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税收政策

2024-10-10

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共12篇)

环境保护税收政策 篇1

摘要:我国目前尚未设置独立环境保护税, 仅仅是在资源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车船税法、城市建设维护税暂行条例、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中对环境保护有政策导向, 在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暂行条例中以税收优惠的形式对环境保护行为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本文作者通过对我国现行环境保护相关税收政策的比较分析, 指出我国环境保护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一、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

管制和征税是政府解决环境污染的主要方法。政府管制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但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缺点。征税是通过经济杠杆进行调控的有效手段。国家根据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需要设置税种, 并确定税目、税率、加成征收或减免税等内容, 借以调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 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政府管制的最大弊端是信息不对称, 缺乏弹性和效率。当各企业的成本函数差别很大时, 政府直接管制的效果会很差。“利润最大化”这一前提下, 企业对污染行为征税会提高企业的税收成本, 企业将会主动在治污投入和纳税金额之间寻求平衡。在二者没有达到平衡前, 企业会自觉地加大治污的技术革新和设备购置支出。

可见, 政府管制手段对环境治理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对环保事业来说, 税收手段与政府管制相结合, 两者相辅相成将会发挥更好的治理效果。

二、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相关税收政策概述

从我国环境保护税收相关税收政策的现状来看, 我国虽然已在能源、资源和交通等领域对环境污染行为征税了相关的税收, 但这些税收设立的初衷大都并非以环境保护为目的, 环境成本在税收调控中只得到很少体现, 大多数环境保护税尚不属于实质性的环境税。另一方面, 我国目前的各项环境保护相关税收政策, 其制定时基本是为了解决某一方面的为题而引发的, 分布随意杂乱, 基本无体系可言。

(一) 资源税

按照国际惯例, 我国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消费税。长期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造成我国资源的高消耗与高浪费, 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有限的资源耗费严重, 资源税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 抑制了高耗能行业的发展, 但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调节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自然资源的范围很广, 但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征税范围很窄, 仅将原油、天然气、煤炭和其他非金属矿、黑色金属矿原矿和有色金属矿原矿, 以及盐等资源列入征税范围。对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征收范围仍不全面, 目前仍有百种以上的非金属矿原矿未纳入征税范围, 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动植物等重要的自然资源尚未征收资源税。

另外, 现行资源税实行从量定额税率, 税收收入不受产品价格、成本和利润变化的影响, 国家的财政收入水平相对稳定, 有利于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收入水平。同时, 资源税按照“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多征税;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少征税”的原则, 根据矿产资源的优劣等级确定税率, 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但是, 恰好是资源税的计税方法, 使得纳税人缴纳税额多少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 而与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几乎无关, 无法有效引导和监督开发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同时, 资源税税率过低, 计税依据不合理等缺陷, 都制约了其环境保护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 消费税

消费税是国家可以根据宏观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的要求, 对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 如烟、酒、鞭炮、焰火等;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 如贵重首饰、化妆品等;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 如小轿车、摩托车等;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石油类消费品, 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产品征收的一种税。从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可见, 消费税有一定的环境调节功能。

但是我国现行消费税虽然在2006年4月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将石油制品和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纳入了征收范围, 但没有把煤炭这一能源消费主体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纳入征收范围, 税率 (税额) 的确定还没有完全考虑这些消费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 同时耗用木材更多的实木家具等也尚未纳入征税范围, 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

(三) 增值税

财税[2008]156号《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及财税【2009】163号文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的通知》的规定, 自2009年1月1日起, 对销售下列自产货物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对污水处理厂出水、工业排水 (矿井水) 、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厂渗透 (滤) 液等水源进行回收, 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 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利用的水资源 (即再生水) ;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轮胎的胎体100%来自于废旧轮胎翻新轮胎;以搀兑不低于30%废渣的生产原料生产的特定建材产品, 包括砖、砌块、墙板、管材、混凝土、道路护栏、防火材料、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等;对污水处理劳务。对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处理而生产的副产品;以酿酒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酒糟和酿酒底锅水为原料生产的蒸汽、活性炭、白碳黑、乳酸、乳酸钙、沼气;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为燃料生产的电力和热力;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增值税法中以补充规定的形式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给予一定的优惠,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过于零散, 难以全面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

(四) 企业所得税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 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 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 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 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可见, 企业所得税相关政策法规中, 对循环经济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政策倾斜覆盖面过于狭窄, 倾斜力度过小, 而且优惠政策未构成体系, 过于零散, 税收的生态保护功能未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五) 其他相关税收规定

除此之外, 我国现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等也对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所涉及。

城市维护建设税是我国为了加强城市的维护建设, 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 对有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但目前我国现行城建税以企业实际缴纳的“流转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 处于附加征收的地位, 缺乏独立性, 收入规模小, 税收负担与受益相脱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为了合理利用城镇土地, 调节土地级差收入, 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加强土地管理, 对在中国境内的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我国目前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税比例极低, 以上海市为例, 2012年城镇土地使用税全年收入为31.8149亿元, 仅占税收总收入的0.31%, 对城镇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使用土地作用微弱, 只是补充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小税种。

耕地占用税是国家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土地管理, 保护耕地, 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或个人, 依据其用地面积, 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一次性计算征收的一种税。2008年开始实行的耕地占用税政策拓宽了征税范围, 将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行为纳入征税范围内, 但耕地占用税的税率明显偏低, 最高征税标准为50元/m2, 最低标准仅为5元/m2, 截止目前, 全国耕地占用税每亩平均基准税额在2万元以上的省份仅有京津沪三地, 1万元以下的还有6个省区。另外, 实务工作中还表现为优惠政策把关不严, 偷逃税款严重。另外, 法律规定, 耕地占用税的税收收入中, 至少50%上交中央财政, 至少30%上交省级财政, 余下部分归县 (市) 。上交比例最少达到80%, 地方留用比例过小, 导致地方征收动力不足, 征管力度不够, 无法有效实现耕地占用税的土地资源调控作用。

综上可见, 我国现行税收体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政策激励为主, 运用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不明显, 政策导向不突出, 尚未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税收的环境保护功能仍很弱, 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税收体系, 充分发挥税收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完善税收在环境保护中的调控作用

(一) 建立独立的环境税

自英国首先提出征收环境保护税以来, 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独立的环境税收杠杆来维护生态环境。开征环境保护税不仅是适应国际税收发展的大势, 也是目前我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手段。环保税意在用经济手段调整企业环境行为, 使企业为排污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承担相应成本, 是企业落实降污减排的非常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措施。

我国的环境税应采取“谁污染, 谁治理, 谁缴税”的原则, 主要涉及大气环境、水资源、林地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 征税范围广泛。环境税税收收入应实行专款专用制度, 专项用于环境保护支出。

2013年5月,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撰文指出, 要按照价、税、费、租联动机制, 适当提高资源税税负, 加快开征环境税, 完善计征方式。再次把环境税改革提升到日程上来。

(二) 完善现有税收体系

1. 整合资源税, 拓宽征税范围。

改革我国现有资源税的杂乱现状, 将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并入资源税中, 一方面规范资源税税收体系, 同时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 将征税范围在原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基础上, 尽可能扩展至所有应该予以保护的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草地资源等, 采取“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征税原则。适当提高资源税税率, 提高资源税在环境保护中的调控作用。

2. 改革消费税, 提高其调控功能。

运用价格杠杆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鼓励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将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电池、一次性纸巾、高档建材、实木家具等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从而最大限度避免过度消耗, 实现节约消费的目的。提高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的征税幅度, 进一步扩大无铅汽油和有铅汽油的税率差别。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收入再分配都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导致环境污染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不同幅度的消费税, 对消耗自然资源少、可以循环使用生产资料, 或者可以利用替代品代替不可再生资源从事生产的产品, 以及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生产等, 可以适当降低征税幅度, 甚至免税。

3. 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手段, 调动企业积极性。

对从事新型节能环保能源和技术的研发、生产及推广活动给予较大的税收优惠, 以鼓励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优化环境;对从事节能降耗产业、对有助于环境改善的环保行为实行税收优惠, 能鼓励企业技术革新, 调动企业主动运用环保节能技术、减少排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利用废气、废水、废渣为原料研发的产品的税收优惠力度, 有效利用税收手段对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行为起到正向刺激作用。

(三) 建立完善的环境税制度, 强调制度配套

建立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 既包括独立开证的环境税, 又在既有条件下整合完善相关税收法规, 同时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调节作用。从征收管理看, 环境税应由国家税务部门统一负责征收, 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标准进行分成。

参考文献

[1]张敏.构建绿色财税政策体系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 2013 (02)

[2]岳树民, 孙磊.我国环境税体系的构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2 (03)

[3]欧阳正仲.管制抑或征税——政府环境保护政策工具的一个比较分析[J].财政研究, 2001 (12)

环境保护税收政策 篇2

当前,我国正进入法制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无论是依法治国还是依法治税,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宣传。作为一种“无形征管”的税收宣传,在舆论导向、税政公开、法制教育和震慑犯罪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绵阳市地方税务局建局以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安排和省局的要求,紧扣主题,注重实效,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税收宣传活动,为治理税收环境,加强地方税收征管和组织收入入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

