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文化

2024-08-23

诚信文化(精选12篇)

诚信文化 篇1

(项目编号:201251)

收录日期:2012年9月8日

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 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中, 诚信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还是外化为思想道德的表现, 诚信已然构成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无形资产”。然而, 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价值取向以及多元文化交融, 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于诚信观的理解与诠释。这一现象对高校的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的涵养的影响日渐突出,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诚信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本文仅就中国儒家诚信文化的内涵及其表现样态之梳析, 研究和探析儒家诚信文化对于当代高校诚信教育模式带来的启示。

一、儒家诚信文化与表现样态

1、儒家诚信文化之梳析。

对于诚信的解析, 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中的两个范畴。诚, 本义为诚实不欺或者真实无妄。在《礼记·中庸》里, 将诚解释为:“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 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同时提出:“诚者, 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 (同上) 。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离娄》上) 。又说:“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尽心》上) 。他认为反省自己, 已达到诚的境界, 就是最大的快乐。荀子虽“不求知天”, 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至诚则无它事矣, 唯仁之为守, 唯义之为行” (《荀子·不苟》) 。这里把诚也视为道德政治的准则。还说“夫诚者, 君子之所守也, 而政事之本也” (同上) 。《大学》引申《中庸》关于“诚”的学说, 以“诚意”为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根本。唐代的李翱融合儒、佛思想, 以尽性或复性为“诚”, 认为人之本性原为纯善, 但被情欲所蔽, 因而必须去情欲, “复其性”, 使“其心寂然, 光照天地”, 达到“诚”的至静而又至灵的内心状态。北宋周敦颐以诚为人的本性。他在《通书》中说, “诚者, 圣人之本,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诚之源也。”他认为, “诚”原于乾元, 为一切道德的基础, 依靠“诚道”得信用“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君子“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而后能达到诚的境界。程朱学派认为“诚”是天理之本然。朱熹说:“诚者, 真实无妄之谓, 天理之本然也” (《四书集注·中庸注》) 。永嘉学派的叶适则把“诚”解释为客观诚然的规律, 说:“是故天诚覆而地诚载, 惟人亦然, 如是而生, 如是而死。君臣父子, 仁义教化, 有所谓诚然也” (《叶适集·进卷·中庸》)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提出“诚与道, 异名而同实”。他所说的“诚”表示客观世界具有的客观规律。有时他又把“诚”直接解释为“实有”, 用以说明物质世界的实在性, 说:“夫诚者, 实有者也, 前有所始, 后有所终也。实有者, 天下之公有也, 有目所共见, 有耳所共闻也” (《尚书引义·说命上》) 。对于信的解释,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 有“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 叹而言曰:‘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 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触槐而死。”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 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 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 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 意为诚实, 讲信用, 不虚伪。儒家的诚信理念演化为诚信文化, 不仅历朝历代的儒者对其进行着意义的诠释, 在社会现实的关照中, 亦有其自身的表现样态。

2、儒家诚信文化之表现样态

首先, 将诚信作为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若要得到对方的尊重, 必然要取信于人。“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处事准则。孟子继承孔子的诚信思想, 提出人际关系的五伦, 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这也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行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儒家另一位重要人物荀子看来, 将诚信理念进一步具体化, 主张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应以诚信为本。

其次, 诚信对于国家的安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于国家来说, 诚信尤其重要, 它是国家、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石和保证。”孔子在与弟子谈论治国之道时, 认为诚信应该是治国、立民之本, 一个国家可以“去兵”、“去食”, 但不能无信, 唯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当一个社会形成诚信之风, 国家的政令才会畅通无阻。即所谓“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孔子在论及国家之间的交往时, 亦将诚信上升为国与国交往的道德标准。所谓“道干乘之国, 敬事而信”。 (《论语·学而》) 荀子则提出政治诚信的主张, 认为当政者有诚信, 是社会诚信实现的前提与条件, 也是得到民心的关键。所谓“政令信者强, 政令不信者弱”;“制号政令, 欲严以威, 庆赏刑罚, 欲必以信”。 (《荀子·议兵》)

最后, 孔子特别注重与强调诚信在个人修养与成长中的作用。君子安身立命之本就在于信。所谓“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将个人的诚信修养之重要性与个体存在价值相关, 与社会存在价值相关, 更与一个人的生死相关。即“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孟子将诚信的观念转化为人道与天道的同一, 提出了“思诚”之说。思诚的目的在于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 所谓“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这是古代, 尤其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具体要求的重要体现, 同时还在于取信于他人。

儒家的诚信观念与诚信文化表现样态是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 这样的理念与样态不论古今中外都是适用的, 具有其普世性。如今, 将儒家的这种诚信观念、表现样态纳入到高校诚信教育之中, 并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模式与路径, 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二、高校诚信危机表现及原因

当今高校教育中, 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在诸多失信行为与失信现象背后, 有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1、大学生失信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失信表现主要体现为:第一, 部分高校学生的学风不正, 学生对待课程论文, 毕业论文及各类考试存在抄袭与作弊行为。学风不正, 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逃课现象, 而逃课理由成为大学生失信的重灾区;第二, 毕业造假现象十分突出。例如, 部分学生购买假文凭、假证书, 在个人的工作推荐表上更改成绩或虚构简历。或者单方面撕毁协议等现象;第三, 学生说谎现象严重, 有些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择手段地骗取老师, 比如贫困补助的申领等等。以上所指仅为当今大学生失信的几个方面, 实际大学生失信涉及学习、生活、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 这一现象令高校教育工作者甚为担忧。

2、大学生失信原因分析。

大学生作为有着理性思维与自由选择能力的人, 对于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有充分认识。但与此同时, “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 极易受到社会上失信行为的影响和误导。”社会多元化背景下, 经济层面人们的信用体系受到冲击, 与之相伴的社会人际交往出现的言而无信, 道德底线的不断冲破等现象频发;另一方面, 高校教育大多强调教师的主动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而这种教育又使得学生过多地接受着应付的社会责任, 无视学生本应对自己负责的义务。社会责任的被动给予, 造成学生主观性的降低, 创造性的缺失。认识与行为的背离, 应然与实然的冲突, 必然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高校诚信教育, 必然援引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尤其是儒家诚信思想作为教育的内容。但是, 如何将儒家所构建的诚信文化体系自然而不是生硬地纳入学生诚信教育模式中去, 是亟待探讨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将儒家的诚信文化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

在中国高校诚信教育模式的探索中, 如何将中国儒家诚信文化的精髓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 是一项长期的课题。笔者以多年的高校从教经历与思考, 提出两点拙见。

1、儒家诚信文化的内化。

儒家君子修身养性的根本前提就是诚信, 因此有“诚其意者, 自修之始也”之说。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与特征, 力求的是内心的接受与自觉的发生, 而不是单纯的外部灌输。儒家诚信文化强调内心自发, 否则会变成道德绑架。诚信是人格品质的核心要求, 是立身处世的前提条件, 诚信也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再者,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艰难而又重要, 因为目前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认知教育, 附属地位的是情感教育。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同时, 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于儒家诚信文化的传统文化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是误解。“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无不与他们的道德取向密切相关, 单靠传统的教育灌输和苍白的说教已经落伍。因此, 我们认为必须紧跟时代潮流, 把以诚信价值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取向与他们的成长历程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充分利用三个课堂:理论知识课堂、社会实践课堂、校园文化课堂, 让学生发挥成长的主体作用,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感悟做人的真谛, 激发诚信价值取向的内驱力。”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 更应该从内化层面提升自己, 进而影响学生。这种教育包括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笔者认为, 隐性教育虽命名为隐性, 但其作用与影响力胜过显性教育。儒家的诚信文化理念也含有隐性教育的因素, 强调的是日常生活的实践诚信。也就是说“诚于中, 形于外”。即内心有了诚意, 就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把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2、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化模式。

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化模式, 可以从哈佛提出的全面教育中得到相应启示。2007年, 哈佛提出与通识教育有着本质不同的全面教育理念, 其所实施的“全面教育”, 是指所有课程都必须包含除了知识以外的更多内容, 例如伦理、情感、态度、能力等等, 使学生永远都处于探索和接近真知的过程中。在不断探索我国高校教育模式改革中, 这一理念, 尤其是对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在哈佛, 越来越意识到所有的毕业生不论从事什么工作, 首先需要具备的是道德意识和伦理意识。随着生命科学、新能源等新兴学科的出现, 社会和科学的发展, 这一点越来越重要。而这些教育目标, 只有全面教育才能涵盖。儒家的诚信思想的本质属性就是从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性出发, 培养人格,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有将诚信理念内化、实现内化教育, 其意义才得以彰显, 也就是说当诚信必须由本体世界向意义世界转换和落实的时候, 我们才能将其称为现实生活世界的德性。诚信是儒家实现人身修养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伦理道德过程, 从应然到实然的过程, 就是一个人发生变化的过程。人作为一个个体性的自然存在样态, 因为具有了一种德性, 从而成就了与这个社会实体保持一致的并具有公共本质实体性的文化存在方式。在个体价值观的认同中, 必然会遇到并思考有关诚信的伦理问题。当人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诚信度以及更高层次的文化存在方式的时候, 就成为了一个主体, 其生命也就从一个自然状态上升为文化存在, 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具有德性的文化生命意义。由此, 我们探析儒家的诚信文化与当今高校的诚信教育模式问题, 最终的落脚点即强调个体的诚信理念的建构与诚信文化内化为个体的文化存在。唯有将诚信的文化理念真正历练成被受教育者、尤其是在高校诚信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作为内心需求而不断主动修养的人格品质, 才能达到诚信文化的真实意义, 这种内化教育模式, 应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瞿振元, 夏伟东.中国传统道德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2]庄宝忠, 郭玮.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初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2.10.2.

