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单位

2024-08-01

文化产业单位(通用6篇)

文化产业单位 篇1

北京市建委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广东省建设厅

浙江省建设厅

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

安徽省房地产业协会

山东省住宅产业化办公室

江苏省建设厅住宅与房地产业促进中心

河北省建设厅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陕西省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办公室

济南市住宅产业化发展中心

烟台市住宅产业化办公室

大连市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北京金隅嘉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振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海尔地产集团

重庆地产集团

大连嘉丽住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华居住宅产业化管理有限公司

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产业化基地)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住宅产业化基地)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住宅产业化基地(合肥

海恒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住宅产业化基地)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文化产业单位 篇2

北京市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数字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测绘出版社

北京东方新星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四维航空遥感有限公司 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世纪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科菱航睿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城际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市房地产勘察测绘所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勘测分公司 北京爱地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北京博思科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威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北京天元四维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天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北京东方道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奇志通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勘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灵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华星勘查新技术公司 北京勤业测绘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德软件有限公司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北京帝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旅行者科技有限公司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友好创达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地时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伟景行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市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航遥测绘分院 天津市蓟县测绘队

天津市宽达市政工程测绘有限公司 天津市测绘院

天津港湾水运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浚航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地震局第一检测中心 天津市勘察院

天津海事局海测大队

天津开发区建设工程监理公司 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

天津市星际空间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中土建筑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市陆海测绘有限公司

天津市亿佳测绘工程技术服务中心 天津西青区测绘中心

中交第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渤海钻探第一录井分公司测绘中心 天津开发区测量队

天津市武清区规划建筑设计所 天津水利勘测设计院

渤海石油航务建筑工程公司

天津市银帆公路测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市规划局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天津华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天津市塘沽区测绘所 天津市环境地质研究所 天津铁三院实业有限公司 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

河北省

河北省测绘局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廊坊交通勘察设计院

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省第一测绘院 河北省测绘资料档案馆

邯郸市博达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 河北省中色测绘中心 河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 河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廊坊市华宇测绘有限公司 河北省地矿局测绘院 廊坊市国土资源局

化学工业第一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院 保定房屋测绘队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河北省张家口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规划院 承德舜达有色测绘院 石家庄石房房产测绘所 张家口市国土资源服务中心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 河北省第三测绘院

河北冀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五二〇队 邯郸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测队

邯郸市恒达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秦皇岛市国土资源局 秦皇岛市测绘大队 河北省制图院

河北省地勘局秦皇岛资源环境勘查院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 正元地球物理有限责任公司 中冶京唐建设有限公司

河北省地勘局第十一地质大队 河北省第二测绘院

河北九华勘查测绘有限责任公司 沧州市测绘院

张家口市国土资源局 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省

山西省测绘局

山西华晋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同煤集团地质勘测处

山西省长治市测绘管理办公室 山西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山西晋城煤业集团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阿拉善盟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内蒙古赤峰市核工业二四三大队测绘队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勘测规划院 内蒙古通辽市城市地理信息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内蒙古自治区测绘事业局

通辽市神禹水利科技开发咨询中心 鄂尔多斯市威野图测绘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地图制印院

赤峰市维衡房地产测绘大队 赤峰宏图测绘规划设计院

内蒙古蒙达利房地产测绘有限责任公司 鄂尔多斯市中博测绘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杭锦旗大地勘测设计公司 内蒙古华准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鄂尔多斯市宏图建筑勘测设计院 内蒙古包头国土资源档案馆 内蒙古华准工程监理公司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市土地勘测规划院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 鄂尔多斯市苏里格测绘公司

辽宁省

辽宁省测绘局

辽宁地质海上工程勘察院

大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连九成测绘信息有限公司 大连五星测绘科技有限公司 瓦房店市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大连金州辽南地矿工程勘测院 抚顺矿业集团东岩地测公司 大连金源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吉林省

延吉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测绘公司 通化市土地管理信息中心

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吉林省延吉天远土地勘测规划有限公司

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长春市测绘院 吉林市勘测设计院

白山市利发地矿测绘有限公司 吉林省公路勘测设计院 吉林省路桥设计有限公司 吉林省第二测绘院 吉林省地矿测绘院 吉林省第一测绘院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吉林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 吉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吉林省地理信息工程院

延边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吉林省测绘局

吉林省辽源市勘测设计院

吉林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站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测绘院有限公司 吉林省通化日新高科技公司 白山市公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吉林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延边国土资源勘测规划大队 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吉林市公路规划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白城市吉鹤测绘咨询有限公司 东北电力设计院

长春市建工工程勘测有限公司 吉林市房地产测绘大队 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长春市国土测绘院

吉林四维航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大庆开发区广维勘察测绘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测绘局

国家测绘局第二大地测量队 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测绘局产业发展处 黑龙江第二测绘工程院 黑龙江地理信息工程院 国家测绘局第二航测遥感院

