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复习(精选10篇)
诗歌复习 篇1
古典诗歌是汉语言文学中的瑰宝,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思想情感而广为流传。但是, 在当前的高中诗歌教学工作中, 许多教师对文艺理论运用重视不足, 对诗歌鉴赏教育的基础知识与思维训练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这些方面的影响都造成了诗歌复习教学成效的低下。笔者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针对当前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选准教学“切入点”, 进一步明确复习教学思路
在高中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明确复习教学思路, 尤其是要选准切入点, 引导整个教学工作向着高效方向发展。首先, 教师要潜心研究考点, 可以结合各省市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进行综合分析, 由于诗歌鉴赏的考查范围与跨度很广, 涉及到诗、词、曲, 跨度从周代到清代, 选题范围较为广泛, 教师应当多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从对诗歌语句的理解、诗歌画面的想象、表达的技巧、思想情感的表露等考点的研究分析中, 提炼教学要点, 提升教学针对性。其次, 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发挥出来, 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 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 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在提高诗歌鉴赏复习成效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全面达成教学目标。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强化对学生的科学记忆指导, 引导学生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来进行科学记忆, 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高的记忆与理解成效。
二、强化领悟“提升点”, 进一步夯实诗歌学习基础
在诗歌复习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着力于考点知识的记忆巩固, 还要注重从诗歌背景、原型意象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方面夯实学习基础, 为全面提升复习教学成效奠定坚实基础。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注重重现诗歌的背景, 让学生深刻理解与牢固掌握。古人说得好, “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学生要实现对诗歌内容与主题的深刻理解, 就必须要对世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之中所要体现出来的时代烙印进行全面的了解, 不同时代的诗人, 其作品之中所反映出来的内涵与情感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李白、杜甫与杜牧, 分别生活在盛唐时期、盛极转向衰败时期以及晚唐时期, 他们的作品中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不注重对诗人所处时代的了解研究, 是无法全面领悟作品内涵的。对于诗人个体而言, 自己的境遇、仕途等方面不同, 也对作品的风格烙上了鲜明的印记, 如同为唐代的三位诗人, 都写过有关蝉的诗, 正处于官场一帆风顺的虞世南写道:“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具有鲜明的得意之情;骆宾王身陷囹圄, 写道:“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从中可以体悟出患难之感;而李商隐仕途不顺则写道:“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从中可见牢骚之意。由此可以看出, 三首诗中都在咏蝉, 都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 但是自己所处境地、前途不同, 所言之志差别很大。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包括诗人的人生发展轨迹, 全面提高鉴赏领悟能力。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原型意象。古典诗歌内涵丰富, 许多事物是诗人笔下的常用意向, 如柳寓意送别, 菊寓意高洁、隐逸, 松代表顽强不屈, 梅代表高洁、刚强等,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指导点拨, 进一步提高学生领悟隐含情感的能力。另外, 教师在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 还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诗人的语言特色, 如陶渊明的语言特色为平淡自然, 王维语言特色的的清新雅致, 王昌龄语言特色的雄健激昂等, 以此入手, 夯实基础, 为学生全面深入掌握诗歌情感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三、拓展能力“拓展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建设较为重要, 要突出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启迪能力。首先, 要注重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古典诗歌鉴赏中, 除了要对诗歌背景、诗人情况、意向寓意等知识做到熟悉与掌握, 同时要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布局等方面知识有效掌握, 如抒情方式可以范围直接与间接两种抒情方式, 而其中间接抒情又可以细分为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不同方式, 从表现方式上可以细化为象征、反衬、对比、烘托等等, 从表现手法上可以分为比喻、拟人、夸张、用典、顶真、互文、借代以及对偶和通感等, 只有建构起系统的知识, 才能够全面提高鉴赏能力。其次, 要提高学生两种重要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分类答题能力, 诗歌鉴赏主要采取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等不同类型, 应当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答题的技巧, 如分析语言型的答题技巧可以归纳为:以诗歌中关键词揭示语言特色, 并选取诗歌之中的语句来对这种语言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并阐述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主旨, 通过技巧的掌握提高答题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诗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环节, 立足于教学实际进行创新, 全面提升教学成效。
诗歌复习 篇2
一、【09高考全国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二、【0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分)
【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2分)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2分)【答案】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三、【09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答案】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案】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 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四、【09高考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五、【09高考上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5分)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①觉:醒。
(1)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答案】香山居士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4分)【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
