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歌

2024-07-22

唐宋诗歌(共4篇)

唐宋诗歌 篇1

1 平淡的宋诗, 华丽的唐诗

宋诗和唐诗在创作风格和艺术风格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唐诗在表现生活上几乎达到了极致, 对于抒情写景也是信手拈来, 这无疑给了宋人巨大压力, 所以要从唐诗笼罩的阴影中走出来是很困难的。因此宋人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与唐诗完全不同的路。相对于唐诗的纷繁华丽, 寓情于景, 文采华茂不同, 宋诗归于平淡, 返璞归真, 从生活的细节中感悟纯真的道理。

宋朝历经里300多年的历史, 这也使得宋诗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下面就以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人及作品试做分析。

北宋初年, 白体诗兴盛, 代表诗人当首推王禹:。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说“送铲五代旧习, 诗有白体, 昆体, 晚唐体。”故王禹在文学上各处五代浮糜之风, 而倡导复古, 诗文的内容从此变得充实, 风格平易流畅, 这对宋诗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比如《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此诗不在有唐诗的纷繁华丽, 因而通俗易懂。本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时所作, 主要写秋天傍晚山林的景色, 在欣赏风景的同时, 突然发现眼前村庄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家乡十分相似, 从而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以触景生情的手法平叙淡描的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家乡的怀念。

北宋中期更是人才辈出, 梅尧臣“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只运用了一个简单的对比便写出了“梅”与“雪”各自的特点;苏舜钦从容观潮“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同样是看水, 李白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满腔的壮志豪情就好似这三千尺瀑布水一样倾泻而下, 势不可挡;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仅仅一个“绿”字便画出了一幅江南春景, 而后运用了一个问句就完全表现了诗人内心无限的思乡之情;而苏轼的”若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诗人并未动用太多的笔墨去描写西湖风景之美, 而将其比作西施, 衬托出西湖美景就好似西施般风情万种;更有黄庭坚的“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阳楼上对青山。”这样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到了南宋, 更有范成大的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范成大的纪行诗不同于别人, 这组纪行诗是其在奉命使金的途中所作, 所到之处尽是江河沦陷, 山河破碎, 人民备受折磨, 盼望光复的情形。故诗中多表达爱国壮志和凭吊爱国壮士的, 如“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州桥》) ;这一时期诗人描写中原多是出于想象, 而范成大却是亲临其境, 故其感触格外深刻。

在范成大隐退石湖的十年中也写了许多田园诗, 以《四时杂兴》最为著名。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 田园诗多是士大夫作为静谧心境的产物, 而对农事描写甚少, 即便是偶尔出现的农夫、渔民也都被赋予了隐士的特性, 比如王维、孟浩然。唐代诗人中, 元稹、张籍到是也写过不少关于农民劳作的诗, 但并未写及田园风光。而这一时期范成大却将上述两种情况融合在一起, 全面而真实的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场景, 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创造性、突破性的发展, 如《四时杂兴》第十五、三十:

蝴蝶双双入菜花, 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 知有行商来买茶。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无论是行商卖茶, 还是耕耘纺织, 这才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诗人本身也以一个农夫的身分去写诗, 去体验生活而并非一个隐士, 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反映乡村生活的诗。这便是与唐诗最大不同之处。

纵观整个唐诗史, 无论是初唐四杰还是中唐的李白, 乃至晚唐的李商隐, 相对于宋诗都呈现出华丽的特点。有王维“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样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典范;也有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这般气势壮阔;更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豪情洒脱;还有杜甫“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这般深沉的呼唤。

通过这一对比, 更突出了宋诗与唐诗的不同, 更展现了宋诗以平淡为美的独特魅力。

2 宋诗重理, 唐诗重情

两个朝代的诗风不同, 更是两个朝代的人生活态度不同所致, 当然这与社会背景、经济文化及当时的政治是分不开的。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 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理于景色之中, 往往个人情感意识较为浓重, 哪怕是写一个简单的事物, 也会赋予其一定的浪漫色彩。宋诗以说理为主, 无论是写人写景还是咏物记事, 都有意识的从平常的生活中阐述诗人感悟到最简单的最质朴的生活哲理和对人生的深沉思索, 故多是有感而发之作。

宋代的“说理”诗不胜枚举, 然而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第一人要属朱熹, 如其《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整首诗毫无半点唐诗的痕迹, 既没有起伏跌宕的感情抒发, 也没有引人入胜的迷人景致, 但全诗却充满了理性气息。虽是观水有悟, 实则确实观书有感, 意思是告诉人们要心如止水, 事理通顺就得通过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

