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价值观

2024-07-13

诚信价值观(精选12篇)

诚信价值观 篇1

从小就教育儿子要诚实不撒谎, 有一天上小学的他问我:“省里领导要来学校检查, 校长和老师要我们对学习时间和作业量等统一口径, 都按老师教的说, 我该怎么办?”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只好反问:“你说呢?”儿子很为难地说:“来检查的人问到我, 我只能是不理他们。”我追问:“要是你不得不回答他们的提问呢?”儿子想了想说:“我会对他们说, 我不和陌生人说话。”他虽然无奈, 却很巧妙地坚守了自己的诚实, 也在善良地试图维护学校的利益。让孩子诚实, 又让孩子撒谎, 都是某些老师的要求, 这让孩子们如何处之?

学校这样的利益需要维护吗?某些部门利益, 单位利益, 局部利益, 个人利益, 这样的功利导向本不应该出现在纯净的校园中。为了维护这所谓的利益失去的是什么?是学校教育的责任, 是孩子们的明天, 还有未来。诚信缺失, 不仅对广大师生是一种伤害, 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祸害更是深远。上海社科院青少所研究员徐浙宁博士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6.1%的未成年人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从排斥谎言, 到慢慢接受, 然后麻木, 最后成为自己的习惯, 难道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当诚实的价值被低估, 当“诚实”这个词不再是褒义词, 还会有谁去关心道德和真理?

某些老师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特殊问题特殊对待, 这是一种灵活, 更何况是为了学校集体, 又不是为自己。可是, 特事特办就是没有规矩, 无规矩自然不成方圆。有些人至少应该会想, 不把这篇表面文章做好, 上级非找我不可, 给上级添堵可不是好事, 还得考虑到会不会影响仕途等。更何况这事大家心里其实都明镜儿似的, 只是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而已, 自己何苦出这个头, 人云亦云毕竟可保安全。

我们真诚地希望, “求真诚信”能真正成为学校“生态”的核心价值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目标在于学习做个真诚的人。一位校长曾这样说:“没必要为迎接上级检查提前特意打扫卫生, 只要让我们的校园每天都是干净的;没必要嘱咐老师学生们在应对检查组时需要注意什么, 只要我们能坚持求真诚信, 师生们会比我说得还要好!”

学校“生态”要关注今天, 更要关注明天, 绝不能只顾眼前, 不管将来。它如同修地下管道, 修就修个十年二十年不落后的, 不必考虑怎么应时给公路“破膛”安“拉链”。如同绿化荒山, 种就种上满山树林, 决不图省事落得个给荒山刷绿漆被曝光后的“丢人现眼”。■

诚信价值观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含义;诚信的含义。

2、明确“诚信”的含义,认识到“诚信”对于学生自身发展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意义。

(一)价值观 1.由故事导入

故事:有一个富翁,终于抽出时间,到他那购置多年的海边别墅度假,躺在海滩上晒太阳。某日看见海边一渔夫打了三网鱼就收起网,也躺在海边晒太阳。他觉得很奇怪,忍不住问道:“你为什么不工作呢?”渔夫说:“今天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富翁问:“为什么不多捕些鱼呢?”渔夫问:“为什么要多捕些鱼呢?”富翁苦口婆心:“多捕鱼就可以多存钱,然后钱生钱就可以买海边的别墅,就可以像我这样晒太阳了。”

渔夫微笑反问道:“我现在不是在晒太阳吗?” 2.问题:你赞同谁的观点?并说出理由。(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每个同学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像这种对于事物的好坏评价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不样的,现在我们知道了价值观的含义。

(二)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物时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同社会的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1.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

(1)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是核心;

(2)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为主要内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的。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个人层面的要求。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诚信 1.做游戏,猜成语。(出示图片,学生猜成语)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

师:观察这三个成语,联系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我们要说哪一点?(诚信)

2.师:同学们,什么是诚信呢?谁来说一说。(生自由说)(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3.宋庆龄守诚信的故事 故事:有一次,宋庆龄一家要去伯伯家,宋庆龄也非常想去,因为伯伯养了几只可爱的鸽子,还答应送一只给宋庆龄。可真当全家要出门时,宋庆龄突然想起下午还要教同学小珍折花篮,于是就毫不迟疑地决定留下来等小珍。家人劝说宋庆龄可以向小珍说明情况改天再教,可宋庆龄怎么也不答应。她说,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失信。

问: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个故事的感受。(生自由答)教师小结:宋庆龄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诚实守信。我们要向宋庆龄学习)4.欣赏《狼来了》动画片。思考:当小男孩真的遇到狼时,为什么没人去救他呢?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做人不能说谎,一旦说了谎,人们就不再相信,所以做人应该诚实守信。

5.读故事。

故事:在古代,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出示问题:

(1)济阳商人第二次落水后,为什么没人救他?(2)说说不兑现自己的诺言,有什么后果?(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兑现。否则会失信于人,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深化主题 1.是否诚信的话题,学生判断。(1)李佳说:“小晶要我帮她学电脑,可我已答应与小芳一块儿去练琴,所以我没答应小晶。”

(2)小宁与小森约好星期天下午两点去军属王大爷家帮助整理卫生,可他看电视入了迷,不想去了。妈妈批评他,他说:“见了小森编个理由就行了。”

(3)王晓与张红约好星期六上午去科技馆学电脑。可星期五晚上她感冒了,高烧39度,第二天不能去科技馆了,她就让妈妈给张红打了个电话,说明情况。

(4)小明不想做作业,就叫好朋友张林也不要完成作业,张林果然不完成作 业,小明说:“张林真讲信用。”(针对情况,说明是否守诚信)

教师小结:我们要像李佳和王晓学习,她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出示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 篇3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失乐园中的凛子和久木之所以会走在一起,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身体内部最根本的欲望在控制着他们。他们在外人看来已经是让人十分羡慕的了。应该拥有的东西,也全都有了。可是,大家却不知道。人是无法满足的,也可以讲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两人都拥有非常美好的家庭,并且在与自己的另一半刚刚结婚的时候,也是自由恋爱,爱的即使不是死去活来,那也是发自内心的爱。可是,他们一旦进入了婚姻的殿堂,就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他们的感情在结婚前的恋爱之时已到达顶点,在漫长的二三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一直都在稀释这份情感。使得这份情感已经由爱情变为亲情。既然是亲情了,那么也就没有激情了。大多数家庭都是这个样子的,夫妻之间已经没有了感觉。但是为什么却没有分开呢?那是因为一旦组合成家庭以后,双方就都对对方有一份责任与义务,就是靠着这个纽带才维系着许多奄奄一息的家庭。

凛子和久木的家庭与许多的家庭一样,已经与自己的配偶没有了爱情。他们在彼此还没有认识之前对这种情况虽然不满,但是却没有太好的办法去解决它,甚至于已经有了一种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但是,在凛子与久木在一个偶然机会相识后,内心深处的一种本能欲望终于从深深的泥沼中爬了出来,虽然爬得很慢,但是却一刻没有停止。凛子和久木感受到了内心中一直很期待但是却已经失去了很长时间的东西。所以,两个人不自觉又无法自拔的走在了一起。他们拥有了年轻时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虽然美好,但是却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因为在很多时候婚姻与爱情不能同时获得。他们偷吃了禁果,可能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开心。但是禁果的副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凛子与久木心里非常清楚副作用的厉害,所以他们想要去尽量减少副作用的危害。所以在开始阶段他们两个人都非常的谨慎。每周约会的时间控制得很严格,尽量去别人不认识自己的地方来见面。可是,随着他们感情的深入,这种程度的约会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他们想要更多的机会来见面,去释放他们的欲望。可是,欲望这个东西非常奇怪,每释放一次过后。欲望都会比原来要多一点点。所以,他们两个人完全陷入了泥沼中。越想挣脱陷的越深,陷的越深就越想挣脱。但这里有一个临界点,一旦陷到一定程度,发现自己已经无法逃避的时候。他们就会顺其自然任由自己陷下去。他们两个人在山里被大雪封住3天这个事件可以作为转折点。这个事件之后,两个人已经有了一种孤注一掷的冲动。

