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诗歌之诗眼(精选7篇)
高考复习诗歌之诗眼 篇1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教案
高职高考复习
诗歌鉴赏——诗眼
授课班级:09计用2班 授课人:
彭春兰
授课时间:2011年3月28日第一节 授课地点:4号楼207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寻找诗眼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分析诗眼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教学难点: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
练习法 学生活动
1、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阅读一些诗歌鉴赏的指导方法,为课堂活动做准备。
2、课堂通过由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能够学会使用标准的答题步骤回答诗歌鉴赏中的分析诗眼类题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模试题中诗歌鉴赏问答题考到了“诗眼”,很多同学无从入手。
2、《考试说明》对诗歌语言鉴赏的要求提到:鉴赏诗歌的语言,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3、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向主要有: ①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②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③品评某一字眼的艺术效果,即分析诗眼或炼字。
二、什么叫“诗眼”?
1、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2、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三、如何抓“诗眼”?
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3、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4、抓词类活用。
四.诗眼、炼字类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五、答题步骤。
1、解释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教案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六、实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古人评诗常有“诗眼”的说法。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问:你认为诗中哪个字最妙?试作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标题中的“怨”,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高考复习诗歌之诗眼 篇2
关键词:古典诗歌,表达技巧,描写,抒情
目前,因教材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没有统一的界定,各种高考复习资料和见诸报纸杂志的文章分类说法不一。比如,在概念上 就有艺术 手法、艺术技 巧、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等不同的表达;对某种手 法,如衬托,有的归入艺术技巧,有的归入表现手法,学生头脑混乱;对于“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等问题,学生看出什么答什么。
笔者认为,高中生没 有必要在 概念上做 细致的区分,可以把手法、技巧划分为一大类,即都是对诗歌形式的鉴赏,这里可以暂借考纲中的“表达技巧”一词。重要的是关于诗歌形式方面的“表达技巧”有哪些,如何归类划分。如果归纳出合理系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这些方法是如何产生和运用的,学生就不用去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去做贴标签式的赏析。
关于高考常涉及的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可以归为四大类:思维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炼字(句)。这四方面分别涉及思维、整首(篇)、句子、字词,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角度来分类。下面谈一谈每部分所涉及的手法技巧。
一、思维特点
鉴赏诗歌时,如果判断诗人是通过 联想、想象创 造的画面,这幅画就是“虚写”,然后再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确定这一“虚写”是否与“实写”结合,互相对照,或是侧重一方面,“以虚衬实”或者“以实衬虚”。如果学生弄懂了虚实手法是如何产生和运用的,那么对这一手法的鉴赏就能说得清,道得明了。
二、表达方式
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 情。有关描写 的知识如下:
描写的对象有:景和人。
描写的角度有:正面和侧面。正面描写景物可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描写,客观的角度涉及空间、时间和逻辑(诗歌很少涉及逻辑的角度,所以可以略去不谈),主观的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
描写的基本手法有:白描和工笔细描。如果描写的对象是人,写人的手 法还有语 言、动作、心理、肖像 (神态)等细节描写。
如果诗歌中的画面有主要画面、次要 画面,或画面中有主要景物和起衬托作用的景物,就能判断描写的角度是否有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最重要的是应从描写的对象和角度来判断所 使用的手 法。比如杜甫《登 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幅画用白描的 手法,所描写的景没有主次之分,合起来为下面抒情作渲染、烘托,不存在正面、侧面 的角度,可这幅画 在空间上 有远景、有近景,有天上、有地 下,有猿的哀 鸣声、萧萧落 木声、滚滚波涛声,有风在吹、鸟在飞、水在滚,又有清渚白沙的清静。因诗歌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来描绘景致,所以说这幅画从空间 上形成对 照,运用了对 比(对照)的手法;落木是时间的痕迹,与江水结合,既有时间的流逝又有空间的广大,这里时空结合;这幅画又从主观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上描写,从而有视觉、听觉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因此,可以说因描写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写作手法或写作技巧,那么就不能再说“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是描写手法,它是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切入描写而产生的写作手法或技巧。总之,应该让学生明确哪些是描写的角度,哪些是写景写人的基本手法,哪些是因描写角度而产生的表达技巧。
