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问题

2024-05-12

地质灾害问题(共12篇)

地质灾害问题 篇1

随着人口、建筑密度的不断上升, 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等, 地质环境灾害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旦发生大型地质环境损害事故, 工程运营单位及其施工单位往往难以承担巨大的民事赔偿责任, 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无论是对居民家庭而言还是对企业而言, 要独自承担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都是非常困难的, 而保险无疑是缓解地质环境灾害所造成损失而致受灾人承受经济压力的有效手段。

1 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分布广泛, 活动频繁, 危害严重, 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 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在中国31个省 (区、市) 均有分布。我国的地质环境灾害情况比较严重, 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灾害。全国有1583个县 (市) 长期受到泥石流灾害的困扰, 约740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泥石流的危害和威胁。因此, 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2 建立地质灾害保险的必要性

2.1 建立地质灾害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保险具有分散风险的重要作用, 保险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足够多的具有相同风险的标的物, 一方面符合大数法则, 使保险公司可以计算损失, 另一方面只有承保标的达到足够多, 保险公司才能规避风险。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 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承灾体数量巨大;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具有偶然性和意外性;承灾体价值可以测算;地质灾害对承灾体的损害程度可以测算, 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可以测度;地质灾害的发生有地域性和周期性, 一般不会大面积地同时发生地质灾害, 承灾体不会同时受损。对保险公司而言, 建立地质灾害保险具有可保性。

2.2 我国地质灾害经济补偿机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的地质灾害补偿机制主要由国家财政承担。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相继在设立了保险机构并开办了地质灾害保险业务。这些公司开办地质灾害保险业务的通常做法是将地陷、崖崩、泥石流等保险责任列在财产保险综合险的保险责任范围之内承保 (见表1) 。近年来, 国内保险公司已就地质灾害保险在某些地方进行试点, 开展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综合保险业务。

2.3 地质灾害保险的职能

2.3.1 防范风险和分担损失的作用。

保险组织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 建立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遭受损失时, 用保险基金进行补偿。实际上就是用大家的钱来补偿一部分人的损失, 将一部分人面临的危险分摊给大家, 这样从整体上提高了对危险的承受能力。地质灾害发生后, 保险的及时给付能够迅速恢复生产、生活, 也可以使国民经济发展保持连续和稳定。

2.3.2 缓冲作用。

如果地质灾害损失主要由财政负担, 一旦发生较大的灾害, 必然会对当年乃至几年财政收支平衡发生影响。如果灾害损失由保险业承担一部分, 不但减轻了地质灾害对财政的直接冲击, 同时由于保险补偿的及时和充分, 又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财政的直接冲击。

2.3.2 稳定和减压作用。

地质灾害保险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 其对灾害损失的补偿功能可以化解相关风险, 因而具有“稳定器”的作用。地质灾害保险通过对灾害进行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分解, 极大地提高了地质灾害承灾个体或家庭的承灾能力, 使投保人在受灾后能够及时获得生活保障和灾后重建的资金支持, 从而消除了因灾致贫人口因生活无着落而铤而走险的潜在隐患, 有效地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3 完善我国地质灾害保险制度的相关措施

地质环境灾害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取决于国家相关制度的安排, 须与法律、政府政策有机结合。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地质环境灾害保险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法律的健全与执行的力度。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 部分体现了地质环境灾害保险的相关规定, 为地质环境灾害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初步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发展保险事业, 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 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6]23号) 第十条提出“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一直缺乏针对地质环境灾害保险的系统规定。地质灾害保险应是政策性业务, 应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 可在充分调研和征求相关主管部门和利益团体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地质灾害保险条例》、《地质灾害保险条款》及配套规定, 明确地质灾害保险的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及其责任义务、保险标的范围等。

3.2 组建相应的承保机构

由于我国各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不一, 应采取就地承保、分散风险的策略而由不同的保险机构承办。即对于突发、意外的地质环境灾害, 由现有财产保险公司直接承保, 并由政府出面引导保险公司建立共保联合体;而对于渐发的地质环境灾害, 由于其运作极具风险性, 现有财产保险公司对此类地质环境灾害保险并不热心。因此, 可考虑组建专业的保险机构来开展相应的业务。依法设立的环境保护保险机构应定位于非盈利的政策性组织, 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设立, 受政府控制并接受政府监督。

3.3 完善地质灾害保险险种设计

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和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性决定了我国地质灾害保险应实行以强制保险为主、自愿投保为补充的原则。保险机构承办地质灾害保险, 要与其他险种的商业性保险分开经营, 单独核算, 实行不同于商业保险的核算办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投保以及易发、多发区收费标准应高于其他地区。应设立地质灾害独立险种, 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保障, 居民家庭可不必投保一般家庭财产保险, 直接投保地质灾害保险。

3.4 制订相关支持政策

建立国家财政对地质灾害保险的担保制度, 设立地质灾害保险基金, 对于地质灾害保险业务, 国家应给予地质灾害保险免税、财政补贴。可采取保险公司与财政建立超额赔款分保关系的做法, 运用分保机制解决特大地质灾害损失所形成的超额赔偿责任, 保险公司为保证经营的稳定性, 可将地质灾害损失限制在某个固定的限额或比例, 超过限额或比例的部分转嫁给财政部门负担。保险公司也按年度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划归财政部门, 以此作为财政的超赔基金, 保费分成比例一经确定, 则不论超额情况是否发生, 保险公司都应将财政部门应得份额上交财政。对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特别困难家庭, 政府可从财政地质灾害保险专项基金中划出一块来用于这些家庭地质灾害保险费用的减免。地质灾害保险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政府财政补贴的必要性, 在专门地质灾害保险机构未建立前, 可采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的方式对商业保险公司地质灾害保险费给予补贴。

参考文献

[1]钟永辉, 论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及主要类型[J].科技资讯, 2009, (2) :233.

[2]毛学翠, 论地质灾害风险与保险[J].环境经济, 2006, (4) :32.

[3]孙贵尚, 王晓杰, 世界地质环境灾害保险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6, (6) :26.

[4]王艳萍, 地质灾害保险相关问题刍议[J].中国减灾, 2006, (6) :35.

[5]程太和, 我国西部地区地质灾害保险探讨[J].保险研究, 2001, (6) :38.

地质灾害问题 篇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关问题的探讨及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为工程建设与规划的一项重要前期工作,它的开展可以确保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和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对最大限度的降低或防止地质灾害的`危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了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简单叙述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发展趋势.

作 者:梅岩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2009”"(26)分类号:P关键词:地质灾害 发展现状 相关问题 发展趋

地质灾害问题 篇3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算

云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质环境,所以也是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的地质灾害给当地的居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政府不断的投入资金进行灾害的治治理,但是在灾害治理工程的预算过程中遭遇到很多的问题,本文就对该地区灾害治理工程的预算进行探讨。

一、工程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1、土石方工程造价

(1)工程量的计算。工程量是工程预算编制的初始数据,其工作内容繁多且细致,在工程预算的编制中工程量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都会对最终的预算编制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在工程量的计算过程中务必保证认真和细致,一定要按照其计算的顺序和相关规则进行坚决避免出现计算漏项或者重复的情况。

(2)定额套用。①直接套用:如果灾害治理工程和定额中的内容基本一致时可以直接进行套用;②换算之后再行套用:在工程治理过程中虽然与规定的定额存在差异,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换算公式将其中的单价等进行转换,然后再行使用;③套用相应的定额: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既没有与规定的定额一样,同时又不能通过换算等方式再行套用,那么就需要按照规定的定额进行一步步执行;④定额补充: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工程治理时,其中的一些项目没有可以应用的定额,此时就要对工程定额进行补充。

