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构建

2024-07-16

价值观构建(精选12篇)

价值观构建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3年的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刘赐贵局长在报告中分析了海洋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做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强化海洋行政执法”的工作部署。

中国海监总队作为维护海洋权益和履行海洋行政执法的机构,是保障国家蓝色国土、规范用海秩序、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责无旁贷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开展海监人核心价值观研究不仅是对“建设海洋强国”宏伟目标的思考探究,也是对海监机构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财富的总结提炼,更是对近年来海监文化建设系列成果的进一步聚焦深化,能够坚定海监人的共同理想信念、范导海监人共同行为准则、推进海监机构发展和组织创新、促进海监机构内外和谐。

1 海监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构架

(1)海监人核心价值观是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海监机构肩负着依法维护海洋权益的神圣使命和监督管理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职责,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海监工作目标的实现、核心价值的建设统一起来,在两者的相互联结中促进其共同价值的实现。因此,构建海监人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固化的载体,也是海监人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

(2)海监人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海监成立15年来依法履职的提炼总结。中国海监总队党委书记、常务副总队长孙书贤指出:中国海监自1998年成立至今,始终坚定不移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海洋工作的方针政策,全力以赴地实施我国管辖海域定期巡航执法,履行海洋环境保护执法、海域使用管理执法职责,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加强执法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实现海监执法科学化、规范化,全面推进海监队伍准军事化。全体海监队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海监精神,为维护和捍卫我国海洋权益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海监已经成为我国海洋执法战线上的坚固盾牌,正在为保护我国海洋资源和权益,保障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这些都是培育海监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3)海监人核心价值观是对海洋先进文化的聚焦和浓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海监人核心价值观直接反映了海洋文化的精髓和本质,是建设先进性海洋文化的基础和宝贵的精神资源。构建海监人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已经取得的思想文化成果,传承精神内涵,渐进地吸纳养分,并体现先进性、时代性和可持续性。

(4)海监人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海洋决策战略方向的引领。面对严峻的维权形势,海监人核心价值观这个独具海洋特质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对于制定适合我国海洋维权工作的最优化战略模式以及拓展海洋空间的发展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新形势下,海监人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吸取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理念,帮助海监人树立先进政治意识,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战略地位,扩大国际海洋领域的政治和外交发言权;树立先进海防意识,确立海洋国土的观念,坚持捍卫国家主权,保卫领土完整,保障国家海洋利益安全;树立先进开发意识,确立海洋经济是国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的观念,坚持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同步进行,为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注入发展动力。

2 海监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

综合文化底蕴、现实意义和发展要求,海监人核心价值观应当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即忠诚维护国家海权的宗旨意识、依法行政的法治意识、科学求真的发展意识、坚韧不屈的奋斗意识和诚朴博毅的人本意识。

(1)忠诚维护海权的宗旨意识。就是要明确忠诚守卫蓝色国门的职责定位,必须时刻把党、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国维权尽职尽忠。充分认识到维护好海洋权益就是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就是为维护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建设海洋强国作贡献,要坚持和巩固海监船机在我管辖海域常态化维权巡航执法,做到体现管辖、宣示主权、态势可控;要推进权益维护法理和对策研究,深入开展热点问题专项研究和对外宣传。

(2)依法行政的法治意识。作为掌握社会公权的执法部门和维护海洋开发秩序的公器,海监机构必须把依法行政作为海监人的职业操守,以“海盾”“碧海”“护岛”专项执法行动为抓手,不断提升海域使用执法效能,加大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深化海岛保护执法,强化海洋行政执法,严明法纪、秉公执法,努力为众多守法的用海单位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更高的审批效率,保护海洋行政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发展。

(3)科学务实的发展意识。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是做好海监工作的必由之路。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与时俱进加强维权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安全,不断拓展和深化维权斗争准备,加强高新技术装备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海监人才,全面开展信息化条件下海洋专项执法常态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海监力量体系。

(4)坚韧不屈的奋斗意识。海洋事业的大好局面是由代代海洋人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得来的,做好海监工作更是需要坚韧不屈的品质,要始终具有劈波斩浪的斗志、不畏艰险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5)诚朴博毅的人本意识。诚朴博毅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海洋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对内讲求人文关爱、团结协作,对外讲求诚信执法、文明服务,努力创造海监机构内部相互协作、同舟共济、充满生机的和谐氛围,推进地方海监机构与军队、海事、海警的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 海监人核心价值观建设中需要处理的关系

(1)建设导向上要处理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海监人核心价值观是在海洋执法机构范围内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价值取向上就有唯一性和先进性。建设海监人核心价值观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坚持先进性与多样性并存的基础上,强化和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最大限度地达成思想共识。

(2)建设内容上要处理好精神培育和物质实践的关系。建设海监人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之指导海监工作发展的物质实践。因此,海监人核心价值观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领域,更要贯彻于海监工作的各个方面,需要在海监维权执法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在海洋事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共进中不断弘扬。

(3)建设模式上要处理好“柔性”与“刚性”的关系。海监人个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由自发走向自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核心价值观建设模式的选择上必须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努力形成内外并重、刚柔并济、多种手段并用的综合建设模式。

4 推进海监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途径选择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海监精神,强化海监执法工作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凝聚海监人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海监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共同理想信念的构筑关键在感召教育。要深入开展国情和海情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孕育于海洋事业建设实践的海监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海监人主流价值观。

(2)与时俱进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主流价值的主导力和统领力。思想政治工作是引导群体行为、形成主流价值的重要方法。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巩固海监队伍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的活动成果,充分发挥在维权巡航执法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的表率和标杆作用,形成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构建适合海监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度、辐射面和实效性。

(3)推进海监先进文化建设,强化海监先进文化的激发力和引导力。海监先进文化建设为海监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氛围。要牢牢把握海监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导权,坚持正确的文化建设导向,以央视、新华社和《中国海洋报》等重要媒体为平台,做好海监维权巡航执法新闻宣传和纪实报道工作,精心营造有关海监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氛围,大力宣传体现海监人核心价值观精神的思想观念,激发广大海监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职业精神和维护海权、依法行政、文明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4)构建海监人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构建海监人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需要海监人齐心协力,共同参与。要把海监人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海监行政机构管理结合起来,建立领导责任机制,把海监人核心价值观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同中心工作齐研究、齐部署、齐落实、齐检查。着重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如,政治部门应加强对海监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丰富理论和实践内容;新闻信息宣传部门应拓展和创新海监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途径和载体,营造有利于建设海洋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舆论氛围;海监基层船队党组织应强化对广大党员进行价值引导和行为指导,注重建章立制,强化海洋法律法规、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等对海监工作的保障作用和约束作用,使得“尽忠维权、依法行政、科学求真、坚韧不屈、诚朴博毅”的标准成为广大海监人共同行动指南。

5 结束语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海监事业前进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核心的力量都来自于被广大海监人所认可、接受并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共同理想信念。海监人核心价值观既是发展海监事业的引航明灯,也是创新海监工作的动力源泉,同时还是强化海监队伍建设的黏合剂。我们强调以海监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激发海监人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范导海监人共同行为准则,力争使中国海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中的一支饶勇之师、睿智之师、实战之师,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海洋文化宝库、建设海洋强国而献睿智之策,行务实之举。

价值观构建 篇2

●构建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基于六个因素:政治性、崇高性、时代性、功用性、民族性、普遍性。其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使命、忠诚、纪律、牺牲。使命是核心,忠诚

是前提,纪律是条件,牺牲是要求。

一支军队要保证拥有高昂的战斗精神和强大的战斗力,必须懂得其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因为军人的一切行为,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所持有的核心价值观。缘此,确立和奉行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履行历史使命至关重要。

构建当代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履行历史使命的要求

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和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核心价值观是无形的,并且不具有强制力,但当其一经行为主体所接受,就会进入无意识,进而形成内在的左右行为主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

以往我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并没有人告诉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尤其是战争年代官兵接受的教育并非以核心价值观的名义展开,我们这支军队仍然拥有高昂的战斗精神和强大的战斗力,为什么今天要提出构建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应当说,这是由军队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时代要求决定的。

第一,时代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影响,军队使命任务的拓展,决定着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从思想建设与精神铸造的角度认识问题,我军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在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如何塑造主流精神;另一个是军队的使命任务有了新的拓展,要保证高标准履行好使命任务,必须在提高硬打击能力的同时,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这无疑需要具有包括理想信念在内的核心价值观作支撑。

第二,受众认知能力与认知规律的发展变化,推动着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人的认识总是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直至成为自觉。战争年代由于官兵的文化水平低,他们对政治理念的理解和接受主要源于身边人的言传身教。今天,在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官兵接受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普遍增强的情况下,惟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强化理性指导,才能产生不竭的精神力量。

第三,精神塑造的基本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要求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一种思想或精神要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并发挥行为导向作用,从方法上讲,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到以内涵清晰、通俗易懂、简明易记、恒定不变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强调构建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正是为了更加突出地发挥其价值功能,进一步激发官兵战斗精神,更好地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我军与西方国家军队的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同特征

