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官兵

2024-10-07

青年官兵(共8篇)

青年官兵 篇1

当今世界军事变革, 战争的形态正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 随之构成战斗力标准也发生明显变化, 除了要把信息力、结构力、知识力作为战斗力的基本要素外, 青年官兵的心理适应能力, 已经成为直接制约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因此, 重视青年官兵心理适应问题, 有针对性地搞好心理适应教育,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适应的含义及过程

心理适应是由于外在的变化导致环境改变, 主体对环境做出积极反应, 并与环境建立平衡关系的过程。青年官兵入伍前如果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由散漫等习惯, 面对部队艰苦的环境、单调的生活, 艰苦的训练, 容易引发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 产生心理适应问题, 此时可以借助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调整心理及行为方式达到新的平衡。比如, 新战士抱着各种需要和动机来到部队, 但是他旧有的习惯:动作拖沓、自由散漫、贪图安逸等, 不适应部队新环境的要求, 致使他的需要和动机得不到满足, 面对阻挠状况, 他的心理平衡被打破, 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反应, 但他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模仿带兵班长的行为规范, 主动向班长讨教, 从班长那里学到很多怎样合理安排时间的生活窍门, 很快就跟上部队的快节奏。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面对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行为效果的多重可能性, 主体的判断与选择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所以适应过程必然会表现为一个反复循环的动态过程。青年官兵心理适应是青年官兵在与部队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

二、青年官兵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新兵入伍、岗位变换、角色转换、老兵退伍、军官转业等, 青年官兵随时都将面对工作环境、人际圈子、职责要求、任务要求等方面的变化。军人的军旅生涯是在不断适应中完成的。第一, 新兵入伍的心理适应。战士要实现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 这个过程中, 青年官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都要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是突然的、剧烈的, 极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新兵入营后一周到两个月之间, 心理不适应表现得最为集中、最为明显。第二, 职务改变的心理适应。从老百姓到军人, 从普通战士到副班长、班长, 从义务兵到士官, 从共青团员到共产党员, 从士兵到军校学员、到军官, 对不同的角色, 有不同的要求和期望。职务改变, 也就意味着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肩负责任的改变, 对新角色的适应是在角色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 青年官兵极易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第三, 退伍转业的心理适应。退役, 是军人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角色变换。即将告别朝夕相处的战友, 告别熟悉的军营和手中的武器, 告别听惯了的军歌、军号, 面对人生职业转变、环境变化, 心里难免有些失落、茫然, 踏上新的人生之旅, 未来如何还是个未知数, 不知道如何顺利度过转业阶段, 因而心情十分复杂。无论退伍还是转业, 都是要离开部队开始第二次创业, 情况有些不同, 但此时的心理反应总体上是差不多的。

三、青年官兵心理适应问题的调适

通过教育引导、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等方式, 激励青年官兵同自身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作斗争, 促进改造其个性缺陷, 主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第一, 强化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有团体的, 有个体的, 利用不同的科目进行针对性训练, 可以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团队凝聚力、发挥个人潜能等。心理训练已受到许多国家军队的重视, 据有关资料介绍, 每年心理训练时间和内容占整个军事、政治训练的比例:美军为14%, 英军为13%, 前苏军为12.8%, 法军为9%, 日军为7.8%。许多国家还有专门的心理训练基地。第二, 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心理教育和引导, 帮助青年官兵认清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科学地引导青年官兵调整认知, 改变不合理或消极的观念。调整认知的常用方法有:角色适应教育、角色扮演 (空椅子技术) 、心理剧扮演、强化辩论、合理情绪想象等。青年官兵常见不合理信念大部分来源于对现实的不合理认知方式。例如, 对自己、对别人绝对化、以偏概全, 对自己行为“糟糕之极”的悲观预期等。因此, 青年官兵要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方式, 改变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恰当的认知。第三, 塑造积极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 战友之间相处, 难免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如有的伤了自己的面子, 有的让自己下不了台, 有的当众给自己难堪, 有的对自己抱有成见等。遇到这样的事.应该宽宏大度, 冷静处理。同样一件事, 会因所持的人生态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 要想积极对待生活, 改变自己的观念, 使自己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第四, 争取社会支持。大量研究表明, 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下, 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等较多支持的人, 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大, 身心也更为健康。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弱小的, 这时候, 就需要别人的帮助, 平时多与战友交往,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交流思想感情, 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在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时能迅速赢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人对环境的适应, 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才有了支持的力量, 感情的寄托, 可以增加归属感, 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心情才能愉快。从而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 实现心理平衡。

摘要:青年官兵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 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军事环境, 心理适应问题经常困扰着部队的青年官兵。基于此, 从心理适应的含义和过程入手, 探讨青年官兵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和调适方法, 有利于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提高军队战斗力。

关键词:青年官兵,心理适应,心理训练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1 (1) .

