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困境

2024-09-23

环境保护困境(精选12篇)

环境保护困境 篇1

1 环境司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环境保护的案件较少

根据环保总局统计,2002年至2006年因环境问题的举报平均增长率约为87%。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环境诉讼案件数量并未出现相应的增长,2004年审结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4453件,2005年只有1545件,2006年略有上升,但也仅有2146件[1]。以云南省为例,2007-2009的三年,全省环保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分别仅为37件和7件;又如,昆明市官渡区作为主中心城区和滇池流域主要地区,近些年总共只审理了3件非法占用农用地刑事案件和4件环保行政案件,没有一件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民事案件,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仅在2005受理过一批关闭养猪场的同类型案件82件[2]。推表及里,在全国范围内的环境司法保护的案件也不多。

针对此现象,我们不得不深究其深层次的原因。首先,环保案件数量的限制受到了案件受理范围的局限。我国《民事诉讼法》强调的是,起诉资格必须“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即依照《民事诉讼法》提起的环境民事诉讼必须是那些人身或财产权益直接受到他人民事不法行为侵害的人。《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11条第1款第8项规定“公民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可以提起诉讼。但由于环境侵害具有间接性、复合性,其侵害往往通过环境这个载体作用于受害人;环境损害结果则具有潜在性、广泛性,且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不一定与个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故环境民事诉讼在立法上缺乏专门、可行的操作程序,其受理范围在司法实践中易受到一定的限制[3]。其次,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虽然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纳入其中,但对环境诉讼的支持力度还微乎其微,有待进一步改善。修改后的《民诉法》对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的范围仍较小,将面临着尽管有新《民诉法》的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许多的环境案件仍会由于主体不适格而被驳回起诉。另外诉讼费用的承担也使得公益诉讼制度的漏洞凸显。环境公益诉讼是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保护生态环境而提起的诉讼,其诉讼利益归属于社会,但却又承担着败诉后诉讼成本的风险。这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上的不完善使得环境诉讼案件数量维持在低谷水平。

1.2 环境诉讼多为调解结案

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体制,以及法院存在的告状难、执行难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调解在我国纠纷解决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4]。我国环境诉讼案件受此影响巨大也多为调解结案。调解有力于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平衡,但对于环境案件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公平正义。调解的结果多为赔偿一定的金钱,但对于环境诉讼中的直接的“受害者”环境本身其实是于事无补的。另外,仅以赔偿一定数额的金钱而调解结案,纵容了施害者的损害行为,一定程度上使得环境破坏的进一步加剧,事实上是对公众利益的间接性损害。

1.3 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法官的职责要求审判人员司法公正,然而由于体制的原因,大陆地区法院的经费、人事等重要事项受制于地方党委、政府,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是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最大障碍,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使审判人员难以依法办案。

当前,在许多地方,党委、政府首先关注的是经济发展的硬指标,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则无人问责。在有些生态环境保护案件涉及地方重大经济利益时,为了保护地方经济发展与稳定的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动辄干预法院的独立审判,迫使司法机关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因为生态环境损害纠纷的加害人往往是能够给当地创造税收和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的企业,既然这个企业能够给当地带来税收和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就会受到当地党委、政府或暗或明的保护,导致生态环境保护案件起诉难、取证难、鉴定难、审理难、判决难、执行难[5]。

2 环境司法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当前状况是司法实践先行、理论立法滞后,司法保护的现状滞后于司法实践的客观现实需要,故急需对我国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加以完善和规范[6]。

2.1 完善环保立法工作

2.1.1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经济建设优先,在中国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一种观点是环境保护优先,一切工作都要为环境保护让路。有学者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新时期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这是不可动摇的一条原则。但是,环境保护与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进步、社会稳定息息相关,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7]。笔者同意上述学者的观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也是当前《环境保护法》修改的目标方向。

2.1.2 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主要散见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规章中,这些立法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无论是在环保理念、效力位阶或是立法内容上,这些立法都与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要求存在着很大差距。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依靠国务院及各部委颁布的庞大的行政法规维持运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效力级别较低、可操作性不强,且这类法律法规中缺乏许多配套的技术性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偏低,影响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对现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改,尽快制定有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技术性标准,提高环境保护标准,以求我国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做到有法可依[8]。

2.1.3 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新民诉法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此相对笼统的规定,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1)原告主体的确定

《民诉法》中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的概念相对模糊,需要法律或司法解释的进一步释明。此次民诉法的修改,并没有将个人作为公益诉讼的主体予以明确,但介于公益诉讼的应有之义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待时机、条件成熟,个人并将纳入环境公益诉讼主体之中,自己为自己和公众生存环境的保护尽一份心力。

2)诉讼费用的承担

环境公益诉讼的核心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生态环境而提起诉讼,诉讼利益归属于社会公众,诉讼成本应当由社会承担。因此,可以规定原告起诉时缓交诉讼费若判决原告败诉,则应免交诉讼费,若判决被告败诉,则应判决由被告承担。

2.2 加强环境司法的能动性

人民法院对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案件的立案审查应当限于程序上的审查,而非实体上的审查。否则,既不能实现诉讼效率的目的,稍有不慎还会将应当受理、立案的环境保护诉讼案件拒之门外,以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司法救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无法得以司法保护。

司法保护作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途径,不仅直接的利益受到侵害之后应当得到司法的救济,而且间接的利益受到侵害之后也应当能够得到司法的救济。人民法院需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案件受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得随意限缩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案件的受案范围或者违法增设受理条件,不能为了防止诉权的滥用就将与当事人具有间接利害冲突的纠纷排斥在诉讼的立案范围之外,而应当按照法定的受理范围和受理条件办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案件的立案工作,依法抓好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案件的受理工作,切实解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案件的“诉讼难”问题[9]。

2.3 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教育

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司法部门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环保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破除某些人或单位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错误观念与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是做好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宣传教育既可以强化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观念,也可以加强公民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结合舆论媒体的监督形成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强大合力,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和督促环境监管部门依法纠正生态环境侵害行为。

笔者建议,应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警示教育,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使人们逐渐摒弃“先污染,后治理”、“重经济、轻环保”“经济利益至上、经济发展优先”的错误环保意识与观念,进而打破对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引导、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把保护环境工作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重任就会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与拥护,更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才能及时得以发现和制止。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我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从前些年的“血铅事件”,到最近的“氟骨病”事件,无一不在对我们发出环境威胁的警钟。然而,我国的环境的司法保护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境,使得在公众们在受到环境威胁时维权举步维艰。因此,我们紧迫的需要找出环境司法保护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谋出出路。

关键词:环境司法,保护,环境与经济

参考文献

[1]孙文祥.“环境司法保护”蹒跚起步[J].沪港经济,2009(11).

[2]况继明,沈竞舟.云南法院环境司法保护实践与探索[J].中国环境法制,2009.

[3]刘辉.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我国大陆地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若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28).

[4]齐树洁.论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之重构[J].法律适用,2006(9).

[5]孙文祥.“环境司法保护”蹒跚起步[J].沪港经济,2009(11).

[6]刘辉.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我国大陆地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若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28).

[7]孙佑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立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8]刘辉.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我国大陆地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若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28).

[9]刘辉.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我国大陆地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若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28).

环境保护困境 篇2

亲爱的孩子[j1]你好:

欢迎参加此次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调查活动,请你将自己的实际情况、想法、做法与题目中显示的情况相对照[j2]然后选择一个与自己实际最接近的答案。认真回答将会使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家庭、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情况,[j3]有利于你今后[j4]的成长,也为我们对未成年人提供有力保护提供参考。[j5]你的回答不会记入任何档案,我们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你回答的所有内容进行保密,感谢你的支持与合作!

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 朝阳区民政局 填写说明:

1.本问卷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注明为多项选择题的请进行多选,没有注明的,请严格按照单项选择题进行作答。

2.没有特殊要求,请将你认为的最佳选项填写在题目序号前面。

3.你的回答是保密的,家长和其他人员不会知道你的答案。

第一部分

基本信息 [j6]

一、个人情况

性别

出生年月

现就读班级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j7]

二、监护人情况

A1.你现在和谁一起生活?(选择1直接回答第A2题;选择5请直接回答第二部分;回答2、3、4、6请继续回答第A1(2)题)[j8] 1.父母

2.父亲

3.母亲

4.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5.独立生活

6.其他

A1(2).你没有和父母双方一同生活的原因是

1.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

2.父母离异

3.有一方去世(时间:

年)4.父母都去世(时间:

年)

5.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失去联系(时间:

年)A1(3).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1.孤单

2.生活没人照顾

3.学习没人指导监督

4.其他

A1(4).你现在的生活跟与父母一同生活相比较

1.比父母在家时好

2.与父母在家时一样

3.比父母在家时差

A2.你的主要监护人从事的职业是(可多选)[j9] 1.工人

2.农民

3.商业服务人员

4.军警

5.干部

6.职员

7.科技人员

8.医务人员

9.教师

10.新闻出版人员

11.无业/下岗

12.进城务工人员

13.个体工商户

14.其他

A3.你的主要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是(可多选)

1.未上过学

2.小学

3.初中

4.高中/中专

5.大专

6.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A4.你的监护人目前做到了哪些(可多选)?

1.照顾日常生活

2.督促辅导学习

3.负责人身安全 4.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其他

A5.监护人对你的主要态度是

1.关爱

2.没办法推托

3.冷淡

4.暴力

5.其他

A6.你的家庭总体月收入为:

1.1000元以下

2.1000-3000元

3.3001-8000元

4.8000以上

5.不清楚

第二部分

学习情况[j10] B1.你喜欢上学吗?

1.非常喜欢

2.比较喜欢

3.一般

4.不太喜欢

5.非常不喜欢 B2.你对学习的态度

1.听老师话,十分刻苦

2.听老师话,比较刻苦

3.一般,不爱听老师话

4.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j11]B3.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会主动学习?()1.会

2.极少

3.不会 B4.一次考试失利,将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1.情绪波动很大

2.和以前一样

3.更加努力

4.认为自己很无能 B5.你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吗?

1.[j12]完全可以

2.只能完成某几门

3.每门都只能完成部分作业 B5(1)如果你完不成老师的作业,你会怎么办?

1.抄袭别人的 2.内心很恐慌,向老师解释原因

3.毫不关心 B6.你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有提高而苦恼不已

1.总是

2.有时

3.从不 B7.家里有人辅导你学习吗?

1.有,能全面辅导

2.有,但是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

3.没有人 B8.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

1.满意

2.比较满意

3.不满意

B9.以下每种情况是否与你的状况相符,如果相符,请打“√”如果不相符,请打“×”

B9.1.上课老师提问时,你喜欢听同学回答和老师的总结。()

B9.2.你的学习成绩比别人差,就会感到难过。()

B9.3.你觉得学习真是一件苦差事。()B9.4.学习成绩好不好,你不在乎。()

B9.5.即使是你特别想看的电视节目,在没做完功课前也不看。()

B19.6.你喜欢和别人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

B9.7.每天晚上和星期天的学习时间,你都安排得井井有条。()B9.8.作业中,遇上难题,你喜欢自己动脑思考去解决。()B9.9.偶尔一次考不好,不气馁,总会赶上去的。()

第三部分

心理状况[j13]

C1.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曾感到孤独吗? 1.从不

2.很少

3.有时

4.经常

5.总是

C2.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是否感到心情不愉快? 1.从不

2.很少

3.有时

4.经常

5.总是

C2(1).在过去的12个月里,如果你感到心情不愉快,常常是因为: 1.学习压力

2.成绩问题

3.朋友关系

4.和父母的关系 5.和老师的关系 6.其他

C3.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是否有失眠的情况? 1.从不

2.很少

3.有时

4.经常

5.总是

C4.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是否有过自杀的念头? 1.有,但只是想想

2.有,并做过一些自杀的计划,但没实施

3.曾采取措施试图自杀

C5.在过去12个月里,你是否想到过离家出走(无父母准许情况下,离家24小时或以上)?

