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模式

2024-09-22

复习模式(共12篇)

复习模式 篇1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 笔者一直在深思高三学生在这一年里要做几千道题, 可面对同一类型的考题时却失分较多。目前迫于高考“指挥棒”的压力,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高分, 教师的知识归纳加大量的习题训练成为高三教学的固定模式。那么,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高三学生的复习效率呢?

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物理难, 化学烦, 数学作业做不完。”这句话道出了化学知识的零散, 但是化学知识点间是有规律的, 按照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 可把每一章内的主要物质按转化关系编织成链, 再经发散, 形成知识网络。因此, 教师的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 并结合自身的心理特点, 快速有效地构建学科认知结构, 为学科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扎实的知识、技能基础。比如, 在复习“有机化学”时, 有机化合物根据碳干的不同可分为链状化合物、碳环化合物;还可以根据官能团分为烃、醇、酚、醛、酮、羧酸、醚、胺、卤化物、硝基化合物等。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近年高考化学试卷题目来看, 除了加强对化学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外, 还有许多试题内容涉及到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关联的知识。例如, 涉及到化工生产、环保、农业生产、医药、日常生活和高新技术等。针对这一方向, 我们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除了注重以上所述夯实基础和培养能力外, 还要在拓宽学生知识面上下功夫, 按照章节细致复习, 在知识的应用方面作适当补充, 并且要求学生要了解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科学性和人文素养的完美统一。

合理安排师生的互动环节

1.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做题时间, 体会师生互动的快乐, 并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所复习的知识。一直以来, 让教师头疼的问题是:讲过很多遍的知识点, 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 当和他们交流的时候, 学生都会说:“课堂上老师讲得我都明白, 但是在做题的时候, 就没有思路了。”其实, 学生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听, 没有消化的过程和自己动手的过程。教师在复习某一知识点时, 应先精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 如复习“电离平衡”时, 先让学生判断“Cl2、氯氯化化钠钠固固体体、、氢氢氧氧化化钠溶液、氯化氢气体、盐酸、酒精、蔗糖、SO2、NH3、氨水、金属铜哪些属于电解质, 哪些属于非电解质, 再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决定这一知识点是否需要着重复习, 然后让学生回顾强、弱电解质的定义, 这样既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情, 又可以让学生“动”起来。

2. 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课堂上教师把高考复习资料上的题从头讲到尾, 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 效果不佳。教师可以挑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让学生自己讲评, 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每个学生在走上讲台前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能从讲题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关键词:高三,复习模式,改变,提高,效率

复习模式 篇2

第一章

1.状态图的定义

状态图用来描述一个特定对象的所有可能状态及其引起状态转移的事件。

第二章

1.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

软件可维护性,即维护人员对该软件进行维护的难易程度,具体包括理解、改正、改动和改进该软件的难易程度。

可复用性:复用又叫重用,是重复使用的意思。

2.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1)

单一职责原则

(2)

开闭原则

(3)

里氏代换原则

(4)

依赖倒转原则

(5)

接口隔离原则

(6)

合成复用原则

(7)

迪米特法则

3.单一职责原则定义

单一职责原则定义:一个对象应该只包含单一的职责,并且该职责被完整地封装在一个类中。

另一种定义:就一个类而言,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4.开闭原则定义

开闭原则定义:一个软件实体应当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5.里氏代换原则定义

里氏代换原则有两种定义方式。

第一种定义方式相对严格,其定义如下:

如果对每一个类型为S的对象o1,都有类型为T的对象o2,使得以T定义的所有程序P在所有的对象o1都代换成o2时,程序P的行为没有变化,那么类型S是类型T的子类型。

第二种更容易理解的定义方式如下:

所有引用基类(父类)的地方必须能透明地使用其子类的对象。

6.依赖倒转原则定义

依赖倒转原则定义: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它们都应该依赖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

另一种表述为:要针对接口编程,不要针对实现编程。

7.接口隔离原则定义

接口隔离原则定义:客户端不应该依赖那些它不需要的接口。注意:在该定义中的接口指的是所定义的方法。

另一种定义方法:一旦一个接口太大,则需要将它分割成一些更细小的接口,使用该接口的客户端仅需知道与之相关的方法即可。

8.合成复用原则定义

合成复用原则,又称为组合/聚合复用原则,其定义如下:尽量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继承来达到复用的目的。

9.迪米特法则定义

迪米特法则,又称为最少知识原则,它有多种定义方法,其中几种典型定义如下:

(1)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2)

只与你的直接朋友通信。

(3)

每一个软件单位对其他的单位都只有最少的知识,而且局限于那些与本单位密切相关的软件单位。

第三章

1.模式的定义

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无数次地重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工作。可以用一句话简单表示为:

模式是在特定环境中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

2.设计模式的定义

设计模式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可重用代码、让代码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保证代码可靠性。

3.设计模式的基本要素

设计模式一般有如下几个基本要素:模式名称、问题、目的、解决方案、效果、实例代码和相关设计模式,其中的关键元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模式名称、问题、解决方案、效果。

4.设计模式的分类

(1)根据其目的(模式是用来做什么的)可分为创建型、结构型和行为型三种:

①创建型模式主要用于创建对象。

②结构型模式主要用于处理类或对象的组合。

③行为型模式主要用于描述对类或对象怎样交互和怎样分配职责。

(2)根据范围,即模式主要是用于处理类之间关系还是处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类模式和对象模式两种:

①类模式处理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通过继承建立,在编译时刻就被确定下来,是属于静态的。

②对象模式处理对象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在运行时刻变化,更具动态性。

5.GoF设计模式简介

GoF

最先将模式的概念引入软件工程领域,他们归纳发表了23种在软件开发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设计模式,旨在用模式来统一沟通面向对象方法在分析、设计和实现间的鸿沟。

6.设计模式的优点

设计模式是从许多优秀的软件系统中总结出的成功的、能够实现可维护性复用的设计方案,使用这些方案将避免我们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而且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软件系统。设计模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1)设计模式融合了众多专家的经验,并以一种标准的形式供广大开发人员所用,它提供了一套通用的设计词汇和一种通用的语言以方便开发人员之间沟通和交流,使得设计方案更加通俗易懂。对于使用不同编程语言的开发和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设计模式来交流系统设计方案,每一个模式都对应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设计模式可以降低开发人员理解系统的复杂度。

(2)设计模式使人们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地复用成功的设计和体系结构,将已证实的技术表述成设计模式也会使新系统开发者更加容易理解其设计思路。设计模式使得重用成功的设计更加容易,并避免那些导致不可重用的设计方案。

(3)设计模式使得设计方案更加灵活,且易于修改。

(4)设计模式的使用将提高软件系统的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设计成本。

(5)设计模式有助于初学者更深入地理解面向对象思想,一方面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加方便地阅读和学习现有类库与其他系统中的源代码,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软件的设计水平和代码质量。

补充:7.设计模式主题:复用与扩展。

8.设计模式基本原则(?)