唐人以诗的角度去生活, 这也使得唐人在作诗中侧重于内心感受, 或纵情山水, 或感慨历史兴衰, 或吊唁英雄事迹, 或同情百姓疾苦, 因此唐诗就具有了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韵味。在诗文情感方面, 宋诗较于唐诗的确逊色不少, 但在哲理表现上宋诗则更胜一筹。

3 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另一特点就是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宋诗的以文为诗, 即多记叙铺陈, 在议论中抒发自己的感受, 诗风上逐渐变得散文化, 虽不能全部代表宋诗的特点, 但在反对西昆之后, 这的确成为宋诗的主流。

宋诗以议论为诗, 是说宋诗善于议论, 且议论不借助假想的物象, 这与唐诗以抒情写景入诗是有很大不同的, 例欧阳修《再和明妃曲》中“虽能杀画工, 于事竟何益。”及“红颜胜人多薄命, 莫怨春风当自嗟。”议论之简洁精辟, 同时又富有情韵。

宋诗以才学为诗, 是指宋诗善于用典,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是主要代表, 例如《演雅》一诗中咏及蚕、蛛、蝶、燕等四十三种动物, 而黄庭坚本人并未到自然界中观察这些鸟兽鱼虫, 而是从古籍中认识它们, 又如“茶”本是生活用品, 但在他的诗中却成为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内容《双井茶送子瞻》:“人宜风日不到处, 天土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 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 落岂霏霏雪不如。为若唤起黄州梦, 独载扁舟向五湖。”本诗将茶置于高雅的文化环境中, 并与文人的高雅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而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内蕴。

上述三点阐明了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宋诗的情感经过了理性的制约, 而比较温和内敛, 不像唐诗那么热烈张扬, 故宋诗的长处不在情韵而在思想。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 无论是以情韵得胜的唐诗, 还是理趣为主的宋诗, 没有了谁中国文学史都是不完整的, 都是我们的损失。是他们使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大放光彩, 如若没有了他们, 那么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这颗明珠也就失去了一个坚实的顶梁柱。

略论唐宋诗歌的理趣 篇2

那么, 什么是诗歌的理趣呢?所谓理趣, 既要包含某种哲理, 让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又要具有诗的趣味, 也就是有诗味。所以, 我们认为, 如果一首诗通过某个艺术形象表达某种哲理, 使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我们就说这首诗具有了理趣。

在唐宋浩如烟海的诗歌中, 有不少是寓含理趣的, 有不是诗人是理趣高手。

先看唐诗。无论古风近体, 无论律诗绝句, 无论五言七言, 都有一些含有理趣的警句。譬如说, 王之焕的诗歌句“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表面上看不过是叙述自己登楼的过程的感受, 实际上它有很深的意蕴。它不仅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了比前两句更宏大的视野, 更广阔的境界, 而且将高瞻才能远瞩的深邃哲理自然寓于其中, 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正因为如此, 所以, 它一向被人们用作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形象比喻,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再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这两句写的是:野火暂时将繁盛的草烧光了, 但是来年春风一吹, 它们又绽出了绿色的小芽, 并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草地。这里, 诗人发现了真理, 并形象地写出了这个真理, 是对小草顽强生命力的礼赞, 是一首生命的颂歌, 蕴涵有深刻的哲理。

在唐代, 杜甫是一位理趣高手, 如他的《江亭》:“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这里, 诗人从景物中联系情思, 在情思中说出一种道理。这种道理不是抽象的, 是和景物结合的:水流得缓, 使人的心思停止争竞。云停着不流动, 使人的意念也活动得迟缓了。人在争竞中, 心意用在争竞上, 到了自然界里, 忘掉了争竞。说明厌倦竞争的生活, 到大自然中去可以得到心情安定的。这个道理不是抽象地说出来的, 是从水的缓缓流动, 云的停止不动中使心里忘掉争竞中悟出来的。又如前文所述的杜甫的《后游》:“江山如有待, 花柳自无私。”看到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 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这个道理也不是抽象地说的, 而是从江山花柳的供人欣赏中悟出来的。这样结合景物来说明一个道理, 从景物中见理, 就是“理趣”。在唐诗中, 其他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白居易的“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等等, 无不是理去盎然的诗句。