1.曾经想过

2.想过,并有过离家出走的计划

3.尝试过离家出走

C6.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

1.从不关心

2.很少关心

3.偶尔关心

4.很关心

C7.你最感谢的人是谁

1.父母

2.在家照顾自己的人

3.老师

4.同学朋友

5.其他人 C8.你对自己的看法是

1.我很棒,我做的很好

2.我做的很一般

3.我做的比很多人差

4.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C9.你对自己的人生抱何种态度?

1.很乐观

2.听天由命

3.过一天是一天

4.奋力争取明天的幸福

很悲观

C10.你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地方?

学习

2.相貌

3.健康

4.性格

5.朋友不多

6.对自己非常满意 C11.你有知心朋友吗?

1.很多

2.有,但不多

3.没有

4.无所谓

C12.遇到心理上的烦恼,通常你是如何处理的?(可多选)1.向好朋友诉说排解

2.向老师诉说

3.向家长诉说

4.读书和学习,自然忘记

5.写信写日记

6.看电影、录像或听音乐 7.上网游戏或聊天

8.专业心理咨询,心理医生热线

9.攻击带来烦恼的人或物

10.压在心底生闷气,不能处理,任凭折磨自己

第四部分

教育安全情况

一、家庭教育

D1.你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

1.1小时以内

2.1到 2小时

3.2小时以上

4.从不看电视

D2.你每天上网的时间:

1.1小时以内

2.1到2小时

3.2小时以上

4.从不上网 D3.监护人监管你的学习情况:

1.要求严格

2.有时过问

3.基本不管 D4.监护人对你迟到、旷课甚至逃学所持态度:

1.坚决反对

2.放任自流

3.包容支持 D4.监护人参加学校家长会情况:

1.积极参加

2.有时参加

3.不参加 D5.监护人主动与老师联系情况:

1.经常联系

2.有时联系

3.基本不联系

D6.学校有没有举办过家庭教育知识培训?

1.有

2.没有

3.不清楚 D7.监护人是否愿意参加家庭教育知识培训?

1.愿意

2.无所谓

3.不愿意

D8.在最近6个月内你是否受到监护人的体罚?(如罚站、殴打等)1.没有

2.偶尔

3.经常

D8.1如果收到体罚,你会怎么办?

1.忍耐

2.还击

3.群求他人帮助(“他人”是

4.其他 ____________(请填写)

D8.2如果受到体罚,你的感觉是什么?

1.习惯了,不在乎

2.想反抗,但是没办法

3.反抗

4.其他 D9.在最近6个月内你是否受到监护人的责骂?

1.没有

2.偶尔

3.经常

D8.1如果收到责骂,你会怎么办?

1.忍耐

2.还击

3.群求他人帮助(“他人”是

4.其他 ____________(请填写)

D9.2如果受到责骂,你的感觉是什么?

1.习惯了,不在乎

2.想反抗,但是没办法

3.反抗

4.其他 D8.除学习外,你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谁帮助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校教育

D9.老师做家访的情况:

1.随时有

2.至少一学期1次

3.一年或几年1次

4.没有 D10.学校开家长会的情况:

1.每学期1-2次

2.每年1次 3.不清楚 D11.请描述你对于现在学校的感受:

1.非常喜欢

2.说不上来

3.不太喜欢

4.很讨厌 D12.你所在学校主要通过什么手段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可选三项)1.心理健康教育课

2.讲座或报告会 3.学校组织的活动(如班会或主体团会等)))

4.组织外出实践活动

5.老师个别辅导

6.心理咨询

7.其他

D13.如果你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你希望听到哪些课程(最多可选两项)1.人际交往方面

2.青春期心理方面

3.适应社会方面

4.针对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

5.其他

D14.在最近6个月内你是否受到老师的体罚?(如罚站、殴打等)1.没有

2.偶尔

3.经常

D14.1如果收到体罚,你会怎么办?

1.忍耐

2.还击

3.群求他人帮助(“他人”是)

4.其他 ____________(请填写)

D14.2如果受到体罚,你的感觉是什么?

1.习惯了,不在乎

2.想反抗,但是没办法

3.反抗

4.其他 D15.在最近6个月内你是否受到老师的责骂?

1.没有

2.偶尔

3.经常

D15.1如果收到责骂,你会怎么办?

1.忍耐

2.还击

3.群求他人帮助(“他人”是)

4.其他 ____________(请填写)

D15.2如果受到责骂,你的感觉是什么?

1.习惯了,不在乎

2.想反抗,但是没办法

3.反抗

4.其他

三、安全状况(在符合你的情况选项上打√)D16.在过去一个学期里,你受到过以下何种形式的欺辱?

a.被恶意取笑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b.被索要财物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c.被有意地排斥在集体活动之外或被孤立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d.被威胁、恐吓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e.被打、踢、推、挤或关在屋里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f.有人对我开色情玩笑或做色情动作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g.因为我的身体缺陷或长相而被取笑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D17.在过去一个学期里,你上学时感到安全没有保障吗? 1.从不

2.很少

3.有时

4.经常

5.总是

D18.在过去一个学期里,你有几次与他人(1人或多人)动手打架? 1.0次

2.1次

3.2-3次 4.4-5次 5.6次或更多

D17.在过去一个12个月里,你是否因为受到来自老师的以下形式的对待,并由此体验到受挫、无助、委屈、沮丧或愤怒等负性情绪:

a.严厉的当众批评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b.体罚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c.辱骂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d.忽视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e.其他

D18.在过去一个12个月里,你是否因为受到来自家庭的以下形式的对待,并由此体验到受挫、无助、委屈、沮丧或愤怒等负性情绪:

a.严厉的当众批评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b.体罚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c.辱骂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d.忽视

①从未

②偶尔

③经常

e.其他

四、我的希望和看法(在你赞成的选项前打“√”)1.在生活上我希望:

()A、能得到学校的关怀,父母在身边关怀。

()B、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C、希望可以吃得更好一点,穿的更好一点。

()D、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E、希望自己的父母能赚很多钱,然后回家。

()F、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

()G、希望获得自由,不被学校束缚。

()H、摆脱痛苦的世界。()F、希望有个温暖的家。2.在学习上我希望:

()A、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辅导。

()B、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

()C、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D、希望自己学习好,给父母争光。

()E、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关心。

()F、希望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有更多的学习资料。

()G、不想继续在这里学习,希望和父母一起在城市学习。()H、不想读书了,想自己去赚钱。3.在心理上,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A、我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昏暗,看不到希望。()B、如果政府努力帮助我们,生活会好起来的。()C、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现状。

()D、社会、别人都很关心我,我将来要回报他们。()E、社会、别人都不关心我,我也不会去关心他们。

()F、我很有同情心,帮助、爱护、保护小动物。

第五部分

生活状况

E1.你认为你的生活环境安全吗?

1.很安全

2.比较安全

3.一般

4.不安全

5.很不安全 E2.你听说过周围对于未成年儿童的伤害事件吗?

1.很多

2.较多

3.一般

4.很少

5.没有 E3.你受到过未成年儿童自我保护的教育吗?

1.很多

2.较多

3.一般

4.很少

5.没有 E4.你对于居住的社区有家的感觉吗?

1.很强烈

2.强烈

3.一般

4.几乎没有

5.没有 E5.你对于居住的环境满意吗?

1.很满意

2.满意

3.一般

4.不满意

5.很不满意 E6.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继续在这里居住吗? 1.会

2.不一定

3.不会 E7.你见到过流浪乞讨的儿童吗?

1.经常见到

2.偶尔见到

3.没见过

E7.1.如果你见到过,当你见到流浪乞讨的儿童的时候会给钱吗?

1.每次都给

2.偶尔会给

3.从来不给 E8.除了给钱之外,你还提供过其他的帮助吗?

1.有__________________(请举例)

2.没有,但知道其他帮助方式_______________(请举例)

3.没有,也不知道其他帮助方式 E9.你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于儿童的保护规定吗?

1.很了解

2.听说过,但是不是很了解

3.完全不了解

第六部分

调查评估

F1.请你对下列描述打分(1为最低,5为最高)

1社工的访谈内容。2 3

2社工的访谈态度。2 3

3社工的组织的活动。2 3

4问卷的内容。2 3

5社工的整体服务情况。2 3 F2.你还有什么需求或者对于我们社工的服务有什么建议? 同学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删除

帮助你和其他同学更好地成长 帮助我们开展工作

第一部分的基本信息作为基本档案,单列一页。

第二部分为安全保护调查,分为身体和心理两个部分。问卷最多正反面两页纸。设置成表格 此类标题加粗 加到基本信息上 选取5-6个典型问题

对学习的态度和听老师话?

透视新工人权益保护困境 篇3

打工者社会保护状况堪忧

在目前近3亿打工者中,8600万人从事着制造业,我们穿的用的都是他们制造的;5800万人从事建筑业,我们住的房子、走的公路、铁路都是他们建设的;2000万人从事家政工作(《中国家政服务企业近50万家从业人员达2000万人》,中国网),她们照顾着别人的孩子、别人的老人,却见不到自己的亲人。

这是一个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群体。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3581万,在农村他们见不到父母,在城市他们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权利。

阅读《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发现,报告中没有关于“农民工参加‘五险一金’的比例”的相关数据,有点匪夷所思。这个数据从2009年到2014年是有的。2015年报告中继续保留了“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数据,而签署劳动合同的打工者比例是逐年下降的。

同样匪夷所思的是,在2009年这一栏中,42.8%的打工者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只有7.6%的人有養老保险,只有21.8%的人有工伤保险。我们不禁要质疑,劳动合同里面到底写了啥?在这个事情上我有点儿发言权。当初为了撰写《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中“工厂文化”的章节,我去工厂打工体验。通过劳务派遣公司被派遣到苏州一家台资厂之前,劳务派遣公司和我签了劳动合同,名为“实习协议书”。填写的时候是在厂子大食堂的餐桌上,派遣公司工作人员横眉立目地吆喝着,指示我们什么地方填什么,然后让我们签字上交,整个过程的时间很短很短,我们不可能有时间阅读完协议书内容,阅读完也不一定理解,当然更谈不上是否同意里面的内容了。但是,我们必须填写并且上交,而且,我们只填一份,上交了之后我们手里是没有备份的。我当时跟着大家做着同样的事情,无论一个人懂不懂法律,在那样的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资本霸权气氛之下,任人摆布。我想,我的这个亲身经历应该可以解释上面的质疑了。我的确签了劳动合同,但这个劳动合同和我的权益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还用来损害我的权益,因为我清晰地记得协议里有一条:“如果工作不满一年将扣除一个月工资。”也就是说,工人是否有劳动合同和是否进入国家社保体系不是一回事情。但是,这些是不会有人给工人解释的,也不屑于给工人解释,而且工人也没有任何地位和资格去询问任何问题。现在打工者和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意义只是用来证明存在劳动关系。工人对劳动合同的内容是没有发言权的,其实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雇佣劳动合同这一个过程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工人从宪法中的领导阶级变成了被雇佣的劳动力;其二,由于工人实际上失去了政治地位,因此在成为劳动力的过程中也是没有发言权的。工人在接受了作为被雇佣劳动力的现实情况下不仅无力影响合同内容,甚至无力维护合同中规定的有限权利。

