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保护

2024-10-20

环境地质保护(共12篇)

环境地质保护 篇1

摘要:通过分析煤矿生产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现状, 说明地质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并在技术和政策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为煤矿地质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保证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煤矿,地质环境,地质灾害,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煤矿资源的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煤矿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而煤矿环境保护、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地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常伴随着环境破坏以及地质灾难。因此规范煤矿生产活动, 保护煤矿地质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1 煤矿生产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煤矿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煤矿生产活动的不合理规划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以及矿山地质灾害三大类。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煤矿生产活动引起煤层、煤矸石等地质体中有害物质的迁移扩散, 造成煤矿周围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辐射污染、振动污染等问题。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为采动岩移和矿井抽排水可改变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储存和循环状态, 造成煤矿区水位下降以及地表水的严重缺失, 煤层自然以及岩层移动等使得大量的煤炭资源损, 土体资源的流失等问题。矿山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地表地质灾害与井下地质灾害。地表地质灾害主要为采矿岩移诱发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井下地质灾害主要为采动压力可诱发冒顶、矿井突水、煤与瓦斯突出等。

煤矿生产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职工的生活工作环境, 制约着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煤矿环境地质问题的现状

随着煤矿资源开发加强, 煤矿的地质环境危机日益突出。据统计, 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面积1159km2, 国有煤矿矸石山1500多座, 历年堆积量达30×108t, 占地达5000km2以上。煤炭行业废气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5.7%, 其中有害物排放量为每年73.13×104t/a, 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因二氧化硫污染导致的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30%以上[1]。

虽然我国的煤矿的地质环境保护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已初步建立了矿山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切实加强了矿山环境保护的管理, 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力度, 但煤矿地质环境的恶化没得到有效遏制, 造成大的地质灾难时有发生。2010年3月, 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152人被困井下4月, 贵州六盘水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5人下落不明出现煤矿山地质环境恶化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 开发秩序混乱, 受经济利益驱动,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大肆开挖矿产资源, 从而造成地质环境破坏。

第二, 开发规模小而散, 开发程度低, 严重制约矿产资源的集约利用., 同时也加剧了地质环境的恶化进程。

第三, 煤矿企业结构不合理, 煤矿资源开发工艺落后, 不仅浪费资源, 同时也污染环境, 遗留的环境地质问题较多。

第四, 一些矿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大肆剥离土层, 破坏植被, 以获取煤碳开发的最大利益, 也是导致煤矿地质环境恶化原因。

3 我国煤矿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

煤矿地质环境恶化威胁着企业的生产, 职工和矿区周围居民的生存, 严重影响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稳定。因此, 要加强煤矿企业的科学管理, 加大煤矿地质环境的保护力度, 减轻煤矿地质环境的恶化质, 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3.1 技术措施

积极开展煤矿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掌握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规律和危害特征。煤矿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主要做好以下方面:

对矿区内各种地质灾害, 尤其是采动影响、煤矸石堆放引起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 研究其形成条件、成因、分布规律、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 并针对性的实施连续监测, 对煤矿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和预报[2]。

进行矿区瓦斯地质调查, 调查煤层瓦斯赋存、来源及分布规律, 评价矿井瓦斯的涌出量、涌出特征, 掌握影响瓦斯抽放的各类地质条件及改良方法。

进行矿区的水文地质调查, 查清矿井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流动通道, 确定污染水体的扩散途径。进行矿区的水质分析和岩土分析, 查明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与煤炭生产中有害化学成分迁移的规律, 为控制水土资源流失提高地质依据。

建立矿区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 充分利用“3S”技术, 逐步实现矿区环境的动态监测, 开展矿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3]。开展加强各类环境地质调查的同时, 研究运用新型煤矿开采技术, 做好煤炭开采规划, 合理地开发煤炭资源, 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政策措施

建立一支技术高, 设备精良, 素质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队伍。建立地方群众性监测网。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4]。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首要特色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加大各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积极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全面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水资源费, 建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严格实行排污收费制度。同时着眼于构建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应该在已有相关的法律条款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 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该体系应覆盖矿区发展的全过程。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形式, 征求有关专家和公众意见, 尽快研究、制订矿山环境破坏补偿的新办法[5]。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并举, 以环境保护为重的原则;落实了地质环境保护应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和坚持谁利用谁保护、谁受益谁出资、谁破坏谁治理恢复的原则。在矿山建设中严格执行矿山建设与环境设施的设计、施工与投产使用统一制度, 完善矿山恢复保障金制度, 矿山恢复与复垦制度, 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征收排污制度, 矿山资源开采登记制度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和环境补偿制度等法规和制度。

从目前煤矿事故的频繁发生来看, 治理煤矿地质环境刻不容缓。为保持煤矿企业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加强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加强对煤矿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才能做到煤炭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杰.我国矿山环境破坏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 2005, (7) :394-396.

[2]杨孟达.煤矿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5.

[3]田利锋.我国西部矿山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J].矿业工程, 2009, 6 (7) :42-44.

[4]冯硕颖.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5:14-16.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 2003.

环境地质保护 篇2

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做好施工工地的环境控制,符合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目标,从具体的角度来看,进行施工工地环境保护,可以提高社会对施工工地的环境评价,选择合适的位置,对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提高处理地质的选择科学性,减少施工工地废弃物对地表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2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则与依据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升级,与工程综合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目前,很多工地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都已经将环境保护因素,作为工程的重点。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工程团队要遵守以下原则,进行科学的施工设计与施工管理:首先,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工地废弃物的处理,进行综合的分析,尽量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废弃物的填埋,充分考虑废弃物的渗滤液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尤其是隔离层设置等措施。其次,工程团队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可能存在的长期风险进行统筹分析,结合工程的施工环境,尤其是土层信息、地下水、地表水、填埋场结构等等,做好环境风险控制工作。最后,优化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的选择,避免施工不当造成二次环境风险[2]。

浅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 篇3

关键词:内蒙古;煤田;地质;资源分布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含煤面积达12万多平方公里,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根据2011年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矿建设大力发展西部,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同时,2011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也将大力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了解内蒙古煤田地质以及资源分布特点,对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内蒙古煤质特点

1.1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区内各煤层物理性质变化不大,颜色黑色,层状、块状结构,条带状、线理状结构,少数为致密块状。各煤层煤岩组分均以亮煤、暗煤为主,丝炭次之,镜煤少量。区内各煤层的变质程度中等,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介于0.5972%―0.6770%,属-烟煤变质阶段,即属气煤变质阶段。 煤层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区内煤变质阶段属―变质阶段,区内煤的变质程度随埋深加大而增高。物理性质看1号煤为油脂光泽,3、5号煤为沥青光泽,9号煤为玻璃光泽,随深度增加光泽由弱到强。 反射率1号煤平均为0.634%,3号煤平均为0.6456%,5号煤平均为0.6477%,9号煤平均为0.6554%。随深度增加反射率增高。矿区内煤层的有发热量较高、挥发分高、化学反应性较强、弱结渣性等优点,灰分、硫分经洗选后均可适用于固定矿床煤气发生炉气化。根据液化用煤要求,矿区各可采煤层挥发分高,平均 > 35%,灰分经1.4比重液洗选后可降到10%左右,氢含量均<5%,碳含量 <70%,但经洗选后碳含量接近80%,所以该区煤适于间接液化的原料用煤。炼焦用煤,矿区各可采煤层均为气煤牌号,可适用炼焦配煤,但由于区内煤灰分及硫分较高,在洗选后会大大降低可作炼焦配煤。

1.2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根据《煤炭质量分级》(GB/T15224.2-2004)《煤炭行业标准分级》(MT/T 850-2000)和上所述各煤层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等综合评价分析:1煤层为特低水分、中灰、高挥发分、中硫、低磷、高热值煤、中强粘结煤,属煤质变化小的煤层;3煤层为特低水分、低灰、高挥发分、中硫、低磷、特高热值煤、强粘结煤,属煤质较稳定的煤层;5煤层为特低水分、中灰、中高挥发分、中高硫、低磷、高热值煤、中粘结煤,属煤质较稳定的煤层;9煤层为特低水分、中灰、高挥发分、中高硫、低磷、特高热值煤、强粘结煤,属煤质变化小的煤层。

2、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特点

2.1厚煤层多。在其坳陷或断陷内形成的白彦花群,不仅煤层多而厚,而且分布广泛,这些含煤盆地的分布,随弧型构造的变移而变移,由东向西,呈现出以多字型规律排列的特点。其含煤性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变差的特征。

