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信息素养分析(精选6篇)
英语专业信息素养分析 篇1
随着网络的普及, 大量信息的涌入既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 同时也加重了人们信息处理的负担。个人信息获取、加工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其学习、工作成效。为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应对信息超载, 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设计的背景
1. 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 是指学生对以英语形式存在的网络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此类信息的获取、分析、传递、加工、评价、应用、创新等方面的能力[1]。核心问题是学生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将信息处理技能运用于英语专业信息问题解决和思维创新的综合能力。
2.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姚中平[2]、张利[3]、王燕[4]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5]等国内许多高校都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过调查分析;调研结果反映了几个共同问题: (1) 虽然大学生信息意识较强, 喜欢主动地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资料的意识薄弱。 (2) 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较差, 不了解馆藏信息, 不懂数据库检索方法。 (3) 大学生对电子阅览室的功能缺乏了解, 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信息知识缺乏。 (4) 大学生的信息吸收能力较强, 但抵制信息污染和克制自身行为的能力较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仅仅抄袭网络资料, 信息利用创新能力不高[6]。
3. 英语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
虽然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只在浙江海洋学院展开, 但该校是二本院校, 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发现除了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外, 英语专业学生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信息意识薄弱。理论上, 许多学生表示对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概念感到陌生。实践操作上, 不少学生表示知道图书馆有丰富的资源, 但利用率较低, 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获取和搜集所需信息, 更谈不上对其获得的信息进行评价、筛选以及应用。 (2) 获取信息渠道有限。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获得资料不但有限而且科学性不高。学校图书馆花巨资引入的电子资料库 (如万方数据库等) 利用率不容乐观, 更不用提获取信息的其他渠道。 (3) 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同多数高校一样, 我校也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由于课程教学时间短 (8周共16课时) , 教学出发点较低 (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制作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做准备, 而没把信息素质培养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先决条件来设定教学目) , 教师学生重视程度低, 教学内容上只重视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等原因, 课程收效甚微。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
针对上文所提到的现状, 我们进行了一次“在UTA辅助下的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设计”。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提升对信息特别是英语信息的辨别、收集和处理能力, 增加他们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 有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同时,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能力, 它的获得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此外, 本次课程设计一大亮点在于整个设计是在UTA辅助下进行的。我们给实验班级配备10名本专业高年级优秀学生作为助教。有助于将大班小班化, 班中的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心和及时的帮助, 有助于提升课程设计的效果。
三、课程设计的展开
本次课程设计以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09级B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 A班的学生为参照对象。B班同学共被分为10个小组, 每个小组配备一个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助教, 帮助小组成员完成指定任务并组织每一次的小组讨论活动。课程设计的展开是以《英语国家概况》这门课程为载体的。通过对其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传统的上课之余, 每周布置一个话题, 先由学生独立搜寻相关信息, 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整合形成自己对话题的理解, 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交流意见及搜寻信息的方式, 最后以辩论、演说或小论文等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成果,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课程设计的开展时间为一个学期, 期间每个小组共进行10次小组讨论会议。小组会议过程中, 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会就话题和信息处理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给出意见和建议, 并由助教做补充点评, 最后由大家一起讨论得出本次话题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总结。根据每周话题内容不同, 每次小组会议也会采取不同的形式, 迄今为止, 我们采用过演讲、辩论、演示、小组内部再分小组报告等形式。小组会议前, 助教会对每位组员的搜集的信息进行评价, 在小组会议时给予及时的反馈, 并在每次作业后对每位组员的培养情况进行记录, 建立学生电子档案。