六、【09高考全国1】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地方,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4分)【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张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比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七、【09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八、【09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答案】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九、【09高考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其中一处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逢,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1分;答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具体答出景与情的关系,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十、【09高考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待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十一、【09高考江苏】古代诗歌阅读(10分)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答案】想当年,到而今。借代。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十二、【09高考湖南】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答案】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对“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2分)【答案】《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如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篇3
一、读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要把握好标题信息,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对象、事件、主旨等。标题是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如: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如果不看诗题,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们勤苦训练,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歌的题目看,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如《竹窗间风寄苗发司空曙》,这首诗就交代了写作缘由是竹窗间风,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是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教《征人怨》,这首诗暗示了诗的内容是边塞诗,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怨”。《咏山泉》、《咏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是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半夜),地点是西园,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二、注释的暗示
诗歌中的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如注释等,这一信息很重要,有的是关键。高考诗歌的题材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有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的主旨,有的介绍作者,那是暗示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是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到,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了解注释后就知道诗中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不难看出这些有情有意之景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再如,宋朝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注释:愁杀,极为忧愁;离亭,古代驿路上的亭子,因人们多在亭里送别故有“离亭”一说。鉴赏这首诗歌,下面所给的“愁杀”和“离亭”的注释极其重要。可以说,通篇都是紧紧围绕一个“愁”字而写的。作者将与友人分别时的愁情赋予了扬子江畔的诸多景物之中,不言愁而愁自现。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三、了解古代诗词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有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分上片和下片。它们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前半部分往往是写景,后半部分是抒情,前后内容要么对应一致,要么是相反、相对,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衬哀情等。如: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是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幅山青水秀,鲜花盛开的绮丽画面。这初夏的景色不可谓不美,但从后面两句看,眼前的美景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因此,这首诗是从乐景写哀情,从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深。
四、看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对生活,对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古诗鉴赏题中的注解有时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我们要学会关注。
除以上列举四例外,诗歌鉴赏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切入点,如抓意象悟“情语”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只要我们在复习中勤加思考,就会发现并总结出很多潜在的规律来。
当然,以上做法还有很多不成熟和失误的地方,我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不吝赐教。总之,在高三诗歌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备学情,备教材和备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我们要当好总指挥的角色,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最有效地复习诗歌,培养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胸有成竹地梦圆高考。
如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篇4
一、读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要把握好标题信息,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 有的揭示了写作的对象、事件、主旨等。标题是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如: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如果不看诗题, 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们勤苦训练, 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歌的题目看, 全诗四句, 一句一景, 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 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 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收到了“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如《竹窗间风寄苗发司空曙》, 这首诗就交代了写作缘由是竹窗间风, 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 是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教《征人怨》, 这首诗暗示了诗的内容是边塞诗, 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怨”。《咏山泉》、《咏素蝶》, 点明了诗的类别是咏物诗, 暗示了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通过这个标题, 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 (半夜) , 地点是西园, 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 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二、注释的暗示