有关抒情的知识如下:
抒情角度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借乐景抒哀情(反衬)、借哀景抒乐情(反衬)、借乐景抒乐情(正衬)、借哀景抒哀情(正衬)、寓情于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在间接抒情中,诗人一般借助便于表达感情的景物或典型的意象来抒情,如果诗人通过描绘某一具体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我们就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样的诗一般会有象征意义,所以多用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中景和情之间还存在借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的情况,通常可以有上面列出的四种情况,因此会相对应产生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寓情于景 (以情驭景)与借景抒 情也是有 区别的。寓情于景是 诗人把情 感寄予景 中,景物带有 诗人的情感。古典诗中,往往景中有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的情况较多。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及 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既借“杨柳”“雨雪”抒思念和凄苦之情,又因抒情主人公的思念和凄苦而有“依依”和“霏霏”的景致,这里既有借景抒情,又有寓情于景,又是情景交融的典型诗句,极富感染力。因此,可以这样 归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三种方法既是并列关系,同时又可以交叉并存。
三、修辞手法
诗歌从语句的角度主要涉及修辞手法中的修辞格,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格即可,如比喻、对偶、比拟、排比、借 代、夸张、反问、反复、双 关、对比、顶针、回环、互文、通感等。常见的修辞格中还有“引用”,在诗歌中引用古代的典故我们称为“用典”,这里就把“用典”归到修辞手法里,对高中生 暂不用做 概念理论 上更深入 的研究。
四、炼字(句)
古代诗人作诗讲究炼字。对字句的鉴赏和考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词类活用、修辞手法、叠词等几个方面结合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去考虑。
高考复习诗歌之诗眼 篇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什么叫诗眼呢?就是指诗词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字句。刘熙载云:“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艺概·词曲概》)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杨载《诗法家数》:“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中间一字。‘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炼末后一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炼第二字”。贺贻孙云:“名手炼句,如掷杖化龙,蜿蜒腾跃。一句之灵,能使全篇俱活。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诗筏》)薛雪云:“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得篇中之意之工,则气韵清高深渺,格律雅健雄豪,无所不有,诗文之能事毕矣。”(《一瓢诗话》)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口。可见,诗眼乃是一诗之神,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能使全篇生姿添色,使诗意隽永含蓄,使诗句灵活飞动。而诗眼在诗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因而鉴赏诗歌,要抓住诗眼,才能弄清诗歌的情感脉络,才能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近人刘公坡说:“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故学诗者既知炼字造句矣,又不可不知点睛之法。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全在下笔之时,细细揣摩。”一般说来,古人炼字为了使诗眼明亮,大多是准确地选用动词和形容词。这一点19世纪法国莫泊桑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不要利用语言上的诙谐来避免上述的困难。”
诗眼贵亮。亮丽的诗眼是炼出来的。古人炼字,一是强调字句炼得新奇而正确。清李渔《窥词管见》:“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时贤勿论,吾论古人。古人多工于此技。有最服余心者:‘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是也。”二是强调炼字要精确而又有天然之妙。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词之用字,务在精择,腐者,哑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词中所未经见者皆不可用,而叶韵字尤宜留意。古人名句,末字必新隽响亮,如‘人比黄花瘦’之‘瘦’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则存乎其人之意与笔。炼字贵坚凝,又贵妥溜(自然顺畅),句中有炼一字者,如‘雁风吹裂云痕’是也;有炼两三字者,如‘看足柳昏花暝’是也,皆极炼如不炼也。”“词以自然为尚。自然者,不雕琢、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古人名句,如‘梅子黄时雨’‘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外自然而已。”
