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税收优惠政策

2024-06-30

环境税收优惠政策(精选12篇)

环境税收优惠政策 篇1

摘要:我国目前尚未设置独立环境保护税, 仅仅是在资源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车船税法、城市建设维护税暂行条例、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中对环境保护有政策导向, 在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暂行条例中以税收优惠的形式对环境保护行为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本文作者通过对我国现行环境保护相关税收政策的比较分析, 指出我国环境保护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一、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

管制和征税是政府解决环境污染的主要方法。政府管制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但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缺点。征税是通过经济杠杆进行调控的有效手段。国家根据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需要设置税种, 并确定税目、税率、加成征收或减免税等内容, 借以调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 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政府管制的最大弊端是信息不对称, 缺乏弹性和效率。当各企业的成本函数差别很大时, 政府直接管制的效果会很差。“利润最大化”这一前提下, 企业对污染行为征税会提高企业的税收成本, 企业将会主动在治污投入和纳税金额之间寻求平衡。在二者没有达到平衡前, 企业会自觉地加大治污的技术革新和设备购置支出。

可见, 政府管制手段对环境治理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对环保事业来说, 税收手段与政府管制相结合, 两者相辅相成将会发挥更好的治理效果。

二、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相关税收政策概述

从我国环境保护税收相关税收政策的现状来看, 我国虽然已在能源、资源和交通等领域对环境污染行为征税了相关的税收, 但这些税收设立的初衷大都并非以环境保护为目的, 环境成本在税收调控中只得到很少体现, 大多数环境保护税尚不属于实质性的环境税。另一方面, 我国目前的各项环境保护相关税收政策, 其制定时基本是为了解决某一方面的为题而引发的, 分布随意杂乱, 基本无体系可言。

(一) 资源税

按照国际惯例, 我国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消费税。长期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造成我国资源的高消耗与高浪费, 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有限的资源耗费严重, 资源税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 抑制了高耗能行业的发展, 但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调节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自然资源的范围很广, 但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征税范围很窄, 仅将原油、天然气、煤炭和其他非金属矿、黑色金属矿原矿和有色金属矿原矿, 以及盐等资源列入征税范围。对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征收范围仍不全面, 目前仍有百种以上的非金属矿原矿未纳入征税范围, 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动植物等重要的自然资源尚未征收资源税。

另外, 现行资源税实行从量定额税率, 税收收入不受产品价格、成本和利润变化的影响, 国家的财政收入水平相对稳定, 有利于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收入水平。同时, 资源税按照“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多征税;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少征税”的原则, 根据矿产资源的优劣等级确定税率, 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但是, 恰好是资源税的计税方法, 使得纳税人缴纳税额多少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 而与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几乎无关, 无法有效引导和监督开发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同时, 资源税税率过低, 计税依据不合理等缺陷, 都制约了其环境保护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 消费税

消费税是国家可以根据宏观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的要求, 对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 如烟、酒、鞭炮、焰火等;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 如贵重首饰、化妆品等;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 如小轿车、摩托车等;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石油类消费品, 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产品征收的一种税。从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可见, 消费税有一定的环境调节功能。

但是我国现行消费税虽然在2006年4月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将石油制品和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纳入了征收范围, 但没有把煤炭这一能源消费主体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纳入征收范围, 税率 (税额) 的确定还没有完全考虑这些消费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 同时耗用木材更多的实木家具等也尚未纳入征税范围, 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

(三) 增值税

财税[2008]156号《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及财税【2009】163号文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的通知》的规定, 自2009年1月1日起, 对销售下列自产货物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对污水处理厂出水、工业排水 (矿井水) 、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厂渗透 (滤) 液等水源进行回收, 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 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利用的水资源 (即再生水) ;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轮胎的胎体100%来自于废旧轮胎翻新轮胎;以搀兑不低于30%废渣的生产原料生产的特定建材产品, 包括砖、砌块、墙板、管材、混凝土、道路护栏、防火材料、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等;对污水处理劳务。对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处理而生产的副产品;以酿酒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酒糟和酿酒底锅水为原料生产的蒸汽、活性炭、白碳黑、乳酸、乳酸钙、沼气;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为燃料生产的电力和热力;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增值税法中以补充规定的形式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给予一定的优惠,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过于零散, 难以全面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

(四) 企业所得税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 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 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 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 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可见, 企业所得税相关政策法规中, 对循环经济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政策倾斜覆盖面过于狭窄, 倾斜力度过小, 而且优惠政策未构成体系, 过于零散, 税收的生态保护功能未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五) 其他相关税收规定

除此之外, 我国现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等也对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所涉及。

城市维护建设税是我国为了加强城市的维护建设, 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 对有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但目前我国现行城建税以企业实际缴纳的“流转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 处于附加征收的地位, 缺乏独立性, 收入规模小, 税收负担与受益相脱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为了合理利用城镇土地, 调节土地级差收入, 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加强土地管理, 对在中国境内的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我国目前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税比例极低, 以上海市为例, 2012年城镇土地使用税全年收入为31.8149亿元, 仅占税收总收入的0.31%, 对城镇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使用土地作用微弱, 只是补充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小税种。

耕地占用税是国家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土地管理, 保护耕地, 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或个人, 依据其用地面积, 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一次性计算征收的一种税。2008年开始实行的耕地占用税政策拓宽了征税范围, 将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行为纳入征税范围内, 但耕地占用税的税率明显偏低, 最高征税标准为50元/m2, 最低标准仅为5元/m2, 截止目前, 全国耕地占用税每亩平均基准税额在2万元以上的省份仅有京津沪三地, 1万元以下的还有6个省区。另外, 实务工作中还表现为优惠政策把关不严, 偷逃税款严重。另外, 法律规定, 耕地占用税的税收收入中, 至少50%上交中央财政, 至少30%上交省级财政, 余下部分归县 (市) 。上交比例最少达到80%, 地方留用比例过小, 导致地方征收动力不足, 征管力度不够, 无法有效实现耕地占用税的土地资源调控作用。

综上可见, 我国现行税收体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政策激励为主, 运用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不明显, 政策导向不突出, 尚未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税收的环境保护功能仍很弱, 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税收体系, 充分发挥税收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完善税收在环境保护中的调控作用

(一) 建立独立的环境税

自英国首先提出征收环境保护税以来, 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独立的环境税收杠杆来维护生态环境。开征环境保护税不仅是适应国际税收发展的大势, 也是目前我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手段。环保税意在用经济手段调整企业环境行为, 使企业为排污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承担相应成本, 是企业落实降污减排的非常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措施。

我国的环境税应采取“谁污染, 谁治理, 谁缴税”的原则, 主要涉及大气环境、水资源、林地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 征税范围广泛。环境税税收收入应实行专款专用制度, 专项用于环境保护支出。

2013年5月,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撰文指出, 要按照价、税、费、租联动机制, 适当提高资源税税负, 加快开征环境税, 完善计征方式。再次把环境税改革提升到日程上来。

(二) 完善现有税收体系

1. 整合资源税, 拓宽征税范围。

改革我国现有资源税的杂乱现状, 将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并入资源税中, 一方面规范资源税税收体系, 同时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 将征税范围在原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基础上, 尽可能扩展至所有应该予以保护的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草地资源等, 采取“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征税原则。适当提高资源税税率, 提高资源税在环境保护中的调控作用。

2. 改革消费税, 提高其调控功能。

运用价格杠杆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鼓励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将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电池、一次性纸巾、高档建材、实木家具等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从而最大限度避免过度消耗, 实现节约消费的目的。提高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的征税幅度, 进一步扩大无铅汽油和有铅汽油的税率差别。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收入再分配都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导致环境污染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不同幅度的消费税, 对消耗自然资源少、可以循环使用生产资料, 或者可以利用替代品代替不可再生资源从事生产的产品, 以及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生产等, 可以适当降低征税幅度, 甚至免税。

3. 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手段, 调动企业积极性。

对从事新型节能环保能源和技术的研发、生产及推广活动给予较大的税收优惠, 以鼓励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优化环境;对从事节能降耗产业、对有助于环境改善的环保行为实行税收优惠, 能鼓励企业技术革新, 调动企业主动运用环保节能技术、减少排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利用废气、废水、废渣为原料研发的产品的税收优惠力度, 有效利用税收手段对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行为起到正向刺激作用。

(三) 建立完善的环境税制度, 强调制度配套

建立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 既包括独立开证的环境税, 又在既有条件下整合完善相关税收法规, 同时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调节作用。从征收管理看, 环境税应由国家税务部门统一负责征收, 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标准进行分成。

参考文献

[1]张敏.构建绿色财税政策体系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 2013 (02)

[2]岳树民, 孙磊.我国环境税体系的构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2 (03)

[3]欧阳正仲.管制抑或征税——政府环境保护政策工具的一个比较分析[J].财政研究, 2001 (12)

环境税收优惠政策 篇2

试析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研究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研究制定如何进一步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已成当务之急。

一、我国目前关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政策存在的缺陷

应当肯定,我国的税收措施与政府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为我国污染控制、污染治理等方面筹集了大量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保建设,推动了我国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节能减排税收优惠范围较窄,力度较小

一是节能减排税收优惠偏重于企业所得税。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特别是增值税为主,但节能减排上,许多产品、项目或技术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享受到税收优惠,而增值税方面享受的税收优惠比较少,导致优惠面较窄。二是对企业开发利用水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氧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削弱了企业对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三是在部分节能减排税收优惠项目中,或规定了办理时限和享受优惠的有效时间,或设置了过多的限制条件,提高了企业享受优惠的门槛。四是企业自建自用节能减排项目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按现行所得税新法规定,节能减排项目自取得生产经营收入起才能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而对于企业自建自用项目,比如自建为自身服务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由于项目本身不能产生收益,也就无法享受到税收优惠。

(二)征税范围过窄

在资源税方面,许多国家都将水、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列入征税范围,而我国目前只对矿产品和盐征税,相比之下覆盖面太小。在消费税方面,我国虽然在4月对税目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加入了石油制品、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项目,但总体来讲课税范围依然不宽,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并没有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化肥、含磷洗衣粉和塑料制品等,这对环境保护来说是很不利的。在资源税方面,现行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仅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大类资源征税,征税范围太窄,反而刺激部分企业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三)现行税收政策存在“重鼓励、轻制约”的缺陷

目前,国家在再生资源回收、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制约性税收政策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税制度存在缺陷。资源税除石油和天然气以外以销售量或自用量为计税依据,导致企业在开采中“拣肥弃瘦”,造成资源无序开采和大量浪费;大多数资源产品采用定额税率,导致应纳税额与资源的价格相脱离,税收杠杆和价格杠杆均无法发挥调节作用。二是消费税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污染的一次性用品,除了方便筷之外,卫生纸品、塑料包装袋、电池等均还没有纳入征税范围。三是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税制。

(四)“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缺乏专项的税收政策支持

在“两型”社会建设上,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也缺乏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开征环境保护税等等政策研究和试点等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型”社会的建设进展。

二、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目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调整缺陷,研究税收政策如何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税收政策应作如下调整。

