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诗歌

2024-10-16

咏春诗歌(精选6篇)

咏春诗歌 篇1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璀璨明珠, 它文字简约、蕴涵丰富。常规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 而忽视了学生的诵读与体会。课堂上由于教师细致的咀嚼和强行的灌输, 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自然减少, 再迫于考试的压力而无心欣赏, 只能沉溺于教师的支离零散的解析之中。鉴于此,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在安排了一组诗词后, 又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赛诗会, 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朗诵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

单元教学之前我就告诉学生本单元学完, 我们将开展一次赛诗会, 同学们听了情绪高涨。有的说要赛祖国的诗, 有的说要赛毛泽东的诗, 有的说要赛现代的诗……课堂犹如炸开的油锅一样顿时沸腾起来。我借机引导学生自读《关于综合实践———赛诗会》, 并要求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与课代表一起策划本次赛诗会。经过一番商讨, 大家最终确定本次赛诗会的主题为“咏春诗赛诗会”。原因是此时正值春季, 而且写春天的诗也比较多, 很容易找。

关于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 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赛诗会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了使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 在确定本次赛诗会的主题后, 我召集了学习委员和语文课代表, 和他们进一步商讨本次赛诗会的内容和形式。经过酝酿, 他们一致认为: (1) 赛诗会的内容是以咏春的古典诗歌为主, 不含词在内, 只要含“春”字即可。 (2) 全班同学每人准备10首诗以上, 提前会诵。 (3) 全班分四组, 每组队员可以自由组合, 并自选出组长。 (4) 采用对抗赛, 即四组派出同样多的选手参赛。 (5) 评委由各组推荐产生, 另聘两位老师和我参加。 (6) 主持人由学习委员、课代表担任。

赛诗会如期举行, 地点在学校阶梯教室, 他们赛前还制作了课件。活动按着“咏诗———赛诗———写诗”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整堂课都体现了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颖的学习方式。“中国是诗歌的王国,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拥有多如繁星的诗人和那浩如烟海的诗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已成为留芳千古的璀璨经典。历代的优秀人物都十分注重从中汲取养分和精华。很多人认为背诵和吟咏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一开场, 这充满诗意的导语立刻渲染了一种喜爱古典诗歌的氛围, 接着主持人在优美的《春到湘江》 (笛子独奏) 背景音乐中又示范吟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刮风下雨, 本是日常生活的平凡之事, 而陆游却触景生情, 将现实与梦境联系在一起, 抒发了不可遏止的爱国情思。这种爱国精神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通过吟咏, 能增强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能体会诗人的情感。人常说“词缘情”“诗言志”, 诗词中往往表露出诗人高尚的情操, 飞扬着他们的凌云壮志, 记载着他们的悲欢离合, 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了展示同学们的诗歌学习情况, 咱们来场比赛如何?古往今来的诗歌太多了。历史上唐诗的篇幅最多, 且唐代诗坛名家辈出, 佳作如林。就是同一诗人, 不同时期也写了不同的作品:有的感事, 有的咏物, 有的讽喻……在烟柳满珠城的暮春之际, 咱们就来场咏春的赛诗会吧!”主持人巧妙的过渡语又将话题引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来———咏春诗赛诗会。

四组选手在主持人简短的热身赛中熟悉了赛诗会的五项规则。而后是一番激烈的角逐, 评委们结合比赛情况适当进行点评。活动结束时我做了总结, 还布置学生课后每人出一期“赛诗专刊”的手抄报。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活动, 这种有张有弛的学习氛围使得观众 (学生) 在活动中都跃跃欲试。几位选手还因没来得及展示自己的咏春佳作而抱怨不已。

据统计, 全班30%的同学准备了吟春诗达60首以上, 其中有几名同学准备的诗甚至超过了100首。通过此次活动, 我将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了起来, 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有机地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既积累了经典古代诗歌, 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附学生作品一篇:

五彩的春天

春天是绿色的,

有绿色的草、绿色的树、绿色的田野。

还有绿色的水染起绿色的情!

春天是红色的,

有红色的花、红色的叶、红色的太阳,

还有红色的火托起红色的心!

春天是蓝色的,

有蓝色的河、蓝色的湖、蓝色的海,

还有蓝色的云装点蓝色的天!

