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重塑

2024-07-22

价值观重塑(共12篇)

价值观重塑 篇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的增强,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态势。同时, 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等也发生了对应的变化, 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 如何在高度开放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执政成为了当前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时, 在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过程中, 应该积极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促进党政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

一、新时期领导干部重塑价值观的必要性

1.1 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是我国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求和主体目标,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目标指向, 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不和谐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并做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 党政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求。

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 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演进的过程, 需要通过整体布局来整体性的思考与操作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最终形成一个立体性质的价值观体系。根据加尔布雷思的相关理论, 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 所有的公民都享有完全的个人自由、生活有保障、民族平等以及生活有价值。因此, 在确定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时, 应该通过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和谐、有序来对领导的行为选择提出对应的价值要求, 即促进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向以及价值定位朝着这些目标而努力, 最终实现政治文明、行政文明以及领导艺术的向前发展。和谐社会还要求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 达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以及民主法治的价值理念, 通过对应的服务来促进绩效的改进与提升, 促进社会和谐价值的构建。

1.2 我党执政地位的稳固的客观要求

党政领导党性修养以及政治道德建设是我党执政能力得以保证的基础。在新时期, 经济环境的变化给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以及政治道德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尤其是在社会利益结构分层以及价值观多元化的过程中, 市场经济对既有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对应的冲击, 影响到了局部利益、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以及集体利益的分配。这时, 领导干部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之下, 通过重视党性修养来杜绝价值观扭曲以及价值观不坚定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 在提高领导干部内在执政能力的过程中, 必须利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工作。从与国家长治久安、全局发展以及根本建设工作相关的重大问题出发, 对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市场经济的完全驾驭、复杂局面的从容应对、执政的法制性等方面加以管理和控制, 构建起满足建设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尤其是当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承担着对应的改革、法制以及局面稳定的任务, 通过正确对待与合理运用来杜绝利用公共权力谋私的腐败现象, 从容的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 正确的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以及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1.3 现代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客观需求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思想的解放以及智力的提升过程中, 现代科技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给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可行。技术发展和创新在促进人们相互交流增多的同时, 也使得价值观念得到了转变, 社会整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这给国家的治理以及政治领导等工作提供了对应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过程中, 领导干部需要不断的吸收新的科技知识, 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工作中去, 通过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更好的给科技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管理理论方面的基础。再者, 科技的发展还给社会管理依据国家治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给管理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针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 传统领导在决策、领导以及管理过程中就应该重视科技传播带来的新变化。这时, 管理者必然需要主动的改变自身的价值理念, 促使自己更加满足新时期的执政需求。

二、新时期领导干部价值观重塑的若干对策

2.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念教育, 增强领导干部党性

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在于执政党, 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而领导干部在价值观的重塑过程中, 应该从思想、政治的层面来对价值观的塑造进行重新的定位。通过加强党性教育, 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先进性是一个有效的手段。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满足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价值观的诉求成为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方向。

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应该从思想、政治的层面来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 对价值理念来进行重新塑造。通过强化党性教育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要求。在重塑的过程中, 应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地位, 以坚持不懈的精神来武装全党, 教育全党的所有党政干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来增加党政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先进性, 自主的将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价值修养以及一种政治觉悟, 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项信念。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领导干部应该担当其学习工作的先行者, 通过认知水平的提高、价值水准的提升以及政治觉悟的增强来实现价值观的更新与重塑。最终形成反映公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以及保证群众利益, 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 发挥新时期领导干部新价值观的作用。

2.2 以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要求重塑领导干部的价值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应该将之定位自己行为的目标, 最终实现政治文明、行政文明以及领导文明的不断进步。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领导干部的服务应该以公平建设、以人为本、民主法治等价值理念为基本诉求, 实现社会的基本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从价值理念出发, 通过深层次的探讨来促进价值观念的转型与重塑, 并确保领导干部的行为朝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前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 国家的治理不再只是传统的那种控制与统治, 不仅仅限制于对政府管理体系的简单缩小以及权力关系的强制性约束。这时, 应该从系统性的解决策略出发, 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价值观的整体诉求, 对领导、政府以及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重新塑造。而这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宏观层次的价值重塑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践行、执政为民的亲民执政方式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深刻人文关怀。以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要求来重塑领导干部的价值观, 有利于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科学发展以及和睦共处, 最终形成科学发展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所以,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 通过对领导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反思, 可以对内在的不和谐因素进行剖析, 最终整理出价值观重塑的新思路。

2.3 通过激励约束机制, 增加价值观塑造的动力

在领导干部价值观重塑的过程中, 应该以价值观的“需要—满足”这个双向的互动推动规律作为重塑的基础。在重塑时, 通过对有贡献、有作为的领导干部进行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组合刺激来激发领导干部对自身价值重塑的动力。同时, 通过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 促进领导干部价值观重塑整体过程的科学性。整个过程中, 要认识到重塑不是一个简单的将概念加以灌输的过程, 而是通过合理的价值理念, 通过合适的途径实现最终的认同、内化的目标。而在整个过程中, 激励、约束以及两者形成的机制都是整个重塑的内在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意在必要的物质激励基础上还应该建立和完善适当的精神激励, 同时结合对领导干部价值观重塑建立起对应的约束机制和责任制, 对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方向加以规约。

2.4 增强民生意识, 稳定群众基础

群众是我党执政得以稳固的基础, 党政领导干部在做好领导工作的过程中, 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 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为主。领导工作中要做好与人民利益相关的工作, 尤其是一些工作细节, 但是又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方面, 应该认真做好。只有将民生意识的增强纳入到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新塑造中, 才能确保良好的群众基础, 保证我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

三、结语

在一定程度上, 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稳定起到重要影响, 应该加以认真研究。文章从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党执政地位的稳固以及现代科技发展和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了领导干部在新时期重塑价值观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新时期领导干部价值观重塑的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柴世钦.领导干部价值观的生成机制研究.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4 (5) :46-49.

[2]吴解生.论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建设.探索与争鸣, 2007 (10) :39-41.

[3]柴世钦.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领导干部价值观重塑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39 (5) :9-12.

价值观重塑 篇2

——重塑现代社会价值观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远离我们而去。2011年,注定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绚丽的一笔。战争与和平,辉煌与没落,似乎在这一年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如果说天宫飞天,是中国灿烂的一笔。然而在创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今天,经济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社会价值问题,将我们带入到另一个深渊。作为21世纪的弄潮儿,我们有责任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社会的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社会的核心,理应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某种事物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之所以首先提出价值观问题,是因为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广泛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念体系。它可以使人们的认识理念形成固化而稳定的思维导向和行为取向,它对个体生活和集体生活都能打下深深的烙印,它好比人类行为的灵魂、大海航行的导航器。

女童被撞拾荒者挽救文明:不要做冷漠的看客

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市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这种事情,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总会有人停下帮助,或者电话报警叫救护车,肇事司机即使吓傻了,大概也不会逃离现场杳无踪迹。然而,就像高铁追尾事故一样,所有的保障环节都出了问题:司机逃走了!路人没有停下来,也没有人报警或者叫救护车。还好,最后有个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停下试图抱起小悦悦,喊话询问,最后找到她的母亲,送到医院治疗。虽然为时已晚,但整件事里总算还有个热心人。

八个路人不救助,而陈姨救人,这个现象不单纯是“旁观者效应”可以解释。此前南京、天津的事件,扶人者却要承担责任,社会价值出了问题,这是直接的原因。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很多价值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整体上处于高度快速发展,人的价值观变了,更物化。人处于竞争中,而大多情况下又以外在物质衡量一个人。因此,每个人都处于高度焦虑中,不论贫穷或富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会夸大一些因素对他的不利。如此前南京彭宇案的影响,会认为救人的行为会受到一些不好的结果。加上社会媒体对此事的讨论,放大了做好事反而带来不好的效应。因此,一个人做事时往往会衡量一件事对他有没有坏处。

更关键的是,这种冷漠的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附属品。今天不发生,明天也会发生,或者说,单纯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总有一天会发生这种冷漠情况。虽然今天,欧美各国众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中国人民,而去年4月份,纽约也发生过冷漠事件,一个见义勇为的青年被人捅死街头,25个路人路过不见。回顾历史,欧美各国在经济大肆发展的初期,类似小悦悦事件也是屡见不鲜的。

然而即使再多的原因终究抵不过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古道热肠已经不见了,我们有太多的人需要再次重新学习鲁迅先生的《药》,熙攘的街道上,一只小狗尚能守在被车撞死的同类旁哀鸣着迟迟不肯离去,更何况我们人类,我们生存在同一个社会,我们应该有着一种本能,对同类的守望,重拾仁爱之心,让帮助简单化。

科学无国界,专业更不分贵贱:不要让学术崇尚金钱

社会价值的问题还反映在专业价值的认同,记者在全国多所大学采访发现,高校教授的生存状态正展现多元图景:富教授财源广进,除基本工资外,还有课题提成、社会兼职等,每年收入达数百万元者大有人在;而穷教授除了学校发的工资,其他收入微乎其微,要承担养家、买房的巨大生活压力。(11月3日《中国青年报》)

哪个专业能最大化地创造物质财富,它就最受追捧,专业教授就能拿到科研项目、入股公司、开授讲座,从而赚大钱。某种程度上,教授贫富不均不过是崇尚财富金钱的社会文化缩影。

由于社会对金钱财富的无上崇拜,选择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研习公共服务的毕业生则越来越少。学生对自我价值、能力的认同,越来越局限于收入及赚钱能力。

如果说专业的价值需要用金钱来衡量,那么这种单一的价值观,能否承载一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专业领域?譬如,运用公共服务专业知识帮助底层人群,通过创办社会企业帮助那些需要脱困的人群;再比如,在冷僻的基础学科领域中,寻找一些上层专业“建筑”的奠基。那些对冷门学科抱持着纯粹学术热爱的人,他们对学术不计回报的钻研与热爱,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这些都是对社会产生正面效应的行为,理应得到社会的多元价值认同。

也正是因为大学生们对热门专业的趋之若鹜,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一个岗位十几个人争,而有的岗位无人问津,大学毕业生的优秀资源得

不到良好的使用,也正是因为财富价值观念,使得我们的农村偏远地区缺乏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医学院校的高材生。

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终极价值理应是教学,而不是混官场、开公司、搞演讲。因此,我们对教师价值的认同,也该朝新的价值判定方向好好想想了。至少,在教学这个领域,理应通过一种价值量化,弱化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更加尊重文化的本质,让真正优秀的专业教师得到价值认同 国家公民和谐相处的政治伦理:执法不失公平正义

2010年在中华大地上演得最火爆的无疑是“拆迁门”。虽然全国上下都在万众一心的谴责强制拆迁,虽然相关部门也在争分夺秒的反思拆迁工作,然而,“强拆事业”却仍然呈现出势不可挡,所向披靡的局面。无论是“江西宜黄强拆事件”(9月10日上午,江西宜黄县凤冈镇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自焚事件,三人被烧成重伤),还是“内蒙子弹拆迁通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58岁的刘老汉接到一份充满火药味的“拆迁通知”),除南国北疆,处处都有“暴力拆迁”的鬼魅身影,到处肆虐着强拆的“武林高手”。