[2]李权超.军事训练心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青年官兵 篇2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 课 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心理问题的成因,引导官兵正确认识身边的一些心理问题。

授课要点:

一、什么是挫折;

二、形成挫折的原因;

三、如何战胜挫折。

授课内容:

挫折,在心理学中,指的是失败后的一种情绪状态,即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动机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

部队实际表明,青年官兵的挫折感要比中年人强烈得多,有的甚至达到使人难以理解的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世界观尚不成熟,对挫折认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是对挫折的认识偏激,爱走极端。

第二、心理发展尚不完善,挫折承受力较低。

第三、独立意识尚不完整,处理挫折的经验不足。第四、现代意识尚不深化,对待挫折过于敏感。

青年官兵如何战胜挫折呢?我认为要抓好如下几点:一是引导青年官兵辩证认识失败。要让青年官兵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成功与失败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成功常常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正是由于挫折或失败才能使人们变得更加聪明,才能努力去寻找通向成功之路。

二是诱导青年官兵内化榜样精神。

三是指导青年官兵提高挫折承受力。

指导青年官兵加强挫折心理锻炼,是战胜挫折的基本途径。

首先,可应用实际提高法,即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一些挫折,以增加挫折经验。

其次,可应用加减提高法,即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渐进提高受压能力。

再次,大力培养大畏的精神。

最后,加大冶炼现代性格的力度。

思考与讨论?

青年官兵 篇3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官兵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E2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214—02

在过去30年的中国文化世界里,主流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等文化类型一道成为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满足多样化精神需求的精神食粮,但一些非主流文化弘扬的并不都是真、善、美的东西,而是西方腐朽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或传统文化当中的糟粕,致使一些人价值观异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思想道德素质滑坡。同样这些“污水”也无时无刻不腐蚀着官兵思想,如不对这些非主流文化所裹挟的文化糟粕加以审查和“过滤”,将严重影响官兵的成长和部队的发展建设,因此我们必需采取有力措施应对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官兵的不利影响。

一、非主流文化及其消极方面

由于非主流文化包含的内容广泛而复杂,要给非主流文化下个明确的定义并不太容易,我们不如换个角度首先要弄清主流文化的内涵。主流文化是一个因地因时不断更新变化的内涵,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其主流文化内涵是不同的,我国现阶段主流文化指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为核心的科学的、人民的、大众的文化。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由此可见非主流文化指的是不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要反映内容的文化或社会主义义意识形态较弱的文化。

由于非主流文化并不都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其反映的价值观念也多元复杂,其中不乏消极颓废方面。

一是残余的封建文化遗毒逆风而上,毒化社会环境。诸如:一些人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官本位思想影响,将个人的进步和发展的立足点建立在神灵的降福、领导的提携之上,于是他们对烧香拜佛乐此不疲,对拉关系、走后门趋之若鹜,把钱权交易、以权谋私作为个人实现人生目标的捷径,严重腐蚀毒化了社会风气,破坏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是外来强势文化涌入,不断挤占青年的思想阵地。诸如:反映西方生活方式的麦当劳、肯德基从大中城市开到了乡镇;体现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好莱坞大片充斥着电视、电影和网络等等。其裹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渐渐为部分人所接受。传统的勤俭节约被嗤之以鼻,情感专一被视为保守,无私助人被称为傻子。对此我们必须报以高度的警惕。

三是大众文化兴起,不断消解主流文化的影响。对大众文化来说,价值、意义可能不是它所关心的,而它关心的可能是娱乐价值,或其背后的商业价值,因此无限的千方百计的迁就大众,成了大众文化最大的特征。其对善恶之别,是非之分了无判断,既不打算弘扬什么,也不大算批判什么,表现出一种无价值的价值。尤其是一些大众文化作品通过揶揄、恶搞等手段,嘲弄崇高,解构意义,使主流文化宣扬的严肃的、道德的东西成了取乐的对象,极大地消解了主流文化正面塑造价值的发挥。

二、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官兵的不良影响

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实体”的性质,这个文化的“实体”,对于创造它的主体来说,是一个外在的力量,它无时无刻不在为人们提供科学知识和特定的价值系统、行为规范、道德伦理及意义网络。因而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伦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个人的价值取向、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非主流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影响范围和影响力方面可能远远不及主流文化,但其中蕴含的消极因子却极大地解构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和道德規范,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对身在军营的青年官兵中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1.部分官兵功利思想严重,理想信念淡化

部分官兵为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过分看重成功、进步,但其选择实现个人目标的途径不是靠个人努力的工作和艰苦的学习,而是深信庸俗哲学,四处拉“关系”,搞“感情投资”,一些官兵甚至滋生“进步靠关系”、“提升靠送礼”的灰色心理,认为没有关系,没有钱,个人再努力也没用。从而对领导搞人身依附,对同志则区分三六九等,对自己有用的就“团结”,反之则态度冷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个别官兵身上异变为“只因祸福避趋之”,至于为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维护而奋斗、建功立业的崇高理想,在功利的面前失去应有的光辉,极个别官兵在义利观上发生严重偏移,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甚至用人民和军队的利益换取个人的利益,搞钱权交易,成为部队的害群之马。

