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税收政策

2024-10-17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共12篇)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 篇1

随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 人们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和热衷程度越来越高, 政府为了满足社会成员这些特定的公共利益与需要, 对文化产业的财税投入也在快速增长。尽管如此, 人们对文化及其产业的迫切需求与政府的投入与支出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这些矛盾都需要国家和政府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特殊时期, 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客观必要性和可行性。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税收政策是政府采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凭借税收激励政策, 为文化产业的做强做大创造有利条件, 鼓励社会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在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财政税收投入, 给予相关的文化企业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者对文化产业投资的成本与风险, 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获得良好的文化投资效益。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 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非常独特而又极其复杂的新兴产业, 是文化发展到现代历史阶段的产物, 但并非所有文化都可以发展为产业。文化产业其实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 主要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类。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 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其他文化服务等;相关层, 主要指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这是2009年9月文化部对文化产业的最新界定。

(二)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方面, 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 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 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 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明显, 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已经是有“长足”的发展。

从绝对值来看, 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与文化产业部门的供给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出入。从需求方面说, 以2000年为例, 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 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 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 其中被列入统计的, 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 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4亿城镇人口计算, 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为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 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 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 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亿至6500亿之间 (6314亿元) 。从供给方面看,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汇总, 我们的文化产业各行业近年来 (1998或1999年) 进入统计的产值大约是6000多亿 (1998年6240亿) , 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812.9亿元 (1998年) , 国内旅游收入2831.92亿元, 图书报刊355亿元, 邮电通讯1235.1亿元 (1998年) , 音像制品12.7亿元。 (广告业等尚未计入) 。

所以说文化市场的现状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供需平衡, 更何况, 由于还存在着各种体制性问题, 所以它还只是一个存在结构性矛盾的、非对称性的平衡。

二、现行的税收政策对文化事业的影响

(一) 我国税收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政府对产业的态度和政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对文化产业有最直接影响的是税收政策。税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是基于其双重属性特征, 即税收具有经济性与法律性。运用法律和经济两种手段的共同作用, 税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与环境。

基于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 我国既有针对整个产业的, 如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也有针对微观文化市场主体的, 如财税[2001]92号、财税[2002]22号等文件通知。从我国目前对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来看, 优惠环节涉及生产、销售、进出口等;优惠方式包括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 税率优惠、税基优惠与税额优惠等。优惠税种包括我国现行大多数税种。除少数几个税种之外, 其他税种都与文化产业存在程度不等的关联。 (下转第135页)

(二) 现行税收政策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面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水平受制于我国整个税收制度完善程度和税收征管能力。文化产业属于创意性、技术性结构产业, 这就要求与文化产业相配套的税收体制应该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直接税。当前我国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双高”, 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普遍征收营业税的现实, 不利于培育我国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产业主体。而增值税类型的差异会对文化产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国外的经验、启示

税收调节经济活动的能力是有限度的, 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一定要正确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准确选择税收政策运用的领域、范围和力度大小。从发达国家实践来看, 增值税在文化产业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 这除了与国外税制设置有关外, 还与其不重复征税、环环抵扣等优点密不可分。反观我国税收实践, 文化相关领域普遍实行营业税政策, 不仅造成我国文化企业税负较重, 还抑制了我国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发展后劲, 税收政策的逆向调节效应比较明显。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 政府对其支持起到了重大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 没有政府的支持,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和兴盛。

四、结语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 在现代经济结构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基础性地位。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 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 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

但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状况: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小, 经济效益不高, 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核心竞争力不强, 资源不集中, 相当分散。在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文化新兴业态中, 大量呈现“为他人作嫁衣”的“纽扣现象”。以上的不相适应和不协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 努力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坚持政府财税投入与文化体制改革“两到位”, 即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政府财税投入到位、发展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到位;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分开”, 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从而达到“双赢”。

摘要: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而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也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要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财政税收来引导和促进。本文从税收的角度, 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并通过这些分析研究, 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起符合实际的战略性的把握与判断。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现状,税收政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R].

[3]蔡武.扭转文化产业“纽扣现象”[N].人民日报, 2009-06-11.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 篇2

(2003.09.04)补贴条件(范围)、期限、额度 第四条

(十五)款:扶持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争取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作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特别是内容产业文化产品的生产给予资金补助和信贷贴息等支持。国务院办公厅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条1款:试点地区可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应使用和管理办法,采 规定(试行)(国办发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003〕105号)

第七条 专项资金的补助范围是县级及县级以上公益性文化、文物、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基础设施维修改造设备购置等。具体包括:

(一)地方图书馆、文化馆(中心)、剧院(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及设备购 置;

(二)地方博物馆维修改造、改善陈列布展和馆藏条件; 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

(三)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护; 育与传媒事业发展专

(四)地方特色剧团基础设施维修改造、设备购置(含流动舞台车配送)和优秀剧(节)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目创作等;(财教〔2008〕141

(五)地方体育系统所属体育场(馆)等设施维修及设备购置; 号)

(六)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射台等广播电视设施维修及设备购置;

(七)地方新闻出版事业单位设备购置及技术改造补助;

(八)其他符合专项资金分配原则的项目。第九条 专项资金的申请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要求; — 财政部 —

在税收和补贴资助方面的全面全国文化创意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汇总

(二)符合专项资金分配原则和补助范围;

(三)项目应经过充分论证,绩效目标明确、方案合理可行、组织实施有保障。3 国务院办公厅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09.26)第四条

(二)款:加大政府投入。„„。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第六条

(十五)款:中央和地方财政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文 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支持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注资引导,鼓励金 融资本依法参与。

第一条

(四)款第3段:在财政支持方面,中央财政设立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国有26个省(区、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财政投入约25亿元。江苏、上海、天津、陕西等10多个省市已经或正在抓紧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第四条

(四)款: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 区域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4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中宣部、人行、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财政部等 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 5 国务院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2010.04.28)— 财政部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

(一)骨干文化企业培育。

(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三)重点文化体制改革转制企业发展。

(四)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

(五)其他文化产业发展领域。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六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财教〔2010〕81号)

(一)贷款贴息。对符合支持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实施重点发展项目所实际发 生的利息给予补贴。每个项目的贴息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年贴息率最高不超过当年国家规

定的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补贴额最高不超过实际利息发生额的80%。

(二)项目补助。对符合支持条件的文化企业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重点发展项目所需 资金给予补助。

(三)补充国家资本金。对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或跨区域整合可适当补充国家资本金。

(四)绩效奖励。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按照出口实绩给予奖励。

(五)保险费补助。对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所必需的财产保险和出口信用保险费用,凭保 险合同、保险费发票等有效凭证,给予适当补助。

(六)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支持方式。

第七条 每年财政部根据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会同宣传文化部门、商务部等确定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支持条件和标准、资金管理模式及有关要求等。第八条 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必须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文化企业。

(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三)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第二部分 地方规定 序 号 地区 省/自

治区 城市 发布部门 文件名称

(文号/实施日期)补贴条件(范围)、期限、额度 后续政策 1 北京 北京市财

政局 第九条 专项资金主要支持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制作和交易、动漫与网络游戏研发制作和交易、广告会展、古玩及艺术品交易、设计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意、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行业。其中具有发展前景和导向意义的、自主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项目是支持的重点。同时,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法(试行)(京财文重大宣传活动、政府奖励及项目评审论证等相关管理费用经审核后也可从中列 支。〔2006〕2731号)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及奖励等方 式进行资助。

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06.11.07)第十四条 自2006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财政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 和项目予以扶持。— 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 —

第十五条 市政府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资金规模 5亿元,分三年投入。

第二十三条 本市认定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

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工程,市政府在文化创意产 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予以支持。

第二十四条 本市认定一批重点文化创意企业。鼓励重点文化创意企业承

担本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经认定的涉及文 化创意产业发展全局性、可持续性的重大项目,市政府在“财政专项资金”中 安排资金予以支持。

第三条 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分为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奖 励、贷款担保、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一)贷款贴息。对于处于成长期文化创意企业的项目,采取贷款贴息的

方式鼓励企业或单位,通过银行信贷资金完成项目的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知 识产权开发、开拓国际市场等。贴息资金根据项目承担企业提供的有效借款合 同及项目执行期内的有效付息单据核定。贷款贴息补助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 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京文创办字〔2008〕5号)执行。

