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复习资料

2024-08-12

现代诗歌复习资料(通用8篇)

现代诗歌复习资料 篇1

中考现代诗歌赏析复习资料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第一题、赏析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完成题目: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赏析练习:

①简析“海”所蕴含的深义。

②简析“山”所蕴含的深义。

③说说“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④说说“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⑤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第二题、赏析《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完成题目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诗歌第一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象征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飞天袖间的花朵”指的是什么?“痛苦的希望”具体含义是什么?

3、请发挥想象来描绘这幅画面,把第三节的意象串联成一段话。

4、在本诗中,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5、作者将陈旧的与新生的对比,将痛苦的与欢乐的对比,旨在表达什么?

6、“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第三题,赏析何其芳的《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本诗描绘了几幅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下列诗句:

(1)?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3)“收起青鳊鱼的乌桕叶的影子”(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澈了”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6)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

3、请就本诗语言和内容特点,对诗歌进行总体评价: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4、我们学过的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作品不少,请写出两句描绘秋天景色的诗句。第四题:阅读新诗。完成一道小河

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只经过平沙万里--

自由的,沉寂的,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中经达高山深谷--

险阻的,挫折的,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

感谢你解答了

我久闷的问题,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

在其中荡漾着了。

1.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联盟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

2.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另一种是:。

3.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第五题:赏析《蝈蝈与蛐蛐》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娇美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篱落上飘扬,那就是蝈蝈的嗓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芳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茂密的草丛中间。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寂静,从炉边就唱起了

蛐蛐的歌声,在逐渐升高的室温,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茂草中欢叫。

1、把这首诗分为两节,并写出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诗人由“蝈蝈”写到“蛐蛐”是怎样过渡的?诗人又是怎样将“蝈蝈”与“蛐蛐”联系在一起的?

3、“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4、诵读这首诗,说说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5、你听到过蝈蝈或蛐蛐的歌声吗?请用两三句话描写其中一种昆虫的鸣叫。

第六题: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完成题目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

2、《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前后通过对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 ??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4)那里是太阳,是春天。

??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5、“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这些诗句通过的手法写出了江南水乡景色的变化,“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

6、“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的活”这里的“我们”是指,这句暗示了

7、诗人为什么对“辽远的一角”寄予爱和希望?

8、诗歌以“永恒的中国”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

?? 第七题:赏析《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什么?

2、怎样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着土地的热爱之情? 请对之进行赏析。

4、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5、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挚爱土地,歌唱土地,献身土地的感情寄托于“一只鸟”?

6、把这首诗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相比较,在思想内容和形式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8.《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第八题:赏析《静夜》完成题目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1、体会诗歌中“淡淡”“团团”“笼罩”“疏”“漏”“怕”等词语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2、这首诗中,前后两节,内容侧重点是什么?两者有什么联系?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九题赏析《天上的 街市》完成题目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本诗第一节的两句诗,其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我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对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表达了他怎样的理想?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是作者原诗中的句子,编入教材时删去了“哪怕”。请你再认真品读,说说这样的修改有什么好处?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题,阅读《乡愁》完成题目: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本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题:赏析《祖国》完成题目: <<祖国>>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 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1、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2、:《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3、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十二题:赏析《黑人谈河流》完成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第十三题:赏析《星星变奏曲》完成 ??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 在夜里凝望 ??? 寻找遥远的安慰 ??? 谁不愿意 ??? 每天

??? 都是一首诗

???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 柔软得像一片湖

???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 像星星落满天空

???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脆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着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仔细品味这首朦胧诗,回答下列问题。(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请谈谈你的体验。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 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地体验这首诗,请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作点赏析。

? 最欣赏的句子:

? 我的赏析:

3.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 我的感受:

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四题:赏析《黄河颂》完成题目: 黄河颂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

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

你一泻千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深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 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2.?? 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坚强? 3.?? 诗人写黄河的意图是什么?

4.?? 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第一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①海是理想境界;②山是重重艰难险阻;③诗人确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因而理想在心中曰曰夜夜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④“照亮”写出了“全新的世界”的光辉灿烂,本句写出诗人实现理想境界后的兴奋和惊喜⑤“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第二题参考答案:

1、答案: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五个。“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则显示出祖国在痛苦中奋力抗争、顽强不屈的形象。最末一句的“──”表示语意转折,由前面对祖国形象的描绘,转而直接表达对祖国现实状况的深深的理解和真挚的热爱之情,知之深,则爱之切。“祖国啊!”一语显得深沉而凝重。表现出诗人深沉而悲痛的感情。

2、:“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象征了美好、吉祥、希望,“„„是希望,„„是花朵”运用暗喻。希望如同“飞天”袖间的花,虽然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

现实,此意象来比喻人民心中的渺茫的希望。? “痛苦的希望”的含义是:祖国人民数百年来都有美好的希望,但现实并没有像人产希望的那样(许多理想都破灭了),所以是“痛苦的希望”。

3、明确:“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出来的祖国“挂着带泪的笑涡”,犹如“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历经磨难,吐发新绿,新生的祖国已经站到“雪白的起跑线”上就要奋斗拼搏了,看,地平线上,“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照亮了东方的天宇,这不是祖**亲的写照吗?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京戏希望,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本节写祖国的新生、希望。

4、由悲哀愁苦变得欣喜、激动。我决心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升华感情达到了高潮,5、新生的中国,充满了蓬勃的朝气,正在向明天进发。中国的明天定会更好!

6、这句话是全文感情的升华。——既然祖国不顾一切地哺育了“我”,那我也要无条件地回报祖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报国情怀。第三题参考答案:

1、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2、答案: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3、?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第四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土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意思相近得1分)2. 生活中的坦途 ;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3. 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第五题参考答案:

1、大地的诗歌„„可喜的草丛中间。//大地的诗歌呀„„。一层:描写盛夏“蝈蝈的乐音”;第二层:描写严冬“蛐蛐的歌儿”

2、过渡句是:“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诗大结尾,作者巧妙地运用联想,将“蝈蝈”与“蛐蛐”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音乐”,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不会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3、人们应该不断的追求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4、诗人对大自然的由衷的赞美和热爱。

第六题:参考答案

??

1、[析]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段灵活多样,可以将多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可以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本题意在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这首诗。?? [参考答案] ?? 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如:残损、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等,极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表的感情。后半部分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等,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所在。

3、?? [析]此题旨在通过对一些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析]设置此题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加深对本诗所写形象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于体会本诗作者在安排结构上的匠心。?? [参考答案]:

??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5[参考答案]对比、拟人;花草树木因遭受摧残践踏以至寂寞憔悴无人爱怜的情景。6[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中国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7[参考答案]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可以不像畜生那样活,蝼蚁那样死。8[参考答案]对“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寄去深情的祝愿,诗人心中永远有一个敌人无法夺走的“永恒的中国” 第七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土地:祖国 ;河流:人民的悲愤 ;风:战争,祖国受的苦难 ;黎明:胜利,祖国崛起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艾青这两句诗,抒发了

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5、“鸟”在这里是泛指,是共名,作者寄情于“鸟”,其意思在:一只微不足道的“鸟”“尚知道位卑不敢忘忧国”,更何况人呢?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6、思想内容:为了祖国而奉献一切的豪情;表现形式:托物抒情。

7、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8、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第八题参考答案:

1、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2、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将第一节的写实与第二节的想象结合起来。——“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3、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第九题参考答案:

1.不能。因为“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为下文的想像作了铺垫。2.提示:“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像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3.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4.猜测的语气变为肯定的语气,形象鲜明实在,同时减少了两个音节,读来协调,铿锵有力。第十题参考答案:

1.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的。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手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2.“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3.“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

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4.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第十一题参考答案:

1、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2、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3、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第十二题参考答案: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第十三题参考答案:

1.(1)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2)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2.只要言之成理即可。3.“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4.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 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第十四题参考答案:

1: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把它比作摇篮可以形象确切地表现黄河的历史功绩。黄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是阻挡外敌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的又一道钢铁长城,因此诗人称之为“屏障”。

2:课文是从自然特点、地理优势和民族贡献几方面赞颂黄河的伟大坚强。

3: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借物抒怀的写法,正像矛盾在《白杨礼赞》中借赞美白杨而赞美抗日军民一

样。

4: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情对象,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2)反复,如“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3)比喻拟人,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一泻千里,„„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

现代诗歌复习资料 篇2

一、选准教学“切入点”, 进一步明确复习教学思路

在高中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明确复习教学思路, 尤其是要选准切入点, 引导整个教学工作向着高效方向发展。首先, 教师要潜心研究考点, 可以结合各省市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进行综合分析, 由于诗歌鉴赏的考查范围与跨度很广, 涉及到诗、词、曲, 跨度从周代到清代, 选题范围较为广泛, 教师应当多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从对诗歌语句的理解、诗歌画面的想象、表达的技巧、思想情感的表露等考点的研究分析中, 提炼教学要点, 提升教学针对性。其次, 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发挥出来, 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 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 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在提高诗歌鉴赏复习成效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全面达成教学目标。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强化对学生的科学记忆指导, 引导学生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来进行科学记忆, 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高的记忆与理解成效。

二、强化领悟“提升点”, 进一步夯实诗歌学习基础

在诗歌复习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着力于考点知识的记忆巩固, 还要注重从诗歌背景、原型意象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方面夯实学习基础, 为全面提升复习教学成效奠定坚实基础。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注重重现诗歌的背景, 让学生深刻理解与牢固掌握。古人说得好, “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学生要实现对诗歌内容与主题的深刻理解, 就必须要对世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之中所要体现出来的时代烙印进行全面的了解, 不同时代的诗人, 其作品之中所反映出来的内涵与情感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李白、杜甫与杜牧, 分别生活在盛唐时期、盛极转向衰败时期以及晚唐时期, 他们的作品中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不注重对诗人所处时代的了解研究, 是无法全面领悟作品内涵的。对于诗人个体而言, 自己的境遇、仕途等方面不同, 也对作品的风格烙上了鲜明的印记, 如同为唐代的三位诗人, 都写过有关蝉的诗, 正处于官场一帆风顺的虞世南写道:“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具有鲜明的得意之情;骆宾王身陷囹圄, 写道:“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从中可以体悟出患难之感;而李商隐仕途不顺则写道:“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从中可见牢骚之意。由此可以看出, 三首诗中都在咏蝉, 都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 但是自己所处境地、前途不同, 所言之志差别很大。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包括诗人的人生发展轨迹, 全面提高鉴赏领悟能力。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原型意象。古典诗歌内涵丰富, 许多事物是诗人笔下的常用意向, 如柳寓意送别, 菊寓意高洁、隐逸, 松代表顽强不屈, 梅代表高洁、刚强等,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指导点拨, 进一步提高学生领悟隐含情感的能力。另外, 教师在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 还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诗人的语言特色, 如陶渊明的语言特色为平淡自然, 王维语言特色的的清新雅致, 王昌龄语言特色的雄健激昂等, 以此入手, 夯实基础, 为学生全面深入掌握诗歌情感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三、拓展能力“拓展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建设较为重要, 要突出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启迪能力。首先, 要注重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古典诗歌鉴赏中, 除了要对诗歌背景、诗人情况、意向寓意等知识做到熟悉与掌握, 同时要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布局等方面知识有效掌握, 如抒情方式可以范围直接与间接两种抒情方式, 而其中间接抒情又可以细分为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不同方式, 从表现方式上可以细化为象征、反衬、对比、烘托等等, 从表现手法上可以分为比喻、拟人、夸张、用典、顶真、互文、借代以及对偶和通感等, 只有建构起系统的知识, 才能够全面提高鉴赏能力。其次, 要提高学生两种重要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分类答题能力, 诗歌鉴赏主要采取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等不同类型, 应当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答题的技巧, 如分析语言型的答题技巧可以归纳为:以诗歌中关键词揭示语言特色, 并选取诗歌之中的语句来对这种语言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并阐述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主旨, 通过技巧的掌握提高答题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诗评写作能力。

浅谈诗歌鉴赏复习 篇3

文/槐松

在高考复习中,诗歌的复习教学一直是令人头疼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怎么能让诗歌教学的复习有序而得法,受高效课堂教学思路的启发,我做了以下尝试,收效还不错,现与大家分享,望各位有识之士多提宝贵意见。

诗歌之所以让我们头疼,一个重要原因是千头万绪,考点多而杂,学生阅读量又严重不足,很难对诗意有准确的认识。所以我思考的核心是怎么能让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有序化,条理化,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自愿地多读、多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我尝试过由浅入深,像大多数复习资料归纳的那样,从意象着手,辐射到考点——形象、炼字(词语)、语言、手法、思想情感,这样考点面面俱到,但是,这样的尝试没从根本上简化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因为这种方法的教学,在涉及各考点时要力争把各点有代表性的部分都要练到,加大了习题的量,事倍功半。比如在讲到形象的时候,要讲到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拿其中一方面人物形象来说,就有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的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三方面,只从其中诗人的形象分析,就既有隐含的又有鲜明的,而且形象难以用统一的视角去分析,所以即使讲过后,学生也只能对答题大致思路有点印象,难以对诗歌整体有清晰认识。虽然这对考试有一定助益,但从学生素质和兴趣培养方面说实在没有起到语文该有的熏陶感染作用。

于是,我改弦更张,从诗歌的思想主题出发,将诗歌所有考点融会其中,具体做法如下。

先把诗歌按思想情感分成六大部分:咏物诗、送别诗、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羁旅闺怨诗,将这六大部分交由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将这六大类诗歌的常见意象、语言特色、常见作家、思想归类、常用手法,通过合作学习明确,并在课堂展示。而其他一些诗,如人生际遇、生活杂感、即景抒情、忧国伤时、建功报国、谈禅说理,再由师生合作补充。

在学生展示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调动了多方面的学习资源,从各种信息渠道搜寻了许多好诗好句,为了让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讲解内容,学生能自发地课前整理几首典型诗歌介绍给同学们,并带领他们一起阅读品味,这比我们老师能带领他们做的多得多,在课前有准备的前提下,在课堂进行展示的过程中,他们也能结合具体诗句,将条理梳理得清晰,内容讲解完整而全面,听者也适时提出各种问题,老师再加以适时点拨,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把老师应在课堂讲到的内容全都呈现出来。同时在小组共同探讨、组织语言展示、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也经受了多方面的锻炼。一堂课下来,紧张而充实,学生也意犹未尽。

课后,我觉得这种方法有几点好处:

一、变教师讲为学生讲,形式新颖。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教师要相信学生,学生能解决的交给他们解决,学生能展示的要学生展示,学生通过点拨能实现的老师通过点拨帮助他们实现。让学生有成就感,获得感。

二、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利用各种手段:分工、查找资料、选择材料、归纳整合,让学生们更娴熟地利用资料和多媒体学习。

三、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查找的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多阅读多接触了大量的课外诗歌。

四、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许多惊喜,他们运用的手法,有些是我们教师所没想到的,也许是我们所欠缺的,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这种方法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学生会提出比以前更成熟更高端的问题,而不仅仅只局限在回答问题上,并且通过此次复习,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受到了诗歌的熏染,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必然有利。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1 篇4

1.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2.沈从文的“乡下人”思考:表现人性的“常”与“变”(创作的总主题)