可是,冲动毕竟是冲动。我们有时也很冲动。但是我们却未必会去那么做。因为我们有理智,道德等等很多枷锁来束缚我们。让我们不要去走可能会使我们后悔的路。凛子与久木两个人也一样。他们要做的事情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是十分可耻的。凛子如果要离婚,她将会失去她那位有钱有地位的医学教授,并且还会与她十分喜爱的母亲绝交。久木也是一样,让他抛弃与自己相处几十年的妻子,女儿,社会地位等等。这么大的代价值得付出吗?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办法可能会有,但毕竟治标不治本。并且一般的办法已经无法来帮助他们两个人了。当他们两个人的欲望已经压倒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与判断的时候,也就代表着一切都结束了。虽然,还没有看到结果,但是却比看到结果还要结果。

他们两个人舍弃了一切,终于走到了一起。一般人会认为下一步他们应该去结婚,然后去过他们自己所希望的生活。但是有一点大家不要忘记。他们两个人是对婚姻生活心里有暗伤的。因为两个人原来都有自己的家庭。在原先结婚的时候,也都爱过自己的另一半。但是婚姻把它们的爱情毁了,所以,他们两个人已经对婚姻没有任何信心了。他们想要拥有的只是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状态,那种快乐到极致的快乐。可是,他们也知道快乐一时容易做到,但是想长久这么快乐下去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不说别的,时间就是他们不可能打败的对手。毕竟久木已经快60的人了。时间越往后,他的体力精力都会大大的降低。所以,只有抓紧现在才是最快乐的。

欲望之火已经燃烧的极其旺盛了,任何阻碍欲望的不利因素都被排除了。但是还有一个阻碍还没有排除掉。那就是他们自己。因为想要永远保持这种极度的爱,他们就需要打败时间。而打败时间的一种极端的做法就是自杀。死亡也是一种永恒,并且绝对不会过保质期。当爱情已经到达了疯狂地地步时,自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不错的结局。毕竟是在自己的巅峰时刻死的,是带着笑容去死的。相反,如果不那么做的话,久木与凛子的命运到底会像哪个方向发展,谁也无法做出判断,即使是渡边淳一本人也不能。因为凛子与久木这两个人物一旦被创造出来后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渡边淳一也只能顺着人物的性格来,他已经失去了对人物的控制权。凛子与久木这对痴情的人,最终寻找到了最适合他们的死法,即在快乐到极致的时候去死。我认为这种死法是十分有创意的,属于不拘一格。这表明他们是一心求死,别无它念。他们的死让我感到很壮烈,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那种强烈的欲望。凛子与舅母表面上是被社会道德,规则等等一些东西打败了。但是归根到底他们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打败了。

诚信价值观 篇4

1 爱国:应尽的责任义务

爱国是一种政治情感,又是一种价值理念。爱国具体表现在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是公民对祖国深厚的感情以及所具有的国家意识、爱国觉悟和爱国行为,体现出群众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反映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以及对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以及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政治准则和法律的规范[1]。

爱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根本[2]。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表明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到家族,再集合于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2]。医学生是拥有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人才群体,不仅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是振兴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只有心怀祖国和人民,坚持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个人的发展与推动医学事业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心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卫生改善贡献自己力量,才能为艰苦忘我的工作提供无穷的动力。

爱国要甘于奉献,励志报国。爱国要甘于奉献以至牺牲,励志报国。现在的许多医学生,少了些吴钩寻万里关山的建功情怀,缺少“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气势,也没有机会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多数人努力做到不失自我、心不为物役、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的旷达情怀,而一意为人民服务,勤劳奉献,默默无闻,耐住清贫。其实,这也是一种爱国的境界。医学生要从遵守医德底线和树立敬畏生命意识出发,心系群众健康,不断提高职业责任感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关心患者疾苦,体会他们艰辛,主动俯下身段照顾患者,减少相互间误解和猜疑,赢回他们的信任和赞誉。同时,把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为民服务信念作为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源,感悟医生职业道德的深层内涵,不断提高医德情操修养。

爱国要认同祖国。对大多数的医学生而言,热爱祖国就像爱自己的妈妈一样天经地义,无需证明和表白。医学生爱祖国体现在努力学习医学本领和未来职业工作的思想和能力的准备上,在学习生活中,教育他们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将个人理想目标与社会价值体现相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要将个人目标实现统一于对医学的追求、对患者服务上。在医学知识和技能提升的过程中,创新和实践总是密切相连,相互促进,同样需要全身心的付出、无保留的奉献。

2 敬业:职业道德的灵魂

敬业是一种对工作,对事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一种精神境界,用敬畏、敬重的态度对待事业,用精益求精要求对待工作[3]。敬业是医学生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应做到勤奋和专注。

敬业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4]。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4]。在人的传统观念中敬业是立事之本,是兴家之宝。敬业不仅是为生存的需要而付出努力,更是对工作尊重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只有认真工作取得成效,才能挣得生活所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需要,感到个人存在价值。马丁·路德金曾说:人因为能够提供服务而伟大。医学最终的价值指向是“利他性”,即一种为他人生命安危和身体健康着想并努力挽救的行为。医生每天都在拼命诊治患者疾病,满负荷地运转,虽给予一定薪酬补偿劳动的付出,满足他们基本生活需要,但他们发自内心的悲悯为患者付出更多非金钱所衡量的,这种超越职业范围的无私奉献敬业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也是医生伟大崇高所在。

敬业是勤奋。在传统文化一直有“勤有功”、“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价值理念[5]。勤是指勤奋,勤奋包括勤于学习、思考、探索、劳作。勤奋包含勤勉与奋发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于奋发有为方能勤勉[2]。非勤勉不能有所作为,“博学而笃志,切思而近思”、“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广为流传的古训谚语体现民族所崇尚勤奋的精神[2]。医学知识博大精深,身体中有无穷奥秘需要验证,一些疑难杂症诊治亟待需要探索,医学生要从入学就应该树立勤奋精神立学、立德和立业,努力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内化于心,并在医院实习或住院医师时,将所学医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患者诊治中,不断总结提高,尽力减少疾病带给群众的痛苦,外化于行[6]。

敬业是专注。专注体现在人做事的态度上。专心致志、心无旁鹜是敬业的内在要求。荀子说:“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程颐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即对待工作要专注、专一,因为只有专注、专一才能做到最好,才能达到精业。因敬业而专注,因专注而得以感受到许多他人不易感受到的境界与滋味,于是欣然由敬业转为乐业。敬业的人将个人的价值与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敬业态度使人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医学作为人体科学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专业技术性极强。医学生在踏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就应意识到,将患者当做兄弟姐妹,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治疗疾病与痛苦,尽可能提供优质服务,自己却要承受常人无法忍受的不言休息、不言苦、不言累,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慌乱,即使很多时候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也不能在人前流泪。

敬业是专业。专业是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形式主义,是履职之本。一个医学生无论多么爱岗敬业,如果专业知识不扎实和技能能力不过硬,处理患者疾病不够专业和娴熟,很容易引发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和反对,尤其当前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医学知识翻新和技能改善的速度让人应接不暇,有时感到不知所措。这就要求医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和汲取养分,率先掌握先进医疗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3 诚信:做人的道德基石

诚信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诚信的要义是诚实守信,不欺骗、不作假,真诚待人不说谎、践行约定不食言[7]。

诚信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根基。邓小平同志曾说:“讲信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具体来说,“诚”是尊重事实、真诚待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7]。故朱熹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信”是忠于良心、信守诺言[7]。张载曰:“诚善于心谓之信。”“诚”是“信”之根,“信”是“诚”之用,要求人们“内诚于心,外信于人”[7]。医学院校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做有损个人、他人和学校名声与声誉的事情,还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实守信的原则,在生活中自觉讲诚信、守纪律,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固的基础。

诚信是处理医患关系的基本准则。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史里斯·博克说:“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要土崩瓦解”[8]。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在于医患互信度低。当医生和患者对疾病认识出现分歧时,不能敞开心扉地沟通交流,加之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导致患者心中不快,甚至怨恨,时有诉诸暴力。其实,暴力并不能弥合双方的矛盾与分歧,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对话与沟通才是解决分歧的最佳办法。医生整天吃苦受累,有时还被责骂,深感莫大委屈和不解,而患者对具体医疗服务和措施存有诸多质疑,都不应使用暴力发泄心中不满,只会进一步恶化本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