从诗眼来看,古人炼字常注意通感、人格化和化静为动。如张先《天仙子》词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全词的关键句,“破”和“弄”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将云、月、花三种景物人格化,使之富有生命感。特别是“弄”字,被今古文人赏识,它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撩拨着含羞的花儿,花儿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柔美的倩影。有了“弄”这个诗眼,花的美好形象,鲜活足够跳脱,呼之欲出。正如王国维所说:“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
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曰:“诗眼,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有以数句之眼者,有一句之眼者,有以一二字为眼者。”这概括地阐明了诗眼具体表现的多样性。
(1)具有诗眼作用的字词。诗是感情的结晶,因而诗中最能显现感情的字词,恰恰是窥视该诗内蕴的窗口。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再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题中“喜”与诗中“好”字最能显现出作者的感情。细品此诗,正因为“春雨”“润物细无声”,才称为“好雨”,作者才欣然出门观看,字里行间隐含着诗题中“喜”字。所以,鉴赏这首诗要紧紧抓住“喜”字,透过这个诗眼,去质疑、寻根探源。
(2)具有诗眼作用的句子。往往这类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刘永济先生谓:“读此可见诗人高怀逸致。”又评末句云:“霜叶胜花,常人所不易道出者,一经诗人道出,便留传千口矣。”(《唐人绝句精华》)毫无疑问,这首诗末句为全篇之眼。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写对越人介绍的高大雄奇天姥山的强烈向往;第二段写“因之梦吴越”的离奇变幻,五光十色,令人惊心动魄的梦境;第三段写梦醒后的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正是在前两段基础上的内心世界的表白,点明写作意图——政治上失意,感到平生抱负无法实现,内心苦闷无法排遣,为表示对权贵的鄙视,诗人借对非现实的美好的神仙世界的向往,把美化了的梦境与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所以,鉴赏这首诗只要抓住最后一句这个“诗眼”,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的诗《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就是全诗的诗眼。
高考题《过香积寺》是王维的后期作品。诗人在四十多岁时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一边潜心禅事,一边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此诗就是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走访香积寺的见闻。诗人听到寺院中悠扬的钟鸣声,于是决定专访山寺。在清泉相伴下穿行于蔽天的松林之中,冷寂的环境,让他感到禅理的高深,而这样的境界正是他所追求的,于是产生了“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的消极的遁入禅境的情怀。
香积寺是名寺,诗人当然不会不知。“不知香积寺”,只是说明诗人只知其名,未尝亲历,暗寓了久仰盛名、初次拜谒时的兴奋之情;“数里入云峰”,正面写入云峰,而实际上写了香积寺所处环境的幽深清冷。“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山深林密,人迹罕至,闻寺钟之声而不知寺之所在,给山林添了层神秘的色彩。“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流泉遇山石,响声似在幽咽,日光照深松,显出一些寒意。“泉声”句写幽静,“日色”句写深僻,是全诗创设冷寂意境的关键。在如此幽冷孤寂的山林间游赏,诗人能不萌动禅心!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七)注此诗云:“‘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幽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俞陛云《诗境浅说》注曰:“五句言山泉遇石阻之,乃吞吐盘薄而下,以‘咽’字状之。六句言烈日当空,而万松浓荫,但觉清冷,以‘冷’字状之。非特善写物状,状写山中闻见,清绝尘寰。”此二句,前人已多有评论。
高考复习诗歌之诗眼 篇4
【摘 要】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眼”入手,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也可以借此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
【关键词】诗眼;“钥匙”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如能从“诗眼”入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读者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诗眼进行鉴赏。
一、加深形象描绘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则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这“直”和“圆”正是该诗的诗眼。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一句,前人刘辰翁评:“等闲星月,着一‘涌’字,复觉不同。”诗中“垂”“涌”二字描写明星低垂于广阔原野,江流涌动着白色月光,此情此景与诗中“危樯独夜舟”之“独”、“天地一沙鸥”之“一”完全交融,使诗人漂泊无依孤苦伶仃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关乎诗意精确
唐代大诗人杜甫,历来被视为锤炼字句的圣手。杜甫在《曲江对雨》中有一句:“林花着雨胭脂湿”,因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令后辈学人颇费心思,苏轼用“润”、黄庭坚用“老”、秦观用“嫩”、佛印用“落”补缺,都不及“湿”字下得精确,诗人乃写长安乱象,与色彩明快之“润”“嫩”不合,花在雨中,不一定就“落”,也未见得就“老(色暗)”,此处“湿”正为诗眼。再如齐巳咏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巳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传为佳话。其他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及无尽的想象空间。
