业任务得分越高的组,其个体紧张反应越强,各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次,应对资源高、中、低分组的教师,其个体紧张反应得分分别为低、中、高,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水平和中间水平组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性别是影响教师职业紧张的重要因子之一,男教师的职业紧张反应高于女教师,这已在其他研究中得到了证实[9,10,11]。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生活重心的取向是不同的,男性被更多赋予事业的角色,男教师往往事业心强,竞争环境激烈,自我要求和单位对其的期望值均较高,因而男教师承担的职业任务高于女教师。可能是考虑到经验的因素,中老年教师承担了较多的工作任务,但老年组教师得到的社会支持或自我调节能力较强,个体紧张反应得分不高,而30~39岁年龄组教师上班时间不长,经验不够丰富,成长愿望迫切,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社会资源也比较匮乏,同时又面临着一些生活的压力,应对紧张的能力较弱,职业紧张水平得分最高,与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9,11]。不同文化程度教师职业紧张反应不同,学历高的教师得分较高,可能和文化程度高的教师往往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工作中承受的任务重,责任大[10]以及自我要求严格有关。值得关注的是,本科学历教师工作任务很重,但应对资源并不丰富,这对缓解他们的职业紧张很不利。已婚教师相对于未婚教师来说工龄较长,生活较稳定,接受的工作任务更多,这可能是导致他们个体紧张反应得分较高的主要原因,而未婚组的职业紧张得分较高和他们入职时间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欠缺有关。

受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社会资源、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家长对老师要求的强度由高到低的次序为:市区、县城、农村,因此市区老师从家长处获得的压力更大,另外主管部门对市区、县城、农村地区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对待市区教师的标准更为严格,两者均导致市区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紧张。高考的压力给普通高中教师带来职业紧张反应也是很明显的。调查结果显示,职高教师承担的职业任务最低,个人应对资源却最高,个体紧张反应最低,提示在给职业高中提供支持的时候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以利于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兼任行政工作和班主任的教师职业任务得分比对照组高,但一般会选择成熟稳健、能力突出的教师来担任行政管理工作或班主任,所以他们的个体紧张反应得分并不高于对照组。

根据陈于等[12]的研究,经相关分析,个体应对资源与紧张反应和职业任务均呈负相关,职业任务和紧张反应呈正相关,与本调查结果一致。根据常理推断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承担的职业任务越重,产生的紧张反应越强,这种紧张反应可以通过提高应对能力来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詹承烈.劳动心理学研究及其名词概念统一规范问题.劳动医学,1999,16(1):37.

[2]邓莎莎,兰亚佳,罗艳,等.农村教师职业紧张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26-28.

[3]吴建华,沈文荣,刘淮玉,等.教师职业紧张与抑郁症关系的探讨.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12(5):331-332.

[4]吴思英,王绵珍,李健,等.职业紧张对教师亚健康状态的影响.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6):1069-1073.

[5]PINES AM,ARONSON E.Burnout:From tedium to personalgrowth.New York:Free Press,1981:2-3.

[6]PITHERS RT,FOGARTY GJ.Occupational sterss among vocationalteachers.Br J Educat Psychol,1995,65(1):3-14.

[7]吴思英,王绵珍,李健,等.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干预研究.卫生研究,2006,35(2):213-216.

[8]李健,兰亚佳,王治明,等.职业紧张量表(OSI-R)信度与效度验证.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3):190-193.

[9]王颖,李鲜丽.和平区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调查研究.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4):108-110.

[10]严红英,陶志阳.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68-370.

[11]王治明,兰亚佳,李健,等.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和紧张反应评价研究.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3):392-395.

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3

近300万的在校生规模,构成当前中国师范教育的主体。这些被视为人民教师后备军的人,为什么选择师范专业?他们中,又有多少人会最终走上讲台?记者的调查由此开始。

是“不温不火”还是“虚假繁荣”

6年前,当同学们为报考哪个专业而发愁时,武博文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学科教育(音乐)专业。经过内蒙古师范大学的6年学习,他更加坚定了最初的选择。实习期间,每周16节课的工作量,在他看来却是享受。在他的影响下,调皮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是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享受,成就感,构成了讲台对武博文的吸引,但又有多少人和武博文一样,是被讲台和教师职业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呢?

每到新生入学,这个问题会出现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调查表上。教育学院副院长吴合文透露,考虑到职业的稳定性,广大考生、特别是女生依然会倾向于选报师范类专业。“但是,师范专业从来不是热门专业,就是不温不火吧。”吴合文说。

从当前教师培养规模来看,每年几十万的师范毕业生,看起来数量充足,但真正到一线做老师,特别是成为有编有岗的老师的比例很小,有不少院校甚至低于10%,有观点认为,教师培养存在“虚假繁荣”。

然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研究所所长李琼对此并不认同:“当前,社会对教师的总体需求数量在减少,对教师的高质量要求在提高,而教师编制趋于饱和,教师队伍存在突出的供求结构性矛盾。”

普通院校的培养量超过师范院校

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北京大学无机化学、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今年5月,人大附中公布的一份教师招聘公示名单上,16名拟聘用者的来源无一是师范类专业和高校。无独有偶,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北京的另一所中学招聘的76人当中,有50多人为非师范专业毕业。非师范毕业生与师范毕业生“抢饭碗”的情况逐渐增多。

