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利用率

2024-10-12

优惠利用率(精选10篇)

优惠利用率 篇1

1优惠券的内容设计

优惠券的本质还是价格折让, 使用这种促销方法的后遗症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品牌形象。因此, 厂商尤其应精心设计和制作优惠券, 通过优惠券尽可能传递出产品或品牌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从而提高优惠券的兑换率。许多发达国家对券面的大小和基本格式都有一些规定, 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但一般来说至少应包括活动主题、优惠额度、样品图案和注意事项等。尤其要注意券面各部分内容的比例关系, 要做到疏密有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其中优惠额度、样品图案应特别醒目。另外, 用纸的质地、印刷的精美也不可忽视。

2优惠券的发放方法

优惠券的发放方式会影响消费者搜寻优惠券的时间本钱, 在报纸和杂志上搜寻优惠券比通过直邮和包装上/包装内获得优惠券要花更多的时光, 成果导致优惠券的使用率也较低。最新的优惠券发放情势是通过短信发放, 用规划行为分解理论剖析了消费者对以短信情势发出的优惠券的态度和行为意图, 发明消费者的态度对短信优惠券的使用率有正面的影响, 客观规范即其他个人或集团对某一行为的评价会影响消费者对短信优惠券的使用, 而消费者感知到的对某一行动的节制力对其使用短信优惠券有正面的影响。

3发送目标的选择

为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竞争力, 大部分优惠券的目标顾客针对性都很强。面面俱到的促销恰恰是最没有效果的。每一次的促销活动都应根据时点挖掘主题, 针对节日主体或主角发放优惠券是已被实践证明最为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目前国人比较重视的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国庆节、中秋节、圣诞节的主体是家庭;而情人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七夕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的主角则是细分人群。当然, 仅限于此还很不够, 必须预先分析、了解和区分该主题下需求者、购买者、使用 (消费) 者, 并与时俱进地把握意见领袖的变化趋势, 甚至是学会在发送现场的察言观色,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4优惠产品的类别

根据消费者市场的购买对象的不同, 在组织同一种促销活动时, 能达到的效果也会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的产品, 采取不同方法, 对取得最好的促销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是日用品 (易耗品或便利品) , 对这类产品利用优惠券组织促销活动时, 一般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选择合适的券面优惠幅度和安排合适的发送途径上, 完全可以在进一步提高兑现率上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如果是选购品, 意味着消费者情愿多花一些时间、精力, 进行充分比较之后, 才做出购买决策。有些选购品从外观上易于比较, 此时, 价格就成了消费者选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也有些选购品, 消费者倾向于比较牌子的知名度和可信度, 即购买名牌。对于前者, 券面优惠幅度和兑现率呈正比关系.对于后者, 发放的形式和方法颇有讲究, 优惠的幅度也只能在5%-20%间。目的都是既要让消费者感觉到诱惑, 又不能因领券或用券而丢了面子, 同时能维护良好而坚强的企业形象。另外, 当厂商的产品是属于消费者从未接触过的新产品时, 则应将优惠券与免费试用装同时使用。

5品牌塑造的程度

要使产品品牌形象真正深入并根植于消费者的心中, 除了必需的产品特性要有保证外, 还有赖于附加值挖掘、诉求的广告策划和促销形式的创新。这里面就包括优惠券的使用。但是, 采用优惠券促销, 只能说在一定范围内对品牌形象的塑造有益, 过度过量使用都会适得其反地损害品牌形象;而且, 高使用率并不意味一定有利于品牌形象, 反之亦然。这些还取决于优惠产品的类别、优惠幅度和消费者购买后感觉。可以肯定的是, 品牌塑造的程度一定也只能提高优惠券的关注度, 从而左右优惠券有效使用率的高低。总之, 品牌塑造的程度对优惠券有效使用率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实际操作时须通盘考虑谨慎对待。

6厂商的相互配合

无论厂家或商家的营销战略是多么辉煌, 广告投人是多么庞大, 促销活动设计是多么精妙, 如果缺少对方的支持和配合, 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所以厂商之间的配合, 是影响优惠券促销效果及其有效使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厂家如果想得到商家的鼎力相助, 应该向商家提供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 如详尽的策划案、投人与产出评估、对商家的连带好处 (增加卖场客流量, 加快资金周转) 等;而商家如果想得到厂家的全力支持, 则应该区别对待, 对利润率较低的产品给出优惠券的使用限制或预先通报相关厂家会通过其他渠道给与适当经济补偿。

7结语

优惠券促销活动能达到目的怎样的效果, 关键在于公众实际参与的程度有多高。优惠券的有效使用率是衡量公众对促销活动有多大热情, 参与者到什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 努力提高优惠券的有效使用率对于提高促销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优惠券的有效使用率率的高低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首先优惠券的设计, 分发过程的管理, 其次发送目标的选择, 再就是公众品牌意识的培养, 厂商的相互配合。

摘要:各种促销方法中, 优惠券是一种经常使用的促销方法。优惠券又称折价券、优待券, 是制作商或零售商发给消费者的一种凭证。

关键词:促销,优惠卷,效益

优惠利用率 篇2

一、新增了税收优惠项目

1、免税政策。根据财税[2008]156号文件规定,纳税人销售再生水;以废旧轮胎为原料生产的胶粉;翻新轮胎;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等自产货物的,自2009年1月1日起免税;同时规定对污水处理劳务免征增值税。