3.沈从文的文学观及主要文学贡献:沈从文的小说意蕴着独特的人性理想和文化追求,创作以人性为中心,但不同于五四以来的其他作家。后者在追求人性解放时候,是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价值尺度,沈从文却是以自然文化为价值尺度,他称自己创作的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文学贡献:1.创造了寄予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及其与之对照的都市社会,以文学形式探讨健全的“生命形式”。2.创造了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之体。4.沈从文创作的两大题材

1.乡土抒情,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传说。

表现:a.歌颂人性的极致——“神性”代表作品《月下小景》

b.在原始与现实的冲突中,以忆往纪实的方式,凸显“现实人性”的尴尬,困境,悲剧与喜剧。《灯》

c.在“现实”与“梦”的混合中,以乡土抒情的形式,再造“未来人性”的理想图式。《边城》和《长河》

2.都市(以都市讽刺去演绎城市与知识阶级)《绅士的太太》 5.《边城》

1.思想内涵:a.乡情风俗,自然景致与人事命运浑然一体的优美境界,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片神土。

b.人物形象灌注了作者美好的怀旧,想象与企盼。

c.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对苗/汉,中/西,现代/传统文化冲突的思考和隐忧。

d.反映了在人事自然面前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悲苦人生。“边城美”:1.内容上(环境〈自然与人文〉与人。

2.形式上美 6.沈从文“文体作家”(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现实与梦境相混合的创作手法,主题情绪的投入,叙事抒情性的追求,审美意境的营构,情节的淡化和散文笔法的运用,风景风俗画的描摹。7.《边城》主题

《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小说通过湘西边地纯情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写出了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湘西边地风俗风景的迷人可爱。在这些爱的展示中体现了作者理想美的执着追求,他以这种具有原始野性的纯真朴实的人情美、人性美,表达了对文明都市尔虞我诈和充满铜钱臭味的人生形态的否定与反抗,表达了对重义轻财、重情轻利的完美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尽管这种理想化的人性和人生与现实社会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对它们的追寻无疑是对黑暗的现实的间接抗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8.京派

指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北平,天津的作家群体,代表人物有周作人,俞平伯,梁实秋,沈从文,林徽因,卞之琳等,创办了《文学杂志》等刊物。

艺术风格: 1)关注人生

2)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3)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4)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5)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

废名《竹林的故事》 9.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名解):形成于20世纪末“五四”惨案和“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形成,以施蛰存,刘呐欧,穆时英为代表,创作《现代》等刊物,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

新感觉派作家对流行于欧美和日本的世纪末文化思想,非理性主义生命学说和现代主义艺术情有独钟,自觉接受其影响(1.欧美心理分析和意识流小说,2.日本新感觉派小说3.弗洛伊德主义)

施蛰存《梅雨之夕》,小说重在开掘人物的潜意识领域,包括梦幻与变态心理。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第一个把都市生活作为主要写作对象,目的在于暴露都市社会的畸形和人的精神病态。从全新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全面展示中国新感觉派的风采。

10.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创新:

(一)题材上:作家浓墨重彩变现的是机械文明中快节奏的现代大都市生活,展示人物的灵魂和病态。

(二)艺术表现上:现实都市特色时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觉,印象。

(三)人物上:注重人物的心理,幻觉和潜意识。

(四)小说结构上:借鉴电影的表现手段,从表达主观感受的需要出发,采取相应的结构形式。

(五)语言上:大量使用排比复沓的句式,文体上进行了多种文体风格的尝试。

11.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沦陷区,孤岛文学,解放区文学

20世纪40年代文学特征(区域性强):一.战争与救亡 二.分割并存。

12.文协(名解):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组成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13.“孤岛”文学(名解):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被沦陷的上海租界,史称“孤岛”,“孤岛文学”指的正是这一时期租界内的进步文学运动,其中最为活跃的是戏剧运动。代表作品:于伶《夜上海》阿英历史剧《碧血花》 14.沦陷区文学分为东北沦陷区和华北沦陷区文学。15.张爱玲

代表作:《金锁记》,《白玫瑰与红玫瑰》,《倾城之恋》 16.钱钟书:字默存,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 兽 鬼》,长篇小说《边城》 17赵树理

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圣手”

作品主要内容: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 18.“大众化”表现

① 对赵树理进行经典化的阅读,涉及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语境中怎样更深入讨论广义左翼文学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的成败得失。② 他的作品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性内容。有助于人们重新理解历史,同时也提供如何重新思考历史乃至现实理论难题的可能性。风格: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

19.山药蛋派:50年代中期,以马烽,胡正,束为,赵树理等人以《火花》为阵地,作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20.大众化在形式上的表现:“评书体”

A.人物塑造上:1.通过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指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抓主要特征,加以刻画和突出 3.起绰号,形象概括 4.以景衬人 B.结构特点:完全从评书结构演化出来,故事性强,情节连贯,有头有尾,故事完整,曲折多变的布局。大故事套小故事。C.语言特点:人物语言通俗化,个性化,民族化,叙述语言也是经过锻炼的人民大众的语言。

D.民俗化色彩:根植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族事像。21现代派诗歌与其他诗歌

22左翼诗歌代表:殷夫《别了,哥哥》

23.乡土诗歌代表:臧克家“泥土诗人”“苦吟派作家”代表作:《烙印》,《罪恶的黑手》

24中国诗歌会(名解):1932年由穆木天,杨骚,任均等人发起成立,创办《新诗歌》,提倡“捉住现实”,“大众歌调”。中诗会是30年代与现代派对立的现实主义诗派,开启了抗战诗大众化,朗诵诗运动的先河。代表作品:蒲风《六月流火》,王亚平《十二月的风》,杨骚《乡曲》。

25现代派诗歌: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并创刊的《现代杂志》,代表人物有戴望舒,施蛰存,李金发等88位诗人。26现代派的流派特征:

(一)价值论的病态美

1.忧郁(歌吟人生理想的幻灭和青春病式的感伤)

2.孤独与迷茫

3.异化与丑恶

(二)艺术论的朦胧美

1.意象繁复

2.广泛象征(形而上,形而下)

3.知性追求(名解)P339 27.戴望舒:原名戴采,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戴望舒诗歌广泛借鉴西方颓废派,象征派,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众多流派的诗艺,同时借鉴晚唐诗情调,有“雨巷诗人”之称。28.诗歌内容:1.忧郁凄凉的呻吟(思想性格,文学修养及个人情感)

2.民族苦难的悲愤(民族化的象征主义:a.古典韵味与现代情绪 b.追求意象 c.从音乐性到非音乐性)

追求意象时戴望舒的两个特点:1.独特性,普通性 2.意象生活化。

“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

29.艾青

艾青诗歌中的中心意象:土地(深沉的忧郁),太阳(光明,希望)

艾青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是中国自由体诗的第二座高峰 2.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诗人之一

3.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完成的事历史的“综合”的任务 30.七月诗派(名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以及“七月诗丛”等丛书,在艾青等人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牛汉,天蓝,邹荻帆等诗人为代表,强调诗歌美学的战斗精神与诗人社会职责的有机统一,深入突进生活。31.西南联大诗人群(名解)

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联大冯至,穆旦,郑敏,陈敬容等诗人为代表,通过《诗创造》,《中国新诗》发表,推动了中国现代主义诗的发展。

32.解放区诗歌(名解):第二次国共合作成功和抗战的爆发,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诗歌,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尽可能根据文艺政策和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来发挥诗歌的战斗作用。

代表诗人: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33.国统区诗歌:40年代后期,政治讽刺诗,臧克家《从军行》。袁水拍,以“马凡陀”为笔名。代表作:《马凡陀的山歌》 34.曹禺:原名万家宝,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形成了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在中国乃至世界话剧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5.《雷雨》的主题意蕴:1.表层结构:包含着对封建大家庭的批判,但这种批判,更多的是对传统家族文明的解构。

