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青年(共6篇)
新新青年 篇1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思想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 探索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成为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密结合实际, 突出抓好三个方面——在“红”字上下功夫、在“激”字上出新招、在“活”字上用心思, 以党团组织为阵地依托, 以转变机制为手段, 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的工作模式, 在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性、推进思政工作的创新性、增强思政工作的感染力方面取得实效。
一、围绕一根“红”线, 以党团组织为阵地依托, 保证思政工作的方向性
要想做好青年思政工作, 必须以党团组织为依托,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把构筑青年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作为首要任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 引导青年自觉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的方向前进。党团组织作为思政工作的主要直接组织, 必须牢牢把握“红”线不动摇, 把青年思想引领到更深层次, 更高水平。
一是以党建工作为龙头, 把握思政工作方向性。政、企事业单位应把党建工作放在思政工作的首要位置, 多开展全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 把理论学习的要求明确化、内容专题化、形式多样化, 做到理想教育常抓不懈, 党员意识扎根头脑。思政工作者应重视党员的道德规范和党风党纪的教育, 无论是青年党员还是老党员, 要把先进性建设贯彻到党员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以党风带动工作作风和学习作风, 从而带动青年党员思想不断前进。
二是以党团组织为阵地, 夯实思政工作基础性。在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 思政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发挥党团的作用, 注重党团在青年中的感召力、凝聚力、渗透力、夯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充分党团组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力, 积极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对广大青年进行正确的培养和教育, 增加他们的荣辱意识、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 有针对性地做好广大青年的心态调整工作。鼓励广大青年在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 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工作上勤奋努力;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积极投身各项事业。
二、突出一个“激”字, 以转变机制为主要手段, 推动思政工作的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强大政治优势的关键所在。近年来, 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 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这些宝贵的经验, 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紧扣时代的脉搏, 追踪现代管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干部群众, 树立新思维、新理念, 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摆“花架子”的做法;要努力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常抓常新, 科学化、经常化、艺术化、现代化。
激励作用在如今市场经济下, 是一个提升各项指标及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激励是调高创新的有效手段。经调查研究, 无论是面对物质方面还是面对利益方面, 青年思想总是处在波动时期, 这与当今社会青年思想特点有关, 青年对于物质、利益和名利方面的所求是十分现实和明确的。这就要求政、企事业单位在管理体系中转变机制, 将激励作用融入到管理体制当中, 切实加强激励管理效果, 从而达到使青年价值观的正确性及引领青年思想不断提升与发展, 达到实现创新的效果。
三、注入一泉“活”水, 以多样活动为有效载体, 增强思政工作的感染力
政、企事业单位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充实青年思想的空白, 给青年思想注入一泉“活”水, 才能使青年思政工作焕发一股“火”热。开展形式鲜活的文化娱乐活动正是扩大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也是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和范围, 增强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主要法宝。做好青年思政工作要以创新精神引领思政工作, 实现思政工作形式多样化、载体有形化、内容生动化、效果显性化。
一是关心青年的身心健康。针对当代青年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思政工作者要切实关心。思政工作者要了解青年真正想要的和真正影响青年的实质性因素。思想不稳定, 一项事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这对于职业青年尤为重要, 职业青年所关注的是住房、婚恋、个人待遇等问题, 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解决。
二是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针对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要进一步完善健身文化娱乐设施, 开展丰富多彩、大众参与的文娱活动, 加强与各有关单位的沟通交流, 多开展联欢联谊活动, 拓展青年的视野, 丰富青年的业余生活, 避免青年的兴趣和价值取向的庸俗化等等。
青年的思想状况存在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在做青年思想工作时,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青年的思想状况是动态变化的, 必须把做好青年的思想工作作为关系各项工作兴衰成败的一项长期任务, 常抓不懈。
新新学园 篇2
(左中)卢彪(山东省菏泽学院美术系05级国画4班)太行导乐图
(上右)孙海洋(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05级硕士研究生)作品
(下左)黄妍(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06研究生)作品
(下中)范艳芬(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6级研究生)娴纸本220×110厘米2008
(下右)姜晖(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7级研究生)蓝戒
(右页上)吕媛媛行之印象
(右页中左)钱传兵(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陇头一段气长秋