税收宣传如同其他税务工作一样,需要有领导的重视和有序的组织工作来保证。多年来,在上级税务机关和当地党政的重视的领导下,层层建立有“一把手”任组长,副职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税收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日常工作和实施,并将税收宣传工作开展的好坏纳入各单位的工作目标进行定性考核。

二、坚持抓“三早”

即早计划、早部署、早行动。结合税收工作的行业特点、中心任务和每年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情况,适时安排,早抓落实。每年的3月上中旬,在了解掌握上级意图,明确税收宣传月活动主题的基础上,市地税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税收宣传方案,就宣传的和内容进行广泛的探讨论证,并通过反复征求意见后,于3月下旬以市局的正式文件部署安排各县(市、区、分)局进行实施。各地在工作上不等不靠的观望,着实运筹,主动出击,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热潮。

三、宣传工作全方位、重实效

首先我们认识到,税收宣传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只有恰如其分的表现形式与富有感染力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才可能达到税收宣传工作的初衷和目的。在宣传月(4月份)和全年中心工作的集中时间段开展标语宣传、媒体宣传、送书(资料)上门和培训上课、表彰先进等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既宣传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又宣传地税工作的规范管理和工作业绩,让社会公众不断了解相关税收宣传的同时,又进一步增进对地税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从而达到综合宣传的目的,营造了宽松税收工作环境。

其次,市局作为税收宣传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既要负责作好工作部署安排,又要亲自动手抓好示范,带动全面。市局以直属单位和城区各局为对象,进行先期引导,要求面上做到的工作先在市区开展,以示导向,使之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上下一致,整体推进,避免了“各搞一套,各唱各调”和人力、物力的浪费。

第三,坚持深入持久地宣传。依法治税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作,而税收宣传又是依法治税的一个永恒话题,不可能指望依靠昨天的成就和今天的努力,使税收环境发生根本性和改变,但我们加强税收宣传工作的决心却是决定的。在绵阳地税建局以来的此项工作中,既注重开展好宣传月的每一项活动,又立足长远,抓好常年性的宣传计划和实施,使税收宣传工作真正做到深入持久、坚持不懈。在具体安排上,除集中重点的有声势的活动项目在宣传月开展外,并根据全各个阶段地税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有针对性地安排宣传主题和内容,形成了季度宣传有计划,月月宣传有重点,全年内容不重复,紧扣中心促工作的格局。

第四,在突出实效上下功夫。在策划税收宣传的具体形式上,针对地税机构建立时间不长,社会了解不多,主管征收的税种多、税额小、征管难度大等实际问题,选择既有新意、社会又易于接受的活动项目,在不同层次的纳税人和用税人中广泛开展宣传。区别不同的宣传对象,施行以不同的宣传形式,一方面使税收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得以普及,另一方面又使地税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同。地税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随着广泛深入的税收宣传不断提高和扩大。同时根据地部队伍建设和管理需要,坚持抓好对征税人自身的宣传教育,经常性地开展“人该怎么做?法该如何执?权该怎么用”和“文明、优质和规范服务”为内容的宣传,用党和人民的要求以及身边的鲜活事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实帮助和提高干部职工增强自身素养,使“艰苦奋斗,勇挑重担,团结拼搏,求实开拓”的地税精神得到扬,队伍内部的管理和治税环境大为改善,地税成就得到充分展示。税收宣传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使绵阳市地方税收工作的环境大为改观。传统的税务工作的环境大为改观。传统的税务机关过去上门收税已被纳税户自觉申报纳税所代替,一个“以税法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模式正在形式。到2000年底,全市地税已实现纳税户自觉登记率达91%,申请率达93%,税款入库率97%,与建局之初的1995年比较,传统上的税收工作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九五“期间,绵阳地方税务累计入库61.69亿元,年均递增13.5%,保持了与全市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步增长,为绵阳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各方支持,社会配合

在多年来的税收宣传工作中,始终把争取党政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作为开展活动的有力支撑。坚持搞税收宣传“不耍独角龙,不唱独角戏”。坚持从财政上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不少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工作,亲自参加重要和大型的税收宣传活动,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新闻媒体主动介入,自始至终配合各项活动的开展,采访报道了各个阶段的重要信息和工作动态,及时有力地渲染了气氛,扩大了宣传声势,保证了税收宣传的立体效果。在近两年的活动中,许多企业和个体纳税人选准4月份宣传月的大好时机,主动出资打出税收宣传大幅标语和公益广告,既义务宣传税收法规,又宣传自己的产品。一些中小学和职业中专校主动与税务机关联系,邀请税务人员到校给学生讲解辅导税收知识,为在校学生和走向社会的专业人才上了人生的重要的一课。

五、善于回顾和总结工作

促进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的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财政政策;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如此以来不仅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而且也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则需要国家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政策,并积极应用政策手段推动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入贯彻,将环境保护融入到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环境保护中体现出的财政政策手段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得知,如果在新社会中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借助政府的权威,利用财政政策手段,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发展。其中根据笔者的归纳与整理,当前政府财政政策手段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税收手段。从某种角度分析,税收是政府制定环保政策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与手段,所谓的收税主要是指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社会治理时所产生的费用,并且通常情况下税收的金融与治理污染物所需要的成本是等同的,其中税收包括了排污收费、环境税等。其二是补贴手段。补贴手段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是优者,是指在整个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做出贡献的人员,政府会给予适当的补贴;第二是弱者,主要是指环保污染的主要“罪魁祸首”,政府通过补贴的方式帮助这类人群脱离受害困境;第三是破坏者,主要是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政府采取补贴的手段改善恶性循环现象。

二、现阶段环境保护中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在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演变的更加严重,政府相关部门在财政政策上给予了补贴与帮助,但是根据的分析与研究,当前财政政策仍旧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仍旧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这样以来则无法发挥出财政政策优势。(1)财政资金投入少。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当前我国政府在资金投入方面比较少,不仅无法满足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并且也无法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2)资金作用未得到全面发挥。从整体性出发分析,现阶段我国环保技术比较落后,环保设备比较差,这种情况下政府部分所给予的资金并无法得到有效有效的应用。另外,当前环保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监督与管理,无法实现资金的集中使用,还会出现肆意挪动资金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造成影响。(3)缺乏完善的环保税收政策。目前我国有非常多的地区并没有形成专门的税收种类,只有少部分税收类型与环保相互关联,这种情况下环保税不仅得到完善,并且在实际税收过程中也无法得到有效应用。(4)缺乏先进的环保收费制度。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当前我国环保收费制度比较落后,在很多地区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有的地区收费比较低、有的地区收费不科学,这一系列的因素均会导致收费环境行政限制,无法提高排污收费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改善策略

(1)加强环保保护资金投入力度。要想真正发挥出财政政策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则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要提高环境保护补贴的投入额度,将环境保护投资的数额提高,与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速度相一致。除此之外,为从根本上提高环境保护财政补贴,则需要扩大资金的来源,为环保保护项目提供资金扶持。(2)加强应用环保保护财政政策。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践行“低碳环保”这一理念,选择可再生能源。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投资增长速度,并且要加强对财政政策的应用,要扩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与此同时,政府还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要保证环境保护工作提到日程之上。(3)调整环保税收制度,政府需要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税收标准,要建立在原有环保制度之上,采取有效的形式,如可以调整营业税、可以调高消费税率等,也可以借助法律法规收取环保税。(4)制定污染治疗收费制度,在新时期需要积极摒弃传统的收费制度,要组间排污治理小组与部门,对于那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部门要征收污染治理费,并且还要扩大收费的范围。(5)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内容,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中环保产业主要是指可以优化环境的公益性产业,当地政府需要给予资金的支持,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等策略,尽可能为环境保护筹集大量的资金。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发展体系下环保保护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尤其在当前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下,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必然趋势。面对这一发展趋势,我国政府部门组需要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财政政策,积极优化环保保护机制,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并且还要从税收、补贴等手段出发,激发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行为,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理论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朝才,冷永生,刘金科. 进一步促进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1,32:2-17+44.

[2]鲍文前.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研究——基于安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政策实施情况的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2013,50:68-75.

[3]齐蓉. 促进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121-124.

[4]高吉喜,张龙江. 新时期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战略研究[J]. 中国发展,2013,06:15-20.

