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政策

2024-06-11

环境保护政策(精选12篇)

环境保护政策 篇1

21世纪, 人类发展将取得巨大的进步, 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其中首要的挑战就是自然环境问题, 人类在不断地利用自然来推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在环境日益恶化, 环保政策大量出台和实施的今天, 有必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进行分析, 科学判断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效果, 为下一步环境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依据。

1 我国环境保护产业政策

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是指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专项环境政策。主要包括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1.1 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政策

环境保护及其相关产业萌生于工业生产部门, 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各层面, 它所强调的是发展环境治理产业, 以防止环境破坏和进行污染治理, 以及提高生态环境利用效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被不断接受的新形势下, 随着清洁生产的推广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逐步实施, 环境保护产业将更广泛地渗透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及消费的全过程, 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并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

1.2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实现这一转变, 就要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入手, 在提高产业内在素质、优化规模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同时, 改进产品结构, 淘汰高消耗、重污染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产品, 大力降低结构性破坏。对于布局不合理的老企业进行“关、停、并、转”, 即对污染严重、危害大、靠一般技术治理难以达到要求的老企业, 实行关闭政策;对生产浪费大、污染严重、危害大的老企业, 实行停产治理;将那些性质相近、分散生产、污染严重的产品实行合并生产;将那些污染严重的产品, 转产为无污染和轻污染的产品;将那些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就地治理难以达到环境要求的企业, 实行搬迁措施。同时积极引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使增量资本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行清洁生产服务。限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低增长产业的发展, 鼓励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高增长的“清、新、小”的第三产业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导向类的法律文件来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

(1) 禁止发展类。国家对于那些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禁止发展的政策, 并由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发布限期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产品的名录。对于不符合经济规模要求、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小钢铁、小有色金属、小铁合金、小化工、小炼油、小建材、小造纸等“十五小”企业予以取缔和关闭。例如, 皮革行业中, 年生产能力低于3万张以下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属于国家禁止发展的范畴;建材行业中, 禁止发展六类产品:质量低劣的纸胎油毡;PVC塑料油膏、含有有毒挥发物的低档建筑涂料;107涂料;小作坊式的矿物棉生产线;其他生产工艺落后、规模小、产品质量差、危害人体健康的生产线和产品。

(2) 限制发展类。国家对于那些生产工艺一般、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染排放量较大, 且规模效益不明显的企业采取限制发展的政策。国家在1996年规定关闭“十五小”乡镇企业的同时, 也规定了限制发展的8个行业名录, 它们是造纸、制革、印染、电镀、化工、农药、酿造、有色金属冶炼等。例如。电池行业中20万千伏安·时/年规模以下 (不含拉网式、卷绕式、双极性、胶体等新型结构) 、极板含铜类以及开口式普通铅酸蓄电池生产项目属于限制发展的范畴。

2 我国环境保护经济政策

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是指运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收费等各种有效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环境保护经济政策通过把外部环境费用内部化, 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污染防治经济优惠政策、资源生态补偿政策和污染费污染税政策。

2.1 污染防治经济优惠政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些污染防治的经济优惠政策。如《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几项规定》、《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继续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等。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和激励企业及一切经济行为主体, 积极、主动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要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诱导功能, 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实施防治污染的优惠政策, 以促进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

2.2 资源生态补偿政策

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是经济发展和人们福利改善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消耗和环境退化必然引起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变化, 从而使社会成本增高, 降低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作为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和实施资源、生态补偿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各种用途的定价来改善环境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以影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减缓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资源的消耗速度, 以维持稳定的自然资源资本储量, 并鼓励有益于环境的利用方式以减少环境退化, 从而达到可持续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目标。中国目前有关资源、生态的补偿政策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补偿、土地损失补偿、水资源补偿、森林资源补偿和生态农业补偿等。

2.3 污杂费污染税政策

污染费污染税政策是根据“污染者负担”的原则所制定的, 要求经济行为主体对环境污染和破坏承担经济补偿责任的一类环境政策。污染费和污染税政策的目的在于利用价值规律, 通过征收税和费来规范企业的排污行为, 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污染治理, 并由此促进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节约使用资源, 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税政策是发达国家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环境保护经济政策, 它比污染费政策更具有法律效力, 对环境保护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更为广泛、深刻、持久, 但对社会的法制建设要求更高。污染费政策包括超标收费和排污收费两个层次。我国迄今长期所采用的主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是污染费政策, 其主要是污染费政策中的第一种超标收费政策。现阶段我国政府正对现有的污染费政策进行调整, 扩大排污收费的范围, 提高排污收费的标难。对“超标收费”政策进行改革, 准备从立法的角度制定“排污收费、超标罚款”的新政策, 并逐步过渡到污染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上来。

参考文献

[1]叶文虎.环境保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叶文虎.环境保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罗金泉, 白华英, 杨亚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政策的变革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 2003 (3) .[2]罗金泉, 白华英, 杨亚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政策的变革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 2003 (3) .

环境保护政策 篇2

浅析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一、环境经济政策的概念 环境经济政策是指立法机构和政府部门制定的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使政策对象改变其经济行为达到保护环境目标的一系列法律和行政规章的`总称.它以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原则,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基于环境资源利益的调整,从而建立保护环境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作 者:孙燕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2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0)分类号:X2关键词:

环境政策要转变 篇3

从科学基准角度来讲,目前政府对环境是总量的调控,主要工作是削减污染物量,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每年污染总量却是在减少。但老百姓要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直指环境政策 的终极目标,一个优美安全的环境、健康的环境。这是双方根本的差异所在。

回过头看过去10年乃至30年的环境政策,政策目标是减少污染总量,政策干预是减少污染源,关注污染物的排放和产业的结合,总体而言属于末端干预,环境治理技术主要靠化学技术,局部微治理为主。

国际上通常将环境保护 分成三个目标:一是总量控制,二是质量提高,三是保护人的身体健康。欧盟目前的环保政策就处于人体健康阶段,所有信息公开,都针对整个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 可能产生的危害。据研究,我们的环境政策在未来的10年左右开始向质量转化,之后15年、20年可能进入人体健康阶段。如果要往这个方面转变,政策基点也要有所调整。我觉得要从两方面做政策的转换:

第一是思维观念的转变,从机械局部观转向有机整体观。这里头有一些概念转化——研究方法上,要从单纯的试验模拟,转向全面直接的把握自然生态系统健康演进的节律,是节律,不是规律。科学研究发现,我们在微观分裂的研究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对环境的研究,把环境和社会分开,这种主客体二元的思维方法是不适合环境研究的。

第二要从城市发展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来设计和制定环境政策。空间尺度考察整个城市发展周边的延伸,不限于行政辖区,要以自然环境的范围为主。时间尺度是政策制定要尊重当地城市和周边生态系统自然演进的更替,而不是限于每五年的政治更替。

另外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要把环境对象看成是有机生命。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演进规律,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比如湖泊治理,政府曾经一度希望5年内完成太湖的环境整治,后来专家给出的研究结果,政府知道了5年完成不了,需要30年甚至50年。

日本的琵琶湖是全世界湖泊污染治理的典范,已经治理了40年,还在继续。所以我们目前提一湖一策,也就是一个湖一个治理方案,湖泊是一个活体,仅处理单一污染物是不能解决整个污染的问题。水生生物和水生植物和水滴子形成了自然的循环,达到一个新稳定生态一般要30-50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在政策制定前要考虑到复杂性,还要考量城市发展和人口、经济的条件,要和生态系统的演进、进化节律相结合。

最后还需要跳出城镇工业化聚集效应的传统思维。过去重视城市的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但对城市发展的密度场忽略了。其实城市病是源于密度问题,没有规划好密度。人口高密度则必然产生社会服务高密度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关的环境问题。城市灰霾就是人口聚集效应的环境结果。所以规模化要转化,要从单一化、标准化向个性化和多元方向发展,要反思高速 发展、快发展的弊端。

我国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研究 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一、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

管制和征税是政府解决环境污染的主要方法。政府管制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但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缺点。征税是通过经济杠杆进行调控的有效手段。国家根据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需要设置税种, 并确定税目、税率、加成征收或减免税等内容, 借以调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 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政府管制的最大弊端是信息不对称, 缺乏弹性和效率。当各企业的成本函数差别很大时, 政府直接管制的效果会很差。“利润最大化”这一前提下, 企业对污染行为征税会提高企业的税收成本, 企业将会主动在治污投入和纳税金额之间寻求平衡。在二者没有达到平衡前, 企业会自觉地加大治污的技术革新和设备购置支出。

可见, 政府管制手段对环境治理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对环保事业来说, 税收手段与政府管制相结合, 两者相辅相成将会发挥更好的治理效果。