(右页中右)庞振红(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太行春色
(右页下左)侯彬(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06级研究生)忆江南纸本水墨180×110厘米2008
(右页下中)陈朝琴(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06级研究生)无题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新新贸易,异质企业,内生边界
1 新新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以往贸易理论的局限, 开始以异质企业为重点发展新的贸易理论, 为贸易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Melitz (2003) 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随后Bernard、Yeaple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1.1 生产率与出口
Melitz (2003) 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s (1992) 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 并扩展了Krugman (1980) 的贸易模型, 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Melitz (2003) 的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 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 并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 这种类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贸易理论没有解释过的贸易利得。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 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当削减关税、降低运输成本、或增加出口市场规模时, 整个产业的生产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这些贸易措施都将提高本土和出口市场销售的平均生产率。
Bernard与Eaton, Jensen和Kortum (2003) 也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与Melitz (2003) 模型所不同的是, BEJK模型采用的是Bertrand竞争而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Bernard等模拟了全球范围内贸易壁垒削减5%的情形, 研究结果是贸易额上涨了39%, 总生产率也由于低生产率企业倒闭和高生产率企业扩张出口而上升。
Melitz和Ottaviano (2005) 研究了市场规模、生产率和贸易的关系, 并指出不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由该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和平均生产率水平内生决定的, 市场规模和贸易会影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异质企业的市场决策。总的生产率水平取决于市场规模和贸易带来的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双重作用, 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越高, 生产率水平越高, 而利润越低。该模型对于研究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有一定价值。
Yeaple (2005) 的研究试图解释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系统性差异, Yeaple将贸易成本与企业的进入、技术选择、是否出口以及雇佣工人的类型等四方面决策联系起来, 有效地解释了不断增加的技术溢价的原因。Yeaple (2005) 模型与其他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企业异质性是贸易成本、技术特征、工人技术异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也对于国际贸易对技术溢价和能观测到的产业层面上的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邓翔、路征认为新新贸易理论将企业异质性成功的引入到国际贸易模型中, 从微观层面解释了贸易的发生及影响, 从而开拓了国际贸易研究的新领域。该论文解释了为什么好的企业做国际贸易, 而较次的企业做国内贸易这一现象, 该理论认为, 自由贸易可以提高产业生产率水平和社会福利, 所以在政策上应该促进自由贸易而不是贸易保护。
2009年4月李春顶、王领以经典的新-新贸易理论模型框架为基础, 抛弃了其中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不可知且服从随机分布的假设, 将企业技术选择文献中关于技术和产品边际生产成本可预知的假定引入, 对现有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和补充, 指出不应给予企业出口优惠和补贴, 而应创立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 让企业自主选择。
1.2 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
Helpman , Meiltz和Yeaple (2004) 拓展了Melitz模型, 考虑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 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行国际化。Helpman, Melitz和Yeaple的研究表明企业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FDI是由企业根据其生产率预先决定的。从实证检验看, 采用离差的方法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以及出口成本的变化、或FDI成本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各国各个产业内生产模式的。Helpman, Melitz and Yeaple (2004) 对出口和FDI关系研究的贡献与Melitz (2003) 对异质企业贸易的贡献一样杰出。引入企业异质性特征后, 可以将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区分开来, 确定哪些企业从事出口而哪些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企业生产率差异使得企业可以进行自我选择。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成为跨国公司, 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出口, 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
2009年李春顶以国际贸易前沿的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为基础, 扩展了理论模型, 得出生产率高的企业应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应该选择出口贸易的结论。同时, 选取我国36 个行业的1997—2006年的数据, 用三种不同的方法估算和矫正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并将理论应用到实际, 解析和得出了我国不同行业应有的国际化路径选择。