2.深层结构: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原本性的存在困境的探求。

3.精神主题:《雷雨》的内在精神实质就是人类永无止境地试图挣脱可名状的困惑,恐惧和宣泄痛苦,愤怒情绪——这是比故事情节本身更为复杂的精神主题。

36.《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作讲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1首先解决文艺的根本问题,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2文艺要平民化,大众化,深入工农兵群众,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

3文艺性质和标准问题,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4解决文艺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问题,即文艺既要表现工农兵的生活,又要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气派。

37.《讲话》评价:1.《讲话》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正确性,权威性以及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

2.《讲话》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对一些文艺理论基本命题的建立曾有过和继续起着重大作用。

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 篇5

二、脚本设计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操作题

PowerPoint的界面认识。

PowerPoint的基础操作。

教育技术的手段的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

声音的类型

动画的分类。

元件的类型。

Flash中文本的类型。

形状渐变动画与运动动画的区别。

实现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参数。

声音属性面板中的同步的四个选项。

计算机动画中位图动画、矢量动化的优缺点。

基础Flash脚本的运用。

在PowerPoint中插入Flash动画。

在PPT中插入视频。

利用画面的黑白灰布局,突出教学主体的方法。

镜头焦距大小与拍摄图像景深的关系。

按钮元件的制作。

Powerpoint打包发布。

香农·韦佛传播模式。

利用Adobe Audition,改语速,删减部分内容,降噪。

利用Adobe Audition,录制解说声;在解说的基础上配上音乐。合成。制作一个小球做圆周运动动画。

制作舞台灯动画。

现代诗艺术论复习资料 篇6

梨花体

大家对赵丽华的诗歌褒贬不一。拥护者说她的诗歌偏重口语风格,言简意赅,洒脱随意,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反对者说语言感觉没有延伸,过于写实浅显,表现方式缺乏新意,几下回车,谁不回写?

现代诗虽然没有标准,形式是自由的,内涵是开放的,但是我所读的现代诗一般都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注重塑造意象。赵丽华的诗初读是挺有趣,应该说诗人的洞察力非常敏锐,但是毕竟只是小聪明,有些人把她的诗解读地过于深入了。如果这是一种对于新诗的尝试,还是要鼓励的。2.胡续冬

伊沙 臧棣 朦胧诗后先锋诗歌

胡续冬的诗歌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充满了游戏化与狂欢性德语言表述。他改变了诗歌板起面孔、故作高雅拒绝阅读的姿态,从最基础的语言方式入手,放弃了过于正经的所谓“雅”,采用富含时尚与流行元素的“俗”,使诗歌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在胡续冬的诗歌当中,充斥着大量的世俗生活的事物与情趣。

一是置疑、瓦解意象与象征艺术。朦胧诗后先锋诗歌打破意象和象征方式的冷抒情,以对世界和事物的原生性还原,指向了艺术上的静观朴淡。

二是重视日常性叙述。

三是注意多元技巧综合的创造与调试。诗人们不仅关心异质经验的相互包容、经验内涵与介入方式的整体平衡,还重视技巧、语汇、文体等各种艺术元素的浑融。先锋诗歌多元技巧的综合,完善了诗歌综合处理历史语境和复杂生存体验的能力,既是主体独立自由精神的外显——视境阔达,整体旨趣加强;又使平面化的诗走向了具有交流、复调特征的立体化。

在它们那里宏大叙事消歇,情感表现零度化,价值形态平面化,结构零散化,语言日常化,特别是诗坛多元即无元的驳杂状态,语言书写的“狂欢”取向,这些对以往现代主义诗歌解构的迹象,有力地证明一个事实:朦胧诗后先锋诗歌已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

特点:“拼贴、涣散、破碎、模糊、重复、错位、混沌以及彻底的多元” 3.下半身写作、垃圾派

诗歌,我觉得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是情感的渲泻,生活的积累,刹那的灵感,神圣的结晶。而下半身写作和垃圾派完全打破了我的原有想法。它们反崇高、审丑,下半身淫秽,垃圾派肮脏,低俗地太向下了。它们以全新的角度、最叛逆的思维、最彻底的瓦解,和最本质的抵达、最深刻的关注,让这个时代措手不及。我以为这种诗歌的存在会毒害社会、民族精神与人格,腐烂社会、民族精神与人格。

在这个物质欲望极具膨胀和人性压抑的时代,通过写诗努力去达到一种真实从而再现他们内心感受中的真实,勇敢地表现出垃圾派诗人的一种自由精神或者说是流浪汉精神,这种精神邋遢,快乐,无拘无束无法无天,这种独一无二的个性和性情,表现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上是没有任何框框,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自由写作。

4.第三代诗群 新生代 后新诗潮

莽汉主义 他们诗群 非非主义 红色写作

莽汉主义

成立于1984年,主要诞生地是四川小城南充。1986年莽汉解散,但是莽汉主义却留了下来。主要的成员有李亚伟、万夏、胡冬、马松等。

莽汉主义显示了一种非理性式的反文化姿态,他们追求生命的原生态,摧毁优美、解构崇高是他们诗歌的心理基点,随意性的口语、放荡不羁的叙述主体、“垮掉的一代”的形象特征,是他们诗歌的鲜明标志。

在创作过程中,莽汉们极力避免博学和高深,反对那种对诗的冥思苦想似的苛刻获得。在创作原则上坚持意象的清新、语感的突破,尤重视使情绪在复杂中朝向简明以引起最大范围的共鸣,使诗歌免受抽象之苦。一首真正的莽汉诗一定要给人的情感造成强烈的冲击。莽汉诗自始至终坚持站在独特角度从人生中感应不同的情感状态,以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平常感及大范围连锁似的幽默来体现当代人对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极度敏感。

非非主义

全称非非主义诗歌运动,中国最大的诗歌艺术流派,1986年5月创立于四川西昌--成都,由周伦佑、蓝马、杨黎等人为首发起,《非非》创刊时的主要作者还有尚仲敏、何小竹、梁晓明、余刚、敬晓东、李亚伟、刘涛、孟浪等人。

三还原: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

非非语言:从语言系统中清除了价值成分的纯粹语言,一般具有非两值对立、非抽象、非确定化的特征。取消评价、清除价值词,非修辞、语感还原等。

前非非写作:非非主义的早期写作方式,时间自1986年到1989年底,这一时期的非非写作体现为激烈的反文化、反价值趋向,一般具有非文化、非崇高、非修辞的特征。

可替换词:反价值写作。

5.现代诗人及其风格(注意有些诗人的风格前后有变化)

20世纪20年代: 胡适 郭沫若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田间

郭沫若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诗歌的先驱。他的早期诗歌创作量丰富,主要有《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这些作品依照风格可分为3类:豪放类,气势宏伟,境界开阔,充满了无所畏惧的破坏精神和顶天立地的创造精神。婉约类,风格阴柔。革命类,大多写于壮怀激烈的革命运动之中,诗人以诗歌作武器,进行革命的斗争。《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主题内容:爱国主义的主题;表现了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五四时代精神。对光明、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歌颂。大胆地抒写自我;有着泛神论的精神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女神》是五四时代诗的宣言。在艺术上,诗句想象大胆奇特,色彩瑰丽。大量采用历史和神话题材,境界开阔,文化韵味深厚而神奇。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做到形式自由奔放,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重奏的手法,使诗情酣畅淋漓。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但也有人将郭沫若的风格划分为两种,一是“暴躁凌厉”,一是“优美别致”,有人称之为“豪放”与“优美”,而且公认前者是其主导风格。以前人们倾向于以《凤凰涅槃》为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而后来有人强调指出“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是《天狗》之类的作品”。