诚信是医学生应秉持的基本价值观。诚信是对医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而无信的人是没有什么人格可言的,所以提出人要“言必信,行必果”[2]。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由此可见,诚信是做人底线。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要完成在校学习比较单纯的自然人向具有社会角色的社会人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医治患者必备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习不说谎、说话算数等社会交往的规则。

医学生是医学院校诚信的示范者。医学生是医学院校诚信的“代言人”,学校的诚信主要是通过医学生的诚信行为体现出来的。目前,医学生在缺失诚信方面主要有感恩缺失、理想信念淡薄、缺少应有的社会同情心等方面,表现在主动服务意识和质量下降,心灵互信、言语沟通不再顺畅,患者及其家属不满意,医患矛盾纠纷出现就不足为奇。这些损害的绝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名声,而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因此,医学教育应从最基本人的道德要求做起,既然在自我职业的选择中,对医学事业做出选择,即便当初是盲目的,但通过学校对职业教育的强化以及专业课程的学习,不断加深对职业的认同,并逐步深入医院和接触患者,了解病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通过深刻反思找出差距,不断弥补完善自我,还要对生命价值深刻体会,并具有生命神圣至上的敬畏,真正达到生命至上、不可亵渎的理念,其内心的道德观要实现其和生命的追求完美结合[9]。

4 友善:人际和谐的基础

“友善”在行为上表现为友好,心理上要求善良,是高尚的个人美德,有助于缓解人际关系紧张矛盾、维护社会良序,也是公民的道德规范,在维系社会成员间的和谐关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的传统道德以友善为美德。传统道德在对待自然上,主张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善待自然;在待人上,更是以宽厚友善为美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推己及人[10]。《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管子》说“善人者,人亦善之”,孟子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0]。《孟子》里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善中友外,方为友善。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大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对医学生进行友善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团队,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而且有助于融入集体生活和学习中,不断与他人交流互动,取长补短,使自我素养稳步提升,在品格、价值观及行为方式上得到他人的认可。

友善是学校生活的润滑剂。当前,社会机构急剧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矛盾日渐凸显,社会价值日趋多元,传统道德受到猛烈冲击,也会顺势影响和渗透到医学院校中,出现公共利益的漠视,公私边界的模糊和个体意识过分地膨胀,而医学生是未来医务工作者的主流群体,要让友善成为他们心灵良药和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引导他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同学相处,虽然他们在社会生活方式、文化、观点等方面存有差异,但日常生活中在不违背是非原则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在教室和宿舍的集体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来自于不同城市和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经历,每个人的知识、能力、气质及性格等特点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认知和选择,且各有长处,又各有不足。这就要求医学生在不要苛求他人按照自己意愿做事情,而要认同多样性的存在,理解和包容每一个人。即便同学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要积极化解相互间的误解和分歧,明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并要为人坦荡,人前人后做到一个样,不在人后诋毁别人,或故意压低别人而抬高自己,还要在经济和精神利益面前懂得谦让他人,不要对利益斤斤计较。

友善是构筑良好医患关系的桥梁。把友善作为公民的基本价值观,唤醒人们的良知,让人学会善待他人。孟子倡导“人性善”,认为善的本质是先天就有的,承认恶的品质是后天人为的结果,认同人的品性的可变性,重视后天的社会环境与教育对人性的影响[11]。近年来,各地频现患者及其家属侮骂、砍伤砍死医生的事件,如哈尔滨、温岭弑医案等恶性伤医事件,对医学生的思想品质养成、职业行为选择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虽然法律可严惩行凶者,但不能医治“互害型”社会心病。友善的价值观能改变医学生与他人相处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不能仅强调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应学会宽容、忍让和友爱,在坚持道德原则的前提下,理解他人、理性处理人际关系。在医患关系复杂化的今天,医学生要尝试着与患者交朋友,多交流与沟通,将互相猜疑的医患鸿沟填平,还要清楚认识到医生在诊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虽居优势地位,但不应剥夺患者的自主选择权,使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医生要进行病情、治疗措施的讲解,并表明倾向性态度;患者结合疾病治疗、工作因素、家庭经济、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情况,做出适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有助于更好维护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建立融洽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好进行各项医疗活动。

参考文献

[1]托娅.民族团结教育之愿景及其有效教学设计[J].思想理论教育,2009(18):46-49.

[2]于铭松.对民族精神的文化解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65-68.

[3]吴玉军.敬业:在平凡中铸就非凡[N].人民日报,2014-2-17(16).

[4]张垚,姚雪青,郭舒然.敬业:平凡中的伟大[N].人民日报,2014-10-30(6).

[5]张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教学改革和创新[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5-8.

[6]杜长林,陈志宏,张艳清.传统医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5):782.

[7]王淑芹.诚信:为人之本兴国之基[N].人民日报,2014-2-17(16).

[8]杨妍.自媒体时代政府如何应对微博传播中的“塔西佗陷阱”[J].中国行政管理,2012(5):26-29.

[9]李玫姬.论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1):24-27.

[10]于铭松.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92-97.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 篇5

信121 桂爱瑶

诚信,分开来说的话:诚,真实,诚恳;信,信任,证据。所以说,诚信,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千百年来被我们的祖先所推崇和发扬。她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无数感人的美德故事。今天,我们重温我们优秀的道德文化系统,并在丰富的道德资源中,汲取到中华民族腾飞的持久动力。身袭灿烂,心系执着,带着诚信上路,踏出一路风光。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德不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诚信”更是被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可见,无论是于国,还是于个人,诚信都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诚”这个范畴,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实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渐明晰为:忠诚、正直、老实。忠诚的主旨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正直,是指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坦率。老实,则特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因此,从小的方面来说,诚信,是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和最高原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从大的方面来说,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为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所代表的不仅是自身,还有家庭,集体和国家。因此我们应时时诚信,处处诚信,诚信他人。如果我们表现得不好,别人批评的不仅是自己,也包括自己的父母,自己所在的国家。

这让我不禁想到一个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现象:一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作弊团伙。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三是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四是投机取巧追逐名利。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法设法请客送礼,投机取巧拉关系。而这些弄虚作假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严重挫伤努力学习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学生水平下降。水平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就业。在北京、上海、广东的人才市场,大多数用人单位不愿意要应届毕业生,认为他们有文凭没水平。因此,是否诚实守信,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觉悟,反映了一个团体的信用程度,更重要的是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发展。一个表里不

一、言而无信的人,可能蒙混乃至得势一时,但决不会长久,到头来还是让虚伪害了自己。

缺乏诚信,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道德素质的丧失,更会造成社会上的信用危机,使人们对彼此缺乏信任,对社会缺乏安全感,从而对社会的经济、政治造成方方面面的影响,甚至破坏国家形象。历史证明:不讲信誉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不讲信誉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讲信誉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更应是诚信之本。

诚信作为人们的行为道德之一,它无时无刻不围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能用你的诚信去面对每一个人,只要你不背着良心做事,那你就能在人生的路上安稳的走下去。而若缺乏诚信,不守承诺,那么,你是没有在社会上立足的根基的。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取信于人,就是给了自己通向成功的优惠券。如果连怎么诚信做人都不知道,那只有在人生的路上迷失自我,处处碰壁。所以,我们应把诚信的道德贯彻到社会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稳定和谐,经济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

诚信价值观 篇6

人的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随着人们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社会化过程。诚信、友善价值观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则友善丧失;没有友善,则和谐无从谈起;没有诚信、友善,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学校、社会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赣州地区9所市、县级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诚信、友善价值观调查,分析其诚信友善价值观问题形成原因,拟从如下几条路径加强其诚信、友善价值观教育。

一、学校教育路径

1. 校园体育文化的渲染。如,校园体育设施、场馆的建设,给予体育特长生施展才华、技能的空间,为培育诚信比赛和友善交往提供了沃土。体育活动的组织,为体育特长生诚信和友善的践行,创造了机会。

2. 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通过调查,赣州地区高中学校,成立了体育特长生管理独立处室的占44.4%,在这些学校中,75%的学校体育特长生管理者谈到,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是学生良好品德建设的关键。但目前仅有33.3%的教练员经常对学生进行诚信友善教育,58.3%的教练员表示很少或是偶尔对学生进行诚信友善教育,8.3%的教练员对诚信友善教育认为可有可无,甚至有的在教学训练中没有进行过诚信友善教育。因此,强化教练员的教育责任意识,有助于学校完善体育特长诚信友善教育的体系构建。