国家测绘局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测绘局第四地形测量队

黑龙江省测绘学会

黑龙江龙胜测绘有限责任公司 齐齐哈尔地星测绘有限责任公司 齐齐哈尔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测绘计量仪器检定站 黑龙江测绘局教育中心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佳木斯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黑龙江北斗国土测绘有限公司 大庆市规划局

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测绘院 牡丹江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伊春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国家测绘局黑龙江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安达分院 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上海市

上海京海工程技术公司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上海中房测绘有限公司 上海畅宇导航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 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汇源测绘院

上海航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市测绘院 上海海事局

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 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 上海达华测绘有限公司

中交三航院勘察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上海市政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东亚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 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

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房屋土地测绘中心

上海中宇工程建设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光华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祥阳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 上海东一勘测有限公司

上海新地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科达市政交通设计院 上海中浦勘查技术研究院 上海中煤物资测量有限公司 上海星火测绘有限公司 上海城兴实业有限公司 上海港务工程公司

上海海洋地质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铁新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上海金地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中交第三航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上海第一海洋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市水文总站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辰电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监护分公司 上海浦海测绘有限公司 上海泓博测量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电力安装第二工程公司 上海同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 上海升海勘察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盛图遥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市测绘管理办公室 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省

扬州市邗江测量服务所

江苏易图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金威遥感数据工程有限公司 苏州市测绘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地质测绘院

江苏省苏州市国土资源局 江苏省镇江市国土资源局

淮安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扬州市房地产测绘队 徐州市国土资源局 徐州市彭禹港航工程处 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江苏省测绘局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徐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张家港市长江治理工程管理处

常熟市房屋产权登记发证中心 南京市长江河道管理处 南京市规划局

苏州高新区测绘事务所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 溧水县建设局

京杭运河江苏省交通厅苏北航务管理处测量队 淮海工学院

镇江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苏州市土地交易中心

江苏省苏科建设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泰州市国土资源局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测绘工程院

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盐城市房地产测绘中心 南通市测绘院有限公司

盐城市瑞地土地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 盐城市星月测绘有限公司 江苏省盐城市勘察测绘院

苏州工业园区同济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华东有色测绘院 金坛市测绘所

常州市新北测绘勘察中心 江苏省镇江市土地勘测事务所 常州市测绘院

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连云港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 连云港市土地市场管理中心 江苏省电力设计院

连云港万源土地勘测登记代理有限公司 泰州市测绘院

徐州市房地产测绘队

无锡市测绘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工程物理勘察院 江苏煤炭地质物测队 淮安市国土资源局

江苏建材地质工程勘察院测绘分院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 宿迁市国土资源局 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南京北极测绘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华东石油局第六物探大队

苏州市房地产测绘队

徐州长城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徐州市师范大学测绘学院

苏州工业园区测绘有限责任公司 徐州大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无锡市曦晨测绘有限公司

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靖江市测绘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连云港建港实业总公司 南京林业大学林产工业设计院 江苏连云港地质工程勘察院 常州市土地勘察中心

南京大学地海高科技开发研究中心 江苏省金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昆山市测绘中心有限公司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扬州市国土资源局

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徐州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

浙江省河海测绘院 温州市规划局

宁波市规划与地理信息中心 温岭市建设规划局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浙江省第二测绘院 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 浙江省测绘资料档案馆 浙江省测绘大队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浙江华东测绘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 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 浙江省建材测绘院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院

宁波冶金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市鄞州区测绘院 核工业湖州工程勘察院 湖州市测绘院

温州市瓯海测绘工程院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永嘉县勘察测绘院 浙江有色测绘院

诸暨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绍兴县测绘院

绍兴市城市规划测绘院 丽水市城建测量队 临海市测绘院

义乌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丽水市勘察测绘院 浙江省煤炭测绘院 衢州市测绘院

绍兴县数字城管监督中心平阳县测绘大队

宁波市镇海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富阳市勘察测绘有限公司 浙江省江山市土地测绘队 浙江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遂昌县国土规划勘测所 浙江省测绘局 玉环县城建测量队

浙江省磐安县规划局测量队 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 浙江省测绘质量监督检验站 浙江省杭州市城市规划信息中心 温州市经纬地理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象山县测绘设计院 浙江省杭州市规划局 浙江煤炭测绘院

浙江省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嘉兴市测绘管理局

安徽省

合肥金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安徽二水测绘院 安徽省第二测绘院 合肥九华测绘技术院 安徽长江河道测绘研究院 安徽省阜阳市土地勘测规划院 蚌埠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淮北市国土资源局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淮北矿业集团勘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池州市国土资源局

池州市国土资源规划勘测院

中国石化集团江苏石油勘探局安徽勘探处 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安徽省巢湖市国土资源局 黄山市国土勘测规划院

安徽省芜湖市勘察测绘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铜陵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淮北市测绘院

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测绘院 安徽省第一测绘院

安徽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院 安徽省交通勘察设计院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第四测绘院

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技术开发工程处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地质勘察分公司 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黄山市城市测绘院 宣城市国土资源局