2、钢管桩工程的造价

钢管桩在地质灾害治疗过程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对工程结构进行加固处理。钢管桩的优点是能够在施工过程中节省时间、其承载力非常高,因此加固的效果非常显著。

(1)工程量的计算。在工程使用过程中钢管桩还未规定工程定额,一般都是按照实际的生产量进行确定,云南大理牟取管委会大楼地基发生下沉,为了避免受力不均匀导致地基变形则使用钢管桩组成的抗滑挡墙对建筑前方的斜坡进行加固处理。(2)定额的套用。灾害工程治理过程中没有钢管桩项目的定额,更没有相类似的子定额,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自行编制定额。在编制的过程中主要的编制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工费,包括安装费用、钢管壁钻孔等;其二是材料费包括PVC管道、纯水泥浆、钢板封盖和止浆塞等。其中人工费用中的钻孔和注浆等都是有定额进行参照的。

3、其他实体工程的造价

(1)工程量的计算。①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安装的工程量:所要计算的是混凝土结构和相关实体构件的时机体积,在实际体积的计算过程中空心部分、钢筋所占的体积都是忽略不计的;②喷射混凝土工程量其体积是采用面积和厚度的乘积进行计算的;③全新科技的防护网工程量的计算同样以常规的防护网面积为准。(2)定额的套用。定额套用的原则同样是由相同的直接套用,能够进行换算的在换算之后进行套用,否则就直接自行编制相关定额。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算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合同的管理过程中缺乏索赔制度

该地政府或为了提升管理力度,从而执行非常严格的合同进行管理,特别是在索赔制度中条件非常苛刻,在计价方式上选择固定计价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索赔制度,工程承包企业在满足合同要求之后大多很难取得经济效益;或者政府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对于索赔的情况粗略的带过,导致工程质量不合乎规范,但是却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

2、工程造价管理缺乏统一

由于相关政策和法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政府部门对于套用的定额监督不严格,再加上很多的定额和工程量的计算不配套,承包企业之间大多为不正当竞争等情况频出,主要的原因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标准不一致,无法真正实现标准的统一性。

3、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虽然近几年的项目工程发展十分迅速,由于国内的工程造价学科起步较西方国家短,因此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相对比较短缺,应届生缺乏经验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总之从事专业的自然灾害工程治理的造价管理人才相对比较匮乏。

三、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预算中存在问题的治理措施

1、当地政府必须颁布相配套的费用定额和计价定额

在地质灾害工程治理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性非常强,想要更好的控制工程造价就应该制定针对地质灾害的费用定额和计价定额。不同的地质灾害在治理的工程造价编制过程中需要参照不同的计价定额,比如泥石流和泥土滑坡等勉强可以套用市政定额;然而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方面的治理中,其工程造价则完全不能套用市政计价定额和费用定额进行计算,这样会导致工程计算难以计算,因此作为云南大理的当地政府应该制定出适用性强的费用定额和计价定额。

2、采用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方式

云南大理地区目前使用的计价方式多为总价固定形式,该种计价方式对于地质灾害造成工程而言实用性不强,因为地质灾害受制约的条件非常多,其中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在治理过程中为了能够和承包方、治理方均摊风险在计价方式上应该选择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工程量是所有投标企业报价的基础,在完工进行结算时需要结合总工程量和综合单价进行结算,有效的规避了施工单位的市场风险。

3、勘察市场缺乏规范

为了提升经济效益,许多施工企业在工程勘测时故意消减或者增加工程量,而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和工程监理,所以导致这种乱象不能得到有效的避免,因此工程量勘察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规范勘测市场。

结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算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府比较关心的问题,而工程造价和预算对于工程治理意义重大,所以一定要从计价方式的优化、体制的改革和工程量勘测等方面入手,更好的避免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段鹏飞.山西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实践及体会[J].山西建筑,2014(03).

[2]吴宝和,邹嘉兴,罗晓灵,石胜伟,王全成,肖德芬.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造价编审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3(07).

[3]庞振洲,秦建忠.文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理工作探索[J].甘肃科技纵横,2012(08).

土地评价中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篇4

1 土地评价的内涵与目的

简单来讲,土地评价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质量、生产潜力和适用性进行相应的评估,也可以称为土地分等。

土地评价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

土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服务,为相应工作的展开提供基础性的资料和数据支持。

具体来讲,一是查明区域范围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评估土地的生产潜力,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结合自然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定,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开发途径,优化用地结构。

三是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划分,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和处理措施。

四是编制相应的土地质量类型评估报告,方便相关部门构建土地档案,强化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1]。

2 土地评价中的地质灾害问题

2.1 联系

一方面,地质灾害问题是土地评价的内容之一。在进行土地评价的过程中,通常都会结合区域土地的实际情况,对影响土地开发利用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而在对这些因素进行选择时,还需要考虑土地评价的要求和目的,主要评价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构成、水文、区域经济等,其中许多因素都涉及到了地质灾害问题。

因此,在土地评价中,如果忽视地质灾害因素,必然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同时,地质灾害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尤其是在一些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地质灾害评价在土地评价中会占据更大的权重。

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是土地评价必须重视的问题。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深化,土地评价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到了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理论的研究方面,追求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但是,当前无论是哪一种评价方法以及指标体系,都没有将地质灾害评价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甚至在部分土地评价体系中,根本没有针对地质灾害的评价。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地质灾害的渐进性以及危害的突发性,使得土地管理部门忽视了对于潜在地质灾害的评价,而等到地质灾害发生后再去应对显然为时已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土地评价过程中,应该重视地质灾害评价,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

2.2 建议

1)强化土地评价管理:土地评价作为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关系着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做好土地评价工作,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于土地评价工作的重视和管理,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或者建设项目用地评估时,应该高度重视对于一些常见地质灾害的评价和监控,强化土地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到未雨绸缪,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危险系数划分,在项目建设中尽量避开危险系数较大的区域,从而规避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2)完善灾害评价指标:任何评价性的工作都需要建设完善的指标体系,这是开展评价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土地评价工作中,应该通过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的方式,对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可靠性。应该尽可能将一些定性的、经验性的分析进行量化,在必要时,也可以针对一些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定量分析的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客观性、真实性。

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尽量简单明了,不能过于庞杂,便于理解和计算。

3)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政府部门应该关注土地评价中的地质灾害问题,及时对政策导向进行调整,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提倡对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大力发展防灾减灾工作,在进行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和避免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尽一切努力,将地质灾害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3]。

3 结语

总而言之,地质灾害问题是土地评价工作中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认识到地质灾害对于土地利用的负面影响,在强化土地评价工作管理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郝文辉,贡长青,王伟等.秦皇岛市地质灾害土地资源易损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22(3):56-60.

