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地质灾害(共12篇)
边坡地质灾害 篇1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策略,正被各行各业广泛运用。运用可持续发展思维理念,从研究分析福建省厦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滑坡、崩塌)的特点特征及其发展阶段入手,以福建省厦门某一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例,较为全面的阐述了该边坡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危险性分析、防治措施、应急处置等,引发了若干深层次的思考,提出应对的策略与措施,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保障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边坡,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引言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目标或理念,已普遍被世界各国所接受。随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中国21世纪议程》[1]颁布,可持续发展理念已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并广泛运用。
目前,防灾减灾是不断演变的过程,运用可持续发展思维理念,以更为广阔的视角认识地质灾害及其后果,修正防灾减灾手段,实施可持续防灾减灾,才能科学有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保障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地质灾害特征
福建省是我国地质灾害较为易发的区域之一,全省地质灾害隐患1.2万多处,地质灾害易发区8.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域面积2/3。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为主,约占总数的96%;泥石流次之,约占总数的3%;地面塌陷约占总数的1%[2]。而厦门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与崩塌。
1.1 滑坡特征
滑坡,指在山坡岩体或土体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3]。福建省厦门地区以土质滑坡为主,其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个倾斜的滑移面;二是后缘出现裂缝或错动;三是坡脚往往存在放射性裂缝;四是坡体中部大都出现横向裂缝。
1.2 崩塌特征
崩塌,指陡倾斜坡山是个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4]。福建省厦门地区以土质崩塌为主,其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崩塌体原附着面出露完整;二是崩塌体快速下落;三是崩塌体方量往往较小;四是具有多发性特点,即发生过崩塌的地方,仍可能再次崩塌,进而诱发滑坡。
2. 工程实例
2.1 边坡地质灾害概况
厦门地区某一边坡位于某一中学校园内,东接金榜山公园,南邻文曾路。该边坡原始地貌属剥蚀低丘,边坡高5~35米,临空面北偏西,坡脚长约90米,坡面陡立且夹杂巨型孤石,呈70°以上倾角。坡顶地形起伏大于25°,荆棘、灌木丛密布。
该坡体地层主要由坡积岩(Qdl)、残积层(Qel)和燕山期花岗岩各风化层(γ5)组成,且不规则地分布有大小不一的花岗岩孤石,属于土岩混合边坡。该边坡及其附近无全新活动性断裂通过,但坡体内岩石主要发育以下节理裂隙:倾向285-300°∠85°。燕山期侵入花岗岩经长期风化作用(沿裂隙、岩脉风化)形成孤石,分布于边坡坡面、坡体。这些孤石由于局部崩塌作用进一步形成滚石。在坡体上部见有由于雨水冲刷作用在孤石间及孤石的根部形成的小型冲沟。
边坡地下水主要为基岩孔隙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园林浇花用水的下渗补给,并随地形向坡脚方向渗流排泄,地下水位埋深较大,边坡汇水面积较小,流程短,常时无地表水积水,周边未发现出露泉眼。
该边坡中段(约25米长)因2006年6月连续暴雨产生滑坡、崩塌,滚下的巨石(约200m3)压垮挡(围)墙冲进坡底学校操场;2007年9月13日,该学校在边坡挡墙施工中又发生一起孤石滑落事件;后因该中学综合图书馆(紧邻边坡脚下)的建设,向该边坡西段坡脚方向进行大开挖。
2.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边坡发育的孤石群和滚石群,其周边及底部为残积土、全风化层或强风化层,主要靠这些岩土层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及下部岩土层支撑力固定。在长期间歇性地表水渗透冲刷,将使孤石和滚石周边土层逐渐被剥蚀,下部支撑逐渐减弱;同时地表水沿孤石、滚石与岩土层的接触面渗入地下,使孤石、滚石与岩土层之间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以及下部岩土层的强度逐渐降低;加上植物根系集中生长于孤石、滚石与岩土体的接触面,生物生长张力使孤石、滚石与岩土层间的粘结强度进一步减弱,在上述三种不利的因素共同作用,在特定条件下,如边坡开挖、爆破振动、集中降雨、地震等,孤石、滚石群极有可能失去平衡向下滑落,并带动周边岩土体向下塌落,形成滑塌或小型滑坡。
按照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分级标准,考虑其处于各种最不利因素的组合叠加状态。当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受威胁需转移人数为300~500人,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确定该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为中型。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水文地质条件、降雨强度、植被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确定该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为较低级。
2.3 地质灾害的防治
2.3.1 治理工程设计思路
该边坡上孤石逐一编号以辨识,边坡北段8#、9#孤石中间有一缝隙,缝隙往东即往坡顶方向有一漏斗状地形,采用格构式锚杆护坡;1#孤石予以清除,采用格构式锚杆护坡;边坡南段采用喷锚支护;边坡北段坡腰处平台保留(平台约黄高16.30m),平台与10#孤石中间形成冲沟,10#孤石下部采用仰斜式挡土墙加固。边坡其余位置采用浆砌片石护坡。
孤石主要采用预应力钢绞线锚索加固,锚索间距2m×2m,设计长度25m(含自由段),孔径130mm。同时,利用现有坡形设置坡面跌水、排水沟、集水消能池等。
2.3.2 预防措施
实施可持续防灾减灾,不仅仅是工程治理,还需要预防措施,主要为日常的观测、监测,汛期的巡查工作和临灾前的紧急疏散避让工作,依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由该地方政府统一部署安排。
2.3.2. 1 观测、监测
地质灾害的险情变化,需要通过日常的观测、监测才能较准确地掌握,而防治工程的效果,也需要通过监测对比才能反映出来。
针对该边坡现状,一方面指定专人进行日常的目视观测,目测边坡及周围的掉土、掉石、滚石、冒水、冒沙、裂缝长宽变化和树木歪斜、动物异常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在宏观上表现出来的变化特征。应特别注意对坡面及坡面上的小孤石及局部的大孤石进行观察,发现变化应及时上报。
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工程治理的部位,还进行不少两年的持续监测(主要监测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直至变形稳定。监测过程中应及时整理分析监测资料,做出定期动态评价。一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启动应急预案。
2.3.2. 2 汛期检查
在汛期降雨期间或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三级时,组织专门专业抢险维护队伍,对该边坡加强巡回检查,并设置专人全天值班,项目负责人24小时岗位带班。一发现孤石位移、坡脚渗冒泥水、坡面开裂等险情及时上报,并做好应急疏散转移准备工作。
2.3.2. 3 避让
该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危害程度为较低级,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五级时,立即启动临时躲避方案,对东段教学楼内、操场上及拟建综合图书馆项目周围的人员进行疏散,安全有序的转移至预定的安全地带。
2.3.3 应急处置
通常针对有滑坡、崩塌隐患的边坡坡体,应急处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种:
(1)开挖截排水沟将地表水引出危险区。当边坡坡体尚未稳定或仍存在滑动危险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开挖排水或截水沟渠,将流入危险区内的地表雨水堵截在外或将边坡坡体区内的地表水体引出区外。在未稳定的边坡坡体上修砌排水沟渠时,注意排水沟渠基础的稳定情况,对排水沟渠需采取夯实、铺填塑料布等方渗措施。一旦坡体上的截排水沟渗漏,反而会将地表水引入到坡体中,加剧变形滑动。
(2)及时封堵裂隙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渗入。滑坡后缘出现裂缝时,应及时进行回填或封堵处理,防止雨水沿裂隙渗入到滑坡中。可以利用塑料布直接铺盖,或者利用泥土回填封闭,也可利用混凝土预制盖板遮盖。
(3)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坡的滑动。当山坡前缘出现地面鼓起和推挤时,表明滑坡即将滑动。这时应该尽快在前缘堆积砂石压脚,抑制滑坡的继续发展,为财产转移和滑坡的综合治理赢得时间。
(4)在坡体后缘实施简易的减载工程。当滑坡仍存在变形滑动时,可以清除部分岩石,以减轻滑坡的下滑力,提高整体稳定性。
3. 结语
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的经验总结,努力开展科学、合理、有效、可靠的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更好的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支持全球人类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中国环境科学社,1994
[2]黄春鹏,刘志逊,苏茂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11(1):27-30
[3]刘岁海,刘爱平.四川省康定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26-233
[4]王林峰,唐红梅,陈洪凯.陡崖上群发性危岩崩塌机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6)
边坡地质灾害 篇2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某土质边坡工程地质特点,阐明其稳定性影响要点。
[关键词]土质边坡 稳定性影响要点
[中图分类号] U213.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7-292-2
1工程概况
该边坡为修建房屋、景观道路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边坡总长度约150m,坡高一般3~24m;总体1~2级放坡;人工边坡坡度较陡,一般60~85°;除局部坡脚采用挡土墙或围墙防护外,大部分坡体尚未采取工程支护措施。目前该人工边坡局部已发生数处崩滑失稳现象;崩滑点位于坡体中、上部,植被不太发育,规模均较小。虽然,该人工边坡失稳尚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财产损失,但该坡体开挖坡度较陡,若不及时治理较易引发进一步的崩塌或滑坡。
2工程地质条件
2.1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岩土层按其地质年代和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坡积层(Qdl)、残积层(Qel)和基岩(Z)三部分,基岩为震旦系片麻岩。各岩土层的分布和特征分述如下:
2.1.1坡积层(Qdl,层号“1”)
土性为粉质粘土,呈灰黄、浅红等色,稍湿,硬塑状为主,土质较均匀,粘性一般,局部含砾砂。厚度为1.2~4.9m,平均2.63m。
2.1.2残积层(Qel,层号“2”)
该层由片麻岩风化残积而成,土性主要为砂质粘性土,呈褐黄、褐紫、灰褐、灰白等色,稍湿,硬塑状,粘性一般,遇水可软化崩解,含较多石英颗粒。厚度为2.1~3.1m,平均2.47m。
2.1.3基岩(Z,层号“3”)
按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和中风化三个风化岩层,各岩层的分布及特征描述如下:
(1)全风化片麻岩(3-1层):呈灰白、灰褐、褐黄、褐红等色,岩石风化强烈,呈坚硬土状,土芯手捻具砂感,含较多石英颗粒,岩芯遇水易软化崩解。层厚2.4~5.2m,平均4.32m。
(2)强风化片麻岩(3-2层):呈褐黄、灰白、灰褐等色,岩石风化强烈,呈半岩半土状、土夹碎块状,手折易断,遇水易软化崩解,碎岩块易击碎。厚度3.1~19.7m,平均13.51m。
(3)中风化片麻岩(3-3层):呈灰、灰褐、褐黄等色,变余结构,块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块状,敲击声稍哑。揭露厚度为1.0~3.5m,平均2.44m。
2.2坡体地下水性质