诗歌中的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 如注释等, 这一信息很重要, 有的是关键。高考诗歌的题材多样, 大多附有注释。有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 那是在暗示诗的主旨, 有的介绍作者, 那是暗示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是李白的朋友, 排行十二。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 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到, 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了解注释后就知道诗中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 不难看出这些有情有意之景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再如, 宋朝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注释:愁杀, 极为忧愁;离亭, 古代驿路上的亭子, 因人们多在亭里送别故有“离亭”一说。鉴赏这首诗歌, 下面所给的“愁杀”和“离亭”的注释极其重要。可以说, 通篇都是紧紧围绕一个“愁”字而写的。作者将与友人分别时的愁情赋予了扬子江畔的诸多景物之中, 不言愁而愁自现。言有尽而意无穷, 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三、了解古代诗词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有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分上片和下片。它们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 前半部分往往是写景, 后半部分是抒情, 前后内容要么对应一致, 要么是相反、相对, 如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乐景衬哀情等。如:
绝句二首 (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是漫江碧波荡漾, 显露出白翎的水鸟, 掠翅江面, 好一幅山青水秀, 鲜花盛开的绮丽画面。这初夏的景色不可谓不美, 但从后面两句看, 眼前的美景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 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因此, 这首诗是从乐景写哀情, 从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深。
四、看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 (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 , 诗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 对生活, 对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 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 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古诗鉴赏题中的注解有时交代了创作的背景, 我们要学会关注。
除以上列举四例外, 诗歌鉴赏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切入点, 如抓意象悟“情语”等等, 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只要我们在复习中勤加思考, 就会发现并总结出很多潜在的规律来。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篇5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总体的语言特色
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一.清新
《名师手把手》上讲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
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绚丽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二. 明快
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 起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例如:
1、简洁又表述为: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2、质朴清新 淡雅,自然,3、词藻华丽
4、明快:明白通畅。
5、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诗歌鉴赏
(二)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命题规律。
1、考查范围大都是唐诗宋词。
2、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奖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三、考点诠释
1、鉴赏诗歌形象要注意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略)
2、鉴赏语言即语言特色
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部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4)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鉴赏表达技巧
概念: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1)表现手法主要看看诗歌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①情景交融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竟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②因事即理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题西林壁》“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③对比衬托
为了突出某些人物后事件而用其它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落花”、“月出”、“鸟鸣”这样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④借助修辞看它们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如秦观的《鹊桥仙》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方面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的圣洁与永恒,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⑤托物言志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2)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③直接抒情。
总之,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4、表达