[2]周建伟.汶川县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地质灾害问题 篇5

为了加强我乡2012年地质灾害的防治监督管理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相关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连群连片的乡村防御系统,加强汛期地质灾害检测和治理工作,把重点活动区、重要隐患区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个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努力构建安定和谐的新农村。

二、防治措施

我乡处在林区,因为植被损坏严重,极易引发地质灾害,去年的“5.19” 冰雹事件和“5.25”暴雨事件都与植被破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林区的保护和植树造林显得尤为重要。我乡地处山区,山高沟深,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居住区域分散,加上交通建设滞后,遇上大灾就会增加救援难度。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我乡及时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并组织村民学习预防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为灾后自救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和经验。我乡根据应急的需要,在相关地质灾害频繁区都安装了预警系统,并在各村组建了党员先锋队和原有的巡防联队组成联防机制,形成了“一户受灾,全村响应,一村受灾,全乡响应”的救援体系。

针对去年的灾害形势,我乡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以应对各种突发性灾害及时得到救援、汇总、上报。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对全乡7个村进行了巡查检查督查,并负责人员的调动和物资的支配。

三、明确责任、加强监管

(一)坚持三条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原则;二是坚持“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人民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原则;三是坚持“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原则。

(二)落实四项制度

汛期值班制度—我乡的汛期时间较长(每年5月1日至9月31日),地质灾害频发。乡直部门和各村要建立汛期值班制度,明确值班地点、联系电话,保障通讯畅通。汛期期间,各值班负责人要24小时开通手机;保持与乡政府的联系,做好汛期值班工作。

灾点监测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监测。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信息、地质环境条件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监测时间,做到适时监测;主要观测降雨强度和雨量、地面土体开裂与坡体蠕动、树干倾斜、山洪暴涨、惊响异常等灾害前兆和引发因素;对监测点定期进行观测记录。

险情巡查制度—村干部和巡防联队应根据地质灾害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区域内灾情险情巡查。发现灾害发生前兆或异常情况,要立即上报和采取转移避让群众等应急措施。

灾情速报制度—包括灾前的险情报告和灾后的灾情速报两方面。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群众在巡查、监测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如发现灾害前兆或异常情况,要尽快向乡政府报告并组织避险;灾情一旦发生,乡政府应立即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开展应急处置和施救,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做到“情况准确、上报迅速、续报完整”。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加强领导是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我乡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领导小组。

长:何韩成(乡党委书记)

副组长:权剑南(政府乡长)孙林成(乡人大主席)

成员:王缠平(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杨新有(政府副乡长)李金宝(政府副乡长)

赵贵义(乡武装部长)

杨永清(综治办副主任)

何卫东(司法所长)赏建鹏(派出所所长)

牛小林(**林场场长)

许正礼(学区校长)

王建明(卫生院院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人民政府,权剑南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行政秘书严秉国负责具体办公。

(四)各行政村一把手是本村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

各行政村干部要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特殊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机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到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五)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汛期地质防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是全乡工作的关键,为了深刻汲取“5.25”阴山沟洪灾事故的教训,落实汛期防灾、减灾措施,避免灾害发生,减少损失。一是做好工作部署,重点预防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损失。二是突出群测群防,对隐患点实施简易监测,发挥群测群防的突出作用。三是保持信息畅通。要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完善值班制度,落实值班人员,保证险情和灾情信息在第一时间送达。

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期,各村、各有关部门要早安排、早布署、早行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一旦发生地质灾害,乡地质灾害领导小组要迅速了解灾情,立即报告上级并通报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应急救援措施,组织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安置和疏散灾民,维护社会安定,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12年3月1日

**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为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救灾应急工作能力,确保我乡在可能遭受特大地质灾害时,能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各项紧急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组织

地质灾害救助应急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分工、综合协调的原则。乡政府成立抗灾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全乡的抗灾救灾工作。抗灾救灾指挥部:

长:何韩成(乡党委书记)副组长:权剑南(政府乡长)孙林成(乡人大主席)

成员:王缠平(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杨新有(政府副乡长)李金宝(政府副乡长)

赵贵义(乡武装部长)

杨永清(综治办副主任)

何卫东(司法所长)赏建鹏(派出所所长)

牛小林(**林场场长)

许正礼(学区校长)王建明(卫生院院长)

1、成立**乡后勤保障小队 队

长:杨新有 副队长:杨永清

成员:刘

严秉国

申俊良

袁苏花

王小红

张雪梅

2、成立**乡医疗救助小队 队

长:李金宝 副队长:王建民

成员:**乡卫生院全体职工

3、成立**乡救援小队 队

长:赵贵义 副队长:何卫东

员:张靖琳

豆乾杰

韩建龙

王义成 范志琪

党卯为

3、成立村救助抢险分队

队 长:各村支部书记 副队长:各村主任

成 员:党员先锋队、各村民组长、共青团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乡政府办公室,权剑南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当特大灾情发生时,指挥部办公室移到灾情发生地。

二、职责分工

1、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及时掌握灾情动态,督促检查灾害救助措施落实情况;负责研究灾害救助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临时应急事项,制定具体对策,为指挥部制定灾害救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负责搜集、整理、汇总灾情,经指挥部同意后负责向上级政府和救灾主管部门汇报灾情,统一把握上报灾情损失和救灾救济工作情况。

2、后勤保障小队:负责物资的发放、车辆的调配,并及时统计灾情,做好村民的自救宣传工作。

3、医疗救助小队:负责伤员的救治、转移等工作。

4、乡救援小队:负责地质灾害发生后人员财产安全转移,组织村民自救,帮助村民开展转移工作,并协同村级救援组织开展救援工作。

5、派出所:负责灾害救助期间的社会治安工作。

6、**学区:负责开展对学生的疏散、宣传、转移工作。

7、**林场:协同救援小组救援。

8、民政办:负责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灾情统计和生产自救工作。

各单位必须按照分工,在指挥部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救灾款物的筹备

在请求上级相关部门支持的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乡政府划拨救灾经费,积极筹备救灾资金、物资。

救灾经费、物资的具体安排原则是:统盘考虑,突出重点。根据灾情,首先确保紧急期间救助需要,其次重点安排口粮救济、倒塌房屋的恢复需要。

四、灾后救灾工作 灾情稳定后,指挥部成员各单位各负其责,尽快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开展生产自救。

1、召开生产自救工作会议,迅速组织恢复生产,开展生产自救,组织劳务输出等工作。

2、认真组织查灾核灾工作,重点是因灾造成房屋倒塌、农田绝收、财产损失较大的重灾户及其它方面的损失情况。

3、制定灾民倒房恢复重建,灾民吃饭、穿衣等总体安排方案,并分步组织实施。

4、广泛开展捐赠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捐衣、捐被,切实解决灾区群众缺衣少被少粮困难。

5、加强对救灾款物的监督管理,确保救灾款物专款专用,重点使用。

6、组成指导组深入灾区,检查督促各项救灾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灾区群众安度难关。

五、抗灾救灾纪律

1、主汛期和抗灾期间,各村各单位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通讯、联络畅通。

2、抗灾抢险期间。全乡各村、乡直各单位及全体居民都应无条件服从乡抗灾救灾指挥部指令。对玩忽职守影响抗灾救灾工作,造成严重损失或责任事故的,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在地质灾害发生期间,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拟报县政府给予表彰。

论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篇6

关键词: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内在联系

引言:地质环境是指表面坚硬外壳的物质,即岩石圈。地质环境是地球的演变而来的产物。太阳能在岩石的风化过程中被释放出来,参与相关地质循环的物质活动。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和沼泽,地震、火山、地热害虫。因此,研究环境地质自燃发展规律,对科学防控地质灾害具有深远的意义。

1.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研究意义

所谓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就是指什么样的地质环境能导致什么样的地质灾害,我们加以终结,推出合理的应对方针,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主要以自然、资源和社会三大属性进行分类,这也是认识与研究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内在联系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基本前提。

2.地质灾害的危害与特点

2.1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其包括火山喷发和地震等12种常见破坏形式。发生于1976年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悲惨的地质灾害,数据统计显示,此次地震死亡242700人,受伤69人,无疑是一个让人悲哀的事情;再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瞬间带走了几万人生命,同时带来了无数人的泪水和感人事迹,一个人的失去,实质是对一个家庭的摧毁。

