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调研对策

2024-10-20

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调研对策(精选11篇)

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调研对策 篇1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关注。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取得明显效果。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

用的总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不断发生缓慢的或突发性的对人类有利或不利的变化。近年来,我市在地质环境(包括地质遗迹)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规范。加之我市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夜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已在一定区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一、我市当前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现状

1、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不断扩大

我市位于罗霄山脉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形高差悬殊,地层岩性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在风化强烈的浅变质岩、花岗岩及红层分布的中低山及丘岗区,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且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爆发频率高。据统计,我市现具有一定规模,造成危害(或威胁)的各类地质灾害611处。其中滑坡464处、崩塌69处、泥石流25处、岩溶地面塌陷30处、采空区地面塌陷23处。因地质灾害已造成67人死亡、毁房1734间、毁田2302.2亩,潜在威胁人口22659人,房屋22003间,田土9605亩,潜在经济损失47086.16亿元。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近年来,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广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恶化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不仅影响了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时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我市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矿山不合理开采引起的崩塌、滑坡、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地表开裂及由于矿渣不合理堆放形成的矿渣泥石流等灾害。如茶陵县境内的湘东铁矿开采因抽取矿井内积水,造成附近农田漏水和泉水干枯等。

3、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水土流失状况日夜加剧。

地壳表面的剥蚀、侵蚀营力是地形地貌演变的最主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它的作用方向就是不断将山地、丘陵逐渐切割、夷平,由于它的作用,必然将大量的土石带走,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宏夏桥花岗闪长岩体分布区和白垩系红层残坡积物发育区,由于流水冲刷,地表土层无植被覆盖,形成众多细沟,支离破碎,受冲刷泥沙堆积于农田河港中,造成河道淤塞。虽然总的水土流失不大,但其危害确相当严重。

二、我市地质环境保护现状

我市近年来加强了对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力度,从基础做起,近十几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地质环境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体系。

我市1996年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市地质灾害防止领导小组。目前,各县(市、区)均成立了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有些县(市、区)还把这种组织形式推广到乡镇。近年来,我市地质灾害防治主体已基本落实到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基本建立,有力地推进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多年来,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建设、水利、铁路、交通以及气象等部门为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紧抓住汛期部署、制度实施、督促检查、监测预警、应急调查等主要环节,努力预防和处置地质灾害。

周密部署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灾工作。每年汛期前,召开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编制发布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市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市、县、乡层层签订防灾责任状,落实防灾责任。

认真执行汛期值班、险情巡查和灾情速报制度。对地质灾害严重多发区进行防灾工作巡查,对监测预警措施落实及重点治理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汛期地质灾害防灾措施到位。

扎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对主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明确了县、乡、村(点)三级监测避灾责任人,共明确了监测责任人1800多人,义务监测单位80多个;并形成了有200多名信息联络员及400名群众监测员的群测群防网络,通过完整的群测群防,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形成了灵活机动、快速高效反应能力。该网络在汛期启动运行,发挥了重要的防灾减灾作用。

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调研对策 篇2

然而, 矿山开采已然成为我国生产活动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 我国95%以上的能源, 80%以上的工业原料, 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于矿产资源。以前, 由于我国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缺乏管理和规划的经验, 而且矿山环境缺乏相应的及时的治理, 从而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目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于环保意识认识的不断增强, 特别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矿山环境治理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常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是我们最关心的“三废”排放污染, 这主要是大气污染, 矿山废水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在矿山的生产过程中, 难免会使用大量的炸药和使用大功率的柴油发动机作为生产设备的动力, 在这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气体。尤为严重的是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和粉尘。除此之外, 矿区堆积的大量矿物废物所产生的扬尘会对周边地区产生极大的污染, 遇到大风天气还会引起沙尘暴。废气和粉尘不仅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植物进行光和作用, 以及造成土壤形成板结。

选矿废水、矿坑水以及尾矿池废水都是在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水。在这些主要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酸碱、固体悬浮物, 甚至在有些废水中还含有放射性的物质, 严重的危害了人体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

相对于上述两种危害而言,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则突出表现在对土地的占用和破坏上。据2002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在当时我国产生工业废弃物9.45亿吨, 其中尾矿2.65亿吨, 煤矸石1.3亿吨, 冶炼废渣1.07亿吨。而其中的一些矿山固体废弃物中则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 致使在长期堆放的过程中被氧化分解, 使得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污染了生活用水和农业用地。

其次, 是地质灾害的问题。根据中国地质的特点, 可将地质灾害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主要由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第二大类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地质灾害。据统计, 中国地质灾害除地震和火山爆发等之外, 仅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和地表塌陷等主要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平均每年约为300亿元。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在铜陵地区因为采矿而形成的的空区塌陷就有二十多处, 影响面积422hm2, 发生突出就达三十多起。

最后, 是资源环境的破坏。由于乱采乱挖、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在采矿的过程中会经常的发生, 这就直接导致了矿山的开采对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还有综合回收利用效率底下和伴生矿的部分开采, 也会导致矿产资源的破坏。于此同时, 矿山开采还导致了地表景观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

面对上述的种种的问题, 我们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有关“三废”的治理。随着我国矿山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矿山企业对“三废”治理越来越重视。对于固体废弃物, 我们通常采用尾砂综合利用, 如对有价值的成分进行合理的科学回收 (主要是金属、石英、云母、其他金属、非金属矿物等) , 使尾砂减量化。而对于煤矿固体废弃物, 则可以利用煤矸石发电、造地与铺路、利用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等。矿山的开采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 如果能将矿山开采、冶炼过程中用过水处理后循环利用, 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而且又是对矿区水资源的一个更好的合理再循环利用。有学者曾经对黄金矿山的浸金含氰废水进行过处理和研究, 这些研究数据表明金矿含氰废水完全可以循环利用, 这既可以节约水资源, 又可以多次利用浸金含氰液, 从而达到无废水排放。但是相对于难循环利用的矿山废水应使其处理达标后排放, 并对其部分酸、碱废水则可以用于以废治废。对于矿山产生的大气污染, 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湿式爆破、路面洒水、种植防护林等。

第二, 对废弃土地进行生态恢复。开采后被废弃的矿山废地是我国在开采矿山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国的矿山废弃地的复垦率是很低的。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由于矿山废弃土地的土壤条件相对恶劣, 在复垦的过程中, 必须尽力的改善土壤的环境, 而这一措施主要有:填土造田, 植物修复, 灌溉与施肥以及微生物修复等, 除此之外, 还可以施加有机改良废弃土地基质。

此外, 我们还要:第一, 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等。第二,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同时加大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监管力度。第三, 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开采中的应用, 积极的预防矿山环境破坏, 努力恢复矿山地区生态环境。第四, 走“绿色矿业”的发展模式。

总之, 只有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 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的管理, 积极的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防止和避免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最终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重要, 但又十分艰巨的工作。这不但需要国家相关机构的努力, 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支持。也只有真正做到合理科学的开采矿山资源, 在遇到环境问题时能够积极稳妥的处理, 才能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同时也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巨大财富。

参考文献

[1]彭建, 蒋一军等.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J].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 2:38-48.