同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广义工厂模式包括: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

第四章

简单工厂模式——不是GoF23种模式中的一员

补充:创建型模式概述:

创建型模式对类的实例化过程进行了抽象,能够将软件模块中对象的创建和对象的使用分离。创建型模式在创建什么(What),由谁创建(Who),何时创建(When)等方面都为软件设计者提供了尽可能大的灵活性。创建型模式隐藏了类的实例的创建细节,通过隐藏对象如何被创建和组合在一起达到使整个系统独立的目的。

1.定义:

简单工厂模式:又称为静态工厂方法模式,它属于类创建型模式。在简单工厂模式中,可以根据参数的不同返回不同类的实例。简单工厂模式专门定义一个类来负责创建其他类的实例,被创建的实例通常都具有共同的父类。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简单工厂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实现对象的创建和对象的使用分离,将对象的创建交给专门的工厂类负责;但是其最大的缺点在于工厂类不够灵活,增加新的具体产品需要修改工厂类的判断逻辑代码,而且产品较多时,工厂方法代码将会非常复杂。

第五章

工厂方法模式

1.定义:

工厂方法模式又称为工厂模式,也叫虚拟构造器模式或者多态工厂模式,它属于类创建型模式。在工厂方法模式中,工厂父类负责定义创建产品对象的公共接口,而工厂子类则负责生成具体的产品对象,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产品类的实例化操作延迟到工厂子类中完成,即通过工厂子类来确定究竟应该实例化哪一个具体产品类。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工厂方法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增加新的产品类时无须修改现有系统,并封装了产品对象的创建细节,系统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其缺点在于增加新产品的同时需要增加新的工厂,导致系统类的个数成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第六章

抽象工厂模式

1.定义:

抽象工厂模式: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须指定它们具体的类。抽象工厂模式又称为Kit模式,属于对象创建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抽象工厂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隔离了具体类的生成,使得客户并不需要知道什么被创建,而且每次可以通过具体工厂类创建一个产品族中的多个对象,增加或者替换产品族比较方便,增加新的具体工厂和产品族很方便;主要缺点在于增加新的产品等级结构很复杂,需要修改抽象工厂和所有的具体工厂类,对“开闭原则”的支持呈现倾斜性。

第七章

建造者模式

1.定义:

建造者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建造者模式是一步一步创建一个复杂的对象,它允许用户只通过指定复杂对象的类型和内容就可以构建它们,用户不需要知道内部的具体构建细节。建造者模式属于对象创建型模式。根据中文翻译的不同,建造者模式又可以称为生成器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建造者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客户端不必知道产品内部组成的细节,将产品本身与产品的创建过程解耦,使得相同的创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产品对象,每一个具体建造者都相对独立,而与其他的具体建造者无关,因此可以很方便地替换具体建造者或增加新的具体建造者,符合“开闭原则”,还可以更加精细地控制产品的创建过程;其主要缺点在于由于建造者模式所创建的产品一般具有较多的共同点,其组成部分相似,因此其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产品的内部变化复杂,可能会导致需要定义很多具体建造者类来实现这种变化,导致系统变得很庞大。

第八章

原型模式

1.定义:

原型模式:原型模式是一种对象创建型模式,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复制这些原型创建新的对象。原型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再创建另外一个可定制的对象,无须知道任何创建的细节。原型模式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将一个原型对象传给那个要发动创建的对象,这个要发动创建的对象通过请求原型对象拷贝原型自己来实现创建过程。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原型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快速创建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对象,简化对象的创建过程,还可以保存对象的一些中间状态;其缺点在于需要为每一个类配备一个克隆方法,因此对已有类进行改造比较麻烦,需要修改其源代码,并且在实现深克隆时需要编写较为复杂的代码。

第九章

单例模式

1.定义:单例模式:单例模式确保某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而且自行实例化并向整个系统提供这个实例,这个类称为单例类,它提供全局访问的方法。单例模式的要点有三个:一是某个类只能有一个实例;二是它必须自行创建这个实例;三是它必须自行向整个系统提供这个实例。单例模式是一种对象创建型模式。单例模式又名单件模式或单态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单例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提供了对唯一实例的受控访问并可以节约系统资源;其主要缺点在于因为缺少抽象层而难以扩展,且单例类职责过重。

第十章

适配器模式

补充:结构型模式概述:

结构型模式(Structural

Pattern)描述如何将类或者对象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结构,就像搭积木,可以通过简单积木的组合形成复杂的、功能更为强大的结构。

结构型模式可以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类结构型模式关心类的组合,由多个类可以组合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在类结构型模式中一般只存在继承关系和实现关系。对象结构型模式关心类与对象的组合,通过关联关系使得在一个类中定义另一个类的实例对象,然后通过该对象调用其方法。根据“合成复用原则”,在系统中尽量使用关联关系来替代继承关系,因此大部分结构型模式都是对象结构型模式。

1.定义:适配器模式:将一个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一个接口,适配器模式使接口不兼容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其别名为包装器。适配器模式既可以作为类结构型模式,也可以作为对象结构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适配器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解耦,增加了类的透明性和复用性,同时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都非常好,更换适配器或者增加新的适配器都非常方便,符合“开闭原则”;类适配器模式的缺点是适配器类在很多编程语言中不能同时适配多个适配者类,对象适配器模式的缺点是很难置换适配者类的方法。

第十一章

桥接模式

1.定义:桥接模式: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又称为柄体模式或接口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桥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分离抽象接口及其实现部分,是比多继承方案更好的解决方法,桥接模式还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充性,在两个变化维度中任意扩展一个维度,都不需要修改原有系统,实现细节对客户透明,可以对用户隐藏实现细节;其主要缺点是增加系统的理解与设计难度,且识别出系统中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十二章

组合模式

1.定义:组合模式:组合多个对象形成树形结构以表示“整体-部分”的结构层次。组合模式对单个对象(即叶子对象)和组合对象(即容器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组合模式又可以称为“整体-部分”模式,属于对象的结构模式,它将对象组织到树结构中,可以用来描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组合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方便地对层次结构进行控制,客户端调用简单,客户端可以一致的使用组合结构或其中单个对象,用户就不必关心自己处理的是单个对象还是整个组合结构,简化了客户端代码;其缺点在于使设计变得更加抽象,且增加新构件时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而且很难对容器中的构件类型进行限制。

第十三章

装饰模式

1.定义:装饰模式:动态地给一个对象增加一些额外的职责,就增加对象功能来说,装饰模式比生成子类实现更为灵活。其别名也可以称为包装器,与适配器模式的别名相同,但它们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根据翻译的不同,装饰模式也有人称之为“油漆工模式”,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装饰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提供比继承更多的灵活性,可以通过一种动态的方式来扩展一个对象的功能,并通过使用不同的具体装饰类以及这些装饰类的排列组合,可以创造出很多不同行为的组合,而且具体构件类与具体装饰类可以独立变化,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的具体构件类和具体装饰类;其主要缺点在于使用装饰模式进行系统设计时将产生很多小对象,而且装饰模式比继承更加易于出错,排错也很困难,对于多次装饰的对象,调试时寻找错误可能需要逐级排查,较为烦琐。

第十四章

外观模式

1.定义:外观模式:外部与一个子系统的通信必须通过一个统一的外观对象进行,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外观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外观模式又称为门面模式,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外观模式主要优点在于对客户屏蔽子系统组件,减少了客户处理的对象数目并使得子系统使用起来更加容易,它实现了子系统与客户之间的松耦合关系,并降低了大型软件系统中的编译依赖性,简化了系统在不同平台之间的移植过程;其缺点在于不能很好地限制客户使用子系统类,而且在不引入抽象外观类的情况下,增加新的子系统可能需要修改外观类或客户端的源代码,违背了“开闭原则”。

