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

2024-09-28

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精选10篇)

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 篇1

南宋诗人陆游在写给他儿子的诗中说:“汝果要学诗, 工夫在诗外。”数学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 既要考虑到本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能力, 又要考虑到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能力。特别是在当前教师专业化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共识的时候, 教师教育不但要回答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而且要从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角度来研究教师教育的改革。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师文化素养的内涵

文化素养概念不是“文化”与“素养”机械的结合, 它具有整体性特征, 它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基础, 它有助于教师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对教师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文化素养大致包含如下内容:数学素养、哲学素养、逻辑素养、心理素养以及美学素养等。

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知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的书面材料, 另一类是隐性的数学思想。而“方法性知识”是指一系列的动作系统, 它看不见、摸不着、隐藏在书本的知识之间。古人讲:“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努力领悟数学思想, 自觉地提升方法论的素养, 并能用以处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没有数学, 我们无法看穿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 人们也无法看穿数学的深度:而若没有这两者, 人们就什么也看不透。”目前, 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有识之上的关注。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曾经指出:“把数学哲学和数学史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数学教育过程中, 促进数学的哲学、历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要把数学教学的研究提高到哲学高度, 必须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

逻辑素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和从事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之一。由于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提升自身的逻辑素养, 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教学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 一刻也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心理活动。实践证明: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之所以富有成效, 在于他们能够成功地将心理学的原理与规律应用于数学教学实践。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数学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 才能使心理学的理论得以物化, 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得以升华。

当前, 审美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说, “数学, 如果正确看待它, 则具有至高无上的美”。美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教师具备这种素养, 才能搞好数学的审美教育, 引导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实现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美学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

此外, 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涉及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所以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要“专”和“新”, 而且要“广”和“博”, 他们只有自觉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才能将教育理论与规律融会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小学数学教师文化素养的价值

1. 有助于教师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 虽然总体状况良好, 但在不同的层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 有些教师由于教育心理素养的缺失, 不注意处理好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关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只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忽略接受性学习。有些教师逻辑素养不高, 教学中经常发生概念判断推理的错误。有些教师数学素养低下, 授课中竟然出现科学性错误与知识缺陷。

误例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假分数”的时候, 为了体现新课程“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 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师:母亲的年龄大, 还是儿子的年龄大?

生:母亲的年龄大。

师:如果“儿子的年龄比母亲的年龄大”,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假的。

师:好的。既然“儿子的年龄比母亲的年龄大”是假的, 那么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姑且不谈如此庸俗的情境创设, 根据概念的定义规则, 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相同, 否则就要违背“定义应该是相称的”这一规则。从逻辑思维的角度, 该教师犯了“定义过狭”的逻辑错误, 即属加种差的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 因为不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是假分数, 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也同样是假分数。

误例之二:在某一本实验教材上, 将正多边形定义为“各边相等的图形叫做正多边形”。[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材七年级第17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这里编者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即属加种差的外延大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

类似的错误还有, 比如:有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随口说“大于直角的角叫做钝角”也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因为“大于直角的角”只有当它又小于平角时才是钝角。

吕型伟先生指出:“课改推出的研究性学习与设计教学法十分相似, 我不知道提出研究性课程的同志是否了解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以及其后为什么会停止执行的原因。” (《课程.教材.教法》2003.1第3页) 吕老的话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对课改中所出现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辩之”, 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 有助于教师深刻地认识数学教学内容, 以较高的观点分析和处理教材

数学从其萌芽状念逐步发展到今天这样严密的演绎体系, 是几千年来数以万计的数学家共同努力而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教师深刻认识与理解数学的内容、方法与意义;从整体上、本质上去理解教材, 以较高的观点分析教材和处理教材, 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数学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 不能简单化。数学命题的形式化表述, 有时让人觉得难以预测其应用前景;数学来源于人类实践, 但从实践中抽象出来以后, 又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 数学内部提出了大量重要的问题, 推动数学的发展。有时数学理论可能联系的“实际”, 会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甚至常常是数学理论出现时尚未出现的“实际”。古希腊的圆锥曲线理论后来被应用于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黎曼几何理论后来被应用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陈省身的纤维丛理论后来被应用于杨振宁的规范场, 都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例如负数的教学, 人们常常从生活中出现的负数的形式来创设学习情境, 如天气预报、电梯的楼层、银行存折上的支出等, 但也可以从数学本身的知识基础来创设情境, 比如可以从减法运算对自然数集合的不封闭性, 由数学认知的冲突中引进学习新知。同样, 分数的概念也可以从除法运算对整数集合的不封闭性得到。正如王策三先生说:“赞可夫也批评向来的教学片面强调小学生只能认识感性事物, 过分强调客观, 久而久之, 很难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他认为, 在小学一开始就可以引入抽象的概念。”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3.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数学美的主要特点是有序性、简明性、对称性和统一性, 数学教师方法论素养的具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如符号化思想就体现了简洁美;综合法与分析法体现了有序美, 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了统一美等。教师要善于把握数学思想方法中蕴含的美育因素, 精心挖掘, 相机渗透。

数学教师哲学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比如圆面积公式教学中采用“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 通过“观察有限分割”“想象无限细分”, 根据图形分割拼合的变化趋势想象它们的终极状态, 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 而且进行了“变与不变”“曲与直”“近似与精确”“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此外, 新课程中最难实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同样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数学学习的价值不仅是它的思维价值与应用价值, 同时还存在育人价值, 正如美国数学家M·克莱因所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 数学是一种精神, 一种理性的精神, 使得人成为更全面、更丰富、更有力量的人。”一个文理交融的数学教师, 就能在数学教学中“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地感染人, 陶冶人与教育人。