徐志摩

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诗人的诗歌风格从始到终都在追求真善美。真来源于现实,善发自于内心,美歌唱于生活。徐志摩的诗歌中有一种古典的美学气质,这种古典结合西方的浪漫主义影响赋予其诗歌沁人心脾的温婉。他喜欢用各种意像来表达自己突然迸发的感情;他最喜用也最善用的修辞格是比喻。他似乎总能在灵感袭来之际找到古典与现代,现实与虚幻的最佳契合点,写出绝妙的比喻。一个个妙不可言的比喻在我眼前铺开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赏心悦目。

构思精巧,想象奇特,文笔出彩,对“爱”与“自由”孜孜不倦追求,对理想单纯的信仰,灵动、洒脱、清新、隽永,建筑美、音乐美、图画美

20世纪30年代: 朱自清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纪弦 臧克家

林徽因

林徽因善于构筑轻巧玲珑的诗世界,善于捕捉和描绘瞬息即逝的意境幻动和思绪的微妙变化,她的诗歌是轻妙而充满灵性的,这与她诗歌感觉的灵异和诗性传导的清奇密不可分。虽然没有多大波澜,却清晰映出作者的缕缕真情。

戴望舒

纵观戴望舒诗歌的总体风格,早期诗歌意象朦胧、含蓄,体现着音乐美;中期诗歌自由、洒脱、孕育着散文美;后期诗歌明朗、雄浑、体现了激情美。诗歌语言采用的双声、叠韵、和谐的押韵和整齐的音节等语音修辞手段,使诗歌形成了柔美、简洁的风格;古语词、形象色彩词、和变异词语等词汇修辞手段的运用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哀婉、凝练的风格;整散句、紧松句、变异句等语法修辞手段的运用使诗歌语言形成了繁丰、明快的风格;象征、通感、用典、隐喻等多种修辞格的运用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朦胧的风格。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艾青

在抗战时期的作品,独标真愫,作为与时代相应答的歌唱,既表现了审美主体精神的丰富性、复杂性,悲中有喜,热中有冷,爱中有憎,抑中有扬......呈现为“杂色”;又表现为情调的运动上异向性与定向性的统一,或称之为基调的一元化。艾青的创作基调,或叫主旋律,就是对光明、对趔、对未来的执着的,有时是幸福临产时阵痛般的不断追求精神,悲哀与热望、黑暗与光明相交织的主调之中。艾青抗战诗歌的力量,在于它总体上鲜有“通体悲哀”的篇章,也少见“通体高亢”的抒唱,而在一元化的“杂色”中掌握着诗美的和谐。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排斥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对早期诗歌的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进行了反拨。这标志着艾青诗歌形式意识的自觉,也标志着诗人对中国诗歌音乐性传统和含蓄蕴藉的传统抒情方式的部分回归和继承。

卞之琳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其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卞之琳以“我”为主,将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的“戏剧性处境”融汇在一起,并将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重暗示性”和“亲切感”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平淡中出奇”,“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的特殊风格。他的诗显示出一种着意克制感情的自我表现,追求思辨美的“非个性”倾向的特色。在语言上,他则追求在口语基础上实现欧化词汇、句法与中国文言词汇、句法的杂糅。另外,他的诗由于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因而诗意大多晦涩。

何其芳

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臧克家

1.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练、整齐,讲究诗的节奏、韵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

2.擅长比喻,把感情和倾向性凝聚、隐蔽在诗的形象里,花思想、概念为具体形象,并善于摄取人生图景,抒情形象生动、丰富、含蓄

3.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

4.诗风质朴凝练、含蓄深沉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汉 屠岸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余光中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1.具象美:余光中擅长锤炼动词,能以富于动态美感的语言,刻画事物动态之象,从而表现事物的动态之美。

2.密度美和弹性美:密度美指的是在有限的文字中尽力包孕可能的意涵,引发丰富多样的美感。弹性美指的是语言伸缩自如与变化多方,形成文字的艺术美感。

3.音乐美:中国古典诗的古体常见转韵,都是甲韵用了转乙韵,乙韵用了转丙韵,丙韵用了转丁运。余光中的诗却不是这样,他更新了传统用韵的方式,常常是甲韵未完已有乙韵出现,乙韵未完已有丙韵出现,丙韵未完已有丁韵出现。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郑愁予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郑愁予的诗歌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错误》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台湾现代抒情诗的绝唱”。郑诗大都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他的诗歌,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酷似李白;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宛若李商隐。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食指

他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食指早期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20世纪70年代: 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北岛

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舒婷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顾城

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法;第二是抽象变形法;第三是通感法;第四是物象叠合法;第五是物人转换法;第六是因意取象法;第七是省略跳跃法。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运用大量的隐喻、暗喻和通感等写作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顾城的诗歌,无论早期还是后期,都带有较为明显的个性特征,那就是童真和稚气以及对沉溺于幻想和假定的沉醉。

20世纪80年代:海子 张与期

海子

我们从海子的诗中可以读出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和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所有这些已容不下更多的思想和真理。然而诗人率真的情怀并未损害优秀诗歌所必须具备的语言的节制和锻打。

诗人海子生活在童话的国度,天堂的意象扎根于海子的心灵。但是城市流浪者的形象、脆弱而敏感的心灵、理想的不可能实现构筑成了诗人极为忧郁的品格。在诗人诗歌当中,处处充满了诸如死亡、黑色、黑夜、悲伤、银红的落日、无限漫长的黄昏等意象。也正是在这些紫色的字眼当中我们发现了海子诗中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以及对于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屏弃与蔑视。他从不甘于寂寞,在他压抑的心灵中奔腾着运行不息的地火,热情着读者的心灵,激动着所有的第一人称。从海子的诗中,我们可以感觉热腾腾地生命的气息,人的存在。

在海子的诗里,有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有对“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有对爱情来临的幸福礼赞,也有对失去爱情时的痛苦凭吊。当阅读《活在珍贵的人间》、《你的手》、《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草原上》、《海子小夜曲》时,那些热烈而汹涌的诗情就扑面而来。但这似乎还不是海子诗歌最动人的地方,要体会海子最具个性和才情的诗歌内涵,就需要阅读《亚洲铜》、《麦地》、《麦地与诗人》、《五月的麦地》、《祖国》、《黎明》等诗。

席慕容

至善纯情,恬静从容,席慕容的诗体现着纯真、宽容、仁爱的精神内涵。诗人追求绝对的爱、永恒的爱

通俗浅白,中国韵致,用语浅白却清新淡雅,善于取读者所熟悉的古典意象入诗,使诗歌具有浓郁的中国韵致

诗中有画,琅琅上口,席慕容首先是个优秀的画家,因此她的诗,每每透出一股画意。她融合中西绘画的技巧,以敏感细腻之笔,表达了对永恒爱情的渴盼与追忆,对美好青春的悠悠冥想和对易逝岁月的无奈与感伤。还兼具中国古典诗歌“音乐性”的优秀传统,读来时而如慢板的音乐,时而如清澈的山泉,舒缓深情,富有韵味,也琅琅上口。这同样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女性写作,婉约缠绵,席慕容的诗,意境恬美清幽,情感质朴纯净,语言亲切柔美,犹如现代李清照,颇得婉约缠绵的精髓。她的柔媚、痴迷与伤感的言辞风格,是深深地打上了男权文化语境的烙印的;但她诗中所体现的对爱的态度、追求、理解,却充分体现着一个接受西方文明的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

冰心

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表达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以及对生命的赞颂。