(1)表达过程要完整诗歌赏析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的引述原句;“析”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高考诗歌鉴赏 复习思路新探 篇6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时,很多教师基本上就是按照“语言一形象(意象、意境)一思想(包括感情、观点态度)一技巧”按部就班地加以复习,辅之以大量的诗歌鉴赏练习加以巩固。笔者之前也是这么做的,但复习之后学生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心惊:“老师,没专题复习前我还能做题,也还能拿到五六分,但经过专题复习之后,我发现自己拿到诗歌鉴赏题后不知怎么做题了,得分不升反降!”这种整体上的复习固然是必要的,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究竟提高了多少?有没有更有效的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方法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实践,我总结出这样一种复习方式: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诗歌鉴赏的要点,逐一加以复习,并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鉴赏方法和鉴赏术语,然后再按不同题材分专题进行复习。这样之后,我发现学生在独立面对古代诗歌鉴赏题时有了抓手,得分也有所提高。
第一步,整体把握,熟悉诗歌鉴赏要点。鉴赏诗歌主要从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人手,这一阶段尤其要注意要求学生熟知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及其含义,这将有助于快速读懂诗歌。另外要要求学生熟悉各种表达技巧,包括诗歌运用的修辞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掌握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这一阶段,教者要求学生对必修教材和选读课本中的古代诗词进行回顾,在复习时结合教材内容巩固这些知识,这样就避免了枯燥乏味,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复习也就不会厌倦了。
有了这一阶段的铺垫,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初步的宏观认识,这就为下一步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按题材分类进行专题复习。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可将诗歌分成以下几种题材:1.送别抒怀类;2.羁旅行役类;3.边塞军旅类;4.咏史怀古类;5.山水田园类;6.咏物言志类。
下面我就以羁旅行役类诗歌为例,谈谈我的复习思路。
一、介绍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概念。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探亲访友,或谋求仕途,或游历名山大川,或被贬赴任途中,难免心生孤苦,引发感慨,所谓“羁旅行役诗”即因上述种种而作。
二、揭示复习要点。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几个特点,鉴赏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情感。
三、总结这类诗歌的特点。
1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独”“悲”“愁”“怜”“空”“故园”“相思”等流露出诗人孤独思乡之情。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
2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鹃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
浮云:因其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夕阳、日暮:引发游子思乡之情。
3这类诗歌在情感方面的特点。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王翰的《凉州词》。
4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羁旅行役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达技巧:
①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目是归年?”当时诗人客居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虚实结合、想象)。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亿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四、从历年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中筛选出此类诗歌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阅读鉴赏。
以上是笔者对古代诗词鉴赏复习的思考和尝试,目的是为了对古诗词鉴赏进行更有效的复习,给学生一个抓手。
给高三诗歌专题复习开扇门 篇7
一、开一扇吟诗诵诗之门
在高三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直奔主题,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组织整个教学活动, 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满堂讲满堂灌,越俎代庖,讲得神采飞扬,其实教学效果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如人生省略了恋爱的过程,直接奔入婚姻的殿堂,少了空间,少了遐想,少了灵感,少了美丽,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乏味的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学生鉴赏诗歌。笔者认为,诗无达诂,诗歌鉴赏具有独特性。诗歌,是以歌唱形式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学习鉴赏诗歌,从诵读入手或以诵读为手段本身,是回到了诗歌本身的特征。古人云:“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很多诗歌中都蕴含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李白的《将进酒》气势雄伟,有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诗情豪迈,言语狂放,却又沉着抑郁。如果只是以老套的方式而却少吟诵讲解,学生便无法体会当中的情感。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语言风格委婉含蓄 ,需要反复吟诵,才能感受到一个身遭国破家亡,丈夫新丧,只身流落江南,晚景十分凄凉孤苦弱女子形象。如果缺少诵读这一环节,就很难感悟到诗人和对于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更难得到深刻的体会,提高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就无从谈起。
二、开一扇原初情感体验之门
在高三一轮复习诗歌课堂教学中, 老师经常会花大量时间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诗歌风格等,由此总结出一套固定的“知识”,如言李白必称“飘逸豪放”,言杜甫必称“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等;让学生带着老师介绍的这一套“知识”法宝接触诗歌,造成思维固化,形成贴标签式的学习。学生哪里还会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呢? 哪里还会有自己的思考呢?
开一扇原初情感体验之门,就是老师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原初情感体验出发,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境。当学生有了自己的原初体验后,老师再对其原初体验加以引导,达成共识。譬如在讲诗歌的“炼字”时,列举“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南浦别》白居易)的“一‘看’肠一断”的“看”字的效果时,可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诗境,想象自己与家人离别的场景,就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原初体验, 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形成答题效能,这比教师总结出一套固定的“知识”法宝要强得多。
三、开一扇读懂迁移之门
鉴赏诗歌的前提是读懂诗歌, 学生鉴赏诗歌最大的问题是读不懂、看不懂诗歌,这极大地影响了做题。试想,一首诗歌写什么内容你都不知道, 那么不管教给学生什么方法都是白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读懂诗歌,除了“看标题、知作者、悟文本、看注释”这些条框之外,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回到所学的教材当中,从学生熟悉的浅显的又具有代表性的、还能与高考考点联系紧密的诗歌入手鉴赏。如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笔者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引导学生自主尝试鉴赏: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学生自主尝试答案:
(1)这首曲叠用11个意象 ,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2)暮色思归的乌鸦 ,安逸自适的人家 ,旅途劳顿的老马 ,意境凄凉萧瑟。
(3)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悲苦凄楚的羁旅愁思。
由此迁移引导学生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学生答案展示: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清幽、明净的秋色山村晚景图。
2通过对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浣女归舟的景物描写。
3表达了诗人对优美田园生活的热爱, 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样引导学生以熟悉的能读懂的教材诗歌为引子不断探究鉴赏与之相似的诗歌,形成以教材为“点”,在“点”上求精求深求辐射;以高考题为“面”,在“面”上求广求博求升华的高效复习策略模式,教师千万不要动不动就以高考真题引路,搞得神秘高深莫测,云里雾里,不仅作茧自缚,而且让学生雾里看花。
四、开一扇有成就感之门
为什么很多学生对诗歌不“感冒”? 一是教师在鉴赏诗歌时乏味,二是学生在做题时总得不到理想的分数,以致没有成就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讲解诗歌鉴赏要系统化,可以从习惯中的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四个板块进行。授课时可以先从学生学习过的背诵名篇中举实例,逐渐过渡到选取课外浅近的诗歌鉴赏,再到高考诗歌鉴赏真题练习。教师授课前期以讲为主,到学生有初步诗歌鉴赏的方法后,就注重以练为主。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先前要求学生口头陈述鉴赏,最后要求学生规范答题鉴赏。教学形式,尤其题型应多样化, 譬如对诗歌的一些术语, 可以采取识记背诵、填空默写、判断选择等形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营造良好的鉴赏诗歌的氛围,让学生厚积薄发,喜欢诗、爱上诗,从成功中获取满足感,这样做才能做到使鉴赏诗歌水到渠成。
诗歌复习 篇8
一、多种方法搞好诗歌复习
1. 借助练字做好背诵工作
高中课本中的选录的不少诗歌是要求学生进行相关背诵的。背诵的目的一是应对默写题, 二则是要让学生在进行背诵的同时不断地提升对诗词的感悟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 同时也为了减轻重压之下学生的负担, 并且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一个漂亮的书写卷面。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定期练字, 抄写的对象就是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诗歌选文。这样通过抄写, 学生的卷面书写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同时学生借助写不仅能流利地背诵出诗词, 更关键地是能够准确地无误地进行书写。
例如, 通过练字, 学生就能够牢固记下“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中的“臧否”不是“藏否”。让学生以课文为蓝本进行写字训练, 看似非常简单的一项作业, 但是, 却对学生非常有利, 首先, 通过练字, 可以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给改卷老师一个好的书面印象, 其次, 可以通过练字让学生懂得诗词句子的正确书写方法。因为在考试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执笔忘字, 只懂得怎么念, 但是写不对词语。所以, 通过练字, 可以一举两得,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诵读和感悟相结合
让学生记牢诗词是重要的一点, 同时在复习之中, 进行古诗词的学习还是要注重诵读, 并且将诵读和感悟结合起来进行复习。这样的方式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更重要的是丰富起学生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素养, 使得学生能够在接触到诗词的短时间内找到诗词的答题情感方向。
例如, 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歌进行复习鉴赏, 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再次对诗歌进行诵读并且把自己重新诵读的感受表达出来。
学生1:这首诗歌是一首送别友人之作, 开篇点出了时间和地点, 而且是借助望这一个字眼表现出友人以后离自己很远。
学生2:这首诗歌写得最好的是“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表达出作者以后和友人虽然要分隔两地, 但是两人之间的友情会让两个人感觉到再远的距离都如同邻居一般一起生活着。
学生3:这首诗歌情感组后的升华是最后两句“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这两句诗歌在最后形象而生动地将我和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出来了。
所以将已经学习过的诗歌进行重新的复习, 就是在“炒冷饭”。但是“冷饭”也要“炒”出新意, 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挖掘出自己新的想法就是成功的。
二、各个击破做好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是高中语文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之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文言文的教学上。那么复习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如何开展呢?与平时又有何不同呢?
笔者认为, 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之中会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感悟和体会作者的情感之上, 而在复习阶段则应该要抓住关键的字词的释义和特殊的句式的运用。做好这些工作后, 学生在面对高考卷中的文言文及相关题型时才会充满信心并且能够轻松完成有关的解答。
例如, 在复习阶段, 可以将具有某种关联性的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知识点的复习, 好比《劝学》《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这几篇就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复习。在复习之中, 首先是要将这些篇目中出现的关键读音牢固, 如:木直中 (zhònɡ) 绳、锲 (qiè) 而不舍等。其次, 是要将这些篇目中出现的多义词进行归纳性总结, 如“假”———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凭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假有人焉, 举我言复于我, 亦必疑其诳 (假如) 。最后是要将重要的虚词的用法搞懂, 如“而”———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 ……最后, 就是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的句式的用法要搞明白, 如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通过这种层层递进, 逐点突破的方式帮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完成好文言文的复习任务, 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有效贯通诗文复习
在此处, 我们讲到的都是将诗词和文言文的复习进行细化的板块复习。其实知识与知识之间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还需要有意识地将这两个小板块进行合并的联合复习, 并且培养起学生联系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掌握好局部的基础上做好整体的全局复习工作。
将这两者进行有效地贯通主要是要注意找寻这两者的共同点, 或者是进行到某一个地方的复习时有效地合理联系。例如:复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宋词中的“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就可以及时地把《廉颇蔺相如传》这篇文章联系起来开展复习教学。由“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这句词引出用典进而引出《廉颇蔺相如传》这篇古文的复习, 这样就能有效地贯通相关知识点, 并激活学生的思维。
进行高中语文的复习, 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有一种全部下的部分意识, 并且掌握联系地对待知识点的一种态度。唯其如此, 学生才能够更好更轻松地完成复习任务, 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毛建铭.古诗词复习方法例谈[J].中文教育·文学教育, 2011 (6) .