2.部分官兵个人主义严重,奉献意识弱化

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其宣扬的注重个人奋斗、实现个人价值日益被国人接受,成为激励个人成长进步的有力驱动,但同时也为个人主义的滋长提供了温床,在官兵中集中体现在奉献意识的弱化。首先,在入伍动机方面一部分战士把学技术、学驾驶作为参军入伍的唯一目的,只想着技术学成之后,“脱军装、奔小康”,对自己服役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则漠然置之。其次,在学员分配上,多数学员都把进入机关、科研院所、大中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而边远艰苦地区或基层野战部队则成了一些学员唯恐避之不及的无奈之选。军人是最需要奉献精神的职业,需要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如果作为一名军人处处为个人的利益着想,那么这支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就无从谈起,更不必说保卫国家和人民了。

3.政治淡出部分官兵视野,意识形态斗争意识淡漠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因此作为战争实践主体的军人,必须关心政治,关注意识形态。我军也正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培养高度的政治觉悟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最终成为保卫国家领土安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党的领导的坚强柱石。然而长期的和平环境使过去那种紧张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得以舒缓,人们日益沉浸在丰富的文化产品所提供的轻松娱乐之中。对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政治图谋失去了警惕,这种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于部分官兵当中,诸如一些青年官兵对如何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免疫力兴趣不大,谈起好莱坞大片、各种娱乐节目则滔滔不绝。一些官兵甚至对西方文化作品中描绘的“美好世界”心驰神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这对我军保持无产阶级性质无疑是无益的,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也是有害的。

三、应对非主流文化不良影响的几点思考

1.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文化在军中的主导地位

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现今世界一切文化体系都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定的政治集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样如此,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文化,对此我们不应有任何质疑。我军是我们党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工具。在我军内部理所当然必须高举社会主义的文化旗帜,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来武装官兵的头脑。就是要大力宣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和荣辱观,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我军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官兵思想不被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确保我军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确保我军听党话、跟党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2.加强官兵的文化鉴别力,拚弃非主流文化的不利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通信、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高度发达又使携带这些思想观念的文化产品广泛传播,要想确保一块纯而又纯的“文化净土”几乎成了天方夜谭。军人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多元文化挑战,不同质的文化汇聚军营,如果官兵对不同的文化作品不辨良莠,全盘接收,将会给官兵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观念带来混乱,甚至嬗变。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军人的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军人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官兵对不同文化的鉴别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意识形态时才能保有清醒的头脑,运用科学的标准对各种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等做出评判,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借鉴社会文化建设的成果,建设生动、活泼、充满战斗力的军营文化

要应对各种非主流文化的不良影响,在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高官兵文化鉴别力的同时,还要积极建设兵味十足的,生动、活泼、充满战斗力的军营文化。一是在形式上要借鉴大众文化所采取的为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大力倡导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革命军人的时代风貌,使广大官兵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在内容上要围绕部队中心任务,反映火热的训练生活,表现官兵精神风貌,塑造新时期军人的光辉形象,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敢于牺牲奉献的战斗精神。

注释:

①陈亚杰编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第7页

参考文献:

[1]魏恩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潘世伟.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青年官兵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篇4

关键词:新媒体,青年官兵,媒介素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人们现实地进入一种“媒介化生存”的状态。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 因其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海量性等特征, 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更深、制约更大。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无疑也渗透到军营, 尤其是军营中的青年官兵。研究新媒体传播特点, 针对性地研究青年官兵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是提升青年官兵媒介素养的现实前提。

一、新媒体与青年官兵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也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媒介, 而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现代传媒需求而出现的一批新媒介的总称,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进行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媒介。”目前, 新媒体主要包括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博客、播客、QQ、微博、网络报刊、网络书籍、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短信、飞信、微信等,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的传媒方式仍会不断产生。

与传统的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相比, 新媒体具有以下鲜明特征:一是即时性。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反应速度, 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二是交互性。及时的反馈交流, 是新媒体传播的突出优势。在网络传播中, 任何人都既可以是信息传播者, 又可以是信息接受者, 而且在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取舍;三是融合性。新媒体的媒介功能日趋融合, 信息传递、通信交流、娱乐消遣等多项功能逐渐合为一体, 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四是海量性。由于新媒体传播成本低、速度快、传播主体多元,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上升。

当前, 80后、90后青年官兵已经成为部队主体, 同时他们又是新媒体最积极的追随者、最直接的使用者和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究新媒体传播特点, 切实提升青年官兵媒介素养。

二、新媒体时代青年官兵媒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媒介素养, 概括地讲, 就是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获取、辨析、组织、利用、创造新媒体信息的能力和素质。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创造了公开、透明、即时、海量的媒介环境, 大量媒介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年官兵的思想认识、心理情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 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每名官兵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 当前部队青年官兵在新媒体使用中的媒介素养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提升媒介素养的意识不足, 存在认识误区