本场地8个钻孔在钻孔深度范围内均为干孔。通过对地质环境条件及附近坡脚地下水出露特征等因素分析,预计边坡稳定地下水位多数低于人工边坡坡脚,地下水主要汇集于附近沟谷谷底一带,由此表明勘查坡体的旱季静止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在坡脚埋深一般约3~5m,坡顶埋深可达30m。
区内边坡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排泄、补给方式关系密切,由于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而每年的4~9月为本区的雨季,大气降水丰沛,故这期间水位将明显抬升,而在冬季因降水减少地下水位随之下降。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勘查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相对较大,稳定水位年变幅一般为2~4m。
2.3不良地质条件
主要不良工程地质条件为孤石局部发育。该区孤石发育于坡体中,而边坡坡度较陡,且距离坡脚民居、道路较近,对坡脚建筑和人员的潜在威胁较大。特别是台风暴雨期间,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孤石周围土体会发生塑性变形或失稳,从而形成崩滑隐患或导致发生孤石滚落现象,直接威胁坡脚建筑和人员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孤石发育于边坡中,加大了坡体自重,增加了坡体发生崩滑失稳的可能。
3边坡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该边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如下:
3.1坡形因素
该边坡主要为一~二级放坡,除边坡中段一级坡脚采用浆砌块石挡墙和围墙防护外,其余大部分坡面多未采取工程措施防护;而开挖坡度较陡,一般60~80°,不利于坡体稳定。
3.2岩土体的水理性能
构成坡体的岩土体主要为坡残积土、全~强风化片麻岩,总体属土质边坡,这些岩土体的水理性能较差,遇水易软化崩解,对高陡边坡的稳定性不利。另外,边坡的主要岩土体虽然具有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的特点,但同时具有孔隙率较大、粘性较差和遇水容易软化崩解的特性。这种类型的人工边坡在旱季期间稳定性通常较好,但雨季期间,坡体由于长时间受水浸润将造成重度增大、抗剪强度降低,从而降低边坡的稳定性,因此,坡体岩土体水理性能较差是本区边坡失稳的主要内因。
3.3孤石
该边坡局部发育孤石。孤石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坡面岩土体中若夹有孤石,则会造成边坡体自重加大,孤石在自重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滚落,由此导致边坡出现失稳现象。此外,孤石与周围土体的接触界面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渗透作用,同样不利于坡体的稳定。
3.4气象因素
勘查区雨季长,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多年平均降水量1774mm,年最大降雨量为2864.7mm。故雨季连续暴雨将是边坡失稳的主要触发因素。
3.5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为低丘陵区,有利于地下水的排泄,但因大气降水集中,因此造成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旱季丘顶无水(埋深较大),潜水面位于坡脚附近,雨季潜水面则明显抬升。潜水面的抬升将明显改变边坡土体的应力状态。地下水位线以下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增加,从而降低其有效应力,而地下水位线以上的土体则不受水的影响。随着有效应力的减小,一方面因作用于潜在破坏面上的法向应力降低而导致其抗剪强度降低,另一方面也会使土体本身的强度降低。此外,雨季期间降水入渗量增加,地下水径流增强,土体残留结构面中的细小颗粒流失量加大,从而降低土体抗剪强度,诱发边坡失稳。
4边坡稳定性计算
该边坡总体属土质边坡,根据坡体条件,选用刚体极限平衡法中瑞典条分法和Bishop法来计算边坡的稳定性。计算参数见表1,计算结果见表2。
根据计算结果,勘查边坡3―3’、4―4’剖面所属坡段属于欠稳定,需重点加固防护;1―1’、2―2’剖面所属坡段属于稳定状态,可进行一般防护。
5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根据该边坡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有关防治方案的可考虑以下几种:
(1)方案一:采用“削坡+挡土墙+截排水”;
(2)方案二:采用“锚杆(索)+格构梁+截排水”。
方案一适合于稳定性好的坡段,其目的主要是防治边坡表层出现小型崩塌,其中对于坡高较大、坡度较陡的坡段,应分级放坡,挡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对于坡高较小的地段,可采用浆砌块石挡墙或片石骨架护面。方案二是针对边坡稳定性为欠稳定的坡段,防治目的是边坡潜在出现较大范围滑坡。
参考文献
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 篇3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
1.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模式分析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阶段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在技术层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空间遥感、地位技术以及其他数字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当前,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1传统调查评价方法+数字地质图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传统地质勘测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录入软件系统,借助软件制图成为数字化的地质图,便于相关地质调查人员的信息查阅和使用。在当前的地质调查工作中,这种模式的应用较为普遍,提升了地质图制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性。但这种模式在是对传统地质制图方法的改进,属于工具应用方法层次的改变。其使用的软件仅仅调用了图形编辑功能,没有全面发挥出当前信息化软件的整体技术优势,对于地质调查工作整体性提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就整体趋势而言,这种模式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形成更具规模的空间数据库,在充分引入融合数字地形模型后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1.2基于RS、GIS的地质灾害数据库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综合了RS、GIS勘测获得的相应区域的地质水文、及其他相关空间地理信息,以此为基础将相关信息录入软件系统,借助图形处理技术,形成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在改模式的应过程中,在上述数据库内信息的支持下,GIS系统能够对调查区域进行综合性的智能化分析,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专业人员通过预测结果的运用形成相应的地质灾害图或调查报告。这种模式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的水平,在数据规模和分析预测能力等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是当前核心技术形式。
1.3 智能化的GIS、RS、GPS整合的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以GIS,RS和GPS三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整合,实现标准化统一性的空间数据和信息处理与使用系统,通过三维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该模式实现了地质数据的动态化监测与更新,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实效性,智能化GIS系统的功能支持,在分析结果准确性方面达到了专家级识别处理水平。这种模式是当前科研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和实验的重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种技术模式的覆盖性必将全面提升。
2.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中的注意事项
2.1调查的类型与精度的确定
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工作中,相应调查类型的选择与精度的确定是基础性环节。地质环境调查相应数据和灾害预测结果的应用是以所在区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其目的在于降低地质灾害对于区域建筑物、功能性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调查人员可对区域建筑密集程度、功能性设施的重要性以及人口规模等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地质调查对象等级进行划分,从而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适用的相应精度标准,具体的精度标准包括: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和详细比例尺等。在确定调查模式和精度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指导规范展开调查工作。
2.2地质灾害风险分级
地质灾害风险分级工作是在调查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对所在区域可能形成的系列性影响所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为生态环境损害和构筑物与经济损害的整体水平,执行标准为危害发生可能性与破坏损失两方面参数。在具体判定过程中,对于地质灾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衡量准则为相应灾害的发生几率和与受影响目标的空间距离,而破坏损失则可通过地质灾害所在区域经济价值和承灾脆弱性判别。对于地质灾害分级,当前行业主要执行依据为:按照《澳大利亚地质力学联合会规定》( AGS, 2007a)进行6个层级灾害划分,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调查规范》等系列国家标准进行4个层级灾害划分,最终结果根据两者进行综合性判定。
2.3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的选择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完成类型精度设置与灾害分级后,可确定具体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调查项目二确定,除去传统的灾害成因、灾害规模以及发生变化趋势外,应包括一下部分数据内容:①达到一定体积规模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年频率;②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滑距和滑速;③承灾体及经济价值;④承灾体时空概率和⑤承灾体易损性。上述信息内容共同构成了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的整体目标,以此为基础结合调查精度与类型确定调查方法。当前,较为通行的调查方法分类如下:低精度的调查适用于中小比例尺(<12.5万),采用的方法也是一般性的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等;中精度的调查适用于大比例尺(1:2.5万-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测绘、经验办法、走访知情者、简单模型、统计技术等;高精度的调查适用于详细比例尺(> 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详细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测试与试验、承災体资产评估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现实需要的促进之下,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要点内容之一。多种新型地质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调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方面水平的提高,有效保证了地区对于地质灾害的控制,进一步降低了地质灾害发生对于经济生产和人员安全的损害,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像源,曾青石,陈辉.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05:98-101.
[2]陈亮,曹恺.信息量模型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3,12:170-172.
[3]钮亮.灾害调查信息系统的建立——在娄烦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2.