环境保护税收政策 篇4

环境税收兼具有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的二元功能。环境税收立法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税收的这种二元功能,并在立法中予以具体体现。然而,从 《征求意见稿》 的具体内容来看,其制度设计并未兼顾和充分考虑到环境税收的这种二元功能,也未能较好处理其二元功能的平衡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对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中的税收二元功能之平衡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以期对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的完善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我国环境税收立法现状与背景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我国环境税收立法的主要动因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到国民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环境税收立法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此外,根据庇古的 “双重红利” 理论,环境税收不仅对环境的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个税制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环境税收的这种“双重红利”功效对政策的制定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环境税收立法进程也大大加快。

由此可见,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经济形势的新要求成为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的主要动力。

( 二) 指导我国环境税收立法纲领性文件

2011 年3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 “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选择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逐步扩大征收范围”。

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2014 年10 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2015 年10 月29 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这些纲领性文件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环境税收立法指明了方向。

( 三) 环境税收立法的理论研究与试点工作

目前学界对于环境税收立法的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从当前学界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来看,有学者对环境税收制度建构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取向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从经济分析和制度选择的角度对环境税的开征问题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对环境税开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 有学者对于环境税收立法的模式选择和时机选择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有学者对环境税收立法基本原则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从激励原理的角度对环境税进行了立法设计。

从地方环境税收立法实践的角度来看,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也相继开展环境税征收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和地方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我国环境税收立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四) 相关立法对环境税收立法的促进

新修订的 《环境保护法》 也进一步推动了环境税收立法进程。2014 年4 月24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了 《环境保护法》,该法第21 条规定: “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第22条规定: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第43 条第2 款规定: “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这些相关规定,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以法律的形式对环境保护与环境税收之间的相关衔接等问题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为环境税收立法预留了空间,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的立法进程。

( 五) 财税体制改革与环境税收立法

当前正在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也为环境税收立法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014 年6 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的职能作用。”

这表明,经历了1994 年财税体制改革之后20 年,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序幕正在拉开。环境税收体制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必将在今后的改革中通过立法的方式予以完善,这为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的推进提供了有利的时机。由此可见,随着我国 《环境保护法》修改的完成和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环境税收立法已经进入到实质性构建的关键阶段。

二、环境税收立法与环境税收的二元功能定位

本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环境税收功能定位与环境税收立法

环境税收的目标与功能定位问题是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的重要问题。这是因为,环境税收目标与功能的准确定位不仅直接关系到开征环境税收的依据,同时也将对环境税收的征收环节产生重要的影响。唯有对环境税收立法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才有可能制定出一部科学的法律,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环境税收的功能定位问题是环境税收立法的主线和灵魂,决定着环境税收立法的科学性及其可操作性。由此可见,环境税收的功能定位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环境税收立法中应当对环境税收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

( 二) 环境税收兼具有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二元功能

从税法理论来看,依据课税目标定位的不同,可以把税收分为财政税和调控税。凡侧重于以取得财政收入为目的而征收的税,为财政税;凡侧重于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为目的而征收的税,为调控税。一般认为,税收都是兼具有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的目的,很难把某一税种简单归入到财政税还是宏观税。环境税收作为我国未来税收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应该兼具有财政收入与宏观调控目标和功能。环境税收的财政收入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环境税收的征收,增加政府相应的财政收入,从而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相应的资金。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体现在,通过环境税收增加相关企业的成本,从而调控企业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三) 理想与现实: 环境税收立法中的环境税收二元功能

环境税收兼具有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的二元功能,这一点在学界是没有太多争议的。但是在环境税收立法中,环境税收到底是以宏观调控目标为主,还是以财政收入目标为主,学界则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理想的角度来看,环境税收似乎应该以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对污染环境行为及生产使用引起污染产品进行课税,从而达到调控人们行为的目标。但是从中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环境问题的地域性和治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来看,非常有必要考虑到财政收入的目标。因此,环境税收立法在环境税收的具体设计方面应当兼顾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两大目标,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相应的平衡。

为了能够在环境税税收立法的财政收入与宏观调控功能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很有必要对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与财政收入功能分别进行分析。此亦为下文的主要内容。

三、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分析

宏观调控是研究环境税的重要视角。宏观调控目标或功能应当成为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中予以重点明确的目标定位。

( 一) 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国际经验

从国际经验来看,环境税的调控功能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一些国家通过征收各种环境税来调控人们对环境的污染行为和对环境污染产品服务的生产与使用行为,起到了较为明显的积极效应。这些国家通过税收方式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很有必要在我国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予以借鉴。

( 二) 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国内理论

在国内学界,虽然法学界对于环境税收法律制度等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时间不是很长,但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就已经有一些经济学家从生态经济综合平衡和国民经济政策调节的角度,提出了环境税的调节机理,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环境税的宏观调节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这表明,在当前国内理论界,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也是普遍受到重视的。因此,在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不仅不能忽视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还有必要通过相应的具体制度予以体现。

( 三) 环境法学视角下的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

从环境法学的角度来看,环境税收制度的首要目的是要通过国家公权的介入,对环境资源这一公共产品进行 “国家定价”,将环境的成本纳入市场交换价格。因此,宏观调控应当是环境税的首要目标或者说至少是其重要目标之一,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同。也正是从这种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进程中,有关部门把环境税收命名为 “环境保护税”,并以此为依据起草了 《环境保护税法( 征求意见稿) 》。事实上,从 《征求意见稿》中的具体条文来看,环境保护这一宏观调控功能也确实得到了重点强调。例如, 《征求意见稿》第1条开明宗义指出: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社会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法。”

( 四) 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双重效应

环境税收的这种宏观调控目标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应。从经济效应的角度来看,环境税收的这种宏观调控使得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状态; 从社会效应的角度来看,环境税收的这种宏观调控还体现在,通过环境税收政策的实施达到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社会的环境质量效果。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这种经济与社会双重效应,也使得宏观调控功能成为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 五) 其他相关问题分析

当然,以上分析是从国外经验和理论探讨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环境税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还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因而,如何通过科学的环境税收立法促进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目标的充分实现,也是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环境税在具体税收要素的设计方面必须遵循税收合法、税收合理和税收绩效三原则。

由此可见,环境税收宏观调控目标或功能的实现需要其他相关税收具体制度予以密切配合。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税的宏观调控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异化成财政收入的手段,也是应当警惕的问题,如何在环境税收的立法中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予以规范,同样也是当前环境税收立法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四、环境税收的财政收入功能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环境税收立法应当兼顾地方财政收入

在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财政收入也应当成为环境税收的重要目标之一。尽管长期受到诟病,环境税收实际上还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财政收入功能。尽管有人认为,环境税不应当以财政收入为其目标,并列举了主要理由,认为将会导致环境税收的资源枯竭,不是增加财政税收的最佳方法,会对环境税收制度的广泛适用带来阻碍效果,而且,环境税收的资金不一定会真正用到环境改善方面,但环境税在事实上具有财政收入的功能。

( 二) 环境税收财政收入功能的国际经验

从环境税收入在各国总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来看,2001 年,OECD的20 个成员国的环境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平均比例达到了约7% ,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由此可见,环境税收在事实上承担相应的财政收入功能,这是世界环境税收实践的普遍经验。考虑到环境税的征收在事实上能够增加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该收入在理论上是应当用来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立法中通过具体制度予以保障也就合情合理了。

( 三) 环境税收财政收入功能的现实需求

环境税收能为我国环境治理提供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所有具有财政收入的功能。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虽然在省一级相关部门资金和财力相对雄厚,但在基层部门,环境保护治理资金十分紧张。而环境保护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基层部门的积极作为。因此,环境税的征收,有助于缓解资金紧张状况。从这种意义上看,环境税的财政收入功能不可小觑。当然,环境税的这种财政收入功能和其他税种的财政收入功能有着明显的区别。环境税属于特定目的税,环境税收的资金应当专款专用。

( 四) 环境税收财政收入的归属问题

与环境税收的财政收入功能紧密相连的环境税收资金的归属问题也应当在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予以明确。既然环境税收具有财政收入的功能,因而在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对于财政收入资金的归属问题也有必要明确。

总体上看,环境税收财政收入资金归属应定位于中央和地方共享。一方面,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往往会由地域性问题转化为跨区域性问题,环境税收应当提取一部分归中央统筹治理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大多数环境问题需要由地方政府来解决,而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治理环境财力相对薄弱,有必要赋予地方部分征税自主权和资金使用权,但必须严格管理,明确限定范围以确保资金用到环境治理上。

因此,在资金归属上,环境税应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的环境税财政收入集中财力治理跨地区、跨流域的污染,地方的环境税收入可以用于治理区域性的污染。

五、环境税收二元功能在立法中的平衡

本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环境税收二元功能在立法中进行平衡的必要性

前文分别分析了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与财政收入功能,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上述分析可见,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和财政收入功能都十分重要。然而,以上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与财政税收功能之间并非完全一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因此,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对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和财政收入功能进行协调与平衡就显得尤为必要。

( 二) 在对立统一中平衡环境税收的二元功能

从总体上来看,宏观调控和财政收入二者之间并不矛盾,环境税收在通过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取得相应的财政收入来补偿治理环境的支出、为环境保护项目筹集资金、提高环境保护计划实施的可行性。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财政收入的增加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环境税的这种财政收入功能与宏观调控功能二者之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完全可以协调统一在现有的环境税收立法之中的。

( 三) 在理论和现实中寻找环境税收二元功能的平衡点

环境保护税收政策 篇5

采滥用都起到了有效的控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更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在生态环境补偿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尽快完善生态系统税收制度

(一)从保护重要生态屏障、考虑减轻农牧民负担、解决生态移民生活困难、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税收角度出发,应当采取“税额减免、提高起征点”等税收手段,初步形成“生态无税区”。

(二)在现行生产型增值税政策下,对矿产资源性产品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在计算缴纳增值税时,将开采矿山中发生的采矿权转让费、生产探矿费、资源补偿费、资源税等有偿使用矿产资源的支出和购置节能减排设备所含进项税金应列入准予抵扣的范围。

(三)资源税的征收应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合理提高税率标准。即提高有色金属和其他非金属矿原矿等矿种的资源税税额幅度上限, 辅之以提高税收负担的办法,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单位税额高于再生资源。

(四)应当赋予省级政府一定的资源税收管辖权,合理调整现行资源税单位税额,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实行定额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即先在开采或生产环节实行定额税率从量计征,之后在销售环节根据销售价格再实行比例税率从价计征,充分发挥资源税在节约非再生资源、稀缺资源方面的调节作用。