淮南市国土资源局测绘管理办公室 阜阳市测绘院

安徽省地勘局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核工业芜湖工程勘察院 安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 安徽省黄山市地质测绘院 六安市国土资源局 六安市土地勘测站

安徽省巢湖市水利勘测院 安徽省安庆市勘察测绘院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安徽数源测绘技术有限公司 安徽省黄山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合肥地勘测绘院

安徽省地质测绘技术院 铜陵市国土资源局 宿州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化工部马鞍山地质工程勘察院 宿州市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

安徽省滁州市土地房产勘测中心 安徽省蚌埠市国土资源局

安徽省滁州市国土资源局测绘管理处 安徽省马鞍山市国土资源局 安徽省安庆水文水资源局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 芜湖市国土资源局 安徽省地震工程研究院 安徽省滁州市测绘勘察院 马鞍山市产权处

马钢集团测绘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天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淮北山水测绘院 亳州市国土资源局

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 安徽省第三测绘院

安徽经纬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安徽省基础测绘信息中心 安徽省滁州市水利勘测队 合肥市国土资源局 宿州市水利局勘测队

马鞍山市华东探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省

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化福建地质勘察院 泉州市城乡规划勘测大队 厦门闽矿测绘院

福州绎天数字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福建省地质遥感与地理信息中心 厦门市测绘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福州特力惠电子有限公司 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福州开睿动力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省测绘局 福建省测绘院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福建省港航管理局勘测中心 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福建省测绘局地图审查中心

江西省

景德镇市国土资源测绘勘察设计院 九江地质工程勘察院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测绘大队

江西省瑞华国土勘测规划工程有限公司 江西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江西省交通设计院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江西省地球物理勘察技术院 江西省第一测绘院 江西省地矿测绘院 江西有色地质测绘院 江西南方测绘院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江西总队 江西省第二测绘院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东北大队测绘院 江西核工业测绘院

江西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南昌金业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 南昌市土地测绘工程公司

江西省赣西土木工程勘测设计院 赣州赣南测绘院 江西省测绘局 江西省中核测绘院

江西省抚州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公司测绘大队 景德镇市勘察测绘院

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南昌市测绘勘察研究院 萍乡市勘察测绘院 江西测绘学院

吉安市城市勘察测绘院 江西省测绘发展研究中心 江西省第三测绘院 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 江西省电力设计院

赣州南冶测绘技术有限公司

江西省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 赣州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勘察设计开发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华东勘察设计院

山东省冶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省济宁市国土资源局 济宁市国土资源局测绘大队 山东省济宁市规划勘测院

山东省济宁市国土资源局任城分局 兖矿集团(山东省)东华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院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 莱芜市城市规划测绘院 临沂市国土资源局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潍坊市国土资源局 潍坊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 寿光圣城经纬测绘有限公司 诸城市国土资源局

高密市八方测绘有限公司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泰安市国土资源局

山东中煤物探测量总公司 中铁十四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鲁岳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 菏泽市测绘院 东营市国土资源局

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胜利油田管理局物理勘探开发公司 胜利油田管理局地质录井公司

胜利油田信科海洋勘察测绘有限公司 垦利县国土资源局 东营市勘察测绘院

临沂市城市建设勘察测绘院 山东省临沂市国土资源局测绘院 临沂市房地产测绘院

山东地矿开元勘察施工总公司

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潍坊市寿光市国土资源局 章丘市房屋测绘中心 南方测绘济南分公司

山东方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潍坊市青州市国土资源局

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菏泽市国土资源局

河南省

河南省济源市国土资源局

中国石化集团中原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河南省测绘局

河南省啄木鸟地下管线检测有限公司 河南省地球物理工程勘察院

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 中国石化集团华北石油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河南省遥感测绘院

三门峡市金土地勘测规划中心 河南省测绘工程院 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 河南省有色测绘有限公司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测绘队 河南省地图院

巩义市寰宇测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河南省中纬测绘规划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郑州市郑房测绘队

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郑州市公路勘察设计院 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

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鹤壁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洛阳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河南省纬达不动产评估有限公司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郑州市国土资源调查测绘院 濮阳市国土资源局

河南省驻马店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院 河南省驻马店市国土资源局 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

洛阳业丰建设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河南省驻马店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河南省驻马店市华中公路设计有限公司 周口市国土资源局测绘局 周口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北京华星勘查新技术公司信阳测绘院平顶山市公路交通勘察设计院 濮阳市测量队

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许昌市国土资源局平顶山市测绘局

平煤集团勘探工程处平顶山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郑州市国土资源局 焦作市国土资源局

河南省信阳市国土资源局 郑州麦普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漯河市勘测规划设计院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大队 安阳市国土资源调查规划与测绘院 安阳市国土资源局

信阳金城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河南省鹤壁国土资源局 河南天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中化地质测绘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焦作市地质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河南省洛阳市水资源勘察设计院 新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河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郑州测绘学校

河南省新乡市国土资源局

河南豫西路桥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黄河水利委员会洛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调查队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土地勘测规划队 中铁十五局集团公司

洛阳城市建设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洛阳市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 洛阳市矿业发展中心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

