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价值观

2024-10-18

青年价值观(共12篇)

青年价值观 篇1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事物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重要的看法。青年的价值观, 是青年对于自己在特定的时空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对于自己与社会、集体、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切身感受与评价。青年的价值观决定了青年行为的评价尺度及倾向, 是青年社会行为评价标准的基础。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成长过程等因素的不同, 中美两国的民族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差异, 所以, 当代中美青年的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差异。

一中美青年价值观的差异性

1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 而美国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

当代美国青年他们觉得独立作为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主要包括思想独立、经济独立、生活独立等方面, 特别注重个体方面的独立性, 可以说, 个人主义的主要代名词就是独立。美国青年认为“我的一切都应该由我自己负责”, 自己才是个人命运的主人。因此, 美国青年重视自我表现、个性发展与个人主义。他们坚持认为, 个人价值必须要经过自身的努力和能力, 逐步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 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除此之外, 美国青年同样认为要想自身独立, 必须要尊重别人的独立。别人不能随意侵犯他人的个人利益, 自己也不应该任意地对别人利益进行侵占。尊重别人的劳动、人格、个人自由, 同时, 尊重别人的时间、利益等, 这已经成为当代美国青年的生活准则与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与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 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当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革。他们觉得, 只有实现了国富民强, 国家能够在国际上有地位, 人民才能够幸福, 个人才能够得以发展。国家的富裕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裕, 还应该包括军事、政治、文化、体育、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强大与富裕。当代中国青年国富民强的价值观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 所以他们愿意用更加理性、更加务实的态度来表达他们的爱国情怀。

2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青年对自然的态度或者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也就是说, 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然而, 美国青年则是认为天人相分, 也就是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在美国, 人作为自然的主人, 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自然界的诸多改变可以通过人的理性进行解释, 即人类能够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美国青年认为, 人天生就是要和自然进行斗争的, 要通过人类的艰苦奋斗以及在斗争中所经历的磨难来征服自然, 只有这样才能够显示出人的力量与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与自然的关系是融合、和谐的。从孔子提出的“天何言哉”指的是天人合一, 后来各个朝代都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发展, 到了汉代得以完善, 形成了“以类和之, 天人合一也”。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在道家思想中最典型, 道教把人和自然看作是“化”的关系, 主张人只有实现回归自然, 把自身融入到自然之中, 人的生命才会有意义。因而, 中国青年在生活的各个侧面都会力求做到与自然相统一, 人们崇拜天地, 崇拜自然, 一般不会去随意改变自然, 往往都会努力地“顺其自然”, 以改变自身的方式来适应环境、适应自然。与美国青年同自然相对立的价值观, 中国青年往往会突出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与协调发展。

3在追求民主与自由平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追求民主这个方面, 美国青年往往会表现出会给渴望成功的人群提供一个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展现自我的舞台和机会, 而中国青年却认为这属于在政治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这种权利的一种表现。美国青年主张, 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民主, 如果没有民主就没有政治。在美国社会, 选举司空见惯, 每一次的选举都是对官员执政水平与能力的检验。因此,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现代美国青年无可避免需要面对的竞争准则。他们主张, 民主不应该考虑到出身问题, 任何国家公民都拥有参政议政的自由与权力。与美国青年相比, 曾经, 中国青年在民主政治上一度表现出了怀疑和冷淡。然而, 伴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 当代中国青年如今能够积极地关心时事政治、国家大事, 关注改革, 同时, 法制与民主的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如今, 中国青年喜欢在网络上民主、自由地对国家各项方针法令、政策、法规进行讨论, 能够积极地对国家各个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进行参与, 逐步树立了“忧国忧民”的价值观念。同时, 他们在希望多为国家做贡献的同时, 也渴望社会能够做到公正、民主、公平, 向往在公平、民主的社会竞争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同时, 在追求自由平等这一方面, 当代美国青年普遍主张自由竞争、机会平等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 然而, 中国青年则会更加重视通过自己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奋斗获得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美国青年主张, 每个人都具有争取成功的自由, 只要有能力、有力气, 任何人都能够获得成功。虽然可能他们各自的努力结果不一定是相同的, 但是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获得成功的平等机会。在经济制度市场化和社会改革的过程中, 资源的流动变化与重新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就业朝着现代型的转变等因素都影响着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追求。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青年追求卓越, 积极参与, 更加重视通过拼搏进取、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多次的自我超越中锻炼个人的进取、勇敢以及创新精神。

4道德价值观的差异

道德价值观念是对各种涉及他人利益的行为的价值的概括化, 任何人都是按照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来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道德价值内容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人的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集体、真诚、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这八个内容。其中“集体”、“律己”、“报答”、“责任”、“利他”这几项实际上都是前文所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下面仅以“尊老”这一项与美国价值观中重视青年加以对比。

中美文化中对年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因而形成了各异的道德价值观。美国文化强调尊重青年。青年代表着未来, 象征着无限的可塑性和可能性。而老年人则成为相对不受重视的群体。美国人65岁退休。此时子女早已独立生活, 建立自己的家庭。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孤独感日益增强。由于既没有工作, 又没有亲密的家庭成员, 他们感到自己对社会已经无用。老年人问题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与之相比, 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强调尊重长者。长者是智慧、权力和权威的象征。汉语习语中就体现了这一点。如“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等。在汉语的称呼中, 对待年长者常加称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 “老先生”, “老同志”等。甚至在姓氏后面加一“老”字以示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如“刘老”、“张老”等。而在西方, 和年老者谈话时应尽量避免提及年老的事实, 即使涉及有关内容, 也总以委婉的形式出现。如用senior代替oldman, 用elderly, advancedinage代替old。古语中“长兄为父”的说法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对年龄的价值取向。汉语言中对待长者应使用敬辞、尊称, 这在古语中尤为明显。如“父亲大人”, “母亲大人”, “老人家”等。现代汉语中称呼年龄明显比自己大的人也常用“您”。而在英语中却没有“你”和“您”的区分。

二中美青年价值观的相似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 可以看到中美青年的价值观念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对立与差异, 然而, 这并不代表着两国的文化没有丝毫的共同之处。人类经常会面对很多相同的实际问题, 比如在和自然灾害的斗争之中,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 都会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及同样的需求。所以, 中美两国青年其实也具有很多共同的价值观念, 例如, 尽管中美青年表现诚实的方式大都不相同, 但是各个民族都会称赞诚实的品质;虽然中美青年抱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观念, 但是大家都会维护家庭的作用;虽然中美青年对幸福的理解有些不同之处, 但是追求幸福确是共同的理想;尽管审美的标准是一致的, 但是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等等。所以, 如果深入探究的话, 就能够发现中美青年的价值观存在着许多的相近或者是相通之处。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中美青年价值观念的撞击与冲突, 却忽视两者在很多方面的融合。

总之, 中美青年的价值观念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 很多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但是也不乏相通与相似之处。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 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会更加密切, 不同的价值观念同样也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进而实现异文化的相融。文化不同的群体之所以可以进行交流, 这是因为复杂的文化间却有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我们应该以发展的、动态的观念来看待问题, 本着开放的精神与理解的态度, 理解不同文化之间观念的差异性, 追寻人类能够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达到增进了解及友好合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2]潘晓军, 巫姝婷.从《美国偶像》到《超级女声》看全球化下的文化整合[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3]李君文.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比与分析[J].外语研究, 2000 (1) .

[4]梁娅华, 代丽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主义倾向及其引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5]黎海波.对外传播中的共同价值观问题初探[J].对外传播, 2008.