二、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一)对开采石油、天然气征收的矿区使用费应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

(二)煤层气也属于自然资源,应对地面抽采煤层气征收资源税。

(三)借鉴国际经验做法,对自然资源输往本地区以外时,就该资源或者矿产品的产量跨地区征税。跨区域征税的纳税人虽然是在本地区从事矿山开采的居民或企业,但其负税人实际是资源的需求者或消费者。利用这种办法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保护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四)对在境内从地下或其他水源地耗用水的单位和个人,列入水资源范围征收资源税,具体办法是:

1、根据水资源所在地海拔高度设置比例税率,地域海拔越高设置较高税率,按照使用水资源的径流量或者立方数按规定税率征税。

2、根据下游水电站的单位投资成本和用水量、水头大小确定起征点和累进税率,按发电量征收,规定每千瓦时定额税率。

3、按照税收征管属地原则,由当地税务机关根据河流管辖区域收取,确定水资源源头地和水资源利用地分享比例,对征收的水资源税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用于生态移民生活困难补偿、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水资源生态保护。

4、以城市用水销售量、工业用水自用量为依据征收水资源税。

三、开征环境保护税

(一)将资源开发及循环产业现行排污收费制度进行税(费)改并,提升其立法层次,将排污收费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

(二)对在采挖各种中药材缴纳的“草皮承包费”纳入税收征纳范围征收环境保护税,其税收收入作为专用基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支出。

四、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

将地区采挖取得的中藏药材植物初级产品应列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对采挖人数进行规模控制,并进行采挖技术培训,提高保护草场意识,减少并淡化药材保健作用的宣染,从源头上杜绝无序疯狂采挖,保护草原原始生态。

五、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

(一)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原则性规定,赋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适当灵活的税权。如由现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改为全额恢复征收增值税,所征税款全部用于生态资源开发补偿,开挖回填、草原灭鼠等,让农牧民切实得到实惠,使生态环境恢复得到落实。

(二)为扶持资源循环经济,在还没有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前,对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在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废旧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好的产业政策中增加循环经济在资源保护、节能减排方面购置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允许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规定。

(三)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支出给予税收减免的规定。

环境保护税收政策 篇6

关键词:肯尼迪;环境保护;政策

国内学者们对约翰·肯尼迪时期的政策研究,多倾向于传统安全领域的研究,将肯尼迪的政策放到美苏争夺的冷战背景之下,研究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安全,从非传统安全角度来研究肯尼迪时期的政策的学术成果较少,尤其是在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国家之间为谋求解决环境问题而不得不采取共同的努力来应付这一问题的情况下,环境安全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而国外史学界,“最近几年中,学者们对美国在国家范围内的保护政策取得了重大的研究。事实上,对20世纪每一位总统的保护活动都进行了研究,但约翰?肯尼迪政府的努力却得到了较少的关注。”因此,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肯尼迪时期的环境保护政策。

提到环境保护,人们最经常想到是西奥多·罗斯福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两位总统。肯尼迪虽不是人们第一个想到的环保总统,但他确实继承了环境保护的衣钵。肯尼迪声称,“我希望2000年住在这里的美国人能感觉到……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和西奥多?罗斯福手里接手国家的我们将传给下一代一些东西……所以我希望治理我们的河流。我希望开拓我们的疆土……我希望,通过农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提供保证他们安全的方案。”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肯尼迪对继承两位罗斯福总统环境政策的决心,以及环境保护的具体计划。

1962年蕾切尔·卡逊女士的专著《寂静的春天》一书发表,书中详述以DDT为代表的化学杀虫剂的随意滥用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她的书一经发表,立即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在美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本书不仅改变了美国人看待自己的方式,更改变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1962年8月29日的总统新闻发布会上,他(指肯尼迪)被问及有关“对DDT以及其他杀虫剂广泛使用”的问题。接着又被问道是否会去农业局和公共卫生署“对这种情况仔细研究一下,他答道,“是的,我知道它(指杀虫剂)的存在,当然,我认为,自从卡逊夫人的书出版以来问题变得更严重了,但他们正在调查这件事。”卡逊的广受欢迎和《寂静的春天》提出的中心问题促使肯尼迪命令他的科学顾问委员会调查有关杀虫剂的事。1963年5月,委员会的报告结果要求对杀虫剂的使用进行限制。对此,肯尼迪命令将调查报告的建议付诸实施,这一举动使得农业局停止喷洒方案,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审查食物供应中杀虫剂残余的可接受限度。由此可见,《寂静的春天》对肯尼迪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影响,它标志着美国现代环保运动的产生。

肯尼迪注意到1960年代与西奥多?罗斯福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所处时代的不同。为了使环境运动保持勃勃生机和强大的力量,他看到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肩负着特殊的任务。肯尼迪认为,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人口增长迅速的时代,这导致对自然资源过多的需求,从而引起木材资源、水资源、矿物资源、能量、燃料资源和表层土壤的减少。因此,20世纪60年代这一代人要做的不仅仅是保护自然资源。肯尼迪在1963年怀俄明州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在森林和湖泊的四周放置带刺的铁丝网,提倡矿物储存以及对资源利用进行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限制是不够的……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对环境的理解达到在享用它的时候不损坏它,在使用它丰富资源时不使其价值有所贬低的程度。”这些都表明肯尼迪注意到20世纪60年代的特殊性,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这必然意味着与之前总统在环境保护政策上的不同。

肯尼迪认为,保护自然资源是美国保持世界影响力的关键。他说“我们未来的伟大和力量有赖于对自然资源持续的丰富利用”。他深知保护自然资源对美国的重要性。

肯尼迪就职总统的三年中,进行了广泛游历。例如,去西部的旅行,肯尼迪总会将重点放在保护水资源的需要上。其次,肯尼迪经常发表演讲,他一共发表了15次演讲。在他的演讲中,他担忧地表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不仅仅是个地区问题。虽然他认识到这个事实,但他也知道并不是所有东部人都对西部的水源短缺表示同情。他不断提醒人们环境保护可能造成的东西方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潜在的分裂,警告“只要我们与每一个团体、地区、各个州的每一部门保持分担,这个国家就将永远屹立。” 1963年9月28在拉斯维加斯的一个演讲中,他说道:“以我过去的经历向你们保证,坐在华盛顿的桌子前,阅读有关人口增加和对水资源需求的统计资料是多么有用。对总统、参议员、众议员、公民而言,没有比飞到西部去看看哪里是绿色的,哪里的水资源丰富,哪里是干旱的,哪里没有水这样的教育更好得了,然后你就能理解州长和参议员所说的真相:”水是增长的关键,水的合理利用是美国西部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可以通过任命的参谋人选来判定总统的目的和政策倾向。特别是这两个——肯尼迪的农业部长奥维尔·弗里曼,以及内政部长斯图尔特·李·尤德尔——这两个人对肯尼迪政府积极的环境政策是至关重要的。弗里曼还是明尼苏达州州长时就为所在州做出了保护环境的努力,他在保护土地和水资源上也很积极。

尤德尔是肯尼迪时期另一较为重要的人物。在1963年写的书《安静的危机》中,斯图尔特?尤德尔指出,美国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需要作出决策以免环境状况继续恶化:“我们生活在这样一片土地上:美丽正在消失,丑陋不断增加,公共土地不断缩小,以及由于污染、噪声、枯萎而导致的整体环境日益减少。”约翰?肯尼迪在给《安静的危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表明他如何受到尤德尔先生的影响:“我们生活的经济标准在提高,但我们生活的环境标准——我们对自然的使用和对它的尊重——正在恶化。正如尤德尔所说,我们曾经美丽的国家,正面临着变成“丑陋的美国”的危险。长期的影响不但会降低国家生活的质量,而且会减弱国家权利的根基。这种危机可能是安静的,但是十分紧迫……我们必须扩展保护的概念,以便满足新时代迫切的问题。”

肯尼迪在1962年3月1日递交给国会的特殊咨文中,给予荒野保护以“优先关注”,1964年的荒野保护法案规定在国家森林中建立910万受联邦政府保护的荒野,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定义了“荒野”的概念,强调它“是一个土地和生命共同体不受人类妨碍的地区,人类是不居留的访客。法案禁止在荒野地区建立任何的道路或建筑物这类东西。”虽然这个法案8年后才被通过,但它是美国法律上的一个里程碑。肯尼迪另一项重要的提议是成立土地和水保护基金法,联邦政府通过该法案可筹集更多的资金以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土地和水保护基金》是自然资源保护史上的转折点,当休闲娱乐地区不足或流动的富裕人口寻找更多时间用来休闲时,基金法为国家公园体系的扩展提供了资金来源。

1962年向国会递交特殊咨文中,肯尼迪总统以强调人口增加给自然资源带来的的巨大压力和公民应如何为此做准备为开端。因为获取自然资源是维持这个民族的关键。他在咨文中清楚地表示,公众需要阻止“废物和掠夺”同时,“保护、改善、恢复所有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有用性。他希望保护方案是一个完整的计划,覆盖所有的自然资源——“空气、水、土地;燃料、能源、矿物;土壤、森林、饲料;鱼以及野生动植物。”