吴合文认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拥有法学、经济学、物理学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有着独特优势,他们具有更为开阔的专业思维,更吸引用人单位。

除了正在降低的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比例以外,以往教师供给“以师范院校为主,其他普通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开放格局也在发生变化。通过近期的一项全国性教师培养机构的调研,李琼与其课题组成员发现,近几年,两类学校对教师的供给量“基本持平”,普通的综合院校的培养量逐渐超过师范院校了。

尽管如此,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师范院校的支撑作用在偏远地区更为明显。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都在3 000米以上,每平方千米人口不到8人。在甘孜州首府康定市,记者见到了康定市回族小学英语教师周艳。她告诉记者,她的同学们大都进入了教师岗位,留在了甘孜州。4年前,她从四川民族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这所由原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改建的二本院校,为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甘孜州输送了大量教师。

“除了部属师范类院校,从全国的总体情况看,师范生培养主要以地方性二本院校为主,高职高专等学院作为重要补充,而人们熟知的‘211‘985等高水平综合大学并没有参与到教师的培养上来。”李琼坦言。

教师结构的“两个明显短板”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总体上,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占41.6%,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层次达到了70.6%,高中教师已经实现了本科化,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达97.3%。

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占比虽小却不能忽略的乡村教师群体。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南依大别山,处在鄂豫皖3省交界处。为了山区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年近50的张超已经在这里任教20多个年头。20世纪90年代从潢川师范学校中师毕业后,他就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眼见着教学条件一天天变好,张超却发现,乡村教师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他告诉记者,很多师范院校毕业生来到这里“干不久就走了”,而通过特岗计划招过来的大学毕业生也“留不住、待不久”,“剩下的多半还是当年的中师毕业生”。

近年来,教师流动速度逐渐增快,乡村教师流向城镇,城镇教师流向城市。李琼表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院校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高职高专,报考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偏低,这些托底性生源缺少学习动机,将来他们很可能要到基层,尤其是到农村任教,他们的自身素养,直接关系到数以千万计农村孩子的未来。”

一方面是教师的托底性生源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硕士以上的高学历教师数量差距更大。一份美国的调查统计数据(2015)表明,美国小学和初中教师中,拥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为47.7%,而我国仅为0.8%,美国超过半数高中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我国仅为6.4%。

医生职业道德状况调查(佳) 篇4

医生的职业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医德。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因而医务人员的医德也不尽相同。然而不管怎样,医疗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关乎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医生职业道德问题更是备受大家的关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本人对医生职业道德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了解当今医生职业道德的基本状况,以及其对民众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寻找解决办法。

二:调查对象

对象:医院的工作人员,部分医院患者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宣城市部分医院中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其中分为群众组和医务人员组。

四:调查时间

2012年2月3日 到2012年2月4日

五:调查人员

本人(张佳佳)

六:调查内容

(见附一)

七:调查结果

本人就医生的职业道德状况调查结果如下:

就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来说,83%以上的医务人员认为很重要,少数人觉得医德不能代表一切;大约50%的群众对医德问题表示关注,其余的表示只是有时关注甚至几乎不关注;这说明医德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完全理解,人们对此认识有待提高。

就目前的医生职业道德问题现状来说,74%左右的人认为医德现状一般,只有少数人认为医德现状好,而还有20%以上的人觉得目前医德面临严峻的挑战,少部分的医生的职业道德低下。这表明我们的医生职业道德问题依旧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部分医生的职业道德有待改进。

根据调查,当今医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下按照支持者人数由高到低排列):开贵药,拿回扣、态度冷淡、收红包、在职医生私开诊所牟利、开假药、不尊重患者隐私等。由此看来医德方面还是面临很多问题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特别是医务人员开贵药,收红包,以及态度冷淡的问题。

这次的调查结果充分表示,大多数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还是很关心的,这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然而,目前,我们的医生职业道德问题还是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金钱的诱惑和利益的驱动,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使少数医务人员忽视了道德修养,见利忘义,这种情况还是时有发生。并且,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职业医师法,但是却很少看到些处罚医生的案例,说明相应的执行条例依旧缺乏,工作人员的执法力度也不强。此外,医德问题只是靠医务人员的自觉是完全不行的,医院的管理方面的疏漏也可能让问题愈演愈烈。再者,就是医务人员自身素质的的问题,一个人的素质状况和其社会行为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是很难遵守职业道德的。

八:调查体会

如何养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德,与病人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高尚的敬业精神,依旧是我们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面对现在的医生职业道德所面临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首先,我们要加强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医德观念。对于在职医生,要继续加强其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提高职业道德,帮助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管理,严格执法,处置违反职业医师法的不法分子。加大政府对医疗行业的投资支持力度,帮助医疗事业更好的发展;还有,要加强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改善社会不良风气,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医院自身来说,要提高对医德问题的重视,强化院内的管理力度,加强建设医德医风制约监督机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管理,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医德氛围。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医德问题会渐渐改善。

参考资料: http:///Read/Read.aspx?id=986866

1附一: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问卷调查表

大家好!(*^__^*)„„

为进一步规范行业作风和采取措施提高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问题进行如下问卷调查。

此调查仅为研究而收集真实资料,不针对任何组织和个人,恳请大家积极配合,如实填写。

针对以下问题,请您如实填写(请您在认为接近的答案序号上打“√”)您关注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吗?