第十五章

享元模式

1.定义:享元模式: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对象的复用。系统只使用少量的对象,而这些对象都很相似,状态变化很小,可以实现对象的多次复用。由于享元模式要求能够共享的对象必须是细粒度对象,因此它又称为轻量级模式,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享元模式主要优点在于它可以极大减少内存中对象的数量,使得相同对象或相似对象在内存中只保存一份;其缺点是使得系统更加复杂,并且需要将享元对象的状态外部化,而读取外部状态使得运行时间变长。

第十六章

代理模式

1.定义:

代理模式:给某一个对象提供一个代理,并由代理对象控制对原对象的引用。代理模式的英文叫做Proxy或Surrogate,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代理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协调调用者和被调用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其缺点在于由于在客户端和真实主题之间增加了代理对象,因此有些类型的代理模式可能会造成请求的处理速度变慢,并且实现代理模式需要额外的工作,有些代理模式的实现非常复杂。

第十七章

职责链模式

补充:行为型模式概述:

行为型模式是对在不同的对象之间划分责任和算法的抽象化。行为型模式不仅仅关注类和对象的结构,而且重点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行为型模式,可以更加清晰地划分类与对象的职责,并研究系统在运行时实例对象之间的交互。在系统运行时,对象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通过相互通信与协作完成某些复杂功能,一个对象在运行时也将影响到其他对象的运行。

行为型模式分为类行为型模式和对象行为型模式两种:

(1)类行为型模式:类的行为型模式使用继承关系在几个类之间分配行为,类行为型模式主要通过多态等方式来分配父类与子类的职责。

(2)对象行为型模式:对象的行为型模式则使用对象的聚合关联关系来分配行为,对象行为型模式主要是通过对象关联等方式来分配两个或多个类的职责。根据“合成复用原则”,系统中要尽量使用关联关系来取代继承关系,因此大部分行为型设计模式都属于对象行为型设计模式。

1.定义:

职责链模式: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由于英文翻译的不同,职责链模式又称为责任链模式,它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职责链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降低系统的耦合度,简化对象的相互连接,同时增强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也很方便;其主要缺点在于不能保证请求一定被接收,且对于比较长的职责链,请求的处理可能涉及到多个处理对象,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代码调试时不太方便。

第十八章

命令模式

1.定义:

命令模式: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使我们可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对请求排队或者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撤销的操作。命令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其别名为动作模式或事务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命令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降低系统的耦合度,增加新的命令很方便,而且可以比较容易地设计一个命令队列和宏命令,并方便地实现对请求的撤销和恢复;其主要缺点在于可能会导致某些系统有过多的具体命令类。

第十九章

解释器模式

1.定义:

解释器模式:定义语言的文法,并且建立一个解释器来解释该语言中的句子,这里的“语言”意思是使用规定格式和语法的代码,它是一种类行为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解释器模式的主要优点包括易于改变和扩展文法,易于实现文法并增加了新的解释表达式的方式;其主要缺点是对于复杂文法难以维护,执行效率较低且应用场景很有限。

第二十章

迭代器模式

1.定义:

迭代器模式:提供一种方法来访问聚合对象,而不用暴露这个对象的内部表示,其别名为游标。迭代器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迭代器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支持以不同的方式遍历一个聚合对象,还简化了聚合类,而且在同一个聚合上可以有多个遍历;其缺点在于增加新的聚合类需要对应增加新的迭代器类,类的个数成对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第二十一章

中介者模式

1.定义:

中介者模式定义: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对象不需要显式地相互引用,从而使其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中介者模式又称为调停者模式,它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中介者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简化了对象之间的交互,将各同事解耦,还可以减少子类生成,对于复杂的对象之间的交互,通过引入中介者,可以简化各同事类的设计和实现;中介者模式主要缺点在于具体中介者类中包含了同事之间的交互细节,可能会导致具体中介者类非常复杂,使得系统难以维护。

第二十二章

备忘录模式

1.定义:

备忘录模式:在不破坏封装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可以在以后将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它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其别名为Token。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备忘录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状态恢复的实现机制,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回到一个特定的历史步骤,还简化了原发器对象,备忘录只保存原发器的状态,采用堆栈来存储备忘录对象可以实现多次撤消操作,可以通过在负责人中定义集合对象来存储多个备忘录;备忘录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资源消耗过大,因为每一个历史状态的保存都需要一个备忘录对象。

第二十三章

观察者模式

1.定义:

观察者模式: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依赖关系,使得每当一个对象状态发生改变时,其相关依赖对象皆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观察者模式又叫做发布-订阅模式、模型-视图模式、源-监听器模式或从属者模式。观察者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观察者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实现表示层和数据逻辑层的分离,并在观察目标和观察者之间建立一个抽象的耦合,支持广播通信;其主要缺点在于如果一个观察目标对象有很多直接和间接的观察者的话,将所有的观察者都通知到会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如果在观察者和观察目标之间有循环依赖的话,观察目标会触发它们之间进行循环调用,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第二十四章

状态模式

1.定义:

状态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似乎修改了它的类。其别名为状态对象,状态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状态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封装了转换规则,并枚举可能的状态,它将所有与某个状态有关的行为放到一个类中,并且可以方便地增加新的状态,只需要改变对象状态即可改变对象的行为,还可以让多个环境对象共享一个状态对象,从而减少系统中对象的个数;其缺点在于使用状态模式会增加系统类和对象的个数,且状态模式的结构与实现都较为复杂,如果使用不当将导致程序结构和代码的混乱,对于可以切换状态的状态模式不满足“开闭原则”的要求。

第二十五章

策略模式

1.定义:

策略模式:定义一系列算法,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并让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让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变化,也称为政策模式。策略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策略模式主要优点在于对“开闭原则”的完美支持,在不修改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可以更换算法或者增加新的算法,它很好地管理算法族,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是一种替换继承,避免多重条件转移语句的实现方式;其缺点在于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理解其区别,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中类的个数,可能会存在很多策略类。

第二十六章

模板方法模式

1.定义:

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模板方法是一种类行为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模板方法模式的优点在于在子类定义详细的处理算法时不会改变算法的结构,实现了代码的复用,通过对子类的扩展可以增加新的行为,符合“开闭原则”;其缺点在于需要为每个不同的实现都定义一个子类,这会导致类的个数增加,系统更加庞大,设计也更加抽象。

第二十七章

访问者模式

1.定义:

访问者模式:表示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使我们可以在不改变各元素的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操作。访问者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2.结构图:

3.主要优缺点:

谈初中英语复习课模式 篇3

摘要:复习课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一、复习课与新课一样都需要备课。二、课上呈现复习内容。(1)、为了更好的完成口语会话的复习,教师也可将所设计的内容用于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表演练习。(2)词汇复习。(3) 归纳小结。(4)进行强化训练。(5)听写单词短语或小测以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三、教给学生一些复习诀窍。

关键字:复习课学生主体 整理归纳

新课程标准要求“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改进传统的复习课教学,使其充满“探究性”呢?