春天是五彩的,

有五彩的蝶、五彩的翅、五彩的飞翔,

还有五彩的阳光编织的五彩的梦。

七 (6) 班 王颜

咏春诗歌 篇2

二月春分十里红,湖光山色雨朦胧。花开花谢花无语,云卷云舒云有容。

思故土,问孤鸿,何时煮酒醉家翁。寸心犹报三春意,拂面依稀故里风。

一树梨花雨带春,风来莫道不销魂。韶华褪尽如烟淡,岁月流金似梦真。

遣信使,接芳邻,清诗入案韵为宾。清风两袖无尘染,一笔丹青气象新。

一剪梅花独自香,凌寒傲雪阅苍茫。冰心一点存风雅,玉骨疏枝纳月光。

花沁冷,影传芳,春风作序谱华章。常从绝境寻春意,喜报人间日月长。

老树春来发几枝,一帘时雨不闻迟。谁家燕子捎春信,彼岸桃花笑黛眉。

花绽处,月圆时,春愁一卷染青衣。凝眸素袖凭栏久,弹指繁华已过期。

客色匆匆驿路行,红尘烟雨总飘零。分花拂柳春波绿,掠水迎风燕羽轻。

咏春腿法拾珍 篇3

心于这门古老拳法的刻苦训练之中,耐心的领悟前辈们穷尽心智所获得的技巧。在整个咏春拳的技术体系框架中,上肢手桥的技术占有很大的比重,相对于下肢腿部的技术显得略少。事实上咏春拳的研究者并没有忽视腿部技术研发,相反,其细腻的技术要求一点也不逊于手桥的技巧,仍然忠实的遵守着咏春拳的各种理论心法原则。只不过在咏春拳的传承中出现了认识上的偏颇,导致一部分练习者存在忽视咏春腿法研究的现象。

一、咏春拳桩马

论起咏春腿法,就必须先从咏春的桩马说起,咏春拳有很多种桩马各有其用,本篇拣选格斗腿法中最常用的几个介绍给读者。

1. 二趾钳阳马:

直头、正身、沉肩、坠肘、手肘归中右手问出、弓背、提胯、送髋、两脚左右分开,距离比肩略宽、双脚脚尖内扣、双腿形成钳膝之力、脚的第二趾向内向后拉。体会全身骨节节节相扣,使全身形成统一整体的感觉。全身外侧肌肉用力,而内侧肌肉相对放松,产生了咏春特有的格斗预备模式(图1)。

2. 内钳阳马(也称侧身马):

右脚在前左脚在后,站成“不丁不八”之状,双腿的膝关节向内略旋,髋部向前移靠,两膝关节

之力互相拉开,形成钳膝力。重力右脚三分(前腿),左脚七分(后腿),身型含胸、拔背、收腹,也可以左右脚前后交换为另一侧的内钳马。此马可以使身体的外部肌肉膨胀有力,是咏春功夫最常用的格斗警戒方法(图2)。

3. 独立桩:

承接内钳阳马,上肢保持原态,身体重力完全放在左腿,关节微曲,左脚尖略微外旋,右腿抬起放松微曲,脚踝部放松。上肢意念在指尖,下肢意念在脚踝(此马也可左右互换),追求全身统一协调的整体(图3)。

二、咏春拳的腿法

1. 前踢腿:前踢腿是咏春拳应对正面来敌所使用的腿法,常常配合连环的日字冲拳连续攻击敌手。

动作技术要求:内钳阳马与独立桩动作相连接,就形成了前腿的动作。由于后腿承受了全身七成重力,所以前腿踢出的时候身体其他部位能够作到没有任何预动。而提起前腿之时则不必提膝,因为放松双腿内侧,故而双腿是微曲的,在脚踢出的一刹那,双腿会产生短寸的扯力,着力点在脚掌的前部。这种腿法总共只有一个节拍动作,使用它可以赢得最短的腿部攻击路线,节省了时间体力,提高了命中率(图4、5)。

格斗技巧:前踢由于是正面对敌,所以要求“朝形追面”,也就是要求攻击方正面对敌人的正面进攻,只有这样才能攻击幅度小,攻击效果明显。在咏春拳的传统概念中,踢击敌方的高位(髋腹部)、中位(膝部)、低位(足踝)以及人体中外两种不同线位。咏春拳的拳谚有云“以脚消脚,摆放有威”这句话的理解并不应该理解成敌

方用腿攻击,我方也用脚防来腿,而是如(图7、8)所示,敌方用脚攻击时,我方使用咏春拳的前踢技术,用最节省距离的腿法攻击敌方暴露的身体中线位置,从而消解敌方的进攻。

2. 侧撑腿:是咏春拳针对侧面进攻而采用的腿法,也是现今掌握的发力最长、力量最大、较为常用的腿部攻击法。

动作技术要求:头肩要求尽可能的保持正平,支撑腿脚尖内扣,一手沿着踢腿方向掩出,支撑腿一侧手握拳内合,守护身体中线。踢出腿踝部放松,踢腿之时身体外侧用

力,肌肉膨隆,撑腿对于初学者来说力道不能完全发挥出来,这需要长期的标指套路训练才能达到此腿法的实际效果(图9)。而(图10)所演示的侧踢对于咏春拳概念的技术来讲是不正确的,因为支撑腿的脚尖是外旋的,而且身体倾斜度大,暴露和扭曲了人体的中线,违反了咏春拳“守中用中”的原理,在格斗中易于遭受比较严重的攻击。