2009年5月孙艳琳通过对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比较, 从贸易分工基础和国际贸易所得两个方面剖析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特点, 探讨了新新贸易理论对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竞争的实践意义, 并对新新贸易理论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指出在企业异质性客观存在的条件下, 国家要提高开放经济的贸易所得, 必须切实扶持好本国大企业, 并提供具体扶持的作用变量。
2 新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2.1 产权与不完全契约
Antras (2003) 另辟蹊径, 将Grossman-Hart-Moore的企业观点和Helpman-Kmgman的贸易观点结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下, 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边界的不完全契约产权模型来分析跨国公司的定位和控制决策。Antras (2003) 在文中揭示了两种公司内贸易的类型, 在产业面板数据分析中, 公司内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非常高, 而出口产业的资本密集度更高;在国家截面数据分析中, 公司内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非常高, 出口国家的资本——劳动比例更高。Antras模型界定了跨国公司的边界和生产的国际定位, 并能够预测企业内贸易的类型。计量检验表明该模型与数据的质和量的特征相一致。
Antras和Helpman (2004) 建立的理论框架中, 将Melitz (2003)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 Antras (2003)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进行结合, 在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模型。Antras和Helpman的研究表明异质企业选择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 选择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和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地点。生产率差异较大的产业中主要依赖进口投入品, 在总部密集度高的产业中一体化现象更为普遍;一个产业部门的总部密集度越高, 就越不会依赖进口获得中间投入品。
Antras (2005) 建立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李嘉图南北贸易模型解释国际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产品周期的出现。产品周期是由于南方国际契约的不完全特性和高技术投入品重要性随着产品的年龄和成熟度下降 (产出弹性减小) 而产生的。不完全契约减少了产品开发, 低技术投入品会转移到南方以便利用南方的低工资优势。这种转移首先会通过FDI的形式在企业的边界内发生, 其后一段时间, 会通过外包形式在企业边界外发生。一般均衡模型表明南方的不完全契约导致北方的均衡工资高于南方。无论企业采用哪种组织形式, 专用性投资都会扭曲, 如果中间投入品供货企业比最终产品供货企业更能创造剩余, 那么外包的激励就会增大。
2.2 契约体制与比较优势
Grossman & Helpman (2005) 分析了契约环境对外包的影响。他们用特定关系投资所占的比重来界定一国的法律环境。给定每一个国家零部件生产商的数量和相对工资水平, 一国契约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在该国外包的相对利润。全球契约投资比重的上升对北方的外包有利, 南方法律环境的改善可能提高或降低当地的外包数量, 但是提高了来自北方的外包数量。
Nunn (2005) 分析了契约不完全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把法律规则作为契约不完全性程度的主要衡量标准, 实证分析表明, 有更好法律体系的国家, 其契约密集型投入 (intensive in contract-dependent input) 高的产业出口更多。即契约体制是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2.3 契约与外包
Antras和Helpman (2006) 将Antras和Helpman (2004) 的异质企业国际生产组织模型普遍化, 允许存在不同程度的契约摩擦 (contractual frictions) , 并允许其程度因不同投入品和国家而异。拥有异质性生产率的企业决定是否实行一体化或将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进行外包, 并决定在哪个国家进行。最终产品的生产企业和中间投入品供货企业进行关系专用性投资, 只能进行部分契约化, 或者以一体化企业形式, 或者以市场交易形式。在均衡点, 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不同, 选择的所有权结构和供货商地点也不尽相同, 契约制度的质量变化对企业组织形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 评述
Melitz (2003) 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已成为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研究的一块基石, Melitz模型将贸易理论的传统方法和新方法相结合, 将企业的生产率差别和出口的固定成本有机地结合起来, 解释了出口企业和跨国公司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丰富了贸易和FDI的研究类型。Antras (2003) 将契约模型融入标准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 不仅用贸易模型解释了要素禀赋差异导致的各国出口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 也解释了企业组织形式的差异, 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创新。
新新贸易理论从异质性企业这个角度说明了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的重要影响, 一方面, 一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参与贸易分工, 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 提高生产效率, 从而实现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新新贸易理论我们明白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另一条途径就是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同时, 自由贸易对一个国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 完全对外开放, 可能致使关系到国家命脉的产业被他国效率水平高的企业所控制, 这样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另一方面, 自由贸易导致了资源的重新配置, 使利润和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转移, 并且自由贸易会发生在一部分区域, 这样容易形成地区差距, 致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参考文献
[1]樊瑛.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理论进展[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3) :124-128.