(二)项目补贴。对文化创意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具

有导向意义的创意项目以及为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上市辅导、管理咨询等 服务项目给予补贴,且补助的项目属于以自有资金投资为主的重点发展项目。申请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

(三)政府重点采购。对于政府确需购买的文化创意项目和服务,按照北 京市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通知要求,实行集中采购。

(四)奖励。对于在优秀获奖文化产品、优秀文化出口项目、自主知识产 权产品出口、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 录》的北京市文化企业和项目以及在开展文化创意活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

(五)贷款担保。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用于担保机构对获得银行贷款 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的费用、担保业务的补助。贷款担保补 助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京文创发〔2009〕3 — 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京财文〔2010〕2170号)执行。

(六)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专项资金中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投资引导

基金,用于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支持方向的处于创业 早期的文化创意产业,引导基金本身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业务。具体按照《北 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京文创办发〔2009〕7号)执行。

专项资金除上述支持方式外,还包括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对国有独资及国有

控股文化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或跨区域整合给予的国家资本金补充;市委、市 政府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宣传活动经费以及文 化创意产业项目评审、论证、监督检查和重点课题研究等相关管理费。第四条 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要符合公共财政和WTO的原则,并不得用

于基本建设投资。对于应由其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专项资金不予支持。同一项目重复申请市财政资金的,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本专项资金的资 格。

第八条 专项资金申报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符合国家

l 法律、法规,符合国家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 策。

(二)项目原创性高,创新性强,知识产权明晰,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和 成长能力,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项目单位须在北京市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的财务管

理制度,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组织形式为企业法 人的单位注册资金不低于100万元。北京市发

改委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

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 专项资金的资金规模5亿元,分三年投入,市发展改革委按照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批程序进行项目审核。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遵循“规范、效率、监管、透明”的原则。专项资金应确保“专款专用”,同一个项目不得重复、多头申报。第四条 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经本市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环境整 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电、气、热、通讯、非主干路等设施)、产业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集聚区建设项目”)。第五条 使用专项资金的集聚区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和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应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为主,鼓励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应当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第七条 专项资金的投入方式主要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根据集聚区建设 项目内容,采取不同投资额度标准。

第八条 对公益性集聚区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投资额一般不小于该项目总 投资的30%。

第九条 对准公益性集聚区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投资额一般不超过该项目 总投资的30%。

“扶持资金”奖励分为:“配套奖励”、“以奖代补”两种形式。

一、配套奖励

(一)奖励方式

“配套奖励”是指对2009年1月1日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 国艺术节“文华奖”、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奖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剧 目,按照国家级奖励资金1∶1的比例给予地方奖励。同一作品获得多个奖项的,按照最高奖励资金额度给予一次性奖励;已获得市财政配套奖励的剧目不重复 奖励。

二、以奖代补

(一)奖励方式

“以奖代补”是指对2009年1月1日后首演,在首演后一年内营业性演出

取得良好业绩的剧目(公益性演出、政府补贴的各类演出、旅游驻场演出除外),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每年评选出3部给予不同类别奖励,其中:A类奖 励2部,每部奖励金额100万元;B类奖励1部,奖励金额60万元。

(二)申报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的剧目,由该剧目版权持有单位提出申请(联合版权共同申 请)。1.A类奖励,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制作成本不少于100万元。(2)在400座以上剧场演出。

— 北京市文化局 北京市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京文演发〔2011〕274号)

(3)按照艺术门类不同,演出场地、票房收入达到规定标准: 话剧、音乐剧:演出60场以上且票房收入600万元以上;

戏曲、歌剧、舞剧、有整体构思的大型音乐作品、曲艺作品和整台的杂技 作品等:演出30场以上且票房收入100万元以上;

木偶剧、儿童剧:演出80场以上且票房收入500万元以上。2.B类奖励,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制作成本不少于30万元;(2)在400座以下剧场演出;

(3)报送剧目门类不限,演出100场以上且票房收入200万元以上。第四条 专项资金属政府财政资金,应按照中央和地方有关文件精神和财 政预算资金的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

第八条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本市加强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支持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等,具体 是:

(一)哲学社会科学与思想理论建设

(二)精神文明建设

(三)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和重点出版领域建设 上海市宣传文化专项

(四)社会宣传 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五)对外宣传

(沪财教〔2008〕7

3(六)文学艺术的资助、投入、奖励和有关重点项目扶持 号)

(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作扶持

(八)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和扶持

(九)文化人才资助与奖励

(十)文化发展和改革中必需的其他文化项目支出

第十一条 对通过政府投资公司的投资、参股等方式实施的重大文化项目

投资,应先由市委宣传部审核并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后纳入专项资金 预算。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采用资助和补贴、专项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安排使 用。

发展文化产业需健全政策体系 篇3

刘玉珠:达成共识。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会后,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在此方面表现积极。文化产业对于文化建设,特别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方面意义重大,社会各界对此达成高度共识。

需求增长。尽管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经济增长水平整体放缓,但文化产业的消费需求增速较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同比增长21.96%,远远超出同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4万亿元,占GDP比重进一步攀升。

高度重视。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口头号召,而是相继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获得了各级部门、政府的大力支持。

《经济》: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刘玉珠:政策体系尚不健全。我国对文化性质、功能及作用的认识起步较晚,对于文化以产业形态发挥作用的认识尤为滞后,因此造成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建立,诸多重大政策问题尚未解决。文化企业以中小微企业类型居多,金融机构如何为其提供资金、评估、质押、降低信贷风险等制度性安排,还未形成公认的评估体系。税收减免、资本市场等问题与实际发展现状不相符。

法制保障亟待完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法制做保障,现有制度相差甚远。涉及文化产业的市场规范、准入制度、监管标准等问题,还有极大的完善空间。

规律性认识不足。文化产业项目的基本立足点,是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若想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特色与创新是关键。我们应在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其内容、特色、创新、市场、消费与人气,由此找到发展文化产业政策、市场环境的切入点,这是今后政府努力的目标。

《经济》:2013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有哪些工作重点?

刘玉珠:第一,加大力度推进现有规划、政策的落实。加快落实十二五、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

第二,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努力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在文化产业规划、设计方面,继续努力出台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政策问题,合理税收,并推进各级部门、政府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解决中小微企业生存问题,鼓励文化产业围绕创新与特色发展,加大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第三,加大对重大项目的带领,加大对骨干企业产品的支持和保护力度。2012年,文化部从动漫产业入手,设立各项动漫品牌保护计划,2013年,将继续推进落实。同时,要将此类保护计划扩展到各个文化产业门类当中。重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抓手问题”上从具体方面入手、实施。

第四,鼓励各类行业组织、协会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时,发挥积极作用。

优化税收政策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篇4

一、税收支持文化产业理论综述

“文化产业”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 其概念的提出与研究起源于对“大众文化”的争议。德国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1947年首先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日下公人通过《新文化产业论》一书将这一概念传入中国。

(1) 我国文化产业界定及行业分类。我国文化部在2003年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2012) 》将文化产业分为3个层次, 11个大类:1) 核心层: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电影视服务、文化艺术品的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等, 指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2) 外围层: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传输服务、广告会展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等, 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3) 相关层: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活动、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 即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

(2) 税收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联系。文化产品具有外部性、非竞争性、效用难衡量和需求多样性等特殊属性, 这些特性决定了税收的介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调节和促进作用。1) 税收政策可以从促进产品供给、引导消费者选择、营造公平纳税氛围及降低文化体制改革成本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作用。2)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初步发展阶段、过渡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正处于文化产业的过渡发展阶段, 税收政策应是此时政府调节产业经济重要手段。

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国际借鉴及优化思路

在先进国家, 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如美国的电影、职业篮球, 日本的动漫和音乐, 韩国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都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如美国, 2011年文化艺术生产总值为9160亿美元, 占2011年美国GDP的6.1%。2011年美国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和服务雇用了200万工人, 以报酬、工资和补贴形式支付了2895亿美元雇员工资和福利。韩国韩流肆虐, 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总额为32亿2609万美元, 2011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额为43亿27万美元, 比2010年增加了33.3%。先进国家的相关税收优惠措施, 按其惠及对象和优惠基础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 文化产业人员的所得税优惠。一是直接减免年度个人所得税。二是采取数年所得平均收入纳税法。三是采取高比例的费用扣除。四是对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按低于标准税率征税。