3. 塑造学生的思想。教师可以从体育特长生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和升学入试的需要出发,树立他们对文化学习的重要意识,让他们懂得文化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教练员还可以从今后的人生、步入社会的需要和必然性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友善观。同时教练员要打造良好的专业训练团队,结合高中体育特长生热情好动、善于交友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培养对友伴群体的团结互助意识。

4. 加强学生行为督导。(1)对学生实施公平性教育。定时抽查体育特长生文化课程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其对学习的关注程度,及时检查体育特长生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状态。(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好专业和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教练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规范。任课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关注和给予学习方法上的帮助指导。在体育专业学习上,教练员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设定恰当的奋斗目标,在训练手段上予以正确的指导和运用。任课教师和教练员还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如何与人诚信交往。(3)加强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学生跟教练员的接触时间多,交流的距离相对近,更容易与学生产生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教练员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诚信友善教育。通过周围发生的事例,给予学生正确的分析梳理,使其对事物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能自觉抵制不良现象的发生。

5. 强化制度约束。(1)制定严格规范的班规条例和队规队纪。如,建立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用一系列有效的数据和事实,动态管理和监控学生的信用状态,对学生的失信行为和不良友善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有效的制约。(2)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学习诚实认真刻苦、关爱同学、帮助队友的学生,适时予以表彰。对于迟到、撒谎、逃避训练,对同学、队友或他人有辱骂,甚至是攻击性行为的,要给予一定的制度制约,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6. 提高体育特长生个人素养。(1)提高文化修养。通过体育训练学习,激发他们对文化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自觉投入对文化知识的积极攫取,学会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努力发展自身在学科知识方面的才能,提高文化修养。(2)保持良好的情绪。当学生遇到不愉快或者不如意之事时,教师及时给与疏导和引领,培养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愉快开朗的心境,使得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教会他们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指导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规范的道德习惯,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4)培养与人交往能力。运用体育运动平台,适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思想交流,信息共享,不断刺激和丰富自身的内心世界,使得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路径

1. 家庭的榜样引领。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和尊重,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诚信,能潜移默化树立孩子对父母长辈的尊重意识。父母长辈对邻里友人的诚信、友善,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2. 家长督导孩子行为。较之学校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察,具有全面性和及时性。他们可以通过孩子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并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改进;对待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方法指导。

3. 强化家长教育意识,提高教育投资。家长定期与教练员和文化学科教师联系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实际学习、生活状况及体育运动训练的行为表现,同时与教师交流孩子在家的实际学习、生活状况和行为表现,便于及时教育与帮助。家长应保证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包括经济支出和精神投资,以经济为基础,辅以精神上的关注。通过调查研究,高中体育特长生家长拥有高中以下学历的占92%,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生活压力大,工作任务繁重。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方法简单,手段单一甚至粗暴,缺乏跟孩子的有效沟通能力,有的甚至根本无法跟孩子沟通。因此,家长应该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社会教育路径

1. 优化社会网络环境。当今网络时代,学生不可避免地徜徉在网络这片蔚蓝大海。据调查,100%的高中体育特长生有上网行为。虚拟网络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创造了巨大便捷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网络负面效应的影响,层出不穷的网络欺骗、网络暴力等道德失范行为,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快速传播到学生当中,使得学生由此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了学生的诚信友善认知和辨识能力。面对体育特长生上网的高频率,首先要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素质。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体育特长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我们可以借助网络传播速度快捷、广泛的特点,发挥高中体育特长生喜欢交际、善于交际的特性,肃清网络环境,多接受和传播社会正能量,抵制不良风气的传播和蔓延。

2. 完善法制建设。国家应加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让诚信、友善行为受到法律保障,对不诚信、不友善行为,予以及时的纠正、制止和惩处,使诚信、友善成为每一位公民的义务与职责,建设诚信和友善的优美环境,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传播。

诚信价值观 篇7

就我国学生目前的诚信价值观整体状况看, 绝大多数学生是崇尚诚实守信, 能坚持知行统一, 讲信用守诺言, 并且努力追求内在品格的自我完善的。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特性, 使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 而忽视了诚信的重要性[2];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渗透, 使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念弱化、异化;教育的滞后性和管理不到位、诚信道德教育的薄弱、诚信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陈旧,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学生道德教育的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一部分学生出现观念和行为上的偏颇, 更热衷于追逐名利而背弃诚信原则。这些现实存在都给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带来诸多影响。加强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养不仅成为学生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的体现, 更是检验公民社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面对这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配套体系, 并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予以考量, 具体路径如下。

一、儒家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中国是礼仪之邦, 一直以儒家文化作为遵守和秉持的原则。应该说, 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间的交往, 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关于“信”的论述, 对中国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法制、文化、教育等均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 孔子的“君子不重, 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这些思想认为, 在社会交往中要以信任作为基础或前提;孟子的“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孟子将“朋友有信”作为处理朋友关系的基本规范。这些论述意味着“诚信”既是人的本质要求, 体现真、善、美价值的统一, 又成为当今社会积极营造诚信氛围的根本动力。

但同样,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中国, 包括诚信、道德等精神层面都被以商品化的方式来衡量, 于是出现了著名企业生产问题商品、车主搀扶摔倒老人被判赔10万、交通肇事后逃避责任、考试抄袭作弊现象屡屡出现、虚假招生广告哄骗学子等等让我们应接不暇的违背诚信准则的事情。最终导致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 有些人也会出现因遵守诚信原则而增加风险系数的现象。

为此,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大力弘扬优秀的儒家文化, 让当今学生在继承、弘扬古代人文传统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思考, 内化儒家思想中关于“诚信”的主张, 酝酿创造人类更新、更高的文化, 从而把儒家思想中优秀的诚信基因挖掘和展示出来, 让儒家思想得到持久的继承和发扬, 以体现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在悠久历史中创造出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二、自觉行为的践行与持久

当今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内在品质可以通过诚信行为得到体现和印证, 而诚信的自觉行为是使一个人形成内在统一、外在完备的必要条件, 也是具有坚持诚信自觉意识的基础。

一直以来, 广大学生在党的关怀、鼓舞、激励下健康成长。一代代学生都应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但面对转型时期的种种不确定性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 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却变得薄弱起来, 学生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忘记了自己的担当, 也就忘记了那些曾经为担当而许下的诺言。这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如何在种种复杂的选择中做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3]。

回顾过去, 学生一代在革命前辈李大钊“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激励下[4], 在中国民族危难时刻, 冲锋在前, 表现出不怕牺牲的民族大义;在蔡元培先生“读书不忘救国, 救国不忘读书”, “以研究为第一责任”, “使大学为最高文化中心”的鼓舞下, 学生承担起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时代责任;在温家宝总理汶川大地震之后于一所学校的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的震撼后, 充分展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感天动地的同胞之情, 学生们在自觉的担当中迅速成长、成熟。

今天, 当改革开放让我们共享太平、处于盛世时, 当自觉重现在年轻一代身上而让国人倍感欣慰时, 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关于诚信价值观的标准, 结合自己的认知, 进行外部接受, 然后再进行内化, 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习惯性行为, 只有当这些习惯性行为被行为主体 (学生) 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会过的时候, 只有当它们变成行为主体 (学生) 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同时, 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真诚坦白的人, 真情流露的人。善于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人, 或者用自己的感情打动他人, 以此赢得别人的信任。引导学生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并去努力改正, 成为一个善于自省的人。

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 促使学生为做一个诚信的人而付出实际行动, 并减少因诚信行为缺失带来的道德风险, 最终成为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开拓进取的新一代。

三、社会认同的形成与固化

社会认同是“个人或群体在与社会政治体系的相互作用中, 对社会体系能动的认识、判断、评价和行为反映的心理过程, 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是在社会认知基础上, 伴随着积极的社会情感体验, 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而形成的对一定的社会体系的价值认可、赞同和确信, 并自觉地按照社会体系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积极地参与、维护和促进社会体系的运行、稳定和发展的一种社会心理过程”[5]。