2.2总量多。每个煤田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煤层地质是不一样的,还有不一样的煤层的品种。每个煤层矿区拥有的煤层的储量也是不一样的。煤矿是我们国家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开采的方法。现在煤矿的主要分布在一些高岭地带还有就是分布在一些高原的地方,所含有的矿物质就是黄铁矿、油页岩、煤层气、稀有元素、风化煤和泥炭。等等。这些稀有的资源经历过数百年甚至是数十年的演变,分布在岩层中的断言里面或者是岩层的其他的位置。在陕西、甘肃这些地区中一般煤田都是大型的地陷里面,但是像四川就是一些盆地等等。煤田的演化主要的地理位置就是南方要比北方的煤田质量好,锡盟北部新华夏这些地区煤田的质量是最差的。

3、煤田资源分布特点

3.1区域内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其煤田的分布具有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全区共118.3万平方公里,现已查明含煤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0%。内蒙古自治区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有67个旗县储有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的22%。75%的资源储量集中分布于鄂尔多斯市的东胜煤田和准格尔煤田、锡林郭勒盟的胜利煤田和白音华煤田、呼伦贝尔市的陈巴虎煤田、通辽市的霍林河煤田。其中东胜煤田的储量736亿吨,准格尔煤田储量253亿吨,锡林郭勒胜利煤田的储量214亿吨,呼伦贝尔煤田的储量215亿吨。目前,内蒙古共有各类煤矿1228处,其中,国有重点煤矿67处,地方国有煤矿96处,乡镇集体煤矿1065处。形成了乌达、海勃湾、包头、平庄、大雁、扎赉诺尔、霍林河、伊敏、准格尔、神东等1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矿区以及胜利、白音花、宝日希勒、万利等4个国家重点建设矿区。

3.2煤种分区差异显著。我们国家的自治区的煤田是最好的,因为他不仅分布范围很广而且他的种类丰富质量也是最好的。但是他自己本身进行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自治区内部分东西两个方向的煤田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他们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的,西部要比东部的煤田的质量好,而且数量也是比较多的。本集中产于鄂尔多斯几贺兰山北段及阴山中段,含煤面积占全区的七分之一,数量则占全区的55%左右。二连与海拉尔含煤盆地等广大地域均为褐煤或低变质程度煤类,褐煤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43.74%,预测褐煤总量亦在13.92%左右。

4、结语

随着我国能源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刺激了煤炭工业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煤炭资源大区、产量大区和输出大区,其在煤炭方面的许多优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状况及其资源分布的特点,从区域、矿区地质特质、煤层结构,埋深等特征及煤质化验结果等对横山堡煤田煤类、煤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的开发和利用,使我们国家的煤炭事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赵强.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 煤炭, 2011,(02) .

[2]高江. 内蒙古煤炭储量探讨研究[J]. 煤炭工程, 2012,(03) .

[3]黄蒙. 内蒙古煤炭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J]. 经济研究, 2013,(06) .

[4]杨进朝, 李华. 济源市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8, 6(3):39- 43.

[5]施伟忠, 方红. 湖北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湖北地矿, 2003, 17(3):22- 24

[6]汤中立,李小虎,焦建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27,(2).

[7]孙君.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10).

环境地质保护 篇4

1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众所周知,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 相互关联, 互为影响。防治灾害的过程也就是对环境质量加以保证的过程, 而从一定程度上看, 改善环境条件可以使灾害的频度和程度降低, 因而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的保护形成了互利的关系。

首先, 地质环境制约着地质灾害。上文中已经提到, 地质灾害形成于特定的地质环境, 无论何种类型的地质灾害都必须以地质环境为载体, 话句话说, 脱离了地质体, 就不可能发生地质类灾害。

其次, 地质灾害可以改造地质环境。某地一旦发生地质灾害, 就会引起地质环境的变化, 而这些环境变化是地质灾害改造和重塑地质环境的过程, 也是地质灾害的最直接、不可逆性的结果。

准确地说, 保护地质环境与防治地质灾害形成的是辩证关系。在地质环境变迁的众多表现形式中, 地质灾害是其中的一种, 在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中, 恶化地质环境的现象伴随而生。因此, 政府应该双管齐下, 把防治地质灾害与保护地质环境合理地结合起来, 制定出科学的防灾对策。首先, 在进行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策划时, 应把二者相协调, 以地质灾害防治的内容为侧重点, 具体从地质灾害的灾种不同出发, 把相应治理、防灾以及应急措施制订出来。其次, 在进行灾害治理方案设计时, 需要考虑地质灾害对环境的适应性, 把地质灾害受环境制约的方面和内容明确好。

2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

目前, 我国存在着环境恶化、破坏严重的问题, 究其原因, 是人类对环境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 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 人们不止一次地违背自然规律进行改造活动, 使得自然环境被过分干预, 最终使自然环境不受自身规律发展所控制。因此, 受长期以来的错误的经济发展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总增长策略追求的是片面发展, 也就是把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 使得地质环境被肆意地践踏毁坏。

再者, 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不可能是无限的, 它虽然给予了人类巨大的自然财富, 但这些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目前, 很多的自然资源都面临着枯竭、灭绝的尴尬境地, 特别是一些动植物, 被人类的不理智推向了生存的边缘。其实, 在世界这一特定的空间里, 即使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而对于地质资源, 其也因地质环境的容量的有限而被局限。

3 兼顾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1) 转变意识,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地质环境的防治及地质环境的保护, 最紧迫的就是使人类基本观念转变, 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并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 使国家的建设适应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近年来, 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口号不断被提倡, 人类开始不断反思自己, 也渐渐认识到以往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在利用环境资源时逐渐向合理化靠拢。人类所有生活和生产的物质载体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地质环境中获取, 而地质环境又接纳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 通过这样循环往复, 人类的生活生产便自然而然就与地质环境密不可分。

以往, 人们认为地质环境系统中存在的一切资源都是无限的, 地质环境的容纳能力及其自净能力也是无限的, 可以无限利用, 其实这些观点存在很大的误导性。现在, 人类意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传统的片面观点也被改变, 人们在开采资源时不再对地址环境采用掠夺式, 而是见开采与节制相结合, 对开采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控制计划, 使得对资源与环境利用变得更加合理。只要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逐渐提高, 就使地质灾害的发生从根源上得到抑制, 也使地质灾害因缺少滋生的土壤而逐渐减少。

(2) 踏实做好治灾防灾工作

第一, 要使地质灾害严重地区的详细勘查工作进一步加强, 并给地质灾害经济评估系统的建立工作提供依据, 并把详细区划地质灾害的内容提升为工作重点, 为以后的防灾减灾事业打好基础。

第二,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地质灾害监测网的建设应不断完善,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差异、地区内不同的生态类型以及小气候不同的进行合理布局, 通过划分片区的形式建立并完善测报站, 在适当的情况下合理增设测报点, 使覆盖面能够达到90%以上。测报网的不断拓宽, 还可以促进灾害预报工作的网络化, 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高, 从而使得防治灾害的及时性得到保证。

第三, 提高应急防治能力, 也就是在做好监测预警的同时, 还应该提高地区的应急防治能力, 以“预防为主”, 建立起专业化、社会化的控制地址灾害系统。并依据现有的基础, 相应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 扩大专业防治队伍、充实器械和物资装备, 并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到专业化的深度。

总之, 在新时期, 我国要以“防治结合”为原则进行安全、环保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促进整个社会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

摘要:新时期,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联系愈发地突出和紧密, 作为这样一对矛盾统一体, 它们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二者的关系来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 使其达到兼顾统一的状态。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关系,保护

参考文献

[1]胡海涛, 周平根.关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J].中国地质, 1995, 09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 篇5

伴随采矿活动形成大量的采石陡崖,在陡崖区域内,分布着很多危岩体,这是危岩体是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爆破手段与风化作用的结果,这些危岩体都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主要采取卸载的方式进行治理,如果遇到危岩体体积过大,则运用静态爆破的手段进行分解卸载。对于较大的岩体,现行铁索固定,借助静态爆破手段加倒链形式将其卸下。

4.2“废石- 客土”回填工程

“废石 - 客土”回填工程主要用于采石陡崖的坡地以及采石形成的平台位置,首先,将回填区域内的杂物以及树根等进行清除,将有积水的坑穴进行填平,实施填土阶段,要加强检查与验收工作,保证填土质量。