[2]王开平等, 全力打造生态型矿山[J].矿业工程, 2005, 3, 5:50-51.

[3]孙君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3 (10) :30-3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篇3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对策;解决方案

1.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存在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同时伴随着多样化的地质灾害。就地质灾害整体而言,矿山地质灾害只是组成地质灾害的小部分。现阶段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是人们在矿山勘探、开采矿产资源所造成的,通常将这种灾害成为人为地质灾害。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开采矿产资源所使用的设备以及施工技术比较落后,不能在矿产生产的同时考虑到矿山地质的自然环境,导致矿山地质环境在矿产资源不断开采的过程中不断恶化。

现如今,矿产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相关资料表明,矿产资源支撑着我国90%的能源储备、80%的工业产品生产运料以及70%的农业生产资料等。由于传统矿山资源开采受到技术以及设备的限制,导致矿山地质环境恶化;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提出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人们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地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已经是当前矿山资源生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

2.1 排放污染问题

通常来说,矿山资源的勘探以及开采需要大量的炸药进行爆破,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矿山固体废弃物和粉尘。同时在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时,需要利用以柴油为动力能源的开采设备进行作业,所以会造成大量污染气体的产生。如果遇到恶劣的地质环境,则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此外,矿区外的固体废弃物会在大风的时候产生扬尘或者沙尘暴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山周边的绿色植被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加大了矿山表面土壤的板结程度。

矿山资源在生产阶段会产生大量的选矿废水、矿坑水以及尾矿池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导致酸碱度偏高,如果没有经过处理而进行任意排放,则会造成大面积植被和动物的死亡,严重破坏了周边的自然环境。

2.2 地质灾害问题

根据我国地质地貌的特征,国家相关部门将地质灾害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另一种则是人为干预而造成的地质灾害。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得出,我国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由人为地质灾害引起的。例如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问题以及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问题。

2.3 资源环境问题

由于传统矿山资源的开采受到了技术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勘探部门在进行矿区选址时,通常会选择容易开采的区域。如果矿区开采至一半后发现开采难度上升,则会舍弃当前矿区,寻找新的矿区而造成原有矿区的浪费。另外,存在一些小型矿山企业,为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而对矿山进行任意开采以及过度开采。由于这些小型矿山企业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对矿产资源进行处理,而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

3.矿山地质环境的防治对策

3.1 提高废物的治理效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矿产资源生产企业应及时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以及专业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的生产效率。同时,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矿产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在矿山资源生产过程中降低废物的产生。

对于一般的固体废弃物,施工企业可以对尾砂进行回收处理。对尾砂中的云母、金属物质以及石英等有价值的物质进行回收利用,从而降低矿区尾砂的产出量。对煤矿固体废弃物,则可以将其利用在发电或者道路铺设等方面。在矿山的开采以及冶炼阶段,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矿山企业可以将使用后的水资源进行过滤处理,从而使水资源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于一些特别的矿区,例如黄金矿山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将浸金含氰的废水进行处理,多次循环使用,最终可以达到无废水排放的程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降低废水对周边环境的侵蚀程度。而对于粉尘问题,矿山企业可以在矿区爆破之前,对于爆破的区域进行加湿,或者提前在爆破区域以及周边种植绿色植物,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3.2 加强废弃土地的恢复

当前阶段,大部分矿山企业在矿山资源开采完成后,没有对矿区进行妥善的处理,造成矿区在开采完成后成为废弃土地。再者,由于矿产区域废弃土地在矿产资源的生产过程中,受到了污染气体以及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的废水不断侵蚀,已经无法达到耕地的标准。因此,为提高废弃土地的使用率,需要相关部门改善废弃土地的土壤环境。

例如,可在废弃土地表面铺设正常的土壤,并且大面积种植绿色植物。同时对废弃土地进行针对性的施加肥料,培养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对废弃土地的再次改造,降低矿产废弃区域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

3.3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就当前形势而言,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矿山企业在矿产资源生产过程中开采行为,从而降低矿区开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例如,建立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制度,制定矿山地质排污收费标准。通过对矿区周边自然环境的考察以及评价,确定矿山企业在生产阶段对矿区周边环境的损害,并且结合生产过程中矿山企业向周边排放的污染物,对矿山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收费或者罚款。同时,地方政府应建立专业的部门对矿山周边区域进行巡查,加强对矿山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力度。面对环境问题时,管理部门应以问题预防为主要的工作目标,不能在污染问题发生后才产生反应。

随着矿山资源生产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各个动力资源在矿产资源生产阶段的利用效率在不断地提高,产生废料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减少。最后,矿山企业在生产阶段,应当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绿色的生产模式,在提高资源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对矿产区域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响应政府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号召,应当加强矿山地质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保护以及治理措施。因此,在实际矿山地质环境管理阶段,管理部门可以将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矿山资源的生产行为进行约束,降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从而保证矿山地质环境能够长期的持续性发展;由于矿产资源的特殊性,因此当地有关部分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预防方面,而不是问题发生后造成不良影响才想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矿产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同时为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的培训,争取做到政府与人们共同进行矿山地質环境的治理以及防护。

参考文献:

[1]李长洪,任涛,蔡美峰,李军财. 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与方法[J]. 中国矿业,2005,01:33-37.

[2]张志祥,张永波,赵雪花,杨军耀. 隆博煤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防治对策[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02:218-222.

[3]申健,李巧刚,刘晓晓,杨少华,郭英. 北京市在生产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J]. 资源与产业,2012,01:76-80.

[4]王剑民. 内蒙古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 西北地质,2003,03:97-101.

[5]黄敬军. 江苏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 江苏地质,2002,04:216-220.

[6]祝启坤,黄玉清,宋征. 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01:21-25.