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养成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 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这首先需要全社会在如何树立诚信价值观方面形成共识 (认同) 并付诸实际行动, 重视社会诚信环境的优化, 通过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 形成有利于学生诚信价值观培养的环境;需要努力构建一个诚信社会。通过培育体现“诚信”内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形成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四德教育, 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体系。使人们认识到诚信是建立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 用诚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统一起来。要高度重视家庭诚信教育, 通过优化家庭环境, 发掘中国传统的家训精华, 引导父母以身作则, 升华现代伦理精神, 培育良好的家风;要广泛开展创建活动,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提高学生参与诚信建设的积极性。

四、诚信档案的建立与完善

诚信档案是指以打造诚信、构建和谐社会为总体目标, 在全国范围各个领域内建立各种诚信体系, 以达到树立诚信理念、营造诚信环境的目的。我们把这种体系称为诚信档案。

诚信档案的建立是诚信机制完善的重要形式, 是应对由于多元文化冲击、社会各系统的道德教育功能弱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现实情况下所出现的学生诚信意识淡漠、诚信行为缺失、诚信效果不佳等现象所采取的强制措施, 即将相关诚信记录作为其个人档案的重要内容, 以防止学生道德滑坡, 约束其行为和思想。

诚信档案具有可操作性、参与性、约束性等特点, 对学生来说能起到强制作用。我们可以参照国外关于诚信的相关要求, 对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方面、处罚措施、保障机制等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索, 也可参考国内相关经验促使诚信教育经常化、具体化和终身化, 最终实现人的自律。诚信档案的建立是一个体现社会成员信誉度的机会, 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宝贵财富, 同时也是社会成员走向成功, 走向辉煌的一个起点, 需要全社会通过机制、体制的完善, 法律法规的制定, 自觉意识的增强等多维因素相互配合, 最终使诚信档案不流于形式, 真正起到监督、评价的作用。

五、法治建设的大力推进

我们知道, 自利是人之本性。但对此, 中西方观念差距巨大。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 自私是一种对己行为的宽容和对他权利的限制, 是一种典型的“义务主义诚信观”。这种诚信不是出于自愿, 而是在必须履行对他义务前提下的行为, 对诚信主体而言, 是一种不愿承受的“负担”;在西方人的观念中, 自私是人本性中所固有的和正当的理性。正是因为有了自私的表现, 行为主体才会为了人际的互利而最大限度地体现诚信, 这种诚信被认为是快乐的, 这是典型的“权利主义诚信观”。

实际上, 这不仅仅是中国传统诚信观和西方诚信观的博弈, 也是把“诚信”看作是负担还是快乐的转换。如何平衡观念上的差异及实现负担和快乐的抉择就成了一种必然。笔者认为, 在现代法制社会和经济生活中, 诚信已不仅是一种品行, 也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 也是一种规则;不仅是价值观, 也是立法论, 是可以通过法治建设来解决的。因为在法律制度完备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强制诚信主体按照互利原则实现利他目标, 也可以对个体因自利本性而无法履行诚信原则时进行法律上惩罚, 进而保障诚信客体的利益, 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等制约的诚信观”。

因此, 需要通过法治建设、运用法律制度对不诚信个体予以处罚, 敦促其履行相应的诚信义务, 让这种因人自私所带来的诚信负担转换成维护人际互利的诚信快乐。

由此可见, 文章提出的关于整合学生诚信价值观冲突路径的几个方面, 是相互支撑、互相借重 (如图1) 、互为条件的, 儒家文化是诚信价值观教育的首要因素, 是养成自觉行为、营造社会认同氛围的基础, 法治建设和诚信档案作为已经形成的诚信氛围的保障可以继续稳固已经养成的诚信价值观。上述内容是基于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特征等由内及外、由浅及深的程序提出的。

当前, 中国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 伴随现代化所出现的社会转型已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止的历史大趋势。面对肩负祖国建设重任的学生群体价值观冲突的事实, 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高度, 认清社会快速发展的主潮流和社会转型的现实, 通过外部引导、内部吸收, 使之形成诚信价值观的意识, 并努力去践行, 最终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诚信价值观体系。

参考文献

[1]岑国桢.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文萍.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社会科学家, 2005 (2) .

[3]华桦.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未来观研究——以对上海部分80、90后的调查为例.学生研究, 2011 (1) .

[4]于俊如.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现实背景、基本内容与培育机制.中国学生研究, 2010 (4) .

诚信价值观 篇8

一、贴近小学生生活, 挖掘提炼和谐、诚信教育内核, 拓展丰富和谐、诚信教育思想

着眼于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及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致力于创设和谐融洽的育人空间, 培养谦和诚朴、习惯良好、素质协调的和诚学生。 一是突出以“和”促“谐”, 倡导教师亲和、学生谦和, 促进师生和谐;倡导言语温和、处事平和, 促进生生和谐;倡导家长和蔼、家庭和睦, 促进亲子和谐;倡导德、智、体、美、劳素质全面, 促进发展和谐;倡导保护环境、绿色生活, 促进人与自然共处和谐。 二是引领诚朴之风, 强调做人诚信朴实、追求本真, 做事踏实用心、工于至诚。

二、和谐诚信价值观教育实践策略

将和谐、诚信价值观培养细化为“和、谐、诚、朴”四大主题, 从和谐、诚信的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学生习惯养成三个层面推动教育实践, 促进和谐、诚信教育接地生发。

(一) 打造和谐、诚信文化, 滋养学生心灵。

1.精心选择和设计和谐、诚信文化符号, 如:体现和谐、诚信教育理念的校徽、校旗、校歌、校园卡通形象等。 通过这些文化元素在各种校园活动和遵德守礼宣传阵地的反复使用, 渗透和谐、诚信育人思想, 强化学生的和谐、诚信意识, 引领学生从点点滴滴做起, 涵养公民道德素养, 厚积薄发。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设立 “ 品和”、 “ 说谐”、“悟诚”、“尚朴”系列宣传栏, 通过中外案例故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 以小见大, 说古论今, 深入浅出地解读“和”、“谐”、“诚”、“朴”理念, 开辟 “和诚”主题空间, 引领学生道德风尚。

3.以公民基本素养和行为规范为重点, 按一廊一专题的原则建设走廊文化, 如:诚信廊、互助感恩廊等。 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点和现实需要, 不但内容选择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如“怎样和同学交往”、“怎样文明乘车”等, 而且以浅显易懂的格言、儿歌、小故事、图片展现, 以儿童化的语言表达;不但用丰富的色彩、形象的卡通设计吸引学生的眼球, 而且以别具一格的展板造型冲击学生的视觉, 如:将展板设计成文明礼仪花、安全出行小脚丫、诚之心等。 同时, 将学生制作的各种手抄报布置成走廊专题栏, 与学校宣传板面相呼应, 使浏览与感悟、学习与创编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使学生出入走廊时留得住脚步, 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核心价值观的浸润, 了解和掌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进而自觉约束自我言行。

4.结合功能室建设, 为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创设育人环境。 利用科学、计算机、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墙面、走廊和运动场围墙, 提炼各学科文化元素, 打造体育、艺术、科学主题廊和运动健身墙, 丰富学生的美感体验, 领悟个人发展中的和谐理念。

(二) 设置和谐、诚信课程, 纳入常规德育。

1.突出和谐、诚信教育的指向性, 整合设立 “ 和诚综合实践课”。 将“和”、“谐”、“诚”、“朴”主题教育活动纳入各年级德育目标, 针对学生品德、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和过程管理。 开发“和”、“谐”、“诚”、“朴”教本, 开设“和谐、诚信道德讲堂”, 通过唱一首道德之歌、你问我答和谐诚信小辩论、演一个和谐的生活场景、 评一下身边的诚信故事, 做一个和谐、诚信承诺等, 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结合学生特点制订各年级和谐、诚信道德实践方案, 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学生, 强化和谐、诚信理念。 如:利用寒暑假组织“我爱我家”劳动实践活动, 在重阳节开展 “ 我爱爷爷奶奶” 感恩送温暖活动, 促进亲子和谐、家庭和美;开展儿童节向同学赠送自制友谊卡活动和教师节感恩老师送寄语活动, 促进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和谐; 组织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活动和衣食住行倡节俭实践活动, 彰显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针对实际讨论和制订班级学生诚信公约, 组织无人作弊诚信考试活动, 将守诚信与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丰富多彩的和谐、 诚信德育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向家庭和社区, 促进家校互动、课内外联动, 在锻炼学生、增强自理自立能力的同时, 也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不良德行, 促进和谐发展。