4.3挡土墙工程

挡土墙设计使用M 7.5 浆砌石结构,以基岩为挡土墙的基点,并设置沉降缝,以间隔 15 m为规格进行设置,通常挡土墙应当入土在 0.1 m的`范围,设置的挡土墙为 1.5 m的高度,底面为 1.1 m宽,顶面为 1.1 m宽,但要依照陡崖不同情况,具体进行调整。

4.4截排水工程

再用截排系统是为了有效应对雨水的冲刷,由于雨水会对回填土造成很大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主要的措施为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可以有效的拦截雨水,并将其进行汇流疏导。

4.5绿化工程

绿化是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的有利手段,本着经济、生态的模式进行种植,达到最大化的自然态,避免过多的投入管理与养护的投入,依照目前的种植基础,以乡土树种(侧柏、毛白杨、国槐等)为备选树种优先考虑,同时,种植模式应当达到乔、灌、草植物群落的多样化立体模式。

4.6治理效果

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有效的恢复治理了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了梁山风景名胜区视野范围内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使梁山风景区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提高。

5结语

文章以青龙山资源型矿区为例,探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分析区内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崩塌和水土流失以及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根据矿区不同的土地类型、破坏的特点和矿山终采后的情况确定。做到重点工程措施治理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程措施速效性和控制性,同时也要发挥生物措施的后续性和生态效应。在进行绿化工程中,应当在原有生态基础上,以乡土树种为首选,采用乔、灌、草立体化的种植模式,增加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同时,治理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唐跃文,燕淘金,王辉 .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保护的新思路 [J]. 西部探矿工程,2014(07).

[2]高彦生,崔瑞芹.济宁市露天矿山开采现状及保护治理措施 [J]. 山东国土资源,2012,26(3):24-27.

[3]黄霞,齐冉 . 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评析 [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01).

[4]张兴,王凌云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 [J]. 中国矿业,2011(08).

环境地质保护 篇6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

矿质能源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矿质能源的需求与消耗日渐增多。源源不断的矿质能源提供的背后是大量矿山被开采。由于我国矿山开采技术水平落后,废渣废水处理技术不高,且长期以来我国矿业发展走农业-矿业-抛荒模式,大肆开采矿山后导致山体植被破坏,地质灾害频发,废弃和闭坑的矿山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遍布各地,给工农业等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今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出台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文件,加强了私采乱采矿产的处罚力度,加快了矿山整顿、整合力度,由于我国的矿山地质的问题非常之严重,该文则通过矿山地质的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现状采取的治理及恢复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参考。

1.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大量的调查发现,由于长期高强度开采矿产,导致大面积土地荒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此外,由于不规范、不科学采矿还会导致大量的地表水资源污染、植被破坏、动植物生态系统破坏等难以恢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保护与治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维护全国环境的生态平衡。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2.1矿山废弃物的处理。矿山废弃物的处理措施是地质环境整治的基础。矿山的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渣、废石、弃土等废弃物如不妥善处理,另外矿山在开采的过程中所产生重金属,如果不及时的进行科学方法处理,长期在阳光下暴露,随着雨水以及空气的扩撒,会严重的污染矿山周边土地,严重危及周边生活居民的生命健康。

针对矿山废弃物,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如将科学配比的废弃矿石与砂石混合,回填矿坑。这样一方面能节省矿坑回填资金,另一方面能减少回填物质的浪费,还可以有效的处理废弃矿物,减少矿山污染等,然而此方式对加强矿山土质的压实度和地质复原起着一定的帮助。

2.2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根据灾害的发生速度快慢,矿山地质灾害则可以列为两大类:第一为突变性的地质灾害,例如地震、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滑坡等等;第二是缓变性的地质灾害,例如沙漠化、地面沉降、荒漠化等等。矿产在一般开采过程中,这两种灾害均可同时发生。

矿山的不合理开采,一是破坏了水纹环境,影响了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地质出现松散;二是毁坏了植被,导致地表植物缺失,水土保持能力下降;三是地下岩石的压实度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岩石应力均衡性被破坏;四是矿石废渣乱堆乱放,大量的优质田地被压实。以上几个因素在外力的诱导下,非常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以及泥石流的灾害。

土地荒漠化也是矿山地质环境的一种,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一方面植被被破坏,山体蓄水能力有限,导致地下水资源减少;另一方面矿山废石废渣随意填埋,导致水纹状况发生改变,导致原始的河流的干涸。但矿山的不合理开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某些矿山大多由于排水问题,导致附近的地表水疏干,促使浅层地下水长期没有补充恢复,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破坏四周生态环境,最后使矿区土地出现了石化和沙化。

针对矿山地质灾害,一是要治理水污染。增加矿山开采中的水处理设备投入,保证污水经过处理后再实现排放。二是要保护矿山植被,经过植树造林、种植草被等保护矿山植被,以防滑坡和泥石流现象发生。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

针对我国矿山环境的目前状态,应该加大我国矿山的环境保护及治理,通过恢复治理的方式与拦、整、护、植、排等等,多种方式共同实行,对我国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起着重要的意义。

3.1完善矿业地质环境保护制度。为了促进我国的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维护我国矿山环境优美,保障矿山周边居民的生活生产安全。其次,需要国家环保部门起到监督职能,并与国土资源部具体环保工作一起来实现对地质环境的保护与监督的工作,推进我国矿业地质的环境保护与治理顺利实施。必须加大有关法规和制度建设,从立法的角度上,进一步强化矿山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

3.2培养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人才。矿山的开发需要科学合理,杜绝资源浪费,坏境破坏,矿山环境的治理更需要科学合理,防止二次污染,扩大再污染。而矿山的开发、治理与保护均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能够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使这些技术使用到矿山的环境保护中来,进一步做到减少尾矿、矿渣、煤矸石等等开发利用科研的投入,减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避免资源浪费。优秀的人才获得方式很多,我们可以一方面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对在职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培训。

3.3研发矿业“三废”回收利用技术。矿山在开采的过程中,废石、废渣、废水回收与利用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起着的要意义。通过引进先进的采矿和选矿设备,提高矿土的选择效率,不仅能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减少“三废”的排放,还能保护我国矿山环境。

3.4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有效防护。在实行矿山地质的环境治理与防护过程中必须要系统的开展地质环境调查及研究,加强区内的地质环境监测。建立完善政府引导,以及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对区内环境进行治理。同时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做好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在矿石的开采过程中,必须实现高度机械化作业,节约人力并且充分的利用资源,可利用矿渣回填达到进行植树造林,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应加大力度进行先进科技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实现矿山清洁的生产;对由于矿山开采而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裂缝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做好防御和治理。

4.结论

环境地质保护 篇7

结合编制多种矿种和露天、地下开采方式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实践和体会, 提出了对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1] (简称“规范”) 的理解, 并对编制时应注意的技术问题进行一些探讨。“规范”可概括为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含经费估算) 等3个技术环节。

1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该章内容来源于勘查单位编制的勘探 (或详查) 地质报告 (或储量核实报告) 资料和编写人实地开展的地质环境调查, 应全面、详细地加以引用和阐述。

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1 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确定方法有三种:

a) 依据地形条件定性确定。高至局部分水岭, 低至沟谷底部, 有地表河流时可至河流对岸;

b) 参考《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手册》圈定出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范围;

c) 利用水文地质学方法圈定矿山地下开采地下水的疏干影响范围。

2.2 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技术

根据“规范”技术要求,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分别从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4个方面进行评估, 但二者的评估技术和方法又有区别。

2.2.1 矿山地质灾害评估灾种界定

对矿山地质灾害应评估灾种, 国土资发[2004]69号[2]和“规范”技术要求稍有区别。国土资发[2004]69号中列入应评估的灾种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大灾种, “规范”中列入应评估的灾种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 去掉了泥石流、地面沉降2个灾种。按“规范”界定的灾种进行评估较妥当, 因为这里所评估灾种是针对编制“方案”进行界定的。实际上地质行业标准DZ0238-2004地质灾害分类分级中地质灾害灾种多达几十种, 但国土资源部门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3] (国务院令394号) 主要是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中的六大灾种, 其它有的确实是地质灾害, 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门管辖范畴,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4] (国土资源部令44号) 已将其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 比如地震、海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砂土液化、黄土湿陷等;有的编写人甚至将地下开采矿山突水、突泥、围岩岩爆和尾矿库安全也在“方案”中进行评估, 但作为编制“方案”来讲不在地质灾害评估灾种之列, 而是属于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范畴。