同年11月9日,在郑州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76岁满头白发的张全会夫妇,为给瘫痪在床已经两年的儿子挣一点药费,赶着毛驴整整走了8个小时,来到郑州卖红薯。但是一个从执法车上下来的男子,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就摔烂张会全的红薯。而且当着众多围观群众的面,对张老汉连连扇耳光。

血腥强拆屡屡上演,暂且撇开政府和民间双方在利益争夺中谁更过分的讨论,单就拆迁这件本属于利国利民的“好事”而言,为何它竟会沦落到如此地步——一定要付出血的代价?诚然,一个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拆迁难题,但是,仅仅因为拆迁这样一件事情就把政府部门和百姓都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就把原本美好的城市建设变成了血淋淋的掠夺战争,是对文明社会的莫大讽刺。“中国式城管”的一个耳光在这一天又响起了。不过,这记耳光不只是抽在了张会全脸上,更是打在了中国城管、中国地方政府的脸上,也是打在了全中国百姓的脸上,这样的暴力执法事件和暴力执法者,无疑是在和谐社会的脸上抹黑。透过这些现象,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公平正义在执法者手中的流失,在领导人的讲话中,公平正义比太阳的光辉还要温暖。在老百姓的心底里,公平正义比经济的增长更加迫切。权势暴力的背后正是公平正义的缺失。

经济成分多样,民间组织成长,个体角色变换,自然助推社会分层化进程。引入市场机制,强化竞争理念,自然会有优胜劣汰,难免产生马太效应。

偏于先富激励的政策倾斜,疏于社会福利的政府调控,囿于公共资源的垄断占有,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更有权力过度介入经济活动,资本逢迎依傍官员

权力,互相勾结腐败寻租聚敛财富,平增权贵市场经济的隐忧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势。这是社会分层中的异化和畸变。

强化社会整合,尤须关注弱势群体社会资源的所有,发展机会的平等,竞争能力的开发。坚守公平正义,意味着要夯实每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拓展每一个人向上流动的空间,创造每一个人公平竞争的机会,保障每一个人共享发展的成果。

坚守社会公正,就应加快建设公民参与机制,让征地拆迁的每一个决策环节都公开透明,加快建设利益表达机制,让广大民众的每一种合理需求都充分释放,加快建设权利保障机制,让利益相关的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权利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切实的保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根据我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当中的论述,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层次、五个方面。第一个层次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个层次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个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们青年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要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首先,我们要尊重生命,遵守道德,遵守法律,尊重生命,这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英国著名哲学家霍布斯曾讲过一句名言:“人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在当代法学中,人的生命是最高价值,其核心价值有四个:自由、正义、秩序、效率。对待生命的态度,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我们要把尊重生命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理念,遵守道德,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法的准则是:诚实生活,毋害他人,各得其所。我们学生要树立法治观念,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的观念。

其次,针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修身才能成才。有强烈的成功意识是我国当代青少年的突出特点,这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某些严重偏差,比如缺乏责任意识,一切以我为中心,为了自己的追求不择手段,甚至置他人安危、社会责任于不顾,出现了各种不顾廉耻、上不得台面的种种潜规则。修身成才教育是一个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而成为有益之人的系统工程。

最后,要有社会奉献的价值追求,坚持理想信念。虽然无私奉献是价值的最高层次,但对无私奉献的教育却不能简单化。在日常的思想教育过程中,经常看到简单、片面地要求青年学生无私奉献的情况。他们忘记了,一方面,任何真正的奉

献都必须以个人能力为前提,另一方面,任何真正的奉献都以增进整体的幸福为目的。保持对理想信念的坚持,才能在克服重重困难,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依托共同价值观重塑会计职业行为 篇3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赋予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和政策选择的空间,也进一步复杂化了会计人员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机制,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够从会计信息传导机制中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契约成本,可能导致我国资本市场秩序的紊乱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点,是市场中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签订的一组不完全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履约的架构凝结。企业合约签订各方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会计恰恰是缓解企业合约中信息不对称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因此,会计信息准确、真实与否关系到企业及资本市场能否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一、在我国2007年1月1日实施新会计准则后,由于新会计准则赋予了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和选择空间,要保障新会计准则顺利实施,产生真实、公允、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就迫切需要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共同的会计价值观。

缘于对价值的偏好和认同,在个体的潜在思维意识中便定格成为一种意识偏好,这种意识偏好在行为得到价值激励时或正强化时便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倾向,该行为倾向又反馈于行为主体的潜在意识,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个人的意识倾向和主观思维逐渐趋于稳定,这种稳定的意识倾向和主观思维便是价值观。会计价值观首先依附于会计执业人员的价值观。一个会计执业人员的个人价值观以享乐为导向、以权力为中心,那么他在其职业行为过程中就会敷衍塞责、漫不经心、卑躬屈膝,为了取得公司总经理和董事会的赏识而虚造财务数据,甚至跟总经理串通一气,进行财务舞弊,瞒天过海,欺骗董事会和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进一步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反之,积极、健康、科学、向上的价值观往往引导会计执业人员能够在本单位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或和谐区间,在这个和谐区间进行职业行为。会计价值观是建立在会计执业人员价值观基础之上的职业价值观、行为价值观。

共同会计价值观是一个系统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有着内部的逻辑结构,这个逻辑结构的溯源由两个要素组成,一个是会计执业人员的职业属性;另一个是会计执业人员的社会属性,而连接这两个基本属性的是会计执业人员所在公司的法人本性。由会计执业人员的职业属性经过行业职业秩序的“滤波”转换为职业理性,由会计执业人员的社会属性经过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的“滤波”转化为社会理性;会计执业人员职业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糅合便可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稳定的、具有内在演化逻辑的共同价值观。会计价值观一旦成为了社会群体的一种共同理念,它就具有了社会属性。

倡导、认同和坚持共同会计价值观已经逐渐成为当代社会和会计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共同会计价值观的特征和功能决定的。

共同会计价值观从理论特质上看,它具备以下特征:(1)社会历史性。共同会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超越性。在某种意义上讲,共同会计价值观是一种“信念状态”。因为它包含着对职业理想目标的追求和实现,是驱动职业活动最深刻的内在动机,它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价值认识,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超越性和理想性。(3)行业性。不同行业所要求的共同价值观不同,或者从另一个具体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规则,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理念。

共同会计价值观能发挥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导向功能。价值观的导向功能突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荣辱的价值追求,以特有的感召力引导人们去扬善抑恶,趋荣避辱。

激励功能。当代人尤其需要理想和信仰,需要把理想作为终生事业去追求。共同会计价值观是会计人员理想的基础和前提,共同会计价值观使得会计人员认同共同的奋斗目标,真诚地怀着共同的理想,激发起激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

约束功能。对会计行为的约束来说,除了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和相应实施的审计制度等正式规则之外,还有非正式规则,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社会功能。社会体系的完善、社会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营的顺畅,需要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和共同的制度通则来保障。而共同会计价值观作为社会体系内部一个通则理念,是保证会计行业顺畅运营、规范运作的基础理念。

二、共同会计价值观始终贯穿于各种具体的会计职业活动中,对会计行业发展有导向、约束、整合等作用。促使其健康发展,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那么,共同会计价值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探索共同会计价值观的演变路径和历史起源,需要对中国和美国的会计演变思想史的内在逻辑进行辨析,运用历史的分析方法,对会计思想史的演变历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找出共同会计价值观的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提供一些参照与借鉴。

(一)中国共同会计价值观形成的历史渊源

共同会计价值观是和中国会计思想史的演变过程紧密相连的。具体来讲,中国的计量、记录行为产生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初露端倪的简单刻记约在山顶洞人时代,在氏族公社的末期则形成了“书契”( 参阅:刘开瑞:《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特征》)。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是源于氏族人对记录人员威信的尊敬和诚实的认可,内在认知伦理迫使记录人员必须保持独立、公正和准确。第二个会计思想史阶段是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会计则与经济法制相结合,参储之制实施,会计方法和会计计量尺度日趋规范和完整,这个时期的会计与经济法制相结合,大大推进了共同会计价值观雏形的发育,是这个时期的经济法制赋予了共同会计价值观相对稳定发育的温床。第三个会计思想史阶段是秦汉会计思想,主要特征是财计机构日趋完善,会计部门的内部设置具有分工明确的特征,这就为后期会计执业人员相互制衡提供了一个组织架构雏形,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共同会计价值观法制色彩。第四个古代会计思想史是魏、晋、南北朝的会计思想,这个时期的思想主要特征是随着户籍、记账制度的不断创建,思想的制度性、规范性、科学性在不断强化,共同会计价值观也逐步进入到初步发展阶段。第五个会计思想史阶段是隋朝时期,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基本统一了会计控制方法与赋役征收制度,促进了会计账簿的分类设置与财务的分类核算。笔者认为随着会计控制方法的逐步统一,共同会计价值观进入了发展阶段。第六个会计思想史阶段是唐代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有了比较严格的财计制度,而且会计方法也日趋完善,笔者认为在严格的财计制度基础之上,共同会计价值观便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第七个会计思想史阶段是宋代,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形成了中式的方法体系,单式记账方法已发展完善,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是在中式方法体系日趋完善的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共同会计价值观也在不断发展。

传统会计思想史给共同会计价值观赋予了深深的历史烙印,这就是要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必须要设置一定的制衡机制和法律制度确保会计的公正、客观和准确。近现代的会计思想史溯源于明国并一直到现在这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具有强烈的国家政治色彩,是和国家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随着会计国际化趋同趋势的不断发展,共同会计价值观也越来越凸现一些国际化的特征。

