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

2024-06-15

价值观(通用12篇)

价值观 篇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的契合已经成为预测员工离职和满意度等变量的前因变量。契合理论认为,组织内契合度高的员工要比低的员工工作满意度更高,离职率更低(O’Reilly et al.,1991)。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根据该理论,组织招聘那些契合度高的员工,就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组织的效能和绩效。但是,作为两个不同研究层次的概念,个人价值观为什么可以和组织价值观契合?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学者们重视。“个人价值观”是包含着个人对世界上包罗万象事物的看法和价值判断,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多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组织价值观一般认为是组织成员能够共享并规范成员行为的指导准则,属于社会科学中管理学领域里的组织行为或组织文化的研究范畴,因此,从研究单位或者研究层次的角度上考察,这种契合的概念并不是描述或者测量两类价值观互动关系的准确术语,甚至是一个被误用的概念。本文拟从既有的价值观文献中比较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在结构上的区别,为契合理论以及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

“价值观”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是研究价值观和价值观理论的先驱。在心理学上,价值观具有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的意义。从一般意义上讲,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观念,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值得“保护”“尊重”“重视”的看法和理解。人类学家Kluckhohn(1951)对“价值观”的定义始终影响着后来的研究。他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事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美国的心理学家Rokeach(1973)将“价值观”定义为,是一种持久的信念,认为在个人层面或社会层面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或者存在目的要优于另一种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目的。Rokeach对价值观的作用做了更明确的说明,指出了价值观既具有动机功能也具有评价功能,同时还具有规范性和禁止性,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指导作用。而且,他在价值观理论中提出了可操作性的研究工具,成为价值观理论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量表。

在20世纪80年代,价值观的研究吸引了更多学者的注意。Super(1970)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想要达到的目标,这种目标或是一种心理状态,或是一种联系,或是一种物质条件;Feather(1980)把价值观视为某种抽象结构,它既是过去经验的沉淀和总结,也是个体从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信息输入的复制品。Feather对价值观的理解,强调了过去经验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同时将社会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Hofstede(1984)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偏爱某种情形胜过其他情形的普遍倾向(这个定义比较接近Rokeach)。Hofstede的观点突出了心理成分的重要性。Schwartz和Bilsky(1987)认为价值观是信仰的观念,是关于值得的终极状态或行为,是超越具体情境、引导选择或对行为及事物的评价和按照相对重要性的排列,并提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他们在重要性上的不同,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其中,Schwartz既注重个体的心理成分,也注重社会因素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一)个人价值观的结构与层次

价值观的研究起源于个人价值观的研究。Allport(1951)是这个领域中的著名的学者,他是最早对个人的价值观进行分类的学者,他把人的价值观分为了六大类型:(1)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强调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发现真理;(2)唯美的价值观,以形式、和谐为中心;强调对审美、对美的追求;(3)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4)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他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博爱;(5)经济价值观,以有效实惠为中心,强调功利性和实务性,追求经济利益;(6)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教义为中心,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对宇宙和自身的了解。随着价值观研究突破了心理学领域,分析的层次也从个人扩展到组织,甚至国家和社会等。他还设计了一套问卷,让受试者对上述这六种价值观进行排序,研究者就可以归纳他们的价值系统。根据这种方法,研究者发现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对这六种价值观的重视态度各不相同。

Beyer(1981)提出了价值观研究包括个人、角色组、组织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等五个层次。Rokeach(1973)提出了个人、团体、制度、社会和文化等五个层次,并指出这些层面的价值观研究是有意义的。Perrow(1986)提出的分析层次是既有文献中最多的,包括个体、团体、部门、单位、组织、组织之间、组织集合、网络、产业、地区、国家和世界等12个层次。他的框架表面上比较完整和全面,但是,其中的几个层次,除了他自己的理论,其他的文献几乎很少提及。在个人价值观的研究领域中,以Rokeach(1968)和Schwartz(1990)的研究最具影响力。

Rokeach(1968)认为,人类的各种价值观是按一定的逻辑意义连接在一起的,他们按照一定的结构层次或价值系统而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的重要性程度的连续体而形成的层次序列。Rokeach设计了一种测量价值观的方法———Rokeach价值观调查问卷(Rokeach Values Survey,RVS),将个人价值观分为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终极价值观指的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和结果,他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工具价值观指的是道德或能力,是达到理想化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

Schwartz(1990)也提出了较为完善的价值观分类,他认为人类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Schwartz将价值观与个体动机联系起来,设计了Schwartz价值观量表(Schwartz Value Survey,SVS),提出了包含57项价值观的10种普遍的价值观动机类型:权力、成就、享乐主义、刺激、自我取向、普世主义、仁慈、传统、顺从和安全。同时,他还提出,这些不同类型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关联性。随后Schwartz又将这10类价值观归纳为2个维度下的4种综合的价值类型。为了检验该理论的有效性,在44个国家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研究结果支持了该理论。

Schwartz对价值观的分类理论,是从人类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价值观入手研究的,为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持和研究工具。

(二)组织价值观的结构

组织价值观是指组织评判事物和指导行为的基本信念、总体观点和选择方针。它是一种以组织为主的价值取向,是组织内部的绝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它可以是内隐或外显的,会影响到组织的行为方式、行为途径和行为目的的选择。

关于组织价值观的组成结构,美国学者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Peters等学者应用多案例分析方法概括了美国卓越企业的8种特质,也可以称为8个组织价值观:崇尚行动、接近顾客、创新精神、尊重员工、形成共识、做内行事、宽严并济、组织单纯以及自主自律。Hofstede(1990)也是应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提炼出了6个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员工导向—工作导向、本地化—专业化、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宽松控制—严格控制、规范主义—实用主义。O’Reilly、Chatman和Caldwell(1991)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测量组织价值观的工具———组织文化剖面图(OCP)。OCP包含有54个价值观陈述来界定组织价值观。他们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到了组织价值观的7个维度结构:创新、稳定、尊重员工、结果取向、注重细节、团队取向以及进取精神。L.Guiso(2014)以标普500强公司为样本,来研究上市公司宣称的价值观。通过收集标普500强公司官方网站上有关公司的价值观、文化的信息,然后进行同义词归类、汇总的方法,得到了9个组织价值观的维度:诚信、团队合作、创新、尊重、质量、安全、公民资格、沟通和勤奋。

国内学者对中国组织的价值观的研究也颇有特色。郑伯埙(1990)对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了9个组织价值观的构成要素:社会责任、敦亲睦邻、顾客取向、科学求真、正直诚信、表现绩效、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Xin(2002)等学者对中国大陆的国有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十项有关组织价值观的因素:员工奉献、员工发展、协作、领导、实用主义、报酬、顾客取向、未来取向、改革创新和结果取向。孙海法(2004)对民营企业组织文化价值观进行了研究调查,提出了12个维度的民营企业组织价值观:团队协作、奉献精神、文化认同、要求一致、求真务实、重视人才、诚信为本、顾客导向、追求卓越、变革创新、社会责任、持续发展。魏钧和张德(2006)采用开放式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组织价值观。他们提炼出了组织价值观的8个维度:客户导向、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变中求胜、争创一流、遵从制度、平衡兼顾、和谐仁义。

从上述中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上,除了少数可能是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价值观外,出现了很多跨越了文化的价值观,比如诚信、卓越、顾客取向、尊重员工、创新、结果导向(或务实)等。

三、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在结构上的异同

本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维度的直观对比

我们将以上提到的关于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维度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采纳Rokeach的分类方法来对比。

根据结果,我们发现,组织价值观中的几个维度比如:创新、尊重员工、进取精神、正直诚信、遵从制度等,与个人价值观中的工具价值观类别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从这些共同拥有的维度来看,组织价值观更多地指向一种“如何做,怎样做”,组织希望通过组织价值观,引导员工按照一定的行为准则去处理和解决日常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各种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组织价值观更多地指向了一种行为方式,这与个人价值观中的工具性价值观是类似的。

在进行比较和对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组织价值观中的维度,找不到可以与之相对应的个人价值观。这些维度包括:团队合作、尊重顾客、注重质量、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等。

注:表格中将国外学者提炼的组织价值观与Rokeach的工具价值观、中国学者提炼的组织价值观进行对比,阴影部分为三者相同或相似的类项。

(二)价值观背后的支持系统

根据Kluckhohn(1951)对“价值观”概念的理解,价值观要从价值观本身和价值观背后的支持系统这两个方面去思考。价值观背后的支持系统被称之为价值导向,是“影响行为的一套相当普遍的、有组织的构念体系。这套构念体系包括有关大自然的看法、人在大自然的位置的看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及对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时的一些值得做和不值得做的看法”。组织心理学家Schein(1983)继承了Kluckhohn对文化背后价值支持系统的理念,把“组织文化”定义为是一套基本假设。是一个组织在学会处理适应外界和整合内部问题的过程中,发明、发现或发展出来的。这些假设被证明行之有效,因而被认为是正确有效的,也因此被传授给新员工,作为理解、思考和感觉那些难题的正确方法。这套假设包括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现实与事实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以及人际关系的本质等五个方面。而且,Schein关于“组织文化”的定义对组织文化领域的影响如同Kluckhohn关于“价值观”的概念之于文化研究。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在价值观背后的支持系统方面,存在着一致性。具体来说,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处理,更多的是一种伦理道德标准,这种标准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都是一致的。其次,就价值观本身来看,是对上述标准更加具体和细致的一种解读,与价值观的主体有关,不同的主体的关注点是有差异的。个人价值观是以个人为主的价值取向。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体现了一个人认为什么东西或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值得做的”,进而影响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组织价值观是以组织为主的价值取向,是企业文化中精神要素的核心内容,是对企业发展具有长期深远影响的价值观念的总称。它是一个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理念等要素在内的复杂体系,对企业发展起着“灵魂”和“导向”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在价值观本身还是在价值观背后支持系统这两个方面,尽管属于不同的研究层次,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存在着相当的交集。