二、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相关税收政策概述

从我国环境保护税收相关税收政策的现状来看, 我国虽然已在能源、资源和交通等领域对环境污染行为征税了相关的税收, 但这些税收设立的初衷大都并非以环境保护为目的, 环境成本在税收调控中只得到很少体现, 大多数环境保护税尚不属于实质性的环境税。另一方面, 我国目前的各项环境保护相关税收政策, 其制定时基本是为了解决某一方面的为题而引发的, 分布随意杂乱, 基本无体系可言。

(一) 资源税

按照国际惯例, 我国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消费税。长期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造成我国资源的高消耗与高浪费, 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有限的资源耗费严重, 资源税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 抑制了高耗能行业的发展, 但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调节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自然资源的范围很广, 但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征税范围很窄, 仅将原油、天然气、煤炭和其他非金属矿、黑色金属矿原矿和有色金属矿原矿, 以及盐等资源列入征税范围。对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征收范围仍不全面, 目前仍有百种以上的非金属矿原矿未纳入征税范围, 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动植物等重要的自然资源尚未征收资源税。

另外, 现行资源税实行从量定额税率, 税收收入不受产品价格、成本和利润变化的影响, 国家的财政收入水平相对稳定, 有利于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收入水平。同时, 资源税按照“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多征税;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少征税”的原则, 根据矿产资源的优劣等级确定税率, 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但是, 恰好是资源税的计税方法, 使得纳税人缴纳税额多少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 而与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几乎无关, 无法有效引导和监督开发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同时, 资源税税率过低, 计税依据不合理等缺陷, 都制约了其环境保护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 消费税

消费税是国家可以根据宏观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的要求, 对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 如烟、酒、鞭炮、焰火等;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 如贵重首饰、化妆品等;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 如小轿车、摩托车等;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石油类消费品, 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产品征收的一种税。从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可见, 消费税有一定的环境调节功能。

但是我国现行消费税虽然在2006年4月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将石油制品和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纳入了征收范围, 但没有把煤炭这一能源消费主体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纳入征收范围, 税率 (税额) 的确定还没有完全考虑这些消费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 同时耗用木材更多的实木家具等也尚未纳入征税范围, 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

(三) 增值税

财税[2008]156号《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及财税【2009】163号文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的通知》的规定, 自2009年1月1日起, 对销售下列自产货物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对污水处理厂出水、工业排水 (矿井水) 、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厂渗透 (滤) 液等水源进行回收, 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 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利用的水资源 (即再生水) ;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轮胎的胎体100%来自于废旧轮胎翻新轮胎;以搀兑不低于30%废渣的生产原料生产的特定建材产品, 包括砖、砌块、墙板、管材、混凝土、道路护栏、防火材料、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等;对污水处理劳务。对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处理而生产的副产品;以酿酒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酒糟和酿酒底锅水为原料生产的蒸汽、活性炭、白碳黑、乳酸、乳酸钙、沼气;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为燃料生产的电力和热力;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增值税法中以补充规定的形式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给予一定的优惠,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过于零散, 难以全面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

(四) 企业所得税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 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 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 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 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可见, 企业所得税相关政策法规中, 对循环经济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政策倾斜覆盖面过于狭窄, 倾斜力度过小, 而且优惠政策未构成体系, 过于零散, 税收的生态保护功能未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五) 其他相关税收规定

除此之外, 我国现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等也对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所涉及。

城市维护建设税是我国为了加强城市的维护建设, 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 对有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但目前我国现行城建税以企业实际缴纳的“流转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 处于附加征收的地位, 缺乏独立性, 收入规模小, 税收负担与受益相脱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为了合理利用城镇土地, 调节土地级差收入, 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加强土地管理, 对在中国境内的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我国目前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税比例极低, 以上海市为例, 2012年城镇土地使用税全年收入为31.8149亿元, 仅占税收总收入的0.31%, 对城镇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使用土地作用微弱, 只是补充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小税种。

耕地占用税是国家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土地管理, 保护耕地, 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或个人, 依据其用地面积, 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一次性计算征收的一种税。2008年开始实行的耕地占用税政策拓宽了征税范围, 将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行为纳入征税范围内, 但耕地占用税的税率明显偏低, 最高征税标准为50元/m2, 最低标准仅为5元/m2, 截止目前, 全国耕地占用税每亩平均基准税额在2万元以上的省份仅有京津沪三地, 1万元以下的还有6个省区。另外, 实务工作中还表现为优惠政策把关不严, 偷逃税款严重。另外, 法律规定, 耕地占用税的税收收入中, 至少50%上交中央财政, 至少30%上交省级财政, 余下部分归县 (市) 。上交比例最少达到80%, 地方留用比例过小, 导致地方征收动力不足, 征管力度不够, 无法有效实现耕地占用税的土地资源调控作用。

综上可见, 我国现行税收体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政策激励为主, 运用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不明显, 政策导向不突出, 尚未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税收的环境保护功能仍很弱, 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税收体系, 充分发挥税收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完善税收在环境保护中的调控作用

(一) 建立独立的环境税

自英国首先提出征收环境保护税以来, 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独立的环境税收杠杆来维护生态环境。开征环境保护税不仅是适应国际税收发展的大势, 也是目前我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手段。环保税意在用经济手段调整企业环境行为, 使企业为排污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承担相应成本, 是企业落实降污减排的非常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措施。

我国的环境税应采取“谁污染, 谁治理, 谁缴税”的原则, 主要涉及大气环境、水资源、林地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 征税范围广泛。环境税税收收入应实行专款专用制度, 专项用于环境保护支出。

2013年5月,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撰文指出, 要按照价、税、费、租联动机制, 适当提高资源税税负, 加快开征环境税, 完善计征方式。再次把环境税改革提升到日程上来。

(二) 完善现有税收体系

1. 整合资源税, 拓宽征税范围。

改革我国现有资源税的杂乱现状, 将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并入资源税中, 一方面规范资源税税收体系, 同时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 将征税范围在原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基础上, 尽可能扩展至所有应该予以保护的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草地资源等, 采取“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征税原则。适当提高资源税税率, 提高资源税在环境保护中的调控作用。

2. 改革消费税, 提高其调控功能。

运用价格杠杆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鼓励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将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电池、一次性纸巾、高档建材、实木家具等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从而最大限度避免过度消耗, 实现节约消费的目的。提高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的征税幅度, 进一步扩大无铅汽油和有铅汽油的税率差别。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收入再分配都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导致环境污染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不同幅度的消费税, 对消耗自然资源少、可以循环使用生产资料, 或者可以利用替代品代替不可再生资源从事生产的产品, 以及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生产等, 可以适当降低征税幅度, 甚至免税。

3. 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手段, 调动企业积极性。

对从事新型节能环保能源和技术的研发、生产及推广活动给予较大的税收优惠, 以鼓励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优化环境;对从事节能降耗产业、对有助于环境改善的环保行为实行税收优惠, 能鼓励企业技术革新, 调动企业主动运用环保节能技术、减少排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利用废气、废水、废渣为原料研发的产品的税收优惠力度, 有效利用税收手段对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行为起到正向刺激作用。

(三) 建立完善的环境税制度, 强调制度配套

建立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 既包括独立开证的环境税, 又在既有条件下整合完善相关税收法规, 同时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调节作用。从征收管理看, 环境税应由国家税务部门统一负责征收, 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标准进行分成。

参考文献

[1]张敏.构建绿色财税政策体系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 2013 (02)

[2]岳树民, 孙磊.我国环境税体系的构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2 (03)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篇5

黎南华 刘扬真

本文提出了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八条技术政策。内容包括加强农业环境管理,防止工业“三废”新污染源扩散;强化环保法制建设;防治农药污染;加强地力建设;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革农村能源结构;加强畜牧业废弃物利用及发展生态农业等。

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为了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和广东争取提前五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农业生产有一个质量良好、生产力强的环境条件。为此,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在制订技术政策时,应在贯彻环境保护总方针的同时,突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保护环境这一指导思想。1强化农业环境管理,防止工业“三废”新污染源的扩散

1.1乡镇企业规划要纳入村镇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切实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形成相应的技术结构及最佳的经济发展战略。农村在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过程中,应优先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农、畜、水产品加工和生活消费品生产以及建筑、饮食、旅游等服务业以及无污染、少污染的其它传统行业。

1.2新办企业要合理布局、合理选址、适当集中,有污染工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对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1.3农村砖瓦窑、陶瓷厂等大气污染型企业应合理调控厂点布局及生产季节,利用时空控制技术,排放污物应尽量避开农作物的敏感期。

1.4严禁城市企业把污染严重的产品生产转嫁给没有治理能力的村镇企业。

1.5鼓励沿海经济开发区及珠江三角洲在发展外向型企业,利用外资的“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而引进生产技术时,宜同时采用省内先进处理技术与装置,省内缺少的,则应同时引进先进适用的配套治理技术,防止污染转嫁。

2强化农村法制建设,促使环保法规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强环境治理

2.1位于农村的工矿企业应定期检修排污渠道,不得占用农田灌渠排放工业废水。未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的工业废水,不能直接排往农田。