格斗技巧:当敌方自我方侧面攻击而来,我方仍须确保自身中线的内守不失,如(图11-12)所演示,在侧面线位基础上直接攻击髋部,在咏春拳概念中这已经是比较高位的踢击。在(图13)中,在以步伐觅得合适的攻击线位后,

也可以使用侧撑攻击敌方的其他部位。咏春腿法强调利用合理的线位采取适当的力与角度方能取得明显的攻击作用。

3. 钉脚:

钉脚是由传统咏春里弹步演化而来,(在传统咏春概念中腿部的动作称为步法,脚部的动作称为脚法),此法具有较大的攻击压强,灵敏、简洁,在近身格斗中实用性强(如图15)。

动作技术要求:以侧身马起,小幅度的提起前侧腿,用脚尖踢击敌方下阴、膝、胫骨等部位。攻击时腿部追求弹踢的感觉,速度非常的迅捷。格斗技巧同前踢腿。

4. 扫腿:源于传统咏春拳的拐法,易于与上肢的手法的相配合。

动作技术要求:侧身马起,此腿法可以双脚交替使用,主要将重心移至支撑腿,以另一腿沿地面扫踢(如图16),注意扫踢的幅度不要超出对侧腿的沿线,因为这样也会失掉重心而不稳定。扫踢不宜过高,脚掌稍离地面即可。

格斗技巧:扫腿在格斗中不属于重型腿法,往往不能够一击毙敌,因而必须配合上肢的手桥的技法或腿法的协同攻击才能达到预期的设想(图17-18)。

5. 锁腿:

是咏春腿法中盘挤钳制敌方前侧腿的低位攻击法,其用力方法之细腻巧妙,具有很高的研习意义(图19)。

动作技术要求:前侧脚尖内旋,用以缠裹敌方前脚踝骨部位,我方需要略曲前侧腿的膝部,使之紧扣敌方前腿胫骨,避免其前腿逃脱。另外此腿法(图20),也可以盘挤敌方的腿部外侧。使用此法要具有坚实、稳固的腰马功夫以作为腿部技巧的基础,这须从长期艰苦的咏春拳的马步训练中获得。

格斗技巧:锁腿经常应用于近身纠缠的混战中。在敌方的注意力用在上肢进攻的时候,我方取得合适的线位,出其不意地扣锁敌方的前侧腿,导致敌前腿不能起,后退无法起的被动下盘局面。必须强调

的是锁腿技法是典型的过度腿法,不具备积极的攻击效果(图21-23),须附以其他的手法和腿法相继攻击,方能克敌制胜。

6. 踩脚:

系咏春技术体系中无论从发力方向还是攻击位置上都是朝向低位的腿法,是咏春的传统特色技术。

动作技术要求:以侧身马起,以前腿踏,后腿蹬的力量意识使身体平行前行,此后重心前移,由后脚至前脚,踩踏敌方前脚,着力点前脚掌的中后部。

格斗技巧:此法攻击要利用敌方上身的位置来判

断敌方脚在地面的位置,随之果断地踩踏其脚面,真实的战斗中可能有时会踩敌方倾斜的胫骨上,继续的踩踏会给其带来胫脚的伤害。因为以重力作为踩脚的力量基础,所以踩脚的力量相对强大而持久,可以在—定程度上牵制敌方,这就为其他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时机,需要注意,不要在对方抽脚的时候使自己遗失重心,给敌方的反击提供有利的因素(图24、25)。

咏春拳腿法的几个原则

1.埋身中线的原则:咏春腿法与其拳法一样仍体现了对中线的保护,认定只有子午中线屹立不失才有可以作到有效防守和攻击。咏春拳谚有云:“腰胯动、手桥不动,桥若动,腰不动”,其目的也是为了确保中线不失。遵循这一原则绝大多数咏春腿法动作仍将重心保留在身体中线位置,不顺肩、不偏身,为持续功防提供有利条件。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原则:这是一种几何原则,故而咏春腿法的前踢、侧撑等重型腿法,均未采取现代格斗的提膝出腿的方法,而是朝面追形,寻找与敌方最接近的线位,以减小攻击距离,节省攻击时间,提高打击成功率。

3.手步相连的原则:咏春拳人工化程度极高,其腿法的人工化表现在出现了很多过渡型的腿法,目的是给上肢创造更有利的机会,手腿进攻相接紧密、流畅。值得—提的是手桥和腿不可同时发起进攻,因为这样会遗失中线线位。