2.2.2 现状评估技术

评估方法是按“规范”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中的规定, 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评估。

a) 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现状评估只回答评估区内有无地质灾害, 对其不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

b) 含水层破坏现状评估。是从矿山采矿活动业已导致含水层各要素变化对当地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等内容进行评估。评估方法按照“规范”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中的含水层影响要素一栏进行判定;

c) 地形地貌景观现状评估。“规范”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对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程度分级未给出具体量化标准, 但可参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个别条款的补充规定》要求进行判定;

d) 土地资源现状评估。应根据实地调查得到的现状条件下矿山采矿活动占用和破坏的土地资源类型、面积, 对照“规范”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中占用破坏土地资源的程度分级量化标准, 评估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程度。

2.2.3 预测评估技术

预测评估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a) 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应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的开采方式、采矿方法、采空区处理方式等, 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可能引发 (或加剧) 和矿山工程建设与生产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种类、可能性、危险性、危害程度, 预测评估要求做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b) 含水层预测评估。应从采矿活动可能造成采空塌陷使隔水层断裂导致含水层结构破坏、采矿时遇导水断层导致含水层破坏、井巷工程穿越不同含水层时止水效果差或失效、矿坑排水可能引起地下含水层疏干或水位下降、废水排放与弃渣受大气降水淋溶产生的淋滤液可能对含水层污染引起水质恶化、矿山闭坑后因改变地下水流场状态造成地下水串层污染等方面进行评估;

c) 地形地貌景观预测评估技术。应根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终采时所形成的边坡高度、采矿场形态或地面塌陷及伴生地裂缝可能形成的塌陷盆地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影响和破坏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d) 土地资源预测评估技术。应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矿山最终占用土地类型、面积, 按“规范”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中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程度分级量化标准, 预测评估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含经费估算

3.1 防治工程

该部分内容是“方案”的核心和重点, 应该从预防和治理两层意思来理解。预防和治理都要从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4个方面来考虑。

3.1.1 预防

a) 地质灾害预防。具体预防措施要看有无必要和技术上的可能;b) 含水层破坏预防。主要是防治其破坏污染, 相应工程措施要根据其结构、地下水赋存条件, 结合矿山采矿工程进行;c)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预防。应采取“边开采、边治理”方式, 要及时对矿区地表植被进行恢复;d) 土地资源破坏预防。严格按批准土地面积使用, 严禁超标占用, 并提出有效措施避免采矿造成土地资源污染或破坏。

3.1.2 治理

a) 地质灾害治理。 (a) 地面塌陷治理。对塌陷区未达到稳沉状态的, 宜采取监测、示警及临时工程措施, 否则治理后仍会遭到破坏;达到稳沉状态的, 可采取防渗处理、削高填平、回填整平、挖排水沟、植被重建等综合治理措施, 估算治理工程工作量, 说明具体治理技术方法, 便于矿山企业操作; (b) 地裂缝治理。要依据地裂缝的规模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如可分别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实、覆粘性土或填充、灌浆、再覆粘性土等措施; (c) 崩塌、滑坡治理。可采用清理废土石及危岩体以恢复场地, 或修筑拦挡工程、排水工程防止形成新的地质灾害或隐患; (d) 泥石流治理。可采用清理泥土石以恢复场地或修筑拦挡工程防止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

b) 含水层破坏治理。可采用施工防渗帷幕、防渗墙等工程, 堵截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溢出和径流路径, 减少矿山疏干排水量;

c)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山丘地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可采用边坡加固、种草植树等工程措施, 以修复生态;而平原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则可采用清理废土石、采坑回填及整平覆土复绿造景等工程措施重建生态;

d) 土地资源治理工程。结合治理区地形地貌景观治理进行, 一般要求恢复为原来土地的利用功能。

3.2 经费估算

“方案”中应说明经费估算依据、费用构成和取费标准。估算依据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各省建筑工程计价定额》、《各省工程造价信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部署图、防治与监测工程技术手段及工程量等。

费用包括直接费用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预防、恢复治理、监测等) 和间接费用 (勘察、设计、监理等) 。估算方法的依据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部署、工程量及工程技术手段、定额和工程造价标准等, 估算结果尽量与保证金公式计算结果相近, 避免悬殊过大, 便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操作。值得注意的是, 矿山生产过程中为维持正常安全生产采取的工程措施, 其相关费用列入生产成本, 不计入“方案”经费估算内。

4 结论及建议

结论是对“方案”的概括性总结。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拟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经费估算结果等, 要写入结论;不是本次“方案”编制工作得出的结论不要写入结论, 如任务由来、矿山基本情况等内容。建议与结论不能混为一谈, 建议是编写人对矿山企业有关问题的提醒。

5 结语

探讨了对资质单位编写人在编制“方案”时有关技术问题的认识, 提出了编写人在编制“方案”时应抓住3个主要技术环节, 即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含经费估算) 。上述编制技术问题在编制工作中经常遇到, 目的是为了编写人员共同提高编制技术, 把“方案”编制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4]69号文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S].2004-03-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S].2004-03-01.

铀矿地质勘察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篇8

1铀矿地质勘探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1.1废渣的消耗量较大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 铀矿地质勘探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已经普及到我国的各个城市, 并且在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 已经产生了大量的废渣等物资, 这样无疑给环境造成的一定的危害, 同时也是我国土地的一种浪费, 导致我国大量的土地无法发挥它原本的功能。

1.2相关资料的不健全

由于我国铀矿地质勘探工作较为分散, 这样就给工作人员在对地理环境采集和分析的过程中, 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 在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 具有一定的间断性和流动性,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相关的资料不健全。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人员在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 会带走一些人为重要的资料, 这样就导致当地的群众对铀矿地质勘探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进行及时掌握, 这样就是居民一直处于长期被动的状态, 对金属元素的辐射并没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那么就跟不用说对金属元素辐射的作用, 这样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隐患。

2加强铀矿地质勘探过程中环境保护策略

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铀矿地质勘探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 因此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和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采取最有效的措施, 来预防环境污染, 下面对铀矿地质勘探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2.1加强对铀矿地质勘探过程中相关制度的完善

近几年, 随着我国的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应的关于环保的法律也不断的进行创新和丰富。但是, 在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 却没有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同时, 由于工作人员对铀矿地质勘探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度, 这样就会给环境保护方面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 根据这样的情况, 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针对铀矿地质勘探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研究, 并根据原来的规章制度进行一定的创新和完善。同时也要依靠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 要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真正做到“谁开发、谁保护, 谁污染、谁治理, 谁破坏、谁恢复”等环保理念。另外, 在对铀矿地质勘探过程中的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应当在我国相关环境保护法律的基础之上, 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 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法律, 这样不仅仅在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2.2加大宣传力度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并且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 在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 由于工作人员的对环保没有足够的认识度, 从而就很容易出现“重开发、 轻保护、低治理”的现象出现, 这样不仅仅会引导地质灾害, 并且也会给相关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对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进行一定的宣传, 并且加大力度。可以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 进行对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的环保保护宣传。另外, 在宣传的过程中, 也要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 这样的在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环境保护宣传的过程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 在进行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宣传的过程中, 也要有效的利用监督等机制, 这样可有有效促进铀矿地质勘探和我国环保事业的和谐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 应当对相关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并且要加大宣传的力度, 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另外, 在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 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做好铀矿地质勘探的收尾工作。这样不仅仅提高了铀矿地质勘探的过程中环境保护的质量, 同时也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宝昌.试析铀矿地质勘察过程中的环境保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02:124-125.

[2]王刚, 匡载斌.基于环境保护探析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策略[J].河南科技, 2014, 10:208.