青年价值观 篇2

经过上文对青年价值观的分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和网络时代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青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有其产生的特定原因,以下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市场经济的影响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高度繁荣,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特点以及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市场经济自主性鼓励了自主意识的发展,青年更加追求自由以及自我的价值选择,也使得当代青年价值选择更为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质的区别,但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仍然处在不断完善之中,因而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价值观的冲突与价值失范问题。社会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标准模糊化、价值选择多样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驱动复杂化、价值观念现代化等特征。而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造成了影响,其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呈现出明显的二重性:既重视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又注重实惠,淡化空头政治,厌恶形式主义;既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又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既重视对金钱的追求,又信守“取之有道”的君子行为。总之,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影响,受到了市场经济原则的导向,在矛盾与冲突中发展前进。市场经济越繁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就越多,市场经济给青年带来无限上升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令人无法避免的问题。在利益至上价值观熏陶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无形中加大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压力,由此看,市场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弊端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开创性的。

(二)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快速发展,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对当代青年造成巨大影响。独立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等思潮使得当代青年逐步抛弃集体本位的思想,而选择个人本位。

1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的思想特征主要为: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以市场经济和宪法法律作为个人自由的基本保障;主张推行渐进式改良;待人处事的重要价值在于宽容或容忍。自由主义所追求的是个人权利和自由,从道德层面来看,这种自由必然导致对道德判断的多元化认可和评价,实际上,自由主义已经成为了道德多元主义的保护者和根据。道德多元主义在实践中所构成的特征往往是一种占有性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以竞争为主要模式,所带来的不是相互合作帮助的群体,而是群体的不同利益冲突,而以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为基本准则的自由主义者,让道德的伦理价值不断下降,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的标准逐步转移到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这种随意的主观标准上,对于公众和他人的自由容易造成巨大的伤害。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创始人杰罗米·边沁解释道:“所谓功利,意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凡是带来幸福或快乐的事情就决定去做,凡是使人不幸或痛苦的事情就拒绝去做。功利原则是判断价值、决定取舍的标准,凡符合功利原则的即为善,违背功利原则的即为恶。

根据功利原则,个人行为的最高价值——“善”不再是对最高理念的把握,不再是形而上学的实体,也不再是凡人难以企及的彼岸世界,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经验、可体察到的东西——由金钱、财富、名誉、权力及各种感觉而构成的幸福与快乐。这样的“善”,清楚明白地昭示人们:资产阶级的发财欲望和追求超额利润的行为都是“善”的。在巨大的贫富差别已经显现并日益发展的时代,在“善”这一最高伦理层面上鼓动人们利用手中的财富不择手段地、自由地进行剥削、投机、冒险,以此来获得更大的幸福,其结果必然是经济不平等进而是政治不平等的凸现,更严重的是对整个社会的秩序和人们的行为准则造成混乱。

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遭到部分青年的否定,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遭到质疑,他们开始追逐物欲的享乐,不思进取之风日益弥漫。

从大规模进军我国的西方影视业即可看出西方文化对我国当代青年的影响之深。青年们更加热衷于对欧美大片的追捧,票房市场上,欧美大片总是遥遥领先,而国产电影则毫无竞争优势。随欧美大片而来的则是西方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日益渗透的西方文化对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部分青年对感官享受、刺激的追求日益热切。总之,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当代青年价值观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也是影响青年价值观问题的重要原因。其中,价值观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宣传雷锋精神,集体主义等等传统文化,但形式老化,形式主义盛行,另外,校园文化也影响青年的成长,高中校园背负着应试教育的包袱,一切以分数为重,影响占主导地位;高校扩招后,许多高校功利主义盛行,纯学术的大学校园不再是象牙塔,无处不牵扯着利益的关系,校园亚文化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1价值观教育内容较为薄弱及教育手段的落后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片面性及教育手段的落后性是青年价值观取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偏离的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片面性或许可以理解为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薄弱,它体现于只注重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青年的价值观教育以及主体需求。目前,价值观教育带有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等缺陷,这样就很难使青年接受和认同主流价值观念。此外,青年的主体需求也未得到充分考虑。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日渐提高,也都培育了各自的文化需求,因而忽视主体需求的教育内容很有可能得不到青年的认同。

此外,当前的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的手段,方式方法不得当,难以对青年的价值观教育产生效果。再者,只是注重正面宣传,忽略了负面宣传的作用,容易引发青年的抵触情绪,反而起不到教育作用。2校园亚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念的培育形成了不良影响。校园亚文化包括拇指文化、碟片文化、“看文化”、电玩文化、垃圾文化等,这些“副”文化对青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浪费了青年的大量时间,也使得部分青年日益好逸恶劳,失去毅力,失去理想信念,进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四)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给青年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形成。第一、政治观:意识形态西化

国际上的强势集团趁机构建新的意识形态霸权,冲击青年人正确理想信念的培养。互联网本来没有中心,强调平等,但因为美国在互联网方面绝对的技术优势以及扩张本能,美国无疑成了事实上的全球互联网中心。对中国来说,这种不平衡发展的首要的后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第二、国家观:民族认同感弱化

互联网促进了当代青年的国际化,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青年人民族认同感的弱化。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对新时期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影响“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发现,”互联网在强化了青年地球村村民意识的同时,弱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新人类‘的身上本来就带有很强的国际化色彩,而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他们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这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意识相伴的是种族、民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

在青年网民中,相当多的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熟悉程度、认可程度要超过对本民族的熟悉、认同程度。今天的大学生中又一个经常见到的现象:某大学生谈起美国的某个州,不论天气、人口、经济、交通,都可以口若悬河,但若问及中国某个省,则瞠目结舌,对前者的了解之细远胜于后者。这种对本民族认同感的弱化带来了一个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后果是: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再看重就业机构的国家、民族属性,而将为全人类工作作为自己的原则。第三、自由观:行为为取向无政府主义化

互联网让使用者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过度自由无约束,让各种虚假的错误的信息充斥于网上,缺乏明确的思想导向。网络给每个用户都提供了成为传播者的可能。这提高了首重的地位,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但也带来了传播权的滥用,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目的传播任何消息。这其中,有谣言,有泄密,有些甚至直接危害到国家安全。在网络传播的空间中,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绝对的自由和民主。没有政府的管理,没有领导的监督,任何使用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发表言论。这使得一些年轻网民在虚拟空间里完全忽视现实世界的约束力量,随心所欲地进行反政府、反社会的传播活动。第四、道德观:道德评判相对化

互联网为使用者构成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虚拟的空间,其无中心感与非真实化使得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在其中并不能一如既往地发生作用。因此,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是,进入互联网的青年人往往会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与行为。一方面,认为网络上很难讲道德;另一方面,有意或无意地做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五、交往观:心理空间封闭化

互联网为青年人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扩大了眼界与交往面,但过度依赖网络,会让使用者逃避直接交往,大量采用匿名的间接的交流方式,甚至造成心理畸形。

传媒是人与外部世界交换信息的中介形式。与传统的媒体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相比,网络的实效性、信息量和表现手法更有优势,它集多种交往介质于一体,文字、图画、声音、影像等尽在其中,用户可以通过各种介质形式接收传播内容;同时,网络让用户有了更大的交往空间,地理的限制烟消云散。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一些迷恋于网络的年轻用户,接触信息面是更加开阔了,但个人心理发育却越加封闭了。

这一部分分析了这四个影响青年价值观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未形成合也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作价值观研究 篇3