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 联系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一个人好比分数, 他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 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 分母越大, 实际价值就越小。”如此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 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 这样, 既巩固了分数的概念, 掌握了分数的性质, 又能激情励志, 适当地暗喻学生要养成诚实谦虚的态度和品德。由此例可见, 在课外数学学习中, 有机地渗透德育因素,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体现人文精神的隐形因素, 如环保、绿色家园、申奥成功, 关心他人等等, 以发挥课外学习活动的教育功能, 体现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如同天文学家在研究宇宙黑洞的时候, 不能仅仅研究它的本身, 必须研究黑洞周围存在物质的空间一样, 数学教师在研究数学教学的时候, 也不仅仅局限于数学本身, 必须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如果说数学教学是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的一艘航船, 那么教师的文化素养就是这艘航船的燃料与风帆, 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与技能, 才能使数学教学的航程“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师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50-01

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是反映在数学教学整个过程中,数学教师自身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的达到深刻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行动,是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认知及自身践行的综合。

1.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价值

1.1推动数学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推行过程中,数学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标准意识直接影响到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化。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产物,也是数学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的“晴雨表”,影响着数学教师能否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旨归,指引着数学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行为。

1.2使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目标有更深刻的理解

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使数学教师时刻关注和学习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实施,让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内容和实施更加的熟稔。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使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建立深度理解,使得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课程标准推行及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

2.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意义

2.1 使数学教师主体意识回归,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在数学课程标准推行初始,专家们关于课程标准解读的各类思想与观点,充斥着数学教师能够理解和把控的教学意识空间,他们对课程标准的主体意识湮没于专家的权威之中,久而久之,数学教师只能依赖于教材或自己的教学经验。因此,面对数学课程标准,出现的“上了一辈子数学课,现在不会上了”“不知道如何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越来越看不懂课程标准了”等现象也就无可非议了。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扭转,就会出现数学教师不按照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组织教学、不去积极的研读课程标准、只会拿一本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之类的本子去读读,使数学教师没有了课程标准的主体意识,不能主动积极的去理解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显然这不利于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

在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从不使用课程标准,当然也就不能谈到具备课程标准意识了。还有部分教师具备一点课程标准意识,但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学思路不明晰,教学的创造性匮乏,主体意识缺乏。数学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增强数学教师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推广、研修、评价过程中来。

数学教师主体意识的回归,处理与课程标准关系时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建立会促使数学教师专业结构不断更新,专业发展也必须跟进,只有不断提升与改进自己的教学层次,加强运用和执行数学课程标准的意志力,培养基于课程标准的责任感和决心、信心,才能使自己不断走向自我专业实现的境界,踏入成熟的专业发展路径。

2.2 增强数学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提升数学教师专业水平

影响教师对课程标准认知水平的因素:一是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二是课程标准本身的质量。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专属的学科范围和特性,数学学科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数学教师的专业结构中不仅要求包括数学类知识、技能,而且通识类的教育教学类理论和实践知识也必须得掌握。许多数学教师抱怨:“按照新课标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其实,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没有问题的,但教育教学类知识的储备程度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都是建立在对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如果数学教师自身教学理论素养不高,出现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低和敏锐性差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目前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理念和视角的迷惑之处之所以如此之多,我们认为就是由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不够所致。

数学课程标准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总体要求和规范,课程标准意识是数学教师教学理论素养与专业敏锐性的综合体,其实质是一种专业意识。如果数学教师不具备这种专业意识,那么教学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学科基础。数学教师不仅要认识到课程标准内关于数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与深层含义,也要理解各种教育类知识是如何穿插和编排在课程标准中的,通过整合其顺序,内化为自己的敏锐的专业结构知识,进而更好的认知和理解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杨晓.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内涵、生成与评价[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6).

[3]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

作者简介:

体育教师教学艺术的价值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艺术,价值,教学实践

体育教学艺术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创造性使用有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 将知识与情感完美融入课堂组织教学, 使得教学双方在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它以如何灵活处理和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为研究对象。

体育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能将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是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成熟的标致。体育教学科学与体育教学艺术犹如体育教学实践的两只脚。在教学中, 严格的科学论证是基础, 艺术化的生动启迪是手段, 两者同等重要, 缺一不可。对于体育教学艺术价值的认知是推动其自身发展与教学实践进步的动力, 可以说没有科学, 教学艺术就如无根之萍;没有艺术, 体育教学就如一潭死水。体育教学艺术的价值是多方面、显著、长效的。在此分析它对教学实践的价值,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体育教学艺术最根本的价值就是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课程设置中, 体育课是唯一一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必须开展的课程, 采用循环深入的教学机制, 即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深度与要求逐渐增加。在这一过程中, 如不重视体育教学艺术的运用, 就会出现体育课等同于训练课的现象, 从而打击学生学习兴趣, 突显出体育的枯苦性, 无法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习惯。而如果教师通过将语言艺术、幽默艺术、机智的反应等体育教学艺术充分的发挥, 完美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使能使学生在德、智、体全面提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 体育精神与心理健康。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 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健康向上”的精神。体育科学的运用, 能提高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教学艺术的运用, 能发展人的精神品格与心理素质, 起到促进学生发展自身, 表现自我, 挑战极限的作用, 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我国的足球运动水平不高, 集体性运动项目没有优势, 就不仅是技术与体格的问题, 而是少了西方人那种“野性”的张扬和冒险精神和日本人的团结精神和纪律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 提倡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养是必要而紧迫的。

2. 美育功能。

现代体育是健、力、美的高度统一, 体育课具有灵活的活动过程, 优美开放的教学环境, 丰富的肢体动作交流等优势, 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多的实施美育的机会与可能。所以体育教学艺术的直接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而且可以以美育为教学手段, 将艺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因为欣赏、追求、享受美的愉悦而学知识, 使得教学双方在愉悦的氛围中, 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如:利用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性,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与认知能力;让学生看到前人创造的体育成果, 激发其旺盛的审美创造意识。