2.2地质灾害的特点。目前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根据灾种范围的不同,业界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是把由地质作用引起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都划归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岩爆、地裂缝、地面沉降、泥石流、海水入侵、部分洪水灾害、土地荒漠化、冻土冻融、海岸侵蚀、地下水水位升降、矿井突水溃沙煤与瓦斯突出、水土环境异常与地方病、水库渗漏、水库及河湖塌岸、水库淤积、特殊土类灾害、冷浸田等近30种灾害;二是发生在在岩石圈内以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自然灾害,主要包括火山、崩塌、地震、泥石流、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十几种。地质灾害具有必然性与可防御性、随机性和周期性、突发性和渐进性、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区域性、复杂性和严重性等特点。

3.环境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3.1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主要由山区沟谷中的融水、冰雹、暴雨等形成,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泥石流大多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利用而造成。 其爆发具有突然性特征,浑浊的流动固体随着山沟而前翻后涌、咆哮奔腾,可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将泥沙石块冲到沟外,在堆积区域形成漫流。泥石流可能对矿山、公路、铁路、水利工程以及农作物等造成严重威胁。以我国地质构造与分布情况来看,发生泥石流的频率高、规模大、后果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滇东北、滇西北山区;川西地区;陕西秦岭的大巴山区;白龙江流域以及西藏喜马拉雅山等。

3.2地层下陷的形成。地下水的过度抽取,为地层下沉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层的重量主要受到土壤中颗粒的有效应力而支撑,因此抽取地下水时,会造成地下水压的降低,再加上原本应该是水压承载的重量,全部转移到土壤颗粒中,增加了颗粒之间的有效应力,因此压缩量土壤的面积,降低孔隙率,该过程即压密现象。另外,各种人类活动,如开采石油、地热、天然气、建设高楼大厦等,也会造成地层下陷灾害。

4.地质灾害的防治

本文主要以通过改善环境地质来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

4.1泥石流的防治。第一,修建犹如丁坝、挡墙和护坡等构造物在泥石流区,以此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建筑物的冲击和破坏;第二,注重泥石流地区天气和水文预报工作,进行定点观测研究,确保其及时性和精准度,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泥石流预防预测工作;第三,利用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与环境地质的关系,通过提高泥石流频发区植被覆盖率的方式建立天然保护屏障,抑制或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

4.2地面沉降(沉陷)的防治。我国目前有5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出现了地陷现象,特别是华北平原和珠三角地区,已被划分为重灾区。地陷的发生不仅对城市设施造成破坏,阻碍了城市建设任务的实施,而且导致土质污染,农田常年积水,渍害严重,使得农作物减产严重,形成很大的潜在危害。对于地面沉降防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借鉴于美国经验,我们可以从基岩标、分层标和水准测量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传统技术和方法,将地下水和底面沉降监测工作始终作为防止底面沉降的基础任务,同时要求我们减少地下水的抽取并适当增加地面水的补给。

结语:总而言之,现代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关系的研究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任何现在看似先进的技术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的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立足于地质勘察与研究技术的标准化与多元化发展方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着力研究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才能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正实施。

参考文献

[1]文栋臣.环境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J].科技与企业,2012,(10):129-130.

[2]姚艳华.浅议地质环境改变与全球地质灾害频发的联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地质灾害问题 篇7

1 对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的剖析

1.1 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一是,地表的塌陷问题。塌陷问题是工业企业在对矿山开采中必然会导致的一个问题,也是最常见的环境地质灾害。由于工业企业对矿山无节制和不科学、不合理、盲目的开采,破坏了矿山的内部地质结构。矿山里面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采空区,使得承载能力下降,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山体的不稳定,塌陷问题随即发生。塌陷问题不是小问题,如果不能针对此问题作出有效的解决,那么对下矿人员的生命会埋下很大的隐患。为此,工业企业在组织人员下矿时,做好前期的调查,调查矿山内部结构是否较稳定,并且在开采过程中,要使用专业的开采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开采,做好支撑保护工作,以免发生山体塌陷,造成人员伤亡。

二是,泥石流问题。近年来,对矿山环境的破坏使得泥石流灾害频发。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使得矿山地质结构疏松,产生了大量的泥土,而且,开采后的矿山中存在着诸多沟壑,这些沟壑会造成雨水的存蓄,加上之前存有的泥土,泥石流发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为了降低泥石流发生的频率,要注意在对矿山开采完后进行处理,预防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三是,山体滑坡问题。对矿山环境不合理的开发也产生了山体滑坡问题。山体滑坡问题的产生,是由山体表面存在的大量岩石层导致的。山体表面的岩石层是由于在开采过程中,因为开采技术的不专业性而遗留在山体表面的。使得山体表面留下了大量的岩石层。受到风力、雨水等作用力后,大量岩石滚落下来,形成山体的滑坡灾害。对矿山开采时,选择岩石层坚固区域和对山体进行土层的固定,让山体土质变厚,这样会很大程度上减少滑坡的发生。

1.2 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泥石流、山体滑坡、塌陷等灾害的发生,与矿山的开采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具体说来,主要由以下几点因素:第一点,矿山开采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违规操作普遍存在。工业企业为了自己利益的发展,组织员工进入矿山中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进入矿山的人员,没有专业的开采技术,对矿山中的矿产资源胡乱开采,给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矿体不稳定,从而发生了各种地质灾害。第二点,疏干排水造成的。疏干排水是对矿山开采时经常用的一个方法。疏干排水影响着整个矿山结构体系的支撑效果。疏干排水在工作的时候若出现任何质量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矿山环境地质结构的稳定性,这是造成各种灾害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2 积极探索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勘查方法

2.1 充分利用先进科学的信息技术

科学技术是如今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都运用的一项技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矿山开采中,就会避免矿山环境的破坏和一些灾害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矿山环境地质的勘查,最常用的技术是3s技术。信息技术中的全球定位系统(GPS)能够全面的对矿山的整体环境进行勘查,因为具有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所以在矿山开采中得到充分的利用,通过GPS搜集的信息进行开采工作;RS技术的应用,是在矿山环境地质勘探时,我们通过之前GPS搜集到的有利信息,确定开采范围,再通过遥感摄像技术,进行具体范围的细致勘查GIS技术是保障矿山环境的重要技术。通过GIS对矿山的动态分析,能给开采者提供对开采有力的情况,同时也能帮助开采者在开采过程中对矿山的保护。

2.2 水文地质勘查和岩土力学结构分析

水文地质勘查与岩土力学结构是结合一起应用的。岩土力学结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矿山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勘探和岩土力学结构是通过试验的方式获得的信息。我们现在在矿山环境地质勘查中,最常用的勘查方法有:水质测试、浸泡测试、含水层顶板渗透性测试、含水层吸附测试等等的试验来了解矿山环境水文地质的情况。这样,工业企业能够在组织人员下矿开采时,提前知道矿山的承载力,再利用有关专业技术,对矿山进行支撑,或是避免因过度开采而导致承载力下降,矿山稳定性降低,山体塌陷等情况的发生。

2.3 地质物理勘测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浅层地震法

矿山环境地质勘查也常常用到物理的方法,在物理方法运用中,最有效的方法当属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浅层地震法。通过这两个方法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浅层地质灾害区的有效监控。下面具体说明一下这两种方法的工作原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使用原理:由于岩土具有导电性,我们就利用岩土的这个特征进行物理实验。在开采矿产时,选择矿山上的岩土区域,根据岩土导电性,分别测试不同岩土体间的导电数值并采用物理比值方法记录下来,不同岩土体存在导电差异,可以将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电性变化表现出来,勘查人员根据记录下的数值和差异进行比对分析,从而找出矿山上潜在的地质灾害的位置,那么,我们在开采时就能避免在这一区域进行开采活动。其次,浅层地震法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模拟地震波的方式进行勘查。通过科技手段,激起地震波,观察地震波在地质层的传播规律并记录下来。通过地震波,我们可以判断矿山中是否存在断层、空洞等情况,如果存在,我们就避开这一岩体层,这样就会降低滑坡、坍塌等灾害的发生。