[3]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4]杨俊杰.高校应成为倡导诚信价值取向的重要阵地[J].宁波通讯, 2012.8.

诚信文化 篇2

4月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后,在中华大地上,传颂着一个信守约定的大学生群体、众多真诚相助的邻里乡亲和两位朴实无华的农村老人的感人故事。这些平凡人用不平凡的事迹诠释了诚信与互助的可贵,在他们身上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维贺夫妇诚信还债,父老乡亲守望相助,这一段段感人故事,发生在承德这片热土上,是一个偶然,但更是偶然中的必然。

承先祖之德,和睦为先

承德,承受先祖德泽之意。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是汉、匈奴、乌桓、鲜卑、库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等各民族发展之地,并孕育了独特文化;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城市也逐步形成。与其他古城不同的是,这里不曾建城墙城门,建城300余年也未曾兵戎相见。这是因为清乾隆不仅把承德当“夏都”,而且视为联合、融汇各民族的“平台”。“热河化兵”的传说作为一种和文化元素传承下来,也是承德和文化中最浓重的一笔。

目前,这里仍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有满、回、壮等45个少数民族15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0.62%。多年来,该市通过加强民族工作,实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国务院先后四次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和文化的生动体现:捡个聋哑老人当妈养的新时代满族汉子,烽火传递式照顾空巢老人的非亲姐妹,靠半侧肢体坚守教师岗位38年的人民教师„„他们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放射出最美丽的光辉。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育太和乡双峰山幼儿园教师张国富,在下班路上捡个聋哑老人当妈养,就是道德新风录上最浓重的一笔,孝心、爱心汇成一股最温暖的河流,感天动地。

2002年10月的一天,张国富下班回家,路过五大古小桥时,发现一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蹲在桥下,在寒风中发抖。他发现老人又聋又哑,“不把她带回去,她很可能会冻死、饿死在外面。”由于沟通困难,无法帮助老人回家。5年间,张国富像亲儿子一般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邻居们都说:“国富对这个老人真是没说的,就像亲妈一样呀!”

“实在找不到她的亲人,我就给她养老送终。”张国富说:“人都有老的时候,不敬老不养老还是个人吗?”就这样一养就是五个春秋。后来,经过河北和辽宁媒体的共同帮助,老人终于回到了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联合乡的家中。路途虽然远隔千里,但隔不断他们深厚的亲情。

全国优秀教师卜延荣,身残志坚,靠半侧肢体坚守教师岗位38年,谱写了一首平凡而美丽的赞歌。卜延荣是隆化县湾沟门中心小学的教师,为了农村的孩子,几次毅然拒绝可以离开学校到条件好的地方工作的机会,始终扎根农村山区义务教育第一线。1990年在家访路上不慎摔伤,造成右侧肢体偏瘫。收到一封封孩子们写来的盼他回校上课的信后,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锻炼用左手拿起了粉笔,重新走上讲台,履行了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承诺:传道解惑。

„„

这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凝聚世间真情,传送人间真爱,塑造着一代代承德人。

继传统之美,感恩为本

承德历史上也称热河,是一座神秘的城市,有特定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史上二百年的陪都,汇集过各民族王公大臣的朝王之所,使得这里形成厚重的明礼诚信、知恩图报的民俗民风。

如果说普通村民的感人事迹,是用关爱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来塑造的,那么以下“村官们”就是受信仰的力量、感恩的力量而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从而成为“感动承德”的“疯子”、“傻子”。

这些层出不穷的“感动承德”人物,体现了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9被评为全市“感动承德”人物之首的范振喜,是滦平县周台子村的党支部书记。为了一句承诺,他成为豁出命来也要为村民干事的“疯子”。

1900口人的周台子村曾是有名的“一穷二乱民心散”的后进村。1987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面对重任与期望,年仅25岁的复员军人范振喜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全村经济状况不断好转。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秋天,范振喜不幸患上血癌。做骨髓移植手术需要一大笔钱。危难时刻,还没有富裕起来的村民伸出了援手,有几位大娘甚至把卖鸡蛋攒下的几十块零钱也拿了出来。就这样,五六天时间便凑了10万元钱。范振喜捧着乡亲们凑来的“救命钱”立下宏愿:只要活着一天,就要为乡亲们奋斗一天。

作为一个闯过鬼门关的人,范振喜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带领村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目前全村人均收入已达1万元、集体资产10亿元,周台子村成为承德第一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村民们感动地说,范书记为了让我们富裕起来,干起工作来真是“疯”了。

2010年“感动承德”人物之首,又是一个追着村民送股票的“傻子”。

“选我当这个村支书,我就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不能让一户再受穷。”1999年带着党员和群众的殷切希望,平泉县郭杖子乡金杖子村金旭东,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当时全村有127万元的外债,是一个没人愿意接的烂摊子。

金旭东为了让乡亲们都富起来,面对稳赚不赔的铁矿石开采生意,追着给农民送股权,主动将77%的股权让给本村农民,在当地成为出了名的“傻子”。当年家庭贫困的村民金明存说:“当年在矿上入股我觉得会挣钱的,可是家里连吃穿都成问题,哪里来的钱入股呀!是老金帮我贷款2万元入股,当年就收益3万元,现在我的股金‘滚雪球’已达20万元,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目前,全村人均收入也从2000元提高到7000元,彻底脱掉了穷帽子。

在承德这片热土上,“感动承德”的何止是范振喜、金旭东,还有创造深山区贫困村脱贫致富奇迹的张唤余,辞去“科级”当“村官”带领百姓驱穷的曹国刚,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大棚王”郑翠娥„„这一批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都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给村民办事就像给自己办事一样,对诚信和感恩进行了最好注释。

铸时代之魂,文明为上

承德有着5000年的红山文化、300年的山庄文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文明新风。著名诗人郭小川的家乡就在丰宁凤山镇,曾在这里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历史的厚土培育了传承千年的美德,多年来承德市委为培育这种人文特质土壤倾注了大量心血。“感动承德”是承德市委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特别是2006年以来,每年都要在全市开展“感动承德”人物评选活动。“感动承德”人物评选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全市干部群众发现“感动人物”、培育“感动人物”、学习“感动人物”,提升素质。

近年来,承德市不断加大市民素质教育力度,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爱父母,孝老人,敬贤德”为核心,推进“孝德”教育,开展“为老人做一件实事”等系列活动,建立“村民道德新风录”和“村民功德榜”,及时记录宣传好人好事。

同时,该市还着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确定10个“十星级”文明农户评比样板村、10个文明示范村、10个农村文化广场和10个文明集市进行“四个一批”建设示范活动,积极扶持各村组建秧歌队、宣传队、小剧团、舞蹈协会等文艺组织。近两年,全市已经评选星级文明户近20万户、十星级文明户10万户。

在承德县下板城镇朝梁子村,全国人大代表、村支书杨秀华本着“无难我帮人、有难人帮我”和“一人为多人、多人为一人”的团结互助原则,成立了“女子互助会”。互助会将每月28日定为集中活动日,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妇女学习政策、文化、科技知识,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为需要帮助的妇女和家庭寻求解决对策,开展爱心互助活动。村民刘惠莲高兴地说:“有了这个组织,我学会许多新歌,感觉年轻了10岁,谁家有事还可以相互帮忙。”刘金荣等几名60多岁的老人,通过互助会的帮助入了党,决心发挥更多的光和热。