(二)美国共同会计价值观形成的历史渊源

美国斯科特博士指出,习惯性术语“底行”(bottom line)是美国“挣钱”(make a buck)文化不言自明的公理。从“底行”的作用来看,会计在美国文化中不仅仅是扮演技术信息的角色。会计描绘了美国的文化(摘自加里·约翰·普雷维茨等著,杜兴强、于竹丽等译,《美国会计史-会计的文化意义》)。笔者个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是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内生的一种经济技术手段与价值观的复合体,但它又进一步推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工业革命前的会计,主要是指殖民地的会计。大部分人认为殖民地会计源于商业专业化的结果,这个时期的会计价值观是处于初级阶段的水平,理性和伦理的成份很少,主要体现的是如何尽快完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第二个阶段是国民经济刚刚兴起时的会计,这个时期大致在1776年~1826年。这时企业具备了独特的准法人契约性质,为现代公司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由于资本市场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所以导致了对职业会计人员的大量需求,这里共同会计价值观已逐步由赤裸的逐利倾向逐步过渡到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第三个阶段是南北战争前期,这个时期的时间范围在1827年~1865年。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是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由原来的许多小单位的交易和活动转变为大公司内部的交易活动,促使了成本会计的兴起。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的核心是如何提高企业法人的声誉和满足法人利益最大化。第四个阶段是镀金时代(内战结束后)的会计思想,时间范围在1866年~1896年。这个阶段的会计特征是由会计本身延伸到商业本身,商业要取得成功,也就立不开会计了。这个时期会计价值观已开始体现自己的经济责任观,已从本经济单位法人利益服务逐步转变到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第五个阶段是会计职业的雏形期,时间范围在1897年~1918年。这个时期是第一次世间大战前期,这时的会计师受托于公司,对其财务信息进行披露,促使累进所得税的实施及对市政财政的更好控制,共同会计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转变为如何更好地为政府服务,政府是会计价值的归属。第六个阶段是会计职业的成熟期,时间范围在1919年~1945年。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是会计师在恢复罗斯福私人财产权“神圣地位”这一目标上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是在恢复“经济人”的合法地位,帮助赢取战争的胜利。第七个阶段的会计是不确定时期的会计,时间范围在1946年~1972年,这个时期的主要贡献在于1973年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成立,明确强调会计职业的责任是在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一系列内容比较翔实的报告,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是职业理性和社会理性的一种体现,要主动承担起会计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第八个阶段是全球资本市场化阶段的会计思想,时间范围在1973年~至今,这个时期的会计特征是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保罗·F·格雷蒂——会计职业的审计准则之父,对于他的注册会计师生涯如是说到:“我们大都忙于为我们的客户和我们的职业服务,以至于我们很少有意识地用哲学的术语来评价我们的工作”(Zimmerman,1978)。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开始追寻会计所具有的哲学伦理和社会责任。共同会计价值观的演化逻辑从关注个人利益、法人利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逐步过渡到关注经济、政治,乃至整个社会,以职业理性和社会理性为基础,促使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三、在现实层面上,共同会计价值观主要是以会计伦理道德规范,以公众舆论、规章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对会计人产生内在的规范性约束,影响他们的价值取舍和追求,它是会计行业凝聚力的基石,是培养向心力和认同感的关键。

共同会计价值观不仅具有“目的价值”,提供价值指导和行为规范,培养会计的道德品质,而且也具有直接的管理功能,即具有“工具价值”。共同会计价值观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又体现了现时代的精神,无论是内涵还是总体框架都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和价值体系都在发生急剧变迁的发展要求。

会计精神与共同会计价值观是紧密相联的,是会计行业规范化和信念化了的意识的最集中体现,是对共同会计价值观最核心内容的再提炼和思想“加工”,使其“精神实质”融入到会计精神的框架中去,形成整个行业反映出来的会计精神。简而言之,会计精神是会计行业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最主要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倾向,它关涉的是会计人最深层的精神世界,具有深层关怀的意义。会计精神不但能产生一种积极的文化和心理氛围,深入到人们的情感、意志、信念中,而且是会计人员的一种行为方式,表现为一种知行统一的“实践精神”。它体现为具有一种诚实守信的品格、客观公正的意识、开放广阔的胸襟、进取创新的追求的中国会计精神。

四、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最迅速、变化最深刻的时期,人们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观念多样化发展,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也会涌现,致使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甚至带来价值迷茫。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明确当代会计人的责任与使命。

(一)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会计人必须以共同会计价值观为指导,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人格,外化到职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会计岗位是“财经重地”,在熙熙攘攘的市场经济中,会计人要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会计人员要紧握《会计法》等“尚方宝剑”,以会计准则为行为准绳,不能账上添彩、表中生花,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崇尚诚信的职业操守,捍卫“不做假账”的精神底线。让我们高举“诚信”的大旗,永恒诚信,诚信永恒。

(二)在新形势下,会计人要勇于创新,将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所要求的诚信原则和信用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环境和新挑战,要不断开拓创新。在知识结构上,由“窄浅型”向“广深型”转变;在业务能力上,由“单一型”向“多能型”转变;在实际工作中,由“学问型”向“实用型”转变;在日常工作中,由“繁琐型”向“科学型”转变等等。

(三)会计人要使会计精神在一举一动、一点一滴中体现,在不忘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以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繁荣和推进我国的会计行业作出新的贡献。

只有全社会形成了有效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才能保障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

王建新博士后简介

重塑零售价值 篇4

零售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 重塑零售价值, 是这个新时代的开端。但愿对零售价值的思考与追寻, 来自零售人、零售当家人与零售行业的内心呼唤, 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号召”。政府要做的是企业不能做、做不好的事, 凡是企业能做且能做好的事, 应该交由市场与企业来完成。错位了, 就会发生混乱。纠正这些混乱的成本极高。

重塑零售价值的首要任务是发现我国零售的缺陷。最近20年零售业的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引进新业态, 以我为主;第二阶段是贴身竞争, 以学习竞争对手为主;第三阶段是差异求变。发展到第三阶段才比较关心顾客是谁、买什么、怎么买等问题, 但对顾客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顾客心目中的价值是什么?那才是顾客真正想要的东西。零售的一切价值, 归根到底来自于顾客所感受的价值, 即顾客满意与忠诚。

对零售商来说, 最重要的是做三件事:一是把顾客引进来, 即客流量;二是让顾客买得更多, 即客单价;三是尽可能节省成本, 即财务控制。

对顾客来说, 放心便利的多样化选择与购物体验, 是零售的核心价值。德国的阿尔迪可以“只放一只羊”, 只卖少数几百种商品, 却把单品做到超越沃尔玛。但面对喜新厌旧、生性多变的中国消费者, 多样性选择尤为重要。“流通是桥梁与纽带”, 这个提法讲了几十年, 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其作用才在市场体系建设中逐渐释放出来。如今的流通犹如自来水管道, 大管道到小管道, 小管道到终端, 零售就是自来水龙头, 什么地方有人生活就安上一个, 使用方便且廉价。对消费大众来说, 方便与廉价, 是零售的“原始价值”。

零售的价值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是那些具有时代精神的企业家为了迎合经济发展与顾客需求, 才创造了不同时代的零售价值。零售的每一次变革, 都伴随着消费革命。尤其是网络的发展, 不仅会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而且也必将改变营销法则, 从而导致零售价值也发生转折性变革。过去消费者购买行为受广告影响, 如今的消费者更注重自己和朋友的购物体验, 消费者在决定购买行动前需要“搜寻”其他消费者的“口碑”, 在购买后则又会让其他消费者来“分享”自己的购物体验。消费者一旦拥有“网络”, 就拥有了把抱怨告诉全世界的本领。如果零售不能适时改变自己, 肯定没有前途, 不管以前有多么辉煌。

零售主导市场更能体现零售价值:在过去的60年中, 我国零售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产主导,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 在国家计划框架内由制造商与批发商共同控制着零售市场。第二阶段批发主导, 改革开放以后, 计划分配体制逐渐被瓦解, 中国消费者如刚睁开眼睛的婴儿, 面对新产品尤其是进口家电产品趋之若鹜, 不仅被国外品牌不仅骗走了不少血汗钱, 还造就了洋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价值, 同时一大批传统国有品牌被打垮兼并, 失去自己的品牌以及自己的消费者, 这是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背后所付出最惨痛的代价。如上海的便利店, 快速发展至今, 培育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顾客群, 内资坐享“地盘优势”, 但如果禁不起外资收购的诱惑, 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新东西什么都想要, 但供应有限, 便使拥有货源的批发商成了市场的主导, 那就是“官倒商倒全民倒”的时代, 是批发主导的时代。第三阶段零售主导, 零售业依靠连锁组织模式快速成长, 出现了批零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零供关系从原来的批发主导逐渐转变为零售主导, 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零供矛盾, 并激化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 包括出台相应的规范政策。

在这个关键时刻, 经济法规与行业自律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流通的宏观角度来分析, 最重要的管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维权;二是公平竞争。与这两个方面相比, 零供关系虽然可以纳入公平竞争的范畴, 但是这一关系主要还是应该通过竞争与较量来维持, 不存在绝对的“弱势”与“强势”, 在市场中, 只有消费者才是弱势的, 所以, 最关键的是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但目前问题是:零供关系被一再推到风口浪尖, 甚至还想把进场费当做商业贿赂来加以禁止。我国流通监管中最缺的是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规体系与实施体系, 如广告法就应该重新修订, 很多商业行为没有必要控制, 但必须控制虚假的商业行为, 广告虚假就是危害最大、最典型、最无耻的行为, 应该加以严惩。在前述的零售三项基本活动中, 宣传、促销、环境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不道德的、虚假的、不良诱导的行为, 如卖肉的用红色的灯、百货公司的折扣销售、服务人员的虚假推荐、超市现场加工食品的安全状况、顾客购物动线的强制规定等等, 都应该通过立法来加以控制, 给消费者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法律保障。现在的《食品安全法》以及实施细则, 虽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但仅是食品安全还远远不够, 其他商品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而且对消费者的赔偿应该从“有害赔偿”转变为“无害赔偿”, 就是说, 只要商家存在不良行为尤其是欺骗行为, 无论消费者实际是否收到伤害, 都应该严惩并实施对消费者的赔偿。只有这样的法律才能起到威慑作用, 才能真正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中国人对企业使命的理解, 对利润的追求渴望, 以及实现零售利润的理念, 还不够现代化。在我国常常把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分离开来, 把社会责任看作是经济责任以外的某种负担。实际上, 任何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本来就包含了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 以及慈善责任。可见, 企业并不是单纯的营利性组织, 首先是承担社会责任的组织, 如果违背了这一条, 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至于企业的伦理责任, 是指未写进法律的行为准则和行业标准。商业伦理作为一种社会责任, 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个人道德问题, 而是广泛地涉及到投资者、消费者、员工、法制体系和公众等众多的相关利益团体。伦理并不是虚无缥缈、高不可攀的道德信条, 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 如投资者为了获取最大回报, 否决员工提薪计划;为了获取企业的最大价值, 高价出售给外商;为了推销产品, 对顾客过度称赞;酒吧提供停车服务, 导致醉酒开车等等。

社会进步会促进企业增强责任意识, 但首先需要通过立法来强化经营者主动平衡上述四种责任。

价值观重塑 篇5

伴随信息化和金融自由化时代的到来,金融领域竞争日趋白热化,金融产品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日益提高,顾客变得更有选择性,银行需要更有人情味。此情况下,片段化的银行业务流程框架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国内银行柜面业务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柜面业务效率

近几年排队长问题一直困扰着银行业,也是百姓反映激烈的问题。一方面说明银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中起的作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银行在服务流程效率方面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2.全面实时的客户信息缺乏

国内银行开始建设CIF、CRM、数据仓库等数据分析集中系统,但是对柜面业务办理的支持有所不足。如由于目前银行业务的签约关系普遍存在于各个业务系统之中,业务解约需要在不同系统进行处理,但是银行柜面系统缺乏统一的客户业务视图,经常出现为了一次销卡,客户在多个窗口来回奔波的情况。柜面系统缺乏全面客户信息,也对柜面的交叉营销产生阻碍。

3.前后台工作划分

国内银行大部分业务都是“一单清”处理模式,业务处理前后台工作没有很好划分。比如开户交易,从填单到开户成功所有处理在柜面开户服务中一次性完成,客户往往要等柜员完成证件校验、输入信息、交易处理,打印凭证、客户签名等操作。本质上延长了柜面处理时间。