3 结语

矿山在我国分布很广,这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但是,通过上文的讲述,我们也了解了矿山环境地质存在的问题,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工业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时,特别注意要保护好矿山,利用科学合理方法开采,减少因矿山的开采而带来的灾害,这样企业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矿山作为国家资源,政府要肩负起保护的责任。加大对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监控,严厉打击违法开采行为,对企业的开采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指导,对破坏矿山环境地质的,要进行严厉处罚,秉着谁开采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加大矿山的保护力度,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

摘要:重工业是建国后,发展最快的产业,也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重工业是以矿产资源作为主要原料的。为了满足重工业企业快速的发展,很多人把眼光聚焦在了矿山上,对矿山里的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造成了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频发。人们对矿山不节制和不合理的开采,使得山体崩塌、地表塌陷、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毁灭性的灾害。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工业企业能够永续发展,下文通过重点介绍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存在的问题来引起开发部门的重视,同时,浅要的提出了对矿山的勘查方法。

关键词: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勘查方法

参考文献

[1]程先锋,徐俊,马宏杰,等.云南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特征与防治对策[J].中国矿业,2013(S1).

[2]张涛.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2).

[3]胡川.某矿山地质灾害恢复治理方案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04).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相关问题的研究 篇8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也被称之为第一环境问题, 它一般不会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而发生改变和转移, 始终都是以自身固有的形态存在, 具有自然性的特征;由人为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 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 大量建设、开发、开采等活动破坏了原有的地质自然形态, 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灾害, 它的发生与地质本身基本没有任何关系, 完全是由于人为破坏导致的, 这类地质灾害又被称为第二环境问题。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 大多数都是在自然地质演化以及气候变化的过程中, 岩体由最初的稳定逐步向不稳定发展, 这一过程往往是十分漫长的, 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都会长达数百乃至上千年。然而, 在人为因素的诱发下, 会使岩体自然演化的周期大幅度缩短, 进一步加快了其从稳定到不稳定的变化过程, 这样一来便会引起突发性的地质灾害。每次地质灾害的发生, 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损失, 其中不仅包含经济损失, 还包括生命损失。由此可见,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极具危害性的一种灾难事故。

2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目前, 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滑坡。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 具体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是土体在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下, 沿坡体的软弱面大面积或部分向下滑移的现象。引发滑坡的因素主要包括地震、降雨、积雪融化、地表水系浸泡与冲刷、坡脚开挖、堆填加载以及开山放炮等等。最容易发生滑坡的地带有强降雨地区、地势高差较大的峡谷地区、地震带以及铁路公路的边坡等等。

(2) 泥石流。其属于洪流的一种表现形态, 主要是由于降水量过大而产生在山坡或沟谷上的混有大量泥砂、碎石、巨砾等固体物质的洪流。引起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有不合理开挖、弃土、弃石以及乱垦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等等。

(3) 崩塌。这种地质灾害常发生在较陡的坡体上, 由于坡上岩体或是土体的根部空虚或局部滑移, 从而使得这些岩土体失稳, 突然由母体上向下翻滚或倾倒, 并堆积在坡脚。引起此类灾害的原因主要有矿产采掘、边坡开挖、强烈振动、堆渣填土以及水库渠道渗漏等等。

(4) 地表变形。这类地质灾害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地表塌陷、沉降和裂缝等。据有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到目前, 我国约有70余个城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表沉降活动, 受灾情况较为严重的占四成左右, 最大沉降量已经超过3m。在已经发生地表沉降的城市当中, 有些是独立存在的, 有些是密集成群的。其诱因主要包括地下矿产开采过量、地下水大量抽取以及表面岩溶的自然活动等等。

3 岩土工程主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

3.1 滑坡的防治技术

由于滑坡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为此, 本文重点对滑坡的防治措施进行介绍。在处理滑坡问题时, 应当本身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 对引起滑坡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通过对大量的工程实践进行研究发现, 治理滑坡最有效地措施有两种:

(1) 对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控制, 以此来达到减轻或消除水对坡体的威胁。通常情况下, 在不计人为破坏的前提下, 水是引发滑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其与滑坡的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果能够消除水对边坡的作用, 便可以进一步防止滑坡的产生。具体做法如下: (1) 应当对滑坡区外围的地表水进行控制, 避免其流入到滑坡区内, 可在边界处修筑截水沟来对地表水进行截留; (2) 应在滑坡区内修筑排水沟, 借此来排除区域内的地表水, 减轻其对边坡的威胁; (3) 可采用垂直孔排水、支撑盲沟以及水平钻孔疏干等方法来排除滑坡区域内的地下水, 具体方法的选择可按照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条件而定。

(2) 对边坡的岩土力学强度进行改善。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借此来增强岩土体的实际抗滑能力, 进一步减小滑动力。较为有效且实用的技术措施有边坡加固、削坡减载等。这两种措施从经济性和有效性来看, 前者要比后者的效果更好一些。目前, 在工程中应用较多的边坡加固技术包括钢混抗滑桩、挡土墙、预应力锚固、固结灌浆、电化学加固法以及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等。方法的选择可根据实际工程而定。

3.2 泥石流的防治技术

对于一些泥石流多发的地区, 可以采取避绕的措施, 如果实在无法避开, 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加以防治: (1) 排导。可在泥石流流经的下游位置处修筑排导沟, 以此来阻止泥石流漫流改道。 (2) 拦挡。可在泥石流经常流经的沟道上修筑拦砂坝, 这样能够将泥石流中的砂石等固体物质拦截下来, 有助于减轻泥石流的危害程度。 (3) 储淤。可在泥石流的下游建立停淤场, 借此来调节泥石流的流量, 以减少其对下游建筑的冲击。

3.3 崩塌的防治技术

对于崩塌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拦截、支挡、排水以及护坡护墙等等。这些都属于传统的处理技术。具体措施的选择可按照崩塌的原因来进行确定。除了这些传统的技术之外, 目前还有一种新型技术, 即SNS柔性拦石网, 该技术在落石能量较高并且斜坡坡度较陡的条件下防治效果较好, 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大矿山和水电站等施工过程中, 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技术。

3.4 地表变形的防治技术

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填堵法。该方法适合应用在塌陷深度较浅的坑洞处理中, 先将坑洞中的松软土体清除干净, 然后向坑中填入碎石和块石, 以此来形成防滤层, 最后覆盖粘土并进行夯实处理即可; (2) 强夯法。该方法是利用夯锤对土体的冲击力来不断提高土体自身的强度, 属于防、治结合的技术措施, 适用范围相对较广, 效果也比较好。不仅可以用该方法对发生塌陷后的松软回填土进行夯实, 而且还可以用来消除隐藏在坑洞中的软弱带, 进而提高土体的强度; (3) 灌浆法。将预先拌制好的灌注材料通过人工钻孔或是岩土体自身的孔洞进行注浆, 以此来对岩土进行强化, 进而达到加固的目的。

4 结束语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 全球地质灾害频发, 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及损毁的过程或现象。因此, 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使得防治工程水平得以提高, 从而有效地抵御城市地质灾害, 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松江, 孙书勤.滑坡治理工程中锚索与精轧钢锚杆应用对比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 (z1) .

[2]范映河.对岩土工程中基础地质概况的探讨[J].城市建设, 2012, (17) .