咏春的散文 篇4

春天好美,好美......温温的,暖暖的。好像地下有一把火,熊熊的燃烧。那火苗一下子从枝头串出来,开成一朵朵花。红的很红,黄的金黄,白的炫白。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让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

可惜花无百日红,还没等人在心里刻出它们娇艳俏丽的模样,那些花就焉的焉了,枯的枯了,落的落了。好在陆陆续续的还有一些晚来的花,突然的从地上跳出来,象一朵朵火星蹦进人的心窝里,冷不丁燃烧起来,沸腾了全身的血液。

春天真的好神奇,,好神秘,好神圣。它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风得意。

只可惜有人说春天的好景不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如昨夜的梦,再美也无法挽留。假如真如所说,那么我感到真的很遗憾。可是,从正月的.迎春花直到腊月的腊梅花,各种各样的花,一直在接连不断的绽放。假如花朵代表春天。那么春天就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春天你真好,春天你真美。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向往的独特的春天。

夏天的花象浴火重生,如火如荼。

秋天的花 象饱经风霜,如痴如醉。

冬天的花如冰清玉洁,如泣如诉。

有时候听到花开的声音,喃喃细语,娓娓动听。只可惜我不懂花语,所以也不懂花开的浪漫。但每次看到娇艳的花朵,内心便有一种清软的缠绵,便有一股涓涓的暖流,还有一份朦胧的憧憬和莫名的喜悦——这种感觉我不说也有人懂得,但是你一定不会懂春天的含义和花开的涵意。是因为不是每个人每天都融入在春天里。是因为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心花怒放。其实真正开不败的花是心花。其实真正的四季如春是在心间。

你看,那些花,真正做到了一年四季,花期不断。花团锦簇,繁花似锦,四季如春。 如影随形的陪伴着我的每一天。春天我好想你,我好爱你。总在那些最热的天气,或者最冷的天际,还有在最烦的秋季,常常会把你深深的想起。

这个春天,我许它一份美好。因为它的每一次花开,都许给我一份最美的憧憬。

绚丽的春色满园,满地,满世界的流淌着,流淌在春色里,流淌在夜色里,也流淌在我的神色上,让我感觉我的心坎上冒出了一朵最美最美的花。而我是它唯一的护花使者,永远永远的守护着它——它是一朵永远也不会凋零的花。

论宋代词人咏春所抒发的人生感怀 篇5

诗人们在吟咏春天美好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情感, 抒发了他们纷纭复杂的人生感怀。“池塘生春色, 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谢灵运在久病初愈之时, 感受了冬去秋来的复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从弟桃园序》) 李白在春夜的微风中, 受着造物的召唤, 涌动着诗的激情;“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在春日里与故人重逢, 更多的却是世事的沧桑。

当然, 在我国古代诗坛上, 尤其是在词的创作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宋代, 这种通过吟咏春天来抒发内心情感的现象也颇为普遍。宋词中吟咏春天的作品非常之多, 几乎是俯拾即是。这些吟咏春天的作品, 情感基调多种多样, 其抒发的人生感怀也相当丰富。但归结起来, 大致可以分为感春、惜春、伤春三类情况。

一、感春

宋代吟咏春天的词作中, 有许多篇幅是抒写感春之感的。这些词作, 基本上都是写初春、阳春的景色。词人借初春、阳春时节百花齐放、莺歌燕舞的美景, 抒发他们快乐而恬适的心境, 表现他们对春天独特的感受。如宋祁的《玉楼春》:

续发展, 还发展出民间戏曲, 而作家文学的空前繁荣则是民族文学的最大收获。这些都与唐宋时期的文学积累分不开。

参考文献

1.《壮族文学概要》梁庭望农学冠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9月

2.《布依族文学史》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

3.《侗族文学史》《侗族文学史》编写组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12月

4.《毛南族文学史》蒙国荣王弋丁过伟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5.《苗族文学史》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6.《苗族文学概论》巴略王秀盈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2月

7.《水族文学史》范禹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8.《瑶族文学史》农学冠黄日贵苏胜兴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1月

9.《畲族与瑶苗比较研究》吴永章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1 0.《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梁庭望黄凤显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1 1.《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郞樱扎拉嘎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1 2.《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1月

1 3.《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隋唐十国两宋卷》邓敏文民族出版社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这首《玉楼春》, 在咏春词中可谓是卓绝千古, 把春天的气氛渲染得十分热闹。明媚的春光, 优美的郊外风景, 春容满野, 芳草如茵, 杏花如绣, 莺啼芳树, 燕舞晴空, 而人们泛舟游湖, 湖上的波纹次第起伏, 像是欢迎着游人。这首词最为人所称道的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 颇为词论家欣赏。词人因此而得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雅号。王国维云“‘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人间词话》)

