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从课程意识角度谈教师的教学行为

2024-07-0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从课程意识角度谈教师的教学行为(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从课程意识角度谈教师的教学行为 篇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从课程意识角度谈教师的教学行为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从课程意识角度谈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节课下来,我们看到教师不仅从数学知识本身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猜测能力、推理能力等,我们还看到教师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充分把握课堂教学中随处可见的资源,不失时机地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会引导全体同学进行思辨——思辨能力

当学生语言表达不规范时,教师会逐字逐句地纠正——语言表达能力

当学生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教师教他要学会感谢——与人交往能力

当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无论是成功还是遇到障碍,教师都会加以评价和引导——合作能力

学生的每次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要学会倾听;当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时,教师鼓励他们进行真诚的评价——学会欣赏与吸纳

课堂中学生不明确的认识、学生的质疑、意见分歧、偶发事件等都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成为难得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教师自身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发展——这是教师课程意识的一个核心内容。

现在,我们的课改已处于进一步深化的阶段,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要着力落实在每一节课中,贯穿在每一个细微的教育事件中。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透过今天这节课,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一直以来,学校都把加强集体备课作为校本研修的一项,同样的教材,学年组教师一起备课、研讨、共同设计,甚至带着相同的教案走进课堂,但是为什么经过一个阶段之后,我们却发现班与班的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却有高有低,存在差异呢?我想,这就和教师对课堂资源的把握和利用是有直接关系的。有的老师虽然也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可能没有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利资源,白白浪费了对学生培养的时机,长此以往,导致了这种明显的差异。

这种现象为我们今后学校的校本研修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挖掘教师的内涵,提高教师的把握有利资源的教育智慧?首先是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自身学习、钻研来增强这种意识,其次是通过校本研修来提升这种能力。我们可以“以问题为抓手,以课例为载体,以交流为平台”,使教师从培养学会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关注自己的教学细节,使我们课堂教学充分展现其育人的功效,这也是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从课程意识角度谈教师的教学行为 篇2

关键词:过程装备制造,工程意识,专业课教学

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是工程技术人员自觉地从工程角度出发从事工程活动的主观能动性。[1,2,3]对于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应是基础知识扎实、技术水平过硬,而且工程意识强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

“过程装备制造工艺与检测”[4]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过程设备制造的主要工序工艺要求和焊接基础理论及设备焊接技术,制造质量检测的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及方法。该课程专业性强,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如何讲活这门课,让学生不感到枯燥,对任课教师是很大的挑战。笔者通过教学经验总结,把握课程工程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重视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谈谈课程教学的感受。

1.从思想上重视工程意识的培养

“过程装备制造工艺与检测”的研究对象是面向石油、化工、食品等机械工程领域内的过程装备的制造工艺和检测方法,包括承压设备的加工和检测两个方面,其指导思想是保证承压设备加工质量和运行安全性。针对课程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紧抓这条主线,始终围绕该指导思想,突出“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尽可能使学生内心真正理解和体会到课程指导思想的精髓。明确了该指导思想,以避免学生思考问题过于理想化而脱离工程实际。

2.凸显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过程装备制造工艺与检测”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制造工艺和检测过程都紧紧围绕国家法律法规开展。对于机械类专业的本科生学习,虽然“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实践教学学识有限,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很难深入和到位,而且课堂学习往往以理论学习为主,这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一。要想把这门课程讲好,使学生学好,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面向工程实际,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其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能较快融入到工作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将课本理论纳入相应的工程应用背景中

课程中偏重于应用的理论知识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比如钢制压力容器的焊接和成型加工等相关知识。过程设备制造的主要工序工艺要求和焊接基础理论及设备焊接技术,制造质量检测的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及方法,在先修专业基础课及金工实习等实践课中,学生对钢制压力容器和焊接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钢制压力容器成型加工中的焊接技术认识仍不足,因此在讲解时通过借助实例及观摩相关视频,使得学生对压力容器制造的主要工序工艺要求中焊接技术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以强化工程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效果。

(2)将制造工艺和检测技术与国家规范要求相结合

课程知识主体是关于承压设备的加工制造和检测,由于承压设备属特种设备,因此这部分知识与国家相关法规密切相关,不但加工制造过程需满足国家对压力容器制造的规程、标准的要求,设备运行过程中也需要满足规范要求。因此将这部分知识讲解的过程与国家规范要求相结合,了解国内外压力容器制造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以及国家对压力容器制造的规程、标准的要求,能深化学生专业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工程意识。

(3)增加实验环节

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过程装备用材料、制造和运行中的常见缺陷,以及制造和运行中的无损检测、定期检测的方法和要求。过程设备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设备制造和运行中的无损检测技术,是操作性非常强的部分,是课程的难点之一,讲解理论知识易枯燥,这部分知识结合实验环节可使学生深化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强化工程意识。无损检测的主流技术: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等,这些检测方法知识通过实验环节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总之,为了让本专业的毕业生掌握食品、化工单元设备和成套装备的加工方法与检测技术,具备对过程装备进行制造加工和检测的初步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体系,包括完善各教学课程的大纲、教材、操作指导书、培训计划、操作多媒体课件等。

参考文献

[1]林雅清, 李英.工业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形成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4) :35-36.