地质灾害问题 篇9

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地质情况比较复杂。根据调查研究, 每年由于地质灾害问题而造成的人员伤亡问题数量庞大,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因此, 进行地质灾害详细勘察, 对预测其影响或危害程度, 并及时进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地质灾害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 地质灾害问题可以分为两种: (1) 自然地质灾害; (2) 人为地质灾害。其中, 自然地质灾害是自然因素所引发的, 而后者是由于人类工程活动所引发的。根据调查现实, 我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人类不合理开发挖掘会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 这类地质灾害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建筑物损坏、倒塌,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巨大的财产损失; (2) 铁路、公路受到破坏, 影响正常的交通问题; (3) 电路、线路受到破坏, 导致通讯工程、输电工程受到危害; (4) 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 勘察的作用及要点

地质灾害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 威胁到人类生活环境。 (1) 必须明确勘察对象, 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形态特征、成因; (2) 必须明确判断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通过地质灾害勘察工作, 对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在进行勘察工作时, 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勘察规划, 对勘察技术和钻孔进行合理布置。

在地质灾害勘察方面, 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对灾害体的分布、规模进行调查; (2) 除了灾害本身外, 还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现场调查, 明确灾害体的发展演变过程; (3) 对地质灾害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 (4) 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将内、外因素有效联合起来; (5) 在勘察中要结和当地已有经验。

4 地质灾害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4.1 对地质灾害勘察工作重视度较低

勘察工作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个阶段, 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然而, 现如今, 很多勘察单位并没有认识到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地质灾害勘察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无法充分反映出实际地质情况, 难以对灾害体的防治提供可靠地质依据。

4.2 野外工作不仔细

在地质灾害勘察中, 很多勘察人员对于灾害体认识不清, 包括灾害体的类型、形态特征、规模、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活动状况等等。另外, 还有部分勘察人员对于地质灾害周边环境的调查工作也不够重视, 如周边的建筑物、地表水体的分布, 植被发育情况等等。

4.3 工程测量未如实完成

地质灾害勘察测量工作量较大, 具体包括地形图测量、地质调绘、剖面图测量。实际勘察过程中, 大多数勘察人员并未对灾害体及其周边环境, 进行详细的地质调绘, 剖面图也未进行实测, 这就会导致勘察成果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符, 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

5 地质灾害勘察工作的优化对策

5.1 选取合理勘察方法

对于勘察方法的选择: (1) 明确勘察的目的和所需参数; (2) 结合地质灾害的现场施工条件及周边交通运输条件; (3) 综合经济因素, 选取能满足技术要求、便捷、高效以及经济成本低的勘察方法。

合理的选取勘察方法, 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为地质灾害治理的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5.2 统筹规划

对采取的各种勘察方法, 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作到有条不紊, 提高勘察工作的效率。

5.3 加强技术人员管理

现在很多勘察工作都比较随意, 敷衍了事, 工作人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性, 也没有意识到灾害的危害性, 因此, 在展开勘察工作之前, 必须进行现场踏勘, 编制勘察纲要;在勘察过程中, 各项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规范实施, 要求工作人员作好详细调查和记录, 并定期进行检查;勘察工作结束后, 对所有野外工作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后, 方可结束野外工作转入室内报告编写。

5.4 勘察与防治相结合

勘察工作是制定防治方案的技术依据, 防治方案的编写是对勘察成果的具体表现, 因此, 在勘察过程中, 我们不光要明确勘察目的, 同时也要有一个基本的防治思路, 二者结合,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开展工作, 为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依据, 更好的完成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5.5 加强监测手段

动态监测工作对于灾情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如今, 对于崩塌滑坡问题, 一般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来评价其稳定性, 但这一方法往往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比如某一建筑物, 在斜坡方向上出现一条裂缝, 但通过分析结果显示, 该地区稳定性较好。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找出一些相关的变形监测资料才能判断出计算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 加强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工作, 为勘察工作成果的准确性提供更多分析依据。

6 结语

综上所述, 地质灾害会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破坏生活环境。对于地质灾害问题,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勘察工作, 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形成机制, 制定正确的防治方案, 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和减少其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赵兴.浅析地质灾害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地球, 2015 (10) :23~24.

[2]王耀宗, 秦光明, 赵希.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地球, 2015 (03) :134.

地质灾害问题 篇10

近年来,四川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规模地质灾害治理。

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算时,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下面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算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现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算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对策

1.1 土石方工程的造价

1.1.1 工程量的计算

工程量是编制预算的原始数据,也是一项工作量很大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工程量计算的精确程度和快慢,直接影响着预算编制的质量和速度。因此,在编制预算时,计算工作不仅要求认真、细致、及时和准确,而且要按照一定的计算规则和顺序进行,从而避免和防止重复计算和漏项现象的产生,同时也便于核对和审核。

1.1.2 定额的套用

1)直接套用定额:若治理工程的工程内容与定额中规定的工程内容相一致时,可以直接套用定额。

2)套用换算后的定额:治理工程的工程内容同定额中的工程内容不相一致时,而定额又规定允许换算,则必须进行定额换算,套用换算后的定额单价。例如:四川省渠县三汇镇劳动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削坡土方的定额项目中,工作内容包括人工挖土并人工挑抬运输,但是定额中最多只能挖运土方10 m,而现场的实际情况则是土的运距为100多米,因此不能直接套用定额,而要进行定额的换算。定额经过下面的换算后:10 062+10 065×10,工作内容便与实际相符,预算时方可套用换算后的定额。

3)套用相应的定额:治理工程的工程内容同定额中规定的工程内容不相一致,而定额又规定不允许换算或调整时,则必须按定额的规定执行,套用相应的定额单价,不得随意换算或调整。

4)编制补充定额:关于定额的套用,除了上述三种情况,有时还可能遇到定额中既没有所需定额,又没有相近的定额可以参照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自己编制补充定额,即补充单位估价表。

1.2 钢管桩工程的造价

钢管桩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一种新的工程措施,它的特点是承载力高,无论起吊运输还是沉桩接桩都很方便。尤其是对于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采用钢管桩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达到很好的加固效果。

1.2.1 工程量的计算

钢管桩工程量的计算暂无定额规定,因此按实际产生的量来确定。四川德格县委大楼应急治理工程中,为了限制地基的变形,采用施工进度较快的压力注浆型钢管桩形成抗滑挡墙来加固建筑前方斜坡土体。桩形结构图见图1,图2。

在计算工程量时,按实际产生的量来计算即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R42.5纯水泥砂浆的工程量。按设计要求,要通过高压注浆将R42.5纯水泥砂浆注入钢管桩内,但是由于注浆压力非常大,砂浆除了留在钢管桩内,大部分还要渗透到周围的地层当中,形成一道“挡土墙”,这部分量不能忽略不计。根据现场勘察提供的地层孔隙率等资料和现场注浆试验提供的资料,将渗透到钢管桩外地层中的砂浆量按照砂浆所能到达范围内体积的30%计算。

1.2.2 定额的套用

定额中没有钢管桩工程这一项,基本上又没有与之相似的定额子目,因此需要自己编制补充定额。对于钢花管及其安装费用、钢管壁钻孔、PVC高压注浆管、R42.5纯水泥浆、止浆塞及钢板底端封盖的费用均按照市场价来计费(即按照补充单位估价来计费);钢管桩钻孔、高压注浆在定额中可以找到相似的子目,因此可分别选用定额70065和70050这两项来计价。这样,钢管桩定额套用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1.3 其他实体工程的造价

1.3.1 工程量的计算

1)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的工程量为构筑物或预制构件的实际体积,不包括其中空心部分的体积,钢筋混凝土项目工程量不扣除钢筋所占体积。2)喷射混凝土工程量按设计厚度乘以喷护面积计算。3)新型工艺柔性防护网的工程量按照防护网的面积计算。4)其他实体工程的量均按照施工图设计严格进行计算即可。