4.信息系统支持显不足

近十多年,银行IT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蓬勃发展,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IT建设,但之前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普遍忙于数据的全国大集中、网络统一规划建设、新业务系统开发完善,在以核心系统为轴心的系统架构下,很多银行各个外挂业务系统基本处于纵向分割状况。现阶段各业务系统之间信息孤岛和业务功能重复建设弊端日益凸显。由于横向系统整合改造涉及银行所有IT系统和各部门业务操作管理流程,其面临的实施风险和操作难度使得进展相对缓慢。作为银行对外主要服务渠道的柜面,目前基本上还是业务操作性系统,导致业务办理流程片段化和冗余性,对客户经理所进行的销售活动缺乏足够的IT支持,柜面操作性风险也得不到统一控制。因此以柜面业务流程优化为出发点,对银行IT系统建设和整合已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

本文重点将放在柜面业务流程再造,以及IT技术如何为业务流程再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两大方面。

二、柜面业务流程再造

总结国内外银行业柜面业务发展情况,笔者认为银行的网点转型,首先要明确网点转型策略:可以从管理、业务和服务转型三个方向同时进行;而网点转型的核心是柜面业务流程再造,需要从网点服务流程、前后台业务流程分离、电子渠道服务流程和客户关系管理流程等方面全面推进银行柜面业务流程再造,以此引发组织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

1.网点服务流程转变

网点服务流程转变就是要通过分析网点业务流程中影响客户满意和产品销售的主要原因,以此重新定位网点岗位职责、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塑造网点精神、改善网点环境等措施,实现网点功能由核算交易主导型向营销服务主导型转变,从而实现网点改善服务效率,增强销售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内控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的目标。网点服务流程改造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

(1)按照各网点客户群和业务布局,选择性地建立自助服务、高柜服务、低柜服务、理财室、VIP客户区等分区,实现分区服务,差异化经营;统一服务流程和工序。

(2)对客户引导流程进行改造,通过技术实现和大堂经理来识别客户和引导客户去各服务分区,根据客户选择办理业务的不同类型,将不同业务需求的客户分配给不同岗位,提高不同岗位的服务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3)分流中高端业务,集中复杂业务,迁移简单业务,有效解决网点排队问题。

(4)优化客户开户流程,建立综合客户开户流程,避免在办理不同业务时重复录入客户信息,避免柜员重复录入客户信息,从而提高柜员操作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

(5)优化客户签约流程,建立综合签约流程,实现多渠道一体化签约及电子渠道预签约。

(6)把一些实时要求不高的服务流程拆分到后台集中处理服务区,降低操作风险和提高工作效率。

(7)建立区域柜员流转机制,如根据各网点业务处理压力和交易繁忙时间分析,灵活调度柜员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网点办公,降低操作风险。

2.前后台业务流程转变

前后台分离是国际大多数先进银行的共同做法。实施前后台分离目的是使前台突出发挥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功能,提高柜面服务的客户满意度。后台则发挥集约化优势,对非实时和非交易性业务进行标准化、专业化和集中处理,有效利用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加大和加强业务处理能力,降低网点业务压力和运行成本;统一各业务处理流程,通过严格分工降低操作风险,实现客户服务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的同步提升;业务处理的集中也能提升量化管理能力,从而加强银行对下辖机构的监控。

前台可实施柜面业务操作复核授权控制体系调整、交易单证和系统交易界面整合、前台打印资料清理压缩等多项流程改造,以实现大幅度简化前台操作,提高业务处理速度和服务质量。

后台方面则要求强化“后台为前台服务”的服务意识,稳步推进电子汇划和外汇清算后台集中、票据交换系统后台集中,建立会计批量业务后台集中处理作业流程,扩大业务后台批量处理量,加快实现代发工资、签约账户、代收代付、账户信息、交易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后台集中补录与维护等业务集中处理等等。

3.电子渠道服务流程转变

与传统网点渠道相比,电子银行渠道具有服务便利、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投入少、产出效益大特点,它是各类金融产品突破自身局限、扩展应用领域的必经渠道,是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重要平台,也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电子服务渠道流程改造重点包括:

◆优化客户服务的管理质量和效率:令客户更方便更有效地使用银行电子服务渠道。

◆降低电子服务渠道操作风险:在不令客户产生负面感觉的情况下有效控制操作和欺诈风险。

◆提升电子服务渠道间的销售能力:对使用电子服务渠道的客户群进行有效销售。

(2)电子服务渠道流程改造可采取如下措施:

◆以客户为中心,实现统一签约以及通过电子服务渠道预签约和追加签约的功能。

◆整合渠道,实现多渠道的互动。

◆改造资产类业务申请和发放过程以配合客户通过电子服务渠道申请或发放;把流程透明化,让客户能看到进度。◆提升电子服务渠道的交易监控功能,包括风险预警和上报流程。

4.客户关系管理流程

建立企业级客户单一视图,在全行范围内为客户信息的使用和管理提供服务,为全行从“以产品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整合提供强有力支持。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建立全面的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流程,包括营销、销售和服务三大流程,用于维护客户的关系及营销销售,包括挖掘、发现客户,查看单一客户信息视图,对个人客户进行动态评级和细分管理、维护,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针对性营销销售,提供各类统计报表,建立个人业务产品库、知识库。

(1)营销流程

* 市场分析

* 制订营销计划

* 研发产品

* 管理市场推广活动

(2)销售流程

* 管理客户分配

* 制订销售目标和执行计划

* 制订大客户销售计划

* 管理商机

* 评估客户经理销售业绩

(3)服务流程

* 受理客户咨询

* 处理客户交易

* 处理客户投诉

* 管理客户满意度

* 保留价值客户

三、IT应用支持

银行柜面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各项措施要落实到实施层面必然依赖银行IT的大力支持。从网点柜面系统、自助设备系统改造到支持业务集中处理中心的应用系统建设,从统一的客户信息到统一的金融产品管理体系建立等等,均对银行IT支持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银行网点转型和流程再造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的IT应用系统很多,包括综合前端系统、低柜服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OCRM)、客户信息系统(ECIF)、产品信息管理系统、理财规划系统、渠道整合系统、企业服务总线等,这些IT系统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会发生各种关联。为此需要对每个系统明确界定其功能范围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关联方式。数据仓库、企业应用集成EAI、SOA架构等理念应运而生,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横向打通各个业务系统,达成服务共享、信息共享、业务流程化处理的目的。例如对于综合前端系统需要明确柜员管理、机构管理等功能是否由综合前端系统统一实现还是继续分布在不同后台业务系统中实现;综合前端系统访问后台业务系统服务时是否必须通过企业服务总线,综合前端在进行交易处理所需客户信息是直接从ECIF获取还是根据不同业务类型从不同后台服务系统中获取。又如对于低柜服务系统需明确其查询客户信息时是从OCRM中获取还是从ECIF中获取,获取产品信息时是从不同产品信息中获取还是从综合产品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当其与高柜系统进行互动时是通过企业服务总线还是直接连接,低柜服务系统是否可以建立在综合前端运行平台上进行定制开发等等。

这些问题的考虑都从IT总体架构角度统一规划,以保证全行架构的规范、有序和统一,从而建立层次清晰、定位明确、松耦合的、面向服务的SOA架构,以最大化IT对业务支持,实现IT灵活、快速、低成本地适应业务需求变化,并保证IT总体架构稳定性,降低IT系统开发、运维成本。

四、实施

在实施柜面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须以清晰的业务战略为基础,包括零售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产品与服务的选择、零售渠道策略,否则整个转型行动将迷失方向,其最终的成果也难以验证。

由于柜面业务流程再造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程,必须从各方面培养强大的执行力,实现全面、持续的转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详细的实施计划必不可少。面对方方面面的构想,银行必须首先定义流程再造项目群,包括IT与非IT项目,定义项目实施的优先级和具体时间表。同时在广泛深入调查基础上,选取网点最突出问题,结合自身能力与资源,从某些方面切入,奠定成功的基础和信心,再制订阶段性目标,分步实现。

重塑“中国式商业伦理和价值观” 篇6

在不买“MadeinChina”一年后,美国自由撰稿人瑟娜·波基奥妮发表文章,讲述了在过去的一年里不购买中国制造产品的日子。波基奥妮声明,她并非是对中国产品有什么敌意,或者是希望自己的“壮举”可以从中国拿回一些工作机会,她只是想体会没有中国产品会是怎样的生活,也想看看自己可以坚持多长时间不买中国产品。她感觉到如今仍然可以过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但那样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越来越费钱。如今美国大众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与此同时,部分中国人也已经离不开“Made by American”了。

注意一下,美国人离不开中国“制造”,而中国人离不开美国人“创造”。离开了美国创造就意味着要过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没有好莱坞大片、没有Google、没有iPod,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不便。

仅仅这两个词语的区别背后则深含两种不同价值体系:知识经济体系和工业制造体系。前者掌握了价值链的最高端,掌握着定价权,而后者则丧失了定价权,丧失了创新的动力。

不妨举两个例子来看看。一个是罗技鼠标的例子,每卖出一个40美元的罗技鼠标中国生产商只获得大约3美元,而其他的钱则被美国的设计、芯片和零部件赚走了。另一个是台积电的例子,英特尔模式是这样的:美国人设计方案,用电子邮件发出去,委托中国台湾台积电公司为其廉价制造大量芯片。中国赚取的利润只有2美元,美国赚取的利润要远远高于中国。

或许这两个例子已经说明了处于世界知识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差异了。在现有制度约束下和巨大的劳动力优势下,中国依靠低成本模式也许还有意义,但是一旦我们不再有劳动力优势的情况下,该怎么办?笔者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和商业社会已经到了必须重新反思我们商业伦理和价值观的时代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就是我们需要颠覆自古以来的传统商业文化,另一方面就是放弃“代工文化”。

“薄利多销”、“质优价廉”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的核心,这在一个封闭的商业文化中,似乎是屡试不爽。然而,加入世贸五周年后,反倾销、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使得中国企业在传统的商业文化下生存得越来越艰难,很多企业甚至不得不关门大吉。

挖掘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观念使然;另一点就是在国际市场没有定价权,不得不只赚取点加工费。2006年我们斗胆多卖了三五块,不少的企业长长舒了一口气。然而,如果我们不从观念上彻底进行改造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停留在被动的角色上。如何做呢?不要轻易降价,相反,有时涨价反而是一种获得竞争优势的好办法。涨价的基础是我们给顾客提供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一个天天都降价的企业,连利润和生存都不能保证,何以谈发展?

近几年来,国际奢侈品和很多所谓的“高端产品”在中国不断横行,而中国制造的产品只能为“穷人”和“落后的国家人民”服务。这就是传统商业价值观问题。我们的产品只有服务于日趋壮大的中产阶级,服务于发达国家的消费群体,拒绝暂时“低价格”以量取胜的诱惑,我们才可能获取更多利润,我们才可能掌握未来消费者的心智。

在掌握定价话语权的这个角度,掌握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放弃长期的“OEM代工文化”。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只要“思考”就能赚钱,而新兴市场国家(例如中国)则只能通过“流汗”赚取很少的利润。

世界是平的。只有在不远的未来,全球消费者愿意溢价购买中国的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我们的商业文化、我们的创新价值观,才能真正体现中國创造的魅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成功营销网站:www.marketingchina.com.cn

欢迎订阅《成功营销》杂志!