(三)从组织文化的形成来看两者的联系

按照Schein(1983)的解释,企业文化的假设很多是在组织建立之初,由创始人带来的,并在组织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嵌入整个组织系统中去的。在组织成立之初,创始人常常会建立一个关于如何实现成功的理论。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一个文化范式,这个文化范式的形成与他们自己的成长环境的文化有关,能够体现出创始人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创始人通过他的个人品格的力量来塑造这个组织的文化。组织在随后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还会获得属于组织独有的经验,而后根据这些成长经验,对原来的组织文化进行调整优化。因此,组织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终极的组织文化总是能反映出以下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最初由创始人带来的设定和理论及团体通过自身经验后天获得的设定和理论。从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一个新组织的文化与这个组织的创始人的个人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组织的创始人,通过他的个人品格的力量来塑造这个组织的文化。创始人所推崇和秉承的一些关于“做人”和“做事”的价值观或理念,会影响到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和经营企业的方式,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融合互通。

参考文献

[1]孙海法,戴水文,童丽.民营企业组织文化价值观的维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魏钧,张德.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与组织契合度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6(6).

[3]Kluckhohn,Clyde.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an exploration i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Parsons and Shils(Ed.),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Cambridge[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

[4]Rokeach,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3.

[5]Schein.E.H.The Role of The Founder in Creat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Organizational Dynamics,Summer[D].Cambridg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1983.

[6]Perrow.C.Complex Organization:A Critical Essay[M].New York:Random House,1986.

[7]Hofstede,Sanders.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

[8]Charles A.O’Reilly,Jennifer Chatman and David F.Caldwell.People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A Profile Comparison Approach to Assessing Person-Organization Fi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

[9]Shalom H.Schwartz.Are There Universal Asp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Human Value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94(50).

[10]Agle.Bradley R,Caldwell.Craig B.Understanding research on values in business[J].Business and Society,1999(9).

[11]Guiso,P Sapienza,L Zingales.The Value of Corporate Culture[J].In Pres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4(25).

价值观 篇2

终极价值观工具价值观

舒适的生活(富足的生活)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奋发向上)振奋的生活(刺激的、积极的生活)心胸开阔(开放)

成就感(持续的贡献)能干(有能力、有效率)和平的世界(没有冲突和战争)欢乐(轻松愉快)

美丽的世界(艺术与自然的美)清洁(卫生、整洁)

平等(兄弟情意、机会均等)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家庭安全(照顾自己所爱的人)宽容(谅解他人)

自由(独立、自主选择)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幸福(满足)正直(真挚、诚实)

内在和谐(没有内心冲突)富于想象(大胆、有创造性)成熟的爱(性和精神上的亲密)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国家安全(免遭攻击)智慧(有知识的、善思考的)快乐(快乐的、闲暇的生活)符合逻辑(理性的)

就世(就世的、永恒的生活)博爱(温情的、温柔的)自尊(自重)顺从(有责任感、尊重的)社会承认(尊重、赞赏)礼貌(有礼的、性情好)真挚的友谊(亲密关系)负责(可靠的)

价值观 篇3

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当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指一定的教育主体以知识和能力教育为依据,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价值观念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科学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以使学生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2]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更新,从整体上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不断增强,诚实守信、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

但是,大学生正处于生长期,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产生犹豫,甚至步入价值观念的误区。如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着大学生,给他们的思想、心理带来矛盾、冲突和困惑,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与时代特色和大学生思想特点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引领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的价值信仰

价值观是受信仰支配的,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才能不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坚持指导思想的引领,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 引导学生科学把握人類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二是要与时俱进,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尤其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学生,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二) 引领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既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要教育学生将个体追求融入共同理想之中,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还要教育学生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三) 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规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大学生分清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价值规范,有效地反对和抵制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强化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首先是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在大学生思想上引起共鸣,使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二)加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力度, 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校园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中优化环境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依靠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心理发展,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高校应在现有的物质环境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优化育人环境,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高校要完善学校的舆论环境,营造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 开展校园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学术活动等。

(三)注重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 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同时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3]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

注释: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2]谭文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2005(4).

价值观 篇4

在现代社会中, 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价值观多元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多元化所决定和支配的。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社会利益多样化的现实和多种社会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引发了人们在价值认识上的分歧;由于经济的市场化和相伴而生的经济的全球化, 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 而价值观多元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可以说, 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 西方文艺复兴, 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兴起的启蒙精神, 使人类摆脱了宗教的桎梏, 培植了人们的现代性——其核心观念是人的主体性和理性, 即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人, 用自己的理性评判一切。这种解放了的思想, 为多元价值观的广泛出现释放了思维空间。于是, 前现代社会里的价值一元性品性崩解, 代之以现代社会的“诸神竞争”。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就曾经明确地指出“价值多元化”是现代性的品性。在现代社会中, 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等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和细化, 利益要求多样化, 使得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换而言之, 在现代性构建的世界图景中, 价值观多元化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价值观多元化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问题。有人认为“价值观多元化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一方面, 是对原有价值体系的拓展、深化和丰富, 使价值评价标准更为全面, 更为合理;另一方面, 多种不同性质的价值观并存, 必然造成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冲击, 造成价值观的失范, 使一部分人处于“价值虚无”或者“无所适从”状态。”这些判断产生的原因在于当事人已经固定了一个所谓主导的价值观, 其它价值观应当也只能“服从”于主导价值观的思维定势。如果承认多元化价值观的存在, 各种价值观之间的作用就不应该是单向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而是双向的互相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带来的主要是合理性吸收, 而不是“冲击”和“妨害”。

二、价值观的分类体系

关于价值观, 国内学者基本按照以下方式分类:“大体而言, 当代我国多元文化价值观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这是当代文化价值观的主体成分,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逐步确立其主导地位的结果;二是传统的价值观, 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的新开展;三是外来的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 这是中西价值观交流、碰撞的产物”。有研究者指出, 目前我国有三种价值观形态并存: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所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三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极端利己主义、绝对功利主义价值观。三者共同存在并相互影响。

通过上面描述, 我们对价值观的分类有所了解, 但还不深入, 笔者认为, 欲正确认识价值观的分类, 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澄清。

一是价值观的分类标准及方式问题。笔者认为, 价值观本身就是人的利益多样化产生的价值判断的多样化, 首先可以按照利益群体和个体类型分类, 如学生价值观、工人价值观、军人价值观、公务员价值观等;也可按照人类社会活动的种类进行价值观分类, 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军事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医疗价值观等;还可从价值观的“信奉”人数多少分类, 如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和个别价值观;从价值观在一个国家的地位分为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从价值观产生的地域或主要信奉者的分布可以分为东方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从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可分为核心价值观和非核心价值观;还可以价值观的主要理论创建者分为:马克思价值观、孔子价值观、黑格尔价值观等。

二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主导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问题。社会主流价值观应该是社会多数人认同的部分价值观。主导价值观则是占优势地位的价值观, 它可能是统治阶级价值观, 也可能是更符合人类基本精神的价值观, 但主导价值观不一定为多数人认同。所以, 主导价值观并不等同于主流价值观。关于核心价值观学界讨论颇多, 但并无结论。笔者比较赞同孙伟平在《论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价值观多元化》和石秀印、许叶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与社会成员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判断, 孙认为核心价值观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但有其限度, 但这仍然属于世人追寻的目标。石许认为具备真理性、普惠性和共享性的核心价值体系才可能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基于此, 笔者认为, 核心价值观应该是超国家的, 一国之内的价值观只能是主流的或主导的, 但主流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并不必然成为核心价值观。

三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笔者认为, 党确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试图达到的价值观目标, 首先, 要在党内形成一致认识;然后, 在非党人民中得到更多认同的主要价值观念。从其内容看, 它主要是关于政治信仰的内容, 可以判断该体系是政治价值观念。但它不是现实的、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全部内容。虽然其中有部分内容包括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之中, 但还不能当然认定为主流价值观。

从以上分析, 按照价值观的真理性程度和影响人群的范围, 可以得出关于价值观体系的以下结论:客观存在的多元化价值观构成当前全球化和现代化图景;其中在具体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由于信奉人群的地位和多少出现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寻找超越国家的人类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之上就是真理。

三、不同价值观内容的基本分析

为使我们对重构主导价值观内容的讨论更加深入, 我们需要在以下问题上先行。

一是价值观冲突的判断问题。多数学者认为, 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形成冲突。笔者认为, 这种冲突论判断是站在自认为代表唯一“正确”价值观的角度出现的。如果多元化价值观是客观事实的话, 每一种价值观都应该有其合理性, 因为它是客观生活的反映。所以, 除群体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可能出现不同的内容而出现冲突外, 群体之间 (可能是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价值观只应该存在合理性吸收, 而不应存在冲突的判断。

二是价值观的“整合”或“引导”等主观能动性问题。价值观的形成, 主要是由特定社会个人的特定生活环境决定, 对于已经存在的社会成人群体的价值观能否用所谓的“整合”“引导”而改变, 笔者认为, 这种效果几乎微乎其微, 因为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决定于这些群体的生活环境。所以, 用“整合”“引导”不能形成新的价值观, 也难以改变已经形成的价值观。