媒介素养的研究和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 发展和深化于英、美、德等发达国家, 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相对来讲, 媒介素养对于大部分青年官兵还比较陌生, 尽管我们每天的生活无不被媒介包围, 但很多人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跟自身的关系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二) 媒介参与能力单一, 新媒体使用不够深入

新媒体又被称为自媒体, 交互性、自主性是新媒体传播最鲜明的特征, 它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递的传播模式, 为人们提供了多向交互的个性化传播空间。当前, 部队青年官兵具备一定的媒介参与能力, 但其参与的活动样式多为电子邮件、发帖、跟帖、博客、微博、微信等, 而相对独立投稿或发表创造性见解、使用音视频处理技术或动画创造新信息的人数较少;在新媒体使用方面较为频繁, 但主要集中于娱乐、消费功能。据某部资料统计, “90后士兵100%的上过互联网, 31%的建有个人博客或开通了微博, 39.7%的在网上购过物、淘过宝”。可见, 部队青年官兵新媒体使用尚停留于一般浏览和娱乐消费阶段, 有效利用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为自身成长发展和单位建设服务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 媒介批判能力比较欠缺, 容易受媒体宣传影响

媒介批判能力是媒介素养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青年官兵只有具备较强的媒介批判能力才能自觉抵御各种信息污染, 避免大众传播带来的负面效果。面对新媒体时代庞杂的媒介环境, 广大青年官兵一方面容易沉迷于由媒体创造的“媒介真实”中, 对媒介信息盲目相信, 不能理性认识“媒介真实”与“现实真实”的差距, 容易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迷失自己, 出现诸如“网络成瘾”、“手机病”、“低头族”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 任何媒介对客观世界的再现都不可避免受到媒介自身及其利益集团价值观的影响, 尤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扩大宣传效果, 个别媒体不惜夸大事实、虚假炒作, 而我们许多青年官兵尚不具备辨别新闻真假的能力, 不能够有效地对不同价值的信息进行辨析选择, 对媒体传播背后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传播渗透警觉性不高。

(四) 媒介道德和法律素养薄弱, 在媒介传播中出现失范行为

新媒体时代, 由于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军人和军队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涉军的新闻事件往往因其政治性、敏感性等特点, 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因此对每名军人日常参与媒介、使用媒介过程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更高。在媒介法律素养方面, 由于保密、守纪和防范意识不高, 部分青年官兵在上网聊天、收发邮件或日常生活中, 容易将军人身份或部队信息泄露出去, 甚至个别青年官兵违反部队关于计算机和手机使用的相关规定, 导致失泄密事故和案件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109.

青年官兵 篇5

“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饱含对广大青年的殷殷期望,让全军和武警部队青年官兵深感振奋。为进一步激发青年官兵爱党爱国热情,北京军区某集团军、河北省廊坊军分区、武警贵州省总队、沈阳军区某红军团、南京军区某防空旅、东海舰队“海空雄鹰团”、四川省巴中军分区、江苏省军区、第二炮兵某部、贵州省仁怀市人武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习辅导活动。广大青年官兵纷纷表示,要永远热爱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大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南京军区某装甲团政治处主任陈立柱说:“作为青年一代,一定要牢记使命,以青春之我,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胡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深情寄语,让济南军区某部政委罗志全感触尤为深刻。他说,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关注、关心、关爱青年官兵成长进步,培养一代代坚定举旗人,是部队管理者和各级带兵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南京军区某部政委胡小平说,新时期要积极引导青年官兵通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使自身知识储备与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树立起高素质青年军人新形象。驻烟台某部政委孙方波表示,要坚持以党的光辉历史教育青年官兵,以党的优良传统塑造青年官兵,以党的伟大成就激励青年官兵,努力做到“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

爱党、爱国、使命、奉献、青春、成长……学习热潮中,这些关键词频频出现在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兰州军区某集团军、驻香港部队、武警新疆总队、北京军区某摩步旅、空军装备研究院、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等单位的网上论坛中。网友“为国奉献”的帖子道出了广大青年官兵的心声——“祖国需要,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让青春为祖国绽放!”

在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广大青年官兵爱党信党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立足岗位报效国家的决心更加坚定。在距离祖国大陆1400多公里的南沙东门礁上,指导员朱步云与官兵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学习了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他们庄严宣誓:“人在礁在国旗在,火红青春献给党!”刚刚完成第732次司礼任务的三军仪仗队上士赵立阳动情地说,我一定时刻牢记“仪仗重于生命、事业高于青春”队训,精益求精训练,锤炼过硬作风,向世人展示当代青年军人的精神风貌。