木匠手指被切掉以后

2016年4月15日,北京某城边村一家家具厂。那天,在木工车间,老周在打线,老周的侄子抱着手跑过来,他的手指被立刨打掉了。大家立刻去立刨那里找手指,但是手指被打得粉碎,和木屑混在一起,连渣都找不到了,只能看到他走过的路上的一滴滴的血迹。那根被打得粉碎的手指,将会和木屑一起做成板材,做成高档别墅里的一个漂亮的柜子。老周的手指也少了一节,那是他20多岁的时候被机器打掉的。老周是湖北人,2010年带着儿子、侄子和外甥在这家家具厂包下了下料这个工序。第二天上班后,各种机器照常转动,工友们各自干着自己的活,老周正在用他那9根手指做着示范动作,手把手的教儿子怎样操作那台只停了半天的每年都会切掉至少一根手指的立刨机。在北京城边村和全国的无数小工厂里,工友上社保的比例几乎为零。老周承包了那个工序,老板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说这和他没有关系,如果想要得到赔偿只能通过打官司。

表格中2014年数字的第三行,打工者中参加了工伤保险的人数只有26.2%。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工友来说,如果受了工伤,手指被切掉了,因为没有工伤保险,他的治疗和赔偿都得不到保障。

黑工厂拒不支付工资

2015年5月到7月,29岁的王宇和父亲一起在北京通州区潞城镇某村的家具厂做木工。他们听信了老板“每人每月6000元工资加上200元饭补,工资按月发”的口头承诺。干了一个月,看到有几个以前给老板打工的工友前来讨要工资,老板就是不给,工友没有要到工资。王宇就边干活边向老板催要工资。这家工厂没有营业执照,王宇与老板也只是口头协议。父子俩给老板干了两个月,没拿到一分工资。老板曾让王宇叫了一些工友做贴皮和打磨的临时工,也欠2万多元没给。

王宇去镇劳动监察大队申请调解,工作人员去厂里两次,老板对执法人员很客气,答应很快就支付,等执法人员一走就不认账了。王宇再找监察大队,被告知,调解无效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王宇去区劳动监察大队,没有被受理,因为这是一家没有营业执照的黑工厂,区监察大队只受理企业的劳务纠纷。王宇只好去区法院告。他和工友拿到了老板写下的工资欠条,法院判老板欠债还钱,老板就是不还。王宇去执行局申请强制执行,但工厂已搬去了河北,执行局无法跨省执行,只能眼看着老板逍遥法外。

在北京和周边打工6年,王宇从来没有签过一次劳动合同。工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完全没有资格和地位询问工厂是否有营业执照,更不可能要求老板签订劳动合同。如果有人不信,可以自己来试试,看看能否在北京的城边村家具厂找到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这真不是觉悟高低和法律意识强弱的问题。

劳动维权遭到报复

2013年9月到2014年8月,40岁的贵州人老赵经历了为期一年的广州S厂工人维权过程,可以说是历尽了艰难险阻和酸甜苦辣。一年过去了,维权结果虽然不尽如人意,至少厂方同意在3年内为所有工人缴齐2002年以来的社保。按理说,一家正规企业,理应为所有员工缴纳社保,不按照法律缴纳就是违法,但是工人合理合法维权反而受到打压。开始的时候,老赵不是女工代表。后来,在第一批女工代表被解雇以后,老赵被大家推选出来。现在,维权结束了,老赵被厂方安排到一个清闲的岗位上,每周5天8小时。这样的岗位在工厂就是一种惩罚,因为工人的工资都是靠加班挣出来的,被剥夺了加班的机会就没有钱挣了。老赵因为是工人代表,而且申请了仲裁,所以厂方和老赵等二十多名申请仲裁的工人签了协议:3年内补缴2002年以来的社保,如果离职可以一次性补齐社保。老赵她们当初维权的意图是希望为全厂职工争取到一次性补缴。但是,大家心不齐,相信了厂方所说的苦衷:无法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有人问老赵:“为了争取大伙的利益现在被打压,自己都挣不到工资了是否后悔?”老赵说:“我一点都不遗憾,我真的一点都不遗憾。我就是为了大家争一口气嘛。我家里有3个孩子,负担很重,如果继续这样打压我,让我挣不到加班费,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撑下去。”

反思

老赵、王宇、老周的侄子,这些活生生的人构成了表格中的冷冰冰的数字。现实告诉工友,法律距离劳动权益的保护很遥远,但是,法律又是今天社会中可以保护工人权益的唯一合法途径。这个悲剧性的现实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严肃认真去面对和改变的。

环境保护困境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能回避的是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尽管社会各方均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环境污染问题总体上呈现恶化的趋势,环境保护陷入了困境,这不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更有悖于社会公众利益。

对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国外学者做了较多的研究,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环境保护困境问题的研究,如: NEIL等[1]通过和企业环保设施管理者访谈,确定了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复杂因素; WILLIAM[2]分析了德国环保组织 “公民倡议联盟”衰落的多种原因; MICHAEL[3]认为应把企业环保状况作为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激励因素,重视环保的企业应得到社会公众的更多支持; JEDIDIAH等[4]提出了社会公众共用环境资源会产生很多问题,运用界定产权与市场交易方法可提高利用环境的效率; PETER[5]认为公司跨国投资会使各国环境保护进入 “底部竞争” 而落入困境,建议加强各国政策的协调; MAITIN等[6]认为环境保护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难以克服 “搭便车”的问题,可以通过科斯式产权谈判和庇古式税收与补贴来提高环境保 护效率; JEFF[7]提出了澳大利亚环境保护除了运用庇古式税收与补贴之外,更要发挥科斯式产权作用,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环保难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环境保护困境亦作了较多的研究,如: 廖靓[8]认为在环保领域存在 “囚徒困境”和应采取税收等措施进行调节; 秦虎[9]分析了环保中个人理性和社会理性矛盾; 徐月亮、周超明[10]认为环境是公共资源而导致过度利用; 马传松[11]分析了政府环保执行不力的原因; 孙瑞灼[12]从一个污染案例出发分析了环保的困境产生的现实原因; 刘晔[13]业分析了环保部门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困境; 刘丽瑛[14]阐述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 吴建平、李秋玲[15]提出要积极培养个体的环境责任意识和环境依恋情感,从个人理性与心理层面解决环境问题; 曾小溪、曾福生[16]阐述了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吴晓林[17]提出要通过消费结构改革与绿色科技创新的结合来解决环境难题。

纵观国内外对环境保护困境的研究,大多重在描述问题,直接分析原因和研究具体对策,运用规范的理论方法系统分析环境保护困境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从环境保护相关主体入手,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之间、同行企业之间、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以便明确环境保护困境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为科学应对环境保护困境提供理论依据和针对性的建议。

2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竞争的环境保护困境

2.1模型假设

( 1) 有两个地区,都在招商引资,其他的投资环境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可能采取不同的环境政策;

( 2) 现有m个企业 ( m≥2) ,企业资本规模相同,均为k,预计经营绩效相同,只能选择这两个区域之一。

2.2模型构建及均衡结果

( 1) 可以构建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18,19], 有2个参与人,4个策略组合和相应的支付结果。 当两个地区都放松环境规制或同时采取正常规制时, 企业选择两个地区的可能性相等; 当一个地区放松环境规制而另一个地区实行正常的环境规制,则企业全部选择前者 ( 见表1) 。

( 2) 用划线法[18,19]可求得此博弈纳什均衡, ( 放松规制,放松规制) 是两个地区政府的占优策略均衡。

由此可见,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都会采取放松环境规制的策略,因为在没有其他约束力量的前提下,双方都难以采用正常规制,因为如果一方坚持正常规制,另一方一定会放松规制,从而无法吸引企业来投资。其实,如果双方都坚持实施正常规制,可以吸引到同样多的企业,但这个好的结果却没有实现,形成招商引资的环境保护困境。

3同行企业市场竞争的环境保护困境

3.1模型假设

( 1) 某地区的一个行业由两个企业构成,企业资本规模相同,均为k,产生的环境污染程度相同。 在不考虑环境治理的情况下资本利润率均为r,如果其治理环境污染,其费用占资本比例为e1。

( 2) 如果两个企业都不治理环境污染,消费者感受到污染,认为企业没有履行社会责任,减少对其产品购买,使企业的资本利润率减少比例为e2; 如果有一个企业没有治理污染,消费者感受到污染却无法分辨是谁造成的,而把两个企业都认为是社会责任差的企业,同样对两个企业的产品减少购买, 使两个企业的资本利润率都减少e2 ( 如减少对其产品购买) 。

( 3) 在我国目前状况下,由于信息不完全以及消费者环境意识不高,通常由于消费者考虑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而使企业的资本利润率减少比例e2一般小于企业治理环境费用比例e1。

3.2模型构建及均衡结果

( 1) 企业1和企业2有两个策略: 治理环境污染和不治理环境污染。当两个企业均选择治理,其利润均为rk - e1k; 当企业1选择治理而企业2选择不治理时,企业1利润为rk - e1k - e2k,企业2的利润为rk - e2k; 当企业1选择不治理而企业2选择治理时,企业1利润为rk - e2k,企业2的利润为rk - e1k - e2k; 当两者均选择不治理时,其利润均为rk - e2k ( 见表2) 。

( 2) 用划线法可求得此博弈纳什均衡, ( 不治理,不治理) 是两个企业的占优策略均衡。

由此可见,在同行业竞争情况下,都会采取不治理环境污染的策略,即使有一家企业打算治理污染,由于另一家企业会选择不治理,而因为信息传递困难、消费者无法区分,只好选择不治理环境污染的策略,使行业环境保护难以进行,形成同行业竞争的环境保护困境。

4社会公众维权的环境保护困境

4.1模型假设

( 1) 某地区的社会公众由同样的两人组成 ( 可以理解为两个群体或集团) ,面对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如果他们采取行动,每人都可以避免受到环境污染的损害d。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是一种集体行动,多人共同参与可以分摊所需要的成本,整个维权的成本为c,两人共同参与则各负担一半成本,单独维权则需要负担全部成本。

( 2) 由于环境保护是一种公共产品,一旦实现,全社会每个人均受益,故可以推断,环境维权的成本通常高于个体受到的污染损失d,但是,如果两人共同行动,个人分摊成本 ( 1 /2) c则小于每个人受到的污染损失d。

4.2模型构建及均衡结果

( 1) 公众1和公众2有两个策略: 维权和不维权。当公众1和公众2均选择维权时,环境污染损失可以避免,其收益均为 - ( 1 /2) c; 当公众1选择维权而公众2选择不维权, “搭便车”现象出现, 公众2免受环境污染损失而不需要支付成本,公众1收益为 - c,公众2为0。当公众1选择不维权,而公众2选择维权,公众1 “搭便车”,公众1收益为0,公众2为 - c; 当两者均选择不维权时,其收益均为 - d ( 见表3) 。