(一)改革完善现行税制

1.改革资源税制。建议扩大征税范围,在现行征税范围的基础上,将森林、草原、海洋、淡水、沙石、粘土等列入资源税征税范围,尤其要对不可再生、非代替性、稀缺资源课以重税。将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量为计税依据的税目改为以开采量为计税依据,并提高计税标准,改革计税方法,从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相结合的方法转变为从价计征的计征方法,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和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遏制资源过度开采。

2.完善消费税制。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对一切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征税。在更大的范围内重点要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围,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产品的税负差距。尤其是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的煤炭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一是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应征收更高的`消费税;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应列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二是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如饮料容器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3.完善增值税制。为更好地体现鼓励“利废”,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意图,应当将部分社会效益好、促进环境保护力度大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纳入增值税优惠政策范围。为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利用再生资源,允许企业购置的污染治理设备、环球监测仪器与环保设备,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于意义重大,但经营亏损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如垃圾电厂、废旧电池处理厂等,采取即征即退或免税等优惠政策,解决因退税不及时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等问题。

4.完善企业所得税制。企业所得税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工具。在节能环保方面,目前主要采取降低税率、减计收入、税额抵免等形式。()建议加大企业相关节能减排投入的支持力度。加大企业节能减排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提高固定资产折旧标准、加速折旧、摊销或增量投入加成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等措施,以鼓励两个行业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

5.调整和完善与环境相关的其他税收政策。对于现行具有一定环保作用的地方税种,例如,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一方面要按税制改革的正常要求完善税制,适时调整偏低的税负等,在此基础上,更多地体现其环保功能。

6.开征环境保护税。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专门税种,现行税制大部分税种的税目、税基、税率的选择都未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与国际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环保型税收体系的发展差距很大,弱化了税收对资源有效利用的支持力度。为了强化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实施效果,我国除了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正向鼓励和扶持企业或个人按法律和政策行事外,还应该开征环境保护税,逆向调节、限制企业或个人行为,增加企业不按法律、政策行事的成本。

(二)通过税收调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环境税收优惠政策 篇3

关键词:税收法定原则;法律保留;程序法定;责任承担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3-0028-04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对地方的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税收管理的不断规范,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不规范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暴露出各种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些不规范的税收优惠政策违反了税收法定原则。为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18条对实现税收体制、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化进行了明确部署。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治理,最根本的就是要严格依据税收法定原则,因为该原则中内含了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主体法定、制定与实施程序法定、责任机制的明确等要求,而这些也正是当下不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之所在。

一、税收法定原则下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宪法》第56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条规定可以看作是税收法定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具体到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它是税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因而同样需要遵循税收法定原则。通过对该原则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在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上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税收法定原则下的税收优惠要遵循法律保留。《立法法》第8条第八项规定了“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第9条规定了授权立法及其除外事项;第10条则明确了在授权立法时,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目的和范围行使被授予的权力,被授权机关不得将所授予的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条对此亦进行了规定。分析上述法律规定可知,第8条与第9条的内容体现了法律保留原则,第10条体现了禁止转授权的法理,《宪法》、《立法法》以及《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表明,有关税收的事项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的专属权力,涉及税收的事项尚未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可以授权国务院先行制定行政法规加以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之外,其他任何主体不得再通过任何形式创制有关税收的内容。未经授权而由地方自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不能作为公民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法律依据。

其次政府税收优惠要恪守程序法定。根据程序法定,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包含以下的要义:一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程序要具有合法性。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当符合民主、公正的基本要求,要广泛吸纳包括利益相关方在内的广大纳税人参与立法过程,保证税收优惠的立法符合基本的程序要求;二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程序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在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税收行政机关要严格依照权限、时限等法定程序履行职责,从计算、减免到监督检查等都要有严格明确的程序作为保障,只要法律法规规定了税收优惠政策的,税收行政机关就要严格按程序实施;法律没有规定税收优惠政策的,税收行政机关不得超越权限、超越期限实施税收优惠。

最后是税收法定原则下的政府税收优惠要体现责任承担。“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必须严格按照《宪法》、《立法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规定的权限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法规,严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财税部门之外的其他主体越权制定税收优惠,否则将会导致所制定的税收优惠规范性文件由于违法而无效;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遵循法定程序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不得滥用行政裁量权力给予不合格主体以税收优惠,不得越权实施减免税,也不得超越税收优惠的法定时效实施税收优惠,对违反实体及程序规范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法治化的缺失

(一)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主体混乱,税收优惠“政出多门”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收回了地方制定税收的权力,由中央统一行使税收立法权,包括地方税在内的所有税收事项均由中央集中行使。1996年国家又取消了地方制定税收减免的权力,规定今后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之外,其他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税务机关都不得行使减免税收的权力。[1]但是这样的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遵循,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制定主体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地方财税部门都制定了数量庞大的涉及税收优惠的政策文件。2013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重点指出:“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较多,影响税收政策的统一性和公平性。至2012年底,已批准并正在执行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有16种,涉及各主要税种;还有70多个地区以改革实验示范区等名义申请区域性税收优惠等待审批。”[2]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为了实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逐步形成,由于制定主体的混乱,导致相互之间缺乏明显的协调与配合,有些优惠措施甚至存在矛盾冲突。“政出多门”导致的后果则是适用上的困难。

(二)政府制定与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裁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程序规制

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该严格遵循税收法定原则,遵循严格的程序规制以保证税收优惠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尽管税收优惠政策更多的体现出授益行政的色彩,但由于这项制度已经突破了税负公平,是对特定群体与产业的特殊照顾,因而需要借助于正式的程序对其他没有获得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与群体加以解释说明,让这些群体在正式的程序中加深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解。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往往是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一纸文件的形式单方面所做出,很难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过程中看到地方政府召集相关的利益方进行听证,更勿论在制定过程中相关的利益主体能够对税收优惠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此外,税收优惠政策的“朝令夕改”也导致此类政策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当国家的政策导向发生变化时,政府就会根据自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而直接变动已经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严格遵循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程序要求,导致对同一主体和产业,由于国家政策的频繁变动而难以稳定地享受到优惠待遇。

(三)对违反税收法律规范的优惠政策,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承担机制

法治国家要求保障纳税人及社会公众的财产权益,因而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要注重法律责任承担机制的构建。虽然《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条及第84条规定了法律责任承担机制①,但却过于原则,难以有效制止越权制定与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行为。即便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坚持依法治税严格减免税管理的通知》[3],但是此后不久就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一些地方政府打着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刺激地方经济发展的旗号,又擅自出台了减免税收、缓缴税收和豁免欠税等政策,以帮助本地区走出经济下行的困境。对此,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于200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加强依法治税工作的通知》。[4]正是由于责任承担机制的原则化和模糊化,导致这些文件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地方政府和部门仍然在越权出台违反税收法律规范的优惠政策;在实施税收优惠的过程中政府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三、基于税收法定原则推进税收优惠

政策的法治化治理

(一)明确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主体以贯彻法律保留原则

为实现税收优惠政策的法治化治理,中央在《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法律法规的理解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区别就在于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属于这里的“法规”范畴。严格贯彻法律保留原则,此处的“法律法规”应做狭义层面的理解,即税收优惠政策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以及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所规定;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税收优惠如何适用进行解释,但不能对制定出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实质性变更,且必须接受法律、行政法规的合法性审查,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主体都不得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此,财政部部长也明确指出:“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5]这就在国家顶层设计上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主体只能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行政机关。

(二)强化制定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程序规制

要实现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法治化治理,还离不开程序的规制。“程序的实质是管理和决定的非人情化,其一切布置都是为了限制恣意、专断和裁量。”[6]税收优惠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科学性要求社会公众能够参与到制定过程之中,凡是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影响的主体,都有权利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法律保留原则要求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力应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国务院行使,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该建立公众参与税收优惠立法的程序机制: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动议阶段,应当广泛吸收纳税人参与其中,特别是那些权益可能会受到影响的产业、群体,更应当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审议阶段,可以适当借鉴听证会的形式,由制定机关阐述该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再由那些没有获得税收优惠待遇的产业与群体等以询问,通过这样的审议形式,将纳税人的利益真正反映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中。[7]规范和建构税收优惠政策的立项、审核、通过、修正等程序性机制,让纳税人真正参与其中,“既要包括税收优惠的受惠主体,又包括利益受损主体,这样才能使受到税收优惠影响的主体有机会、富有意义地参与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并对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8],确保制定出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得到包括纳税人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三)健全税收优惠政策的责任承担机制

健全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责任承担机制,是实现税收优惠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对此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就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而言,按照税收法定原则以及法律保留原则的要求,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国务院财政税收部门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下可以予以细化解释,但无权对法律法规进行实质性变更;除此之外的其他主体也无权对上位法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任意增添或删减。如果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越权行使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就会导致所制定出的规范性文件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而被本级人大、上级行政机关等认定为无效;或者所制定出的税收优惠政策显失公正,不符合比例原则、裁量基准等评估要求,难以实现社会的实质性公平,那么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将会被撤销,同时相关行政机关及部门还要承担政治与法律责任。就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而言,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虽然拥有一定的税收裁量权力,但是对于认定哪些主体享有税收优惠照顾时的此种裁量权力必须要严格限定在法定幅度和范围内,要严格按照裁量基准的要求实施税收优惠。当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滥用此种裁量权力,不公平地对待纳税人、实施的行为不符合裁量基准的要求时,纳税人可以起诉,要求政府及其部门承担行政责任。针对那些缺乏合法性与合理性、违反税收法定原则的税收优惠政策,要通过建立责任承担机制,以权责匹配来制约税收优惠政策的非法治化行为。

注释:

①《税收征管法》第3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第84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做出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以及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的,除依照本法规定撤销其擅自做出的决定外,补征应征未征税款,退还不应征收而征收的税款,并由上级机关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伍舫.中国税收优惠指南[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39.

[2]刘家义.国务院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EB/OL].[2016-01-10]. http://www.npc.gov.cn/npc/cwhhy/12jcwh/2013-06/27/content_1798983.htm.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坚持依法治税严格减免税管理的通知[EB/OL].[2016-04-13].http://www.ctaxnews.com.cn/

www/detail/ntdetail.jsp?DOCID=10263.

[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加强依法治税工作的通知[EB/OL].[2016-05-13].http://www.

chinatax.gov.cn/n1586/n1593/n1685/n1686/c137179/content.html.

[5]中国新闻网.中国财政部长:原则上不再出台新区域税收优惠政策[EB/OL].[2016-04-27].http://finance.

chinanews.com/cj/2013/11-21/5530751.shtml.

[6]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1):87-89.

[7]张守文.财税法疏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3.

[8]施正文.税收程序价值导论[J].财税法论丛,2003(2):203.