黄冈市勘测设计院 襄樊市测绘研究院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市城市规划信息中心 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土地规划勘测院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测绘局 湖北省恩施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门市测绘局

天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测绘工程院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湖北省松滋市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咸宁市土地勘测规划院 黄石市规划局

湖北省鄂东南地质大队 黄石市规划勘测院 十堰市测绘局

十堰市兴城规划勘测设计院 湖北省测绘局 湖北省第一测绘院 湖北省第二测绘院 湖北省地图院

湖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湖北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湖北省孝感市房地产测绘大队 潜江市测绘管理局 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北省武穴市规划勘测院 湖北省国土测绘院 荆门市国土规划勘测院 随州市测绘局 随州市规划院 鄂州市规划局

鄂州市国土规划勘测院 鄂州市勘测院

鄂州市经纬公路规划设计院 孝感市测绘局 孝感市规划设计院 孝感市土地规划设计院

孝感市地宜不动产评估有限公司 宜昌市测绘局 宜昌市测绘大队

宜昌市规划信息咨询中心 宜昌长江三峡通航水工测量队 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公司 武汉市测绘局

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长江委陆水试验枢纽管理局建筑勘察设计院 湖北省鄂西地质测绘队 黄石市大冶明宇测绘公司

湖北楚维工程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荆门市测绘管理局

荆门市房地产市场管理处

荆门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武汉立得空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湖南省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株洲中天高科技勘测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省勘测设计院

长沙科创岩土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湖南省工程勘察院 湖南省资源规划勘测院

湖南省株洲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核工业衡阳市第二地质勘察院 湖南省地质测绘院 湖南省勘察测绘院

中国石化集团西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队 湘潭市勘测设计院 湖南省第三测绘院 湖南省第一测绘院 湖南省第二测绘院 长沙市国土资源测绘院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湖南省浏阳市土地测绘队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 湖南省城乡建设勘测院 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南地图出版社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 衡阳市规划设计院

广东省

广东瑞图万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测绘院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海事局海测大队

广东省惠州七五六地质测绘工程公司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测绘院 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

广州海维空间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邦鑫测绘有限公司 河源市国土资源局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河源市经通测绘有限公司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湛江市国土测绘大队 广东省湛江市国土资源局 湛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广东省地质测绘院 惠州市国土资源局 汕头市国土资源局

汕头市澄海区国土测绘队 韶关市国土资源局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广东省汕尾市国土资源局 肇庆市国土资源局

佛山市国土资源局南海分局 河源市明源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广东省云浮市国土资源局

广州市红鹏直升机应用服务有限公司 增城市金站城市建设测量队 深圳市长勘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冶金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测绘技术公司 广东省清远市国土资源局 广东省清远市测绘队

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 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 佛山市国土资源局

中山市地理信息系统中心 中山市测绘工程有限公司 中山市国土资源局

中山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 珠海市国土测绘大队 韶关市测绘院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佛山市顺德区测绘产品质量管理所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湛江测绘院 东莞市国土资源局

广东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佛山市顺德区地理信息中心

广东省茂名市国土资源局 广东省珠海市国土资源局 佛山市高明区测绘队 广东省茂名市勘察测绘处 佛山市国土资源局禅城分局 广东省化州市国土资源局 信宜市国土资源局

深圳市凯立德计算机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市房地产测绘所 中山大学

深圳市易图资讯有限公司

广州市国土资源局和房屋管理局 广州亿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科地测绘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 辉固勘察(深圳)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天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测绘局 桂林市测绘研究院

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广西有色勘察设计研究院

广西八桂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广西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中心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 河池市规划勘察测绘院 广西航空遥感测绘院 广西第一测绘院

广西桂能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广西贵港市国土资源测绘院 桂林理工大学 钦州市测绘院

桂林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广西百色水利电力设计院 北海市国土资源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测绘档案资料馆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广西第二测绘院 广西地图院

海南省

海南赛博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三亚市测绘院

国家测绘局第七地形测量队 国家测绘局第四航测遥感院

国家测绘局海南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测绘局海南测绘资料中心

国家测绘局海南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南地质综合勘察设计院 海南测绘局

海南省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 海口市规划勘察测绘服务中心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海南分院 三亚环建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海南省农垦设计院

海南省矿业联合有限公司 海口市土地测绘院

重庆市

重庆市规划局

重庆市万达网际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市勘测院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测绘局重庆测绘院 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

四川省

四川中水成勘院测绘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四川旭普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方正测量有限公司 成都地图出版社

德阳市勘察测绘设计院 成都华好网景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测绘局

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成都东方亿龙科技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遂宁市勘察测绘院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队

攀枝花攀钢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省地质测绘院 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 中机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德阳地质工程勘察院

宜宾芙蓉地质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四川省宜宾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 四川永鸿测绘有限公司 德阳极地勘测有限公司

自贡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 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四川金土地实业有限公司 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〇一大队测绘队 泸州自力勘测设计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四川中测天翔遥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