一、备课

复习课与新课一样都需要备课。教师在上复习课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总结重点短语,句型,中考考点,对单元知识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控制自如。复习课毕竟是复习学过的知识,要归纳总结不同单元,不同学期,不同年级的相关联的句子,具有系统性强,跨度大,中缩性广的特点。教师在备课上就要把初一,初二,初三的用语相结合。同时,在备课上给学生创造不同的环境,设计不同的内容。所以,复习课的备课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反映了教师英语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结合。

二、课上呈现复习内容

帮助学生回忆所学内容是上好复习课的第一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我们教师要做到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教给学生自主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1)为了更好的完成口语会话的复习,教师也可将所设计的内容用于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表演练习。老师还可以事先选择一些含有课本重点句型的短文,让学生进行诵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复习乐趣,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达到了最佳的口语会话的实际效果,也为将来进入高级中学,走向社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2)词汇复习。词汇是外语语言三要素之一,是构成语句的基本单位。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所说:“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将无法表达任何实物。”可见,词汇的学习在语言学习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新目标教材词汇量大是其一个突出特点。因此,我一般采取下面的复习方法:学生以最快速度自己看汉意想单词,把没记准的单词用三角号标出。拿出笔纸重点练习没掌握好的单词。短语是学生会话的基础,只有掌握好短语,学生才可能在听说读写方面全面提高。背诵是短语复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3)归纳小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揭示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教师点拨重点难点,语法、考点,理顺单元脉络。教师要以启发引导为主,加深理解度(4)进行强化训练。单独的复习词汇、语法,脱离语境是不行的,必须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时的训练要突出重点,练透难点。(5)听写单词短语或小测以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

三、教给学生一些复习诀窍

(1)制订复习计划。(2)选择适当的资料。(3)适时进行总结。①快读查疑。首先浏览课本,遇到较为生疏的、已被遗忘的词语,集中抄在一个本上,以便随时复习,重点记忆。 ②以点带面。以一个单词或语言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找出与之相关的词语和用法。比如,学习一个名词,应知道它是可数的还是不可数的;如果是可数名词,其复数形式怎样变化;是不可数名词,又应怎样使用;它有没有动词形式或形容词形式。再如一个动词,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现在分词形式是怎样变化的?应如何使用?有没有固定用法?运用这个方法,可以得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③归纳比较。将同类的知识点归纳在一起,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表示“带、拿”的几个词:take, bring,get, carry, 应如何区别运用?in, on, at怎样表达不同的时间?一定要掌握它们的细微差别,并能熟练运用。

总之,要完成一堂高质量的复习课并非容易之事,需要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各地的条件不同,因而采取的方式多少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哪种方式,只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素质,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那就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化学专题复习模式探索 篇4

高考是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能力品质、旨在选拔人才的考试。高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也就是要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以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本文就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中学案导学模式的运用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讲评、罗列、总结知识, 学生听、练、记知识的复习模式。这种模式 (讲—练—讲) 没有了学生对“方法”的思考和学生思维被揭示的过程, 即检索、选择、判断的过程, 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二、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 专题的划分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 如按课本顺序复习, 学生做题往往是“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因此, 教师在研究教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 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 并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导学方案, 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导学方案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 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导学方案要既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巩固知识, 又能促使学生再发现新问题中的某些信息。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1) 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2) 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2. 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 而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 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 课时化原则。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 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 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这样便于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 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 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 (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 、质疑、释疑、激思, 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 参与化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 增加人人参与的机会, 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 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 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

(4) 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 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 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 层次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 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高考复习要求; (2) 基础知识回顾; (3) 知识要点; (4) 样板题; (5) 知识能力训练; (6) 跟踪训练。学案中六点要有机结合, 各有侧重, 具体如下:

(1) 高考复习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

(2) 基础知识回顾。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 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 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 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 培养能力。

(3) 知识要点。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 提示本专题知识点, 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 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 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 样板题。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 (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 及省市模拟题) , 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使学生学会审题, 形成解题思路, 总结规律和技巧, 培养解题的规范性, 重在培养方法。

(5) 知识能力训练。编写知能训练题时, 为保证教学质量,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以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 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既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 又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 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 题目编排由易到难; (3) 控制习题数量, 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 (4) 避免教师占用过多讲解时间, 在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数学高效课堂复习课模式 篇5

复习目标:目标是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知识梳理:本节知识要点,以填空的形式列出,有助于学生复习回顾。

例题精析:根据本节知识点的不同类别,选取5道例题。例题要具有代表性,是

本节课的精华,例题要精选,所选题目要有特色,要蕴含丰富的数学

思想。

巩固练习:练习题目要涉及本节知识点,是知识点的应用与再现,所选题目要有

层次感,难度适当,要注重与前面例题的衔接。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

复习课模式

1.出示复习目标

目标以多媒体形式展示,通过目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要达到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知识梳理识记5分钟

本环节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复习识记知识要点。

3.分组讨论并展示成果

学生在课堂上随机分配任务,5道例题分给5个不同的组。安排好任务进行讨论,并上台展示成果。题目按先后顺序进行讲解,每讲一题由不同组给予错误指正,教师及时点评。

4.巩固练习的讲解

教师给出答案,针对批阅情况,选出所讲题目。该部分题目由最后一组同学讲解。

5.课堂小结

数学复习课课堂模式的思考 篇6

关键词:课前投入;学案;时间及活动

一、课前投入设计

(一)教师投入

首先,教师把这一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系统地归纳出来,把学生要注意的关键词句及条件用填空的形式呈现。然后,教师按照每个知识点精心设计配套习题,难度适中,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把知识点和习题刻印在纸上,在课下以作业的形式发给学生,让他们提前做好复习,完成填空及配套练习,然后交上来,教师全批全改。学生哪些知识掌握得不好,运用得不灵活,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二)学生投入

学生依照老师发给的复习篇子认真复习。填写知识点并做复习题。

二、学案设计

由于教师对学生课前投入情况心中有数,所以在进行学案设计时,就能根据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学案,学案设计分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基础训练。这部分题目设计时注重基础,基本概念习题化,再现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并且针对学生课前投入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设计习题,课上对重难点题目进行着重讲解。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环节二,能力延伸。基础题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之后就应该开拓学生思维,设计一些方法比较灵活、难度系数稍高的题目,既再现了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延伸。例如在复习了轴对称知识点之后,设计两条线段和最短问题:再如,复习过圆锥基础知识后,在能力延伸部分设计“小蚂蚁在圆锥上爬行,路程如何最短问题”……学生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环节三,中考链接。由于是中考总复习。所以在对各知识点进行复习之后,习题不能太针对某一知识点,最后要把多个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在这一环节要设计一两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同时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变换形式等,进一步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为中考做好铺垫。比如,在复习完函数之后,设计动点类习题,容纳了方程、相似、勾股定理、函数等多个知识点,并贯穿数学建模、分类讨论的思想。每节课都设计一两道这样的习题,时间长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课上时间分配及活动形式的设计

课前投入总结用时五分钟。学生归纳知识点,教师强调出现的问题。基础训练部分用时十五分钟左右,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流结果,教师倾听学生的意见,有意识地让课前投入习题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回答再现题目。必要时进行板书演练,教师重点点拨,强调解题步骤。能力延伸部分用时十分钟左右,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对有困难的题目小组合作完成,各小组交换意见,有分歧之处教师重点讲解。教师注意倾听学生发言,及时肯定,适时指正。中考链接部分用时十分钟左右,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部分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地给以必要的提示,待到学生基本有了成型的思路后,师生共同完成解题过程,强调解题步骤。课后总结及学生质疑五分钟,让学生互相交流收获,并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师生共同解决。在课上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注意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上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应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效果很好,在每次阶段测试中,学生的优秀率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及格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复习模式 篇7

1. 呈现情境:

教师根据复习内容的需要精心设置情境, 既可以是图文、表格材料, 也可以是影像材料等。

2. 设置问题:

教师根据呈现的情境和复习内容的要求设置不同的问题。设置问题的目的是能让学生高效地对相关现象和情景进行观察和思考, 有着眼点有所选择地检测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

3. 提供“解决问题”载体: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理解问题要求的前提下, 获取、提炼、分析与整合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 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4. 知识的运用与拓展:

综合调动运用所学知识与问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并力求完整简练、准确无误地解决问题 (组织答案) , 并对所运用的知识作适当的拓展。

5. 训练迁移:

解决某一具体地理问题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还要通过典型例题训练加以促进, 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驾轻就熟, 并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二、“案例复习法”模式模式的设计原则

1. 情境的合理性与新颖性。

所谓合理性是指情境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启示意义, 层次性, 探究性和开放性等。而新颖性是指设置的情境是学生感兴趣的, 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或探究的情境含着一些新奇的现象、出人意料的结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悬念, 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问题的现实性和可再生性。

问题的类型、数量是很多的, 高三复习不可能也不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都选取, 因此选材时要考虑现实生活中、身边发生的地理问题, 又可创设一个新的教学情境, 纠正学生只顾课本知识复习而忽视现实的学习习惯, 以实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为载体的, 因此设置专题的问题不能随意, 问题的选取首要考虑的是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必须要具备“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的知识为先决条件, 地理学科最基础的知识应是综合能力之源;核心的知识是指地理科最重要的基本原理、规律;而可再生的知识指“程序性知识”, 即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学生思考和迁移的价值。

3. 教学时间的顺序性与灵活性。

以“案例复习法”模式组构的专题必然打破原教材的知识内容编排, 应该说可以完全不按教材顺序进行复习, 然而考虑到复习时间紧迫, 因此专题的讲解顺序应遵循一定的时间阶段性,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案例复习法”问题专题顺序一般应先引导学生形成单项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 然后再进入形成综合地理能力的复习, 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对应相关复习内容, 组织有先有后的地理专题复习;但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要求灵活处理先后顺序。

4. 加强方法的指导性。

高考关注的主要不是学生的记忆能力, 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学习的潜能。因此课堂上要力求教会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联系与发展等方法, 而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最好的途径是通过高质量的题目训练 (如历年高考题) 和及时的讲评, 因此教师对课堂中每道题分析的着眼点都是重在引导学生追求解题思路和方法过程的归纳总结指导上。

5. 迁移的精练性。

因时间紧张, 各专题教学上必须是先有问题, 然后帮助学生提取解决问题应具有哪些学科知识, 进而形成各知识的联系, 这是教师要讲的内容, 即复习要精讲, 讲“到点”, 讲“到位”——精讲重点难点和复习方法, 复习时如果做不到精讲, 肯定不能完成复习任务。最后应设置针对性强的思考训练题, 让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是不能由教师讲授出来的, 必须是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体现出来, 而题目训练不应是随意的, 讲求精心挑选, 要精练——练在典例上, 练在关键处。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纯讲导致学生疲惫, 效率不高;一是纯练导致知识散乱, 不成体系。

6. 体现可持续发展性。

从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比较来看, 高考改革的趋向, 就是自然地理相比以前难度有所下降;而人文地理则相对有所加强, 更表现内容上强调了观念、观点教育, 因此专题讲解必须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 强化地理教育的功能。

三、“案例复习法”模式的实施例举

[例1]综合能力检测专题:左下图是某一岛屿示意图, 其中A、B表示经线, C、D表示纬线, 根据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 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在图中补充一定信息) 。

(存在问题主要是信息补充不当, 表现在 (1) 补充纬度数又补充经度数, 将问题复杂化; (2) 纬度数相差过大, 忽略了题干中岛屿的要求; (3) 纬度数不当, 实际生活中不存在该岛屿。) 总结: (1) 经纬网图中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2) 世界最大岛屿与大陆的区别 (3) 熟悉世界海陆分布

2. 请你尝试说明图1中该岛屿的地理位置。

(提示: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

拓展与迁移:改变图中的经纬度数值说明该岛屿的地理位置。

3. 请你尝试说明图2中岛屿的地形特征。

(提示: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要从

(1) 地形类型构成 (2) 地势 (3) 地形分布 (4) 特殊地形等方面说明)

拓展与迁移::请说明图3中岛屿的地形特征。

4. 请你尝试说明图2中岛屿气候方面

(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及气候类型分布) 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太阳辐射: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受纬度位置和地形影响的天气状况影响)

气温:从四周向中心递减 (受地形地势影响)

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受夏季风和地形影响)

气候类型:从南向北由热带季风气候过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纬度位置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拓展与迁移::改变图中的经纬度数值判断该岛屿的气候类型 (如图4) 。

5. 请你尝试说明图5中岛屿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水文: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夏季为汛期, 冬季为枯水期) 、含沙量小、无冰期。水系:放射状水系、流域面积小、流程短、落差大、富水能。 (总结规律:河流的水文特征是水体本身的特征, 一般从补给水源、流量大小、水位变化、冰期、含沙量及特殊情况如凌汛等方面说明;水系特征是河道特征, 一般从流域形状、流域面积、河道宽窄、深浅、曲直、长短、落差等方面说明。) 拓展:请你尝试说明图中最大河流的开发方向

6. 请你尝试说明图6岛屿中盐场、城市和铁路的分布特征及原因。

盐场:岛屿西部——地势平坦宽阔的海滩、季风的背风坡雨天少, 晴天多。城市:岛屿西部——平原面积广大, 气候适宜, 河流众多, 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等。铁路:沿岛屿四周呈环形分布——受中部山地地形影响, 而四周有沿海平原;及四周人口、城市集中, 为促进其经济发展。

(总结规律:影响盐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晒盐地形和天气;影响城市的分布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和矿产、交通、政治、军事、科技、旅游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铁路的分布主要有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因素。)

拓展:请你尝试分析图6岛屿成为“水果之乡”的自然原因。请你尝试分析图6岛屿发展“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的原因。请你尝试分析图6岛屿近年来纷纷到大陆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

通过上述复习一方面学生对台湾岛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印象深刻,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分析某地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方法, 而且复习内容广泛, 几乎覆盖了中学重要的地理原理。能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四、“案例复习法”模式的好处

“案例复习法”教学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上框架图中的程序, 它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该模式用于专题复习, 既强调了强化知识体系, 夯实主干知识, 又强调了归纳地理原理, 强化思维建模, 同时也注重了引导学生限时感悟考试和解题技巧, 及早适应高考, 因此通过“案例复习法”的反复实践, 学生地理综合能力能够快速提高。

摘要:教育在发展, 高考在改革, 命题在创新, 高考地理复习也必须更新理念, 以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去迎接挑战。笔者多年尝试的“案例复习法”模式, 就是针对此要求所作的探索并取得较好效果。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模式探讨 篇8

为了加强区域地理复习效果, 构思区域地理复习总的思路如下:在哪里———定位、分布;有什么———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特征;怎么样———主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进行分析, 有时还需要注意历史来源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原因;怎么了———评价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怎么办———预测发展方向或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 使自己对各个区域的认识能够向纵深发展, 深化对区域特征和成因理解。

由于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 (如湖泊、河流等) 地图等为“背景”,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 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的定位———在哪里?”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在哪里?如何定位?我们一般引导学生掌握好以下地理位置, 以复习中亚为例:

一、位置与范围

1. 地理位置。

(1) 经纬度位置:最主要部分东经50°E―80°E, 北纬40°N―50°N。

(2) 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 距海较远。西起里海东与中国为邻, 北接俄罗斯, 南与伊朗阿富汗毗连。