恰尔斯相信:诚信文化 篇3

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在各个企业都是不尽相同的。在以电气安装为主体的综合性安装工程——上海恰尔斯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诚信文化建设尤为突出,也是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用公司董事长陈祖贤的朴素话语来说就是:讲话要算数。领导讲话要算数,员工讲话也要算数。陈祖贤认为,坚持诚信的背后是人的精神,坚持诚信的人是有信仰的人。

恰尔斯公司的工作多数是露天的,劳动强度大。公司承诺要尽可能、尽快地让员工有个好的休息环境。1995年公司创办才一年,经济上并不富裕,但还是决定为员工的宿舍安装空调。那时候,上海居民家中的空调还远未普及。2002年公司又购置一幢6层楼的工房,可住100多名员工,取名为“恰尔斯职工公寓”。公寓内空调、淋浴、厨卫设施齐全。公司还为员工订阅报刊杂志,安排活动场所,开办职工食堂等,以方便员工的日常生活和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大受员工欢迎。

公司承诺要对员工的身体健康负责。于是,十多年来每年一次的全体员工的体检就没中断过。发现有大病重症员工,就发动干部、员工捐款救助,每次捐助陈祖贤总是率先捐款,再以行政名义给予补助,以减轻受助员工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困难。十多年来,在恰尔斯“一人有难众人帮”已蔚然成风,后又组建了“员工互助基金会”,形成长效帮扶机制。自2008年起,公司先后为患病员工募集捐款16万余元。说起这,得重病的来自湖南的员工刘岳彬就热泪盈眶。他说要不是陈总和职工兄弟们的热情捐款,我就不能顺利实施手术……

公司承诺要对员工的安全负责就切实做到。按规定,安全帽到一定时限即使没坏,也要报废。有部门的管理者认为,有些员工用得比较小心,两年过去了成色还是蛮新的,换了怪可惜的。可公司下令,坚决报废。在采购其它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工器具时,同样坚持按标准采购,绝不买假货、便宜货。公司认为这不是多花少花几个钱的事情,而是是否真的对人的生命负责。这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以人为本的问题。反之,免谈以人为本。

公司承诺要让员工在除夕前回到老家吃年夜饭。于是每年都要为员工购买返乡车票,或租用大巴将他们送回家乡。浩荡的车队,欢快的笑脸,成了企业的一道风景线。曾经有一年一位员工因工作原因未能赶上大巴,他想公司不可能为他一人专门派车送他回家。但公司不这么想,认为一要遵守承诺,二是要理解员工的心情。坚持派两位司机开小车送这位员工返乡。陈祖贤和其他公司高管一直到深夜获得该员工安全返乡的准确信息后才放下悬挂的心。

公司希望大家都生活得好。承诺每一两年就为员工调整工资。对于调整工资,公司认为物价在涨,别说不加工资,就是加的比例小于物价的上涨指数,还是等于没加工资,提出经济效益要向外资企业靠拢。即使在金融危机的2008年依然承诺“不裁员、不减薪”,给所有员工加薪。近年来更是制定措施,通过与工会与行政协商的方式,定期为员工加薪。最近几年,随着企业效益的增长,员工工资的增长幅度达到5—10%。

公司希望员工生活得好,不单是承诺在口头上和经济上,也体现在员工的长远利益上。公司出资让员工参加各类技能、安全、上岗证件的培训考核,使他们学会一至两门技术,成为他们的立身之本。每年对员工的培训费用达65万元,有些较为关键的培训,一个人的培训费就需4.2万元。有一名外来员工初来上海时只有19岁,因为没有技术,只能靠踏黄鱼车为生,现在经过培训和他自己的努力,已成为有技术、有经验、有管理能力的一线班长。这位班长回顾自己的经历,有时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前年开始,培训又有了新亮点。公司出资与业余大学合作,对员工进行定向培训,既学技术也学文化,使员工毕业后既有技术证书,也有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而且对毕业后的员工没有规定服务期的要求,公司对自己的凝聚力十分有信心,也相信员工的为人。事实上两年过去了,参加定向培训的员工没有一个离开恰尔斯。

公司的讲话算数还体现在晋级、加薪等方面。每年由考评小组公开各项评比标准和要求,做到细化和量化,定出晋级和加薪的具体名单和幅度后,张榜公示。在作出决定之前请各部门负责人充分发表意见,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相关的细化和量化标准来对照自己或别人的晋级、加薪幅度是否合理和符合相关规定,有不同意见和领导不掌握的情况可以直接向考评小组提出,也可以直接向总经理、董事长反映。

公司的诚信同样体现在对奖励和惩罚的公开、公正、公平等方面。公司每奖励或处罚一个人,都会公开张榜,摆出具体的事例,以理服人,让受奖者受罚者和其他人都从中懂得些什么,绝没有老总一言堂的情况。公司的任何人当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后,他都明白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时间长了,员工们都知道,恰尔斯不会让老实人吃亏,让拍马屁者占便宜,也不会因为你与某位领导的关系而有特殊“优惠”。

恰尔斯的诚信文化还体现在“向钱看”方面。在“惟利是图”的利益驱动下,很多人和企业为赚钱不择手段,对于送上门来的合作、开连锁店、加盟店等求之不得,至于后续管理则不重视。鉴于恰尔斯在行业内的影响,前来要求合作的企业很多,但都被公司谢绝了。公司知道,同意了可以赚更多的钱,但企业的精力和人员有限,无法保证质量,对用户夸下的承诺终将失信。坑人、蒙人的事不能做。于是,恰尔斯坚持以产定量。

因为领导坚持诚信文化,讲话算数,善待员工,公司也得到了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回报。现在在恰尔斯,在管理层中有90%以上的人在公司工作已超过10年,一般员工中在公司工作10年以上的也达到60%。他们中有很多人对公司怀有较深的感情,其中有些老员工把他们的第二代也带到公司来上班,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恰尔斯的向心力和发展前景。

……

恰尔斯的诚信文化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经受了检验和考验。2007年时公司经营遇到重大事件,没有了任务,面临关门的危险。陈祖贤对困难不隐瞒,对员工以诚相待。他亲自在全体员工大会上表明自己的态度:公司是不是会关门,什么时候关门他也不知道。目前公司的资金只够发10个月工资,发完10个月工资仍没有起色,公司就彻底关门。现在想离开的发给工资,要到竞争对手处去的不阻拦。要是信任我的话,我们一起“过雪山草地”。当工资发到第7个月的时候,峰回路转,曙光再现,公司重整旗鼓,快速走上新的征程。

一些员工在听完陈总的表态后说:如果当时陈总拍胸脯说,困难肯定会很快过去的,公司的前景依然一片光明,我们不会相信,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明摆着。正是他诚恳的态度和实事求是地“摊底牌”,使我们相信了他的表态,使我们有信心与他一起“过雪山草地”。因为他以前的讲话每次都是算数的。

员工对陈总的如此口碑,让陈总很激动、很感谢、很感慨。因为这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为人的赞赏和褒奖,这是无法以金钱来衡量的。此后,陈祖贤带领他的团队在工作中更是恪守诺言,更多地为员工着想。现在,在恰尔斯,在员工的心目中,只要是陈总表态了,公司领导表态了,这事就成了,大家就放心了,有信心了。

在恰尔斯,人人都明白:偷奸耍滑,溜须拍马,虚假不诚信,不但占不了便宜,反而会事与愿违,受到处罚;实事求是,诚信诚实,就会受到鼓励和赞扬,受到奖励。这是恰尔斯公司在长年的发展、经营、管理中,逐渐形成的,为公司领导层和广大员工所共同认可、共同接受、共同遵循的一种理念、思维及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感受日本诚信文化 篇4

日本的信用体系的基础是良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日本就非常重视诚信教育, 说假话被认为是最大的耻辱, 家长也很配合学校的教育, 不许孩子说假话, 这种教育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到了社会上, 说假话仍被认为是最大的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如果被认为说了假话, 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 被人瞧不起。各行各业都不能编造数据, 说假话, 一旦被发现, 口碑就差了, 就会失去合作伙伴。总之, 整个社会基本上是诚信为本, 虽然也有瞒和骗, 也有人吃亏上当, 但一被发觉, 骗子就会付出代价。