Governance on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atutory Taxation Principle

GE Wei

(Law School,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should follow statutory taxation policy. If there is no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State Council should first set out administrative law under the authorizat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n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department of the State Council should interpret the administrative law in details. To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he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the governments should follow certain legal procedures strictly and undertake their respective legal liabilities. They should conduct legal governance on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such as legal reservation, statutory procedure, liability bearing, etc. In this way they can realize the leg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环境税收优惠政策 篇4

(一) 总体经济形势增速减缓, 形势比较严峻

今年一季度, 我国几乎所有的重要经济发展参数都呈现了下滑速度增快的趋势, 全国GDP增加只有8.4%, 这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8.9%, 经济需求仍继续回落。近三年来, 央企利润首次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低5.2%、约三成制造业上市公司裁员。

而广东比全国的整体经济形势更趋严峻。一季度, 广东GDP仅比上年同期增长7.2%, 增幅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 比全国增幅低1.2个百分点, 其中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2.0%,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一季度减少7.3个百分点, 拉低GDP增幅0.1个百分点。广东工业企业生产明显放缓, 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幅同比回落5.2个百分点,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8%, 同比减少7.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的增幅同比回落7.3个百分点;另外, 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1.6%。

(二) 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 (即消费、投资和进出口) 增速都在减缓, 进出口的增长大幅下滑, 现在所依赖的只有消费和政府投资, 实际上只有一架半在动

今年, 我国经济增速仍在持续回落。消费品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在继续放缓, 另外, 进出口的增长幅度缓慢, 我国第一季度总的进出口总值只有8593.7亿美元, 同比只增长了7.3%, 远不如前几年百分之十几的快速增长。

一季度, 广东经济增幅同比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5.31亿元, 同比增长10.8%, 增幅同比回落4.6个百分点, 消费增幅明显回落。进出口总值2099.8亿美元, 同比增长只有4.3%, 增幅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 进出口的增长出现大幅滑坡;其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886.31亿元, 同比增长只有13.6%, 增幅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落;据广东统计局信息网数据表明, 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 广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个百分点, 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 仅高于北京和上海。从以表1可知, 广东的投资增长率低于东部主要省份。

(三) 社会资本投资的总量减少, 现在投资主要依赖政府投资

由于自2008年以来, 国际金融债务危机的持续, 全球陷入通胀周期性危机和经济疲软的大趋势中, 受其影响中国经济从2011年中期开始就出现增速放缓的趋势, 社会各界投资者受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影响减少了对资本投资。在国内, 出现社会资本投资总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相对收缩, 对房地产调控政策从倾斜支持转向抑制投机, 使社会对房地产的投资在减少;而刺激消费政策的退出对消费需求产生下拉的影响, 这也使得社会的消费生产投资产生减少的趋势;2011年政府采取了控制流动性, 控制信贷规模增长的基本政策, 限制了社会各界获取资本投资的额度;但是, 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上仍然要加大政府投资来稳定经济增长。

(四) 企业主要处于观望状态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政府为应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不断调整宏观政策的影响, 企业为规避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敢大胆的从事投资, 而是处于互相观望的状态。据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 广东民间投资增速回落, 共完成投资1486.31亿元, 增幅比1-2月回落9.1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拉动, 若除去房地产开发, 民间投资则下降2.8%。

二、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特殊意义

在当前的总体经济形势下,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要发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作用, 这具有了更加特殊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 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支柱性产业的作用, 在经济转型期具有发挥好社会保障的作用

现代流通是包括有形与无形要素禀赋的全要素流通, 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全开放流通, 是涵盖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流通, 是引导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新型流通,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流通。因此, 它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程度则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窗口,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观测表, 是实现市场经济运行和消费与需求不断上升的助推器。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它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 成为21世纪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现代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促进我国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 进而更大程度的促进广东省外贸业发展

当今世界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走向“国际化、信息化、资本化、低碳化”, 这就会促进我国通过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流通方式、管理方法, 使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 增强国内流通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而广东省作为外贸大省, 流通业的国际化改革有利于促进其外贸业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流通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

广东省大力推进现代流通方式, 要不断完善现代流通体系, 促进流通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流通业的全面升级转型, 根据既定的目标、主线、动力和路径加快推进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 目标——提升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打造流通强省

广东是一个流通大省, 流通总量大, 但它“重制造, 轻流通”, 不算一个流通强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广东省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458.4亿元, 连续28年位居全国首位。如下图表2可知, 广东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全国其他流通量大的省份高, 但是增长率却低于其他各省。要使广东流通业提高增长率的幅度, 就可发挥其外贸优势, 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将其打造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流通大省和强省。

(二) 主线——转变流通发展方式

转变流通发展方式即将传统的流通业转为现代型, 不仅对流通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工艺及标准转为现代化, 也要将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流通渠道、流通观念、流通结构和人员素质转为现代化。

比如:广东经济增长较快, 但消费量偏低, 就可通过刺激消费来促进流通业的发展;另外, 省内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缺少本地龙头流通企业的支持, 除了华润万家就没有大型的零售企业来支撑流通业的发展, 则可通过鼓励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兴起。

(三) 动力——改革创新

现代流通业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现代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流通业, 改革与创新是促进了流通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驱动力, 所以, 只有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使现代流通业不断发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流通业的改革创新不仅表现在要重视商品与服务形式、业务流程的创新, 还更要注重体制和模式的创新。

(四) 路径——商贸流通网络化、物流平台智能化、城市配送一体化、资本运作国际化、流通转型低碳化

广东是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国际化大省份, 省内各城市内部、城际之间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这为现代化流通业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支撑。

1、商贸流通网络化。

广东商贸业发达程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有条件在商贸流通中普遍应用宽带网络, 建立服务网站、网络中心和信息站以方便人们查询和发布商务流通信息。

2、物流平台智能化。

目前建立的绝大多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只发挥了物流信息网的作用, 只解决了车货信息不对称的基本问题, 诚信问题、信息真实性、时效性问题等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这就需要物联网技术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有机结合, 实现物流平台的智能化, 促进广东智慧物流的发展。

3、城市配送一体化。

城市配送一体化系统既是在城市范围内将具有一定联系和规划又相互区别的城市配送网络系统、运营系统、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连接, 根据客户的要求实现城市末端物流集成化和规模化运作的职能。

4、资本运作国际化。

广东不仅要吸引国内大量投资者的涌入, 也要关注国外投资者的亲睐, 并抓住机会在境内和境外设立金融互动窗口, 鼓励企业去海外市场融资和投资。

5、流通转型低碳化。

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物流的推广, 以低碳为主的经济结构将会促进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和新产业的崛起, 则低碳化道路成为发展现代流通业的一种趋势。

四、对流通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支持措施

从现代流通业改革的总体趋势和思路的角度来看, 现有的财政税收体系对现代流通业的支撑作用还非常欠缺, 必须大力加大财政税收对广东省现代流通业的支持力度。

(一)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 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根据流通业发展的实际、财力状况以及对其发展提出的措施, 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有利于支持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现代化发展。

1、整合省级流通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 适当扩大资金规模, 扩大以奖代补、贴息的支持力度。

对流通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和鼓励, 对中小流通企业公共平台建设、大型流通企业跨区跨国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与我省产业关联度高的省内重点展会、流通领域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等予以重点支持。

2、全面扩大对农村流通业的财政投入, 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平台的支持力度。

农产品联系着民生与经济问题, 农产品流通业的顺利发展不仅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还能刺激农村和城市消费的增长、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农产品流通平台是农产品物流、信息流和流通服务的统一体, 它以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涉及市场和信息、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农产品加工、包装和经营, 以及市场检测和检疫等系列问题为己任。那么, 加大对农村流通业和农产品流通平台的支持就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3、确定一批城市物流园区向城市配送体系转型, 编制专门财政预算和投入计划。

要促进省内各城市流通业的发展, 城市配送一体化则可发挥推动作用。目前, 虽然广东省城市配送一体化的建立还未形成, 但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 而资金是体系建立的重要源泉之一, 所以通过加大财政支持来加快确定一批城市物流园区向城市配送体系转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4、对形成以核心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广东物流园区网络体系的建立提供财政支持。

广东物流企业发展迅速, 形成各类不同的物流园区, 但是物流发展总体滞后, 园区与园区之间的合作缺乏, 物流业的效益和质量并不那么理想, 物流成本偏高,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流通业的发展。所以, 广东可以在已有核心物流园区 (比如:广州林安物流园) 的核心区域范围选择一批物流园区向城市配送体系转型, 以它为中心来构建城市物流园的网络系统, 并对其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持。

5、加强财政对信用担保和诚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1) 加大流通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促进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 共同扶持流通业发展。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善银企关系、强化信用观念、分散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也是解决流通业中小企业担保难、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需要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等的建立, 也需要担保制度的完善, 所以要形成规范的流通业信用担保体系就需要财政作为支撑, 加强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合作, 从而为流通企业扩大投资力度, 加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 加大对流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 是企业发展的生命, 流通业市场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必要以诚信体系的建立为基础。诚信体系包括诚信制度、信用管理和服务系统、社会各类信用活动及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在流通领域要建设和完善这些体系内容需要政府实行财政政策来提供支持, 鼓励诚信度高的流通企业。

(二) 扩大税收的支持力度

税收政策有利于政府利用筹集到的大量资金来调节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调整协调各种经济利益, 调节分配关系。要促进流通业的发展, 实行适当的税收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1、增加对向城市配送体系转型的物流园区的税收支持。

由于燃油费的不断增加、过桥费用过高、园区用地成本高、园区税收种类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物流园区的经营成本较高, 使物流园区没有更多的精力联合起来发展城市配送一体化体系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税收试点、规范园区税收制度等来鼓励省内城市配送一体化体系的形成, 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平台。

2、对商贸流通网络建设、物流平台智能建设、城市配送体系建设、流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流通企业低碳投入五大流通载体建设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各种经济平台的建设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而对流通业五大载体提供税收支持, 加强资金鼓励, 有利于加快各大载体建立的进程, 从而也加快传统流通业转向现代流通业的步伐。

3、大力推动新型流通业态税收优惠体系建设。

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必须纳入大流通的发展之中, 形成城乡流通一体化的新格局, 做到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和相互促进。城乡之间双向流通系统的建设重点是农村流通设施的建设, 政府需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

参考文献

[1]何燕.现代流通理论内涵的认识[J].商场现代化, 2010, (25)

[2]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必须走智能化道路[EB/OL].http://info.10000l ink.com/newsdetail.aspx?doc=2011042690010

涉农税收优惠政策 篇5

一、营业税

1、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的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

(1)农业机耕,是指在农业、林业、牧业中使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包括耕耘、种植、收割、植物保护等)的业务。

(2)排灌,是指对农田进行灌溉或排涝的业务。

(3)病虫害防治,是指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的业务。

(4)农牧保险,是指为种植业、养殖业、牧业种植和饲养的动植物提供的保险业务。

(5)相关技术培训,是指与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业务相关以及为使农民获农牧保险知识的技术培训业务。

(6)家禽、家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业务免税范围,包括与该项劳务有关的提供药品和医疗用具的业务。

2、营业税起征点规定:按期纳税的,为月营业额20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500元。达不到起征点的免征营业税,达到起征点的全额征收营业税。

/ 9

3、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免征营业税。这里的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水产业。

4、将土地承包(出租)给个人或单位用于农业生产,收取的固定承包金(租金),免征营业税。

5、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

6、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由银行业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法人机构所在地在县(含县级市、区)及县以下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政策的执行期限延长至2015年底。

7、残疾人个人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

8、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每人每年按4800元的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9、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

/ 9

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二、企业所得税

10、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1)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远洋捕捞。

(2)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11、对企业的技术转让所得,在一个纳税内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2、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的农业企业,减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3、符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

/ 9

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小型微利农业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6万元的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4、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安置残疾农民工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15、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的固定资产,其中既包括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也包括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本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16、企事业单位向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17、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

/ 9

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18、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比例减计收入。