傅天琳

语言既具有追求浅唱低吟的音乐美,也富有思想容量、泛着阵痛独语的散文美。其诗歌创作首先是果园诗,以《绿色的音符》为代表。从描写果园景物的外在美,到歌颂果园诗中包含韧性精神的内在美,诗人以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质朴的诗风,真挚的情感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果园世界”。其次是母爱诗、儿童诗及爱情诗,以《在孩子与世界之间》为代表,诗人以女性特有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爱的世界。”诗人作为母亲的女儿和孩子的母亲,她创作了富有“女儿性体验”和“母性体验”的母爱诗。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她还创作了不少的儿童诗;作为丈夫的妻子,她创作了为数不多的爱情诗。这时期的诗歌语言除仍具音乐性的同时,更注重内心情感体验的抒发。再次是国内外游历的诗歌,以《音乐岛》和《红草莓》为代表。随着国内外出访机会的增多,傅天琳的诗歌内容和诗歌风格都发生了重要变化,音乐性逐渐减少,现代生命体验与表现手段逐渐增多。最后是感悟诗,诗歌以《结束与诞生》《六片落叶》为代表,以较为散文化的语言来揭示现代人的困境,增加了对人生、社会、生命的思考。除此之外,傅天琳还通过炼字,词类活用,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拓展诗歌的艺术境界。傅天琳语言经历了由浅唱低吟的有韵诗到泛着阵痛独语的无韵诗,从对音乐性的追求向散文化的延伸;在傅天琳后期诗作并没有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而是做了融合并获得成功。

6.重点诗歌解读(分析诗歌时请注意诗人的风格)

《再别康桥》

全诗共七小节,每小节四句,每句字数相当,上下两句,排版错开,对应美观,“节的匀称,句的匀齐”,并且诗中运用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手法,充分体现其建筑美,这也算结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而音乐美则体现在全诗的音节明朗自然,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亦充满和谐,而偶句押韵的方式,双声连绵词,重叠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加了诗歌整体的亲切感。最喜欢的便是首尾的那几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因其美妙的音律,和上淡淡的意境饱满的感情而被传唱多时,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词句。至于图画美,第二节到第六节作者用梦幻的语言给我们铺开了这样一幅画面:诗人又来到康桥,又站在了泰晤士河边,河畔的依依金柳,水底的油油晴荇,仍旧温柔的存在于那里,熟悉的样子,如同从来没有离开过一般,而世间的物是人非,再一次在自己身上俗套的演绎,你明明不在身边,你的倩影却那般清晰的倒映在波光里,深潭里,又如此深刻的刻在我的梦里心上。乘一叶小舟,撑一支长蒿,在夕阳落下的星辉里摇曳,青草深处我的沉默,就当做今晚与你别离的笙歌。你从来不能否认,正是如音乐般动听,如画般美妙,如建筑版整齐匀称,节奏明朗,造就了《再别康桥》享誉至今的巨大成功。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把美丽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接着,通过对春天的点染和描摹,以表达对心中的“你”永不老去的爱。

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在春天的记忆中激活了,世界变得浪漫、温馨、可人,像水晶、似童话。

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

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

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

《亚洲铜》

全诗分四节,在第一节中,诗人点出“亚洲铜”(黄土地)是接纳着“祖父”、“父亲”和“我”的“惟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暗示出贫瘠的黄土地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无法逃避的生存背景,它饱含了民族命运中的全部苦难、屈辱与辛酸;第二节则用“青草”在海水“淹没一切”的荒凉背景中“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这一自然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命运内在的深沉思索以及隐秘的反抗意向;第三节顺承第二节的思想脉络,通过将“白鸽子”转化成“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的大胆联想,以及“穿上它们”的热烈恳求,流露了诗人对于以屈原为代表的、为着祖国的幸福前途而不惮勇敢殉身的崇高人格的由衷敬慕与礼赞;第四节对前三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给予进一步的深化,它通过一场想像中的“击鼓”舞蹈(仪式舞)所呈现出来的表面狂欢图景,于内在深层的痛苦中传达出人们对于生命和生存的虔诚祈祷与美好憧憬,有力地揭示了作品的深刻主题。

综观全诗,此诗在艺术性上所取得的成就也堪可称道,诗作意象鲜明生动(画面感强)、联想丰富而大胆(比如“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视域广阔(从地下到地面到天空)、节奏张驰有效,极具情绪感染效果,与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堪称互映生辉,构成了《亚洲铜》众口交誉的阅读魅力。

核心意象

作为一个统领全篇的核心意象,“亚洲铜”在此具有深刻的双重象征含义,它既是贫穷祖国形象的精妙比喻(“亚洲铜”在视觉形象上容易让人联想起北方贫瘠广袤的黄土地,而海子本人又常常把北方当成心目中的祖国),同时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命名与概括(“亚洲铜”这个名称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表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生存景况的深沉广阔的文化反思。这首沉挚坚实而意象诡异的诗在1984年的诗坛是很罕见的,而它的作者居然是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自1989年自杀之后,海子已成为一个传奇,一个为寂寞、忽视、成见和痛苦所伤害的天才诗人的原型形象。而传奇背后的真实是,海子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诗人中难得的有自觉意识的一个。他的语言敏感、幻象能力、诗歌理想以及理论建构在当时是独特的、激进的,也是不可重复的。

诗歌理想

总体说来,海子的诗歌理想是“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与真理合一的大诗”。在具体写作中,他追求的是诗歌能够直接接触并意识和感觉到实体。《亚洲铜》尽管是一首早期作品,这两种理想却在其中已经完美地融合为一。“亚洲铜”指的也许就是中国广阔的黄土地,但“亚洲”的背后回想着东方文明的悠久历程;“铜”更是鸣响着历史与传说的神圣延续,它是兵器、祭器和乐器,是气势恢宏、悲壮崇高的代名词(所谓黄钟大吕是也)。“铜”奠定了这首诗抒情与述说的基调。作者关怀的是生命、土地和历史,是自然、艺术和诗歌,它们交织成大地上壮美的舞蹈,也使诗篇成为钟鼎轰鸣的颂歌。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顾城的审美理想——追求一个纯净、和谐,没有矛盾,使人心情愉快的另一世界,孩童时的遭遇,使顾城理想的梦破灭了,但他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希望在他的另一世界中重新实现。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希望用彩色蜡笔在幻想的世界里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人生蓝图,画下“笨拙的自由”、“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没有痛苦的爱情”。然而,这幻想的美好蓝图在现实世界中能否实现吗?诗人离开幻想回到现实。“没有领到蜡笔”,指“我”的理想蓝图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我”在绝望中“只有撕掉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白纸”指“自我”、生命或没有写出的诗。但诗人是否从此就停止对幻想的追求了呢?不。诗的最后一节再次点明,“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

顾城在孩童时代曾有过种种与大自然身心交融的机会,他在大自然中发现了一具自由境界,在这自由境界,他可以暂且忘却现实中的种种忧伤和烦恼。这自由境界就成了他执着地追求的幻想世界。由于诗人同大自然有这种特殊关系,因而大自然也就被同化在诗人的心理结构中,他的诗因此而具有了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7.闻一多和徐志摩比较

闻一多和徐志摩都是新月派的干将,两个人的前期创作风格都差不多,讲求诗歌的“三美”,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但是二者的不同应该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闻一多更多时候是以一个爱国诗人的身份参与创作的,他的《红烛》就是追求光明的一次探索.而徐志摩很多时候是以爱情的迷茫者或是自然的歌颂者出现的,在他的笔下,现实的因素很少,浪漫唯美十足.今天我们记住徐志摩,大半是由于他诗歌的音乐性。

闻一多慷慨激昂,徐志摩缠绵悱恻。这正好反映出闻一多的志士情怀与徐志摩的才子风流。闻一多以诗歌为讽刺现实、追求理想的手段,而徐志摩是在以生命为诗。闻一多曾留学美国时,就有《洗衣歌》鞭笞现实、同情洗衣妇之作,《七子之歌》被谱上曲子之后更是广为传唱,将文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而徐志摩留学法国,接受的更多是法国的浪漫氛围,《再别康桥》则是其巅峰之作,则是将文学的审美功能发挥到了极致。闻一多的诗歌如匕首,如刀剑;徐志摩的诗歌如春波,如细柳。