[2]赵伟, 李淑贞.出口与企业生产率:由实证而理论的最新拓展[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7) :24-30.
[3]邓翔, 路征.新新贸易理论的贡献与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 30 (12) :4-8.
[4]李春顶, 王领.异质性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选择与经济效应[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 214 (8) :43-52.
[5]李春顶.出口贸易、FDI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 2009, (2) :15-28.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篇4
国际贸易理论用于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贸易的模式和贸易的经济效应, 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中。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国家角度讨论比较优势, 认为各国的比较优势来自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 因此, 各国应该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这种国际贸易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 而要素禀赋则可以较好地解释不同国家产业比较优势的来源。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新的贸易形式发展起来, 如一国在进口汽车产品的同时, 也出口汽车产品, 这是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 于是产业内贸易理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出现了以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为基本假设的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
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企业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载体, 其在全球配置资源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开始更多地聚焦于企业。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 研究者都假设企业是同质的 (Homogeneous) 。这一简化的假设虽然有利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开展, 但近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证据的挑战:与出口企业相比, 非出口企业在企业生产率、企业规模等重要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也就是说, 企业是异质的 (Heterogeneous) 而不是同质的, 而企业异质性 (Firm heterogeneity) 对于理解企业为什么会出口、如何出口灯国际贸易的动因至关重要。Bernard&Jensen的研究开始关注企业层面的因素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这一开创性研究探讨了国际贸易的微观基础, 在此之后, 部分学者也意识到当探讨企业为什么出口这一基本问题时, 假设企业是同质的存在较大的局限, 从而引入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 并成功构建了企业异质性模型, 同时基本证明了引入企业异质性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Bernard&Jensen, 1995;Eaton, Kortum和Bernard, 2003;Helpman, Melitz和Yeaple, 2004) 。这些学者认为, 出口企业是异质的 (Heterogeneous) , 企业间的差异 (即企业异质性) 对于理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贸易活动至关重要, 从而开创了新新贸易理论 (New-New Trade Theory) 。
2 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企业异质性被应用于国际贸易的研究, Bernard&Jensen的研究开创了这一先河。正是循着Bernard&Jensen的这一思路, 后续研究者尝试从实证研究入手寻找企业异质性与出口行为、出口利益以及其他国际贸易问题的关系。由于经典文献证明生产率差异是决定跨国企业是否从本土企业加入到出口企业行列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 经济学对生产率研究颇多, 对于企业而言, 这也是一个相对较好测算的指标, 因此, 将企业生产率作为企业异质性的代表是一个自然选择。Melitz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先本土市场后国际市场的发达国家典型出口企业, 并发展了经典模型。