二、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体育教学艺术的另一直接价值。教学风格是由教师的语言、仪态、动作等构成, 通过教学活动展示出来的与众不同而又成熟稳定的教学艺术风貌。它形成的条件是个性心理品质的提高与知识经验的积累, 对教学艺术不懈追求与探索则是其形成的必经之路, 两者相互促进。教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般会经历盲目地模仿教学、科学性地选择教学、科学性教学基础上自主创新地艺术性教学这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钻研备课、导入、组织教学、语言等方面的教学艺术, 更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深入系统的学习。这样就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使其在教学中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感觉到自己平凡的工作充满了意义, 构建出愉悦的教学双边活动。

三、教学质量的优化

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 体育教学艺术的运用是优化教学结果,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质量的优化是在同等条件下, 教学任务完成得最好, 而教学精力和时间消耗合理的过程。这正是体育教学艺术对教学实践作用的综合体现。

首先, 合理运用体育教学艺术后, 学生思想品质得到更好的培养, 美育成为教学目的之一, 艺术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这使学生自觉地在愉悦中掌握知识、技能, 教学任务被愉快地完成, 实现“想学、多学、会学”的目标。其次,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使体育活动本身变得有序而有趣, 教学过程愉快而紧张, 充满情感交流, 学生会因为喜爱老师而喜欢这门课。第三, 教学内容选优革新。各类学校的教材, 在依据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又有相对灵活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占有很大的比重, 如各地都积极开展的太极拳、五禽戏、花毽、摔跤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艺术化的教学实践可以使教师及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 从培养人才与弘扬民族传统项目的理念出发, 发现更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 大胆革新并付诸于教学实践。

四、小结

体育教学艺术把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结合, 使体育教学过程实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和教学质量最优化。这些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较大的自由时间与空间,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主锻炼, 并最终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些都是体育教学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海后宗臣, 等.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96.

[2]周志俊, 魏名国.体育教学艺术概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280.

[3]刘楚明, 王守恒, 査啸虎.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5:109.

[4]方爱莲, 李敬辉.试论体育教学专业人才规格与培养途径——关于体育教学改革思考之一[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0, (02) .

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 篇4

关键词:教师;教学风格;教学艺术

近来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对教学风格的追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在教学风格的界定上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意见。《教育大辞典》对教学风格是这样叙述的:“它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教育辞典》对教学风格的表述与上述不相同。它认为:“教学风格通常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和建立各种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这一提法较为新颖,它摆脱了现存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和约束,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层次提出对“教学风格”的理解。如果从这一思路继续深入地进行探索,另辟蹊径,可能会对教学风格有一个新的见解或深层次的认识。

一、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学风格的形成经历了学习、模仿、探索创新和形成4个阶段:

1.学习阶段。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系统掌握教学艺术理论。也就是说,必须学习国内外优秀教育理论及实践,理解教学艺术的本质,教学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系;教学艺术的普遍规律及特殊规律;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等。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教学有质的飞跃。

2.摹仿阶段。每一种教学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即套路。而这种套路正好为教师提供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自己不致于在黑暗中摸索。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都不自觉地效仿别人的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教学经验,从中吸取有利于丰富自己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精华,使自己向更高层次飞跃。

3.创新阶段。教师经过长久的教学艺术摹仿阶段之后,便进入独立熟练地选用教学艺术形式,从而进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要不断研究各种教学艺术的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和完善,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艺术形式。

4.形成阶段。教学经过漫长的教学艺术实践活动,其独特而稳定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表现形式,都使其凸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处处体现着教师的个性智慧,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既独特又完美天然地结合起来,教学才真正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

二、教师教学风格的构建

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

1.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师工作和所教学科培养浓厚的兴趣和激情。教学工作既是门科学又是门艺术,许多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充满无限的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师以饱满真挚的情感讲课,就会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理想的效果。体现在教学的实践中,表现为教师经过认真的探索和多方的尝试,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教学方式,并将这种教学方式加以有意识地培育,使之成为教学优势。再将这种个人优势在教学中发挥出来,逐步形成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

2.必须清醒地认识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为人师表的教师应当能够清醒地认识自我,要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全面了解自己,这就是反思的过程。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地审视、分析、批评,更好地服务于整个教学。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一个不会反思自己甚至厌恶自己事业的教师,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至多只能积累一些教学技巧,成为一名教书匠,绝难形成自己良好的教学风格,成为教学艺术家。

3.要勤于钻研,学而不厌。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的职责强调教师不仅应当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并不断吸收新的成果,而且应当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尽量做到文理渗透,建立起一个完美丰满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对所教学科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教学只照搬参考材料,被动地应付教学,这怎么可能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呢?所以教师要诲人不倦,更要学而不厌。“教师是终身学习者,要想成为学者型教师,除了具备师范教育所学的内容外,教师还必须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的实践,并养成探索的思想态势和创新的思想境界”。

4.要博采众长,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能够善于从别人的成功经验中吸取养料的人,其实已经跨入了成功之门。我国各地均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教师,他们的教学风格各具特色,都有可取之处,只要我们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和借鉴,必然有所收益、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学习借鉴之初往往是模仿,模仿也可能诱发创见。借鉴别人的经验,模仿别人的风格,首先,要对成熟的教学风格有识别力和鉴赏力,认真思索其特点和长处,学习其优点。其次,学习借鉴别人的风格一定要适合自身的条件,包括个人条件和教学环境,灵活运用学到的技巧和方法。另外,要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教学风貌,它反映了一个教师独特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所以,教学上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比较稳定、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情感意志力和智力品质两方面。教师要培养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应通过自我完善的途径来培养。一般来说,理科教师应侧重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良好的推理能力和准确敏锐的判断能力,教学语言应富于论证性和说服力。文科教师则应侧重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追求精神的感染,情感的陶冶,教学语言应富于形象性,鼓动性和感染力。