2.开设 “诗文诵读” 校本课, 将其纳入学校德育常规教学计划。 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 积淀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 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愫和求真探索的精神。 让儿童诵读经典, 已成为各界公认的丰富儿童人文素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可结合实际制定诵读课程纲要, 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原则、各年级教学进度, 并根据学生诵读态度、积累数量、兴趣习惯进行师生多元评价。 将学生诗文诵读成绩纳入学生素质评价与教师考核, 配合诗文诵读教学, 组织创编《弟子规》等诗文操, 让全体学生在每日阳光体育大课间边聆听边做操, 健身之余强化育人功效。 将经典诗文及诗词知识设计成各种板面, 装点于校园围墙内外, 浓郁学校传统文化氛围。 定期举办全校经典诗文诵读竞赛, 使学生通过活动更深地感受友情、爱国情,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诚信, 学会感恩, 懂得和睦相处, 文明礼让, 为形成善的心性、雅的情趣和美的人品奠定基础。

(三) 突出日行和谐、诚信, 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和谐、诚信教育贵在坚持, 重在天天做。 为增强可操作性, 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编写《和谐诚信三字歌》, 作为常规评价标准。 如“谦和诚朴”篇为:“和诚人, 讲和诚, 知谦虚, 懂谦让;待人事, 须真挚, 语温和, 心坦荡;相关爱, 重合作, 讲和谐, 气顺畅;说真话, 办实事, 言必行, 行必果;重信义, 贵有诚, 人朴实, 立风尚。 ”学校据此对学生进行常态化管理, 开展“和谐、诚信文明班”评比活动, 并颁发每周流动红旗。 依据和谐、诚信学生培养目标, 设计卡通形象大使, 明确创星标准, 如:“文明之星”标准为“遵守交通法规、公共秩序、校纪校规, 举止文雅, 诚实守信, 与老师、同学和家长关系和谐融洽”。 在加强日常考核的基础上, 每年“六·一”儿童节表彰“和谐、诚信之星”, 并设立专栏, 激励学生学榜样、比诚信、讲和谐。

诚信价值观 篇9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诚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诚信价值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融入, 具有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微观上看,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诚信价值观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思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促进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同时,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倡导诚信价值观教育, 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 赋予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的时代内涵, 促进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发, 对于该学科的专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从宏观上看,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倡导诚信价值观教育, 在提高每位中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基础之上, 推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建设, 从而提高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诚信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探析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部分, 课堂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部分, 在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 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出了明确的三维目标规定, 并提供了具体的可供教师参考的教学案例。但对于课外活动的内容规定、要求和案例参考却相对较少, 只是简单介绍了课外活动形式。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于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 要加强学生的诚信价值观教育, 应当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部分课程有机结合、有效衔接, 才能全方位的使学生接受诚信价值观地教育, 并使诚信价值观在学生成长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将诚信价值观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诚信价值观教育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内容都来自于课堂教学, 为此, 首先在课堂教学的课程中渗透诚信价值观念, 将诚信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例如, 教师在讲解高一政治《经济生活》这一册中的有关企业经营和市场调控的缺陷时, 教师可搜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 由于企业的不诚信行为所导致的企业、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受损的案例, 让学生从不诚信的后果出发, 思考诚信缺失对整个人和企业, 甚至是国家和社会所造成的重大伤害, 再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使自己成为一个信守承诺的中学生。这样一种基于教材内容, 从具体的现实案例出发, 引导学生从后果中探寻原因的课程设计模式, 就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得诚信的价值观念能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 帮助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念。又比如, 教师在讲授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版块中, 有关“意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人生价值”等内容时, 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 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将诚信价值观与学生的人生价值选择相联系, 让学生认识到正确意识对实践产生的积极作用, 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

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诚信价值观教育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传递诚信价值观, 除了在课堂教学方面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外, 教师还应当在课外活动方面开发更多有关诚信价值观的课程资源。虽然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其所能够发挥作用的方面也是有限的, 相比较而言, 课外活动对于向高中生传递诚信价值观这一历史使命来说, 更具有实践价值。因为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对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会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发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例如,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一起收看有关诚信价值观的影视节目, 在学生观影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影片中的所悟所感, 最后再一起总结影片感想, 展望未来。又比如, 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各自所在的教学区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带领学生对当地的诚信模范人物、商贩、企业进行采访访问, 因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 对于教学来说, 最具有现实说服力, 也最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用身边人, 身边事达到对学生的诚信价值观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 笔者还建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安排与诚信价值观相关的小论文比赛、辩论会、知识竞赛等全方位开发课程资源, 进而促进诚信价值观念的渗透和传递。

摘要: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层面的要求, 是与爱国、敬业、友善相辅相成的, 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价值观念, 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 也通过促进个人的发展来推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个部分的有效衔接, 帮助高中生树立和强化诚信价值观, 使诚信价值观成为引领高中生学习生活的主要价值观念之一。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诚信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时伟芳.高中思想政治课诚信价值观教育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15.

诚信价值观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和国家秩序运行的基础。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指出:“要普及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十八大报告系统地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论述了核心价值观,首次将诚信纳入核心价值观。

1 核心价值观与诚信教育的内在联系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话,提到核心价值观对民族和国家发展意义重大,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鼓励和倡导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诚信是我国传统美德和基本道德规范,是一切品德的根本和基础。

1.1 核心价值观是诚信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根本性质和特征,是国家、社会、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的统一,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诚信”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大学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定型的重要时期,理想信念容易收到外界不良思潮影响。高校作为育人的前沿阵地,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思想,提高自身思想理念,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因此,核心价值观为诚信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1.2 诚信教育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际需要

社会和国家是由亿万个个人组成的,个人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和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基础。诚信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中是其他价值准则的基础,是个人的立身根本。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伟业的重要力量,其诚信品质的高低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高校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能为大学生个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基础,更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际需要。

1.3 两者皆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积淀,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品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导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必定离不开我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古有“宋濂抄书”,今有“义薄云天的陈俊贵”,从古至今有关于诚信的故事广为传颂。可见,诚信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优秀文化这片沃土,才能在新时期大放异彩。

2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总结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开放,诚信问题已愈来愈被人们重视。高校是多元思潮汇聚的地方,仍有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使得诚信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总结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有利于对症下药,规范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第一,考试诚信。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中最普遍也最常见的现象。尽管高校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制订了严格的处理措施,例如考前签诚信协议,普及考试诚信制度和奖惩办法等。但由于大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复习懒散,大学生作弊手段多样,例如四六级英语考试前购买所谓的考试答案、学科考试前打小抄等,此类作弊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已成为大学生诚信危机的突出问题。

第二,学术诚信。本文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理应会聚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之处,但由于有些大学生平时学习不注意积累材料,在写毕业论文、实践报告作业时临时抱佛脚,例如毕业论文的撰写、科技项目的结项论文、论文竞赛等,从网上下载资料,东拼西凑完成,不仅无法真正体现大学生学识水平,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学术质量。

第三,经济诚信。国家提供助学贷款目的是为贫困地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仍然有部分大学生虽具有偿还能力,却在毕业之后仍不能按期还款还贷。此外,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大部分以“贫困证明”为依据,却有部分大学生利用各种关系办理虚假证明来获得助学贷款。

第四,档案诚信。求职履历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第一关卡。随着就业形势的逐年紧张,为使自己处于优势,部分大学生在简历中动歪脑筋,例如虚构经历、多次获得某大奖,制造假证件等,造成许多企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简历持有怀疑态度,认为大学生诚信度有待考量等态度。

第五,网络诚信。网络的便捷为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但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也使得部分大学生由于缺少监督而缺乏网络诚信,例如发布虚假消息、造谣诽谤他人等不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六,生活诚信。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中不良思潮的影响,表现出功利心较强、过于拜金;编造理由请假、逃课等;入党动机不端正,入党前后的诚信状态出现很大反差;同学之间重视竞争,导致相互欺骗、不说真话等,损害了大学生健康的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3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出现诚信缺失的原因很多,找出其主要原因,为诚信教育以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打下好基础。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不高。由于一部分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不高,加之受到社会不良思潮影响,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容易产生大学生为贪图自身利益而缺乏诚信。此外,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道德信仰也是导致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面对诱惑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思想进行引导教育,容易产生方向迷茫,从而导致做出失信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观念误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思想教育对孩子最初的思想道德水平产生巨大的直接影响。有些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误区,例如倡导孩子要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善被人欺”等过于功利、自私的思想,使得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已树立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道德品质的缺失使得孩子做出失信行为。