当代青年官兵的社会化特点及引导 篇6

一青年官兵社会化概述

青年官兵社会化指军事组织中的新成员通过适应新的军旅生活、掌握军事技能、学习军事文化, 接受军人“角色规范”的规训, 体会军人的“角色期待”并使之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模式, 从而顺利实现军人的“角色取得”及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青年官兵社会化与军人职业意识的培养密切相关, 因为青年官兵社会化的目的就是要使青年官兵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特点和规律, 从而更好地适应军事组织的需要, 完成一个社会青年到称职军人的转变。而军营是青年人社会化的典型机构之一。

对许多青年来说, 参军入伍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穿上军装, 人的角色地位随之变化, 军装是权利和义务的外化形式。许多当过兵的人在多年后都会深情地怀念自己当兵的历史, 感谢军旅生活给予自己的教育和锻炼, 更多的人从部队生活中获得了坚强的意志、健壮的体魄、丰富的经验、紧张的作风和组织能力, 这些都是军营这个环境对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青年官兵社会化的特点

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著名论著《人的八个阶段》中提出, 青春期最关键的阶段是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 并认为自我认同只有在个人的认识真正与现实一致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在青年官兵社会化过程中, 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主要表现有: (1) 理想与现实反差太大, 处处碰壁, 产生内心焦虑、孤独自闭、精神颓废、行为偏激等不良心理障碍; (2) 生活中虽一帆风顺, 但无法很好地把握自己, 产生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等自负行为, 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受人指责, 产生内疚、懊悔、孤独等消极的自我感觉; (3) 部分青年官兵对现实认识偏颇, 看破红尘, 造成情绪低落、抑郁、沮丧、怀疑、麻木不仁等不良心理状态。

作为当代青年官兵主体的“90后”, 他们思想活跃、多元化, 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第一,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一份“参军入伍为什么”的问卷中, 有的是受家庭、家长影响, 有的是从小向往那一身橄榄绿, 有的想接受锻炼, 有的想考学提干, 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 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人追逐名利、消极、安于现状的想法。

第二, 日趋敏感的内心世界。当代青年官兵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内心敏感细腻。据一些干部反映, 以前的战士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强, 能接受严厉的批评, 而如今的战士, 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 十分抵触批评指责, 容易钻牛角尖。而部分单亲家庭出来的战士, 则普遍内心孤独, 缺少关爱, 不容易信任别人, 存在过激言行。

第三, 个性特征张扬鲜明。当代青年官兵一个很强烈的特征就是个性张扬、表现自我。他们对荣誉毫不谦让, 一般都会主动展示自己的所长, 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 敢于在人前说:我很棒!也有部分官兵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 这些是需要对其进行良好引导的。

三青年官兵个性化的引导

青年官兵心中存在着积极和消极因素, 要通过心理训练不断削弱消极因素, 强化积极因素。引导青年官兵克服自我意识偏差, 培养青年官兵对问题细致观察、认真分析的认识品质;引导青年官兵需求结构的科学调节, 使其符合社会规范性;引导青年官兵锻炼坚强的意志力, 对外界诱惑的抵抗力及超强的自控能力;引导青年官兵稳定、健康、深厚的情感, 消除情感障碍。

1. 要多层次地加强教育的导向性

培养青年官兵对军人身份的认同, 使青年官兵认识到军人职业的特殊性, 树立奉献意识, 学会做人, 具备诚实、勇敢等基本品质, 这是军人角色意识的思想基础, 也是军人必备的信念, 不断修身养性, 提高思想境界, 避免在社会思潮中产生角色偏差。

军人的基本职责是保家卫国。在和平年代, 爱国主义教育可从身边的人和事对青年官兵进行教育引导, 将爱国主义落实到平时小事中, 落实到切实可行的行动中, 使之落到实处, 更具有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构建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青年官兵社会化过程中较容易产生偏差的地方, 军人核心价值观要和世界观、人生观紧密结合, 加大教育力度, 保持三观教育的连续、完整、系统。

2. 加强心理训练, 完善青年官兵心理防御机制

当代青年官兵普遍存在心理素质低下, 承受能力差等特点, 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奏效, 因此, 必须根据青年官兵的心理特征科学有效地进行心理训练, 提高青年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把心理训练纳入军事训练计划之中, 进行挫折训练、情绪稳定性训练、吃苦耐劳训练等。

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 青年官兵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可导致其焦虑、痛苦等心理反应。因此, 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青年官兵调节自我, 走出困境, 消除一些应激刺激带来的心理失调。要引导青年官兵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完善心理防御机制。

在对青年官兵的引导中还须注意:教育要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明确军人这一角色所需的特质, 提高其角色认识;帮助青年官兵树立角色意识;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将教育与管理寓于无形之中。

参考文献

[1]石铭增、李青杨选编.军事社会心理学初探:首次军事社会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6