( 2) 用划线法可求得此博弈纳什均衡, ( 不维权,不维权) 是两个企业的占优策略均衡。

由此可见,在集体行动情况下,都会采取不维权策略,等待别人维权行动而自己坐享其成,结果是都不行动,听任环境污染的产生,给整个社会造成损失,形成社会公众维权的环境保护困境。

5环境保护困境的成因的交互作用

当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竞争等原因放松环境规制时,企业污染环境成本小,没有积极性治理环境污染。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分辨成本高,不容易区分环保型企业和非环保型企业, 其消费选择性行为对企业影响小,无法促进企业采取环境保护行动。社会公众作为环境污染受害者, 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维权的成本高昂,环境维权难以进行,因而不会积极行动,难以使企业赔偿损失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约束环境污染和促进环境保护。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交互作用,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发生机制,地区自然环境恶化, 严重危害了社会公众的健康与利益,形成了环境保护困境,损害了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整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6应对环境保护困境的建议

结合模型分析结论与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6.1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约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保护社会公众的环境权利,加强对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和约束,使之能积极回应公众要求,以避免政府漠视公众利益,过分追求经济政绩而忽略环境问题。上级政府要明确对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大环境保护和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度的考核权重,使得地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地方政府之间亦可签订有约束力的协议,保证双方采取正常的环境规制,这样既能吸引外来投资,又能够有效保护环境。

6.2完善环境立法和执法

政府要从社会公众利益出发,根据生态文明要求,审视现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不足,对已经不符合新形势要求的规定进行修正更新,及时补充新的规定,特别要完善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使之科学有效,具有操作性。针对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执法不足的问题,要大力提高执法的效率和公平性, 使得环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确保法律的权威以及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赖。通过科学的立法和执法, 促进企业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确保环境安全。

6.3促进环保知识和信息的传播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努力传播环境保护知识,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各种环境污染及其危害,使其认识到环境质量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从而产生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为其环境保护行动打下基础。 政府要加强有关企业环境污染和治理信息的披露, 新闻机构要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报道,使消费者认识到哪些企业能够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和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增加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和购买。 通过鼓励环保型企业,促使更多企业采取环境保护行动。

6.4发挥民间环保组织作用

第一,民间环保组织可以集中反映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的诉求,代表公众和政府沟通联系,参与政府环境法律和政策的制订,同时和政府协同,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第二,民间环保组织可以使得环境利益相关者形成一个团体,把一次性的博弈关系转变为长期博弈的关系,从而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积极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给环境污染者和相应的政府部门强大的压力,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动力和提高环境保护的成效; 第三,民间环保组织成员是环保事业的热心支持者,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知识,通过成员之间密切交流和学习, 可大大提高知识水平和处理具体环境保护事务的能力。因此,政府要积极鼓励、支持环保组织的发展, 放宽准入门槛,采取扶持的态度和相应的政策,从而更好发挥环保组织对环保事业的促进作用。

7结语

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对环境保护困境形成原因和内在机制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有助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破解环境保护困境,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做出贡献。

摘要:以博弈论为基础,从环境相关主体的行为出发,建立地方政府之间、同行企业之间、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模型,明确环境保护困境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形成机制,为科学地应对环境保护困境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分析结论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破解环境保护困境的建议。

环境保护困境 篇5

一、非遗保护困境与出路的研究范式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当代情境之下如何操作方可绝地反击是目前大热的一个思考向度,一时间众说纷纭,大有“百家争鸣”之势。笔者认为,对于现存的种类繁多而看似彼此互不相关的多种非遗保护困境与出路探析提法,均可以根据其研究方式归入两类范式:“逻辑学范式”和“现象学范式”。

“逻辑学范式”的思考向度是抽取出最简单的共同范式。其研究方式注重于从纷繁杂多的内容分析现场中抽离出一个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公式”,以逐渐形成一个规范体系&“逻辑学范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使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步骤化、框架化,使得非遗保护实践确实做到“有方法可循”,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广泛的重要意义。但其封闭性空间向度与无实质内容的理想框架形式,往往会导致非遗保护或是落入模式化了的框架之中,使实际保护实践敷衍了事真正的非遗保护越走越远;或是使得非遗保护受制于主流话语权的操控之中,对非遗进行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使得保护手段异化成为破坏手段“伪文化”或“被同质化’、‘物化”的非遗层出不穷。

“现象学范式”则是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做法,从个案的现象本身入手以期最终抵达本质层面>“现象学范式”采取消解中心、解放思想、逃离权威的做法,其在实践中往往跨学科进行个案分析,拒绝对所有个案采取统一对策。但“现象学范式”本身也并非尽善尽美,其缺陷在于容易导致某种离散与互不相关>“现象学范式”将非遗保护个案独立于非遗保护体系之外运作,其看不到总体保护体系,未能及时有效地借鉴体系之内早已存在的优秀经验与经验教训。

为了避免论述偏颇的弊病,较为理想的做法便是借用刘勰《文心雕龙》所提的“唯务折衷”方式,综合此二范式之所长,对非遗在当前时代视域中的传承保护之困境与出路加以探析,以期为濒危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提供全面、具体、恰到好处的思路整合。

二、“逻辑学范式”探析

(一)“无人的非遗”

“无人的非遗”困境主要表现在传承主体的缺失与保护主体的越俎代庖之上。

非遗传承链的断裂问题往往是导致特定非遗个案濒危的直接因素。非遗保护应当采取“保护主体搭台,传承主体唱戏”的形式。在此,非遗的传承主体直指非遗传承人,而保护主体则是一个涵括了政府与其他民间相关群体在内的概念。

首先,传承主体应当自觉担当起非遗保护实践的“唱戏”主角要务。当非遗的传承主体无有效性的保护作为时,保护主体再如何努力都回天乏术、收效甚微。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代情境之下,非遗传承主体往往会因为缺失一种对于文化体认的自觉而导致特定非遗个案的“边缘化”危机。在此,必须警惕本族文化在非遗传承保护中“被精英化”的陷阱。在此“民族认同”是个重要的心理无意识表征层面,指涉“在民族互动过程中以民族间的差异性为基础而产生的”。9换言之“民族认同即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w缺乏最基本的民族文化感知基础,是导致非遗保护传承日渐力不从心的直接原因。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使文化视阙下的集体智慧结晶及核心价值观获得其在公众心理认同机制中的合法性与穿透力,继而将“民族凝聚力”透过“创新传承”模式与“审美教育”的纯粹向度自然内化。于是乎,在保护传承实践运作中,非遗所包孕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因子便于潜移默化中重构中华民族文化之时代精神内核,契合时代语境的崭新可持续发展模式应运而生。要走出“无人的非遗”困境,我们应当首先聚焦于培养非遗传承主体的“民族认同”上。

其次,保护主体的适度协助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非遗保护传承作为一个尴尬的在场,经受着双重压迫一“后现代”的解构与“精英文化”的意识形态渗透。针对此况,传承主体应当各司其职,各显神通,共同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实践“搭台”。同时,在“后申遗时代、传承主体必须警惕一个职权行使的“度”的问题,切勿越俎代庖,喧宾夺主。如在政府方面,其正确的向度应当是采取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的“引导式”做法,集中全社会的物力财力资源以建构非遗的有效性保护传承空间。政府作为“领路人”,可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或相关政策,直接开展针对“传承主体”的评选、认定与培训工作,试行新型的教育理念而将传统的“师徒传承”观念拓展为“师生传承”方式,或面向更为广义层面的社会受众而进行非遗相关知识的社会普及活动等,诸如此类的举措均对杜绝“无人的非遗”窘境具积极意义。

综上,对抗“无人的非遗”的保护困境必须综合调动非遗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的主动积极性,并能确实保证“权职分明,和而不同”的保护实践局面。

(二)“物化的非遗”

针对非遗精神性、抽象性、无形性的特质,当代的非遗保护实践往往借助科技手段将其转换为具体的有形物质形式。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存在一个非遗“物化”的困境问题——高科技对于非遗本身文化内涵的“冻结式保护”模式运作以及“保护性破坏”行为。

首先,非遗项目被“冻结式”地保存于博物馆、档案馆、数据库之中成为人们凝固的记忆标本是个较为普遍化的运作陷讲。“冻结式保护”将非遗的序列边缘人为关闭,彻底隔断其时间与空间的维系,而将其视为一个独立自足的.统一运作系统,如此保护行径实则变相提前宣告了非遗的消亡。

其次‘物化的非遗”往往可能将某些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分歧淡化、隐去,乃至于完全消解。扎根于“传统”与“自然”的非遗,以原始朴素的纯粹生命体验为思维向度,其基础意识层印记着人类童真时期的隐喻式的原初符号表达一巫术、图腾崇拜、神话传说等。这些因子似乎与“科学”话语主导的时代视阈格格不入。而当非遗诉诸科技手段进入“物化”程式之中时,这些因素被人为地遮蔽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非遗相关信息,大抵都是带上明显官方印记的“赞歌”与震撼人心的“呼吁?但对神秘、未经“物化”浸渍的非遗却知之甚少。要抵达真实,只有直面现场,身临其境地到特定的非遗知识承载空间中进行考察,否则其保护传承只能是落入闭门造车的程式。

再者,作为没有文字记载而仅靠口传心授方式得以传承的非遗,利用高科技手段将其转化为具体物质形态以保存下来是必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非遗原本传承方式的单一与脆弱。但在当前媒体话语膨胀、图像泛滥的现场,如何建立非遗知识的“纯粹性抵御场”以消解高科技潜移默化间的“霸权意识渗透”是个重要思索维度。

毋庸置疑,科技的仿真手段较之非遗知识本身似乎能够给予其受众更多的真实感与具象感。如此一来,诉诸科技手段而造就的虚拟现实仿佛拥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精神魅力,其在某种意义上赋予了具象化后的非遗更为广泛的公众穿透力与知识合法性。在日常生活“拟象世界”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渗透中,社会受众对于科技虚拟后的非遗产生了某种欲望(我们暂且不论其为消费指向抑或审美指向“非遗意识”被移植至大众流行心理层M呆护传承的工作被误认为是初具成效。然而,问题却亦接踵而至:活态无形的非遗本身与被科技固定下来的固定物化的拟象之间是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物化的非遗”作为一种模型生成的具象,其所传达的信息是否可以保证非遗知识的纯粹性7另外,作为后现代视阈重要表征方式之一的科技手段是否会在运作的同时,将其“解构”策略(消解深度,瓦解叙事)一并带入意义生成与传播的现场,从而引起非遗在浑然不觉之间的“异化倘若科技的在场当真存在置换概念的操作——将非遗变作“空壳文化”,借其幌子大行科技话语表征之实——抵抗的空间与时间向度是否需要斟酌一个合法性的问题7科技本身内涵着一种科学独霸的话语冲动,其彻底摧毁人文叙事知识历史根基的内在欲望甚至一度将人文叙事逼仄至危机失语的非合法化状态。如此,慎用科技手段开展非遗传承保护以预防其“保护性破坏”行为。

总之,非遗保护可借用高科技的一臂之力,但切莫让高科技喧宾夺主,使得非遗的高科技保护本末倒置,在触及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应当首先顾及非遗的保护。切忌将非遗保护等同于“束之高阁”式的“盖棺定论”。非遗的保护在于传承发展,非遗是动态流变的过程,而非永久固定下来的、仅仅是摆在博物馆等场所中供研究的静态遗产。非遗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与发扬,如将非遗通过高科技形式的胶片具象化,使得非遗保护向有形的形式转化;适度的旅游开发与非遗保护相结合以收获经济利益并达到非遗的宣传效果;以及通过建立动态型的流动开放展览馆模式来进行非遗的保护,都是非常成功的做法。