与唐诗想比, 宋诗在理趣方面更出色一些, 出现了许多理趣体现得比较完美, 比较典型且传诵千古的佳作。

大诗人苏轼就是一位绝顶高手, 这里我们不必分析他那首家喻户晓的《题西林壁》, 单看那首还有许多人不知道的《琴诗》, 就知道他是如何擅长这类诗了: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诗歌, 诗中巧妙地提出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 引起人们对于琴, 指头, 琴声三者关系的思索。从哲学的观点来看, 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部分, 要素组成的。以上就是我们从本诗中得到的哲理性的启示。这里, 诗人寓理于物, 就着具有典型性的形象来阐发它的理性意义。这只是使具体的形象和抽象的哲理对立统一于诗中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 诗人们常用的, 仍就使“风骚”以来的比兴手法。

欧阳修由一首题为《画眉鸟》的七绝, 就是运用比兴以鸟喻人的:

“百啭千声随意转, 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的前两句始写美丽的画眉鸟在花中, 树上兴高采烈地纵情歌唱, 无拘无束地飞来飞去。后两句始诗人的感叹:坐听笼中鸟儿那无精打采的鸣叫, 远不如放它们到山林中去的自由自在地歌唱。很明显, 诗人在这里并不是吟咏欣赏鸟儿的闲情逸致, 而是在借题发挥, 抒写对人生的一种体味和褒贬, 那就是:对禁锢思想, 窒息性灵的社会现象的抨击和对广开言路, 广开才路的思想境界的憧憬。“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的这句名言, 用来说明它这首绝句的构思, 倒是颇为恰当的。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由一首叫《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的诗歌, 从标题看, 是用诗歌的形式写的一则读后感, 一则书评。写书评儿不谈书, 却来精心描绘一方小小的池塘, 可见是一种比兴。原来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比喻所读的书, 用水中的“天光云影”比喻书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 那不断流来的“源头活水”, 则象征着书的作者那精湛的思想和高深的造诣, 而这思想和造诣, 正是这首诗歌取得成功的根源所在。但是诗中池水和源头的关系的比喻, 意义绝不限于思想领域, 它还给予我们更为深远的启示:源头活则池水深, 根本固则枝叶荣, 无论做什么事, 都要从根本源头上解决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由源头活水来。”在这里, 诗情和哲理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通过以上的鉴赏分析, 我们不难领会:

理趣, 是诗情和哲理的统一。诗中哲理, 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 深切的体验, 从自然界, 社会中提炼, 概括, 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这种认识, 在诗中总是说得那么精致隽永, 言有尽而意无穷。它的作用在于:引人深思, 给人智慧, 启发人们对世界, 对人生作更深入的理解。

理趣, 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它意味着“以理入诗”, 有时还要“以议论为诗”。但是, 这理, 这议论, 一刻也离不开具体形象, 而且往往是通过比兴的手法和饱含激情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唐宋诗歌 篇3

但唐宋“闲愁词”的主题是否仅此而已?笔者认为除此以外,还反映出以下两个方面的主题:

1.“闲愁”作为一种心理意识,是时代环境、个人遭际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唐宋词的“闲愁”主题,往往就存在于另有寄托的伤别之词和近于兴的伤春之词中。

这种伤别之词,在韦庄、柳永等人词中是真的伤别念远,如柳永的《雨霖铃》写出了委婉凄恻的离情;在冯延巳、晏殊、欧阳修、辛弃疾等人的词中仅仅是以伤别作为抒情的契机,从而借助其他美丽的形象传达心灵的某种境界,是另有寄托的。如2015年江苏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虽为送人而作,而所写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因为此时他已到中年,在仕途上已是经过不少挫折,所以在词的末尾,他才吟咏出“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还有比它更险恶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人生是美好的,最美的是青春时光,青春又是极为短暂的,因此,词人们更多地由对生命的留恋转向对华年的咏叹与追忆。表现在词中,就是大量伤春之词。所谓伤春,实际上就是对青春的无限眷恋与遮挽不住的感伤。不过同是伤春,有的重在身世之悲,有的旨在抒写时代的哀感,晏珠与辛弃疾的伤春,李清照前后期的伤春,都有截然不同的寄托。如晏珠的《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的也并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消逝的美好事物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2]。

这种情绪,正如叶嘉莹评晏殊的《踏莎行》(细草愁烟)词云:“可能会有人认为,晏殊这里无非是表现了一种伤春的情绪,欣赏起来,于现实并无怎样重大深远的意义。”当然,我们这里欣赏晏殊的词,并非是要大家同去伤春落泪,而是在晏殊的伤春情绪中,实在是有一种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的慨叹和惋惜存在,更在极幽微的情思的叙写中,流露出了很深挚又很高远的一份追寻向往的心意。这种情意,虽然表面看来也许只不过是伤春怀人之情而已,但是隐然间却可以使读者的心灵感情感受到提升的作用,这种言外的引人感受联想的作用,正是词这种韵文所值得注意的一种特质和成就[3]。