三、教学风格对教学的价值

1.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及其表现。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上的表现就在于其教学带有鲜明的个性,而有些教师的教学,从内容理解到教授的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在教学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评价一个教师是否成熟,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他在教学艺术上是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独特风格,才能在教学艺术的探索上达到一个成熟的境地。教学艺术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在教学的几乎所有方面表现出来,每个教师的风格都不会与其他人雷同。

3.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任何意义上的教学艺术,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纯粹形式上的教学艺术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教学艺术风格根源于思想内容而表现于外部形式。认为教学风格仅仅是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形式方面的东西,而否认教师教学思想对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意义,是极其错误的认识。没有深刻独到的教学思想,就不会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

4.教师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而且和学生之间在个性和人格上也相互影响。青少年摹仿能力强,可塑性很大,教师的教学风格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一般说来,可以归类于缜密型的“精细”的教学风格,必然促进学生把握事物特性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促使他们的思维趋于周密,从而造就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崇尚理性的良好品格。这正是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

因此说,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追求自己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王显全.教学风格谈.石油教育,1995,Z2.

[2]刘绍勒.论教学风格的形成.中国高教研究,2001,02.

[3]李如密.教师教学风格的优势培育与弱点逆转.基础教育研究,1995,01.

[4]洪舜仁.教学风格再析.殷都学刊,1996,01.

[5]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李瑾瑜,柳德生.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7]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大出版社,2001,12.

[8]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闫凤桥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2.

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 篇5

首先, 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专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 以教育学揭示的教育规律、心理学揭示的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化学、精神医学以及行为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专业教育则以某一特定学科的专业背景、知识以及实际应用为基础, 要求教师以中立的态度客观准确的教授。

其次, 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融入当代社会、适应当代人类生活的能力。心理教育是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 其主要职能是进行生活指导、 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 为学生健康幸福和人格完善提供帮助, 为他们顺利地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专业教育则是培养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往往忽略对个人主观状态的关注。

再次, 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的方法不同。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寓教于乐, 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 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 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 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 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 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 更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 规范他们的行为。”心理教育则要求不代替当事人作价值判断, 这样做不是不要价值取向, 而是通过帮助当事人理清事实, 让其自己去做是非判断和行为决策, 心理教育经常采取宣泄、缓解心理紧张的做法, 强调为当事人保守秘密, 以保护当事人的自尊。心理教育采用的方法有:会谈与倾听、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测量、心理训练、集体咨询等。专业教育一般采用课堂教授、实验实践、讨论交流、自由探索等逻辑性极强的教学方法。

这些区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各学科专业独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们在培养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教育作用。这些也是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矛盾之所在。如果说育人方面需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干预和重建, 以帮助他们形成更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 价值干预就十分必要。而在帮助学生构建健康心理状态过程中, 作为教师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 以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想, 学会在引导中自己理清思路, 从当前的心理困境中摆脱出来, 那么, 价值中立也非常有必要。而专业教学为主的青年教授往往容易保持严肃、谨慎、中立的科学作风, 不易让人接近, 且缺乏相关的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的经验。但是怎么化解其中的矛盾呢?

在具体工作中, 其实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 共同作用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的,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们都是针对于学生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工作;他们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 多采用互动的方式, 交换两者或者多者之间的想法后, 特定人群的思想和行为随之发生转变。

在这些相同之中, 作为青年教师还要认清以下几点不同:

首先, 前两者作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不同。思想育人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始终, 并且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还不成熟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青年教师要通过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融入当代社会、适应当代人类生活的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多发生在学生自主对世界的探索的迷茫阶段, 尤其是当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基本形成, 但是在生活过程中, 由于遇到的事物与所持有的价值观不符而产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动摇和迷惑。这时, 作为教师, 要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 澄清学生心中的错误观念与看法, 消除学生的有色眼镜, 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进行自我探索, 来化解自己价值观与现实的抵触。如果能借助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 则效果会更好。

其次, 思想育人是作为宏观教育, 主流教育, 为学生思想的积极向上, 追求进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 在某一阶段, 可以对处于类似层次的大量学生共同开展。例如, 在生物实验课中, 在讲授实验操作的同时, 要将同学间互助友爱的教育贯穿其中, 避免发生利用实验用品进行人身伤害的悲剧。而帮助构建心理健康, 更多的是一种预防性教育, 是一种针对某些特定团体效果好于针对群体的教育。例如, 作为班级导师的青年教师, 在临近四、六级考试阶段, 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向将参加考试的同学传授备考经验、帮助舒缓考前紧张情绪;针对人际交往不足的同学, 可以单独开展谈话, 帮助分析原因, 联系专业心理咨询老师。

综上所述, 作为青年教师, 一方面要视教书育人为己任, 充分发挥自身的年龄优势、知识优势, 将思想育人贯穿于教授知识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 也要注意区分学生价值观构建与心理健康构建两者的区别:价值观的构建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始终, 尤其在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尤为有效, 是一种可以针对大众的主流教育;心理健康构建随着学生发展的阶段不同, 群体不同而多有变化, 他更适合于某一特定的团体。只要牢牢把握住这两点, 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矛盾,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迎刃而解。

摘要: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 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 教授学生精准全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 在平时的接触中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 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 有着与学生相仿的年纪、相近的求学经历甚至相同的文娱爱好。因此, 很多高校都安排青年教师作为大学生的班级导师、本科生导师, 邀请青年教师为在校本科生讲授团课、作专题讲座, 希望借助高校青年教师“双重身份”的优势, 作为高校辅导员的有效补充。然而,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 青年教师也难免会遇到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矛盾。本文试图从两者的本质、目标、发展阶段、适用范围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试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化解矛盾的办法。

关键词:教学,教育,价值干预,价值中立

参考文献

[1]尤玉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视域中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11.

[2]王忠.困境与出路: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5.

[3]江文.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建设问题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1.