在日本, 个人申请信用卡或者购房贷款, 审查很严。首先要真实填写自己的工作单位、收入、单位和个人电话、银行存款等。银行打电话向单位求证相关情况, 如发现不实, 就会拒绝发放信用卡。一旦有被拒的纪录, 因为日本所有银行信息联网, 在几年内都不会有一家银行发放信用卡。如果透支信用卡过期不还, 银行会想尽办法通知还款。最后一招则是诉诸法律, 在催促还款时把钱还掉还没事, 一旦进入法律起诉程序, 持卡人就会进入黑名单, 在日本就有了不诚信的纪录。如果是小额欠款, 被追回之后, 虽然不会判刑, 但会为此背一辈子黑锅, 无论走到哪里, 别人会对你另眼看待。

日本银行做贷款项目时, 首先要调查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一般来说, 大型企业信息资料比较全, 向金融机构贷款比较容易;中小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 银行会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前景进行评估, 与企业的客户接触, 听取客户的评价, 有时候也会暗访, 考查每天有多少客户。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信用金库和信用组合, 特别是信用组合一般由地方企业出资组成。这些企业大多在一个城镇, 信用组合对每个企业情况十分了解, 一般不会出太大的问题。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要求向金融机构提供详细真实的情况。日本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信用, 在金融机构有一个好的信誉, 大多都很配合, 把真实情况和盘托出, 一般不会弄虚作假, 因为这样成本太高, 一旦被发现, 要承担法律责任, 再有历史的企业可能因此失去客户, 进而破产。

走进传统文化(诚信) 篇5

张婧

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诚信”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3.感受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立身、立业之道。

教学重点:

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法难点:

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大练兵

1、《千字文》和《笠翁对韵》

2、有关诚信的名言。

二、新授。初步介绍《论语》中诚信的言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诚信之邦,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礼义仁智信”,其中的“信”就是指诚信。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诚信”的言论。(出示)

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三、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篇》(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比自己道德差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四、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篇》(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

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五、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篇》(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

六、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孔子说:“治理一

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

用民力。”

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译文)孔子从四

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

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二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诚信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

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点拨)……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诚信”的故事,荡气回肠、发人深省。

看《商鞅变法》,看完了这个故事,不由得使我想到,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

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

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重要我们道德高尚,就会有志同道合的人跟我们在一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从内心的真诚出发,建立和守住信誉,就一定会建设起一个诚信的社会。

同学们,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胸怀坦荡、表里如一,无论在学习、工作、生活,还是人际交往中,都必须做到诚实守信,诚信的人受人尊敬,别人也会对他坦诚相待。

板书设计《走进论语——诚信篇》

税收文化视角下的诚信纳税 篇6

【关键词】税收文化 诚信纳税

一、引言

税收是国家组织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血液。所以税收完整、及时的入库,对于国家来说至关重要。而诚信纳税直接关乎税收的完整、及时入库。诚信纳税既涉及经济方面的因素,但更与道德文化方面的因素相关。从文化角度分析纳税诚信,有助于理解纳税人偷逃税的道德方面的原因。

二、诚信与纳税诚信

(一)诚信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诚信。诚信是一个复合词。“诚”,是自然所本有的性质或规律。“信”,本意是指“人言,”要求言语真实可靠、说话算数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必然。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要求一个人首先要具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表里如一;其次,要求人们与人交往时履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信守诺言,以此规范社会人际关系。以此为基础,诚信被认为是一种反映某个主体值得信赖和实力的道德评价,更是一种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优的道德实践。

(二)诚信纳税

诚信纳税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相互信任关系在税务领域的具体体现。诚信纳税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自觉、准确、及时地履行税收给付义务与各种作为义务,是表现和反映征纳双方相互之间信任程度的标的,是由规矩、诚实、合作的征纳行为所组成的一种税收道德规范。

二、传统文化和近现代文化对诚信纳税的影响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诚信纳税的影响

在封建专制时代的中国,皇权至上,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在那种专制社会里,普通百姓的纳税行为是谈不上什么诚信不诚信,有封建衙门督管,他们很难做到不诚信纳税,不纳“皇粮”对他们来说那可是重罪。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没有多少纳税诚信可言的。历史上各朝各代末期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加上天灾人祸,最终覆灭了王朝。在封建文化下,人们都是基于一种畏惧心理,向官府缴纳贡赋,这种环境是不可能培育出诚信纳税的种子的。

(二)近现代文化对纳税诚信的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开始走向共和,但是随后到来的军阀割据让老百姓更加痛苦,各种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沉重的税负不可能让人们有诚信纳税的想法,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不可能产生诚信纳税的观念。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税负依旧繁多,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人们的税负更加繁重了。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人们税负才开始减轻。随着社会左倾思潮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人们对税收的理解走向极端。在那个过度强调社会意识形态的环境中,甚至有极左观点认为税收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不应当有税收。改革开放后,西方的各种思想又开始涌入中国,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但是由于以前的封建观念和文革期间思想文化的禁锢,人们诚信纳税意识缺乏。

三、诚信纳税缺失的原因分析

纳税遵从意识是诚信纳税缺失的意识根源,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我国文化对诚信纳税的影响,其最终影响的是纳税遵从意识。具体来说有以下原因:

(一)传统文化是公民对税收的认知度差,漠视税法严肃性

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国人形成了难以改变的“厌税观”,人们倾向于将现在的税收同过去的苛捐杂税联系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偷逃税不但不会收到谴责,反而会收到同情和支持。

(二)纳税人与政府关系不尽协调导致前者的厌税情绪滋长

权利与义务的失衡加剧了公民对依法纳税的抵触情绪。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而对纳税人应享有的权利则很少明确。这一方面易使征税机关在强制性的背后产生行为扭曲,另一方面纳税人权利的缺失使“光荣纳税”这一义务的履行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为非自愿行为。

(三)信用缺失,税收宣传方向错误,使纳税人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在社会当中,很多人对偷逃税行为都不以为然,甚至把它作为获取更高利益的手段,他们当中不少人被抓后往往只是觉得是自己倒霉,而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产生这样的现象,一是我们的舆论宣传在“惩恶扬善”方面有所欠缺。二是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偷逃税者的行为对其以后的经营生涯并未产生影响,因此让他们有了能偷则偷、能逃则逃的思想。

四、如何提高诚信纳税水平

(一)加强纳税信用的非制度约束机制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形成的道德至上的观念深深根植于民众之心,因此在中国的纳税信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养公民的纳税道德荣辱观。

1.加强道德规范建设。道德规范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果其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就是善的,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如果其行为违背了道德规范,就会被看作是恶的,从而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成道德是信用制度的思想基础。因此人们只有具备道德约束的品质修养,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

2.提高对纳税信用的认识。从纳税人的角度看,纳税信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纳税人的履约能力,即在规定的时期内实现足额缴纳税款的能力,这是客观制约因素;二是纳税履约意愿,即纳税人在规定期限内缴纳税款的主观意愿。从信用本质来看,道德只是信用的内在约束。在一个信用发达的国家,人们非常重视信用,尤其是纳税信用,因为纳税信用所面向的实施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的强制力和威慑力在发挥作用。因此,纳税信用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一个经济主体的信用度。用,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加强制度约束机制,培育“法治”理念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在立法方面,中国的《民法通则》等法律中虽然都有讲信用的法律原则,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仍然滞后,使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大量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失信成本过低。信用立法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基础,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信用活动提供完整、公开和相对稳定的标准,指导和保障社会信用活动与行为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信用制度的建立過程中,为了使惩罚机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要实现处罚形式的转变,将法律制裁和道德审判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失信惩罚机制。通过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加大企业和个人失信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讲信用,让信用成为守信者的通行证。在建立不良信用的惩罚机制时,要使其能对失信者实施实质性的打击,对守信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物质性的奖励。

参考文献

[1]张琳,杨渺,杨代若.试论引导纳税人诚信纳税的有效途径[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3,02:56-58.

[2]周敏.论依法诚信纳税[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3,03:18-22.

[3]吕俊藏.诚信纳税缺失原因[J].税务研究,2004,06:73-75.

[4]于凤丽.优化环境:诚信纳税的必由之路[J].税务研究,2004,04:77-78.

诚信文化乃立足之本 篇7

安利公司自1959年创立以来, 已经走过了51年, 业务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 营销人员多达390多万, 在中国也经历了15年风雨历程, 特别是在经历了1998年国家对传销的打击, 为配合国家政策经过多次转型后安利公司不但没有退出中国市场, 反而得到了稳健的发展。从2001年底起, 安利再投资2700万美元, 开始扩建厂房第五期工程, 使其在中国的生产能力达到100亿元。目前, 安利中国工厂推出的产品种类包括家居清洁用品、个人护理用品、美容化妆品、营养补充食品和高科技厨具等五大类450个多种, 生产线共16条, 年销售数十亿人民币。回望2008奥运之夏, 我们就注意到有这样一个企业, 这样一个群体在奥运和残奥而默默地奉献, 他们的名字叫——安利志愿者。安利志愿者主要由安利的营销人员组成, 他们在繁忙的销售和服务工作之外, 都乐于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志愿服务。2009年, 在裁员、减薪、抱团取暖已经成为金融危机的代名词时, 全球直销巨头安利却逆势出手, 连续抛出“大手笔”:签下众明星代言、继续增资扩产计划。

当我们还在对安利公司的一些做法品头论足, 不屑一顾, 或惊呼狼来了的时候,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们, 是否更应该静下心去探究安利公司取得如此业绩背后原因呢?人知己不足, 补而强之, 企业何尝不是一样呢?