2.2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不得随意排往农业环境。对大型污水灌区要定点监测评价,研究环境容量,防止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土壤及农作物的污染。

2.3工业废水处理产生的工业污泥及城市下水污泥必须按农用污泥施用标准有关规定施用,拼设点追踪监测。

2.4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必须合理堆放,采取稳定措施,防止污染农业环境,尤其对含有重金属和放射性等污染物的废渣应采取可靠的防污染措施。

2.5矿山开发要贯彻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方针,积极推行复土整治和综合利用,以减少占用耕地和水土流失。大、中型国营矿山及集体、个体开发的小矿点均需因地制宜推行复土造田、植树种草、蓄水养殖等上地整治工程,坚持开多少、治多少的原则。

2.6城镇垃圾中废弃金属、塑料、玻璃及多种有机合成制品必须采取集中或分散的方式,进行规范化处理,使之达到无害化、无污染。要改变城镇垃圾污染农村的现状,农田施用垃圾必须严格按照农用固体废弃物的有关规定堆放和使用。

2.7对已经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应采取措施积极治理。可通过施用石灰提高pH值,降低重金属活性;改变耕作制度,调整氧化还原条件,如对镉、铬、铅、汞等元素可在还原条件下降低其有效性。水稻田可延缓生产后期的排水烤田时间。

对污染较重的农田,应根据污染类型调整作物布局,选择低富集性作物。对污染特别严重的农田应改种非食用的棉、麻、花卉等经济作物或作非农用地。3防治化学农药污染

建立健全相应的病虫革鼠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高预测预报和检疫技术水平,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预防方针。大力推广和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病虫鼠草害的综防配套技术,积极发展和利用抗病虫品种和抗自然天敌的控害技术,合理使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近期内重点抓好大面积水稻综合防治示范和甘蔗、柑桔、蔬菜等大宗经济作物的综防示范推广。

3.1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技术,严格贯彻国家颁发的农药安全使用标准,防止在引进或试验新农药过程中的污染。

大力开发研究推广生物防治技术,近期内重点是利用捕食螨防治柑桔红蜘蛛、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蟓、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示范推广工作。并加强昆虫病毒、增产菌、水果保鲜剂、B-t制剂的研制、推广及安全使用。

3.2改变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购销及使用相脱节的现状,健全农药销售及管理制度,建立废弃农药包装材料和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处理制度。

4坚持有机和无机肥料相结合、用地和养弛相结合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方针,加强地力建设

4.1大力普及因土配方施肥及氮素调控、钾肥育秧等科学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因偏施氮肥产生的土壤硝酸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4.2改进化肥生产的工艺技术,提高氮、磷肥和复合肥的产量和品质,防止磷肥中混合镉、氟、砷、汞等有害元素;认真研究稀土微肥生产和施用技术;确保不发生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创造条件逐步使氮磷钾肥供应和使用的比例趋于合理,使氮磷钾肥有效成盼比例逐渐达到1:0.28:0.32。

4.3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闲地制宜,大力提倡和推广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冬绿肥秸杆还田、合理轮作和套种间种技术,发展饼肥、厩肥、堆肥等多种有机肥施用技术。

5保护耕地、山林、草场及其生物资源

5.1村镇建设及矿山开发、交通、水利、工厂、民用及旅游设施的建设,均应坚持少占耕地的原则,防止大规模开发建设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禁陡坡开荒,山区垦植宜采用反倾斜睇田(地)开发技术;开垦果园、茶园、药园及其它开发性生产均要兼顾生态及经济效益。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技术,防止自然植被破坏带来的水土流失,现有水上流失严重的地区要制订治理规划,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5.2扩大植被,绿化广东。珠江、韩江三角洲要实现农田林网化;粤北、粤东水上流失严重的地区,要贯彻山、水、林、田、路相结合、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针。低洼积水及珠江三角洲水网区可因地制宜发展基塘生态系统,通过水陆相互作用和系统内多样化的循环和复杂的结构,促使一物多用,废物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

6改革和发展农村能源结构

6.1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大力提倡农户、专业户、联合体、畜牧场利用家畜粪便及农

业废弃物发展沼气。

6.2大力研究推广节柴灶,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水电、太阳能和风能,实行多能互补、综合利用。

7保护和发展牧草资源,加强畜牧业废弃物的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

7.1禁垦草山、草坡和过度放牧,提倡合理放牧,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牧草,保持和改善草场的再生能力,促进草食性畜牧业的发展。.

7.2禽畜养殖场应对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开展综合利用,并建立健全饲料管理监测制度,以防重金属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转入人体。

8发展生态农业

环境政策的工具选择 篇6

摘要: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项通过市场经济手段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认同,自美国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取得成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也相继引入了这一环境政策,同样收到了积极的效果。近年来,我国在一些省市也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本内容作以阐述,并提出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实践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经济手段

1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1.1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起源

排污权交易的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Dales)于1968年在《污染、财富和价格》中提出,面对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巨大压力,为了解决通过新建企业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EPA)在实现《清洁空气法p(Clean Air Act)所规定的空气质量目标时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的设想,引入了“排污减少信用”这一概念,并围绕“排污减少信用”从1977年开始先后制定了包括补偿政策(offsets)、气泡政策(bubbles)、节余政策(net-tlng)、银行政策(banking)在内的排污权交易计划。1986年EPA扩大了气泡政策的应用范围,允许不同工厂和企业间转让和交换排污削减量,这也为工厂和企业在如何进行费用最小的污染削减方面提供了新的选择。1986年12月4日美国正式颁布排污权交易最终报告书,全面阐述了排污权交易政策及其一般原则。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引入给环境管理程序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

1.2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特点

首先,排污权交易允许各污染源采取不同的治理污染措施,这就使污染的处理集中在治理成本较低的污染源处,使整个区域的污染治理更经济有效。

其次,由于排污权具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可以转让,因而污染企业有动机追加治理污染的投资,以便从转让排污权中获益或是减少购买排污权的支出。因此,排污权交易还能够刺激企业进行技术革新。

第三,与排污收费制度相比,排污权交易对环境质量的控制更为有效。

第四,排污权交易制度能够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在排污交易系统中,新旧企业都有动机去发展更有利的污染控制技术。

2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实践表明,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特点的环境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2007年11月10日,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就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排污权交易的政策和法律滞后

目前我国排污权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虽然一些省市区如山西、河南、江苏等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排污权交易法规,但是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针对性的立法。结果是我国目前进行的排污权交易从审批到交易,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仅是凭各地的探索。这对跨地区的交易形成了地区之间的壁垒。

从国外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来看,大多有配套的排污权交易制度,而国内目前尚无配套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为了使排污权交易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尽快制定相关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2.2总量难以确定

排污权交易的一个最基本的思路,即在总量控制下,利用各企业减排成本的不同,调整企业的减排任务,然而要控制总量,首先要科学、准确地测算出一个控制区域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在我国,这一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

2.3初始分配存在分歧

排污总量确定后,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给企业是排污权交易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初始分配如果是无偿的,那么对于新建企业有偿取得来说则显得十分不公平,政府也因此损失了一笔财政收入。如果是有偿的,那么是通过何种方式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是拍卖则可能导致大企业进行市场操纵,囤积居奇;如果通过市场定价则存在着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之弊,容易导致政府或政府部门操纵的危险。排污企业和环境行政部门之间还可能存在寻租行为,这也将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2.4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排污权交易市场需要有成熟的买卖双方和中介机构,政府除了适度的引导和监督以外,一般不干涉排污权交易,然而,排污权交易这一概念对于大多数国民还是陌生的,以至于进行交易缺乏相应的主体和社会支持。

3关于我国排污权交易实践的一些建议

3.1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排污权交易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的成熟有赖于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因此,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有关总量控制和排污权制度的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以法律形式明确环境是可利用的资源,同时将排污权交易的具体操作细则交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环保等部门视情况自行制定,以此促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3.2科学界定环境容量

总量控制作为排污权交易的基础,首先需要划分一定的区域,作为交易的范围,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过对环境容量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计算。根据环境目标控制点的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污染物的特点和扩散模式。确定区域内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即环境容量。

3.3实施排污权的有偿分配

建议我国排污权交易推行污染控制总量指标初次分配的有偿化,即采取拍卖和奖励等有偿措施分配排污权,这样不仅充分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原则”,还为政府增加了一笔治理资金。为此,政府应对长期以来无偿占用排污指标的单位进行全面的排污产权改制,对新建企事业单位通过出售、拍卖等方式分配排污权,全国实现排污指标的有偿初次分配。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排污权交易市场实现污染源之间排污权的重新分配。

3.4建立规范的徘污权交易市场

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是排污权交易体系的核心。在规范的市场中,排污权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交易必须坚持竞争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交易规则,禁止非法交易或幕后操纵,政府环境管理机构进行排污权交易操作时按照透明化原则公开有关的政策信息,对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做出反应,建立规范的市场同时要求提高公众的市场经济意识,以产生充足的交易主体。