[4]周晓虹.再论“价值中立”及其应用限度[J].学术月刊, 2005, 8.

[5]薛晓阳.价值中立与教育研究的学术立场[J].教育科学, 2003, 4.

[6]孔维民.王波对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问题的反思[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

[7]孙杰.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价值干预问题[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篇6

一、数学文化的育人作用

1. 打开科学之门的关键

研究科学历史可以发现, 一些具有跨时代的科学家理论的形成都是借用数学的力量。一种科学只有在运用数学成功时才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实际上, 数学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多, 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其影响到人类智力活动的几乎所有领域, 数学以它独有的简洁性、逻辑性、抽象性、精确性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2. 一种思想方法

数学的实质是一种研究“量”的科学, 其研究客观对象是量的变化和关系, 并且在量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有关量的演算方法和推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着它作为一般方法论的特点与性质, 是物质世界质和量的统一。

3. 在小学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整个阶段, 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 数学精神、意识、思想方法等观念性的知识培养, 都会直接影响他们个性的整体、系统地发展。但是一直以来, 我们数学教学的实践都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具体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 只是一味地强调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 (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 , 而这些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目的就是为考试, 对于数学中所拥有的数学精神、观念等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数学文化教育中知识和方法是与数学精神相伴的。数学文化教育就要放弃将数学当成是纯粹的科学工作, 而是应该以理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进行学习。数学文化将育人教育放在第一位,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及正确的科学态度。所以, 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数学文化教育。

二、小学数学在传达数学文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狭窄

小学义务教育仍处在应试教育的阶段, 教师教课和学生学习都只是围绕考试这一个目的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一般是围绕着考试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 很多时间都是在为了考试而准备, 学生要对同一个数学公式或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都是靠死记硬背, 忽视了数学文化的意义。

2. 教学内容过于单调

由于考试的要求, 很多的教师和家长都要求孩子学习和考试有关的内容, 练习和考试相关的练习, 而数学的文化要求大大超过了考试的范围。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它不单单是一些运算的规则或是变换的形式, 其实质的内容是可以让一个人受用终生的。

3. 数学历史知识的不足

数学历史的意思是可以揭示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数学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所生产的, 带有思考性质的文化。目前, 小学数学课程不重视探索数学发展的历史内容, 将知识与现实所存在的背景分享。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

1. 通过故事教学, 形成课堂气氛

数学故事包含的内容非常多, 其中包括数学家故事、生活小故事、数学历史资料, 等等。数学故事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利用这些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并培养他们探究数学的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来指导学生制作一些数学史的趣味专题等。

例如:在学习大于号和小于号的时候, 讲解“<、>、=”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 数学王国十分混乱, 0~9这十兄弟到处称霸, 而且都说自己的本领大。数学国王对这样的情况很生气, 于是就让<、>、=三个大臣把王国的次序建立, 但0~9这十个兄弟都对此非常不屑, 他们对这三个符号大臣非常不礼貌。于是等号就说:“国王让我们治理好国家, 我是等号, 这两位是小于号和大于号, 它们的开口面对哪位, 哪位就大, 而尖角面对的这位则较小。”十兄弟一听是国王派来的就都服从了命令。于是, 数学王国有了严格的次序。

通过这一则数学故事, 学生不但可以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同时也明白了这两个符号的意义。整个教学过程生动, 且非常吸引人。

2. 通过游戏, 活跃气氛

小学生都具有爱玩的天性, 如果可以利用好孩子的这一特性, 引导至教学过程中就会增加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对生动的表现形式都比较喜欢, 对于具体的形象教学内容较容易接受。所以, 通过游戏教学可以直观地将数学知识、概念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展现, 让学生通过游戏得到乐趣, 这样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学习“测量”时, 可以先做如下的游戏:如图1, 让学生用感觉猜测图1横线与竖线的长度, 并对图2的两个图中的线段也让学生去猜测它们的长度。

学生大都会认为图1中竖线长, 但实际上两条线是一样长的, 同理对于图2的两条也是如此, 但用尺子一量就知道实际上都一样长。通过这一游戏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愿意动手去操作。

四、结束语

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 篇7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进实施中.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1],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原有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必须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把“数学史引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做法虽已成为共识,然而这种做法的价值却远未被充分地认识到和被挖掘出来,本文从4个方面来探讨数学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期望让这种做法成为自觉的行动,从而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教学引入数学史的优势,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 数学史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确实是比较抽象、枯燥和乏味的,所以如何把数学课上得引人入胜、生动活泼就成为数学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因为教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教师虽然不是数学家,但却可以培养出数学家,许多数学家走上数学研究道路都与某一阶段遇到一位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师有密切关系,有些教师甚至成为发现“千里马”的“伯乐”.

也许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能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那么学生就会感兴趣,而且能相对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必有其前因后果,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透彻地了解所教那部分数学知识的内容是什么,而且也要从宏观上来认识这些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从而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教其然,而且也能教其所以然,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因此,把与所教内容有关的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就成为可供选择的教学方式了.

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数学史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二是历史上的一些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三是可介绍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例如,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如果能不失时机地、适当向学生渗透一些有关的典故、背景或名人趣事,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面会得到不同层次扩展,因此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取得是如此曲折动人,学生也会对知识点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如果仅仅给出推导证明,学生也能够掌握.但是,如果教师给出中国古代的证明,那么就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如公元3世纪,中国赵爽和刘徽分别对勾股定理所作的证明,他们运用的都是出入相补原理.

赵爽的证明见于他的《周髀算经》注:“按弦图,又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加差实,亦成弦实.”如图1,4个相同的红色直角三角形与一黄色小正方形拼成两个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勾和股为边的正方形,移动其中两个红色直角三角形Ⅰ和Ⅱ,图形另拼成一个以直角三角形的弦为边长的正方形.美国数学家和数学史家库利奇(J.L.Coolidge,1873-1954)认为,赵爽的上述证明或许是所有证法中最简易的.