(2) 文化“区域”内的税收优惠。设立特别文化产业发展区并给予特定优惠措施, 从而振兴区域经济成为国际趋势。根据美国艺术中心报告, 100多个美国城市正在或已经划定其城市某一区域为文化区域, 吸引汇聚大批艺术家, 形成区域产业优势。

(3) 文化行业的税收优惠。一是对文化业所得税采取低税率, 大多为减免10%~25%。二是将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界定为研发费用不予征税。三是对特定文化类产业个体免于征税。四是企业所得中允许扣除对文化产业的捐助。

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繁荣, 固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沉淀、长期的发展探索以及区位优势等因素, 但其税收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结起来其税收政策有如下特点:一是税收优惠力度大, 受惠范围较广泛。二是税收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强。三是政策引导的思路清晰, 着力准确。四是政策制定的系统性、连贯性较好。

由此, 我国完善和优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思路应该是:一方面, 国家应强化对文化产业的立法工作, 加快建立以“文化产业促进法”为统领, 包括各种税收扶持政策相结合的法规体系建设。国家应能像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一样, 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去制定专门的长期的财税扶持政策;另一方面, 国家也应着眼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战略领域, 尽快出台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文化产业税收扶持政策, 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和宝贵的税收扶持放在最有效的地方, 放在对文化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繁荣最有价值的地方。

由此, 我国完善和优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原则可以为:其一, 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完善和优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涉及多方面利益调整, 需要兼顾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既需要与市场管理的其他体制改革配套推进, 也需要兼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其二, 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都对税制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 完善和优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更应符合国家税制改革方向、更应在国家税制改革框架下进行。其三, 注重改革效应。我国经济实力大而不强, 财政收入不少需要用钱的地方更多, 在提出政策建议时更应注重改革效应, 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不至造成财政收入的较大幅度减收。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税收政策建议

(1) 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文化产业。1) 提高文化产业主创人员取得各种奖金、津贴的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2) 免征主创人员以文化创意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个人所得税。3) 对省级人民政府认可发放的优秀博士后、归国留学人员、特级专家等高技术人才的特殊津贴, 免征个人所得税。4) 提高文化产业普通从业人员的个税费用扣除标准, 进而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向文化产业流动。5) 鼓励文化企业开展股权激励, 对文化企业以股票期权、增值权、限制性股票等形式给予职工的奖励, 参照国家股权激励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

(2) 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发展。1) 在文化企业新注册或迁入时, 免征土地增值税和一定年限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同时采取优惠年限后相关税收抵扣的方式, 避免部分企业借机偷逃税款。2) 在园区落户的企业, 其所得税优惠税率年限从企业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运营并实现盈利的年度开始计算。3) 在区域内开设艺术陈列室销售原创艺术作品的企业和个人, 一律免征相关流转税。4) 向文化企业或艺术家个人出租土地、房屋等场地的个人和单位, 免征房屋租赁营业税。5) 房地产企业将工业、商业建筑整修为文化企业、艺术家工作场所的, 整修费用允许从应税所得额中据实扣除, 并免除此类房产土地增值税;个人业主允许减按50% 抵扣个人所得税额。

(3) 支持优秀文化企业发展壮大。1) 落实“营改增”试点政策。对“营改增”后税负加重的文化企业辅助于财政补贴。纳税人原享受的技术转让等营业税减免税政策, 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即征即退。2) 高新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允许加计扣除。3) 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的企业, 可以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优惠期结束后继续给予一定时间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4) 解决经营型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相关税收, 完善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税收激励政策。5) 投资机构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文化企业2年以上, 可按其对文化企业投资额的70% 抵扣该股权投资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 从而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

(4) 加大对小型微型文化企业的政策支持。1) 放宽文化企业的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将工业企业年应税销售额从50万元降低为30万元, 商业企业年应税销售额从80万元降低为50万元, 服务类企业只要会计核算健全就可认定。2) 免除文化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 或从现定的3% 降低为1%, 同时提高其代开票金额上限。3) 建议允许企业自行选择纳税方式, 即由企业申请、税务机关审批确定作为一般纳税人或是小规模纳税人身份, 可采取3年认定一次。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 篇5

一、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

2002年,英国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2003年,英国首相战略小组指出,以就业和产出衡量,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一年中伦敦的境内外游客在艺术文化方面的花费超过了60亿英镑。在20世界80年代,因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成效不彰,英国的文化等众多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局。工党再执政后,对经济发展动力、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力量重新评估。工党认识到美国等国家因为重视知识产权,鼓励文化投资而获利良多,经验证明文化创意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政府认为文化政策应该普及全民,而不再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精英艺术,推广创意产业是拯救英国经济困境的有效方法。

英国政府提出了以下政策思路:首先,设立了创意产业专门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具体规划和协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次,规划创意产业蓝图,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发掘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再次,建议各地政府与民间通力合作,以伙伴关系来推动创意产业。英国的创意产业企业并不希望政府干预太多,只希望协助建立优质健康的环境,帮助产业未来的发展,文化媒体体育部为政府的统筹部门,扮演的是为创意产业催生的角色。针对创意产业当时所面临的诸如缺乏支持的网络、缺乏经营忠告、缺乏良好的策略、教育机会有限等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诸如创意投资的财务支持、智慧财产权的保护、促进输出、教育和训练等补救对策,促使了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和电视,艺术和设计,以及表演艺术等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

二、韩国政府推动创意产业的方法和政策措施

在亚洲,韩国是较早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国家。早在1990年,韩国政府就设立了“文化产业局”,负责出版等相关事务,后经政府内部整并,文化创意、观光事务等合并成立了“文化观光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促使韩国政府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并纳入政府主持发展计划。韩国1998年文化经费只占国家总预算之0.62%;1998年后逐年增加,到了2002年文化预算达到政府总预算之

1.09%。

韩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走过了立法和机构创新之路。1999年通过文化产业促进法,成立“文化产业基金”,为新创文化企业提供贷款。设立“文化产业局”,下设文化产业政策、新闻出版、广播及广告政策、电影录像带、多媒体、文化内容推广等六个部门,分别执掌各项文化创意产业事务,包括政策面的研究、对厂商的辅导经营、营销推广、人才培育、行政事务的协调统合、补助/赞助、奖励等。“文化产业局”附设十二个附属机构,韩国广播公司、出版伦理委员会、电影委员会、电影图书馆、媒体仲裁委员会、韩国广播院、国际广播基金会、媒体中心、媒体基金会、游戏产业发展基金会、工艺发展基金会、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等,以辅导监督管理各项产业。“文化产业振兴院”协助将创意文化内容衍生成文化产品的一个辅助机制,其界定的产业项目有:动画、音乐、卡通、电玩等,以提供设备租借、投资、技术教育训练、协助发展国际营销策略、进行产业中长期计划的研究、并与其它单位发展策略联盟的伙伴关系。

韩国振兴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政策措施有:(1)提供设备支持技术。政府提供设备给业者,只收取低廉的使用费,提高民间业者的研发能力,提高文化创意成为产业的可能性。如:韩国文化观光部是游戏事业的主管单位,1999年成立游戏推广中心,提供游戏产业所需的一切援助。(2)投入公共硬件基础。宽带是韩国政府主力发展的策略型产业,早于1993年即开放固网宽带硬件系统的架设,使得软件内容的开发可以很快的占有市场,得到广大商机。

(3)提供资金。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提供新创文化企业贷款,使得中小企业也能贷到资金,开始文化创意的研发生产。(4)立法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1999年通过文化产业促进法,明确协助文化、娱乐、内容产业,并设立奖励措施吸引民间业者的投入。(5)设立一系列的产业振兴院:1998年成立游戏产业振兴中心(壮大游戏软件产业),IT业振兴院(壮大数字内容与软件),2001年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扶持动画、音乐、卡通),有七十多位员工,上百亿韩元的年预算。(6)充足的政府经费协助厂商。政府以充足的经费全力辅佐补助,从人才培育、研发、到生产后的国际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如全额补助翻译与制作费,使文化产品国际化。(7)推动手法周延细腻。政府辅助创意厂商的发展,采取许