1.3.2 定额的套用

依照定额套用的四种方法,可解决定额套用问题。由于这些工程项目可以直接套用定额或可以套用相似定额,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说明。

2 现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算中存在的体制问题

1)工程合同管理中的索赔制度。为了加强管理,政府对其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工程合同管理,对承包商提出的索赔采取了严厉的管制,再加上固定总价的计价方式便使得承包商提出的索赔要求基本上很难取得成功,工程造价不能完全反映施工实际。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造价管理缺乏行业统一性。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造价管理缺乏专业人才。

3 就现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算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3.1 尽快颁布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相配套的计价定额和费用定额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专业性很强,没有专门的计价定额和费用定额,难以控制治理工程的造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造价尚可参照市政定额、水利水电定额计价,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的治理工程造价却无从下手。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颁布与之相配套的计价定额和费用定额。

3.2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

四川省现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所采用的基本上是总价固定的计价方式,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受地质条件等外界因素影响很大,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公平分担风险,建议采取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清单中的工程量仅是各投标人报价的共同基础,竣工结算按实际签证工程量和中标的综合单价结算,这样既能公平分担风险,避免使施工单位蒙受较大损失又能与市场接轨,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

3.3 尽快规范勘察市场

目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所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勘察单位用削减勘察工作量的方式以求赢利的现象,其结果是使勘察质量大打折扣,使勘查结果与待治理对象的实际情况相悖甚远。因此,规范勘察市场迫在眉睫,需要加强对勘察造价的科学管理。

4 结语

随着国家对地质灾害治理的高度重视和我国地质灾害研究的长足发展,对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着重大意义,合理准确地编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一个高质量的预算离不开对工程实际的了解、现场施工条件的调查及有关政策性法规和规定的正确采用。在此基础上,只有正确计算工程量、严格遵守编制办法的规定,选用适当的费率,合理计算其他有关费用,才能编制出准确度高的预算。

摘要:结合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分析了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算中存在的技术与体制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求更好地做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预算工作。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算,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治理”出的地质灾害 篇11

4年过去了,上曹村“旧疤未愈,又添新伤”。经过两年多的“治理”,旧村已变得满目疮痍,成为一个巨型露天煤矿,不仅土地复垦渐成泡影,且全村1000余亩耕地也“惨遭毒手”,新的地质灾害正在形成。

这个旨在“保护采矿灭失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因何怪象丛生、广受诟病?

2011年10月10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前往上曹村调查采访。

村民:“来了帮土匪!”

2007年前后,受采煤影响,山西省相继发生多起采空区塌陷的地质灾害事件,引起山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山西省政府随即与各市签订了农村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书。一场历时3年,涉及676个村庄的采空区地灾治理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在这场声势浩大、覆盖所有产煤县的治理工程中,盂县共有4个村子纳入避让搬迁范围,上曹村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6月18日,盂县人民政府正式向阳泉市政府递交了“关于盂县2007年度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的请示”(下称《治理方案》)。方案中,上曹村的治理任务是全村151户、450人实行避让搬迁,村庄旧址复垦造地117.4亩。同年7月11日,阳泉市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领导组办公室批复同意实施。

之后,盂县人民政府按照程序对上曹村的治理工程进行了工程招标,中标单位为核工业金华建设工程公司。但随后具体负责治理工程的,却是该公司的合作伙伴——山西远鑫实业有限公司(下称“远鑫公司”)。远鑫公司负责在上曹村东2公里处承建上曹新居。

2009年底,上曹新居竣工;次年1月,村民迁往新居。

然而,在上曹村村民看来,噩梦也随之到来。

据村民田长青回忆,2009年春节过后,“村干部召集村民开会,说按照省里的地质灾害治理安排,要给全村平整土地,平整期间每亩补贴1000元。平整土地是好事,大家就都签了字!”

但所谓的“平整土地”,《治理方案》中并未提到过。由于上曹村的1000亩耕地一马平川,当时也有村民质疑过“平整”的真实性,但并未引起大部分人的警觉。

随着2009年春节后大批工人与机械设备的陆续进村,上曹村村民才隐隐感觉到“中了圈套”。此时,村民方得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已由远鑫公司“倒卖”给了福建工程队。福建工程队,指以各种工程名义进入山西搞露天采煤的福建商人。

据村民介绍,2009年4月8日开始,村里的1000亩耕地陆续被福建工程队“开肠破肚”,露天采煤图穷匕见。“那时,我们才发现来了帮土匪!”田长青说。但村民此时的围堵与阻挠已无济于事。

为了平息民怨、加快推进露天采煤的速度,2009年6月27日,远鑫公司(注:转手后许多场合仍由该公司出面协调)与上曹村委会、上曹村村民签订了三方协议。协议主要内容为:为了顺利完成2007年6月山西省核准的地质灾害治理避让搬迁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远鑫公司投资建设上曹新居,并支付上曹村委会及村民1亿元补偿金,村民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远鑫公司施工。

协议签订后,上曹村村民每人分得15万元补偿金。但补偿并没有阻挡上曹村村民的上访步伐,村民们先后数次到省、市、县信访、国土等部门反映情况。问题焦点除了“借治理灾害之名盗采煤炭资源”,还举报该村村干部不公开补偿合同,以及未将补偿金足额分配到位。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盂县国土局地环股股长杨春明承认,上曹村治理工程的治理范围远远超出了批准范围,属于超范围治理,但并不认可露天采煤破坏耕地。对于因何不查处制止上述行为,杨春明没有正面回应,只是一再表示该项目属省、市的项目。

治理方:“不让挖煤谁干呢?”

地质灾害治理是否允许采煤?

在《治理方案》中,记者看到有明确规定:严禁以治理灾害的名义,开挖矿产资源,对环境造成新的破坏和污染,以及发生新的地质灾害。

远鑫公司赵笑长董事长却有不同说法:“当时盂县政府发过文件,允许取煤,并且指定由县煤运公司销售,扣除每吨税费205元后,剩余部分才返还工程队。”

杨春明表示没有见过上述文件,但记得2010年初由盂县政府牵头成立“盂县地质灾害治理指挥部”后,曾发过一个类似文件,内容与赵笑长的叙述接近,大致为:对地质灾害治理的出煤,政府要予以没收,并指定由县煤运公司销售,扣除税费后,按比例返还工程队,以弥补工程队的投入。

记者随后致电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地环处,因处长刚刚调离,工作人员称,不熟悉具体规定,但绝不允许采煤。

在上曹村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远鑫公司是无可争议的“主角”,但赵笑长坚称自己“没挖过一两煤”,只是背了个恶名,同样是受害者。

赵笑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远鑫公司在上曹村工程中共计投入了两个多亿,三年前退出时福建工程队也就给了我这么多,我不赚不赔!”当记者提出福建工程队因何看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时,赵笑长直言不讳,“就是图挖煤!”

虽以“政策不到位,村民太贪婪,风险极大”为由已彻底退出,但赵笑长仍为福建工程队鸣不平:“几个亿的投入,都是工程队垫付,村民搬迁,政府按人头每人5000元补贴给中标方,连盖卫生间都不够。不让挖煤谁干呢?!”