[2]郑小芳.审美性教学在高中语文复习课中的运用探究[J].现代阅读, 2011 (2) .
诗歌复习 篇9
关键词: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答题失误,对策
诗歌鉴赏是学生考试的难点, 得分总是偏低, 影响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它也是复习教学的难点, 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很多术语和方法, 但学生答题时总用不上。于是在高考的二轮复习过程中, 师生往往把它与一轮复习混为一体, 系统、全面地过一遍, 使二轮复习沦为一轮复习的拷贝。导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二轮复习久教无果、久练无效。
实际上, 师生首先要明确一轮和二轮复习的区别。一轮复习往往强调对知识点的仔细过滤, 二轮复习则关注知识的网络化, 强调解题技巧, 注重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毕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参加高考, 所以在二轮复习中, 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将所学知识内化。
笔者通过仔细分析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的心理过程和总体得分情况, 和学生一起认真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 总结出学生的四种典型失误, 即读不懂、审不准、写不出、答不好, 并提出在二轮复习过程中的解决方略。
一、“读不懂”的解决方略——细品
很多学生在答诗歌鉴赏题时, 往往很草率地读一下诗歌, 就匆忙答题。试想, 若对一首诗歌不仔细品读, 认真玩味, 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就难以深刻。下面以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例, 谈谈细品诗歌的方法。
1.品标题。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具有提示性, 认真分析就能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如例诗的题目就表明这不是写景, 而是写“感”。
2.定时代。各个不同的时代, 其诗歌一般有各自侧重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如盛唐诗多写边塞生活和山水田园, 中唐诗多揭露社会黑暗, 晚唐诗悯农怜民, 宋诗注重理议, 南宋抒发爱国情怀, 等等。如例诗就是一首理议诗。
3.看作者。诗人都各有创作风格, 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辛的豪放、柳永秦观的婉约、王维的诗中有画, 等等。朱熹是宋朝的理学大师。
4.懂内容。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虽不要求字字讲得清楚, 但必须读懂句子和关键的词语。如例诗中的“鉴”是“镜子”的意思, “渠”是代词“它”的意思。
5.明注释。注释往往是出题人给的暗示。如介绍写作背景, 可能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 可能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其意境。
通过仔细品读, 例诗其实是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 认为要不断认真读书, 不断汲取新知, 才能心灵澄明, 它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二、“审不准”的解决方略——慎思
学生在仔细品读诗歌, 全面把握诗歌内容后, 仍然不一定能答好题, 得高分。因为学生往往容易审错题, 导致答题失误。比如下面的例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正确答案是: 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部分学生审题时可能会出现错误, 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 “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审题一错, 答案自然就错。
再如2014届贵阳市一模诗歌鉴赏的第9题:
数日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 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 又被云遮一半无。
宋诗富于“理趣”, 此诗三、四句诗人的情感表现得颇为跌宕且富于哲理,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有考生是这样答的:作者的视线由近及远, 在刚刚看到林中的山时, 却被云雾遮住了山的一半, 作者的心情也由舒畅转变为无奈, 三、四句诗表现了诗人虽心有余而力不足, 突出了世间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转,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告诫我们应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这位考生就忽略了题目中“情感跌宕”的提示, 把情感只答为“由舒畅转变为无奈”, 不能体现出跌宕变化的过程, 实际上情感的变化过程应是郁闷—惊喜—失望。
学生审题的常见失误还有对律诗诗句的赏析弄错颔联和颈联;题干中提出多个问题, 却只关注了其中一个;不能区别“怎样描写景物的”和“描写了怎样的景物”等概念, 造成失误。