(三)‘被同质化的非遗”

“被同质化的非遗”是当代非遗保护的又一困境。

首先,这里存在一个关于“文化相对主义”视域下的“精英文化”压迫机制问题,一个指涉文化自尊与自信窘境的问题。在当代全球一体化情境下滋生的“精英文化”往往是使用“自然化”策略对“边缘文化”进行意识渗透的:>“自然化”策略是掌握话语权的社会主体在构建“自我/他者”等级关系中惯用的伎俩,目的在于使得“差异”本身剥落“被强加的意识形态”的痕迹,继而表征成为一种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因素。如此一来“差异”被期望可被永久固定而防止意义随情境的滑动倾向。我们必须认清的一个事实是:当代主流的意识形态往往是举着“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旗帜大行“文化霸权”之实;“精英文化”对于“边缘文化”的意识渗透总是在“自然化”策略的掩护之下潜移默化进行的“自然化”策略总是将“边缘文化’“定型化”作一种劣等文化形式“鉴于对少数者声音的历史性的持久否定,我们必须认识到少数话语首先是主导文化对少数文化系统地摧毁的结果。9因而,在进行非遗保护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精英文化”的“自然化”策略压迫,确保非遗保护个案中的传承主体是在怀揣着本民族“文化自尊与自信”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实践的。在这点上,我们可以采取的葛兰西“霸权”移置“主导”的思路。作为霸权的来源,权力被精英阶层的不同主体所争夺,文化间的谈判产生。而在此文化谈判以实现霸权的过程中,主导意识不可避免要被重设,边缘意识从而可以获得绝地反击的契机。

其次“文化孤立主义”的制造的非遗保护困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时刻警惕“文化相对主义”向其极境向度发展而落入“文化孤立主义”的窠a“葱剥到最后是空的”作为对抗“精英文化”与“文化中心论”而诞生的“文化相对主义”,其核心内涵在于消解文化不同形态之间的等级之分。但在为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局面大唱赞歌之际“文化相对主义”本身却又存在一个悖论:如果所有文化都将其定位作“最优秀的文化”而自足于其内部价值标准与自有方式,盲目排外乃至于压制其它“异己”文化形态的话‘文化孤立主义”的转向便会不可避免。在“主体/他者”幻想建筑的同时“文化孤立主义”关闭了其所有的序列,自行终止与任何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应当时刻警惕非遗个案陷入“文化孤立主义”的黑洞之中,盲目排他,乃至于无视基本事实与历史动态的演变进程,苑囿于一己的封闭空间内,采取静止片面的观点虚构着自身的种种“文化原貌”叙事。于是乎,真正的保护越走越远。

此外,后现代语境下的非遗保护传承还存在一个“时代情境异化”的陷阱,这是导致非遗保护举步维艰的又一要素。哈拉维用“积体电路”integratedCircuits)指称当前后现代语境下的混乱、平面化、网络状的社会与文化现实。当代的文化情境存在一个消解深度、瓦解叙事的向度。在这里被聚焦的问题包括非遗纯粹性扞卫的可能性。后现代以“支配的信息科学”(hifonnaticsofDomination)的即兴生产性行为代替意义的谨慎再现,时代视域下的主体期待习惯了文化的“平面化”与“网络状”的表层混乱表征模式文化发展总是通过“离异”与“认同”两个维度的相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如此,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转型时期”大背景给非遗保护实践提出了一个悖论:非遗活态传承中的动态流变因子与时代情境之间的相互抵触而又唇亡齿寒的矛盾关系。一方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核心的深层文化结构维度与时代情境下的流行文化表征意识形态相抵触。在非遗保护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时代情境对非遗所进行的遮蔽、封存,乃至“异化’、“同质化”意识渗透行径,防止非遗发展掉入“空壳文化”的陷讲;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动态因子特质,却又在一定层面上陚予其随时代境遇的发展流变以合理性。

德里达在其著名的“意义的循环”理论中提到过,在现存的二元对立秩序下,任何对于意义作出终极阐释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阐释只会导致更多的阐释,终究都不可避免地落入意义循环的怪圈。对抗“被同质化的非遗”切勿对非遗个案作刻意的意义扭转,如此之举只会给非遗本身带来意识形态操控层面上的书写印迹,让“原汁原味”越走越远。

事实上,对于非遗意义的阐释有如羊皮卷的书写,初始的意义从来不会消逝,只会不断地被重释、叠加。非遗作为一项纯粹的存在本身,其意义被时代视域下的不同主体所期待,继而以编码的方式植入其中。在经由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双重动态演变之后,非遗的意义实质也随之发生了“羊皮卷书写式”的流变:初始的意义从未被抹杀(有些记忆只是暂时被封存了起来而新的阐释己经完成了其渗入、叠加的进程。如此,只要依旧存在薪火相传的非遗传承主体自觉地对其族群文化进行体认,只要非遗个案中的特定文化群体认同基因未被社会机制抽离而作为一种“经验的存封”淡出人们的视野,只要非遗个案依旧是作为一项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而非被冻结式地保护或者完全从世界上消匿,那么非遗的核心初始意义就可对抗其被同质化的危险而得以完整性保存。换言之,对抗“被同质化的非遗”的出路首先在于重构非遗传承空间并保障其传承主体的有效性实践。

刘启锐在电影《岁月神偷》中曾指出:记忆是种权力而非本能。非遗作为一种活态的、无形的、靠口传心授得以传承的文化遗产,其价值核心在于自身所承载的集体无意识层面的生命记忆。在这里存在一个文化自觉的体认问题。对抗“被同质化的非遗”,我们还必须采取措施加强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这是一个难题,却有同时是一个突破口,非遗的传承主体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责任。同时,这是一个属于社会大众流行心理层面的问题,政府应当大力推行非遗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在当前文化氛围内潜移默化地加入“非遗大众保护意识”因子,在时代视阈下的大众流行心理中形成一个“集体无意识”层面。

(四)非遗的当代“消费符码”转向

机械复制时代的一大特征首先是知识与商业合谋,文化消费变得异常昂贵。作为审美,乃至于文化层面的奢侈品,非遗这一素被称作人民智慧结晶的历史文化积淀物却开始了从人们日常的消费比例中日渐被抽离的征途。它们被迫以“物化”形态作为特定族群的历史记忆标本,被冻结存封于诸如博物馆、档案馆、私人收藏者的橱窗中,还硬生生地给贴上了“文化奢侈品”、“高级审美趣味”一类的标签。如此,非遗不幸在传承过程中被消费符号化了。

又或者,非遗就直接被揪着耳朵扔进了“文化产业化”的大熔炉,还美言其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途径。只是,当传统文化因子在被商业化摆上了机械化复制时代轨道之刻,精神文化维度的相关物已被统一移离了其特有的专属区。而非遗本身的价值内涵,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改写、分解、抽离,甚至被伪造的危机。作为特定族群文化记忆传承的动态因子,非遗首先是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符码存在的,是人类历史文化多样性的瑰宝。但生产性保护背后的商业运作机制,其关注焦点却在大规模的生产普及与经济效益之上。如此冲突的直接后果是导致非遗本身的文化内涵被商业化过程潜移默化地抽空,贵州侗族的傩文化与祭萨风俗就曾落入此陷阱。“生产性保护”是个有待商榷的保护手段,因为在实际操作中,非遗“被产业化保护”的度始终是个边界模糊的问题。在“后申遗时代”的今天,我们似乎应该采取“激情的疏离”的态度,从沸沸扬扬的非遗“产业化开发”呼吁现场中抽离出来,冷静再思考这一商业化做法的实际可行性。

三、“现象学范式”探析

(一)诉诸现象本身

在“后申遗时代”,非遗保护的手段正逐渐形成一个类似于“逻辑学范式”的规范体系,各类非遗保护模式框架基本成型,似乎所有个案都可以从中轻易对号入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步骤化、框架化,使得保护实践更加易于落实。但世界上尚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如果所有的非遗个案都一以贯之以其所属种类的保护做法,那么必然会导致非遗保护走向模式僵化、形式化、敷衍化的命运。对于非遗的保护,我们似乎更应该采取的是一种对现存的时代境遇下流行的“逻辑学范式”采取“激情地离散,理性地反思”的态度,抽离模式化、抽象化的后现代狂迷的“逻辑学范式”现场。对于非遗保护个案,我们应当诉诸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面向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动采取具体的“现象学范式”,主动逃离权威、消解中心、发挥创造力,并注意克服“现象学范式”可能导致的某种离散化与互不相关的弊病。对于非遗保护项目采取个案分析策略〃对目标非遗保护对象加以内部能力与外部情境因素两个维度相结合的思考,并结合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相关要素加以整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对策思考。如此,便可避免落入非遗保护个案分析层面上的偏颇陷阱,并能有效避免以呆板有限的模板框架套用所有个案的敷衍性保护实践。

(二)个案分析——赫哲族伊玛堪的传承与保护

1.濒危的非“伊玛堪”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唱说交融,浑然一体,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伊玛堪”的主要代表性作品有《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阿格第夏日莫日根》、《亚热勾》、《西热勾》等,演出风格有“大唱”(以说为主)和“小唱”(以唱为主)之分。其腔调因内容不同而各异,历代演唱人在“赫尼那调”基础上演化出如欢乐调、叙述调、女调、少年调等>“伊玛堪”故事篇幅通常较长,一个故事要唱上好几天才能完成。其唱腔又各具特色,随区域与“伊玛卡乞发”(演唱艺人)的不同而不同。演出者身穿“鱼皮衣”,可以即兴在演出过程中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编入“伊玛堪”之中,加以润色。

“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艺术品类与审美娱乐方式,是赫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摧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23&“伊玛堪”在第六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面对濒危的命运,保护“伊玛堪”的行动刻不容缓。

2.“现象学范式”的运作

诚如胡塞尔“回到事物本身”的呼唤“现象学范式”拒绝宏大叙事,主张通过“绝对意识”(AbsoluteCon?sciousness^关注研究对象本身。在实际操作中“现象学范式”往往采用发散性的创新思维,集思广益式地对非遗保护个案进行跨学科的深入具体分析,而拒绝使用已经僵化定型的“程式化”规范进行实践操作。因而“现象学范式”下的非遗保护往往诉诸诸如SWOT分析模型、PEST分析模型等途径对非遗保护个案进行全面剖析,力求将对象置于时代情境背景之下,综合其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外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等相关影响因素,以为非遗保护个案“量身定制”适合的保护方案。如表1为“伊玛堪”的SWOT分析。

结语

环境保护困境 篇6

一边是“垃圾围城”窘境困扰我国近2/3的城市,另一边是社会公众对各地公共环境项目的默契抵制。各地政府对于公共环境项目“一闹就停”,然而,“垃圾围城”仍在继续,拖延战术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更可能引发环境压力到达临界点之后的全面崩盘。