世界主要国家的军队基本都有清晰的核心价值观。相比较而言,美军更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甚至军兵种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比如著名的西点军校是“责任、荣誉、国家”。这些核心价值观都是他们教育训练的内容,以促进官兵品格的形成和战斗精神培养。又如,法国军队强调的是“纪律、忠诚、献身”,印度军队倡导的是“克制、自尊、守纪、集体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为军队履行职能服务的,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将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政治性内容以爱国、爱制度和爱生活的方式反映出来。西方国家军队所灌输的政治思想一般不是通过政党政治来体现,而是通过爱国、爱制度、爱生活方式来体现。第二,核心价值观中充斥着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西方国家的军队大多实行职业化,因此他们认定职业道德的培育是核心价值观得以形成的基础,相应地从职业道德层面作了大量的行为规范。第三,将宗教理念纳入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借助宗教信仰来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是西方军队普遍的做法。如美军信教人数高达95%,美军在其武装部队成员的行为准则中清楚表明:“我相信上帝,相信美利坚合众国。”

虽然过去尚未提出核心价值观的明确概念,但并不意味着我军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核心价值观。我军长期坚持的具有核心价值观特质的基本内容,集中反映在宪法、法律和我军政治工作条例所规范的我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之中。包括:“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始终不渝地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等等。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与每一历史时期的具体任务紧密相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从我军成长史中会清楚地看到,这支军队的核心价值与党确立的奋斗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党的任务就是军队的任务,党的价值追求就是军队的努力方向。而核心价值观直接反映于阶段性任务之中。第二,政治理念

主导核心价值观的走向。如红军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时期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是以阶级仇、民族恨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生态。第三,突出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以自我牺牲和局部牺牲来换取全局胜利。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也

与我党我军的价值观念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的价值观念就是为人民服务,党绝对领导下的以实现党确立的奋斗目标为宗旨的人民军队,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无疑与党完全一致。

当代中国军人应有的核心价值观

将一个集团所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按照简洁、清晰、易记、深刻和思想容量大的原则抽象出来,构成核心价值观,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不是缘于以往有没有清晰的提法,或有没有思想积淀,关键在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什么理念之上,只有弄清了这一点,原本积淀下来的思想或精神实质才易于把握并抽象出来。笔者认为,确立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满足六个基本要素。

政治性。军队是上层建筑的范畴,维护的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军与西方国家的军队相比较,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政治素质要求更高,一直是将自己定位为“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明确规定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此所决定,在确立核心价值观时一定要把党的政治理念反映进来,惟此才能保证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崇高性。由于核心价值观属于主流社会倡导的精神世界最根本的范畴,同时军队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使命的履行必须是甘于付出鲜血和生命,因此,没有崇高的奉献与自我牺牲精神,仅仅遵循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与利益最大化原则,将无以获得坚强的精神支撑。因此,要保证确立的核心价值观足以支撑这种牺牲,就必须把崇高的精神因子注入到核心价值观中来。

时代性。核心价值观调整和解决的是单个人或集团最本质、最持久的精神内核,这就决定了确立核心价值观不应拘泥于时期性目标和任务,而应着眼于军队的根本职能和本质特征。尽管如此,要保证我军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性并发挥作用,显然需要着眼一定时期内执政党赋予的使命任务,即要将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反映到核心价值观中来。

功用性。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为实现政治任务服务的武装集团,我们不可能还有超出国家和民族利益之外的独立任务,这支军队唯有坚持其功用性,定位于功用性,服从于功用性,才能自觉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

民族性。每个民族都存在着特有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积淀。一种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必须建立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上。这一点相对于文化传承久远,精神积淀深厚的民族来说更重要、更突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道德品质十分突出地存在着,这就是义,是杀身成仁,是为国忘我忘家。因此,涌动在民族血液中的优秀文化因子与精神特质,应当在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中反映出来。

普遍性。在整个人类文化中最富特点的一脉即为军事文化,而军事文化并不独享于单一民族,尽管民族间存在差异。可以肯定,所有军队对勇气和牺牲等精神要素的需求都很高。所以,构建我军的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吸取世界军队建设史上积淀下来的能够为我所用的优秀精神因子。

基于上述分析,当代中国军人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使命、忠诚、纪律、牺牲。使命与忠诚解决的是身份定位,纪律和牺牲解决的是如何实现这种定位。进一步区分,使命是核心,忠诚是前提,纪律是条件,牺牲是要求。

使命。使命意识是我军与西方国家军队的重要区别所在。西方国家多不从政治的角度赋予军队任务,从政治意义上延伸出来的“使命观”,只能属于我军这样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而我军长期以来坚持的就是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目标为目标,并用实践证明了它的真理性。这就决定着使命意识必须是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职能任务在内涵外延上都发生了变化,即努力做到“三个提供、一个发挥”。但我军的性质没有变,使命意识必然也不能变。广大官兵只有确立起使命观,内在的精神诉求和精神动力才会持久不断地产生出来。

忠诚。任何国家都强调军队的忠诚,甚至把忠诚与否作为鉴别一支军队及其成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但忠诚于谁和如何实践这种忠诚,在不同的军队差异很大。西方国家的军队所讲的忠诚,虽然其核心是忠于国家,但在要求上更多地表现于职业道德的范畴,为了保证实现这种忠诚,甚至把宗教精神灌注其中。我们所讲的忠诚,则是一个政治内涵更加丰富,涉及内容更加广泛的概念,比如我们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这种忠诚并不仅仅表现为概念的调整,而是基于我军的成长历史、国家的政治制度、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途径诸因素之上。

纪律。纪律是军队的生命,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证,历数古今中外的军队发展史,无不把建立和执行铁的纪律作为建军的重要原则。将纪律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除了是军队建设基本规律的要求,也有着独特的政治内涵。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亲自制定了后来发展为我军优良传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应当认识到,制定什么样的纪律,并不仅仅表现为集团的行为规范,还反映着集团的政治理念,因为向谁执行纪律,纪律维护的是哪个集团的利益,纪律要达成什么样的政治目的,在不同军队有着不同的反映。我军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把纪律作为核心价值观来看待、来遵循,严格地用纪律约束自己,才能保证我军的政治品质与努力方向,才能做到军令如山、令行禁止、一往无前,并在纪律束约下敢于和乐于作出牺牲。

学校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篇3

我校是在无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背景下诞生的一所九年一贯制新校。学校设施先进,办学条件较好。但是学校是由三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合并而成。学校年级跨度大,师生人数多,师资水平一般,生源结构复杂,办学整体水平低。如何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在学校文化的视野之中,确立主流思想与核心价值观,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从时代主流价值观中找寻文化的基因,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寻根,从学校的校本实际中找寻个性。在近两年的探索与思考中,我们发现学校校名“凤翔”,寄予了政府和人民对教育的期待、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凤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谐观念的产物。一方面,它是一个“二合一”的对立统一体,雄为凤、雌为凰,表示阴阳调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多元和合体,是在鸟图腾的基础上,融合原始时代多个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征,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在中国文化中,凤凰形象不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凤凰“五色”后来就被看成是维系古代社会和谐安定的“德、义、礼、仁、信”五条伦理的象征。

为此,我们校园文化的基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本是“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核是“仁爱”,以“和”为实现渠道。这样,我们就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或学校哲学——和合。追求“和”教育就是我们的主流思想。或者说,我们今后追求的教育品牌就是“和教育”。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样,其主流精神必须满足国人的两种基本精神需求,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在其价值理性上,我们的追求是:“和”的包容品性;“和”的人文情怀;“和”的博爱精神;“和”的伦理品质。

在工具理性上,我们确立这样的三个维度:和融的人际关系;和乐的课堂情态;和美的校园生态。

在理性精神的护佑之下,思考学校实践,我们既有形而上的关怀,也有形而下的实践架构。

“和教育”的形而上的价值关怀是:教学及教师发展上的和而不同;学校管理上的位育中和;学校文化的惠风和畅。

“和教育”的形而下的学校实践框架:和生取向的教学文化;和立取向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和达取向的教育领导。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

利用价值管理构建科技价值体系 篇4

关键词:科技价值,VM/VE,综合评价系统,功能分析

0 引言

VM/VE(价值管理/价值工程)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主要在企业管理领域,对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研究较少。同时,VM/VE总体上还未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忽视对理论基础研究,尤其对价值体系构成、价值形成等一系列理论基础问题缺乏系统研究;而且已有的VM/VE研究没有充分重视科技价值在价值管理中所起到作用,更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科技价值体系,使VM/VE无法充分体现对于对科技价值的管理、推进与提升。

我国科技投入和成果很多。以广东为例,2007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9.1万人,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630亿元,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约375亿元。全年省级科学技术奖拟奖项目29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80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33项,应用技术成果442项,软科学成果5项;全年申请专利量102 449件,其中发明专利26 692件,专利授权量56 451件[1](数据来源:200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网站);但很多成果束之高阁。如何实现科技的共享,发挥科技成果作用,使科技成果转化而为公共服务,提升科技价值,促进经济转型,是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和广东省现状,利用VM/VE原理,界定科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和延伸价值,并对科技价值进行价值分析,以促进科研向优秀水平看齐、促进科技发展,并规范决策过程,促进相关职能部门对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管理。