边坡地质灾害 篇4
实践证明, 地层岩土性质是产生边坡失稳的物质基础。组成边坡的岩土体类型不同导致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成岩作用等存在差异。其中结构松软、抗风化能力和抗剪强度较低的地层性质易发生变化 (在水及其它应力作用下) , 形成泥状或土状的软弱夹层, 成为潜在滑动带 (面) , 如泥岩、黄土、红粘土、煤系地层、片岩、板岩及软硬相间的岩层等。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决定了边坡失稳的方式。坚硬岩石边坡失稳以崩塌和结构面控制型失稳为主、软弱岩石边坡失稳以应力控制型为主。此外, 风化作用使岩土的抗剪强度减弱, 裂隙增加、扩大, 影响斜坡的形状和坡度;透水性增加, 使地面水易于浸入, 改变地下水的状态等;沿裂隙风化时, 可使岩土体脱落或沿斜坡滑移、堆积、崩塌等。总体来讲, 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越优良, 边坡 (其它因素给定) 的稳定性越高。
2 浅层地震勘探方法
浅层地震勘探方法种类及相关描述如表1所示。
3 电法勘探
本文笔者主要论述电阻率测探法。由于地下各种岩石、矿石之间存在导电性差异, 因此它将影响由人工建立的或者天然存在电场的分布状态。电阻率法可分为电阻率剖面法 (简称电剖面) 和电阻率测深法 (简称电测深) 。由于电极的排列方式不同, 派生出了各种不同的电测深法, 不同的装置具有不同的探测能力。它们有:对称四极电测深法、三极电测深法、偶极电测深法以及环形电测深法, 其中以对称四极电测深法和三极电测深法为最常用。
1) 对称四极排列 (AMNB) 。如图3所示, 对称四极排列的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均对称于测点布设, 探测深度随AB增加而增大。每改变一次供电极距, 便可按下式计算该极距的视电阻率, 其中K为电极装置系数。
2) 三极排列 (AMN) 。如图4示, 把对称四极中的一个供电电极B放到离测线很远的地方, 即成了三极排列。即三极排列由沿测线排列的三个移动电极组成:一供电电极A和两测量电极MM。另一个供电电极固定放在远处, 用“C极”来表示, 测量结果只决定于A极产生的电场。探测深度随AB增加而增大。视电阻率计算如式 (2) 所示, K为电极装置系数。
4 在边坡失稳探测中的应用前提
分三个方面论述:1) 滑坡勘探电阻率测深的应用前提。以地壳不同岩石和矿石的导电性差异为物质基础, 表征介质导电性能的物理参数是电阻率ρ。在潜水面以下, 滑体中岩石的电阻率p明显低于基岩中的电阻率ρ, 也比稳定边坡上同类岩石的电阻率ρ低。在透气带, 滑体内岩石的电阻率p则比滑坡范围外同一岩石的电阻率ρ高。在堆积物沿基岩面产生的移动而发生的滑坡上, 滑体的另一个特点是所有的物性参数都具有各向异性, 这是滑体中裂隙的广泛发育所造成。在年轻的活动性滑坡中, 各向异性表现尤其明显, 为开展电测深法提供了较好的地球物理前提。2) 滑坡 (含水层) 勘探激电测深的应用前提。激发极化法是以岩、矿石的激电效应差异为基础而达到找矿或解决某些水文工程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探方法。在水文工程地质调查中主要依据表征二次电场衰减特征的参数, 如视激发比、视衰减度等的高值异常探测富水地段。由于该方法不受地形起伏干扰和围岩电性不均匀的影响, 因而在山区找水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滑坡工程应用中尚未见到有关使用激电测深法的资料。激发极化找水方法是利用离子导体的极化场衰减特性, 利用离子溶液与固体电解质的激电效应寻找地下水源的新方法。3) 浅层地震勘探的应用前提。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是地质体的弹性性质和勘探对象与围岩的弹性差异。滑坡多发生在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及散体结构的岩体中, 比较完整的岩体虽然也发生滑坡, 但多为受构造条件控制的块裂体边坡或受软弱层面控制的层状结构边坡。量滑坡工程实践表明, 软硬相间的边坡岩体介质结构对滑坡的发生影响较大。边坡地下水状态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降低了岩体的强度, 降低了滑面上的抗滑力和增强了滑体的下滑力。上述影响边坡稳定状态的诸地质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滑坡区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质或地球物理场上表现出来。
5 结语
在边坡工程中, 由于地质灾害处于隐患阶段时, 滑坡与塌陷的规模与埋深都不大, 而且构成的地电断面比较简单, 故用电阻率测探时, 供电极距不大, 工作效率比较高。而浅层地震方法的使用, 一般应在充分掌握边坡工程地质灾害隐患中各弹性介质的分布及相应波速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黄举松.浅谈某大型地质灾害治理边坡支护工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 篇5
班级:资勘1011姓名:姜定学学号:2010118512145
【摘要】地质环境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 同时, 地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尤其是近年来,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加大, 地质环境的改变与变化更是超乎想象。如果地质环境的改变超出了本身的适应能力, 就产生了灾害现象, 地质灾害就是其中之一。地质灾害的产生, 离不开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总是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在这个环境中, 一系列的条件控制着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严重程度、危险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地质环境控制着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字: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研究成果
一、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及形成机制研究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 包括人类与生物活动的诱发作用所引起的自然变异在内, 无时无刻不在地球表层这一人类活动场所表现出来, 当自然变异的强度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时, 便构成了自然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 地质灾害是常见的一类。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频繁而多发,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环境与灾害的形成主要受两大因素控制: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类社会活动。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其环境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表面上看,地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地质环境的变迁和地震及地质灾害的产生;水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水环境的变化和水灾害(包括海洋灾害)的发生;气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气候环境的变化和气象灾害的发生;地球表层系统和生物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灾害的发生。然而,从深层次看,由于地球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各个圈层自身运动变化的同时彼此也在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各个圈层的运动和变化又受控于全球运动与全球变化,并受着太阳及其他天体运动和变化的影响。由此看来,地球各个圈层的环境与灾害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彼此相关形成环境灾害系统,作为地球系统的一个分支,属于全球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认识,环境灾害形成机制的研究需要以现今地壳运动理论研究为基础,尽管目前对现今地壳运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尚有分歧,但针对环境灾害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天地生相结合的系统论整体观应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二、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
地质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和杜绝地质灾害的发生,遏制生态恶化,已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因为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两者是相互依存的,那么解决好灾害地质的防治工作也为环境地质的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下面以边坡为例。
1、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技术方案
1.1防治目标
如:滑坡治理的总体目标是:采用积极有效的防护工程措施,防止风化和雨水冲刷及下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避免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确保居民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保障周围居民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1.2、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边坡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突出对重点地段和部位的治理;
(3)边坡防护的各项工程措施,应尽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且施工方便,可操作性强。
2、工程监测设计方案
在边坡土石方开挖过程中,在边坡顶设置简易监测措施,实时监控削方工程和防护后的边坡动态,检验放坡及防护效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置简易监测措施,主要以坡体表部地表变形观测为主。简易地表位移监测派专人进行,定期巡查,超前预报,主要以肉眼观察为主,必要时设置简易观测桩、点。特别是在降雨过后应巡视坡体及防护工程措施是否有明显变形或位移。若发现坡体出现宏观变形或防护工程有明显位移变形,应迅速上报主管机构,以便及时妥善处理和决策,确保边坡区生命财产设施的安全。
3、边坡环境现状
(1)社会环境:封开县塔山二路边坡位于封开县城内,坡体有民居10余户,共居住30余名群众,居民房屋多为简易两~三层混凝土砖房结构,室内生活设施简陋。居民日常生活沿山体年久踩出的小道及踏步出行,居民总体生活环境较差。
(2)水环境:坡体表面无明显截、排水沟设施,雨季坡体排水不畅,靠居民自行修建的保护房屋的简易排水沟,将雨水引致无民居建筑物的坡面排放。雨水自坡顶沿坡面无序排放,携带大量坡积物、残积枯草、生活污水和泥沙,汇入坡脚江口镇中学教学楼地面排水沟,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对城市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3)生态环境:坡面植被覆盖率较低,尤其是坡体下部分坡面几乎完全裸露,零星分布几株灌木拦截部分雨水冲刷下来的坡体残积枯草和生活固体垃圾,生态景观较差。坡面的水土流失严重,雨水冲刷痕迹明显。坡面房屋结构形式不一,零星分布,生活生产物资堆积坡面,对坡面生态景观也有一定的影响。
4、治理前环境影响预测
封开县塔山二路边坡排水设施不良,坡面植被覆盖率较低,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施工期间的环境影响
在本项目施工期间,拆迁、工程占用土地、施工扬尘、施工噪声等都会给城市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空气质量和环境噪声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本工程施工期较短,对该地区的环境影响是短暂的。同时,只要施工期间制定严格的环境评价体系,合理优化施工工艺,精心组织施工,严格管理,采取各种相应的环境污染预防和缓解措施,可将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不会对坡体周围环境带来不可恢复的永久性影响。
6、治理后环境影响预测
通过对边坡进行加固防护处理,可明显改善坡面的环境状况。工
程完工后,坡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坡面排水设施良好,可防治滑坡和
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发生。
一、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从地质环境保护角度来说, 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 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地质灾害越严重, 发展速度越快, 危险性越大, 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1、地质灾害的形成及类型
灾害地质主要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 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按其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 常见的地质灾害共有 11 类、48 种, 它们是: 地壳活动灾害, 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面变形灾害, 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水库灾害, 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海岸带灾害, 如海平面升降、海风暴潮等;海洋地质灾害, 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特殊岩土灾害, 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土地退化灾害, 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壤污染、地方病等;水源枯竭灾害, 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等。
2,环境地质
环境地质指由岩石、水和大气物质组成的体系。或仅指岩石团及其风化产物。环境地质是地球演化的产物。地质环境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而且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发展。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而且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发展。环境地质变化常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一定地域在一定时间段完成一个渐变到突变过程, 从而破坏地质环境, 产生地质灾害, 这就是地质灾害的地带性、突发性与准周期性。
二.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研究成果
环境保护是研究和防止由于人类生活、生产建设等使自然环境恶化,而寻求控制、治理从而消除各类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努力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它更好的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需要。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地质环境破坏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生产,预防地质环境恶化,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1、地质灾害防治也须遵循防止致灾作用发生和防止其与受灾对象遭遇这两种途径。防止致灾地质作用发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灾害险情出现之前, 事先采取预防措施, 杜绝或减少致灾作用发生的条件和机会, 这是“防”;二是当有险情出现后, 根据保护受灾对象的需要, 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制止其发展成灾, 这是“治”。
2、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对于矿山企业来讲,除了政府出台各项法律、法规外,还要从科学技术上加大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从源头上杜绝对地质环境产生破坏的因素,严把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门槛,要将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深入到环境治理当中,泛泛而论的治理方案编制,要从技术上体现谁编制谁负责的原则,空洞无效的方案要追究法律责任。总之,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因此积极推进《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出台,建议将《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列入国务院法制办公立法计划,使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早日纳入法制轨道。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据《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为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使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 1] 陈静生.环境地学[ 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6.[ 2] 游东泉.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问题分析及治理方案.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
局九三三队。
[ 3]段秀铭,郑庭明.山东省地质灾害分区与防治对策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07,23(4):1-6.张进德,张作辰,刘建伟,张德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S].