A.关注B.有时关注C 很少关注 D 几乎不关注

2、您认为目前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总体评价是?

A.好B.较好C.一般D.不好

3、您认为医务人员在遵纪守法,遵循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操作规程方面做得如何?

A.好B.较好C.一般D.不好

4、您认为医务人员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医技水平怎样?

A.大多如此B.较多如此C.少数如此D.极少如此

5、请问你认为目前政府对不良医德作风的惩治系统怎么样?

A 不错 挺完善B 有部分有待完善的地方C 不清楚D 不好

6你认为当今医德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可多选)

A 收红包B 不尊重患者的隐私权C 态度冷淡D 药物开假药E 开高价药,拿回扣F在职医生私开诊所牟利

7你认为导致医生职业道德急剧下降的原因是?(可多选)

A 利益驱使B 人心冷漠C 医护人员专业素质不强D 社会风气 E 政府管理问题没有完全落实

8你认为医生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 提高专业医疗技能B 加强职业道德C待人接物D加强政府管理E改善社会风气,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9、您认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可多选)?

A.改革现行医疗体制

B.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改善社会风气,重建社会信任

C.加强医疗行业管理,行业自律

D.进行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道德修养 E.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F.树典型、立榜样,用身边的感动感召大家,积极弘扬奉献精神

G.其他

谢谢大家的配合佳佳在这里祝大家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哈O(∩_∩)O ~ #〓§〓〓〓〓〓§〓〓〓〓〓〓§〓〓〓〓〓§〓#

↓↓↓↓

☆★☆☆★☆☆★☆☆★☆

☆ 祝 ☆ ☆ 你 ☆☆ 幸 ☆ ☆ 福 ☆

☆★☆☆★☆☆★☆☆★☆

↓↓↓↓

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5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福建省关工委的要求,厦门市关工委和厦门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联合组织力量,于今年5-6月间对本市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本文来源于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进

行了一次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调查。在八所中小学(高中二所,初中三所,公立小学二所,民办小学一所),随机抽选939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同时分别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十几场,听取各方意见。

一、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内容和答案,我们把它综合归纳为三个方面十六观。

(一)政治方面

1.爱国观。“作为中国人您感到”:“自豪”86.1,“自豪感不多”10.2,“没有什么自豪”3.5,不表态0.2;“当祖国受到外敌入侵时,你已达到服兵役年龄,对报名服役的态度”:“主动报名”61.2,“万不得己才报名”12.4,“不一定报名”9.8,不表态16.6。反映出,爱国感与卫国行两者存在一定差距,爱国感强于卫国行。

2.信仰观。“对信仰的认识”:认为“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慰藉,不能没有”60.9,“没有必要信仰”21.5,“信仰不会带来实惠”13.4,不表态4.2。反映出,坚定信仰与无需信仰之比是6.1:3.9。

3.对上政治课。认为“在学校上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对提高道德水准”:“有很大帮助”65.3,“有点帮助”19.5,“没有什么帮助”9.4,“说不清楚”4.2,不表态1.6。反映出,对学习政治课持不同程度的肯定与不同程度的否定之比是8.5:1.5,说明政治课的作用是大的。但如果把“有点帮助”即帮助不很大和“没有什么帮助”与“说不清有什么帮助”合计则约”三分之一,不可小视。

(二)思想方面

4.世界观。“对于有人说‘世界上有鬼神’,您是”:“根本不信”55.2,“不大相信”21.8,“在黑暗中单独一人时有些怕鬼”19.5,“非常相信”3.5;“您遇到困难或想期末考出好成绩时通常会”:“依靠自己努力争取实现目标”95.1,“到寺庙烧香拜佛”2.9,“到教堂求上帝保佑”1.3,“找算命先生”0.1,不表态0.6。反映出,是否信鬼神的知与行两者不相称,不信鬼神的行为明显超过认知。

5.人生观。“您认为在人一生中什么东西最重要”:“健康”21.1,“知识”20.5,“友谊”20.8,“金钱”8.9,“理想信念”7.3,“事业”6.3,“名誉”6.3,“爱情”4.9,“社会地位”2.8,“权力”1.1;“您长大最想干什么”:“科技人员”15.8,“医生”14.8,“教师”12.7,“公务员”11.3,“私营企业主”11.1,“军人”10.6,“农民”2,“工人”1.7,其他20,“服务员”和“新闻工作者”为零;“您崇拜的对象是”:“明星”26.7,“父母”19,“英雄模范”18.1,“专家教授”11.1,“政治领袖”10.2,“老师”7,不表态7.9;“您的学习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46,“将来有个好职业、高收入、过舒适生活”30,“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困难处境”9,“说不清楚”14.4,不表态0.6;“您的生活学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长”19.6,“同学”和“朋友”17.9,“教师”17.6,“书籍”10.8,“电影电视”10.1,“互联网”8.3,“明星”5.6,“英模人物”2.9,“共青团少先队”2.9,其他2.1,不表态2.2.;“您从老师那里除学到知识外还学到”:“做人处事方法”55.3,“良好品德”18.6,“学习方法”10.4,“其他”14.1,不表态1.6。反映出,综合多方面显示人生观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总趋势,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最基本的理想信念、事业极大少于其他;长大想干的职业基本上是以待遇高低而顺序;崇拜对象是分散而缺乏突出者;学习目的为个人利益等略超过为国家社会利益;生活学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基本分散而缺乏突出者,但团队影响力极低很值得深思,从老师除学到知识外还学到的东西是其做人处事方法略多于其他(包括其中之一良好品德)。总之,人生观价值取向虽还未基本定型,但存在的问题甚为严峻。