1 构建科技价值综合评价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科研项目增加,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队伍扩大,社会竞争加剧,科研管理任务越来越大;对科研人员素质、科研项目和水平评价及评价标准制定等仍存在不少困难。本文将分析科技价值体系并构建立可评价的指标体系,希望能的所帮助。

(1)有利于研究团队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评价,认清研究团队自身水平、改进方向,分析其他研究团队优势及研究发展方向,进行横向比较,发现自身不足,改进薄弱环节,从而提高科研工作整体水平。

(2)促进课题组自身的改进和创新。根据指标体系各功能评价,科研负责人按照评价指标衡量各方面工作,指导并激励研究人员按照评价指标要求改善管理。质量管理工作就是建立一套规范,企业进行对照和评价,找出差距不断改善。构建科技价值体系目的就是建立一套规范,促进科研实现高价值目标。

(3)有助于促进政府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政府职能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若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做到规范化和科学化。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科技价值评价体系,有助于政府职能部门对科研工作的管理。

强调价值管理,强调创新,从各方面、多角度、按层次建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指标体系,既可为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科研项目提供新的工具,又可促进课题组自身内部管理,促进科研项目提高和创新。

2 科技价值的内涵和体系

科技价值作为价值的一种特殊形态,科技价值体系是由各种表现形式构成的系统[2],可归纳为科技的基本价值及科技的延伸价值两大部分组成。

(1)科技的基本价值。包括两方面:其一是,科技研究本身的科技成果,如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和专利等。当然,有些研究虽然不能马上转变成应用成果,但能起到成为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而现在很多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就是缺少科技孵化器或平台。其二是,考量能否对科技转化起到促进作用。科技企业的创业过程是伴随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一般把成果依次分为四个阶段:原理成果阶段、模型成果阶段、工业成果阶段和成熟成果阶段。根据成果发展规律,原理成果阶段和模型成果阶段在科研单位和高校能够完成,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成果;关键是工业成果阶段,即如何转化问题,转化难问题主要在这一阶段;到了成熟成果阶段可以直接交给企业,由企业接过来就可以做了。

工业成果阶段是一般人不愿意做的,孵化器就是做这个工作的。对于学校和企业,若没有能力推进成果转化,就需要借助外界的孵化器,使成果渡过工业成果这个困难阶段,进而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故孵化器是加速高科技企业或高科技项目产业化发展能力的机构,成果发明出来了,要使之在产业中能够使用。2007年广东省专利授权量56 451件,但被企业买走的还不到1%,比例非常低。通过孵化器就是要提高这个比例。

(2)科技的延伸价值。包括基础性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性研究虽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也不能起到孵化器的作用,但谁也不能轻视基础性研究的重要性,它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源泉,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依赖于基础性研究,才能更好地进行应用与发展。基础性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形成学科基础、形成新理论和形成新方法。

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下列要素组成:团队合作、同行认可、人才培养及高质量论文等。一个合作良好、分工明确、又有一定梯队的柔性团队,能够延续不断地对问题进行更为深入、更为广泛的研究。科学研究中的人才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研究梯队形成中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研究力量。论文一是作为研究的总结,二是使后人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研究。同行认可程度,反映了研究是否得到普遍关注,并形成引导学者进行更加深入研究的态势。如果一个好的选题,其前期研究不能形成社会研究的热点,不能形成大家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那么这种先期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原因有三,一是可能研究方法或研究思路不太正确,无法让其他学者继续深入地研究;二是研究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引不起学者关注;三是需要的学科基础或者前期研究比较艰深,妨碍了更多研究者参与。因此,同行认可程度能够反映出一定的延伸价值和研究的可持续性。

3 科技价值体系的功能系统图

构建科技价值体系,是从方法论的层面上对价值管理进行研究。通过价值管理的工作方法,谋求能对科研项目建立一个评价与管理模式。根据上节分析,我们选择科技价值体系作为应用价值工程的对象,以提高其价值。

具体来说,对于一个科技项目价值体系,进行功能分析后,进行功能整理,可画出功能系统图[3,4]。如图1所示。

总功能:科技共享(F0)

分功能:转化成果(F1),成为科技孵化器(F2),进行基础性研究(F3),可持续发展能力(F4)。

相应的子功能:形成新工艺(F11)、形成新方法(F12)、形成专利(F13),形成产品(F21)、促进产业转化(F22),形成学科基础(F31)、形成新理论(F32)、形成新方法(F33),形成合作团队(F41)、获得同行认可(F42)、进行人才培养(F43)及产出论文(F44)。

图1中:F0为最上位功能,是总目标,称为一级功能;F1、F2、F3、F4称为二级功能;F11~F44则称为三级功能。以此类推,根据对象还可以逐级再细分下去。功能级别多少取决于评价的对象的复杂程度。

而功能F11~F44在末端,都称为末端功能。在功能系统图中,上、下级功能的关系是:上一级对于下一级称为目的功能,而下一级对于上一级则称为手段功能。处于并列关系的各手段功能,与其上一级目的功能构成一个子系统,称为功能领域或功能区域。如图1中二级功能F1与三级功能F11、F12、F13三个并列的手段功能构成一个功能领域;二级功能F2、F3、F4也有各自的子系统。

4 科技价值体系的功能价值评价

功能价值评价是从经济角度评价为实现某一功能目前实际所花费用的有效程度。价值大小计量公式:

上式中:F为功能评价值;C为功能或功能区域的目前成本或成本指数;V为功能的价值或价值指数。

FI为功能评价系数;CI为功能或功能区域的目前成本系数;VI为价值系数。

对于科技价值体系,其功能不仅是客观功能、物质功能,还要评算主观功能和精神功能,我们很难用确切的一个功能评价的数值来表征,故一般用后一个公式来进行评价,采用评价系数的方法。

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如有ABCDEF六个项目,对它们进行功能评价,可用0—1法进行两两比较,虽然表示不出具体功能值,但哪个项目功能更好一些是比较清楚的,若一个功能比另一个功能好,我们用1比0表示,如表1所示,六个项目,两两比较,各自得分,除以总分,从而确定它们的功能评价系数FI。

0-1法比较粗糙,也可以用0—4法,进行两两比较,若一个功能比另一个功能好很多,用4比0表征;若好一些,用3比1表达;若两者差不多,用2比2。如表2所示。

也可以用多比例评分法或环比评分法等进行功能评价。

对于成本,可以直接用课题经费来表征成本。为了具有可比性,用年均成本进行比较,根据每个项目每年科研费占整年经费总数的百分比计算成本系数。如这六个项目,年均经费为10万元,10万元,8万元,5万元,5万元,2万元,共40万元,则成本评价系数如表3所示。

根据功能评价系数与成本评价系数之商,确定价值系数,如表4所示。

通过功能分析和功能评价,对项目的整体及其组成活动的功能价值进行分析计算和评价,选出价值低(一般来说远远小于1)的项目且成本改善期望值大的项目,作为重点改进对象。如E项目和F项目,这两个项目相对于经费来说,它们的功能显得较弱一些。而经过评价,项目团队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弱点,对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增加其功能。对于C项目,因为年成本比较高,价值系数相对比较弱一些,也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也有较大提高价值的空间。

科研项目一般不是一年期的,即使是一年期的,后续也有相关的研究项目。我们根据薄弱点进行方案改进,然后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更多价值更高的项目实现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和实施。创造性思维有许多具体的方法,比如头脑风暴法等。先进优秀的项目实现方案的提出,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价值工程是一个依赖于集体智慧的活动,项目的所有组成人员都要对项目实现方案集思广益,提出更多合理的且价值更高的项目实现方案。这些修正方案可以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加以应用、验证,再进行价值分析。

5 结束语

以上方法可以反复实施,并且既可以直接对总功能(科技共享)的价值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某一分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价,还可以对某一子功能,继续往下细分,对其进行价值评价。

通过价值工程/价值管理的评价方法,可以对科技项目的价值从多个角度利用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可以横向比较,使原来不具有可比性的科研项目使其具有可比性,便于各项目团队之间取长补短,也便于管理机构对项目进行评估、评价、评奖及控制,同时增强每一个科技研究团队对自己研究能力的认识,也能看清自己在研究方面的弱点和优势,以发扬优势,改进弱点。

参考文献

[1]《200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网站http://www.sts.gd.cn/。

[2]左小德、谭浩邦、梁云:《科技价值体系的内涵及价值经营》;《价值工程》2009(2):77-79。

[3]谭浩邦、左小德:《产业价值工程--工业企业、建筑工程篇》[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58,68,88。