[ 5 ] 马宗晋,方蔚青,高文学,等1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M]1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1132-1381
[ 6 ] 马宗晋,高庆华,张业成,等1灾害学导论[M]1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63-951
[ 7 ] 科学技术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1灾害#社会#减灾#发展
[M]1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34-50,166-1781
[8] 侯恩科,郝珠成,王向阳,等1凤县铅锌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1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01,(05): 12-141
[9] 徐友宁,何芳,袁汉春,等.西北地区不同类型矿产开发环境地质研究120021
[10] 李长洪,任涛,蔡美峰,等1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与方法1中国矿业, 2005, 14(1): 29-331
[11] 唐春,李波1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1中国水土保持, 2007,(2): 25-271
[12] 梁凯,兰井志,郑伟1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1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11): 19-211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等.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14] 张维宸,刘建芬,张春花.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问题及对策[J].[15] 张维宸,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河北省遥感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21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研究 篇6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防治;环境利用
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是由自然等外力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会引起岩土层的移动,从而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防治地质灾害的问题成为我国自然灾害问题的焦点,从长远来看,地质灾害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给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如何防治自然灾害成为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将地质灾害与环境利用问题放在一起研究,在减少危险源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防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从而提高我国地质的环境利用率。
一、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一)我国目前地质灾害现状。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南北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南方与北方的地质灾害还呈现细微的差别。例如我国西南部山区比较容易发生泥石流以及滑坡的现象,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的影响,有时还会破坏西南部地区的通信系统,给救援行动带来一定的阻碍。从受灾程度看来,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受灾害的影响是远远高于北方的,因此一定程度上地质灾害限制了南方某些地区的发展,给当地的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针对受灾的强度与规模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尤为重要,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地区,进行地区性的检测,深入研究地质灾害与当地地质水文条件的辩证关系,并制定应急处理方式,从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调查区划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首先要从调查区域的划分开始,只有明确研究目标,才能保证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性。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划定调查区域的基础上,对研究目标开展地质勘探,从而对当地的环境与地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研究结果,将调查区根据危险的等级进行重新划分,从而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地区,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检测预警建设。地质灾害的防治要以预警工作为主,因此检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核心。正因检测预警建设的重要性.要求相关部门在预警系统的建设上增加投入力度,从而保证预警系统的高效性与灵敏性。预警系统要做到第一时间发布灾情信息,以便发展后续的救援疏散工作。同时预警系统还需要根据地质灾害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救援团队提供较多的信息,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给救援工作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四)搬迁治理工程建设。一般来收,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受波及的范围较广,受灾人群也较为密集,因此针对地质灾害开展搬迁治理工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受灾程度较重的地区,采用搬迁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影响,给周边居民的安全性添加了一層保障。同时,搬迁治理还要将灾后重建的工作考虑在内,在最大限度内减少地质灾害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五)应急处理建设。应急处理指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地质灾害通常没有任何预兆,具有速度快、破坏力强的特点,因此针对地质灾害建立应急处理措施的建设,也是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有效途径。迅速反应是地质灾害发生时减少损失的具体方式,同时安排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对地质灾害的情况与影响做出一定的评估,根据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救援措施,是减少事故伤亡的最有效的对策。还应该组织专家进行现场的勘探,从而减少事故的波及范围,规避地质灾害造成二次伤害,迅速组织救援的有生力量,并且对后期的救援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划。
(六)完善科学研究体系。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目前我国对地质灾害发生成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许多领域还具有突破的空间,这就给我国科研部门提出了挑战。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原因,能够给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技术与理论的支援,从而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不断的针对地质灾害进行应急处理的模拟,从而保证减少地质灾害波及范围。
二、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设
(一)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在保证区域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对区域地质环境的认识,是提高环境利用率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要对目标区域的地质进行深入勘探,从而判断地质的机构与运动规律,从为环境利用工作提供安全保障。建立高效的评价体系是对环境充分利用的前提,因此要加强环境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满足环境利用的相关研究的需要。在进行环境利用可行性分析之后,要考虑怎样将经济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迎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环境容量的评价是环境系统的重要标准,其大小将直接影响环境的利用率,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还对我国灾难的调控能力提出一定的挑战,因此能否取得良好的环境利用效果,还要看能否选择正确的发展对策,从而保证环境利用在地质灾害防治基础上的开展。
(二)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地质环境的利用伴随着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开展地质环境安全建设,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规避地质灾害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何提高环境利用率在于能够在多达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因此改造自然是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监理工程地质安全体系,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增加地质环境的利用率。
结语: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从而在统筹当地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规避地质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地质环境的利用率,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迎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
边坡地质灾害 篇7
该边坡地质灾害工程位于深圳宝安区松岗街道燕罗路西侧, 松岗富士康科技集团对面, 交通便利。根据勘察范围, 自北向南把边坡分为A, B两段, 其中, 心坐标 (深圳坐标) 分别为X=47 383, Y=94 214;X=47 072, Y=94 247.
2 施工场区的地质条件
2.1 场区水文条件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强风化、中风化粉砂岩的风化裂隙中, 呈网络状和脉状分布, 属中等含水性、中等透水性地层, 水量较小。场区内地下水以大气降水作为主要补给来源, 以蒸发及渗透为排泄方式。钻探期间, 测得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1.20~1.30 m, 标高为4.32~5.13 m, 雨季地下水位将会上升。
2.2 场区的地形、地貌
该边坡所处场地原始地形地貌为台地, 为修建市政道路人工开挖所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A段边坡长约135 m, 坡高10~43 m, 坡度40°~60°;B段边坡长约167 m, 坡高3~29 m, 坡度40°~60°。边坡走向南北, 倾向西, 近似直线型展布。
2.3 场区的地质构造