6.金钱观。“对有钱就能办到一切”的看法:“有一定道理”46.1,“不同意”39.6,“完全同意”3.5,不清楚和不表态10.8;“在您看来拥有金钱的多少是”:“不一定能说明一个人成功的程度”69.1,“一个人成功程度的唯一标志”15.7,“不清楚”14,不表态1.2。反映出,看重金钱与不那么看重金钱为均势,而看重金钱比以往更加凸现。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6

高考状元毕业后大多“销声匿迹”,仅十分之一状元职业“有案可查”

报告显示,本次调查统计到的高考状元有350多人,约占1977-1998年高考状元总数的25%。其中理科状元190多人,文科状元160多人。当中能统计到其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仅占1977-1998年高考状元总数的十分之一。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都“销声匿迹”了,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与现今高考状元“高曝光率”形成鲜明对比。

高考状元“阳盛阴衰”,文理科男状元优势凸显

调查显示,在统计到的350多名高考状元中,男女状元比例严重“失调”,男状元约占64%,女状元约占36%。其中理科状元中,男状元占绝对优势,约占73%,女状元约占27%,女状元不到理科状元总数的三分之一。文科状元中,男状元仍占优势,约占53%,女状元约占47%,女状元勉强与男状元“平分天下”。可以说,1977-1998年我国高考状元呈现出“阳盛阴衰”的局面。

1977-1998年我国文理科高考状元性别比

文理状元

所占比例

理科状元

所占比例

文科状元

所占比例

64%

73%

53%

36%

27%

47%

北大清华成高考状元首选,中科大高居第三

调查显示,在统计到的350多名状元中,能统计到就读大学的有190多人,约占总数的55%左右。其中,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状元最多,有85人,高居第一。选择清华大学就读的有46人,位居第二,其中北大和清华录取状元合计约占总数的70%左右。选择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的状元有16人,位居第三名。选择就读复旦大学状元有8人,位居第四。选择就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6名,列第五名。其中理科状元选择就读清华大学的最多,文科状元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最多。

“状元归属”正在成为衡量大学影响力的“风向标”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对比“1977-1998年”和“1999-XX年”两个时期高考状元选择就读高校情况来看,1999年以前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相对分散,而1999年以后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非常集中。自1977年以来,北大和清华一直都是状元的首选高校,而其他高校在不同时期情况则不同,如中国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1977-1998年是状元报考人数较多的高校,而最近几年则少有状元问津。特别是XX年香港高校纳入内地统一招生后,部分高校在状元心目中的地位已基本上被香港高校所取代,而与此同时,香港高校也对北大、清华发起强有力的冲击。相对来说,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则表现比较稳定,不同时期均有一定数量的状元选择报考。

1977-1998年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地区

状元人数

1北京大学

北京

52清华大学

北京

3中国科技大学

安徽

4复旦大学

上海

8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南京大学

江苏

47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2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武汉大学

湖北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北京

1北京外交学院

北京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暨南大学

广东

南开大学

天津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

同济大学

上海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

西南大学

重庆

中山大学

广东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高考状元专业选择多样,经管法学物理排行前三

调查显示,在统计到的350多名状元中,可统计到就读大学专业的有150多人,约占44%左右。其中,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状元最多,有38人,位居第一,选择就读法学的有15人,位居第二,选择就读物理的有13人,位居第三。位居前10名的其他专业是计算机、生命科学、土木建筑、中文、自动化、电子工程、外语等,其中理科状元最钟情“物理“,”经济管理“成文科状元最爱。可以看出这个时期高考状元专业选择明显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7

特级教师是优秀教师的代表, 是教育教学的专家, 是优秀教师中的佼佼者。那么, 特级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又如何呢?两类型教师 (特级与普通) 之间会有差异吗?我们对两类型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倦怠关键期以及倦怠的克服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浙江省从1979年开始至今, 进行了九批特级教师的评选, 共评出991名特级教师。我们选取了小学、初中、高中各科特级教师185人, 发出问卷185份, 回收有效问卷111份。同时, 我们选取了小学、初中、高中普通教师 (这里的普通教师是指除了特级教师以外的中小学教师) 各80名, 发出问卷240份, 收回有效问卷160份, 以便在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比较中进一步了解特级教师。为简约起见, 这两类教师的样本分别用T1 (PT1, TT1) (T1为小学教师, PT1为小学普通教师, TT1为小学特级教师) 、T2 (PT2, TT2) 、T3 (PT3, TT3) 表示, 具体见表1。