3.5强化政府对排污权交易市场监管职能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效果评价 篇7

人类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是由自然环境所提供的, 因此环境保护是我们人类持续生存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当前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在环境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因此各国都对环境问题有着特别的关注。减小环境污染, 避免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的恶化, 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来说, 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要求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程度上的帮助, 实行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是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就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带来的效果给出评价。

2 目前实行的环境保护政策

2.1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将环境污染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中, 使得污染的程度最大程度的降低。所以, 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时, 首先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进行预防, 使得未来在环境方面出现的污染及破坏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小, 这是关于环境问题进行解决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我国目前在进行对于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来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主要方式是将环境保护纳入到政府长期或者是年度的工作计划之中, 对于那些开发的建设项目实行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它的相关制度。

2.2 谁污染、谁治理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环境本身是一个共有的资源, 但它又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为了避免因为环境的共享性所带来的破坏, 因此环境破坏的代价必须由造成环境的生产者进行治理。同时这种政策也是国际上所采用的一种通用的方式, 就是让污染者来对污染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目前主要实施的措施就是让那些排放过程中超过标准的企业来承担相对的费用及责任, 来用于对环境的保护工作, 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 给出一定的期限进行治理, 并且结合企业的技术来进行工业污染的治理。

2.3 关于环境强化的管理政策

因为受到交易过程中成本因素的影响, 使得外部市场没有办法来进行统一的协调, 使得出现的问题得以解决。对于外部性的问题来说, 其需要依赖政府来进行处理。污染问题是一种外部的行为, 所以政府必须要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参与进来, 并且担当着管理者里监督者的角色, 和企业一起来进行对于环境的治理。实施环境管理政策时, 大多是通过对政府及企业所承担责任的强化, 来对企业因为在管理过程中所带来环境污染问题的减少与控制。对于这种政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要求各级政府在对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建立相关的监测网站来实行对环境的监督工作, 让地方政府真正的负起治理环境的责任, 另外还要对一些主要的城市来做环境的整治与考核工作。

3 对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3.1 环境管理体制问题

在环境的保护工作中所展现出来一种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存在的区域性问题。对于环境问题来说, 其本身存在着很强的外部性。在环境的污染过程中, 一个环境出现的污染, 就会很快的对其它地方的环境也造成污染, 在这个过程中, 就会超出所划定的行政边界。就我国目前所处的情况来说, 仍以行政区域来进行单位划分, 对于环境的管理也是依据单位划分来决定的。地方环境保护局隶属于地方政府的, 这就会导致一个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被划分。因此就会导致一些地区因为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阻碍了环境保护, 另外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及协调工作做的不好, 使得跨区域的来进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很大。

3.2 环境保护政策问题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还需要在各个政策的实行过程中做到对各个政策之间的协调及补充工作。首先是在环境的保护过程中, 虽然所使用的行政方式比较健全, 但是其对于市场的依据还是比较有限的。其次在环境的控制方面所实行的政策比较完善, 但是在有关于生态建设的工作时, 存在着较多的区域性问题, 并且对于环境治理工作, 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主要是放在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最后就是在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政策中, 对环境的工作是由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来进行指定与实行的, 并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还会出现一些政策混乱及权力行使不明确的问题。对于资源政策的制定部门来说, 不仅仅是为了对环境进行保护, 还需要进行资源开发, 这之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冲突。

3.3 自然保护区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实行的相关法律体系中,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是由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的管理及监督。而对于主管部门来说, 需要根据所保护对象, 来由林业、海洋、林业等各个不同的部门进行主管工作。但是这些主管部门因为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原因, 使得其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各个主管部门与综合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沟通与协调问题, 并且对综合管理的部门来说, 在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开放的时候, 很对其做到宏观政策的开放及指导工作。其次国家目前仍然没有对保护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及建设, 在对保护区进行建设工作的时候, 缺乏建设标准, 又因为没有一个合理的监督机制的协调, 很多类型的保护区存在着一些混乱。并且在建立保护区的时候, 还需要满足风景区的功能, 因此在对保护区进行规划的时候, 需要做到相关方面的改变, 不然就会给自然保护工作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最后就是在进行对保护区的管理过程中没有责任制度进行合理的划分与定位。并且对政府部门来说, 他们没有进行对经费的预算及规划, 只对一些自然保护区进行支持与建设。另外很多的自然保护区所需要的费用都需要自己来进行解决, 因此保护区就需要进行资源的开发, 因此对环境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破坏。

4 对策与建议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 需要对环境、人口及资源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协调。在环境的政策方面, 要对环境、资源、社会及经济方面存在因素进行考虑, 将环境保护的工作渗透到各个产业政策之中, 使得环境政策做到一体化。其次就是要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做到优先的原则。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一直在追求经济的增长程度, 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 很多时候都是以环境破坏作为代价的, 没有顾及到以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最后是要考虑区域性的差异, 因为我国在对环境的治理工作中, 因为出现的差异, 使得很多环境问题没有得到统一的协调, 因为在以后的环境治理工作中, 需要去除差异化, 来因地制宜的实行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进行统一把握, 使得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的进展。

5 结语

环境治理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在总体上已趋于完善, 但是在实际的操控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这些都给环境保护问题带来了挑战, 因此我们积极探索, 以便于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得更加完善, 进而为未来的生存条件及经济发展做出考虑, 从而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摘要:分析了我国目前实行的环境保护政策, 从管理体制、环境保护政策、自然保护区等方面探讨了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政策,效果

参考文献

[1]钱易, 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中国环境污染控制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3]李满.环境保护[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

环境保护政策 篇8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 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她关系找我们的子孙万代的大事, 这是每一个当代人的责任。每一个人都要对环保政策的落实措施进行评价, 要对已经实施的环境保护政策所取得结果进行思考, 要从我国长远经济发展的效益、价值和效率三个方面来进行评判, 千万不能只看短期行为, 要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的评价和思考, 才能掌握环境保护政策, 在可持续发展中取得的结果, 审慎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使我国的环境有了大幅度的转变, 如果评价的结果显示政策效果不理想, 就要及时从中找出存在的失误, 提出科学化的建议, 使之尽快得到科学化的转变, 从而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 使我国的环境状况, 向着可持续发展, 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改善。

1 我国环境状况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 建国以来, 我国人民只是在满足温饱生活, 由于工业发展的迟缓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可以说还保持赵青山绿水的生态平衡。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致力于经济的复苏和建设, 使我国向工业大国发展, 30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实力, 在世界上已经与30年前不能相比, 但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不断创造着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契机, 我们付出了环境的代价, 在我国创造了“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第一”的成绩面前, 我们也得到了“外商直接投资第一和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的成功, 但是, 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 却由于过度的开采自然资源, 面临着今后的资源短缺问题, 为子孙后代留下难题, 同时, 工业污染物到处排放, 也对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到了21世纪初, 我国的资源消耗量已经攀居到世界第一, 这必须要引起当代人的重视, 更应该看到, 我国的水源污染已经高达70%, 同时也显现草原退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的事实,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沙漠化、水土流失已成常态, 导致湖泊退化、河流断流, 它的后果就将是生物不断灭绝、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2013年初冬, 哈尔滨也遭受到历史上最严重的雾霾侵袭, 能见度只有几米, 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显然,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 人类社会将失去蓝天, 白云, 没有新鲜的空气存在, 全球气温将发生变换, 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国的环境状况的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为此, 我国政府非常关注环境的状况, 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 例如, 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检查, 希望能够在稳定现有生态破坏现状的基础上, 把污染问题解决在生产过程之中, 使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得到保护。

2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保护环境, 利国利民, 为了保护环境, 我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初, 就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出台了针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 如1973年国务院召开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确立了“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 综合利用, 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 保护环境, 造福人民”的基本工作方针, 并提出在2010年“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的目标。

从1992年到2013年的20年来, 我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 环境保护的工作要达到目标, 任重道远,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要求是严格的, 来不得半点马虎, 对自然环境的任何破坏都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今天, 黄河的断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人们为谋取利润捕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没有减少, 工业废水乱排的现象依旧存在, 使河流还在被污染, 有些地区的废水池中, 水的颜色已经改变, 水的臭味已经对居民产生严重威胁, 全民的环保意识还没有达到最高认识觉悟的境地, 尤其在生活中乱丢放垃圾的现象依旧存在, 近期电视上报到了旅游区、就是天安门广场, 人群散去, 垃圾成吨, 这一切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现象, 都是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力度的考验。