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细心和全面, 抓住关键词语, 读懂题干。尤其对可能会引起误解的概念要反复推敲, 比较异同, 从而明确命题指向。
三、“写不出”的解决方略——熟记
学生读懂诗:审准题后, 应该说就可以答好题了, 但是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掌握的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术语, 到此时可能还处于散乱状态。对考纲要求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和常见术语, 不能有效地建立起联系, 连成一个系统、稳固的网络, 往往只能套用一些概念和术语。所以解决的方法就是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 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归纳、总结, 将知识系统化。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诗歌鉴赏常见术语的思维导图, 下面提供一个学生整理的供参考。
学生只要在以后的练习和考试中, 多次反复, 就基本能熟记并掌握相关术语, 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回答准确。
四、“答不好”的解决方略——巧答
学生在组织答案时, 如果语言不够规范, 则往往会出现“会而不对 , 对而不全”的情况, 导致得分不高。学生答题时一定要思路清晰, 巧用答题模板, 用语精准, 答案规范。比如2014届贵阳市一模诗歌鉴赏第8题 : 古诗讲究“炼字”, 此诗一两句中哪一个字练得最好?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有考生是这样答的:“欺”字。“秋风欺病夫”, “欺”即“欺负”, 写出秋风的萧瑟, 用拟人手法写出病夫身体衰弱的样子, 以诙谐的笔调把秋风肆虐的景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个答案总体较好, 但略有瑕疵, 如“萧瑟”一词就不够准确, 换成“肆虐”、“强劲”就精准了。另外, “写出病夫身体衰弱的样子”中“写出”换成“突出”最好。
学生在答题前, 最好先想好, 注意答题的规范性:不写错别字, 不出现语病;用词准, 语句顺;用语“专业”, 有针对性。注意鉴赏不是叙述大意, 不是翻译。不要随意联想, 避免画蛇添足。还要牢记答题模式: 这首诗歌采用了…… (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 技法 , 写出了…… ( 意象) 特点, 表现 (或突出) 了……思想 (感情) , 起到了……作用。
中考第二轮诗歌复习的教学设计 篇10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但是语文知识内容丰富,怎么处理这些语文知识,这就有学问了。我认为要使语文知识促进语文能力的快速提升,首先要把握这一堂课中语文知识的科学性,即:1、要瞻前顾后,看看他们以前接触过这一知识没有,掌握到什么程度,是不是第一次出现,以后在哪些课文里又出现,在这节课中要做到什么程度,找到学习知识的起点,明确什么时候到达知识的终点,这就是语文知识科学性中的准确性。2、这一知识在这一篇课文中是不是处于主体价值的地位,语文知识的学习要有机地融合课文,这就是语文知识科学性中的合理性。把语文知识的科学性做好,就能够达到省时、省力地学扎实语文知识,快速地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其次我们要把握这节课中语文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在不断整合中,让学生感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丰富多彩。
二.教学过程及简要阐述
(一)举例中辨析,初识情感基调
基调一词最初是音乐中的术语,指一段音乐或一篇乐章中的主要感情。例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卖报歌》,这首儿歌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它通过节奏表达欢快的基调。后来基调一词的意思有所扩大,可以指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诗歌的基调可以指诗歌的主要内容,例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主要内容是送别,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首诗歌的基调是送别;也可以指某个诗人形成的独特的风格、诗歌的主要思想感情。我们平时练习的中考试题中的诗歌情感基调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从学生有一定音乐基础入手介入基调一词,旨在嫁接好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帮助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介绍情感基调、内容基调、风格基调,让学生感到基调一词的丰富性,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抛出中考题中情感基调概念的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对比中探究,理解情感基调与思想感情的区别
1、我们练习的中考试题中描述情感基调的词有哪些?
(积极、豁达、欢快、喜悦、忧愁、忧愤、悲凉、伤感、寂寞等。)
2、我们练习的中考试题中描述思想感情的词有哪些?
(热爱自然、远离尘世、忧国忧民、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等。)
3、对比描述情感基调的词与描述思想感情的词,你认为两者有哪些区别?