首先,政府应当明确一个理念:与填埋的处理方式相比,垃圾焚烧“具有无害化效率高、处理速度快、工程用地省、残渣少等优点”。垃圾焚烧厂必须建,这是促进环境保护、破解“垃圾围城”的重要举措,不容置疑。其次,在向公众全面公开垃圾焚烧厂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等信息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吸纳公众代表组成选址委员会,通过公开、民主的讨论确定项目选址。最后,严格落实责任追究、责任倒查机制,一旦项目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上到当地政府领导下到具体项目责任人都要受到法律追究,真正让公众吃下定心丸。此外,政府领导、公职人员可以带头搬到垃圾焚烧厂附近居住、工作,用实际行动证明项目安全性。

其实,社会公众对公共环境项目的质疑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隐藏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时代之痛。如何真正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重树政府公信力,是各地政府要下大力气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惠州市而言,不妨就拿垃圾焚烧厂项目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全程公开、吸纳民意,用一份百姓满意的政绩答卷赢得公信力。

(《检察日报》)

环境艺术设计的困境与出路 篇7

1、环境设计手法单一, 缺乏特色

近年来千篇一律的建筑, 陈陈相因的室内装饰, 毫无特色的公共空间。这些苍白的环境, 使许多城市都陷入毫无特色的窘境中。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使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这种窘境中解脱出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广场、剧院、议会厅及其它公共空间极少有雷同的, 家庭装修也是如此。因其个性化, 其环境才能不断地给人以鲜明印象, 并以此散发出勃勃生机。

2、环境设计中自然因素关照不够

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人类逐步远离自然。虚妄的“自然主义”的意识, 驱使人类试图独立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之外去考虑规划和设计。当今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广场、立交, 让人觉得自然离我们好像越来越远, 我们周围的环境不再那样的舒适、和谐。比如, 在我国一些流经城市的河道治理与滨水空间的设计中往往都采用混凝土的砌筑护堤。当然这种设计的前提主要是满足防洪、排污的功能, 但类似的设计显然有只注重功能的满足, 没有考虑到它在环境整体中的自然属性和人性。

3、本末倒置使设计构思受到限制

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看起来奇怪的东西, 如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富丽堂皇的酒店, 为弥补规划失误, 而随便添加离题太远的雕塑作品乃至水体绿化;同一个公园里风格不统一, 形形色色的建筑零乱分布;一些具体施工中, 盲目选择高档装修材料来掩盖设计的缺陷……这些表面的装点办法, 绝非正确之道, 只能带来不良的后果。倘若设计没有着眼于或没有体现其整体空间构思意境内在联系的话, 则会导致东拼西凑、杂乱无章、乱贴材料等毫无章法的肤浅效果。

4、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公众参与力

度不够

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 无论是广告设计、市政设施设计、建筑设计、绿化设计等, 都是由个人或单位来设计施工, 在征求市民的意见与想法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某些环境设计变成了长官意志的产物或者设计者宣泄个性的场所。环境艺术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它必然要进行多方协调、共同参与。在日本, 公共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事务所首先要派调查员深入到使用者中广泛征求使用情况及意见, 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设计方案。即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和心理要求, 然后再发挥其设计者的创造性。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出路

1、重视自然景观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

环境艺术中的自然景观设计具有多种功能, 主要可以归纳为生态功能, 心理功能, 美学功能和建造功能多种。生态功能主要是针对绿色植物和水体而言的, 在环境中他们能够净化空气, 为人们提供新鲜的空气, 调节气温湿度, 降低环境噪音等, 从而成为较理想的生态环境。环境中自然景观可以使人获得回归自然的感觉, 使人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 情绪得到缓解;同时还能激发人们的某些认知心理, 使之获得相应的认知快感。至于自然景观的审美功能, 早已为人们所熟识。与此同时, 自然景观也常用来对环境进行美化和装饰, 以提高环境的视觉质量, 起到空间的限定和联系的作用, 发挥它的建造功能, 而且这种功能与实体建筑构件相比, 常常显得更有生气, 更有变化, 更有魅力, 更有人情味。

2、在设计中注入文化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绿地规划、设计要素的堆砌, 更重要的是对设计有整体风格的定位。因此, 景观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审美意境。当代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应借助于传统的人文环境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 共同构成一个艺术环境文化活动的中心。比如, 在设计文化广场时, 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设计出该地域, 该文化环境下, 该时代背景的文化艺术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 有许多不同的表现, 例如:历史文脉、传统民俗、乡土风情、源与流、宗教、童话、神话以及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

3、将现代科技引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 强调高新技术成果的有效利用, 以及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的科技含量, 将会成为优秀的环境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另外, 生态科技的发展是促进今天环境艺术设计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实践中创造出一系列实用又有环境艺术价值的技术手段, 它带来的新技术是促使当代景观面貌改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例如, 在设计项目中使用建造绿色材料, 将会逐步取代传统的建材而成为建筑材料市场的主流。

三、结束语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中国民族传统五千年文化的基础上, 吸取人类新的科技成果, 创造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与环境问题的新的设计文化, 必将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文会:《环境教育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杨文会:《环境教育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论我国环境维权的困境和出路 篇8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不少政府、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追求政绩和高额的利润, 而以此带来的结果却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环境侵权事件频频发生。与此同时, 随着各地环境污染形势日趋严峻, 信息数字化时代和网络媒体的大众化, 各类信息广泛传播以及环保NGO的不断发展壮大与努力, 公民的环境意识、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以四川省什邡市群体事件为例对我国环境维权的现状、困境及出路展开探讨。

1现实案例扫描

据新闻媒体报道, 2012年7月1日~3日, 四川省什邡市近百名市民和学生因担心新开建的什邡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会影响当地生态环境而前往市委、市政府上访, 要求停建该项目。在上访示威过程中, 当地群众和防暴警察发生了严重冲突, 冲突过程中防爆警察向上访人群投掷催泪瓦斯和震爆弹, 造成了13名群众受伤, 而情绪激愤的群众则冲进了市委大楼, 砸毁一楼大厅的设施, 并推翻了现场停放的警车。最终, 为了平息事态, 什邡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停止宏达钼铜项目的建设, 且今后不再建设这个项目。至此, 这一起因担心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暂告平息。

这是一起成功的环境维权案例, 在广大的市民在得知自己的环境权利受到威胁时自发的聚集起来, 向当地政府主张自己的权利。回顾过去的几年里, 民众环境维权胜利的事件不止什邡一起:天津的数千市民抗议中沙公司的PC项目开工;大连上万市民前往市政府反对PX项目;2009年广州数百群众在市政府抗议在番禹建大型打击焚烧厂;2007年厦门数千市民上街游行反对PX化工项目等。可以看出这些事件都有一些共同之处:

1) 都发生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参与的民众都是市民。由于这些地区公民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高, 因此具有较高的维权意识。所以当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或存在潜在危害将可能侵害人们环境利益的情况下, 民众会通过一系列的方式进行环境维权行为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都属于群体性事件。由于环境污染的潜在对象是整个市民群体, 重污染项目可能危害到的是公众的利益, 政府不得不考虑其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

3) 维权的手段都是以游行、上访等方式。并且持续时间长, 影响范围广,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声援。

4) 新闻和舆论的支持。在新闻媒介的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压力下, 这些维权事件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5) 地方政府被迫转移项目。在舆论的压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 本身存在不合理审批的项目被转移到其他相对偏远地区。

2我国环境维权的现状及困境

虽然四川什邡市的群体事件以及近年来发生的类似的环境维权案件, 都以政府的妥协和民众的胜利告终,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当这些项目搬离了城市, 走向了广大的农村, 当广大的农民的生存生活环境受到威胁时, 他们又将以怎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 他们的诉求能否得到保障, 以及这整个事件的解决方式背后体现出的我国的环境维权的艰难与困境。

当前, 我国的环境维权主要有诉讼和非诉讼两大途径。诉讼途径是指环境权益受到侵害的个人、群体或者企业通过法律的手段, 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非诉讼途径是指诉讼外的途径。主要有环境信访, 以封路、砸厂极端方式维权以及环保NGO维权等。我国民间环境维权主体主要是污染受害者和环保NGO。污染受害者一般是通过举报、信访、新闻舆论, 以及诉诸法律等途径, 维护自身环境利益。但实践中也有少数采取暴力围攻等极端方式。民间环保NGO一般通过法律援助、法律建议等途径进行法律维权。上诉群体事件就是以非诉讼的程序解决的, 并且新闻媒体及舆论的关注在中间起了不可忽视性的作用。

就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环境维权群体性事件以及不断增长的个人环境诉讼来看, 目前我国的环境维权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环境维权成本高

首先是起诉难。由于面临着败诉的风险, 以及较高的律师费、鉴定费和诉讼费, 当较少的个人遭到环境侵权时不愿意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其次是举证难, 由于环境污染的证据收集难度很大, 因果关系很难证明。第三是胜诉难, 污染企业大多与当地政府有着直接的利益联系,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扰了环境执法, 使法院在审理环境案件时, 往往不能公正判决。最后是执行难, 许多污染企业通常无法支付巨大的损害赔偿。

2.2 大多案件处理通过非诉讼程序

由于法律维权的成本较高, 效果甚微, 绝大部分却是通过非诉讼方式, 特别是行政机关处理的方式解决, 法院受理的环境案件数量和纠纷总数相比, 非常少。如本文中提到的什邡群体性事件。法院在环境维权当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非常弱小。

2.3 相关体制不健全

环境维权的相关体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①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各项发展, 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不能适应较严峻的环境形势;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滞后性, 对新兴经济事物发展中所涉及的环境问题并未作出明确规定。②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对具有潜在污染性的工程建设没有进行定期测评。③缺乏环境保护的信息公开机制, 不能让公众了解环境状况。④没有较好地为公众参与环境维权提供路径与方法。环境维权途径过于狭窄, 而过于激进的维权方式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4 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构的不确定性

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构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①法律依据不明确、具体。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构, 一般散见于环境保护基本法和各单行环境污染防治法。②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和具体落实的部门, 环境行政机关和具有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将其主要职责定位在环境行政管理职能, 而将环境纠纷行政处理职能视为附带工作, 不予重视, 甚至认为是“麻烦事”, 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践中, 环境行政机关和相关部门不作为和消极作为的现象, 损害当事人自由选择救济程序的权利。

2.5 盲目追求政府政绩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不断引进具有污染性的企业, 只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并且当公众与环境污染企业发生环境纠纷时, 地方政府不但不维护公众的利益反而偏袒污染企业, 这类事件频频发生, 以四川省什邡市群体事件为代表。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许多环境污染企业都是当地的利税大户, 经济支柱和财政的主要来源。当地政府可能会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对污染企业的污染行为置之不理。并在环境保护部门处理环境纠纷时, 过多的干涉, 使得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构不能独立、中立的处理问题。

2.6 环保NGO力量薄弱

虽然近年来兴起了大量的民间环境维权机构, 如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自然之友、地球村等, 但这些机构的总体力量还非常薄弱, 在开展环境维权宣传, 支持环境诉讼等具体环境维权实践中严重缺少资金、人力的支持。同时由于环境维权机制的不健全使环保NGO在环境维权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3我国环境维权出路的探索

我国的环境维权还处于不断发展上升的初级阶段, 其面临的困难重重, 需要立法、执法、司法机关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一种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 我国环境维权的出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3.1 建立完善的环境维权法律体系

立法是权利保障的根源, 要使权利的维护做到有法可依, 杜绝法律上的漏洞, 树立法律在社会公众中的权威。只有健全了法律, 当公民的权利受到威胁时才可以运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也会令污染企业有所忌惮。