多有创意且细腻的作法,如运用国防替代役补救软件人才短缺的问题、补助厂商海外参展、播放广告等手法。

三、新加坡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新加坡的文化创意产业包括音乐、剧院、书籍出版、视觉艺术、电影/影带、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建筑/设计、玩具/主题乐园等,以及与之相关产业及服务业。新加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是:

自我定位:艺术本质有向上提升生活的影响力:以艺术本质对人的影响为出发,来思考艺术与社会、城市的交互关系。政府补助的角度:政府积极地投入艺文硬件设施的建设,建立一个平台来激励艺术创作与发表。

策略:新加坡提出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的愿景,以文艺来复兴一个城市,为了达到这个理想,政府提出许多策略:透过艺术教育来培养艺文的欣赏人口:为了加强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影响力,每年额外提供40万坡币的补助,扩充艺术教育委员会对中小学及学院推广艺术教育的监督;强化艺文组织的经营管理能力;发觉培养具艺术天分的人才;投入艺文硬件设施;国际交流;挹注艺文经费,建立文化活动的亚洲知名度。

新加坡政府思考如何使新加坡成为“国际艺术活动的举办中心”,并透过下列方法达成目标:对于到新加坡演出的国际表演艺术家以及经办艺文活动的经纪公司,给予税法优惠;连续三年共投入50万经费研究国际表演艺术市场-以亚洲为主,让表演艺术团体找到表演的舞台,如:艺术节的策划者、经纪人;以国际展演中心来定位新加坡,做为世界一流展览或表演艺术中心。

现状问题的检讨和调整。根据新加坡(Advisory Council)咨询委员会环顾新加坡的文化发展所面对的诸多议题所做的评估:缺乏基金、缺乏知识、缺乏专业人才、倡导不足、文化设施不足、缺乏教育机会、对文化资产议题的认识不足。通过四方面努力来改善现状:改善组织、改善教育系统、改善文化设施、致力于艺文的推展。

社会资源利用。新加坡的文化创意发展资源来源于全社会,如艺文基金来源有政府、民间和赛马赌金。以1999年为例,彩金收益拨出580万作为艺文经费,其中有60%做为艺文赞助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反思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反思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受到多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国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制定了各方面的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政策方面还存在着与产业发展矛盾的地方,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对此本文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进行反思,以此重新审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1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反思

当前,针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本文从财政和税收的角度进行思考。在财政方面,其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财政支持的杠杆撬动作用不强。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由此对资金的需求量也非常地大。但是,从政府财政的角度来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所投入的资金却非常有限。因此,对政府来讲,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利用财政资金这个杠杆,从而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基本处在一个“就事论事”阶段,体现出的资金放大效应也不明显。同时政府也没有真正的起到引导的作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元化也没有实现。第二,财政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支持对象有待拓宽和均衡。尽管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仍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支持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依然偏低。同时,不同的文化创意产业门类、东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等不同性质的企业获得中央文化创意产业财政支持,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均等的问题。第三,缺乏资金与绩效考核机制。国家一方面通过财政的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却缺乏对资金使用的科学性,缺乏有效的资金使用及绩效考核机制。其具体体现在:一方面财政资金缺乏严格和透明的审批、使用制度;另一方面缺乏对对象资金使用情况的后续监管,导致资金使用的效率明显不高。

同时,在我国的税收方面,其主要的问题则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税收方面的政策不完善。纵观我国现行的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税收激励还是比较零散和不成体系的。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没有比较完整的产业扶持和税收激励体系;其二,当前缺乏对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税收优惠处理方式,即没有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明细的税收管理手段,包括减免税、成本核算等。其三,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缺乏清晰的引导政策,尤其是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作用不强。其次,对文化产业来讲,其税负相对较高,并且缺乏公平性。对文化产业来讲,其一方面不仅要缴纳高达20%的营业税,同时还必须缴纳接近3%的其他费用,从而给文化创意企业带来很大的负担。而与国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讲,国外在报纸、电影、刊物等方面的税负都相对比较低,有些国家甚至是免税。相比与我国的税收来讲,其增值税和营业税方面都显得比较高;另一方面,当前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优惠政策缺乏透明度和公平性。对税收优惠政策来讲,很多则针对部分的企业,而缺乏对整个行业。同时很多的优惠政策所使用的范围也不同,导致存在不公平性。再次,在税收制度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当前我国税收制度鼓励纳税人以各种方式扶持文化创意产业,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却又限制了个人或捐赠人。由此导致其中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和不协调性。如在《企业所得税法》当中则规定鼓励社会团体成立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同时在缴纳所得税中其税率则为10%,但是对于个人或者是企业对文化企业的捐赠则不得扣除,并还需要缴纳所得税。

2 改变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分析

2.1 构建健全的财政投入机制 充分借助政府的财政资金,从而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但构建完善的财政投入与考核机制是提高其使用效率的关键。对此,要完善该机制,必须从以此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政策。通过加强发展建设,从而完成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规范。对此,中央和地方首先应该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倾斜力度,并逐年的增加。同时通过中央专项资金的方式,减少不同地区间的文化投入差距。第二,改变当前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补贴方式,将传统的“普享式”变为“绩效式”。通过转变当前的定点采购的方式,鼓励更多的文化企业参与到政府采购中,并鼓励广大的文化创意产业提出更多的精品。

2.2 完善文化产业的税收体系 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键还是在于构建一套完善的税收体系。对此,要构完善的税收体系,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必须完善对非营利文化企业机构的税收激励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讲,非营利性的文化结构是文化创意创意的主体。以美国为例,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借助迪斯尼等大型文化公司,而是借助其大量的基础的文化创意机构和团体。第二,必须进一步地加强对原创性文化的税收激励政策和力度,并鼓励更多的资本进入到创意文化产业中。对政府来讲,应该鼓励更多的文化企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如签约更多的文化创作人才等。第三,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在经营中存在的资产转让、评估等税收制度,从而不断推进文化企业跨地区经营。通过财税政策的改革和创新,打破困扰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条块分割的困局,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第四,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出口税收优惠,从而鼓励更多的文化企业加入到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一方面通过扩大视野,提高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吸收更多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输出,从而传播中国文化。

3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只有在更为宽松、灵活的环境下,才能让文化创新产品融入社会生活,让文化创新产业丰富社会生活,才能更好地让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冠军.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3.

[2]刘元发.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篇7

一、完备的法律保驾护航

1995年, 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发表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策略》, 这个报告正式确立了日本政府“文化立国”的重要战略。2001年日本国会颁布了《形成高度情报通讯网络社会基本法》又称“IT基本法”或者“信息技术基本法”, 同年又通过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

2003年3月, 在“信息技术基本法”的前提下日本政府成立了“知识财富战略本部”, 当时的首相小泉出任部长, 并制定了“知识产业推进计划”。2004年5月日本政府批准了“关于促进创造、保护及应用文化产业的法律案”, 这部集大成的法律文献对加速日本文化产业发展, 扩大日本在世界上的影响, 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以创意为支柱的动漫产业是日本文化产业的主力。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早在1970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著作权法》, 这部法律经过20多次修改, 在2001年10月更名为《著作权管理法》, 日本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政府和民间组织形成合力促进产业发展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政策的执行监督, 为了发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做出补充和修订,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政策, 2003年10月设立“文化产业调查会”, 着重分析日本文化产业的现状, 找出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日本文化行业协会被看作是政府职能的延伸, 每个文化产业行业都有自律性的组织或机构, 日本政府设立了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 通过这种形式研究商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各项具体对策, 推动本国文化产业发展。

日本动漫画创意的中介服务非常发达, 各家制作公司和工作室都有版权服务窗口, 处理所属作品的版权转让事宜。为了更好地协调动漫产业在制作、发行、销售等各方面的关系, 日本成立了全国性的动漫产权市场化实行委员会, 以此促进动漫画的版权交易有序、合理地进行。

在文化投资方面, 日本财政主要投资于能够在未来拉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本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民间艺术团体的艺术人才的培养, 对于公益性的文化项目建设, 如文化艺术院所, 扩建和改造基础文化设施等。

