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

2024-07-29

税收政策(精选12篇)

税收政策 篇1

问: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担保费收入, 是否需要由境内企业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4号) 规定, 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担保费, 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对利息所得规定的税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上述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担保费, 是指中国境内企业、机构或个人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租赁、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 接受非居民企业提供的担保所支付或负担的担保费或相同性质的费用。因此, 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担保费收入, 需要由境内企业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问:香港企业A将其占有中国境内企业B的股份转让给香港企业C, 企业A的企业所得税应在何处缴纳?企业B是否需要代扣代缴?企业A是否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答:首先,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2009]3号) 第三条和第七条规定, 企业C为扣缴义务人, 在向企业A支付股权转让收入时履行扣缴企业所得税义务。如果企业C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 按照上述文件第十五条规定, 企业A应自行或委托代理人向企业B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企业B应协助税务机关向A征缴税款。其次, 企业A可查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内地和香港避免双重征税安排文本并请做好执行准备〉的通知》 (国税函[2006]884号) 第十三条第四项和第五项, 同时结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安排〉有关条文解释和执行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7]403号) 第七条规定, 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安排〉第二议定书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685号) 第二条、第三条的内容, 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可以享受税收协定待遇。企业A如需享受上述税收协定待遇, 则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9]124号) 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 (试行) 〉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国税函[2010]290号) 的规定, 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资料, 同时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 (国税函[2009]698号) 第五条规定, 向企业B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相关资料。

问:某公司使用已经破产企业的土地, 但不拥有该土地使用权, 请问是否应缴纳土地使用税?

答:根据《国家税务局关于检发〈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税地[1988]15号) 规定, 土地使用税由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缴纳。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纳税人不在土地所在地的, 由代管人或实际使用人纳税, 土地使用权未确定或权属纠纷未解决的, 由实际使用人纳税。土地使用权共有的, 由共有各方分别纳税。因此, 上述单位应依据通知规定确定土地使用税纳税人。

问:个人将土地归还政府取得的收入, 是否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

答: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土地增值税的征税对象, 而个人将土地使用权归还政府的行为属于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 按照规定应缴纳土地增值税。但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 而被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 或是由纳税人自行转让原房地产的, 则免征土地增值税。

问:已缴纳契税的纳税人退房, 是否可以退还这笔契税?

答: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购房人办理退房有关契税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1]32号) 规定, 对已缴纳契税的购房单位和个人, 在未办理房屋权属变更登记前退房的, 退还已纳契税。在办理房屋权属变更登记后退房的, 不予退还已缴纳的契税。

问:某人购买了一辆退役的森林消防水罐车, 准备改装成油罐车从事运营, 在办理过户手续时听说要再次申报缴纳车购税。请问, 这种情况是否属实?

答:根据《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5号) 第三十六条规定, 防汛和森林消防部门购置的由指定厂家生产的指定型号的用于指挥、检查、调度、防汛 (警) 、联络的专用车辆免税。森林消防部门购买后只需办理车辆购置税纳税申报, 不需缴纳车辆购置税。但该办法第五条规定, 免税、减税车辆因转让、改变用途等免税条件消失的车辆不再属于免税、减税范围, 应当在办理车辆过户手续前或办理变更车辆登记注册手续前缴纳车辆购置税。因此, 上述所购车辆需要再次申报缴纳车辆购置税。

问:技术转让所得的范围有何规定, 可否申请税收优惠?

答: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0]111号) 规定, 技术转让的范围, 包括居民企业转让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生物医药新品种, 以及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其他技术。其中, 专利技术是指法律授予独占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和非简单改变产品图案的外观设计。纳税人可以提出申请享受该项税收优惠。

问:某企业于2009年筹办期间因无收入只有支出, 账面利润为负数。2010年正式投入生产, 并产生利润。请问, 2010年的收入能否抵减2009年度亏损数额后再缴纳企业所得税?

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79号) 第七条规定, 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的年度为开始计算企业损益的年度。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之前进行筹办活动期间发生筹办费用支出, 不得计算为当期的亏损, 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98号) 第九条规定执行, 即新税法中开 (筹) 办费未明确列作长期待摊费用, 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 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 但一经选定, 不得改变。企业在新税法实施以前年度未摊销完的开办费, 也可根据上述规定处理。

问:金融企业的贷款利息收入应如何确认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利息收入确认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3号) 规定, 自2010年12月5日起:1.金融企业按规定发放的贷款, 属于未逾期贷款 (含展期, 下同) , 应根据先收利息后收本金的原则, 按贷款合同确认的利率和结算利息的期限计算利息, 并于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属于逾期贷款, 其逾期后发生的应收利息, 应于实际收到的日期, 或者虽未实际收到, 但会计上确认为利息收入的日期, 确认收入的实现。2.金融企业已确认为利息收入的应收利息, 逾期90天仍未收回, 且会计上已冲减了当期利息收入的, 准予抵扣当期应纳税所得额。3.金融企业已冲减了利息收入的应收未收利息, 以后年度收回时, 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问:某企业总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存在适用不同税率的情形, 此时企业所得税应如何计算申报?

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221号) 第二条“关于总分支机构适用不同税率时企业所得税款计算和缴纳问题”的相关规定, 预缴时, 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 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 然后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个因素及其权重, 计算划分不同税率地区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 再分别按各自的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后加总计算出企业的应纳所得税总额。再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因素及其权重, 向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分摊就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汇缴时, 企业年度应纳所得税额应按上述方法并采用各分支机构汇算清缴所属年度的三个因素计算确定。

除《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7]39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8]1号) 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21号) 有关规定外, 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不得按照上述总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计算方法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应按照企业适用统一的税率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问:某企业总机构在外地, 分公司在深圳, 因第一季度未进行信息维护, 总机构未进行分配就申报了企业所得税季报, 分公司在申报季度所得税报表时无法填写相应栏次, 请问应如何处理?

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221号) 第四条规定, 对应执行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而未执行或未正确执行上述文件规定的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 在预缴企业所得税时造成总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同时存在一方 (或几方) 多预缴另一方 (或几方) 少预缴税款的, 其总机构或分支机构就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低于按上述文件规定计算分配数额的, 应在随后的预缴期间内, 由总机构将按上述文件规定计算分配的税款差额分配到总机构或分支机构补缴。其总机构或分支机构就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高于按上述文件规定计算分配的数额的, 应在随后的预缴期间内, 由总机构将按上述文件规定计算分配的税款差额从总机构或分支机构的预缴数中扣减。所以, 可由主管税务机关向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核实情况, 若确实未分配税款, 已由总机构全额申报, 那么分支机构第一季度可先按零填写, 下季度申报时, 应按文件规定执行。

注:热点问题解答仅供参考, 具体执行以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准。

(文/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指南编审委员会)

问:甲公司为一家餐饮企业。今年1月, 甲公司与乙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丙公司, 经营餐饮酒店业务。其中甲公司以土地使用权投资, 该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800万元, 评估价值 (公允价值) 1000万元, 享有40%股份, 乙公司以资金1500万元进行投资, 享有60%股份。同期丙公司对该土地进行了“三通一平”处理。今年6月, 甲公司将其持有的40%的股权以1400万元价格转让给乙公司。乙公司持有丙公司100%股份。这里涉及的公司股权转让怎样缴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28号) 规定, 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 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 应视同销售收入。甲公司将土地使用权投资给丙公司, 因资产的所有权属发生了改变, 应确认收入的实现, 该土地使用权公允价值1000万元与账面价值800万元的差额200万元应计入甲公司2011年应纳税所得额。

甲公司转让股权的行为,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 企业对外投资期间, 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投资资产, 是指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形成的资产。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投资资产时, 投资资产的成本, 准予扣除。因此, 甲企业相应的投资成本是可以扣除的。应将股权转让价格1400万元与投资资产的成本1000万元的差额400万元计入甲公司2011年应纳税所得额。乙公司向丙公司投资1500万元以及收购甲公司持有的40%股权的行为, 均不缴纳企业所得税。

(文/于强)

问:最近, 税务人员对某公司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 该公司财务人员将他们取得的一张没有填写运价、里程、发货人等有关内容的运输发票入账, 并进行了进项税额抵扣。税务人员当即告诉企业财务人员这张运输发票不得进行进项税额抵扣, 并要求进行税务调整。企业财务人员纳闷:企业发生的运输业务真实、运输发票又不假, 为何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呢?

答:税务人员解释,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新版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有关使用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7]101号) 规定, 一项运输业务无法明确单位运价和运费里程时, 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使用新版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6]67号) 第五条第五项规定, “运价”和“里程”两项内容可不填列。但是, 准予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扣除的货运发票, 发货人、收货人、起运地、到达地、运输方式、货物名称、货物数量、运费金额等项目必须填写齐全, 与货运发票上所列的有关项目必须相符, 否则, 不予抵扣进项税额。

该公司取得的这张运输发票如果只是没有填写运价和里程, 按规定是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 但是除此之外, 他们取得的这张发票还缺少了发货人等有关内容, 因此这张发票是不符合规定不得抵扣。

(文/郑松土)

(转载自《中国税务报》)

税收政策 篇2

2010-10-14 09:56 来源:徐州市地税局 我要纠错 | 打印 | 大 | 中 | 小

一、营业税

纳税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为营业税的纳税人,应当按照营业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缴纳营业税。

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其他劳务如出租设备、房产、土地,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等依法应当缴纳营业税。

二、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一)自用房产、土地

1、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2、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三年内给予下列优惠: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三年免税期满后恢复征税。

(二)出租房产、土地

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出租的房产、土地,应依法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以房产租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税率为12%。土地使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税额计算征收。其实际占用土地的面积,按土地使用证书确认的土地面积计算。

案例:某营利性医院05年成立,其医疗服务收入已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自有房产原值8000万元。2009年将部分房产用于出租,房产原值900万元,取得租金收入80万元。该医疗机构09年如何缴纳房产税?