四川攀枝花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队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攀西测绘院 四川省煤田测绘工程院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四川总队 成都安图科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西南电力设计院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资阳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四川信达测绘咨询有限公司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 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 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

四川内江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四川省川西南地质勘察工程公司 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成都市国土规划地籍中心

贵州省

贵州有色地质遵义勘测院 贵州省第三测绘院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贵州天地通科技有限公司 贵州省第一测绘院

贵州智强房地产测绘服务有限公司

贵阳市测绘院

贵州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贵州省地矿局一〇三地质大队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贵州省第二测绘院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贵州世纪惠邦科技有限公司 贵州省测绘资料档案馆

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第五总队 贵州博伟科技测绘有限公司

云南省

云南省一四三煤田地质勘探队 云南省测绘局

昆明云金地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国土资源局 云南省玉溪市国土资源局 云南省文山州国土资源局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国土资源局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国土资源局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省景洪市国土资源局勘测规划所 云南省普洱市国土资源局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 昆明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曲靖市国土资源局

昆明市城市地下管线探测办公室 云南省地图院

云南省测绘局测绘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昆明市国土规划勘察测绘研究院 昆明市测绘研究院 云南省航测遥感信息院 云南省测绘产品检测站

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云南省测绘工程院

云南省德宏州国土资源局

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测绘局

陕西省

西安大地测绘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

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队 西安奥维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山河勘察测绘工程有限公司 国家测绘局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西安地图出版社

国家测绘局第一地形测量队 国家测绘局第二地形测量队 中国中铁一局四公司

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 陕西天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煤航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测绘局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铜川市城乡建设规划局 西北电力设计院

国家测绘局第一航测遥感院 咸阳市勘察测绘院 西安中勘工程有限公司 中铁一局五公司

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汉中市测绘院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测量总队 西安华测航摄遥感有限公司 西安诚信测绘数码工程有限公司 宝鸡市测绘院

铜川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甘肃省

甘肃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甘肃省测绘局 甘肃省地图院

甘肃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勘查院 西北师范大学GIS开发应用研究中心 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

青海省

青海省第二测绘院 青海省第一测绘院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青海省地矿测绘院

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所 青海煤炭地质局测绘工程院 青海省测绘局

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测绘中心 西宁市测绘院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宁夏回族自治区

石嘴山市城市测绘队

宁夏回族自治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测绘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测绘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测绘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遥感测绘研究院 银川市房地产测绘中心 银川市勘察测绘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测绘档案资料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测绘院 新疆第一测绘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技术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69027部队 新疆地矿测绘院

新疆乌鲁木齐市城市勘察测绘院 新疆油田勘察设计研究院

其他

文化产业不是文化的产业化 篇3

“文化产业化”首先削弱了“文化”对社会和公民的福利性;其次,扭曲了“文化”的实质,即扭曲了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再次,忽略了“文化”的社会效益,在审美情趣及及价值观取向上产生误导。

文化产业首先属于经济范畴

文化产业是生产和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以精神消费商品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创造财富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产业。

文化产业内涵有三点:1、生产的是精神消费商品;2、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强调经济效益,也要求社会效益;3、可进行批量生产并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又反效率化,追求异质性与个性。

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为目的,有别于物质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但它同样是以追求经济利益和价值为最终目的的。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是“产业”,而非“文化”,是经济体系当中的组成部分,追求经济效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型经济发展与增长形态。文化产业不是文化事业,也不是文化,它和文化事业是关联体,对文化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文化产业为什么比其他产业更加优异,就是因为它是精神消费商品。经济、社会越发达,越需要精神消费,需要心灵慰藉。追求享受,是人类的本性和本能,不是什么主义的问题。

强调文化产业首先是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就是要求文化产业必须产生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的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的。伴随着创意经济时代来临,“智造”“创意”密集型产业已正在逐渐取代“土地”“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从本质上反映了新经济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竞争方式正在发生重要转变。

用市场机制运作文化产业,是追求持久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市场机制是最好的配置资源的方法,是用最简捷的方法,做最复杂的事情,以求得最大的效益。文化产业属于经济范畴,经济水平和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基础越发达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越好,资本投入的多少,构成文化产业是否发达的核心要素。例如,深圳作为特区,到2010年只有30年的时间,目前文化产业产值占广东省文化产业产值的30%左右。深圳文化产业的成功得益于深圳有非常好的经济总量。深圳有两个国家级的会展,一个是高科会,一个是文博会,后者是国际性的文化产业交流平台。深圳十几年前高水准的印刷业和能够给日本、好莱坞等代工做动画片的动漫业,使得深圳在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基础上有了环境优势,所以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非常快。相反,中国中西部有非常丰富的地上地下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有的已经沉淀了八千年,但它的经济总量很低,一个省可能还没有东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县的经济总量大,投资明显不足,人才和创意都收到阻碍。这些省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几乎完全依赖旅游业,即使有文化资源也做不好文化产业。

经济属性从以下几点提出要求:(1)经济效益;(2)产业链;(3)商业模式;(4)资本投入(量的多少与环境的优劣);