2、即征即退政策。实行即征即退的主要包括:以工业废气为原料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以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为原料生产的页岩油;以废旧沥青混凝土为原料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满足“在水泥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条件,通过熟料研磨阶段生产的水泥,包括采用旋窑法工艺自制水泥熟料和外购水泥熟料生产的水泥;满足沼气用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不低于80%,并且生产排放达到

GB13223?2003第1时段标准或者GB18485?2001的有关规定的沼气发电或供热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废旧物资回收企业按其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的一定比例(2009年为70%,2010年为50%)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3、即征即退50%的政策。主要包括六类产品:以退役军用发射药为原料生产的涂料硝化棉粉;以燃煤发电厂及各类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生产的副产品;以废弃酒糟和酿酒底锅水为原料生产的蒸汽、活性炭、白碳黑、乳酸、乳酸钙、沼气;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为燃料生产的电力和热力;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

4、先征后退政策。仅适用于以废弃的动物油和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

二、取消的税收优惠政策

1、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的设备免税政策;

2、废旧物资回收企业销售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的政策;

3、自2008年7月1日起取消采用立窑法工艺生产综合利用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4、取消利废企业购入废旧物资时按销售发票上注明的金额依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政策;

优惠利用率 篇3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投保方;税收政策

一、税收优惠对投保方的影响

从1997年美国就开始对投保长期护理保险缴纳的保费给予税前扣除的优惠,现在在美国各州中,有30个州对长期护理保险提供了税收优惠。据研究,在长期护理保险持有率较低的市场条件下,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价格弹性约为-3.9,也就是说价格变动1%,需求将反方向变动3.9%。政府给予投保人一定的税收优惠就可以使得他们购买保险的相对价格降低,这将扩大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二、美国对投保方的税收优惠政策

1996年美国出台的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HIPAA(The 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 of 1996)规定了一些投保方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可作为医疗费用放入报税表逐项扣税。该扣除范围为医疗费用超过个人调整后税前毛收入(AGI :Adjusted Gross Income)7.5%的部分,并且必须是其国内税收法典213(四)(Internal Revenue Code 213(d),)定义的合格的长期护理保险保费。个人医疗费用可以是纳税人为自己、配偶或其他家属(如:父母)支付的合格长期护理保险费。每年的最高扣除额取决于税收年度终了时被保险人的年龄,并且该限额随通货膨胀程度调整。(详情见下表一: 2009年和2010年联邦税收扣除限额)第二,包括个人、自雇者、合伙人、有限责任公司、普通公司、小型公司等类型的雇员所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都不计入应税收入。第三,雇主为雇员缴纳的长期护理保费可以税前列支,同时该金额不计为雇员的收入。第四,对于子女共同为父母提供长期护理成本及保险费50%以上,并且每一子女提供至少10%的支助的,其为父母缴纳的保险费及领取的保险金都不作为应税收入。第五,个人(捐赠者)为家庭成员(受赠者)支付的合格长期护理保险费用在选择特定付款方式时可以不计入赠与税排除额(每受赠者1.3万美元)。

HIPAA的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使人们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对成本降低,也可以使得许多企业将为雇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种福利以吸引人才。这些都能潜在的扩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据研究,由于受HIPAA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那些有资格享受这种税收待遇的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可能性變为25%,增长了3.3个百分点。

三、我国目前对长期护理保险投保方的税收政策

在保险金给付方面,《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对保险赔款给予了免征所得税的规定,该处保险赔款是指具有补偿性质的财产保险赔款,而长期护理保险给付具有费用补偿性质“我国为国目前将“保险赔款”的外延扩大,对人寿保险给付的保险金也免征所得税。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金额目前不征收所得税。而在个人缴纳保险费方面,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并未规定个人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保费可以税前扣除,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都来自于个人的税后收入,没有税收优惠待遇。因此,我国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享受到税收优惠主要是在保险金给付的所得税上。而在我国购买团体保险的税收优惠则可能在缴纳保险费的环节就可享受,但目前仅有团体企业年金和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可以享受一定税前列支保费的优惠待遇。

四、对给予投保方税收优惠的建议

首先,应改善我国税法和税收制度中的“概念模糊“情况,确立我国保险税收相关法条中对保险赔付中“保险赔款”和“保险金”应有的不同税收待遇,根据不同赔付的性质来确定是否征收所得税。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给付,因其属于费用补偿性质,应当免征所得税。

其次,对于个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缴纳的保险费,应当在一定条件下给予税前列支的优惠。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将其划分为“合格与“普通”两种,并且设置与年龄挂钩的税前列支最高限额和与收入水平挂钩的税前列支门槛。

再次,对于企业为雇员缴纳保费的团体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应当准许企业作为经营费用税前扣除,并且不作为雇员的应税收入。这样就可以刺激企业将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其员工福利计划。

最后,在发达国家,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征收非常普遍,在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的时机也越来越成熟。对于长期护理保险来说,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可以激发中高收入阶层的理财意识,利用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财功能“合理避税”,这样在间接上就刺激了中高收入阶层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此外,开征这些新税,对国家财政会形成一笔新的收入,可以降低因对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税收优惠产生的税收减少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优惠利用率 篇4