价值观重塑 篇7

一、信任与价值观

危机过后需要重建信任, 这个过程和建立信任完全是一样的过程, 还是要让人们认知公司内部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和原则, 和利益相关方进行良好的沟通, 从而能够获得声誉, 建立品牌。

1. 信任

信任指公司和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公众、股东、消费者、政府机构以及公司的员工等, 他们对公司的价值观要充满信心, 并有所认同。如果一个公司是通过品牌或者文化来赢得信任, 体现出来的实际上是公众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同。公司首先要创建非常强有力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 之后才能获得信任, 之后才会有声誉——也即品牌的一种体现。

2. 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取向, 它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 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沉积和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有什么样的企业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同时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

二、王石“捐款门”事件分析

1. 信任缺失

万科公司在此次危机之前在政府公关和品牌形象上, 一直做得很不错。然而此次事件, 万科苦心经营的良好形象岌岌可危, 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个信任的缺失来自公众,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是批评和指责, 甚至更多的人质疑万科的亿元慈善之举;这个信任的缺失来自股东和消费者, 万科的股价一落千丈, 到处充斥着“不买万科的房子”的声音”;这个信任的缺失更来自万科的员工, 员工并不理解王石此举。

2. 价值观的颠覆

此次危机事件之前, 万科一直致力于建立企业客户价值观和公益事业, 努力建立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然而此次, 无疑是对其长期宣扬的社会责任感形象大大的颠覆。在这个需要社会各界争相伸出援手支援灾区的时刻, 姑且不论王石言论的理性与真实含义, 但已经冒天下之大不韪, 也更容易激起人们的愤慨, 进而转化成对万科企业形象的质疑。只怕亿元公关仍不足以修复公众心中已经造成的成见和隔阂。

三、企业价值观重塑

在经历重大的企业公关危机之后, 要想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需要对企业重新定位, 重塑企业价值观, 以在公众面前树立新的形象。

1. 加强沟通

万科的亿元公关已投入灾后重建工作中, 同时王石也通过各种途径反复向公众和股东“无条件道歉”, 对于此次万科所面临的公关危机来说, 已经初见成效。然而对于危机过后, 企业形象的重塑工作中, 这是远远不够的。公司有关人员应该不断加强沟通, 通过媒体、公司网站和各种信息工具等加强企业形象宣传。毕竟, 万科仍是地产行业举足轻重的企业, 相对地产行业的其他企业来说, 他们长期建立的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在重塑企业形象过程中, 仍要不遗余力的告诉公众万科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价值观代表的是什么。同时与媒体保持密切和睦的关系, 赢得他们的支持乃至同情也是很关键的。

2. 澄清危机事件的缘由, 处理相关责任人

万科此次危机的主要缘由是董事长王石的个人“泛慈善”言论引发的公众指责。尽管王石和万科公司一再的道歉和拿出亿元投入重建, 然而不可估量的负面后果已经产生, 公司形象已经严重受损。所以, 即使王石曾经为万科的发展做出多少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此次事件他难辞其咎。虽然王石曾公开表示会在企业走势弱于大盘时辞职, 然而危机的处理是越早越好, 与其延误时间到最后被迫辞职, 不如以高姿态早日为此次事件承担责任, 为企业树立严明的组织纪律。当然, 王石可以在事件平息后以曲线救国的形式再在万科担任要职, 然而, 在此次事件中仍保留原职无论如何也是相当不妥的。必须以一种姿态来向公众表示万科处理这次事件的决心。

3. 开放透明的处理好危机后续事宜

在处理这次的危机问题上, 虽然万科的表态切入时机较晚, 但在随后的处理后续事宜上, 万科的跟进工作还算及时。在万科集团网站上, 也开始记录公司员工在灾区的工作内容。然而救灾事件只是一个缩影, 真正引起人们质疑的是万科所致力于的“社会责任感”形象。所以, 除了此次救灾工作外, 万科还应及时关注社会突发事件, 开展某种形式的企业社会责任的项目, 通过合适的方式回馈社会。中国今年确实面临了很多灾难, 大灾面前不是表现人性的冷漠而是人性的光辉。万科为了重塑自身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 需要在国民面前有所表态。以其地产老大的地位, 可以在行业内部召集建立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慈善组织和基金会, 向公众展示其处理灾害, 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的领导力和领导风范。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价值观重塑 篇8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之后, 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密切关注。胡锦涛2007年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思想基础的任务。此后, 学术界开始深入研究, 竞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体育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 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各族人民积极向上的思想根基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党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核心灵魂, 就会瓦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伟大旗帜, 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事业成功的基础。江泽民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就等于没有灵魂, 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此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务实地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任务。这些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随着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 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 而且竞争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翻新, 尤其是文化领域的主动权争夺日益升级。众所周知,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既有鲜活商品、货币资本和技术人员等在国际范围的频繁流动, 也有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观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交融和碰撞, 这就为文化竞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据此,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多次强调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 因为她要实现现代化, 我们要借此机会把我们的价值观念送到中国去, 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这些都表明文化对当代国家关系的影响力和文化作为综合国力一部分的重要性。人类历史发展证明, 文化力量的强弱和影响力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决定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胜负的关键。因此, 面对全球思想文化领域的相互激荡和某些西方国家企图“西化”“分化”的图谋, 我们必须立足国内, 放眼国际,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努力构建引领国民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毋庸置疑, 社会要和谐, 人与人之间就必须有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因为任何一个社会 (除原始社会) 都是有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的, 因此, 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必须对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进行调整来达到社会成员之间的融洽。而今天随着社会分配结构的剧烈调整, 利益冲突在所难免, 因此, 相应的社会机制和主导价值共识不可或缺。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就是要全社会成员间最大限度地形成价值共识, 达成社会的和谐默契和个体之间理解体谅。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升华

中华民族精神是异常丰富的宝库, 它的精华是坚强永固的爱国主义、不屈奋进的斗争意志、开拓进取的不竭活力, 这些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由四个部分构成, 但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 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决不能舍弃任何一个前提。这是把握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

二、体育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和逐步成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和环境日益宽松, 思想教育的环境在此背景下也正变得复杂, 由过去的单一转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综合要素的大德育。与此同时, 由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 进而导致了学生道德思想的多样化。因此, 当代体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忽视思想教育的特点

现在的学生都是新世纪的一代青年, 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由于受到社会转型背景的影响, 他们思想道德出现两个趋势:一种是:成才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另一种是:集体观念、社会公德、心理素质、自我控制逐渐弱化。可在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却忽视了这些特点, 对学生的教育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没有深入地进行, 因此也就难以达到体育实现德育的目标。

2. 缺乏思想教育的系统理论

道德教育是一种精神性教育活动。而要让这种教育活动彻底发挥作用, 需要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共同努力和双重互动。审视新阶段体育教学和思想教育的融合程度和契合度不难发现, 目前国家既没有完整的体育道德知识, 也很少在教材中穿插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因此, 大部分教师很少能将其提到一个层次来解读和认识。故而, 难以实施体育和道德教育的完美融合。

3. 无视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内需和趋势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生存环境日益复杂, 思想需求日益独特, 唯利思想日渐盛行。体育课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学生思想道德需求的结合。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 更应在强调学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上, 展开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 教育者只有抓住这一特点, 才能做到既迎合又合理引导, 出色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三、体育教学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核心价值观教育缺失既是严重的教育问题, 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既是政治问题, 也是现实问题, 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教育的得失, 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发展, 对中华民族复兴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 旗帜教育缺失导致人们迷失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它要解决的是旗帜问题, 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进而关系着社会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它既是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 也是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根本指针。而今, 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教育严重缺失, 体育老师往往在教学中只传授技能而忽视甚至不传授相关德育思想, 认为不是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这样就导致很多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对社会主义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从而曲解社会主义甚至社会主义方向。

2. 共同理想教育缺失导致人们迷失未来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它解决的是道路和目标问题。共同理想的实现决定着最高理想的落实, 当前, 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它的实现要求全体国民共同努力。而今天由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使社会主义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 比如贫富分化问题、贪污腐败问题、道德信念问题等。使得一些人出现曲解甚至否定社会主义的想法, 悲观失望, 失去方向。这时, 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拿起道德的武器, 思想的利剑勇敢面对, 批驳腐朽思想, 倡导积极思想, 斧正学生思想上的误区, 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认清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积极为最高理想的实现不懈奋斗。

3. 民族、时代精神教育缺失导致人们迷失存在价值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它解决的是公民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问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很多至今仍值得弘扬的革命精神, 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抗震精神;抗雪灾精神等, 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也是每个中国人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撑和前进标杆。新时代新阶段, 有些人对这些民族精神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认识, 从而也有了新的行动, 有些官员教育别人向“前”看, 自己却奋不顾身地向“钱和色”看。这些腐败行为如果不加以打击, 将严重腐蚀国人思想, 是人们迷失自我, 迷失存在的价值。而今天这些行为的副作用也正出露端倪。

4. 荣辱观教育缺失导致人们混淆判断标准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它解决的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问题,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是分清是非荣辱, 明辨善恶美丑的前提和关键。新阶段, 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出现, 其中有些是积极的, 有些是消极甚至腐朽的。那么如何来判断这些, 就需要有一套良好的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基本准则。只要牢记荣辱观的相关规范, 才能准确判断一切新生事物。这就需要体育老师宣传, 正确教育, 否则将会出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奇怪现象——把腐朽当神奇、把个性当荣誉。这样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极度混乱状态。

四、体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

1. 要结合体育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众所周知, 体育教学是一个以“身体运动”为主的, 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使同学们体会到相互协作、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同时也能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激烈对抗性是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 这样, 教师可以搞些室内教学活动, 比如观看体育运动节目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和国家观念, 培养他们的爱党爱国的热情, 进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拼搏的精神;集体合作性是体育教学特点之二, 这样, 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大力提倡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 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 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 因材施教,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体育教学是一种群体性活动, 不是培养运动员, 而是培养同学们的体育意识和心理, 从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而各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 因此, 教师要因材施教, 抓住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 有目的地教育教学, 同时渗透德育, 使体育和德育互利共赢, 相得益彰,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例如, 个别学生在体育中可能会对国家有关政策有曲解之处而发牢骚, 这样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耐心讲解, 合理疏导。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3. 要深挖教学内容的丰富内涵, 培育时代精神

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对培育时代精神有利的因素。因此, 要利用各异的教学素材和手段,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品德教育。比如上课前考察出勤率, 能培养学生的习惯教育和纪律意识;器械体操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付出艰辛的努力后, 树立不怕苦, 不怕累, 迎难而上的精神;球类教学, 比如篮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使他们学会集体协作, 深入配合, 互相关心。跳马教学, 通过观看录像能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及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武术教学, 通过讲解名人岳飞、霍元甲等的生平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良好的武德。

4. 要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帮助学生明辨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漫长的体育教学中, 如何达到荣辱观教育和体育教学的相互融合, 是大部分体育教师的难题, 当然也是他们追求的价值目标所在。毫无疑问,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 是否凑效是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完美体现, 也是能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如今复杂的社会转型下, 各种思想鱼龙混杂, 各种事物泥沙俱下, 稍有不慎, 便无可辨别。这样, 教师就应该在思想行为上和实际的操作中帮助学生, 如在体育比赛和体育达标中, 要对学生的诚实守则给予维护和支持,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荣, 要对学生的冒名顶替给予批评教育,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辱。只有这样, 学生的道德情感才会自觉上升为道德意识, 才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 才会使符合并遵守规范的行为得到认可和发展, 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另外, 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 给学生的印象也十分深刻, 如果自己言行不一, 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受到干扰, 进而影响学生荣辱观判断标准, 给品德形成带来障碍, 所以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是道德教育的良方。

总之, 新形势下, 体育教学的任务复杂而繁重,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去, 要深入发掘体育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 使他们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 自觉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掌握, 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文玲, 储秀彦, 杨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3) .