2.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 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古即成为各民族迁徙、征战和融合之地, 也是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

(2) 古代的“丝绸之路”:东起我国长安 (今西安) —河西走廊—天山和昆仑山脉, 经中亚, 西亚抵欧洲黑海、地中海沿岸。

(3) “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陇海—兰新—北疆—中亚—欧洲西部。

明确区域位置后, 通过分析一个分区的自然条件 (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自然资源) 、人文状况 (包括人口、民族、宗教、农业、工业、交通、城市) , 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某个区域, 从而能够让学生把区域地理涉及的自然方面、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 为区域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亚的地形特征

1. 地形地势特征:中亚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东高西低) 。

2. 分布:

(1) 东南部:是帕米尔高原地势高峻海拔5000米左右, 以高山气候为主, 多山地冰川和高山湖泊、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2) 东部:天山山脉山体高大, 绵延到我国新疆境内; (3) 中西部: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4) 北部:哈萨克丘陵。

三、中亚的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 特征:中亚气候冬冷夏热, 降水稀少。成因:深居内陆, 距海较远, 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自然景观: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原因:由海陆位置决定。

(2) 分布:大部分地区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气候。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西南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为世界著名的大沙漠之一。

四、中亚主要河流湖泊

1. 著名的河流:

(1) 额尔齐斯河 (外流河) ; (2) 锡尔河、阿姆河、伊犁河等以内流河为主。

2. 内流河特点:

(1) 流量小; (2) 流程短; (3) 流量从中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渐减少; (4) 有结冰期; (5)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冬季容易出现断流, 有春汛和夏汛。

3. 外流河: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我国阿尔泰山, 流经哈萨克斯坦, 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汇入鄂毕河, 注入北冰洋。

4. 著名的湖泊 (多内流湖、咸水湖) : (1) 里海; (2) 成海; (3) 巴尔喀什湖。

五、中亚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工业部门

1. 工业特点:

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的探明储量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本区采矿、冶金、军事工业相当发达, 棉毛纺织工业、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业也比较发达。但是木材缺乏, 许多机械制品、轻工业产品需要进口。

2. 石油、天然气的分布与生产:

中亚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蕴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东岸及湖底。

在了解了这一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后, 顺势导入“怎么了”这一环节, 引导学生分析该区域的存在怎样的自然环境问题或者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在复习中亚这一区域时, 就可以结合材料顺势提出问题:

材料:“咸海”的变化:咸海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 面积6万多平方千米, 原来是重要的渔业基地。近年, 威海一带的气候越来越恶劣, 夏季更热, 冬季更冷, 一年到头, 狂风不止, 滩地上空盐粒飞舞 (被称为“白风暴”) , 对人体健康和农田危害很大。据科学家估计,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 威海将从地球上消失。

出现了问题, 就会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有所影响, 也就引入了“怎么样”“怎么办”这两个环节。总之, 通过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怎么了、怎么办这些环节, 可以使学生在加强知识前后联系的同时, 还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事物进行归类、整理、归纳、概括, 找出其中的规律, 化繁为简, 有助于学生强化对区域特征的理解。

创建“探究性复习”模式的尝试 篇9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按照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叙述,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同时《标准》还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另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资料显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将探究性学习放在突出的地位。可见,“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数学复习课缺乏“探究性学习”

通过广泛的听课调查,我深切地体会到一点:在新课程理念下,绝大多数教师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学,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创造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但遗憾的是,在复习课中我们却很少看到探究性学习的身影(包括我自己的课在内),更多的是我们熟悉的两种模式:1.进行知识的系统性重复记忆;2.单一的数学题目练习。或者把这两种模式穿插和叠加起来进行“满堂灌”,还惟恐有知识点的遗漏。这就是所谓的“炒冷饭”。我们需要通过“炒冷饭”这种传统的复习模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熟练应用能力,但单一地、过分地依赖这种形式,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分析是低层次的,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复习课不仅缺乏活力,更严重的是往往会使许多有数学潜力的学生产生自满、厌学等情绪。显然它是违背“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的。

为什么教师在上新课与复习课时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自相冲突的教学行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试用的华师大数学教材本身“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例,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来编写的,在新的课程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而复习课更多地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更确切地说是自己构建一种复习的模式。当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还没有能力构建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复习模式的时候,我们只能沿用过去的老一套。

三、创建“探究性复习”模式的尝试

究竟怎样的复习模式才是切合新课程理念的呢?我认为首先应当有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载体,其次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中应当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原则,这就是所谓的“探究性复习”模式的总体要求,为此我作了积极的尝试。

下面是老教材初三年级的一节关于“空间和图形”的复习课。首先我以抢答的形式简要地练习了几个旨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目。然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 在四边形ABCD中, BC=CD=10, AB=15, AB⊥BC, CD⊥BC, 把四边形ABCD绕BC旋转一周, 求所得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 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我特别注重对“为什么形成的几何体是一个圆台?”这个问题的解释。我拿出一张矩形白纸, 剪成梯形的形状, 并标上了字母。然后, 要求学生也照做一张梯形纸片, 并按照题目中的要求进行旋转。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讨论, 很快全班学生都动了起来。不久学生纷纷举手, 表示已经能够解释上述问题了。

等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得差不多了,我紧接着提出第2个问题:如果改变题目中的“绕BC旋转一周”为“绕AB旋转一周”,你还能求出几何体的表面积吗?话音刚落,部分学生就拿起刚才的纸片摆弄起来,很快全班都动起手来,并不时传来学生相互交流的“窃窃私语”。我依然十分注重对“形成的几何体”的讨论。先让学生描述,然后让学生演示解释,最后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圆柱和圆锥的结合体,很快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

接着我又提出第3个问题:如果改变题目中的“绕BC旋转一周”为“绕CD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又是什么呢?你还能求它的表面积吗?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与第二个问题基本类似。

三个问题解决之后, 师生重点归纳得出了以下两点:1.不同的旋转方式得到了不同的几何体, 其表面积也各不相同;2.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折纸片进行操作。

最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配套练习:如图, Rt△ABC中, ∠C=90°, AC=4, BC=3,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如果分别绕AC、BC、AB边旋转一周, 会形成怎样的几何体?请分别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话音刚落, 学生就纷纷拿出文具盒中的三角板摆弄起来。

四、“探究性复习”模式的科学性分析

这堂课的内容源于老教材,其中的例子也是很多数学教师耳熟能详的。但我觉得,这堂课正是我所追寻的较为理想的“探究性复习模式”。它既切合新课程理念,同时又能达到复习课所要求的“巩固“和”提高“的目标。

首先,教学内容具有探究的价值。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由一道十分常见的题目通过不断地变换条件而产生的题组,先是圆台,然后是一个圆柱和一个正放的圆锥的组合体,最后是一个圆柱和一个倒放的圆锥的组合体。问题由熟悉到陌生,由浅到难,富有探索的价值,从而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充满了探究性。从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折纸、动手操作、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进行探索性、研究性活动,十分注重对几何体的形成过程的解剖分析和讨论,无不体现了“加强探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理念。

再次,复习效果“实”。1.内容实。这节课所选内容不仅面向全班学生,而且紧扣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全部是“主干知识”,有利于学生“双基”的巩固,截然不同于为了“探究”而“探究”而虚设的那种教学内容,符合我们复习课的要求。2活动实。在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了学生抢答,独立思考,折纸操作、演示,练习,讲解、讨论等活动,并作了合理的分配和穿插,使学生始终在全神贯注而又不知疲倦的环境中完成学习,而且效果显著。这与成功教育的倡导者,上海的刘京海教授提出的“底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课堂教学十二字方针也是相吻合的。3.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果把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仅仅定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上,肯定是缺少深度的。在上述这节课中,我也重视“双基”的巩固,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意识,让学生学到方法,从而提高了解决有关空间图形问题的能力。

五、“探究性复习”模式的实验效果评析

从2007年11月开始,我经常按照这种模式组织08届初三年级的数学复习课,使复习课具有以下特点:1.含富有探究价值而又属主干知识的内容;2.教学过程充满探究性;3.注重方法的探索,能力的培养。另外,从单元测验成绩来看,无论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都有了不小的进步,所以我笃信,这样的复习课模式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2]张志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11.