矿山地质灾害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 篇4

摘 要: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我国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有明显上升的势头。目前,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潜在灾害隐患突出,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矿山开采方式相关等特点。提出了针对矿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表塌陷和地裂缝等的防治措施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为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Abstract: Mine geology disaster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geology disaster,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metal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have obvious rising momentum.At present, our country has a variety of mine geology hazard, widely distributed, great influence,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hazard, the type of mine geology hazard associated with mining way, etc.Proposed in view of the mine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surface subsidence and ground crack prevention measures of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use of resources, protecting min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ining.Key words: Mining,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概 况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重要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各类非油气矿山企业126695处,开采矿种193种,其中能源矿山企业23901处,金属矿山企业10116处,非金属矿山企业92678处。在世界资

源短缺的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矿山的不断开采,有色金属资源将出现逐渐枯竭的局面,矿山开采逐步向边远、深部和浅部三下难采矿体发展,由开采带来的地压和地质灾害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频繁的不合理的矿业活动破坏了矿区土地资源、诱发了地质灾害、污染了矿区环境严重威胁着矿山的正常生产和人居生存环境的安全,影响了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矿山地质灾害事故统计

中国矿山开采方式大部分为井下开采,煤矿山的98%和金属矿山的73%均为井下开采,不同的开采方式诱发的地质灾害数量差别较大。井下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数量是露天开采诱发量的6倍,二者分别为9385起和1483起"。井下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其次是由地面塌陷、地裂缝引起的地面变形进而诱发的山体开裂,继而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露天开采诱发的灾害类型则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表 1)。因此,井下开采要预防地面塌陷的发生,露天开采需预防崩滑流的发生。随着矿业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灾害仍呈现高发的态势,潜在的致灾隐患依然十分严重$因此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表1 全国矿山不同开采方式地质灾害发生次数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表塌陷和地裂缝等。

3.1崩塌灾害

采用空场法、留矿法、崩落法等开采的地下矿山往往在井下形成巨大的采空区和崩落空区,这种空区达到一定的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采空区崩塌,若处理不当,则会造成重大灾害。其次,大面积采空区的存在,是诱发大面积采空区崩塌的隐患。

3.2滑坡灾害

滑坡灾害是地质灾害中最为广泛的一种,是露天矿山最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它也是发生频度最高、对露天矿山安全影响最大的灾害。在山坡特别是陡峻山坡下部进行地下开采,一般会造成山体滑落、滚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类地质灾害会对山坡下的村庄、河流、道路等造成重大灾害。

3.3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灾害在露天矿和地下矿山均会发生。露天矿山,因雨季的滑坡、山体崩塌都可能形成泥石流,并冲进露天矿坑,造成重大灾害。在地下矿山,特别是采用崩落法开采的矿山,当崩落范围贯通地表时,地表泥石和水极易从崩落通道涌入地下采场作业面而形成泥石流。由于地下采场作业面狭小,泥石流一旦形成,其破坏性是可想而知的

3.4地表塌陷灾害

矿山塌陷是在矿山经过大量回采形成较大空区后,由于顶板岩体物理力学性能改变而引发的顶板冒落,直至地表形成塌陷坑,由此而引起的空气冲击,地表塌陷对相应人员、设备、建构筑物等的危害。在允许地表崩落的大中型矿山,这种自然冒落及塌陷属正常现象,在采的技术措施得当的情况下,不会造成灾害性后果,但如果有空区而不加治理或采取相应措施,则会由于突发冒落或塌陷而造成严重的塌陷灾害。

3.5地裂缝灾害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

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地裂缝的形成是指强烈地震时因地下断层错动使岩层发生位移或错动,并在地面上形成断裂,其走向和地下断裂带一致,规模大,常呈带状分布。

4、矿山地质灾害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

4.1崩塌的治理

(1)覆盖层保护措施。覆盖层保护措施重点是覆盖层的形成方式,主要为人工放顶、诱导放顶、利用时间与围岩不稳的关系自然形成、留矿石垫层等方式.(2)顶板监控措施。顶板监控措施一般有地震埋设测数,用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定期观测地表移位变化,地下收敛、应力测量,埋设地音仪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控。

(3)隔绝措施。隔绝措施主要是确保空区顶板塌冒中,预防空区气流冲击其他生产工程而设置的,主要是将所有与采空区的井、巷工程进行有效封堵,其方式一般有钢筋水泥封堵、巷道崩落废石封堵、浆砌片石封堵、沙袋封堵等。

(4)地表界桩圈定措施。根据采空区实际状况,圈定地表可能塌陷的范围,并用界桩进行圈定,用以警示过往行人等。特别是上部有人员居住或有其他建构筑物的部位应限期迁出,以确保地表塌陷时的安全,邢台市连片塌陷时的人员伤亡就有此部分。

(5)矿柱隔离措施。有条件的矿山也可采用矿柱隔离措施,所留矿柱可在空区安全塌陷后进行回采。

4.2滑坡的治理

已经发生过的滑坡灾害,可采用清理废土石和危岩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和排水工程防止形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潜在的崩塌、滑坡灾害,可采用削坡减荷、锚固、抗滑、支挡、排水、截水等工程措施进行边坡加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4.3泥石流的治理

矿山泥石流具有源地集中,松散固体物质充足,破坏和淤埋能力很 强的特点。对其防治首先应纳入矿山建设总体规划中,主要是合理选择好排土场,并在建设阶段列出泥石流防治工程项目,在基建和采矿过程中根据需要分期分批实施,以防止泥石流灾害;选择恰当的采矿方式并选择好排土场类型。在治理措施方面,应在整个泥石流流域内,采用蓄水、拦挡、改土、排导和造林等多种措施。上游采用蓄水和引水隧洞等措施。将上游清水水流引走,使水流与松散堆积体脱离接触,以避免泥石流的形成,并修建拦挡坝,以拦截形成泥石流体的物质来源。下游采用排导工程,包括排导沟等措施,将泥石流安全地排入大河,或堆积于堆积扇下部,以保护下游地区的公路、村镇或农田的安全。

4.4地表塌陷的治理

(1)全部充填采空区支撑覆岩,以彻底消除地基沉陷隐患。充填法可分: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胶结充填法、注浆充填、水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浆法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

(2)局部支撑覆岩或地面构筑物,减小采空区空间跨度,防止顶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径钻孔桩柱或直接采用桩基法等。(3)注浆加固和强化采空区围岩结构,充填采动覆岩断裂带和弯曲带岩土体离层、裂缝,使之形成一个刚度大、整体性好的岩板结构,有效抵抗老采空区塌陷向上发展,使地表只产生相对均衡的沉陷,以保证地表构筑物的安全。

(4)采取措施,释放老采空区的沉降潜力法,在采空区地表未利用前,采取强制措施加速老采空区活化和覆岩沉陷过程,消除对地表安全有较大威胁的地下空洞。在沉陷基本稳定后再开发利用地表土地。常用方法有崩落法、堆载预压法、高能强夯法和水诱导沉降法等。

4.5地裂缝的治理

由于地裂缝活动对建筑物破坏的难以抵御性,地裂缝灾害防治主要以避让为主,其关键是合理避让距离的确定。根据地裂缝两侧短水准剖面监测资

料分析以及其它地裂缝勘测研究成果确定的避让原则,要进行详细的地裂缝场地勘察,确定主、次裂缝准确位置,确定合适的避让距离和选择必要的建筑结构。

5.结 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态势良好,矿业经济也随之增长。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矿山环境压力将不断增大,资源安全开发问题将更加突出。对矿山实际情况,对新老矿山进行安全评估、整治和技术改造,将有利于安全文明生产。在国家取消非法民采,矿山开采逐步规范的形势下,地质灾害问题将有望得到全面解决。

参 考 文 献

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调研对策 篇5

山西省汾阳市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及防治对策探讨

通过对汾阳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隐患的.介绍,采用定性分析与信息系统空间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划出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汾阳市政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和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技术依据,为今后汾阳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国土整治规划及全省地质灾害区划积累基础资料.