刘徽的证明见于他的《九章算术》注:“勾自乘为朱方,股自乘为青方,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因就其余不动也.合成弦方之幂.”刘徽原图已失传,但清代数学家李锐(1769-1817)对其作了复原,如图2.

经过上面对中国古代证明方法的介绍,课堂教学气氛可能就会活跃起来.如果教师还指出,从古至今,“勾股定理”的证法已经超过300多种,甚至还曾经有一位美国总统醉心于这个定理的证明,学生们很可能会产生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努力从各方面去思考证明思路.

2 数学史可以展现人格魄力,帮助学生树立高尚人格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的历史像一条大河几乎贯穿了人类的整个文明史,它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数学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千百年来无数数学先驱前仆后继、辛勤耕耘的结果.数学先贤们的严谨治学态度值得效仿,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景仰,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许多数学家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学习.

蒙蒂克拉在他的《数学史》中讲述了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212)的故事: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被罗马人攻陷.当时,阿基米德仍在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个几何问题,丝毫不知死神的临近.当一个罗马士兵走近他时,阿基米德让他走开,不要踩坏了他的图形,而罗马小卒却残忍地用刺刀杀害了他.他对数学的执著研究和入迷精神值得景仰.

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18世纪数学界的灵魂人物欧拉(L.Euler,1707-1783)在年近花甲时双目突然失明,不久除了其本人和一些手稿幸免于难外,他的住所和财产全都在一场大火后荡然无存,正所谓祸不单行.尽管遭受一系列的不幸和沉重打击,欧拉仍然屹立没有倒下,他的科学活动丝毫没有减少.欧拉在完全失明前,还能朦胧地看到一些东西,他却抓紧这最后的时刻,在一块大黑板上写下他发现的公式,然后口述其内容,由他的学生做笔录.在失明后的17年里,欧拉还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留下400多篇论文.由于欧拉身残志坚、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及无与伦比的数学贡献,后人把他誉为“数学英雄”.

再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在18岁那年不幸罹患伤寒,卧床达半年之久,后来病虽痊愈,但左腿却残疾了.左腿残疾后,走路时左腿要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华罗庚幽默地戏称这是“圆与切线的运动”.他的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在数学史上,中外数学家身上所呈现出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体现的是一种极负责的人文精神——不懈地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这些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学习、为数学拼搏的豪情,而且受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精神的熏陶,从而树立起为祖国的发展和富强做贡献的爱国之志和献身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3 数学史可以展示问题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课程中所要求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由于数学的抽象性特点,其概念、方法和思想大都以抽象的形式出现,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接受并能掌握乃至应用这些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始终是数学教学中需要关注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多种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这方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而数学史在此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数学史上的一些例子可以古为今用,可以被开发出来作为阐释某些深奥数学概念和思想的教学载体.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

数学课程的教材一般都是经过“包装”的,是按逻辑顺序,从定理出发组织内容,精心撰写的.那些数学真理,数学定理又是怎样被发现的?这些相关的内容往往很少涉及,而对于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人来说,这一点恰恰至关重要.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证明了几百个命题,但并没有说明它们是怎样被发现的.笛卡儿有两本很重要的书:《方法论》和《指导思维的法则》,他在书中就抱怨古希腊人只告诉你事情是什么,怎么证明,却没有告诉你事情是怎样发现的.于是笛卡儿企图找到一种发现真理的一般方法,让普通人也发现真理.笛卡儿把他的方法叫“普遍数学”,解析几何正是他将这种“普遍数学”实施于几何学时创造出来的工具.笛卡儿在批判古代希腊演绎思维模式的过程中,强调了数学真理的发现,致力于寻找发现数学真理的思维法则.解析几何的创立,本身就是创造性数学研究的范例.笛卡儿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计划,即:任何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求解.他主张“采取几何学和代数学中一切最好的东西,互相取长补短”.这种对传统与权威的怀疑,大胆探索的创新的精神,也许正是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思考的.

在讲微积分时,很多学生对微积分的概念及数学思想方法不甚理解,这时可借助数学史讲述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发现微积分的过程:大约从1672年开始,莱布尼兹将他对数列研究的结果与微积分运算联系起来,借助于笛卡儿的解析几何,莱布尼兹把曲线的纵坐标用数值表示出来,并想象一个由无穷多个纵坐标y组成的序列,以及对应的x值的序列,而x则被看做是确定纵坐标序列的次序,同时考虑任意两相继的y值之差的序列.莱布尼兹后来在致洛必达的一封信中总结说:“求切线不过是求差,求积分不过是求和.”莱布尼兹还特别对他创造的微分符号dx作了一段说明:“我选用dx和类似的符号而不用特殊字母,是因为dxx的某种变化,……还可表示x与另一变量之间的超越关系.”这种对符号的精心选择,是莱布尼兹微积分的又一特点,他引进的符号d和∫体现了微分与积分的“差”与“和”的实质.这种对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过程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微积分的概念及思想方法,加深对微积分知识的掌握.