一、目前国家对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

(一) 增值税减免

1. 免征增值税

企业生产的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等其他废渣 (不包括高炉水渣) 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企业利用废液 (渣) 生产的黄金、白银;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

2. 增值税即征即退

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生产加工的页岩油及其他产品;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废旧沥青混凝土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利用城市垃圾生产的电力;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的炉底渣 (不包括高炉水渣) 及其他废渣生产的水泥;在2008年12月31日前对企业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

3. 增值税减半征收

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

(二) 所得税减免

为更好地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 来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规定, 企业综合利用资源, 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 (2008年版) 的通知》 (财税[2008]117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47号) 就相关问题做了后续的规定。根据《条例》第九十九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所称减计收入, 是指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 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 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三) 消费税减免

自2000年1月1日起, 对“汽车轮胎”税目中的子午线轮胎免征消费税, 对翻新轮胎停止征收消费税。其余轮胎继续按10%税率征收消费税。

二、在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

(一)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必须满足的条件

《条例》对享受综合利用资源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优惠的具体条件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企业在享受综合利用资源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优惠的具体条件进行了重申, 即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 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以《目录》中所列资源为主要原材料;2) 《目录》内所列资源占产品原料的比例应符合《目录》规定的技术标准;3) 生产的产品属于《目录》内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4) 企业同时从事其他项目而取得的非资源综合利用收入, 应与资源综合利用收入分开核算, 没有分开核算的, 不得享受优惠政策。5) 企业从事不符合实施条例和《目录》规定范围、条件和技术标准的项目, 不得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二) 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时存在的有关问题

1) 企业解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时出现偏差, 导致在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投资建设时没有完全遵照相关政策执行, 在财务制度上、原材料应用比例上及产品标准上等方面与现行政策不符, 在申请税收减免时出现困扰。2)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属于备案类优惠, 申报的备案资料中要求出具权威部门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项目、产品) 认定证书及相关权威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 (包括利用资源的名称、数量、占比) 等。但在资格认定中, 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方面存在矛盾。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与相互监督制约机制, 信息缺乏沟通, 一方面给一部分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 也确实给部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3) 在具体操作中, 资源综合利用资格与税收政策的实施存在不统一。目前, 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及条件的确认程序是由经委牵头, 国税、地税部门参与共同认定, 经省级资源综合利用评审委员会确认, 取得资格证书。只有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证书的企业, 才能具有享受免征和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税务部门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限制条款过多, 有时会出现同样类型的资源利用企业, 在不同地域存在不同政策待遇差别, 导致企业无法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

(三) 解决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优惠利用率 篇5

「降税凭证」你拿到了吗--青岛地区利用中国-东盟优惠原产地证书情况浅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近期又有实质性进展,在实施早期收获方案对HS编码第1-8章的农产品实施降税的`基础上,自2005年7月20日起,除少量敏感产品外,中国与东盟成员国按照<货物贸易协定>规定的时间表,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的约7000个税目项下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彼此货物通关时可享受自由贸易区关税税率,此次降税平均关税优惠幅度约为5%,最高降税幅度可达40%.

作 者:王明鉴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检验检疫英文刊名:CHINA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年,卷(期):2006“”(3)分类号:F7关键词:

优惠利用率 篇6

据介绍, 《大纲》所列的技术中,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 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领域的51项综合利用技术;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方面, 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食品、纺织、造纸10个领域废弃物的156项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方面, 汇总了废旧金属、废旧家电、废旧橡胶轮胎、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建筑废弃物等27项综合利用技术;其他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农林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养殖废弃物等23项综合利用技术。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大纲》的发布将对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领域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一是引导关键、共性重点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 如鼓励研发农作物秸秆的生物酶转化技术,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水平;二是引导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如稀土冶炼分离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产业化;三是引导成熟、先进的综合利用技术与工艺的推广应用, 如利用脱硫石膏生产建材等;四是引导推动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五是为各地区、各行业编制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 近几年, 在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引导下, 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初步统计, 2008年,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2.3亿t, 综合利用率达64.3%, 比2000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 其中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分别达67%、55%、85%, 基本实现了由“以储为主”向“以用为主”的转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 目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已近35%, 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已近40%。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规模也不断扩大, 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优惠利用率 篇7

一、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概念

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其含义具体是指,若是企业长期运营阶段所产生的耗费中某些部分可以纳入研发费用的范畴,则能够加成百分之五十研发费的比例,以此当作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由此产生的税收优惠,就被称为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纳税时,总是尽最大努力希望减少企业所支付的税收额,从而能帮助企业更好的创新和发展,也因此,企业会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展开更具体地探索。

二、企业研发费用的相关问题

(一)企业研发费用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科技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占据市场制高点的重要武器,因此用于科技研发的研发费用在企业中占据一大地位。研发费用,即企业在长期运营中在研发新的产品、技术、工艺过程中耗费的成本资金。其中涉及到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研究工作者的薪资、研究设施的折旧、新成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等。