19、对家禽养殖、初级加工企业,免征2013企业所得税。

20、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取的风险保障金在实际发生支出时,允许所得税前扣除。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折旧。

三、个人所得税

21、农民取得的农业特产所得和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22、对土地承包人取得的青苗补偿费收入,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的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23、残疾个人取得的劳动所得(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和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和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在每年8000元税额的限额范围内减免个人所得税。

/ 9

四、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24、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为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不包括农村。

25、对农林牧渔业用地和农民居住用房及土地,不征收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26、对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对企业范围内的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尚未利用的,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27、经批准开山整治和改造的废弃土地,凭土地管理机关出具的证明,可从使用的月份起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10年。

28、对水利设施及其管护用地(如水库库区、大坝、堤防、灌渠、泵站等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29、林区的有林地、运材道、防火道、防火设施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30、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经营采摘、观光农业的,其直接用于采摘、观光的种植、养殖、饲养的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车船税

31、捕捞、养殖渔船免征车船税。

32、农村居民拥有并主要在农村地区使用的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免征车船税。

/ 9

33、在农业(农业机械)部门登记为拖拉机的车辆、在渔业船舶管理部门登记为捕捞船或者养殖船的渔业船舶,免征车船税。

六、耕地占用税

34、农业户口居民在户口所在地经批准按规定标准占用耕地建设自用住宅,按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

35、农村居民经批准搬迁,原宅基地恢复耕种,凡新建住宅占用耕地不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对超过部分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

36、农村烈士家属、残疾军人、鳏寡孤独以及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在规定用地标准以内新建住宅缴纳耕地占用税确有困难的,经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

37、农田水利占用耕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38、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占用园地、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七、契税

39、承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免征契税。

40、对农民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成 7 / 9

员范围包括购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下同)唯一住房的,减半征收契税。对农民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上述政策执行暂无办理期限的规定。

41、对农民个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在法定税率基础上减半征收契税。

42、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房屋、土地权属原归夫妻一方所有,变更为夫妻双方共有的,免征契税。

43、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土地、房屋权属,不征契税;非法定继承人根据遗嘱承受死者生前的土地、房屋权属,属于赠与行为,应征收契税。

44、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共有房屋属共同共有财产。因夫妻财产分割而将原共有房屋产权归属一方,是房产共有权的变动而不是现行契税政策规定征税的房屋产权转移行为。因此,对离婚后原共有房屋产权的归属人不征收契税。

45、对经法院判决的无效产权转移行为不征收契税。

46、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有关规定征收居民房屋,居民因个人房屋被征收而选择货币补偿用以重新购置房屋,并且购房成交价格不超过货币补偿的,对新购房屋免征契税;购房成交价格超过货币补偿的,对差价部分按规定征收契税。农民因个人房屋被征收而选择房屋产权调换,并且不缴纳房屋产权调换差价的,对新

/ 9

换房屋免征契税;缴纳房屋产权调换差价的,对差价部分按规定征收契税。

47、服务业企业缴纳契税,按国家规定的税率下限标准即3%执行。

八、印花税

48、对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免征印花税。

49、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九、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50、凡免征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的同时免征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公布等 篇6

国家税务总局前不久公布了五项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一、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的所得,已交纳农业税、牧业税的,不交纳个人所得税。二、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征或免征农业税或牧业税后,农民的农业特产所得和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的所得,仍暂不交纳个人所得税。三、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减征、免征农业税或牧业税后,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所得,仍暂不交纳个人所得税。四、农民销售水产品、畜牧产品、蔬菜、果品、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月销售额不到5000元或每次(日)销售额不到200元的,不交纳增值税。如果农民在销售上述农产品的同时还销售其他非农产品,其中农产品销售额占整个销售额一半以上的,月销售额不到5000元或每次(日)销售额不到200元的,也不交纳增值税。五、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小贩,不必办理税务登记。(北京 陈欣)

山东七条政策助推村村通客车

为推动村村通客车工程的顺利进展,山东省将实施7条优惠政策:一是农村客运线路允许定线不定车;二是允许经营农村线路的企业按行业管理部门的规定式样制作车头牌;三是对经营状况良好、服务质量优秀的企业适当延长经营期;四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区域化经营的企业在新增车辆和班次以及车辆在不同线路上调整的自主权,其他经营模式的企业增加支线运输车辆和班次允许采用核准制;五是允许农村客运经营企业自主发布车身广告;六是根据实际情况,对贫困地区经营短途农村客运的企业和经营户在交通规费方面享受城市公交企业的待遇;七是对经营冷线的企业适当给予补助。(山东启新)

农业部推荐十种小麦免耕播种机

环境税收优惠政策 篇7

我国中小企业的总量与规模都在持续发展, 这些中小企业现在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 我们的吃穿用住几乎都是由这些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 这些中小企业成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也成了绝对意义上的国民经济稳定的基础。现阶段, 由于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僵化落后导致了没有能够在中小企业最需要的关键时刻给予发展的优惠政策, 针对中小企业的福利待遇更是几乎没有, 减免税收、特许抵扣、投资抵免、优惠利率等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天方夜谭。没有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是难以在可持续性原则下帮助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其实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们的财税管理人员应该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尽早制订出扶持激励中小企业的政策, 让中小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2 新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创新财政税收政策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新经济发展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是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 回落同时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 飞速上扬, 许多中小企业眨眼之间就发现他们的产品价格竟然还追不上生产成本的上涨的脚步!PPI的上涨因素主要是原材料的上涨与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因此, 对中小企业减税的呼声越来越高。财税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与健康发展的影响极大。虽然国内的其他因素也会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但其他因素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远不如财税政策来得重要且深远。在汇率不稳定的现代经济社会中, 原料与劳动力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在人力资源选择和成本运营战略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的财政税收的征收额度过高。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征收额度很低, 因此剌激了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 有人说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基于其国内的中小企业, 其实透过这种现象的背后, 真正助力美国经济的正是其优秀的财政税收制度的较低的征收数额。

3 当前中小企业财政税收存在的问题

3.1 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体系不完善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有效稳定平台, 我国政府出台的税收政策虽然具有优惠力度却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实情不相适应, 降低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我国税收发展方案尽量在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税收政策体系, 但是目前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宽松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是在企业所得税, 在企业所得收入中减少企业的所得税, 企业发展可以获得相应的减免, 企业的年度亏损可以获得国家五年递延的补偿。但是对于企业内部经营的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措施较少, 而且在固定资产投入与无形资产研发的费用处理上存在一定的难题和障碍, 没有给予进口技术设备的免征关税制度, 也没有给予转让技术合作的税务优惠, 技术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外, 其他一些基础性的急需提高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享受到的流转税优惠几乎是一片空白, 税收优惠政策缺乏普遍性、长远性和稳定性。

3.2 企业财务人员对国家财税政策认识不够

中小企业发展由于资金有限, 财务管理比较容易, 但是人员数量有限, 会造成发展过程中缺乏高级财务管理对企业资本运营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 而且企业发展与经营过程中肯定需要涉及财税问题, 税收筹划是中小企业发展中必须要认真对待的一件事情, 由于内部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素质, 财务与税收的知识匮乏, 造成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失误, 对国家税收政策和制度的信息了解匮乏, 造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税收政策的正确认识需要企业建立相关的税收风险筹划制度, 处理好企业资本收入与税收的关系, 还要在税收优惠中获得机会,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强, 普遍存在税收信息掌握不足, 资本税收控制能力较差的问题, 不仅不能帮助企业减免税款, 而且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税收风险。因此企业在减税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理解好国家的相关政策。

3.3 财政税收科技投入的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政府科研所是国家现行资源配置体系下最大受益者, 中小型企业因政府对其投入的研发资金少, 一些企业本身对科研投入也缺乏兴趣、支撑和动力, 从而难以成为科研创新主体。政府对科技投入普遍存在着重视研发过程及结果, 而对结果转化为现实技术生产的能力和效益不够重视, 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发挥财政优惠政策的灵活性, 鼓励企业对民众使用的创新产品进行研发生产, 而且企业目前发展资金周转过程大, 研发时间成本高, 社会经济收益差等问题。

4 新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

4.1 建立健全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在税收政策方面大力整顿和调整战略方向, 健全完善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广度和深度, 使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能够享受到国家税收政策带来的优惠, 从而更好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如可以考虑在中小型企业的所得税方面加大费用扣除力度, 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在增值税及营业税方面, 也可增加一些扣除环节及项目, 缩小税基, 减轻企业负担。

4.2 建立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收益, 政府要在税收方面增加、细化优惠政策, 先对中小企业进行严格审查, 然后按照规定和标准给予中小企业财政税收的减免和减征。通过差别化的税收政策, 使中小型企业之间形成竞争的形式, 促进中小型企业不断地自主创新、勇于争先。对于盈利中小企业来说, 股东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占企业缴税总额的比重很大, 因此政府部门能否根据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对自主创新的中小企业调整股东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适当降低适用优惠税率的准入门槛, 让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能够享受优惠低税率的扶持;对小型微利企业的减半征收优惠形成长期一贯政策, 增强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积极性。

4.3 完善个人所得税激励机制建设

我国财政税收优惠力度要不断扩大, 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提高中小企业员工个人收入, 加强人员的素质提升, 改善工作环境, 在减免或者减征税收时, 要设立一些奖金制度, 给予中小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一些工作动力, 建立完善的个人激励制度。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 按照一般公司的公司法规定, 超过50%即可获得对公司的占有权, 所以从一个戏谑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其实已经被中小企业所掌控。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必须进行针对中小企业进行创新, 以刺激中小企业继续蓬勃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中小企业,财政,税收,政策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灵.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分析[J].时代金融, 2011 (9) :90-92.[1]张灵.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分析[J].时代金融, 2011 (9) :90-92.

[2]李存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的探讨[J].财政监督, 2011 (3) :70-72.[2]李存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的探讨[J].财政监督, 2011 (3) :70-72.