一、诚信是经商之魂

安利产品进入国内后, 其营销方式在相当长时间里受制于传销禁令, 于是公司一面积极影响政府, 推进直销法出台;一面则调整自己的直销模式, 理解国情, 以支持与配合应对。无论对公司业务员, 还是消费者、社会、国家, 安利的企业行为是表里一致的, 它始终守住自己的价值信念:诚信经营、建立伙伴关系、实现个人责任与成就。安利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张玉珠说:“诚信、伙伴、互利, 对于员工和企业获得长远尊重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管理模式的先进性

熟悉安利的人都知道, 安利对营销人员的管理全都是松散型管理, 在这里没有传统的管理制度, 没有人会要求你怎么做, 但安利人却都很努力, 特别是团队的合作是很多企业都望尘莫及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安利公司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很好的满足了上述人们的心理, 使每一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自由的发挥。同时, 通过其完善而先进的奖金制度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为别人打工的观念, 使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老板, 将营销人员单个利益变为了团队利益共同体。

三、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 三流企业是人管人, 二流企业是制度管人, 一流企业靠企业文化管人。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谈到企业文化很多人就想到CI系统, 那都是形式上的东西, 我认为真正的企业文化就像安利公司这样, 是能被广大员工所认可, 并能成为员工自觉自发的日常行为规范。

四、营销模式的先进性

营销从以4P为代名词的“垂直营销”, 发展到今天的“水平营销”后, 人们却发现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 这种传统的营销方式对消费者的影响越来越小。因为当今的消费者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对企业强压似的营销方式越来越反感。消费者所希望的是一种更人性化、更个性化的营销方式, 而安利的点对点的直销方式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点。

五、良好的沟通和回馈社会

安利公司从95年投资建厂到98年的传销风波直到今天的直销法出台, 始终和中国政府保持在良好的沟通, 并以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赢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另一方面, 安利公司作为企业公民从一开始就大量资助中国的公益事业, 在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六、最踏实的顾客——员工

总部员工要为营业代表服务, 安利的伙伴关系就从尊重员工开始。其理念是:员工是公司最踏实的顾客。安利的运作, 在国内, 有18万活跃的销售人员, 公司为他们提供一整套完善的培训与管理制度。而公司总部5000多名正式员工, 除了人品、知识、经验、才能这些每家企业都看重的标准外, 对他们的额外要求是:要有很强的亲和力, 要非常重视与人的沟通。公司倡导的团队精神是服务精神和伙伴关系, 最重要的是与前线营销人员好好配合, 为他们做好服务。

七、安利的志愿者文化

安利志愿者, 作为一个有成熟运作模式的志愿服务集体, 有正式注册志愿者4.5万人,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安利志愿者服务队”156支, 为中国社会奉献净志愿服务时间超过70万小时, 被称为安利在中国最大的非经营性成就。安利倡导的是志愿者文化。从社区志愿服务, 到大型赛事、抢险救灾, 安利充分利用自己完善的组织体系与规范的管理制度, 实践着自己的志愿者精神。正是因为长期在公益服务、抗震救灾、体育赛事服务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安利志愿者荣获2008年团中央评选出的“中国百优志愿服务集体”称号, 这也是惟一获此荣誉的外企志愿者组织。

建设诚信文化提升企业“双力” 篇8

科学认识诚信行为

诚信是一种道德行为。自古以来, 诚信就被视作高尚的道德行为来传颂。古人将“信”作为“仁、义、礼、智、信”的“五德”之一, 尊奉“诚者, 天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的道德理念, 将诚信作为最高的道德范畴, 所谓“天失信, 三光不明;地失信, 四时不成;人失信, 五德不行”;在现代社会, 诚信作为社会规范和个人品德, 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 也是经济交往中讲求信用、杜绝欺诈行为的最基本的道德诉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明礼诚信”列入其中, 则表明诚信作为道德建设的重点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 而且更是道德的基础。

诚信是一种制度行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 人和企业的行为为利益所驱动。如果不讲诚信能够带来诱人的利益, 而讲诚信却需要付出成本而得不到预期的回报, 那么个人或企业就会偏重选择放弃诚信。另一方面, 对违反诚信的行为, 由于只有软性约束 (道德、舆论) 而无硬性强制 (法律、制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就需要外在的制度化或契约化的诚信约束机制。即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规章, 使得守信者获益, 失信者受损。这样一来, 诚信就成为一种制度行为, 一种他律的行为。这种提升到制度化层面的诚信, 强调的是对诚信的规范与监督, 其特点是同一的和硬性的。但是, 任何法规制度不可能制定得详尽完备, 没有遗漏。这就是说, 诚信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 但绝不是有了相应的法规制度就万事大吉了。2008年来相继爆发的三鹿奶粉、广元柑橘等诚信危机事件就是明证。这表明, 比诚信制度还更为重要的是培育诚信文化。

诚信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 是人们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诚信上升到文化层面, 意味着诚信成为行为主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 讲诚信会给行为主体带来便利, 如果把这种便利视为一种效用, 那么诚信就是有价值的资源。相反, 如果失信的话, 行为主体就要付出很大的社会成本。尽管这种文化约束力效力很大, 但其本质上是一种软约束, 它是柔性的, 而不是硬性的。只有诚信理念融入了文化之中, 诚信才会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因而, 对于诚信建设而言, 培育诚信文化不仅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是十分重要的。

由此可见, 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 一种制度行为, 而应更高层次地定位为一种文化, 这种诚信文化必然是包含前两者在内的更为深广含义的。

全面建设诚信文化

正确理解诚信的义利观。诚信理念的核心是正确的义利观, 在我们传统的道德观念中, 往往只认为诚信是道德的利他行为, 并将其与利己性对立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诚信作为市场经济道德的重要基础就在“利他”的同时实现了“利己”, 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讲诚信才能从一种外在的要求变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诚信理念才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从而形成诚信文化, 以很低的成本有效地规范着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成为推动企业发展与员工进步的助推器。

认真构筑诚信制度体系。实现诚信文化的重塑和发展必须创新体制和机制, 要通过相应的变革来支持诚信文化建设。首先要深化改革企业管理体制, 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建立和完善企业诚信制度, 抑制失信行为, 有助于形成人们对企业其他成员讲求诚信行为的理性预期, 从而形成人人恪守诚信的文化氛围;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使其公正合理并具有可实施性, 切实发挥对失信行为的有效惩罚和约束功能。

扎实建设诚信文化。文化是制度之母。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制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应该从诚信文化建设入手, 确立诚信在企业文化中的突出地位。以此为突破口, 将诚信逐步融入到公司的各项工作上来, 使“诚信”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成为公司“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坚固基石。

辩证认识诚信与“双力”之间的关系

诚信是一种思想观念, 是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执行力是一种具体行动, 是下级贯彻落实上级意图的实际能力;竞争力是一种外在表现, 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格局下独特的个性魅力。诚信是“双力”的前提和基础, “双力”是诚信的表现和结果。两者相辅相成, 辩证统一。

诚信决定执行力和竞争力。一个人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才能形成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和忠诚企业的市场意识。一个团队只有具备信用为本、操守为重的价值风尚, 才能形成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执行力和保证企业利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力。执行力和竞争力体现诚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执行力的高低, 体现了下级对上级、员工对企业的诚信度。在企业生产发展中, 竞争力的强弱, 反映了社会对行业、市场对企业的认可度。所以讲诚信, 就要求企业内的每个人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坚决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围绕企业中心, 诚信建设要做到“六负责”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指导力量, 央企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其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政治安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培育和发展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是央企诚信建设的现实需求。国家电网公司做为央企中的杰出代表, 一向非常重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在客户服务方面有着非常高的社会诚信度。以榆林市供电公司为例, 在优质服务和履行责任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这为企业的诚信建设奠定了很好的价值理念和组织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既有成果, 使诚信建设成为提高公司竞争力和执行力的动力源。