(二)企业研发费用的范围

就企业在日常的运行阶段,对其中涉及的研发费用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其针对核算的范围也不一样。其中有一部分,单从费用项目来看,是不属于直接研发费用的,而其用作用则可能和研发费用间接有联系——为研究工作提供帮助。把这些类似的费用归纳到研发费用的范围,可以提高研发费用的全面性,从而扩宽了核算范围。不过,做加计扣除核算时则要另当别论,计算加计扣除额的标准不是某个企业自行设定或随意设置的,而是参考已经由国家法定的税务机关制定的数据为准。

(三)冶金企业的研发费加计扣除工作

冶金企业作为工业企业的一种,在开展研发费加计扣除工作时,需要严格参考企业的运营、研发具体情况。冶金工作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所需要的资金庞大,因此,对于那些可以先行向其上级企业集中提取技术研发费的,比如由集团公司统一组织开发的冶金项目,如果国家税务总局或省级相关税务机关已经批准的,就可以实行集中提取技术开发费用。

三、冶金企业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措施

(一)在原料、材料费用方面

在冶金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原料、材料来帮助完成工作,包括在研发过程中直接耗费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这些在研究开发阶段带来的全部资金耗费,都可以当做是研究开发阶段的的直接成本,是可以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中加以考虑的。

(二)冶金企业的工人薪资方面

这些人的薪资,包括需要对那些处于任职期间、且直接参与冶金企业的研究开发工作的工作者,支付相关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这些以薪资为主的支付费用,也可以纳入总体研发成本范围。

(三)冶金企业设备成本方面

在冶金企业的长期工作开展中,往往需要完成许多高难度的冶金工作,其中涉及到许多大型的设备投入。在冶金工作中,专业的研究开发器械、设备需要折旧费或者租赁费。这些由设备带来的费用,可以在企业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过程中,给予考虑。

(四)冶金企业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图纸资料费方面

冶金企业的科技进步,是一大常见的问题,包括需要时刻促进新产品开发、新工艺规程设定组织研究活动等工作,因此,在工作开展中难免需要涉及到大量的图文资料,并产生一系列成本,如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等等。此类与研发工作直接相关的花费,应该进入税务核算程序之内。

(五)其他相关各方面费用

另外,工艺装备的开发及制造,用于产品试制的模具和中间试验等的费用,用于勘探开发工作的现场试验费,还有研发活动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软件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以及用于研发成果的评审,论证,验收等产生的一系列费用;以及在对企业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研发费用等。凡是在冶金企业内外部展开的一系列与研发费用紧密相关的、满足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条件的,都可以在纳税过程中按照加计扣除原则,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冶金企业如何利用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概念要明确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还要把握企业的研发费用的内容和范围,在此基础上,探讨冶金企业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措施。

摘要: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冶金行业进步的势头也正盛,冶金企业如何利用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关乎其自身的成本问题,值得注意。本文从阐述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概念入手,进一步介绍了企业研发费用的内容和范围,最后探讨了冶金企业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措施。

关键词: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概念,研发费用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建英.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问题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9)

优惠利用率 篇8

一、公司从农民合作社收购农产品,优于从分散的农户收购农产品

1. 案例分析。

【案例1】浙江某公司于2008年公司成立以来,主要从事蚕茧收购,并将收购的蚕茧经过烘干、分拣后销售给缫丝厂生产白长丝。由于蚕茧的收购季节性很强,公司在收购过程中采用了自己的一套办法。公司在各乡镇设立蚕茧收购站,各收购站凭公司提供的《鲜茧收购凭证》向蚕农收购蚕茧。收购完毕后,公司将收购凭证汇总,以汇总的数据集中开具由税务机关提供的农副产品收购凭证。公司凭集中开具的农副产品收购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2011年4月22日,当地主管税务局的稽查人员到公司检查时,公司如实向他们反映了农副产品收购凭证的使用情况。税务稽查人员认为:公司收购的蚕茧合计2 000万元,收购凭证全部是汇总开具的,而且每张收购凭证都按限额足额填写,且销货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等项目填写不全,这种做法不符合税法有关农副产品收购凭证的使用要求。其中,400万元春茧是由公司下属非独立核算机构收购的,运回当地后,公司再集中开具由税务机关提供的农副产品收购凭证,申报抵扣税款。

2011年5月8日,主管税务机关作出决定:该公司2 000万元收购金额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对公司未按规定使用农产品收购凭证的行为还要进行罚款处理。

【案例2】浙江省常山县国税局对某公司购进半成品、冒用农民投售农产品的名义虚开收购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的税务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依法追缴该公司少缴的增值税65 088.27元,处以罚款32 544.14元,并加收相应滞纳金。

据了解,该公司主要生产竹胶板和其他人造板。2009年3月至9月,该公司先后6次从江西省德兴市胡某处购入用作生产材料的竹制品竹帘和线帘,货款共计500 679元。该公司购进上述货物时均冒用本地农户投售原竹之名,虚开浙江省农业产品收购专用发票48份,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共计65 088.27元。针对该公司的涉税违法行为,常山县国税局遂作出上述处罚决定。

【案例点评】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公司在收购农产品中如果未按照规定开具农产品收购凭证,将会引发税收风险,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开具农产品收购凭证必须谨慎。

2. 浙江省农产品发票管理的相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收购凭证的管理,浙江省制定了具体的农产品发票管理办法。