三、行政指导的方式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

日本的文化产业不是由政府“包办”的, 所有文化产业项目都是利用市场固有规律操作的。

与其利用生硬的法律条文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倒不如根据自身文化特点和现状指导产业的发展, 日本政府通过提供各种信息, 制定扶持和刺激性的政策, 来指导和协助企业达到政府各项既定目标。比如会对当今市场火爆的创新企业实行较多的政策倾斜和材料扶持。

利用创业投资这种新型官民合作投资方式, 将有限的技术人员和研究经费集中起来, 统一指导开发研究计划, 不仅可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还可以节约研究经费和时间。

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同IT产业相结合。多数日本企业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娱乐、信息和通讯业的交汇点上, 从而使传播信息、知识和提供娱乐的文化产业结合起来, 成效显著。

此外, 日本政府还积极举办各种评奖活动, 发掘支持文化人才, 如日本经济产业省与东京放送株式会社共同主办的“TBS数字内容大赛”, 这不仅为动漫艺术家提供获奖机会而且为动漫爱好者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2002年, 东京地方政府和相关动画企业共同举办了“东京国际动画节”和“东京动画大奖赛”。

四、财政倾斜政策

日本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雄厚的财政物质基础, 政府通过财政补助、综合原著、财政基金、财政投资与政府财政采购等形式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日本政府拨出财政款项与非盈利的民间团体共同出资成立各种文化产业基金, 扶持其长足发展, 如1990年成立的艺术文化振兴基金, 2004年成立的产业海外展开基金等。

五、振兴地区和地方特色文化

政府支援地方性文化活动, 重新挖掘、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祭祀活动等, 日本在每一个区、村公所都设置了“地域振兴课”, 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详细记录, 对于具有地方和民间特色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公益实行综合财政援助, 包括财政补助、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贷款和政府担保。

六、政府助力开拓海外市场

2002年8月, 日本经产省与文部省联手促成建立了民间的“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 并拨专款支持该机构在海外市场开展文化贸易与维权活动。主要目的是促进日本文化产品的出口, 管理海外市场的反盗版活动, 代表日本文化产业界参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论坛, 参加海外市场的诉讼关联活动。

日本政府利用财政从本国动漫企业购买动画片播放版权无偿提供给世界各国的电视台进行播放, 占领多数动漫市场, 此外日本每年用于国际文化交流的话费都在上亿日元, 在海外文化贸易方面给予财政性倾斜。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 篇8

(一) 整体概况

近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趋势。2000年以来, 贵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24.79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48%上升到2005年的1.52%, 增加了0.04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底, 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64个, 博物馆53个, 文化馆95个, 公共图书馆93个, 档案馆107个;广播综合覆盖率为87.6%, 比上年提高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2.6%, 提高1.2%;共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3.6亿份, 杂志1 360万份, 图书9 300万册。2010年, 全省文化产业实现总收入321.65亿元, 增加值达112.21亿元, 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4%。

(二) 贵州省文化产业的就业情况

从直接就业机会来看, 贵州省2004年文化产业法人机构从业人员为7.06万人 (不含个体户数) , 除去“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业的从业人数后, 文化服务业的直接从业人员为6.12万人, 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占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57%, 文化产业为社会就业提供了部分岗位。

(三) 贵州省文化产业消费结构情况

相对于物质产品而言, 文化产业发展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 文化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高。2006年, 贵州省人均生产总值只有736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 167美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是514.42元, 比2005年的428.5元增长了20%。随着贵州城乡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 文化消费将逐渐从社会消费的边缘向社会消费的中心转移。

(四)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

1.总体发展水平低。一是发展水平滞后、从业人员较少、经管效益差, 对国民经济贡献程度偏低。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缺乏, 主要表现为思想行动陈旧落后、发展平台不足、投资渠道单一、人才匮乏、政策措施缺位、市场培育滞后等。

2.文化产业后发性导致缺乏综合竞争力。后发展性导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缺乏, 主要表现为综合人才外流、创意产品外流、资金外流、市场萎缩等方面。综合竞争力削弱, 导致各种文化产业发展要素都可能随之外流, 形成恶性循环。

3.资金缺乏。与其他省份相比, 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产业发展资金匮乏, 是制约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2008年,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额度仅为5 130万元, 且各市县均未设立这样的专项资金, 而2007年北京市一个西城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就达2亿元。

4.相关经济社会环境基础差。贵州各项指标虽然在近期增长较快, 但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等远远低于周边同类省区。这势必影响人才、资金等进入。社会资本用于公共投入较少, 整体社会环境基础仍然较差。社会环境主要影响文化消费者的进入, 也加大了本土文化产品运营的投入, 增加文化资本投入。利润空间被挤压, 投资商会被迫退出, 乃至搬资。相对于周边省区, 这些社会基础环境仍然是弱点, 严重制约了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

5.观念落后。贵州省经济落后, 不仅仅是因为地势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 关键在于其干部群众观念落后。文化产业意识淡薄, 直接导致的是文化建设和开发缺乏市场的视角与考量, 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贵州省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分析

(一) 省内有关支持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

在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得到广泛发展的基础上, 2011年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提出, 贵州省将对文化产业提供系列政策保障。同时, 在贯彻国发2号文件中, 省文改文产办结合贵州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形势, 做足文章。根据国发2号文件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省文改文产办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把“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纳入2012年全省文化产业工作重点, 明确目标责任和任务分工;配合有关部门在政策、项目上对原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定义和内涵进行梳理。在财政、税收领域给予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极大的支持和优惠。具体到税收政策, 贵州省在实施全国性的文化产业税收政策以外, 根据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还给予了如下主要的税收优惠政策。

1.民族自治地方文化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 报省政府批准后决定减征或者免征。

2.新办文化企业经认定后在一定年限内对所缴营业税给予财政补贴。

3.对经认定的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项目, 各项行政性收费地方留成部分予以免征, 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一定年限内由财政全额奖励企业。

4.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实施文化产业项目, 对进入文化领域的民营企业, 在税收政策上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的优惠政策。

5.税收政策上适当加大中央集中彩票金支持力度, 促进贵州社会公益事业协调发展。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收政策导向作用不强

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资金不足, 造成了文化现有的资金短缺, 虽然与前些年相比, 经营性单位的资产负责有所降低, 但仍然很高。贵州省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虽然也在不断鼓励投融资主体进入文化产业的领域, 但力度不够, 对投资者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不能有力的引导资金流入到文化产业领域并制约文化产业发展, 导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入的不足, 进而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2.文化产业的发展财税政策配套不够完善

在税收方面没有适当合理的实行和减免各种相应的税收政策, 如对公益性文化企业事业单位进出口物品。

3.文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公平性不够

目前, 围绕鼓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拨款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制定了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到房产税等一系列优惠的税收政策。同时, 对党报和党刊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有所限制, 并不是适用所有文化企业, 不利于文化产业公平竞争, 也不利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4.没有专门的针对文化产业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是文化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 类似软件产业, 资产多为知识产权、品牌等, 投入的成本多为人力资源。文化产品的成本也主要由这些构成, 但对于缴纳增值税的文化企业来说, 由于无形资产和人力成本的投入中所含的增值税款不能抵扣, 税负水平相对较重。缴纳营业税的文化企业在购买相关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时, 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纳税的问题。二是对于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企业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这些政策针对性不强, 所有其他企业都不是很适用。

5.税收优惠政策单一

国外除直接税收减免外, 一般采取税收抵扣等优惠政策。我国则多是定期减免, 如对试点新版文化企业和转制企业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但实际上, 一些文化产业从创意到开发一直到最终推向市场, 3年时间可能远远不够, 因而政策的实际效果较差。

三、进一步完善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 明确税收政策是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利用税收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目的是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一批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提升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中的比重,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推动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的建设, 但税收的支持是有限度的, 普惠制的政策往往起不到既定的鼓励作用。因此, 有必要加强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领域的针对性。具体而言, 利用税收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应为:一是扶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应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引导龙头企业的资本投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二是建设文化产业平台。重点是创造较为宽松的税收环境, 推动艺术区、文化中心、产业基地等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的产业孵化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集合效应, 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引导文化产业平衡发展。应通过适当税收优惠政策, 调动各类资本的积极性, 多渠道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特别要引导文化产业资本到文化资源产业开发薄弱的地方, 推动区域文化经济的平衡发展, 更好的实现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二) 强化战略发展意识, 完善文化产业的相关税收制度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 加大税收扶持力度,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战略定位中, 将贵州省定位为文化旅游创新区, 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为进一步挖掘贵州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 政府部门应统一认识, 将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点, 从制度层面确立文化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 以培养一批健康积极、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为目标,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促进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其中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杠杆,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应结合近年来我国税收工作实际, 借鉴国内外通过税收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清理和完善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起规范统一、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强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 给文化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 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 降低税率, 减轻文化产业税收负担