价值观构建 篇5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应适应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市场自由经济本质对审计的定位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审计人核心价值观须通过思想沟通与教育、典型示范、立足窗口服务、打造审计文化、加强栽体建设等工作来宣传和培育。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审计定位;审计人核心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价值观是通过人们日常的习惯、技能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人类的品行和美德。”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也称为“关键信念”,则是指为实现组织使命而提炼出来的,一个组织所拥护和信奉的,指导组织成员共同行为的永恒的准则。它是整个组织价值观体系中能影响和左右其他价值观,并且具有相当稳定性的信念和思想。著名学者柯林斯和波勒斯简洁地把核心价值观解释为“组织的精神和持久的原则,是一套不需要外部调整的永恒指导原则”。审计的核心价值观是审计组织想成为什么、为什么价值而存在的定位,是审计组织生存的基点和灵魂。它告之每一个审计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最高标准。它是一种深藏在审计人心中的东西,决定和影响着审计人的行为方式。审计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有什么样的审计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审计形象。审计人和群众关系问题也与审计价值观密切相关。可以说,新形势下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为社会所瞩目,对社会观念形态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需要明确,市场经济体制对审计人的精神支柱——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要求?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应包括哪些内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审计人定位提出了新要求

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由其定位所决定。我们先讨论经济体制转型对审计人定位的影响。从1992年我们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以来,已有二十年时间了。各个市场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完备的市场体系。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市场是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市场化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离不开市场。可以说,这二十年来,从多轮经济体制改革导向来看,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是其重要目标之一。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秩序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市场并不是不需要经济秩序,市场对经济秩序的要求与计划体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由,要求对各种类型的合法财产加以同等保护。在新秩序创立过程中,审计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审计为社会提供与转型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秩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审计作为政府行政监督部门,其首要定位就是要维护经济运行秩序,促进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没有

规矩就无法有序运行,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制经济,在规范经济秩序方面,审计工作担负着庄严的使命; 其次,审计的另一个定位就是高效。因为无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好,构建和谐社会也好,都有一个效率、效益、效果的问题,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最低的消耗获得最高的效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更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人服务,而效益审计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效益审计可以充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审计的最后一个定位就是人本,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以人为本,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改革的成果。因此,审计更要关注那些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这一定位,偏离这一定位的核心价值观,将会对市场经济秩序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如各单位财务收支、经济利益纠纷、官民腐败等等。审计人面对这些问题,价值观错位将会处置失当,干扰经济秩序。只有符合审计定位的价值观,才是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市场经济要求等价交换,审计要维护这种交易秩序,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互利互惠是其基本前提,自利而不损人是其道德上的必然要求。在执行审计的时候,审计人要站在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立场。既不能因被审计的是达官贵人而通融,也不能因被审计的富甲四方而放他一马。唯有以国家经济利益至上为价值取向。审计人的工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其定位相适应,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是责任。责任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是一个人对待人生和生命环境的态度。负责任的人在自身的自由中行动,除了他的行为和他本人以外,再没有别的能够支持他,减轻他的负担,这个事实就是自由的证据。负责任的行动发生在义务中,这义务给予他自由,给予他完全的自由。同时,负责任的行动完全发生在相对性的区域内,发生在无数视角里,每一种特定的现象都在其中出现。社会在发展,责任内涵也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赋予责任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负责任的大国,负责任的政府,负责任的公民——中国审计以更加鲜明地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

二是忠诚。审计是维护国家经济运行秩序的政府行政监督部门,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权中具有重要地位。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审计人必须忠诚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忠诚的基本内容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事业。这是方向问题,也是路线问题,不能动摇。审计署署长刘家义同志指出:忠诚体现在审计工作上,就是对审计法律法规的忠诚,坚持依法审计不动摇;对审计事业的忠诚,就是忠于审计职守;对审计发现查处问题的忠诚,就是“不夸大”、“不缩水”,忠于客观公正。在原则面前不弯腰、不屈服,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向不法之人、不法之事说“不”,忠诚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为国家公共财政“守好库、看好钱。”由是观之,忠诚是审计人价值观的方向要素。

三是清廉。亦作“ 廉洁 ”。谓不贪财货,立身清白。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历史证明: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微。历来清官受人颂扬;污吏遭人唾骂。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如“公生明、廉生威”,“自律不严,何以服众”等大量廉政格言警句,涌现了一大批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廉吏,产生和创作了许多广为传颂的廉政故事、诗歌等艺术作品,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开展审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审计人要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

四是依法。中国要建设全面的小康,就必须依法审计,同时依法审计也是当今社会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依法审计的目的是保护干部本身,更重要的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审计是为人民服务的切实保障。中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只有依法审计才能体现“人民权力人民用”,“赋予权力为人民”的宗旨观念。人民需要审计机关,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保障,人民授权审计机关行使权力最终目的是通过管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依法审计是提高审计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依法审计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归根到底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据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法律一旦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不是立法意义上的法律。审计人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维护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原则,依法审计是将着眼点放在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基本保证。

五是独立。对于任何行业的审计,通常是按照目前我国公认的制造业的审计程序严格的审计下去,一字不差。但就目前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其实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审计目的,各自的设计重点应该是不一样的。从审计效果方面来看审计效果不只取决于审计人员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还涉及审计人员的客观、公正、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等;从审计准则的遵守形式来看,既要保持独立审计,还应该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具有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合理、严密的专业判断等。因此,独立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必要条件。

六是奉献。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活着为自己还是活着为他人?这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曲《爱的奉献》之所以能久唱不衰,是因为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奉献与索取是矛盾的,一心索取的人,贪欲永远得不到满足,再者,没有别人的奉献,自己又能索取什么呢?奉献是不计报酬的给予,是“有一分热放一分光”,是“我为人人”。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种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因

为有人奉献,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才会不断前进。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长。审计机关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人人生价值的奉献性。奉献是审计价值观的职业操守要素。坚持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善谋为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都是需要奉献精神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除了具有普遍性,在各职业范围内还存在特殊性。对一般人而言,利已而不损人是最普通的行为规范,而对审计人而言,则在此基础上,还要强调一个利他的要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要舍已利人,这是审计人强调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的。

以上六个要素均具有与市场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基本属性:

第一维护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利益纠纷是最复杂的,这些有可能导致社会局部失序而影响他人的经济利益,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不能因为自利而损害别人的利益,因一部分人的经济利益诉求而影响所有人对平稳和谐社会经济秩序的追求,只有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了,市场经济才能平稳。审计人负有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责任,这就必然要求以公正为价值追求。

第二指向公共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这几个要素,对审计人来说是价值观,对社会来说是一种产品,无论哪种类型的市场主体,都需要获得包含这些要素的基本的公共服务。

第三顺应市场经济内在的平等要求。审计人和群众之间人格对比关系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明的变迁,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打破身份的壁垒,审计人热情服务,严格执法,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诚心为民,有利于市场健康运行、蓬勃发展。这些都在说明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其职业品格和人格的可信赖性。

第四适应效率的要求。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这些价值观体现了较小的供给成本,而有较大的产出。不搞神秘主义,阳光审计,反而大大减小了执法成本,提高了审计执法效率,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提高了公信力。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内涵,体现了最小化成本,最大化产出的经济理性。

三、采取有效途径,推行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 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和现代社会特点,可以采取以下途径来推行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

(一)通过思想沟通和教育达成共识

通过教育方式引导审计人理解审计的责任和使命,理解职业荣誉感的来源和基础,进而确立核心价值观,切忌行政命令、灌输式教条式地做思想工作,再有群众的认识和思想观念也要调整转变。审计队伍形成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价值观体系,有一个审计人和群众思想发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审计人自觉,大众理解。所以要通过思想教育达成共识,这就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二)剖析典型,析理育人

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作为生动、鲜活的教材,以事说理,以理服人。在各基层单位选取先进典型进行价值观教育,形成先进带后进,共同创业的

氛围。对违法违纪的现象深入剖析,引导审计人分清是非,区别荣辱,坚定理想和信念,牢守精神防线。宣传好的经验、好的作风,通过宣传,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理论氛围,完成核心价值观塑造任务。

(三)立足窗口服务,塑造核心价值观

审计的价值观养成应立足于岗位。大多数审计工作人员都工作在基层一线,是审计的窗口。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也是对工作的要求。审计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都关系到审计的形象、人民公仆的形象。在窗口服务中养成的价值观既体现审计人对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又融注了审计人对工作的热爱,也最能持久。

(四)打造鲜明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审计文化

文化以价值观为核心。文化和价值观同源同流,以文化建设来弘扬核心价值观,营造一个是非分明、以现代文明为舆论导向的文化氛围,无疑有顺水推舟之效。同时,价值观的六个要素源于当代审计的定位,审计文化因之也有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追求,且审计文化的特点是基于岗位的行为文化,有利于凝聚和调动广大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更深层次地塑造核心价值观。

(五)加强栽体建设

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需要有多种载体形式加以表现、升华和融化。不论是哪一种价值观,没有其相应的物质承担者,没有其特定的物化形态的东西作为载体,都无法存在和传播。因此,在审计人价值观构建过程中,要以“弘扬正气、沟通群众”为主线,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通过一些物化的行为“以物示意”,加大审计人价值观的辐射力。