记者从盂政字(2007)46号文件中查到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补贴标准:避让搬迁每人5000元,复垦造地每亩5000元。上曹村财政补助两项合计283.7万元,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5:3:2比例分担,拨付工程中标单位。相比两个亿的投入,财政补助确实是杯水车薪。

“就是冲着煤去的!谁会做赔本的买卖!”杨春明直言。

去年9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阳泉市平定县以建设“高效农业园”为名盗采国家煤炭资源一事后,引起山西省的高度重视。今年1月1日,山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晋政办发〔2011〕1号文件“关于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的通知”, 明确要求取缔以各种工程名义变相开采浅层煤、浅层矿的非法违法行为。

3月14日,盂县公安局、国土局向各中标施工单位发出再次告知书,慑于压力,上曹村露天采煤暂时停止。

据知情人透露,上曹露天采煤点横跨上曹村,西至马举村,东到纸匠村,东西跨度1公里左右,共分4个采区,每区工人数百人,日可出煤上万吨。按照当地煤炭价格500元/吨左右计算,正常生产每日收入逾500万元。

10月11日,在通往上曹露天采煤点的路上,一温姓村民正在打扫新开的饭店。她告诉记者:“露天矿的工人们都还没走,听说马上就要开始挖煤了,我们过来准备准备!”

新的地质灾害正在形成

200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把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列入了该年度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中,并承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采矿权灭失地因采矿造成的地面塌陷、房屋损坏和地下水疏干等严重地质灾害的集中治理任务。

此前,2007年3月31日,山西省政府印发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根据全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规划,山西省将出资1400亿元左右,建立健全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构筑煤炭开发的“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三大生态环境保护防线,做到“渐还旧账,不欠新账”。

然而,在上曹村,“旧账未还,又欠新账”已成事实。4年的时间里,复垦造地117.4亩的任务未见动静,该村赖以生存的1000余亩良田却被全部毁坏。

在现场,记者看到挖开的深沟如同一条大峡谷,黑黄相间,宽阔而纵深。从耕地提取的黄土堆砌成一个个的小山包,落差在几十米上下,新的地质灾害正在形成。“肯定会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杨春明表示。

2009年2月23日,山西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曾下发文件,要求在2009年10月底前完成土地复垦和工程验收工作。然而时至今日,上曹村治理工程并未进行验收。

山西省国土部门某官员表示:“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缺失,地质灾害治理确实让许多人钻了空子,但归根结底还是地方监管缺位造成的。”

2011年9月20日,山西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召开,审议《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修订草案)》。《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早于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经过10年的实行,部分条款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这是十年来,山西省首次对该条例进行修订,修订草案新增加了“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部分。

眼下,山西盂县该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记者试图采访盂县分管此项工作的副县长王晓程,虽经多方协调但最终未能见到其本人。电话中,王副县长以在煤矿检查工作没有时间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请求。

地质灾害问题 篇12

关键词:隧道施工,涌水,地质灾害,岩爆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山区交通建设都采用长大隧道方式通过越岭地段,特别是在我国西南部;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位于西南横断山脉地带,沟谷纵横,山高谷深,地势陡峻,这给公路隧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有地铁,过江和海底隧道的建设等等。由于隧道施工及运营将穿越不同地层地质条件下的围岩介质,从而将不可避免的遇到山体变形、地震、塌方、涌水、岩溶塌陷、岩爆、泥屑流、高地温、瓦斯爆炸及有害气体突出等地质灾害,其中以涌水最为普遍和严重。除此之外,隧道施工开挖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的预报是国内外工程地质和隧道工程界关注而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实践证明在隧道施工中开展灾害预测预报技术能极大的减少塌方突水突泥等不良地质灾害,既可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又能极大的降低成本,故其在隧道施工中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

1 隧道涌水灾害的研究

隧道涌水是隧道建设中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历来在隧道工程的修建中,国内外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都非常重视隧道涌水的预测问题,对此进行了大量勘探、试验及分析研究工作。1856年法国工程师达西(Henry Darcy)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线性渗流定律,为渗流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揭开了渗流力学研究的序幕。与达西同时代的裘布伊(J.Dupuit)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推导出地下水单向及平面径向稳定流公式,描述了特定条件下地下水的运动状态,裘布伊公式对地下水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是从岩体单裂隙渗流特征研究起步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学者Bonoubko(1941年)及稍后的Jiomnae(1951年)在实验室用一对平行板模拟了单个裂隙中的水流,验证了单裂隙介质中地下水运动的立方定律(Cubic Law),即:

其中,q为裂隙内单宽流量,L2T-1;Kf为单裂隙介质渗流系数,LT-1;b为裂隙宽度,L;Jf为裂隙内水力梯度(无量纲);μ为地下水的动力粘滞系数,ML-1T-1;g为重力加速度,LT-2;v为地下水的运动粘滞系数,L3T-1;γ为地下水的容重,M-2L-2;ρ为地下水的密度,ML-3。

2 隧道岩爆灾害的研究

岩爆作为一种特殊的开挖地层的地质灾害,在交通隧道、水工隧洞,在煤矿、黑色金属矿山、有色金属矿山、黄金矿山,在深埋岩石工程中时有可遇。随着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及国内外的地下工程深部化发展趋势,隧道岩爆地质灾害则渐转严重。深入研究隧道岩爆这类动力灾害将成为国际重大热门课题。

有关岩爆最早报道始于1738年英国某锡矿。在欧洲、前苏联、中国、印度等都出现过煤矿冲击地压;在钾盐、铜、锑、铅锌、铝土、铁、磷灰石、徽沪山刀采时均发生过岩爆灾害;在高山峻岭及深部地下开挖的交通或水工隧道、地下洞室也出现过各类岩爆,如瑞典维斯塔输水隧洞、挪威Sima地下电站、意大利格兰萨索公路份勤道,在我国鱼子溪引水隧洞、瀑布沟水电站、太平骚水电站、天生桥引水隧洞、锦平探洞、川藏公路二郎山公路隧道等都出现过岩爆。岩爆灾害的出现,促使人们关注岩爆机理、岩爆预测预报、岩爆防治的研究,围绕岩爆机理各种理论得以长足发展,有G.布霍依诺的“夹持煤体理论”,N.G.COOK.的“岩爆能量理论”,Blake的“岩爆刚度机理理论”。“岩爆冲创顷向理论”则把岩爆性态划分出能量、时间、形变、刚性比四类指标,但工程实用性还较缺乏。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岩石力学发展,从岩爆破坏过程出发又出现若干新假设:失稳理论、断裂理论、损伤理论、灾变理论等。这与满足隧道工程的需要——预测与防治相距较远。谢和平用分形理论对岩爆的特征和机制进行了研究。大量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岩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目前为止,关于岩爆的发生规律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结论,争论不断不可避免,进一步推动了岩爆领域的研究发展。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地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构造活动带交接部位,高应力与高能量集中引起的内动力地质灾害显著。我国西北区、西南区、康滇区均属高构造应力值区。西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接近SN,包括NE和NW,显示西域系、河西系、反S形系构造应力场活动特征。在我国东部,属新华夏系构造带的长春—广州地带,各类内动力地质灾害显著,常以地震、瓦斯突出、岩爆、冲击地压、地下热害等形式出现,并具明显的分段选择性。我国为世界上工程岩爆多发区之一。本文从隧道工程及岩爆实况出发,充分利用国内外岩爆机理与破坏过程研究的丰硕成果,对岩爆进行分类,研究在逆断层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隧道岩爆的预测与防治方法,是地质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减小隧道开挖灾害,发展隧道工程又一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钱七虎.迎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始高潮[J].岩土工程学报,1998,20(1):112-113.

[2]郑玉欣.隧道施工坍方机理分析及处治技术[J].铁道工程学报,1999,62(2):69-72.

[3]郑道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公路隧道建设[J].世界隧道,1999(5):5-8.

[4]Kirama H,Fujishimura,Nishimura T.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be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in tunneling[J].J Soc Mat Sci,Jap-en,1992,41(463):417-423.

[5]王梦恕.二十一世纪山岭隧道修建的趋势[J].铁道工程学报,1998(sup):32-33.

上一篇:体育运动小型化下一篇:语言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