肯尼迪多次表达了对环境问题的担忧。1963年的国情咨文演说上,他警告国家公园和娱乐场所的过度拥挤,并告诫公园参观者人数的过多将使公园现有设备的负荷过重。1961年到1963年期间,约翰·肯尼迪发布了19条有关保护环境的行政命令。其中3条涉及放射性現象,4条是有关公共土地使用;9条有关国家森林和公园,剩下3条涉及普通的环境问题。

肯尼迪也重视科技对环境的作用。他指出,科技是成功的环境管理的关键:“我希望……我们接管由上帝和大自然赐予的这个富裕国家,通过科学来改善它,为自然资源找到新的用处,使维持美国生活水平的稳步增长成为可能,并以捍卫自由的名义把它推向全世界。”为了维持美国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在军事和经济上的领导地位,就必须利用科学和技术来保护环境,发展新能源,特别是核电站。对肯尼迪而言,科学变成了“保护的仆人”,应该被用来“设计土地管理的新方案,以使我们有能力保护这个绿色的环境,这对我们所有人而言意义重大。”

肯尼迪在任职的三年里,虽未能比上两位罗斯福总统的资源保护记录,但取得的成就也令人钦佩。大体上,他们坚持强调资源利用的传统议程,包括公共娱乐,国家公园系统的扩展。他们创建了户外娱乐署,建了三个国家海滨公园,为取得额外的娱乐土地设计了财政策划,重新恢复了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忽略的开垦和娱乐项目。

除了约翰逊的伟大社会外,肯尼迪政府是战后最关心环境事业的政府,尽管肯尼迪的言辞比实际行动更多,他为保护事业进行的西部旅行也颇受争议,但他对环境保护有着自己坚定的理解和憧憬,为约翰逊时期环境保护的继续铺垫了道路,促进了美国现代环保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史密斯.肯尼迪、尤德尔和新边疆保护[J].太平洋历史评论,1995,(03):329.

[2]小约瑟夫·休斯,霍利·休斯.白宫政治与环境系列: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到乔治·布什[M].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出版社,

[3]罗伯特·贝蒂.自然资源保护运动[J].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年报,1952,(05):10-19.

[4]约翰·威尔斯.美国环境史[M].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13.

[5]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于宏源.环境变化和权势转移:制度、博弈和应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徐再荣.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高国荣.美国环境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9]滕海键.试论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作者单位:

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浅析 篇7

1 我国环境保护产业政策

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是指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专项环境政策。主要包括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1.1 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政策

环境保护及其相关产业萌生于工业生产部门, 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各层面, 它所强调的是发展环境治理产业, 以防止环境破坏和进行污染治理, 以及提高生态环境利用效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被不断接受的新形势下, 随着清洁生产的推广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逐步实施, 环境保护产业将更广泛地渗透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及消费的全过程, 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并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

1.2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实现这一转变, 就要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入手, 在提高产业内在素质、优化规模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同时, 改进产品结构, 淘汰高消耗、重污染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产品, 大力降低结构性破坏。对于布局不合理的老企业进行“关、停、并、转”, 即对污染严重、危害大、靠一般技术治理难以达到要求的老企业, 实行关闭政策;对生产浪费大、污染严重、危害大的老企业, 实行停产治理;将那些性质相近、分散生产、污染严重的产品实行合并生产;将那些污染严重的产品, 转产为无污染和轻污染的产品;将那些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就地治理难以达到环境要求的企业, 实行搬迁措施。同时积极引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使增量资本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行清洁生产服务。限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低增长产业的发展, 鼓励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高增长的“清、新、小”的第三产业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导向类的法律文件来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

(1) 禁止发展类。国家对于那些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禁止发展的政策, 并由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发布限期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产品的名录。对于不符合经济规模要求、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小钢铁、小有色金属、小铁合金、小化工、小炼油、小建材、小造纸等“十五小”企业予以取缔和关闭。例如, 皮革行业中, 年生产能力低于3万张以下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属于国家禁止发展的范畴;建材行业中, 禁止发展六类产品:质量低劣的纸胎油毡;PVC塑料油膏、含有有毒挥发物的低档建筑涂料;107涂料;小作坊式的矿物棉生产线;其他生产工艺落后、规模小、产品质量差、危害人体健康的生产线和产品。

(2) 限制发展类。国家对于那些生产工艺一般、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染排放量较大, 且规模效益不明显的企业采取限制发展的政策。国家在1996年规定关闭“十五小”乡镇企业的同时, 也规定了限制发展的8个行业名录, 它们是造纸、制革、印染、电镀、化工、农药、酿造、有色金属冶炼等。例如。电池行业中20万千伏安·时/年规模以下 (不含拉网式、卷绕式、双极性、胶体等新型结构) 、极板含铜类以及开口式普通铅酸蓄电池生产项目属于限制发展的范畴。

2 我国环境保护经济政策

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是指运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收费等各种有效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环境保护经济政策通过把外部环境费用内部化, 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污染防治经济优惠政策、资源生态补偿政策和污染费污染税政策。

2.1 污染防治经济优惠政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些污染防治的经济优惠政策。如《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几项规定》、《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继续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等。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和激励企业及一切经济行为主体, 积极、主动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要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诱导功能, 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实施防治污染的优惠政策, 以促进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

2.2 资源生态补偿政策

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是经济发展和人们福利改善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消耗和环境退化必然引起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变化, 从而使社会成本增高, 降低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作为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和实施资源、生态补偿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各种用途的定价来改善环境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以影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减缓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资源的消耗速度, 以维持稳定的自然资源资本储量, 并鼓励有益于环境的利用方式以减少环境退化, 从而达到可持续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目标。中国目前有关资源、生态的补偿政策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补偿、土地损失补偿、水资源补偿、森林资源补偿和生态农业补偿等。

2.3 污杂费污染税政策

污染费污染税政策是根据“污染者负担”的原则所制定的, 要求经济行为主体对环境污染和破坏承担经济补偿责任的一类环境政策。污染费和污染税政策的目的在于利用价值规律, 通过征收税和费来规范企业的排污行为, 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污染治理, 并由此促进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节约使用资源, 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税政策是发达国家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环境保护经济政策, 它比污染费政策更具有法律效力, 对环境保护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更为广泛、深刻、持久, 但对社会的法制建设要求更高。污染费政策包括超标收费和排污收费两个层次。我国迄今长期所采用的主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是污染费政策, 其主要是污染费政策中的第一种超标收费政策。现阶段我国政府正对现有的污染费政策进行调整, 扩大排污收费的范围, 提高排污收费的标难。对“超标收费”政策进行改革, 准备从立法的角度制定“排污收费、超标罚款”的新政策, 并逐步过渡到污染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上来。

参考文献

[1]叶文虎.环境保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叶文虎.环境保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环境保护税收政策 篇8

(一) 总体经济形势增速减缓, 形势比较严峻

今年一季度, 我国几乎所有的重要经济发展参数都呈现了下滑速度增快的趋势, 全国GDP增加只有8.4%, 这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8.9%, 经济需求仍继续回落。近三年来, 央企利润首次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低5.2%、约三成制造业上市公司裁员。

而广东比全国的整体经济形势更趋严峻。一季度, 广东GDP仅比上年同期增长7.2%, 增幅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 比全国增幅低1.2个百分点, 其中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2.0%,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一季度减少7.3个百分点, 拉低GDP增幅0.1个百分点。广东工业企业生产明显放缓, 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幅同比回落5.2个百分点,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8%, 同比减少7.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的增幅同比回落7.3个百分点;另外, 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1.6%。

(二) 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 (即消费、投资和进出口) 增速都在减缓, 进出口的增长大幅下滑, 现在所依赖的只有消费和政府投资, 实际上只有一架半在动

今年, 我国经济增速仍在持续回落。消费品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在继续放缓, 另外, 进出口的增长幅度缓慢, 我国第一季度总的进出口总值只有8593.7亿美元, 同比只增长了7.3%, 远不如前几年百分之十几的快速增长。

一季度, 广东经济增幅同比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5.31亿元, 同比增长10.8%, 增幅同比回落4.6个百分点, 消费增幅明显回落。进出口总值2099.8亿美元, 同比增长只有4.3%, 增幅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 进出口的增长出现大幅滑坡;其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886.31亿元, 同比增长只有13.6%, 增幅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落;据广东统计局信息网数据表明, 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 广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个百分点, 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 仅高于北京和上海。从以表1可知, 广东的投资增长率低于东部主要省份。

(三) 社会资本投资的总量减少, 现在投资主要依赖政府投资

由于自2008年以来, 国际金融债务危机的持续, 全球陷入通胀周期性危机和经济疲软的大趋势中, 受其影响中国经济从2011年中期开始就出现增速放缓的趋势, 社会各界投资者受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影响减少了对资本投资。在国内, 出现社会资本投资总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相对收缩, 对房地产调控政策从倾斜支持转向抑制投机, 使社会对房地产的投资在减少;而刺激消费政策的退出对消费需求产生下拉的影响, 这也使得社会的消费生产投资产生减少的趋势;2011年政府采取了控制流动性, 控制信贷规模增长的基本政策, 限制了社会各界获取资本投资的额度;但是, 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上仍然要加大政府投资来稳定经济增长。