三、营造诗词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给写活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句凭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关”字反衬了春意活跃,一个“出”字则表达了春色扑人的情景,让人感受到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浓烈的生命活力,诗句蕴含着一种冲破压抑脱颖而出的意味,意境深远,韵味深长。再如《登岳阳楼》一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老杜妙用“坼”“浮”二字,对洞庭湖水势浩瀚广阔无边的景象作了精彩的描画,气势恢弘,意境深邃,为咏洞庭湖五言诗之绝唱。
四、瞄准词类活用
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在锤炼字眼时也值得重视,往往以形容词的活用多。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活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了一起,“老、”肥“经由形容词转成动词后,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诗眼”明“也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具有动感,化静为动,富有诗情画意。
五、体察精当修辞
辞格本身并无高下之别,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但就各种辞格相比较而言,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则以拟人居多。诗人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采用,这些妙用辞格的地方往往正是诗人精心铸炼的诗眼。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诗眼在于”知“字,雨本无知,因人而知,诗人同样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植入人之情感,用一”知“字写善解人意之春雨,顿生妙趣。
此外,夸张、通感等手法,在锤炼字眼时也常为诗人所瞩目。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该句中的诗眼为”咽“和”冷“,它巧妙地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日色“是视觉意象,“冷”是触觉感受,诗人巧妙地使视觉向触觉转移,相互交通,从而更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鉴赏古诗时还要注意一点,诗歌中的虚词往往“虚词不虚”,诗人对似乎无足轻重的虚词,也不肯轻易放过,经过精心锤炼而成为诗眼。如“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杜甫《滕王亭子》),其中“犹”“自”为诗人精心雕琢的虚字,此句一写墙外,一写亭中,墙外旧景“犹”在,亭中松声“自”响,经过两个虚字的点染,将滕王阁见证的历史沧桑一笔唤醒。再如周邦彦咏蔷薇词:“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
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篇5
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 而喻。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7.(广西柳州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②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líng líng):清凉;声音清越。 ⑴颔联中“泠泠”在营造意境方面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⑵诗人因何寂寞?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 答案 ⑴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 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⑵原因: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手法:以动写静,反衬 8.(哈尔滨三中、东北育才、大连育明、天津耀华四校第四次高考模拟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答案 (1)空:白白的,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 9.(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 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 的“故山”)。 10.(山东省胶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答案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 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 (2)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 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 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11.(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赏析诗句“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答案 (1) 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孤傲,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形象。 (2) 从内容及表达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清清溪流中,小洲耸立。芳草离离,鲜花开放。一只白鹭孤独站立其间, 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了这只白鹭的清高,孤傲与寂寞。表达手法:衬托/烘托、比喻。 12.(浙江省2010届高三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篇6
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源自 饶水知音做题方法:
1.读懂诗歌 看标题,揣测诗歌内容;读诗句,准确翻译,前后贯通;
重注释,把握背景,知人论世;明感情,把握诗歌主题; 思方法,考虑诗歌艺术技巧。
2.仔细审题 明确答题范围,是一句,是一联,还是整首诗?明确答题方向,是鉴赏,还是评价?