环境地质保护 篇9

1 水工环勘查工作内容重点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 研究人员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了对水工环问题的研究和评价。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负面影响层出不穷, 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 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结构和体系等还不够完善, 水工环地质的研究工作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现如今, 矿产资源的储备还相对不足, 因此给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主要是在处理好地下水、建筑工程以及环境因素三者的关系, 进而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但是, 由于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很多工作会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因此, 从技术层面进行研究和分析也是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2 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对环境的影响

2.1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对于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来说,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较强, 需要挖掘勘探的面积较大, 因此, 很容易对周围的植被和环境造成严重地影响。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如果, 在实际的勘查工作中, 工作人员没有严格地按照规则来进行, 必然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甚至是影响地下水的流动,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水文问题。不仅严重地破坏地下水资源的系统性, 更重要的是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 地质勘查工作本身是一项较大的工程, 如果方法使用不当或者是技术和设备应用不合理, 会造成一定的滑坡甚至是泥石流问题。可见, 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

2.2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除了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地影响之外, 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环境。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对土地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这一方面上看, 在具体的勘查工作进行中, 工程需要占用部分土地。而且工程产生的废弃物会直接丢到勘探区域附近。可见, 土地浪费和土地污染的情况比较严重。另外, 在实际的勘查过程中, 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加强对山坡土壤的保护, 很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封堵河道的问题。最重要的是, 地质勘查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对农作物或者是地表植被造成影响。可见, 这项工程的社会影响性比较高。

第二,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地质勘查工作本身就是进行深度的地质挖掘。如果事先的探测工作不到位, 很可能会对地下的文物古迹等造成影响。文物是时代的产物, 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一旦破坏造成的损失相对比较严重。

第三, 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由于地质勘查工作需要的土地面积较大, 工作人员需要对一定范围内的水工环地质条件进行探测, 因此, 必要的情况下可能会需要人们转移居住地。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处理方式不合理, 必然会地下水源造成严重地污染, 进而诱发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染病等等。

3 正确处理好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1 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建设的一部分

从勘察工作准备阶段开始, 就必须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将对自然生物栖息地的影响降到最小。勘察进行阶段, 要把环境保护当成第一要务, 优先采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建筑材料, 采用合理的勘察方案。勘察完工阶段, 应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 及时采集当地环境变化信息, 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整改, 将影响减少到最小。

3.2 严格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勘察活动之前, 对勘察项目的选择、计划和勘察完成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 提出预防措施, 并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必须依托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以达到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目标。

3.3 有效处理施工时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噪音

节约用水, 尽可能减少废水排放, 对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进行科学的处理, 严禁废水的直接排放;妥善处理废渣, 防治水源污染, 进行二次利用 (如修路) , 减少不合理的乱堆乱放占有土地的情况;减少勘察过程中的废气排放量, 控制污染源, 采取措施减少烟尘;建立绿化隔离带防治噪音污染, 将生活区与工作区隔离, 做出有效合理的措施减少噪音传播。

3.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尽快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对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和影响自然环境的勘察项目, 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估, 真正做到从法律的高度制约组织单位, 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勘察工作的根本切入点。

3.5 建立实现相关的生态补偿制度

由于大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往往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这种影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恢复, 所以应建立相关的生态补偿制度, 明确责任方与补偿方法。勘察工作完工后, 责任方应及时配合当地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这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针。

3.6 其他措施

积极开发研究新型科学技术, 将科技成果运用到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中去。对环境有严重危害的落后技能应及时摒弃, 采用更科学的工作方法, 将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4 结论

总而言之, 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本身是一项长久性, 而且持续性相对较长的工程类型。在实际的工作中, 需要将保护环境作为首要的工作原则。在不影响环境的基础上, 进行地质勘查。对于生态保护和地质勘查两种工作来说, 二者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现如今,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人员只有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和关键点,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性, 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波, 郑白欧.水工环地质勘察问题防治对策分析[J].河南科技, 2013 (12) .

[2]李延鹏.论水工环勘察工作存在的难点以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22) .

[3]刍议水工环的现状及实现水工环地质突破的方法[J].地球, 2015 (10) .

[4]环境保护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开展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26) .

环境地质保护 篇10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广东省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 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 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 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为人们提供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研究及普及的基地 (国土资厅发[2000]77号文《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 。1999年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UNESCO) 正式提出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的计划, 在全球建立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中国于2000年启动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 目前已建立了18处世界地质公园、138处国家地质公园。同时, 许多学者对地质公园的建设、开发与保护开展了有关科学研究工作, 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1,2,3,4,5], 有力地促进了地质公园的健康发展。

广东省自2002年韶关丹霞山、湛江湖光岩入选国家地质公园以来, 目前已有包括佛山西樵山、阳春凌宵岩、深圳大鹏半岛、封开、恩平在内的7处国家地质公园。近几年来, 广东省地质公园作为省内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 在开发与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却存在着重申报与开发、轻研究与保护的不协调现象, 并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因此, 探讨省内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与保护, 有助于更好发挥地质公园的综合价值, 促进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1 广东省国家地质公园的类型

广东省内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特征和地质遗迹保护对象涉及到各种地貌、火山遗迹、地层及构造遗迹、古人类洞穴和古文化遗址等。

1.1 以保护地貌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

这一类主要有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 (2004年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 湛江湖光岩国家地质公园, 封开国家地质公园,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

以丹霞地貌命名的丹霞山位于南岭山脉南侧的一个山间盆地中, 由红色砂砾岩构成, 以赤壁丹崖为特色, 看去似赤城层层, 云霞片片, 古人取“色如渥丹, 灿若明霞”之意, 称之为丹霞山。丹霞山整体为红层峰林式结构, 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380多座, 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以火山地貌为特征的主要有湛江湖光岩国家地质公园。湖光岩是中国唯一的玛珥湖, 由火山湖和火山溶岩组成。经联合国地质勘探专家组鉴定, 湖光岩是距今16至14万年间经多次平地火山爆炸深陷而形成的玛珥湖, 是世界罕见的“天然年鉴”和“自然博物馆”。

封开国家地质公园则是以包括中酸性侵入岩地质地貌、砂页岩峰林地质地貌、碳酸盐岩溶地貌、第四纪山谷曲流为主的多种地貌园区。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是以火山遗迹和海洋地貌景观为主的公园。

1.2 以地热资源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

恩平地热地质公园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地热水为主题的国家地质公园。恩平温泉 (地热水) 资源丰富, 全市每日的地热水总流量达10 782立方米, 各热水点水温均在60℃以上, 最高达87℃, 地热水中富含硫、氟、钴、锰、氡等多种元素, 可作医疗用热矿水开发利用, 对风湿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和皮肤病有一定疗效。

1.3 以综合遗迹、遗址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

这一类有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 阳春凌宵岩国家地质公园。

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以粗面质火山遗迹、明代采食遗迹、古文化遗址为保护对象。园内新生代盆地内粗面质火山机构保存完整, 经后期的构造运动和各种侵蚀风化作用, 西樵山火山形成了诸多俊秀的山峰、幽深的峡谷和瀑布。

阳春凌宵岩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岩溶地貌、地层及构造遗迹和古人类洞穴遗址为特征的园区, 被誉为“南国第一洞府”, 洞内高度120多米, 宽20—60米, 上下分三层, 有凌霄大厅、凌霄宝殿和观景台, 可游览面积达3万平方米。凌宵岩的岩溶地貌是由石炭纪、二叠纪沉积的碳酸盐岩层, 在经历了印支和燕山运动的反复作用下发生了褶皱隆起, 并遭受长期风化剥蚀, 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间歇性上升活动中逐步形成。不同时期的地质构造运动在岩溶地貌景观中所遗留的形迹, 对研究区内地质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 开发与保护现状

地质公园的开发与保护应以保护地质遗迹为目的, 遵循“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5]。省内国家地质公园经过近几年的开发, 基本实现了地质公园所具有的科学研究、旅游观光、科学普及和环境教育的功能, 但由于受客源市场以及公众认知度等影响, 其开发的程度不一, 表现出发展的不均衡性。

2.1 开发与保护概况

(1) 多种“名片”并用

广东省的国家地质公园大多都具有多个“名片”或身份, 这些“名片”均有利于提高地质公园的知名度, 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如丹霞山和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既是国家森林公园, 又是国家风景名胜区。其它几个国家地质公园园区也都为省级以上的森林公园, 或者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

(2)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近几年来, 省内各地质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善, 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园区的总体规划制定与实施、园区道路的建设、典型地质地貌景观与现象的解说标识牌和地质博物馆的建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发挥省内国家地质公园的科研、科普、观光旅游和环境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3) 开发利用程度不一

开发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接待游客或观光度假者的数量, 游客的数量又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游客对公园的认知感、客源市场等有关。根据调查, 在省内7个国家地质公园中, 珠三角地区的游客首选及旅行社首推的是丹霞山和西樵山。这是因为丹霞山古华南地区最大的寺庙南华寺相距较近, 广东人多有进寺拜佛求福之好;西樵山在珠三角腹地, 距广州市仅68km,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 有“南粤名山数二樵”、“南狮发源地, 黄飞鸿故乡”等美誉。2007年西樵山年接待游客230多万人次, 仅“十一”黄金周游客就达20万人次;2007年丹霞山年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 仅“十一”黄金周游客就达15万人次。而其它的国家地质公园年接待游客多为几十万人次, 地处偏僻的地质公园接待的游客就更少。