3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的有效措施

为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必须采取如下措施。首先,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要实现法律权威性的提升。在环境保护政策的权威性提升中, 就要将环境保护政策放进我国的法律当中。例如, 对于猎杀珍稀野生保护动物, 就要根据物种的不同, 分别达到一定的数量, 则会处以死刑, 对于我国企业排放污水的问题, 要严格执法, 凡是排放污染物不按照法律执行的, 不仅要对企业给予资金的处罚, 而且要追究当事法人的责任, 入狱服刑甚至死刑, 对于那些私自砍伐森林行为过于严重者, 不仅要给予罚款, 而且要入狱受到刑事处罚。其次, 为了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 必须完善环境保护政策的内部管理体系。环境保护政策的内部控制体系, 是存在于环境保护相关部门之间的一个体系, 在环境保护这个链条上, 涉及到的部门有国务院、环保部、地方人民政府、地方环保部、相关执法部门等等, 每个环境保护部门所承担的职责虽有所差异, 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环保部负责环保方针的制定, 而政府部门则负责命令的传达和监督, 执法部门则负责政策法规的执行, 要完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 就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利, 更要将环境保护任务落实到人头上, 例如, 今年环保局制定沙漠绿化面积达到100万平米, 落实到政府部门的数据也就是100万平米, 在这100万平米中, 具体的树种也要有严格的计划, 地方政府要有安排、有措施、有检查。最后, 还要借用现代CPS定位信息技术, 对环境变化进行考核, 让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能够在制定时要切合实际, 执行时要认真到位, 检查时要落实结果。那么, 政府就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 不仅能够制定合理的政策目标, 而且可以利用CPS定位测试技术随时监测完成的进度和结果, 并对不合理的部分及时得到修正。

4 结语

我国政府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但是, 环境转变的速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 在今后的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 政府必须要对环保政策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找出其中的瓶颈, 用合理、积极和有执行力的政策, 来加快促使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 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得更好, 是我国的绿水青山常在, 使我国人民永远生活在来天白云下的小康社会中。

参考文献

[1]董军.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效果评价[J].科技与企业, 2013 (21) :112.

环境保护政策 篇9

1我国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宏观政策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重视,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均相继出台了节能政策, 并赋予其法律性质或行政规章性质, 不管是哪种性质的政策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做好节能工作, 将节能设备和技术应用其中, 降低能源消耗, 保护大气环境。这些节能政策有效指导了节能工作, 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但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如在计划经济时, 所制定的节能政策都是以行政指令为主,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 才开始节能政策的探索, 但这些政策依然由政府执行, 而对于企业与个人应怎样履行自身职责还是未能体现, 特别是高耗能企业应怎样发挥自身作用并未真正指出[1]。很多政策在制定以后都流于表面, 落实很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相对完整, 但还是有不少问题存在。如现有的单项法规所具有的效力基本相同, 缺乏更高层的法规协调。对于严重污染的企业基本都是以经济制裁为主, 但经济制裁毕竟有价, 而环境保护则是无价的, 很多企业在缴纳罚款以后继续施工, 依然污染环境。这些都是政策漏洞, 并未真正起到环保的目的。

2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宏观政策的主要方式

现阶段, 我国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依然存在困难, 究其原因在于两点: (1) 现行节能减排方式与市场机制不符, 通常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实施节能减排工作, 但市场主体并未真正认识到资源短缺情况的存在, 很多企业依旧进生产作业, 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依然存在。 (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做出的规定存在差异,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城市经济发展, 依然让污染严重企业存在, 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与人们生活健康却受到严重影响。

要彻底转变以上情况, 应坚持走两条路,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 真正落实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措施[2]。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应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 应用先进技术, 以便提升经济资源利用率, 做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同进行。落实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工作, 最重要的就是真正普及节能知识, 落实到污染治理工作。只有将这两点真正落到实处, 才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更好的保护环境, 反过来, 环境受到保护, 人们才能更放心的进行工作, 推动经济增长,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 从宏观角度讲,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政策应在优化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 促进其目标的实现。

要真正完善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宏观政策, 一定要坚持两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首先, 坚持完善市场制度, 重点构建可以反映能源缺少的价格机制, 严禁污染严重企业与浪费资源企业进行生产, 多给予节约企业鼓励, 淘汰落后企业, 禁止其继续浪费能源, 将先进技术与创新作为主动力。其次, 坚持政府管理, 在这项工作中, 应将制度本身作为主要建设依据, 要求地方政府取缔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 在中央政府的引导下做好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工作。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宏观政策的制定应从重视环境保护入手, 促进市场运行方向与节能减排目标相一致, 不断促进全局利益与市场利益的共同发展, 在注重眼前利益的同时也应看到长远利益。同时, 现阶段我国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宏观目标都是由中央政府所制定, 并以行政的方式进行落实, 这种情况在近期不会改变, 因此, 应根据这一现实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如优化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同时发展[3]。

3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 尽管我国对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宏观政策进行了多次改革, 但其中依然存在不足, 这就需要结合其中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 尤其是地方政府不应只关注当地经济发展, 要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 取缔污染严重、浪费严重的企业, 中央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 应结合实际情况, 要求各级政府真正落实该政策, 明确指出企业应肩负的责任, 对于违规企业应给予惩罚, 情节严重的应要求其停业, 以便减少环境污染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生活环境质量, 尤其是在资源短缺的今天, 国家开始提倡节能减排, 保护大气环境, 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以便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国际上相继制定了一些政策, 如《京都议定书》要求签署国家严格按照规定办事,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为此, 本文将从我国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宏观政策中存在的不足入手, 提出完善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宏观政策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宏观政策

参考文献

[1]马涛.对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宏观政策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 2011, 45:22-24+32.

[2]王倩.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效应实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 2014.

环境保护政策 篇10

近年来,在WTO的多边谈判中,关于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问题越来越成为政策争论的焦点。一方面环保主义者认为贸易自由化会破坏环境,这是因为,贸易使得一国开放国内市场或扩张利用非友好的环境技术进行生产的产品的产量,从而增加污染。因此主张用污染税和绿色关税政策的组合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争论焦点。知识产权保护者认为,由于落后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贸易自由化会导致落后国家侵害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因而,一些环保主义者主张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和自由贸易问题联系起来,通过不同的政策组合来协调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对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三者关系的研究中,Markusen(1993)第一个探讨了企业选址与环保政策间的关系,在其模型中,包括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个企业。企业通过比较在本国和外国的选址成本、运输成本和环保政策而决定在哪个国家投资建厂。此时企业有三种选择,或根本不进入市场,或在国内建厂而服务于两个国家,或在两个国家分别建厂同时分别服务于两个国家。其研究表明,环保政策对于企业的选址决策具有很强的影响[1]。而Michael Porter(1995)则研究了对于R&D的环保管制而产生的正外部性。他指出,环保政策通过所谓的竞争优势能促使国内企业开发绿色技术,以加强其长期盈利[2]。但C.Carraro和D.Siniscalcl(1994)则认为,更严厉的环保政策会对利润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增加生产成本的直接效应,一是通过刺激创新而降低可变成本的间接效应,通过比较这两个效应,他们得出环境管制不一定能增强产业竞争力[3]。而Alireza Naghavi(2006)则把贸易自由化、各国环境政策的协调性、企业选址和减污R&D放入一个模型,研究了这些因素的在规范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他建立了一个包括不对称环保标准的两国模型来检验绿色关税或者环保标准的一致性是否能刺激更多的减污R&D投资和更洁净的环境[4]。分析表明,绿色关税能增加发达国家(环保标准更严格的国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并导致其增加减污R&D投资,同时,认为贸易自由化并不一定导致企业的重新选址,绿色关税能降低企业重新选址的激励并鼓励企业增加R&D来作为减少成本的一种替代。由更高的减污R&D投资带来的更低的单位排放和更低的竞争程度以及由绿色关税引起的更少的全球污染,增加了人们对于环保协调性和贸易自由化的双重政策的有效性的怀疑。

但是,笔者认为Alireza Naghavi的模型存在以下两个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到进行减污R&D投资时所带来的知识外溢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是因为,由于知识外溢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South)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不完善,企业进行减污R&D投资以应对污染税、绿色关税时可能并不有效,South国企业能轻易的对其技术进行模仿或复制,从而使North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及成本优势丧失,进而降低其减污R&D投资的激励。二是没有考虑到两国间的成本差异,如果North国和South国的成本差异过大,足以弥补由于绿色关税所引起的成本差,那么North国仍然有重新选址的激励。因而,笔者在Alireza Naghavi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成本差异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使模型能更接近于现实并更具解释力。

在模型中,笔者通过构建南北双方的博弈论模型,比较了企业在不同政策组合下的产出水平和减污R&D投入水平等行为。相对于已有研究,本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探讨了环保政策、贸易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这在国际上是首次;二是用博弈论和赋值法相结合来求解相关问题,这是方法上的创新;三是得到了一些富有价值并与现实相符的结论。