三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应当被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内。这是从二战日本和德国严重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恶果总结出来的, 这种过度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价值观是反人类的, 是不能不控制的。

四是对价值观的评价问题。比如, 有学者认为, 总体来说, 东方的价值观更注重群体意识, 讲求“利他”的精神;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 偏向“利己”的思想。”这种判断是草率的, 没有事实依据的即使西方人注重个体意识的判断成立, 但决不能当然得出其偏重“利己”的思想这个结论。

四、重构我国主导价值观的内容

有学者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分析认为, 在传统与现代价值取向之间寻求平衡点, 仍然是当今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多数人仍然对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一观念表示了很高的认同。但处在深刻剧变当中, 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奉献与索取、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当今, 人们的人生理想呈现出鲜明的务实取向。表现出既注重精神的价值, 同时注重物质价值。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分离状态。多元化的自我价值定位和实现途径正在形成。能够正视金钱的作用, 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更趋于务实, 注重物质利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必然追求。这里讨论的是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内容。

一是以真善美作为主导价值观的终极内容。“真”是相对于假而言的, 它囊括真理、真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说真话、做实事在内的全部内容, 既是全人类追求的核心价值, 也是我国急需的价值重建, 以根治我国普遍存在说假、做假的社会风气。“善”是相对于恶而言的, 它包括对他人的善和对自己的善, 这可以结合传统中“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个人之善的要求, 也可以适用于权力对权利的尊重之善和国家对民众之善的要求。“美”是相对于丑而言的, 它包括审美、爱美、创造美的各种活动和精神感受, 以美作为人的主要生存理由, 提高民族的精神愉悦程度, 克服中华自卑感和过度自尊自大感。

二是以民主和法治作为主导政治价值观, 以平等公平为经济、教育等非政治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主导价值观不可避免涉及政治价值观,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价值观就是民主和法治。关于民主和法治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有太多成果, 只要克服利益集团的阻挠, 就可以推进更快。对于经济和其他人的活动领域则需要平等和公平价值观。这些不仅符合现代性和全球化要求, 也是对我国传统观念进行补充。这一层次的价值观既是实现终极价值内容的基础和保证, 又是国家和社会努力的方向, 还对公民价值观起保障和制约作用。

三是以发扬个性、尊重他人、遵纪守法作为普通公民的基本价值观主要内容。

作为主导价值观, 不能只有终极内容和国家为主的宏观内容, 还应该有公民层次的微观内容。结合公民自己、公民之间、公民和国家集体的关系, 我们构建了发扬个性、尊重他人、遵纪守法的主要内容。其作用就是让价值观成为公民的基本价值准则, 也是基本道德要求, 提高民族素质。

综上所述, 为适应全球化和现代性, 应寻找“核心价值观”, 完善我党的核心价值体系, 结合我国传统, 重构我国主导价值观内容。

参考文献

[1]宋羽雅, 吕一军.试析现代视域中价值观的整合和社会核心价值的建立[N].浙江文明网, 2008-10-28.

[2]赖恩明.文化价值观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C].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文集.

[3]王伟光.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37-158.

[4]赵琼.价值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的困境与决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0, (3) .

价值与价值观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

2.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知道人的价值包含的两个方面以及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3.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把握,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矫健优美的藏羚羊图片)

教师:人类在地球上的历史还不到400万年,而藏羚羊已经在青藏高原上生活了1400万年。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展示藏羚羊遭屠杀的图片)

然而人类疯狂的猎杀使它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100万只锐减到了1万只,濒危程度一度超过了大熊猫。那么是人类怎样的价值取向将这种高原精灵推向了灭绝的边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价值与价值观》。

首先我们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纲阅读教材,有问题举手示意。

教师PPT展示自学提纲一:

1.什么是价值?有何特点?

2.人的价值包含哪两个方面?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学生自学,教师深入学生并答疑。)

教师:自学结束,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刚才所学的内容,先看探究活动一:藏羚羊生活在青藏高原条件恶劣的无人区内,假设你是一名要去拍摄藏羚羊的记者,你都需要带哪些物品?为什么?

学生发言:

棉衣-----------------满足御寒的需要

食品和水-----------满足饥饿口渴的需要

车--------------------满足行路的需要

摄像机摄影机-----满足拍摄的需要

指南针、地图-----防止迷路的需要

药物------应对伤病、缓解高原反应的需要

„„

教师设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所要携带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都有用,都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对我们都有积极意义,都有价值。教师引领: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价值呢?

学生回答: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做两道题。

(多媒体展示,学生做题)

教师:下面我们继续进行探究活动,人的价值包括哪两个方面?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言:人对物有需要,物对人没有需要。

教师讲解:物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而事物本身是没有需求的。例如:我们饿了吃面包,面包满足了我们的需要,但是面包对我们有什么需要吗?

人的既是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两个方面。例如: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他的社会价值,而社会也给予他很高的尊重也认可,例如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体现了他的个人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那么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哪个方面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感受一下。

(多媒体播放视频《索南达杰》,学生观看。)

教师:从保护藏羚羊的第一天起,索南达杰就很清楚与盗猎分子斗争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但是他说:“如果保护藏羚羊一定要死人,那就第一个从我开始吧!”

教师设问:索南达杰实现人生价值了吗?我们依据什么来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索南达杰虽然牺牲了,但是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教师:下面根据人生价值的知识来做几道题。

(对媒体展示习题,引领学生做题)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纲二阅读教材,有问题举手示意。

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二:

1.什么是价值观?

2.价值观有什么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自学,教师深入学生并答疑。)

教师:自学结束,下面考察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做一组判断题。

1、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整个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

4、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

教师:我们再来看探究活动三:观看视频材料并思考:1.材料中哪些人的价值观是错误的?导致了什么后果?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播放视频《沙图什》)

教师:联系视频材料《索南达杰》和视频材料《沙图什》,谈一谈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并发言: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盗猎分子疯狂盗猎藏羚羊,而索南达杰和自愿者则保护藏羚羊。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很多人追捧沙图什,但是藏羚羊的保护者认为沙图什是带血的披肩。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盗猎分子在错误价值观的指导下疯狂盗猎,而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而牺牲。

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本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呢?

(多媒体展示本课知识体系)

教师:下面考察一下同学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发当堂测试,学生答题)

教师深入学生批阅,发现共性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交换测试卷,开始互批。做错的题请同学们互讲。

(学生互批互讲)

教师:通过互讲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教师讲解疑难点)

阅读的价值与阅读价值观 篇6

【关键词】阅读的功利价值;阅读的超功利价值;阅读的正价值;阅读的负价值;阅读

阅读对个人成长而言,将伴随我们一生;阅读对民族而言,将直接影响该民族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发育成长。新西兰学者费希尔曾经说过:阅读“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它永远是文明之声”[1]。调查显示,世界各国中,日本人的文化消费量居世界第一,平均每人一年要读40本书。美国人平均每人一年要读9本书。中国人平均每年读书4本,每天阅读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中国和日美在阅读方面的这种明显差距,要求我们的社会成员,应积极参与阅读氛围的营造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各级各类图书馆更要想方设法吸引和指导市民阅读各类载体的图书,最大限度地提升阅读的价值,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因为“阅读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力量,使人陶醉,使人充实”[2]。只有全社会重视阅读,享受阅读,才能提高我们民族整体的文明素质。那么,阅读对人和社会有什么好处?阅读对人和社会有什么价值呢?其实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追问的问题。从价值二重性角度,笔者认为,阅读具有功利价值和超功利价值、正价值和负价值等多重属性。

1.阅读的价值具有二重性(1):閱读的功利价值和超功利价值

在我国的阅读史上,虽然曾经发生过“焚书坑儒”和“读书无用”等特殊时期摧残和破坏文明的极端事件,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敬惜字纸”、“最是书香能致远”等尊重文化、崇尚读书、享受阅读的价值导向,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主流。正像高尔基所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喜欢阅读,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梦想才能够实现。

1.1 阅读的功利价值

阅读的功利价值指的是阅读者通过阅读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收获和明显的好处,既可以增长知识,也能够提高能力,甚至可以短期内增加物质财富,提升政治或社会地位等。其特点是直接性、短期性和快速性。

1.1.1 功利性阅读的价值具有直接性

功利性阅读的价值具有直接性,指的是阅读的好处和收效,不用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就可以显现,并转化为能力、分数或者物质财富等。这是阅读价值的直接性维度。例如。阅读会计类图书,能够迅速掌握会计知识,提高执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弗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也生动诠释了阅读价值的直接性。培根认为,通过阅读、学习、观察和实验等,能够把理念、精神转化为物质财富,这也体现了阅读价值的直接性。中国古代十分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至理名言,把其中轻视体力劳动的社会偏见剔除,其主要倡导和传达的也是通过阅读和践行儒家经典,以求取功名利禄。这种价值导向也体现了阅读价值的直接性。

1.1.2 功利性阅读的价值具有短期性

功利阅读的价值具有短期性,指的是阅读的好处和收益,能在短时间内转化为能力、分数或者物质财富等。这是阅读价值的时间性维度。例如阅读电脑和手机操作手册可以提高计算机和手机的操作能力;阅读各种职称考试类书籍可以提高职称考试的分数;阅读各类股票、房介信息,可以提高股市和房市涨跌的判断能力,短期内增加物质财富等。

1.1.3 功利性阅读的价值具有快速性

功利性阅读的价值具有快速性,指的是阅读的好处和收益能够迅速提高,这是阅读价值的速度性维度。阅读实用性图书,可以快速实现读书的效果。例如,阅读一本川菜谱,可以立即按照书上的说明、配料表等作出一桌丰盛美味的川菜;而阅读哲学书籍,收效就不会那么快。例如,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光是从头至尾阅读一遍至少也要几天的时间,而要掌握书中的辩证法精髓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则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要花费一生的时间。