(四) 企业主要处于观望状态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政府为应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不断调整宏观政策的影响, 企业为规避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敢大胆的从事投资, 而是处于互相观望的状态。据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 广东民间投资增速回落, 共完成投资1486.31亿元, 增幅比1-2月回落9.1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拉动, 若除去房地产开发, 民间投资则下降2.8%。

二、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特殊意义

在当前的总体经济形势下,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要发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作用, 这具有了更加特殊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 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支柱性产业的作用, 在经济转型期具有发挥好社会保障的作用

现代流通是包括有形与无形要素禀赋的全要素流通, 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全开放流通, 是涵盖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流通, 是引导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新型流通,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流通。因此, 它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程度则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窗口,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观测表, 是实现市场经济运行和消费与需求不断上升的助推器。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它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 成为21世纪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现代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促进我国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 进而更大程度的促进广东省外贸业发展

当今世界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走向“国际化、信息化、资本化、低碳化”, 这就会促进我国通过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流通方式、管理方法, 使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 增强国内流通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而广东省作为外贸大省, 流通业的国际化改革有利于促进其外贸业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流通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

广东省大力推进现代流通方式, 要不断完善现代流通体系, 促进流通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流通业的全面升级转型, 根据既定的目标、主线、动力和路径加快推进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 目标——提升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打造流通强省

广东是一个流通大省, 流通总量大, 但它“重制造, 轻流通”, 不算一个流通强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广东省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458.4亿元, 连续28年位居全国首位。如下图表2可知, 广东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全国其他流通量大的省份高, 但是增长率却低于其他各省。要使广东流通业提高增长率的幅度, 就可发挥其外贸优势, 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将其打造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流通大省和强省。

(二) 主线——转变流通发展方式

转变流通发展方式即将传统的流通业转为现代型, 不仅对流通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工艺及标准转为现代化, 也要将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流通渠道、流通观念、流通结构和人员素质转为现代化。

比如:广东经济增长较快, 但消费量偏低, 就可通过刺激消费来促进流通业的发展;另外, 省内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缺少本地龙头流通企业的支持, 除了华润万家就没有大型的零售企业来支撑流通业的发展, 则可通过鼓励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兴起。

(三) 动力——改革创新

现代流通业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现代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流通业, 改革与创新是促进了流通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驱动力, 所以, 只有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使现代流通业不断发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流通业的改革创新不仅表现在要重视商品与服务形式、业务流程的创新, 还更要注重体制和模式的创新。

(四) 路径——商贸流通网络化、物流平台智能化、城市配送一体化、资本运作国际化、流通转型低碳化

广东是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国际化大省份, 省内各城市内部、城际之间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这为现代化流通业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支撑。

1、商贸流通网络化。

广东商贸业发达程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有条件在商贸流通中普遍应用宽带网络, 建立服务网站、网络中心和信息站以方便人们查询和发布商务流通信息。

2、物流平台智能化。

目前建立的绝大多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只发挥了物流信息网的作用, 只解决了车货信息不对称的基本问题, 诚信问题、信息真实性、时效性问题等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这就需要物联网技术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有机结合, 实现物流平台的智能化, 促进广东智慧物流的发展。

3、城市配送一体化。

城市配送一体化系统既是在城市范围内将具有一定联系和规划又相互区别的城市配送网络系统、运营系统、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连接, 根据客户的要求实现城市末端物流集成化和规模化运作的职能。

4、资本运作国际化。

广东不仅要吸引国内大量投资者的涌入, 也要关注国外投资者的亲睐, 并抓住机会在境内和境外设立金融互动窗口, 鼓励企业去海外市场融资和投资。

5、流通转型低碳化。

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物流的推广, 以低碳为主的经济结构将会促进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和新产业的崛起, 则低碳化道路成为发展现代流通业的一种趋势。

四、对流通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支持措施

从现代流通业改革的总体趋势和思路的角度来看, 现有的财政税收体系对现代流通业的支撑作用还非常欠缺, 必须大力加大财政税收对广东省现代流通业的支持力度。

(一)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 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根据流通业发展的实际、财力状况以及对其发展提出的措施, 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有利于支持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现代化发展。

1、整合省级流通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 适当扩大资金规模, 扩大以奖代补、贴息的支持力度。

对流通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和鼓励, 对中小流通企业公共平台建设、大型流通企业跨区跨国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与我省产业关联度高的省内重点展会、流通领域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等予以重点支持。

2、全面扩大对农村流通业的财政投入, 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平台的支持力度。

农产品联系着民生与经济问题, 农产品流通业的顺利发展不仅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还能刺激农村和城市消费的增长、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农产品流通平台是农产品物流、信息流和流通服务的统一体, 它以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涉及市场和信息、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农产品加工、包装和经营, 以及市场检测和检疫等系列问题为己任。那么, 加大对农村流通业和农产品流通平台的支持就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3、确定一批城市物流园区向城市配送体系转型, 编制专门财政预算和投入计划。

要促进省内各城市流通业的发展, 城市配送一体化则可发挥推动作用。目前, 虽然广东省城市配送一体化的建立还未形成, 但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 而资金是体系建立的重要源泉之一, 所以通过加大财政支持来加快确定一批城市物流园区向城市配送体系转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4、对形成以核心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广东物流园区网络体系的建立提供财政支持。

广东物流企业发展迅速, 形成各类不同的物流园区, 但是物流发展总体滞后, 园区与园区之间的合作缺乏, 物流业的效益和质量并不那么理想, 物流成本偏高,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流通业的发展。所以, 广东可以在已有核心物流园区 (比如:广州林安物流园) 的核心区域范围选择一批物流园区向城市配送体系转型, 以它为中心来构建城市物流园的网络系统, 并对其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持。

5、加强财政对信用担保和诚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1) 加大流通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促进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 共同扶持流通业发展。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善银企关系、强化信用观念、分散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也是解决流通业中小企业担保难、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需要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等的建立, 也需要担保制度的完善, 所以要形成规范的流通业信用担保体系就需要财政作为支撑, 加强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合作, 从而为流通企业扩大投资力度, 加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 加大对流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 是企业发展的生命, 流通业市场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必要以诚信体系的建立为基础。诚信体系包括诚信制度、信用管理和服务系统、社会各类信用活动及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在流通领域要建设和完善这些体系内容需要政府实行财政政策来提供支持, 鼓励诚信度高的流通企业。

(二) 扩大税收的支持力度

税收政策有利于政府利用筹集到的大量资金来调节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调整协调各种经济利益, 调节分配关系。要促进流通业的发展, 实行适当的税收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1、增加对向城市配送体系转型的物流园区的税收支持。

由于燃油费的不断增加、过桥费用过高、园区用地成本高、园区税收种类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物流园区的经营成本较高, 使物流园区没有更多的精力联合起来发展城市配送一体化体系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税收试点、规范园区税收制度等来鼓励省内城市配送一体化体系的形成, 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平台。

2、对商贸流通网络建设、物流平台智能建设、城市配送体系建设、流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流通企业低碳投入五大流通载体建设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各种经济平台的建设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而对流通业五大载体提供税收支持, 加强资金鼓励, 有利于加快各大载体建立的进程, 从而也加快传统流通业转向现代流通业的步伐。

3、大力推动新型流通业态税收优惠体系建设。

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必须纳入大流通的发展之中, 形成城乡流通一体化的新格局, 做到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和相互促进。城乡之间双向流通系统的建设重点是农村流通设施的建设, 政府需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

参考文献

[1]何燕.现代流通理论内涵的认识[J].商场现代化, 2010, (25)

[2]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必须走智能化道路[EB/OL].http://info.10000l ink.com/newsdetail.aspx?doc=2011042690010

加强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分析 篇9

一、环保中的有效财政政策手段

实践表明, 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对环境的高效保护还有很大难度, 因此必须借助政府职能通过财政政策手段促进环保工作的顺利、高质量开展。政府的环保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税收手段。税收手段是政府制定的诸多环保财政政策中最主要的一种手段。税收, 是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社会化治理时需要的费用, 税收的金额基本等同于治理污染物所需要的成本。该税收通常称为排污收费、环境税等。 (2) 补贴手段。财政补贴的主体通常有三类。第一, 优者。他们在环保活动中有突出贡献, 政府以补贴手段激励他们的行为。第二, 弱者。他们属于环境污染的受害者, 政府以补贴手段帮助他们脱离受害困境。第三, 破坏者。他们虽然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 但是其行为是因为贫穷所致, 因此政府以补贴手段阻止他们陷入恶心循环急需破坏环境。

二、环保财政政策中的现状问题

随着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 政府部门在财政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优化了环保实效。但是,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当前环保财政政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就使得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1) 财政投入过少。虽然我国财政用于环保方面的资金逐渐增加, 但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显得过少, 不能满足环保工作的需求。 (2) 环保资金未充分发挥作用。当前, 我国在研究环保技术方面的资金十分欠缺, 环保设备也非常落后。在这种情况下, 很难高效利用环保资金。我国的环保资金在使用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措施, 导致资金不能被集中利用, 甚至部门企业还随意挪用或占有环保资金, 从而大大降低了我国环保资金的利用效率。 (3) 环保税收制度不健全。当前, 我们还没有专门的环保税收种类, 只有少数税收类型与环保相关, 并且这少数环保税还不够明了与完善, 因此在实际税收中应用效果也不好。 (4) 环保收费制度不先进。我国现行的环保治污收费制度十分落后, 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 范围过窄、收费过低、收费不科学等, 这就使得制度内容不足以对排污企业进行有效的治理。并且, 收费管理环节中尚且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 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的标准与模式, 导致排污收费管理工作成效不高。