分析: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可以免征房产税。09年该医疗机构免税期已满,应按规定征收房产税。

自用房产应纳房产税额=(8000-900)×(1-30%)×1.2%=59.64万元

出租房产应纳房产税额=80×12%=9.6万元

三、车船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及《江苏省〈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实施办法》,在我省境内,除依照《条例》规定免征车船税的纳税人外,都应当依照规定缴纳车船税。所以,自2007起,医疗机构自用车船不再享受免征车船税政策。

《车船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免税车船如下:

(一)非机动车船(不包括非机动驳船);

(二)拖拉机;

(三)捕捞、养殖渔船;

(四)军队、武警专用的车船;

(五)警用车船;

(六)按照有关规定已经缴纳船舶吨税的船舶;

(七)依照我国有关法律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应当予以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及其有关人员的车船。

四、企业所得税

凡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依法注册、登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其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应当征收企业所得税。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除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项目外,其他一切收入都应并入其应纳税收入总额,依法计征企业所得税。

医疗机构取得的应纳税收入总额(包括租赁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培训收入、对外投资收入等非医疗服务收入),减去税收政策规定允许扣除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对取得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与免纳税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应分别核算。确实难以划分清楚的,可由主管税务机关采取分摊比例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确定。确实无法查账的,可以实行核定征收方式。

免征企业所得税的项目如下:

1、取得的符合《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 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规定的财政性资金收入;

2、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3、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后,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收入可以享受免税收入的优惠政策(《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具体范围如下:

(1)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捐赠的收入;

(2)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的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但不包括因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

(3)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

(4)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5)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收入。

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免税收入。

医疗机构应将与上述免税收入的有关文件资料和证明材料,报主管税务机关核实备案。未经税务机关备案的,一律不得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经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除享受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外,还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税收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的规定,按期进行纳税申报并使用税务发票,按规定可使用财政收据的除外。

案例:某非营利性医疗机构08年取得捐赠收入50万元,财政拨款100万元,房屋租赁收入30万元,财产转让收入50万元,培训收入10万元。以上各项收入哪些应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分析: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财税[2009]122号文件规定的各项收入可以作为免税收入不征营业税。捐赠收入50万元、财政拨款100万元属于此类,免征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五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所称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包括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上述房屋租赁收入30万元,财产转让收入50万元,培训收入10万元属于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应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个人所得税

(一)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以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卫生院、医院等医疗机构形式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及售药等服务活动,应当以该医疗机构取得的所得,作为个人的应纳税所得,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自行连续从事医疗服务活动,不管是否有经营场所,其取得与医疗服务活动相关的所得,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个人因在医疗机构(包括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任职而取得的所得,依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乡村卫生室(站)的医务人员取得的所得,按照“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受医疗机构临时聘请坐堂门诊及售药,会诊、主刀等,由该医疗机构支付报酬,或收入与该医疗机构按比例分成的人员,其取得的所得,按照“劳务报酬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所得为一次,税款由该医疗机构代扣代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7]178号)

常见问题解答

1、营利性医疗机构能否免征营业税?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

2、个人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能否免征个人所得税?

答: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减免税项目外,个人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工资薪金、劳务报酬、利息股息红利等所得均应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应分别按不同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由支付所得的非营利医疗机构代扣代缴。

3、个人开办医院、诊所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

答:个人投资或个人合伙投资开设医院(诊所)而取得的收入,应依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对残疾人、转业军人、随军家属和下岗职工等投资开设医院(诊所)而取得的收入,仍按现行相关政策执行。

民营医院税收政策解读

2007-11-13 来源:中国会计网 作者: | 中国会计网-中国会计行业门户 | 会计论坛

我国目前专门针对医院的税收政策概括起来可以用“两个条款”和“一个文件”来描述。

“两个条款”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困营业税暂行条例》和《个华人民共和国茁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提到的有关医院税收的两个条款。

“一个文件”则是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7月10下发的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0]42号)。

上述文件把医疗机构进行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分类,并规定了两者不同的税收政策。简单地说,这个文件规定营利性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这主要是指民营医院,当然还有一些小的诊所)要照章纳税,但同时给予了3年的免税照顾。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是指公立医院)免缴各项税收。实际上争议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从税收的角度来看,我国对民营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是如何来定义的呢?

从税收的角度上来说,目前我国税收政策中对医疗机构使用的分类概念是营利和非营利,不是按照投资主体是民间还是国家来划分的。也就是说,民营医疗机构只要按照国家非营利医疗机构的运作模式去运作,不会因为它是民营医疗机构就不能享受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样,公立医院只要它是按照国家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运作模式去运作的,那么也不会因为它是公立医疗机构就可以享受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而现在的公立医疗机构就是非营利性的,这个概念我个人认为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在他们那个国度里,公立医院是用纳税人的税款建立的,因此他们对这类医疗机构的定位就是强调服务和非营利。

而我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是国家投资设立的公立医疗机构。如果把公立医疗机构都限定为非营利性的,我个人认为不利于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家也应该允许一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为营利性的医疗机构。

目前我国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在税收政策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一样的地方,也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个相同点是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文件的规定,无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药房只要分离为独立的药品零售企业,应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这个各项税收主要是指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和商业零售企业有关的各种小税费。

第二个相同点是无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包括各种兼职的专家教授,其收入均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我详细说一下不同点。首先是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这两个税种。营利性医疗机构有限定条件地免税二年后,恢复征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无条件免税。第二个不同点在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这三个税种上,营利性医疗机构有条件地免税三年后,恢复征收,而非营利性医院无条件免税。第三个不同点不在于税种了,而是在税目上,就是医院自产自用的制剂,营利性医疗机构免税三年后,恢复征收增值税,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免税。

现阶段大家都非常关注和在意这些不同点,而且这也是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不在一个政策起跑线上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是否存在公允问题呢?

我们国家目前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不存在不公允的问题。因为既然营利性医疗机构定位是营利,那么照章纳税也就是应该的,因为你也可以选择非营利性的。在这点上需要强调的是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费价格是放开的,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国家统一定价来执行,也就是说国家已经放了口子,不能说又要价格放开、又要分红赚钱还要免税,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再说如果医疗行业开了这个口子,那么类似的如文化、体育等行业怎么办?就拿体育事业来说,搞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素质,也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可体育产业同样要纳税。还有一点,每个部门也都是有利益关联和矛盾冲突的,比如民政部门盖这个章子的时候他还要好好想想的。所以我个人认为问题主要在于国家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存在着重大缺陷及优惠政策的引导缺乏系统性,而不是别的。

我认为目前国家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存在着重大缺陷。国家规定了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三年以后恢复征收营业税,但是并没有明确恢复征收营业税的时间以及按营业税的什么税目和税率征收营业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国税发[1993]49号)文件中列举的营业税税目,医疗服务没有可以对照的税目可以归类,这样也就无法具体按什么税率计算缴纳营业税。

一般人认为,医疗服务既然是“服务”就应按照洗浴、餐饮等服务的“服务业税目”的5%的税率计算缴纳营业税。但是历史上,我国将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以及体育划分为一个大系统归类的,俗称文教卫系统,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医疗服务开始缴纳营业税,也应当参照“文化体育业税目”的3%的税率计算缴纳营业税,而不应该按照“服务业税目”的5%的税率计算缴纳。

对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也存在困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是2000年颁布的文件,按理说,2000年以后新设立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免税三年,已经有到期的医疗机构了,在没有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营业税税目注释》做依据的情况之下,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进行征税的。在实际操作中,我广解到的情况是营利性的医疗机构都是在按照5%的税率计算缴纳营业税的。

我刚才说的缺乏系统的优惠政策的引导,是相对来说的。我们国家对生产性企业技术投入、高科技生产科研企业的研发投入、软件企业均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我个人认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其实更需要在医疗技术、设备及技术人才上做更多更大的投入,国家要想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应当也应该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比如对高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可以计算加速折旧,对医疗技术交流免征税款等等。

现在不应该再在性质上纠缠不清了。因为要想从这个方面突破难度是很大的,这样纠缠下去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也不能解决任何实际的问题,可以肯定这是一条走不通的路。现在营利性医疗机构应该做的,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寻找细节上的突破口,也就是说应该在税收执行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向政府要政策,比如说跟同类型的行业相比,还比如说可以在免税时间、优惠时限、税率等环节上多下功夫。

一些民营医疗机构为了规避税收而申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虽然这样可以获得暂时的利益,但显然不利于一个医院的长远发展,小诊所、小医院还稍微好一点,那些投资很大的医院真的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我们国家不像国外,企业捐赠在财务制度的税前列支上有着严格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一旦选择了非营利性,就是没有回报的,更不能分红,但这些大医院大都是长线投资,动辄上亿,说句大白话,不要求回报扔这么多钱,疯了?这显然扭曲了资本投资营利性医院的本性。再说抱着投机的心态也不是做大事应该有的考虑,何况我国市场和政策都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目前征税情况各地不同。因为实际操作情况不一样,所以地域性差异很大。用税收专业术语来讲,是不是全额征收就不一定了,换句话说就是民营医疗机构并没有全部征收到位。当然这里面有实际操作的难度,并不是说民营医院故意偷税漏税。比如我上面讲到的税务机关没有可以相对照的税率进行计算;对医院的营业收入也不能准确的进行核算,因为医院并没有使用税务统一发票,如果非要开发票的话,那又进入了一个虚开、高开的怪圈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我们知道,医院过去一直是事业单位,所以纳税意识都不是很强,即使后来一些医院改制成为民营医院,但它们大都与当地政府和执法机关有着沟通与人脉关系,因此没有全额缴纳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因此从这点上我们不能单单指责民营医院的纳税意识淡薄,关键要创造一个税收法制的环境,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

我国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的税法只有这两部,其余的都属于国务院及各级政府下发的行政法规。

为什么说税收法制环境很重要,我们国家现在要求依法行政,对于执法机关也同样如此,问题是必须有法可依。我个人认为,国家对于医院税收的有关政策应该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晰、明确下来,这样更宜于操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税收法制环境很重要是因为不论民营医院还是投资者,即便现在不交但迟早还是要交的,也就是说不仅要考虑到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今后长远的利益。过去是事业单位,税收政策方面比较人情化,但现在是营利单位,就不能“光拉车不看路”。如果没有税收政策、税收制度的知识或其它一些法律依据,就要寻找一些专业的机构来做。我国税法对“偷税漏税”的处罚力度是很大的,如果因为一个小的失误而受到处罚那就很不划算了。

在现行税收环境下,营利性医疗机构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与民营企业是一样的。具体地说,比如企业所得税税前工资扣除标准太低,投资者要为员工的工资交纳企业所得税;广告费税前扣除限制标准太低等等。