2. 研究方法

问卷涉及“身心状况、职业生存、影响因素”等12个视角, 经二轮预测后, 确定120道试题。试题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类, 封闭式试题按李克特 (R.A.Likert) 五点量表题和选择题设计。对本问卷进行信度检验, α系数为0.914, 说明本问卷的信度很高。利用发函、会议、他人帮助等途径, 让调查对象填写问卷;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职业倦怠

本维度两道题, 为“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感觉很累很疲惫”和“教师职业太累, 工作压力太大, 单调乏味, 使我厌倦不堪” (为反向题, 得分低说明状况好) , 采用五点量表题设计, 试图探究不同类型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

**p<0.01

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是5.28和6.28, 说明两类教师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完全认同状态得分为10分) 。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 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p<0.01) , 普通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明显高于特级教师。

下面分别从学段、性别、教龄三个维度对两类型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比较。

小学、初中两个学段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p<0.01) , 普通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明显高于特级教师, 高中学段的两类型教师没有显著差异;比较不同学段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 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中, 高中最高, 小学次之, 初中最低, 这说明高中特级教师的倦怠情况相对严重;在普通教师这个群体中, 初中最高, 小学次之, 高中居后, 这说明普通初中教师的职业压力大, 倦怠情况相对严重。

不同性别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p<0.01) , 普通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明显高于特级教师;比较不同性别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 普通男教师的得分最高, 普通女教师次之, 特级男教师第三, 特级女教师居后, 可见是普通男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最严重;在同一类型的教师中, 均是男教师的得分高于女教师, 说明男教师的职业倦怠比女教师更普遍。

16~20年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差异十分显著 (p<0.01) ;21年教龄以上的两类型教师没有显著差异。比较不同教龄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 在特级教师群体中, 21年教龄以上教师的得分高于16~20年教龄段的教师;在普通教师群体中, 16~20年教龄段教师的得分高于21年教龄以上的教师。这说明, 在特级教师中, 教龄长的教师职业倦怠更严重, 而在普通教师中, 教龄短的教师职业倦怠更严重。

2. 职业倦怠期

本维度的题目是“从教几年后你开始较强烈地厌倦教师职业 (可多选) ”, 采用多项选择题设计, 试图探究不同类型教师的职业厌倦期。

上表可见, 在所列八个选项中, 从特级教师这个群体看, 位居前二位的两个时段是:一是6~10年, 占了8.2%;二是1~5年和11~15年, 分别占了7.3%;有70%的特级教师至今未厌倦这个职业。从普通教师这个群体看, 位居前二位的两个时段是:一是1~5年, 占了28.7%;二是6~10年, 占了15.9%;这两个时段之和为44.6%, 说明有接近45%的普通教师在这两个阶段开始厌倦教师职业了;有40.1%的普通教师至今未厌倦这个职业。可见普通教师厌倦教师职业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但这并未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

不同学段教师认同职业倦怠关键期是“1~5年”的比例, 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中, 初中最高 (9.1%) 、高中次之 (7.2%) 、小学最低 (5.7%) , 在普通教师这个群体中, 初中最高 (38.0%) 、小学次之 (33.3%) 、高中最低 (15.4%) 。不同学段教师认同职业倦怠关键期是“6~10年”的比例, 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中, 高中最高 (9.5%) 、初中次之 (9.1%) 、小学最低 (5.7%) , 在普通教师这个群体中, 高中最高 (19.2%) 、初中次之 (16.0%) 、小学最低 (13.0%) 。在“至今未厌倦”这一选项上, 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中, 小学最高 (85.7%) 、初中次之 (66.7%) 、高中最低 (59.5%) , 在普通教师这个群体中, 高中最高 (53.8%) 、初中次之 (36.0%) 、小学最低 (29.6%) 。

不同性别教师在“1~5年”这一选项上的比例, 普通女教师最高 (29.9%) , 普通男教师次之 (27.2%) , 特级男教师第三 (12.3%) , 特级女教师最低 (0%) ;在“6~10年”这一选项上的比例, 普通男教师最高 (18.6%) , 普通女教师次之 (13.8%) , 特级女教师第三 (8.9%) , 特级男教师最低 (7.7%) ;在“至今未厌倦”这一选项上的比例, 特级女教师最高 (71.1%) , 特级男教师次之 (69.2%) , 普通男教师第三 (42.9%) , 普通女教师最低 (37.9%) 。

不同教龄段教师在“1~5年”这一选项上, 16~20年教龄段的两类型 (特级与普通) 教师的比例分别为8.0%和19.1%, 21年以上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的比例分别为8.4%和7.9%;在“6~10年”这一选项上, 16~20年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的比例分别为12.0%和23.8%, 21年以上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的比例分别为9.6%和5.3%;在“至今未厌倦”这一选项上, 16~20年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6.0%和42.9%, 21年以上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的比例分别为67.5%和60.5%。

3. 倦怠克服

本维度一道题, 采用多项选择题设计, 题目为:“你认为要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下列哪些因素比较重要?”共有七个选项, 试图探究两类型教师对克服职业倦怠的态度。

上表可见, 两类型教师均认为“学会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是克服职业倦怠的首要方法;其次是“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 践行‘行政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和“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 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也有12.6%的特级教师和9.6%的普通教师认为“校际调动、校内转岗”也可以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比较而言, 在“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 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的选项上, 普通教师比特级教师要高出10个百分点。在“加强学习, 促进自身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的选项上, 特级教师要高出普通教师约14个百分点。可见特级教师更看重用自身的学习和提高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从而促进职业倦怠的改善。