创作前期,他们都受到了英国诗歌的影响.而闻一多在创作的后期,诗歌受到法语诗歌的影响,尤其是象征主义的影响,例如他那著名的《死水》

每一个称得上卓越的诗人总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同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的徐志摩和闻一多,诗体风格不同。读闻一多的诗歌,我们常听到的是行进的节奏,是格式的匀整和均齐;读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常感到的是荡漾的旋律,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有见识的评论家对此作了一下的描述:

闻一多“作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锼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感情的驱遣多些。”徐志摩“没有闻氏那样精密,但没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昼夜不舍的一道生命水。”(朱自清《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志摩的诗》和《死水》,“风格不同,一则轻快,一则凝重。”(卞之琳《徐志摩诗重读志感》)

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不同风格,根源于他们独特的审美性格和观念。徐志摩爱“动”的性格烙印诗中,他说:“是动,不论是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动。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徐志摩《自剖》)这种爱“动”的性格,形成了徐志摩诗歌互为表里的动荡情调和流动音调。他曾用“脱缰的野马”、“无关阑的泛滥”来谈自己的情调。的确,我们读徐志摩的诗,既感到奔跃的情思在弹拨我们的心弦,又感到跳溅的律动在叩敲我们的听觉。

而闻一多则推崇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均齐”。闻一多认为“中国艺术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均齐,而这个特质在建筑与诗中尤为显著。”(闻一多《律诗的研究》)并在探讨和实践新格律时,注意从律绝体和词曲中吸取营养,让诗行排列贯穿“均齐”的传统审美意识,在对传统的均齐美的概念的开拓发展中,形成新诗体诉诸人们视觉方面的“建筑美”。

徐志摩新格律诗的外在音乐美特点,正如他自己所说,主要内容是诗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的匀整与音节的流动是对应的,徐志摩的主要贡献在于使二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创作了大批令人赞誉不绝的新格律诗。

而闻一多新格律诗的外在音乐美特点,则是整齐调和。他认为新诗的这种建筑美和音乐美是息息相关的,互为依存的,一方面,“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影响着新格律诗整齐、复沓的节奏,这是符合诗歌艺术规律的,正如雪莱所说:“诗人的语言总是牵涉着声音的某种一致与和谐的重现,否则,诗就不称其为诗了。”(雪莱《诗辩》)

由此可见,闻一多强调的是整齐的节奏,他通过大体等时的音尺,有规律的排列成诗行,再用大体相同数的音尺的诗行排列诗节、诗篇,从而形成新格律诗节拍式的整齐而和谐的节奏美。而徐志摩注重流动的旋律,他通过诗行有规律的组织排列,从而形成全节或全篇新格律诗回环的匀整而流动的旋律美。

8.如何写诗 灵感

特性:突发性(郭沫若“突然有诗意袭来”)迷狂性(司汤达/热情 /潜意识苏醒)易逝性(苏轼: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独创性(意识:共性; 潜意识:个性)顿悟性(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追性(马“唯一的一条腿”,王“三种境界”)如何获取:

蓄势(郭小川:“最重要的是积累,生活、形象、思想、语言都要积累。像仓库一样,有了它,在受到某一触动之后,就会俯拾即是。”)求索(发掘思维、反常思维、晶体思维、梦幻思维)契机(Samuel Taylor Coleridge: “Kubla Khan”)

诗兴(歌德作诗)想象

类比想象

虚实想象

变异想象(对贮存于大脑不同区域的信息群落进行嫁接、重组

潜意识作用外,须有显意识的烛照、否定、选择

将表象切割、分解、粉碎、重组,结出新果实——变形意象)幻觉想象(特点:反常规性、顿悟性、神秘性、幻象纷呈、自由状态

显意识层进入潜意识层,表象的被召唤、粉碎、组合十分任性)9.艺术手法

白描

指抓住人物或事物的主要特征,以最省俭的记叙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成功运用白描手法之作品的特征:

1.情思深挚(李贽:《李氏焚书·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2.特点独至(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鲁迅)

3.笔墨省俭(要写的简练,紧凑,写主要的东西,而且要写得像钉子钉进木头那样,一切都钻入读者的心中。——高尔基)

4.自然朴实(风景描写的鲜明和煊赫只有靠了朴素才能达到。——契诃夫)

分类:净线白描(以纯净的墨线(即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审美对象,不用比喻,不事渲染烘托,却能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淡彩白描(主要靠墨线勾勒,但亦稍加淡彩渲染。

现代诗往往于单纯白描中略加修饰,以丰富其质地感、层次感和丰润感。)

冷叙白描(用冷色白描,易于造成平静、凝缩、沉重、邈远的审美效应。

引入现代诗的写作构思:以冷静的观察,深入对象(包括自身),然后将对象冷处理,以冷凝的语调,稀释的语态,不动声色地叙述对象独特的形态或心态。)

小说笔法

小说笔法的运用是零星的,截取式的。

要注意从中散发作者的情感、情味和智慧。

诗歌不能舍己之长去追小说之长,如果诗写的故事情节有头有尾,曲折完整,必然失败。

连锁幽默

运用连锁幽默构思抒情诗需注意:

1.非崇高化,不是否定崇高美,而是否定人为的崇高,恢复普通人的生存意识。2.戏剧性细节,细节要生动感人,不可用“标准件”。3.口语化,是诗化的大众语。4.分寸感。5.忌卖弄。

感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生理感觉的范围:视、听、嗅、味、肤、运动、平衡、内脏觉(饥、渴、饱、晕、恶心等)。诗的感觉:审美感觉。情绪的浮游,体验的扩散,想象的濡染,感知的渗透,审美的淘洗 感觉直陈

不是幻觉、意识流等超常感觉,而是静观默悟的感觉。

特点:细腻、静美、朴素、深沉、悠远。

并非仅陈述事实,只是不迷恋激情的宣泄,不追求气势的恢弘,不倾向哲理的玄虚,不理会思想的附加。

语言直白清新,语气自然随意,语感纯粹幽深。感觉直陈的诗有两点需要注意:

不是随便什么感觉都可以入诗的。

仔细体会直陈的含义,即摆脱种种粉饰的素朴的陈述。“直”,并非直进直出,“陈”,是有选择、有节律、有诗意的陈。

通感

通感是各种感觉器官的相互沟通和感应,以产生感官复合审美增值。通感的意义:从审美创造看:复合美、新奇美、朦胧美——调动读者的陌生体验和参与意识。

从审美接受看:阅读期待(新颖性、蕴含性、妙悟性)——扩大审美视野。反复与复沓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

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复沓

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

将部分词句反复咏唱,形成一种回环美。

回环

回环就是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不落窠臼,修辞新格,语法变异

修辞

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修辞方式:譬喻,借代,映衬,双关,引用,呼告,夸张,婉转,避讳,设问,感叹,复叠,省略,回文,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顶针,倒装„„

炼词

动静

虚实

繁举

佯缪

庄谐

反讽

远取譬

语义偏离

省略法

移时

别解 散珠与串珠

散珠在诗中省略连词、代词、及冠词,使其产生简净、凝练、急促有力的效果。亦称为列锦。

串珠:以连词串联诗句,造成蜿蜒起伏、曲折逆转、连绵不断、滚滚而下的气势,此为串珠。

语法变异

词类活用

词语异质组合

意象

所谓“意象”是与“实象”相对而言的,即不是艺术家客观描摹现实的再现性形象,而是“意”中之象,是由艺术家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现代诗的意象是心灵与物象、心象、幻象感应而激发的美的符号。

一、拟喻式意象(物象、心象、幻象)