四、课程设计的阶段性结果
为了解课程设计的开展成效, 便于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我们进行了一次阶段性的成果检测。课程设计的阶段性结果是通过一次对比实验获得的。
1. 实验设计:
(1) 开展形式:以个人为单位, 独立完成一篇给定主题的小论文。 (2) 论文题目:关于中英两国教育阶段的对比 (自取一个教育阶段进行对比分析) 。 (3) 开展对象: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09级AB班全体同学。 (4) 论文要求:根据题目, 写篇250字左右的小论文 (要求英文表述) ;可运用各种途径搜索相关资料, 引用时需注明相关出处;完成时间:一周。 (5) 实验目的:了解信息素养状况, 检测课程设计的开展效果。 (6) 评价标准:从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评价。
2. 实验的直观结果。
优秀:A班8人, 13%;B班 (课程设计实施对象) 18人, 30%。良好:A班18人, 30%;B班5人, 42%。合格:A班24人, 40%;B班15人, 25%。不合格:A班10人, 17%;B班2人, 3%。
3. 实验结果。
(1) 信息搜集能力, 从信息搜集的渠道看:A班同学搜集的信息基本来源于搜索网站, 有部分同学的资料来源于网友的文章, 权威性不强。另外, 搜索的资料多数为中文文章, 后经翻译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中。B班同学搜集的信息来源较为宽广, 除了常规性网站外, 还利用图书馆的外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搜索相关论文资料, 还有对书籍资料的运用。从信息内容的丰富程度看:从最终形成的论文稿中不难发现, 对于中英教育阶段的对比, A班的多数同学只罗列1~2点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分析, 只有极个别同学列出3点以上;而B班同学平均能罗列出4点差异性, 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分析了中英教育的相同性。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丰富性的最直观的体现。从资料的相关度看:两个班级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按照中英教育阶段的对比这一主题进行资料的搜寻, 资料相关度较高, AB两班的相差度不大, 唯一明显的差别在于A班的部分同学由于审题的偏失, 没有对某一教育阶段进行对比, 而对两国整体的教育进行系统的对比, 造成了对比点比较分散。 (2) 信息分析整合能力, 通过分析论文, 不难发现, 在对信息的分析、删选、重新组合为自己所用的能力上, 没有经过训练的A班同学显得较为薄弱。 (3) 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AB两班为平行班级, 两班同学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不应存在太大的差异。但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 两者在这一点上存在一定差异, 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内容三个方面。如A班高级词汇出现频率相对较低, 用词错误的较多语法错误, 这点反映了配备助教的实验对象的个体受到了充分的重视, 因而学习态度也更为认真。
五、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毫无疑问,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以后高校教学中势在必行。通过本次课程设计, 我们总结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希望能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所帮助。 (1) 学校应努力配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学校可以开展一些讲座等活动, 通过宣传、教育及培训, 帮助学生更深地了解什么是信息素养及其重要性, 提升学生信息意识。此外, 学校要加强自身的硬件设施的建设, 拓宽信息渠道和来源, 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2) 学校应合理安排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多数高校都企图通过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设《文献检索》这门选修课来完成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任务。然而, 列为选修课会降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 而在大二、大三选修这门课又延迟了培养时间。在教学方式上, 机械的传授理论知识或单纯的由教师演示操作并不利于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发展。因此, 我们建议学校可以将《文献检索》与专业课相结合作为必修课, 在学生一进大学就进行学习, 并将学习培养过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 并注重实践操作, 定能让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切实的发展[5]。
当然,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决不是仅仅取决于以上两点意见和建议, 还需要我们对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深刻思考和研究。同时, 越来越多的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研究也反映出在中国整个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探索出适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和方法的课程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张慧欣.从“信息素养”角度探索应用写作教学的新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4) .
[2]姚中平, 盛雯静.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 2010, (4)
[3]王燕.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
[4]张利, 等.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其培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2) .
[5]海永雯.电子阅览室——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堂[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5) .
[6]顾玉林.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浅析[J].高教研究, 2006, (1) .