2 模型的基本假设

模型包括两个地区,North国(发达国家简称N)和South国(发展中国家,简称S),N国对产品征收污染税来实施环保标准,而S国可能征收,也可能不征收。此时,存在三种可能的政策环境:政策Ⅰ为N国征收污染税,但S国不征收污染税,这时,N国对S国产品征收绿色关税作为惩罚;政策Ⅱ为N国征收污染税,如果S国征收同样的污染税,则N国对S国免征绿色关税;政策Ⅲ时,N国和S国都征收污染税,但N国需考虑S国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假设,S国并不存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故N国为保护本国企业,增加本国企业的减污R&D投资有可能采取措施对S国产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即在S国征收污染税时,N国对来自S国的产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模型同时假设有两家企业即N企业和S企业,分属于两个国家,他们生产同质产品并以Cournot寡头形式竞争。N企业、S企业决定其在不同政策下的各个市场的最优产量和最优减污R&D投资。

企业的需求曲线为线性,即

i=N、S,Qi是第i个国家的总的需求量,N代表N国的需求量,S代表S国的需求量。每国的总的需求量为:

i=N、S;k≠i,j=E、F、D.第一个下标代表生产企业,第二个下标代表其产品销售市场。E(export)表示N企业在N国生产并部分出口到S国,F表示N企业在S国进行FDI并供给S国,D(delocation)表示N国企业完全在S国投资生产并出口到N国。在N国生产的非污染相关的单位成本为CN,在S国生产时其单位成本为CS,且CN≥CS(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要低得多),与S国企业一样,成本被假设为固定,与规模无关。与单位产出相联系的污染排放为

i=N、S,且Ai≤e02.e0为每单位产出的基本排放,与排污投入无关,Ai为i国的减污技术水平。式(3)表示技术越高,污染排放越少。不存在技术外溢或S国有着严格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时(假设当N企业采取E即出口形式时不存在技术外溢),有

x为企业投入的减污R&D金额,A0为自然技术存量,为分析的方便,假设A0=0,Ai是个递减函数,表示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当存在技术外溢(假设当N企业采取F或D形式或且S国保护知识产权不力时存在技术外溢),此时N企业的技术函数有:

但对于S企业来说,它可以模仿或复制N企业,从而其技术函数为:

δ为技术外溢并被S企业模仿的程度。表示S企业的减污技术来自于自主投资和由于技术外溢带来的技术进步.

3 企业在各种政策下的产出和减污R&D投入

3.1 政策Ⅰ下的产量和减污R&D投入

政策Ⅰ下,由于N国与S国政府未能就环保达成一致协议,此时N国由于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而对在该国生产的每单位产品征收污染税τ,但S国由于环保措施较宽松,对本国产品不征收污染税。N国政府为平衡由于污染税带来的成本差和向S国施加环保压力,故对来自S国的每单位出口产品征收绿色关税,税率为t,此时,N企业在E(即在本国生产并部分出口到S国)条件下的利润函数为:

式(7a)表明N企业要为其全部产出支付污染税。当N企业在S国建立分厂,进行FDI时,它只对在本国生产的产品支付污染税,此时,N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Γ为N企业在S国进行FDI时的固定投入。如果N企业完全搬迁到S国进行生产,此时它可以规避污染税,但其产品返出口到其母国N国时,每单位要被征收t绿色关税,此时,N国的利润函数为:

S国企业的利润函数则为:

j=E、F、D;cN、cS分别为N国、S国企业的单位成本。可以据此求出企业在各种条件下的产量和减污R&D投资x.

(1)N企业采用E方式时,此时不存在技术外溢,各自产出为:

N企业采用F方式时,它维持在国内的生产以供应国内需求,同时在S国投资以供应S国,此时,各自的产出为:

在D下,N企业完全在S国生产,而返出口回本国,S企业也在S国生产,此时存在技术外溢效应,且各自的市场供给为:

比较(8a)、(8b)、(8c)可以看出,当N国在国内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时,绿色关税t能降低从S国的进口并增加N企业在本国的生产;同时,在D下,绿色关税的存在能减少S国产品出口到N国,这就是说,绿色关税在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还可以看出,污染税τ能降低E、F下N企业的产出,但会增加S企业的产出。但污染税在D下不起作用,原因是N企业搬到了不征收污染税的S国生产。在E、F下,成本方面的差异也对各自的产出有影响,对方企业的成本对己方的影响是正的,而己方成本对己方的产出影响是负的理由是对方成本越高,其产出越少,因而己方面临的竞争压力就越低,从而可以产出越多,而己方的成本将直接降低己方产出。S国成本越低,产出由N国转移至S国的数量则越大,即从“洁净国”到“脏国”的产出转移越多,从而世界变得越不洁净,这从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产业不断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实可以看出。由此,得到

结论1绿色关税能降低从南方市场(“脏国”)的进口,使世界变得环保;而成本差异会使污染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世界环境恶化;不对称的污染税亦恶化世界环境。

(2)在第二阶段,企业决定其减污R&D投资以减少污染排放和降低生产成本。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算式和式(8)的产出结果中,可以得出E时减污R&D投资为:

在F下,存在技术外溢效应,S企业可以模仿或复制N企业在S国的技术,如果不存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话,N国将降低减污R&D投资的激励,此时,各自的减污R&D投资为:

在D时,由于S国不征收污染税,此时企业都没有进行减污R&D投姿以减少污染排放从而降低成本的激励,故有

在E、F下,对于非污染密集产业来说,xNE和xNF关于τ呈单调递增,因为此时减污成本不高,且τ对于量只具有边际影响;但对于污染密集产业来说,减污R&D关于τ呈倒U型(1)。对xNE和xNF关于t求导,有,这表明,绿色关税能促使N企业进行环保技术投资,其原因是t减少了从S国的进口,使得N企业在国内的供应增加,而进行减污R&D投资能降低N企业由于污染税而产生的成本。xNE和xNF关于cS求导,有,这是因为cS的存在降低了S企业的生产,增加了N企业的市场供应量,从而使N企业有激励通过环保研发投资来减少因污染税而带来的利润损失,但cN越高则会降低N企业进行减污R&D投资的激励。(1)由此,得到

结论2绿色关税能有效刺激N企业减污R&D投资,而N企业成本上的劣势却会减少其减污R&D投资的激励以应对国内的污染税。但绿色关税对于S企业锦污R&D投姿没有作用。

3.2 政策Ⅱ下的产出与减污R&D投入

如果S国与N国就环保政策达成一致,采取一致的环保措施,即对在本国生产的每单位产品征收污染税,此时,N国不再对S国的出口产品征收绿色关税,此时N、S国在E、F、D下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其中,j=E、F、D,利用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求解,可以得出D时的各自产出为:

(1)在N企业进行E方式时,此时不存在技术外溢,通过计算有:

在F下,则存在技术外溢,此时,各自的产出为:

在D时,N企业全部在S国生产但返出口回本国,S企业在本国生产并出口N国,此时,存在技术外溢,且各自的市场供应为:

比较(11a)、(11b)、(11c)可以看出,N企业在E、F、D下其国内的供给相同但考虑成本差异时,E、F下要低于D时其对国内的供应,原因是D时在S国的生产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减污技术的高低对产出的影响是正相关的,减污技术越高,产出越高,因为由此能规避更多的污染税。由此,得到

结论3在环保政策协调一致即各国都征收对称的污染税时,决定各国企业产出的是成本差异和减污技术的差异,成本越低的国家其产出越高,减污技术越高的企业其产出也越高;同时,成本差异是导致污染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原因(假设cN>cS)。

(2)在E下,不存在技术外溢,i=N、S,把它代入式(11a),可以得到。在F、D时,分析的结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F、D时,存在知识技术的外溢,外溢效应为δ,把式(6)代入式(11b)和式(11c),并把QFN、QDN关于δ求导,有,即技术外溢程度越大,N企业的产出越低,而S企业的产出越多,这是因为由于技术外溢,使得S企业收益,从而降低其污染成本,增加其产出;而S产出的增加会导致N产出的降低。由此,得到

结论4在环保政策对称下,一国企业增加其减污技术投入,会增加自身的产出,而减少竞争国的产出。技术外溢程度越严重,技术领先国的产出会由于技术外溢而降低,而技术落后国的产出会因为技术外溢而增加。

(3)把式(11)和式(5)、式(6)代入式(10),通过求解,可以得出在E时企业的减污R&D投资xNE、xSE(此时,不存在技术外溢);以及在F、D下,由于存在技术外溢,S企业能模仿N企业的排污技术,即S企业的每单位产出的排放为,经过计算可得出xNF、xSF、xND、xSD值的函数形式(2),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发现:xNE和xSE关于τ呈倒U型(即在τ较小时,,但在τ较大时,其导数小于0,投资随τ的增加而减少),对xNF、xSF,xND、xSD关于τ的函数亦呈倒U型,原因与政策I时的论述类同。在E下,没有技术外溢,所以此时技术模仿程度不会影响企业的减污技术投资。对xNF、xND、xSF、xSD关于δ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即随着技术外溢、模仿程度的提高,各企业都会降低其减污技术的投入,原因是对于N国企业来说,技术外溢程度越高,它投资于研发的外部性越大,投资越多,并不能为其带来越大的竞争优势,相反还好因为技术外溢造就竞争对手竞争力的提升,使自己的市场份额下降,故N国企业没有减污技术投资的动力;对于S国企业来说,模仿的可能性越大,其进行自主研发创新的激励就越低,因为模仿比创新的成本低。在成本差异情况下,对xNE、xNF、xND关于cN求导,对xSE、xSF、xSD关于cS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对xNE、xNF、xND关于cS求导和对xSE、xSF、xSD关于cN求导,其导数也大于0。可得到

结论5在环保政策对称时,污染税的提高会加大各企业对减污技术的投资(在污染税率较低时),但技术外溢程度δ的提高会降低各企业减污技术的投资;同时,成本对企业的影响与环保政策不对称时是一样的。

3.3 政策Ⅲ下的产出与减污R&D投入

N国和S国实行协调对称的环保政策,都对单位污染征收污染税τ,此时N国不对S国征收绿色关税,但由于存在技术外溢问题,N国对S企业出口到N国的产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η,但对N企业的返出口不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此时N、S企业在E、F、D下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其中,j=E、F、D.