围绕企业中心工作, 加强诚信建设,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执行力, 就是要求我们一要对社会负责, 强化安全管理, 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深化“大安全”管理理念, 创新安全管理, 加强安全督察, 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与风险管理,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可靠性, 不断开创安全生产新局面。二要对地方经济发展负责, 加快电网建设, 不断完善网架结构。以750千伏主网架建设为龙头, 加快建设各级电网;加强质量管理, 以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作业、样板化工地来提升工程整体建设水平, 努力建设优质精品工程。三要对企业自身负责, 规范经营管理, 全面提升企业的效益空间。加大对市场的研究和分析力度, 积极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千方百计增供扩销;加大资金归集力度, 做到高效理财;加强同业对标管控工作, 抓好重点指标的分析改进和控制;坚持勤俭办企业的方针, 降低成本, 节约开支, 最大限度挖掘企业潜力。四要对电力客户负责, 提升服务水平, 展现“国家电网”诚信形象。进一步加强需求侧管理, 全力保障居民生活以及重点用户用电需求, 确保迎峰度冬;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 树立企业的诚信标杆, 从而带动优质服务再上新台阶。五要对内部员工负责, 强化队伍建设, 不断提升全员综合素质。进一步细化、改进绩效管理制度, 形成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同时落实员工对企业改革发展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六要对上级党组负责,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深入推进反腐倡廉、纠风行风建设和效能监察工作, 确保不发生干部员工违法违纪行为, 不发生影响和损害企业形象的重大事件。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初探 篇9

1. 中小企业众多, 大多历史较短。

目前我国企业众多, 但优秀者甚少。曾有人问:中国为何难以出现世界级优秀企业?笔者认为, 中国企业以中小型为主, 这些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员, 管理不规范, 经营目光短浅, 历史短, 难有文化积淀。2013年小店区物流企业调查中笔者发现, 该行业发展极其混乱。大多企业经营规模小, 管理不规范, 甚至两人就可办一家公司。一些小商小贩为了自身短期利益, 常将受托物丢失而拒绝赔偿, 严重损害行业形象, 间接影响了优秀企业的利益。

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是指一条两端朝上微笑嘴型的曲线, 曲线的中间是制造, 附加值最低, 左边是研发, 属于全球性的竞争, 右边是营销, 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 左右两端附加值较高, 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必须从“世界工厂”的盛誉中惊醒,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着力发展研发和营销, 提升产业附加值, 这离不开企业诚信。

3. 互联网经济深入发展, 信息对称性增强。

21世纪, 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该计划指推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不少专家认为, "互联网+"是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升级版。因此, 未来市场竞争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弄虚作假不得人心, 诚实守信方为经营致胜之利器。

二、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必要性分析

1.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企业建设诚信文化, 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员工因此而踏实工作, 为企业提供高品质产出。高品质的产出是产品品牌建设、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尤其是现代社会, 企业形象已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2015年3·15晚会上, 曝光了奔驰等多家汽车品牌的4S店存在“小病大修”现象。中小企业急功近利, 投机取巧, 为消费者所唾弃。为什么世界名牌企业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此种行为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 必然导致其信誉受损、品牌价值下降、核心竞争力丧失。

2.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生活品质。

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好坏关乎员工生活幸福。诚信是民主的基础。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有助于员工真实地表达观点, 有效进行沟通,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社交的需要是人高层次的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员工生活品质。当今社会, 由于诚信道德缺失, 人与人心理上总保持着一定距离, 很多人甚至感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信赖之人,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3.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可以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一个正常的商业社会, 任何交易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一个有效践行诚信文化的企业, 市场竞争中定能左右逢源。基于相互信任, 供应商为企业按时提供保质保量的原材料, 不致延误企业交货期限, 同时高质的原材料是企业生产优质产品的必备条件。基于相互信任, 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商品, 作为回报, 企业赢得消费者的顾客忠诚。基于相互信任, 企业才能有效有序地进行公平竞争。同样基于相互信任, 信息在企业内部有效传递, 避免因沟通不畅而造成损失。

三、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1. 将诚信作为企业人才甄选的重要指标。

企业招聘、提拨员工时不能只考核员工的工作技能, 而应同时考察员工的诚信道德。工作技能可以通过短期培训掌握, 而诚信道德却并非一蹴而就。诚信作为员工的优良品质, 是在长期生活工作中逐渐累积形成的。招聘时, 企业应将诚信作为重要考察指标, 失信者难与守信企业相容。晋升时, 仍要考核员工诚信, 员工级别越高, 表率作用越强。企业建设诚信文化, 要充分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

2.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为企业形成透明开放的文化环境, 让失信无缝生息。企业信息化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电子商务网站;二是引进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内部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可以明确工作岗位与职责, 提升员工责任感, 减少工作中的扯皮现象, 实现有效监管, 谨防失信行为。通过建设电子商务网站, 消费者可以从中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有效监督企业行为。同时企业也可以及时获得客户的反馈信息。

3. 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认识。

专家认为, 人力资源管理要以法管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礼化人。笔者认为, 这里的礼是就包含诚信之意, 即诚信待人。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 更是一种责任。在培训与开发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更应强化道德培训, 尤其是诚信道德, 让员工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使员工自觉自愿地践行诚信准则, 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使员工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 中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跨越, 必须重视市场主体的诚信问题。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企业只有加强其诚信文化建设, 提高自身内涵,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因而分析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 深刻认识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企业诚信文化,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郑少智.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诚信机制的构建问题[J].学术研究, 2002, (4) .

[2]戴汪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诚信文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诚信文化 篇10

对于一个在信息社会中有作为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 讲诚信不仅是应尽的社会职责, 同是也是求得生存发展的必要途径。让诚信成为激励财会人员的精神支柱, 成为事务所的道德基准和工作信条。本文认为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诚信建设, 需从财会人员着手, 培养财会人员的诚信意识, 并建立岗位诚信管理体系。为此, 本文提出如下的对策和建议。

二、加强财会人员诚信建设的建议

(一) 加强财会人员诚信意识培养。

增强财会人员的诚信意识, 是事务所当前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财会人员的诚信意识难以自发形成, 特别是在诚信意识的构成中, 起主导作用的诚信思想, 必须在职业道德的指导下, 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要提高财会人员的诚信思想, 首先必须提高整个事务所的诚信水平。如果整个事务所的诚信水平不高, 事务所个人的诚信水平必然受到影响。大力培养财会人员的诚信意识, 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加强财会人员诚信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必须不断完善事务所的诚信制度, 为培养和增强财会人员诚信意识创造必要条件。财会人员诚信意识能否增强,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务所诚信制度的完善程度。加强和完善事务所诚信制度, 把财会人员的工作行为纳入诚信规范中, 使财会人员养成诚信习惯, 从而培养财会人员的诚信意识。

2.加强对事务所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宣传教育。要使财会人员自觉地遵守诚信制度, 就必须在全体财会人员中普及诚信制度的不系统不全面的诚信心理, 上升为系统的全面的自觉的诚信思想, 从理性上提高对诚信的认识, 使财会人员自觉遵守诚信规范, 增强诚信观念, 使诚信价值观根植于财会人员的思想深处, 积极营造求真务实的诚信环境氛围, 引导全体财会人员真诚服务读者, 忠实履行社会责任, 只有诚信, 才能凝聚事务所的人心, 提升事务所的人气, 要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办法很多, 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让财会人员有一种好的精神状态, 有一种愿为事务所拼搏、愿与事务所共存亡的信念。要做到这一点, 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认真抓好财会人员的诚信建设, 就是要事务所领导带头讲诚信, 事务所上下讲诚信、使财会人员生活在浓浓的诚信氛围中。

(二) 加强财会人员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文化建设是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以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为基本途径, 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为原则。诚信文化是一种信念力量、道德力量、心理力量这三股力量相互融通促进, 形成诚信文化优势。诚信文化的作用在于它深入人心, 对财会人员的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财会人员队伍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现已成为共识, 但道理易懂践行难, 如何建设适合财会人员队伍自身发展的诚信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与深思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并把握诚信文化的本质和属性。才能明晰应该建设怎样的诚信文化, 正确发挥诚信文化的建设功效,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财会人员诚信文化建设。

1.大力培育事务所核心价值观。

诚信文化建设的关键, 就是能否使事务所核心价值观根植于财会人员的心中。首先, 要塑造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其次, 要重视财会人员的主体作用, 宣传核心价值观, 要由内到外, 由浅入深, 善于利用各种传统和现代的传媒手段, 广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特别要通过发布典型人物事迹和典型案例等方式, 使得价值理念具体化, 进而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2.加强事务所制度建设。