在发达国家对文化产品一般实行差别税率。在我国目前的税制环境下, 文化产业主要涉及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从增值税方面看, 贵州省可以适当下调文化企业的增值税适用税率;从营业税方面看, 以顺应营业税税制改革的大趋势, 以文化产业为试点, 改征增值税;从企业所得税方面看, 为体现贵州省对文化产业扶持的税收政策导向, 可考虑对文化企业使用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的15%的优惠税收政策。

(四) 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

要突出税收政策优惠的针对性, 取消税收优惠政策的普惠制, 实行行业税收优惠政策, 逐渐突出贵州省区域导向转为突出产业导向为主, 再逐渐过渡到项目导向, 以促进贵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体现鼓励创新、鼓励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针对贵州省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和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前期的创意开发阶段持续时间长、资金需求大的特点, 建议将当前试点新办文化企业、转制企业实行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延伸到文化产品研发及市场转化阶段, 在此基础上, 提高文化产品研发加计扣除的比重;允许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按其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创意开发基金, 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文化企业在初创阶段购买无形资产 (版权、专利权等) 的进项税额准予抵扣;进一步完善鼓励文化产业风险投资企业运作的税收优惠政策。除对传统文化领域的文化企业进口必要的生产技术设备给予关税减免, 对新兴文化产业企业进口必要生产设备也应给予相应优惠, 以利于提高各类文化产品的制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结语

本文在对贵州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分析了国际上有关主要国家和国内其他省份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并对贵州省现行的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对策建议。鉴于本人对该领域的理解和研究不够深刻, 因此, 对于完善贵州省对于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及构思考虑可能不周全, 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丁尔纲.正确认识文化生产、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与商品属性[J].理论学刊, 2002, (1) .

[2]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10) .

[3]贾康, 马衍伟.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J].中国税务报, 2008, (12) .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10-18.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2-01-12.

浅析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创新内涵 篇9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这类产业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它是创意人的智慧和科技结合产生的,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改造,结合现代高科技,使文化资源得到升华。1998年由英国最早提出,其核心是“创造力”。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知识密集型,从业者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二是低消耗、高附加值,依靠人的智慧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三是融合性强,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是文化资源与高科技相结合,通过改造和融合的新型产业,融合性较高,渗透性和辐射性比较强。

2006年,我国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首先提出了“创意产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二是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东部地区为主,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主要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杭州;三是产业聚集发展,特色园区逐步形成。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 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利用城市文化,突显自己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北京、上海,这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利用自身的文化特色,对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更多的支持,因此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点有了很大的转型,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具有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渗透性强等特点,可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整合与提升,这样可以加速经济转型,提高产业的适应能力,从而推动经济的新增长。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分析

1. 规模小,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大规模、高水平的骨干企业,创新能力不高、竞争力不足,缺少知名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 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各种各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非常迅猛,政策的推动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这些主要聚集在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成为这两个城市的战略性产业。在短暂的几年,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各种文化创意园的出现,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文化创意园区的定位出现了许多交叉定位的现象,这不但加剧了文化创意市场的混乱,还导致了文化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益,还扩大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 重视经济目标,忽视文化诉求

在国家下达的文化政策中,更加注重经济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追求较好的经济效益,对文化方面的目标关注较少,导致出现的文化创意产品内涵不丰富,一味迎合受众需求,出现低俗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还拉低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档次,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创新内涵

1. 实现体制创新,建立完善的产业培育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培育与政策的导向,政府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加速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还要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宣传,让全社会更多的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就是大力扶持和培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完善市场服务中介机制,确保文化创意产业的的发展有强大的政策和技术支持,从而促进文化研究和文化活动的开展。

2. 实现金融政策创新,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创意的特性决定了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降低银行企业的发展风险,投资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要求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抵押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再者,在操作中,容易迎合市场,破坏了创意的原创性。相对其他行业而言,由于自身行业的特点,投资风险相对较大,增加了融资的难度。

3. 文化与创意融合的政策创新定位

文化创意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国家对该行业进行了重新的分类,明确了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动漫、广告、文化会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之所以进行政策的重新定位,将文化创意产业归到文化产业里面,实际上也是为了分解清楚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为产业的大发展提供基础。我国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文化发展条件和资源,例如,从戏剧方面进行解读,河南流行豫剧、北京京剧发展特色明显等,这都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方面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为各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例如云南芒市瑞丽临界缅甸,有大量的珠宝玉石流通,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较多,但是由于没有规范的衡量标准,使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现在,国家认识了文化政策方面的不足,进行改善,提出了相关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使珠宝文化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再者来说,文化和创意是相互融合的关系,任何的想法和创意都是文化的产物,如果没有创新,文化也不会得以发展。

五、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蕴涵了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它的发展,不仅局限于产业层面,还要与区域经济相结合,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奕.文化创意产业:内涵、效应与政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6):217-218.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 篇10

一、韩国发展文化产业融资政策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我国相似,也被“融资难、研发难、销路难”等问题困扰。因此,韩国在扶持文化产业融资方面的一些政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1.韩国政府直接投资发展文化产业

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直在韩国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其融资模式最主要的是政府的直接投资。“文化立国”的提出标志着韩国政府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性发展是提高韩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突破点,韩国政府设立的“文化产业基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提升到国家预算的1%。自此之后,韩国政府连年增加文化创意产业财政预算,从1998 年的2.2%,到1999 年的11.7%,发展至2011 年,韩国文化创意产业财政预算创韩国政府历年文化创意产业财政预算新高,达到三兆三点七零九亿韩元。韩国司法委通过相关提案,决定2012 年韩国政府基于以往文化产业发展业绩以及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文化创意产业加大投资预算,尤其是占据销售额主要部分的网络游戏业进行更大力度的扶持。届时,韩国政府将成立高达1 700 亿韩元的包括出口转向基金在内的扶持基金,用以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韩国文化产业体系。由此可见,在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直接投入是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最主要来源。

2.韩国政府构建完善的资金扶持体系发展文化产业

除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投资外,为更好地促使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韩国政府对资金投放的领域和方式的选择也对文化创意企业形成了多层次完善的资金扶持体系。例如,韩国政府为促进游戏、影视等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专门设立了影音分轨公司以政府补贴之方式全额资助将出口产品由韩文翻译成外文,并因此提高了出口贸易额;韩国广播文化交流财团设立支援计划,为年产量过千的大型出口影音制作公司提供支持,支持其影音制品的制作费用以及韩国影音制品的出口外文制作费。

韩国政府还设立了诸如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和出版基金等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用以扶持韩国文化创意产业之发展。

韩国文化振兴院也发起广泛动员民间资本参与政府财政投资共同运作来支持韩国文化创意产业之发展,称之为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并且成功融得几倍于政府财政投资的民间资金,保障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对我国政府支持文化产业融资的政策启示

与韩国相比,我国有巨大的资源优势,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此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尚未饱和,人民群众日益膨胀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品供给还有很大的空间。

1.完善制度保障和融资环境保障

与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保障制度和融资环境相比较,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制度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应在文化创意产业创设、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制定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并且制定充分的税收优惠、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具体措施,加大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制度保障[1]。

我国还应扩大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范围内的建设提供更为宽松包容的税收环境,例如,对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产业发展基地等文化产业平台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完善的制度和融资环境双重保障产业创新能力和衍生发展能力。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内新兴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我国在针对其特点和需求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税收优惠措施,为其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保障,切实鼓励其发展。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出口产品和服务,我国应建立税收制度保障,鼓励自主创新能力强、有品牌估计竞争力的企业出口创收,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进程。