组件化重塑020价值体系 篇9

各位上午好, 聆听了在座的零售行业前辈们的演讲, 给我的感悟是同他们相比, 朝阳大悦城离零售业还是很远的, 但是朝阳大悦城也有不同的玩法。朝阳大悦城有自己的场景, 独特的东西, 在这样的业态和场景下朝阳大悦城是怎么思考的?和百货业有什么样的互动?

互联网变革了商业生态

今天我们一直在讲互联网对我们的冲击, 互联网的关键词是“连接”, 所以谈到互联网对我们的冲击, 首先谈的是改变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连接方式, 包括现在的嘀嘀打车和百度。百度、滴滴打车以我们想不到的方式连接了信息与人之间的关系。今天为什么说零售业受到互联网这样的冲击?今天C2B的连接出现之后, 我们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商业、零售业变迁, 我们作为购物中心业态, 在这其中虽然扮演着房东的角色, 但我们丰富了更多的连接方式, 将艺术、文化等体验式业态联系起来, 把社会上很多的东西和消费者连接在一起, 这就是购物中心目前活的不错的原因。

但我们意识到仅仅只是丰富地面上的连接是不够的, 互联网的世界让我们看到原来在天上还有很好的连接, 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被去渠道化。今天我们的实体零售在考虑O2O也好、B2C也好、互联网+也好, 都是在解决我们怎么样更多更好地和消费者建立连接。

实体企业“互联网+”的层次

整个互联网+的维度实际上就是传播的维度, 今天我们说的全渠道化, 实际上还处在互联网传播的第二个环节, 通过互联网实现产品的销售。百货在拓宽线上渠道, 购物中心也开始尝试着做一些O2O的实践, 供应链是我们零售的核心, 互联网带来很多的变化, 整个企业组织变革都在被互联网深刻地影响。

目前绝大多数的传统企业目前仍在第一或第二阶段徘徊, 还集中在传播的互联网化和渠道的互联网化, 购物中心、百货等大零售行业, 我们的实质应该做好什么?百货的实质是卖货的, 我们该做的就是怎么卖货, B2C一直是实体零售进行互联网+第一轮尝试。虽然之前进行了很多好的尝试, 也投入了很多精力, 但许多实体零售的B2C可能没有这么好的数据。

为什么实体零售做B2C困难重重?如王府井百货刘长鑫刘总提到的, B2C实际上就是在做全价值链, 全价值链就需要从流量、货品、线上线下互动以及商户这些方面在互联网的线上世界跟这些老牌电商PK。线上的世界是没有地域限制的, 赢家通吃, 仅天猫就占据了70%的 (C2C+B2C) 的份额, 传统零售企业没有这样的互联网基因, 拿我们的劣势与电商的优势去正面交锋, 结果可想而知。

对于百货来讲, B2C可能是不得不做的一个选择题。对于O2O来讲, 如果说B2C做的是人和商品的连接, 那么O2O就是实现人和服务的连接。购物中心是做人的生意, 因此购物中心的出路在020, 而不是B2C。购物中心的020就是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服务, 将消费者引导到线下店里来。而现在共享经济、上门服务, 是让消费者在家里也可以享受到服务, 那是另一种O2O。我们说的O2O肯定还是O2O的主流。以朝阳大悦城的门店为例, 尽管有25亿销售额, 但真正做O2O的只有三五个人, 我们不可能投入上亿的钱砸整个供应商的价值链,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如何去跟消费者做更多的互动。

购物中心的020在互联网环境下, 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智慧商城。这个模式是很多服务商炒起来的, 特别是做APP的, 这些APP会提供室内定位、停车、找车、会员卡、排队以及提供即时优惠服务, 将消费者与购物中心、品牌商家紧密联系起来。

智慧商城是基础, 但还不足以支撑020的商业模式, 还存在两个最大的问题, 一是智慧商城的每个服务商提供的是各自细分领域的内容,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可以找到比他们专业的多, 用户体验更好的服务商, 比如说停车、找车, 现在有很多互联网公司使用微信支付, 让你的车一抬杆就走了。这些是B2C的平台所不具备的。

第二个层次, 精准营销。这块还是大数据的短板。通过定位, 我们可以采集到消费者的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知道消费者的画像, 以此去做个性化和及时化的推送, 做到精准化营销。而我们的供应商目前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数据, 就是因为大数据的生态还没有建立起来, 仅仅是依靠购物中心的数据, 而我们购物中心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自己的第一方的数据平台, 未来基于偏好的个性化推荐和基于场景的即时性推荐是大数据与线上结合应用的重要前景。

智慧商城不能仅仅提供简单的IT服务, 这样的方式是支撑不了零售企业, 实际上更多的是希望它能够去开辟, 或者创新我们未来的商业模式, 在整个商业模式上, 我们究竟该有哪些探索这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

购物中心或者实体零售都已经开始重视第一方的数据库建立了, 实现人和货的匹配, 而原本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财务数据、基于销售数据的商业智能, 现在我们的数据研究的重点是人。基于消费者的商业智能, 我们要建立消费者的技术库, 要掌握消费者的属性、偏好、位置、以及他和我们的关系, 这四个维度是我们在数据层面最重要的维度, 通过现在的技术, 我们可以采集到越来越细的东西, 我们可以形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标签, 给消费者个性化、即时性的推送。这四个维度, 通过在空间中的流动, 还有在时间序列, 能产生非常丰富的线上场景。

第三个层次, 商业模式。传统零售企业通过搭建线上渠道来实现销售的增量, 通过互联网、线上, 对我们最大的改变就是由一个封闭的价值链进入到开放的平台, 这个是朝阳大悦城在思考O2O商业模式的出发点。

如武汉光谷的同仁说, 做团购、排队我们哪能做得过美团、糯米。但020的世界不是仅仅封闭在购物中心的地理场所内, 整个020是非常大的, 它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现在整个大数据产业链, 包括所有的大数据公司, 或者广告、联盟的公司, 整个数据链都是断点和断层的, 所以未来大数据要依赖于生态的建设。

朝阳大悦城想做的事情有两个, 第一个, 与互联网更多的细分领域企业合作。第二个, 做大、做好生态系统当中的一个环节。互联网世界里的平台可能有很多, 其中苏宁易购、京东都是很好的平台, 但真正能够做生态的只有BAT。为什么今年跟百度做了很大的合作, 就是想说我们去做O2O的话, 首先还是要融入到大的生态里面去。

我们所说的小平台, 就是与这些生态做很多对接的工作, 比如说跟百度糯米做了团购系统对接, 跟百度外卖做了系统对接, 未来我们还想跟更多的O2O企业去做这样的合作。

在整个O2O, 我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实现商户和消费者的整合, 我们去策划商业的活动。比如说我们跟百度在线下所有的活动, 包括整个宣传、落地的活动, 甚至整个活动的设计, 其实购物中心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和很多互联网企业聊的时候, 到了线下的世界我们是专业的。

与百度合作案例分享

下面我们讲讲跟百度的合作。在上个月的月底做了一次大型的战略发布, 3月份的时候, 跟外卖做了一次, 这次主要是糯米和百度直达号, 还有百度大数据做了一些合作。

这次和糯米做了一个签约仪式, 实现整个系统的对接, 目前我们用户层面还没有做到特别好的打通, 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用户层面的打通, 整个的数据都是可监控的。

现在的数据合作还是一些简单的合作, 我们给他一些数据, 他给我一些标签, 百度做的比较好的是他们的细分。我们原来一直研究客流, 现在我们想知道, 我们几千万的客群里的人群划分, 这是需要一些算法的, 这些算法百度是非常强的。

我们线下的能力是什么?包括我们在线上跟消费者的互动, 各种各样的宣传, 包括我们自己APP的宣传。餐饮活动的三周内, 餐饮券销售了1.5万张, GMV150万元, 这个应该是非常好的数据, 我们自己的平台贡献了近50%。虽然我们APP只有十几万的下载量, 但下载的都是和我们关系最紧密、购买力最强的那部分消费者, 他们的商业价值是不可忽略的, 这十几万人在商场里一年贡献近几个亿的销售额, 这样的一群人和互联网上的用户是完全不一样, 所以一定要重视我们自己的忠实会员、忠实客户, 深度挖掘他们的价值。

大数据的最大问题还是要实现数据的生态性建设。目前有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个, 大数据到底对我们的效率提升有多大的量化;第二个, 我们自己第一方的数据库没有建立起来, 我们的数据库有很大的断层, 基于消费者位置和基于消费者偏好个性化和及时化的营销还停留在口头层面。但是我觉得未来的三到五年之内, 购物中心也好、百货也好, 建立消费者的商业智能应该会是一个潮流。

未来我们的大数据怎么和O2O互动?这两个一定是关联起来的, 不管是优惠券, 还是个性化推荐, 怎样基于大数据的基础上, 和O2O互动起来, 这个才是未来我们做这两件事情的一个目标。当然这块, 百度也在想, 我们怎样把数据和糯米商品做一些个性化的匹配或者基于位置的匹配。

传统零售企业里, 像我们这样一群人在做所谓的创新也好、做互联网+也好, 都有一点感受, 那就是互联网企业的转型绝对不是简单的IT问题, 或者是一个运营问题, 或者是一个营销策划的问题, 它一定是企业的战略转变, 它是需要资源投入和组织保障的。

价值观重塑 篇10

波特(Michael Porter,1986)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他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之为价值链[1]。价值链指的是将一项产品或服务从提出概念与设计,经过不同阶段的加工,加工出制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直到消费者使用后的最终处置。生产环节只是所有价值增值环节中的一环,每一环节中又包含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比如,生产环节就涉及原材料的加工、内部物流控制以及成品包装等活动。虽然,价值链常常被视为纵向的联系,其实链内的各环节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Value System)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

价值链主要是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值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剖析企业的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不同,其价值生成机制也不同,在这些企业的价值链条构成中各有其价值生成的重要节点,有的在生产,有的在研发,有的则在营销或管理上。如果企业某一节点上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同行中遥遥领先,可以说这个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了核心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与合作共生企业发展模式的提出,企业不仅注重竞争的优势产生而且开始广泛开展合作,获取合作共赢。于是,学者开始探讨价值链的外部延伸,主要包括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价值网的形成等。在价值链条的片断化和空间重组方面,克鲁格曼(Krugman,1995)曾经探讨过企业将内部各个价值环节在不同地理空间进行配置的能力问题。由此,使得价值链中治理模式与产业空间转移之间的关系成为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此后,阿尔恩特和凯尔科斯(Arndt and Kierzkowski,2001)使用“片断化”(Fragment)来描述过生产过程的分割现象。他们认为这种生产过程在全球的分离是一种全新的现象。这就使得同一价值链条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跨界生产网络被组织了起来,这一跨界网络可以由一个企业内部完成,也可以由许多企业分工合作完成[3]。