[3]杨志文.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数学通报, 2001, 11.

[4]张德银.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中小学数学 (初中教师版) , 2001.

复习模式 篇10

复习课, 对于学生系统学好数学, 发展思维能力, 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对教师弥补教学中的缺欠, 提高教学质量, 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真正上好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因此, 复习课需要精心备课, 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清晰全面、条理分明、知识体系完善, 对复习的重点难点要把握较准, 才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复习课要重视能力的训练, 做到讲练结合, 复习扎实;另外, 复习课要重视拓展宽度和深度, 注意联系实际, 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并呈现多样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使得复习课的课堂氛围比较好, 不会让学生觉得复习课就是单纯的罗列知识和“炒冷饭”.

因此, 复习课要想成为有效的教学, 应该达到几个目的:

第一,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能够准确熟练的掌握, 并能灵活运用.

第二, 通过复习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形成知识网络.

第三, 通过复习使学生在系统深入掌握知识的同时, 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 通过复习使老师得到教学上更进一步的发展, 提高融会贯通的能力, 促进自身的成长,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现以“初中数学中的最值问题”为例, 简单阐述, 并辅以例题和解说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作用.

一、复习相关内容, 引出课程方向

提出问题:

1. 已知二次函数 y = 2 (x + 1) 2 + 1, 当 x = ____ 时, y 有最___ 值, 为 ______.

2. 已 知一次函数 y = 3x + 5 (3 < x ≤ 5) , 则当 x = _____时, y 有最 ____ 值, 为 _______.

答案:1. -1, 小, 1;2. 5, 大, 20.

简单的两道小的函数题目, 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并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体现, 展现函数、最值之间存在的联系, 并能简单体会, 初中数学中的最值问题在很多时候都是和函数息息相关的.

二、具体问题讲解, 融会贯通知识

(一) 几何图形中的最值问题

例1如图1, 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 E为AB的中点, F是AC上一动点, 则EF+BF的最小值为 ( ) , 并说明理由.

设置此题的目的是找到两定点间的距离最小值的模型, 以对称点的思考方向讲解几何图形中的定点最值问题的解决方式, 并形成思维的习惯, 遇到这样的问题, 即朝着此方向思考和求解. 此题目作为例题, 教师需要讲解清楚, 为几何图形中求最值问题明确思考的主线和方向. 以此作为同类问题的模型指引.

练习1:如图2, 在边长为6的菱形ABCD中, ∠DAB = 60°, E为AB的中点, F是AC上一动点, 则EF +BF的最小值为 ( ) , 并说明理由.

练习2:如图3, 已知二次函数y =x2- 4x + 5的图像与坐标轴交于点A (1, 0) 和点B (0, -5) .若已知该函数图像的对称轴上存在一点P, 使得△ABP的周长最小.请求出点P的坐标.

练习1紧跟例题, 是对知识的一个延续和实时情况的跟踪, 也考查一下学生对于图形的深刻认识, 正方形和菱形的共同点———对称性, 在解决图形最值问题中有关键作用.

练习2是一个拓展, 加入了函数的模型, 但是函数只是一个背景, 实际的类型仍然是例1.

(二) 函数中的最值问题

例2某商店经营T恤衫, 已知成批购进时单价是2元.根据市场调查, 销售量与单价满足如下关系: 在某一时间内, 单价是13元时, 销售量是200件, 而单价每降低1元, 就可以多售出50件. 单价为多少时, 利润最大?

解设每件T恤衫降价x元, 销售利润为y元, 根据题意列式为:

当x =7/2时, 利润最大.

因此单价为9.5元时, 利润最大, 最大值为2812.5元.

设置此题的目的是:找到第二种最值问题———二次函数中的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因此例2采取耳熟能详的营销问题, (1) 降低难度, 会让大部分的学生有着落, 能思考, 能列式, 并能得出结论; (2) 容易总结出这类题目的通法, 一举两得.

例3某饮料厂为了开发新产品, 用A种果汁原料和B种果汁原料试制新型甲、乙两种饮料共50千克, 设甲种饮料需配制x千克, 两种饮料的成本总额为y元.

(1) 已知甲种饮料成本每千克4元 , 乙种饮料成本每千克3元, 请你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若用19千克A种果汁原料和17.2千克B种果汁原料试制甲、乙两种新型饮料, 下表是试验的相关数据:

请你分析如何配制这两种饮料, 可使y值最小, 最小值是多少?

解 (1) y = x + 150.

(2) 根据题意, 可列不等式组为

解得28≤x≤30.

因为y = x + 150中的k = 1为正, 所以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 当x = 28时, y的最小值为178.

所以, 当配制甲种饮料28千克、乙种饮料22千克时, 可以使两种饮料的配制成本最小, 最小值为178元.

函数当中的第二种类型, 方案设计问题, 例3的设计采取分步表述, 一是可以降低分析的门槛, 降低难度;二是可以使学生明晰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向, 即先有函数关系式, 才去求最大值或者最小值的问题, 基本上懂得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才能真正达到总结模型有用的效果.

另外, 此题的图表可以使形式更多样性, 更清晰化.

这道题目以教师讲解为主, 此题目理解简单, 容易操作, 但是书写过程需要加以分析, 才能完整呈现此题的设计和思路, 特别是对于一次函数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的表达需要规范.

三、归纳类型, 深度思考

在本节课的最后, 将上述所讲的内容总结归纳, 总结出: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 我们所能遇到的最值问题, 包括这样三种情况, 一是几何图形中的最值问题;二是与二次函数相关联的最值问题;三是有关方案设计问题的最值问题.