2.拓宽政策性投资渠道

可以在完善政府制度保障和融资环境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资本之对接,并且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实现政策性投资制度的落地生根,以扩宽政策性投资渠道。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信息管理平台,涵盖文化创意企业、项目、产品以及银行投资信息优质数据库为双方提供良好信息服务。其次,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和政策性再担保公司,为金融机构向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借贷融资构建有效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2]。最后,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性风险补偿基金的建设,在担保公司不能补偿金融机构的损失情况下,由制度性风险补偿基金予以补偿止损,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银企对接提供多元化的融资制度性保障渠道。

3.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充分发挥资金效能

我国应通过调整政府财政投资方向,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产业之平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能[3]。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使得文化创意产业资本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尚待开发的领域流动,推动各个区域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之协调发展。

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是调节产业结构、发挥资金使用效能的重要手段,对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的不同行业给与不同的税率,对于未来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给予优惠税率,在政府财政投资的基础上利用税收政策的协调,以期达到加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使相同的投入达到更多的收益。

4.建立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信用担保体系

大型文化创意企业由于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以及成熟的运营模式,相比较中小企业往往更容易取得银行贷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往往更难取得借贷款[4]。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评估机构往往难以对未来经营不确定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项目出具可信赖的评估报告,使得银行等类似金融机构在没有成熟担保机构担保的情况下,难以向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发放贷款。

可以针对类似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小企业成立担保组,组内成员企业相互监督相互扶持,某个成员不还款,其他成员承担连带责任,或者所有成员丧失担保资格。这种模式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有效的解决融资问题的方式。

5.发挥特色优势提高融资效益

我国的国有文化企业多数为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来,底子薄,在发展过程中仅依靠自身的积累将很难实现快速成长。而通过开展兼并重组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整合现有资源,从而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效应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同时,还要对现有的国有大型文化企业进行企业内部的整合,精简企业组织结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战略管理意识和资本运作能力,加强企业的财务控制和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国的国有文化企业多为全民所有制,“产权不清、责权不明、政企不分”等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因此下一步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重点,构建分权制衡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以实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出资人、管理者各司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6]。第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即要进一步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的培养,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并加快市场化选聘人才的步伐,以进一步优化我国国有文化企业的人才结构。

摘要:近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被列为战略发展产业,对拉动国民生产总值起到推动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存在着投资总量不足、投资方式单一问题,政府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政策性引导没发挥应有的作用,限制了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我国相似,也被“融资难、研发难、销路难”等问题困扰。因此,韩国在扶持文化产业融资方面的一些政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 篇11

发达经济体的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上世纪90年代的英国提出。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和辐射能力。根据一般欧洲国家的定义,约有13个产业部门被划归为创意产业,它们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与古董、手工艺、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等。这与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义基本一致。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业关联度大等特点,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忽视的力量。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文化消费已占总消费额的30%以上。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发达经济体的重要支柱产业,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到GDP的25%;日本是20%左右;欧洲国家的文化产业平均在10%至15%之间。

美国应当是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1977-2001年的24年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但包括出版物、唱片、影片、电视节目等在内的“版权产业”的年增长率达7%。有关资料显示,从1996年开始,版权产业是美国经济中成长最快的,超过了其他所有传统产业,并成为美国对外出口的主要产品。2001年美国版权产业的GDP为7912亿美元,占比为7.75%,其中出口889.7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比化学工业的出口值746亿美元多了近150亿美元。2005年美国文化产业总值占全世界的44%。世纪之交以来,美国版权产业产值跃居全国GDP的12%左右。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对美国经济增长拉动最大的产业门类。

虽然美国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行为方面属于典型的“无为而治”,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美国政府无所作为。美国政府和准政府部门在许多关系到国家安全、公益性强、市场作用不到的文化事业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1)保障对外宣传项目发展,支持文化贸易。(2)支持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美国有30多家国家公园。联邦政府为包括国会国书馆、国家档案和记录局、国家植物园在内的大量文化组织及其运转提供支持。(3)普及文化艺术,维护文化多元性,保护弱势族群文化遗产,鼓励文化吸纳和创新。(4)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法律政策,营造法制环境。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5)注重科技投入,尤其注意发展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6)培养和吸纳创意人才。全美已有30所大学开办了艺术管理专业。(7)遵循市场规律。美国的文化产业一直遵循“高成本、高收益”的投资理念。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局面和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的商品逐步进入国内,国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也随之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并提供了一个走向世界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要在发展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明确使用“文化产业”概念。2000年10月,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正式使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但当时文化产业还停留在概念层次,文化产业的边界模糊。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专章论述了文化建设,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005年前后,文化产业分类和统计指标体系:《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和《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相继出台投入使用,划定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边界。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

我国拥有丰富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相对落后。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个人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时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2008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这表明文化消费迅速成长的时期正在到来。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报告,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有2.75%。但2008年以来,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了24.2%。“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出口全面提速,从2001年到201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图书版权进口比例从2003年的9:1下降到2010年的3:1。据专家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挖掘。我国正面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现代金融业与文化产业日益融合是必由之路

金融是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与文化产业日益融合。一方面文化产业融资需求较大。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和资本密集的特点,需要进行大量的创意和研发工作,相应的资金投入规模较大。以日本动漫产业为例,一集30分钟的动画电视片需要700-1000万日元,一部动画电影的制作成本往往要上亿日元。另一方面需要金融引导文化企业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运营的规范化水平。2010年3月,人民银行联合中宣部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这是近年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第一个全面的金融政策,在创新信贷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建立和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和政策突破。文件下发以来,相关部门和机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切实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nlc202309032133

一是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并提供专业化的信贷服务。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一直将文化作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兴领域,并给予较高的关注。各商业银行通过“版权质押”、“版权+票房收益担保”等方式为文化创意公司提供贷款,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2008年起,工商银行就将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不断通过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推出适应行业客户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针对影视剧制作产业基本上是中小企业,规模小,财务实力不强等问题,根据有关企业的经营运作模式、融资需求和风险特点,摆脱在传统产业中常用的固定资产抵押业务模式,通过将影视剧播放权视作交易商品,以影视剧制作企业对下游电视台销售影视剧播放权的应收款为融资切入点,创造性地将供应链贸易融资产品运用到文化创意产业中,较好地破解了这一类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的文化产业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元。此外,江苏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均通过无形资产抵押等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了大量动漫、影视及文艺演出的拍摄制作。截至2010年末,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715亿元,同比增长61.6%。

二是证券市场成为文化产业新的融资平台。文化创意公司通过上市、发行可转换公司债、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此外,国内外私募基金也开始进入文化产业。总规模将达到200亿元的首只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已经成立,并采用定向募集方式组建。资本市场发展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并购重组。2010年全国共27家文化产业企业发行42只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合计金额396.66亿元,同比增长62.6%。截至2010年末,传播与文化业上市公司市值1439.9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7.1%。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沪深两市26家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平均增幅为121.94%,较两市均值高出近98%。

三是保险业积极尝试支持文化产业。中国信用出口保险公司为软件外包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为影视公司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2010年12月,文化产业保险试点启动,确定了首批11个试点险种和3家试点公司。

四是银政合作共同扶持文化创意企业。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有关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积极组织项目发布会,支持文化产业项目融资。2009年人民银行北京营管部、北京银监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也积极开拓文化市场。文化部从2009年3月开始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中国银行与文化部签署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为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近几年,为了支持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金融和财政加大了支持力度,逐步明确了金融、财政和广播影视产业合作的目标和方向。财政政策对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财政部从扶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资金以贷款贴息、偿还债券利息等方式支持国家中影电影制作基地、数字电影院线、动画基地建设,这些支持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资金负担和金融机构的风险。从传输行业来看,数字电视是国家当前重点支持和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有线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数字化的重要任务。目前,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全国有线电视数字用户已经超过6200万,超过全国有线电视总用户的三分之一。

广播影视部门和广播影视企业采取新的举措,加强了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广电总局一直从政策层面上积极与有关部门和重点金融机构进行沟通联系,介绍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情况,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开展。广电总局相关的司局积极向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介绍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政策,及时提供广播影视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息,促进银、政、企合作。目前,全国多个省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网络整合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

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选择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总的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看到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必须看到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要求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金融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实现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全面对接仍存在障碍,其中的主要原因:

一是受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和配套政策等因素影响,合格的市场融资主体较少,融资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多数文化企业还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大量的民营文化企业或是作坊式经营,或是非集团主营业务,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偏低,往往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状况低、盈利模式不清等问题,影响金融服务介入。