(4) 园、校联合, 提升品牌

地质公园和高等院校联合是提升地质公园品牌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可以在有关地质公园建立稳定的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 既便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地质公园内各种地质地理现象的分布和成因, 又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地理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场所。如丹霞山地质公园就分别与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等高校联合, 分别建立了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丹霞山科研教学实习基地, 同时在广东商学院设立了丹霞山研究奖学金。这些举措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地质公园科研、科普、旅游观光及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作为地质公园开发利用、提升品牌的一种模式,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2 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 轻科学研究, 重旅游开发

省内一些地质遗迹一旦被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就大规模进行旅游推销, 旅游门票的收入也很少按比例提取一定额度用于地质公园的科学研究, 有违申报时的承诺[6], 忽视了地质公园的科学研究作用及科普功能。在省内国家级地质公园中, 仅有为数不多的地质公园能够做到科研与旅游开发并重, 如丹霞山地质公园与有关院校合作挂牌, 依托高校的科研能力进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并成为高校科研与教学实习基地。

(2) 导游的地质专业知识欠缺, 解说不到位

多数地质公园的导游对地质现象的解说不到位, 或根本就不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介绍公园内的典型地质现象及成因。究其原因, 一是导游自身地质专业知识匮乏, 没有经过结合园区内地质现象的专门知识培训, 持证上岗仅是持旅游系统颁发的导游证, 因此导游的介绍只是美好的风景, 这些风景怎怎么好、那些景观象什么及神话传说, 等等;二是多数地质公园本身就具有多种“名片”如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 种种原因使导游的介绍只停留在针对一般观光旅游者, 满足不了不同层次游览者的需求。

(3) 园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有待加强

由于一些地质公园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和环境效益, 因此在节假日接待的游客人满为患, 远远超出了公园的环境容量, 给地质景观的保护带来一定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游人素质较低, 对公园内一些景观随意敲打和触摸, 造成有些脆弱的地质遗迹和景观遭受破坏, 带来难以挽回的影响。另外, 有的地质公园规划不合理, 景区道路和其它设施建设破坏边坡, 又不注意及时进行护坡工程处理, 遇强降雨时往往产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不但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而且破坏了地质景观。如2006年8月受台风“派比安”影响, 西樵山遭受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 引发突发性且罕见的泥石流地质灾害, 造成60多处山体发生崩塌和滑坡, 山上道路毁坏、排水设施受损以及山下多间房屋倒塌, 共造成9人死亡, 房屋倒塌8间、受损79间, 经济损失达几千万元, 为此西樵山封闭了近两个月, 旅游直接损失千万元。经省地质部门专家论证, 西樵山整个综合整治工程首期预算超过1亿元 (南方都市报, 2006.9.7) 。因此, 各地质公园的地质环境保护都有待加强。

3 开发利用对策

广东省的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历史和开发程度不一, 有的开发时间长, 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有的开发时间短, 影响力还不够;同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保护地质遗迹资源的前提下, 加大开发力度, 扩大影响, 开创地质公园经营管理的新局面。

3.1 精心规划, 合理开发地质资源

据调查, 省内各地质公园大多都制定了较详细的总体开发规划, 并通过了专家的评审论证, 但在实施中却没有按总体开发规划执行。一些已制定总规划的国家地质公园应在总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修建型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 在规划中划分出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资源观光区、生态休闲度假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加以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中还要结合森林资源、人文遗迹资源的分布与特征进行综合规划、综合建设, 开发建设中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3.2 加大科研力度, 地质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

地质公园与其它主题公园的不同之处, 就是其肩负有科学研究的任务。因此, 省内地质公园一定要按申报时的承诺, 拿出旅游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地质公园本身的科学研究, 进一步研究园区内有关地质遗迹的成因和特征, 对个别不是十分准确的解说牌重新修订, 加大对导游地质知识的培训, 完善解说词。开展科研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合作, 以此提高研究的深度。同时, 在开发中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 防止过度开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一些热门地质公园在节假日时要适当控制游客量, 避免人满为患对公园带来的环境压力。

3.3 加强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

目前, 省内有些地质公园内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 如公园周边道路和景区道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还不是十分完善。在公园内部道路建设上, 应注意水泥路、碎石路、步行道的规划和布局。在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上, 应注意旅游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设计观念上应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园区的建筑风格应具有自己的特色, 尤其是要突出本地的地质特征、民俗特点, 展现南粤的迷人风情。

3.4 扩大影响, 开拓经营管理的新局面

尽管省内的国家地质公园在当地乃至全国或全世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要进一步扩大影响, 吸引回头客, 就要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对一些目前知名度还较低的地质公园, 更要进行市场营销。在营销方式上, 可以借助现代传媒工具, 在网络、电视、报纸上刊登广告或在公共场所散发宣传广告, 或邮寄宣传广告出给有关机关团体、学校、企业;另外就是把富有特色的景点宣传片制成光碟、召开旅游推介发布会, 供游客了解选择;也可以策划在地质公园里举办一些主题活动, 扩大其影响。在经营管理方面, 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 如通过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合作开发或出让部分经营权等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只有通过运用各种营销方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才可能使我省地质公园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魏遐, 祁黄雄.地质公园与自然保护体系[J].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5 (3) :168-172.

[2]赵汀, 赵逊.世界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现状和展望[J].地质论评, 2005 (3) :301-308.

[3]赵逊, 王弭力.首批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地球科学服务社会的新尝试[J].地质论评, 2001 (6) :623-624.

[4]后立胜, 许学工.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22 (5) :52-53.

[5]高亚峰.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保护与开发[J].西部资源, 2007 (1) :16-17.

环境地质保护 篇11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项目管理;项目研究

近年来,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加强了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规范管理的力度,出台了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办法,积极向国家争取并高质量实施了一大批保护项目。特别是实施了苏仙区多金属矿区和湘潭锰矿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资兴、耒阳、冷水江等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加大了郴州宝山和柿竹园矿山公园和沃溪金锑钨矿等国家绿色矿山建设力度,使全省矿山地质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本文考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的特点,结合项目利益相关者、项目全生命周期等理论,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的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决策管理、制度管理、实施管理和信息管理六个方面,对项目管理中应把握的重点环节展开研究。

1 项目的制度管理

目前,项目管理工作虽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要使项目管理更加高效和规范,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安排来规范项目实施。从湖南的实际情况看,应从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强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在完善现有管理办法的同时,加快制定《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申报指南》、《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程资质管理办法》、《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办法》、《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验收办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思想、统一的管理语言和统一的管理规则,实现项目统一规范管理。

2 项目的组织管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涉及诸多方面,既有项目承担单位,也有项目实施者;既有项目的出资人,也有项目的受益人。主要包括国家和省相关部门、市、县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矿业权人、矿山所在地村民或居民,以及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因而,发挥各方力量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一个务实、高效的协调和指挥机构是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应成立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领导牵头,国土资源、财政、乡镇人民政府等参加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指挥项目建设工作,形成政府牵头、国土资源部门主导、各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紧密配合的组织管理格局。同时,要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参与人员的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综合信息及后勤服务的职责和权限,杜绝权责不明、相互推委、各自为政的现象。

要严格界定各管理层级的职责。省国土资源、财政部门应加强对项目立项、设计、竣工验收管理的制度建设,及时发布项目立项指南,强化参与建设技术单位的资质管理,强化资金监管,从宏观层面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加强与国家对口部门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积极争取国家经费支持。省地质环境保护项目办公室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的推广,深化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对申请立项的材料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技术审查,对存在弄虚作假或重大疑问的项目进行现场核实,真正履行项目技术管理的职责。各市州国土资源、财政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加强项目的监管,形成齐抓共管的项目管理体系。

3 项目的规划管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时间紧、矿区的情况复杂、要求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多,而解决问题的资源和资金十分有限的局面,迫切需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领导小组整合各种涉矿资源和资金,按轻重缓急、资金占用量、社会影响程度、对民生的重要程度等进行分解,实施分类管理,着力解决好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防止因主次不分、盲目建设或施工时序安排不合理,使有限的资源和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导致项目费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目标不能实现。