(5)品牌;(6)与三次产业的联动。

文化产业同时具有文化属性

我们强调文化产业首先属于经济范畴,不是忽视文化产业的文化特征。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来源于产品的差异性,而产品的差异性来源于其文化属性,文化产品必须有价值与效用的区分。

后现代经济的特点首先是定制。定制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对,表现出以异质性价值为基础的产品差异性。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一个现象,创意性产品的特性、基调、风格“独立于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时,人们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主要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凯夫斯(Caves)在《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指出的又一特殊现象是,创意产业人员关注的“往往并非利益最大化问题”,答案还是在价值与效用的区分上,即人们在追求精神产品过程中,已经从传统的商品关系中的从追求效率优先转化到了追求价值优先的境界1。

创意也被误读,很多人认为创意就是“创出好主意”,但是这种理解很肤浅。作者基于長期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将创意定义为:是指通过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使之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并创造出价值的活动。这种递进式的定义,需要全部实现,缺少任何一步都是不完全的。通常,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很容易做到,符合时代的审美也可以努力实现,但是创造新价值是很困难的,所以很多创意都失败了。为此,作者对创意提出以下基本要求:1、与创新有关;2、时代感;3、新奇独特;4、有震撼力;5、贡献新价值。

那么,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第一,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是指被创意和商业化运作了的文化资源,它不是一般的“文化”概念。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方是:物质产品在被赋予文化内涵后才具有社会效益,而精神产品则不同,它一旦被生产,就具有社会效益。因此精神产品的影响力要比物质产品大很多。

第二,“文化”还是社会环境和知识创意与管理等概念。以深圳为例:深圳是最先实行了市场经济的内陆城市,借鉴了很多香港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先进模式。深圳发展得非常快,令全世界惊叹,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深圳文化,即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理念,被中国优秀文化融汇之后再生的文化现象。深圳的文化非常明显,深圳的文化特性(包容、共生)也非常明显。

当然,对创意来说,仅有科学管理是不够的,它需要对科学管理进行超越,实行艺术化管理。当创新在内容上体现出更多人本化价值特点时,创新方式相应就会更多地转向“艺术化创造”。与“工业化制造”相比,“艺术化创造”体现出更多的自发性的特点。创意是自然而然的,要求灵感和独特价值。以最大化理性为理念的管理,对创意是不适用的,它要求更人性化的管理。

需要强调指出: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继农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产为最重要资源之后,创意经济使创意和人才资源作为核心资源占据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当然,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资源之一,但不是核心资源——作者一再坚持认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在创意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来源于创意和创新。

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丰裕程度与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没有直接必然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的是否丰裕不构成文化产业是否发达的核心要素。关键是看这些文化资源有多少可以真正被创意,成为文化产业的动力。

文化产业单位 篇4

抓安全促发展

建设平安小区推进家园和谐

韩家园林业局产业发展部共有职工52人,科级干部7人,党员17人,负责全局的林产工业、多种经营、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局木材加工企业行业管理部门,抓好本单位和木材加工企业的平安、稳定、和谐工作意义重大。一年来,这个单位完善机

制,真抓严管,把措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把制度贯穿到具体工作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为推进木材加工小区平安,构建家园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教育,广泛宣传,增强全体职工和行业管理战线“争先进、创平安”的意识一年来,我们把争创“平安单位”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作为常年讲、常年抓的一件大事。首先从加强职工教育入手,使全体职工人人都树立“平安是生产的关键,是发展的前提,是和谐的基础”的意识。我们积极组织职工学习上级文件精神,让全体职工深刻领会到没有一个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全局产业发展就没有保障。其次,我们通过走进木材加工企业,走进货场广泛开展“平安生产,幸福一生”活动,来激发全体职工及各木材加工企业员工争先进、创平安的观念。第三我们通过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题会议、开办宣传栏、组织安全生产培训班等办法让大家深刻地理解争创活动的重要意义,不仅让本单位职工而且让各加工小区每个员工都明确认识到在创建“平安单位”应该做什么。工作中,我们坚持稳定促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强加工小区治安防范措施的落实,来推动综合治理的整体工作。通过进一步加大创建平安单位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意识,动员加工小区所有员工和居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争先进、创平安、促发展的活动中。

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全体职工争创“平安单位”意识得到了升华。

二、领导重视,身体力行,形成党、政、工、青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工作的氛围

为了创建“平安单位”,构建和谐家园,我们成立了综治领导小组,单位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全责。把货场、各木材加工厂分片包干,由各副职具体负责综合治理工作,在每个企业都落实了专人负责综合治理工作,工作落到实处。工会、青年站成员定期深入基层检查,跟踪问效。形成了责任连带,一级为一级负责的网络化管理方式。我们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真正做到综合治理有人抓、有人管、有人问,出现问题有人解决。

创建一个和谐、团结、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局面,是新形势下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为此,产业发展部始终把团结稳定放在第一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我们从完善管理机制和工作体制入手,从领导班子做起,带头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在工作和生活当中遇到了困难,领导能够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团结,促进了稳定。