1.2 阅读的超功利价值

阅读的超功利价值指的是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的效果和好处是间接的,不能短期内显现。例如阅读古典作品可以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性情,潜移默化地提升人的道德人格等。其特点是间接性、长期性和缓慢性。作家铁凝把阅读的超功利价值诠释为“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3]

1.2.1 超功利性阅读的价值具有间接性

超功利性阅读的价值具有间接性,指的是阅读带来的效果和好处不能短期内显现。这是阅读价值的间接性维度。阅读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可以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和心灵。阅读者不一定非要设定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目标。高尔基呼吁,“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世界;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4]。”阅读还可以启迪人的心智,提升人的教养和判断力。赫尔岑就曾提醒我们,“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5]”

1.2.2 超功利性阅读的价值具有长期性

超功利性阅读的价值具有长期性,指的是阅读的好处和收效,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显现。这是阅读价值的另一种时间性维度。特别是阅读人文学科领域的书籍,需要用一生的光阴去体会和践行。这种时间既指客观存在的时间,也指读者主观感受的时间。实际上,读者的阅读过程也是与作者的文本对话的过程。读者通过阅读文本可以穿越时间通道,既可以和远古的孔子对话,也可以与域外的苏格拉底神交。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6]”。而且,阅读价值的时间维度可以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拉得尽可能长久。高尔基以自己读书的快乐体验为例,说明借助于阅读,一个蒙昧者如何用一生的光阴潜移默化地被教养成为一个文明的使者:“每一本书都是一些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就更热爱这本书。[7]”

1.2.3 超功利性阅读的价值具有缓慢性

超功利性阅读的价值具有缓慢性,指的是阅读的好处和收效对读者来说,要经过长期的熏陶和濡染,才能在言谈举止上体现出来,这是阅读价值的另一种速度性维度,这种缓慢性是通过“慢读”来体现的。古代的士大夫曾经说过,“三日不读,面目可憎”。对那些经典图书来讲,需要反复阅读、咀嚼、体验、甚至背诵,才能把读到的内容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不是说朗读一首诗、阅读一本经典图书,就会在阅读者身上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把阅读者塑造为某个匠人;而是说,经年累月地阅读诗词和其它经典,并沉浸其中,会使书中传达的信念、境界和准则,成为读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阅读者,使其言谈举止呈现出儒雅的气质,也就是所谓的“绅士”风度。

1.3 阅读的功利价值和超功利价值的关系

阅读的功利价值和超功利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表现在:阅读的功利价值和超功利价值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个历史时期阅读某种文本具有功利价值,而在另一个历史时期则具有超功利价值。例如在中国古代,“四书五经”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每个读书人要取得功名,就必须熟读“四书五经”;在当代,“四书五经”就不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目,而成为国学爱好者学习国学知识和个人修身养性之书,完全脱离了封建制度的藩篱,成为完善自我、自由享受的阅读。

2.阅读价值的二重性(2):阅读的正价值和负价值

阅读的价值并不完全都是正向的,其中也有负向的。在中外阅读史中,阅读的价值主要体现为正向的,阅读带给读者的大部分都是向上的力量、精神的享受和愉悦,尽管“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8]这是阅读史的主流。正是因为如此,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才会不断提高。

2.1 阅读的正价值

阅读的正价值指的是阅读带给读者的是正向的收获和教益,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知识的增进,能力的提高,财富的增值和灵魂的陶冶。如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各行各业的专业书籍、文学作品、励志、生活实用类图书和各种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都会给阅读者带来益处,给社会发展带来正能量。对这种阅读带给人的正能量,许多名人都有谈及。高尔基曾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轻快而舒适的诗,好像新生活的钟声在我的生活中鸣响了。”[9]俄罗斯思想家赫尔岑也评价道:“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哨兵的命令。”[10]很多民族也都十分享受阅读带给人的乐趣。张晓是这样描述英国人的爱书情结的:“在英国的公共场所,几乎随处可见读书看报的英国人。当我走进伦敦地铁车站,看见月台上候车的乘客都在埋头阅读;待挤进车厢,会发现约一半的乘客,无论坐着的还是站着的,也都在低头阅读。仔细观察,一部分人在看英文小说、消遣性报刊,但大部分人看的书都很专业,内容涉及金融、建筑、天文、物理、化学等方方面面。阅读者常常忘了下车,误了车站的情况时有发生。”[11]

2.2 阅读的负价值

阅读的负价值指的是阅读带给读者的是负面的影响和作用,读者通过阅读,不仅没有收获知识,没有提高能力,没有获得启迪,反而造成读者意志的消磨,时间的浪费,感知的麻痹和精神的荒芜。如各类违法的诲淫诲盗的黄色小说,各种未经证实的网络谣言,或者沉浸在漫无边际的网络超链接中不能自拔,沦落为垃圾信息的收件箱等,带给读者的均是阅读的负价值。特别是近10多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强大的搜索引擎,多样的阅读平台,使青年学生的阅读种类和阅读范围无限扩大,各种颜色文学,如黄色文学(色情)、黑色文学(暴力)、灰色文学(抑郁)、紫色文学(情爱)等等充斥其间”[12]。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对阅读的负效应给予强烈的批评,他认为,阅读坏书会给人带来伤害:“本来,公众应当把他们的时间、金钱以及注意力花在那些好书和他们崇高的事业上,但现在的情况是,坏书代替了好书。坏书的目的就在于谋取金钱和地位,所以坏书不仅无用,而且是对人们造成危害的祸根。”[13]“坏书是精神的毒药,会毁灭人的心智。”[14]虽然叔本华谴责的是19世纪德国的境况,但对当今的中国也适用。

2.3 阅读的正价值和负价值的关系

阅读的正价值和负价值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阅读的正价值和负价值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劳伦斯(1885-1930)1928年出版的小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作为黄色小说严禁出版发行的,官方认为该小说诲淫诲盗,会给阅读者带来负面影响,产生负价值。而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官方顺应民意,解除禁令,允许该小说公开出版发行。《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这部劳伦斯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由解禁前阅读的负价值属性,到解禁后阅读的正价值属性的嬗变,成为阅读的负价值转化为正价值的典型案例。

3.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

如前所述,阅读的价值具有双重属性,也就是说,阅读既具有功利价值,又具有超功利价值;既具有正价值,又有具负价值。

3.1 阅读的价值与阅读价值观

阅读的价值和阅读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如何,需要认真地加以讨论。首先,应该厘清二者之间的区别。阅读的价值是阅读行为的诸种属性。如前所述,阅读既具有功利的属性,又具有超功利的属性;既具有正向的属性又具有负向的属性。阅读的价值一方面和读者的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书籍本身的内容有关,是读者主观认识水平和书籍客观品质的有机统一。阅读的价值既有读者主观评价的成分参与其中,也有书籍的客观因素产生的影响。而阅读价值观则倾向于阅读者的主观认识,是阅读者对阅读本身及其所读书籍的好坏、优劣和获益大小的一种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评价观点。阅读价值观表现出较强的主观偏好倾向。

3.2 阅读的价值与阅读价值观的关联

中外阅读史表明,随着印刷、出版和复制技术的发展,书籍的品种和数量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共出版图书37万种。[15]这些书籍如果平均每天看一本的话,要看完37万种图書则需要1014年。因为图书的出版是无止境的,图书出版的品种也是无限的,而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读书人不可能见到每一本书都读,阅读必须要有目的,要有选择,要有节制,如苏东坡所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16]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以防止读者迷失在茫茫书海中而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图书。既然阅读本身具有多种价值或属性,有功利性阅读,有超功利性阅读,有正向阅读,有负向阅读;那么,如何来使功利性阅读、超功利性阅读和正向阅读释放正能量,如何抑制和矫正负向阅读导致的人精神消沉、疲惫、迷惘和无意义感,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因此,我们认为,凡是提倡和践行功利性阅读、超功利性阅读和正向阅读的思想观点和根本看法的,就是好的或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反之,主张和践行负向阅读的思想观点和根本看法的,就是坏的或错误的阅读价值观。我们应该奉行正确的、好的阅读价值观,摒弃或矫正错误的、坏的阅读价值观。

3.3 弘扬正确的阅读价值观,矫正错误的阅读价值观

正确的阅读价值观能够指导读者的阅读行为,提升阅读的价值;错误的阅读价值观能够误导读者的阅读行为,削弱阅读的价值。阅读的价值具有多重维度,这就决定了阅读价值观的确立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而是需要引导和约束的。

3.3.1 肯定功利性阅读和正价值阅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读者的阅读主要倾向于功利性阅读,这是当前客观的社会条件决定了的。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也是效益经济,突出效率是生命,时间是金钱,主张投入最小,产出最大。因此,多数读者喜欢阅读技术、经济、管理、财会、证券、投资类图书,希望短期内实现就业和致富,这是人之常情。也有相当数量的读者,喜欢阅读养生保健及减肥美容等方面的实用图书,以求提高自身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这些都是在正确的阅读价值观指导下的功利性阅读行为,值得肯定和提倡。我国的读书氛围总体不浓,读书风尚还不成气候。具统计,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更是只有5.2%。而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17]。因此,无论阅读什么书籍,只要这些书籍符合法律法规和民俗民风,释放社会正能量,就值得鼓励和支持。只有这样,崇尚阅读的氛围才能形成。

3.3.2 倡导超功利性阅读

超功利性也是阅读的重要价值之一,因其阅读效益不能立马显现,收效周期长,益速度慢,而受到许多读者的怠慢,这是不应该的。阅读经史子集等古籍,阅读经典,阅读诗词,阅读纯科学、纯文学作品,虽然不能迅速给阅读者带来工作、房产、公务员待遇和银行存款等现实利益,但是却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培育公民优雅的气质。人们称法国人的阅读为“优雅的阅读”,这是有道理的。冯雁军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露天咖啡座是巴黎的别样风景,无论是热闹繁华的大街,还是窄仄幽深的小巷,精致小桌的三三两两,这些比面盆大不了多少的或藤条或木头的小桌,贴在小巷的墙角或是毫不显眼的窗下,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打扮入时的巴黎姑娘小伙,就着半杯透亮的红酒,面前摊着一本印刷精美的时尚报刊,慵懒地阅读,好久,才优雅地翻过一页,任时间在指间流淌。”[18]这么恬静美好的阅读氛围有谁会不向往呢?如果我们国家经过这样超功利阅读洗礼的国民多了,我们就不愁社会的不良风气会没有极大地改观,也不愁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名胜古迹乱写乱画以及铺张浪费等不文明行为会不逐渐地减少了。这就是超功利阅读的力量!