只有制度化的价值观才会持久地发挥实际作用, 如果制度体系不能承载价值观念, 并且又不被有效执行, 必然出现价值、制度、行为之间的断裂。加强事务所制度建设, 一定要建设合适的制度体系。要建立制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 形成制定、修订、废止制度的闭环管理体系, 确保制度适时有效。要树立制度权威, 形成按章办事的管理氛围, 公平执行制度,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执行制度, 既不能肆意曲解、任意回避制度, 也不能过分强调刚性, 要实事求是、宽严有度。

3.健全事务所工作机制。

首先要明确事务所各个部门诚信文化建设工作的职责和内容。事务所管理部门应从管理角度出发, 明确事务所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制定统一的诚信文化核心价值观体系、事务所发展战略、各个部门诚信文化的框架、财会人员行为规范等。其次, 应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领导, 建立责任明确、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诚信文化建设体系, 通过评估、考核修正和推进工作, 明确诚信文化专业职能部门工作职能, 发挥部门的作用, 把诚信文化建设和服务管理工作紧紧联系起来, 整体推进, 共建共享。

4.强化对财会人员的培训。

以思想教育培训为基础, 通过培训树立进取心, 通过培训树立对事务所形象的自豪感, 通过培训做到敬业爱岗。将身边发生的事例策划整理为诚信文化培训材料, 使每位财会人员都深刻理解并主动宣传这些理念。这样, 诚信文化的理念、精神也就活了。让财会人员在工作中感受诚信文化, 即诚信文化就在岗位, 诚信文化就在身边, 诚信文化就在财会人员的每一个具体行为之中。

(三) 构建事务所岗位诚信管理体系。

岗位诚信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持续地保持和提高财会人员的岗位诚信水平, 保证事务所的各项工作都能够落到实处, 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绩进而提高事务所的整体绩效水平和事务所的整体诚信水平。财会人员岗位诚信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道德的文化的制度的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 涉及事务所管理的各个环节, 因此, 要想有效地提升财会人员的岗位诚信水平, 就需要与事务所的整体管理相配套建立系统的岗位诚信管理体系, 通过事务所的整体管理来保证和提高财会人员的岗位诚信。

岗位诚信管理体系包括:岗位诚信宣言、诚信财会人员的评价标准、财会人员岗位诚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财会人员诚信疑虑的处理、财会人员过失行为和诚信行为的性质界定、财会人员岗位诚信度的考核、财会人员岗位诚信度与薪酬和职业生涯挂钩等。

1.财会人员岗位诚信的标准与量化评价。

围绕岗位诚信管理体系的目标, 需要对财会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岗位行为进行细化, 把财会人员的岗位行为过程分解为若干环节, 把每个环节分解为若干动作, 找出关键控制点, 使财会人员有章可循, 知道应该怎么做, 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财会人员岗位诚信度由事务所各级领导组成评价小组, 依据财会人员岗位诚信的标准与相应的分值, 采用排序法、等级评定发、360度考核法 (360度考核法又称为全方位考核法。该方法是指通过员工自己、上司、同事、下属、顾客等不同主体来了解其工作绩效, 通过评论知晓各方面的意见, 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等方法按百分制进行考核评价。

2.财会人员岗位诚信缺失行为和过失行为的界定。

事务所要激励财会人员的创造性, 给财会人员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发展平台, 必须能够允许财人员出现失误。但是, 诚信作为道德层面、文化管理的范畴, 决不能姑息财会人员不讲诚信。财会人员岗位诚信缺失行为与过失行为的界定是诚信管理的难点, 是决定事务所诚信管理成败的关键。一般情况下, 财会人员岗位诚信缺失行为与过失行为的界定原则和方法是:一是财会人员岗位诚信缺失行为与过失行为以造成行为结果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分析界定, 由于纯主观原因造成的行为结果属岗位诚信缺失行为;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行为结果属过失行为。二是财会人员岗位诚信缺失行为与过失行为以造成行为结果的性质分析界定, 属于偶尔发生的错误, 属过失行为;属于重复发生的低级的错误, 属岗位诚信缺失行为。三是事务所应建立必要的组织, 如设立诚信管理界定小组, 负责人必须是公认的诚信度高的人。事务所还必须建立财会人员投诉、申请复议和仲裁的机制。

(四) 财会人员岗位诚信的目录和档案管理。

财会人员岗位诚信的目录管理就是借助目录管理的方法, 将事务所服务管理过程中财会人员容易出现的岗位诚信缺失事件一一列举出来, 形成事务所的“岗位诚信缺失关键事件目录”, 财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目录中列举的事项会被扣分。实施岗位诚信目录管理, 有利于财会人员明确需要规避的具体诚信缺失事件, 从而更好地遵守岗位诚信的要求, 有效地避免有关岗位诚信缺失事件的发生, 同时也使得事务所的相关管理更加具体和深入。例如, 诚信求实事务所根据自身实际, 制定了本所的岗位诚信目录, 包括管理、工作和服务质量3个方面20多项岗位诚信缺失事件。岗位诚信目录管理的实施, 对于提升财会人员岗位诚信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财会人员岗位诚信档案管理是事务所为每名财会人员建立诚信档案, 内容包括:岗位诚信宣言;财会人员岗位诚信缺失关键事件记录;对财会人员的年度岗位诚信考核评价等。

(五) 财会人员岗位诚信考核。

财会人员岗位诚信考核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反馈的原则,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实施对财会人员岗位诚信周期性的评估和反馈。事务所可在实施财会人员岗位诚信缺失关键事件管理的基础上, 对财会人员岗位诚信度进行百分制评价。财会人员岗位诚信考评结果必须与财会人员个人的薪酬收入、职务晋升、职称晋升和评优挂钩,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岗位诚信考核的激励作用, 使事务所的岗位诚信管理真正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结语

提倡诚信, 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和时代精神。事务所在不断发展建设过程中, 要以诚信管理带动诚信服务, 用诚信服务体现人本诚信, 它是事务所的精神支撑和发展的必然需要。事务所要把诚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作为事务所持之以恒的服务理念;在对财会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开展事务所文化建设中都将诚信作为重要内容。我们相信, 随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 事务所必将开出灿烂的诚信之花并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张彦玲.诚信与诚信文化[J].前线, 2004

[2].张玉柱, 玉奇.岗位诚信刍议[J].政工研究动态, 2004

[3].白光.诚信工程与技术创新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4].张劲松.职工诚信与职业道德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5].刘文瑞.伦理诚信与契约式诚信[J].前沿论丛, 2009

诚信文化 篇11

时间提前一个月,历时两年之久的“济南城市精神”——诚信、创新、和谐正式提炼出台。

诚信山东的建设紧锣密鼓。

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区域文明进步的根本所在。诚信作为一个立身行事的基本道德规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遵从和光大。从一贯崇尚诚信美德的齐鲁先圣到继承创新着“仁义礼信”传统的劳动人民,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山东人讲信修睦、真诚做人、诚信做事的道德行为。山东的优良诚信传统可谓有口皆碑。

富有山东特色的诚信文化,已积淀成为山东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与文化财富之一。山东省积极推进的“诚信山东”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的诚信意识,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更加优化,极大促进了山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安定团结,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诚信作为山东省一个最重要的区域文化特征,是山东在当前市场经济中最可宝贵的人文资源,弘扬“诚信山东”这一将齐鲁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人文品牌,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山东人以其诚实、守信的形象享誉全国。在威海经商的杨正权就是山东诚信形象的一个突出代表。 杨正权从部队退伍后先后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镇办企业的厂长。在镇办企业时,厂里有人由于掺杂使假把一宗大买卖搞砸了,企业由此步入低谷。1984年杨正权辞去公职办起一家经营海产品的小店。4年后,杨正权把原企业的9万元欠款偿还一清。

有年秋天,一场大火把一个供货商的一大摞账本化为灰烬,其中包括杨正权签了字的一沓子货款单。供货商凭记忆整理出2万元的供货账目,忐忑不安地拨通了杨正权的电话。杨正权忙安慰他:“供货单我这有底子呢,我马上查,你明天过来提款就是了。”让供货商想不到的是,杨正权查出来的数字,竟比自己凭记忆整理出的数字多出来18000元!