此外, 晏殊的《破阵子·春景》也属感春之作, 词云: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 采桑径里逢迎。疑怪左宵梦好, 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这首词以轻快的笔调, 描绘了清明前后迷人的春日风光, 以及一群乡村姑娘踏青斗草时的欢乐心情。春社新到, 燕子飞来, 清明时节, 梨花落成了片片花雨。池上漂着几点碧苔, 黄鹂在叶底一声声地鸣啭着。在这明媚的春光里, 一群少女走出深闺, 踏青斗草, 沐浴在大自然的爱抚之中, 一派天真活泼的情态。

在这样的春天里, 词人的心境是快乐而恬适的。另一首《踏莎行》词, 也表现了晏殊那种对于春天的特别的感受。

小径红稀, 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

2001年6月

1 4.《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1 5.《中国民族史》王钟翰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16.《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 (刊印中) 梁庭望

17.《黎族社会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18.《畲族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

19.《畲民家庭文化》蓝炯熹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20.《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注释

(1) P161《壮族文学概要》梁庭望农学冠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9月

(2) 参考黄绍清:《论壮族机智人物故事》见《岭南文化与百越民风》农冠品、过伟、罗秀兴、彭小加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3) P428《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史研究·元明清卷》郎樱扎拉嘎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4) P63《壮族文学概要》梁庭望农学冠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9月

(5) 转引自P63《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隋唐十国两宋卷》邓敏文著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

(6) p87转引自《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隋唐十国两宋卷》邓敏文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

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 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的景象, 表现了词人“春思”的情怀。小径上落红依然稀少, 远处的芳郊已经长满了绿茸茸的嫩草。树色掩映着楼台, 在风中时隐时现。杨花蒙蒙, 乱扑在行人脸上。翠绿的树叶已十分茂密, 足以掩藏婉转啼鸣的黄莺。门上帘幕低垂, 小燕子被隔屋外。寂静的书斋里, 缕缕香烟, 袅袅上升, 与房梁下的游丝缠绕一起, 轻轻的旋转飘荡。时近傍晚, 主人才从醉梦中醒来, 睁眼一看, 夕阳正照在深深的庭院里。在晏殊的笔下, 春天是那样的安谧, 即使是愁绪, 也是淡淡的, 幽幽的。

二、惜春

宋代吟咏春天的词作中, 也有许多的篇什是在抒写惜春、留春的情感。这些词作, 基本上都是写暮春景色的。词人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 感悟到年华易逝、青春难再。词人伤感春天的迟暮, 也正是叹息青春的凋零、芳华的流逝。然而, 词人在作品中并非单纯的、一般性的伤感, 而是有着特定的情感内涵, 也就使这些惜春、留春之作更为浑厚深沉。

先来看黄庭坚的《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这是一首惜春的经典之作。春去花落, 使人无限留恋,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住处, 将她呼唤回来, 永远和她住一起, 那该多么好啊!可惜春去无踪, 谁也不知道她究竟归向何处, 实在无法寻觅, 真教人寂寞惆怅。上片以问句开篇, 将春拟人化, “若有”、“唤取”两句, 奇思妙想, 新颖别致。下片承上再转, 将词意又推进一层, 既然谁也不知道“春归何处”, 那么, 何不去问一问与春天一起来到的黄鹂呢?词人加上“除非”二字, 表示在失望中还抱一线希望, 相信从黄鹂那里一定能得到满意的回答。然而事情又出乎意料之外, 寻春之人不懂鸟语, 黄鹂在枝头百啭千鸣, 也不知道它究竟在说些什么。

词人以空灵的意境、奇妙的想象, 把惜春寻美之意, 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精致。

再看李清照的《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这首词通过暮春风光和闺闱景物的描绘, 抒写了女词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词作的上片侧重描绘室内景致,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开首即交代时令已值暮春。接着词人即把笔触移至室内, 一股氤氲氛围笼罩闺中, 原来是袅袅香烟弥漫其中, 从中似还透着静谧、温馨和淡淡的忧愁。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词作的下片, 女词人的笔触延伸到室外, 但见室外妇女正笑语吟吟, 彼此斗草取乐, 而海燕此时却经春未归。女词人这里写海燕未归, 隐隐含有她细数日子, 惜春留春心态, 而写斗草游戏, 则映衬自己的寂寞。次句言春天将尽, 梅子熟透, 柳枝长成。惜春、留春不住, 叹春之情遂油然而生。“黄昏疏雨湿秋千”, 黄昏时分, 独自一人, 已自不堪, 更兼疏雨, 以及空寂、湿漉的秋千架相伴, 更让人感到寂寞、愁怨。