环境税收优惠政策 篇8

一、水污染环境税的税收政策经验与例证

(一) 西方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

对于环境保护的研究, 早在1972年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就提出了PPP原则 (污染者付费) 。 荷兰、德国、法国等国家早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 取得了实现改善环境和降低超额税负的双重功效。

1.早在1969年, 荷兰便开征了“地表水污染税”。 征税对象为向地表水和水净化厂直接或间接排放的废物和污染物及有毒有害物质。 纳税人包括企业、 公司以及家庭和个人, 以“人口当量” (相当于每年每人排入水域的污染物的数量) 为征税标准。排放物质的数量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为 “地表水污染税”的征税依据, 并且水污染税税率在不同地区各异, 同时设立专用基金户。

2. 从1981年起德国便开始征收水污染税, 1994年11月开征《废水税法》, 缴纳废水税的纳税人为直接将废水排入水域 (包括地表和地下) 的单位和个人。 其征收基准为废水的“污染单位” (相当于一个居民1年的污染负荷) , 采用统一税率, 普遍征收。 此法同时还规定了减免税, 排放废水达到了特定的最低标准以及纳税人用于改善废水设施的投资额, 分别可以减免与抵免应缴的税款。

3.法国于1968年开征了水污染税, 其纳税人为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人。 水利管理局为征收机关。 为了加强征管, 将流域委员会和水利管理局设在法国的每一个流域或流域群。 按纳税方式水污染税的纳税人分为家庭纳税人和非家庭纳税人。 非家庭纳税人以政府权力部门对每个排污口进行测算, 按类设计税率级次, 根据实际排污量和设计的税率征税;而家庭水污染税以每平方米水费附加的形式计征, 由政府权力部门根据每位居民日均排放量、 居民人数和城镇污水中的团状物数量计算确定附加额。

各个国家的制度各有优劣, 总体来说表现出以下特点: 对水污染专门立法, 依据“谁污染, 谁缴税”原则;计税依据均为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 征税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持和改善水环境, 为防治水污染提供资金保障, 且专款专用。

(二) 我国环境税收政策现状与不足

我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保护有着一定关联的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11个税种。 对于防治水污染的税收政策包括:对利用废水作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实行减免税;对于废水处理劳务免征增值税等。上述税制, 对我国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目前, 我国政府对于水污染治理主要采取的是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 如《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为主的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与此同时, 政府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治理水污染, 比如:财政补贴、经济处罚、排污权交易方法、排污收费方法、财政直接投资等。但如今环境日益恶化, 强制行政手段和一些散见于各税法的措施作用十分有限。我国现行税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 因而缺乏环境保护整体调控。 二是现有各税种自成体系, 相对独立, 有关环保的规定散见各法, 效率各异, 未能体现税收的公平性, 并且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 三是考虑环境保护因素的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缺乏系统性。

由此可知, 要使环境税制真正产生积极的效果, 充分体现税收监督经济, 调节经济杠杆作用, 必须从整体上制定协调统一的环境保护税制。 新环境税迟迟不能推出的原因是开征新税种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其中有避免重复征税的问题, 也有考虑到企业、 个人能否承受新税种负担的问题。前者是税目设置与征收的技术问题, 后者是社会经济利益问题。

二、开征水污染税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 重要性

我们应当意识到, 水污染税的设计与实施对解决水污染问题将起到积极作用。税收与行政法律等相比,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其公平性及调节经济杠杆属性在环保实践中的效果明显。 国际水污染税的不断完善及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应该根据国情出发,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污染税法律制度。

湘江纵贯湖南省南北, 集生活饮用、生产用水、航运、发电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湘江承载了全省60%以上的污染, 以重化工为主的流域工业布局及以现代农业为主的面源污染, 使得湘江流域的污染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直接或间接地对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一直以来, 流域内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 政府投入大量财力人力, 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污染治理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整治任务仍很艰巨。控制湘江流域污染并提升其污染治理能力, 建立一整套运行良好的治理长效机制, 离不开税收制度的支撑。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 有条件先行先试环境“费改税”, 取得一些经验后向全国推广。针对湘江流域水污染的实际现状与因素, 选择湘江流域试点水污染环境税, 进行个案研究, 以获取个案经验得以推广, 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保护好“一湖清水”, 实现把湘江打造成 “东方莱茵河”添砖加瓦。

(二) 可行性

1.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我国从1979年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至今, 政府已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环境资源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措施。 环境保护, 特别是水资源的保护始终是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要积极推进环境改革。针对湖南,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于2011年3月正式由国务院批准, 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治理试点方案。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 作为我省“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目前已经将湘江流域污染治理列入“十二五”发展的规划之中。 湘江流域的污染整治工作正在进行中。

2.法律制度与法律环境已大体具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以法律的形式, 对环境包括水资源的保护予以规范。 198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全面依法治水的新阶段。 1984年修订、 1996年及2008年修正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应当按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缴纳排污费, 同时应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对湘江污染防治,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1979年湖南省便出台了全国首个水污染防治条例。

3.环境税制度设计的理论基本健全。 我国推行环境税一直呼声不断, 作为一个尚未推行的税种, 国内学术界一直进行着大量研究, 除了对环境税的价值定位及理论研究之外, 在完善环境税的制度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制度设计理论大体健全。

三、湘江流域水污染环境税开征的构想

(一) 纳税人与征税范围

遵循“谁污染, 谁付费”原则, 凡是有直接或间接排放废弃物、 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对水体造成污染的活动或行为则应缴纳污染环境税。 考虑到征收方式的可操作性以及征收效率和征管控制等因素, 目前针对湘江流域段试点的水污染税, 应以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为纳税义务人, 对居民个人和行政单位暂缓征收。 应在保证产业链不断裂的前提下, 整合一批微小企业, 规范有色金属产业环境准入, 设置生产经营门槛。

(二) 征税对象及征管机构

征税对象即征税的依据。对于水污染税来说, 其征收对象及范围要合理确定, 就湘江流域水污染税来说, 其征税对象应为污水, 即带有废弃物、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的废水。 行为人只要发生了水污染税法所列举的污染行为, 就应该照章缴税。 目前, 按湘江流域污染源的分布特征, 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点污染源包括工矿企业污水废水、城镇区污水。面污染源是指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等。由于湘江流域工矿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 因此, 宜先从重点污染源即重金属污染入手, 首批开征水污染税。 等条件成熟后, 再扩展到城市污水、生活污水, 农业污水。选取在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娄底锡矿山、长沙七宝山、 岳阳原桃林铅锌矿七大重点治理行政管辖区域里设独立税务征管所, 会同环保、 工商等权利机构成立环境治理部, 以便于监控与征管工作的开展。

(三) 税基与税率

水污染的税率设计是税制设计中的核心要素。 在制定税率时要考虑到治理水污染的成本、现时的经济技术条件、 纳税人的承受能力、地区的环境差异及水污染的特点等。从理论上讲, 水污染税的税率应该至少等于排污活动所造成的边际环境损害或边际污染成本, 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从湘江的目前状况来说, 企事业单位和排放量较大的个体经营者排放的带有废弃物、 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的工业废水、污水应根据水污染物的数量、浓度的综合体, 即根据量化的污染程度 (一般污染物、较严重的污染物和严重污染物) 浓度、环境污染程度等制定区域差别定额税率, 使防治污染的总成本趋于最小化、合理化。

(四) 税收优惠及配套措施

开征水污染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税收手段来保护和改善湘江的水资源环境。 即对有利于湘江水资源保护或减少水污染的经济活动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对排放污水水平低于规定标准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的, 按一定比率给予退税的奖励;鼓励企业进行有关减少污水排放或用水量的新方法、新技术, 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建立技术开发基金 (给予税前免除) , 以此降低因利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投资风险, 并且对有效实施或取得一定效益的给予正面的税收鼓励、财政援助或政策性表扬;对永清环保、凯天环保、麓南环保等一批环保龙头产业企业加大投资, 给予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更多地利用税收加计与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间接优惠方式, 以充分发挥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 另外, 税款实行专款专用, 用于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

四、结束语

流域水污染治理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我国环境税的建立已经有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及理论基础。 我们应适时择机出台水污染环境税, 运用税收的特有职能与手段, 搭好地方政府间区域合作的法律和制度平台, 保护生态自然, 促进区际跨界间公平,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在税制设计中, 应考虑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和承受能力, 由易到难、体现税收的中性与公平性, 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来进行水污染的综合防治。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环境问题也日渐严重, 尤其是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政府在促进水环境保护中, 税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借鉴国际水污染治理环境税的实践经验, 分析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 针对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问题和特点, 从理论上探讨我国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环境税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为设计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环境税收政策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湘江,水污染防治,环境税

参考文献

[1] .王金南, 葛察忠.环境税收政策及其实施战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2] .曾贤刚.从OECD国家经验看我国环境税的建立和完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5) .

[3] .孙钢, 许文.我国环境税制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财政, 2008, (9) .

环境税收优惠政策 篇9

2014年12月9日, 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 指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统一要求, 清理规范本部门出台的税收等优惠政策, 凡违法违规或影响公平竞争的政策都要纳入清理规范的范围, 既要规范税收、非税收入等优惠政策, 又要规范与企业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可见税收优惠政策滥用产生的问题与矛盾已经引起国家的关注, 关于税收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十二届人大会议期间, 《关于终止授权国务院制定税收暂行规定或者条例的议案》被人大代表提上了议程, 税收制度的法制规范已经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群众的高度重视, 该议案代表了中国业内外人士对税收立法权回归的呼声。更为值得注意的是,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进行了要求, 这是我国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税法原则中这一最根本的一条准则。

二、税收法定原则下税收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 税收法定原则概述

税收法定原则是指必须由法律规定税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各税种以及税收各要素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如果没有法律作为基本的前提与依据, 国家就不能征税, 公民也没有纳税的义务。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税收征管程序的有效实施, 还是税基、税种、税率等税收要素的规定都应以法律为基本前提, 否则就是对法律的僭越。同时可以看出, 税收法定原则主要涵盖了税收要件与税收合法性两个方面, 税收要件的法定需要国家对税收的基本要素必须以法律形式作出规定, 而且规定必须尽量完整、明确;税收合法性则要求税务机关必须按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征税。此外, 作为我国立法的基本大法, 《立法法》第八条也明确了:“涉及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的事项必须制定法律”。对税收征管方面的约束来源于《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的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 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 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 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因此, 税收法定原则是我国税收制度保持稳定、实现财政收入职能、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根本保证, 脱离了税收法定原则的约束, 税收的各项功能将面临丧失的风险, 税收也会成为少部分人群牟取其自身的手段。

(二) 我国税收立法存在的问题

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 我国真正由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施立法的税收法律仅有《税收征收管理法》、《车船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四部, 其中只有三部为实体法, 占全部18个税种的六分之一, 而占税收收入半壁江山的增值税、营业税等重要税种却仅仅依靠行政法规、规章和税收通告等形式来进行规范。对于级别更低的税收优惠政策, 中央和地方更是制定了种类繁多、优惠方式多样、目的不同的政策规定。

税收优惠政策本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对特定区域、行业税收方面的优惠来引导企业、个人等纳税人的各种行为向政策所预期的方向进行改变。然而在优惠政策制定不规范、优惠名目繁多的背景下, 它最终却成为了纳税人逃避税收、各级政府追逐业绩与变相招商引资的主要手段, 更是对税收法定原则的严峻挑战。

1、授权立法影响中国税收法定原则的实施进程。

《立法法》不仅明确了税收制度基本的立法原则, 还补充说明了“尚未制定法律的,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作出决定, 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的条款。有必要说明的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这样的规定充分考虑了各税种的政策力度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立法过程总是慢于市场信号的反映, 因此由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相机而行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也应看到, 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无论对于税收的稳定性还是对于国家职能的发挥都是不利的。

实体法中只有三个税种是以法律的形式存在, 其他则都是以授权立法的形式实现。根据法学原理的解释, 最高权力机关对国务院的授权立法主要包括特别授权立法与法条授权立法两种方式。但是从《立法法》的规定来看, 其主要规定了特别授法的情形, 对法条授权方式却没有说明。但是中国的现实情况表明, 法条授权在税收政策合法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决策, 即通过法律中的授权条款将特定的立法权授予国务院等行政机关。比如《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本章规定的收入、扣除的具体范围、标准和资产的税务处理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规定”。此外关于对税种如何选定优惠范围、如何设定优惠税率和优惠方法等内容, 更是在法律法规中难觅其文。这些也正是税收优惠政策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授权立法的方式, 在贴合经济形势变化的同时, 也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相违背, 制约了税收法定原则的实施进程。