营利性医疗机构如何处理好税收问题?换句话民营医院如何规避税收风险。我谈几个我认为很重要也是比较具体的方面。

首先,我认为应该建立准确纳税和控制税收成本的意识和概念。作为一个营利的机构,向国家缴纳合理的税款是应尽的国家义务,而且我们国家的税收宗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过去许多管理者不重视这个问题,认为这是财务问题,是会计的事,实际上会计核算只是经营结果的事后描述,是记录。而税收是经营行为发生时就必然产生的概念。尤其在现代社会,作为高层决策和管理人员都应该有一定的专业税收知识。

其次,营利性医疗机构要在国家立法环节上积极反映其在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和遇到的困难,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国家低税负的税收政策。例如:医疗服务营业税的税率,应该在立法环节争取到3%,再比如广告费支出应在立法环节争取到最大限度的扣除限制标准。民营医院目前的这种生存环境使很多民营医院在广告费用上投入很大,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广告经营费用允许2%的税前列支,其余部分是不能够税前列支的,这就使得在现阶段民营医院承受起来非常困难,也不利于它的发展。

再次,营利性医疗机构自身在组织机构设置、核算形式的确定等方面,应该充分研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最大限度地通过自身经营行为的调整来避免多缴税款。举个例子,就拿设立组织机构来说,设合伙或独资企业与设有限责任公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就有所不同。

题中营利性医疗机构免征相关税收的文件,出自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0]42号),相关规定内容:

二、关于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

(一)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但为了支持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给予下列优惠:对其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其自产自用的制剂免征增值税;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车船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3年免税期满后恢复征税。

(二)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药房分离为独立的药品零售企业,应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

2009年,随着新的营业税暂行条例的公布实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关于公布若干废止和失效的营业税规范性文件的通知》(财税[2009]61号),对有关营业税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其中,财税[2000]42号文也在清理之列,具体清理内容:

部分废止或失效的文件:

9.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0]42号)有关营业税规定,由此可见,财税[2009]61号文废止了财税[2000]42号文中有关免征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营业税的条款规定。

但是,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480号)的规定:

下列项目免征营业税:

(三)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所以,对于包括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给予免征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仍然有效。

提问者评价

税收政策 篇3

【摘要】 面对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应结和我国企业集团的实际状况,争取国际税收中的有利地位,在对外投资经营中开展合法的国际税收筹划,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海外直接投资;海外税收筹划;税收政策

2008年9月17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公报表明: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76亿美元,境外纳税总额29.4亿美元,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1189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3%。投资存量突破1000亿美元。我国境外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公报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到国外开展投资活动,这不仅提高了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增强了综合国力,而且也为世界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开展企业海外投资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长,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我国的企业相对来说规模较小,进入国际市场晚,竞争力不强,在其进行对外投资时面临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我国的跨国集团将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且不断增加的企业也不再容易走出国门。国家需要运用一系列更为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规范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拓展境外市场。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因税收管辖权的差异,导致了投资在来源国和所在国重复征税的问题,这是企业跨国公司面临的最突出的税收问题。为避免重复征税带来的经济利益损失,应对跨国企业所得的来源、渠道、种类、数目等进行筹划,减轻税负。为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我国跨国企业应借鉴完善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各国各地区的税收政策及税制差异,进行合理合法的国际税收筹划,追求全球范围内总体税负最小。

二、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税收筹划的可行性

国际税务筹划行为涉及两个国家以上的税收政策,其产生是基于各国间的税收差别。一般来说,企业面临的税收政策越复杂,税负差别越明显,对其进行筹划的余地就越大。

1.由于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税制相互间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可以被跨国纳税人用来进行税收筹划。

(1)税率不同为企业选择投资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同国家或地区税率可能相差很大,有的税率很低,有的税率很高,企业多选择税率低的地区进行投资。

(2)计算纳税收入时,各国对费用的确认和分配、资产的计价等项目的不同规定使得课税依据有所不同。企业要了解各国的税基情况,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合理确定分期收款销售利润,使得总体税负最小。

(3)各国使用的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互间的差异,由此而产生的重叠或者漏洞为税收筹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4)各国为吸引投资而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同使得企业得以选择对不同行业进行投资。一般发展中国家政策较优惠,范围也较广,而发达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多集中于高新技术的开发、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我国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投资项目选择。

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所签订的税收协定会越来越多。这些协定对缔约国的居民纳税人提供优惠待遇,这也是企业选择海外直接投资地区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3.在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和自由化,降低了资本成本,提高了税负在公司决策中的重要性,跨国经营进行税收筹划的意识也有所加强。

由此可见,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进行税收筹划,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面对错综复杂的税务环境,跨国纳税人必须制定相应的税务计划来减轻税负。

三、开展海外税收筹划的策略

在制定全球纳税优化决策的过程中,跨国企业一般会利用国际避税地的有利条件和本国的延迟纳税优惠,将转让定价、国际税收协定的条款等手段综合使用,以减少东道国和中介国的公司所得税和预提税,以及母公司居住国对海外所得利润征收的所得税。

1.坚持企业全球利润最大化原则。考虑节减税收和企业综合利润最大化,将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现期财务利益和未来财务利益综合考虑,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不能局限于仅获得眼前的利润。

2.选择适当的地域以避税。跨国企业可在避税地享有税收优惠,除了考虑税收政策外,选择的避税地还必须具有政治和社会稳定、交通和通讯便利、银行保密制度严密、对汇出资金不进行限制等特点。企业还可在国际避税地利用延期纳税条款。企业可以利用转让定价把利润人为地转移到低税国或避税地子公司,相当于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税款的延期时限越久,获利就越大。

3.选择合适的公司组织形式。设立分公司的优势有:分公司最初几年的资本预算亏损可以直接抵免母公司的盈利,减少公司全球总税负;分公司向东道国缴纳的所得税一般可以用来抵免母公司的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双重征税;分公司的税后利润一般不计预提税,而子公司的股息汇出要征收预提税。设立子公司的优势有:子公司是法人居民,可以享受东道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所提供的所有优惠;子公司可以享受延期纳税优惠。

基于两种不同组织形式的各自优点,企业在选择也也要考虑投资时段、法律地位和国际税收协定等因素。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的初期一般存在亏损,可以先设立分公司,以亏损冲抵利润,以减轻税负,当生产步入正轨后可以建立子公司,以避免汇总纳税所承担的较高税负。分公司在东道国注册没有复杂的手续,政府对其业务活动的管理也较松,而子公司建立的法律手段比较复杂,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跨国企业可以签订了税收协定的两国中的一国设立子公司并使其成为当地的居民公司。该子公司可以享受两国签订的税收协定中的优惠待遇,从而将利益传递给跨国企业,使其间接得到额外的税收收益。

4.有效利用国际税收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充分发挥税收协定的作用,最大程度争取我国企业在缔约国投资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完善境外投资所得的税收抵免制度,允许企业在境外所得履行纳税义务时,采取合理的方式避免境外负担的所得税税款,为企业面临的重复征税问题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5.实施转让定价。跨国企业把集团内部的利润通过转让定价从高税国关联企业转移到低税国关联企业,高税国关联企业的利润下降导致的税负减少幅度要大于低税国税负的增加,最终结果使得跨国企业整体税负下降。

6.利用东道国税法的缺陷避税。包括税法条款过于具体、条文不一、不严密不明晰等缺陷。若东道国税法内容过细,则会造成税率高低不同、税收优惠范围变化和税基宽窄不一等,这位跨国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若东道国税法对统一课税对象作出不同规定,企业可以从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项。

7.利用东道国税收征管的不完善避税。若东道国不采用“引力原则”,则企业在东道国直接采购的原料或销售产品所得与其常设机构无关,不计入常设机构应税所得。企业还应考虑在其他国家的退税规划的时效和成本,以获得出口退税优惠。

8.提高跨国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效率。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提高相关人员素质,使其适应东道国的税收法规要求,降低内部人员衔接和配合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总体来说,为了使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得到更好的税收筹划,要全面考虑国际税收协定的条款,综合考虑投资东道国的税负水平、优惠政策等,以及选择合理的投资时段和投资地区。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内外结合,是企业真正的利用税收筹划降低税负,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支持企业海外投资的税收政策的优化与完善

1.税收政策的完善关键在于使其能够最大程度上消除国际间的重复征税。OECD范本和UN范本是国际上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两个范本。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且较偏重于发达国家。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在一起,争取全面修订这两个国际税收协定范本,重构国家税收规则。

2.我国目前税收抵免制度仍存在一些缺陷,不能给海外直接投资带来较大的优惠,应对其进行调整。抵免限额计算应做进一步细化,允许扣除的为取得该所得摊计的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应进一步明确,税法应该细化与境外所得相关的成本费用的配比。我国目前统一采取分国不分项的抵免方法,使得超限额结转只能分国进行,不能以一国的抵免限额余额去抵补另一国的超限额部分。对在境外已经缴纳所得税的税额的抵免限额,应允许企业在分国限额和综合限额两种方法中选用其一,避免影响企业海外投资的动力。由于我国税法暂行办法规定,纳税人来源于境外的所得,不论是否汇回,均应按照规定的纳税年度申报缴纳所得税,因而存在抵免时间问题,应尊重东道国的税法规定,同时可以采用化年为月、按月预缴的方法。

3.应实行税收饶让,提高我国企业进行进外投资的积极性。以往我国与有关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中,多数情况下我国没有承担税收饶让的义务,我国的境外投资者不能享受到东道国的税收优惠。为使其他国家的税收优惠真正惠及我国的境外投资者,我国政府应该给予税收饶让。

4.构构建适应我国现实情况且符合国际惯例的完善的海外投资税收激励制度。我国现行的海外投资税收政策是一种缺乏投资导向性的无差异税收政策,对海外投资没有明确的激励作用。我们应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经验,从所得税、关税和税收协定等方面设计鼓励海外投资的具体措施,明确税收政策对投资的产业导向和地区导向作用,利用税收优惠鼓励资本输出。

5.加强海外投资企业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如向企业提供东道国税收制度的咨询服务,多渠道拓展跨国涉税信息的交流和协作,推进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工作的开展,制定境外投资业务税务管理的操作规程,规范境外投资的税收管理,以提高企业抵御境外投资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苑新丽.国际税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张京萍.李敏.对外投资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J].税务研究.2006(4)

[3]王诚尧.争取修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际范本[J].涉外税务.2008(8)

税收政策热点解读 篇4

答: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0]111号) 第四条规定, 居民企业从直接或间接持有股权之和达到100%的关联方取得技术转让所得, 不享受技术转让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因此, 如果居民企业对子公司控股比例达到100%, 则取得的技术转让所得不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如果居民企业对子公司控股比例未达到100%, 应考虑转让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212号) 第一条及财税[2010]111号文件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的有关规定。如果符合有关规定, 则应按照国税函[2009]212号文件第二条至第四条的规定计算技术转让所得, 并申请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问:某企业注销在外县市设立的分支机构时, 将存货交回总机构, 其增值税留抵税额能否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答: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5]165号) 第六条规定, 一般纳税人注销或被取消辅导期一般纳税人资格, 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时, 其存货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其留抵税额也不予以退税。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三项规定, 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 应视同销售, 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 (市) 的除外。根据上述规定, 设立在外县市的分支机构注销时, 存货由分支机构移至总机构应视同销售, 留抵的税额作为分支机构进项税额在实现的销项税额中正常扣除, 而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问:公租房有何税收优惠政策?