(1)求解式(12),可以得出E、F、D下,N、S企业的产出为:

从式(13)可以看出,η对N企业的影响是正面的,η的增加能促使N企业生产更多,而η却能有效的抑制S企业的生产,这是因为,η是针对S企业征收的一种知识产权保护税,能有效的保护N企业,抑制S企业的侵权行为。同时,也可以得出,η的实施,会减少N国的产品供应,但对于S国的供应却没有影响,原因是η的征收是单向的,不对称,只对S国企业出口到N国的商品征收(考虑成本差异时,有QNE<QNF<QND,QSE>QSF>QSD.)。由此,可得到

结论6当两国采取对称一致的环保政策,为保护知识产权,N国对S企业征收不对称的知识产权保护税时,其影响是不对称的,能有效的降低S企业的出口,增加N企业的产出。

(2)求解此时的环保研发投资可以得到xEN、xES、xFN、xFS、xDN、xDS值的函数形式。并且,在政策Ⅲ时,对xEN、xES、xFN、xFS、xDN、xDS关于τ求导,可得出与政策Ⅱ下类同的结论,即在τ较小时各导数大于0,τ较大时,其导数小于0,原因亦与政策I/Ⅱ下类同。τ对xFN、xDN、xFS、xDS关于δ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即随着技术外溢、模仿程度的提高,各企业都会降低其减污技术的投入,这结果与政策Ⅱ下类同,原因亦类同。对xEN、xFN、xDN关于η求导,其导数都大于0,即;对xES、xFS、xDS关于η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即。因而,可以得到

结论7在政策Ⅲ时,污染税率和技术外溢水平对各企业投资的影响与政策Ⅱ下类同,即污染税的提高会使得各企业增加减污技术投入,技术外溢水平的提高则会降低其投资激励。而不对称的知识产权保护税则会抑制S企业的减污投资,增加N企业的减污投入。

4 不同政策环境和生产方式下企业的产出及R&D投资比较

不同的政策会使得企业出口选址的条件发生变化,为减少问题的复杂性和论文篇幅,假设企业进行选址的条件是满足的(选址问题,读者可参考Alireza Naghavi(2006)的模型,在该模型中已有很好的论述);同时,为突出比较不同政策对企业产出的影响,略去对不同国家企业差异的分析,即假设cN=cS=0(当考虑成本差异时,结果并不受影响);且,假设污染税税率τ、绿色关税税率t、知识产权说税率η是相等的,即τ=η=t,a=1。

4.1 在E时和政策Ⅰ、Ⅱ、Ⅲ下的企业投资和产出的比较

(1)在N国企业采取E策略且cN=cS=0,τ=η=t,a=1时,比较式(9a)、(11a)、(13a),并对N国企业在政策Ⅰ、Ⅱ、Ⅲ下的投资进行赋值比较(1)。从中可以看出xEⅢN>xEⅡN>xEⅠN,即N国在政策Ⅲ下的减污投资大于政策Ⅱ下的,政策Ⅱ的大于政策Ⅰ的(污染税、绿色关税和知识产权保护税一般都较低,现实中不会超过20%)。同样的,对S国企业的投资也进行赋值比较可以看出xEⅠS<xEⅢS<xEⅡS,即S企业在政策Ⅰ的投入最小,政策Ⅱ下的研发投入最多。加总N、S国在E时和政策Ⅰ、Ⅱ、Ⅲ下的减污投资并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税率较低时,政策Ⅱ的投资最多、政策Ⅲ居中、政策Ⅰ最少。但随着税率的增加,Ⅲ政策下的总投资会逐渐超过Ⅱ的总投资。

(2)在N国企业采取E策略时,由式(8a)可得出政策Ⅰ下企业N和企业S的产出:

在政策Ⅱ下各自的产出为:

在Ⅲ下各自的产出为:

对式(14a)、式(14b)、式(14c)中的N企业和S企业在政策Ⅰ、Ⅱ、Ⅲ的产出分别进行赋值比较,可以看出,N企业在政策Ⅲ的产出最多,Ⅰ的产出最小;而S企业在政策Ⅰ时的产出最多,Ⅲ最小。这是因为,政策Ⅲ对N企业的保护最大,而对S企业的征税最严重,政策Ⅰ时则正好相反。加总N、S企业在三种政策下的产出并进行比较可得,政策Ⅰ、Ⅱ、Ⅲ的产出依次递减,这是因为政策Ⅰ、Ⅱ、Ⅲ下企业的税收负担依次加重,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故会降低其产出。因而,可得到

结论8随着税收政策的加重,N企业的减污投资和产出会逐渐增加,但S企业的投资在政策Ⅱ时最多。加总的产出随税收政策的加重而递减,但减污投资会递增。

4.2 在F和D时,N和S企业在政策Ⅰ、Ⅱ、Ⅲ的投资和产出比较

根据赋值法,得出和4.1节相同的结果,即N企业在政策Ⅰ、Ⅱ、Ⅲ的减污研发投资依次递增(F和D情况下走势相同);而S企业在政策Ⅱ下的投资最多,Ⅰ下的投资最少。N企业在F和D时的产出与在E时的产出类似,都是在政策Ⅰ、Ⅱ、Ⅲ下其产出递增,而S企业在正好相反,其产出依次递减。总和的减污研发投资在F和D时都是在税率较低时政策Ⅱ的投资最多,政策Ⅰ最少,政策Ⅲ居中。而总和的产出与E时的情况类同,都是政策Ⅰ产出最多,政策Ⅲ最少,政策Ⅱ居中,其原因与E下类同。因而以得出

结论9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强,N企业都会享受政策的保护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其产出会随保护的增强而增加,其投资的激励也会加强。但S企业的产出则会递减,其研发投资以政策Ⅱ时最多。总和的减污研发投资以政策Ⅱ最多,总和的产出以政策Ⅰ时最多,政策Ⅲ最少。

5 各种政策下的世界总体污染水平的比较

5.1 E情况时政策Ⅰ、Ⅱ、Ⅲ的总体污染程度比较

世界的污染水平由各国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的加总决定,加总的污染物越多,世界的环境状况越差,总体的污染程度越高。由前面的分析可以计算出E情况下政策Ⅰ、Ⅱ、Ⅲ的总体污染程度PⅠE、PⅡE、PⅢE.对其进行赋值比较后,可以得出E时,政策Ⅰ、Ⅱ、Ⅲ的世界污染状况,其中,政策Ⅰ下的污染最严重,政策Ⅲ下的世界最洁净,而政策Ⅱ居中。这是因为,政策Ⅲ下的环保政策最严厉,政策Ⅰ下的环保政策最缺少约束力,故政策Ⅲ下的世界最洁净,这与直觉是相吻合的。

5.2 F情况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比较

经计算,可得:PIF、PⅡF、PⅢF,对其进行赋值比较,可得出F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有PIF>PⅡF>PⅢF.

5.3 D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比较

经计算,可得:PⅠD、PⅡD、PⅢD,对其进行赋值比较,可知D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为PⅢD<PⅡD<PⅠD,原因同E时。由此得出

结论10世界的总体污染水平在政策Ⅰ时最严重、政策Ⅱ时居中、政策Ⅲ时最低,即随着政策的越来越严厉,世界会变得更加洁净。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贸易政策、环保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组合对于企业减污投资水平、产出水平和世界污染状况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了10个具有很强逻辑及和现实一致结论,表明了不同的政策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治理结果。因此,一方面,要努力协调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环保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使之既有助于世界污染的减少,也能促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既能增加总产出和增加对技术的投资,又能促进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也要努力协调好国内的贸易、环保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使这三者间的冲突降到最小,同时,也要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加强理论的研究,有理有据地表达有利于中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主张。

由于计算的复杂和篇幅的限制,本文未能分析企业在E、F、D之间进行选择所必要满足的条件,只是简单的假设了满足该条件;同时,本文也未能分析各情况时的各政策下的社会总体福利(包括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政府税收和环境洁净水平)及政府应该选择的最优税率及各种税率间的组合,而这是把这些问题简单地留给了后续的研究。后续的研究应该加入本文所忽略的上述内容,同时,还可以加入不确定条件下的政策组合问题。

参考文献

[1]Markusen J R,et al.Environmental policy when market structure and plant location are endogennous[J].Journal of Enviro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3,24:69~86.