作 者:尤小艳 作者单位: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山西太原,030024刊 名:华北国土资源英文刊名:HUABEI LAND AND RESOURCES年,卷(期):2008“”(1)分类号:X45关键词:地质灾害 诱发因素 防治对策 汾阳市

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6

目前,与地质环境监测有关的技术标准还很不完善。现有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多是以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为根本建立起来的,专业性较强,且很多数据分散在各项目承担单位,没有得到及时有用汇总[1]。因为不同项目选用的数据收集、汇交、检验的规范不一样,数据质量有高有低,难以归纳使用与动态更新。信息动态更新保护及交流机制没有建立,缺少数据共享与服务机制,构成各种数据之间关联性差,滞后性较强,使用体系之间数据无法互通,严重抑制了数据共享服务和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展开。

1.2监测队伍良莠不齐

环境监测队伍素养与急迫的局势和深重的使命发展不协调。现阶段监测人员知识构造老化,业务能力不强,己经变成抑制环境保护工作疾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现阶段,监测组织的业务培训仅局限在省市级,很少延伸到基层监测部分,致使监测人员业务能力良莠不齐,优秀人才缺乏,科研能力不高,不能对环境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处理。地市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工作人员的结构配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公益性功能的发挥[3]。

2监测原则

2.1联合监测

国家机构应该着手于全国区域内的重点地区监测,地方机构着手于省、区、市内的重点地区进行监测。相关矿产企业应担负起企业矿区范围内的监测责任,而那些无法找到相关责任人的矿山则由国家委派所在地区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相应的监测控制[4]。

2.2优先重点区域

由于国家资金有限,所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大规模数额的资金投入到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活动当中。所以这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相应的选择,挑选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对当地居民造成巨大影响或威胁的矿区以及开采点,优先、重点解决,建立相应的国家重点范围区域的地质环境监测示范点。

2.3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相互结合

常规监测指的是对明确规定的`矿区地质环境进行定期、定点的监测控制,明确相应问题和相关变化发展方向,从而可以了解当地的矿产地质情况和治理措施的成效。而应急监测对于问题严重的热点区域、发生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矿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快速获取数据,提供地质灾害区域的应急措施和管控依据。

2.4传统与科技并重

结合实际状况,将人员实际水平、现有设备情况、监测要求等相关因素综合考虑,挑选最有效便捷的监测方式手段,运用传统监测方法与高科技技术方法相互结合,用来保证监测信息资料的精准度[5]。传统的监测措施包括现场原位测试以及室内实验等。高科技措施包含多波段、多时相和高分辨率遥感遥测技术等。

2.5标准化

监测信息的记录必须以统一、规范的格式来要求,建立相应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库,将规范的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地录入和存储到信息库当中。

3监测程序

3.1监测组织

矿企需要建立组成专门的监测机构或委派签约其他的专门监测机构,对区域范围内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及时妥善的监测,同时将监测信息数据整理汇交于当地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

3.2工作程序

应先构建矿山档案记录其基本情况,然后根据情况确定需监测的内容,进行现场监测并填写监测表,将信息记录保存入信息库。将所得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同时撰写相应的监测报告。

4监测内容和方法

4.1监测内容

(1)进行侵占、破坏土地和土地复垦监测:记录破坏或复垦土地的方式、类型、面积。(2)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监测:将废弃物的种类、污染排放量、累计存量、来源、利用量等妥善记录,记载堆积废弃物的隐患、压占土地面积等。(3)尾矿库的监测:记录监管尾矿的数量、规模、年接纳尾矿数量,以及相关有害成分、主要问题等。(4)采空区塌陷地面监测:塌陷区、塌陷面积、深度以及破坏程度等。(5)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害监测:地质危害的发生次数、造成的损失,灾害区域的隐患点或者已经得到改善、治理的隐患点等。(6)水土流失的监测: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化的面积区域和相应的治理情况等。(7)水体污染:废水、废液的类型,年废水量,年废水处理量,排放去向,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以及相应造成的危害,循环利用量等。(8)土地污染监测:记录土地污染的污染源头,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和带来的相关危害等。

4.2监测方法

运用多波段、多时相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对于不同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解读和判断。在遥感波谱的基础上建立具备一定精确保障的主要矿山地质类型、土地、植被、地面破坏、塌陷等问题的自动识别模式和方法,实现自动化的监测。

4.3加强意识

地质环境的问题在近几十年来被不断提出,而对于地质环境的认识和相对应的知识理论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加强地质环境的监管研究对于我国有着深远的意义。正因为这样,国土资源部门担起了工作领域更加宽广、更加艰巨的任务,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监督。

4.4监测网络

用于地质环境的监测网络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站级。省级对区域范围内的主要变化动态进行监管,站点级别的网络需要针对不同站点的要求做出不同的系统监测,同时应对部分主要重点区域设立专门的站点网络进行分配监督管理。

4.5资料整理分析

目前,应该提高对资料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需研究采取最适宜的方法措施将分散各地、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汇总,并进行统一的深入分析、研究,给予相关部门资金上的支撑,将相应工作开展起来。相应机构应紧紧跟随预测预报的根本目的,充分利用开发现有的数据信息,主动、自发的为社会、国家做出服务,在服务过程当中不断理顺、协调、改善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增强企业自身的活力,加快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

5结束语

面对矿产开采对应的一系列矿业环境、地质环境等问题,为了确切掌握国家矿山地质环境的变化发展方向,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预测环境变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监测技术路线、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措施、监测程序、质量控制以及资料整理分析是解决矿地环境问题的大前提。

参考文献

[1]潘文灿,钟自然.矿产业资源规划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06.

[2]李明立,袁振雷,朱熹伟.矿山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综合利用探讨[J].矿产保护与利用,(4):38-41.

[3]傅肃性.遥感专题分析与地学图谱[M].北京:科学出版社,.96.

[4]武强,刘伏昌,李铎.矿产环境研究理论与实际[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63.