(六)注重媒体沟通

审计人应真诚、正确面对媒体。放下架子,经常与媒体沟通,通过他们多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扩大审计人价值观的影响,用独具特色的审计价值观主导和展示新时期审计人的良好形象。由于肩负公众责任,审计工作人员本身就是公众人物,还需大力培养审计人与外界交往相处的能力,让每个审计人员都学会推介自己、宣传自己的价值观,使每个审计人都成为审计机关的形象大使。

总之,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审计工作人员,为了给市场提供一个友好、健康的环境,我们要恪守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核心价值观,提供高效的服务,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浅谈构建践行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 篇6

关键词:审计;核心价值观

一、构建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动因分析

(一)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是“观念”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部分,柯林斯和波拉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将其定义为:“核心价值观是固有的、不容亵渎的,是不能为了一时方便或短期利益而让步的”。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就是恪守了这一固有的、不容亵渎的价值观念,将其渗透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深入到员工内心深处,并外化为员工的行为及习惯,从而影响企业的规划和制度,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

在当前我国社会,审计干部作为国家公务人员,物质生活能获得稳定保障,大多数接受过良好教育,职业性质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敏锐的社会视野,从需求层次来说,在逐步由社会需求向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转变,这一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需要建立共同的目标以获得理解和尊重,因而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实现上述需求转变的最好纽带。

(三)构建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外在需求。

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转型引致心理危机及信仰危机的发生,社会治理与个人修养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对于国家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二、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一)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影响和支配一个人为人处世行为的准则,它就像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正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那样:“价值观是通过人们日常的习惯、技能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人类的品行和美德”。同样,一个系统、一个组织也需要有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

(二)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当前,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肩负着推动国家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其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最终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国家审计的正确发展及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正确的审计价值观为指引。为此,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较好的诠释了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计系统的具体实践,包含着先进的审计理念、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清廉的文明形象。

三、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审计文化

(一)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加强人文熏陶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忠孝、仁义、道德、诚信、厚道、宽容、务实、勤劳、和谐、知恩图报、先天下之忧而忧等等,有学者总结其大概为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强调“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二是注重人的内在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是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如“精忠报国”和“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忠孝文化。

(二)集聚社会文化的能量,弘扬时代精神

构建新时代的审计文化,树立和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更应实现道德与法制的和谐统一。因此,必须牢牢把握道德精神和法制精神,树立道德和法制相统一的理念。总之,将德治和法治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审计文化建设。

(三)加强职业文化的建设,重视职业道德

国家审计文化的灵魂是审计核心价值观,通过加强职业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结合职业道德中关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性等方面的要求,更加清晰、明确地诠释国家审计文化的要义,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塑造审计精神,坚守审计职业操守,恪守审计职业道德。

四、构建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审计干部对审计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审计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审计干部的一种习惯和行为准则,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自觉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增强审计干部对审计文化的认同。

坚持审计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审计文化的价值开发和利用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培育主流精神和基本理念,使其内化为审计机关的共同价值取向,外化为社会各界对审计事业的理解和认同。

一是经常抓审计政治业务修养,强化审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二是突出打造理念文化,确保审计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政治方向;三是注重抓载体创新,讲求审计文化建设的有声有色、喜闻乐见。

(三)加强宣传,提升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通过报刊、内网、宣传手册等多种宣传方式和渠道,提升理论宣传水平,认真宣传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容和精神含义,使每个审计干部明白审计核心价值观对审计团队、对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在实践中践行审计核心价值理念,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升审计组织形象,提高审计的创新力和权威性,促进审计事业全面发展。

(四)加强培训和法制教育,提升审计干部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一方面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对政治理论、社会经济、哲学社科、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加大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重视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专业化标准培训、考核审计人员,培养引导审计人员逐步具备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加大培养符合型创新人才,加快“四手”人才、业务骨干和专家人才的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能,进一步增强审计业务监督能力,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人员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五)加大人文关怀,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情感。

一方面針对审计人员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的实际,从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入手,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人文关怀,帮助审计人员减压、释压,缓解心理压力,创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另一方面切实关心每名审计人员的提拔任用、经济困难、家庭困难等问题,做好审计人员的后勤工作,消除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审计人员能够一心一意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

(六)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审计人员的行为管理。

审计工作要做到依法、科学、高效、有序,必须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则。制度建设是确保审计工作得以健康有序开展的必要保证,是审计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建立完善和创新一系列的审计制度是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审计程序、审计操作等各方面作质和量的界定,用制度这个钢性标尺,保证审计人员处事时坚持原则、客观公正、秉公办事,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维护国家审计客观、公正的社会形象。

价值观构建 篇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读者价值观的偏差在网络行为上失范的体现

据有关部门发布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1.6亿之多。而在高校,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上网的比例超过90%,是绝对的上网主流群体和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目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完善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呈现出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偏差,也体现以他们为主的读者群中的少数人,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中网络行为上的失范。

1.抄袭剽窃。

很多大学生不愿进行独立思考,把网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稍作修改、甚至原封不动地当作作业上交来应付老师。在毕业设计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2.不良信息。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虽然管理严格,但时常也有读者浏览、下载和传播黄、赌、邪信息,很多人对网上不良信息甚至反动信息鉴别力不高,有的甚至还热衷于接受或传播各类不良信息。

3.言行随意。

有的大学生通过聊天工具或网上的交流平台,对他人、学校或某件事情进行谩骂、诽谤、中伤、恶毒攻击,以发泄不满的情绪。

4.非法操作。

有的读者滥用信息技术攻击或破坏他人信息系统,盗取别人的密码、资料。进行这些非法操作的读者多数是出于好奇的心理,很少是出于恶意破坏的目的。

5.认识模糊。

一些读者对网络的道德规范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在虚拟的世界里,注不注意公德无所谓,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馆员的批评教育也采取不理不睬、甚至是不礼貌的态度。

6.过分迷恋。

网络聊天、适当游戏、网上音乐、网上电影、网上电视等,这些本是正规的网络行为,但有的读者常常“乐而忘返”,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聊天数小时、看电影或听音乐十几个小时的读者大有人在。

7.无聊空虚。

当代大学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有的人表现出极度空虚,无所事事,于是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便成为打发时光的好去处。在这里各种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也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读者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1.规范读者的网络行为。

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时很难奏效,而许多做学生工作的领导、教师对网络又不熟悉。因此,学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走进网络,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馆员都有一定的网络基础和技术,可以利用电子阅览室的优越条件,了解读者们的上网情况以及思想状况,从宏观上对网络失范行为进行认真分析,掌握基本规律;也可以通过网络并结合传统的教育方式,规范读者的网络行为。在这方面,我们图书馆馆员必须有所作为。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2.坚定读者的政治信念。

要大力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全面深化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采取更加科学、灵活、有效的方式,组织读者尤其大学生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真正使科学理论植根于脑海之中,达到有效的心理认同,并转化为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从而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3.坚持科学发展观。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广大青年读者尤其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坚持人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人人成才,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以我为本,唯我独尊。每个人都有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又离不开他人与社会的支持帮助。每个人只有始终坚持我为人人的宗旨,最终才能达到人人为我的和谐境界。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求青年读者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思想偏激。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理论学习;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能摆脱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桎梏,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青年人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是牢牢把握人生航向的行动指南。这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素质,也是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倡导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二是加大正面教育和引导力度,大力宣传新时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大学生向先进看齐,加强自律,努力做到知荣明耻、知耻改过。三是积极发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历史意义等的认知,使大学生全方位地接受、理解和践行“八荣八耻”这一重要道德规范。

四、结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贯通、辩证统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指导大学生思想行动的指南。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理所应当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图书馆馆员也要以图书馆为依托,利用电子阅览室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一种新的方式,长期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读者群的网络行为进行定位研究,积极引导广大读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第二课堂”作用。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和深刻变革引起的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读者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其网络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的价值内核,图书馆应从多方面引导广大读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读者,网络行为,失范,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祖钧.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龙岩学院学报,2007(1):115-118.

[2]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36-37.

[3]刘继红,孙新建,陈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7(3):117-119.