总而言之, 解决或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教师的自身因素, 如本调查呈现的学会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确立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加强学习促进自身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践行管理为教师服务的理念;三是学校要创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四、结论与分析

1. 职业倦怠程度

两类教师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两者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p<0.01) , 普通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明显高于特级教师;不同学段、性别、教龄段教师的职业倦怠均呈现普通教师高于特级教师的特点, 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却因类而异。从学段来看, 在特级教师中, 高中特级教师的职业倦怠相对严重, 小学次之, 初中居后;在普通教师中, 初中教师的职业倦怠相对严重, 小学次之, 高中居后。从性别来看, 普通男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最严重, 普通女教师次之, 特级男教师第三, 特级女教师居后, 在同一类型的教师中, 均是男教师的得分高于女教师, 说明男教师的职业倦怠比女教师更普遍。从教龄看, 在特级教师中, 教龄长的教师职业倦怠更严重, 而在普通教师中, 教龄短的教师职业倦怠更严重。

2. 职业倦怠时段

两类型教师的职业厌倦情况严重, 厌倦时段各有差异, 特级教师的厌倦比例相对较低, 普通教师的厌倦比例相对较高, 有七成的特级教师和四成的普通教师至今未厌倦教师职业。有8.2%的特级教师的厌倦时段发生在6~10年, 分别有7.3%的特级教师的厌倦时段发生在1~5年和11~15年, 有70%的特级教师至今未厌倦这个职业;有28.7%的普通教师的厌倦时段是1~5年, 有15.9%的普通教师的厌倦时段是6~10年, 两者之和为44.6%, 也就是说, 有接近45%的普通教师在从教后的10年内开始厌倦教师这个职业, 也有40.1%的普通教师至今未厌倦这个职业, 这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3. 职业倦怠的舒缓

舒缓教师的职业倦怠, 首先是教师自身应学会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确立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 加强学习促进自身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是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践行管理为教师服务的理念, 同时学校也要创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参考文献

[1]石林, 程俊玲, 邓从真等.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的编制.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20) .

[2]王荩桢.武汉市中小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华中农业大学, 2007 (12) .

[3]蒲高兰.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状况及展望.现代教育科学, 2007 (2) .

[4]林丽.教师工作倦怠问题研究综述.比较教育研究, 2006 (2) .

[5]耿文侠, 陈震.需求关怀: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中国教育学刊, 2007 (6) .

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初任教师 职业适应 对策分析

初次来到教育工作岗位的教师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职业适应问题,教师职业生涯最初的几年也是决定其一生专业素质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尽快顺利的迈过教师成长的第一关,迅速实现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思想意识及心态的蜕变将影响初任教师是否走向教师成功之路。

一、初任教师职业适应的困境

职业适应是初任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与其职业角色、职业环境、职业关系的适应程度决定了初任教师未来的职业发展,但部分初任教师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出现了职业适应不良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教师角色转换迟滞

初任教师刚刚走上教师岗位,面对社会角色的根本转换,由在校学生转为施教的教师,其中不少初任教师沿袭以往作为受教育者的行为模式,未能很快的适应新角色,出现了角色转换滞后的现象。或由于初任教师过渡期缺乏必要指导都会造成新任教师角色转换迟滞。

2.从业能力不足

有的初任教师刚从高校毕业,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管理学生方面显得缺乏能力,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欠深度、广度,又在熟练、准确程度上欠合理。这些都给初任教师自身的发展带来了障碍,也延迟了职业适应。

3.缺乏和谐的职业关系

初任教师面对新角色,难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难以协调的职业关系,如有的初任教师缺乏与学生沟通及思想交流,还有的初任教师与同事彼此抱怨颇多,缺乏团结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显然都是不和谐的职业关系。

二、初任教师职业适应对策

初任教师在职业生涯初期明显的不适应感已经成为初任教师群体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如果初任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进行充分认识,应对即将面临的问题,这样会较快地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缩短职业适应时间。

1.提高对自我及教师职业的认识,做好自身职业规划

初任教师要全面分析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准确分析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的适合度,时刻强化教师意识,从各方面做好自身职业规划,适时的进行自我反思和社会比较,明确自身的优势及劣势,避免就职后困惑重重。

2.强化入职教育,加速初任教师职业适应能力

初任教师入职教育是教师终身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可以帮助初任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对教学有正确的理解,用以指导教育实践。其次入职教育可以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为人师表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最后,入职教育可以提升教育能力,相应的职业技能是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入职教育以此为根据,可以多方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由于初任教师知识水平方面需要较少的培训,相反在教育理论、课堂组织、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需要培训来适应高职教学目标,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导师指导、社会实践式培训等模式。通过入职教育初任教师减少了挫折感,增强了自信心,加快了职业适应的步伐,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方向。

3.增加压力适应能力,协调多方面人际关系

初任教师面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压力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发挥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对工作压力的承受力及职业压力的适应力。还应当增强人际交往,协调与同事、领导、学生各方面沟通的能力,为今后的教师职业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

初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是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指导下形成和职业心态、职业角色、职业能力、职业关系、职业环境的和谐状态。作为初任教师应当不断的防范及积极的应对职业适应的困境,以阳光的心态完成职业教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l]韩金玲.新教师职业适应问题对策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9(5):140-142.