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调研对策 篇7

由于矿区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地质背景,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特别的脆弱,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1 榆神府矿区基本地质环境

矿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带。矿区的西部及中部为风沙区,东部为黄土丘陵区,风沙区主要呈现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及沙地,沙丘间分布着大小不等的低湿滩地。这些低湿滩地中生长有草甸、盐生草甸、沼泽草甸。草木沼泽等草本植物和部分木本植物及很少量的灌木。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土壤瘠薄。

矿区地处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带,主要表现在:植被覆盖率低,整个榆林地区为19.3%,且多以沙生植被为主;降雨量少并且集中。

矿区的地层从老到新发育有上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矿区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平缓,为向西倾斜。影响整个矿区的大断层并不发育,但就矿区内各个井田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断层构造。

地下水是影响矿区环境的关键因素,矿区的降水量少。地势呈现西北高而东南低。地表水分布局限,河流径流量小,维系矿区生态系统的主要是地下水。流经矿区的河流主要有3条常年性河流:窟野河、秃尾河和榆溪河。地下水位较浅,不仅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且可以改善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矿区的风沙滩水位一般埋在地下3m。靠近黄土丘陵的区域埋深一般为10m。地表水因工业、生活废水的排放和煤矸石淋滤等因素引起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的污染主要发生在水位埋深较浅的风沙滩地区,地下水主要受面源污染。

2 榆神府矿区地质环境评价

对于地质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区内出现的地质问题较少,水位埋深较浅,水量非常丰富,而且植被的覆盖率较高,在河湖周围的分布较多,由此大大降低了地质问题发生的概率。

对于地质环境好的地区,区内时常发生地质问题,但对于区内煤矿开采及环境影响较小,或者是其中的一种地质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如沙漠化严重,但其他方面的地质环境表现无问题。

对于地质环境一般的地区,区内出现环境地质问题较为常见,虽然大部分的地质问题表现一般,但存在个别问题较为严重的情况,需要全面分析,加以控制。

对于地质环境较差的地区,区内普遍会发生环境地质问题,而且其中的某一种地质问题特别严重,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该区的地质环境普遍较差。

在榆神府矿区,由于采矿影响,当地的地质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由此导致该地区存在诸多地质灾害,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减少煤矿灾害事故的发生。榆神府矿区的地质环境参评因子权值如下表。

因子的权值越大,则代表此项灾害的发生率越高,对矿区地质环境的影响越大。

根据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榆神府矿区的环境潜力较差,优级区占6.21%,差级区占31.54%,严重级占62.25%。由此可见,榆神府矿区的地质环境较差,需要采取防治措施,以免灾害发生率提高,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3 榆神府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 采空区塌陷防治措施

由于矿区开采需求,在采空区容易出现塌陷的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山体崩塌、地表裂缝等,由此不仅会影响到矿区采矿效率,同时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采空区由于长期受到自然界的剥蚀及风化作用,使得地面坍塌及裂缝情况经常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在开采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加,导致采空区内的氧气含量增加,使得采空区内残留的煤渣出现自燃情况,最终导致自燃的面积不断增大,形成塌陷区,如下图所示。

对于塌陷的防治措施,在了解塌陷原因后更容易保证防治效果。对此,在开采小煤矿的残留煤柱时,可以采用露天采矿的方法,避免采空区内出现氧气聚集的情况,由此也就避免了自燃导致的地面塌陷,规避了采空区塌陷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塌陷严重的地方,可以向将塌陷区填平,然后种植树木和草坪,以恢复生态环境,尤其是种植沙柳、沙蒿等草木,长势良好,能够缩短生态恢复的时间。

3.2 采空区环境恶劣防治措施

在榆神府矿区的采矿过程中,由于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导致当地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采空区,进而引发水资源渗漏、地面塌陷植被稀少的问题,这对于当地的居民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对于煤矿开采,当地居民可以参与到开采过程中,以获取生存的基本资金,但随着开采导致的资源枯竭越来越严重,使得越来越多的居民丧失掉工作,却又得面临生存环境恶劣的问题,生活越发艰难。通过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对于改善矿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而新农村建设则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生存渠道,以实现对矿区的良好治理效果。

对此,在进行煤矿露天开采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一部分劳动力,对于已经无煤炭资源开发的地区,则可以通过实施农田复垦的方式来恢复农民的土地,这也能够吸收一大批劳动力。对于当地土地的使用,应当给予当地居民一定的补贴,以增加村民收入。

另外,对于采空区的生态修复,应当注重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对于煤矿的开采设计应当保证高质量、严要求,在煤矿开采规划前做好对地下含水层的勘探设计,同时加强地下水循环的保护,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积极开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生态修复效率和质量。

3.3 加强矿区地质环境的恢复工作

在榆神府地区,对于大型煤矿的开采,现在已经将矿井外侧的边角煤及小型煤矿中残留的煤炭资源放弃回采,但这些煤炭资源也仍旧十分丰富,有一定的开采价值。对此,对于煤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以采用露天开采方式进行科学回采,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也可以通过开采资源增加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也减少了由于采空区增大导致的开采隐患,确保煤矿资源开采的有序进行。

此外,对于矿区地质环境的回复工作处理,还应当对已经无开采价值的区域进行复垦治理,如种植树木或者草地等,树木种类可以选择沙柳、紫穗槐、油松、小叶杨等,以对矿区的环境污染形成吸附作用,确保复垦治理的效果。

在完成治理工程后,还应当针对矿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恢复当地的地质环境,构建具有新时代烙印的新农村。在改善生态环境之后,榆神府地区还可以大力引进和发展当前流行的农家乐项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 结束语

榆神府地区是我国西部的重要原煤生产基地,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榆神府地区的地质环境评价,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以确保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榆神府矿区是陕西省煤炭资源富集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是榆神府矿区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引发了许多环境地质问题,生态脆弱,过度开采而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塌陷区,引起植被根系破坏。本文通过分析榆神府矿区的地理、地质背景以及各种地质参数因素之间的联系,总结榆神府矿区的环境灾害防治方法,对于煤炭矿区的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榆神府矿区,地质环境,灾害防治

参考文献

[1]李文平,等.陕北榆神府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采煤效应影响预测[J].工程地质学报,2014,03:324-333.

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调研对策 篇8

关键词:矿山资源;地质环境;灾害治理;建议

前言: 近些年来,在对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甚至引发矿山地质灾害,例如,泥石流、洪流等,其危害性极大,因此,对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也成为矿山资源开采重点关注的工作,为了促进矿山开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矿山地质环境灾害的治理措施进行探讨。

一、矿山地质环境的灾害治理

具体如下。(1) 通过利用矿山地面减沉技术实施灾害治理。在矿山资源开采的过程中,资源大量的开采会造成矿区出现空区的现象,从而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1]。矿山地面减沉技术主要是利用砂、厂矿炉渣、尾矿等材料,将采矿的空区进行填充,防止因下部空区而出现围岩坍塌、变形、垮落等现象,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地面的沉陷。众所周知,沉陷对环境的危害极大,尤其是在雨季会对沉陷处进行冲刷,对周边的地层结构也会造成破坏,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而产生泥石流、洪流等危害,而通过矿山地面减沉技术的实施,可以确保在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将沉陷地表的面积降至最低,有效的降低对环境的破坏。(2)通过利用复垦技术实施灾害治理。在进行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能造成地面塌陷的现象,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引发地质灾害,因此,必须做好这类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2]。复垦技术主要是对塌陷区域实施填充复垦的措施,主要填充材料为煤矸石,对复垦区域进行植树种草,避免复垦区域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当然,为了确保复垦工程的顺利完成,需要确保复垦地基的紧实度,因此,对其填充区域必须进行压实处理,确保紧实度达到工程的要求。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虽然矿山开采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但是,在环境保护上做的工作却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作者主要提出几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议,具体分析如下。