2、宏观调控下对税收优惠政策运用不当。

例如在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颁布之前, 旧所得税法对外资企业的特别优惠促成了“两种税法”的局面, 国家基于招商引资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这样的规定无可厚非, 但是“两种税法”却使得本土企业面对外资的进入丧失了原本就极其有限的优势, 从而加剧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不公平竞争环境, 这是与市场经济原则向违背的。还有新税法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先征后返”政策、“两免三减半”政策等等。外资企业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获取了更高的利润, 在国内税法制度不完善的体系下, 又通过转让定价等方式转移利润, 造成财政税收收入的大量流失, 于情于理这样的“交易”都是不划算的。此外, 还有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而对其进行所谓的财政扶持, 比如土地优惠、变相奖励等, 都属于间接减免企业税收的措施。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为每个企业单列优惠政策的现象。

3、调控政策与税收法定原则的矛盾。

税收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方法之一, 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又是税收调控的主要方面。税收法定原则要求税种、税种各要素、税收征管等方面均要立足于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之中, 但是税收调控却又要求国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与时刻产生的各种经济问题的时候能够依靠税收优惠政策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税收在立法方面的调整具有一个时间过程, 并且基于法律稳定性的要求, 税收法律又不允许太过频繁的变动, 这就造成了调控政策与税收法定原则之间融合的矛盾。过于追求税收的及时法定, 将使得国家在复杂经济形势变化面前丧失了应有的功能, 使得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诸多风险;但若就此放开税收法定原则, 由国务院等行政部门主管税收立法, 又会造成税收政策滥用、调控政策收效甚微的局面。因此如何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税收法定原则实施进程中的重要论题。

三、税收法定原则回归的实现机制

(一) 税收立法权回归分析

1、将税收法定原则写入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其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而税收作为国家对纳税主体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课税, 本质上是一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而且税收总体上是对人民的一项负担。因此税收的课征必须要有法律依据为保障, 进行基本的规范与约束, 这正是税收法定原则的体现。因此结合宪法的基本特征, 税收法定原则入宪对税收合法化、财政收入的稳定以及国家职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外许多国家的宪法中, 均对明确的税收法定原则条款进行了规定, 而我国宪法对该原则的规定却是缺失的, 并且宪法在确定公民纳税义务的前提下并没有对政府的征税权力作出明文的约束, 这无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障碍。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以及比其他法律更高的稳定性, 将税收法定原则纳入宪法, 同时对公民纳税义务以及国家征税权的合理设置进行最高法律效力上的规定, 对税收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2、调控政策与税收法定原则矛盾的解决。

税收调控对于国家宏观调控越来越重要, 授权立法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同时也要依据税收法定原则加强立法, 保证税收制度的稳定性。税收法定原则下, 税收的的征纳必须要有法律依据, 在我国税制的现实情况下, 首先要逐渐改善法律的制定与修正。税法的制定需要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形势变化, 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税收法定原则的核心问题是立法保留, 它的实质是要保证全国人大等立法机关对税收立法权的所有, 并由此来制约政府的税收权利。征税权在此基础上应当实行三权分立, 使得税收立法权、征税执行权和税收司法权相分离, 并分别由立法机关、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分别行使权力。政府拥有执行权, 它不仅是征税行为的实施者, 同时又要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与产品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如果再拥有过多的税收立法权, 则必将造成权力的滥用, 从而与服务于国家与人民的职责渐行渐远。其次, 应逐步实现税收立法权的回归。立法机构在掌握税收立法权的基础上, 允许国务院能够因为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而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立法权力, 但在相关法律中应当保留对政府行政法规与规章等文件的审批权和否定权。对省级以下政府, 则不应给予其税收立法的权力, 避免其处于自身政绩需要与地区发展的目的超权力范围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破坏公平市场竞争的局面, 保持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二) 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实现税收法定原则入宪, 确保人民大表大会对税收法律的立法权, 实质上是保证国家主体的人民来征税、用税。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决定了人民对政府代替征税、用税的监督是理所应当的, 在税收立法权尚未完全回归, 政府“授权立法”的环境下, 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来确保社会主义税收作用的实现。

首先, 有效的监督约束应当能够保证严格的立法流程与政府征税阶段的合理约束。政府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不能仅靠决策者和财税学者的一方之言, 还应进行广泛的民意征集以及充分的行业调研,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对实施效果充分分析, 并对政策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改。

其次, 应当完善各级政府信息披露制度, 对于各项税收及优惠政策进行透明化公示, 并将税收收入的来源与使用定期公告。尤其对关乎公平性与合法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接受必要的群众监督, 并提供举报的一般渠道, 及时对人民关注的税收问题进行反馈。

最后, 应当建立有效的税收征管惩治机制。对于地方政府的违规乱纪不能进行姑息, 而我国对政府领导犯错往往处罚力度不够, 应当采取严厉而必要的惩罚措施来限制他们的行为。区域性减免税优惠废除、地区性财政扶持缩减以及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刑事责任等等均是十分有效的追责途径与方法。

四、结语

在我国税收授权立法的制度下, 政府立法权与执行权没有分离, 税收行政法规及规章、通告过于冗杂, 各级地方政府为其自身目的, 以牺牲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表面业绩的提升, 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充满了浮躁气息, 这对我国的长期稳定与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当以税收法定原则为基本, 通过将税收法定原则纳入宪法、实现税收立法权的回归, 构建公平、合理的税收立法体系, 使得税收制度建设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 从而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更为良好的税制环境与保障。

参考文献

[1]牛军栋.关于我国税制现代化的若干思考[J].税务研究, 2015 (2)

[2]建克成, 杨姗.建立现代税收制度面临的制度约束与路径选择[J].税务研究, 2015 (9)

[3]刘桂清.税收调控中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正当理由和法条授权立法路径新探[J].税务研究, 2015 (3)

环境税收优惠政策 篇10

一、近年来国家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梳理

(一) 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规定

2011年11月,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财税〔2011〕117号文件, 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小型微利企业的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的, 应纳税所得额减按50%作为计税基数, 征收率为20%。

2014年4月, 财税〔2014〕34号文件和国税〔2014〕23号公告, 把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的标准由年应纳税所得额扩大到10万元以下, 且政策优惠的时间延长至2016年12月31日。

2015年3月, 财税〔2015〕34号文件, 又进一步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的标准由年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以下扩大到20万元以下, 同时优惠时间延长至2017年12月31日。

(二) 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优惠政策规定

2013年7月, 财税〔2013〕52号文规定:从2013年8月1日起, 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 若月销售额≤2万元的, 暂免征收增值税;对营业税纳税人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 若月营业额≤2万元的, 暂免征收营业税。

2014年9月和10月, 财税〔2014〕71号文和国税〔2014〕57号公告相继出台, 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免税的销售额或营业额提高到了3万元。另外, 若纳税人按季度缴纳的情况下, 季度销售额或营业额≤9万元的, 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

二、小型微利企业与小型微型企业的界定

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中, 涉及到“小型微利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这两种概念, 那么这两者是否等同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一) 小型微利企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小型微利企业的判定标准为:资产总额≤3 000万元、从业人数≤100人且年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的工业企业;资产总额≤1 000万元、从业人数≤80人且年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的其他企业, 所涉及的这三个条件要同时符合, 才能作为税收意义上的小微企业。

小型微利企业的关键意义是“小型”、“微利”, 它不但以企业的经营规模 (如资产总额、从业人数等) 作为判定指标, 还要考虑其获利能力的高低。另外, 小型微利企业仅指企业, 而不包括自然人创立的经济组织, 如个体工商户等。小型微利企业是上述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的受益者。

(二) 小型微型企业

小型微利企业的关键意义是“小型”、“微型”, 从这里可以得出小型微型企业更多地只是从企业规模 (如从业人数、营业收入) 上来考量的。如我国规定小型工业企业的标准是:20人≤从业人数≤300人, 且300万元≤营业收入≤2 000万元的企业;而微型企业的标准是:从业人数≤20人或者营业收入≤300万元, 这两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即可界定为微型企业。

另外, 小型微型企业的范围更广些, 除了企业实体, 还包括独资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小型微型企业是上述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的受益者。

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下小微企业税收筹划策略

(一) 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如前文中相关政策规定, 小型微利企业若要享有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资格, 则应从资产总额、从业人数和年应纳税所得额这些方面进行控制, 使之符合政策优惠的范围。

一是小型微利企业创建初期的资产总额控制。在设立阶段, 小型微利企业根据出资方式不同, 可分为实际出资和认缴出资。实际出资情况下, 必须进行账务处理, 资产总额等于实际出资额;而认缴出资方式下, 因目前并没有明确的会计处理相关规定, 只是在企业章程中确认出资额及出资期限等, 所以为了避免企业的资产总额超出政策的优惠范围, 建议企业对部分出资采用认缴出资的方式。

二是小型微利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阶段的资产总额控制。税收优惠政策中, 资产总额是按全年月平均值 (即全年各月资产总额平均值之和÷12) 来计算的, 而各月份的平均值则是月初资产总额与月末资产总额之和除以2得来, 因此在正常的生产经营阶段, 企业应关注每月的资产总额, 以便使自身能符合政策所规定的标准。那么, 如何才能控制资产总额使之不超标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公司分立、适时地清理闲置的固定资产、减少积压的存货、尽快偿还借款本息、支付应付账款等办法来控制资产总额。

案例1:某蜜饯食品加工厂, 2014年11月预计本企业全年经营情况如下:全年资产总额月平均值为920万, 从业人数月平均值为16人, 年应纳税所得额为34万元。另外, 12月下旬, 该厂对库存存货进行了年末盘点清查, 发现有一批价值16万元的葡萄干由于贮存方法不当已经全部霉变, 拟于2015年的1月份进行清理。

筹划分析:这个案例中, 企业的资产总额和从业人数均达到了作为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条件, 但年应纳税所得额却超出了政策优惠标准。因此, 12月份发现的霉变存货不应递延到下年处理, 而应在当月及时进行清理, 这样就可以将2014年的年应纳税所得额降至18万元, 因此可节约的所得税额为:34×25%- (34-16) ×50%×20%=6.7万元。

三是在政策范围内, 利用会计核算方法合理控制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 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对某一类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一旦确定下来, 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因此,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 在政策范围内合理地选择既能客观、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又能尽量为企业节税的会计处理方式。

案例2:思创公司是一家生产芯片的科技型小微企业, 2015年6月购入一台生产设备, 总价6.2万元 (不含税) , 使用年限5年, 预计净残值0.2万元, 请确定其折旧方法。

筹划分析: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四种, 分别是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假定根据行业特点, 该公司可以采取其中的直线法或年数总和法来计提折旧。那么, 到底哪一种更适合该案例呢?直线法下, 每年计提的折旧额= (6.2-0.2) ÷5=1.2万元;而在年数总和法下, 计算出来的第1年至第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2万元、1.6万元、1.2万元、0.8万元和0.4万元。由此可知, 若采用年数总和法来计提折旧, 前期的折旧费用高, 造成前期的利润少, 所得税也就减少了;后期折旧费用低, 利润高, 纳税也多。这实际上是一种企业所得税递延缴纳的方法, 相当于企业获得了一笔既无风险又无利息的贷款, 而且也符合科技型小微企业各生命周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 因此年数总和折旧法更适合该企业。