构建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导论 篇8

马克思指出, 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 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马克思认为, 消费是社会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 “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 在消费中, 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 直接变为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 被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 生产表现为起点, 消费表现为终点, 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

消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消费价值观既受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与限制, 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

在资本主义社会, 对消费价值观进行操纵与导向的主角是资本主义企业及其代表机构。消费价值观服务于资本的逐利性, 资本主义扩张需要依赖于消费的不断增长, 因而出现了超前消费、“虚假需求”消费, 以及弗洛姆所说的普遍的“异化消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目标, 客观上规定了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要求。作为社会生产的终极目的, 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必须有利于两个和谐发展, 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增长。

二、社会和谐对消费价值观的要求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就是要保持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正义。这样一方面保证社会资源及基础消费资源尽可能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合理地分配, 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社会消费健康有序地进行, 从而推动社会生产顺利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明需求与精神文明需求, 扩大消费品的消费。对最终消费品的消费不是要无节制地消费, 而是要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提倡必要消费、反对枯竭型消费, 这是社会和谐对消费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在基础消费方面, 应该提倡实行适度消费。因为人类个体之间实际的必要需求差异并不大, 亿万富豪与乞丐在每天所需要获取的卡路里、蛋白质总量方面基本是相同的;此外, 基础消费是对资源依存度较高的消费。如果人们在基础消费方面过度消费, 更多地占有一些实际并不必需的资源, 从而使真正需要的人群不能以合理的代价获得这些资源, 这样将不同程度地加大了社会的不公。提倡在基础消费方面适度消费, 就是要改变在资源占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提倡适度消费, 就是要提倡以节俭为荣、浪费为耻, 反对对社会及消费者本人都不利的暴饮暴食、疯狂购物等毫无节制的消费习惯, 反对个人以占有大量闲置不用的住宅、交通工具、高级奢侈品为荣的消费观念, 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社会和谐需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而基础消费方面的富足与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提倡适度消费需要建立这样的消费理念:个人的富裕与成功不是依据个人占有物质财富特别是基本生活资料的多寡来区分, 而是通过精神财富和对社会贡献来区分的。

无止境地追求占有大量消费资源是社会生活物资短缺时代遗留下来的腐朽的消费观。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统治阶级无不穷奢极欲, 据天下为己有, 大量地消耗以致浪费资源。如中国古代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就是人们过分浪费资源的真实写照。当今, 资本主义为了不断扩大市场空间, 将这种奢靡的消费习惯推广到更多的人, 但是仍然未能改变少数最富裕的人群占有世界绝大多数消费资源, 而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贫困者连基本温饱都难以满足的状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 首先就要从消费方面的不公平入手, 使全体人民获得基本的消费保障。

三、可持续发展对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已经遭遇了资源瓶颈与环境瓶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建立与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消费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盲目扩张造成“环境异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可持续增长的模式已经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民的认同。

绿色消费是上世纪90年代在欧州首先发展起来的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它强调一部分人的消费不能以损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 强调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指出, 绿色消费是指“提供服务, 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 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 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绿色消费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获得、使用、消耗或享用各种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或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 更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现代消费哲学和消费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汲取一切人类进步的思想和观念, 所以, 绿色消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消费的消费价值观一方面要求减少消费对资源环境的依存度, 另一方面要求消费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选择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行为, 排斥与反对破环生态平衡、过度剥夺自然资源、造成不可恢复的环境损害的一切消费品与消费方式, 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跨越式发展对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 由于资源与环境的制约, 中国不可能亦步亦趋地按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模式发展, 而必须寻找对环境资源依存度较低的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跨越式发展。1992年中国国家计委就指出:“中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 逐步形成一套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 使人们生活以一种积极、合理的消费模式步人小康社会”。

中国经济增长呼唤着新的消费价值观。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的基础上, 着力培养新的消费热点, 是推动经济走向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文化消费、符号消费、虚拟消费、以感性消费为主要特征的非理性消费是世界消费观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份, 也是对资源环境依存度较低的消费模式。当然, 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

中国具有发展文化消费得天独厚的条件。五千多年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对世界充满了魅力;世界各国文化在这里聚集、碰撞, 不断产生出新的火花。我们不仅要积极发展国内文化消费市场, 还要推动中国文化消费走向世界, 引领世界文化消费的潮流。中国人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也有能力走在世界文化消费产业的前列。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需要培养国民的文化消费观与文化市场, 保护知识产权与知识创新, 培植民族文化产业, 才能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广泛汲取及相互融合。这些, 都仰赖于构建良好的文化消费观。

符号消费长期被冠以奢侈品消费与非理性消费的恶名。而符号消费中凝聚了优异品质、良好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品牌消费, 凝聚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概念消费, 是消费品市场中最活跃、最具恒久吸引力的。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符号消费, 无异于将孩子与洗澡水一齐倒掉。由于具有附加值高、环境依存度低的特点, 以品牌消费与概念消费为特征的符号消费正是中国应该大力培养与发展的消费模式。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优秀品质与文化内涵的中国名牌走向世界市场;要不断创新消费概念, 推动高新科技产品走向市场。品牌消费、概念消费与知识经济相结合, 将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国经济跨越式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拟消费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飞速增长。虽然网络电子游戏等有使青少年沉迷成瘾的不足之处, 但网络经济、虚拟产品、虚拟社区具有低环境依存度、高附加值、低运营成本的特征, 不但推动者现实经济的发展, 也日益成为一种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系。中国不应当盲目地反对虚拟消费, 而应该注重虚拟消费的合理内核, 积极发展虚拟经济。虚拟消费是全球范围内世界各国科技与文化实力较量的场所, 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增长的经济模式, 中国的跨越式增长离不开虚拟经济。

世界消费正在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以感性消费为特征的非理性消费正以其动态的、多变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迅速冲击着传统消费市场。美国学者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认为恰恰是人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会影响到客观的市场, 卡尼曼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 为他赢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非理性消费对现实经济存在着大量的机会与挑战。不应该对非理性消费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而应该区别对待。对于超出个人能力, 无益于消费者自身、环境与社会的非理性消费应当予以控制与摒弃;而有益于经济与社会发展, 有利于科学文化事业进步, 有益于创新及个性发展, 有益于人民生活改善的非理性消费, 则应该大力提倡。

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 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的社会思想体系。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构建, 需要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需要与政策建设、制度建设与宣传教育同时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 应当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始终保持一致, 要从两个和谐与中国国情出发, 在基础消费方面提倡适度消费, 在消费模式方面倡导绿色消费, 并鼓励文化消费、个性化消费、虚拟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观的建立与发展, 在不断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 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地、健康地、跨越式地增长。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2][美]赫伯特·马尔塞斯: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3][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8

[4]刘佳刚刘乐山: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 2006, (1) :85~88

[5]国家计委, 中国21世纪议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年出版

构建现代企业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篇9

有的企业家认为自己可以做这个世界的主宰者, 认为可以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他们唯心, 认为“船没动, 帆没动, 乃心动也”, 认为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 他们完全忽视客观规律的作用, 所以做出了一些荒唐无稽之事。有的企业家教条, 不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不跟随社会的发展, 没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把一些古老的商业想法应用到现代社会, 使得自己的产品不能为人们所需要, 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本文就此从哲学方面对构建现代企业价值观进行一系列探讨, 给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希望企业看后能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 遵循实际客观规律,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以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成果, 透过表面的利润现象看到长久利益, 推进企业稳定持久的发展。

1 对现代企业价值观的哲学认识

哲学是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实践考验、理论考验的正确世界观, 它能给我们的前进道路指明方向,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 我们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 做出正确的选择, 让企业的发展少走弯路, 直接走向正确的道路。我们企业要想正常有序的发展, 也必须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指导,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无数实践检验过的真理, 所以把企业价值观和哲学融合起来, 才能让企业健康成长和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很多企业都在试图以多种多样的竞争方式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以各种各样的竞争手段来获取更大利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一切万物都是客观的, 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 强扭的瓜不甜, 如果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市场资源、扩展企业利润空间, 就是违背客观规律, 最终会遭到客观规律的反击。

现代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科技设备在不断的飞跃, 人们的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 企业想要在今天社会站稳脚跟, 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到这些客观事实, 遵循这些客观规律,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制定“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策略, 以“诚信”为企业的价值核心、“以仁治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使企业拥有优秀的价值观。

2 企业的价值观现状

2.1 错误的盈利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我们有些企业还是没有跟着时代的步伐, 还是像早期的资本家, 以无限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获取更多的企业利润, 不“以仁治企”, 没有仁人道德。前不久才出现一个香港来内陆的女投资者, 同样为了剥夺更多剩余价值, 让劳动者无限加班加点, 导致劳动者工作的时候打盹了, 她看见后大怒, 叫他们下跪求饶。还有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不惜偷工减料, 采用劣质生产原材料, 生产出劣质产品, 或者出现豆腐渣工程, 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 更为严重的还会危害到消费者的生命, 就像三鹿奶粉, 就危害到无数儿童的生命。

2.2 企业的诚信度不高

无数实践证明, “诚信”是企业的立足之根本, 缺乏“诚信”的企业最终是会走向灭亡的, 因为它不符合社会的客观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个企业的稳定发展都离不开消费者, 都需要大批量的客户作为企业的发展条件通过扩大客户群来却企业的发展, 所以想要获得更多的客户, 就必须取得客户的信任, 而客户信任企业的基础是企业的诚信, 所以要求企业符合社会的发展, 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假如企业破坏了正常的市场规律和市场道德, 违反了经济信用, 那企业本身也是受害者, 因为从一个方面来讲, 企业的不诚信会使其失去大批量的客户和客源, 导致企业没有外部支撑而滑坡甚至破产;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 企业破坏了诚信, 就像病毒一样会无限制的蔓延和扩张, 如果A企业被坑而遭受利益受损时, 或者是成为了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时, 为了减少利益的损失, 企业A也许就会转嫁危机, 用同样的手段栽赃B企业, 而B企业知道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陷害企业C, 就像接力棒一样, C再传给D, D传给E……一直延续下去。所以三角债、赖账等不良现象便“流行”起来, 市场交易倒退为原始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状态, 严重影响企业的诚信度, 阻碍企业的发展。