答: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0]88号) 规定, 对公租房建设期间用地及公租房建成后占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对公租房经营管理单位建造公租房涉及的印花税予以免征, 对公租房经营管理单位购买住房作为公租房, 免征契税、印花税;对公租房租赁双方签订租赁协议涉及的印花税予以免征;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转让旧房作为公租房房源, 且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 免征土地增值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捐赠住房作为公租房, 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 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经营公租房所取得的租金收入, 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公租房租金收入与其他住房经营收入应单独核算, 未单独核算的, 不得享受免征营业税、房产税优惠政策。

问:对单位和个人从事农家乐经营采摘、观光的农用地, 是否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答: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6]186号) 第三条规定, 对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税范围内经营采摘、观光农业的单位和个人, 其直接用于种植、养殖的用地, 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其余用地则应按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问:林场中的度假村用地是否缴纳土地使用税?

答: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6]186号) 第四条规定, 关于林场中度假村等休闲娱乐场所征免城镇土地使用税问题, 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 利用林场土地兴建度假村等休闲娱乐场所, 其经营、办公和生活用地, 应按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问: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偿取得土地, 在商品房开发期间是否缴纳土地使用税?

答: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6]186号) 第二条规定, 以土地或转让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 应由受让方从合同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同未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 由受让方从合同签订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因此,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开发期间需交纳土地使用税。

问:公司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幢房产, 房产税如何缴纳?

税收政策与筹划 篇5

2、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即纳税客体,是对什么征税。

3、纳税申报:是纳税人按照规定的期限和内容,向税务机关提交有关纳税事项书面报告的法律行为。

4、分税制:是指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照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5、税收管理员:是基层税务机关及其税源管理部门中负责分片、分类管理税源,负有管户责任的工作人员。

6、税收收入弹性:是指在现行税制要素不变的情况下,税收收入变化的百分比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百分比或国民收入变化的百分比之间的比例关系。换言之,是指因经济增长变动而引起的税收收入变化的比率。

7、避税:是纳税人利用法律的漏洞、特例、缺陷及模糊之处,在直接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通过人为的精心安排,达到规避或减轻其纳税义务目的的行为。

8、节税:是指纳税人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法中提供的一切优惠政策开展的事先策划和安排,以达到迟缴、少缴或不缴税款目的的一系列行为。

9、政策寻租法:是指在政策还没有出台前,对制定政策施加影响,使出台的政策有利于自己。这是税务筹划的最高境界。

10、价格筹划技术:是指纳税人利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自由定价权,以价格的上下浮动开展税务筹划的一种技术方法。

二、简答

1、请写出我国现行全部税种的名称。

答:我国目前实际征收的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烟叶税、关税、船舶吨税。其中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征收,其余16个税种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2、简述纳税人的权利。纳税人的权利 答:(1)税收信息知情权;

(2)保密权:除税收违法信息外,均可要求保密且只能有于税务管理。税收违法行为信息不属于保密范围;

(3)依法申请减、免、退税权和享受税收优惠权(如税收豁免、税收扣除、税收抵免、税收饶让、盈亏相抵等);(4)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和申请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权;(5)对税务决定的陈述权、申辩权;

(6)税收救济权:包括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税务行政诉讼权,要求税务赔偿权,对不当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申请救济权,控告检举权;

(7)依法申请收回多缴的税款;

(8)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如生活必需品不受扣押、查封权,请求回避权,委托税务代理权,一定情况下(如未出示税务检查证)的拒绝检查权,索取完税凭证权,举报案件要求奖励权。

3、简述税务登记证的作用。

答:除按照规定不需要发给税务登记证件的外,纳税人办理下列事项时,必须持税务登记证件:

(1)开立银行账户;

(2)申请减税、免税、退税;

(3)申请办理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4)领购发票;

(5)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6)办理停业、歇业;(7)其他有关税务事项。

4、为了减轻税收负担或推迟税收负担的发生时间,纳税人应如何选择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答:(1)在实行累进税率条件下,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可以使企业获得较轻的税收负担。

(2)在实行比例税率条件下,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物价变化趋势的影响:

①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宜选择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进行计价,反之宜选择先进先出法对存货进行计价;

②在物价上下波动的情况下,则宜采用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对存货进行计价。

夏斌应尽快调整税收政策 篇6

过去的土地使用权拍卖和住房货币化道路是正确的,经济中土地和住房两要素价格必须由市场决定也是今后仍需进一步坚持的方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房价涨到低收入百姓通过货币化已无法实现住房基本需求也是合理的。因为,这不是改革的初衷。

毫无疑问,房地产业对一国GDP增长的贡献度会日益提高,其支柱产业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客观上讲,无论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恢复增长,还是美国危机后现今中国经济的复苏,房市作用不可抹杀。

必须认识到,如同国民经济中其它支柱产业一样,房市发展速度同样是有限度,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否则日本和美国就不会发生危机了。在某一时期,由于支柱产业的过度推动,一国经济可以表现为增长形势可嘉,但这并不表示该国经济本身就不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也不意味从长期看一国经济可以实现可持续性的增长。

在中国,由于近十几年来居民消费率不断趋低,美国危机后,中国出口减少,增长受阻,因此只能靠投资,靠房地产过度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是如此,在美国金融危机后同样是如此,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住房既是消费品又是投资品,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美国危机后,全球货币供应过多。物价上涨预期压力加大,中国现行房地产政策取向又处研究调整、不完善、不明朗预期下,购房投资的金融资产属性成分日益上升,这更是不争的事实。

而房地产市场的金融虚拟资产属性越大,对一国经济周期波动、稳定宏观经济的负面干扰越大。各国经验与教训证明,凡是将房市主要作为消费品市场的,该国经济波动小,稳定增长,如德国;凡是将房市主要作为投资品市场的,情况相反,如日本、美国等。

因此,中国在近阶段,运用经济手段削弱虚拟资产市场过度波动,同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内在要求。

那么,对于房地产这个过往看来并不容易驯化的支柱产业,2010年又当如何调控?如何发挥其稳定宏观经济的正面影响呢?夏斌认为解决高房价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要按不同需求,分类调控。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包括农民工住房),虽然仍坚持货币化方向,但是基本应以诸如廉租房等形式予以保障。因此,在土地供应、卖地收益、财政资金等方面,必须首先满足廉租房等社会保障房需求。各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专款专用,地方政府不得用于一般制造业投资支出,必须在依法确保农民土地出让收益后,专项用于低收入群体住房建设中的各种优惠补贴及其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对居民纯市场化购房,继续鼓励跨期消费,但是对其按揭首付比例、利率优惠,应在具体测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走势的情况下,从国家宏观诸调控政策平衡出发,统一确定,并保持相对的稳定,尽量不因政府政策的变动而助推居民购房预期的波动。

各地政府绝不能在国家规定的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未完成之前,在当前投机房未抑制之前,在各类购房需求混淆不清的情况下,轻易采取购房可退个人所得税等地方性政策,以国家“明天”的财力去维持房市“今天”的泡沫。

最后,通过政策引导,不鼓励居民从房地产这一虚拟资产市场获得财产性收入,鼓励其从实体经济投资中获得财产性收入。为此,应尽快调整税收政策,使其投资仅能获得与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率相似的收入。

税收政策 篇7

一、税收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税收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法规定, 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 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 其结果导致企业多缴了税或者少缴了税。据笔者从事十几年实务工作之总结发现, 98%的企业都存在一定的税务风险,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纳税人利用国家政策进行税务活动中违反税法规定造成的不确定性。政策风险又包括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变化风险。政策选择风险即错误选择政策的风险。由于纳税人对政策的误解, 自认为税务处理符合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政策或法规, 但实际上由于政策的差异或认识的偏差受到相关的限制或打击, 如果纳税人对政策理解不透会造成政策选择的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即政策变动所导致的风险。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 为了适应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 旧的政策必须不断地被改变乃至取消, 尤其在当前形势下最新政策不断出台, 造成企业税务风险加剧。

2. 客观经营环境与经济环境的税收风险。

客观经营环境, 特别是税收秩序方面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 也对纳税人的税收风险形成影响。如交易环节中的税收风险, 像虚开、代开增值税发票问题就给正常经营的纳税人带来巨大的税收风险, 虚假发票、违法犯罪行为防不胜防, 许多无辜企业因此遭受连带责任。因此, 企业要有足够的防范意识, 避免被动跌入“税收陷阱”。

3. 纳税人自身的税收风险。

(1) 企业负责人和纳税人员的纳税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其对税法的遵循度。有的企业为了增加自己的利润, 减少成本, 负责人会要求纳税人员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如伪造、变造、隐匿记账凭证等;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等, 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税务上的风险。 (2) 纳税人滥用税法及偷税行为带来税收风险。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税收政策的变化比较频繁, 不够稳定, 如果企业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涉税业务, 就会使自己的纳税行为由合法转变为不合法从而产生税收风险。纳税人由于滥用税法及偷税会给企业带来税收风险。

4. 纳税人不当筹划导致的风险。

税收筹划可以给企业带来节税利益, 但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风险。企业如果无视这些风险的存在而盲目进行税收筹划, 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二、税收风险防范与控制

如果降低企业税收风险, 笔者建议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企业管理层应充分重视。

作为企业管理层, 应该高度重视纳税风险的管理, 这不但要体现在制度上, 更要体现在领导者管理意识和行动中。

当前随着国家法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企业自身应做到依法诚信纳税,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系统, 完整、真实和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 准确计算税费, 按时申报, 足额缴纳税款, 健康参与市场竞争。其次, 注意业务流程控制, 在对外签定各种经济合同时, 要严格审查对方当事人的纳税主体资格和纳税资信情况, 防止对方当事人转嫁税收风险;对合同条款要认真推敲, 防止产生涉税歧义和误解, 尽量分散税收风险。