工作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表现,也即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知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工作价值观在社会建设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直接决定着人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上,它是有效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必备条件之一,是专业教育核心内容。在实践层面上,工作价值观为人们提供工作实践的动力[1]。总之,工作价值观不仅保证了社会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行,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个课题进行过专门的探讨,但很多研究并不能准确理解现阶段的现状,研究结果也难以跟不断变化的状况相契合,致使理论研究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高职院校教师工作价值观的研究为教师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和导向,从而为高职院校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对策。

本文,笔者在分析和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作价值观进行专门研究,通过对广州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青年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并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提出对策建议。

2.广州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

2.1 调查情况

通过向广州部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分发广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作价值观调查问卷,以获得证明课题结论的重要数据资料。调查问卷分发出200份,回收195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180份,问卷有效为93%。

由表1可以得知现阶段广州部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一般资料。由题1可知,接受调查的180例青年教师中,男70例,女110例,男女比例分别是38.89%、61.11%.题2显示,青年教师的年龄30岁以下的有20例,所占比例为11.11%,年龄处于31~35岁之间的有110例,所占比例为61.11%。而年龄处于36-40岁之间的有50例,所占比例为27.28%。题3表示,接受调查的180名教师均本科及以上。其中,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教师有20例,所占比例为11.11%,硕士研究生为160例,所占比例为88.89%,没有受教育程度为博士研究生以上的教师。因此,我们不难推出,接受调查的180例教师中,大部分教师比较年轻,并且教师的质量优良。180名教师中,80名从事教学工作不兼行政职务,100名从事教学工作兼行政职务,所占比例分别是44.44%、55.56%。题5可知,50例教师是助教及以下,讲师90名,副教授40名,没有一名是教授级别的。助教及以下、讲师、副教授所占比例分别是27.78%、50%、22.22%.由题6可知,教龄为2年及以下的有20例,3-6年为70例,7-10年为30例,而10年以上为60例,各组所占比例分别是11.11%、38.89%、16.67%、33.33%.由此可知,这些教师大多处于工作发展或上升阶段,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教龄。

由表2可知,20名教师选择职业的出发点是认为教师的待遇不错。50名教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而100名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选择纯粹是出于对教书育人的热爱。120名教师表示教师职业具有稳定性,并且有固定的假期,还有50例出于其他原因。因此,我们可以推出大多数教师进行职业选择的原因是自身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并且大部分认为教师的工作比较稳定,并且有固定的假期。但我们也不难看出,教师职业选择基本不受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青年教师之间普遍缺乏竞争意识。

由上表可知,目前青年教师关注的问题具有多样化特点。包括收入的提高、多出科研成果、改善居住问题、职称晋升、在教学、科研上得到中老年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学校的改革措施与发展大计、找减轻工作负担等。其中,绝大部分的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还是收入的提高,比例高达94.44%,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关注着称职晋升问题。但在科研经费与条件欠缺、机会出国、工作量等层面上的关注极其少。不难看出,大多数青年教师工作出发点基本是改善自身物质条件,但却忽视了对自身能力的锻炼。

由上表可知,如若教师感受到失望与沮丧,极其有可能是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太重、个人潜能难以发挥或者工资待遇太低等问题。其中,大部分教师表示导致失望的原因可能是前两项。个人潜力难以发挥最大程度导致教师价值观出现偏差,从中不能发现,高职院校没能为青年教师创造足夠多的自身潜力发挥的机会。

由上表可知,50名教师认为要更好的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先进的教学科研条件比较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60例教师表明浓厚的学术氛围比较重要,而170例教师指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十分重要。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高达94.44%的教师认为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3.促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树立科学的工作价值观的对策

3.1 有效完善薪酬体系,提高教师竞争意识

基于大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选择与关注问题,我们可以得知薪酬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与态度。因此,尽可能提升教师对薪酬的满意度将指导这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工作价值观。有必要进行薪酬体系完善,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及名义,将提升、晋级、评先、评优有效地统一起来。客观的收入荣誉可以鞭策青年教师鼓足干劲,保持自身的优势,有效激发自身的潜能和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2-3]。此外,还可以感染其他人,营造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工作氛围,共同将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充分运用荣誉激励,可以有效激发教师工作干劲和工作积极性[4]。

比如,在教育工作中,领导对教师优秀的成绩进行表扬与肯定,肯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样才可以使得领导与教师之间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关系,利于教育工作的稳定、高效开展。此外,学校通过“模范”、 “先进”、 “标兵,等评选活动,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并为其建立起相关的教员荣誉档案,给于荣誉证书颁发。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获荣誉感,这一点更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尤其契合[5]。此外,又可以给予年青教师无形的工作动力,使得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公共竞争,共同进步。

3.2 建立有效的晋升激励制度

青年教师大多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而职位晋升便是对教师能力提升的一种见证与肯定。因此,通过职称职务晋升可以起到显著的激励效果[6]。晋升不仅意味着对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一种认可,更加与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工资待遇息息相关。因此,学校应该将晋升上升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并尽量为青年教师的晋升创造有利条件。对于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并且愿意承担相关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可将其调到相应的管理岗位上,使其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一般情况下,职业选择跟高校比起来,教师的忠诚度更会偏向职业选择[8]。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支持力度,高校能否为教师提供充足的职业发展空间,是衡量教师能否发展和提升自我的重要指标。高校应该提高对教师的承诺水平,坚持以职业生涯的科学管理为前提,尽量为青年教师提供能力锻炼的机会,最大程度激发教师的潜力。只有真正了解教师的需求,了解教师在新时期背景下对自身发展与提升的需要,就可以有效减少优秀教师的流失。

3.3增设教师福利,提高教师工作热情

根据我国两次教职工需求调查处理结果,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薪酬待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但在福利方面还是跟政府部门公务员福利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该积极推行教师福利项目,尽量为教师提供更为多元化的福利项目,同时有效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积极作用,以此来提高他们对福利的满意度,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9]。同时,因为每个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训,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而这种培训要长期、有效地持续作用下去,必须要有专门的培训项目和制度作保障。比如,学校为教师提供专门假期,同时实行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保证他们能够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一定的进修经费以及其它的权益保障等,这样才能使得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升对工作的满意度,并树立起正确的工作价值观[10]。

3.4 加强教育引导,增强青年教师的事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该注重青年教师的教育引导。青年教师虽然在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上较年纪大的教师先进,并且更容易与学生在认知上达成共识。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青年教师作为社会主要躁动因素之一,自身的价值观及教育观难免会受利益左右。因此,增强青年教师的事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意义重大。学校应该适当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邀请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经验分享。此外,也要邀请专家,向青年教师传达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促进教师将主要精心集中在教学事业上,创新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与此来增强自己服务教育事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并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4.结束语

青年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作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不仅要完善教师的薪酬制度,切实保障教师的合理收益,也应该适当增加教师福利,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应该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为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创设更多的机会。只有做到这些,青年教师才能在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下始终保持自身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l] 张勉,张德.组织承诺研究述评[J].武汉经济管理干部學院学报,2002,16(3):29一34

[2] 宋爱红,蔡永红.教师组织承诺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48一51

[3]吴林,教师组织承诺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5,

8一9.