二是我国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还比较陌生,针对文化企业特色的金融创新还远远不足。文化产业不同于金融业较为熟悉的传统制造业,其在运作模式、盈利模式、金融需求方面有较大差别。一般而言,文化企业具有“轻资产”的特征,缺乏有形的抵押物,拥有的知识产权难以进行价值评估;资金回报周期长、成长不确定性大;现金流不稳定,投资具有高风险性。有关专家指出,缺乏专业、有效的担保体系,是造成文化产业贷款难以大规模展开的核心问题,而缺乏权威的知识产权第三方评估、知识产权抵押处置难,都是挡住金融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金融业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和改进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金融市场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投入主要是银行信贷,直接融资渠道仍然比较狭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等民间资本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nlc20230903213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2012年3月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实现倍增。可以想见,一个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即将到来。

对于金融业而言,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既是摆在面前的新任务,也是新机遇。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同时,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有效结合,促进银、政、企合作,建立多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

全国文化系统加强与宣传部门、人民银行、财政、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的合作,同时与各地的银行机构、担保公司、投资机构、产权交易机构进行沟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政策和办法。制定和定期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发布更新文化产业发展的项目信息,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示范作用,有效撬动金融资源,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由财政部门发起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推动财政部门探索设立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专项资金采取贴息、保险等手段,合理分散承贷银行的信贷风险。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多层次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探索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担保资金,组建文化产业专业担保公司。积极倡导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加强对中小型文化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二是推动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发展适合文化产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服务意识,设立专家团队和专门的服务部门,综合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主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根据文化企业特点和风险防范的要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贷业务创新。

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创意企业,要优先给予支持,并以这些企业为龙头,积极开展对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支持企业开展并购融资,促进产业链整合。延伸金融支持链条,积极开展文化创意培训贷款试点,促进相关人才的培养。

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帐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租赁演艺、展览、动漫等相关设备的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对于拥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发放权利质押贷款。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为文化消费提供便利的支付结算服务。

探索和完善银团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完善相关产品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业务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企业的外汇管理,便利文化企业的跨境投资,满足文化企业对外贸易、跨境融资和投资等合理用汇需求,提高外汇管理效率,促进文化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文化企业利用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工具拓宽融资手段。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支持发展前景较佳的文化企业通过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托管或股权置换等资本运作方式进行融资。

推动知识产权的资产证券化。著作权持有人可以把著作权交给信托机构,由信托机构设定作品的信托受益权,投资者通过购入这些信托受益权以期获得分红收益,著作权持有人借助证券化获得所需的现金流。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民间资本和外资积极进入文化产业。引导文化企业科学利用期权、期货等多形式金融衍生品。探索文化企业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投入为支撑、外资和民间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融资机制。

四是发挥保险职能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

鼓励和引导保险机构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对于需要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应建立和完善承保与理赔的便捷通道;对于信誉好、风险低的,可适当降低费率。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信用保险业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针对文化出口企业的保险服务,积极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

五是加快配套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企业改革创新。

出台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相应的税收优惠。加强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权保护、信用评级、价值评估、法律咨询、融资担保等服务的管理,统一业务标准、公开服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快行业信用建设和信息共享,相关部门将所掌握的文化企业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管理系统,为银行信贷提供良好的征信环境。建立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快文化团体转企改制,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实现文化产业规模效应。加快文化产业自身转型和结构调整,从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及区域结构五个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政策,从转变发展方式中获得新的推动力和增长空间。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 篇12

关键词: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政策

演变文化是指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系统性积累。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出台了上千份全国性和地方性文化产业方面的政策文件与措施,自1949年以来,我国有关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方向与我国的文化经济体制十分的吻合。这些有关文化产业的政策,对于研究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78年前,文化经济政策。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由这一时期我国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决定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方针。1952年至1953年,由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文化政策也随之发生了调整:首先,逐步实施个人和私营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次,采取公私合营的方法来壮大国营文化单位的实力。在1954年8月中宣部下达的文件《关于统一和加强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报社、杂志社、出版社企业管理的指示》中,明确提出有关新闻出版的企业实行成本核算,克服浪费现象,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文化经济政策的探索促使我国的文化经济获得了初步的发展。然而,由于这一时期频繁出现的文艺问题政治化倾向,使我国的文化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有关文化经济发展方面的的“双百”方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在文化经济上的发展,由此,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整风运动和“反右”扩大化,迅猛的导致文化经济政策的探索走向夭折。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严重批判了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经济思想,与文化政策有关的研究和制定更是无从说起。但是,这一时期有关文化经济及文化产业政策的探索,为此后文化政策的市场化、产业化,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经济体制在文化市场酝酿期的制定(1978~1988)十年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化经济的意义。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表明了中央在关于文化建设上基本政策的调整。而这一精神也就成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思想、政治及理论上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国的文化事业开始复苏。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拉开,文化所具有的经济属性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有关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逐渐提上议事的日程。1980年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局长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坚定地有步骤地对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之后,国家又随之出台了《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广告管理条例》等,这些文件都与文化经济政策有关,以加强有关演出团体的经营与管理活动。

三、文化经济政策在文化市场全面推进时期的制定(1988~1998)在这一时期,文化市场在我国经过初步觉醒,逐渐迈出了其合法性建构的步伐,有关文化市场进入了全面的推进时期。1988年,由文化部和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化市场”的概念,同时文化市场的原则、任务、方针以及管理范围等在这一文件中也得到了确立,由此,中国“文化市场”的地位得以正式的承认与确立。1991年,由国务院批转的文件,即《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1993年6月,中央《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报刊经营正式列入第三产业,由此开始,我国的报刊业正式进入其发展产业化俄阶段。1998年,我国提出要在3年内取消部分事业单位政府财政拨款,包括电视台在内,明确要求电视台等事业单位要在3年内全部实行自收自支。随着这一政策实施,广播电视事业成功地走向完全市场化发展道路。

四、文化产业合法化发展时期的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政策(1998~2002) 1998年8月,成立了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工作规则因此制定,成为首次设立的文化产业专门管理机构,这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得到了政府的确立。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的概念,并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同年12月,《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就有国务院推出。在2002年11月“十六大”的报告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区分。“文化产业”这一提法和政策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至此,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建构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2003~)这一时期,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其一,推动部分国有文化单位转向企改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重塑国有文化市场主体成为了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就文化体制改革颁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同意转制为企业的文化单位,可以对部分社会资本进行吸收,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其中还明确划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范围和界限。《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是由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就文化及传媒行业改制方案做出具体的部署,对有关国有文化及传媒单位的产业化改革也越来越深入。

其次,引导、扶持文化产品及服务逐步外向型发展。在2003年12月5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走出去”战略首次出现在文化产业领域,此后,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标志着“走出去”战略在文化产业领域基本成型。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进行了在强调。其三,加大鼓励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某种意义上讲,新兴的文化产业是未来文化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新兴文化产业对于文化经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在2006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即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推动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崛起与发展。2006年,为加强网络着作权保护,激发网络传播文化作品潜能,出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全球多数产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却呈现了与之相反的经济增长态势。基于上述认识,2009年7月,国务院在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正式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正规的产业纳入到国务院的产业规划管理体系中。这一文件的出台以及实施,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还成为促使社会转型以及国家经济调整的有效推动力。在这一背景下,一系列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诸如《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极大的为我国文化产业应对经济环境下各种发展机遇提供了有效地政策化管理保障。同年的9月份,在中国文化建设60周年的发展成就发布会上,文化部部长蔡武提出:“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积极的发展数字化生产以及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在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应成为为国家创收的又一新动力,因此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地位的逐步提升,国家应出台更多的激励政策以及措施,以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以及竞争力的提升,以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文化是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的统一体。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受到各国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对我国几十年来的经济与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对于将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我国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首先应清楚的认识到文化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其次,正确把握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开放的节奏、文化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与国内适应能力的关系;再次通过政策规范形成文化与经济建设相互依托、协调发展,促进各层次文化各有侧重的独立建设以及多层次文化的内在系统性统一等。

参考文献

[1]蔡尚伟,刘锐.论新中国文化经济及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J].思想战线,2010,(01).

上一篇:电力硬件下一篇:业主如何进行合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