Melitz 2003年发表在《Econometrica》上的论文, 提出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 被业界推崇为新新国际贸易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生产率异质性等新新贸易理论常常以该理论框架为切入点进一步展开研究分析, 且“出口中学习”、“学习中出口”等理论都是在该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的推论。因此, Melitz (2003) 模型也是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
Melitz (2003) 的理论推导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假设企业在了解生产率状况之后才会决定是否出口 (假设Ⅰ) , 假设出口存在一个大于0的固定成本 (假设Ⅱ) , 假设市场竞争条件为D-S垄断竞争条件 (假设Ⅲ) 。
基于以上前提假设, 设定所有企业的固定成本用f表示, 0<f<1, fx表示进入出口市场的成本, φ>0表示企业的生产率水平, σ=1/ (1-ρ) >1表示不同商品间的替代弹性。
企业不出口, 其收益为:r (φ) =rd (φ)
如果企业出口, 其收益为:r (φ) =rd (φ) +n rx (φ) = (1+nτ1-б) rd (φ)
其中, rd (φ) 表示来自国内市场的收益, rx (φ) 表示来自国际市场的收益。同时考虑国际运输成本的存在, 为了有一单位产品到达目的地, 企业必须出口τ>1单位的产品。n表示一个国家的贸易伙伴数目, 意味着该国企业能将产品出口到n个国家, n>=1。
因此, 企业总利润函数为π (φ) =πd (φ) +max{0, πx (φ) }
由此可知, 存在一个企业进入市场的生产率临界水平φ*和进入出口市场的生产率临界水平φx*。
由于进入出口市场的固定成本大于0, 所以可以推出φx*>φ*。 (推论ⅰ)
推论i意味着, 拥有较高生产率水平的企业才会选择出口。
3 新新贸易理论的中国经验与挑战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视角的中国研究基本上是2008年以后展开的, 最早的研究主要是国外研究进展的介绍, 很快有学者进行了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总的来讲, 中国研究一方面再次验证了新新贸易理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基于发达国家出口企业背景建立的生产率异质性模型与中国情境存在一定的不适应。
樊瑛、陈丽丽、洪联英和罗能生等针对信息贸易理论的模型、脉络以及最新进展进行了分层分析, 并且目前已有很多专家和学者运用各种方法来验证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有学者认为, 我国的企业异质性与出口竞争力的关系有自己的特点, 不可以完全照抄照搬欧美的发展模式。譬如, 刘志彪和张杰通过发现本土制造企业的出口情况除了与企业规模有关, 还取决于企业的人力资本、资本密集度以及技术创新程度,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本土制造企业的出口模式与发达国家有本质区别。西方文献普遍认为出口企业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 这一理论被国内学者李春顶、尹翔硕和李春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彻底推翻, 认为西方学说存在“出口—生产率悖论”。因此,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讲, 中国经验本身提出了新新贸易理论的中国挑战。
4 新新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多重异质性模型的提出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情境下面临的生产率悖论, 以及其它种种理论与情境不适宜的问题, 李军和刘海云提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最经典的理论分析框架Melitz模型揭示了生产率异质性的重要性, 但其模型结论和推论依赖于前文所述的三个前提假设。当研究对象转变为中国企业, 可以发现, 这三个前提假设与中国情境分别存在一定的偏离。
根据Melitz模型的假设Ⅰ, 企业会基于所掌握的生产率状况进行出口决策, 但是中国企业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入国企业, 很多出口企业都是从国际市场进入本土市场的跨国公司 (FDI) 或者生而国际化 (global born) 的出口企业, 并不是从本土市场到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 因此, Melitz模型的假设Ⅰ与中国情境存在偏离。
根据Melitz模型的假设Ⅱ, 出口存在一个大于0的固定成本, 但是在中国情境下, 这一假设需要作出修订。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出口补贴水平较高以及出口企业资质的限制, 国际国内市场分割程度较高, 因此, 假设Ⅱ与现实背离程度很高;近年来,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自从成为WTO成员国以来, 国内各个行业的关税都大幅度下调, 政府也提供出口补贴来鼓励出口, 国际国内市场逐步趋于统一, 若路径依赖的影响忽略不及, 则可假设Ⅱ可以接受, 但是如果存在路径依赖的情况, 假设Ⅱ就会背离现实。