● 注意命题者这样的问题“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词)体现了作者哪些情感?”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 命题者考修辞手法,你的答案一定要是修辞范围——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一定不能写白描、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 命题者考全诗或者全词用了什么主要的手法,往往是大手法,这时要先考虑是不是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命题者考“哪种”,那你就只能答一种。命题者考“哪些”,可以稍多一点,但不宜超过3个。3.规范答题 掌握好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分条作答,步骤完整
常见问题与考场自救
① 难以读懂诗歌 ①一定要按照读懂诗歌的步骤来阅读诗歌,如果仍然读不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或者做过的诗歌,对应找出相似情感类型的诗歌。
②答非所问或看错答题范围
② 仔细审题,确定好范围再作答
③答题不规范,要点淹没,语言罗嗦
③动笔前先想好答题思路,把要点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组织语言时注意避免重复或者自相矛盾。
友情提示
1.答题时不要让自己的主观意愿凌驾于诗歌之上,添加诗歌中本来没有的感情。
2.明确各答题术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不要乱用错用。如“年老体衰”与“年老色衰”适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情怀”和“情感”的区别。
3.注意组织答案一定要要点先行,分条回答,不让分析的话淹没要点。
4.审题时注意不同题型的要求不同,如概括情感类型和分析情感在结合诗句的要求上是不同的;要分清楚简答题与分析题。
5、回看已经做过的题目
答题模式表格归纳设问角 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范式
考题直击
答案解析
修辞手法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描写手法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抒情方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思想感情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观点品评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比较鉴赏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意象赏析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意境品味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字词推敲
1.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问:颔联与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一下。
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出塞后的孤寂。诗眼赏析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① “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语言风格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相关知识链接: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旧地重游、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无暇、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7、其它类
古人: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时段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或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
举例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 隐者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爱恨情长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三)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思想感情
(1)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孤独寂寞)、思念亲友、渴望团聚、闺中怀人、边关思乡、归家无期等。如杜甫《月夜》、李商隐《夜雨寄北》等。
(2)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念、离别的痛苦惆怅、别后的孤独寂寞、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如柳永《雨霖铃》、高适《别董大》等。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醉情山水、感景物凋零萧瑟,惜春伤秋,悲身世时事多艰、叹节物变迁、年华流逝等。如王维《山居秋瞑》、杜甫《登高》等。
(4)咏史怀古: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针砭揭露;自比自况、仰慕英雄、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等。如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等。如陆游《书愤》、辛弃 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满江红》(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安享宁静、归隐闲居等。如李白《独坐静亭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四)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化用、双关、互文
2、表现手法
比兴、铺陈、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3、表达方式
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
(1)抒情手法: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情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2)描写技巧
①渲染与烘托 ②衬托与对比 ③虚实结合 ④动静结合 ⑤正侧结合 ⑥点面结合 ⑦细节描写 ⑧白描 工笔
4、结构技巧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
(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3)照应: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4)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奔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要实现理想的豁达。(6)画龙点睛:诗歌末尾点明主旨、亮明观点,让读者豁然开朗。
(五)常见的语言风格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李商隐的诗如:《锦瑟》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醒: 诗歌风格是诗歌整体风貌,可以是诗人的一贯风格特色上,也可以是一首诗的风格特点上,包括形式上的特色,包括用词用句,意象选择,意境创设;也包括思想感情的特点,甚至包括表现思想情感的方式方法。
静悟自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2年全国大纲卷)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11年安徽卷)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13年山东卷)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 河 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静悟自测参考答案
(一)1、第一、三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趣。
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二)1、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意对即可)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意对即可)
(三)(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高考复习诗歌之诗眼 篇7
第155题(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题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答案 8.C 9.B 第156题(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题目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第16~19题。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往!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16.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17.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
C.夸张 比拟 D.夸张 借代
18.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19.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
答案 ①
②16.稼轩 17.B 18.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
19.“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意思对即可)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意思对即可)
第157题(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京皖蒙卷)题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鸟 鸣 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答案
【高考复习诗歌之诗眼】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11-14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09-03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如何复习10-15
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知识梳理01-07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一轮复习用)01-11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1_201202070946408410-23
复习复习参考高考综合01-16
地理高考复习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