2.3 不惜一切代价以盈利

很多企业都是为了盈利为最终目的, 很多企业家的眼里都有利润二字, 一切以利润为奋斗目标, 为了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 不惜一切代价, 不择手段, 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扩展企业利润空间。就像三鹿事件, 因为有关检测部门检测蛋白质含量是以氮含量的百分比为基准, 所以三鹿就在奶粉里加入有害物质三聚氰胺以增加氮的百分比, 以被检测时还被误认为是高蛋白。这很明显的是在违背客观规律办事, 是在投机倒把, 所以最后也遭受了客观规律的报复, 遭到了所有公民的谴责, 走向了破产道路。

2.4 缺乏企业道德

很多企业家受到利润的熏陶, 丧失了企业道德伦理, 抛弃职业道德风尚, 走向了“行尸走肉”边沿。就像红心鸭蛋事件, 企业家为了鸭蛋看起来更加漂悦目, 使人更有食欲, 居然用苏丹四来饲喂鸭子, 使之生产出非常悦目的红心鸭蛋, 想想苏丹四, 那可是致命的东西啊, 居然拿来给人吃, 看到这些, 实在让人心痛至极, 让我们消费者对生产产品产生巨大的恐惧感。就像这两天网上吵得很火的毒黄瓜事件, 虽然根源还没有找到, 但是本文认为, 这跟商家牟取暴利肯定有直接的联系, 不然为什么我们平时常吃的蔬菜为什么会成为“巨毒”呢?肯定是有些企业家没有尊重客观规律, 违背客观事实去栽种或者采购黄瓜的结果。

2.5 不正当竞争手段

现在社会的迅速发展, 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为激烈,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优胜, 企业家们都各自采取不同的手段的方法, 想要在市场上独领风骚, 所以有的企业家会在外面恶意散布谣言, 诋毁同行的声誉, 以此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就像有人诋毁新疆烤羊肉串有艾滋病毒一样, 由于很多市民没有相关专业知识, 不能辨别是非黑白, 但是为了自己身体着想, 还是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这也是很明显的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

3 构建现代企业的优秀价值观

3.1 更新盈利观念

我们企业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 尊重客观规律, 跟随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制定以人为本的商业策略, 追求商业的人性化, 符合现代人类社会的需求, 在公民心中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创建优秀的口碑, 俗话说得好, “事实胜于雄辩”, 企业要用事实来说话, 根据社会的发展, 符合实际需要, 用“实践”来检验企业的真理存在, 做事要让消费者放心, 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 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度。

3.2 提高企业的诚信度

《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中谈到, 大量案例都证明,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要以诚信为核心价值观, 诚信才是推进企业前进的原始动力和根本动力。现在我们都认识到, 所以不管是钱、权、制度的力量都无法完全保证员工对企业的永久忠诚, 但是企业的诚信却可以确保员工对企业的永久忠诚。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 而是服务竞争、理念竞争、诚信竞争。HP的核心价值是对个人始终保持着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信守对社会责任的承诺, 始终如一, 通过团队共同奋斗, 共同实现目标, 从而推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3.3 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社会, 我们都是本着“生命最可贵”原则, 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只有我们尊重生命, 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满。作为企业, 也要根据今天的发展现状, 制定相对应的发展策略, 在追求利益的同时, 也要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尊重生命, 以人为本, 这样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留住老客户, 培养新客户, 拥有大批量客源, 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立于不败之地。

3.4 树立良好的企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企业要健康有序的发展, 不仅要有法, 也得有仁, 生产对得起良心, 对得起客户, 对得起消费者。不要受到利益的不良熏陶, 要睁大眼睛看世界,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要只看到表面利益, 而是要看到长久利益。生产产品可以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就像三鹿以后, 蒙牛就做了一次消费者去观察蒙牛生产的全过程, 把生产过程对消费者公开化、透明化, 提升了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所以企业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 透过表面现象看时机本质, 着眼于长久利益, 树立良好的企业道德于消费者心中。

3.5 采取正当手段竞争

虽然目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但是企业也不能以不正当竞争方式进行竞争, 这样不仅会伤害他人, 也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企业要采取正当竞争方式, 采用符合国家法律、遵守社会公认的商业道德、信守诚实信用原则的商业手段进行竞争。企业的正当竞争主要以提高产品质量, 改进生产技术, 降低生产等各项成本, 创立企业自己的名牌, 提高信誉来取得竞争的胜利。正当竞争具有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 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技术进步,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效果, 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规律, 因而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鼓励。所以企业要遵循客观价值规律, 树立优秀的企业价值观, 采用正当竞争在市场上独领风骚。

4 结语

总之, 企业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要构建优秀的企业价值观, 需要企业的各部门, 各领导, 各阶层共同作用和参与。企业要从哲学角度对企业价值观的构建进行反思,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 遵循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 透过现象看本质, 着眼于长久利益, 为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让企业迈进一个新台阶, 把企业推进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第一生产力[J].中外管理导报, 2002 (5) .

[2]李苏勤.论增强企业经常性思想工作成效的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12) .

[3]赵芸, 陈康来.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7 (05) .

[4]胡学英.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干部学刊, 2009 (06) .

中小企业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篇10

党的十八大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对于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下是我个人的浅识: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企业的指导意义

1.1 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近年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思想文化交流频繁, 使得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 各种价值观交织碰撞, 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不断滋生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时代要求, 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它反映了国家的发展方向、人民的诉求, 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思想工具。

有许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多余, 每天都在学文件、写心得, 大量的业务工作需要去做,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与业务工作无关的政治学习上, 不如踏踏实实做一些实际性的工作。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 它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通过思想教育可以解决为什么工作和如何更好地工作的问题, 使自己能够确立明确的目标, 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评价标准, 也就能够做到有的放失。没有明确的目标, 只能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工作, 只能机械、盲目地工作, 看不到公司的前途和长远发展, 无法使自己的工作与公司的发展很好地凝结在一起, 也就无法鉴定自己工作的意义, 难以制定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

因此, 一个单位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有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凝聚企业员工的思想, 才能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它就缺少了发展的灵魂, 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将会变得各自为政、唯利是图。

1.2 中小企业的价值观现状

通常企业没有正式提出过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但企业长期以来遵循的“守法、诚信、公正、严谨”的宗旨、“公正严谨、求实重效、科学管理、争创一流”的质量方针、“以优质的监理服务让业主放心, 以优秀的业务素质让业主称心”的追求目标、“业务是公司的今天, 培训是事业的明天”的教育理念、“树尊重员工之根, 铸关爱事业之魂”的管理观念和“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等其实就是价值观的体现。但这些价值观有内容的重复, 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 没有反映出企业的发展方向。所以, 有必要对这些价值观进行整合, 提出适合企业现状和发展的价值观体系。

1.3 中小企业构建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 给我们的行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给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行为树立了标尺, 从而凝聚了全社会的正能量。中小企业在构建核心价值观时, 可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式和层面,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中应设定企业的发展目标, 管理目标和对员工的要求, 需要短小精干, 能够朗朗上口、了然于心。例如“创新、卓越;科学、求实;守法、公正”等, 以此来凝聚公司员工的正能量。

2 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问题

企业没有统一的核心价值观, 职工思想上就无法形成共识, 在一些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有的价值观种类繁多, 难以记忆, 更无法全部付诸于行动;有的价值观只体现在文件中, 缺少对价值观的宣传。所以, 构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解决价值观确立的问题。

2.2 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规划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同时, 规划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 围绕中国梦的目标又提出了具体的“两个百年”目标。企业在规划目标时, 要有长远规划, 也要有短期目标;要对目标有详细的描述, 更要有围绕实现这一目标的计划和办法。企业需要提出自己的梦想, 让员工个人的成长伴随着企业的发展, 让个人的梦想和企业的梦想同步。更为重要的是, 很多好想法和规划需要每代人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

2.3 用人和经营自主权的问题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但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 用人不自主, 终究会形成人员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企业经营不自主, 使得好的想法和规划无法贯彻实施。国有中小企业用人和经营不自主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也使企业核心价值观难以深入实施。

3 如何践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3.1 要加强学习进行引导

价值观只有内化于心, 才能外化于行。企业只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才能使价值观深入人心, 从而指导个人的言行。

3.2 解决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矛盾的问题

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难免要发生矛盾, 有个别人在抱怨企业的“抠门”, 却忽视了企业发展需要。企业给我们提供了工作岗位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我相信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希望企业强大, 不希望衰退。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员工明白:第一, 企业的强大的最终目的是要使自己的员工富裕, 实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共赢;第二, 某些个人的利益为什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应该相信做为员工明白了这些, 当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冲突时, 会做出正确选择。