[2]左延红, 张克仁.工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J].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 (2) :14-17.

[3]贾致荣, 曲国庆, 李雅琴.工科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及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 (5) :13-1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从课程意识角度谈教师的教学行为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管理;探究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反思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从传统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核心要素,是学校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不少学校为了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纷纷要求教师写教后反思、教学随笔、教学总结等等。随着教学反思文章的大量出现,教学反思浅层化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教师中对“反思”敷衍了事的多,思考提炼的少;停留在发现问题的多,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的少;情真意切描述的多,自觉改变教学行为的少。可以说,教学反思并没有扎根于广大教师的内心,没有成为教师们改进教学的内在需求。教学管理者要对“教学反思”进行反思: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何在?我们又应如何通过管理来引领、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化?

宽松环境下“乐”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自身教学观念的辨别、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是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推敲、批判与改进的过程,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教学反思可以有多种形式,也可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进行:可以是下班回家途中对当日教学过程的梳理;也可以是茶余饭后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省:可以在月光下倚着窗口对未来教学的遐思;还可以是个人在校园小径漫步时对教学问题的整理;可以是对一略而过的教学灵感的记录;也可以是在上完课后对本堂课教学设计方案的评述……

因此,教学反思不宜下指标、定任务,教学管理关键要树立教师是教学反思的主体的意识,要创设轻松自由的氛围激励教师们反思。一方面,学校教学管理者可以与教师们一起学习有关教学反思的案例。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反思对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者们可以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反思。比如,博客(Blog)可以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反思环境,在博客中教师们没有行政的压力,没有观念的羁绊,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可以自由地对别人的贴子发表评论,就教学中的某些热点或困惑问题,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理论指导下“理”思

除了给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反思环境外,教师个人的经验、教育理论素养及反思的方法与途径也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化有重要影响。

有些教师平时勤于备课、改作业、辅导学生,教学成绩也不错,但经调查发现'由于教师们阅读面狭窄,教育基础理论素养较低,教育思想相对浅薄,他们的课后反思、学期总结、教学随笔等“缺乏理论指导,大都是教学经验总结”,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作深入剖析。肤浅的反思不能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成长的途径。

“思之不慎,行而失当”。有些教师在对教学问题冥思苦想进行归因时缺乏理性思考,凭主观妄加推断。比如,学校经过问卷调查发现一位年轻的教师任教班级的学生对语文相对不感兴趣,教学管理人员要求他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这位教师经过反思,原因找到了:“都是学生惹的祸,是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妨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如果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反思”,充其量只是一种非理性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把一个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简单化,如果不加批判地接受来自教师反思的知识和行动,那么在此情况下,更多的反思会使有害于学生的实践行为得到强化甚至合法化,”会使教育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如何促进教师把握教育前沿,利用一定的教育原理去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学校教学管理者应引导教师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的名家名著,诸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促使教师在理论解读中审视、反省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实现教育理论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的重组,逐步学会用一定的理论视角来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条件,比如通过丰富学校图书阅览室中有关当代教育基本原理方面的书刊、送教师到高校培训等方式,促使教师把握当代教育的热点、争论点,促进教师从整体、宏观上来观察和思考教学问题。

课题研究牵引下“深”思

如何弥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把反思真正建立在个人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重要桥梁之一是进行课题研究。教学反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顾,它是对教学问题的反省与探究,具有研究的性质,但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后记、教学随笔、教学总结等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是零碎的、肤浅的,况且很多教学中真正的问题不是单纯靠一次“反思”就可以发现的,而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经过查阅文献资料才能有所悟:对于发现的许多问题也不是靠写一两篇反思文章就可以解决的,而要经过科学设计与反复的论证,并在教育实践中边研究边反思,才有可能解决。