3.3.3 规范引导负价值阅读

阅读的价值不仅能够带给读者功利方面的效益,也能够带给读者超功利方面的收获,净化读者的心灵、提高读者的修养,带给读者和社会难以量化的正能量,这些都是阅读的正面价值。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重视不好的阅读会给读者造成负面的效果和影响,如负价值阅读能够消磨读者意志、污染读者灵魂等。叔本华曾经说过:“有许多读者拿着那些极其平庸的作品细细品味,只限于阅读那些仅为金钱写作的多如牛毛的作家所写的新书,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名著只是知道其书名而已,难道还有什么人比这样的读者更惨的吗?各种文学刊物也是一件标新立异的狡诈发明,其目的就是浪费读者的宝贵时光,人们本来可以拿这些时间阅读那些天才的文学作品以增加人们的修养,而不应当拿那些专事粗制滥造的平庸之辈的作品耗费时光”[19]我国作家郭文斌也用前后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正向阅读的渴望和对负向阅读抵触:“如果我们每天阅读的是温暖的崇高的引人向上的读本,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田种下去的也是这样的东西;如果我们长期处在一种对抗的矛盾的仇恨的分裂的信息当中,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田也是这些东西[20]。”由此可见,读好书和读坏书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阅读的正价值给与我们的是人性的温暖,阅读的负价值传递给我们的是人性的沉沦。

本文从价值二重性的角度,提出了阅读的功利价值和超功利价值,以及阅读的正价值和负价值等概念,论述了阅读的功利价值和超功利价值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阅读的价值与阅读价值观之间的关联,得出了弘扬正确的阅读价值观,规范或矫正错误的阅读价值观的结论。由于篇幅的限制,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阅读的价值和阅读价值观与图书馆关系的论证分析,这些缺陷留待另文弥补。

参考文献:

[1][2](新西兰)史蒂文·罗杰·费希尔.阅读的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2009:1.

[3]铁凝.阅读是有“重量”的[N].人民日报,2009(516).

[4][6][7]巴拉巴诺维奇,维诺格拉多娃.高尔基论青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251,250,249.

[5][10]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3.

[8]巴丹.阅读改变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3,3.

[9]萨织彤.中外名人治学的故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171.

[11]张晓.喜欢阅读的英国人[N].光明日报,2002-3-22.

[12]曾少武.论网络小说阅读“把关人”体系的建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吉安)2012(2):115-119.

[13][14][19]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71-272.

[15]2011年我国出版图书37万种[OL].[2013-5-10].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2-07/10/c_123391184.htm.

[16]宋苏轼.又答王庠书,罗氏蟫隐庐仿宋金属活字印本,1920,46.

[17]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莫愁(家教与成才),2012(8):8-9,14-15.

[18]冯雁军.巴黎街头的阅读[J].大阅读,2012(5):58.

[20]郭文斌.阅读的高度[N].人民日报,2009(525).

作者简介:

肖洁(1963—),女,山东青岛人,副研究馆员,现供职于中共青岛市黄岛区委党校,研究方向:图书馆学理论应用。

价值观 篇7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 而医学是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特殊学科。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还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1]

因此,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全面加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具体要求, 也是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和重要内容。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 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其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建设目标, 从价值目标层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 居于最高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建设目标和生动描述, 从社会层面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反映了中国特色美好社会的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建设目标, 从公民个人行为层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基本领域, 是评价公民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价值标准。

2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指医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临床实践等逐渐形成的对于医生这一门职业的评价、选择及价值取向的总体看法, 也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医生职业方面的反映, 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在当前深化医疗卫生行业改革的过程中, 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医患关系矛盾重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 使医学生具有“人文心、科学脑、世界观、勤劳手”, [3]是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必由之路。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012年11月, 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其中,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部分, 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理应成为我国高职医学生教育的核心内容。

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 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然而,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政治体制的转轨和社会改革的过程中, 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医疗伦理问题重重, 且社会共睹, 引得怨声载道。

因此,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 使之成为真正的仁心与仁术兼具, “德”高“医”精的“白衣天使”, 极其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向标, 也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更是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之基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 结合高职学生年龄特点和专业特点, 富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 构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有利于塑造新时期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解决医疗卫生行业的现实问题,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十八大以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 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此文正是从这一政治学视角出发, 进行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 顺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 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现实意义明显。

4.1 抓住灵魂, 深入理想信念教育, 培养正确的义利观

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 决定了医德教育是一种信仰教育。那么, 对医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让学生将医德作为信念来接受, 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针对受到行业不正之风的影响, 医生队伍中出现的金钱至上等不正常现象, 应当从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始, 就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义利观教育。使每位学生从入校开始, 就培养良好的从医道德规范, 将患者的康复看作是对自己工作成就的检验, 并从中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将来走上工作岗位, 当道义与利益发生冲突时, 才能够自觉地选择道义, 而放弃利益。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是要否认医务人员获得合法合理的劳动报酬, 更不是要剥夺他们获得利益的资格。但是反对医务工作人员通过非法的途径和方式获得经济收入, 更反对医务工作人员惟利是图的倾向和价值观。

4.2 夯实基础, 突出传统文化教育, 养成高尚的人文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今天的医学生应该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 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发挥其作用。比如可以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加设“儒学教育”等, 并结合我国的中医文化与传统,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4]

4.3 顺应时势,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就业直接关系毕业生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稳定。作为高职医学生,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要引导他们清醒认识当前的就业大环境, 降低就业期望值,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先就业后择业”, 珍惜岗位, 努力工作, 主动树立与当前形势相适应的科学现实的职业价值观。

摘要:党的十八大高度凝练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共12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尤为必要和重要, 该文在厘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路径进行思考分析, 旨在帮助高职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从而为社会提供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郭建荣, 卢文乐, 王敏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职学生医德医风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14 (29) :59-60.

[2]毛启刚.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8) :621-622.

[3]巴德年.我的医学教育观[N].解放日报, 2010-07-16.

价值观 篇8

首先是价值观取向表现为多元化与功利化共存。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的过程, 它是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地相互交融与碰撞, 这必然导致人们观念的多样化。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主要表现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为社会服务的统一。既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提高, 也要遵循自己个性的发展要求;既要促进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 又要满足自己良好的发展;要教会大学生对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但不排除拥有自己的合法所得;做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事情, 但在不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 努力寻找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平衡点。其次表现为价值目标多层次现象突出。南疆高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教育是价值目标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人生价值目标而存在的, 人生价值目标教育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第一种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作为信奉内容的;第二种以爱国主义的原则为信奉内容的;第三种是以社会主义的原则为信奉内容的;第四种集体主义的原则为信奉内容的;第五种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传统文化;第六种是利与义相互融合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2 加强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价值观教育, 是让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两种情况, 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表现为可以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出正确的判断, 在遇到人生难题的时候做出正确的诀择, 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良好的发展;而把大学生引向歧路, 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在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引起社会矛盾的扩大蔓延, 以上是错误的价值观的主要表现, 因此加强价值观教育是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提出的应对具体的策略, 是避免价值观产生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 加强价值观教育,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价值观作为和谐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大学生是参与学校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并有明显的主观意识的, 大学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和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而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就是有价值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强调价值观教育, 有利于推进社会民主法治建设,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有利于创建大学生之间诚信友爱的关系, 同时, 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社会的创新能力, 进而形成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最后, 加强价值观教育, 是南疆高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深入, 大学生素质对于大学生成材、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越发地引起人们的重视。评判学生优秀与否更看中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道德教育被摆在各类教育的首位, 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还有要把如何做人教给学生, 如何做人教育看做是教育的根本。

3 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 帮助南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可以帮助南疆地区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使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样化, 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客观前提和基础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里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的, 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促进的作用。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人文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南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也有益于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解决。做好校园文化建设, 重点是把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的信息观念传递给南疆高校大学生, 让他们在思想上有清晰地认识, 有效制止一切对南疆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得到传播。

3.3 注重南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满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才需求

现阶段, 我国从事南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除了专职辅导员, 还有党政干部、团委老师, 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 他们是作为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力量而存在的, 但因多种原因, 部分南疆高校的思政教育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效果, 应该从提高教师队伍管理能力、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保持教师队伍的不轻易流失的要求, 把既有那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比较强, 道德水平也高的人才进入到南疆高校大学生教师队伍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是南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在高校教育发展的今天, 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好的现象和问题。为此, 提出应在明确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特点的基础上, 突出加强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寻求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合理途径, 把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能看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多元价值观,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林诗峰.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11) .