2. 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

由于国家法律不断更新完善, 企业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利用多种渠道, 帮助财务、业务等涉税人员加强税收法律、法规、各项税收业务政策的学习, 了解、更新和掌握税务新知识, 提高运用税法武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避企业税收风险的能力, 为降低和防范企业税收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

3. 购建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应把税收风险纳入日常管理中, 企业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从组织机构、职权分配、业务流程、信息沟通和检查监督等多方面建立税务风险控制点, 根据风险的不同特征采取相应的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 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和重大程度建立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机制。

据笔者观察, 许多大中型企业都设立了税务经理, 为税务风险机制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达到了一定效果。

4. 定期进行纳税健康检查。

正如人的健康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一样, 由于税收问题先天具有的专业性、复杂性、实效性、综合性特点, 使得企业仅凭自己的力量往往很难应付, 企业的纳税人员往往不能全面地掌握企业发生的所有业务涉及的税收政策, 特别是企业在发生特种业务时, 税收政策可能规定得不明确, 企业又不愿意或不便与税务机关沟通, 所以, 寻找一个专注于税收政策研究与咨询的中介组织或税务专家显得十分必要。中介组织或税务专家可以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调整, 同时中介机构或税务专家还可以作为企业税收风险的外部监控人, 代为承担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部分职责, 更好、更专业地监督、发现企业的税收风险并提供解决方案。

5. 牢固把握当前最新税收政策。

当前中国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税收环境, 税收政策不断变化, 广大财税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对最新税收政策的学习。

我国高校税收政策探讨 篇8

一、我国高校税收政策现状

高校的经济业务所涉及的税种几乎涵盖了国家大部分的税务类别, 但从高校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来看, 涉及的税务种类主要集中在流转税和所得税两种, 本文也基于这两个税种来进行讨论。为了便于理清和分析, 下面按照高校的收入来源性质对现在高校的流转税和所得税政策进行梳理。

(一) 国家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等收入的税收政策

高等学校从国家财政拨款取得的教育经费、从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 按照国家相关的税收政策不征收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二) 教育劳务收入的税收政策

流转税方面, 财税【2004】39号和财税【2006】3号文件规定:“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是指对列入规定招生计划的在籍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劳务取得收入, 具体包括:‘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 按规定标准收取的学费、住宿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伙食费、考试报名费收入。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 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 一律按规定征税’。”对非学历教育, 文件同样规定:“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 (不含下属单位) 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 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 免征营业税”。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开设的非学历教育, 如在职研究生教育等, 并没有完全享受到该项优惠政策。所得税方面, 学历教育的劳务收入, 按照所得税法符合企业所得税法中的关于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规定, 属于免征所得税范围。但对非学历教育的劳务收入方面来讲, 在2008年1月1日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颁布之后属于征收范围, 适用税率为25%, 发生的相应成本可以按照规定扣除, 而之前这部分收入属于免税收入, 即目前取消了该部分收入的免税优惠政策。

(三) 科研事业收入税收的政策

高校科研项目一般划分为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纵向科研课题的经费来源于国家部委或相关基金的无偿资助, 根据相关税法政策的规定, 这些收入都不算计税的依据。因此, 纵向科研课题经费不征收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横向科研课题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偿的服务。流转税方面, 根据相关税收政策, 对横向课题中除了“四技”项目即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之外的项目征税。“四技”项目也必须取得相关科技部门的认证, 在办理有关手续后才能享受免税政策, 否则和其他横向科研收入一样, 一律按规定征收增值税 (“营改增”之前是征营业税, 改增值税之后, 免征营业税的收入延续了这一优惠政策, 即免征增值税)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批复》中明确了免征营业税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业务是指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 社会科学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不能享受免税优惠, 即不能享受“营改增”后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所得税方面, 税法规定:“高等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 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其他横向科研课题收入则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 学校服务收入的税收政策

学校服务收入是指高校利用校内的食堂、公寓等资产和人员提供服务所取得的收入, 包括对校内师生员工服务的收入和对校外人员服务的收入。对校外人员服务的收入, 按照政策规定一律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校内师生员工的服务收入在所得税方面, 税法规定属于应税收入, 需缴纳企业所得税。而流转税方面, 如果是按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向学生收取的高校学生公寓住宿费收入以及高校学生食堂为高校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其他情况一律照章纳税。

(五) 其他类型收入的税收政策

其他类型的收入主要有捐赠收入和高校在银行开办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所产生的利息收入等。高校获得的纯公益性捐资收入不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如果以入学或获得其他经济利益为条件的捐资助学收入一律征收营业税。高校在各商业银行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利息收入一律不作为计税的依据。

二、高校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目前我国高校税收政策的规定和实施情况,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体会, 归纳出我国高校涉税政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高校的纳税身份认定没有一个确实的界定

在我国, 从高校的性质来看, 高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 既不是经济性质的企业, 也不是国家行政性事业单位, 但同时又具有某些经济行为, 是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我国主要税种的纳税人。我国的税收制度主要是针对企业制定, 而高校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与企业又有很大的不同, 把高校的税务管理与企业的税务管理等同起来会存在不少问题。另外,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把高校认定为非营利性组织, 在税务制度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比如, 在美国, 政府对高校的分类管理中, 首先是把高校作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存在, 然后才被赋予高等教育组织的意义, 即在营利性组织中有营利性私立院校, 在非营利性组织中有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当前, 我国对非营利性组织有明确的免税规定, 高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 但高校是否属于非营利性组织, 哪些活动属于非营利性活动并没有具体的文件确定。高校身份的不确定性, 加大了高校的税务风险, 势必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 高校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

我国高校目前执行的税收政策大多是各部委根据国家法规制定的带文号的行政文件, 缺乏系统性。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变化, 税收政策也会做相应调整, 因此经常有不少是以通知或补充通知, 甚至是对某一问题以批复的形式出现, 政策出台的比较仓促, 补丁式的临时政策缺乏长效性, 而且部分文件之间存在冲突现象。没有针对高校单一的具体税收法规, 使得在操作细节上缺少针对性, 实践中高校财务人员关于税收的优惠政策和应税范围出现理解上有很大的分歧。以税收优惠制度来促进高校的发展, 依赖于各税种法中个别条文的规定, 众多税收优惠规定无法在整体上融合为协调一致的体系, 使得我国高校教育税收机制未能充分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发展。

(三) 对高校的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支持度不够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基地, 高校科研事业中的横向科研服务是高校科研的重要部分, 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 其教育经费资源有利于创造学生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科研实践的能力。横向科研服务收入一般在高校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而这部分收入属于税收的征收范围, 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才可享受免征优惠, 但在项目研究中, 横向项目经常要用学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水电等进行科技开发, 这部分学校的投入又常常和其他类型的科研项目、教学所用混杂在一起, 很难理清项目的成本, 使得横向科研项目的成本支出核算困难。另外, 文科类的横向项目大部分服务成本都是差旅费和人员费支出, 而这很难或基本没用增值税进项税额来抵扣, 种种情况无形中加大了项目的税务负担。另一方面, 同样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取得的相关收入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征优惠政策, 而高校不以盈利为目标, 没有利润分配, 反而没有相关待遇。与非营利性组织相比, 非营利性组织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免税政策, 而高校却没有, 但两者同样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 从这个角度看, 现行的高校税收政策有不利于高校开展科研技术创新和服务社会的一面。

(四) 对高校受教育的学生税收政策支持度偏弱

为了鼓励学生勤奋上进、努力学习, 一般高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奖助金来激励学生。另外, 一些高校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来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报酬, 以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这些学生一般家庭都比较贫寒。目前, 学生在校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收入, 除税收政策规定的免税项目外, 均需按劳务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一般说来, 学生获得的这些收入大多是临时性所得, 学校一般是一次性发放, 很少分摊到每月来发放, 比较容易突破劳务费800元的计税标准, 而学生又没有工资, 所得收入又都是用在学习和生活上, 因此不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特别是一些困难家庭的学生负担。

(五) 高校捐赠的税收激励力度不大

高等教育总体属于公共事业,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国家不断加大投入, 在税收政策上也不断给予高校一些优惠措施, 但高校办学经费依然紧张。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高校, 使社会捐赠成为了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社会资本的引入, 对高校的发展是有利的, 可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 然而目前的税收政策却无法适用这一形势的发展需要, 对教育捐赠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对捐赠者捐赠支出扣除比例总体过低, 对捐赠渠道和捐款使用方向限制过死,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捐赠者捐资助学的积极性。

三、完善我国高校税收政策的建议

针对高校国家出台的种种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上述等问题的存在, 对我国高校的运行会在不同环节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 需要对现行的高校税收政策逐步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 遵循支持高校发展和管理简明的原则, 以便从根本上保证高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

(一) 完善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税收政策立法建设

目前, 我国并没有一部面向教育的税法, 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大背景下, 需要整合现有的教育税收优惠政策, 梳理分散在各部委的各类通知、批复性等行政文件, 为学校筹集教育资金开源节流。国家应出台面向教育税收的单行法规, 特别是面向高等教育的税收法规, 将高校所有的经济业务纳入单行法规, 对目前高校的各类税收政策进行统一管理, 把现行税收政策对高校没有明确的部分进行明确, 消除现行制度中部分矛盾重复的地方, 在税制改革中遇到新问题时及时出台相关解释, 减少各类人员在高校税收政策理解上产生的分歧和偏差, 统一税务管理口径, 缩少执法随意性, 方便税务部门的税务征管和高校的税务管理工作。

(二) 把公立高校的纳税身份认定为非营利性组织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当前我国出现了许多民办高校, 这大大促进了教育的进步, 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参照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 公立高校一般认定为非营利性组织, 民办高校如果不是以盈利为目标, 在税收政策上等同于公立高校, 享受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公立高校面临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 不是生产经营单位, 不是以盈利为目标, 不进行利润分配, 大部分收入其基本用途是用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具有非营利性组织的属性, 应界定为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性收入应该实行免税政策, 当然, 经认定后的营利性收入则当按法纳税。