根据《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浙江省农业产品收购业务增值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浙国税流[2006]40号)第十二条的规定,收购企业收购农业产品,应凭下列合法凭证进行抵扣: (1) 出售方属于一般纳税人的,凭出售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 (2) 出售方属于农业产品生产单位(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小规模纳税人(包括个体经营者)的,凭出售方开具的普通发票抵扣; (3) 出售方是农业生产者个人的,凭收购企业自行开具的收购发票抵扣; (4) 出售方是依法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偶然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凭出售方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开具的《税务机关代开统一发票》抵扣。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农产品增值税抵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浙国税流[2005]49号)对于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开具和使用做出如下规定:

(1)农产品收购发票的使用开具范围: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其自产农产品投售给收购单位的,收购单位可以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对于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个人以及农业生产单位投售给收购单位的农产品,收购单位不得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应由农产品经营个人和农业生产单位开具普通发票给收购单位。

(2)农产品收购发票的使用开具要求: (1) 按照规定的时限顺序、全部联次一次性如实开具,并在发票联抵扣联、加盖单位发票专用章。 (2) 项目填写齐全、内容真实、字迹清楚,不得涂改。 (3) 票物相符、票面金额和支付的货款金额相符。 (4) 按投售人逐笔开具,不得按多个出售人汇总开具。 (5) 出售人的名称真实,不得以他人名称开具(收购金额在1000元以下可免填居民身份证号码)。 (6) 以现金收购支付款项的,收款人应在收购发票上签名;以现金支票支付款项的,现金支票的收款人必须与投售方名称相一致。 (7) 农产品收购专用发票只限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使用,小规模纳税人不得使用农产品收购专用发票。不得转借、转让、虚开、代开,不得自行扩大使用范围,严禁倒买倒卖。 (8) 农产品收购专用发票仅限于本县市范围内开具,不得携带收购发票跨地区使用。

(3)农产品收购发票使用企业收购大宗农产品货款支付结算方式要求:农产品收购发票使用企业在收购大宗农产品时,其货款应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转账结算方式支付。大宗农产品的范围暂定为珍珠收购企业单户每月投售额在五万元以上、其他农产品收购企业单户每月投售额在一万元以上。

(4)农产品收购发票使用开具时必须保存下列资料: (1) 支付货款的合法凭据; (2) 农业生产者的身份证复印件(投售金额在1 000元以下的除外); (3) 珍珠收购企业除上述资料外,还必须保存下列资料:投售前签订的定向收购协议或合同;农业生产者在本地或外地承包养殖的水面承包合同。

(5)农产品收购发票使用企业的财务核算及台账登记要求: (1) 农产品收购发票使用企业必须设置完整账簿,包括总账、银行日记账、现金日记账、应收应付明细账、库存商品明细账、商品销售收入明细账、商品销售成本或经营费用明细账等账本。同时在财务核算中必须完整保存农产品收购过磅单、农产品出入库单、农产品收购运费单据、收付款结算单等原始凭证。 (2) 农产品收购发票使用企业必须建立并登记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台账》、《农产品购销存台账》。同时,对月累计收购金额在一万元以上(珍珠企业月累计收购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供货业户,还应分户登记《大宗农产品供货企业清册》。

可见,从农户收购农产品、开具收购凭证的手续较为复杂,税务风险较大,收购成本也较高。

3. 浙江省对于从农民合作社收购农产品的相关税收政策。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10]48号)明确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领浙江省农业产品收购专用发票和浙江省货物销售统一发票,分别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成员或非成员收购自产农产品及销售自产农产品。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81号)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一般纳税人企业从农民合作社收购农产品,可以取得销售发票,用于抵扣进项税额。而且一般来说,农民合作社的供货量一般较单个农户更大,收购成本较低,规格较为统一,质量更有保障。

从上述分析可见,企业从农户收购农产品的收购成本、发票涉税风险都较从农民合作社为大。因此,同样情况下,应优先从农民合作社收购农产品。

二、公司从农民合作社收购农产品,优于从一般纳税人流通企业收购

1. 免税的农产品流通企业不能开具专用发票。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免征增值税货物专用发票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5]780号)的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一般纳税人’)销售免税货物,一律不得开具专用发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免税粮食除外)。如违反规定开具专用发票的,则对其开具的销售额依照增值税适用税率全额征收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并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向消费者个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二)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适用免税规定的;(三)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

2. 从免税的流通企业取得任何发票,都将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第三款规定: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计算公式为: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

《关于免征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75号)规定,对于上述的“销售发票”做出具体解释:“销售发票”是指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农产品依照3%征收率按简易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而自行开具或委托税务机关代开的普通发票。对从事农产品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部分鲜活肉蛋产品免征增值税。批发、零售纳税人享受免税政策后开具的普通发票不得作为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凭证。因此,今后从批发流通企业购进农产品将会无法抵扣进项税额。

3. 从放弃免税的流通企业与从农民合作社购进抵扣进项税之比较。

假定批发流通企业放弃免税,依旧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从农民合作社取得的销售发票是按含税价的13%直接计算抵扣进项税,而从放弃免税的流通企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是按含税价除以(1+13%),即按不含税价的13%计算抵扣进项税,二者计提进项税的价格正好相差13%。