(二) 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纳税筹划

一是按月缴税的小微企业, 当月销售额或月营业额临近或即将超过3万元时, 应合理对销售应税货物和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时间的确认进行纳税筹划。当小微企业业务量不多的情况下, 在销售收入确认前, 可通过与客户协商销售类型、结算方式等, 比如采取分期收款销售、委托收款的结算方式, 尽量将月销售额或月营业额控制在3万元以内, 以避免因超出的低额部分带来的税收成本临界点效应, 从而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当然, 若业务量比较多, 所带来的超额利润足以抵消因月销售额或月营业额超出临界点而增加的税收成本时,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应尽力开拓并促成相关业务的发生。

案例3:金阳光食品公司是一家经营糖果类小食品企业, 属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按月纳税, 2015年8月销售一批奶糖给客户, 销售额为4万元 (不含税) , 当期收到货款2.8万元。

筹划分析:若企业在2015年8月根据销售额开出4万元发票, 则超出税收优惠的起征点, 需要交增值税:40 000×3%=1 200元。但若企业与客户协商, 约定采用分期收款的方式来收回货款, 当月按实际收到的货款即2.8万元开具发票, 则由于未超过起征点可不用交纳增值税。

二是若小微企业的业务量每月起伏较大, 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均衡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那么尽量采取按季度纳税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避免小微企业因偶然的或特殊的原因, 导致某月的销售额或营业额过高或过低, 从而使其在该季度的销售额或营业额趋向于平均。

案例4:旺达蛋业厂是一家专业加工禽类蛋的企业, 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2015年4月和5月的月销售额分别是1.8万元、2万元, 6月份因为端午节的原因, 该企业的松花皮蛋和红心咸蛋热销, 导致当月的销售额高达5万元。

筹划分析:该案例中, 企业4月份和5月份的销售额均在税收优惠起征点以下, 所以这2个月不需要交增值税。但6月份因为节日的原因, 销售额远远超过了3万元的起征点, 若该企业按月纳税, 则需要交纳增值税:50000×3%=1 500元。但若该企业是按季度缴税的方式, 那么2015年第2季度的销售总额为8.8万元, 属于税收政策优惠范围 (季度销售额≤9万元) 内, 因此不需缴纳增值税。

案例5:彩虹布业是一家经营棉、麻织物为主的企业,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按季度缴税, 销售方式以委托代销为主, 2014年第4季度的委托代销总额为9.8万元, 其中10月、11月和12月各为3.2万元、3.1万元和3.5万元。第三季度已确认收入的货物中, 有0.4万元的货物客户反映存在质量问题, 因此要求退回。另外, 12月份受托方尚有0.5万元的货物未销售出去。

筹划分析:可将第三季度中存在质量问题的0.4万元货物收回, 进行退货处理;另外, 将12月份受托方未实现销售的0.5万元货物退回。因此, 2014年第4季度的销售收入变为:9.8-0.4-0.5=8.9万元, 属于免税范围, 同样不需交纳增值税。

三是及时开具发票, 避免因累计开发票造成的当期销售额或营业额超过免税起征点。小微企业在开立一段时间后, 建立起了良好及稳定的客户关系网, 并形成了自身一些固定的零星业务, 这些业务虽然每期都会发生, 但涉及的金额小, 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就会在一定时期内汇总在一起一次开票。这种做法虽然简化了工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不符合相关法律制度对于收入确认的时间规定, 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原则, 造成人为地虚增开发票当期的销售收入, 同时也会增加开票当期的销售额超过小微企业免税起征点的风险, 带来不必要的税收成本。因此, 小微企业的财务人员要遵守各项财税政策、制度的规定, 及时、合理、合法地开具发票。

四是对于兼营增值税应税项目和营业税应税项目的业务, 应分开进行独立核算。小微企业存在兼营业务的情况下, 应把增值税应税项目和营业税应税项目分离开来, 独立核算。若当期的销售额和营业额都控制在各自税收优惠政策的起征点范围内, 则企业相当于享受到了双倍的免税优惠。否则, 把两种税混在一起进行申报, 不仅会导致某种税超出税收优惠政策的起征点, 而且税务部门将从高税率征收, 从而增加企业的税收成本。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梳理与解读, 以及对小型微利企业与小型微型企业的界定和区分, 结合具体案例, 对小型微利企业的所得税、小型微型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进行税收筹划研究, 以期为相关的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税收优惠,小微企业,税收筹划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S]. (财税〔2014〕34号) .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S].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3号) .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有关问题的公告[S].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57号) .

[4]路向阳.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筹划[J].注册税务师, 2014 (11) .

规范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篇11

一、世界税收优惠政策变化趋势

税收优惠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对某些特定的课税对象、纳税人或地区给予的税收鼓励和照顾措施,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综观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利用税收优惠措施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了解世界税收优惠政策变化趋势,对于完善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惠税种由多税种优惠逐步向所得税尤其是企业所得税为主转变

就优惠税种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为吸引外商投资而出台所得税尤其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除此之外,发展中国家还出台增值税等其他税种优惠政策,但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直接税占比普遍较高,因此,其优惠政策以所得税尤其是企业所得税为主。据统计,多数发达国家直接税占据税收总额的“半壁江山”。这其中,又以所得税为主。而发达国家为了吸引投资者,普遍采取所得税尤其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加速折旧等多种措施,有效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有效调动了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二)政策作用重点由产业优惠向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环境转变

为更好地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投资于某些特定产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曾针对某一行业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但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依靠税收优惠政策成长起来的产业不仅可能因违背WTO等相关国际规则而受到指责,而且单纯依靠某一产业也很难完全支撑起整个经济的增长。为此,发达国家将税收优惠政策的目的转向优化政策环境,给予国内、外投资者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上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也曾出台过针对高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侧重于对研究开发等费用的减免上,进入新世纪后,发达国家逐渐将税收优惠政策重点向支持创新创业转变,给予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扶持,支持其发展。

(三)优惠手段由直接优惠为主向直接与间接优惠并重转变

从优惠政策的手段来看,与发展中国家主要使用优惠税率、减免税收等直接形式相反,发达国家所运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手段相对灵活多样。以企业所得税为例,既有减免税、优惠税率等直接形式,也有税收抵免、加计扣除、亏损结转、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形式,并且间接优惠占据主导地位。对比两种优惠方式,通常来说,直接优惠是一种事后的利益让渡,主要针对企业的经营结果减免税,优惠方式更加简便易行,具有确定性,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性倾斜、补偿企业损失上。从长期来看,直接优惠是在税基已确定的基础上进行,与企业投资活动的相关性较小,在政策导向和政策效应上存在局限性。间接优惠方式是以较健全的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的,它侧重于税前优惠,主要通过对企业征税税基的调整,从而激励纳税人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以符合政府的政策目标,鼓励企业从长远角度制定投资或经营计划。间接优惠是前置条件的优惠方式,管理操作比较复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公司所得税优惠方式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四)区域优惠政策由优先开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变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者为主,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将国内较为开放或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作为优惠区域,对外国投资者实施优惠政策以吸引其前来投资。而与之相反,发达国家的区域优惠政策相对较少,而且主要针对的是落后地区,以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重点。如法国,为支持特定区域发展,给予当地公司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于2001年12月31日之前在科西嘉(Corsica)地区成立的雇员不超过30人的企业,2004—2007年分别可以享受80%、60%、40%和20%的公司所得税减免;对于2001年12月31日之前在44个法国大陆欠发达地区成立的企业免税;对于2009年12月之前在优先区域的新办企业给予开办之日起23个月的免税期。正是由于两类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目的不同,所以在区域优惠的对象选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变化趋势

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大规模制定与实施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化而逐渐推开和深化的。几十年来,税收优惠政策对吸引外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实现国家阶段性政策目标,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其变化来看,大致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对外商投资企业由超国民待遇转向国民待遇。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了超出国内企业的优惠政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内外资企业税制趋于统一。首先是内外资流转税制的统一、进出口税收制度的调整,以及内外资所得税制的统一,并向国家鼓励产业和中西部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

二是对区域税收优惠政策梯度推进,并与产业税收优惠相结合。在早期,我国区域税收优惠大体按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梯度递减方式,初步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享受的税收优惠待遇高于其它地区的政策格局。之后,在中央做出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后,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税收优惠政策差距。

三是逐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力度。自1999年以来,为了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对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机构转制、高科技产品发展、科技研发、高科技含量设备和产品进出口等方面的税收优惠。

(二)税收优惠政策特点及效果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涉及税种多,既有所得税优惠也有流转税优惠;二是税收优惠以直接优惠为主;三是实行区域化、产业化的税收优惠,并且以区域化的税收优惠为主;四是税收优惠面向各类型经济体,以外向性税收优惠为主。

具体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和外商投资企业,扩大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有效鼓励了企业提升科技含量,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三是有效带动了地区发展。

(三)当前我国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收优惠政策法律层级过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法层次较低。当前我国大部分优惠政策都是以暂行条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形式出现,仅有极少数优惠政策散落在税收法规法律条文中。而在实际的税收工作实践中,更是存在着诸多地方政府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等目的而越权制定的各种法制外税收优惠措施,以至于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甚至同一所有制企业适用完全不同的税收政策,不但造成不同程度的税收歧视,而且使国家税款大量流失。二是政策条文零散、割裂。当前大部分优惠政策表现为部门规章和红头文件,出现在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通知、规定中,缺乏统一和长远的规划。

2、税收优惠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具有普遍优惠的特点,不能有效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资企业所得税除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少量优惠外,在体现国家产业政策方面的优惠内容较少;二是外资企业所得税由于实行全面的身份赋予型税收优惠政策,所以客观上诱导了外商投资于周期短、高回报率的项目,借助税收优惠待遇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得高收益。从而使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于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的比重较少。

3、优惠手段过于单一

相比发达国家灵活运用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多种手段,当前我国的税收优惠手段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税率优惠与减免,对于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等间接优惠手段使用的较少。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我国税收优惠项目中,95%以上的项目属于直接优惠,间接优惠项目所占比重不足5%,这种优惠政策格局更适合于盈利企业,对于那些投资规模大、期限长、获利小、见效慢的项目投资激励作用十分有限,迫切需要丰富优惠手段,加大间接优惠力度,鼓励纳税义务人调整生产经营活动,积极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4、优惠政策的审批程序过于复杂导致纳税人不愿享受

近年来,我国为支持创新创业,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上调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上调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政策。虽然这些政策对减轻小微企业负担十分有利,但许多本应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出于对规范财务管理制度要求与相应监管制度的担心,宁可纳税也不愿申请享受减免税,从而导致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起来十分困难。

5、税收优惠缺乏科学论证与规范管理

一方面,税收优惠的设置事前缺乏可行性论证,事后缺乏实施效能分析评估。正是由于优惠政策的设置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估分析制度,从而造成部分政府设置税收优惠项目在实践中收益极少、效用低下。另一方面,对税收优惠的规模缺乏预算管理。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都对税收支出进行严格的预算管理与控制,这样既能够充分发挥公众对税收优惠的监督作用与控制作用,又能够对支出的规模和支出方向进行预算、平衡和控制,并对税收支出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和考核。但受多种因素限制,当前我国税收优惠没有实行预算管理。公众不知道税收优惠的规模与结构,也无法对税收优惠进行有效控制,政府本身也对实行新的税收优惠的支出规模、财政承受能力无法准确估计。