4 项目的决策管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既要保证项目的工期、造价、质量三大目标,更要兼顾保障矿区群众当前恢复生产、生活的紧迫性和未来矿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就需要在决策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依据规划目标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开展可行性论证,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依据。对项目进行论证应充分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和项目价值,运用相关理论,在功能得到实现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要防止发生为治理而治理的现象,重点把项目实施与改善矿区群众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与当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结合起来。如项目中涉及居民或村民房屋损毁重建问题,应充分考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是原地修复或重建,还是异地集中新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好项目资金,同时扩大贷款规模,引导、鼓励专业建设队伍承建集中居民点,鼓励居民集中建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决策的基础工作扎实程度决定了项目的成败。承担可行性研究的单位的技术论证要建立在对矿区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紧迫性等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特别是当地政府的意图、矿区居民主要需求、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等必须逐一实地调查清楚,并将初步方案广泛听取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意见。防止出现因基础工作不扎实或征求意见不到位,导致项目无法顺利实施。

以创新的精神,运用新理念和新技术,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维度进行方案比选,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如矿区的废渣、废石处理方式选择上,在决策时要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优先考虑用作矿坑充填材料或用作建筑材料等利用方式,变废为宝。地面塌陷的治理不应仅从安全一个角度考虑,一味地充填夯实,这样不仅成本高,而且治理后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可言。对面积大、围岩稳定、底板透水性弱的塌陷坑,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用于发展养殖业,或稍加处理后开发成旅游景点。在进行矿区土地复垦时,加强矿区的地质和土壤条件研究,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和当地产业特点,尽可能复垦成耕地和经济价值高的经济林等,使当地群众长期受益。

项目立项后,要科学编制设计任务书,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说明建设的重点工程、经费安排、工期以及实施的具体责任主体。

nlc202309012232

5 项目的实施管理

项目的实施质量好坏关系到矿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矿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实施管理应把握以下5个环节:

(1)、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以及工程审计、验收等制度,为项目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2)、严格落实项目质量管理责任。要明确领导小组牵头单位和其他成员的责任和管理权限,要派驻质量安全管理检查小组赴工程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对参与建设的技术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加强督促和检查,强化实施过程管理,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设计单位必须深入项目区全面了解矿区整体情况,并在勘察、测量等成果符合要求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全面技术分析论证,提高设计成果质量。坚决杜绝关门做设计,或者在设计基础依据不可靠、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提交设计成果,导致设计的深度不够,无法指导施工。设计变更必须符合规定的程序,重大设计变更必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进行,杜绝不合理的设计变更,维护设计的严肃性。

施工单位必须选择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施工管理,项目经理不得随意调换,如遇到特殊情况须经领导小组同意后方可更换。要制定严格的施工人员、物质资源、安全、质量控制、工程进度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监理单位要严格履行工程监理职责,要派出经验丰富、职业操守好且具有监理资格的人员组成监理组,提前介入项目管理,协助建设单位作好设计审查、施工单位选择、招投标文件审核。在现场监理时,必须作好监理日志,特别是对隐蔽工程必须全过程值守,确保每道工序、每个分部工程质量均符合要求。对监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报告和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保障工程质量可靠和项目安全。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管理,防止发生失职和渎职行为,杜绝索、拿、卡、要现象发生。

(3)、优选项目实施队伍并严格管理。加强对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资质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其诚信考核体系,出台可操作的激励和处罚措施。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选择具有相应地质灾害资质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承担项目实施任务,并优先考虑具备甲级资质的单位,引进其先进的项目质量管理理论,为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奠定基础。坚决打击围标和转包行为,保障项目建设市场健康运行。

(4)、严格项目合同管理。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聘请具有资质的招标代理公司承担具体的招标事务,在项目施工前期执行严格的投标单位资格审查,组织多方询价,做好前期的造价控制工作。项目合同签订时,加强对后期可能的变化事先约定和合同变更的严格控制。充分发挥监理和职能部门现场管理人员作用的同时,委托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或具有相应资质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类项目资金进行审核把关,包括编制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审核招标文件,审核工程合同中造价相关部分,在工程进度中控制变更增项,审核工程结算等,严格控制合同价款变更,避免结算超预算的情况发生。

(5)、认真做好工程动用前准备工作和保修期管理。工程竣工后,应及时申请项目的竣工验收,包括工程验收和财务决算,及时交付使用,及早发挥效用。领导小组应根据各项工程的性质、主要受益对象、实施的责任单位等,明确各项工程的管护单位和责任人,明确管护经费的来源和使用要求。依合同留足保修经费,及时解决保修期内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

6 项目的信息管理

项目的信息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基础工作,也是项目管理中常常被疏忽的一个方面。信息管理应从构建统一的基础信息平台开始,建立项目的信息编码体系和信息管理制度,对项目立项、任务下达、设计批复、中期检查、成果审查、工程进度和质量、竣工验收等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并妥善保存。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信息的传输管道和发布平台,确保信息传递通畅、及时和准确,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要特别注意防止因资料整理与工程进度不同步,导致资料不全或信息不可靠的情况发生,从而影响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尹贻林,钟炜,苏永青.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9)

[2] 东北财经大学课题组. 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的政策框架 与政策体系———以汶川地震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8(9):10-18.

环境地质保护 篇12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恢复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矿业开发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与日增长。对于矿上企业而言,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矿上地质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是永恒主题, 同时这两大主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矿山企业的重点和焦点[1,2,3]。因此,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矿山企业的研究重点都是如何在不破坏矿山地质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开发矿产资源[4]。本文就哈西亚图多金属矿山所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 以实现确保矿山地质环境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总体目标, 从工程治理和监测措施2个方面提出了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

1 矿山概况及地质环境背景

1.1 矿山概况

哈西亚图多金属矿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南缘的乌图美仁乡哈西亚图地区, 是一以磁铁矿为主, 伴生闪锌矿、金矿、铜矿的多金属矿床[5]。矿区距离格尔木市150km, 格茫公路114km处向南沿哈西亚图沟有便道可通往矿区, 交通条件较好。矿区属沙漠地带, 无固定居民, 无任何自然保护区, 无文物古迹及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该矿山为待建矿山, 矿区内除以往进行过相关地质勘查外, 无开采史, 划定的矿区范围内基本保持着原始地貌形态。矿界由5个拐点坐标圈定, 面积2.0155km2, 开采标高+3321m~+2465m, 探明矿石储量 (332+333+334) 为4269.89万t, 设计生产能力144万t·a-1, 设计生产服务年限30年。矿山采用地下开采方式:主、副井+斜坡道开拓。

1.2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①地形地貌:矿区在区域上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 昆仑山北坡, 总体地势南西高北东低, 平均海拔3200m, 最高海拔3620m, 高差400m左右。由于矿区处于盆地边缘, 地形切割一般, 山体地势较平缓, 但地貌差异较大, 可划分为侵蚀构造低高山和山前倾斜平原。

②土壤、植被:矿区山地区土壤类型为高山荒漠土, 母质多为残坡积物。山间及平原区为沙土碎石类土, 母质为风积沙及洪积物。有机质贫乏, 富含盐分。山体基岩裸露, 无植被。山间沟谷及平原区零星可见稀疏的骆驼草及蒿类植被, 盖度<5%, 属荒漠化景观。

③地层岩性:矿区出露地层为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下岩组 (Pt1J) 和第四系 (Q) 。金水口岩群下岩组主要分布于矿区南侧、西侧, 东部出露面积较大, 为中深变质的杂岩岩系, 主要岩性有:斜长片麻岩、大理岩、石榴透辉石矽卡岩。第四系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及东部, 由第四系上更新统 (Q3al-pl) 冲洪积砂砾石层和第四系全新统 (Q4eol) 粉砂组成。

④构造: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北坡—夏日哈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岩浆弧带, 主构造方向为北西向。区内地层呈单斜产出, 倾向南, 区内构造简单, 主要构造形式以断裂为主。据详查报告资料, 矿区内共发育断裂构造10条, 而影响到矿层的断裂为F1、F8、F9, 总体走向北东东向。

⑤气象水文条件:矿区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 降水稀少, 日照充足, 蒸发强烈, 终年降雨较少, 年平均气温4.77℃, 多年平均降水量43.37mm。区内水系不发育, 距矿区较近的河流主要有灶火河 (距矿区西约18km) 和哈西亚图河 (距矿区东约3.5km) 。两河属内陆季节性河流, 因距矿区较远, 对矿区开采无影响。大气降水入渗是主要的地下水补给, 但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位受季节性影响年变幅较大, 并且由于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 地下水流向不受控制。