杨正权尚德守信,是山东人诚信形象的一个缩影。在齐鲁大地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共铸诚信形象、建设诚信山东”活动中,一个个诚实守信的故事被到处传诵。

在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人们立足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把诚信道德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市农村探索实施文明信用工程,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村文明诚信风尚的形成。 他们首先明确标准,制定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对“文明信用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工商户”、“文明信用企业”和“文明信用乡镇”五个类别的评定条件分别进行了细化、量化,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争有目标、赶有方向,心里亮堂。

东营市制定出了以“三个优先四个享受”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优惠放贷政策,凡被评定为文明信用单位,可“优先安排项目资金,优先安排支农资金,优先安排支农再贷款”,并“享受贷款证服务,享受送贷上门服务,享受国家利率政策规定范围内利率优惠”;文明信用户可根据信用等级分别享受1—5万元以内的信用农业贷款和适当额度的信用消费贷款。 农民通过创评“文明信用户”,能够及时、方便、优惠地获得贷款,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贷款效率。农民贷款难、农信社放贷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加快了农民奔小康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道德也有价,诚信才是金。争当文明信用户成为一种时尚,拥有信用证成了一种光荣,讲诚信成了一种风气。

山东悠久的诚信文化和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成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明办、中国现代史学会联合编写了《诚信山东》读本日前出版发行,这对于在全社会广泛宣传齐鲁大地优良的诚信传统和“诚信山东”建设的成果与经验,在国内外深入宣传山东诚信的人文环境、推广山东诚信的市场品牌,对于宣传山东在国内外的良好信用形象,深化国内外读者对诚信山东、平安山东、文明山东、和谐山东的认知,有着极为重要的的意义。

关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2

一、企业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过程中, 企业的诚信缺失现象大量存在, 概括起来, 主要表现在:

1. 生产领域:

(1) 炮制虚假概念, 蛊惑消费者。对一些高科技行业企业而言, 一个新的概念似乎就代表了技术的领先和产品的独特, 但其中的很多往往是虚假和错误的概念, 例如前些年出现的所谓“健康空调”、“数字电视”玩的都是一些概念, 一方面有些概念根本就不成熟就急于抛向市场, 另一方面有些技术缺乏相关技术部门的鉴定, 并不能带给消费者实际的利益。 (2) 偷工减料, 欺骗消费者。小企业、小作坊盛行模仿和造假, 一些大企业却擅长偷工减料, 从而降低成本.对于那些食品、饮料产品不出现问题也许还属侥幸, 一旦质量问题被曝光, 企业将面临生死抉择。 (3) 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在2000年全国打假联合行动中, 查获的假冒伪劣主要商品多达70多种, 从食品、药品、卷烟、到化妆品、棉花、服装, 到家用电器、汽车配件、劣质钢材、计算机、航天飞机零部件等应有尽有。

2. 销售领域:

(1) 虚假承诺, 不实宣传。广告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 但由于广告内容与事实不符、夸大宣传等问题导致的消费者投诉现象却日益增多。当广告中宣传的内容与实际出现较大偏差时, 消费者就会对企业产生不信赖, 企业的信誉将受到损失。 (2) 偷换概念, 制造假象。在商业领域, 竞争的加剧导致商家进入“促销战”的怪圈。如今的商家越来越精明, 在很多诱惑巨大的促销背后却是一个接一个的陷阱, 消费者按照商家事先设定好的规则购物, 最终却发现商家承诺的那些优惠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己。 (3) 包装上做手脚。目前社会上送礼盛行, 有的企业借助收礼人的“虚荣”心理, 在华丽的包装下面却是劣质, 甚至过期的产品, 坑骗消费者, 这种华而不实的做法短期内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收益, 但企业损害的却是长期的发展。

3. 企业之间:

(1) 贷款和债务拖欠日趋严重。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 在发达市场经济中, 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 而在我国, 这一比例高达5%以上, 而且这比例被远远低估。在国企改革深化的过程中, 改制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比比皆是, 而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则愈演愈烈。而且拖欠势头正在向银行利息、国家税收方向发展, 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瘟疫。 (2) 信用方式退化。在欧美国家中, 信用关系已被应用到几乎所有的支付活动和交易过程, 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80%以上, 纯粹的现金交易方式已越来越少。而我国国内企业却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 不肯采取客户提出的任何信用交易方式, 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方式、以货易货等原始交易方式退化。

二、造成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 企业价值观的逐利性。

企业价值观的逐利性是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内在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作为经济利益的主体, 其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永续存在性, 诚信建设也离不开对赢利的追求和对社会成本的权衡。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欠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经营理念支配了企业的行为, 利令智昏, 使其丧失了职业道德。他们只盯着短期利益, 根本不懂“君子生财, 取之有道”, 不懂诚信是企业的最大战略, 不懂诚信是永远可靠的资本。

2. 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 市场制度和产权机制的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但是在改革过程中, 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和市场监管的权利真空, 转型期不成熟的市场制度成为企业信用缺失的导火索。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许多经济主体置信用于不顾, 肆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逃废债务, 拖欠贷款及任意毁约, 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据统计, 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经济合同大约有40亿份, 但合同的履约率仅有6%左右。与此相应, 企业上当受骗, 经济纠纷频繁发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经济交易的实质就是产权交换。明确的所有权制度和公平合理的交换是市场游戏运行的前提。目前, 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 但是由于企业和银行的产权改革都没有到位, 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要靠银行信用维持, 造成亏损严重, 信用恶化。即使当前我国在进行市场化改革, 相当多的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决策的企业的信誉之间也没有长远的关系, 对未来收益也不具有分享权, 追求眼前的利益就是决策者最优的选择, 从而失去诚信的动机。

3. 企业信用法制的不健全。

当前, 我国已实施的法律中, 《民法通则》《票据法》《合同法》《担保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 但从整体看, 有关企业信用体系的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隐私等方而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无法对企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规范和约束, 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严重。如一些地方的基层法院受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 在司法中存在随意性和不公正性, 损害企业债权人的利益。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诚信文化的策略

1. 树立企业诚信的理念, 建设诚信文化。

企业的信用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是市场对企业的认可程度, 是社会的接受程度。从古至今, 没有一项事业能够建立在无诚不信的沙滩之上。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诚信至上的文化氛围, 使全体员工时时处处关注诚信, 并把不断加强企业诚信的可能性付诸实践。这种关注和实践, 虽然也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作用, 但最好能够是文化规范的结果, 即把诚实信用、义利兼容的原则贯穿于整个的企业文化建设, 就像血管一样流向躯体的各处神经末梢。它是一种企业精神的内核, 也是一种企业的价值取向。使企业自觉形成一种重合同、守信用的社会风气, 塑造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

2. 构建以产权为基础的企业信用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从商品市场的买卖到资本市场的借贷, 从要素市场的交易到证券市场的支付等, 无不体现有信用。目前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商业信用等尚未很好建立。同时, 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 必须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尤其是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企业改制, 企业将真正成为享有独立的财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这有利于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企业的财产权益, 促进生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 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必须尊重私有企业的财产权, 承认私有企业及其所有者的合法存在, 承认并保护他们的财产, 赋予他们公平合理的法律地位。

3.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已成当务之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 应该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 由政府牵头, 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协调, 建立个人与企业的证信系统。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用管理的先进经验, 尽快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 并逐步扩展个人基本账户, 有序实现社会保障的个人基本账户与税收账户、收入账户、银行账户等并轨, 使个人所有信用资料集中于一个固定的编码上。充分利用工商、财政、银行、质检、审计、司法部门的现有资料和已有的系统, 出台强制性的数据收集政策, 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建立技术先进、覆盖面广、可靠性强、权威性高、相对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公共信息数据库。

4. 完善诚信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

我国企业信用体系, 必须制定信用法律法规, 尽快形成较为完整的信用法律体系。当前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 如《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都有涉及诚信的内容, 但规定得很不整, 需要对有关的条款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要加强信用立法, 尽快制定《企业信用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征信管理条例》《信用披露条例》等专门的信用法律法规, 为有关机构在开展企业信用信息的搜集、评级、服务等方而提供法律支持和依据, 使信用服务有法可依。

在征信国家良好的征信服务总是和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相结合的。我国虽然尚未有全国性的征信体系, 但各个地方已纷纷先行试点建立地方性的征信体系。比如2001年7月, 北京市工商局试行企业信用查询系统, 并下发《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系统管理办法》。到2002年7月, 试运行期间, 已有346家企业和60名自然人被登上“黑名单”。甘肃、江苏、浙江等省都打算建设地方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在经济与社会交往关系中, 只要查一下有关信息数据库, 某个企业或个人的诚信状况一目了然, 使守信者道路畅通, 失信者寸步难行。这将对诚信体系的建设起激励和鞭策作用。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 我们一定能建立起一种合理、合法、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参考文献

[1]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癌症疼痛的治疗与护理下一篇:中频药物导入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