三、伤春

宋代吟咏春天的词作中, 最多的是抒写伤春之感的作品。这些词作同惜春的作品一样, 基本上都是写暮春景色的。词人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 抒发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官场的险恶, 以及自己不能施展抱负, 眼看岁月蹉跎, 青春流逝, 心中所产生的忧愁、苦闷与怨恨。

在暮春寄慨最深的当属辛弃疾。这位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抗金英雄, 南渡后难酬驱乱报国之志, 只能是“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他的《摸鱼儿》一词, 可以说是伤春词中的绝唱。

更能消, 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 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纲, 尽日惹飞絮。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此作的上片中, 作者心绪不宁, 是哀惋, 是叹惜, 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 离我匆匆而去, 一时万树枝头, 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 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我生怕花落春去, 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 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 一种幻想而已。尽管如此, 我仍心有不甘, 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天涯海角并无你的归处, 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 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 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的柳絮, 给我们一丝慰藉。

下片中, 作者愤懑不平, 是控诉, 更是一种诅咒。据史书载, 汉代陈皇后因遭别人的嫉妒而失宠, 被幽闭在长门宫中。纵然用千金之价买来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序》, 也无法使汉武帝感悟而重新得到宠幸。试想, 此时陈皇后内心的悲愤和苦闷又能向谁诉说呢?词人也借此对那些搬弄是非、扰乱朝政的小人发出了严正的警告:你们不要太得意忘形了, 难道你们不曾看见杨玉环、赵飞燕那些善妒得宠的人, 后来不是都化为尘土了吗?等着瞧吧, 你们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闲愁”四句, 由怒转悲, 感情极为沉痛:此时此刻, 满怀愁绪, 真叫人痛苦!不要再去登高凭栏眺望, 眼下夕阳正照在烟雾迷离的柳树之上, 看到那昏暗的景色, 会使你感到无限的伤感。

这首词从表面看来, 是作者在伤春吊古, 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 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 表达了他深深的忧国之情。上片用比兴之法来暗喻象征, 下片借古讽今, 在伤春词中, 可谓千古绝唱。梁启超这样评价此词:“回肠荡气, 至于此极,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艺蘅馆词选》)

欧阳修的《蝶恋花》也堪称是伤春词作中的佳作: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是一首深闺佳人的伤春词, 作者以含蕴的笔法描写了幽居深院的少妇伤春及怀人的复杂思绪和怨情。女子处在深深的庭院之中, 孤独寂寞。暮春三月, 杨柳烟浓, 如无数重帘幕把庭院与外面的世界隔开。她的丈夫走马章台, 冶游不归, 她孤独守闺, 苦闷难挨。那个薄幸的人此刻也许正在花街柳巷寻欢作乐, 早把自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她见到狂风骤雨摧残着春天的繁花, 遍地残红, 被人践踏, 更加伤感于自己的命运。落红乃是青春萎谢的象征, 看到花在风雨中残败, 她又如何不会想到自己也如这落花一般呢?她泪眼迷离, 却无人过问, 只好与花相对, 而花却无语, 只是惨淡地飞过秋千。

整首词如泣如诉, 凄婉动人, 意境浑融, 语言清丽, 尤其是最后两句, 向为词评家所赞誉。伤春惜花, 正是抒写怨妇红颜薄命的身世之感。其实, 这也正是词人对青春和生命的感怀。

严三娘与咏春拳的创立 篇6

根据《咏春根源考》记载示, 咏春拳是严二及严咏春父女创立, 之后严咏春教她的丈夫梁博俦学习拳法, 在严咏春死后, 梁博俦将拳法传授给梁兰桂, 为纪念妻子, 将拳法命名为“咏春拳”。后期梁兰桂将咏春拳传于武生黄华宝及船工梁二娣。严咏春的父亲于清朝乾隆年间出生在广东, 擅长南拳, 因为遭到清朝官员的追杀被迫到四川某处避难, 靠卖豆腐维持生计。后来严父在学会德昂族的“五枚竹桩拳法”之后对其进行创新改革, 并将改进后的拳法教授给女儿严咏春。广东茶商梁博俦在云贵山区收茶时, 结识了严二, 后来严二将严咏春嫁于梁博俦为妻, 倾囊相授拳法。关于咏春拳的文字记录是从黄华宝和梁二娣开始的,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横行, 洪秀全反抗朝廷。李文茂带领部下与清政府对战, 动荡的时局让粤剧15 年难以登台演出。无奈之下黄、梁开始习武为生, 广招徒弟。梁二娣以前学过洪兵的拳法, 六点半棍法运用自如, 梁赞拜二位为师学习拳法, 将拳法进行系统的归整后传于世人。关于咏春拳的传说多种多样, 其中可信度较高有两种, 一是咏春拳起源于少林南拳, 早流行于闽粤等地。严三娘在永春县创立拳法取地名以命之;二是传说一名叫严咏春的女子创立的拳法, 其夫为思念妻子取名“咏春拳”[1]40。