[4」鞠红霞,97名中小学领导的自我监控性及其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

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4):54一89

[5l李慧慧,中学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研究一来自湖南省小城市中学的调查〔D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6]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1,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7]沈之菲,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D],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2004

[8]江渊,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知识员工组织承诺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交通

大学硕士论文.2009

[9」刘同军,小学男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浅析 篇4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 这“十二字”既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 又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是刘家义审计长对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提出的要求, 也是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一) 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内容

包括: (1) 责任。审计人员作为审计主体的具体物象, 对被审计单位的项目计划、管理和实施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查鉴证, 其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得审计人员要全身心地投入, 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 在审计过程中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当好经济运行的“卫士”, 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 推动和完善国家治理和国家审计, 保障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忠诚。审计人员同样要具备职业操守, 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忠诚于党国、人民、审计事业, 特别是审计的坚定理想信念, 矢志不渝地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牢固树立“八不准”的审计意识, 切实审计为民的要求, 具体地落实到审计工作中去。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 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维护法纪,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无愧于党和人民对审计人员的重任和期望。 (3) 清廉。审计人员要坚持自警、自省、自律, 坚持用党纪国法严格约束自己, 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把廉洁从审作为基本准则, 真正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筑牢思想防线, 守好精神家园, 时时以人民利益为重, 处处严守党纪国法, 在情与法、是与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真正赢得社会和群众的信任。 (4) 依法。法治是现代国家审计的基础与目标, 国家审计是法治的产物。宪法赋予审计部门进行经济监督的权力, 同时也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制定了审计工作的规则。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法理精神”, 审计人员应遵纪守法, 严格依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 防范审计风险, 规范审计行为, 对审计对象的违法乱纪现象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既捍卫法律的尊严, 不断提高审计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又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5) 独立。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不受那些危及、或按理性预期会危及其作出无偏见审计决策能力的压力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为实现审计人员的社会价值, 就必须时刻把独立性视为其自身的核心价值, 并将其培养成一种基本的职业意识。所以, 审计人员必须独立思考, 从党和人民的至高利益出发, 坚持原则, 敢于碰硬, 经得住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客观公正, 秉公办事, 真正从形式上和精神上独立, 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6) 奉献。奉献精神审计精神体现在审计奋斗的历程中, 反映在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秩序中, 反映在审计的一切成果中。审计人员要把审计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 不计轻重, 不计得失, 不计报酬, 勤勉敬业, 恪尽职守, 奋发向上, 无怨无悔, 一心一意为审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以工作实绩羸得党和政府的肯定、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因此, 审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权利观, 甘于寂寞, 乐于清贫, 无私奉献, 保持良好的审计形象。

(二) 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内在体系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 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彼此之间保持高度的相互联系, 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责任是实现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是衡量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青年审计人既然是要干审计这门事业, 那就要把审计工作尽力做到最好, 做出亮点。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这就要求审计干部要爱岗敬业, 专业精业, 在其位谋其政, 履其职尽其责。忠诚是实现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只有对党国、人民、审计忠诚的人才能产生与之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感情, 只有对党国、人民、审计忠诚的人才能与之风雨同舟, 患难与共, 才会有归属感、荣誉感, 才会促使审计人员在思想上、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的审计人才能成为审计的一把好手, 最终达到理想的目标。清廉是实现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保障。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和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 各类社会群体和广大群众对审计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工作的合法性、工作效率以及个人形象直接影响党委、政府威信。这就要求广大审计干部强化自律意识, 做到依法守规、廉洁奉公。在思想上要高筑反腐倡廉, 拒腐防变的长城, 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对于权力和利益, 始终保持清醒、清正、清廉、清静。在审计执法中, 严格遵照各项规定, 慎独、慎微, 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 执行政策不走样, 要做到信息透明, 公正、公开、公平, 杜绝暗箱操作。依法是实现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依法审计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是依法行政的具体组成部分, 也是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之一, 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 开展各项审计活动。审计人员只有切实做到学法依法守法, 正确运用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水平, 才能够顺利地开展审计工作,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独立是实现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独立是审计的根本, 是审计核心价值中最重要、最能反映审计本职特征的精神元素。审计必须独立于经济责任受托人, 否则无法站在公正的立场对审计事项做出客观的评价, 直接导致审计报告不能如实 (真实性) 表述被审计事项。奉献是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奉献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 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 是价值观的升华, 审计人员以事业为重, 不断地开拓、进取和奉献, 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审计工作中, 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审计事业上。

二、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

(一) 加强学习

青年审计人要做到对审计工作的责任、忠诚, 就离不开学习。审计的专业性强, 法律性高, 对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相应要求高。审计人员如果不注重学习, 无法对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更不能充分掌握理解审计的的法律法规, 就不具备胜任工作的技能。审计人员要有勤于学习的决心、耐心、恒心, 学习不能走形式, 过表面。没有时间学习, 甚至认为不学习同样能够把工作干好, 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 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审计人员的审计生命就会终止。此外, 重点要加强审计人员自我学习为切入点, 让审计人员自己给自己当老师, 自我加压, 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深入推动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 坚持原则

审计人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放松。要始终做到审计为公, 决不“以审谋私”, 保持清廉、依法、独立的审计精神。刘家义审计长曾撰文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法办事, 按规矩办事,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做人做事, 对人对事, 都得讲原则。一方面, 敢于坚持原则, 遇事先问法;另一方面, 善于坚持原则, 讲究灵活性。”审计人员必须清廉, 在相关原则问题和纪律、作风要求上做到是非分明和风清气正, 不能发生以情废审、不敢碰硬等背弃审计职责, 不能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 收受馈赠、贿赂以及索贿;同时, 要做到自己遵纪守法, 在审计权力范围内做份内事, 做到依法审计。此外, 要坚持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和干忧, 依靠自己的能力、素质、技术和职业判断等做好审计分工事项, 缺乏独立性的审计没有任何价值。要求做一个在非原则问题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原则问题上是非分明、公道正派的审计人。

(三) 敢于创新

审计人员要树立创新审计精神和理念。理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审计人员要抛弃那些不适宜、过时、陈旧的审计理念, 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新理念。当今经济的发展要求审计人员既要坚持依法治国, 严格按规矩办事, 也要与时俱进, 敢于创造, 大胆开拓创新。审计人员敢于和勇于提出新的想法, 不畏首畏尾, 要敢于冲破传统理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 不因循守旧, 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 找出新思路、新方案, 落实新举措, 强化审计服务职能, 助推政府规范管理, 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四) 乐业奉献

青年价值观 篇5

摘要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国家,如果光靠物质条件,那么这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几千年就创作撰写儒家经典,儒家人格思想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信”。孔子走遍各国,为的就是把儒家思想推向全世界,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经典为历代推崇的核心价值观。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也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青年、践行。

目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阐述.....................................1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1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3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3 2.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4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5

三、当代青年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准则及重要意义............................6 2.当代青年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阐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是体现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范畴,它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马克思早就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哲学意义 上讲,价值体现的是现实中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说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因为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或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 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反映一定社 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精神,体现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价值观对人 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并由此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 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我们一般把价值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价值观,另一类是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和社会 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从 属地位,它仅仅体现社会某个方面或领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这种价值观我们就称之为一般价值观; 另一种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它引领和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 会制度和社会公民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着这个国家或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 理念。这种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就叫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 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 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 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 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 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 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 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 价值观、如何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 要课题。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倡导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3月,胡锦涛 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提倡热爱 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规范性 阐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党从社会公民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 十八大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 的新发展。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国家,如果光靠物质条件,那么这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几千年就创作撰写儒家经典,儒家人格思想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信‛。孔子走遍各国,为的就是把儒家思想推向全世界,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经典为历代推崇的核心价值观。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也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2、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帮助全党和全国人民 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第一,‚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程的理论 指南。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鸿篇巨作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的新境界。第二,‚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 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过去许多人常常把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来看待,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一些西方国家也正是 利用了这一点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 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但又与资本主义有着 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第三,‚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 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 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 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重要阐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进行了具体部署。这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理论建设上的又一重大创新,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自觉。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又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尤其离不开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自觉追求和实践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理想,就能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器。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能够最大程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个人价值追求转化为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更好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破解转型期思想问题的导航灯。用核心价值观解疑释惑、正本清源、指引方向,就能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总之,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当代青年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准则及意义