英语专业信息素养分析 篇2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度 效度
本研究参照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结合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编制出适用于英语专业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一、问卷的编制及预测
1.问卷的编制。问卷编制的主要参考是《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标准》是由ACRL会于2000年提出,因其专业度和权威性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力,多国的信息素养标准就是在其基础上参考制定的。虽然《框架》的制定符合信息素养发展的最新趋势,但框架的可操作性还有待于完善;而《标准》历经多年,已经发展出相对成熟的一套应用体系,正如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新泽西分会的联名信所言,在现阶段两者可以配合使用。所以,基于以上原因,本问卷的编制主要基于以上两个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2.问卷形式。问卷题项采用利克特(Likert)五级量表的形式。受试人根据问卷所描述的情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5个不同的选项中进行选择(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该量表测量受试者的实际行为与所列举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属于测量行为的里克特量表,将其所有分数相加,所得总分数越高,其信息素养能力越强。
3.问卷的预测。在预测之前,研究者邀请5名研究生阅读了初始問卷,根据反馈的意见,修改或删除不当的题项,并对问卷措辞和版式进行调整。问卷的预测在2015年12月初进行,选取某外国语大学一年级外语专业研究生的124名学生进行预测。将预测问卷回收后,进过检查和筛选,剔除漏答和不合格问卷,共计收回116有效问卷。
二、数据分析及结果
1.项目分析。运用spss17.0计算信息素养问卷中34个题项的总分,以总分前的27%和后27%的分值分别作为高分组与低分组的界限,通过独立t检验求出两组被试在每题上得分的差异。结果发现,所有题项的都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P<0.5)。
2.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者对信息素养初始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KMO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KMO=0.795(>0.6)且Bartlett 的球形检验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0<0.05),如表1所示。以上结果表明该量表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根据表2所示的因子负荷量和项目分布可得出,英语专业研究生信息素养可划分为6个维度,即:信息需求、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道德和信息交流,可归纳如下:
第一维度:主要体现明确所需信息的范围、类型、成本等的能力,因此将该维度命名为信息需求。第二维度:主要描述英专研究生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巧查找所需的信息,因此将该维度命名为信息检索。第三维度:反映的是批判性地评价所收集到的信息及其来源,并有选择地融入自身知识体系中,因此将该维度命名为信息评价。第四维度:主要描述的是有效地使用信息按照不同的需求来组织新的内容,因此命名该维度为信息使用。第五个维度:主要体现合理、合法使用信息的能力。第六维度:主要反映英专研究生在与不同的群体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3.问卷的信度。问卷的信度检验是对问卷测量结果一致性的进行检验,可分为外部一致性和内部一致性检验。
三、结论
本研究参考权威的信息素养标准,编制出适合英语专业研究生的信息素养问卷, 同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本研究的不足在于,由于条件和时间所限, 本次预测的样本数偏小,使得问卷的可信度会受到影响;本研究未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探索性因子分析所探索出的维度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信息素养分析 篇3
一、问卷的编制及预测
1.问卷的编制。问卷编制的主要参考是《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标准》是由ACRL会于2000年提出, 因其专业度和权威性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力, 多国的信息素养标准就是在其基础上参考制定的。虽然《框架》的制定符合信息素养发展的最新趋势, 但框架的可操作性还有待于完善;而《标准》历经多年, 已经发展出相对成熟的一套应用体系, 正如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新泽西分会的联名信所言, 在现阶段两者可以配合使用。所以, 基于以上原因, 本问卷的编制主要基于以上两个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2.问卷形式。问卷题项采用利克特 (Likert) 五级量表的形式。受试人根据问卷所描述的情况,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5个不同的选项中进行选择 (1-非常不符合, 2-比较不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符合, 5-非常符合) 。该量表测量受试者的实际行为与所列举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属于测量行为的里克特量表, 将其所有分数相加, 所得总分数越高, 其信息素养能力越强。
3.问卷的预测。在预测之前, 研究者邀请5名研究生阅读了初始问卷, 根据反馈的意见, 修改或删除不当的题项, 并对问卷措辞和版式进行调整。问卷的预测在2015年12月初进行, 选取某外国语大学一年级外语专业研究生的124名学生进行预测。将预测问卷回收后, 进过检查和筛选, 剔除漏答和不合格问卷, 共计收回116有效问卷。
二、数据分析及结果
1.项目分析。运用spss17.0计算信息素养问卷中34个题项的总分, 以总分前的27%和后27%的分值分别作为高分组与低分组的界限, 通过独立t检验求出两组被试在每题上得分的差异。结果发现, 所有题项的都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 (P<0.5) 。
2 . 探索性因子分析。 研究者对信息素养初始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EFA) , KMO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KMO=0.795 (>0.6) 且Bartlett的球形检验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p=0.000<0.05) , 如表1所示。以上结果表明该量表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34道题大致进入了6个维度, 删除进入多维度和因子负荷量过小的题项, 经过多次探索性因子分析, 共26个题项纳入6个维度 (表2) 。6个因子累计解释该量表58.506%变异。
根据表2所示的因子负荷量和项目分布可得出, 英语专业研究生信息素养可划分为6个维度, 即:信息需求、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道德和信息交流, 可归纳如下:
第一维度:主要体现明确所需信息的范围、类型、成本等的能力, 因此将该维度命名为信息需求。第二维度:主要描述英专研究生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巧查找所需的信息, 因此将该维度命名为信息检索。第三维度:反映的是批判性地评价所收集到的信息及其来源, 并有选择地融入自身知识体系中, 因此将该维度命名为信息评价。第四维度:主要描述的是有效地使用信息按照不同的需求来组织新的内容, 因此命名该维度为信息使用。第五个维度:主要体现合理、合法使用信息的能力。第六维度:主要反映英专研究生在与不同的群体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3.问卷的信度。问卷的信度检验是对问卷测量结果一致性的进行检验, 可分为外部一致性和内部一致性检验。
三、结论
本研究参考权威的信息素养标准, 编制出适合英语专业研究生的信息素养问卷, 同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本研究的不足在于, 由于条件和时间所限, 本次预测的样本数偏小, 使得问卷的可信度会受到影响;本研究未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对探索性因子分析所探索出的维度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信息素养分析 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信息素养,现状