【案例3】浙江某公司于2008年公司成立以来,主要从事蚕茧收购。假定2012年收购金额2 000万元。并将收购的蚕茧经过烘干、分拣后销售给缫丝厂生产白长丝,销售金额2 486万元。

方案一,从农民合作社购入,取得农民合作社开具的普通发票。

进项税额=2 000×13%=260(万元)

销项税额=2 486÷(1+13%)×13%=286(万元)

应纳增值税=286-260=26(万元)

方案二,从农产品流通企业购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进项税额=2 000÷(1+13%)×13%=230.09(万元)

销项税额=2 486÷(1+13%)×13%=286(万元)

应纳增值税=286-230.09=55.91(万元)

可见,同样是付出2 000万元的货款,从农民合作社购入原材料大约可以多抵扣进项税额29.91万元(260-230.09)。

【案例点评】一般纳税人在购进农产品时,在支付的收购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应选择向农民合作社购进,尽量不从流通企业购进。这样就可以多抵扣进项税、少缴纳增值税。而且,从农民合作社收购农产品一般较从农户收购的发票风险大大降低,收购成本下降。

三、由需要农产品原材料的公司牵头成立农民合作社的税收优势

2007年7月1日起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

如:蚕茧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除了养殖蚕茧的农户外,从事养殖技术、饲料加工、购销及加工等经营服务的个人或单位都可以成为合作社社员。但养殖农户要占到成员总数80%以上。当然,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成立,不能按企业翻牌变为合作社,必须通过资产重组,召开设立大会,依法按程序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因此,该公司可以牵头成立农民合作社。

【案例4】浙江某公司于2008年公司成立以来,主要从事蚕茧收购和初加工。假定2012年收购蚕茧金额2 000万元,并将收购的蚕茧经过烘干、分拣后销售给缫丝厂生产白长丝,销售金额2 486万元。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财税字[1995]52号)的规定:《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六条所列免税项目的第一项所称的“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是指直接从事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动物的饲养、捕捞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注释所列的自产农业产品。其中,动物初级产品包括蚕茧,具体指鲜茧和干茧,以及蚕蛹。

另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81号)的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

因此,该农民合作社的产品为干茧,符合初加工农产品的范围,属于自产农产品免税的范围。2012年该合作社应纳增值税为零。而且,下游企业缫丝厂还可以按照合作社所开具的销售发票金额抵扣13%的进项税。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农产品初加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通知》规定:通过烘干、杀蛹、缫丝、煮剥、拉丝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蚕、蛹、生丝、丝棉属于农产品初加工的范围。因此,成立农民合作社销售蚕茧,企业所得税也是免税的。

【案例点评】公司发起成立合作社,可能大大节约增值税税收负担。而且,农民合作社还享受企业所得税、印花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诸多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充分加以利用,节税效果还会进一步显现。

综上所述,企业从农民合作社收购农产品较之从一般纳税人流通企业收购农产品,税收负担相对较轻;较之从农户收购农产品,可以减少发票风险,还可以降低收购成本,实现规模化。因此,一般情况下应优先从农民合作社收购农产品。另外,如果公司牵头成立农民合作社,还可能使增值税税负降低到零。由此可见,农民合作社在增值税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应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优势,利用好这些税收政策。

摘要:近年来, 国家为了调节农产品的流通, 与农产品收购相关的税收政策密集出台。在农产品收购中如何利用好这些税收政策, 成为相关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都很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案例对从农户、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产品流通企业收购农产品三种方案加以比较, 得出从农民合作社收购农产品税负最优的结论。进而对收购企业牵头成立农民合作社的税收负担加以分析, 得出了收购企业牵头成立农民合作社税负较前三种方案更优的结论。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Hendrikse, G.W.J., Veerman, C.P.Marketing Cooperatives:AnIncomplete Contracting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1

[2].郭红东, 张若健.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3].王茂明, 张建军, 高峰.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的思考.税务研究, 2011;7

优惠利用率 篇9

就业立法基本上都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保障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以及保护失业为前提的, 是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政府措施, 也是促进就业的手段。在我国, 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具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简称《合同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简称《劳动法》) 以及一些单行法律法规。[1]

近几年, 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上庞大的失业人群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也就意味着毕业生就业权的实现问题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且, 很多时候,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还会遇到就业歧视。不少毕业生还因为缺乏法律意识和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正当利益的技巧在求职过程中被一些不良公司欺骗。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是因为毕业生法律知识欠缺、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弱所导致, 更为关键的原因在于目前就业市场所呈现“买方市场”的特点, 劳资双方在地位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平等, 劳动者明显处于劣势, 而用人单位地位超然。另外, 国家对于就业市场的管理乏力、法律法规不完善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之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为法律知识匮乏而导致的就业纠纷问题, 法律对于毕业生就业所起到的作用, 也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所重视。国家在之前制定的法律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结合实际, 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在总则的第一条中就写到“为了促进就业, 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制定本法。”《中华人们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实施, 可以说是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的劳动者的福音。它在总则的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 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它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劳动者平等就业, 无疑是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新的权利保障书。

各大院校也在之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结合求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法律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 也使毕业生对于就业过程中相关的协议和合同有了更加具体和全面的认识。