3.2 积极推进环境维权的公益诉讼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间接性、社会性、复杂性、潜伏性”等特点以及因果关系证明难等问题, 个人在资金和能力上难以对抗强大的污染企业或相关政府部门。并且污染的受害者不单是个人, 还有整个社会环境, 如果让环境维权的个人独自承担一切费用, 不但不公平, 也挫伤了环保维权者的积极性。因此, 加强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对环境维权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步。

3.3 建立健全政府监督管理体制

由于现阶段通过法律手段向污染企业提起诉讼, 其本质是企业、政府和公众的博弈, 因此要从根本上切断企业与政府的利益联系, 就需要第三方的介入, 例如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或者在公众中选取一定人数的代表参加政府的招投标项目, 真正做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企业的注入。此外, 还应完善听证制度, 加强公民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从而推进政府对污染企业的监管。

3.4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环境信息公开包括企业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信息的及时公开是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的及时公开有利于公众正确对待环境污染, 并配合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

3.5 加强环保NGO的能力建设

环保NGO作为第三部门, 是环境维权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其长期以来在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不足, 政府应在财政和政策方面对环保NGO予以大力的支持, 为环境维权的弱势群体提供依靠。

3.6 加强环境维权的宣传力度

虽然公众的环境维权意识随着对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还是需要加强环境维权的宣传力度, 不仅需要宣传一些法律知识, 还需要正确引导公众通过法律的救济途径, 以免采取极端的手段进行环境维权行为。在此宣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优势, 这不仅仅有助于污染受害者讨回公道, 更重要的是提醒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更好地注意环境保护,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督促企业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 减少污染排放,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4结语

通过研究我国环境维权的案例, 我们发现在环境维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境, 而这些困境使环境维权的受害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这就需要一个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本文从立法方面、执法方面、司法方面及社会组织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希望通过这些建议, 逐步完善我国对于环境维权相关制度的建立, 真正做到一切以公众的合法利益为出发点。

摘要: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加剧, 当前我国环境维权面临着维权成本太高、相关体制不健全、民间环保组织力量薄弱等众多问题。基于环境维权群体事件的实证分析, 探讨我国环境维权道路上的困境, 对我国未来的环境维权之路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维权,困境,出路,实证

参考文献

[1]周声.试论生态环境发展权极其保护——以四川省什邡市群体性事件为例[J].法制与社会, 2012 (10) .

[2]贺季敏.论我国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构的完善[J].生产力研究, 2013 (1) .

[3]唐刚.论农民环境维权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商界, 2010 (3) .

[4]林洪.环境维权:百姓缘何信“访”不信“法”——对公众环境司法维权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记者观察, 2009 (5) .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困境的对策 篇9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在社会工作与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不断应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成为发达国家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通行做法。我国在不断总结与分析保护信息系统安全工作基础上,最终也提出了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制度,对信息系统分等级进行保护,旨在保护重要的信息系统。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不仅是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的重大措施,也是一项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国家利益的重要任务。

虽然我国对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以往有了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困境。作为信息领域中一个新的课题,我国开展此项工作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实践工作中有针对性研究的比较少。因此,有必要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存在的困境提出适宜的解决对策,以求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能够顺利、积极的开展。同时,本研究有着非常宽广的探索空间和拓展领域,

1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概念与等级划分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秘密信息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以下五级:

第一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二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

第三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第四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第五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2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待解决困境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从2007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的重要信息系统普遍开展起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对保护重要信息系统起到了保障作用。但是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具体如下:

(1)全国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不均衡性;

(2)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际工作中存在定级不准确性;

(3)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3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困境的对策

当前在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过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困境,必须采用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否则将不利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的继续发展。

3.1 广泛并深入开展全国范围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广泛并深入开展全国范围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工作,是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重要的信息系统分布在全国各地,只有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并且深入地开展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重要的信息系统才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才能够保障社会秩序与社会生活的平稳发展。

公安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协调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全面与均衡发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应该加大宣传与交流,总结经验、工作方法和思路,提供给其他地方作为借鉴。对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开展欠全面的地方,公安信息主管部门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支持,督促其尽快全面地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

3.2 提高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意识

如果要达到有效地保护重要信息系统的目的,就必须要提高各个环节的安全保护意识。意识未提高到一定高度,安全保护的措施就不会有效跟进,更谈不上有效保护重要信息系统。因此,公安机关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更要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的安全等级保护意识,督促其完成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3.3 明确各方的责任义务、通力合作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信息系统主管部门、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的责任义务。这些部门在工作中应该通力合作、各尽其责,共同完成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

其中,公安机关的责任义务组织制定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组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信息系统实行分等级安全保护,对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还负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

3.4 严格按照定级流程定级

在确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时,应该按照定级流程进行定级。流程如下:

1摸底调查→2确定定级对象→3确定信息系统等级→4信息系统等级评审→5定级报告→6备案与备案审核→7测评→8整改。

3.5 严格执行分等级监管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依据本办法和相关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进行保护,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对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如表1所示。

4 结语

有效的保护重要的信息系统,深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工作是一项重要措施。及时发现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境,并及时有效地解决可以促进保护重要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意识是基础环节,各部门通力合作是工作保障,准确定级是首要任务,严格执行分等级监管是充分体现。希望本文能够为今后更加深入地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摘要:信息安全等保工作时我国保护信息安全的一项基本工作,为保护信息系统安全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实际开展工作时,仍然遇到了许多现实的困境急需解决,阻碍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发展。本文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基本内容出发,并介绍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困境,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困境的对策,希望能为公安机关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北海农村古树保护的困境与建议 篇10

古树名木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历经百年历史沉淀, 是十分珍贵的“绿色文物”。保护古树名木不单是出于建设生态环境的需要, 更是对一个地方古老文明和文化传承的保护。

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制定的《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古树是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北海农村古树泛指北海城市建成区以外的所有古树。

北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底蕴丰厚, 历史遗存丰富。合浦“南珠”, 驰名中外, 为朝贡之品。在白龙珍珠城遗址上的一株古榕树至今仍“怀抱”着一段残墙古迹, 而成为了北海古树的代表之作, 更是北海农村古树的精粹。

1.1 古树资源

北海市位于广西南部的北部湾东海岸, 三面环海,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据调查显示:北海市已知古树有29种, 共1302株, 隶属20科28属, 有300年以上的古树20株。其中:古树群2群, 共1100株。这些古树99%为集体所有, 71.8%的古树零星分布于农村房前屋后。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膝柄木, 有广西的“见血封喉”之王, 有怀抱古残墙的老榕树, 也有曾经寄送给毛主席品尝的、品质上乘的公馆香山鸡嘴荔枝。古树资源比较丰富, 而且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1.2 古树保护情况

2001年, 全市开展了古树名木资源调查, 建立了数据库和图库。2005年, 以人民政府名义对古树进行挂牌保护。1996年, 北海市制定了《北海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暂行规定》, 城市人民政府从城市维护管理经费和城市园林绿化专项资金中安排了一定量的资金用于城市古树的保护。北海农村的古树仅限于挂牌, 由对古树赋有管护责任的单位、集体和个人进行管护, 没有管护资金。2012年, 北海市根据广西的统一部署对古树进行了补充调查。调查结束后, 将由自治区统一对全区古树进行编号、公告并设立标牌。目前, 公告和挂牌工作尚未正式开展。

2 存在问题

2.1 农村古树管理无法可依

国家关于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法规并非空缺。2000年国家建设部印发了《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北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北海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暂行规定》, 但都仅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内和风景名胜区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 农村古树并不在此列。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古树保护管理办法, 广西这方面的立法工作仅处于酝酿阶段。另外, 《森林法》和《刑法》相关条款仅针对于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这就使得北海农村古树保护管理无法可依。

2.2 保护管理缺乏经费支持

城市古树依据国家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 北海市财政安排了一定量的资金用于城市古树的保护管理, 而农村古树日常管护却没有经费来源渠道。作为这些古树的行政管理部门, 在向财政争取保护经费时, 又苦于找不到直接依据而得不到支持, 使得农村古树保护遭遇尴尬。同时也使得在北海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中设立“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保护”的条款遇到了障碍。

2.3 古树衰老安全隐患大增

由于缺乏古树管护专项经费, 古树的修枝、复壮、防病、防腐及保护设施等建设难以进行。由于古树树龄均超过100年, 有些甚至几百年, 树干空心、枝条腐朽、树根腐烂等情况较多, 加上北海三面环海, 台风频繁, 在全球气候异常的大背景下, 台风级别越来越高, 古树面临的安全风险也越来越大, 不仅危及古树的生存, 同时也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如:2011年和2012年因自然老化和台风共造成3株古树倒伏, 砸坏民房8间及汽车等, 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行政主管部门因此而成为被告, 被要求给予受害人经济赔偿。

2.4 古树分级标准不统一

按照全国绿委制定的《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古树分为三级:500年以上的为一级, 300~500年的为二级, 其余为三级;而国家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树龄在300年以上的为一级, 其余为二级。古树级别不同, 其行政管理权限也不一样。由于目前包括城市和农村所有古树的档案是依据全国绿委的标准调查建立, 事实上执行的是全国绿委的分级标准。而当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地方性规章时, 又必须遵循“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原则, 即必须服从国家建设部的分级标准, 这样的矛盾给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5 地方工作人员和百姓对古树的保护积极性不高

对于地方工作人员而言, 没有管护资金势必管护能力有限, 管护压力增大, 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调查申报古树的积极性。对于百姓而言, 这些古树本身就属于其集体或个人所有, 而一旦被列入古树保护范围, 其处置权和收益权就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当这些古树在平时并无收入而唯有管护义务且政府又没有相应的经济补偿时, 百姓保护意愿不强。特别是对古树实行挂牌保护, 明确了古树所有权人的管护人义务, 当古树因老化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发生树体倒伏或树枝折断对他人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时, 管护人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责任人, 承担着巨大的赔偿责任风险, 古树的管护责任人意见很大。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 更是严重不利于农村古树的保护。

3 对策与建议

农村古树的保护存在的问题较多, 无论是国家、自治区, 还是市级、县 (区) 级人民政府以及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都应该为这些古树的生存、发展拿出自己的行动, 做出自己的努力。

3.1 在国家层面上出台古树管理办法

从国家层面上针对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所有古树出台古树管理办法, 一方面可以使城乡古树管护有法可依, 特别是可以解决农村古树管护无法可依的问题;另一方面, 可以统一古树的分级标准, 统一管护措施和统一行政管理权限, 解决现行技术标准与法律法规相矛盾的问题;第三, 可以在管理办法中明确将管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为将农村古树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供依据, 以解决农村古树的管护经费无来源的难题。

3.2 地方财政给予管护经费支持

从国家近几年的财政支出重点领域来看, “三农”问题和“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一直是财政支出增长比例较高的方面, 解决基层和百姓最为关切的问题、化解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也是对当前政府工作的一大要求。地方政府应把古树保护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积极寻找古树保护的经费支持依据, 化解古树保护所遇到的窘境, 调动地方工作人员和群众保护古树的积极性。

3.3 地方政府将古树保护作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项工作来做

古树作为“绿色文物”、“活的化石”, 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这些古树是北海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这些古树, 也是保护北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必然要求。建议北海市人民政府将全市古树保护纳入北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当中, 落实相应的保护资金, 以充分发挥古树的历史文化魅力, 让农村古树为建设“文化北海、生态北海、宜居北海、和谐北海”再立新功。

3.4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建议将古树名木保护列入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 争取国家解决一部分管理资金。同时省级林业部门积极争取区级财政设立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专项资金, 以彻底改变农村古树无人管理自生自灭的状态。

古树是“活的化石”, 有生命的文物。农村古树同样沉淀着人类文明与历史的变迁, 它的保护与管理正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 关注、重视并有效地实施农村古树的保护, 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也将带给古树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树民.山西古树保护现状分析及技术对策[J].中国城市林业, 2013 (5) :46~48.