[2]马栋.现代军人社会心理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6

青年官兵 篇7

1 信息化条件下青年官兵学习能力的结构分析

学习能力属于能力的范畴, 为了分析更加透彻本文先从能力出发来对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探索。综合学界对能力的表述, 我们可以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质量, 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生理和心理特征。根据能力发挥作用的领域, 通常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一般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它表现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 如身体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我们平常所说的智力指的是一般能力, 身体能力是一般能力的基础, 思维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特殊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专业行为的心理条件, 它贯穿于整个专业行为的实施过程中, 如演讲能力、军事指挥能力等。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区分虽说相对稳定, 但是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比如在信息化浪潮兴起之初, 信息能力往往是某些专业人士的特殊能力, 然而在当前的信息化条件下, 信息能力却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般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 结合当前信息化条件下青年官兵的学习特点, 我认为青年官兵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条件下, 信息总量大、知识更新快的时代特征决定了青年官兵必须要学习, 与此同时青年官兵身处军营, 训练任务繁重并且随时面临着要执行紧急任务, 缺少固定的学习时间, 也不可能经常性地到院校接受教育, 因此青年官兵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自主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自主学习能力通常也称为自我管理学习能力, 是指青年官兵能独立获取知识技能和思想观点, 在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下将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青年官兵能够自觉地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能够调控学习过程, 评估、检测学习结果以及采取自我补救措施;能够独立思维和协作进步。信息化条件下, 青年官兵自主学习能力越强, 越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是信息能力。信息技术的出现, 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得人类从工业时代步入了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往往都需要借助计算机与网络, 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是青年官兵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倍增器。所谓信息能力, 针对青年官兵的学习而言主要是指青年官兵在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本身的驾驭能力。

三是交流协作能力。信息化条件下青年官兵的学习容易使人误认为只要有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就万事具备了, 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遇到不懂的可以求助于搜索引擎等等。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和学习紧密相关的非智力因素。对青年官兵而言, 学习的目的大多在于工作和训练中能有所用, 通过交流协作, 大家能够互相切磋、互相促进, 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为学习的持续进行注入精神动力。并且利用信息网络进行交流协作本身也有利于信息能力和信息化学习能力的提升。而缺少交流协作的学习很多时候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信息化条件下的交流协作能力在注重现实交流协作的同时应突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网上交流。

四是创新能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军队的主题是建设信息化军队, 然而我军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处于半机械化状态, 在为部队配备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同时, 必须要面对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大量的机械化武器装备如何最大限度地加以信息化改造, 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还在于长期和武器装备直接接触的青年官兵发挥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 创新本来就是信息化军队的应有之义, 创新决定着一支军队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信息化条件下青年官兵的学习离开了创新就失去了学习的必要性, 因为无论什么知识在网上经过检索就可以得到。

五是专业学习能力。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的特点是岗位专业性与技术性增强, 青年官兵要想较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而专业学习能力既是青年官兵进行专业学习的必要前提, 也是青年官兵从事专业实践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条件下青年官兵的专业学习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专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 最终达到使自己专业或者岗位实现信息化的目的。

2 信息化条件下培养青年官兵学习能力的对策性思考

针对信息化时代的特点, 对于青年官兵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主要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是转变思想认识, 树立动态学习观念。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青年官兵立足于信息化时代背景培养学习能力的前提。传统的学习主要依靠纸质媒体, 与实践常常是割裂开的, 而信息化条件下, 信息系统既是我们学习的平台同时又是我们工作实践的平台, 学习与实践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认识从实践中产生, 随实践而发展。因此, 必须改变以前把学习与实践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 树立起学习和实践一体化的新理念。各种信息网络纵横交错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新特点,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超链接等, 这对当前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 树立起动态学习和拓展学习的观念有助于青年官兵打破将学习条块化、僵硬化的传统意识, 从而既能提高学习效率, 又能使青年官兵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

二是把握时代背景, 加强信息素质培养。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造就了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我们的学习工具、学习对象、学习环境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使得人们的学习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 正如比尔·盖茨曾说的:“任何地方的人都能够上到由优秀教师教授的最好的课程。”然而这一切都必须要以人的信息素质作支撑, 我们甚至可以说信息化条件下人的信息能力本身就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青年官兵必须加强信息素质的培养, 所谓信息素质主要是指青年官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信息素质的培养, 一方面青年官兵要树立信息制胜理念, 主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应加强单位的信息化环境建设, 积极为青年官兵信息素质的提升搭建良好平台。

三是认清学习特点, 科学确立学习内容。人们的认知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 这也就是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着人们在某个领域的学习能力。青年官兵正处在军旅生涯的起步阶段, 学习和工作常常都是以一个专业为主, 我们平常所说的学习能力也主要是针对青年官兵所从事的专业而言的, 在当前的信息化条件下对于任何一个专业,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形式都能找到大量的相关信息, 这样一来“学什么”的问题就摆在了青年官兵面前。如果青年官兵不对学习本身进行一定的认知, 也不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只要和专业沾点边, 就见着什么学什么, 甚至被网络牵着走, 到最后时间耽误了不少却事倍功半, 这当然谈不上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此外当前的院校或者培训机构在对青年官兵进行培养时, 往往也存在片面强调技能, 而不重视传授基础知识以及忽视学习能力培养的现象, 这样一来短期效果也许较明显, 但是不利于青年官兵的可持续性学习。因此, 就青年官兵而言应加强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规划和甄别, 对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学习, 要善于抓住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就学校教育而言要重视对青年官兵学习能力的培养, 加大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 优化青年官兵的知识结构, 这是青年官兵具备较强专业学习能力的基础。