[2]Michael E.Porter,Claas van der Linde.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1:1~16.

[3]Carraro C,Siniscalcl D.Environmental policy reconsidered: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4,38:545~554.

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前沿 篇11

关键词 石油价格 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分析

一、文献综述

从19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开始到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西方国家陷入了高通胀和高失业率的滞胀泥潭之中,经济严重萧条,从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机构和学者开始对石油价格,GDP,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变量进行研究。中国原油定价机制经过了数次变动,80年代以前是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石油价格机制,1981到1998年实行向市场机制过渡的双轨制,1998年之后石油价格向市场决定机制逐步转变,2000年调整为与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挂钩,2009年1月1日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以一定时期内国际各种原油价格的平均水平为基础。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关系,石油价格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被众多学者所研究。焦建玲(2005)通过计量经济模型与实证分析方法得出中国原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近似成比例关系,我国原油价格变动对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小且缓慢,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国内的影响迅速且剧烈。魏一鸣等(2009)使用投资组合理论和多样化指数方法研究石油进口风险问题,认为进口石油产品的特殊风险和海运风险比进口原油的风险低,进口石油产品的盈利率比进口原油高。LiminDu等(2010)使用VAR模型研究发现,世界原油价格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价格指数存在非线性的影响。

(三)序列之间因果关系及其检验方法

三、数据来源及实证分析

(一)序列平稳性检验

(三)因果关系分析

从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取滞后阶数为3的情况下,长期内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短期内则只存在WTI原油价格到大庆原油价格的单向因果关系。

(四)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WTI原油价格滞后一周和三周价格在1%显著水平下影响自身价格变化,大庆石油滞后一周价格在1%水平上影响影响WTI原油价格。从数量上看,大庆原油滞后一周价格变化1%,WTI原油价格变动0.248%;小于WTI原油价格滞后一周和滞后三周对自身价格0.337%和0.165%。

四、结果讨论与建议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我国原油价格的变动短期内不会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无论短期和长期都会对我国石油价格产生影响,且国际石油价格对国内原油价格的影响剧烈,国内原油价格对国外原油价格影响微小。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中并不包含反映国内供给需求的变量,在国内原油价格不能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价格盯准国际原油价格容易造成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扭曲,价格不能起到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

我国的原油定价机制和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缺陷,应该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充分考虑本国的供需状况,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焦建玲.石油价格问题的计量分析模型及其实证研究[A].2005.

[2]韩志勇,魏一鸣,焦建玲.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18-21.

[3]GangWu,Lan-CuiLiu,Yi-MingWei.ComparisonofChina’soilimportrisk:Resultsbasedonportfoliotheoryanddiversificationindexapproach.EnergyPolicy2009(37):3557-3565.

[4]LiminDu,YananHe,ChuWei.TherelationshipbetweenoilpriceshocksandChina’smacro-economy:Anempiricalanalysis.EnergyPolicy2010(38):4142-4151.

环境保护政策 篇12

1.1 政策框架初步形成阶段 (1972~1995年)

辽宁省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从1972年逐步开展起来的, 尤其是粉碎“四人帮”以后, 环境保护工作进展较快, 各方面工作都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态势。按照当时党中央提出的1985年基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目标, 经辽宁省第5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次会议通过,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于1980年5月颁布实施了《辽宁省排放污染物收费和罚款暂行规定》 (1982年7月失效) , 此规定共6章18条, 对排污收费标准、罚款与奖励、排污费的核定和缴纳、排污费的使用等几项内容做出了规定, 这是根据当时辽宁省环境状况需要制订的排污收费办法, 实行排污收费, 是用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促使排污单位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 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为了控制城市环境噪声污染, 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1988年7月《辽宁省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暂行规定》 (2001年12月废止) 开始实施, 全文共25条, 适用于辽宁省城市城区的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 并给出了违反规定的处罚条款, 这是辽宁省环境保护工作在政策层面上全面展开的又一项成果。

随后, 《辽宁省野生珍稀植物保护暂行规定》 (2004年7月废止) 、《辽宁省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辽宁省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辽宁省废金属管理暂行规定》、《辽宁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办法》相继颁布实施。1993年9月,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实施《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 全文共7章61条, 《条例》提出了“环境保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坚持保护资源与控制损害相结合、专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谁污染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为辽宁省以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是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地方性法规。在这一时期, 辽宁省环境保护的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1.2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阶段 (1996~2005年)

“九五”期间, 辽宁省出台了《辽宁省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辽宁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辽宁省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等9件地方性法规, 40余件政府环保规范性文件, 以环境政策为依托, 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任务, 加大污染防治、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 遏制了污染加剧的趋势, 辽宁省环境质量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在这一阶段, 根据环境保护工作实施过程的实际情况, 辽宁省对有关环境政策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使之更有效地为环境保护工作服务。1997年1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对《辽宁省废金属管理暂行规定》 (1992) 其中的4项条款进行了修订。2004年《辽宁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修正案》发布, 对2001年颁布的该办法中的4项条款进行了修正。

2001年, 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 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并发布了《辽宁省清洁生产工作实施方案》 (2001~2005年) 。“十五”期间, 辽宁省先后颁布了《辽宁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辽宁省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应用管理规定》、《辽宁省医疗废物管理实施办法》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中, 《辽宁省节约能源条例》被列为2005年度辽宁省人大、省政府正式立法计划, 《辽宁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被辽宁省人大列为2005年度立法论证项目。

在这一时期, 环境保护政策的体制机制建设得到了加强和完善, 辽宁省陆续制定出台了《辽宁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辽宁省资源综合利用电厂 (机组) 认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辽宁省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办法》、《辽宁省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等, 编制了《辽宁省行业用水定额》。为加强产业政策导向, 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编制发布了《辽宁省产业发展指导政策目录》。

1.3 理念体系创新发展阶段 (2006年至今)

“十一五”以来, 辽宁省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合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的法规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环境保护理念和认识不断升华。

2006年9月, 辽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文件提出, 要把保护环境摆到与经济增长并重的战略位置。这一纲领性文件, 使辽宁省在环境污染治理上严格环境执法, 严打违法行为,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9月28日, 辽宁省第10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辽宁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自2007年12月1日起实行。该《条例》的出台, 填补了辽宁省地质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的法律空白, 对今后辽宁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 以及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水资源保护一直存在“少数人负担、多数人受益, 贫困地区负担、富裕地区受益, 上游投入、下游得利”的现象, 针对这一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2008年辽宁省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对东部生态重点区域实施财政补偿政策的通知》, 对全省东部生态重点区域实施财政补偿政策。

“十一五”之初, 辽宁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以循环经济为主导思想, 开展生态省建设, 并于2007年出台了《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用20年时间, 通过建设生态经济、资源支撑、环境安全、自然生态、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六大体系, 实施绿色创建、生态产业、生态保护、综合整治、环境建设五大工程, 依靠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监管机制、投入机制、创新机制、参与机制五项机制, 完成生态省建设任务, 这是一个推进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在全省迅速掀起了生态建设的热潮, 辽宁在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实践中, 正努力走出一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路子, 辽宁省环境保护政策正在进入一个创新发展阶段。

2 辽宁省环境保护政策的演变特点

2.1 管理方式的转变

从辽宁省环境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中, 可以看出在具体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制定上, 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 逐步转向依靠法律、经济和市场手段相结合, 同时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即使是发达地区, 这个转变过程也是非常缓慢的, 因此到了现在的“十二五”时期, 仍不能说彻底完成了转变, 但从辽宁省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来看, 总体趋势明显, 效果显著。在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日益完善的同时, 政府环境管理方式也转变为越来越多的容纳其他社会环保力量的参与, 如2006年出台的《沈阳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

2.2 环保理念的转变

当人们意识到“边污染、边治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的时候, 辽宁省就已经提出了坚持走综合治理的道路, 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控制转变、向发展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建设转变。2000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以来, 辽宁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并出台了《辽宁省清洁生产工作实施方案》 (2001-2005年) , 对工业污染的防治, 从减少全省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着眼, 而不仅仅注重废水浓度的达标排放, 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2.3 省市联动

在辽宁省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过程中, 省、市在制定环境规划、开展环境项目、出台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联合互动对辽宁省的环境保护工作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在“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试点行动中, 抚顺市率先开展了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试点;辽阳市开展了以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和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行动;朝阳市实施了以水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缺水城市经济发展试点。

参考文献

[1]王华, 苏春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 2008, 16 (1) :67~69.

[2]朱晓波.辽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近期财税政策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12) :61~62.

上一篇:数据处理程序下一篇:小学语文作业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