前言
信息化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教育也需要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浪潮, 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迎接信息化的挑战,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注重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也正在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学生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树立加强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观念, 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水平。本研究通过综合考察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提出对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对策, 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知识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为研究对象。选取郑州大学体育系、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和信阳师范学院6所高校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信息素养相关文献, 利用调研访谈等方式, 获取研究所需有关资料, 并对其进行详尽分析和利用。
本文对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份 (一至三年级各100份) , 回收276份, 有效问卷261份, 回收率92%, 有效回收率87%。
对调查的有效数据运用Excel 2010和SPSS 19.0等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归类整理和统计检验。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 接受本次调查的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男性192人, 占73.6%, 女性69人, 占总数的26.4%, 在所有样本中个人在校期间拥有计算机的比例只占8.8%, 并且有3.8%的比率未联接上网络。调查显示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占到总数的76.6%。
2.2 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意识现状
信息意识即信息敏感程度, 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 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1]。本次调查中, 有98.1%的调查对象认为信息对个人和社会都很重要 (十分重要66.7%, 重要31.4%) , 可见学生对现代社会中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十分充分, 有着较高的信息意识素养。关于学生信息意识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在“你是否会主动地查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一题中, “有时”、“经常”和“总是”的回答占到了总数的98.1%, 显示出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求知欲望十分强烈, 能够对新生事物进行积极地接收。而在“你是否会采用信息手段来解决问题”一题的调查中,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用信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欠缺, 只有3.4%的人选择“总是”。而对于接受有偿信息服务一项的调查上, 调查对象尚不能转变旧有观念, 接受有偿服务, 有15.7%的学生选择了“从不”。
2.3 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知识现状
本文所调查六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均开设有文献检索课程, 表明了学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给予了足够重视。在对信息技术知识术语了解程度的考察中, 调查结果令人不容乐观。本次调查设置了五个信息知识术语, 分别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搜索引擎、计算机病毒。”
结果显示学生对“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三个信息知识术语的认知程度较低, 其中对于“信息高速公路”一词表示不了解的高达71%, 而对于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搜索引擎”和“计算机病毒”则比较熟悉, 但是多数也只限于一般了解和比较了解。
2.4 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能现状
信息时代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信息技能, 才能在未来工作岗位上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发展需要, 有能力胜任并完成好体育教学工作。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统计数据也基本呈正态分布。选择一般了解和较为熟悉的占主要多数, 而对计算机知识非常了解并且能够熟练操作的人数较少。统计结果同时显示出, 经过大学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是取得了一定效果, 表示对计算机知识基本不懂的人数只占很少比例。
2.5 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道德现状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 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 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 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 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 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作为信息时代的体育教师,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专业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在本文所涉及的信息道德方面问题的调查中, 接受调查的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信息道德素养,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对知识产权、隐私权等相关权益有一定了解, 绝大多数人能够对信息社会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出正确判断。
3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虽然对于信息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但是综合信息意识不强, 信息需求的主动性不够, 信息知识匮乏, 来源渠道单一, 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但表现出较强的信息道德观念值得肯定。信息意识观念的淡薄和信息知识的匮乏是造成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能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2.建议
树立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观念, 是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以信息素养培养标准为指导, 形成培养信息意识, 传授信息知识, 提升信息能力, 树立信息伦理道德的现代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学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信息环境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的物质基础。课程教学和网络相结合是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郭太敏, 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6) .