[2]辛志勇, 金盛华.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 .

[3]姜双丹.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1) .

[4]陈思敏.论全球化境遇中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改进[J].教育探索, 2008, (9) .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7 (1) .

价值观 篇9

(1) 社会选择与主体选择的矛盾冲突。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切现实和自身利益, 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 更加注重学科专业选择的实用性, 注重今后的社会地位、爱情婚姻和生活的质量。他们在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上, 更多的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 就业时往高收入单位挤。

(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冲突。一方面觉得集体主义应该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原则, 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接受个人主义, 排斥集体主义, 在究竟应该以个人优先还是集体优先理论上不是很清楚, 观念上不是很坚定;有的时候强调个人主义, 有的时候强调集体主义, 动摇不定;观念上承认集体主义, 在实际行动和现实选择中, 时常以个人利益为标准, 知与行不一致。

(3) 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矛盾冲突。当代大学生已不再为“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古训所束缚, 但是他们又不想做物质利益的奴隶, 希望有精神的享受和道德的升华, 于是, 价值追求到底重在物质还是精神经常困扰他们。

(4)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大学生有许多美好的理想, 他们希望社会公正廉洁, 百姓安居乐业, 人际交往和谐;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又与之形成强烈反差, 两者发生碰撞。于是他们很困惑:按照自己的理想行事, 还是迎合现实?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它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 从而更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和培育大学生, 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当代大学生

(1) 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促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 使广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 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 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 加强对大学生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随着社会转型, 社会价值越来越多样化, 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是当代人类文明进程的突出表现。面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多种冲突, 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和冲突, 高校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工作, 坚持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 以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 以艰苦创业和诚实劳动为实现手段, 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 以遵纪守法为行为准则, 以为人民服务为道德追求。

(3) 坚持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 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价值观教育要以人为本, 把引导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我们价值观教育的起点。把人生价值观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心理教育、公民与社会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以知识教育为重点, 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突破,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价值观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只有放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加以研究, 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价值观教育是情感问题, 只有教育工作者情感的充分投入, 才能得到真实的回报。

摘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 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矛盾冲突

参考文献

价值观 篇10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人们的认知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人们的价值观念之间也会产生不同的差异。由于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 一些不良的西方思潮乘虚而入, 影响着认识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的当代大学生们。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选择趋于个体化、价值目标功利化、价值评判标准多重化等特点。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就决定一个民族未来, 高校应该注重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问题后, 形成的全面、系统、科学、理论性强的科学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能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 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目前, 各高校都在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 如何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生活,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方法和途径很重要。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大学的价值观, 大学的价值观会体现在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大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理论传播的基础, 校园文化的质量决定了理论传播的质量。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及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优质的校园舆论环境, 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应注重营造大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品味和档次, 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创造条件。应树立全校师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使每个人都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二) 寻找身边正能量, 注重榜样的力量

榜样, 也是一种理想人格, 以某个人为榜样, 就是学习领会这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 使自己不断向榜样学习的过程。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 要注重榜样的力量。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高级工程师。大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 广大教师就是引领和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助梦人。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之外, 还需以身作则, 要向学生传授为人处世的方法, 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不断引领学生寻找身边的正能量, 使其将先进的模范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 并将先进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 有助于大学生及时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及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注重发挥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 大力宣传身边的正能量和榜样的力量。

(三) 注重用“新”传播理论

价值观教育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 不断与时俱进。曾经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传统单一的政治理论课教学, 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需要。开展价值观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博客、微博、校讯通等现代通讯手段, 拓宽大学生价值观的空间和方式。同时, 新型的教育模式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四) 要加强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能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应用与实践, 能够将“知”与“行”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价值观, 单纯依靠纯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教学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理和理念能更直观地呈现在大学生眼里、心中, 更易于让人接受和理解。通过社会实践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不但能使教育的结果得到优化, 还能够拓展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五) 关注学生的吸收与内化教育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接受程度等差异的影响, 所以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时, 要注重灌输与接受的效果, 注重理论转变为行动的结果。要营造公平、公正、平等、关爱的氛围,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性。注重因材施教, 在发现问题时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法去和学生交流, 帮助和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养成良好的价值观。

(六) 借鉴他国经验

不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都和本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现代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我国可以在坚持儒家文明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民族主义。借鉴和学习外国在德育方面的教育经验, 学习外国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注重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要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中, 不断寻求适合的模式和方法, 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凝聚大学生共识。

摘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本文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如何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品牌价值观 篇11

然而多年以来,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公司,仍然缺乏对建立品牌价值的有效战略考虑,缺少品牌附加值塑造的有力手段。

一个例证是,我们查阅了近年美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上的中国公司广告,发现无论是高科技公司(如华为)、银行(如中国建行)、航空公司(如海航和南航),还是房地产公司(如万达和绿地),它们仍处于产品或服务导向诉求的策略阶段(见图1),找不到品牌价值主张,看不见建立品牌与消费者情感联系的纽带。

没有一以贯之的品牌价值主张,就无法建立品牌强度,无法实现长久性品牌战略。

也因为如此,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真实地位与处境就是:虽为“出口大国”,但为品牌和技术弱国,附加值少且利润微薄。

要改变这一状况的战略方向是:中国公司要建立强有力的全球定位战略,塑造品牌形象附加价值,以扭转原本低端的品牌形象、实现价值链升级。

而实现这一战略方向的有效手段是:建立品牌价值观,即把价值观内化于品牌概念之中,使其成为长久性品牌价值主张的来源。

那么,走向全球的中国品牌应该如何建立价值观?建立什么样的品牌价值观?

品牌价值观的普适性与差异性

价值观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从企业的角度,品牌价值观是品牌开展营销实践的行为准则。企业围绕合适的品牌价值观而建立相应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定位,使其成为品牌资产的来源,进而为企业自身提供价值。

从顾客的角度,如果品牌拥有特定的价值观,则消费者对该品牌的选择意味着他对品牌所反映象征意义的认同。消费者通过与体现他们所崇尚的观念的品牌产生密切联系,帮助他们表达自己想要的自我。进一步地,与消费者看重的价值观取得一致的品牌能够增强消费者对购买决策的信心,从而为顾客提供价值。

追求普适性的品牌价值观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S. H. Schwartz在1992年提出了通用的人类价值观框架,包含11項基本价值观范畴,即仁慈、关注自然、社会关注、自我导向、刺激、享乐主义、成就、权力、安全、传统和顺从。它们又可被划分成四类高阶价值观维度,即自我超越、自我提升、保守和乐于改变。如图2所示,相邻的价值观彼此兼容,相对的价值观彼此冲突。对全球20个国家的调查证明,这一人类价值观框架在内容和结构上是稳定成立的,即具有普适性。

近年的一项跨国研究显示,当要求消费者用人类基本价值观框架表征品牌价值观时,除了少数个人价值项,品牌价值观的内容框架与图2大体相似。这表明,品牌价值观以人类价值观为隐喻来源,在反映和体现不同文化体中价值观存在的基本差异之外,更是具备跨文化间的普适性。

即使品牌的实际行为(即手段)千差万别,丰富多样,但它们在追求终极目标方面存在趋同性,即在高层面的价值观方面存在普适性。这种普适性最终可概括和表述为Schwartz研究中的两级四象限11种类型的价值观。

例如,属于食品饮料品类的可口可乐和大白兔分别来自美国和中国两个文化传统迥异的国家,它们确立了极为类似的品牌价值观:前者是“分享快乐”,而后者为“快乐分享”。但审视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的营销活动,不难发现它们的手段是完全不同的。

同样是2013年的营销活动,可口可乐的主题曲请来深受年轻人追捧的偶像团体五月天专门打造了《伤心的人别听慢歌》,在夏季营销战役中重点推出“昵称瓶”,将各类有趣的网络昵称印上可乐瓶身,辅之以与张小盒漫画、《摩登年代》电影、《Ceci姐妹》时尚杂志等的跨界合作。

中国老字号品牌大白兔推出的则是两套电视广告。其中的一套向消费者描绘了这样的场景:一间颇具弄堂特色的餐厅外,男女老少都在等位,个个疲惫不堪。一位装扮清新时尚的女孩到来,拿出大白兔奶糖与众人分享。最后,轮到女孩进入餐厅,她却邀请大家一起分享座位。在与上海本地的纪实频道合作推出的另一套广告中,与他人分享奶糖、美食、舞蹈甚至童年体验等真实故事分别成为广告主题。

由此可看出,营销手段和途径千差万别,但殊途同归,它们可能要实现的是同样的品牌价值观。

普适性的品牌价值观对跨国市场营销提出的重要战略问题是,全球品牌如何采用一致性的文化象征价值进行全球定位,以提高品牌强度。

最近的一项例证是,2015年11月,由阿里巴巴集团创办的双11购物节以912亿元的销售额完美收官,但迎来的却是该公司当天在美股市场上股价反跌近两个点的异常态势。当月,《福布斯》杂志甚至推出封面文章《阿里巴巴和他的40000大盗》,将问题直指充斥于其下购物平台的假货问题。显然,西方人士认为,阿里巴巴售卖的假货违背了人类普适性的价值观,在Schwartz的框架中,即为仁慈与安全。

阿里巴巴的例子其实引申出了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一是没有明确的品牌价值观,即品牌建设还未上升到高层次的价值观层面。如果缺乏品牌价值观的确立,那么企业就很难在多变和不确定的商业世界中确定持久的品牌目标,因而也就无法建立起品牌强度和地位。