四是着眼学习效果, 重视学习策略的研究应用。学习策略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 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我们都能够耳熟能详, 但是仔细一想, 我们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却很少真正去探索和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在学术界, 普遍认为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要素, 培养青年官兵的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途径、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目前, 针对青年官兵有关学习策略的著作还比较少, 建议科研院所立足信息化条件下青年官兵的学习特点, 加大有关学习策略的科研力度, 首先为青年官兵学习策略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青年官兵应树立学习策略意识, 尽量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并针对自身的学习特点逐渐积累学习方法, 力争形成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此外, 院校作为青年官兵的学习培训基地, 在对学员进行教育时应注重学习策略的训练, 把学习策略的培养作为提升青年官兵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五是加强行为引导,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力是通过实践锻炼出来的, 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是学习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青年官兵由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 人的思维发展较快, 可塑性较强, 善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96页) 于模仿, 然而自我管控能力却相对较弱, 在学习上更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 各级党组织应该加强对青年官兵的行为引导, 抓好本单位的学习风气, 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主动采取多种学习方式, 比如可以采取在网上结学习对子、开办网上论坛进行小组协作或者交流讨论学习等方式, 在提升大家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约束和监控。当前一些单位在这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比如空军范围内正在开展的“职业大学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只是在具体落实上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3 结束语

信息化条件下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己经成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青年官兵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 对其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既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又对我军信息化建设大局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理论高度对青年官兵的学习能力进行了剖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然而, 学习能力是一个结构复杂、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现象, 在我军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的趋势下, 青年官兵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环境都在持续地发生着深刻变化, 因此, 对于培养青年官兵的学习能力这一课题值得学术界长期加以关注。S

摘要:文章在对信息化条件下青年官兵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从五个方面对信息化条件下青年官兵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青年官兵,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沈国权, 徐长安.军队信息化文化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9.

[2]宋明武, 杨世松.信息素质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6.

[3]谈志兴.加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培养[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05 (6) .

[4]穆刚.论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9 (32) .

[5]刘洪顺.初级预选士官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6.

青年官兵 篇8

以下, 笔者结合对台湾广播工作实例阐述几点有效的对台湾青年官兵的传播方法。

一、更正其国家观念, 消解为“中华民国”而战的意识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 利用观念系统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活动。观念具有主观性, 形成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做正确的事情。国家观念是一个军人对国家认知的基本概念, 为维护一个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的利益而进行的军事斗争是由军队来完成的。陈水扁当政时期, 因为其台独立场的分裂本质, 使台湾军中对国家观念模糊不清, 产生不知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认知焦虑和行动茫然。马英九上台后, 台湾当局为了消除这种焦虑, 强化了“中华民国”的国家理念, 强调为国家利益, 也就是“中华民国”利益而战的观念。

大陆对台湾官兵的广播节目中, 主持人应该在传播一个中国观念上多下功夫, 厘清中国的概念, 激发两岸在血缘、历史、文化、法理等方面培养起来的、深深根植于台湾同胞心中两岸一家的民族认同感, 使台军官兵无法接受为“中华民国”而战的现实。比如,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军事节目2012年圣诞节前播出的消息《三沙官兵平安夜祝福祖国平安, 问候台湾听众》, 就在两岸青年人感同身受的节日中, 强调了手足情深、同守祖国平安的军人信念, 在台湾年轻官兵心中播种了真正的爱国情怀。

二、了解其恐战心理, 增强对和平发展愿景的认同

恐惧心理是在可怕情景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十分紧张的情绪反应, 特别是当人的生命安全、名誉、前途和经济利益等重大需要被剥夺时, 恐惧的情绪就会支配人的整个身心, 成为对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情绪, 而战争无疑是产生恐惧指数最高的一种恐惧源, 就像台军将领自己评价的那样, 台军官兵大都是外表光鲜、内心脆弱的“草莓族”, 入伍前大多在优裕环境中长大, 处处受到溺爱, 心理素质较差, 恐战心理明显。马英九上台后, 台军的政战教育在强调两岸和平的同时, 也一再强调大陆在政策上从未放弃武力犯台, 采取一系列手段提升部队的战场抗压能力, 谋求提高战斗意志, 如安排“胜利DNA”课程、打造“战场心理抗压模拟训练馆”等。思想统领行动, 台军的心理认知系统、动力系统和调控系统训练得再有素, 也逃避不了内心深处对于战争血肉横飞、生灵涂炭的概念认识, 消除恐惧心理的策略之一就是认清并远离恐惧的根源——两岸关系的紧张和对峙, 走向两岸和平发展的光明之路。