[2]杨世木.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 (6) .
[3]何文娜.体育信息化时代体育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 (2) .
[4]孙卫红, 肖洁, 蒋新国.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四川体育科学.2013, (3) .
[5]阎伟, 王慧琳.我国大学生的体育信息意识与提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 (3) .
英语专业信息素养分析 篇5
本调查问卷出于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学习愿望的了解,特设计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均为选择题,问题涉及学生所感兴趣的人文领域,学生平时获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列出一系列中外文史名著,通过对听说过、看到过、阅读过、研究过、深入领会过、没听说过几个选项的选择来掌握学生对这些名著的知悉程度。最后,该问卷还了解调查了高师英语专业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现状的看法。通过实施这一问卷调查,我对目前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本问卷调查了四个年级共计405名英语专业学生,发出调查问卷405份,收回有效问卷373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文史知识基础较弱,知识面较窄,在某种程度上很多学生还不如其它文史专业(中文、历史、哲学等)的学生。我对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诸方面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针对教师的,比如说学生可以制定更为详细的项目检查表,学生之间结对子来相互监督,或者教师可以就某个故事情节与学生展开讨论等。
3. 在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自我专业素质也受
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因此通过指导和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也要不断丰富本专业的知识,实现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总的来说,两个阶段中实验对象在阅读能力方面都有了提高,但第二阶段的进步更明显。由于实验中的其他变量都已经得到控制,两组学生的唯一区别就是不同的学习环境,因此,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基于项目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能力,其中更具体地说包括
1.人文素养基础比较薄弱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属于文科生,在该阶段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哲学和地理的基础知识,但是在进入大学以后,则开始了按照英语教学大纲进行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并非没有关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规划和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在学生的意识中却出现了重视语言技能这一“显性成就”而忽视人文素养这一“隐形成就”的倾向。也就是说,在学生群体中,谁的英语语音标准流利,谁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学生意见领袖地位,谁的英语语音有缺陷,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焦虑,在学生群体中处于相对弱势。而对于人文素养这一同样重要的领域,在学生群体中却没有类似的心理机制,因此,似乎很少有学生因为自己的人文素养欠佳而感到焦虑。在这种倾向的导向下,很多学生都将主要的经历投入到了这些显性成绩的锤炼方面。英语语音等显性成绩当然是有其价值和作用的,也应当是今后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但是,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英语的普及,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困难,以至于社会上有的英语自学者和大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能力超过了英语专业平均水平,个别条件优越的学习者甚至使英语专业的多数学生望其项背。在这种情况下,过去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显性功夫已经越来越难以使英语专业学生卓然自立,英语专业面对这样的挑战需要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竞争力资源。
2.学生人文素养意识有所觉醒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现在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意识有所觉醒。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很重要。不少学生认为,作为一个人文专业,英语专业与理工农医等技术新专业有很大的不同,专业素养不仅有硬性的量化指标,还包括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软实力,而后者正是人文素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那些包含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审美情趣、道德责任感的内容不是靠专业知识得到的,而是通过对哲学、文学、历史、美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和领会得到的。[1]新时期以来,我国的英语专业从无到有,从初步创办到全面繁荣,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英语教育目的从语言教学、政治外交、商贸洽谈到服务于其他学科的人文研究,为我国现代化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全民英语素质日渐提高,今天中国青年人懂得英语的比例与二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机械的听说读写和纯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语言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忠.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2]孙明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
[3]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
粹的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英语学习者的需要,也不能适应我国英语专业在新的情况下的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人才库和蓄水池,一支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高等师范专业队伍,直接决定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科的教育质量。从学生个体来说,越来越多的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认识到在英语教育这个行业,只懂得纯粹英语知识的教书匠人只能做机械的语言搬运工,对英语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背景、教育意义缺乏认识,因此缺乏工作热情和发展规划,教师的成长也就格外缓慢甚至停滞。而另外一种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高水平英语教师,不仅仅懂得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而且对英语文化,对以英语为代表的现代性文化在古今中西之间的文化价值有深切的了解,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进步与局限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他就不仅仅是一个狭隘的英语知识传承者,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个有意识的教育家,明白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从而不断追求进步,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不竭的动力。