根据Melitz模型的假设Ⅲ, 市场竞争条件为D-S垄断竞争条件, 我国需要适当调整这一理论才可以将其应用在国际贸易行业中。在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并不了解国际市场中关于出口贸易的资质要求和相关操作流程, 大多数中国企业很难公平且充分的参与国际市场的贸易活动。有的企业即便有机会从事出口贸易, 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及西方发达国家, 企业产能有限, 在国际市场的交易活动中常常处于劣势, 因此国际市场竞争基本符合D-S垄断竞争条件 (假设Ⅲ)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的实行, 出口产业潮涌现象汹涌, 致使“中国买什么, 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 国际市场就跌什么”, 此时假设Ⅲ就与现实存在较大的背离。
进一步, 李军和刘海云构建了中国情境下的多重异质性模型, 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企业层面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其主要企业异质性因素涵盖了多重异质性因素, 譬如企业品牌、企业区位、企业级别、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现有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创新、外资占总资本比例等等。实证研究证明, 单一生产率异质性模型在多个行业不成立, 而多重异质性模型在所有行业比单一生产率异质性更具有解释力。
新新媒介与校园媒体 篇5
新新媒介是以电脑网络, 手机信号网络为支持的新一代电子媒介, 萌芽于20世纪末, 兴盛于21世纪, 并迅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睡前用iphone、三星手机刷一下微博, 看看朋友, 明星, 草根的最新动态, 已是当不少吉大学子的一种生活习惯。在国内的, 新新媒介的名称往往耳熟能详, 比如新浪微博、优酷视频、手机微信、博客、人人网等, 或是国外的维基百科、掘客网等等, 举不胜举。
与之相匹配的是同等快速的硬件飞跃, 硬件的发展推动了新新媒介, 使之步入社会成为可能。2007年7月间问世的iphone手机, 容易上网, 而且手机的上网功能很完备。用iphone自带的摄像头拍下生活中的一张照片, 用手机修图软件稍微加以修饰, 配上自己的心情文字, 触摸发送屏幕按钮, 一条微博就出现了。这一硬件是新新媒介革命最典型的标记。
新新媒介的最明显特征是什么, 笔者认为是交际性。这里的交际性, 既包括受众与媒介工作人员的交际性, 也包括受众之间的交际性。一条微博, 可能收不到任何回复, 但是, 只要你有活跃的粉丝, 就会有人看到你的文字。或者, 你的微博会收到来自朋友、网友的两、三条评论, 或关心, 或表示赞许, 或提出意见, 这时, 你就是媒介的工作人员, 与博友粉丝进行人际间的传播。明星的一条微博会出现上千, 甚至是上万条的评论, veggieg, 明星王菲的微博名。3月23号晚间8点左右的一条微博, 仅两字“hi”, 配发王菲本人的灭灯照, 就引来了6154条评论, 并且数目还在不断增加中。受众在该条微博评论下进行了各种留言讨论, 互相探讨了王菲是不是响应了23号的灭灯一小时活动, 部分粉丝于粉丝之间进行了人际互动。
正是新新媒介的这个特点, 更能帮助校园媒介贴近学生受众的生活, 培养与学生受众之间的感情。打开微博, 只要输入“吉林大学研究生报”, 就会看到吉大研报在微博上的官方主页。3月24日小编对一条关于买考博答案上当受骗的微博的转发, 提醒广大考生“认真复习, 好好准备才是正路。不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东西上, 最靠得住的永远是你自己”, 一下子就拉近了校园媒体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面对学校里的不良风气, 小编转发并加上评论的微博, 摆脱了传统校园媒体说教式的写作方式, 运用真实事例, 加上有理有据的肺腑之言, 温馨提醒, 吉大研报对新新媒体的运用办得有声有色。
在新新媒介里, 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凡是读微博、博客的人, 都可以立即写自己的微博、博客。对于门户网站, 受众能够在帖子下发表自己的评论, 却不能直接在上面写, 也不能在上面贴上自己的文字。吉林大学研究生报的编辑们, 到了微博里, 也成为了广大学生团体微博的受众。在吉大研究生报的微博里, 编辑们关注的微博数目有415人之多, 其中包含了相关学术教师, 学校行政工作人员, 吉大新闻网微博, 甚至是普通吉大学子的微博等等。编辑们在使用微博面向吉大学子宣传自己的同时, 也了解到了学校里所发生的趣事, 了解广大学子的兴趣所在。通过转发, 评论, 尊重原博主的情况下, 和学生受众们分享学校里的趣事, 进而把微博里学生所感兴趣的事件搬到吉大研究生纸质报纸上来。议题设置由学生参与, 可以防止一部分受众的流失, 适吉大研究生报更受老师、学生的喜爱。同时, 学生受众有了好的建议, 对吉大研究生报的感受, 也可以通过评论的形式, 在微博帖子下与编辑们进行充分的互动。
媒介进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学校旧媒介该怎么办?笔者认为, 融合它。旧媒介可以通过新新媒介来宣传自己, 或者把本身的内容新新媒介化, 或是把新新媒介上的议题搬到纸质旧媒介上来, 吉大研究生报、吉大新闻网等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3月23号吉大研究生转发的新文化报关于吉林省大学生村官招聘的微博, 显示着校园官方媒体放下高姿态, 不再属于说教式的机关文字报, 贴近学生生活, 关心学生就业。3月22日发布的“明后两天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同学们, 祝你们好运”, 你们不觉得吉大研究生报的微博很温馨么?