(三) 加大高校收入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

1.教育劳务收入方面, 针对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非学历教育, 如在职研究生教育等, 并没有完全享受到该项优惠政策, 建议把这部分收入的免税政策落实到位, 不应按高校使用票据情况来界定纳税义务。对2008年之后取消的非学历教育义务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应该恢复执行“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 (不含下属单位) 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 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 免征企业所得税”的规定, 因为这些收入均归学校所有, 其用途也是用于教学或改善教学条件。

2.科研事业收入方面, 高校无论是从事纵向课题研究还是横向课题研究, 其目标都是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性质相同, 而且, 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看, 科研收入实质是高校为科研服务的成本支出, 并没有形成高校的净收入。科研活动类似于营改增中的“非营业活动”, 政策规定“非营业活动”是不征税的。因此, 横向课题经费应该与纵向课题经费一样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流转税的征收, 考虑到横向课题经费如果完全不征增值税可能对财政收入减少有比较大的影响, 不能像纵向课题经费那样享受免征增值税的优惠, 也应该降低税率或者统一以小规模纳税人3%的税率征收, 以进一步鼓励科技创新, 建立创新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往往很容易突破免税的上限, 从国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角度出发, 建议对高校技术转让所获得的收入提高免税金额的上限。

3.高校服务收入方面, 鉴于高校对校内人员服务所获得的收入, 具有“非营业活动”的性质, 而且高校对校内服务进行收入核算主要是加强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 优化学校内的资源配置, 不是以盈利为目标, 如学校的一些仪器设备供二级学院有偿使用等。因此, 建议对高校为校内人员的服务收入免征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 而对校外人员服务的收入则依法纳税。

(四) 对学生奖助金、校内勤工俭学等所得收入进行免税政策

学生的奖助金和获得校内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收入, 都是通过学校来发放, 从支持高等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减轻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负担、着眼未来发展的角度, 对学生这部分收入按劳务报酬所得纳入缴税范围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应当给予免税政策。当然, 高校学生利用学习空余之时在校外企业打工, 一方面是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另一方面是有一定的报酬所得, 这一部分收入可以适当征税, 但税负也不要太高。

(五) 高校捐赠还需加大税收激励

近年来, 一些企业纷纷对高等教育进行捐赠助学, 经常有大笔数目投入。在欧美许多国家, 企业进行的教育捐赠往往可以向前结转, 在企业所得税扣除比例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相对提高了扣除比例, 因而对企业的教育捐赠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激励作用。美国的教育捐赠扣除企业所得税的比例是10%, 超过限额部分的捐赠可以向前结转5年, 并且优先扣除结转的超额捐赠部分。当企业亏损时, 以致当年无法扣除, 可以全部转入下一年度扣除。而在中国, 根据税法规定, 捐赠扣除企业所得税的比例为12%, 而且捐赠的扣除不能结转, 超过的部分不能享受优惠, 企业要享受捐赠税收优惠政策, 只能是在当年有利润可纳税的情况下。如果当年企业亏损, 不用缴企业所得税, 捐赠的税收优惠也就随之消失了。这些情况对企业家捐资助学的慈善热情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 关于高校捐赠的相关优惠, 目前针对的都是货币形式的捐赠, 一些实物等方面的捐赠并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 而这些实物等方面的捐赠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货币捐赠无法替代的价值。因此, 如果能把非货币捐赠纳入税收优惠的范畴, 将会大大激励对高校进行各种形式的捐赠, 提高中国高校捐赠的发展水平。

四、结语

国家对高校的税收政策, 为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政策中显现出来的问题也必然会制约高校的健康发展, 为高校提供完整合理的税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立足我国国情, 参考先进国际经验, 完善我国高校税收政策, 对促进我国教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 提升国家竞争力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郝琳琳, 翟帅.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税收制度现状及其完善[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10) .

[2]陈灿军.美国高等教育税收政策研究及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10) .

[3]禹奎.我国高校税收政策问题与调整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15 (33) .

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解析 篇9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以下简称“新个税法”) 及其实施条例将于2011年9月1日起施行。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关于贯彻执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有关问题的公告》 (2011年第46号, 以下简称“第46号公告”) , 就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的适用,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应纳税额的计算, 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等问题进行了明确。此次税法修正是在年度中间进行, 既涉及实体问题, 又涉及程序问题。因此, 贯彻执行修正后的个人所得税法, 应遵循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有关税收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和灭失的税收实体法, 如在应税行为或事实发生后有所变动, 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外, 否则对该行为或事实应适用其发生当时的税法规定, 即遵循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而税务机关在适用征税程序或履行税收债务时, 则不问税收债权债务发生的时期, 征管程序上一律适用新法。二是对于新法公布实施以前发生的税收债务, 在新法公布实施以后进入履行程序的, 新法对其具有拘束力, 即遵循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费用扣除、税率适用以9月1日为界

工资、薪金所得以实际取得区分。按照第46号公告, 纳税人2011年9月1日 (含) 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应适用税法修改后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纳税人2011年9月1日前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无论税款是否在2011年9月1日以后由扣缴义务人申报缴纳, 均应适用税法修改前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工资、薪金是以实际取得的月份来确认收入的, 在会计上遵循收付实现制, 因此, 纳税人特别是扣缴义务人, 要准确理解税法的有关规定, 依法扣缴税款。

生产经营所得分段计算缴纳个税。按照第46号公告,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的相关税法规定不仅适用于个体工商户, 也适用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在计算方法上, 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2011年9月1日 (含) 以后的生产经营所得应适用税法修改后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

由于新个税法的施行时间是在年度中间, 因此, 对2011年度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时涉及分段计算应纳税额的问题。按照第46号公告, 需要分步进行。

第一步, 按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 计算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第二步, 计算前8个月应纳税额。前8个月应纳税额=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修改前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8/12。

第三步, 计算后4个月应纳税额。后4个月应纳税额=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修改后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4/12。

第四步, 计算全年应纳税额=前8个月应纳税额+后4个月应纳税额。

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比照上述规定办理。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比照这个计算方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需要注意的是, 上述计算方法仅适用于纳税人2011年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等, 2012年以后则按照修改后的税法执行。

纳税申报遵循程序从新原则

此次修正, 将原税法第九条第一款“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 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 都应当在次月七日内缴入国库, 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修正为“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 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 都应当在次月十五日内缴入国库, 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将原第九条第二款“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 按月计征, 由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义务人在次月七日内缴入国库, 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 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修正为“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 按月计征, 由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义务人在次月十五日内缴入国库, 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 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将原第九条第三款“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的税款, 按年计算, 分月预缴, 由纳税义务人在次月七日内预缴, 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汇算清缴, 多退少补”修正为“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的税款, 按年计算, 分月预缴, 由纳税义务人在次月十五日内预缴, 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汇算清缴, 多退少补。”

也就是说, 无论是9月1日前或后发生的应税行为, 在9月1日后实际发生纳税义务的, 从9月1日起均应按照上述原则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手续, 遵循程序从新原则。

工资、薪金所属期会计与税法规定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第四条规定, 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 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外, 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 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 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 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 (二) 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 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 (三) 上述 (一) 和 (二) 之外的其他职工薪酬, 计入当期损益。

因此, 在会计处理上企业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工资、薪金费用, 同时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 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将工资、薪金费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以及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

新个税法第一条规定,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 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 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 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 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 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前提条件之一为个人应有所得, 个人没有取得所得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填表说明规定, 所得期间为填写扣缴义务人支付所得的时间。

据此, 除特定行业外, 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期间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确定;一个月内取得几次工资, 应将工资合并计缴个人所得税。此规定与会计上是不同的。

比如, A公司采用下发工资制, 2011年8月的工资在2011年9月发放。在会计处理上, A公司应在2011年8月确认工资、薪金;按税法规定, 员工则在2011年9月取得所得, A公司应在2011年9月扣缴税款, 并在2011年10月申报扣缴的个人所得税。

B公司采用月末发放工资, 2011年8月的工资在2011年8月31日发放。在会计处理上, B公司在2011年8月确认工资、薪金;按税法规定, 员工在2011年8月取得所得, B公司应在2011年8月扣缴税款, 在2011年9月申报扣缴的个人所得税。

(文/吴清亮邱晓玲)

新法即将实施注意个税规定变化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以下简称新个税法) 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11年6月30日通过, 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新个税法, 除了个人工资、薪金所得月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3500元和税率变化外, 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纳税时限延长至次月15日内

原个税法关于纳税申报日规定, 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 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 都应当在次月7日内缴入国库, 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新个税法第九条规定, 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 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 都应当在次月15日内缴入国库, 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新规定对扣缴义务人按月纳税申报日的延迟, 主要是考虑与其他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企业主要税种申报期趋于一致。

实施日期以实际取得所得时间为准

新个税法从9月1日起施行, 但纳税人申报期与取得所得期不在同一个时间。为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执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有关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6号) 第一条就“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的适用问题”明确规定, (一) 纳税人2011年9月1日 (含) 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应适用税法修改后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 纳税人2011年9月1日前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无论税款是否在2011年9月1日以后入库, 均应适用税法修改前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如, 某单位员工2011年8月31日取得当月工资、薪金所得3600元。单位扣缴员工个人所得税时, 按原费用扣除标准2000元扣除, 员工8月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为1600元, 应纳税:1600×10%-25=135 (元) 。如该单位规定上月工资在次月初发放, 则9月1日取得8月份工资、薪金所得3600元, 适用3500元费用扣除标准, 应纳税所得额为100元, 应纳税:100×3%=3 (元) 。该单位在9月 (或10月) 15日前申报8月扣缴个人所得税时, 分别按上述计算结果申报缴纳扣缴税款。

非居民个人所得费用减除额还是4800元

原个税法规定, 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 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附加减除费用, 附加减除费用为2800元。即在扣除2000元的基础上再减除费用2800元, 扣除总额为4800元。新个税法实施后, 该项所得的减除费用是在3500元的基础上, 附加减除费用为1300元, 基础费用提高附加费用减少, 增额仍为4800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 (国务院令2011年第600号) 作如下修改:第十八条修改为:“税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说的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 是指纳税义务人按照承包经营、承租经营合同规定分得的经营利润和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所说的减除必要费用, 是指按月减除3500元。”第二十七条修改为:“税法第六条第三款所说的附加减除费用, 是指每月在减除3500元费用的基础上, 再减除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数额的费用。”第二十九条修改为:“税法第六条第三款所说的附加减除费用标准为1300元。”