二、政策激励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积极做好高校就业工作”。[2]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 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拓宽就业门路,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强调,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此基础上,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 开展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等项目。制定政策最基本、最现实的依据是本国的国情。所以对于求职、择业的大学生来说, 了解就业政策制度就是了解就业的大环境、了解各种可能的就业去向和就业规则。[3]

我国在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后,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迅速向大众教育转变。在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国家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等背景下, 原有的接受毕业生的主渠道的接受能力降低, 而新增长的如民营企业等接纳能力尚且有限, 促进就业仍作为关系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力以赴的抓紧抓好。2002年, 由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的问题意见》发布, 提出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为高校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指明前进的方向。2002年以后, 每年国家都根据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台若干就业政策, 逐步形成了适应大学生就业需要的政策制度体系和就业市场体系。[3]现已建立了责任明确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 与“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相配套的包括待就业毕业生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建设也在进一步完善中。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项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共同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又称“西部计划”自实施以来硕果累累, 并作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重要举措成为国家长抓不放的一项就业政策。结合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的需要,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在城乡差距、保障措施等缩小的基础上, 引导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给予自己客观准确的定位,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祖国需要的时候默默奉献,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把握好“十二五”期间, 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现代化水平都将得到显著提高的发展契机, 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农业现代化和城镇现代化这个变化对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城乡基础设施、农业公共服务等领域都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必然需要数量众多的掌握先进知识和一定管理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 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4]等相关优惠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毕业生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由于新增的岗位永远满足不了新增的就业人数的要求, 国家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 自谋出路也就成为了一个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向。为此, 国家还特地设立了相关机构指导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现在, 大学也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很多大学和企业合作举办创业培训班, 向自主创业的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帮助他们制订创业计划、联系投资人或贷款等。还为学生举行模拟职场等活动, 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学校还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 举办就业招聘会等方式, 帮助学生和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在政府方面,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明确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三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自2011年1月1日起, 国家毕业年度内的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 可向所在高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 作为享受政策的凭证。通过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 鼓励了大学生尝试自主创业, 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以创业实现就业。在实践中开拓思路、勇于尝试, 实现人生价值, 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才干。

“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 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 [4]“一个也不能少”, 针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国家的援助政策一直是他们的强大后盾。援助政策的实施为困难家庭毕业生们解决了就业问题, 使他们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为形成更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 “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 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5]通过类似政策的推行与实施, 在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同时, 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帮助毕业生了解了相关的就业政策, 提高了求职技巧, 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业网、人才网站的建设也为毕业生在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信息化”的趋势下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的求职信息。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活动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每年的实践学期也确保了大学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 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 [4]国家结合当前实际, 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所凸显的就业难问题, 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下, 政府又陆续出台了各项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制度, 为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了解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 有利于广大毕业生的求职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政府,学校,企业,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1]唐金土.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23-124.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张文勇, 马树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54.

优惠利用率 篇10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源掠夺与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世界范围呈现扩大的态势,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资源瓶颈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严重。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008年12月1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加大了税收优惠力度,明确规定了免征、即征即退、即征即退50%、先征后退四种税收优惠方式。

增值税优惠政策力度的加大,无疑使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降低了税负,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但是必须注意到,企业所处的环节、税收优惠方式、销售产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产品销售价格与购进原料价格的比例、与下游企业的关系等因素的不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影响也不同。

二、增值税优惠政策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影响

(一)源头企业与非源头企业的界定

本文根据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处环节,将其分为源头企业与非源头企业。将源头企业界定为生产原料为企业自行搜集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将非源头企业界定为生产原料外购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将下游企业界定为研究对象销售产品的购买方企业。

(二)增值税优惠政策对源头企业影响的定量分析

基本假设前提:对于某源头企业,设其搜集原料所需花费成本为1.17A元,加工成产品所需加工成本为B元,将产品以C元的不含税价格销售给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在花费D元加工成本后,再以E元的不含税价格销售出去。

1. 免征优惠对源头企业及其下游企业的影响分析。

对源头企业来说,当其未享受任何优惠时,增值税额=0.17C,利润=收入-成本=C-(1.17A+B)。当其享受免征优惠时,免征的税款应计入营业外收入,总收入增加0.17C,同时销项税额可免,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但由于原本就无进项税额,所以并不增加成本。此时,增值税额=0,利润=1.17C-(1.17A+B)。因此,免征优惠收益=0.17C。

对下游企业来说,当源头企业未享受任何优惠时,增值税额=0.17E-0.17C,利润=收入-成本=E-(C+D)。当源头企业享受免征优惠时,切断了增值税链条,下游企业进项税额不能抵扣,成本增加了0.17C。此时,增值税额=0.17E,利润=E-(1.17C+D)。因此,当源头企业享受免征优惠时,下游企业的利润减少了0.17C,相当于下游企业替其补交了0.17C的税款,下游企业有可能会因此改变购买决策。

2. 即征即退、即征即退50%、先征后退优惠对源头企业及其下游企业的影响分析。

假设先征后退是征收后经过时间t后退还,折现率为r。对源头企业来说,当未享受任何优惠时,利润仍为C-(1.17A+B)。当享受即征即退优惠时,对其原本的应交增值税0.17C实行即征即退。此时,利润=收入-成本=1.17C-(1.17A+B)。即征即退优惠收益=0.17C。类似地,即征即退50%优惠收益=0.17C×50%=0.085C;先征后退优惠收益=0.17C/(1+r) t。