[2]郭黎岩.新教师职业适应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教师,2009(9):37-38

[3]余娟清.高校初任教师入职培训机制探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0(1):31-36

[4]贺燕丽.强化入职教育,加速青年教师职业适应[J].陕西教育.高教,2011(6):90-92

[5]舒惠.教师职业适应期的专业发展特征分析[J].东方青年教师,2010(12):14-15

作者简介:

李雁(1984~)女,辽宁营口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 篇9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此次调查到1977-1998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状元近400人,约占1977-1998年我国各省市高考状元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理科、文科状元各占50%左右,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其中能调查到职业发展状况的高考状元约150人,约占1977-1998年我国各省市高考状元总数的十分之一,可以说大部分高考状元从产生到大学毕业,都很少进入人们的视野,与现今高考状元“高曝光率”大不相同,我国早期的高考状元诞生和毕业后“能见度”偏低。

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高考状元本科毕业首选

高考状元作为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成绩的第一名获得者,是高考中的优胜者,可以说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在调查到的1977-1998年高考状元中,在进入大学之后仍保持极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基本上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较少,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高考状元本科毕业时的首选,在本次调查到职业状况的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近四成的高考状元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定居海外。

装在状元套子里的人

这份报告传递的“高考状元理应成为职场成功者”的社会情绪让曾经的高考状元刘进很不舒服,“高考状元其实也是平常人;我们只是抓住了一次机遇,社会没有权力把‘优秀’的紧箍咒套在我身上。”他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仇智心理。

在莫思多看来,那个结论本身的假设就错了,“高考状元为什么就一定要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莫思多觉得,调查报告用一个排名来评判成功与否,其逻辑其实和高考无异,调查报告《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拿这样一个小概率的身份因素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杰出,“没有意义”——“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参加考试,也许他根本不喜欢这个考试,也许他适应的那个考试跟这个考试的规则已经不一样了。”

学术研究成状元“职业最爱”

调查发现,在调查到职业状况的高考状元中,1977-1998年的高考状元职业选择呈现多样化特征,职业分布比较广泛,部分高考状元“职业成就较高”。从状元工作的领域来看,选择在学界工作的状元最多,约占总数的两成,可以说学术研究是高考状元的职业最爱。其次是选择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部分选择自主创业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部分从事证券金融、媒体工作的状元也不少;约有四成多的状元则选择国内攻读研究生、海外留学或移居海外。

高考状元专业与职业错位,选大学挑专业时更应谨慎和理性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接受的是中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在社会公众心里,高考状元毕业后应该出人头地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职场状元”。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篇10

调查时间:2012年6月12日——7月18日

调查地点:广东省XXXX中学

调查对象:广东省XXXX中学学生

调查方式:填写相关调查表、与调查对象进行访谈、采访学校相

关领导、政府相关负责人员

调查人:XXX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问题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话题,本人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学生群体中以讨论、填写调查表等方式了解了大概情况,并采访了相关学校领导与政府人员,系统分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所存在的监护、教育、心理健康及安全等问题,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总的认为,当前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主流是好的。社会的发展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学校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家庭教育中的重心失误和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影响,部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正如《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据本人了解,初中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事的时期,有人称这一时期为“心理断乳期”。一方面,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生活能自理了。另一方面城市初中大都是寄宿制学校,把孩子放在学校寄宿没有什么不放心的。殊不知因为孩子读小学时是在父母身边,一直得到父母的呵护和监督,突然到一个需要较自立的环境就读,极易产生诸多不可忽视问题。

对于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本人采取了填写调查表,与调查对象、相关单位负责人员访谈等方式进行。期间,本人制作了一份相关调查表,趁学校还没有放假到学校发放,或由邻居、亲戚家中符合调查条件的学生带到学校,分发给其他调查对象,在一定时间后对调查表进行收集整理。本人还利用假期时间,与多位调查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交友情况等各方面的认知与态度。此外,本人还找到当地学校领导、相关政府部门进行采访,进而了解对于回流学生所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相关人员与部门是保持怎样的态度并采取了哪些措施。在调查后期,我整理了调查表,对于学生调查表中回答的问题资料进行分析,在整理采访笔记期间,本人还综合了一些社会人士的相关意见。在整理之后,本人分析调查研究中的所得材料,从而得出了以下几个在未成年学生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问题。如果学生读小学,中午晚上回家吃饭住宿,或多或少会得到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人的照顾和监护。而在寄宿制城市中学,学校离家很远。未成年学生就成了父母、老家的人、学校都管,而又都难以管到位的“三都管”、“三不管”的人,存在巨大的管理漏洞。特别是周末,也有可能以各种借口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四处游荡,到了星期三、四才回到学校。尤其是未成年学生大都处在懵懂期,攀比心理也刚萌芽,思想的变化会发生很快的变化。在这个有着叛逆特点的时期,更有其危险性,令学校的领导老师提心吊胆,无法安心。