个体工商户业主费用扣除标准提高至3500元

新个税法实施后, 个人月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提高, 但对于只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个体工商户和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投资者来说, 原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是每月2000元。为此,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自然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通知》 (财税[2011]62号) 根据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政策规定, 自2011年9月1日起, 对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自然人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时, 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自然人投资者本人的费用扣除标准统一确定为42000元/年 (3500元/月) 。个体户向其从业人员实际支付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允许在税前据实扣除。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的工资不得在税前扣除。

由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税率9月1日发生变化, 在计算全年所得个人所得税时, 应按前后期两个不同的适用税率计算, 先计算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再计算全年应纳税额。其2011年度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如下:前8个月应纳税额=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修改前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8÷12, 后4个月应纳税额=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修改后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4÷12, 全年应纳税额=前8个月应纳税额+后4个月应纳税额。

假如, 某合伙企业个人投资者2011年计算个人所得为10万元, 扣除当年个人费用30000元 (2000×8+3500×4) , 应纳税所得额为7万元。则:1月~8月应纳税额= (70000×35%-6750) ×8÷12=11833 (元) , 9月~12月应纳税额= (70000×30%-7750) ×4÷12=4417 (元) , 全年合计应纳税:11833+4417=16250 (元) 。

货物运输业发票个人所得税预征率降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代开货物运输业发票个人所得税预征率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4号) 对代开货物运输业发票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预征率问题公告规定如下, 对代开货运发票的个人所得税纳税人, 统一按开票金额的1.5%预征个人所得税。年度终了后, 查账征税的代开货运发票个人所得税纳税人, 按规定被预征的个人所得税可以在汇算清缴时扣除;实行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的, 按规定被预征的个人所得税, 不得从已核定税额中扣除。

(文/梁涛陈天陈萍生)

个税减除费用上调提前做好纳税安排

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 (以下简称“个税法”) 将自9月1日起施行, “个税法”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调整为3500元, 还调整了工薪所得税率结构, 由9级调整为7级, 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针对个税法规定的变化, 企业应提前做好纳税安排。

工资均衡发放

据国家税务总局权威数据显示, 这次“个税法”修改后, 工薪收入者的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这意味着新法施行后, 有约6000万之前须纳税的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只剩下约2400万人继续缴税。因此, 对这6000万原纳税人群来说, 工资收入均衡及时发放是关键, 不能出现集中发放的情况。因为个人所得税一般是按照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收入的实现并据此计算征收的, 在本来工资收入未达起征点或者收入偏低的情况下, 企业单位拖欠工资而在某月集中发放, 当月实际取得的工资收入超过3500元而达到征税标准, 按照税法规定仍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人为增加了税收负担。

例如, 某企业职工王某因单位拖欠工资, 2011年1月~6月应发工资13200元, 在7月集中发放 (不考虑“三险一金”等免税因素) , 单位财会人员代扣个人所得税1865元[ (13200-2000) ×20%-375], 如按月及时发放, 则应代扣个人所得税60元[ (2200-2000) ×5%×6], 按照收付实现制, 该职工多负担税收1805元。如果9月以后仍保持上述工资水平, 按月发放则不纳税, 集中发放或许将达起征点以上。这应引起企业财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适用税率有讲究

第二级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1500元~4500元的部分, 适用税率10%。也就是说, 对于月收入在5000元~8000元之间 (不考虑其他免税收入因素) 的纳税人, 名义税负10%, 实际税负在3%~5.6%之间, 适用第二级税率的纳税人在2400万人中将占很大比例。因为目前我国本科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当年定级月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 达到月薪5000元~8000元将有一个加薪过程。对处于这一级数的纳税人来说, 工资均衡发放仍是关键, 尽量应用低税率优惠, 避开高税率。

第三级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4500元~9000元的部分, 适用税率20%。与原适用税率相同的第四级数相比, 月应纳税所得额低限降低了500元, 高限降低了11000元。对于这一级数的纳税人来说, 虽然费用扣除数增加了, 但其中月应纳税所得额在4500元~5000元 (原税率为15%) 和9000元~20000元 (现税率为25%) 的纳税人修正后的适用税率提高了5%。因此, 对处于上述区间的纳税人, 要运用月份奖金季度发放或者季度奖金分月发放的办法, 或化大为小降至不超过月应纳税所得额9000元, 或集中发放趸至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5000元~9000元之间。

第四级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9000元~35000元的部分, 适用税率25%, 与原适用税率相同的第五级数相比, 月应纳税所得额低限降低了11000元, 高限降低了5000元。对于月应纳税所得额在9000元~20000元 (原税率为20%) 和35000元~40000元 (现税率为30%) 之间的纳税人, 修正后的税率提高了5%。第五级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35000元~55000元的部分, 适用税率30%, 与原适用税率相同的第六级数相比, 月应纳税所得额低限和高限均降低了5000元, 对于月应纳税所得额在35000元~40000元 (原税率为25%) 和55000元~60000元 (现税率为35%) 之间的纳税人, 修正后的税率提高了5%。第六级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55000元~80000元的部分, 适用税率35%, 与原适用税率相同的第七级数相比, 月应纳税所得额在55000元~60000元 (原税率为30%) 之间的纳税人, 修正后的税率提高了5%。第七级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80000元的部分, 适用税率45%, 与原适用税率相同的第九级数相比, 月应纳税所得额在80000元~100000元 (原税率为40%) 之间的纳税人修正后的税率提高了5%。因此, 对处在上述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修正提高区间的纳税人, 同样要运用月份奖金季度发放或者季度奖金分月发放的办法, 或化大为小或集中发放, 尽可能降低税收负担。

假设某纳税人2011年第四季度月工资8545元, “三险一金”1045元, 月度绩效考核奖5500元, 有两种安排。一是将月度绩效考核奖与当月工资合并发放, 应纳个人所得税=[ (8545+5500-1045-3500) ×25%-1005]×3=4110 (元) ;一是月度奖金合并到季度末月份一次性发放, 应纳个人所得税=[ (8545-1045-3500) ×10%-105]×2+[ (8545+5500×3-1045-3500) ×25%-1005]=4710 (元) 。合并发放比分月发放多负担税款600元。分析如下:

服务外包产业税收政策初探 篇10

(一)服务外包的成本优势

服务外包是企业在降低成本、集中强化优势业务、推行新的发展战略的考虑下,将非核心业务以委托接包方承办的一种运作方式。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被确定为采用外包服务的主要原因,其关键点是为买家降低成本,我国也以其低成本优势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接包国之一。以下因素的存在,使得服务提供商面临着利润降低与成本增加的压力:(1)发包方对于服务质量与价格要求的提高;(2)人力资源成本的上涨,包括人员培训成本、留住人才的高成本等;(3)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成本按照人民币计价,而收入按照外币计价。因此,在服务外包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正逐步失去其原有的成本优势。

(二)服务外包企业的税收成本

我国服务提供商的服务项目包括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其中,信息技术外包是我国服务提供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信息技术外包包括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软件开发等;业务流程外包包括内部管理服务(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等)、运营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知识流程外包包括知识产权、动漫和网页设计等。服务涉及的行业包括:金融、政府、制造、零售、教育、能源与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媒体、电信、公共医疗卫生等。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服务外包最大和最重要的买家是国内高科技和电信行业、外国制造业和中国政府。按照我国税收体系的设置,服务外包提供商主要承担营业税、关税、企业所得税等纳税义务。

二、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税收政策

(一)税收优惠政策的发展沿革

1. 关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我国关于服务外包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下列文件中:《关于在苏州工业园区进行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工作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第147号)、《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3号)、《关于示范城市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财税【2010】64号)、《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65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2. 政策的主要变化

财税【2009】63号文件失效后,其营业税优惠政策在财税【2010】64号文件中做了规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在(财税【2010】65号)中予以规范。除此之外,政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政策适用范围方面。与财税【2009】63号文件相比,财税【2010】64号文件将营业税免税政策由“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扩展到“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即适用于示范城市注册的所有从事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

(2)技术先进型企业认定方面。与财税【2009】63号文件相比,财税【2010】65号文件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放宽认定条件,将服务业务收入占本企业总收入70%的比例降低到50%;取消企业需获得国际资质认证的要求,并且简化申报核准程序。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复函》(国办函【2013】33号)将示范城市离岸服务外包免征营业税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税前扣除两项政策延续至2018年底;进一步放宽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条件,将离岸外包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由50%调整到35%,先在苏州工业园区试点,根据试点情况适时推广。

(二)营改增条件下的税收优惠政策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营改增”试点率先在上海市开展。根据财税【2011】111号,自2012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注册在上海的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中提供的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2012年7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在北京等8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2】71号),“营改增”试点从上海市进一步扩大至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等8个省(直辖市)。根据财税【2012】71号,扩大试点地区将继续适用财税【2011】111号,具体规定为:自本地区试点实施之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注册在属于试点地区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中提供的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

三、税收政策的效力及实施建议

(一)税收政策的效力

1. 原税收优惠政策助力外包产业迅速发展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与一系列的税收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对于服务外包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力主要体现在:鼓励外包企业大力发展离岸外包业务;鼓励技术先进型企业的发展等。2009~2011年全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金额由200.1亿美元增加到447.3亿美元,年均增长49.51%;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由100.9亿美元增加到238.3亿美元,年均增长53.68%,是2005年的25倍,跃升为仅次于印度的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接包国。另外,服务外包企业在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 营改增在节约外包产业税收成本中继续发挥作用

营改增之后,服务外包主要业务纳入营改增的范围,对于服务行业来讲,一般纳税人的标准划定为年应税服务销售额500万元(含)以上,远高于适用于生产型企业的标准50万元,相当一部分服务型企业将被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管理,适用3%的增值税征收率。另外,一般纳税人的现代服务业(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除外)税率为6%,远低于现行增值税税率。文件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二)税收政策有效实施的建议

1. 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应逐步扩大

目前,关于服务外包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面对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外包企业。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以其地理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等,在外包企业数量、从业人数、外包合同执行金额等方面都具有显著地位。出于公平原则,税收优惠政策应逐步向非示范城市过渡,帮助这些地区外包企业的发展壮大。另外,税收优惠政策倾向于提供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然而中国本土服务外包市场潜力巨大,内需市场正逐步释放,因此,建议对于离岸外包业务的规模限定应逐步取消。

2. 继续规范税收优惠条件的审核程序

文件对于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的条件及认定管理进行了具体的规范。对于技术先进型企业的认定,在企业提出申请后,由科技部门、商务、财政、税务、发展改革等各部门联合评审。为促进公平与效率,可建立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平台能够提供本地区服务外包企业员工信息、服务收入详细信息、离岸外包收入等主要评审信息。

摘要:在我国大力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服务外包产业因其具有提高城市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等优势得以快速发展。国家为鼓励外包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财税、金融、劳动工时、电信、人才培训等支持政策。本文将从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入手,探讨其成本优势、税收成本,梳理我国鼓励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分析其实施效力,并为税收政策的有效发挥提供建议。

关键词:服务外包,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关于在苏州工业园区进行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工作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Z].2006.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Z].2009.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示范城市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Z].2010.