根据现场调查、钻探揭露及室内土工试验, 发现场地内地层有杂填土层 (Qml) , 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下统桥源组的粉砂岩 (J1qy) , 现将场地内各岩土层主要岩性特征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1) 人工杂填土层 (Qml) , 呈灰黄、土黄色, 为坡脚修建道路近期堆填而成, 主要成分为含碎石黏性土、不均匀含碎石及建筑砼块 (26%~32%) , 稍湿, 松散状态, 未固结。在ZK2、ZK4、ZK7、ZK9、ZK12、ZK14、ZK16、ZK22、ZK24、ZK28、ZK30号钻孔揭露该层, 揭露层厚0.30~1.50 m, 分布于整个边坡的坡脚地段。 (2) 侏罗系下统桥源组基岩 (J1qy) 。场地内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下统桥源组粉砂岩, 细粒结构、中厚层构造。
3 基坑边坡支护设计
3.1 治理工程设计总思路
目前考虑采用“局部削方减载+冲孔灌注桩+锚拉格构+系统锚杆+排水绿化”的模式来施工。
3.2 治理工程设计
以新修道路边界为边坡坡脚线, 在边坡坡脚线处设置抗滑桩进行加固。桩为冲孔灌注桩, 截面尺寸D=2 000 mm, 桩的中心间距4 m, 桩总长11 m, 其中, 地面以上高度3 m, 地下埋深8 m;桩与桩之间采用挡土板进行连接, 挡土板厚300 mm, 宽600 mm, 分块搭接。为了有效地排泄进入滑坡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抗滑桩背侧按设定坡率回填透水性较强的填料, 并设置500 mm厚砂砾反滤层, 反滤层外包透水无纺土工布, 通过挡土板安装缝将地下水排至桩板墙以外。此外, 在抗滑桩顶部以下2 m处设置一根4×7φ5锚索, 长10 m, 自由段长5 m, 入射角度为20°。
以桩顶为起点, 下级边坡设置锚拉格构进行加固。清除坡面松动或悬空岩土体, 边坡设置5排锚杆, 长度为9 m。所有锚杆间距3 000 mm (垂直) ×3 000 mm (水平) , 锚筋直径φ32 mm, 入射角度为20°。此外, 在边坡局部稳定性较差的部分适当增加锚杆的数量。格构梁为“井”字型格构, 格构纵、横向主梁截面尺寸均为300 mm (宽) ×300 mm (厚) , 采用C25混凝土浇筑, 锚杆位于格构梁交点处, 格构间喷混草灌绿化。
清除坡面松动或悬空岩土体, 上级边坡设置系统锚杆。锚杆长度9 m, 间距6 000 mm (水平) ×3 000 mm (高差) , 梅花形布置, 锚筋直径φ32 mm。为了系统锚杆的整体稳定性, 相邻三四根锚杆间用横梁连接, 截面尺寸为500 mm (宽) ×400 mm (厚) 。对于岩面较完整处, 可减少锚杆布置, 对人工难以清除的大块危岩或裂隙发育的坡面, 需增设随机锚杆进行加固。如果岩体较破碎, 可根据现场进行调整, 具体长度以穿透破碎面为宜。坡面上部采用系统锚杆, 减少对边坡原始植被, 尤其是乔木的破坏, 保持边坡的原始生态。
边坡坡顶均修筑截水沟, 坡面修筑跌水沟。排水沟均采用毛石砌筑, 尺寸均为600 mm (宽) ×600 mm (高) 。截水沟与水沟汇水最终排至坡脚, 与公路排水系统衔接。
4 施工要求
4.1 土方开挖施工要求
要求将坡面现有滑动土体及松散浮土全部清除并符合设计坡率要求, 开挖至设计开挖面后应清除坡面凹凸不平土层。对于局部凹陷区, 应采用毛石或砂浆回填, 要求坡面尽量平整。土方开挖应采取自上而下、分段跳挖的逆作施工法, 并尽量缩短开挖时间和减少暴露面积, 及时进行支护结构施工, 并做好排水措施, 防止雨天积水侵蚀。
4.2 锚杆施工技术要求
锚杆锚筋制作时应先除锈, 按设计长度切割成段, 需要焊接的, 可采用双面搭接, 焊接长度不少于8d。为使锚筋在锚孔中居中, 每隔1.5 m设一对中支架。注浆管管头用胶带封闭, 安设在对中支架的一侧, 用细铁丝绑扎, 管头用胶带封闭, 且管头比锚端少50~100 mm。
4.3 格构梁施工技术要求
格构梁施工技术要求主要有: (1) 在坡面上按图纸设计尺寸进行测量放样, 人工开挖沟槽并清理岩屑, 沟槽面喷素混凝土, 保持沟槽面平整。 (2) 格构制模。格构施工时, 需嵌入坡面约100 mm。 (3) 钢筋制安。钢筋铺设时, 要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 mm, 钢筋搭接不小于35d, 箍筋采用φ8@200, 并根据需要预留适当钢筋挂钩供喷混植草挂网。 (4) 混凝土浇筑。采用C25混凝土, 浇捣时要保持混凝土表面平整、湿润光泽、无干斑及滑移流淌现象。
4.4 喷混植草施工技术要求
喷混植草即采用混凝土喷射机把基材与植被种子的混合物按照设计厚度均匀喷射到边坡表面, 喷混植草的基本构造为钢丝网和基材混合物两个部分。
4.5 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要求
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要求主要有: (1) 孔位允许偏差为水平向100 mm, 垂直向50 mm, 预应力锚索钻孔采用机械成孔, 倾角必要时根据现场调整, 倾斜度允许偏差为3%, 孔深应超过设计长度0.5 m, 终孔后应认真清孔。 (2) 预应力锚索下料长度允许误差为100 mm, 安装前应认真清除锚索表面的油污和铁锈, 并进行防腐处理。 (3) 纯水泥浆采用普硅水泥 (42.5R) 拌制, 水灰比为0.45~0.50. (4) 锚筋采用4×7φ5钢铰线, 锚索倾角, 与水平夹角20°, 孔径为150 mm。 (5) 预应力锚索注浆管应与锚筋一起放入钻孔, 注浆管内端距孔底为50~100 mm, 二次注浆管的出浆孔和端头应密封, 保证一次注浆时的浆液不进入二次注浆管内。预应力锚索分两次注浆, 第一次注浆压力为0.4~0.6 MPa, 待孔口溢浆即停止注浆;第二次高压注浆压力为2.0~5.0 MPa。
4.6 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要求
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要求主要有: (1) 桩体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坡顶建筑的变形观测, 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 成孔设备就位后, 必须平整、稳固, 确保在成孔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和偏移。 (3) 钻孔桩应按照从两侧往中部的施工顺序, 施工时应跳钻, 每隔3根桩开钻一根桩, 并应浇灌桩芯混凝土。终凝后, 相邻的桩才可以开钻。 (4) 桩位允许偏差为50 mm, 垂直度允许偏差度小于1%, 桩轴线允许偏差小于100 mm, 孔深不小于设计深度, 桩底沉渣不应大于200 mm。 (5) 钢筋笼主筋需要连接的, 宜采用搭接焊。钢筋笼的焊接在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接头面积不应大于50%, 且应间隔布置。钢筋笼制作主筋间距允许偏差10 mm, 箍筋间距允许偏差20 mm, 钢筋笼直径允许偏差10 mm, 钢筋笼长度允许偏差100 mm, 并应符合有关要求。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边坡地质灾害工程施工中, 设计的方案必须要科学、合理, 支护结构必须综合考虑边坡周边现场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技术、施工工艺要求等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 才能选择出合适的设计方案, 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摘要:以深圳松岗街道燕罗路西侧, 松岗富士康科技集团对面边坡工程为例, 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设计进行了阐述, 为后续的边坡隐患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边坡地质工程,支护设计,地质构造,工程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边坡地质灾害 篇8
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地质条件较差, 在南部地区更是显著[1]。随着国内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公路、铁路以及高层建筑等也在高速发展。在建设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影响, 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是整个工程能否达标的重要因素之一[2]。如何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法, 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预测, 以求得到合理的施工方案和防治措施, 是目前地质灾害中一个重要的课题[3]。尤其是对于边坡地质灾害这一普遍存在的地质条件。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于公路、铁路以及露天矿山工程中的边坡灾害研究较多, 而对于丘陵地区城市高层建筑的边坡地质灾害研究较少[4,5,6,7,8]。
本文对高层建设项目工程边坡灾害进行了现状分析, 并采用分区评估的方法, 确定了评估原则, 量化了评估指标, 对边坡灾害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预测。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1 项目背景
拟建通用国际社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金盆岭, 赤岭路以东, 原长沙化工机械厂区内。通用国际社区南地块拟建5栋高层建筑及幼儿园, 由于通用国际社区南地块存在长约215 m高边坡, 且存在时间较长, 需进行拟建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确保工程顺利开展[9,10]。
1.1 工程概况
边坡项目场地位于长沙市天心区金盆岭, 赤岭路以东, 原长沙化工机械厂区内, 用地范围地理坐标:东经112°58'21″~112°58'31″, 北纬28°08'56″~28°09'07″。南地块边坡全长约215 m, 高10 m~15 m, 为便于表述, 将整个边坡分别划分为AB段、BC段、AD段三段, 即本次评估的边坡对象。
其中, AD, AB段和BC段边坡都属于填方边坡, 边坡土体由人工填土组成, 边坡下部设有重力式挡土墙。边坡项目主要拐点坐标见表1。
1.2 地质环境条件
该项目建设用地高程一般在63.00 m~89.00 m之间, 地形起伏变化较大, 地形坡角一般60°~80°, 为湘江冲积阶地, 地貌类型单一。基底地层为白垩系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 岩性单一, 岩层单斜产出, 上覆10 m~30 m第四系土层, 未发现断层分布, 构造不发育, 地质构造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碳酸盐岩岩溶不发育,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内新构造运动不强烈, 表现为缓慢间歇性抬升, 地震基本烈度6度, 属地壳较稳定区。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现状条件下, 未曾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不发育。
综上所述, 评估区范围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属于中等类型复杂程度。
2 评估预测
2.1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 、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11]。根据本次实地的现场调查, 评估区范围内未发生上述地质灾害。评估现状危险性小, 危害小。
2.2 地质灾害危害性预测评估
工程施工会诱发和增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由于现状条件下, 评估区未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不存在增大地质灾害的问题, 因此, 需对工程施工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预测。考虑到工程地块的地质条件, 经过人工处理之后, 工程施工诱发崩塌地质灾害、泥石流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裂缝等的可能性小, 危害小, 危险性小。由于现阶段通用国际社区内人类工程活动频繁, 地形变化较大, 根据勘察资料, 南地块堆填填土深约10 m~15 m, 与原始地形相比变化较大, 对挡土墙的影响较大, 即对于滑坡地质灾害影响中等。因此, 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主要是对挡土墙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将边坡分为DA, AA1, AB与BC四段, 分别对应的剖面为1—1剖面、2—2剖面、3—3剖面与4—4剖面。采用理正岩土5.6软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计算。
只举例1—1剖面进行分析, 见图1。
计算简图见图2, 采用现场实测物理力学参数, 自动搜索最危险滑裂面。分别从一般情况和最不利组合情况分析验算了重力式挡土墙的滑动稳定性、倾覆稳定性、地基应力和偏心距、基础强度、墙底截面强度和整体稳定性。验算结果全部满足设计和实际要求。对于其他剖面经过验算, 也符合要求。
反过来, 工程施工也可能会受到地质灾害影响, 需要对其进行危险性预测。工程施工本身受到滑坡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可能性中等;工程施工本身受到其他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危害小。