三、积极引导,全体动员,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

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群防群治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单位”的关键,为此,我们动员全体职工、加工小区全员参与。我们坚持稳定促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强加工小区治安防范措施的落实,来推动综合治理的整体工作。通过进一步加大创建平安单位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意识,动员加工小区所有员工和居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争先进、创平安、促发展的活动中。

今年在防火期间,所有男职工都上山扑火,单位工会立即召集女职工和加工小区女员工组织了义务防火巡护队,每天佩戴袖标深入到小区、货场及住户进行防火宣传和检查。认真作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制定整改措施,及时督促整改。通过检查,加强防范,各场、区、户居民群众防范意识明显提高,没有发生隐患。

四、以流动人口、房屋租赁规范化管理为突破确保小区发案率的下降 针对加工小区外来务工人员多,人口流动量大的实际,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把对流动人口和厂房租赁管理作为重要工作。在加强流动人口、房屋租赁规范化管理工作中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辖区常住人口,外来暂住人员,重点人员进行调查、登记。目前在木材加工小区内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为34人。林业局共有3座厂房租赁给招商引资企业,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我们同相关企业签定了治安责任书,每月对出租房屋进行治安查验至少3次以上,流动人口登记率达100。我们加强对加工小区人员的普法宣传教育,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余份,依法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外来员工合法利益得到保障,有效地避免了思想波动以及违法现象的发生,保证了生产企业的和谐稳定。

五、严抓消防工作,控制木材进、出关口,避免国家资源流失,做到小区平安生产,家园和谐

作为木材加工业行业主管部门,一年来我们把加强加工小区消防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单位和各加工企业签定了《消

防责任状》,并安排驻厂员每天检查防火隐患,保证了安全生产,一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火警。同时,今年我们加大了木材进出监控力度,严格制定了《韩家园林业局木材加工企业管理办法》,对每个木材加工厂都安排了监督员,认真履行原料进厂和成品销售手续,由于加大了打击力度,出台的管理措施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控制了国家资源流失,避免了偷盗木材行为,推进了加

工小区稳定平安。

总之,韩局产业发展部为创建“平安单位”完善了管理措施,加大了宣传力度,制定了有力制度,并针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专项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努力,锐意进取,为建设平安小区,推进家园和谐做出更大的成绩。

文化产业单位 篇5

关键词:产业链;文化产业;服装;影视剧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链

文化产业诞生的时间比较晚,我国开始接触这一概念的时间更晚,现在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够健全。在文化产业学术界,大家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大家习惯于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但目前仍有一大部分人在照搬西方的理论来解读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产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我么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发挥文化产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怎样提高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我们最终的关注点,是要整合同系资源,创作文化产品利润的最大化,使其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同时能够使收益渠道得到拓宽。

所谓文化产业链,是体现文化产业中与其他产业之间互相依存关系的概念,又被称为价值链,是因为其揭示的是不同环节和不同产业之间的价值关系。

同其他一般产业一样,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的一般表现形式具有向前关联性与向后关联性,单循环关联与多循环关联相互结合。我们将在本文中浅析文化产业链中各种相关行业之间的依附关系,同时探寻这种关系背后隐藏的延伸空间和价值空间。

以电影和服装、饰品等行业的关系为例,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参与其中的各个产业都可以产生附加值,大量的服装设计人员的参与、影视服装的制作,使电影对其产生后项关联。当电影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依然以电影为例,一部有影响的的优秀的电影作品,带动相关的图书、游戏、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就这些产业而言,即产生前向关联。

(一)当代影视文化传播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文化产业的发展依靠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影视文化的传播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媒介工具、受众等。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顺畅与频繁,韩国的影视剧及综艺节目都在中国受到欢迎,掀起“韩流”热潮。

人们通过观看韩剧、电影、综艺节目,了解了韩国的生活方式、伦理认知、时尚风向以及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年轻人,在异国文化中发现符合自己个性的元素,并努力追求,韩剧中的许多时尚元素使年轻人找到自己的社会模型,从言行举止到服饰都朝自己认可的方向靠拢。染彩发、街舞装、板鞋都成为时尚。

十年前,一部《浪漫满屋》得到中国年轻人的认可,引领了当时服饰、发型的潮流。同其他影视作品引起了连锁效应一样,人们因为喜欢自己的偶像而产生模仿的愿望。敏锐的时尚眼光让设计师注意到这一点,在影视服装方面大做文章,使一部影视作品中的服饰造型、搭配方式成为流行风向,从而带动服装业、饰品业的高效益。由当红影视明星所传递出的时尚指向也是影视文化外延的一大特色。

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影视文化以来源于生活由高于生活的表现形式反映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服装作为影视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影视作品中作为视觉元素的一种出现,要求它更具有符号性,基于这种原因,人们更加重视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跟切合人物形象、性格、场景的服饰搭配,使影视作品的虚构性更加模糊,文化产业的开发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变得更为自然。

(二)系统看待产业关联性

因为影视文化与服饰文化之间的共性,使其关系更为密切。文化的关联性将相关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包含了前、后两种关联。