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形成了一整套成体系的价值观。这24个字反映的是国家目标、社会取向、个人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思想工具。一经公布便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群众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宣传等各种方式,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一种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其次,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广大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定得带头践行,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以核心价值观规范和要求自己,带好头、领好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而影响更多的群众,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第三,加快对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和日常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到工作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全体公民的事,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义务。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学习,人人践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2、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荣辱观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荣‛和‚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概念,自从人类社会以来便紧紧伴随着人类。‚荣‛即光荣、荣誉,‚辱‛即耻辱,它们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实践或交往活动等原因,得到他人、群体、社会给予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感、自豪感或羞耻感、自卑感。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荣辱观‛。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人们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2、宣传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3、坚持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其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发挥应有的的作用,就必须弄清生命观也就是生命的价值观。

1、生命是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更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的生命存在及其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生命价值观的导引与驱动下进行的。在人类漫长的求真、求善、求美、求圣的历程中,总是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已有本我的超越、对自身有限性的突破,正是无数个体对生命价值的寻绎绘就了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画卷。虽然在不同的时空体验中具有不同的生命价值观,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能否具有科学的、适时的、进步的生命价值观,既关系到个体生命的精彩与否,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2、生命价值观从层次上看,既有原始的、朴素的、零碎的,也有科学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前者更多的是感性的、自发的,而后者则更多的是理性的、自觉生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生命观,使生命价值观摆脱自发、感性、零碎的痕迹而超升到理性、系统和科学的境界。

3、对于生命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理解。广义看,生命是指一切具有新陈代谢力、繁殖力、生长力和环境适应力的动植物和无机物,生命的存有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生命体不能脱离与外界的关系而存在;二是构成生命的各个系统内部、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能作出有机反应;三是生命的各个组成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正是在开放中才能与外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实现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从狭义上看,生命就专指人的生命,具有三个特质:一是与其他个体密切关联;二是具有一个内在的完整结构,这个结构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因此是一个生物;三是经过不断努力的自我超越,以达到更高形式的自我实现或自我改造。

4、与‚生命‛相关的还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存‛。‚生活‛是人在其一生中所经历的人生事件、人生过程、人生滋味的总和,‚生命‛是‚生活‛的基础,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活‛;‚生活‛是‚生命‛的表征和显现。一般而言,生活的存在更多地带有特殊性,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事件、人生过程和体验到的人生滋味都各不相同;但从生命的存在角度看,则更多地显现出‚普遍性‛的品格:人的自然生命都源于一种血缘性存在,都具有相同的生命构成的化合物,人的文化生命都源于人的超越性本能,这可称之为生命的‚大同‛。但是,这种生命的‚大同‛只是一种基础性存在,由于人的生活的‚个性化‛倾向和‚特殊性‛特征,每一个人所演绎出的现实的生命画卷又驳杂纷呈,这就造就了生命的‚大异‛,生活就是生命从‚大同‛走向大异的中介。‚生存‛泛指一切生命的存在,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存在都可称为‚生存‛,它是一种物性、感性的对象性的实存。对人而言,‚生存‛是指人的生命的最起码的存活状况。‚生命‛是‚生存‛的前提,也是‚生存‛始终围绕着展开和旋转的轴心和主体。

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人们是为了什么以及怎样‚生活‛和‚生存‛?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生观与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世界观是人生观的思想理论基础,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世界观不同,也必然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参加党的一大的代表,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有的成了英雄,流芳百世,有的却成了狗熊,遗臭万年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当初他们参加正确的时候,其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态度、人生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革命,有的则是为了当官、发财、出名,所以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就拿毛泽东和周佛海这一正一反两个人来说,毛泽东早在学生时代就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结果他从韶山冲走上了天安门城楼,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而周佛海在党的一大以后说过,他之所以参加革命,就是想当官、想发财、想出名。由于个人的目的一时未能实现,后来他便投到了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怀抱,成为民族的败类,最后人民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青年价值观 篇6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信仰,国家才有未来和力量。青年树立信仰的基础是什么?青年的共同价值又是什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八大分别从现代国家价值目标、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现代公民个人价值准则等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一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凝聚青年一代价值共识提供了基本规范。然而,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显得尤为重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一代,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治以教化为本。”“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一代,是塑造人、培养人的过程,要发挥教育立德树人的主功能,广大教育工作者更责无旁贷,在开展工作中,理论灌输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实践是重要环节,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必须处理好它们“虚”与“实”的关系,增强引领的实效性和功能性。既要“虚”功实做,发挥好理论灌输在帮助青年一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功能;也要“实”功真做,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道德的力量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价值疏导和引领,分清“是”与“非”,并掌握明辨是非的理论武器。使青年一代建立起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和自信,帮助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社会实践是价值观形成的沃土,要引导青年一代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课堂”中思考人生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是一个由内在信念转化为现实行为的过程,要把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让青年一代在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实际行动彰显价值追求,让价值理念转化为价值风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一代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青年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逐步积累、形成共识的过程,教育系统作为科学的价值引领者和主体承担者,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实实在在地抓,坚持不懈地抓,持之以恒地抓,不断在深化上下功夫,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当中形成价值共识,激发实践激情,真正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驱动力,使青年一代鼓起梦想之帆,驶好梦想之船。如此,“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青年价值观 篇7

研究青年需求, 找准文化传承的切入点是责任文化建设的前提为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必须了解、掌握作为职工中主体的青年职工的心理需求。四院从2006年起在占职工总数57%的青年中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 90%的青年职工参与了各类调研活动。结果显示:青年主流渴望成才、自我意识强。但对如何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这一问题有不同想法, 甚至困惑。在认真分析青年职工心理特点基础上, 四院确定了既能体现航天事业的政治要求, 又能被新时期青年职工所认可的以“青年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共赢”的主题活动, 作为航天责任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放开讨论, 让青年职工进行自我教育是责任文化建设的基础大讨论是青年自我教育的有益形式。为提高青年传承责任文化的自觉, 四院结合新时代青年特点, 在青年职工中开展“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共赢”主题讨论。其方法是, 有引导性地学。单位领导为青年做报告, 按岗位、分层次开思想碰撞座谈会, 组织论坛, 让青年职工畅谈人生理想。在激辩中青年职工认识到:如果企业是大海, 自己就是大海中的一粒水滴;如果企业是夜空, 自己就是闪烁的星星。尽管自己渴望成为那颗最耀眼的星, 但更应该能甘于平凡, 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

正面教育, 将个人目标统一到促进企业发展是责任文化建设的目的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基础上, 四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教育、鼓动功能, 通过新员工入院教育、创办院展室、建立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等形式和途径, 加强对员工航天精神和四院精神教育, 提高了职工整体素质。通过形势任务教育, 增强青年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激发创造性和积极性。宣传快速发展战略, 用共同愿景教育、激励和凝聚青年职工。抓住“航天日”等重要节日和院庆等重大庆祝活动以及重点型号飞行试验成功等大好时机开展主题教育, 增强青年职工自豪感和荣誉感。崇拜名人是青年的共同心理特征, 四院紧紧结合青年特点, 发挥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感染作用和影响力作用开展系列树立典型活动, 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优秀青年团队杰出青年表彰庆典活动, 对激发青年投身航天的巨大热情起到助推作用。