2.3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2.3.1 评估原则和量化指标确定
1) 评估原则。
a.根据地质灾害的现状评估与预测危险性结果, 全面结合评估区范围内的地质隐患潜在点的分布、环境地质条件的差别以及危险程度, 量化评判区段内危险性的指标, 依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 采取定性、半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工程施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进行划分[2,3]。
b.根据评估区内存在的和可能存在诱发的规模、灾种多少、承灾对象的社会属性和稳定性等, 综合评判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级别区 (段) 。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危险性划分为大、中、小三级, 分别用Ⅰ, Ⅱ, Ⅲ代号表示。
2) 量化指标确定。
依据施工场地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区评估原则, 在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规模、分级分区的灾种多少、稳定性、社会经济属性、危害程度和承灾对象等多因素的影响来确定。按“半定量”原则, 采用指数和法进行量化指标的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赋值与分级标准见表2~表4。
2.3.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根据上述评估原则及评估方法, 通用国际社区南地块边坡项目建设场地可分为两个区, 即Ⅱ区和Ⅲ区, Ⅱ区以滑坡为主的中等危险性地质灾害区, Ⅲ区为危险性小的地质灾害区。其施工场地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估结果见表5。
建设工程区地质灾害现状评估不发育, 危险性小, 南地块边坡滑坡类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危险性中等, 地质环境为中等复杂程度, 综合评定该评估区为危险性中等滑坡地质灾害区 (Ⅱ) ;除上述区域以外建设工程区综合分区危险性评判指数为3.3, 综合评定评估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Ⅲ) 。
2.3.3 建设场地适应性分区评估
建设区场地适宜性等级划分标准, 主要考虑场区是否适宜拟规划建设项目的适用程度。主要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易发程度、危险性程度、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 以及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及其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直接相关,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及其组合, 对建设区场地适宜性进行评估。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见表6。
根据上述土地适宜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适宜性的分级标准, 对评估区规划项目建设的适宜性进行了分区评估, 其结果如下:
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属中等区 (Ⅱ) , 地质灾害现状不发育, 危害性小;工程施工增大地质灾害预测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 危害小;工程施工诱发或受到滑坡类地质灾害预测危险性中等, 可能性中等, 危险性中等, 可采取挡墙加固等方法进行处理, 防治难度小, 防治费用低, 为工程建设基本适宜区。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Ⅲ) , 地质灾害现状不发育, 危害性小;工程施工诱发、增大或受到地质灾害预测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 危害小, 基本上不需要采用防护工程进行防护, 为工程建设适宜区。
3 结论
3.1 防治措施
根据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加剧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及灾害种类, 评估区分为滑坡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 (Ⅱ) 及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Ⅲ) 。
次重点防治区 (Ⅱ) 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的防治措施建议以工程措施为主, 结合监测措施。南地块边坡为永久性边坡, 其支护应有专门的岩土工程支护设计方案。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Ⅲ) 防治措施以生物措施防治为主。
3.2 建议
1) 对边坡坡顶拟建建筑, 应采用桩基础, 桩长应深入坡底, 且进入稳定地层一定深度。
2) 在边坡周围应避免堆载, 桩基础施工应采用非挤土、振动小、荷载轻的成桩工艺, 避免基础及上部建筑施工对边坡产生不利影响, 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或加固措施, 确保边坡的安全。
3) 工程建设中尽量避免深开挖、大切方, 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边坡, 应采取工程措施予以防护, 消除其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及危险性。
4) 工程建设过程中如进行深基坑开挖、桩基施工等需大量抽排地下水的工程或大量开采深部地下水, 将改变评估区地下水的平衡状况, 可能诱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隔水帷幕等形式减小工程建设引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5) 勘察中应查明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等, 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边坡地质灾害 篇9
关键词:路基,路堑,边坡地质灾害,预防处治
公路路基及路堑边坡地质灾害是因公路周围的地质不断恶化而发生的灾害。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泥石流、落石、坍塌、崩塌和滑坡等。边坡地质灾害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边坡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具有研究意义。
1 路基及路堑边坡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从地质学的角度分析, 地质岩性组合及结构组和不适合建设公路, 其内部固有的因素是发生边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除了降雨、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外, 人类活动和工程活动也对地质灾害起到了助推作用。地质灾害的发生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2 路基及路堑边坡地质灾害的成因
2.1 泥石流的成因
地质条件不良的山区或山前区, 因其地形陡峭, 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常发区域。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气象、水文特征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围椅状地形、较大的坡降沟床等地质较松散的区域是泥石流灾害的高发区。而泥石流灾害产生的地形、水源等条件又受到该区域的人类活动、植被、地质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影响。
2.2 坍塌、落石的成因
坍塌、落石是比较常见的路基边坡地质灾害, 可以将其成因简单概括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区域地层的岩体结构、岩性结构和地质构造等因素就是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对边坡地质灾害造成的作用比较缓慢。风化作用、气象和植被条件等就是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发边坡的变形, 造成坍塌、落石灾害。
2.3 崩塌的成因
地质条件包括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 是崩塌灾害的主导因素。岩土体是发生崩塌灾害的物质条件, 岩土体的类型决定了崩塌灾害的规模和程度。页岩和石灰岩等岩性比较松散的土层崩塌灾害多数会表现为坠落或剥落;而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等岩性比较坚硬的的土层崩塌灾害多数表现为岩崩。
2.4 滑坡的成因
地质构造、地貌、底层岩性和地下水是形成滑坡灾害的主导因素, 而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属于次要形成因素, 人类的各种工程活动则是滑坡灾害的诱发因素。地下水的流动与冲刷和暴雨的激发是滑坡灾害的主要诱发条件, 公路边坡中的易滑地层则是引发滑坡灾害的内在条件。
3 路基及路堑边坡地质灾害预防应急
3.1 政策防治措施
(1) 构建预警体系。公路沿线路基及路堑边坡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 对边坡地质灾害的危险点很难做到全面预防和有效治理, 因此, 对危险地点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险情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构建边坡地质灾害的预警体系, 尽可能减少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2) 做好宣传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应在公路沿线地区做好防治宣传工作, 使人们对灾害预防工作的意义及灾害的严重性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提高防灾能力和防灾意识, 从而降低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3.2 植被防治措施
采取植被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液压喷播植草技术、三维植被网、和植生带的方法实施植被防治。液压喷播植草技术是将染色剂、粘合剂、肥料、木纤维、保水剂和种子等混合物利用专业的喷播机器喷洒到预设的区域内, 建立草坪植被, 实现护坡功能。三维植被网的护坡方式可以很好地固定客土和草种, 在降低消耗方面的效果非常明显。植生带是按照相应的工艺, 将肥料、种子和保水剂按照一定密度调和, 通过机械设备滚压等处理形成的产品。
3.3 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可以采取以绿化、排水和土石体改良为辅, 以护坡面、加固和支挡为主的方法: (1) 对于小型滑坡可以全部清除, 滑床下缓上陡和堆移式的滑坡, 可以对上方主滑地段进行减重或在前方抗滑地段增填压脚, 从而使滑体维持力学平衡, 同时安装抗滑挡墙和抗滑桩等支挡结构对滑面进行固定。 (2) 抹、捶面法适用于易风化的软岩层, 如千枚岩、泥质板岩、泥质砂岩和页岩等。 (3) 干砌片法石适用于不受洪水冲刷的边坡、坡度低于1:1.25的路基及路堑边坡等。 (4) 锚固危石法适用于边坡岩石块状、落差大, 但裂隙明显不稳定的区域。通过打眼, 安装锚杆, 注浆锚固, 砼封端的方法, 起到稳固边坡危石的作用。 (5) 主动和被动防护, 主动防护网适用于岩层破碎, 地质条件不好的区域。具体方法是设置锚索, 然后以周边锚索为拉结点, 用索性钢丝网将碎石岩层包裹起来, 从而预防其碎落;被动防护网适用于边坡较缓但不稳定, 有缓冲地带的山坡下。通过设置立柱和钢丝网, 拦截坡顶落石, 从而达到公路安全通行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 公路路基及路堑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需要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规范制度, 施工单位采取合适的施工方法, 如此, 才能减少边坡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使公路的使用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唐正光, 徐则民, 吴华金, 等.公路路基地质灾害与选线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 2011, (7) :66-68.
[2]周文龙, 谢晓军, 张铁军.公路抗灾能力分析与典型地质灾害处治对策研究[J].交通标准化, 2011, (19) :101-106.