(一)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矿山地质勘查队伍。我国矿山资源极为丰富,矿山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行业之一,对提高我国综合的经济实力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在以往矿山地质资源开采的过程中,却经常出现资源开采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主要问题出现开采技术以及工艺设计的不合理。在这里作者建议应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矿山地质勘察队伍,矿山地质勘察是综合多工种、多学科的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勘察人员熟练的掌握工程学、地质学等知识,更需要工作人员经过野外实践系统训练,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根据矿山地质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合理的开采技术和工艺,从而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从而有效的提高矿山地质开采效率。

(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法律法规。首先,应适当的提升矿山资源开采的准入门槛,转变传统的观念,要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来对矿山资源开采队伍的资质进行全面的审核,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企业生产规模、职工权益保护能力、环境治理能力、环境恢复能力等,都必须设立相应的指标,必须保证各项都能达到指标,才有资格获得准入证,如果有任何一项不达标的话,都不得必批准查权以及开采权。其次,要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矿山地质开采管理的力度,对一些违规开采、不正当开采的情况,必须给予一定的处罚,必要时采取法律措施追究其刑事责任,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环境的破坏就是在破坏我们生存的空间,因此,对于矿山开采恶意破坏环境没有按照规范要求施工的必须严惩。

(三)推行奖励机制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为了提升矿产开采效率,降低对地质环境的污染,国家应通过奖励机制来扶持施工企业积极投入新的开采技术和开采工艺,全面提升矿山开采效率,而且对降低环境污染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另外,要推行鼓励政策,不断的鼓励相关科研部门对矿山开采设备、工艺的研制和开发,不断的替换落后的装备以及工艺,全面提升矿山开采的装备以及工艺水平,一方面做到提升矿山资源开采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通过先进的装备以及工艺来实现绿色矿山开采,降低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做好环境治理和环境恢复的工作。

总结: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矿山开采行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但是,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会引发地质灾害,如何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灾害治理工作也成为矿山开采行业发展的关键工作。通过本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灾害治理及建议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矿山开采行业的了解,主要从矿山地质环境的灾害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对做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参考意见,也希望能够与同行人士共同探讨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傅博.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治理投资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2(09)

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 篇9

班级:资勘1011姓名:姜定学学号:2010118512145

【摘要】地质环境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 同时, 地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尤其是近年来,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加大, 地质环境的改变与变化更是超乎想象。如果地质环境的改变超出了本身的适应能力, 就产生了灾害现象, 地质灾害就是其中之一。地质灾害的产生, 离不开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总是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在这个环境中, 一系列的条件控制着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严重程度、危险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地质环境控制着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字: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研究成果

一、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及形成机制研究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 包括人类与生物活动的诱发作用所引起的自然变异在内, 无时无刻不在地球表层这一人类活动场所表现出来, 当自然变异的强度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时, 便构成了自然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 地质灾害是常见的一类。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频繁而多发,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环境与灾害的形成主要受两大因素控制: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类社会活动。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其环境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表面上看,地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地质环境的变迁和地震及地质灾害的产生;水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水环境的变化和水灾害(包括海洋灾害)的发生;气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气候环境的变化和气象灾害的发生;地球表层系统和生物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灾害的发生。然而,从深层次看,由于地球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各个圈层自身运动变化的同时彼此也在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各个圈层的运动和变化又受控于全球运动与全球变化,并受着太阳及其他天体运动和变化的影响。由此看来,地球各个圈层的环境与灾害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彼此相关形成环境灾害系统,作为地球系统的一个分支,属于全球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认识,环境灾害形成机制的研究需要以现今地壳运动理论研究为基础,尽管目前对现今地壳运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尚有分歧,但针对环境灾害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天地生相结合的系统论整体观应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二、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

地质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和杜绝地质灾害的发生,遏制生态恶化,已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因为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两者是相互依存的,那么解决好灾害地质的防治工作也为环境地质的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下面以边坡为例。

1、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技术方案

1.1防治目标

如:滑坡治理的总体目标是:采用积极有效的防护工程措施,防止风化和雨水冲刷及下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避免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确保居民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保障周围居民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1.2、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边坡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突出对重点地段和部位的治理;

(3)边坡防护的各项工程措施,应尽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且施工方便,可操作性强。

2、工程监测设计方案

在边坡土石方开挖过程中,在边坡顶设置简易监测措施,实时监控削方工程和防护后的边坡动态,检验放坡及防护效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置简易监测措施,主要以坡体表部地表变形观测为主。简易地表位移监测派专人进行,定期巡查,超前预报,主要以肉眼观察为主,必要时设置简易观测桩、点。特别是在降雨过后应巡视坡体及防护工程措施是否有明显变形或位移。若发现坡体出现宏观变形或防护工程有明显位移变形,应迅速上报主管机构,以便及时妥善处理和决策,确保边坡区生命财产设施的安全。

3、边坡环境现状

(1)社会环境:封开县塔山二路边坡位于封开县城内,坡体有民居10余户,共居住30余名群众,居民房屋多为简易两~三层混凝土砖房结构,室内生活设施简陋。居民日常生活沿山体年久踩出的小道及踏步出行,居民总体生活环境较差。

(2)水环境:坡体表面无明显截、排水沟设施,雨季坡体排水不畅,靠居民自行修建的保护房屋的简易排水沟,将雨水引致无民居建筑物的坡面排放。雨水自坡顶沿坡面无序排放,携带大量坡积物、残积枯草、生活污水和泥沙,汇入坡脚江口镇中学教学楼地面排水沟,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对城市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3)生态环境:坡面植被覆盖率较低,尤其是坡体下部分坡面几乎完全裸露,零星分布几株灌木拦截部分雨水冲刷下来的坡体残积枯草和生活固体垃圾,生态景观较差。坡面的水土流失严重,雨水冲刷痕迹明显。坡面房屋结构形式不一,零星分布,生活生产物资堆积坡面,对坡面生态景观也有一定的影响。

4、治理前环境影响预测

封开县塔山二路边坡排水设施不良,坡面植被覆盖率较低,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施工期间的环境影响

在本项目施工期间,拆迁、工程占用土地、施工扬尘、施工噪声等都会给城市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空气质量和环境噪声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本工程施工期较短,对该地区的环境影响是短暂的。同时,只要施工期间制定严格的环境评价体系,合理优化施工工艺,精心组织施工,严格管理,采取各种相应的环境污染预防和缓解措施,可将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不会对坡体周围环境带来不可恢复的永久性影响。