(得出结论:情感基调重在描述情感,思想感情重在描述思想。情感基调类试题只要回答什么样的情感,思想感情类的试题则要全面地回答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情感。)
(这一环节从学生平时做题经验入手让学生进行对比,从而清楚什么是情感基调,同时帮助学生改正常把思想感情当情感基调的做法。这里教师找到了学生对情感基调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找到了让学生辨明这一知识的方法,准确地把握住了语文知识的科学性。)
(三)求解矛盾中提高把握情感基调能力,理解诗歌情感基调与诗歌情感的区别
1、有人说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情感基调是欣喜,因为诗人早就想到洞庭一游,今天如愿以偿了。看到了壮阔的洞庭湖,内心无比的欣喜。也有人说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伤感忧愁的,因为在洞庭湖感到自己年老多病,又远离亲朋好友,祖国又遭受战争洗礼。你的看法如何?
2、诗歌的情感基调与诗歌的情感有区别吗?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明白诗歌情感基调与诗歌情感的区别,让学生明白诗歌情感基调不是诗歌所有的情感,而是这首诗的主要情感,把学生对情感基调的理解引向深入。这一环节与上一环节合在一起旨在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情感基调这一知识。实例练习是让学生感知到情感基调一词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这里对情感基调这一知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对语文知识科学的处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练习多种题型,牢固掌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1、抓住关键诗句,体会情感基调
①李白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感基调)②崔颢的《黄鹤楼》(忧愁的情感基调)
2、画出下列诗歌朗读的节奏,体会情感基调
①杜牧的《江南春》②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欢快的情感基调)③杜甫的《登高》(忧愁、凄苦的情感基调)
3、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体会情感基调
①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②杨巨源的《城东早春》(欣喜的情感基调)
4、求解矛盾,辨明诗歌的感情基调
有人认为杜甫《旅夜书怀》的情感基调是豁达开朗的,因为诗人眼前是一幅雄浑开阔的大江图;也有人说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孤寂、愁苦、凄凉,因为从“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可以看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把细草、独舟、一沙鸥放到雄浑开阔的情景中更加衬托出诗人在外地内心的寂寞、凄凉、愁苦,因此该诗的情感基调是凄凉、寂寞、愁苦。)
5、了解诗歌叙述的事情,体会情感基调
陆游的《游山西村》(诗人游山西村受到村民的热情款待,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感情基调是欣喜、留恋。)
6、对比阅读中体会情感基调
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这两首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王诗高远旷达或积极乐观,严诗凄凉哀愁。)
(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情感基调这一知识,最终目的是要形成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能力。通过掌握情感基调不同方法的练习,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厚度,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对知识的有效整合,目的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有效转化,语文能力同时也能有效促进语文知识的掌握。)
(五)小结中探明情感基调与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总结领悟情感基调的方法
1、情感基调与思想感情这两个概念除了描述的侧重点不同以外,我们还有些什么发现?
2、通过复习你掌握了哪些领悟诗歌情感基调的方法?(答案略)
(对知识的掌握不能是零星的,而要上下挂连,不断积累,要建立一个系统。不仅是语文本体知识,还包括形成语文能力的操作性知识。因此在适度的练习实践后要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由感知的上升到理性的。这是对语文知识科学性中准确性、合理性的有效把握。)
(六)作业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从做过的试题中整理,有哪些错了,为什么?
2、对做过的这类试题进行整理,把相同情感基调的诗放在一类。
3、可以针对情感基调和思想感情的区别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说明文,看看自己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作业不是让学生课后做大量的习题,而只采取整理已做过的习题和写说明文的形式,注意知识的整合,旨在让学生换一种方式,增加学习的兴趣,拓宽语文学习空间,这是对语文知识趣味性的有效处理。)
【诗歌复习】推荐阅读:
诗歌鉴赏复习09-11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09-03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10-29
中国诗歌艺术复习06-02
高三语文诗歌复习教案05-14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07-09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精要10-06
九年级的诗歌复习课件05-13
现代诗歌复习资料08-12
高考复习诗歌之诗眼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