边坡地质灾害 篇10
近年来, 随着矿山露天开采形成高陡边坡而引发的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较为频繁, 从而引国家有关部门的起高度重视, 要求在办理采矿证前必须对矿山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未来露采边坡稳定性分析是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笔者根据岩体构造结构特征的地质力学分析原理和赤平投影法, 与本单位同事共同编制出简单易操作的岩质边坡稳定性赤平投影分析软件程序, 通俗易懂, 作出的赤平投影分析图较为直观地反应出了岩质边坡结构面的组合特征, 为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和地质灾害预测提供了便利。下以我单位编制的《文山县芋头冲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中的露采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为例运用赤平投影分析的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
2 矿区概况
芋头冲水泥用石灰岩矿区位于文山县城275°方向, 平距3.5km处, 有公路与环城西路衔接, 交通便利。为岩溶峰丛洼地地貌, 地形坡度岩溶洼地及边缘斜坡等平缓地带2~10°;峰丛20~35°, 局部达60°。一般标高为1390~1470m, 最高点位于矿区北东侧山顶, 标高1503.68m, 最低点位于矿区南东岩溶洼地中, 标高1363.45m, 矿区内相对高差140.23m。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上石炭统马平组 (C3m) 浅灰色厚层至块状泥粉晶灰岩, 偶夹白云质灰岩, 岩溶洼地等地形低凹部位为第四系残积红粘土。矿体属岩溶峰丛地貌, 形态为北部陡倾, 中部突起, 东西较缓的波状起伏的双面山。成分为上石炭统马平组 (C3m) 厚层-块状泥粉晶灰岩石灰岩。面积0.212km2, 分布标高在1500.06~1410m。资源储量 (332+333) 14548597t, 见图1。
3 矿山开采方式及开采参数
矿山开采方式采用露天台阶方式进行开采, 采矿标高1500.06~1410m。最终最大剥采深度90.06m, 生产台阶高度15m, 生产台阶坡面角75°, 最终台阶边坡角65°, 开采最终边坡角≤65°, 安全平台宽度4m。
4 露采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采矿过程中采场西帮、东帮、南帮和北帮部分地段出现开采边坡。根据矿山设计的边坡方案, 结合地质环境条件, 矿山开采中露采边坡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危险性如下:
(1) 露天采场西帮边坡采掘作业, 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或掉块
由图1中a点位置可看出:开采边坡产状114°∠65°, 矿体产状220°∠18°, 见三组节理裂隙: (1) 产状60°∠73°; (2) 产状145°∠49°; (3) 产状330°∠64°。岩体被切割呈块体状, 完整性较差。岩体最终边坡开挖高度50m, 最终边坡角65°。边坡面与矿体层面斜交, 与 (1) 组节理裂隙面斜交, 与 (2) 组节理裂隙面近于同向, 与 (3) 组节理裂隙面反向斜交。总体组合呈不稳定结构类型边坡。由于边坡面与节理面的切割, 在开采过程中, 存在沿 (2) 组节理裂隙面引发较大规模崩塌、滑坡或掉块的可能性, 对人员和采矿设备安全构成威胁, 危险性及危害性中等, 见图2。
(2) 露天采场东帮边坡采掘作业, 可能引发崩塌或掉块
由图1中b点位置可看出:边坡产状294°∠65°, 矿体产状226°∠39°, 见三组节理裂隙: (1) 产状98°∠60°; (2) 产状157°∠67°; (3) 产状295°∠57°。岩体被切割呈块体状, 完整性较差。岩体最终边坡开挖高度60m, 最终边坡角62°。边坡面与矿体层面斜交, 与 (1) 组节理裂隙面反向, 与 (2) 组节理裂隙面斜交, 与 (3) 组节理裂隙面同向。总体组合呈不稳定结构类型边坡。由于边坡面与节理面的切割, 在开采过程中, 存在沿 (3) 组节理裂隙面引发较大规模崩塌或掉块的可能性, 对人员和采矿设备安全构成威胁, 危险性及危害性中等。见图3。
(3) 露天采场北帮边坡采掘作业, 可能引发滑坡、崩塌或掉块
由图1中c点位置可看出:边坡产状204°∠65°, 矿体产状236°∠17°, 见两组节理裂隙: (1) 产状60°∠75°; (2) 产状305°∠38°。岩体被切割呈块体状, 完整性较差。岩体最终边坡开挖高度60m, 最终边坡角62°。边坡面与矿体层面斜交, 与 (1) 组节理裂隙面反向, 与 (2) 组节理裂隙面斜交, 与 (3) 组节理裂隙面同向。总体组合呈不稳定结构类型边坡。由于边坡面与节理面的切割, 在开采过程中, 存在沿层面引发小规模滑坡沿坡面引发较小规模崩塌或掉块的可能性, 对人员和采矿设备安全构成威胁, 危险性及危害性中等。见图4。
(4) 露天采场南帮边坡采掘作业, 可能引发崩塌或掉块
由图1中d点位置可看出:边坡产状24°∠65°, 矿体产状236°∠17°。见三组节理裂隙: (1) 产状60°∠73°; (2) 产状145°∠49°; (3) 产状330°∠64°。岩体被切割呈块体状, 完整性较差。岩体最终边坡开挖高度27m, 最终边坡角65°。边坡面与矿体层面走向反向斜交, 与 (1) 组节理裂隙面近于同向, 与 (2) 、 (3) 组节理裂隙面斜交。总体组合呈不稳定结构类型边坡。由于边坡面与节理面的切割, 在开采过程中, 存在沿 (1) 组节理裂隙面引发较大规模崩塌或掉块的可能性, 对人员和采矿设备安全构成威胁, 危险性及危害性中等。见图5。
5 结语
本文运用本单位编制出的岩质边坡稳定性赤平投影分析软件程序作出的赤平投影分析图对文山县芋头冲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未来开采中形成的各个露采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 预测了可能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及其类型、规模等, 为矿山减灾防措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的通知》 (云国土资环[2003]292号) .
[2]《文山县芋头冲水泥用石灰岩矿普查地质报告》.文山蔚鑫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2008, 5.
[3]《文山县芋头冲水泥用石灰岩矿开发利用方案》.文山蔚鑫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2008, 6.
[4]《文山县芋头冲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文山蔚鑫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2008, 8.
[5]徐开礼, 朱志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2005, 9.
[6]张倬元, 王士天, 无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地质出版社, 1985, 5.
怀化抗击地质灾害写真 篇11
“百姓安危高于一切,一定要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的要求,怀化市国土资源系统党员干部吹响了抗击地质灾害的集结号。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防治人员严阵以待,24小时坚守工作岗位,收传预警预报,调度传送灾险情。广大乡镇基层党员干部紧急奔赴第一线,全面展开抗灾救灾工作。截至7月20日,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传送预警、预报2307次,配合当地政府转移群众15870人,成功避险32次,避免人员伤亡3232人。
“好悬啊!要不是你们,我们就‘报销’了!”
5月8日,暴雨横扫芷江侗乡,全县28个乡镇254个村(居委会)不同程度遭灾。
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县级领导迅速靠前指挥,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全部到岗到位,24小时值守,千方百计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岩桥乡是该县灾情严重的乡镇之一。当天清晨6点30分,正在巡查的岩桥乡国土资源所所长肖宗友发现四方园村皂角渡组村民杨洪顺家后面的山体明显开裂。
情况不妙!经验丰富的肖宗友有种不祥的预感。他立即将情况上报县局和乡党委主要领导,并迅速通知杨洪顺一家转移撤离。然而,杨洪顺和老伴却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不耐烦地说:“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都没事。你们走,莫要管我。”
面对杨洪顺的固执,肖宗友一边将手机拍摄到的山体裂缝图片给他看,劝其马上离开,一边帮他收拾物品,与乡、村干部一起,将杨洪顺及家人转移到安全地带。
当天晚上,杨洪顺家后面的山体滑坡发生了,卧室的后墙被冲倒,数百立方米的泥土和墙砖淹没了整个卧室,整栋房子也发生了倾斜。面对触目惊心的情景,杨洪顺对身旁的村干部感动地说:“好悬啊!要不是肖所长,我们就‘报销’了!”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会同县金龙乡茶溪村村民梁任远等人身上。
“要不是国土员林长生,我现在就不能站在这里与你们说话了。”会同县茶溪村村民梁任远讲起此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5月8日,会同县暴雨如瓢泼,引发了滑坡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当天上午11点左右,金垅乡驻乡国土员林长生发现石其村一处山坎有滑坡迹象,他迅速向会同县局和乡政府报告,并立即组织村民疏散转移。下午1点多钟,他得知山下茶溪村还有8户人家没有撤离,又冒着大雨奔向茶溪村,挨家挨户通知村民转移。就在他们撤离后不久,滑坡瞬间夷平了山下房屋。
“这是职责所在,以后有这样的情况,我还会上!”
6月20日,倾盆而下的暴雨再一次席卷会同,导致全县1500多人无家可归,2.48万人被迫转移。
20日凌晨4点左右,正在金子岩乡政府值班的国土资源所所长林国久虽彻夜未歇,此刻仍未有一丝松懈,打着手电筒坚持每隔10来分钟察看一次雨势水情。
天刚蒙蒙亮,林国久就带领人员到元贞村巡查,途中他们发现一根电线杆斜倚着挡在路中央。原来,塌方撞歪了电线杆,阻断了村道。“这条路是几个村的必经之路,一旦中断……”林国久来不及多想,立即打电话叫来铲车和附近村民,一起紧急抢通村道。
暴雨如注,林国久等人顾不上个人安危,艰难地挪动着路中的电线杆。不料,电线杆突然滑落,林国久头部被打伤成粉碎性骨折。
路抢通了,林国久却住进了医院。会同县委书记杨陵俐,县长周立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欧阳海丰等领导专程到医院看望林国久,对他奋不顾身抗洪抢险的英勇行为给予了高度表扬。
面对领导的关怀和赞扬,他谦虚地说:“这是职责所在,以后有这样的情况,我还会上。”朴实的语言,饱含着人民利益至高的公仆情怀。
“宁愿事前听骂声,不愿事后听哭声!”