4 数学史可以暴露数学思维过程,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现行的数学教材一般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其语言十分精练简洁,其内容一般按定义、定理、证明、推论、例题的顺序编排,缺乏自然思维过程的展示,对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关数学知识产生创造过程的关注也偏少.虽利于学生直接接受知识,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就是先有定义,接着总结出性质、定理,然后用来解决问题的机械单调程序,缺乏灵活性.这样在数学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教育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需要将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系统化的知识却无法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大都是经过问题、猜想、论证、检验、完善,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的曲折过程.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灵活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在教学中引入有关数学史的内容非常有利于缓解这对矛盾,通过介绍一些有关的数学历史,让学生在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具体思维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数学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可以通过介绍历史上对一些定理公式的典型性处理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球体积公式的推导,以往的高中课本采用的是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B.Cavalieri,1598-1647)的方法,而在历史上我们还有祖暅的截面法、阿基米德的力学方法和旋转体逼近法、开普勒的棱锥求和法、日本数学家的“切片”法等.又如二、三次幂和公式,传统的教学只关心它的数学归纳法证明,但历史上有种种精彩的推导法——11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克西(Al-Karkhi,953-1029)和阿尔·海森(Al-Haitham,965-1040)的几何代数法、帕斯卡(B.Pascal,1623-1662)方法、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4-1705)方法、李善兰(1811-1882)方法、关孝和(Kowa Seki,1642-1708)方法,以及现代的几何构造性证明,而二次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则更多.这样适当将其中若干种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这些课本上给出的公式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且让学生学会不同的推导方法,既拓宽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灵活多样的数学思维方式,还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5 结束语

从以上4个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数学史中,蕴涵着曲折的道路、闪光的思想、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这些都可以从数学史中挖掘出来而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其教学价值的认定,可以将有关数学史的知识融入相关内容的数学教学中,以发挥数学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价值,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研究、应用数学知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的魅力,由对数学的“怕”逐渐转化成对数学“爱”,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楚廷.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 篇8

数学这门学科有其特殊之处,不像语文那般在文字中变换无穷,也不像英语重视单词语法,它强调数字与图形的结合. 在小学阶段,学生思想刚刚启蒙,容易接受形象化事物,逻辑思维较弱,课堂上若用单纯的文字描述,或太过抽象的数字语言,学生很难理解,以至于教学水平并不理想.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此介绍一种“数学图式”法.

1. “数学图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1.1 图式教学法

所谓图式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图文示意,借助图形、符号、文字等形成一种图文式样进行教学. 此方式较为丰富,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不但能吸引学生兴趣,还能将复杂简单化、将抽象形象化, 从而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至于其所用到的原理,包括可视化、静动化、面体化,以及循序渐进、视脑反馈等原理,有助于学生一目了然,从片段认识整体.

1.2 价 值分析

首先,图示教学法符合小学生年龄段. 受年龄限制,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数学很难理解,因此感觉枯燥乏味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 且小学生贪玩多动, 对单纯的数字不能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 而图式教学法, 则是用直观的形式表达抽象内容,配以适量的趣味图形,可吸引学生兴趣,使其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课堂上,逐渐培养其抽象思维逻辑.

其次,图式教学法符合当前教育要求. 死记硬背、一言堂等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显然不适应当下教育环境.小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开始,教师不能只传授死知识,而应锻炼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除了课本知识,还要传授方法,并不断培养其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作为一种新方法,图式教学法无疑很符合这些要求. 如用现实中的花草树木都能表示数字, 这对开拓学生思维颇有裨益.

此外,图式教学法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当兴趣、方法、创新等因素都具备后, 教学已成功了一半. 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举一反三,并结合生活中没有用过的实例,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勤动手、勤动脑,另一方面还能将课堂和实际相联系.

2.“数 学图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2.1 将复杂简单化

许多时候数学问题要考虑多个方面, 对小学生而言,很容易混乱,常常找不到头绪,无从下手. 此时不妨借助图式教学法,将题目中的条件逐一用图形表示出来,然后整体观察加以分析.

例1: 在一个大竹笼子里关有鸡和兔两种动物 ,总数若干 ,笼子上部共露出来36只脑袋, 下部露出腿50对. 请问,笼子中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

很多同学 遇到此题 都觉得很难, 不能很快理清题目中的条件,也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 如果采用一般的设未知数求解的方法,当然能求出结果,但并不是每一名同学都能保证不出错.比如有些同学会把鸡和兔的腿都看作两只计算,但其实兔子有4只腿. 如果用图示法,则所有条件都能一目了然,而且只需要一个未知数即可. 如图所示:只需设出兔的数量为X,则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便可又快有准地计算出X的值为14,那么鸡的数量就是22.

2.2 将 模糊清晰化

数学中有很多题目都很模糊,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学生如果不注意, 则很有可能会掉入陷阱. 此时若采用图式教学法,则能拨云见雾,将题目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清晰地呈现出来. 不过须注意的是,用图形表示时,也要加倍小心,万万不能表示错误,如果图形与原题目不相符,则后面的所有工作就都错了.

例2:一桶汽油共重8 kg,第一次使用就用了一半,此时称重,剩下的油和桶共重4.5 kg, 那么桶内最初的油的重量是多少? 解这道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但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 图示法较为适宜,只需简单地画图表示,就能将题目剖析透彻,进而迅速计算出结果. 如右图所示,油和桶共重8 kg,设油的重量为x,则桶的重量为8 - x,用一半后,则表示为x/2, 与油桶的重量和为4.5 kg,很快就能计算出汽油共有7 kg,桶重量为1 kg.

2.3 将 单一丰富化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在他们进行数学认知的时候,就很有必要通过相应的材料,把问题具体化、丰富化,以便突出问题的本质,再让学生们对问题的本质进行了解和把握,从而有效避免学生们学习知识只懂而不会的问题. 而对于学习材料的丰富,把图文进行结合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3. 结 束语

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 篇9

1. 数学图示的含义和特点

1.1 数学图示的含义

数学图示主要分为阐述概念的图示和表述原理的图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图示体系”,具备三个基本元素,即全局性、规律转换性以及自身的调配性。图示的产生及发展是认知进步的体现。因此,图示被认为是大脑中用来表示知识的基本元素。

1.2 图示的特征

图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较强的知识性。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图示所表征的知识可以是概念,通过图示的表征,有利于对知识的应用。其次,图示具有抽象性。图示将知识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在人脑中的反映。再次,具有结构性的特点。展现在图示中的知识存在一定的联系,具有网络结构,相互包含。最后,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将不同的知识图形组合在一起,形成系统的图示。