三、应对环保财政政策问题的建议

依据上文总结的当前环保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在全面分析出现以上问题原因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建议, 以期借助财政政策手段不断优化环保实效。 (1) 增加环保补贴及资金投入额度。为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引导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应不断增加环保补贴及资金投入额度, 尽可能使环保投资资金数额略高于或者等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速。为了大幅提高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 就需要政府部门积极拓展资金筹集渠道, 尽可能扩大资金来源, 从而为环保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扶持。 (2) 加大环保财政政策应用频率。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以财政政策倾向引导广大群众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理念, 自主选用清洁、可再生能源。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积极构建环保财政政策投资增长制度, 利用财政政策有效调控大众的环保行为。在实际操作中, 政府应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理念, 奖励绿色采购行为。为确保绿色消费意识的高质量践行, 政府部门还应积极制定与之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从而帮助人们养成绿色环保的消费习惯。 (3) 调整环保税收标准与制度。制定合理的环保税收标准、完善现有的环保制度, 是国家借助财政政策优化环保效果的有效形式。比如, 调整营业税、调高消费税率、增加消费税额等, 并且还应借助一定的法规制度对有悖于“低碳环保”的行为征收环保费。 (4) 完善污染治理收费制度。大胆摒弃或调整当前与治理污染有关的收费制度, 组建强有力的排污治理小组及部门, 依法代表政府与国家对那些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企业强行征收污染治理费, 依法扩大收费领域, 把有悖于环保的排污行为都划分到收费范围中。 (5) 鼓励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指的是以优化环境、保护环境为目标的公益性产业。为了促使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政府部门应在财政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比如, 税收优惠、为环保产业筹集专项资金等。

总之,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与环境的和谐、同步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政府部门应积极借助财政政策帮助市场机制优化环保实效、引导人们积极践行“低碳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生活理念。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制定全面的环保财政政策, 以税收、补贴等手段约束与激励人们的环保行为, 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经济与环保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社会不断进步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日益增强。而国家的财政政策倾向是提高环保成效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 当前我国环保方面的财政政策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 不利于环保成效的优化。本文总结了当前我国环保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现状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张玉.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 2014.

[2]张计超.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 2013.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效果评价 篇10

人类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是由自然环境所提供的, 因此环境保护是我们人类持续生存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当前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在环境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因此各国都对环境问题有着特别的关注。减小环境污染, 避免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的恶化, 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来说, 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要求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程度上的帮助, 实行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是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就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带来的效果给出评价。

2 目前实行的环境保护政策

2.1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将环境污染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中, 使得污染的程度最大程度的降低。所以, 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时, 首先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进行预防, 使得未来在环境方面出现的污染及破坏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小, 这是关于环境问题进行解决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我国目前在进行对于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来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主要方式是将环境保护纳入到政府长期或者是年度的工作计划之中, 对于那些开发的建设项目实行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它的相关制度。

2.2 谁污染、谁治理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环境本身是一个共有的资源, 但它又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为了避免因为环境的共享性所带来的破坏, 因此环境破坏的代价必须由造成环境的生产者进行治理。同时这种政策也是国际上所采用的一种通用的方式, 就是让污染者来对污染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目前主要实施的措施就是让那些排放过程中超过标准的企业来承担相对的费用及责任, 来用于对环境的保护工作, 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 给出一定的期限进行治理, 并且结合企业的技术来进行工业污染的治理。

2.3 关于环境强化的管理政策

因为受到交易过程中成本因素的影响, 使得外部市场没有办法来进行统一的协调, 使得出现的问题得以解决。对于外部性的问题来说, 其需要依赖政府来进行处理。污染问题是一种外部的行为, 所以政府必须要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参与进来, 并且担当着管理者里监督者的角色, 和企业一起来进行对于环境的治理。实施环境管理政策时, 大多是通过对政府及企业所承担责任的强化, 来对企业因为在管理过程中所带来环境污染问题的减少与控制。对于这种政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要求各级政府在对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建立相关的监测网站来实行对环境的监督工作, 让地方政府真正的负起治理环境的责任, 另外还要对一些主要的城市来做环境的整治与考核工作。

3 对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3.1 环境管理体制问题

在环境的保护工作中所展现出来一种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存在的区域性问题。对于环境问题来说, 其本身存在着很强的外部性。在环境的污染过程中, 一个环境出现的污染, 就会很快的对其它地方的环境也造成污染, 在这个过程中, 就会超出所划定的行政边界。就我国目前所处的情况来说, 仍以行政区域来进行单位划分, 对于环境的管理也是依据单位划分来决定的。地方环境保护局隶属于地方政府的, 这就会导致一个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被划分。因此就会导致一些地区因为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阻碍了环境保护, 另外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及协调工作做的不好, 使得跨区域的来进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很大。

3.2 环境保护政策问题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还需要在各个政策的实行过程中做到对各个政策之间的协调及补充工作。首先是在环境的保护过程中, 虽然所使用的行政方式比较健全, 但是其对于市场的依据还是比较有限的。其次在环境的控制方面所实行的政策比较完善, 但是在有关于生态建设的工作时, 存在着较多的区域性问题, 并且对于环境治理工作, 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主要是放在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最后就是在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政策中, 对环境的工作是由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来进行指定与实行的, 并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还会出现一些政策混乱及权力行使不明确的问题。对于资源政策的制定部门来说, 不仅仅是为了对环境进行保护, 还需要进行资源开发, 这之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冲突。

3.3 自然保护区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实行的相关法律体系中,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是由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的管理及监督。而对于主管部门来说, 需要根据所保护对象, 来由林业、海洋、林业等各个不同的部门进行主管工作。但是这些主管部门因为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原因, 使得其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各个主管部门与综合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沟通与协调问题, 并且对综合管理的部门来说, 在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开放的时候, 很对其做到宏观政策的开放及指导工作。其次国家目前仍然没有对保护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及建设, 在对保护区进行建设工作的时候, 缺乏建设标准, 又因为没有一个合理的监督机制的协调, 很多类型的保护区存在着一些混乱。并且在建立保护区的时候, 还需要满足风景区的功能, 因此在对保护区进行规划的时候, 需要做到相关方面的改变, 不然就会给自然保护工作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最后就是在进行对保护区的管理过程中没有责任制度进行合理的划分与定位。并且对政府部门来说, 他们没有进行对经费的预算及规划, 只对一些自然保护区进行支持与建设。另外很多的自然保护区所需要的费用都需要自己来进行解决, 因此保护区就需要进行资源的开发, 因此对环境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破坏。

4 对策与建议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 需要对环境、人口及资源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协调。在环境的政策方面, 要对环境、资源、社会及经济方面存在因素进行考虑, 将环境保护的工作渗透到各个产业政策之中, 使得环境政策做到一体化。其次就是要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做到优先的原则。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一直在追求经济的增长程度, 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 很多时候都是以环境破坏作为代价的, 没有顾及到以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最后是要考虑区域性的差异, 因为我国在对环境的治理工作中, 因为出现的差异, 使得很多环境问题没有得到统一的协调, 因为在以后的环境治理工作中, 需要去除差异化, 来因地制宜的实行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进行统一把握, 使得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的进展。

5 结语

环境治理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在总体上已趋于完善, 但是在实际的操控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这些都给环境保护问题带来了挑战, 因此我们积极探索, 以便于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得更加完善, 进而为未来的生存条件及经济发展做出考虑, 从而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摘要:分析了我国目前实行的环境保护政策, 从管理体制、环境保护政策、自然保护区等方面探讨了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政策,效果

参考文献

[1]钱易, 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中国环境污染控制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3]李满.环境保护[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

科学完善耕地保护政策 篇11

关键词:耕地现状;保护耕地;政策

耕地是指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的土地,土地问题实质就是粮食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主要问题。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我国农民的根本问题,保护耕地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我国耕地面临的现状

1.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由于政府关注不足,农民使用耕地不科学,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有机质下降、营养失调、污染加重,盐化、沙化、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重,耕地抗灾承灾能力减弱、生产能力严重下降。

2.耕地存量连年减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大规模的调整、生态建设中退耕力度的加大、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其他非农建筑用地的增加等原因使得我国出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3.耕地后备资源紧缺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现有土地资源中,能够通过不同手段进行开发,使之成为耕地的部分。资料显示: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0.0753亿公顷,随着后备耕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的加快,后备耕地资源有下降的趋势。

4.耕地自然灾害频繁

由于中国特定地理位置所定,耕地自然灾害类型多,旱、涝、雹、冻、风、雪、火“七灾”俱全,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沙尘暴时有发生。

5.人口增长、粮食消费需求增长

目前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而且我国人口正在以每年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粮食每年消费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问题不容乐观,对土地的数量、质量需求日趋增加。

二、新形势对耕地保护政策的影响

1.新形势对耕地保护政策的有利影响。

(1)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可以促进工、农两大产业之间的关系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哺育农业的方向转变,工业反哺农业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初步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局面,增强耕地保护的内在机制。

(2)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改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城镇现有的建设用地的潜力将会得到充分地发挥,经济发展需求对耕地的占用将会进一步减少,耕地保护的压力会有所减弱。