6月19日,地处怀化东部的溆浦县也遭受了猛烈暴雨的袭击,最大降雨量达264.2毫米,各乡镇普遍遭灾。全县上下紧急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当天晚上8点,该县地质环境股股长奠波再次接到省国土资源厅应急中心地质灾害预警电话,溆浦县南部将有大暴雨。他立刻眉头紧锁,龙潭片区葛竹坪镇和大华乡是全县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点多面大,人口密集。他一边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请求启动应急预案,一边带领人员火速赶赴大华乡。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大家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实现全乡地灾隐患点2300多名群众转移,实在不容易。他与乡、村干部们分工合作,逐村疏散转移,再加上一些村组停电,夜黑雨大,行动异常不便。一些群众产生了抵触情绪,对前来组织疏散的国土工作人员说:“我不要你们管。你们怕担责任的话,我给你们写张条子,保证死了也不关你们的事。”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奠波苦口婆心地劝导群众:“我宁愿事前听你们的骂声不愿事后听哭声。”对实在不听劝的群众,他只有组织人员进行强制转移。
经过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的一番苦苦努力,全部群众成功转移了,这时已将近20日凌晨2点。突然奠波又接到一个消息,大华乡红丰村9组村民王在连还在家中。老人已经80多岁,瘫痪在床,当晚恰逢儿子外出有事,老人一人在家。
时间就是生命!奠波已经顾不上多想,拔腿就朝老人家中跑去,并顺利把老人背到了安全地带。半个小时后,王在连的房子被屋后崩塌下来的土石砸塌了。事后,老人的家人专程跑到乡政府来表达了深深的感谢。
奠波只是国土战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岗位上普通的一员,他们承上启下,身兼数职,既是地灾防治工作的“指战员”,又是抗灾救灾部队“先锋队”,还是人民群众的“安全员”,他们用坚实的臂膀、忠诚的心灵牢牢地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国土卫士
“群众的利益是首位的,牺牲我们小部分的利益,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完全值得的!”这是我们在采访中经常听到的声音。
据了解,目前怀化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已达3000余人,他们用责任与担当编织着五溪大地地质灾害防治的安全防护网,正盯守着全市1953处地灾隐患点,践行着“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国土卫士”的庄严承诺。
地灾无情人有情。这些只是怀化市国土资源系统基层党员干部在本次抗灾救灾中的几个缩影。平日里,他们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关键时,他们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个在暴雨地灾来临之时挺身而出的国土卫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才有了安全保障。他们用最朴实的言语、最真挚的情感、最扎实的行动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崇高宗旨,为实现中国梦谱写华章。
(作者单位:怀化市国土资源局)
公路边坡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探讨 篇12
1.1 滑坡
滑坡是指在水文条件和地形地质的作用下, 岩体或者土体受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影响, 其结构失去稳定, 引起整体下滑的现象。按照其力学特点, 滑坡可以分为整体式、推移式以及牵引式滑坡。
1.2 崩塌
崩塌是指岩体或者土体整块脱落, 顺着斜坡下滑, 经过跳跃、翻转堆积在山脚的过程。崩塌具有无预兆性以及突发性, 对公路危害很大。
1.3 剥落
剥落是指边坡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或者降雨冲刷下, 出现山坡滚落的情况。导致剥落的原因主要与施工技术、气候环境、坡型设计、边坡土质等因素有关。
2 产生边坡灾害的主要原因
2.1 地质结构
产生公路边坡灾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质结构。通常情况下, 地质结构包括断层、裂隙特征、构造运动特点、岩层产状、区域构造以及边坡褶皱形态等。当公路建设区域的地质构造如果出现构造运动活跃、区域构造复杂以及褶皱严重的情况, 会对边坡的稳定性造成直接影响, 容易导致出现边坡灾害。边坡褶皱的岩层以及形态的产状也对边坡灾害的形式和规模产生直接影响。
2.2 岩土结构与性质
岩土性质主要包括土体的力学、化学以及物理性能, 特别在饱水情况下的力学强度, 更是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半坚硬以及坚硬的岩石, 其性质对边坡稳定性没有较大影响, 其岩体结构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包括结构面的连续性、走向、倾角以及倾面。
2.3 地应力
地应力是影响岩体破坏形态以及节理发育的关键因素,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 对山体进行开挖改变了岩体的应力状态, 坡脚、坡面以及坡顶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区, 从而释放新的地应力, 对边坡稳定造成直接影响。
2.4 水文作用
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水文条件主要包括表面水以及地下水的排泄条件、径流以及含水量, 水量聚集将影响边坡的力学性能。当边坡受到水的影响, 会产生下滑, 并且降低结构面以及软弱夹层的抗剪强度, 影响滑动面的抗滑效果。
2.5 边坡形态
边坡形态主要是指边坡的平面形态、剖面形态、长度以及高度等, 对于土质边坡来说, 坡度高度越高、坡度越陡, 其稳定性越差。在条件相同时, 边坡平面呈现凹形要比凸形稳定性强。
2.6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会侵蚀边坡的岩体, 减弱岩体的抗剪强度, 导致其裂隙扩大、增多, 对斜坡的坡度和形状造成直接影响, 增加岩体透水性, 使雨水侵入坡面。裂缝风化会导致岩体滑移、斜坡崩塌或者脱落等。
2.7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也是导致边坡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活动破坏了其稳定性以及荷载作用, 也改变了边坡的大小、次数以及类型。同时,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还有公路的养护措施、施工方法、排水结构物、路基类型以及支挡结构物等。
3 公路边坡灾害的相关防治技术
3.1 抗滑挡土墙
抗滑挡土墙可以应用于各种滑坡灾害, 都有显著的效果, 对于小型以及中型滑坡, 其可以进行单独使用, 对于大型滑坡, 其可以作为减重的一部分。抗滑挡土墙主要用于由于山坡失去支撑而产生的滑坡, 尤其是含水量较小、整体性滑塌以及滑动面较陡的滑坡, 抗滑挡土墙可以起到抑制作用。
3.2 抗滑桩
抗滑桩就是将桩体掩埋与较为稳定的边坡中, 依靠桩身与土质的作用力, 承受滑坡的下滑力, 促使土体稳定的支挡结构, 是防治滑坡的有效结构物, 适用于滑动面明显的坡体。抗滑桩的位置较为灵活, 可以呈阶梯形支撑滑体, 同时还可以集中布置来支撑滑体。
3.3 预应力锚索
预应力锚索防治滑坡灾害技术在九十年代传入我国, 当前, 在我国公路施工中被广泛使用,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水泥砂浆、锚索与稳定土体的相互作用力, 通过锚索使松散和破碎的滑坡体同稳定的土体形成稳定的整体, 起到防护加固的作用。
3.4 综合的治理措施
公路边坡滑坡产生原因, 因其复杂性以及特殊性, 在处治过程中, 采用单一种工程治理措施难以有效, 往往采用两种以上工程治理措施组合。如抗滑桩与抗滑挡土墙, 抗滑桩与预应力锚索, 钢筋砼框架与预应力锚索等组合。特别是大型滑坡体治理需多种工程措施结合来综合治理。如:吊钟岩滑坡位于国道319线, 桩号为K233+750-K233+945, 该路段为一老滑坡病害, 采取了综合的治理措施, 主要有刷方卸荷, 防冲刷挡墙,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和钢筋混凝土框架, 完善地表排水, 引排地下水等, 其中主要的工程措施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
3.5 排水设施
导致滑坡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水的作用是主要因素之一。地下水和降雨雪的渗透效果最强, 因此, 有效的引导或者排除水源是防止边坡灾害的关键措施。设计排水设施的主要原则是:经济适用、因地制宜、支挡并重、坡面防护、综合治理、表里排水、纵横结合、分级截流、预防第一、防治结合。当前, 我国普遍使用的地表排水方式主要包括:急流槽、跌水槽、排水沟、截水沟以及边沟。地下排水方式:盲沟, PVC平孔排水。
3.6 植被护坡
植被护坡是综合岩土工程学、植物学以及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工程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植物根系对岩土边坡进行稳定, 同时又起到美化环境作用的一种高新护坡技术。由于公路边坡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受到风、温度、日照以及雨水等自然因素的作用, 导致边坡岩土体的稳定性发生转变。而植被护坡技术可以利用植被根系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改善公路的周围环境, 保证交通安全和行车顺畅。植被护坡工程措施目前常用的三维网植草, 铁丝网植草。
三维网喷播植草, 可适用于开挖后的土质边坡面 (坡比缓于1∶0.5) 与填方的下边坡的保护植物绿化。
锚杆铁丝网喷播植草, 适用范围广, 石质、土质边坡均可, 对坡比陡于1∶0.5的路堑岩质边坡, 挂镀锌铁丝网喷播植草绿化法和其他绿化办法相比优势明显。施行喷播植草后, 植被与铁丝网联成地表网系并经过锚杆, 根系固定在坡面上, 使坡面表层与铁丝网植被及锚杆共同组成坡面防护体系, 大大加强边坡的稳定性。
3.7 边坡锚喷网支护
锚喷网支护是靠锚杆, 钢筋网和混凝土层共同工作来提高边坡岩土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刚度, 减小岩土体侧向变形, 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可使松散岩石边坡不出现落石, 崩塌现象, 确保行车安全。适用于易风化碎落的粉砂质泥岩、页岩、泥岩夹砂岩等岩体的坡面防护, 在公路路堑石质边坡防护中得到广泛应用。实施处治的岩体边坡一般易产生崩塌, 剥落, 故挂网锚杆长 (5m) 短 (3m) 结合的方法, 以达到加固防护的目的, 当岩体完整性较好时, 锚杆采用长 (3m) 短 (2m) 组合形成。近几年来, 实施普通公路的灾防工程, 重点治理岩质边坡落石, 崩塌现象, 锚喷网支护使用的最广泛。如G205线2447K-2448K剪角石路段和G205线2463K+768-2463K-935东风岭路堑高边坡采用锚喷支护处治, 实施效果都很好。
3.8 SNS柔性防护系统
SNS柔性防护系统常用于公路高边坡岩体落石等地质灾害加固防护。主动防护系统由支撑绳, 锚杆, 钢绳网等构成的柔性防护结构, 整个系统通过钢绳网、支撑绳、锚杆将危岩与母岩连成一体, 形成整体受力, 立体防护。每张钢绳网与四周支撑绳间用缝合绳缝合联结进行预张拉, 从而提高危岩体的稳定性, 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同时在钢索网下铺设小网孔格栅网, 以阻止小尺寸岩块的塌落。如, G319线237K+910-238K+074吊钟岩路段和G319线258K+820-259K+000庙前岭路段采用柔性防护系统GPS2型加固防护, 既解决落石问题又保护原有植被, 使工程治理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
4 结语
总之, 公路边坡灾害是公路工程中常见问题, 对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形成威胁。因此, 养护单位一定要对产生边坡灾害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且采取相关的防治技术进行处理, 保证边坡灾防工程的施工质量, 确保处治实效以消除安全隐患。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边坡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 并结合近年来实施公路边坡灾害防治工程的做法, 提出相关防止技术, 希望给予行业借鉴。
关键词:公路,边坡灾害,成因,防治技术,探讨
参考文献
[1]滕玮.公路边坡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探讨[J].有色金属文摘, 2015.
[2]彭社琴, 赵其华, 陈明东等.浙江省某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特点及其成因[J].水土保持研究,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