6、治理后环境影响预测

通过对边坡进行加固防护处理,可明显改善坡面的环境状况。工

程完工后,坡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坡面排水设施良好,可防治滑坡和

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发生。

一、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从地质环境保护角度来说, 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 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地质灾害越严重, 发展速度越快, 危险性越大, 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1、地质灾害的形成及类型

灾害地质主要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 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按其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 常见的地质灾害共有 11 类、48 种, 它们是: 地壳活动灾害, 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面变形灾害, 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水库灾害, 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海岸带灾害, 如海平面升降、海风暴潮等;海洋地质灾害, 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特殊岩土灾害, 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土地退化灾害, 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壤污染、地方病等;水源枯竭灾害, 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等。

2,环境地质

环境地质指由岩石、水和大气物质组成的体系。或仅指岩石团及其风化产物。环境地质是地球演化的产物。地质环境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而且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发展。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而且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发展。环境地质变化常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一定地域在一定时间段完成一个渐变到突变过程, 从而破坏地质环境, 产生地质灾害, 这就是地质灾害的地带性、突发性与准周期性。

二.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研究成果

环境保护是研究和防止由于人类生活、生产建设等使自然环境恶化,而寻求控制、治理从而消除各类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努力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它更好的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需要。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地质环境破坏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生产,预防地质环境恶化,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1、地质灾害防治也须遵循防止致灾作用发生和防止其与受灾对象遭遇这两种途径。防止致灾地质作用发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灾害险情出现之前, 事先采取预防措施, 杜绝或减少致灾作用发生的条件和机会, 这是“防”;二是当有险情出现后, 根据保护受灾对象的需要, 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制止其发展成灾, 这是“治”。

2、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对于矿山企业来讲,除了政府出台各项法律、法规外,还要从科学技术上加大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从源头上杜绝对地质环境产生破坏的因素,严把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门槛,要将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深入到环境治理当中,泛泛而论的治理方案编制,要从技术上体现谁编制谁负责的原则,空洞无效的方案要追究法律责任。总之,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因此积极推进《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出台,建议将《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列入国务院法制办公立法计划,使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早日纳入法制轨道。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据《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为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使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 1] 陈静生.环境地学[ 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6.[ 2] 游东泉.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问题分析及治理方案.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

局九三三队。

[ 3]段秀铭,郑庭明.山东省地质灾害分区与防治对策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07,23(4):1-6.张进德,张作辰,刘建伟,张德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S].

[ 5 ] 马宗晋,方蔚青,高文学,等1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M]1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1132-1381

[ 6 ] 马宗晋,高庆华,张业成,等1灾害学导论[M]1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63-951

[ 7 ] 科学技术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1灾害#社会#减灾#发展

[M]1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34-50,166-1781

[8] 侯恩科,郝珠成,王向阳,等1凤县铅锌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1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01,(05): 12-141

[9] 徐友宁,何芳,袁汉春,等.西北地区不同类型矿产开发环境地质研究120021

[10] 李长洪,任涛,蔡美峰,等1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与方法1中国矿业, 2005, 14(1): 29-331

[11] 唐春,李波1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1中国水土保持, 2007,(2): 25-271

[12] 梁凯,兰井志,郑伟1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1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11): 19-211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等.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14] 张维宸,刘建芬,张春花.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问题及对策[J].[15] 张维宸,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河北省遥感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21

农村主要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 篇10

农村主要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现代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造成的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乡镇企业与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大气、水体、噪声、固废、白色污染等.应采取的对策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科学发展理念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并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完善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工业与养殖业污染治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加强科技推广,发展绿色产业.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农村经济与科技英文刊名: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年,卷(期):20(10)分类号:X5关键词:农村 环境污染 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调研对策 篇11

关键词:娄底;开采沉降;滑坡;瓦斯爆炸;矿井突水

娄底市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享有“江南煤海”之美誉,约占湖南省煤炭总储量的三分之一,2011年全市煤矿开采企业全年产原煤1375.3 万吨,首次突破原煤销售产值百亿元大关,采煤业的持续发展,为娄底市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娄底市保留矿井248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对煤炭资源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娄底市多年来的粗放性、高强度开采、生态保护却未同步进行,导致生态破坏严重,打破了地质环境的原有平衡, 使地质环境所受影响和压力日渐明显, 环境保护和灾害的防治等有关问题愈加突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其它环境问题[1]。煤矿地质环境灾害的多发性是制约娄底市经济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何能有效地反映娄底市煤矿地质灾害特征、灾害的诱发因素及如何防治娄底市煤矿地质灾害, 是目前地质工作者较为突出的一个研究课题。

1 娄底市煤矿地质灾害类型

娄底煤矿地质条件复杂, 因此煤矿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也很多, 主要有开采沉陷地质灾害、滑坡、瓦斯爆炸、瓦斯突出、矿井突水、采矿废弃物污染和水土流失等, 严重的危及到矿山正常生产和人民生活。

1.1 开采沉陷地质灾害

开采沉陷是指地下有用矿物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开裂、冒落等破坏现象。

在娄底丘陵山区,开采沉陷导致地表塌陷和裂缝,将诱发山体滑坡。而在村庄下方采煤,由于地面不均匀沉降,致使民房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倾斜,甚至倒塌,从而危及村庄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开采沉陷会破坏地下水源,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為了防止矿坑涌水而进行的顶、底板疏水,使顶、底板承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二是开采后采空区塌落,使上覆地层产生位移,产生导水裂隙,破坏各隔水层。据有关资料统计,娄底市因地下开采诱发的地面变形极为严重,截至2011 年底,全市共产生塌洞(坑)约15000 处(个),全市采煤塌陷地面积累计达到5200余亩,地裂缝22 条,地面沉降现象极为普遍。煤矿地面变形以冷水江、涟源及娄星地段最为集中,双峰、新化局部发育。据统计,冷水江市共有采空区17500 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采空区地面塌陷有4000 多处,受损面积2900 公顷,造成1500 多栋房屋开裂,受灾人口达7000 余人[2-3]。

1.2 滑坡

煤矿的开采、矸石的堆放破坏了斜坡的原始平衡,是产生大量的滑坡、崩塌灾害的重要诱导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娄底市每年此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数百万元计。如冷水江市城西南约1.5km 处的浪石滩滑坡,1987年以来,浪石滩之上的侯家岭山体向南东(资水河床) 缓慢运动。同时,伴生地陷裂形变滑坡后缘形成一条长约2000m,宽5~100m,可见深度5~12m的大规模地陷裂带;严重危及冷水江市的安全,并对数家大中型厂矿和湘黔铁路构成威胁。

地面的塌陷不仅破坏了城镇和乡村建筑物、交通和水利工程设施等,而且改变了土地条件及其资源价值,使得大面积的土地丧失使用性。如新化县温塘崩岩山1942 年由于采煤活动淘空坡脚,使斜坡失稳,悬崖崩落造成12 人死亡和20 间民房全毁;煤矿排放的废渣常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内,这些松散物质在暴雨诱发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煤矿开采引起的塌陷区改变了区域的地表水系格局,破坏地表覆盖和山体,加剧水土流失,大量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坡面山体,裸露和松动的土壤、岩屑极易遭受侵蚀,因此造成的土地破坏、农田被压、河流淤塞和交通受阻等问题突出。全市各类煤矿造成水土流失面积约10667 公顷,水土流失总量约64 万m3,其中农地流失占28%,林草荒地占72%。