用余文森教授关于课堂有效性的认定来结束这篇浅显的论文,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 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 而要靠思维过程, 要靠个性化的思维. 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 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 但同时, 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 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时间上来说, 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生发展, 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 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 以前的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 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

复习模式 篇11

1学习目标

(1)知道光源的概念。知道光的色散现象,能列举光的色散现象的有关实验和实例;

(2)了解白光的组成及光的三原色;

(3)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主要特征,会列举应用它们的实例;

(4)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列举日常生活中相关实例。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5)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虚像的概念,能列举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实例;

(6)会用对称法研究平面镜成像问题。

学习目标是依据《2011年盐城市中考说明》科学内容表的知识点考查要求确定的。其中光的反射和折射作为《光现象》第二课时。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之中形成,所以就没有展示在学生的学习目标中。

2课前准备

请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策略

在学案中留白,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教材、考点,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课上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几位同学(或各小组)的归纳成果,请其他同学评议。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评析、提出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已有知识图更丰富、充实、明了,完善知识网络。

以往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这种做法,教师津津乐道,自我感觉知识的讲解很全面,很到位。其实,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他们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所以,梳理整合知识体系最好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创设平台,让学生展示交流,互动完善。

3合作探究

活动一

完成下列各题,说出相关考点

(1)太阳、月亮、烛焰,其中是光源的是

A.只有太阳、烛焰B.只有太阳

C.只有太阳、月亮D.三个都是

(2)我们都知道,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才听到雷声。其中原因是______。

(3)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阳光下,树在地面上形成影子

B.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

C.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D.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

(4)下列有关红外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红外线拍出的“热谱图”,有助于对疾病做出诊断

B.在步枪的瞄准器上安装夜视仪,在夜间能捕捉到敌人的情况

C.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可以看到用红外灯来灭菌

D.红外线可以用来对仪器设备进行遥控

(5)关于紫外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紫外线也是属于可见光

B.紫外线不具有光能

C.人体不能照射紫外线

D.医院常用紫外线照射法灭菌消毒

(6)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走近镜面时,则

A.他的像变大,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B.他的像变大,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C.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D.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7)作出图中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8)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S发出的一束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

因为是一轮复习,例题的选择,尽量扣住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能让学生在讲解中有拓展的空间。

策略:模仿“杜郎口”教学模式,以题目开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内讨论,然后随机指点小组成员,上台讲解并说明考查的知识点,其他学生当“裁判”,指出优缺点,老师只需在旁适时地稍加评点并引导学生拓展。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内解决所有学生存在的所有问题。而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通过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同时,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合作的愉快。

活动二实验重现,根据实验设计出几个问题并解答。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实验,实验方法中蕴藏着许多的技巧,如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用两个相同的蜡烛等效替代、多次实验归纳结论等,还第一次提出“虚像”的概念,并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等。按理说,完全可以让学生再次亲自体验实验过程,但由于复习课上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我想教师的演示也可以唤起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回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策略教师演示“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观察,体验实验过程,分组设计出几个问题。各组将问题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对所设计问题进行评价、补充,对所提问题进行抢答。教师善于发现各小组闪光点,适时点评表扬,不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这样,通过实验情境设计问题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不再是机械性做题,而是根据实验过程,寻找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甚至于在思维碰撞上还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新问题通过小组比赛,让学生展开知识的较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互动中不断的升华。

4当堂反馈

(1)影子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不同,影子是光的______形成的,平面镜成像是光的______形成的。

(2)天地万物,五光十色。关于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B.可通过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

C.紫外线具有热效应

D.光具有能量

(3)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关于它在湖水中的像的虚实、它和像之间的距离,正确的说法是

A.实像,距离变大B.实像,距离变小

C.虚像,距离变小D.虚像,距离变大

(4)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太阳光下地面上形成的影子

B.小孔成像

C.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D.人能看见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

(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实验时,将点燃蜡的烛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______(选填“前”或“后”)观察。

(6)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做一些小实验是同学们学习、研究物理的好方法,也是一种创新。请你用题图所示的塑料吸管和激光笔,从正反两方面分别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①正方案: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反方案:探究光在空气中不可能是沿曲线传播的。

当堂训练的选题首先要保证学生能在10分钟之内完成,同时不能是例题的重复,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把考点转化成不同层次、不同题型的习题,从不同角度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能力点、易错点进行考查。

当堂训练,是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考试的方式独立完成。学生作业的态度和独立性远高于课外作业,教师的反馈更加及时有效。

5

学后反思

(1)记下本节课的最大收获;

(2)补充、丰富知识体系;

(3)反思自己在本节课的疑惑。

让学生自己反思总结,重新梳理一遍课堂上复习讨论过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系统化和内化,有利于自主能力的培养,这比课后做大量练习效果要好些。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课后小结,掌控学生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查漏补缺。

6课后作业

完成《中考说明》单元题例《光现象》相关习题。

总而言之,复习课教学是一个师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要突出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杜绝知识罗列式或压缩教课式复习。要做到知识让学生自主梳理;网络让学生参与构建;应用让学生充分训练;规律让学生探究发现;错误让学生互动争辩;方法让学生感悟提炼。

例谈数学复习课模式的构建 篇12

作为一线教师, 我对数学复习课的建模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认为复习课应把握好:激趣导入——整理——建构——应用的模式进行教学, 效果很好。在复习教学中, 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承担着指导者以及辅导者的角色。下面我结合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一、在情境中导入课题

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喜欢) , 拿出准备好的平面图形: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把一边固定并旋转让学生猜一猜转出了什么图形, ”学生很积极地抢着回答。

师:“真聪明!谁还能当“小老师”利用老师的其他教具来旋转, 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呢?”

生1:我来试一下, 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轴旋转得到什么图形?”指名学生回答。

生2:“我觉得这个直角三角形还能转出其他立体图形, (跑到讲台上) 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轴旋转, 问得到什么图形?”

生3:……

复习课对多数学生来说枯燥无味, 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显得尤为重要。猜谜语并让学生当老师演示操作, 体现了民主性,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进一步加深对立体图形的透视认识, 为本节课知识的复习做好了伏笔。

2. 承上启下, 导入课题

在小学阶段, 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四种立体图形的有关表面积、体积的计算。今天让我们来整理一下, 并加以应用。随即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

二、建构知识框架

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 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汇报的过程。体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班学生在经历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后, 在小组长带领下通过组内交流, 搞好协调分工, 通过汇报、对比、补充、提示等共享同伴的成果。避免了优秀生发言学困生听讲的弊端, 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构建一个条理清晰、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有序而充分地体现个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

三、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建构复习课模型, 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应用, 我认为这是数学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巩固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练习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要根据教材精心组织, 通过练习,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 形成哪些技能、技巧, 侧重发展哪些能力, 要做到心中有数。练习要有层次性, 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 做到由易而难, 让学生拾级而上, 把握住所要复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按照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力争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应用、拓展创新的过程中, 理解和掌握知识。针对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第一关:基础知识面对面

填空我来填:

(1) 一个底面半径4分米, 高1分米的圆柱体, 侧面积是 () , 体积是 () 。

(2) 一个圆柱的体积是75.36立方米, 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 。

(3)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6厘米, 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 厘米, 它的表面积是 () 体积是 () 。

这是基础层, 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基础知识, 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并达标。我班学生已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即学生做完后立即自我检查, 然后在组内交流。再由一个组的学生汇报, 汇报时不要只说答案, 必须讲解过程, 这样组内交流时他们也注重分析解决问题的道理, 教师可作适时点拨, 要引起学生的争议, 拓展学生的知识。

第二关:基本技能现场演

对错我来判:

(1) 求一节圆柱形烟囱需要的铁皮就是求两个底面积加一个侧面积。 ()

(2) 一圆柱体沿底面直径切开, 则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

(3) 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这是发展层。对学个别学困生应及时辅导他们弄懂问题, 实行“课内补课”。教师还可适当安排个别优秀生在各自的小组内对学困生实行一帮一的“课内补课”, 尽量争取达标。当一个小组汇报观点时, 有不同意见可放在组内进行交流。如果学生感到有些题确有困难, 教师可在关键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 也可结合多媒体进行图文并茂的解释。

这类题目的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课后拓展:怎样测量一个不规则土豆的体积?此题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方法有多种, 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上一篇:急诊输液论文下一篇:信息化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