咏春拳也被认为是闽地南少林的少林庵庵主五枚师太创立。传说二百多年前五枚师太曾在蜀地修炼, 穿梭于秀美山水间, 亲眼所见动物之间的斗争, 由此灵机一动发明一种善于打斗的拳法。拳法是女性创立, 所以外形温柔雅静, 内在却是对技能要求很苛刻的拳法。看似软弱的拳法实则招招凶猛。清朝初年, 国姓爷反抗清政府立志恢复明朝天下失败后回到台湾, 闽地沿海城市死了好多男人, 所到之处只有老弱妇孺。五枚师太也是反抗清政府的人士, 仁慈的师太不忍心看到妇孺无依无靠任人欺凌, 将自创的拳法教授给这些妇女。在万恶的封建社会, 许多已婚妇女没有名字, 她们学会了咏春拳, 学会了书写“咏春”后, 大家都将咏春视为自己的名字。据不完全统计, 名咏春的女人达到三百多人, 姓赵的就叫赵咏春, 姓胡的就叫胡咏春, 姓孙的就叫孙咏春。清政府认为这是反清的征兆, 所以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个的态度, 大肆残害人民, 无奈之下人们只能地下活动或者出外避难, 这在无意中将咏春拳从福建带到了周边省市, 练习的人员也不再只是女人。

当时社会各阶层各种身份的人都前来向五枚师太学医、学武、学禅功, 这些人全部都是女性, 在她们当中许多人后期改名为“咏春”, 以此感谢五枚师太的恩德。因为名字都是咏春引发了许多阴差阳错的趣事。因为社会或自身的因素, 这些女弟子离开家乡寻求生路, 在无形之中将咏春拳流传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在封建社会, 教授武术只有口耳相传, 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人们在传播咏春拳的过程中, 因为个人理解不同、练习方法不同、武功根基不同等各种原因导致咏春拳的拳法形色各异, 出现了不同的帮派起源, 遗失了原本的样子。虽然传说很多, 很真实, 但是在现代社会, 人们已经明确地找出咏春拳的创始开端, 并且为社会大众认可。

二、严三娘与咏春拳发展

咏春拳创始人五枚师太因为自身的女性因素, 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战胜力道大于自己的强劲对手, 毫无疑问地要考虑到力点力角力矩等力的根本因素, 以及触摸感觉、腰马变化、灵巧的可攻可守位置的使用。因此, 咏春拳的拳法技巧与别的拳法技巧在实践与理论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五枚师太早期曾在宁隐庵隐居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 五枚师太闲暇时间收庵内尼姑为徒弟, 教授其拳法。在五枚师太收的众多弟子中, 有一个传人是屠户谢发, 谢发曾跟随五枚师太学习五枚拳, 五枚拳就是咏春拳的雏形。学成后谢发将拳法传给五个儿子, 在当地人们戏称他们是“谢家五虎”。

五枚师太一生收了众多的徒弟, 但是得到五枚师太真传的寥寥无几, 苗顺就是其中之一。苗顺天资聪颖, 对于五枚拳理解透彻, 掌握迅速, 后期苗顺自己对五枚拳进行了改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传给了严二, 严二有洪拳的武学基础, 学习起来很快就运用自如。严二与苗顺的结识是因为清政府对严二的追杀。严二曾是反清复明的勇士, 在泉州掌管武器装备的管理者, 后因反清复明消息走漏遭到清政府缉拿, 被迫带领全家逃到广东, 以卖豆腐为生。机缘巧合认识了苗顺, 因此学习了五枚拳, 后传给悟性极高, 天资过人的严咏春, 也有人叫她严三娘, 严咏春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还有一位江西反清人士梁博俦, 也是因为遭到官府的缉拿, 避难到连城县, 被严二所救, 后来经严二撮合, 与严三娘成亲。严父去世后, 三娘与丈夫搬到粤北南雄县生活, 还将五枚拳传授于丈夫, 二人相濡以沫生活数十年, 后来严三娘因病不治去世, 梁博俦在当地开设武馆收徒。梁博俦为纪念妻子将五枚拳更名为咏春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咏春拳的前身是五枚师太创立的五枚拳, 后经梁博俦更名为咏春拳。发展的梁博俦时期的咏春拳的拳、棍、刀、桩等系统的拳法技巧已经很完美了。佛山粤剧会馆的黄华宝、陆锦、高佬忠在南雄演戏, 梁博俦非常喜爱粤剧, 戏班每次演出梁博俦都前去观看, 黄、陆、高三人的演技感动了梁博俦, 经中间人拉合, 梁博俦与三人一见如故。孑然一身的梁博俦决心跟随三人南下到广州生活。后来这三人成了梁博俦的入室弟子。