摘要:新新媒介很新, 却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手指动一动, 就能在微博上与网友们分享自己的生活, 在优酷上看朋友表演的视频, 微信摇一摇, 就能发现身边的人, 并与之交流或称为好朋友。种种迹象都表明着, 新新媒介离我们越来越近啦。再回头看看校园媒介, 多还只是纸质版, 挨着寝室门一张张发放, 更有甚者都不看一眼, 直接拿来他用。
兰兆彬:云端发布创新新体验 篇6
兰兆彬:8月22日, 全新皇冠d-4st 2.0t+车型在一汽丰田皇冠官方网站在线与超过100万人次的消费者和媒体, 成功完成“云端发布”。此次发布会采用电影级4K拍摄、全CG等新技术, 让参与云端发布会的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而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君结合3d科幻效果, 现场拆装全新皇冠2.0t+发动机, 不仅向消费者详解了这款发动机全球领先的科技魅力, 更体现了这种展现形式与展现内容本身的高度契合, 成为活动中的最大亮点。
《国际公关》:此次发布新品是以官方网站为平台进行的, 在此之前, 是否也采用过这种“云端发布”的形式呢?皇冠2.0T+为什么采用了这种“云端发布”的形式?
兰兆彬:此次活动是一汽丰田首次对旗下产品采用“云端发布”的形式, 活动中在线人数达到了100万以上, 主要参与者包括行业内外的专家、意见领袖、媒体记者、一汽丰田华东、华南经销商的数万名员工, 以及数十万车主和广大普通网友等。此外, 由于活动开始前的微信预热、扩散, 让参与活动的普通网友也达到了空前的流量。可以说是全民参与, 首战告捷。
采用“云端发布”的形式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 尤其是年轻消费者, 他们对这种方式更容易接受, 也更喜欢, 这与一汽丰田践行的年轻化战略也是一脉相承的。另外, 虚拟的数字解构方式, 能够让所有参与者更直观地了解全新皇冠d-4st+8at的诸多技术亮点, 同时电影级4K拍摄、全CG等新技术的运用, 与我们这款汽车所带来的科技魅力也非常贴合。
线上发布会形式除了考虑产品消费人群及活动参与人群之外, 所发布产品的特点与亮点也需要有所考量, 并有机结合, 接下来我们也会从这几个维度酌情在其他产品上使用这种发布形式。
《国际公关》:策划线上发布活动时, 主要综合考虑了几方面的因素?在正式发布新品之前, 前期的预热和后期的收尾环节又是怎样计划的?