第三,高校教育有效性较低。高校德育教育未能形成完整的系统。诚信教育的课堂教育效果差,课本知识脱离生活实际,内容枯燥空洞,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过于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率,忽视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其功能弱化,未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未能构建完整有效的诚信机制和实施办法,使得高校教育未能取得理想效果。

第四,社会环境的复杂多样。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化使得全球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法制意识强化,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拜金思想、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影响着大学生,假证制造、枪手考试小广告等不正之风对大学生的行为观念产生负面刺激,造成其诚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4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

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高校应积极倡导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育型高素质人才。

第一,重视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的最直接方式,要利用好《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核心价值观与诚信教育结合讲授,使大学生最直接、最快速地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可开展《诚信教育》等选修课程加强课堂教育实效性。此外,要创新授课形式,例如故事情景再现、讨论发言等,使诚信意识入心、入脑。

第二,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容易受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多种方式开展有关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校园文化中有关诚信方面的建设,例如建立以核心价值观和诚信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开设相关的学报和宣传栏板块,举办有关的知识问答竞赛,开展“文明宿舍”的竞赛、评选“诚信模范学生”等活动,从多方面对大学生诚信观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第三,建立诚信档案,完善奖惩机制。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既要依靠诚信教育,同时也需要制度的规范和约束。诚信教育应当贯穿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为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登记每位学生的详细个人信息,通过分数的加减记录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督促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促进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等级,完善对应的奖惩制度,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培养进行考核和监督,引起学生对诚信的高度重视。

第四,注重实践,外化诚信教育。高校不仅要注重诚信的课堂教育效果,还要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并行,发挥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外化诚信教育,做到知行一致。例如举办“诚信考试”为主题的宣誓活动、鼓励学生做义工来培养言行一致的责任感等,诚信观念的完全确立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检查自我、改正自我,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

第五,大学生自身诚信品质的培养。高校、社会、家庭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营造正能量环境,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建立关键在于自身修养的提高。大学生应当多了解中国古代诚信的思想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培养求学好问、实事求是的品质,力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树立言而有信,诚实待人的积极态度。

参考文献

[1]张荣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9(3):52-57.

[2]吉龙.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J].高教研究,2012(13).

[3]陈军,徐晓霞.诚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J].才智,2013(8).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4)[2014-05-05].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05/c_1110528066.htm.

[5]王萍.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16(12).

诚信价值观 篇1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诚信建设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立身之本,乃至立国之本。在高校学习中,我们会发现部分学生罔顾诚信,如考试作弊行为、论文抄袭、评优竞选干部拉关系、求职就业简历及获奖证书造假、日常行为失信等。大学生的这些行为长此以往不仅成为一种习惯,而且会演变成一个人的品性,既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发展,也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阻碍。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开展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本文进行如下探讨。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诚信的关系分析

1.1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十二个词来进行了概括,“诚信”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只有人们做到了诚信,才能更好地创建富强的国家;只有人们践行了诚信,才能更好地建立公正、平等的法治社会;只有人们守住了诚信,才能更好地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只有诚信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有了这样的价值追求,人们才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才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诚信是构建其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开展高校学生诚信建设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提升整个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诚信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建设的重要因素,开展高校学生诚信建设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要求。

1.3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进行高校学生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诚信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在校园生活时缺乏诚信,不仅在学术上出现欺骗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失信行为,不仅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校园和谐的健康发展。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水平和实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

2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开展高校学生诚信建设的途径

2.1 制定相关的诚信制度,使诚信教育有规可循 为了更好地确保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效果,在高校教学中,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诚信制度,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我国没有相关的针对诚信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要想约束学生在学校中的行为,提高诚信水平,学校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诚信制度,加强对学生诚信行为的监督。在新生入学前,学校可以让学生签订一份诚信守则,一方面给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对学生在校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针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制定如考试诚信制度、日常行为诚信制度、评优诚信制度、学生干部竞选诚信制度、求职就业诚信制度等。学校可以每学期或者每学年对学生进行诚信考核,一旦发现学生失信的行为,要进行相应的处罚,直至开除学籍。

2.2 开展相关的诚信规范教育,让诚信之树开花结果 让学生更好地遵守相关的制度,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应该开展相关的诚信规范教育,强化学生对各种制度的认识,培养学生遵守诚信制度规范的自觉性。例如,在进行考试前,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诚信规范教育,告诉学生作弊要承担什么后果,这样就是对学生的警戒。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能力。

2.3 开展相关的学术诚信教育,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时,教师应该教导学生什么样的行为是抄袭,要讲解如何进行文献参考,原文应该如何进行引用等。通过加强对学生学术诚信规范的教育,可以有效避免出现不诚信的学术行为。

2.4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诚信教育,营造校园诚信氛围 亚里士多德说,德行是一种习惯。习惯的载体就是日常生活,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学生的诚信状况与校园环境的氛围休戚相关,为此应发挥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信息来源途径多,思路开阔,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强的特点,创新诚信教育形式,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如请身边的“十佳大学生”、成功的企业家、劳动模范等走进校园开展诚信讲座、报告,进行交流和分享;组织引导大学生步入社会各个角落去观察和体验,感受诚信带给我们生活的美好和不诚信带给我们的伤害;也可以在不同阶段开展诚信系列活动,营造诚信在身边,诚信你我他的良好氛围;构建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网络宣传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诚信氛围和网络诚信育人环境,利用现代网络开展诚信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5 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让诚信落地生根 要让学生关注自己的誠信,自觉讲诚信,学校应该给学生建立相应的诚信档案,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诚信行为的重视。学校可以建立诚信登记网站,每一位学生都要到该网站上进行注册和登记,一旦学生出现不诚信的行为,相关管理人员就会将其登记到该学生的个人信息中,毕业时,将该网站上的学生信息打印出来,归入到学生档案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诚信行为的重视程度,还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从而更好地约束引导学生的行为。

总之,诚信不管是对于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人才质量如何,诚信是根本,将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全面进步。重视诚信培养,加强诚信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开展诚信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付兔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青年学生诚信建设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2]苏锐,乔华,王文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诚信建设[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4):129-132.

[3]刘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审视大学生诚信品质[J].教育与职业,2011(24):58-59.

儒家个人诚信伦理的价值纬度探究 篇12

关键词:个人诚信,诚信伦理,社会关系

伦理学的任务在于分析、评价和发展道德规范的标准和要求, 以处理和应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道德问题, 从而能够进行个体行为的标准与规范。而伦理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具体体现为伦理价值、伦理规范和伦理秩序三个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中, 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伦理规范, 伦理规范是伦理价值的依附载体;同时也是现实伦理秩序形成的必然逻辑结果。20世纪后半期发生在中国的社会制度变迁深深影响到个人在思想文化层面的伦理观念与价值思维, 作为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诚信思想在社会运行中的价值地位日益凸显, 因为诚信作为立人之本、交往之道、执政之基有其先决性的伦理价值道德品性。正如皮彻姆所说:“在道德生活中, 人们考虑最多的, 常常不是不断地固守原则或规条, 而是更倾向于可信的品性, 善良的道德感, 和依据真实的感情行事”。[1]然而, 产生、发展绵延两千多年, 世代相承的文化积淀———儒家诚信伦理所大力倡导的“以诚为本”、“不诚无物”、“无信不立”等伦理观念与道德准则对现代社会有特有的价值和作用。儒家诚信伦理诞生于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诚信缺失的春秋局势动荡时期, 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各方面的影响, 对个人的道德标准和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认为, 道德修养需经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即后人简称的“八条目”。儒家着重从规范个人诚信为切入点以求达到整个国家的诚信有序。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成中英曾指出:“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坚持高度的目标原则, 讲理想;坚持高度的责任制原则, 讲德性;坚持公利原则, 不讲私利;坚持权利原则, 注重自我修养。这对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有很重要作用的。”[2]