对下游企业来说,源头企业享受即征即退、即征即退50%、先征后退优惠时,对增值税链条都无影响,下游企业都可抵扣进项税额,因此源头企业享受这三类优惠对下游企业都无影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若源头企业销售产品增值税税率为13%,结论基本不变,免征优惠收益和下游企业损失均为0.13C,即征即退、即征即退50%、先征后退优惠收益分别为0.13C、0.065C、0.13C/ (1+r) t。

(三)增值税优惠政策对非源头企业影响的定量分析

基本假设前提:为了与前文分析结果有可比性,假设如下:对于某非源头企业,设其以A元的不含税价格购进原料,加工成产品所需加工成本为B元,将产品以C元的不含税价格销售给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在花费D元加工成本后,再以E元的不含税价格销售出去。下游企业销售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为17%。

1. 免征优惠对非源头企业及其下游企业的影响分析。

适用免征优惠时,如果非源头企业销售产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不同,则影响也不同,需要分情况讨论。

(1)当非源头企业销售产品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时:对非源头企业来说,当未享受任何优惠时,增值税额=0.17C-0.17A,利润=收入-成本=C-(A+B)。当享受免征优惠时,收入增加0.17C,同时由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成本增加0.17A。此时,增值税额=0,利润=1.17C-(1.17A+B)。因此,免征优惠收益=0.17 (C-A)。

对下游企业来说,非源头企业享受免征优惠会使增值税链条被切断,下游企业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将遭受0.17C的损失。

(2)当非源头企业销售产品适用13%的增值税税率时:对非源头企业来说,当未享受任何优惠时,利润仍为C- (A+B) 。当享受免征优惠时,收入增加0.13C,同时成本增加0.17A。此时,增值税额=0,利润=收入-成本=1.13C- (1.17A+B) 。由于收入增加的速度小于成本增加的速度,因此并不能单纯地判断免征优惠对非源头企业有利,而应分情况讨论: (1) 当1.13C-1.17A-B>C-A-B,即C/A>1.31时,免征优惠收益为0.13C-0.17A; (2) 当1.13C-1.17A-B

对下游企业来说,当非源头企业享受了免征优惠时,将遭受0.13C的损失。

2. 即征即退、即征即退50%、先征后退优惠对非源头企业及其下游企业的影响分析。

假设先征后退是征收后经过时间t后退还,折现率为r。对非源头企业来说,当未享受任何优惠时,利润仍为C- (A+B) 。当其享受即征即退优惠时,非源头企业的进项税额仍可抵扣,而且对其原本的应交增值税0.17 (C-A)实行即征即退。此时,利润=收入-成本=C+0.17 (C-A) - (A+B) 。即征即退优惠收益=0.17 (C-A) 。类似地,即征即退50%优惠收益=0.17 (C-A) ×50%=0.085 (C-A);先征后退优惠收益=0.17 (C-A)/(1+r) t。

对下游企业来说,非源头企业享受即征即退、即征即退50%、先征后退优惠,对增值税链条都无影响,其下游企业的进项税额仍可抵扣,因此非源头企业享受这三类优惠对其下游企业都无影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除免征优惠外,若非源头企业销售产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3%,结论基本不变,即征即退、即征即退50%、先征后退优惠收益分别为0.13 (C-A)、0.065 (C-A)、0.13 (C-A)/(1+r) t。

三、分析结论

从右上表的归纳结果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环节、无论享受何种优惠方式,对其自身都是有利的,有利程度排序为:免征=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即征即退50%。但应注意到,即征即退、即征即退50%、先征后退三种优惠方式均不会对下游企业产生影响,而享受免征优惠会对下游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2.在同样的优惠方式下,源头企业的收益都要大于非源头企业,这是由于源头企业在未享受优惠时无进项税额可以抵扣,成本较大、税负较重所致。可见,增值税优惠政策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了源头企业的税负。

3.非源头企业在选择是否享受免征优惠时,必须考虑到产品销售价格与购进原料价格(均为不含税价)的比例关系。若产品销售价格与购进原料价格之比大于1.31,则享受免征优惠是有利的;若产品销售价格与购进原料价格之比小于1.31,则享受免征优惠是不利的。

四、启示和建议

1.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在选择是否享受免征优惠时,必须认清企业自身的情况。只有当企业不同时满足企业处于中间环节、销售产品适用13%税率、产品销售价格与购进原料价格之比小于1.31这三个条件时,享受免征优惠才是有利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享受免征优惠,避开税收优惠“陷阱”。

2.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应注意到免征优惠切断了增值税链条,使下游企业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导致其成本增加。考虑到这一点,下游企业有可能会因此改变其购买决策,放弃从该企业购买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也应将此因素纳入纳税筹划的考虑范围,综合考虑以决定是否享受免征优惠。

3.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应注意提高自身的纳税筹划水平。根据税法的规定,纳税人一旦放弃免税权,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免税,这就要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纳税筹划与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筹划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杨志清, 庄粉荣.税收筹划案例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生活价值≠数学价值下一篇:学习幸福环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