二、兴寄式意象(兴,是兴寄,不仅仅是托物起兴。)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我见 篇7

笔者认为:诗歌鉴赏的复习, 要有学习语文的大局观念, 做好积累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字义是根基, 想象是途径;术语是关键, 条理显思路。前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后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前者是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的;后者是强化训练, 时时总结, 斧凿有痕。

积累工作要从基础做起。这个基础就是理解字义, 它是读懂诗歌的保障, 诗歌读不懂, 鉴赏、审美都免谈。字义就是鉴赏的根基。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不能忽略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词——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不仅学生自己要有积累意识, 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老师也应在点滴的教学中反复强化学生的积累意识, 帮助学生积累, 并教给他们方法。每读懂一个字, 一句话, 一首诗, 一段话, 都意味着积累。而读懂一首诗首先要抓住诗中难懂的字的意思, 意思清楚了, 才可能抓住作者的情感倾向, 诗歌所要表达的观点。

事实上, 仅仅懂得字面意思对于理解诗歌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不能用心, 我们就无法领悟诗歌的妙处。想象是鉴赏诗歌的法宝, 它会帮助我们架起读者与诗人神会的桥梁, 当你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诉于古人设置的情境中, 当你把自己当做诗中的一部分, 你会发现, 你也能与古人共唏嘘, 同欢乐, 你还能从古人的感叹中深受启发, 越是经历丰富的人, 越易感受诗人的情感;越是想象力丰富的人, 越易领悟诗中的深意。

但是, 读懂了诗歌, 不一定就能得高分。因为考试有题目限制, 它指定你答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你就不能去答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和对这首诗语言的体会。如什么是表现手法?什么是抒情方式?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 又谈何答题?这也正是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 所以, 术语是鉴赏的关键。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分类的办法, 用表格的形式, 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术语是对内容的表述, 哪些术语是属于形式上的概括, 这些术语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怎样判断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 吹梅角远, 同在京城。聚散匆匆, 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 魂飞梦惊。后夜相思, 尘随马去, 月遂舟行。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做这道题, 同学们的答案很多, 有的说借景抒情, 有的说虚实结合, 有的说运用了比喻, 还有的说运用了象征, 从答案可看出, 学生对手法的有关知识比较熟悉, 方向没有错, 但是如果说都可以的话, 那怎么体现“主要”这个要求呢?既然是主要的, 那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因此, 可以逐条分析。首先看借景抒情, 从词的写法看, 有叙述, 但没有描写, 借什么景呢?故可排除;直接抒情倒是有的, 但只有一句, 也不能算;再看虚实结合吧, 有眼前实情, 也有别后相思, 可这种牵挂和思念是怎么体现的呢?如此, 答案就在“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尘随马去, 月遂舟行”里, 所以掌握术语很重要, 而结合诗歌分析判断就可以让术语体现它的价值。

在复习过程中还必须进行题型的总结与答题条理性、规范性的强化训练。在题型方面, 根据考题考查内容,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概括起来就有三种题型:一是炼字类, 一是诗眼类, 一是风格类;而每一类题型, 都有其答题要领:炼字类, 要了解这一字的意义及性质, 要能说出这一字在语境中的含义及所用修辞, 还要清楚所用字对作者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和它的效果;诗眼类的字或词的作用是不能离开诗歌的主旨的;而风格类的回答必须抓住各类语言风格的特点, 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的。条理性、规范性是指考生能够简洁、清晰地按照题目要求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在考试过程中, 好钢用在刀刃上, 时间用在得分上:如果所写文字与要求无关, 就要惜墨如金;如果答案表述清楚需要的书写量大, 那就洋洋洒洒毫不含糊地写吧。但无论长短, 一定要有条有理地抓住事物的核心。答题具有条理性与规范性, 不仅能够提高考试效益, 更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使人终身受益。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复习 篇8

山东枣庄28中(277300)张建伟 褚夫晔

一、考情分析

纵观近五年的高考命题,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对《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考查方式是固定的,即以特定的背景材料为依托来组织命题,在此背景下,寻找各种工程技术的应用落点。“起点高,落点低”是选修3命题的主要特点,即考查的都是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基本的工程技术应用,重点考查对技术应用及分析,综合性强,但难度不大。

二、考点整合

考点一、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限制性内切酶: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微生物中;②作用: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③作用特点:专一性(特异性);④作用结果:产生黏性末端。

(2)DNA连接酶的作用:连接磷酸和五碳糖,形成磷酸二酯键。

(3)载体:①作用: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②常用的载体:质粒、动植物病毒等。质粒是存在于细菌、酵母菌细胞质内的小型环状DNA。

2.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①从自然界已有物种中直接分离基因;②人工合成基因:a.反转录法:mRNA→单链DNA→双链DNA;b.化学合成:氨基酸序列→核苷酸序列→人工合成。

(2)构建表达载体

(3)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所以这一步是检查基因工程是否做成功的一步。

3.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比较

考点二、细胞工程

1.植物组织培养

(1)脱分化和再分化的比较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无论是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还是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这些过程中细胞增殖的方式均为有丝分裂。

2.植物体细胞杂交:(1)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体细胞融合)和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2)过程: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原生质体融合→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杂种植株。(3)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胞细胞壁的过程利用了酶的专一性。(4)植物体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5)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杂种植株,而不是获得杂种细胞。(6)优点:克服了植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可以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合于一体;可以定向的改良生物性状。

3.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区别

(1)相同点:①都需要人工条件下的无菌操作;②都是合成培养基(但性质和成分不同);③都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④都进行了有丝分裂,属于无性繁殖,都可称为克隆。

(2)不同点

4.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与克隆技术

原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而不是动物细胞的全能性。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得到克隆动物,说明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供体和受体的选择:(1)供体:一般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因为10代以内的细胞一般能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保证供体细胞正常的遗传基础。(2)受体:去核的MⅡ中期的卵母细胞。①选取MⅡ中期的卵母细胞的原因:细胞大,易于操作;卵黄多,营养丰富,为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卵细胞具备受精能力,细胞质中含有刺激融合后重组细胞进行分裂分化并形成重组胚胎的物质和条件。(3)去核的原因:保证克隆动物的遗传物质最大程度的来自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动物。

5.植物细胞融合与动物细胞融合

考点三、胚胎工程

1.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

(1)受精过程:

Ⅰ.准备阶段:①精子获能:成熟的精子需在雌性生殖道获能后才具备受精能力。②卵子的准备:动物排出的卵子一般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Ⅱ.受精阶段: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顶体反应)→精子穿越卵黄膜(精子外膜和卵黄膜融合)→雌雄原核形成(此时排出第二极体)→雌雄原核融合(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

Ⅲ.防止多精入卵的屏障:①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②卵黄膜封闭作用,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二道屏障。

(2)早期胚胎发育:受精卵→卵裂期→桑椹胚→囊胚→原肠胚。

2.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1)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从输卵管中获取的卵子,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从卵巢中获取的卵母细胞,要在体外经人工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

(2)精子的采集和获能:用不同的方法采集的精子,要放入获能液中培养或用化学药物诱导,使精子获能。

(3)体外受精和胚胎的早期培养:获能的精子和培养成熟的卵子在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受精过程,然后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一段时间,经检查发育正常时,即可在适宜的发育阶段向受体移植(或冷冻保存)。

3.胚胎工程的三个操作流程

(1)试管动物生产流程(以培育良种牛为例,见下左图)

(2)胚胎移植的培育流程(上面右图)

4. 胚胎干细胞:(1)来源: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2)特点:①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小、核大、核仁明显、全能分化和无限增殖);②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分化,可以对它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遗传改造。(3)应用:①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症;②培育移植用的人造组织器官;③研究体外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

上一篇:秋季运动会加油宣传标语下一篇: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