二是教育问题。厌学、逃学、辍学严重,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缺乏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看眼前、图实惠,不想什么长远与将来”,甚至“人不为己,天殊地灭”也有人作为信条。缺乏崇高的理想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了大部分孩子的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显示,只有7%的孩子是“为将来报效祖国”而学习,82%的孩子只是“为将来自己有个好工作”,11%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究竟为啥,而且有38%的孩子认为是“父母要我读”,12%的孩子认为自己上学是“混日子,得过且过”。只有50%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刻苦自觉”的。当调查到“生活中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时,78%的孩子回答是“玩”,当问到“生活中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时,50%的孩子回答是“读书、做作业”。问到“你心中最崇拜的人物”时,选项“领袖人物”的孩子只占5%(小学无),选项“英雄人物”的也仅占17%,而崇拜“歌星、影星、球星”的人竟占78%,调查还显示,“将来的理想”当“工人、农民”的只占1%(中学无),愿当“教师、科学家”的占23%,而梦想当“歌星、影星、球星”的倒也有16%。而学习成绩的不好又导致了厌学、辍学及违反纪律问题的出现,引发出诸

多的问题。

三、心理健康问题。未成年人很多时候无法与长辈正常沟通,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隐患,而心理失衡又极易导致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犯罪倾向。个性心理品质差。一是现在的孩子大多任性、自私。做起事来,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很少顾及他人利益,不谦让,少宽容;外出活动,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少,吃过东西的包装袋、易拉罐随手乱扔;在学校,学习和做事上帮助他人也不多。调查显示,“经常愿意帮助不如自己的同学”的孩子仅有8%,回答“不”的倒有19%。对人比较冷漠,调查显示,对“周围小朋友”“很喜欢”的有53%,“赞扬优秀同学”说“能”的占42.5%,“同学在和你说话”时能“细心听讲”的,也只占40%。在家吃饭时“长辈未入座,孩子不动筷”的习惯几乎没有。二是座谈会反映现在的孩子“小霸王”脾气的多,批评不得,经受不起挫折,自制力不强。三是缺乏恒心毅力。好多家长为了培养子女成才,化本钱、请家教,学习书法美术、学习弹钢琴,但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学出成果者廖廖无几,大多则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四是盲目崇拜心理严重。调查显示,有78%的孩子崇拜“歌星,影星,球星”,他们从小摊上买了一包包的小食品,吃一半扔一半,为的是收集里面的“偶像图片”。,四、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正是以上的原因,未成年学生监护责任不落实,疏于照顾。而学生防护能力弱,这些儿童极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尤其是当今网吧、游戏室众多,人流极为复杂,节假

日四处游荡的回流儿童受到伤害,特别是女孩子受到性侵害的事时有发生。

五、劳动观念十分淡薄,不懂得勤俭朴素,不珍惜劳动果实。问卷调查显示,家务劳动“经常做”的孩子占21%,而且年级越高比例越低,有6%的孩子则承认“从未做过”;自己的房间整理打扫“自己做”的也只有55%,孩子自己的衣服“完全自己洗”只有4%;即使在校做值日生也只有24%的孩子认为“自觉主动做”,而72%的孩子承认“有时做,有时逃避”,有4%的孩子“经常逃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他人怕苦怕累已成了当今多数孩子的共同特征。

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问题,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少的建议,但是主要集中在加大对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加强在校管理。这当然也是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办法之一,但仅仅是让学生住在学校是不能解决的。在对于此社会问题进行了一番调查了解后,本人认为:

首先,要切切实实解决监护问题,建立多种形式的回流学生监管网络。

(1)父母要想方设法将孩子带在身边,特别是城里学校中学生要多进行思想交流,不要只是一味的物质满足。

(2)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但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学校素质教育成了口号,搞的仍是应试教育那一套,“考考考,分分分”是法宝,重视的是“教书”,轻视的是“育人”,德育首位地位往往是不到位或缺位。教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德育工作计划一大套,说的多,做的少,往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或是“开头哄,中间松,最后空”,“虎头蛇尾”。所谓德育考查“云里雾里”,只看年终台帐,不看平时实际。晨会、班会课成了摆设,不是马虎、应付,就是被挤占或改自修。辅助用书每人二、三套,老师搞题海战术,孩子成天钻在作业堆里,教育活动枯燥乏味,德育实践活动几乎是零,养成教育训练抓而不实、抓而不紧、有始无

终。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学校还分什么“快班”“慢班”“尖子班”“实验班”,无非就是以竞赛、升学率为目的,等等。这样的结果,智育的力度可能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平等教育权利为代价。说句良心话,面对主要以“考试、升学论英雄定成败”的评判标准,校长、教师们对此也只好徒呼奈何!这样就形成了以父母亲戚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和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帮护网络,共同为未成年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其次,要有目的地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和心理方面教育。(1)父母要使孩子继续升学就读的原因目的,在安全等到方面要注意点什么;要以学校为单位对这些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使其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都在监管教育之中。有关部门开展帮扶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这些儿童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力求成为未成年儿童的“保护伞”。(2)学校家长要经常联系开通“亲情热线”,关注未成年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多与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信息,时常给孩子打电话,与孩子交流、沟通。学校、团队、妇联开展“手拉手”、“爱心妈妈”等

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最后,要彻底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只有依靠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给予扶持和帮助。

上一篇:作文 读《柳林风声》有感下一篇:QZZN论坛申论版大神猴哥力作之——概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