2. 数学图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集中表现

具体而言,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图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示使得教材中抽象的数学语言、概念实现了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字描述实现了互补的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次,彰显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的特点。通常,图示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而且主题明确。学生根据具体的感官事物,逐步在大脑中形成理性、抽象的知识结构,既有利于智力水平的开发,也进一步增强了看图和识图的能力。最后,使教学呈现动态性的特点。在数学图示的支持下,学生的审美情感加强,更容易获取美的感受。

3. 数学图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3.1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而对于十分抽象的知识,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相对薄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复强调,重复记忆,甚至强行记忆。但是,这部分知识在小学生的记忆中仍需要时间进行消化。如果此时将抽象的、概念性的知识以一种直观的图示的方式表现出来,既能增强它们的兴趣,又能很容易被小学生接受,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图示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很容易理清图中数量的关系,拓展思维。

3.2 顺应现行教学方式的发展潮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死板,也就是强行记忆的模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被动式的思维定式,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知识。这种方式存在的时间比较长,影响深远,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消除。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教材的改进,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相应数量的小花、小树或者小动物,有时候也可以将实物表现在课堂上,那么课堂就会显得有趣,生动,形象,教学气氛被带动起来,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和探讨,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被激发,突破课本的束缚。另外,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被提升。

3.3 有助于提升教学生产力。小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差,在问题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在图示教学的运用下,课堂气氛被带动起来之后,学生就会更加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要打破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开阔学生视野,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提升其高度,这对于教学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

4.数学图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状况

4.1 使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彰显内涵性。在小学阶段,数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数字的计算,如果将1+1=2以直观的方式进行传授,教学显得很枯燥。但是,如果将其与形象的事物相联系,也就是运用图示教学,学生的热情就会被激发。例如,如果将10个桃子平均分给5个学生,那么小学生就会在想一个人可以分到几个才会公平。这样,教学会变得更加生动,教学内容也变得内涵十足。

4.2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抽象性比较严重,很多内容都是以文字或者数字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小学生接受起来也相对比较难。但是,如果通过图形、事物等教学器材表现出来,枯燥的文字和数字就会以形象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以更为直观、直接的样子展现出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变抽象为生动。

4.3 实现课堂知识的丰富化。通常情况下,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说,主要是教材和练习题。如果借助其他辅助器材,就会丰富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深化理解,解决教学中的难题。同时,能够实现思维的发散,使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不拘泥于形式,多角度获取知识,在活跃教学气氛的同时,达到教学品质的提高。

4.4 使数学教学内容以更加清晰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概念不清或者模糊。如果采用数学图示,变抽象为形象,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同时也易于知识的吸收。

结束语:

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 篇10

人们常常把数学比喻成一幢大厦,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了解数学史就不可能全面了解数学科学.而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数学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数学发展中的主要事件、主要内容及主要人物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数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了解数学家的简历及其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与数学方法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得到启迪,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将从数学史知识的素养价值、激励价值和教学价值做出总结分析,希望能促进我们重视数学史,运用数学史.

一、学习数学史知识能够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数学科学知识都是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而课程应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一切“经验”的总和.“经验”既是前人的,也是自己的;既包括结果,也包括过程.学生学习一些数学史知识,在历史背景中学习数学科学知识,更好地体会数学概念和数学理论,并从数学史中了解数学家的工作方法与思维方式,感受数学家们刻苦研究、勇于创新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从中学习,得到自己的感悟,更好地开阔视野、启发思维以及学习数学知识.

第一,它最直观的价值,就是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并能思考多种解题方法并合理评价各种方法;第二,数学史能使教学内容容易被学生接受,便于教学进程的推进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三,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都是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而这个规律遵循着历史发展的顺序,学习数学史,有助于学生认识和建立丰富多样的数学联系,从前人的角度来一步一步探索新的领域,可以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及分支,更容易地理解不同层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第四,我们知道数学与社会的作用是互动的,不同文化的规范和实践影响了数学,社会实践是数学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数学也影响了人们思考问题和改革社会的方式.

总而言之,数学史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上有它独特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培养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和勤奋、自强的工作态度,逐步形成理智、自律的人格特征和宽容、谦恭的人文精神.

二、学习数学史知识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许多数学家走上数学研究道路都与兴趣以及启蒙老师有着密切关系.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适时适当地给学生穿插讲解一些数学史的知识,比如有关的典故、背景或名人轶事,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一方面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调节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紧张心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开阔视野,对知识点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能在数学课堂上合理灵活地运用数学史知识,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因此,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解题和应用,还要懂得古为今用,灵活地把数学史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应用于课堂教学.

除了以上介绍的例子,中学数学的内容都有与其相关的一些数学史料,例如,回归直线方程与高斯的“最小二乘法”;数列与斐波那契数学;三角学与天文学的关系;赌徒梅累与概率论的产生等等,如果教师能把数学史与课堂教学巧妙地结合,那就能给数学的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既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对数学发展历程的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为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而不懈努力的斗志.

三、学习中国数学史知识能够激发学生为祖国现代数学的振兴而读书的学习热情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涌现了刘徽、祖冲之、赵爽、秦九韶、杨辉等一批数学名家,创造了许许多多灿烂辉煌的数学成就.较为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和《算经十书》;数学历史名题“鸡兔同笼”问题和“百钱买百鸡”问题.各种考古实例证明,在16世纪之前,除了阿拉伯某些数学著作外,代数学的发展都是由中国推动的.

古代中国在数学方面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是数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学习中国数学史,了解古代先进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富民强而勤奋学习的精神,同时,古代数学家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攀登高峰的高尚品德,也可以激励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正如“读史使人明智”,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数学的学习气氛,对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对于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都有重要意义.

摘要:数学史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从3个角度浅析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数学史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作用;数学史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数学史对学生良好品质及爱国情怀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上一篇:民营家族企业下一篇:复方三七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