因此,将动态的教学反思贯穿到课题研究之中,反思的深化才有坚实的土壤。首先,我们应清楚发现教学问题是学校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教学反思的起点,教学管理人员应急教师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要常常召开教师座谈会,了解教师对教学的困惑和对教育的需求;还要定期在学生中调查了解学生的意见,寻找教育的问题与缺憾。同时还应引领教师把问题转化为课题,通过课题来解决问题。其次,教学管理人员应加强课题的领导与管理,使课题研究规范有序,促进教师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牵引教师对问题深入探讨,提高反思的层次与水平。

教学实践中“再”思

认真反思我们教学反思的现状,我们就会不无遗憾地发现许多教师教学反思写得头头是道,对自己在教学上的缺憾懊悔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但第二天回到课堂又依然故我。比如,有教师在反思:为什么课堂上许多学生无精打采,不喜欢自己的课?在认真思考分析后认为是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且深有感触地表达要多倾听学生意见,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上课时又我行我素灌输说教,事事包办。诸如此类的反思只是局限于“课后记”、“教学随笔”之中,在感慨万千中“开花”,在字里行间“结果”,却并没有达到改善教学行为的目的,反思成了文字游戏,成了教育的“空中楼阁”。

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对所发现的教学问题及其原因作深入探究与分析,结合实际的教学情景,对自身的教学观念重新阐述;另一方面,要把反思的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再思”,即教学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有实践的教学反思才有意义。

教学管理者不要单纯做教学反思笔记的检查者,而要深入到课堂,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行为变革形影相随,并把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与否当作教学反思深入与否的衡量标准,使教学反思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

结束语

教学管理要创设适宜教学反思的环境,这是教学反思深化的前提;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这是教学反思深化的基础;要培养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这是教学反思深化的保障;要引导教师把反思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教学反思深化的标志。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管理者的激发、引领,教师才能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中实现自身教育生命的一次次超越。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从课程意识角度谈教师的教学行为 篇4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反思活动应当从哪里入手?这无疑是决定反思活动成效的重要问题。在此,笔者希望借助下面的案例来谈谈反思活动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切入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而许多时候,这些问题又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暴露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且还要深刻分析影响师生课堂行为的内在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那么,随着反思活动的不断进行,自身的专业素养就会不断得以提升,同时自我反思能力也将不断得以提高,良好的反思习惯也将逐步养成。

下面是在教学《白天与黑夜》一课时的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出示了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在接下来进行班级交流活动时,有学生回答说:“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在西方落下。”

片段二:在探究新知环节,授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猜测白天与黑夜的形成的原因,结果同学们在自转还是公转的问题上各执一词,议论纷纷。

为此,授课教师让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太阳和地球,来模拟演示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时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作为“地球”的学生要按照自西向东的公转与自转方向“运动”,而没有对运动方向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当然,通过模拟演示活动同学们一致认为是地球自转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地球上白天与黑夜现象的交替出现。就是说,演示活动在达到了短期目标的同时,也为以后学生错误的出现埋下了引线。

片段三:在探究新知环节,授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时,仍然没有对地球的运动方向作出必要的解释说明,只是强调一点:手电筒要尽可能做到与地球仪处于同一高度,并做到照亮半个“地球”。也就是说,学生对于地球运动方向的操作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这无疑又使得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滑行得更远。

片段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一致认为地球上白天与黑夜交替变化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接下来,授课教师开始着手解决地球运动方向的问题,尽管通过种种努力告诉学生,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然而,当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地球仪上用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时,有许多同学都出现了错误。

学生不能按照要求在地球仪上正确地用箭头表示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这便是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回顾案例中提及的几个教学片段,那么学生在地球仪上标明方向时出现错误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对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活动安排为时过晚。或者说,在教师正式讲解这一知识点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甚至还以错误的方式保存到自己的头脑当中。

就是说,应该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地球自转这一问题的时候,或是稍微提前一段时间,比如在导入新课环节,当学生回答出太阳的东升西落之后,教师就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让他们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那么,学生在后来猜测白天与黑夜成因时的模拟演示活动,以及后来的自主探究的模拟实验过程中,自然也都能够按照“地球”正确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来进行相关的演示与操作活动。那么,最后让学生在地球仪上用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时,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学生之所以出现了错误,或者是因为他们对于地球的自转方向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或者是因为他们在先前的模拟演示或是模拟实验活动中已经进行了错误的`操作,由此而形成的错误经验对他们后续的学习活动产生了误导。

不仅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时,也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告诉他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否则,学生的演示活动就有可能出现错误,或者即使是演示的同学动作正确,但并不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且还会使其他那些观看的学生对于地球运动方向的理解产生错误。这样,也就必然增加了他们以后学习活动的困难。

这一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以下两点:

第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教师,既应当关注学科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又应当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并做到能够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及时恰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以保证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从就业角度谈日语课程教学改革 篇5