二是品牌价值观与品牌行为之间存在脱节。即企业虽有品牌价值主张,但仅限于营销推广,并未用于统帅一切品牌行为。也就是说,品牌价值观并未上升至品牌宪章的高度。正是由于这种脱节,品牌价值观缺乏有效支撑,消费者感到品牌价值主张是空洞的,没有真实性。

确立差异化的品牌价值观

Schwartz曾特别指出,尽管人类价值观框架可以通用,但在不同文化体中每一项价值观的相对重要程度则普遍具有差异性。引申到品牌上,差异化的品牌价值观就是在品牌的概念塑造中,确立不同的价值观并将之表达出来。

nlc202309090644

例如,2003年9月,麦当劳推出新的品牌口号“我就喜欢(I'm lovin'it!)”,强调的是“酷”、“自己做主”和“我行我素”等全球同步的品牌理念。在中国,多项营销活动也围绕该价值理念展开,如由王力宏创作并演唱《我就喜欢》中文版歌曲、充满活力的电视广告、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旗下的“动感地带”(M-Zone)合作推出的“动感套餐”等等。尽管2015年麦当劳对该品牌口号做出了全新诠释,赋予I'm lovin'it新的内涵:多一点爱能够改变多多(A little more lovin’ can change a lot),鼓励消费者积极地对待一切事物,发现爱、享受爱、分享爱。但麦当劳所代表的、典型的美国文化价值观——自我导向,在很长时间内给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年轻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按照同样的逻辑,全球品牌还可以结合其来源文化的象征价值进行差异化定位,以提高消费者关于品牌的接受程度。

对于已经走向全球或准备走向全球的中国品牌,运用中国文化资源进行品牌概念塑造,是建立起全球品牌定位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中国全球品牌区别于西方品牌的差异化优势。

那么,如果将“中国”作为国家品牌,它具备哪些品牌价值观?我们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始的系列研究,先后对西方16个发达国家(包括欧洲和北美)、欠发达国家喀麦隆及中国上海共889位消费者发放问卷,让被访者写下三个短语描绘“中国”,并按照Schwartz开发的人类价值观框架,抽取、归类并编码其中的价值观联想,得到了若干有趣的发现。

当提到“中国”时,消费者报告的正向价值观联想占所有总联想的14.75%(见图3)。其中,最为突出的联想包括“友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谐”等反映东方文化固有特征的词汇,但也涵盖了“创造性”、“有进取心的”、“充满变化的”、“兴奋的”、“主动的”、“好奇的”等一些反映西方文化代表性词汇。

总体上,被访者对传统(39.08%)、仁慈(17.53%)和自我导向(11.21%)的提及比例最高。按高阶维度做进一步归类整理,则有超过一半的被访者提到“保守(52.34%)”这个高阶维度的价值观,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一致。

我们的分析数据显示,作为中国品牌的来源国,“中国”这一国家品牌包具有的传统、仁慈和安全这三大价值观资源,可以成为商业领域品牌概念的几大要素。这是中国一直以来都被视作集体主义文化国家所提供的文化财富。

品牌价值观:我们目前在何处?

2014年初,我们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4家电视台共6个频道黄金时段的244支广告进行录像,同时对广告主题进行解码,分析当下中国品牌试图向消费者传达的价值观内容。

总体上,67.21%的广告明显传达了人类价值观,常见的包括仁慈(14.63%)、成就(13.17%)、传统(11.22%)、安全(10.73%)、自我导向(10.24%)和享乐主义(10.24%)。国际化取向的品牌最常在其广告中传递的价值观维度依次是仁慈(17.98%)、成就(14.61%)和享乐主义(13.48%),而非国际化取向的品牌则侧重于对传统(17.24%)、仁慈(12.07%)和成就(12.07%)的表达。我们这里对国际化及非国际化取向的品牌认定,基于通行的对“国际化品牌”的界定标准,通过我们依次检阅品牌对应的企业年报、官方网站、相关新闻报道而作出判断,将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市场上出口、销售或运营的品牌判定为国际化取向的品牌,反之则为非国际化取向的品牌。

将这些品牌传达的价值观上升到Schwartz框架的高阶维度,自我超越(30.98%)和保守(25.00%)的被提及比例仍然最高。具体地,非国际化取向的品牌最常反映的是保守(30.84%)和自我超越(28.04%),而国际化取向的品牌最经常涉及的高阶价值观则是自我超越(35.06%)和自我提升(25.97%)。两者略有不同。

将这些数据结合当前企业的实践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品牌在传达价值观方面存在以下这些情况:

第一,尽管超过一半的广告都呈现了价值观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部分中国企业真正建立了品牌价值观。因为只有把价值观上升为品牌概念而非是广告传播概念,才真正进入到了品牌定位战略层面。要不然,就不会出现“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和“携程在手,说走就走”的广告口号广为消费者所知晓,但另一方面,2015年末却先后爆发了百度血友病贴吧被卖、携程假机票致使游客无法上机等事件。这样的事件严重违背了两家企业曾经对消费者做出的价值承诺,说明它们在实际运营时,并未树立真正的品牌价值观并围绕其开展与之一致的营销活动。

第二,商业领域的中国品牌在广告中体现的价值观维度并不存在明显的偏向性。所以,我们既能看到太平洋保险倡导的“用心承诺,用爱负责”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符的集体主义理念,又能看到新兴品牌OPPO提出的“享·自由”等个体主义主张。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在进行品牌概念的定位和塑造时存在更大的自由度。同时说明,人类价值观框架确实可以作为企业选择确定品牌价值观时的普适性依据。

第三,中国企业传播的品牌价值观与中国作为国家品牌所蕴含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数据显示,商业领域的中国品牌在广告中体现更多的仍是仁慈、传统、安全等人类价值观,反映了自我超越和保守等高阶维度。与之呼应地,发端于国内市场的海尔集团在品牌创建之初便提出了“真诚到永远”的口号,以其过硬的产品质量、值得信赖的客户服务向消费者提供价值。而“真诚”背后的品牌价值观,正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慈(属自我超越)。我们曾在美国针对其本土消费者开展过一次小规模的深度访谈,请其将海尔想象成一个人,列举他们认为该品牌所具備的价值观。在被访的15位消费者中,有12位能够联想到关于海尔的明确价值观,包括“可靠的”、“勤劳的”、“保守的”、“诚实的”等等。这表明,源自中国的全球品牌,往往能够拥有与中国文化价值观一致的联想优势,从而体现出于西方全球品牌的差异性。

nlc202309090644

现如今,逐步迈向全球的中国品牌在其品牌化过程中应该向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寻求更多的情感认同,品牌价值观理应成为最为重要的战略手段。遗憾的是,即便像华为这样的杰出品牌已进入全球百强品牌排行榜,打开华为的官方网站,我们会被醒目的“更美好地联接全世界(A better connected world)”的大幅标语所吸引(见图4),但却找不到明确的、差异化的价值观诉求。

品牌全球化,中国企业如何发力?

要想建立既合乎企业发展又为消费者接受的品牌价值观,可以从三个来源进行考量:产品与品牌特征、创始人理念和来源国文化;针对每一来源,企业可以依据其自身实际,识别对应的价值元素;然后再综合评估,选择确定合适的品牌价值观。对于这三个来源,两两之间可能会出现重合的情况,也可能三者之间出现重合的地方(见图5)。

产品与品牌特征

企业需要基于品牌定位对建立价值观的品牌进行系统盘点,检查内容包括目标消费者需求、品牌化产品的自身优势、自身品牌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特点等等,从中分析得出品牌在三个方面的共同属性特征,并进一步推衍到该特征所对应的人类价值观上。

上海通用创建别克品牌家族之路即借鉴了这一思路。2003年,上海通用借助罗兰·贝格开发的“消费者价值元素分布图”(一种用来定期追踪消费者价值观变化的工具),得出了别克品牌消费者价值的三项集合元素:

一是从十几项备选因素中选出中高档轿车消费者对汽车需求的“关键词”:舒适、空间、动力、档次等;

二是从消费者反馈中得出别克的三点主要优势:即宁静舒适+动力、大气尊贵+追求成功热情、别克关怀;

三是区别于现有竞争对手对“领导者、科技、驾乘体验”等方面的诉求,寻找到自身“大气、尊贵”、“追求成功的热情”的独特诉求点。

通过进一步的比对、遴选和提炼,上海通用得到了关乎别克品牌的核心价值观——追求成功、大气尊贵,对应的即是Schwartz框架中的权力和成就(属于自我提升维度)。

直至今天,别克在产品线延伸和营销沟通中仍围绕着权力和成就的基本价值观。在2015年推出的全新车系“别克英朗”的电视广告中,寥寥几个镜头通过结婚、与家人出行、商务洽谈、结束工作等各个场景,勾勒出一位中层白领的日常生活,并通过诸如“你强调动力,其实是想要跑赢世界”的句式,以画外音的形式点明男主角对不同情况下的轿车在性能及价值上的需求,片尾画面和声音则共同点出了该系列口号——“全新英朗,与进取者共鸣”,下一帧再配合经典的黑底白字的母品牌口号“心静,思远,志在千里”,完美诠释了别克的品牌价值观。

显然,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属性,因而支撑不同的价值观目标。对于象征性品牌概念,从产品与品牌特征角度提炼价值观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实现途径。