多年之后, 黄华宝教好友梁二娣学习咏春拳法, 梁二娣又将咏春拳法传于梁赞, 梁赞学成之后开设医馆, 一边悬壶济世一边收徒习武, 梁赞的得意门徒有陈华顺、卢桂、梁奇和他的儿子梁壁。陈华顺也有很多徒弟, 如陈汝棉、吴仲素等[2]。咏春拳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授, 一代一代地加以发展。

三、咏春拳特点与传承

咏春拳拳法的创新要以人体构造、关节使用和流体力学为切入点进行改革, 与传统八股的阴阳八卦和意识等形而上的、不符合科学的、接近哲学的方法不同。咏春拳手上形态以凤眼拳、柳叶掌为主, 拳法路数以小念头、寻桥、木人椿为首。三傍手是咏春拳的主要的基础手法, 其次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等诸多手法。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是咏春拳的关键步法。咏春拳是融合了内家拳和近身搏斗为一体的独特拳法。其拳法以应对实战为主, 招式千变万化、敏捷灵活, 拳法伸缩自如, 咏春拳的最大特点不是外柔内刚而是拳法善于发动巧劲制敌, 咏春拳的独门手法以及身形步法成为了咏春拳独一无二的标志。

现代社会看来咏春拳就是一套很严谨、很人工的拳法。咏春拳最大的优点是它善于近身搏击。咏春拳的拳法非常快, 做到了快而不乱, 快速攻击的同时防守严紧, 马步敏捷上落快, 可攻可守或者同攻同守, 采用刚柔同在, 减少力量的削弱。

咏春拳在心诀、拳术、理论上创新了小念头、寻桥、标指和木人椿法。咏春拳是实战感觉与反应同理论的完美结合。咏春拳采用“巧劲”之力进行制敌和防护, 使用四两拨千斤之力胜敌[3]33。

咏春拳无论是手法还是实战技术应用, 对于其他搏击项目都有推动发展的重大作用。譬如咏春拳中的藤圈手, 不仅可以提高习武者肩、肘、腕关节以及韧带的柔韧性和敏捷性, 还可以加强习武者两手之间配合的流利度, 越是能够自如使用和理解藤圈手就越能感悟咏春拳的实战理念, 因此能够在近身格斗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最近几年, 中国的武术接受东南亚泰拳、东方空手道、跆拳道和西方国家的拳击的比试越来越多, 中国武术长处在慢慢缩短。所以, 中国的散打技术要积极吸取中国博大精深的武术的优秀拳法精华, 集合武术多家的长处, 将其融入自身, 逐步壮大中国功夫的国际地位。咏春拳是一门简单但是很适用于实战的拳法, 咏春拳的手法以及在打斗中使用的技巧都很符合中国人的生理特征, 尤其是碰到比自己高、力量比自己强的敌人时, 咏春拳的四两拨千斤的战术理念的优点表露无遗,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功夫要想稳定持续发展壮大, 就要不断吸收容纳包括咏春拳在内的各家拳法的优点。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 门派林立, 南少林拳法之一的咏春拳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 通过广东、香港和台湾向世界各地传播, 让中华武术在世界武术之林发光发彩。咏春拳发展的鼎盛时期毫无疑问是叶问时代, 叶问最早在佛山拜师习武练习咏春拳, 学成后到香港传授咏春拳, 二十几年来, 叶问对咏春拳多番改进, 不断向社会大众推广咏春拳。在叶问的努力下, 咏春拳从女人自我防卫术蜕变成可以参与实战的强悍的武术,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咏春拳, 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士争相学习咏春拳。已逝香港著名动作明星李小龙曾经追随叶问学习咏春拳, 并且自己发明截拳道, 这对李小龙的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让李小龙从香港迈向世界, 同时也将中国功夫带向世界。恭谨谦逊是学习咏春拳法人的统一特征, 救死扶伤是学习咏春拳法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梁赞大师、叶问都是在救人的同时保卫着祖国的尊严, 他们广泛收取弟子, 在宣扬中国功夫的同时也在继承中华民族的精神。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但关于咏春拳的影视剧作依然拥有超高的票房收入, 这足以证明咏春拳已经成为推动民族精神进步和继承民族精神核心理念的重要媒介。

摘要:关于咏春拳的传说多种多样, 本文以咏春拳起源为起点, 针对严三娘与咏春拳的关系、咏春拳主要特点、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严三娘,咏春,特点,起源

参考文献

[1]梁焕枝.咏春拳的战术哲理[J].论道, 2008.

[2]照朗.咏春拳:科学搏击术[J].新知客, 2010.

上一篇:推助作用下一篇:乘客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