国共两党共同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大幕。在对台湾官兵的广播节目中, 主持人要更多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的两党体认强化传播, 展现今天两岸人员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的令人振奋的画卷, 向台湾官兵揭示和平与发展是两岸关系的大势所趋, 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唯此才是台湾官兵远离战争、伤害、恐惧的正确出路。

三、满足求知心理, 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一种带有良好情绪而选择性趋向认识某一事物的心理倾向, 它往往对年轻人基于认知需求而获取信息具有促进作用。不少台湾青年官兵处于心灵成长阶段, 对于大陆发展、世界变化兴趣浓厚, 而他们的生活秩序管理严格、内容刻板, 满足不了求知需要。同时, 台湾的军事基地禁止外人出入, 只有在特定开放日开放, 民众可以参观。台湾青年官兵的生活特点使他们面对的是外界交往少、信息需求相对封闭的状况。

在对台湾青年官兵的广播节目中, 主持人对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状况、两岸关系交流交往的繁荣景象、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风采、“能打仗、打胜仗”的卓越战斗力, 进行了绘声绘色的介绍、解读, 使台湾青年官兵在信息需求的满足中, 了解、体认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光辉形象以及人民解放军的维护和平能力, 激发他们心中的民族向心力。比如,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军营漫话》节目中, 主持人和台湾官兵畅谈了解放军院校学员在第30届意大利国际帆船赛上一举夺得3项冠军、参加意大利圣雷莫人道法国际学院举办的“国际军事院校武装冲突法竞赛”、参加美国西点军校举行的“桑赫斯特竞赛”一系列国际军事交流活动, 通过有趣的竞赛故事讲述, 极大地满足了台湾青年官兵对祖国大陆同龄军人的了解愿望, 同时也向他们展现了年轻一代的中国军人挥洒在国际军事竞技舞台的卓然风采, 激发起他们的情感认同。

四、引导其思慕心理, 建立传受心理信任关系

根据台湾现在实行的“兵役法”, 年满18岁或大学毕业后的男青年, 要服时间为一年的常备兵役, 而服役时间大都是他们心理学上的后青春期和青年前期, 在性心理方面的最大变化, 是对异性的爱慕, 伴随着热情、幻想、冲动等情绪现象, 而军营生活对于异性交往的明令禁止, 使得这种心理缺乏疏导和交流的现实对象。契合这种心理需求, 对台广播主持人富于女性魅力的温婉、灵动、甜美、亲切表达, 成为沁人心脾的细流, 使得所传递的统一理念也在台军官兵心上刻下深深的烙印。很多大陆对台广播节目女性主持人的成功范例, 都折射了引导台军官兵的思慕心理加强传播魅力的效应:炮战时期被台军官兵誉为“梦中情人”的陈菲菲和九十年代的“诗小姐”钱锋等。新时期对台湾官兵的广播节目也力避刻板说教, 达成真诚交流, 比如海峡之声《绿色风景线》节目中“军旅青春”环节, 由主持人讲述的官兵故事、《军营漫话》节目里娓娓道来的交流方式, 都是对台湾青年官兵广播节目传统优势和受众规律的传承和发扬。

结语

对传播策略可以深刻分析, 更需融会贯通。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罗援少将曾经寄语两岸军人三句话:“台海太小, 难展中国军人文韬武略之大智大勇, 让我们跳出狭隘的地域观念, 还我以叱咤风云的中华大舞台;军事视野太窄, 难容中国军人博大胸怀, 让我们跳出单纯的军事定式, 再现我中华‘上兵伐谋’之兵法精髓;一万年太久, 难了我几代人之统一夙愿。让我们摆脱消极等待的心态, 给世界一个惊喜, 给全世界一个榜样。”此一番话, 融家国情怀于两岸军人的剑胆激情之中, 慷慨忠义之军魂、气壮山河之豪情, 掷地有声, 可谓是对台湾官兵的一次真诚传播和有力鼓动, 值得身为对台广播人的我们学习之、共勉之……

摘要:对台湾青年官兵广播节目, 是对台广播的重要内容, 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和明确的现实责任, 是传播大陆对台方针政策、引导台军官兵增强民族向心力的良佳途径, 但是由于历史、政治原因造成的台湾民众传播接受心理和台湾军队官兵对大陆媒体的矛盾心态, 大陆对台湾青年官兵广播节目一直是收效显著但着力艰难的专业传播领域。本文力求从台湾青年官兵的心理特点出发进行传播方法分析, 探索增进对台湾青年官兵进行广播传播的有效方法:更正其国家观念, 消解为“中华民国”而战的意识;了解其恐战心理, 增强对和平发展愿景的认同;满足其求知心理, 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引导其思慕心理, 建立传受心理信任关系。

关键词:对台,青年官兵,广播,主持,心理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 (第8版) 戴维迈尔斯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

[2]《大众传播心理学》 (修订本) 刘京林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年3月

上一篇:语法改进下一篇:协商民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