[2]郑彩云.试论名木古树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林业勘察设计, 2012 (2) :96~98.

我国环境监察执法的困境与出路 篇11

关键词:环境监察执法;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36-01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人类也意识到长期违背规律的生产和生活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政府重视。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就需依靠环境行政执法, 而环境监察执法则是一种具体、直接的环境行政执法行为,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国家将环境监理机构统一更名为环境监察机构,充分说明了对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视,环境监察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一直以来,环境监察执法力所不逮、执法缺位或失范被认为是环境违法违规案件、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频发的重要诱因。因而,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有必要分析当前环境监察工作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尝试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为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改革提供参考,规范和约束环境监察执法,提升政府环境监察执法能力。

一、环境监察执法面临的现实困境

1、地方政府不当干预

当前,畸形的政绩观使一些地方政府违背科学发展、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环境监察执法的最大阻力往往来自于地方政府对环境执法的直接干预,这是基层环境执法人员工作中面临的最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地方环保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一些地方领导以行政命令和指示直接干预环境监察工作,对于秉公执法的监察人员,采取“挪位置”、“摘帽子”等手段,环境监察人员也面临“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境地。

2、环境监察执法职责界定不清

环境监察执法的职责界定不清、管理权限界定不明,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对于涉及业务广的行业和部门,环境执法人员有时会监督执法不到位、不及时,一旦出现污染事故,环境监察人员无疑会遭到问责;二是对于发生了企业违法排污或因安全生产事故处置不当而诱发环境污染事件等其他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环境监察人员无论事先是否已经对此做过处理或处罚,往往都会因此而受牵连或成为替罪羊。基层环境监察机构在执法过程中总处于执法权限不足、权限不明、甚至无法可依的境况,这些都严重阻碍环境监察执法的力度、广度以及法律的威慑力。

3、环境监察部门缺乏有效手段

在执法人员遵照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监督管理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对非法排污行为处罚力度不够、责任不清、可操作性不强的情况。而且,环境监察部门尚缺乏有效的手段对环境违法行为予以直接强制执行,对非法排污等行为难以彻底清查与处理,对环境违法行为不能构成震慑力。

4、环境执法人员违纪违法现象依然存在

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环境执法人员对环境违法行为不追究、执法犯法和失职渎职的现象。有的基层环境监察执法人员执法不严,责任心不强,甚至与企业勾结,权钱交易。

5、环境监察机构的能力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

由于机构职责未理顺,全国环境监察机构在执法设备和人员投入等能力建设方面差别较大。总体来看,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但就当前与日俱增的环境执法数量及愈来愈艰巨的环境执法任务而言,仍然需要大幅度地提升其能力。

二、环境监察执法走出困境的出路

如何走出环境监察执法的困境?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寻突破。

1、完善顶层设计,构建系统的环境监察执法制度体系

一方面,要厘清现有制度体系中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属地责任”“统一监督管理”“按日计罚”“保护优先”等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才能准确理解政府、环保职能机构、执法人员的法定职责和履行程序,使新法真正发挥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的统领作用。另一方面,以新法为基准,制定或修订土壤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消除新旧法之间的冲突,弥补现有监察执法体系的制度漏洞。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环境监察执法能力保障

提高环境监察执法队伍素质是环境保护部门执法力度的关键所在,需要加大环境监察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新时期,在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工作量大、人员紧缺的情况下,要用活和提高现有执法人员素质,建立鼓励学习钻研激励机制,培养一批环境监察执法骨干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课题, 通过课题研讨,培养一批执法中坚力量,以点带面、以强带弱,提升环境监察执法队伍素质。另外,开展执法比武、现场执法交流等也可充分锻炼和提升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3、不断创新环境监管方式方法

加强对移动执法、网格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等环境监管新手段的学习交流,推进环保与公安联勤联动执法。开展生态环境监察的区域联合执法、跨地区交叉执法,不断创新与改进执法机制,提升环境监察执法效能。

三、结语

环境保护困境 篇12

关键词:支付结算,金融生态环境,调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用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优化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 推行新型支付结算工具, 对活跃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活动, 提高资金周围效率,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某县域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所面临的现状, 提出优化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目前, 县域金融机构支付体系保持平稳、高效运行, 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应用进一步增强, 支付系统业务量快速增长, 促进了经济金融资金的高效运转, 银行结算账户稳中有升, 经济活跃程度明显增强。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致使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方面存在现金收付仍然是支付结算的主要方式、农村非现金支付发展较为缓慢、非现金支付工具以银行卡和汇兑为主、新型支付工具推广应用困难等特点。分析上述困境存在的原因, 归纳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制度设计和安排与客观实际出现脱节。

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关法规条款不具体, 可操作性不强。目前, 已颁布实施了《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人民币管理暂行条例》等支付结算法规制度, 对加强支付结算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 个别条款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支付结算工作的需要, 制约了支付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二是支付结算监管机制不协调, 职责履行不到位。金融机构之间的客户资源竞争淡化了现金管理, 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的现金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使现金结算居高难下, 非现金结算受到严重冲击, 一些新的支付结算工具无法得到广泛使用。三是支付工具设计与对自身的推广产生制约。一些票据, 如银行汇票、商业汇票, 其要式性和文义性较强, 填写签章稍有不慎, 便会导致票据无效或票据权利丧失。有的甚至因简单的书写不符合过于严格的规范要求, 导致票据作废, 客户认为太苛刻。

(二) 支付结算环境主体和客体还有不适应的地方。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单一, 金融服务力度不足。在县城的企事业单位, 有的如社保资金、担保基金有明文要求在国有商业银行存储, 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不能办理, 加剧了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缺失。二是支付结算宣传力度不够, 新型结算工具未得到有效推广。长期以来, 由于农村地区的结算环境较差, 结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结算工具得不到有效推广。加之银行对结算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导致农村地区结算知识普及程度非常低。三是观念陈旧, 社会公众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识上存在偏差。对银行卡、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等新业务以及银行的有关制度规定了解不够。还有一部分客户出于逃避监督的目的, 不愿意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在对电力、通讯、公用事业等单位的调查座谈中了解到, 直接原因是观念跟不上, 对新型支付工具心存疑虑,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吸引力不大。四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偏好与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缺位之间的矛盾, 影响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应用。由于务工人员所在城市都是大中城市, 当地的金融机构众多, 支付结算工具和支付结算银行可选择余地大, 而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服务相对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更具有竞争优势, 对务工人员劳务收入存取具有较强吸引力, 而在家乡所在地又没有相应的金融机构, 使务工人员在选择支付结算银行处于两难境地。四是农村地区结算体系不健全, 非现金支付工具覆盖面不广。由于商业银行在广大农村的业务收缩, 农信社已成为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的主渠道。但是农信社直达通汇网点少, 结算层级多, 除了传统的汇兑、支票、社内往来外, 新型支付工具仅开通银行卡, 支付结算供求矛盾突出。一些个体工商户和广大农民, 对非现金支付工具和结算方式的内涵不熟悉, 支付结算工具选择余地小。邮政储蓄银行也存在跨系统异地汇款要经过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二次录入, 影响客户资金周转效率。五是财政资金结算渠道不畅, 支付系统资源利用效率低。目前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和政府收支分类、财政单一账户改革, 使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需求猛增。国库核算系统与支付系统的平台具有较强的超前性。但是,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国库办理移民资金、养老金、农民粮食补贴等专项资金直接支付还在于推广尝试阶段, 现有的财政资金从财政部门到款项收取人之间的环节多, 效率低, 当前先进的支付系统资源仍然不能充分利用。

二、改善农村地区结算环境的建议

1.加大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力度。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农村金融机构要为农村地区普及支付结算知识做好宣传工作, 要农民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 打破传统习惯, 使他们认识到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带来的方便、快捷。同时要使他们了解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如何使用。农村地区的政府在努力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 应注意向农民普及金融知识, 提高农民的理财意识。把金融知识纳入到农村干部培训内容, 切实补充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知识, 逐步培养农村居民的理财意识和非现金支付习惯。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 在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和实际应用中, 学在前, 用在前, 发挥好示范作用。

2.健全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在农村增设金融机构网点, 加快金融组织体系建设, 成立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中介组织, 在农村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不断促进农村地区金融环境的良性竞争, 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网点覆盖率低以及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3.增加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投入。

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缩小城乡金融发展差距。当前, 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都应抓住改革契机, 加大在支付结算体系建设上的投入力度, 改善乡镇网点办公环境和业务系统用设备和网络, 在银行卡使用率较高的乡镇布设ATM、POS机以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尽快将乡镇信用社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

4.拓宽支付结算信息空间。

全面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活动, 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进行银行业务系统整合, 实现系统资源共享, 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个人信用资信认证、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 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切实防范信用风险;提高防伪技能, 防范技术风险;降低非现金结算成本, 切实扩大推广使用范围;降低支付结算成本, 逐步推行现金结算的收费控制措施, 根据现金使用的不同用途和不同额度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 增加现金结算成本, 达到抑制现金使用的目的, 严格执行支付结算统一收费标准, 切实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5.加强支付结算违规行为监督检查。

进一步明确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监管职能, 强化分支机构的支付结算监管权, 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支付结算监管职能。建立人民银行与银监部门之间结算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定期召开结算工作联席会议, 形成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要强化金融机构的现金管理和反洗钱职能, 加大现金管理力度, 维护正常的结算秩序, 促进现代化支付体系稳健运行。

6.统筹规划支付工具的设计和创新。

建议支付结算主管部门统筹整合资源, 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开发、设计、创新新型现代化支付工具。加大业务创新, 大力推广运用多种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 逐步健全完善以汇票、本票、支票、银行卡“三票一卡”为主体, 以电子化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 适用多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先进的、多样的、安全的、快捷的支付工具体系, 不断丰富支付结算品种。积极稳妥地推行“支票圈存”业务, 减少支票收妥抵用环节和时间, 提高服务质量。在一些现金结算量大的交易市场推行定额和不定额银行本票, 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交易特点的个体私营者的结算需要。稳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汇票业务, 推动商业信用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其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率, 拓宽结算渠道。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支付工具的功能, 扩大使用范围, 实现购物消费、缴税付费“一卡通”或“一本通”, 着力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建立国库直接支付通道, 提高公共财政资金服务体系效率。切实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 大力推行公务卡, 减少现金交易。

参考文献

[1]黄厚兴, 黄少青等.农信社支付结算的制约因素与化解对策[J].金融会计, 2005, (9) :28-31.

[2]人行济南分行课题组.推广和改进支付工具使用, 促进商业食用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 2006, (6) :64-66.

[3]欧阳卫民.全面推进中国支付体系现代化[J].金融会计, 2008, (4) :20-24.

[4]高阳宗.我国支付服务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金融会计, 2008, (4) :25-32.

上一篇:布鲁姆教育分类理论论文下一篇:管道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