综上,可以发现,虽然价值链的内涵从产生至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价值链的整合与价值网的形成方面,仍旧没有很好的理论进行支撑,价值链的外部整合往往停留在理论上的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等方面,这些只能是一种契约上的关系完善,而不能实现价值上的连接,不能完全支撑一个巨大的价值网的内在连接关系,因此,需要有一种更稳定、更强大的连接机制改善企业、产业的价值体系。

二、循环经济发展原则对价值链的启示

(一)循环经济发展原则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4]。循环经济的根本任务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3R原则)[5]。

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Reduce)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2.“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Reuse)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

3.“资源化”原则。

“资源化”(Recycle)原则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在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二)对价值链的启示

1.价值链延长。

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本质特征就是延长了产品价值链的环节,通过对行业价值链过程中副产品的减量与处理,以及对产品使用后残余物的回收处理再利用,延长了该行业的价值链,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创造出更大的利用价值。此特征的典型案例就是著名的“杜邦模式”。这种模式可称之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其要义是组织企业内部各工艺路线之间的物料循环利用。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实践循环经济新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即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同时,他们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现在的杜邦公司已发展成一家以科研为基础、提供提高人类在食物与营养、保健、服装、家居及建筑、电子和交通等生活领域的全球性企业。在全球70个国家经营业务,共有员工79 000多人,2001年总收入为247亿美元,在财富500家美国最大的工业/服务公司排行榜上名列第70位。

2.价值链网状或环状化。

由于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生产或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必须进行处理,而不能当作废弃物直接排放或丢弃。这就使企业必须尽量地对副产品进行处理,并使处理后的副产品产生再利用的价值,以平衡处理成本。这样就可以把处理后的副产品作为新的原材料供应给其他企业使用,这样就使得该行业的价值链与其他相关行业的价值链形成了交叉,从而变为网状化或环状化[6]。

三、循环经济下的价值链重塑机理

(一)企业价值链的内外延伸机理

循环经济下,企业价值链也能通过内部重组和外部延伸实现价值链业务流程和生产活动价值增值能力的增强,提高企业价值链的效率。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方向的延伸,能大大增强价值链的链长和链强,实现企业价值的纵向和横向循环,提高企业价值链创造价值的能力。

1.内部重组。

企业价值链上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通过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重组,实现基本活动的循环,并使部分辅助活动在重组过程中直接参与价值创造,转变为基本活动。如一些化工企业在处理废弃物时按照传统价值链理论它将归属于内勤活动,但经过循环经济的重组整合,该活动变为生产运营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企业价值链内部重组的实质是依据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改造价值链,使价值链的载体——物流链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而完善价值链的运营机制。

2.外部延伸。

外部延伸是企业保持系统开放性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价值链是一个封闭体系,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转过程中,随着资源、能量、信息的消耗,价值链将进入“死循环”状态,企业系统将面临“灭寂”的危机。只有将企业价值链的“触角”延伸到外部环境中,才能为企业系统引入负熵流,实现企业系统的自组织,使企业价值链的循环保持生生不息。

(二)产业价值链的强链整合机理

产业价值链是企业价值链在产业链上的价值体现,是以产业链运行为载体的价值循环链条。产业价值链是企业价值链的延伸,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相互衔接的整体。产业价值链不能仅仅通过联盟、契约和简单的利益关系维系,而是价值运行的内在需求的结果。只有产业价值链存在强链关系,产业价值链才能稳定,才能形成一个价值整体,才能通过加速价值流转创造更多的价值。产业价值链的强链整合表现为:

1.循环。

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这就决定了价值链上的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价值链的循环特征。

2.增值和扶持。

产业价值链的增值表现为通过投入将其转化为价值增值的过程。在波特价值链模型的上游,首先供应商提供投入,然后企业在价值链上增加价值,再交给价值链的下游,即其他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这种依次、连续稳定的价值增值和传递过程一部分需要借助某种实物形式来表现,另一部分则存在于服务的过程中。扶持表现为企业价值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投入来实现和强化。

3.系统整合。

处于价值链中的单个经济个体不是独立存在的,其经营行为表现出它与价值链上其它企业的紧密关联性。正是由于这种紧密关联性,才使得价值链上的企业构成了一个协调有序的系统,表现出系统特征。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是系统中的个体不能脱离系统而孤立存在,系统中个体的行为是以系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以个体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应该用统一的、联系的而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待价值系统中的企业[7]。

(三)区域价值网的勾连共生机理

区域价值网是一个区域的各个产业通过循环经济的作用实现的价值连通网络体系,是区域经济价值流转的大循环。在一个区域内,存在着各种产业,如果产业之间不能存在价值连通和价值交换,那么区域经济将陷入“各自为政,自生自灭”的困境,区域价值体系终究要覆灭。但如果区域价值链能互相勾连、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共生的生态网络,组成一个生态位重岚叠嶂的系统,将实现区域经济的欣欣向荣。

1.勾连。

勾连是指通过循环经济实现不同产业间的实物流发生交叉汇合,而最终导致产业价值链也互相连通的现象。勾连并不是要实现所有产业所有价值节点的互相连通,而是在循环经济引导下的必要环节上实现点与点的对接,使不同产业之间通过微小的接触点交换价值,实现价值的大循环流转。在一个区域的循环经济价值网中,这种点与点的勾连是无处不在的,但又不是无处都在的。无处不在是指勾连的数量大,且是动态的,只有价值动态流转才能实现价值增值;不是无处都在是指区域价值链的勾连不是以面的形式发生的,产业间的价值交流往往发生在产业内某一个企业和另一个产业的企业的价值交换环节。

2.共生。

共生是循环经济的特征与目标之一,只有在区域内形成一个多种经济实体共生的多样性生态网络,区域经济才能和谐发展。共生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共同存在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的共生,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就能相互推动,加速价值流转,实现价值增值。

3.生态位弥合。

在区域价值网络中,存在着许多未曾开发的生态领域,即空白小生位。循环经济的发展促使一些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的企业诞生,很好地填补了一些空白小生位。而小生位的填补不仅实现了小生位的价值创造,其意义更在于实现了价值链网的更大范围连通,为区域价值网的价值交换提供了更多机会,提升区域价值网价值实现能力。

四、结语

循环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我国保持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循环经济价值链是对传统价值链的延续与改造,保持传统价值链价值增值的优势,但同时通过循环经济的连接,实现企业价值链在产业、区域上的连通,使价值链成为“点——链——域”的环网状价值体系,大大提升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能力。笔者通过研究循环经济下的价值链重塑机理,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完善,是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方琢.价值链管理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2(2):30-32.

[3]Richard Normann and Rafael Ramirez.From Value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Desinging Interactive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75(4):65-71.

[4]黄永辉.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概况[J].上海建设科技,2004(3):19-21.

[5]谢军安,郭苏智,王锡莲.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模式建构[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8):494-498.

[6]迟晓英,宣国良.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25-30.

以文化重塑品牌价值 篇11

在多年来品牌培育的积累中,太平鸟为传统服装产业的再发展提供了品牌建设的蓝本。在今年的宁波国际服装节期间,太平鸟把旗下成立不过两年,却迅速成长为市场强势品牌的太平鸟童装(Mini Peace)独立拿到展会上亮相,此举再次展现了太平鸟在品牌培育上的出色掌控力。

新品牌突显产业新价值

放弃既有的国内模式,结合成人服装的时尚发展模式,太平鸟时尚童装Mini Peace应运而生。这个于2011年正式面向全国市场的童装品牌已成功入驻武汉、宜昌、宁波、杭州、金华、南昌、沈阳等多个地区。Mini Peace品牌负责人向本刊记者透露:“我们计划在今年将Mini Peace的自营店铺数量增加到200家左右。”如此迅猛的发展,加之其与集团一脉相承的品牌理念、时尚元素以及成熟的运营经验,使得Mini Peace俨然成为了太平鸟“多品牌”战略体系下一股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在今年第十七届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Mini Peace的独立“现身”,更是太平鸟对其发展速度与深度的重要认可。

事实上,Mini Peace的成长正是汲取优秀文化基因的品牌运营代表之作。通过前期的大量调研,太平鸟发现,依据童装市场以年龄为

标准的不断细分,虽然极大程度上促成了更合理、更具针对性的销售体系的形成,但随之而来的库存压力也成为了影响品

牌和企业发展的“顽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Mini Peace提出了“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案。所谓“内”,就是在保质控量上做好文章。“我们有专门的团队进行产量核准,努力以最合理的量实现库存的最小化。”当谈到对质量的把控时,Mini Peace的负责人提出了一种更为新颖的观念:“我习惯称其为‘品质’,而不是‘质量’,这是有区别的,品质用于‘人’而质量用于‘物’,赋予产品以类似于人的精神内涵才是Mini Peace追求的,而这也是当下的消费趋势所在。”

太平鸟童装从设立起就主打理念,提倡快乐成长的生活方式,重视产品内涵和品牌附加值,继承了太平鸟集团对时尚与品牌的坚守。

在做好“内修”的基础之上,Mini Peace始终重视外部渠道的拓展和优化。结合时下消费群体的需求,Mini Peace形成了以实体店铺销售为主,网络营销并行的“1+1”渠道体系。

以创意文化改变发展理念

近20年的品牌运营经验已让太平鸟掌控了有关品牌运营的资金、人力、信息、渠道、供应链等资源。可以说,如今的太平鸟已然成为品牌孵化和发展的温床。

这样的信心源于太平鸟对于品牌的推崇和多年来深耕创意文化的所得。有业内同行评价,太平鸟是最会花“冤枉钱”的服装企业。早年花巨资送设计师去ZARA等品牌深造学习,近年来不断投入重金来升级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今年,太平鸟更是联手国际著名品牌咨询机构,斥资百万为太平鸟量身打造品牌文化:“闪耀”。

太平鸟集团董事长张江平在对媒体概括企业发展理念时表示,太平鸟正成为一个品牌聚集地,整合整个年轻时尚消费群体的各方面需求。

价值观重塑 篇12

一、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公允价值会计不能正确反映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公允价值会计不能正确的评估资产, 金融危机过后, 在人心恐慌的市场经济背景下, 公允价值会计急于售出金融资产, 使得金融资产遭受严重的损失, 市场的价格衡量不出金融资产的真正价值。在市场经济下, 存在着许多派生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市场价格通过一系列的估算, 体现不出其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会计促使市场波动性大, 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稳定。公允价值会计的反馈机制, 金融危机过后, 金融机构损失严重, 造成投资者盲目的销售股票, 这又促使金融机构必须处置这些资产, 使得金融机构的资产回旋式的下降。