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1 评估级别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应综合考虑很多的因素, 比如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评估区重要程度等。

评估区重要程度的确定因素以及指标以《规范》[6]附录B表B.1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为标准。该区属沙漠地带, 荒无人烟, 远离重要交通要道和建筑设施, 无自然保护区和旅游景点, 远离水源地, 无可利用耕地。依据《规范》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属一般区。

拟建矿山为井巷开采, 主要矿体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矿坑进水边界条件简单, 矿坑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差, 补给条件差, 地下水集中径流带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 老窑水威胁大, 矿坑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地下开采和疏干排水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充水含水层破坏可能性小;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薄—厚层状结构为主, 蚀变作用中等, 局部有软弱岩层, 岩溶裂隙带不发育, 地表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50-100m, 矿层顶底板和围岩稳固性中等, 矿山工程场地地基稳定性中等;地貌类型有侵蚀构造低高山、山前倾斜平原, 地貌类型较单一, 山体坡度多在35°以上, 平原区地形坡降10-154‰。地面倾向与岩层倾向多为斜交。根据《规范》[6]附录E.1所述条件分析, 矿区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拟建矿山开采规模为144万t/a, 以铁矿体为主, 地下开采。依据《规范》[6]确定拟建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大型。

综上所述, 评估区为一般区、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拟建矿山为大型矿山, 根据《规范》[6]附录A表A.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见表1。

2.2 现状评估

本矿山为拟建矿山, 通过野外调查发现, 现状条件下, 人类工程活动除矿产勘查工作外, 对矿山地质环境基本无影响, 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处于原始状态, 土地资源未受破坏, 评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综合确定将评估区内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划分为较轻区。

2.3 预测评估

2.3.1 矿业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评估区内未来矿业活动在地表引发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井巷开拓过程中对采空区如不进行及时充填和支护, 沿不稳定结构面和采空区容易发生崩落、塌陷等灾害发生, 危险性中等;排土场、尾矿库具备泥石流发生的物源, 在遭受多年不遇的强降雨的情况下容易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 危险性性中等;排土场、尾矿库堆积的砂土碎石容易引发边坡失稳致灾, 危险性中等;采矿工业场地、生活办公区等设施地基开挖引发边坡失稳的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地下开采易使地表出现非连续性地表移动和变形, 易出现较大的裂缝和塌陷坑。井巷开采引发地表最大下沉值为22.30m, 塌陷盆地的最大塌陷深度为29.35m, 地表变形的最大水平移动值为6.02m, 地表塌陷面积为0.85km2, 对采矿工程活动人员、设备等有威胁, 危险性大。

综上所述, 未来矿山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

2.3.2 矿业活动加剧或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矿区内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边坡不稳定等原生地质灾害, 未来采矿为井下开采, 矿业主要活动区在山前倾斜平原地带, 矿业活动加剧或遭受原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

2.3.3 矿业活动对含水层影响预测评估

矿井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对周围主要含水层水位下降影响幅度小;矿区东侧哈西雅图河属季节性河流, 仅在丰水期有短暂性的流水, 矿山开采不影响对地表水体的漏失, 不影响矿区周边生产生活供水。预测矿业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程度较轻。

2.3.4 矿业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预测评估

拟建矿山位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区, 未来采矿工业场地、选矿工业场地、炸药库、排土场、尾矿库等设施等对原始地貌景观有一定的影响, 但影响程度较轻;地下开采, 会造成地面塌陷, 预测塌陷面积达0.85km2。预测矿业活动对地形地貌影响严重。

2.3.5 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影响预测评估

矿区内无林地和草山, 未来矿山开发排土场压占荒山面积约16.00 hm2, 尾矿库压占荒山面积约82.00 hm2, 共计压占荒山面积约98.00 hm2, 虽矿山属沙漠未利用荒地, 利用价值低, 但面积大于20hm2。预测矿山开采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严重。

2.4 预测评估分区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果, 得出各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级别, 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上进行分区, 可将评估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和较轻两个区。

2.4.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

该区分布面积约1.83km2, 为未来排土场、尾矿库、地表塌陷区。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崩落塌陷、地面塌陷、泥石流及边坡失稳的地质灾害, 含水层破坏, 原生地貌景观改变, 破坏土地资源等。

2.4.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区

主要分布在排土场、尾矿库、地表塌陷区以外的矿区道路、采 (选) 矿区、生活办公区等, 面积约5.64km2。该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 矿业活动对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的影响较轻。

3 矿山地质环境与治理恢复分区

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 结合该分析结果, 以《规范》附录F表F.1 (表2) 为标准, 利用叠加法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注: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不一致的采取就上原则进行分区.

根据上述原则和方法, 将评估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1处和一般防治区1处。

3.1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点防治区

该区主要包括排土场、尾矿库、地表塌陷区, 面积约1.83 km2。主要问题井下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 易产生崩落塌陷、地面塌陷;排土场、尾矿库大量堆积物, 形成泥石流的物源, 遭遇强降雨会产生泥石流;采矿活动对含水层影响严重;地表塌陷改变了原生地貌景观, 破坏土地资源。

3.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一般防治区

该区为评估区范围内除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以外区域, 分布面积约5.64km2。该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貌形态基本保持了原有状态, 土地功能恢复治理以拆除部分临时建筑就地整平为主, 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轻。

4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

4.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①采用填充法开采, 及时回填采空区, 避免或减少采空塌陷的发生。具体方案如下:

在副井口附件建立充填站, 采矿结束后, 将由全尾砂、胶结材料和水混合搅拌而成的充填料浆从充填钻孔或副井进入, 沿充填管路输送至井下充填。

②在崩塌、塌陷隐患区域采矿, 要消除隐患或采取避让措施;发生塌陷的区域则必须在塌陷区周围及各道路交通口有可能有人活动的地带设立安全警示标志。

③在排土场坡脚下侧的缓坡地段或沟谷收缩处布置小型拦挡工程, 防止滚石及泥石流的发生, 并在排土场周边及底部设置截水沟和排水盲沟, 将排土场上游汇水和渗透至排土场底部的雨水引出场外;在挖方和填方地段修筑护坡及挡土墙工程, 防止滑坡和塌方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④揭穿含水层的井巷工程, 应采取止水措施, 防治地下水串层污染;采矿废水应循环利用, 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达标后作为绿化使用, 避免矿区及周围水环境受到影响;矿区内的工业垃圾要进行集中堆放, 及时拉走处理, 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⑤矿山服务年限届满以后, 对开采区内采 (选) 矿工业场地、生活办公区及炸药库的基建设施进行就地拆除平整;对排土场进行削高补低的压实整平;对主 (副) 井、回填站、东回风井、西回风井等井巷进行回填关闭。

4.2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 对矿山地质环境变化情况实施动态监测。监测内容包括:采区塌陷范围、陷落深度以及影响深度;地面塌陷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及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土地占用变化情况, 是否存在越界占用情况;已有地质灾害变化情况、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以及其危害;尾矿库周边山体稳定性;地下水水位高程、埋深, 矿坑涌水量, 地下水水质, 地下水降落漏斗及疏干范围等情况。

监测方法:地面塌陷的监测可采用遥感、GPS、全站仪、钻孔深部应变仪、人工观测等方法;对含水层破坏的监测可采用地下水位观测、水质取样分析、自动监测仪测量等方法;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监测可采用现场测量、人工现场调查、遥感解译等方法进行监测。

5 结论

①根据《规范》和技术要求分析, 确定哈西亚图多金属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

②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 预测矿山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危险性严重, 对地形地貌、土地资源影响严重。并根据预测结果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和较轻区两个区。

③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 根据现状和预测评估分区结果, 利用叠加法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④在该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和监测措施, 对以后矿山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长洪, 任涛, 蔡美峰, 等.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与方法[J].中国矿业, 2005, 14 (1) :29-33.

[2]武强, 陈奇.矿山环境问题诱发的环境效应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8, 35 (5) :81-85.

[3]任军旗, 郑群有, 方茜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 19 (3) :160-162.

[4]韩淑朋, 许少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以某露天石灰岩矿山为例[J].矿产勘查, 2012, 3 (1) :111-116.

[5]孔逊, 龙庆.哈西亚图多金属矿区矿坑涌水量预测[J].现代矿业, 2015, 1 (1) :122-123, 164.

上一篇:学生反思能力下一篇:指定的IP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