1.3 瓦斯爆炸与瓦斯突出

煤矿瓦斯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从煤层或围岩中涌出的各种有害气体的总称,其主要成分是沼气。瓦斯爆炸是一定浓度的沼气在引火源的作用下产生的激烈氧化反应,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井巷、设备的严重破坏,并会扬起煤尘,形成连续爆炸,随之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引发人员的继续伤亡,是煤矿事故中破坏性很强的重大灾害事故,如娄底市1993年晏家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2人,巷道摧毁严重,现场惨不忍睹。

另外娄底市保留248对矿井中,突出矿井128对,占矿井总数51.6%,灾害非常严重,可以说瓦斯突出事故娄底市煤矿“第一杀手”,如2005年资江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死亡40多人,突出煤量达1000多吨。随着娄底市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采掘强度的加大,突出灾害程度越来越大。无论是从经济上看,还是从人民的人身安全来看,瓦斯灾害的防治都是刻不容缓的[4]。

1.4 矿井突水

煤矿突水事件在煤矿生产中也是常见的, 并且直接影响煤矿的生产、效益和安全,具有来势迅猛、瞬时涌水量大、损失巨大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娄底市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关键问题之一。如2008年冷水江市金胜煤矿突发涌水,死亡6人,事故非常惨重;另外娄底市晏家铺矿区一些煤矿井下存在大量溶洞水,且矿井大都是带压开采,严重制约煤矿安全发展。

1.5 其他灾害

煤矿生产中的大量废弃物,如煤矸石、矿井废水的排放等也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还有抽放瓦斯、燃烟煤气和烟尘污染等对井筒破裂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煤矿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各不相同, 有些是开采过程中难以避免的, 如开采深度的增加, 使得地应力相应增大引起冒顶、片帮、底鼓; 有的是开采中忽视预防或开采不规范、管理不科学导致的, 如采空区不及时充填、废渣废水随意排放、水文地质及构造不了解、巷道偏离、盲目指挥、违章作业、乱挖乱采等, 非稳定因素积聚到一定限度引发各种灾害; 有的煤矿片面追求利润或为摆脱一时的经营危机, 摈弃常规, 如开采保安煤柱、求近避远, 结果会为后期发展埋下灾害隐患。

nlc202309010801

2 预防对策

2.1 高度认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当前与长远关系,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关爱职工生命的理念,真正把安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和改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逐步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2.2 加强查明矿区地质状况预防

地质状况是产生各种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人类采掘活动使致灾速度加快,致灾程度更为严重。因此,应查明煤矿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特点及活动程度,寻找出活動构造或不稳定的复活断裂,分析、认识各种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分布规律,合理规划煤矿区工程活动。认真开展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按地质灾害类型谋划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并做好灾害预测,制定防治方案,切实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2.3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防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地质灾害时空域演变信息、诱发因素等,最大程度地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数据,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仪器、时空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监测技术日趋成熟,设备精度、设备性能都具有很高的水平,而地质灾害的位移监测方法均可进行毫米级监测,高精度位移监测方法可以实现0.1mm精度。监测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三维立体化。由于采用了多种有效方法结合对比检核,以及从空中、地面到灾害体深部的立体化监测网络,使得综合判别能力加强,对促进煤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

2.4 加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预防

矿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是相当严重的, 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使开采沉陷地质灾害减小到最低程度,达到预防减灾的目的。矿区开采沉陷分布规律与许多地质采矿因素有关, 如煤层倾角、开采厚度、开采深度、采区尺寸、采煤方法、松散层厚度等。不同矿区的地质采矿条件往往差异较大, 开采沉陷分布规律亦有区别。因此, 各矿区应积极进行开采沉陷预测预报,在已开采区域科学布设地表移动观测站, 定期、重复地测定观测路线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的变化,并对观测数据及时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所在矿区开采沉陷导致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的规律, 从而有效地预计、预报开采区域的地面塌陷状况及设施的破坏程度。根据待采区域开采沉陷预计数据及其破坏程度,可综合采用减缓地表沉降技术来减轻地表下沉和破坏。减轻地表下沉的有效开采技术主要有大条带协调式全采法、冒落条带法、充填条带法、水砂充填法等, 同时地表有建筑物的可辅以地面建筑物维修加固。

随着矿区煤炭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塌陷、破坏的土地日益增多,矿区土地的大面积塌陷,不但给矿区带来严重的环境灾害,而且使农田荒芜,农民少地或无地,因此必须对采煤塌陷区域进行全面治理。治理时应根据现场的塌陷状况及当地的自然生产条件对塌陷区域进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治理措施。

2.5 加强瓦斯爆炸与瓦斯突出预防

为了防止瓦斯聚集引起的爆炸,首先要加强通风管理,增加有效风量,“以风定产”,降低瓦斯浓度,避免其达到某一浓度时引起的爆炸,各采区和各工作面都应该有独立的进回风系统;其次应该建立健全瓦斯检查制度,树立瓦斯超限就是事故;对于井下使用的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还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对于瓦斯突出的预防,矿井要严格执行“煤与瓦斯防治突出管理规定”,加强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优先开采保护层,强化“预测预报、抽采达标、管理有效”的瓦斯防治体系。

2.6 加强矿井水害预防

矿井水害主要指的是矿井涌水和老空透水,是煤矿重要的灾害之一,不容忽视。因此对其预防要做到详细调查、充分准备、细心观察、坚决处理。首先要对井田周围的老窑及采空区进行详细的调查,将获得的开采范围、积水量、警戒线等数据准确地标注在图纸上;其次要注意出水的征兆,当发现煤层发暗发潮、工作面温度降低、巷道出现雾气等出水征兆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转移工作人员;第三在对井筒的位置选择上要避开河床及受洪水影响的地段,为了防止河流及洪水灌入井下,要在工业广场设置挡水墙、构筑防洪沟等设施。

3 结束语

煤炭作为娄底市的主要能源,随着娄底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需要,资源需求越来越大,煤炭资源的开采向深一步发展,由此带来的地质灾害也将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煤矿地质灾害的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和防治,保证娄底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梅,曾勇. 矿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2005,18(3):29-32.

[2]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 2000.2.24.

[3] 殷国华.娄底市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与恢复治理研究[J].北方环境,2011,23(5):149-154.

[4] 郑颖平,赵志根.浅析煤矿地质灾害的经济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05(8):243- 244.

[5] 韩子夜,薛星桥.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3):138- 141.

上一篇:新闻稿件播读下一篇:10大珠宝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