金融危机后的负债, 如果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计算, 其结果令人十分担心, 在企业现行的会计准则要求下, 金融机构应当了解自身的信用等级的不断波动, 会对公允价值的负债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果金融机构在经营良好的状态下, 信用等级随之提升, 将会大大的增加负债的公允价值, 这必将导致一项损失。相反, 金融机构经营不善, 导致信用等级随之降低, 将会减少负债的公允价值, 这必将导致一项得利。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 会有一项遭受损失, 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 会有一项得利, 这种做法不合乎正常的商业逻辑。

2. 公允价值会计不能合理优化配置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 公允价值会计却不能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摊余成本的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 然而, 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资产的运用, 主要是通过合同的形式对其实行现金配置。但是, 在合同的约定中, 现金流量只有本金和利息, 这就应将其划分为摊余成本计量, 如果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资产, 将不会实现对金融资产合理、有效的配置, 因此, 为了能够有效缓解金融资产带来的巨大压力, 相关管理人员应采用不同的计量方式, 使金融资产实现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

3. 公允价值会计不能正确对待价值问题

对于价值问题, 公允价值会计只是从时间的角度看待问题, 而不是从期间角度去分析和研究价值问题, 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将金融资产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而是按照市法计价, 这样不能更好的评估金融资产的财务状况, 因为当市场环境的变化不利于金融资产稳定时, 而采用盯市计价法会使其触犯相关法律法规。例如次级债借款人和交易对手, 这样就会促使其索取保证金和抵押物品, 使金融危机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样公允价值会计就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4. 公允价值会计在处理减值模型方面存在的缺陷

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和预期减值模型所具有的特殊性, 其所共有的顺周期效应, 在经济发展状态良好的形式下, 却不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在经济萧条时期, 使原本衰落的经济变得更加恶化, 影响经济的稳固运行。因此基于上述问题, 如何有效处理减值模型带来的危害, 相关管理部门已将预期损失模型代替已发生损失模型, 主要依据风险和报酬的和谐、统一, 从理论方面分析, 预期损失模型能够有效缓解周期效应, 使金融系统平稳运行, 这无论是对金融姐还是会计界都是有利的, 但是在预期损失模型方面, 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例如, 预期损失模型在基础设施、模型构建、利率、效益成本之间都会存在很多问题, 制约预期损失模型的有效实施, 因此, 公允价值会计也应协调和处理好在减值模型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

二、对公允价值会计存在问题的分析

金融危机过后, 技术、政治层面是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动力, 在技术方面, 在危机时期充分体现了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的诸多问题, 因此促进了改革的步伐, 国际金融危机过后, 代表不同利益的企业对于公允价值的革新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反对方的主要代表是金融界, 他们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损失, 而且它的存在对于金融机构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金融界要求终止公允价值的存在。支持方的主要代表是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 他们高度重视公允价值会计的存在, 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清晰的反映财务信息, 使人们对于金融危机的变化了如指掌, 有利于监管部门明确的了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使其知道进行挽救的过程, 所以极力支持公允价值会计的存在。

虽然公允价值会计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但是在某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公允价值会计的有利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公允价值会计只是客观呈现了金融危机的事实, 不是公允价值会计造成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它能够使投资者及时的了解市场的变动, 免受到更大的损失, 公允价值会计不仅没有促使市场的不稳定, 反而是市场的不稳定导致了公允价值的波动, 及时、准确的了解公允价值遭受的损失, 对于金融机构资产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于停用公允价值会计, 不但不能促使市场稳定, 反而会因为不能及时的了解情况使市场情况变得恐慌。其次, 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机构只是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将金融危机的责任推卸给公允价值会计, 实在是令人不得其解。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已经为市场的多变做好了铺垫, 在财务状况不良的情况下出售资产, 其价格不属于公允价值, 但是, 在金融危机发生过后, 对于一些缺乏产品的市场, 市场价格不能真实的反映其真正价格, 企业可以采用内部模型进行评估。最后, 虽然公允价值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很多方面应当有所改进, 但是没有别的能更好的取代它的位置。

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利弊, 无论是支持方还是反对方的论点, 都为IASB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和重塑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依据, 反对方能够使人信服的论点, 在技术上为其改革指引了方向, 支持方的主要论点, 也在技术方面给予了其改革与重塑的信心, 以此避免IASB在改革中的失误。

在政治方面, 以20国集团、FSB、FCAG为主要代表的政治势力的不断参与, 加快了公允价值的改革步伐, 这对于IASB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这些机构对于改革提出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某种程度上影响了IASB改革的方向。

这三大政治力量对于此次改革提出的建议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 使金融工具准则简单化, 减少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套期会计和嵌入式等金融工具的复杂性, 加强和改进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 指导着金融工具的评估。不断研究、探索取代损失模型的计划方案, 新的方案应及时准确的预测未来的信息变化, 假使选择预期损失模型, 在盈余管理问题上也应密切的关注。对于金融工具的风险计量准则加以完善和改进, 使得财务信息更透明化, 对于特殊目地的投资工具, 应该加强并表管理, 提高和资产证券化相关的终止确认标准;另一方面, 在使得金融工具简化、制定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两方面应当采取同样的模式, 使其同步进行, 在与金融工具合并以及确定风险披露的会计准则时, 审慎监管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制定准则的机构应一直咨询他们的意见, 在审慎监管部门、新兴市场制定准则方面, 国际会计准则基金会应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金融危机的发生, 暴露了公允价值自身的局限性, 很多政治力量也在不断的加入到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中, 为其改革提供了机会, 以G20、FSB、FCAG为代表的政治力量将会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确定明确的路线, IASB将会依据路线图进行具体的修订工作。

三、公允价值会计改革与重塑的具体措施

后危机时代, 公允价值自身的诸多问题都显示出来, 危机过后, 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成为必然趋势, 但是这些问题大部分是由极端的市场条件引起的, 例如罕见的金融危机, 暴露了公允价值会计、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的一系列缺陷, 但是, 即使是在严谨精密的制度也承受不住这些重大事件的考验, 所以从躲避重大风险的角度去衡量现行的制度安排, 是不合理也是不合乎原则的, 所以, 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 代表性的政治力量应当冷静的分析, 不要匆忙的下定结论, 否则, 不但起不到效果, 还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在减值模型改革方面, IASB利用提前预知的损失模型取代已经发生的损失模型, 它主要依据的基础是风险和报酬相互一致, 例如金融业, 工商银行通过放贷款获得利息收入的同时, 同时也会失去它的信用, 所以银行在放贷款的同时就已经考虑到了会丢失信用, 已经将其考虑在这当中了, 只有这样, 才不会使信用与信用风险之间在在时间上偏离。财务报表能够准确的反映商业银行最后获得的经济收益, 而且还能防止由于错误搭配所导致的“悬崖效应”, 此外, 银行放出贷款并且一直监控和管理信用损失风险, 实际这就在商业银行正常的业务范围内。依据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最新规定, 在信用风险管理中, 商业银行应定期评估预期信用风险损失和资本充足率, 所以, 用预期损失模型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 既能够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相一致, 也能与商业银行估计的预期信用损失发展的理念相结合。

在理论上, 预期损失模型可以缓解顺应周期效应, 使金融系统处于稳定的状态, 也对公允会计界的信用损失确认与金融资产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默契。解除会计界和金融界长期以来的分歧, 在IASB发布稿件的反馈中, 大部分认为预期损失模型的逻辑和理念优于已发生模型, 但是也高度的关注预期损失模型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复杂性, 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1. 基础设施

预期损失模型使用范围广泛, 将会耗费大量的资金, 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将会具备稳固的条件去运用预期损失模型, 但是一些非银行机构, 例如保险公司、社保, 运用预期损失模型将会困难重重, 因为这些机构缺少专业的信用机构评估模型和流程、数据和专业知识等基础设施, 尤其是在刚刚兴起的市场经济国家, 在信用等级评估、数据库建设、模型开发与运用和专业的技术人才方面, 仍热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去运用预期损失模型。

2. 模型构建

即使是在条件成熟的大型商业银行, 运用预期损失模型也会遇到一些挑战, 首先, 在信用风险方面, 大型商业银行的数据库呈现更多的是历史而不是将来, 很难利用这些数据去评估未来的信用风险;其次, 大型商业银行只具有一年的预测期, 但是预期损失模型将会覆盖整个存储期, 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最后, 大型商业银行的信用损失计算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计算将会存在差异。

3. 内部控制

预期损失模型将加大力度改进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以大型的商业银行为例, 信贷业务的办理需要经过五个流程:风险的评估、资产的定价、发起的贷款、质量监控、会计处理, 不同的部门完成不同的流程, 这就表明贷款的现金会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相互交叉测算, 商业银行一定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 为各个部门怎样测算现金提供指导, 并对其权限加以严格规定。

4. 金融监管

预期损失模型的评估主要报告主体管理层为主, 缺乏信息的准确度, 使得监管部门有着较大的空间, 监管部门应当评估好所计提减值准备的合理性, 企业才能够提出相应的管理要求, 在金融机构这个巨大的商业圈里, 中间的管理层能否正确的运用预期损失模型的自由裁量权以此躲避资本的监管, 这将是金融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

5. 独立审计

在审计和诉讼方面, 预期损失模型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为在预期损失模型中, 没有以触发事件作为金融资产减值的条件, 计划提前减值准备将不再需要, 审计的操作轨迹不能够清晰的识别出来, 这会使加大企业审计的难度和成本, 还会影响会计的评估地位, 此外, 预期损失模型的自身不确定性, 将会使会计卷入诉讼的风波中。

6. 利率环境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金融市场的竞争不具备充分的条件, 利率不是全市场化, 在面对信用等级缺失的借款人, 商业银行也未必能够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 去承担预期信用所带来的损失, 在没有严格的体制管制和利率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的背景下, 预期损失模型能否被运用还存在争议。

7. 成本效益

在预期损失模型的商议中, 将会花费大量的成本, 在业务整合、数据收集、模型开发、系统不断更新、企业员工培训、审核和监管等的成本, 这些巨额的成本能否会带来预期效益仍有待于确定, 因为在获取金融机构资产和存续期间, 企业应当不断的评估其信用资产, 报告主体确定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 以此种方式确定的收入, 不能真实的反映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和损失变化的真实性, 很有可能只是预测的变化, 把预测的变化作为真实收入以此进行调整, 这会使投资者的决策失误, 这是预期损失模型仍需要检验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和研究公允价值会计改革的背景以及改革与重塑带来的影响, 使企业不断更新改革会计机制, 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金融风险,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使得各个企业都开始重视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 使他们深刻的意识到现有的金融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金融机制的改革尤其是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伴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会计行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金融危机的发生, 加大了会计改革与重塑的步伐, 这是学术界、金融界、实物界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金融危机过后, 如何革新公允价值会计将是学术界和实物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加大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力度、如何推进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矛盾, 这些都是现阶段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了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其改革与重塑的具体措施, 以使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改革,重塑

参考文献

[1]陈文军, 赵玉生.关于保持中国特色与深化会计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0, 5 (3) :22-24.

[2]黄世忠, 李运博,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 2010, 8 (2) :12-14.

上一篇:地网接地电阻测试技术下一篇:深度优先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