三、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更好地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一)加快税收优惠政策法制化建设

立法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是确保税收优惠的规范、公平、透明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加快税收优惠政策法制化进程,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尽快提升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层次;二是清理整合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归集整合,由国务院单独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法规,对税收优惠的具体项目、范围、内容、方法、审批程序、审批办法、享受税收优惠的权利与义务、责任等作出详细规定;三是规范税收优惠的管理权限。按照合理分权的原则,采取中央授权的方式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优惠政策管理权限。

(二)正确看待区域税收优惠政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体现了区域发展条件和发展需求的差异性,有利于激发区域发展比较优势。二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发挥了中央和地方特别是地方发展积极性。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角度,为促进某一地区发展而制定的优惠政策,充分考虑了地方发展的基础、特点和需要,调动了地方发展积极性。三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了改革的地方探索与试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必要准备。

但也必须看到,近年来,为支持部分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有关部门和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地区间相互竞争的局面,并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优惠不公平的问题。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地方税体系的情况下,区域税收优惠以减免企业所得税为主,辅之以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优惠。而这些税都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本来应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统一税率,而在区域优惠政策框架下,不同地方出现不同的优惠幅度,这自然就造成优惠不公平的问题。事实上,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不同区域能够基于各自比较优势形成良好的合作发展格局。地方比较优势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区域位置等客观要素,也包括发展环境等相对主观因素,而税收政策就是地方发展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具有完善的地方税体系的基础上,地方税能够体现出一部分地方差异,基于地方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本身就构成了地方比较优势,也就不存在优惠不公平问题。因此,规范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并不是表面上所理解的简单限定时限进行清理或禁止出台新优惠政策,关键是要形成一个能够正常反映地方发展比较优势差异的机制,而不是短期清理或禁止。规范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必须要与完善地方税体系,完善分税制等改革相协调。

在此背景下,应该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为目标,对落后地区实行更有针对性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为了更有效地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有必要在清理、规范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实行更大力度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综合运用税率、税基减免等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工具,并注意与产业政策结合,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此外,为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合作互动,还应增强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联动性,以推进产业转移承接、推动区域间要素流动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间经济交流和交融等为目标调整优惠政策。

(三)出台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当前有关部门主张减少区域税收优惠,更多地实行产业优惠政策,这一观点在某些程度上是不符合国际规则的。因为如果对某一产业实施大规模的税收优惠政策,可能会导致其受到WTO补贴与反补贴的指控。此外,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依靠某一产业是很难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要对整个产业进行全面升级,产品质量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更多的企业具备强劲的创新能力,为此,应该以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为主要方向,更多侧重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税收优惠政策应更注重为具有较强基础性和适用广泛性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支持,减少对个别产业的扶持性优惠。

(四)丰富优惠政策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降低税率、减免税等直接优惠手段,近年来,开始重视加速折旧、投资抵扣等间接优惠手段。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间接优惠手段相对较少、范围也较窄,对调动企业研发和再投资积极性作用较为有限。为此,未来税收优惠政策手段应该进一步丰富,加大间接优惠范围和力度,合理运用直接优惠政策,努力引导企业投资行为,切实减轻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方向的企业负担。要进一步扩大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加计扣除的范围,加大对国家鼓励类新办企业的直接优惠力度。

(五)建立规范的政策评估与预算制度

要建立规范的优惠政策审批程序,并对拟发布的税收优惠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决定其取舍,对已经存在的税收优惠政策,要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估,对一些共性问题积极解决,对骗取优惠的违法乱纪行为加大惩处力度。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加快建立税式支出制度,努力核算和控制税收优惠导致的税款损失,正确评价优惠政策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高校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篇12

一、高校税收优惠研究的意义

(一) 消除税收认识误区

一直以来, 高校对纳税有一个传统的认识误区, 认为“税不进校”, 高校不是企业, 不以盈利为目的, 因此无需交纳税款。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高校收入分为不征税收入和应税收入两部分。不征税收入专指高校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这部分收入从企业所得税原理解释为永久不列入征税范围的收入范畴。除此以外的各项收入均为应税收入, 其中根据国家财政及税务部门的法律法规享有免税待遇, 但区别于不征税收入, 是在一定时期又有可能恢复征税的收入范围。

(二)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高校财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管好用好各项资金。高校资金主要由财政拨款组成, 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外界环境的变化, 为弥补教学科研经费以及基建资金的不足, 多渠道筹集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的重要研究内容。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减轻了税费负担, 同时避免了漏税引起的罚款, 更重要的是维护了高校的声誉。

(三) 节约财政资金投入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政拨付资金不足以满足高校教学科研日常工作的需要, 各种非行政事业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口。合理利用这部分资金, 高效筹划, 可以发挥这部分资金的作用, 鼓励上缴单位的筹资热情, 同时解决了高校对财政资金的依赖, 促进了高校发展。

二、高校税收优惠政策梳理及分析

(一) 与高校收入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分析

1. 教材收入免征营业税

由于高校间自身教学专业的区别, 学生所需教程除公共课较统一外, 其他专业课的课本由任课教师或高校指定。这类图书市场需求少, 在来源及价格上具有垄断性, 只能由高校统一代购。还有一部分自行印制的内部教材或参考资料由各高校自行定价、供应。高校财务部门普遍采取在新生入学时按统一标准预收教材费, 由教材部门根据实际领用情况多退少补, 余额在学生毕业时进行清算的方法。对于这部分收入, 所享受减免税政策是有条件的, 即只有根据物价局核准的收费标准收取, 开具财政局代收票据, 全额代收, 全额代付, 没有利润才能全额享受营业税减免。对于存在的实洋、码洋间差额实际是利润, 是不能享受税收减免的。

2. 培训收入免征营业税

高校由于其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 根据社会需要, 举办进修班、培训班, 对于这部分收入物价部门按照经营收入批准, 应开具经营性票据, 同时在税务部门办理免税手续, 获取相关批文。培训费按照不同内容采取市场价, 应在财务部门进行价格及办班计划备案, 按培训人员分别开具, 收入全额进入高校统一账户并作为预算外资金全额上缴财政专户。按照这种程序取得的进修费、培训费才可以享受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政策。高校举办与农业相关的技术培训, 如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等技术培训业务取得的收入, 采取以上管理模式的也享受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政策。

3.“四技收入”免征增值税

“四技收入”是指高校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 自2011年我国启动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工作后, 部分试点地区对于该项收入免征增值税, 其他地区仍免征营业税。免税都应经过省级科技部门审批后在税务部门备案, 并不是所有“四技收入”都可享受减免政策, 只有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可以免税, 社会科学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不能享受免税优惠。其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要与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开具在一张票据上才可享受免税政策。享受免税的主体必须是高校本身, 如果成立了专门的独立于高校的科研公司, 所形成的“四技收入”不享受此免税优惠。

4. 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高校普遍是该地区拥有优质文化资源的单位, 其拥有的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图书馆等设施当地政府提倡对公众开放, 是高校回馈社会的一种良好方式。为补偿一部分成本及耗损, 高校通常以成本价出售门票, 取得门票收入, 对于这部分收入免征营业税。

5. 后勤收入免征营业税

高校后勤部门为高校师生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等后勤保障, 取得的收入在各项收入中占较大比重, 对这部分收入享受免征营业税的政策, 但仅限于以高校后勤部门或高校改制后的后勤实体为主体, 向高校教师及本校学生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

6. 农业收入免征农业税

某些高校由于具有农业专业或进行农业科研需要, 会进行农业试验性耕种, 所得农业收入, 在实验期间免征农业税。

(二) 与个人收入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分析

1. 教研人员免征个人所得税

在享受个人所得税统一减免政策的同时, 国家给予高校高级人才一定的特别个人所得税减免。如获得陈嘉庚科学奖、特聘教授奖金等。享受国家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从事教育事业的专家、学者因工作需要延长离休、退休时间, 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 视同退休工资、离休工资, 免征个人所得税。外籍专家在我国境内取得的收入在减除3 500元费用的基础上, 增加减除费用标准1 300元。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 获奖人在取得股份、出资比例时, 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取得按股份、出资比例分红或转让股权、出资比例所得时, 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2. 高校学生免征个人所得税

学生个人进行的教育储蓄以及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的其他专项储蓄存款或者储蓄性专项基金存款所获得的相应利息所得, 免征个人所得税。获得的有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布的教育方面的奖学金等, 同样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 与特定行为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分析

1. 进口教学科研设备资料免税

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主体, 要与世界先进科技发展同步, 随时更新自身教学科研水平所进口或接受境外捐赠的设备、资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受赠 (无论是否进口) 所立的书据免征印花税。享受免税的设备及资料确实是国内不能生产的且不在国家明令不予减免进口税的20种商品内, 不以盈利为目的, 数量也在合理范围内。

2. 土地和房屋的占有及使用免税

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 (包括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学校) 自用的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自用包括高等学校用于教学及科研等本身业务用房产和土地, 免征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在高校校区范围内实际存在的校办工厂、商店、招待所等的房产及土地以及出租的房产及用地, 虽然还是以高校为主体进行经营, 但均不属于自用房产和土地的范围, 应按规定征收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在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 发生的学校土地房屋的买、典、承受赠与或交换行为, 免征契税。

3. 使用车辆船舶免税

高校为满足日常运转, 会购买一些自用车辆维持校内安全、绿化、办公等工作的进行, 涉及航海专业的高校还会自有一些船舶。这些高校自用的车辆和船舶免征车船使用税。但如果高校将这些车辆、船舶对外出租, 进行经营, 则不享受该项减免。

三、高校享受减免政策的要素

(一) 享受政策主体是高校

国家给予高校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实质相当于国家将财政资金的使用让渡给高校, 目的是支持我国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而高校成立的独立经济实体或与高校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其他单位, 因性质与目的和高校非盈利性事业单位相悖, 不能享受上述税收减免。

(二) 收入全额上缴学校

高校享受优惠政策的另一项要素是应税收入全额上缴高校, 在高校财务账户统一核算, 计入高校银行账户。各种校办经济实体, 独立核算取得的收入没有上交学校是不能享受上述税收减免的。这主要也是对税收主体是否是高校的二次甄别。

(三) 减免收入分别核算

高校享受优惠政策的重要前提是免税收入必须区别于不征税收入、应税收入单独进行财务核算。如果不能单独核算, 则不得享受上述优惠政策。这样的规定有助于高校和税务部门准确区分各项免税收入, 防止税务政策的滥用。高校财务部门可以在科研收入、其他收入和经营收入等征税收入会计科目下增设“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二级科目。同时在应交税金科目下增设“应交税金”和“应免税金”核算相对应的应交税额和免税额, 从而达到账务明晰、合理减税的目的。

四、结论

我国在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指导下, 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了高校全面的支持。如何合理使用多渠道筹措的资金, 提高资金在教学科研中的使用价值, 减少不必要消耗是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面临的新挑战。在遵守税法相关管理规定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国家给予高校的各项税收优惠, 减少税费支出, 是高校财务管理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斌.我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现状及其改进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 2009, (6) .

上一篇:急性病下一篇:植物促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