汉代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载:“信, 诚也, 从人从言会意;诚, 信也, 从言成声”。[3]按其对诚与信的诠解, 两者意义相通是可以互释的。现代《辞海》对“诚信”的解释是:“遵守诺言, 实践成约”。正如张载所言:“诚如信, 无私故威”《张载集·正蒙·天道》, 所以此文对于“诚”与“信”的解释按其相通之意。儒家个人诚信伦理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始终贯穿于儒家仁、恕、信、义、诚等伦理规范中, 旨在规范个体行为, 培养个人健康的交往心态, 通过内化儒家诚信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以诚信为尺度建立个人与他人的良性互动和人际信任, 以此为契机最终达到以儒家个人诚信伦理规范为支撑, 促进经济秩序的良性发展, 稳定社会秩序, 维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序关系之目的, 促进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和谐、有序和统一。对儒家个人诚信伦理的价值纬度探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概述。

一、以“仁爱”精神为依托, 塑造个人诚信品格

仁即为协调人与人的交往关系, 其实质是由人推于己及于物, 仁者爱人, “仁爱”精神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支撑着整个儒学思想体系。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可见信是成就仁者的主要因素, 个人的诚信品格在其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 并且个人只有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他人。《论语·述而》中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把信作为仁教的中心之一。

作为一个伦理范畴, 诚信是“内诚于心”和“外信于人”的统一, 《礼记·大学》谓:“诚于中, 而形于外”。孔子认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特别强调诚信在人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性, 輗乃辕端横木, 缚轭以驾牛者, 軏乃辕端上曲, 均衡以驾马者, 用车子的行走离不开輗和軏来比喻做人不能不讲诚信, 诚信乃是立人之本。且孟子也主张:“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为信。” (《孟子·尽天下》) 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 诚信才是完美人格的道德体现。“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 意涵诚实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和做人的基本准则。《中庸》第二十六章载:“至诚无息。不息则久, 久则徵, 徵则悠远, 悠远则博厚, 博厚则高明。博厚, 所以载物也。高明, 所以覆物也。悠久, 所以成物也。”诚信还属日新月异的修养过程, 到了至诚的境界后, 仍需要不断地反思求诸己, 直至德合天地, 达到无为而诚, 久而不息, 与天之契, 则覆万物, 与地之契, 则载万物, 实现人与天地的高度统一,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天然本性, 最终达到天地化育的境界。在此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所以个人在具备了“诚”的品格之后, 反诚意识也至关重要, “万物皆备于我,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孟子·尽心章句》)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更进一步指出, “诚者, 圣人之本。”“诚, 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也。”[4]充分肯定了“诚”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及为人处事的关键作用, 个人只有长期坚持以诚信处世, 具有诚信品格才会赢得人们的普遍信赖和尊重, 以此为行为准则建立个人和他人的信任交际。

二、以诚信为尺度协调个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建立良性互动

在个人诚信品格逐步确立的同时, 还应以诚信为尺度协调好个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所谓“信人者, 人恒信之”是人际交往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准则。尽管诚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个体严格的伦理道义追求和行为规范, 但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 总要与他人交往才能获得生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5]这种合作交往更多地是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 体现为以诚信为伦理准则的双向互动合作。儒家个人诚信伦理特别重视个人与他人的这种诚信交往, “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且孟子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五种, 即“五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孔子的学生曾参 (著名的七十二贤之一) 就特别重视对“信”的追求和反省,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言而有信, 诚信交往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桥梁和准绳, 也是做君子的基本要求。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兑现且知耻否则就会失信于人, 应努力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应始终保持言语行为的一致性, “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所以为仁者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支持一定要出言慎重不能出尔反尔, 做到身体力行和实践认可而不仅仅是言语承诺, 这也正是体现了仁的修养和道德水准。“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 而那些花言巧语、面目虚伪、表里不一的人是可耻的, “巧言令色, 足恭,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这种人是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信任的。故孔子云:“狂而不直, 侗而不愿, 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论语·泰伯》) 因此, 在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做到诚实守信是维系双方良性互动的基本法则。随着现代社会的整体推进和不断演化, 个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也随之复杂多变, 为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健康交往, 个人在做到自身信守承诺的同时, 还要学会鉴别他人的行为是否真实可靠, 值得信任和交往, 只有对诚实可信之人做到身体力行和言行一致才能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而对待真正的朋友知己应做到真诚友善的交流, 正确面对利益冲突, 以和为贵, 和谐相处, 坚持一切言行都必须信于义理, 也就是所谓的“信义”。即孟子说的, “大人者,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 在此是对人际信任关系的高度升华和概括, 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道义追求和境界向往。

三、以个人诚信伦理规范为支撑, 维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序

个人诚信伦理的规范和个人诚信品格的形成以及以诚信为尺度建立个人与他人交往的良性互动归根到底是为维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服务的, 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个人诚信力量的支撑。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关系复杂而繁多, 个人与社会的交往更需靠个人诚信伦理来维系。著名的思想家洛克 (Locke) 、霍布斯 (Hobbes) 等认为, 诚信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则基础, 是民主的前提条件, 而齐美尔、韦伯 (Weber) 等社会学家则认为, 诚信是社会组织的粘合剂, 是一个社会凝聚力的基础。我国学者焦国成认为“诚信是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 而“诚信的缺失将是一种社会灾难”。[6]

关于社会生活领域的诚信关系维系, 在加强公民个人诚信伦理规范的同时, 管理阶层的诚信建设更为关键。“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民, 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执政者讲信用且诚实对待每一件事情, 给人民以信心, 节省开支爱护子民, 以此来赢得民心, 此乃治国之道也。若“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 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 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管理阶层若不以诚相待, 得不到公民的信任, 公民同样不会诚实对待他们,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为政者只有好善于信才能得到民众的真心实情, 因此为维系君民的融洽关系, 做到彼此信任是最基本的交往要求。“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 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 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篇》) 因此王滹南认为“民信之者, 为民所信也。民无信者, 不为民所信也。”[7]孔子对此的理解则为,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孔子提出“民无信不立”的执政之道和治国之本作为执政者的治国理念是亘古不变的政治法则。

以上主要阐述了儒家个人诚信伦理在为政与治国方面的重要性, 而除此之外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秩序的维持同样需要个人诚信伦理的支撑。美国学者费兰西斯·福山认为, “信任是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8]因为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个人伦理道德的内化, 也需要经济条件的支持, 社会和谐的核心支柱是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序。“近现代市场社会, 诚信以契约为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社会, 商品交换的诚信只能依靠契约与合同, 并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得以展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诚信规范从潜意识形态发展为显意识形态, 并且日趋明朗和具体, 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准则”。[9]并且在中国古代“儒商”以诚实守信作为经商之道已在历代传为佳话, 而今天受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和价值思维形式影响的中国商人同样需要“儒商”的诚信品质来维护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而在现实经济状况下,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个人私利观念的支配, 一些商人由于利益熏心而变得急功近利, 惟利是图, 不信任国家的经济政策甚至想方设法从政策疏漏中“获利”, 变成经济发展的附属品和牺牲品, 彻底失去了做人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底线。假冒伪劣产品遍布海内外致使企业最终趋向萎缩和破产, 严重浪费国家资源和损坏国家信誉, 受诚信缺失的影响, 社会发展本身所需要的健康稳定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变得混乱而无序。日本现代法学家川岛武宜曾深刻指出:“市民社会的经济是以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为媒介的经济。在此交换契约和买卖契约成为整个经济的基础, ‘信守承诺’成了整个经济秩序得以维持的最根本的规范”。[10]因此为促进整个经济秩序的良性发展, 降低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和成本代价, 以儒家个人诚信伦理为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提高个人修养层次规范个体行为, 建立高度和谐的人际信任和社会认同是现实社会的必然选择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Rosalind Hursthouse On Virtue Ethics, Oxford, 1999:1

[2] .许启贤.怎样看待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J].教学与研究, 1994, 3

[3]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52

[4] .周敦颐.通书·诚上[A].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 1986:482

[5]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9, 第1卷

[6] .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2, 5

[7] .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90:839

[8] .弗兰西斯·福山.信任[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9] .王泽应.论诚信[N].光明日报, 2004-11-23 (第B1版)

上一篇:大市场营销战略下一篇: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