创始人理念

万科公司在去年年底遭遇险资入侵时,其创始人王石在朋友圈晒出的“捍卫万科价值观”的口号堪称最为新潮的回应:“……(管理层)能做到的是为全体股东创造财富,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为社会承担责任并捍卫尊重自然、尊重人类的价值观和万科文化。”其后,总裁郁亮也发声支援,声称“共同的价值观让我们始终在一起”。或许,除属于“硬通货”的资本财富之外,万科管理层及创始人团结一致对外共同捍卫万科价值观的决心,是更能博取各方利益相关者认同的关键要素。

一个最极致的例子便是苹果公司。乔布斯重回苹果不久便推出了著名的“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广告。这也是苹果的第一次品牌营销活动。通过呈列爱因斯坦、马丁·路德·金等人物影像,该广告宣扬了乔布斯认为苹果应该坚持的价值观,即“改变”。即便在乔布斯逝世近三年后,苹果CEO蒂姆·库克在接受美国著名商业杂志《快公司》(Fast Company)的专访时也仍然强调,苹果其他东西都可以变,但只有核心价值观不能变,即坚决不能墨守成规、要大胆创新、摆脱传统思维束缚。他也承认,自己对苹果的管理深受乔布斯个人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脸书(Facebook)公司,创始人扎克伯格鲜明的个人理念和风格无疑是让其在众多社交网站中独树一帜的核心动力:哈佛大学辍学生、常穿普通休闲装、生活极其简单、拒绝雅虎10亿美元收购提案……近期最为让人惊叹称道的是,当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扎克伯格宣布,他和妻子将捐出所持有的99%脸书股票,当时价值约为450亿美元。扎克伯格淡泊财富、追求内心快乐和真实生活、热心慈善事业的个人理念,正是引发年轻一代追捧乃至普罗大众认同的根本原因。

需要指明的是,创始人或管理层的个人价值观并非构建品牌价值观的充分条件。一方面,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其领导者的形象对市场而言并不鲜明。另一方面,品牌始终面临着创始人影响力下降甚至离开、离世的潜在危机。但是,如果创始人具有传奇色彩,或者有着特殊的身世和经历,或者有着独到的企业家精神和思想,则可以发展出明确的价值观,成为品牌价值观的构成要素。

来源国文化

如果说产品与品牌特征和创始人理念是品牌创建价值观所应进行的基本考虑,那么,来源国文化则更有可能成为中国品牌区别于西方品牌的价值观来源。因而对于中国的全球品牌而言,则是更为需要关注的重点。

中国奢侈品牌“上下(ShangXia)”凝聚了中国文化理念的精髓。从其官网上便可窥探到关于“上下”的名称意涵,即让人联想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要‘承上’而‘启下’,期许搭建一座無形的桥梁,沟通联结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生活、人与自然,诠释中国式的儒雅与热情”,体现了保守和自我超越等典型的东方价值理念。一系列以“家”为原点的产品也切实反映了上述品牌精神,如“大天地”家具系列、“桥”茶具系列、“雕塑”服饰系列等等。

长期以来,世界上成功的品牌创建模式以欧洲和美国为代表。一项基于美国本土的研究显示,该国的一些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已然成为西方文化的象征,如可口可乐、福特和耐克等。

中国企业同样可以开拓源自本国文化的品牌创建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通过内蕴中国核心文化的价值观进行品牌定位,并以此影响全球消费文化,对西方市场消费者产生实质性影响,还可以为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社会提升自身“软实力”提供战略性支持,即选取那些能够代表中国的独特文化价值观,通过商业活动影响世界,为人类贡献普世性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对品牌赋予象征意义以提高品牌形象附加值,并不是指对品牌随意地杜撰概念或虚拟故事的做法。如果那样的话,会使品牌缺失世袭传统,以及基础牢固的价值支撑而不具真实性(authenticity)。因此,我们主张的品牌形象附加值塑造,是建立在中国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根基之上的,即把源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概念作为品牌概念定位元素,以在全球市场建立品牌的差异化。

何佳讯: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价值观:价值创造的源动力 篇12

无论我们强调的管理理念是如何被加以粉饰的, 控制是大多数管理层和管理条件系统提升员工主观能动性的主要前提条件。虽然, 很多企业会通过标准化成本开支、绩效目标、运营政策和工作守则创造了所谓的经济价值,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些方法创造的价值却在减少。

不难看出, 现在的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生产优质的产品, 也可以是举办吸引眼球的活动以及全新的客户体验。当管理层的控制占据主导时, 企业往往很容易失去价值创造的独特性。面对这种情况, 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可以代替控制原则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 因为只有更好的规则和模式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用价值观来保证价值创造的长久发展。

偏差的价值观

纵观历史,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导致这一严重结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银行业务危机、信用危机或者抵押危机, 而是最重要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道德缺失。当这种道德缺失发展到一定的极端形态就会引发道德危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目睹一些卑鄙行为时并不会感到惊讶, 但投资银行业的内幕曝光揭开了那些原罪式的犯罪, 没有任何力量会比追求自身利益更容易侵蚀人的道德底线。

最大化追逐自身利益是企业的本质, 但对于市场经济来说, 要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为他人做好服务。在经济活动中, 企业如果价值观发生偏差, 很可能会变得弄虚作假。导致弱者的权利被滥用, 无知者被欺骗利用, 立法者被收买, 监督者被践踏。市场的无形之手是好的, 但如果没有价值观作指引, 市场的秩序很有可能会发生紊乱。

对于员工而言, 有以下两种情形会使得价值观发生偏差:第一种是为了追求成功而发生的, 个别人为了取得一时的成绩, 将公司、同事和客户的利益视为实现个人野心的附属品, 作为工具加以利用甚至滥用;第二种是在取得成绩后容易发生偏差, 有的人一旦坐上了权力的宝座, 就会对自己某些逾越道德的行为产生侥幸心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必须警惕这些情况的发生, 还要有意识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塑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管理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它关系到如何指导组织行为, 如何传递难以言传的价值和意义。这一领域仅靠领导的权力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全体员工充分意识到构建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时, 积极主动参与合作才是关键所在。企业价值观的形成, 没有一种标准的程序或模式, 其艺术成份比科学成份来得更多一些, 但是从一些已经成功的企业做法中, 仍然可以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在企业价值观塑造方面, 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GE前CEO杰克·韦尔奇有独到之处, 他从指挥全企业的理念对话着手。他能够让员工思考大组织理念, 让他们习惯有关自己工作的革命性思考理念。韦尔奇推行公司全面的辩论, 探讨GE的价值观应该是什么, 并始终坚信最好的主意经得起公开的讨论。用这些方法合起来足以使理念转变成可以接受的习惯;当习惯养成时, 企业文化也随之改变, 企业价值观也随之明晰。

企业价值观的内涵并不一定要强调独特, 但是表达形式却最好要有企业特色, 用特殊的方式, 表达出一致的价值观内涵, 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共鸣、认同。通过简明的表达方式, 化抽象为具体, 化概念为形象, 如海尔公司就通过员工漫画等形式形象地表达出企业价值观。GE还印制企业价值观卡, 类似名片, 上至公司CEO, 下至一般员工, 随身携带, 并与合作伙伴、客户交换价值卡, 一方面营造企业价值观无时无处不在的氛围, 另一方面也广泛传播企业价值观。

作为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来说, 如何引导员工去实现企业价值观, 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 最关键的要先把自己塑造成践行企业价值观的楷模, 成为员工学习的榜样。一些领导和管理人员认为企业共同价值观是为激励和约束员工,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其实, 更应该激励和约束的恰恰是那些企业价值观的传播者。因为他们既是企业价值观的倡议者、塑造者, 同时又可能是企业价值观的破坏者。言行不一、说做有二, 无疑会造成员工思想冲突, 对企业价值观产生误解和偏差, 从而影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 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 不管是高层还是中层, 首先要把切实维护好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在思想认识上做到自觉提高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 始终不丢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拼搏奉献的创业精神;其次应该从自己的工作出发, 以身作则, 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事做起, 切实把企业价值观的践行体现在企业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上, 让它看得见、摸得着。

软性的价值观还要辅之以刚性的制度保证。企业价值观是软性的, 并不是说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与否是无关紧要的, 事实上, 这种软性东西却是最根本的。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 “道不同, 不相为谋。”因此, 在招聘新员工和选拔中层干部时, 有必要把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写进制度中, 作为招收新员工和选拔干部的前提条件。正如华为所做的那样, 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 企业价值观是培训的第一课, 员工不能认同企业价值观, 此时仍可全身而退。

创造价值

据国外媒体报道, 企业文化价值观是所有商业机构存在的基础。当公司的其他事务没有头绪的时候, 企业文化价值观可以作为粘合剂把它们整合起来。

现代企业是19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 结构复杂, 所以管理企业成为人们一个高度关注的工作。现代企业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也是财富分配的创造者。拥有企业的企业家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家的灵魂是创新, 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就是欧洲对旧有的制度和文化的突破和创新。中国企业家如果要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伟大的贡献, 仅仅沿着西方的足迹走下去是不够的, 中国企业家更应该清醒什么是我们创造的, 什么不是我们创造的, 什么本应该是我们创造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对我们200年落后一个报复性的反弹, 又恰逢遇到全球化, 中华民族的复兴就像一个历史大潮, 中国的企业家阶层正站在这个潮头, 收获了民族复兴的红利、全球化的红利、劳动力的红利、制度的红利。我们甚至预支了子孙的红利, 比如对环境的破坏以及高房价成本, 这些都需要子孙后代去承受和消化。我们收获的比我们付出的更多。中国的企业家阶层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受益者, 正因为如此, 对这个社会富有道义和责任, 我们不仅仅要创造财富, 更应该创造价值。

上一篇:无线的世界无限的世界下一篇:地下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