通过对成功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分析,那些在基础英语教育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一线英语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充满工作热情,不断钻研业务,对英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只有经验丰富、技能最高超的教师才能教好初学者。基础英语教师应当全面掌握语音,有敏锐的听觉、标准的发音,熟悉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并且有强烈的热忱和责任心。可以说,基础英语教学工作只有成熟而有经验的教师才能胜任”。[2]如果说一个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师的教学经验尚可在实践中锻炼,而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成熟的文化心理,则非要通过艰苦的学习和训练不可,而高等英语师范教育在这个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调查中不少学生表现出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热切期待,希望能够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除进行语言技巧的训练之外,学校和教师也能提供更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走进人文经典。
3.学生反映时间不够,被语言技能训练挤占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不少学生其实也认识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和长远价值,对自己人文素养的薄弱有所忧虑,但是苦于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思路和时间安排。《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学生的语言技能高度重视,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规定是刚性的和明确的,但是对文化能力的规定是柔性的和弹性的。2000年版的《大纲》的总则部分对高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化能力作了这样的表述:“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可见《大纲》将英语专业中心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语言技能和交际目的上,而不是文化传承与素质发展。培养思路总体上重术轻道,这也是造成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低于一般文史专业的原因。这种培养思路在我国新时期英语教育的早期面对英语人才的巨大缺口,需要具有标准的语言技能和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紧迫需要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在21世纪,英语逐渐普及,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在社会对英语专业的期望值不断升高的背景下,问题就变得日益突出。由于《大纲》对英语专业四年的教学总时数规定为2000到2200学时,但对专业技能课程的时间分配占到了67%,专业知识课程仅占15%,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占18%。根据《大纲》对相关名词的解释,专业技能课程即是指以听说读写为代表的集中学习,而专业课程是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3]这样内涵丰富的课程内容,却仅仅占总课程数量的15%,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是指“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占18%。在这样的时间分配下,不难理解英语专业学生对欧洲文化的了解只能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感觉到对人文素养提高的强烈愿望,却苦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过于挤占时间和精力。在时间分配上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比如:在现代传媒技术、语音储存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要求全班集中授课的听力课,是否可以大幅减少,改为教师提供听力教材、训练条件和成果检查,而将过程改为学生自由支配时间,不必要求基础不同的学生全体坐在教室里而不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从而造成时间浪费。不少学校的英语专业听力课作为基础课而贯穿四个学期,而学生觉得收获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如何压缩听力课时间,提高听力教学的效率,鼓励学生课外听力训练,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
4. 学生认为提高人文素养的措施很必要
在调查问卷中,课题组对改善英语专业人文素养的措施做了一些设想,如增加文学文化课的课时比例,邀请知名人文学者到校作讲座报告,公立图书馆对大学生更加开放,允许英语专业学生直接选修其它文史专业核心课程,等等,都得到了受调查学生的支持。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即不仅要求大学生“学知、学做”,而且要求大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发展”。[4]鉴于作为外语的英语学习的特殊性,它既有语言学习与操练的一面,又有人文素养的积累与提高的一面。因此应当“集中突击”与“细水长流”相结合。“语言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对这种语言的政治、文化、社会、历史都有一个较为广泛的认识”。[5]高等师范教育应当把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醒目位置,在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习惯,明确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学习资源,将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牢固树立起来。从调查来看,学生对人文素养学习愿望强烈,动机端正,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从高师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差距成因来看,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造成高等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其他文史专业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外语教育长期以来重语言轻人文,这不仅在1996年版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显可见,在2000年修订版的大纲中这一比例仍然没有大的变化,在新世纪的教学实践中,这一矛盾在社会需求和教育技术的进步面前开始凸显。学生受中学教育影响局限于课本,通过对调查学生的分析,不少学生虽然也感受到人文基础薄弱的问题,但是却缺少主动学习、主动深入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和教师,如果教学方式和内容没有变化,这一问题在短时间内便难以获得解决。而且城乡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差距,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时代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学生总体上的人文素养高于农村学校学生,对文学文化名著的了解、熟悉程度要高于农村籍学生。这提示我们可以对农村中学生源学生采取主动加强的教育策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师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相对薄弱,人文素养意识有所觉醒,反映时间不够,被语言技能训练挤占,学生认为提高人文素养的措施很有必要。高等师范英语教育的下一步发展,应当考虑改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4]游洁,刘琼.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2).