(3)对于耕地本身而言,随着大量农业人口的流转,耕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会进一步减弱,耕地流转会逐步加快,耕地细碎化的局面会得到根本的改观,使得耕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成为可能,有利于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和有效地保护耕地。

2.新形势对耕地保护政策的不利影响。

(1)耕地占用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社会经济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预计在未来十多年里,我国的年均增长速度应该在7%以上,经济活动深度和广度的增大,必然会带来用地需求的上升。考虑到土地利用方式演变的渐进性,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现象还会存在。

(2)耕地保护政策面临着不断变迁的压力。在受到耕地保护政策硬性约束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为发展地方经济而产生的用地需求会推动耕地保护政策的不断演变。同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了耕地保护政策的压力的不同。

三、完善和落实耕地保护政策

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继续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意识,开展全社会的耕地保护科普行动,加强耕地保护重要性的教育与宣传,采取不同的方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使人人了解有关法律和法规的主要内容,形成合理用地、依法用地、保护耕地的社会风尚。

2.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民对耕地的保护意识

目前,以耕地为载体的种植业收益和农民收入仍然表现出比较利益偏低的状况,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对土地的怜惜程度较低。社会对粮食和种植业生产应给予扶助和支持,通过“技术扶贫”、“贴补”、“保护价”、“产业化发展”等政策,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调动他们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确保耕地合理流转。

3.建好土地使用制度和完善征地补偿制度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把土地推向市场,发挥市场对土地的调配作用,运用使用权出让金和税费这个经济杠杆,对土地使用者进行制约,形成一种节约用地、合理地自我约束机制。

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健全征地程序,规范征地主体,保障征地补偿费用及时足额到位。

4.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首先应明确土地分类;其次应对土地用途进行登记,改变以往只强调对土地权属进行登记的状况;再次要公示规划用途,以利于公众了解和自觉按规划用途合理利用;最后还要实施用途变更监测,对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调查,保证土地利用的明确性;

5.实施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度

把耕地保护和耕地面积的稳定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重点查处修改规划调减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以租代征”、“先占后补等违法行为,对违反基本农田”五个不准“行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公开曝光,从严查处,增强其对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保护耕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使18亿亩耕地红线在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下坚不可破。

参考文献:

[1]周玲,卢静.《关于我国耕地保护问题的思考》《农村经济》-2004年02期

环境保护税收政策 篇12

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 我国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多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 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下降, 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但是, 邯郸地区环境形势严峻的总体状况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大气污染仍处于较高水平, 水环境污染还很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一、邯郸市现行环境保护财税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保护的专门财政收入渠道窄, 财政预算拨款有困难。目前, 邯郸市环保投入远不能满足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 各市县建立的污染防治基金, 主要用于综合性、公益性较强的重大环境建设项目。邯郸市的这部分资金拨款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致使环保主体不能及时治理污染。其次是社会投入不足。目前用于环境投资的公共资金有限, 全市投资环保指数仅占到GDP的2%左右, 其中包括了企业投资、民间投资以及其他资金, 真正的财政资金还不到1%, 难以满足治理日益恶化的环境的需要。最后, 有关环境保护的专门财政收入渠道有限, 没有环保税, 目前主要靠排污收费。环保投入不足仍是制约邯郸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行税制未能充分体现环保目标。一方面, 从环保的角度看, 我国现行税制中大部分税种的税目、税基、税率的选择都未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 与国际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环保型税收体系覆盖面大、征收力度强、划分细致、极易操作的发展趋势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 税种少, 覆盖面小, 尤其是消费品税收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品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 如一次性电池、塑料袋等, 而现行的消费品税收没有充分发挥其抑制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总的来看, 没有很好地利用税收及高利率手段, 限制那些与环境不友好的产品和污染性生产;同时, 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无污染的产品和清洁生产, 还没有享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

地方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不健全。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投入体制基本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 环境保护投资体制没有明晰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环境责权分配。“三同时”、更新改造和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等环保投资渠道, 在企业的硬预算约束机制下将逐渐失去效力。在现行的投资渠道中, 基本建设资金、城市维护费和更新改造资金是最主要的渠道, 而且这些渠道中的主要资金是政府预算资金 (包括预算外资金) 。像邯郸这类中等城市的环保投资体制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现行投资安排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为主的计划经济的, 体现了“环境保护主要靠政府”的传统思维;没有充分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 (PPP) 和“使用者付费原则” (U PP) , 没有明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投资权责关系, 把污染治理的责任过多地推向政府;没有发挥市场和公众的作用, 尤其是政府通过制定实施政策法规建立环境保护市场的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地方保护主义是各级政府不能很好履行其环保责任的主要障碍。在现行体制中,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 造成了中央与地方利益的不一致。地方政府更多的是追求本地区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在执行环境政策时, 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选择偏好上总是倾向于前者, 而将责任推给中央或下任。一般情况下, 为了保护地方税源和各行政部门的利益, 地方政府对纳税大户的严重污染企业, 总是网开一面保护之;对于大面积的或全流域的污染问题, 地方政府总认为这是中央的事, 即便管住了本地企业不排污, 也管不住其他地区企业不排污, 因此采取的是一种与其管不如不管的态度;另外, 县级环保机构财力匮乏, 靠罚款、吃排污费现象屡见不鲜, 执起法来腰杆不硬, 关闭违法企业还得地方政府下委托书, 必然与地方领导发展经济的愿望相悖。以上现象表明, 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各级政府有力地执行环保权力和履行环保责任。

目前, 在政府现行的利益格局下, 把环境保护的目标过多地寄希望于政府的行为, 仅仅依靠强化行政手段或强化法律、法规, 会导致“政府失灵”。因此, 从长远考虑, 必须选择适当的环境经济手段, 设计出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解决环境保护投资问题的方法。

二、邯郸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财税对策

1. 拓宽环保资金筹措渠道, 确保环保资金稳定投入

环境保护工作要顺利进行, 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在防治污染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切实履行公共财政的服务职能。另一方面, 财政部门应充分利用制定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结构调整、制定环保政策、改革税费制度等方面发挥其导向作用, 支持和扶持环保建设与环保事业。近几年, 邯郸市运用市场机制“经营环保”加大环保资金投入, 使全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环保工作初见成效。污水处理厂通过世行贷款和争取国债资金项目, 总投资3.3亿元人民币, 其中利用世行贷款2227万美元, 争取国债资金3000万元, 日处理能力20万吨;总投资5650万元人民币的邱县污水处理厂、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的引岳济邯引水工程等都是利用国债和世行贷款完成的;2005年6月, 邯郸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和意大利ICLE公司在邯郸签订垃圾填埋气回收发电项目意向性合作协议, 意大利ICL E公司为此将投资近1亿元人民币, 双方合作期限为21年。通过采取积极“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的模式, 加大邯郸市的环保投入力度。

2. 积极落实环境保护预算资金

财政部2006年正式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预算支出科目, 其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及《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也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 环境保护也被纳入《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大类。把环保支出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 确保财政的环保支出稳定增长, 提高财政环保支出的地位。建议在财政预算支出中考虑如何把环保支出作为预算支出的大类, 包括环保的监测、污染的治理、环境的规划、环保信息、环境科学、行政管理, 还有各类资源保护项目。因此希望环境保护能够像其他公共部门一样受到应有的重视。当务之急是落实环境保护财政预算支出科目中的资金, 并保证一定的总量规模, 做到有明渠有活水。

3.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环保产业的导向作用

环境污染具有负外部性特征、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及收益的不确定性特征, 决定了其不能靠市场来提供, 需要政府介入。就邯郸地区的经济状况, 支持环保产业的财税政策的具体构想包括以下两点:

(1)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邯郸地区在环保产业政策方面需加大优惠力度。增值税方面, 应当将环保产业的增值税由现行的生产型改革为消费型。实现高科技产业增值税类型的转变, 可以分为两步。第一, 先允许高科技企业新增用于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以及厂房、实验室等生产用建筑的投资分期分批抵扣增值税, 以鼓励企业更新设备, 加大科技投入。第二, 对于企业购入的专利、特许权等无形资产, 允许按合同的一定比例进入当期增值税的进项税额, 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创新的力度。另外, 对企业治理污染所需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以及所用建筑的投资分期分批抵扣增值税, 以鼓励企业更新设备, 加大环保投入, 拉动环保产品的市场需求。所得税方面, 对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较少, 仅对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的, 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应当扩大环保产业的优惠范围将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及环境服务业也纳入减免范围。且减免期限可由当前的3~5年增至5~10年, 以利于起步阶段的环境保护企业尽快发展壮大, 形成规模。

(2) 加大政府支出力度。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最直接手段, 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中被各国政府广泛运用, 对环保产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保证技改项目的环保投资力。国家规定技术改造资金的70%应用于环保投资。加速折旧, 提高设备的折旧率以加速企业收回投资, 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对促进环保企业的发展与推动产业进步有着极大的影响。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 并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加强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工作。政府采购是可以影响创新方向和速度的一种政策工具, 通过采购价格、采购数量、采购标准等, 可以体现政策导向, 影响和吸引风险投资家投资。政府应通过合理制订采购计划和采购方式, 制定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 加大政府采购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邯郸市统计局.邯郸统计年鉴 (2002—2006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167-168.

上一篇:国际化内部审计模式下一篇:TV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