关键词:日语课程,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

一、用人单位招聘方向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 日语专业的就业方向更加明确。大多数企业不仅仅需要会说日语的人。更需要既会日语, 又会其他专长的复合型人才。下面以地域为基础, 分析企业的用人标准。

需求日语专业的地区大致为:长三角、大连、珠三角、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上网搜索这些地区企业的用人标准发现, 长三角需求的日语人才大部分是:销售、日语翻译、对日软件开发、教育机构。其中销售类需求的人员最多, 其次是日语翻译。对日软件开发和教育机构需要的日语人才相对较少。大连需要的日语人才为:对日软件开发, 销售, 办公文员, 翻译。其中十个职位中七个职位都要IT软件开发人员, 需求极多。其次是销售人员。但办公文员和翻译等其他职位需求量较少。珠三角和北京等地也一样, 日语专业就业方向不外乎这几种。大多数用人单位一般会要求应聘者具有日语能力一级证书。并且需要应聘人员掌握除日语以外的其他技能。日语在企业中只是作为一种交流沟通的手段而存在。下面试分析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以便找出日语课程设置中的一些问题。

二、日语课程设置的特点

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大致上来说, 即训练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好听、说、读、写、译语言四技能。大一大二期间打基础, 课程以基础日语为主。从大三大四开始, 学校开始加入日本历史、文化、概况、翻译、写作等课程。目的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日本, 进而更好的学好日语。但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没有考虑到现代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比如, 上文中分析的, 企业所需要的日语人才并不是会说日语, 而是要以日语为手段, 在某一方面有专长。例如对日软件开发, 一定要具有软件知识。日语销售, 要学一些经济管理的课程。而现在的高校日语课程的设置方向不明确, 只能培养出会说日语, 懂日本社会, 日本文化的学生。这就与社会所需求的日语人才有所出入。

另外, 近年来, 很多高校为了就业需求陆续设置了外贸日语、旅游日语等热门课程。课程设置一般从大三开始, 各个高校的课程量有所不同, 有些学校只设置一个学期的课程, 即32学时。有的学校设置两个学期。少数学校以外贸日语、旅游日语为方向的, 会设置三个学期。上课的形式大多数是老师讲, 学生听, 不进行实践。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也只会一些书本上的理论, 缺少实践经验。另外, 我国高校日语教师的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数的教师一毕业直接进入学校的教学岗位。缺少社会工作经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注重日语单词、语法、课文的讲授, 而忽视了社会的需求。这也使得高校日语开设的外贸日语、旅游日语等课程没有显著效果。因为教师本身不是外贸、旅游专业出身, 所以不能根本性的帮助到学生就业。

三、改革的几点建议

1. 重视日语能力考试

用人单位招聘时往往对日语能力考试有要求。不同的岗位要求的程度不一样。销售类的岗位, 要求日语能力一级或二级以上;对日软件开发要求日语能力二级以上;日语翻译要求日语一级。其他的职位要求日语的程度至少是二级。所以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可以看出, 日语能力考试是衡量日语水平的基本标准。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日语课程设置中, 没有日语考级课。虽然学生每天都积累日语基础。但是有些学生学习没有针对性, 学习方法不正确。如果能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开设一节日语能力考试培训课, 让老师专业的、系统的培训考试方法。大概会事半功倍。

2. 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高校日语的培养方向大部分是文学方向, 语言学方向。近几年翻译硕士的招生也比较热门。高校日语专业设置不外乎这三个大的方向。另外, 一些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外贸日语、旅游日语等方向。但是学习的内容不过是书本内容, 纸上谈兵, 实践效果不明显。对就业没什么帮助。所以, 高校应该增加应用实践课程。让学生走出去, 抛开书本, 真正的进入用人单位去学习知识。因此现阶段校企合作显得特别重要。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实践进入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另外, 为了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日语专业也可以协调其他专业, 让学生选修一些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类、外贸类的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增强教师的日语专业方面的素质。也要培养教师掌握其他方面的专业技能。近年来, 有一些从企业跳槽到高校工作的教师。他们备受高校青睐。因为这些教师既具有日语专业能力, 又具备其他专业技能。而且他们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 在沟通、协调、创新能力方面都优于一毕业就到高校工作的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招聘这样的复合型教师, 给高校带来活力。另一方面, 也可以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让老师们走下讲台, 进入用人单位进行实践。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宿久高.中国日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2) .

[2]修刚.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J].与学习与研究, 2008 (5) .

[3]杜俊玲.试论日语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现代妇女 (理论版) , 2013, (7) .

上一篇:国内外人力资本定价理论研究综述下一篇:普铣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