鼓励创新, 激发青年职工创造热情和潜能是责任文化建设的动力物质激励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边际递减现象, 而来自精神的激励更持久、更强大。对青年职工最有效的鼓励莫过于建设创新文化, 激发青年创新潜能。四院积极建设以“鼓励创新、不断超越”为主题的创新文化, 在全院提倡并形成勇于攀登、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营造学术民主、理性思辨的创新氛围, 形成崇尚创新、激励创新、凝聚人才的环境, 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形成了军民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青年价值观内涵及实现方法 篇8

一、企业青年观内涵

青年群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建设的核心动力, 深入挖掘青年群体内在价值实是改革需要, 也是完成国家各项事业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长期以来, 我国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对社会青年展开了深入研究, 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帮助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更加繁荣时期。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 其根据个人在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中的工作经验, 对社会青年群体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思想观念, 为当代青年“三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企业要总结青年观对当代社会青年教育与引导的启示, 以青年党政干部、青年人才为主体对象, 从多个方面设计社会青年群体改革建设的时代策略, 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于社会青年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作用。

二、新时期企业青年价值实现方法

企业青年观实现过程中, 需先分析青年观初步形成、丰富发展、成熟完善等三个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 总结青年观形成的时代、理论、实践等条件;然后体会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以无产阶级事业发展及国家党政体制建设为主, 对社会青年群体组织发展与领导改革等工作进行总结。笔者认为, 企业青年观实现需重视务实性、时代性、实践性、传承性等特点, 提出符合企业经营实况的对策。主要包括:

1. 价值观念。

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这将有助于其个人价值实现, 并且为企业创造更加丰富的营运收益。价值观已经成为衡量青年人才的“硬指标”, 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中引导其完成“蜕变”, 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出预期作用。当前, 企业青年树立价值观念, 可通过多方学习、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等措施, 接触到更多的文化思想知识;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丰富个人文化知识, 在现实工作中得到普及应用;才能体现出青年人才的社会价值, 这些也是青年价值实现历程中的必要步骤。

2. 专业学习。

我国市场经济出现了许多朝阳产业, 这些产业要注入新的人才力量, 才可在市场营运阶段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专业学习是青年价值观实现的必要方式, 其能够从理论知识方面完善青年素质, 从实践技能方面锻炼青年人的业务能力, 保证为企业创造出理想的经济价值。专业学习不是盲目地接触文化知识, 而是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内容, 在某个周期内达到专业水平提升。例如, 根据岗位工作要求选择合适的学习项目, 执行个性化的专业学习方案, 必将提高青年员工的专业水平。

3. 职业道德。

企业青年正处于不同的岗位工作, 每一个岗位都需要专项人才为基础, 才能从局部上保障企业经营次序。职业道德是当代青年价值的一种表现,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领域的青年人才, 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才能展现出个人的内在潜能。在实现价值阶段, 青年员工首先要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 严格按照企业制度完成岗位工作;其次, 要做好职业角色的优化转变, 根据企业工作安排要求参与实践活动, 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经营帮助。此外, 职业道德需要长期坚守, 不能因为某种利益因素而破坏职业准则。

4. 人才管理。

企业必须对社会青年人才的人生价值、内在潜能等给予了高度评价, “青年是革命的急先锋”, 认为青年人是推动一个时代变革的核心力量, 党和国家必须依赖于青年群体发展, 才能建立更加稳定的党政体制, 维护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和谐发展。从青年观特点来说, “民族性、务实性、时代性、实践性、传承性”是青年观的主要特征, 我们学习青年观必须结合历史与时代特点, 从其特征角度体会青年观的实际内涵, 感受在青年观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意识, 吸取成功有利的价值观念。

三、基于青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新时期国家建设中心逐渐走向年轻化, 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队伍建设, 或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 都依赖于社会青年群体作为主力军, 这也充分说明了企业对社会青年价值预期的准确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青年人才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 其不仅对党和国家体制建设具有先进的指导职能, 对企业青年干部、青年员工等价值观念形成也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1. 思想方面。

青年观经历了初步形成、丰富发展、成熟完善等三个历史变革阶段, 在理论与实践交替变换中, 企业必须掌握不同时间段的青年观念, 坚持与时俱进, 坚持实事求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建设阶段, 正是依赖于青年群体, 才能创建更加优越的社会发展环境。青年观是长期研究中形成的社会观念, 对企业扭转落后经营局面具有指导意义。为了深入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应从思想上认可青年观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改革价值, 树立正确的青年价值观念, 为企业改革建设提供先进的指导思想。

2. 政策方面。

结合历史条件、社会背景、社会思想等要素, 提出了符合时代变革趋势的青年价值观念, 向后代青年人队伍建设给予了有利的帮助。企业需从政策方面创造条件, 为社会青年自身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一方面, 对党政干部青年群体, 强化政治体制培训工作, 使其掌握专业的党政思想理论, 更好地参与党政队伍建设改革中;另一方面, 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 努力提升当代青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 教育方面。

高校作为青年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企业要与学校广泛建立合作关系, 共同加快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活动,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造青年学生群体。学校除了专业课程教学外, 学习要深入开展青年观学习工作, 号召广大师生参与青年观学习活动中, 深刻体会青年群体的时代价值意义。此外, 企业要为青年员工提供岗位培训机会, 必须强化青年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 让青年员工组织发挥更大的职业价值。

四、结论

随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 管理者要意识到青年价值观的内在含义, 以及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力。对于现有的青年人才资源, 更要建立符合社会价值观念的管理方案, 通过实现青年员工群体的个人价值, 带动企业市场价值的全面提升。因此, 企业既要努力实现青年价值观, 也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摘要:青年观是社会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也是企业现代化经营不可缺少的指导理念, 关系着青年人才价值发挥水平。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政治化改革中的应用, 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力正在扩大化发展。本文分析了企业青年观内涵, 提出企业青年人才价值实现的主要方法,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科学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企业,青年观,内涵,实现方法,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卫兵.浅谈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轨道[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3) .

[2]何玉光.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J].化工管理, 2004 (04) .

[3]丁征, 阮小春.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异初探[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3) .

从山寨文化看待青年价值观教育 篇9

一、山寨文化的本质

“山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沿海地区。当地一些设备简陋的小型电子加工厂或家庭小作坊, 以极低的成本快速仿造知名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 由于其集各品牌功能于一身, 价格又远远低于正规产品, 从而得到中低端消费者的青睐, 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有的甚至通过复制基础上的创新, 在产品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实现了对被仿产品的超越, 从而形成了风靡一时、颇具争议的“山寨”文化。“山寨”文化, 是对“山寨”现象的高度概括,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规范的、不受政府管束的民间性、规模性、群体性模仿 (当然也有盗版) 、创新活动的社会现象的概括。

当山寨升级为一种文化的时候, 一切不合理的模仿都充满了骄傲的文化气息, 山寨以自己非正统的身份为豪, 正如舆论所言, 无人不山寨, 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如果说从前众多影迷歌迷还在为购买盗版光碟而偶尔淡淡愧疚、自责不安的话, 而今盗版商也在前期的模仿中转向自我风格的塑造, 拥有了自主品牌, 山寨逐渐走上正轨, 升级为一种时髦, 为消费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统一的旗帜与场所, 从印度的宝莱坞之于美国的好莱坞, 从QQ之于MSN, 从Baidu之于Google。在这种意义上, 山寨既确切的表明了在其传统寓意中占山为王, 江湖之上的立场, 又在现代的全球经济中可以理解为在难以逃脱秩序化的生活图景之外的一种消费身份的争取。