又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了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这显然不是单纯地谈春光的流逝,而是另有所指。

2.人的天性中含有一种企羡的动机和能力,它既是人类进化的原动力,又是人生痛苦的一大根源,越是富有知识、敏感多思的人,这种企羡的意识愈强,因此也有更多的失落的痛苦。

其实,把内心渺茫的希冀与无涯的企羡,表现为对一个虚无缥缈的美女恋人的追求,在我国的诗歌源头《诗经》中已达到这种境界。如《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唐宋“闲愁词”中,也有很多是借用这种传统的抒情模式,以表达内心的企羡与孤寂的心境。其所思之人眉目不省,却自觉如姑射仙人,超凡脱俗。其所抒之情,使人感到意蕴醇厚,风调娴雅。如冯延巳的《鹊踏枝》:“百草千花寒食路,香东系在谁家树。”从词面看,自是相思之词,而王国维视之为忧世之作。又如晏殊《蝶恋花》,上片已言“明月不谙离别苦”,王国维称之为忧生之词。叶嘉莹的分析更深微具体。她评冯延巳的另一首《鹊踏枝》(梅落繁英)云:“正中所写的不是感情之事迹,而是感情之境界。虽然词中也有‘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之类的话,但是他所怀念的人却大可不必确指。因为‘其所写的乃是内心寂寞之中常如有所期待怀思的某种感情之境界。这种感情可以是为某人而发的,但又并不使读者受任何现实人物的拘限’。”[4]

“闲愁词”的基本内涵都是对人生最根本问题反思的产物,它的魅力自然与其艺术表现有关,但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在于它反映了人性心理结构的深层意识。这也许正是“闲愁词”能够大放光彩的原因之一。

摘要:唐宋词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其内容、题材更多姿多彩。本文从闺情相思、伤春伤别的题材表象,揭示唐宋“闲愁词”中忧生伤世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唐宋闲愁词,闺情相思,伤春伤别,忧生伤世

参考文献

[1]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第618页.

[2]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第123页.

[3]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第142页.

唐宋诗歌 篇4

第一、品类齐全, 选择合理。词选, 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化、文学现象, 滥觞于唐、五代, 兴盛于两宋, 以后历代有之。自唐、五代迄于两宋, 产生了大量词选, 仅文献记载的就达几十种之多。明清以降, 有些学者即致力于唐宋人选唐宋词的汇集、刊刻工作, 筚路蓝缕之功, 实不可没。清代谭献拟仿王士稹《唐人选唐诗十种》体例, 选《花间集》、《尊前集》等唐宋词选本, 重行甄录, 但其意在取材, 不在存真。宣统元年, 武进李氏圣译堂曾计划刊刻宋人选宋词, 然而仅刻《梅苑》一种。上世纪30年代, 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亦选定了宋人选宋词十种, 即《尊前集》、《草堂诗馀》、《花庵词选》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 、《阳春白雪》、《绝妙好词》、《乐府补题》、《名儒草堂诗馀》、《天下同文》、《中州乐府》。近来, 吴熊和先生亦“依《唐人选唐诗十种》例, 取宋人选宋词十种, 各择善本重校, 汇为一编” (吴熊和《宋人选宋词十种跋》) , 包括孔夷《兰畹曲集》、鲖阳居士《复雅歌词》、曾慥《乐府雅词》、桑世昌《回文类聚》、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与《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赵闻礼《阳春白雪》、增修本《草堂诗馀》、《乐府补题》、周密《绝妙词选》, 学界曾为之振奋, 惜其亦未能付梓。尔来, 上海古籍出版社终于完成前人未竟之愿, 出版了《唐宋人选唐宋词》。此书与前人策划的唐宋人选唐宋词相比, 品类齐全、选择合理, 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唐宋词选的本来面貌。谭献所选十种词选, “重行甄录, 意在取材, 不在存真。又以周密《绝妙词选》为鹄的, 必然失去诸选的本来面貌。” (《宋人选宋词十种跋》) 夏承焘先生宋人选宋词十种中的《天下同文》、《中州乐府》, 有名不符实之嫌。前者为元人周南瑞编, 凡五十卷, 非词选专集, 而是一文、诗、词混合集, 只有卷48、49、50载卢挚、姚云、王梦应、颜奎、罗志可、詹玉、李琳7家29首词 (据《彊村丛书》本统计) ;后者为金人元好问所辑金人之作。因此, 二者都不能算是宋人选宋词。不仅如此, 夏先生未将宋人的一部重要词选《梅苑》纳入其宋人选宋词十种, 不知何故。吴熊和先生所选宋人选宋词中的《兰畹曲集》、《复雅歌词》, 实际上均早已佚失。前者是据周咏先辑本中所录的16首;后者依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本10则, 与原选4300馀首之规模, 相去甚远。故皆不能反映二选的本来面目。桑世昌《回文类聚》凡4卷, 前3卷为诗, 第4卷为词, 共选录苏轼、晁次膺、张安国、王安石等13家55首词, 也不能算作宋词选宋词选本。而《唐宋人选唐宋词》以《云谣集杂曲子》始, 至《绝妙好词》止, 所选品类既有民间词选, 又有文人词选, 且以后者居重。同时, 又严格时代界限, 所录词选基本上为唐宋人选唐宋词, 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唐宋人选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因此, 此书堪称是第一部真正的唐宋人选唐宋词的汇编。