3.3 公开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预算

企业领导层为揽任务养活企业而绞尽脑汁, 外单位对企业虎视眈眈, 而普通员工却不理解当家人的苦衷。究其原因最主要问题是, 只看到年年有合同额, 却不知企业的开支有哪些, 不明白公司的利润如何分配, 公司的壮大需要哪方面的投入等。我认为有必要将每年的财务状况向员工进行汇报, 让职工清楚公司承担的压力, 共同担负起企业发展的责任。

4 制定周密的规章制度

一个国家的管理靠法制, 一个单位的管理靠制度, 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 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制度是规则, 需要大家共同遵守, 而且是严格遵守。践行核心价值观, 既需要自律, 又需要他律, 制定切实有效的制度机制, 用制度规范引导公司员工的行为, 才能使价值观落到实处。

5 结语

总之,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做为一名企业的员工, 要尊重自己的人格, 珍惜自己的名誉, 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雁过留声, 人过留名, 只有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落实到行动中, 做好本职工作, 尽好本职力量, 真正融入到建设卓越企业的队伍当中去, 才能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完美人生!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中小企业如何构建、培育和践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文章对此进行了思考。

价值观构建 篇11

关键词:社会价值观;公益类电视栏目;情感共鸣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物质的诱惑,很多人忽略了精神与思想的健康发展,一味的追求功名财富,社会中衡量人价值的标准也逐渐模糊不清,在这种错误的价值观的引导之下,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接踵而至。电视媒体人清醒地认识到传播社会正能量,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刻不容缓。

一、公益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原因及现状

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通俗讲法。公益类电视栏目简而言之就是电视媒体人致力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电视栏目。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物质和金钱的渴望愈加强烈,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下降。人们往往通过权力与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在这种错误的价值观的影响下使得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违法乱纪行为增多。然而,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所以公益类电视栏目应运而生,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其次,从电视文艺受众的心理结构来讲,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种类别。公益电视栏目能够通过社会共同力量来满足参与节目者的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随着电视栏目的不断扩充和发展,除了生理安全需求之外,归属与爱的需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大型公益电视栏目《等着我》通过帮助弱势群体寻找亲人、爱人、友人的形式来满足求助者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因此,公众需要能够安抚人心,培养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栏目出现,能够通过媒体的平台看到人性的光辉。

二、公益电视栏目《等着我》传递人间真情,引起情感共鸣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增多,而电视作为目前为止最具有公信力的媒体承担着传递社会正能量,体现人文关怀和引导正确价值观念的社会责任。当电视栏目中的主人公与观众通过某些事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的时候,就是触碰观众内心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是全国首档国家力量全媒体大型公益寻人节目。旨在发挥国家力量,打造全媒体平台,帮助更多的人圆自己的寻人团聚梦。相比于其他公益栏目,首先,《等着我》的受众范围更广泛,参与节目的门槛条件更低,所有的求助者都有平等的机会得到栏目组的帮助。其次,真实的力量支撑着《等着我》一步一步坚实的走到现在。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很多栏目打着公益服务的旗号,为一些想要“出名”的人提供平台,节目选手为了得到某些利益,刻意编造家庭情况,人生经历等。进而得到观众的支持和同情,这样的节目也是不能够长久生存下去的,因为它不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不能正确的引导人民的价值观发展方向。对于公益类电视栏目来讲,真实性至关重要。

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类最朴实的感情,不掺杂任何杂质,因此栏目能够通过求助者的经历与公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每一位求助者势必带着爱上台,每一个团聚的家庭势必带着爱离开舞台。他们传递的是人间大爱,是社会正能量,也是正确的价值观的凸显。

三、公益类电视节目有利于社会价值观的构建

价值观即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以及态度选择。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回顾、观察、预见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现状的反应,也是对人们理想中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状况的期盼。媒体的舆论导向对于价值观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影视文化有利于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媒体通过节目内容的播出对人民大众的思想和动作行为进行引导,通过公益栏目真情实感的表现,流露出人性的光芒,宣扬社会主义正能量,使得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聚焦在一起,从而使人们自觉的趋向社会主流价值标准。公益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引导人们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明辨是非,珍惜真情,让人们知道浮华的物质世界只是生活的表象,大家真正应该关注的是道德的提升和精神家园的构建。

四、结论

价值观构建 篇12

一 理论学习

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教育, 进行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经验教育, 深化我国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 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现阶段所处的位置, 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坚定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

2 公民道德教育

目前, 公民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强化公民道德教育, 要以道德信仰规范为基础, 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 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把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去。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 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从具体的事情做起, 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1]

3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加强民主法治教育, 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开展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素质教育是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的, 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 其他学科教师也具有进行进行素质教育的责任。

二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只有鲜活的东西, 才能吸引人, 让人感兴趣。要想进一步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巩固和强化理论教育的成果, 真正达到价值观念的内化, 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融核心价值观教育于社会实践中,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身临其境、潜移默化的感性教育。

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社会实践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学生一方面可以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比较,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将在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反馈到教育者那里, 同样有利于核心价值观教育自身的改进与完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脱离,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主体全面发展。此外,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找到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通过社会实践, 学生从中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 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进而客观地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找到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与此同时还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 促使他们能够反思自身出现的问题, 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 专业实习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到与学习专业相关的具体岗位进行实践, 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既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加深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锻炼综合能力、培养职业兴趣。

2 社会调查

引导大学生带着目的和问题深入社会生活, 在考察过程中研究社会现象, 分析社会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和民众的关注度, 提升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 校园活动

校园里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高校里经常会组织一些关于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大学生素质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志愿者的实践活动, 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来实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对校园环境的适应与优化, 也可以促进他们服务观念、竞争意识、学习能力和领导才能的提升。

4 勤工俭学

目前许多高校设置了大量的学生勤工俭学岗位, 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 还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 他们在劳动中培养了集体主义和敬业精神、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珍惜学习机会。

5 公益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是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比如学生可以借助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公益活动, 为社会弱势群体呼吁, 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 为他们争取权利。还可以通过绿色环保活动为改善环境尽一份力;通过“三下乡”活动为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文化、卫生、法律咨询等免费服务等等。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一方面可以部分解决群众的需要, 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大学生的仁爱精神。

三 典型引领

抽象的理论观点不易被理解, 泛泛而谈的说教又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典型示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方法, 它具有鲜明具体的直观性以及在感知上的冲击力, 使一般的道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既生动又富有感染力, 从而弥补了其他教育手段的不足。与此同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青年大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热情, 典型榜样的树立能够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 提高认识, 形成共鸣, 激励他们按照典型的思想行为来规范自己, 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学习, 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 端正自己的态度, 从而树立正确的信仰, 自觉地走向崇高。典型引领在具体工作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树立的典型要真实, 不能夸大其词。任意夸大典型的事迹和拔高典型的形象, 会使人感到不真实可靠, 宣扬这样的典型不但不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还会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反感。“一切典型都应该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典型既能代表一般, 又比一般突出。只有这样的典型, 才能使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可, 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3]

二是典型的树立要多样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人生理想, 所以他们对榜样的选择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性别、爱好、思想素质等方面的差异, 都是影响其选择的因素。多样化典型的树立, 更加有利于青年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选择比较, 一旦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相契合, 立即会激发模仿的冲动, 掀起学习的热潮。

三是教育者还应该加强自身的引领作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通常教师的人格力量能够给学生以极大的人生启迪。因此,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更要注重对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再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去引导学生。

此外, 在大力培养、宣传正面典型的同时, 也要善于利用反面典型, 发挥其威慑、劝阻与警示的作用。剖析反面典型, 可以从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 引人深思, 促人猛醒。在正面与反面的比较中, 明确我们所要提倡的、肯定的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性, 并对我们所反对的、否定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有所警惕, 进行防范和抵制。因此, 利用反面典型进行教育, 不仅能有效抵制反面典型带来的消极影响, 还能够从反面强化正面教育, 使正面教育更鲜明, 更有力。

四 群体互动

群体是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群体对大学生自我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群体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主体, 不仅对群体中的每个个体成员有规范和要求, 而且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参与的过程、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身处集体的个体之间通过互相帮助、相互感染, 可以共享成长和进步的快乐。此外, 从影响力以及示范效果来看, 在信仰教育中主流媒体树立的典型人物事迹, 由于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差异较大, 难以产生认同感, 更谈不上践行。但如果起示范作用的群体就在大学生身边, 学习的榜样、事业的榜样、爱心的榜样就在与之朝夕相处的同学中、老师中, 是与他们一样的凡人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 那么认同性将会最大限度转化为参与性。

群体互动可以通过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具体形式发挥其感染作用。根据大学生的特点, 有计划地在班级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让每一次的活动都能给学生以全新的体会。每一次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由学生自发组织, 投身参与,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也培养了其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之自我教育的良好形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充分地展示自我, 最终达到认识自我和明辨是非的目的。目前高校中有不少社团组织, 他们给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涂上了亮丽的色彩的同时, 在创建校园精神文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加强社团建设正成为拓展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空间的有效途径, 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 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乃至积极参与, 使大学生的社团活动真正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敬杰.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内科联合下一篇:全自动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