二、山寨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引导的启发

1、“山寨”化表达“草根”阶层对社会现实的文化诉求,

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批判精神, 但其蕴含的奢侈消费想象又容易激起青年学生盲目的虚荣心和消费欲望

“山寨”文化是“草根”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民间或团体中形成的自我竞争、自我创作以及产生成果的一种从精神到物质的文化再现, 从诞生之初就备受老百姓欢迎和追捧。“山寨”文化所体现的“草根”阶层对社会现实的不同文化诉求, 有利于催生、激发青年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促进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青年学生主体人格的养成、公民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 与他们将来能否理性地关注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是否具有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操有相当大的关系。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不管是“山寨”物质产品还是“山寨”精神文化产品, 说到底都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们的流行, 是“草根”们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抗, 但这种反抗背后也源自于“草根”们的奢侈消费想象, “山寨”文化能迅速流行开来, 与其满足了人们被激起的虚荣心和消费欲望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商场越来越多, 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商品越来越丰富, 档次也越来越高, 客观上激起了大众的奢侈消费欲望。但是由于整体经济水平有限和贫富差距的拉大, 实际上只有少数人享受到了高档名牌的产品和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绝大部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 离名牌依然很远。“山寨”之妙处, 正在于暗中满足了人们那些膨胀的消费欲, 满足了这种欲望中豪奢的幻想, 同时, 又能够让使用者随心所欲而不是战战兢兢地花费、消耗这种豪奢的产品。

同时, “山寨”文化又是对商品消费的进一步刺激和暗示, 冲击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和行为。青年学生经济能力有限, 但是也有追求高品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愿望。“山寨”产品帮助他们用低成本就实现了享受奢侈消费的欲望, 满足了他们对主流消费文化的虚荣心和消费欲望, 无疑又令青年学生陷入了消费文化的桎梏。

2、加强观念引导, 帮助青年学生正确看待“山寨”文化现象,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德育效果

青年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个人和社会意识尚处在构建中, “山寨”产品由于价格低廉、功能集众品牌之长、外观设计时尚美观, 在消费能力有限的青年学生中有一群忠实的消费者, 加上从众心理与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广告的植入, “山寨”文化深受青年学生的追捧。

作为教育前沿阵地的学校, 应当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及时引导, 通过对“山寨”文化兴起的背景、流行的原因、存在的利弊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山寨”文化。另外, 学生青年作为在网络、电视等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 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平等意识抢, 渴望以轻松、娱乐的方式来感受世界, 因而对传统的预防是和校园文化形式缺乏兴趣, 甚至反感。“山寨”文化正是以新来吸引眼球, 迎合了青年学生的心理, 因此学校校园文化也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提高他们参与兴趣与教育效果, 如可开展相关DV创作大赛, 校园播客大赛等。最后, 对于“山寨”文化推波助澜的工具媒体, 国家信息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媒体传播的监管, 为青年打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生存空间, 新闻媒体坚决不能为了赚取观众的眼球, 无视真善美, 而应加强文明消费、适度消费理念的宣传;最后, 要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为契机, 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 鼓励科学的消费观, 反对盲目攀比、炫耀性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孙琦琐.“山寨”文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D].上海:上海大学, 2010.

[2]李宗桂.山寨流行何必“喊打喊杀”[J].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 2008 (11B) .

[3]焦若水.全球消费与底层反抗——山寨现象的社会学解读[D].人文杂志, 2010 (3) .

[4]周东飞.山寨文化的精髓在于制衡[J].东南传播, 2009 (3) .

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在知识经济发达的当今社会, 人才已成为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在为国家输出优质人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八大召开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指路明灯。高校作为人培养的基地, 必然承担起培养青年人才认知并认同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实践核心价值观的任务。高校人才的培养, 教师是关键角色, 青年教师年龄、阅历与学生接近, 沟通方便, 对于培育、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一定优势。鉴于此, 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

当下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大多生长改革开放之后, 生活与工作中强调独立、个性、实用的价值观, 对国家与集体的社会价值观态度模糊, 缺乏认知。同时, 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青年教师资历浅, 社会经验不丰富, 面对这样的文化冲击容易迷失方向。但青年教师本身可塑性强, 处在接受培养、不断提高的关键时期。因此, 通过正确的途径培养青年教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仅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 也利于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善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 促使青年教师由认知走向认同。

要使青年教师最终在生活与工作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使其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心理认同。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 基于青年教师内心的自愿与需求。马克思从现实人的本性出发, 肯定了“人的现实需要对人而言具有本质地位, 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 只有尊重人的需要, 才能有效地使其从根本上认同某种价值”[1]。因此, 只有促使青年教师首先了解核心价值观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 才能进一步使其对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走向认同。

宣传和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核心价值观是这一过程的基础。但许多高校所采用的宣传学习方法较为单一, 多采用直接播放宣传片、学习相关文件的方式促使青年教师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类方式虽有助于青年教师全面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但不利于青年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宣传片等学习方式沿用了老套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 并未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与生活相互结合, 这种说教式的灌输“把人抽象化、实体化, 导致对受教育者真实需求的忽略和教育内容方式的呆板滞后”, [2]因此, 青年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只“知”不“认”的局面, 使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学习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 高校在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时应“从青年教师现实需要的实际出发”[3], 才能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育人是高校青年教师的职责与任务, 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实际需要中, 提高业务能力的需要是其各种需要中的重要部分。青年教师只有在热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提高业务能力的进取心理, 最终实现职业成长。高校在培养青年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时, 应将价值观与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有机结合, 使青年教师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能够促进自我需要的实现。因此, 高校在培养青年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 应将核心价值观彻底融入校园文化, 融入教师文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结合到青年教师的业务工作当中, 如展开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比赛, 培养青年教师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同时, 也可采用知识竞赛、网络公众平台等与时俱进的宣传渠道进行宣传, 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转为转化为亲民、有效的认知方式;或组织相关的活动, 如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 开展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内容的实践, 使青年教师从中深刻感知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进而对核心价值观产生真正认同。

二.创新青年教师的培育机制, 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促进青年教师实践核心价值观。

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后, 会逐渐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自我生活与工作, 逐步展开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这一过程需要青年教师自我意识的支撑, 更需要高校创新青年教师的培育机制。

对青年教师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 制度保障是关键。制度“能够强制地保障组织或团体的成员执行既定政策, 确保目标的实现”[4]。可见, 在对青年教师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时更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管理。结合青年教师本身的个性特点, 创新对青年教师的管理机制, 建立与核心价值观一致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 创新青年教师工作的监督考评制度与奖惩制度, 使核心价值观彻底融入到青年教师的管理方案中, 才能使得青年教师服从管理, 接纳管理, 更好地实践核心价值观。

在对青年教师进行管理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教师的基本行为规范, 要求青年教师以此约束自我行为;建立考评与奖惩机制, 对青年教师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同时, 采取文化影响机制将核心价值观深入青年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生活, 以软约束的方式规范青年教师的行为。《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中指出,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5]。可见, 优秀的社会文化能够引导人们丰富精神世界, 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行为, 使其自觉摒弃错误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核心价值观是在精炼了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而提出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使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被青年教师接受并实践, 必须使核心价值观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实现内化。青年教师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中, 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 高校要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必须使核心价值观深入校园文化, 以校园文化深入青年教师的精神生活, 实现高校对青年教师管理的软约束。因此, 高校党委应首先成为建立文化机制的领导者, 努力营造结合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 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指导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同时, 高校主要领导部门以及分管部门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开展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展示、绘画书法作品展览等活动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在此氛围的影响下, 核心价值观可在青年教师内心中得到进一步内化, 在深度内化后也可引导青年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综上, 在对青年教师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 认同是基础, 创新培养和管理机制是关键。只有首先实现了青年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再加以培养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才能切实保证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顺利进行, 从而使青年教师进一步在生活、工作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3][4]李庆华、谭蕾, 高校青年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 (10)