第二、版本考究, 校辑精当。诚如王水照先生所言, 《唐宋人选唐宋词》所收录的选本均是以善本、佳本为底本, 经过词学界著名学者、专家精心校点;且还在善本的基础上, 吸收前人研究成果, 补入不少词作, 使其更加完美, 质量可谓上乘, 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如黄大舆《梅苑》, 原刊于蜀地, 只有400馀阕。后临安书棚本, 列入目录者凡508首, 而实际上仅收词410馀阕。赵万里又辑得18首, 名之曰《群贤梅苑》。《唐宋人选唐宋词》所收之《梅苑》以《楝亭藏书十二种》本为底本, 参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圣译楼刊本、赵万里辑本。并将圣译楼本曹元忠所辑《月上海棠》、《朝中措》二词分别补入了卷5、卷10;赵万里补辑的18首词亦被置于卷5、卷10相应位置。这是目前《梅苑》最为完整的本子。另外, 《唐宋人选唐宋词》在每部词选前皆附说明, 对该选的作者生平、版本流传、前人校勘等情况, 皆予以说明与爬梳, 厥功甚伟。

第三、保存词籍, 寓评于选。词自唐、五代产生以来, 作者风起云涌,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等各种原因, 许多词人别集皆已佚失。对声名显著的词人来说, 保存其词作的渠道很多。而那些声名不显的中小词人以及佚名词人, 保存词作的途径就少多了, 词选无疑是保存其词作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一种方式。就此而论, 沈荃《蒪阁诗藏序》所谓“选则存, 不选则亡”, 还是很有道理的。现存《花间集》、《梅苑》、《乐府雅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草堂诗馀》、《阳春白雪》、《绝妙好词》等唐宋人词选, 在保存唐宋中小词人以及佚名词人词籍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两宋词人有别集者不足百数, 见于这些选集的则多达数百家, 其重要性本无可取代。” (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 然而, 这些词籍多处于零散状态, 有的未经整理, 影响了其普及与流传。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宋人选唐宋词》, 将比较有代表性的10种唐宋人选编的词选, 裒为一集, 细加校点,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无疑, 这对词籍的保存、传播、普及和研究, 都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 选择就意味着批评。唐宋词选本不仅具有保存文献之功能, 而且还兼有词学批评性质。《唐宋人选唐宋词》尽可能地将词选选编者的评语完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从《全唐五代词》、《全宋词》中, 可窥唐宋词创作之概貌, 但很难把握唐宋人词学批评意识。词选本及其序跋、评注, 不仅展示了当时词坛的创作风貌, 同时也程度不同地昭示出选编者的词学批评意。如赵崇祚编集《花间集》意在应歌娱乐, 黄昇编集《花庵词选》重在为唐宋词存史, 周密编纂《绝妙好词》旨在开立宗派, 《乐府雅词》具有明显的复雅意图。特别是《花庵词选》, 于词人下系以小传, 又附有评语, 是典型的评选结合选本, 具有重要的词学批评价值。《唐宋人选唐宋词》所收多数词选, 皆能载其序跋、评注, 基本上保存词选原本风貌。如此, 省去许多翻检之烦, 为词学研究者提供了诸多便利。

上一篇:本科生ICU护理带教方法下一篇:农产品物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