[2][5]黄国营.英语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英语专业信息素养分析 篇6
一、大学英语与传媒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当前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再单纯地是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国际化人才, 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当尝试着将媒体素养教育有效地融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体系之中, 用传媒信息来丰富英语教育教学内容。比如, 大学生经常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互联网媒体接触英语方面的新闻, 或者观看英美电影电视、查找信息资料;在此过程中, 可通过媒体素养教育使学生能够利用批判性思维接受并利用网络信息, 能够辨识信息的真假, 能够取精华去糟粕, 警惕不良信息的影响与迷惑。在传媒时代背景下, 媒体信息通常包含多层含义, 与接触者个人的文化素养关系密切。比如, 接触者若只能理解到表层信息, 则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对媒体素养教育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反之, 高文化素养的接触者, 能够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批判性地对待信息, 这对其媒体素养教育有益。
从实践来看, 主题式教育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 总是围绕着某一个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训练。笔者认为还应当适当融入一些媒体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 即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媒体技术手段, 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英语的习惯。比如,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可以引入大量学生感性兴趣的新闻、娱乐以及体育等方面的英语内容, 引导学生们利用英语。同时, 还要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信息网站, 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国外相关专业, 以此来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扩大知识面。
总之, 大学英语教育与现代传媒素养教育之间, 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融通, 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 也是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媒体素养教育策略
1.加大英语教材优化力度。实践中, 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媒体素养教育问题, 最基本的手段就是优化英语教材。其中, 主要是针对学生所需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和部分进行优化与改善, 丰富媒体素养教学内容。在现代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 通常会涉及到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 比如让学生观看英美文化影视作品, 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 并以此来拓展他们的视野。基于此, 对于高校英语教材而言, 应当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认知、利用媒体素养教育, 使学生们能够准确把握媒体信息的真假, 辨识性地利用媒体信息。
2.加大媒体应用力度。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 应当注意适当增加一些媒体方面的信息, 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辨识能力, 这对于他们有效利用媒体信息, 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比如, 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对比方法, 来有效凸显负面、不良信息所造成的危害, 使学生们能够加深印象, 对于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和形成, 效果非常的显著。
3.加大考核力度。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 应当从语言和人文方面的知识并重的视角入手, 不能只重视语言方面的知识传授, 而是应当将语言知识传授与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和引导, 有机地结合起来。据调查发现, 国内高校的学生非常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 (即CET—4、CET—6) , 而且这也是很多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风向标。但在当前媒体时代背景下, 不能只是为了考证而学习英语, 事实上很多学生虽然考过了CET—4、CET—6, 但是真正的英语能力非常的差, 比如无法用英语交流等, 可以说这是失败的教育。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改革考核内容, 增加一些媒体信息鉴赏、读后感以及口语交流能力方面的考核内容,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 才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习一门语言, 才能更好地引导高校应用教育教学。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媒体素养教育直接关系着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是否能够有效培养综合文化素养更高的人才。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 尤其在当前的传媒时代背景下, 对高校学生强化媒体素养教育, 成为英语老师、领导层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实践证明, 通过切实有效的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高校学生的媒体素养, 可以有效培养出传媒时代所需的人才, 同时这也是未来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朱进.试论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媒体素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2) .
[2]钱茜茜.试分析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J]考试与评价, 2015 (05) .
【英语专业信息素养分析】推荐阅读:
分析专业英语05-17
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期末10-02
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要点总结09-03
英语专业就业方向分析08-28
高职专业英语特色分析07-2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论文07-25
信息对抗技术专业毕业英语简历06-28
专业信息素养教育11-07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评论分析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