[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Z].2010.

[5]苏本生,张华雨.浅析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影响[J].服务外包,2012,(01).

调整民办高等教育税收政策等 篇11

民办高等教育虽然也能享受一些免税待遇,但其应税项目比公办教育要多,加之社会对其价高利大的普遍熟悉,税务机关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税收治理要比对公办教育严格得多。这种治理上的差别待遇加剧了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此情况,建议如下:

1.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采取措施,落实民办高等教育应有的法律地位,使其与公办高等教育享受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从而为民办高等教育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的发展环境,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与非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区别对待。非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享受同等税收政策待遇。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其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从事学历教育取得的教育服务收入,开办初期免征3~5年的企业所得税;受政府委托承担部分义务教育任务而获得的教育经费,免征企业所得税。

3.免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营业税。民办高等教育中有大量的教育对象为待就业人群,教育内容以职业技术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的非学历教育。现阶段对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征收营业税,必将制约其发展,不符合目前的社会需要状况。因此,应当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免征营业税,以利其健康发展。

罗黎辉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

支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

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是提升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如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还不够明确、办学经费和自我发展能力比较薄弱、社会资源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等。

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支持和引导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由数量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分类指导政策,促进院校特色发展。建议教育部从国家层面加强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的研究,把地方新建高校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纳入同样的视野范围,尽快制定出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指导意见,实施分类管理政策和办法,促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

2.实施示范性建设计划,引导地方院校加强改革和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在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体系中,设立“国家示范性新建本科院校建设计划”,或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拿出一定比例,遴选并重点建设一批具有显著应用型特点的示范性院校,使其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的典型,以此带动、示范和引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

3.实施示范省医建设计划,鼓励示范省区上下联动改革。选择部分省区实施国家示范省区建设计划。国家审定省区建设方案,下达建设经费,提供建设项目等政策支持,同时明确地方政府和院校的责任和要求,充分发挥国家、省区和院校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目标实施省区内新建本科高校的系统全面的改革与建设。建设过程实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取得成效。

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选择 篇12

一、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原理分析

(一) 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重要性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企业年金应该是国家政策和法律引导下发生的企业行为, 运用免税、减税和延期纳税等税收优惠方式可激励雇主、雇员双方积极建立企业年金, 同时也是政府间接介入企业年金领域, 引导企业年金规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年金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涉及多个政策领域, 其中,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是激励个人养老储蓄, 发展企业年金的关键性制度安排。根据发达国家企业年金计划近年迅速发展的经验, 世界上多数国家依据各国的现实条件对企业年金计划采取了各具特色的税收优惠政策, 作为促进企业年金发展导向的税收政策已经成为约束企业年金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 西方国家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分析

各国对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与企业年金在养老体系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如果公共年金水平较低, 更多地依赖自愿性的企业年金, 则对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较为宽松。如在英国、美国、瑞士、法国等, 企业年金的缴费和投资收入都是免税的, 只有在支付待遇时才进行征税。而瑞典、比利时等国的公共养老金待遇已经比较慷慨, 企业年金计划显得不太重要, 故对企业年金的税收和投资收入不予免税, 但缴费免税。

以美国为例, 美国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 相对于具有强制性质的社会保险制度而言, 税收上的优惠成为企业为雇员提供退休金计划的最大动力。美国《税收法》为许多种退休储蓄提供十分优厚的税收待遇, 只要退休金计划符合《税收法》第401 (a) 节中所规定的各种要求, 就可以享受优税待遇,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税收优惠退休金计划”, 即401 (K) 退休金计划和其他各种固定缴费额退休金计划。401 (k) 养老计划自1978年在美国推出以来, 由于其在税收、管理、投资运作等方面的一系列优势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日益成为美国养老计划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90年到2000年底, 通过401 (k) 计划积累起来的资产由3 85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7 120亿美元, 年均增长18%, 占整个美国养老计划的比重从9.2%增长到将近15%。到2000年年底, 美国已有超过30万家企业、4 000多万名企业员工参与了401 (k) 计划, 对保障企业员工的退休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选择策略

(一) 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保险税制是在1983年国家实行利改税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根据现行税法, 对保险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两种主体税种, 此外, 还征收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小税种。总的来说, 虽然中国保险税制在增加财政收入、体现政策导向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中国的养老保险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大力发展的, 发展时间短, 现行税制中对养老保险的税收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政策。

通过总结发现, 当前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在发挥调节和促进作用上存在“三大症结”。

1. 税收优惠比例不当。

2000年, 国务院颁布了第42号文件《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 明确规定, “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 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 费用由企业和个人缴纳, 企业缴纳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 可从成本中列支。”但这里没有考虑到不同企业、不同员工工资水平的差距, 实践中4%的比例比较单一, 并且4%的比例优惠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

2. 税收优惠结构不合理。

目前, 中国企业年金缴费只能来自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奖励福利资金, 其他则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待遇, 这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发展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3. 税收优惠地区有限。

企业年金优惠政策在中国的试点地区有限, 只有辽宁省和北京市的中关村地区, 加上个别省份的个别地区。而对非试点地区的企业缴费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待遇。

(二) 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模式比较

政府在对企业年金计划征税时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当企业雇主为职工向企业年金计划缴费时, 是否允许

其将这笔缴费支出计入成本费用, 在所得税前列支, 从而对这笔缴费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于职工个人向企业年金计划的缴费是否允许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 免征个人所得税。

2. 当企业年金计划取得投资收益时, 对其是否征收所得税。

3. 当退休职工从企业年金计划领取养老金时, 是否要对他们的这笔养老金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

用字母E (Exempt代表免税) 和字母T (Tax代表征税) 来表示政府在上述环节的课税情况, 年金计划的征税模式可表述为八种类型:TTT、EEE、EET、ETT、TEE、TTE、ETE、TET。EEE在三个阶段给予税收全免的优惠, 所以, 实行此种财税政策雇员年金水平最高而国家税收损失最大, TTT型却刚好相反。TET对投资收益免税, 而在缴费和发放时候征税, 雇员年金非常低;而ETE则只征投资收益部分, 税收优惠程度仅次于EEE型。TEE只在缴费阶段征税, EET只在发放阶段征税, 他们都是只对年金的本金征税, 而不对收益征税。TTE和ETT对本金和投资收益都征税, 比TEE和EET优惠程度低。

通过以上比较发现, EEE在税收过程都给予税收全免的优惠待遇, 显然违背个人所得税的公平调节原则, 存在着税收上的不公平。与之相反, TTT则是一个通过税收阻碍和惩罚建立企业年金的措施。ETE只对投资征税, 从国家角度讲, 税收损失较大, 而且缺乏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作用。TET对本金征税, 在税收政策上又失公平, 也不利于发展企业年金。TTE和ETT将养老储蓄看作是一种普通的商品和服务, TTE与现实中的储蓄产品税收政策相同, 因此税收优惠程度不明显。

相比之下, TEE和EET模式的税收优惠程度高于TTE和ETT模式, 在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中保持中性, 并且与公共年金在性质上相同, 是两种非常可取的政策。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TEE和EET模式税收上没有差别, 但实际上由于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累进税率, 而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收入水平不同, 因而使用的税率也不同。雇员在退休后的收入水平比在职的大部分时间的收入要少, 从而导致他们在年金领取阶段适用的边际税率比缴费阶段的边际税率要低, 因此, 采用EET模式可以使他们享受更优惠的税收待遇。西方发达国家在选择税收政策的时候也主要是选择EET模式。

(三) EET模式:中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现实选择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模式, 根据税收公平性和与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原则, 可考虑对中国企业年金实施EET模式, 允许企业雇主与员工从他们的税前收入中扣除一定比例的年金缴费额, 并减免养老金投资收益所得税, 在领取养老金时则征收个人所得税。EET模式在前两个环节不对企业年金计划课税, 与基本养老保险一样, 领取环节对养老金课税, 与基本养老金的征税制度有所不同, 符合税法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原则。企业年金毕竟不同于基本养老保险金, 基本养老保险是为了让退休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而企业年金则是为了让退休员工在退休后还能享有高品质的生活。因此, 政府为了防止效益好的企业、收入高的职工大量缴费以避税或偷税, 应当在企业年金的领取环节征税以避免避税或偷税, 并通过领取环节的征税来实现社会税负公平。同时, 为保证公平对待企业内部的高薪员工和中低收入水平的员工, 不能无限制地对年金计划免税, 而应是在一个合理的限额范围内, 在企业年金市场化运营的初期, 在财政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免税。这个限额范围可以给得高一点, 目前, 国外大部分国家规定给予不超过工资的10%免税。

在目前的税收制度下, 税收支出比较低, 在中国财政承受范围之内。根据前面税收模式对国家税收的财务影响的测算, EET模式并不会造成财政支出的巨额增加, 而且以中国近年来财政收入良性发展的趋势来看, 实施EET模式是目前我国财政状况完全能承受得起的。

三、中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发展前景

企业年金的财税政策关系到企业年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没有了税收政策支持, 企业年金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根据翰威特咨询公司2006年3—6月对4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调查显示, 在284家未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中, 有70%的企业有建立年金计划的意愿, 其中, 又有绝大多数企业已把建立企业年金列入规划。可以相信, 未来几年企业年金市场将会有较快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鼓励合规资金入市, 逐步提高企业补充养老基金 (企业年金) 的入市比例, 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 鼓励社会公众投资于资本市场。加紧研究制定企业年金财税政策已经箭在弦上, 我们相信, 随着相关税收政策的出台, 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李旭红, 贾浩波.从公平角度看中外企业年金税收优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仇雨临.员工福利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彭雪梅.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网络资产论下一篇:语法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