[2]王代月, 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以现实的个人”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消极因素[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9)

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 篇11

关键词:审计;青年;价值观

广大奋战在审计战线的青年审计人是审计机关的后备力量和主力军,是审计战线上的业务骨干和先锋队,对审计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审计事业要发展进步,需要青年审计人加深对审计事业发展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这对审计事业发展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特别是要认识到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是推动实现国家审计终极目标的最为活跃的精神动力,因为它是审计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审计人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鼓舞审计人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经过思考,我认为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用审计的先进文化树立青年审计人的精神旗帜

文化和价值观同源同流,以文化建设来弘扬核心价值观。审计文化的特点是基于岗位的行为文化,它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追求,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审计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更深层次地塑造核心价值观。国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审计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

(一)审计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审计价值观形成的基本准则

2011年1月18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要加强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重点的审计文化建设。“十二字”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探索实践,体现了审计人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青年审计人要树立“十二字”的核心价值观,使其从内心深处对审计事业的理想目标自觉追求,理解审计工作的重大意义,这不仅是精神意识的长期工程,更是审计实践的不断积累。

(二)科学审计树立了青年审计价值观的理性观念

审计理念的科学性来源于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下树立的科学审计理念,有科学性和发展性这两层涵义。科学审计观的科学性是指审计理论的创新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审计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学审计观的发展性是指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中求实创新,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审计理念,树立青年审计价值观的理性观念。

(三)免疫系统论培养了青年审计价值观的职责意识

“免疫系统”论是对传统审计本质理解的涵盖、继承、创新和发展,它重新诠释了“什么是审计”、“为什么审计”以及“如何审计”等问题。以免疫系统为核心的新型审计观,开辟了青年审计人员审视审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风险和危害,使青年审计人员更加注重注国家经济安全、金融风险、国有资本安全完整、国家政策执行及效果、对人民群有影响的重大安全、环境与质量事项等方面内容,培養了青年审计人员将自己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一分子的职责意识。

二、审计的创新实践是青年审计人的特色价值理念

创新是工作的灵魂,是发展的基石。善于创新是审计工作创先争优的重要途径。审计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不断出现,青年审计人一般具有较高学历和知识素养,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及时把握审计信息化的主题,通过系统学习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审计管理系统OA、联网审计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实现审计人从“财务型”、“手工型”到“综合型”“知识型”以及“信息处理高智能”的转变等。青年审计人履行自身职责、促进审计的发展,不能只挂在嘴上,关键是要落实到审计行动中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审计工作,以创新的方法破解审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用创新的行为谋求审计成果新突破,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和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不断推动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敢闯敢拼,敢于碰硬是青年审计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前审计事业的发展压力加大,更加需要青年审计人员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克难奋进,在变局中把握机遇,在逆境中主动作为,努力在变化中抓住机遇、在挑战中增创优势。

青年审计人一定要敢于担当责任,保持高度的事业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强烈的责任感精心谋划工作,以高度负责的道德精神研究审计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心思和精力完全投入到审计工作中去。时刻谨记把责任感和事业心体现在行动中,落实到工作中,以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尽职尽责、干事创业,积极为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自律是青年审计人的自身价值实现最重要的方式

道德作为行政权力的自我约束机制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行为也需要道德的力量。因此,在审计价值观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道德的自律作用。廉洁奉公与无私奉献是审计人的道德基础。如果审计人不能廉洁工作,就会在物质诱惑中丧失自我,依法审计就只是一个泡沫;如果审计人缺乏奉献精神,就会沉沦于名利之中,客观公正就成了空谈。因此,廉洁是审计人必须守住的道德底线,没有了廉洁的审计队伍,审计便失去了生命;奉献,是审计人应有的精神状态,没有了无私奉献的审计队伍,审计便失去了活力。

人本主义思潮与青年价值观教育 篇12

一、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青年的影响

现当今社会, 是一个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年代, 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越来越把利作为行为的原则。这使得青年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当他们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理论中看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分析时, 便想从中寻找思想养料;加上青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 人本主义思潮极易对他们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1、积极影响

第一, 强化了青年对个体价值和自由的关注。西方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 强调人是价值的创造着, 人要追求自由和幸福, 通过追求的过程不断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当下的青年都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生人, 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原已促进了他们对个体价值和自由的关注, 西方人本主义更从理论上强化了他们的这一意识。

第二, 促进了青年全方位打造自我意识的觉醒。西方人本主义向青年展示了主题内在人性的丰富性, 让他们认识到, 主体的本能、欲望、意志、情感等内在因素对人的存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就要求青年在认识到人的智力发展无限性和社会存在特性的同时, 不可忽视对自身坚强的意志、健康的情感、良好的自控等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这就使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和培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消极影响

第一, 加剧了青年价值取向上的个人主义。在西方人本主义看来, 个人的物质利益追求是价值观的中心和唯一的终极价值取向, 个人的物质利益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唯一动力;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他们认为社会制度产生于存在社会秩序建立之前的为个人利益而行动的个体之间的交往过程之中。这种价值取向支配着西方人的价值评判和行为方式, 也和不当的家庭教育、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交织在一起进一步扭曲着部分青年的价值取向。

第二, 造成了青年人生价值观上一定程度的悲观主义。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认为人生就是苦难, 而解脱苦难的方法之一就是信奉佛教。这显然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当前, 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调整, 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 择业所带来的竞争与心理的压力使得一部分青年不能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很好的对待生活, 遇到烦恼、困惑, 加上意志力、自控力的薄弱, 很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 对人生失去信心。

二、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如何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

1、要坚持以人为本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突出人生和人的价值问题, 强调人的主体性,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必然要求在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 重视青年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价值。要根据青年的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提高, 逐步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和人才不断涌现的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的挖掘潜力, 提升其个体价值。还应摒弃传统的主客体观念, 创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对话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青年对成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愈加激烈。社会要进一步优化成才环境,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导向作用, 切实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影响和带动广大青年形成奋发成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2、强化对青年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传统的重利轻义、群体至上的价值体系早已受到了冲击, 集体主义原则也遭到了破坏, 加上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类似个人主义这些消极因素的侵蚀, 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逐渐被一些青年接受和信奉, 并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准则。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旗帜鲜明的加强青年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大力开展律己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 提高青年分清是非、识别善恶、辨别荣辱的能力从而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只有这样, 才能使青年的价值取向、行为模范、人生理想等思想意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青年的思想和价值观教育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对我国青年产生影响, 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强调人的主体精神, 发展人的个性和创造性、鼓励竞争、探索和创新, 符合了青年渴望认识自我的需求。然而, 究竟该如何认识人的主体性、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和人性, 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以前的西方哲学家受到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和自身世界观的束缚, 始终未能产生科学的对人的认识。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 用实践的观点认识人及其周围的事物, 从而才使人们对自己有了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 可以帮助我们抵制西方同人本主义思潮的消极成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更好地促进人及其所处社会的发展。

人本主义思潮对于人们尤其是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尤其是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不容小视的影响。因此要正确分析看待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产生的影响,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正确利用其积极方面, 并自觉抵制其消极影响, 使青年更科学的认识自己, 并为社会发展更好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魏金声.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2]张文龙.马克思的“以人为本”与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人本主义”[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 .

[3]孙红梅.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教育, 2008 (1) .

上一篇:大学教学与人才培养下一篇:微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