兰兆彬:首先, 这场发布会要能够展现出皇冠2.0 t+的科技魅力。采用全C G打造的虚拟解构方式, 就是要细致地向消费者解析该款产品发动机的“四双技术” (即双喷射、双涡管、双循环、双VVti (W) 等系统) 和“四+”表现 (即科技+、动力+、舒适+、可靠+) , 同时让网友直观、深刻地了解全新皇冠d-4st+8at的动力之源。
其次, 在发布时机的选择上, 我们特意挑选在8月22日, 也就是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开幕的当天。一汽丰田全新皇冠作为该项赛事的全程赞助商, 我们希望与更多的人一起见证中国田径的“超越”时刻。在这一时间点, 从广告到公关采用多种形式传播, 能够使声量最大化。
最后, 采用线上发布的形式对一汽丰田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而随着新皇冠目标群体的年轻化, 我们希望所尝试的创新举措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另外, 线上发布突破了地理的限制, 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拥有更多的受众。
而前期预热, 我们主要通过H5造势, 营造神秘氛围。从8月1日开始, 集中宣传全新皇冠2.0t+发动机的技术优势, 比如“四双技术”、不烧机油等等, 引起公众兴趣, 营造期待心理。后期收尾阶段, 通过转发制造话题, 让微信群活跃度持续升温。8月24日, 进行处女座H5传播, 吸引更广泛人群的参与。此外, 在C C t V5观看世界田径锦标赛, 参与手机摇一摇便可获大礼的活动, 一直持续到8月30日。
《国际公关》:您认为运用新媒体制造话题, 从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优势和关键点是什么?
兰兆彬:优势方面, 新媒体环境下具有“病毒式”传播的特点, 每个传点都能够在个人朋友圈产生影响, 而后这种影响将被无限扩大。运用好新媒体, 首先要把握好传播的渠道, 同时传播内容也要易于转发。具体到传播细节上, 我们也深有体会, 比如视频录制的时候考虑到悬念的设置, 引导媒体进行转发, 也能让媒体有话题进行跟进。
《国际公关》:您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此次“矩阵式营销”的方式?
兰兆彬:此次全方位立体式的营销, 是突破传统PR手段的营销, 既有公关又有广告, 既有传统媒体又有新媒体, 多维度营销结合在一起。正是这种多维度的营销相互影响、相互提升, 让此次全新皇冠2.0t+的“云端发布”非常成功, 无论是业界还是消费者都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
运用立体式营销方式, 我认为有两点比较关键, 一是线上发布会, 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同时能够实现互动, 比如建立微信群;二是在内容上, 制作能够带动媒体和消费者情绪, 且易于转发的内容, 比如趣味H5测试, 这让我们的影响力更大, 效果更好。
《国际公关》:“互联网+”时代, 您认为企业如何吸引并聚焦目标受众?
兰兆彬:首先依然是做好产品和服务, 在任何时代, 高品质产品和服务都是企业赢得客户信赖的基础。而在“互联网+”时代, 任何行业都会经历一些变化, 就汽车行业而言, “互联网+”会大幅度提高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提升汽车销售、服务、价值链等各环节的运营效率, 对汽车的销售、使用及售后服务的管理水平提升也提出新的要求。我想认识到并充分利用好这一点, 会为企业吸引目标受众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在营销层面, 企业在营销传播上也需要重视一些新的特点和模式。一是“互联网+”时代, 传播内容由单纯的文字变为文、图、音频、视频等全景式传播, 这种内容上的丰富与革新将迎来更多受众的关注与参与。二是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以往的传播路径, 企业在传播上不仅需要重视新媒体, 更需要增强信息的整合加工能力, 快速并有效传递产品内在价值。三是传播的透明化, 互联网时代, 信息的不对称较之以往被削弱, 对企业而言, 透明化的传播让受众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及其产品, 而这种公开透明化的行为也更容易赢得受众的信任。
《国际公关》:您认为“云端发布”的形式面临什么挑战?未来还需做什么改进?
兰兆彬:此次“云端发布”让我们收获了非常成功的经验。比如线上发布会形式新颖, 可以增强传播内容的趣味性, 而且没有地域限制, 包括所有消费者、经销商都能够看到发布会。而且从事后的反馈来看, 效果非常好。
【新新青年】推荐阅读:
新新媒介11-02
新新贸易理论07-18
元旦晚会主持稿新新12-04
新新人类 新面试技巧11-11
五查五看剖析材料(新新)12-07
创新新形势下学生管理模式08-22
关于王新新同志的个人综合分析材料12-29
青年公司+青年土改08-28
《新青年》的青年观07-12
青年勉乎哉——读《敬告青年》有感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