依然以影视剧为例。一个具有匹配实力的企业为优秀影视剧提供服装赞助,使影视剧的服装更具特色,同时能为剧情提供服务,这样,影视剧中的服装问题便得到了解决,由此,建立起良好的后向关联性。当影视作品成功播出,当剧中的服饰得到受众的认可,即可刺激市场需求,提高该服装品牌的知名度,同时产生经济效益。由此便建立起前向关联性。这种前向关联性又可开拓新的合作空间,获得极高的市场回报。

(三)文化产业建设“内容为王”——韩剧的成功

韩国新的文化政策将影视产业作为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近年来投入大量的资金,使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经济实力雄厚的制作团队,打造出了制作精良的高水平的作品。如今,韩国的影视作品尤其是韩剧的大量出口,带动了韩国多种行业的发展。在当今,韩剧强调“内容为王”的时代,经典的创意产品无疑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韩剧更多地反映的是爱情、友情、亲情,以此为线索,反映日常生活的点滴,使观众沉浸其中,同悲同喜,产生认同感,同时在剧中找到情感慰藉,悲喜剧元素的大量运用,将观众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在情感的波动中,转换心绪。

韩剧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放大给观众看,体现的是世俗之美,对真挚情感的展现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世俗之美为我们展现了平凡但感人至深的亲情、深沉而无私的情爱、质朴的同情与关怀。曾经有一系列经典的爱情、伦理等韩剧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例如《新娘十八岁》《豪杰春香》《浪漫满屋》。

韩剧中也不乏灰姑娘与白马王子式爱情模式的表现,如《我的名字叫金三顺》《我都女孩》《宫》《继承者们》,超越世俗的爱情,满足了观众的朴素期待,赚足眼泪的同时引起更大的共鸣。使韩剧成功占领了国际市场,出口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

韩剧在中国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文化的同根性。韩剧中所展现的文化认同、社会文化、伦理思想都与中国观众拥有共同的文化情感。特别是韩剧中所展现的儒家文化,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这样的伦理剧,展现的是大家庭中对长辈的孝敬、夫妻之间的情爱、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用基本的儒家道德思想,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亲情、爱情和友情,得到观众的认可也便是理所应当的。《青春》《天堂的阶梯》《冬日恋歌》等悲剧式爱情,在中国观众的情感认知中也可找到共鸣。两国文化的共通之处,使中国观众更容易解读韩剧中所要传达的文化思想,这种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一经推出,便占领的大部分市场。

(四)从“培养分析”看韩剧的消费者培养策略

1.商品消费意识的培养。韩剧值得借鉴的一个方面是重视对场景和细节的重视,从家居摆设到人物的服饰搭配,都精致到极点,当韩剧在海外得到广泛认可的时候,这些细节也引起观众的注意,观众从喜爱到想要模仿,从而刺激消费。这就为韩国的相关商品进军国际市场创造了机遇,也为韩国带来更多的商机。

2.旅游消费意识的培养。韩剧追求画面构图效果的精美,每一帧画面的截取都有其良苦的用心。在韩剧中,将韩国的旅游文化融入其中,拍摄地点的选取都独具匠心,在韩剧中,主角留下眼泪与回忆的咖啡屋,当观众去寻找电视剧中的影子时,还能看到剧中人物留在墙上的痕迹,这就使更多的人想要继续去探寻剧中的更过的场景,剧中主角曾经活动过的每一处场景,都可能成为旅游的热点。在电视剧《蓝色生死恋》热播的时候,主角嬉戏的田间、生死离别的海边都让观众印象深刻。拍摄此场景的束草,也开辟出“去束草,寻爱情”的旅游专线。观众到拍摄地去参观游览,重温剧中感人至深的场景,得到更深刻的体验的同时,使束草的自然风光得到更多的认可。几年来,根据权威的数据调查,当红韩剧的播出,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缔造了旅游收益的神话。

3.偶像消费意识的培养。韩剧热播的同时,培养了大批得到观众认可的明星。如金秀贤、全智贤、韩彩英、韩佳人、宋慧乔、金喜善、元彬等等。这些偶像明星以影视剧为载体,深入人心。偶像的魅力在于其所展现的社会示范效果。无论是言行、衣着还是其惯用品牌,都收到追随者的追捧,利用明星的偶像作用,深入挖掘其商业潜力,拓展由偶像带动的消费市场。

韩剧在做市场推广的过程中,不是停留在电视剧出口这一个收益点上。通过其中潜在的影响,得到二次甚至多次的多层次的收益,电视剧作为消费的龙头,带动的是饰品、服装、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商业链条。于此对比,中国的影视剧的隐含价值或者对隐含价值的挖掘都还远远不够,这是应该向韩国同行业借鉴的。

二、“文化先行”——韩国服装业搭乘韩剧快线

韩国发展文化产业,首先依据文本,将文化产品本身打造成精良的消费品,同时,与之相匹配的产业得到很好的培养,收到文化引导的,是大批潜在的消费力量。

(一)韩国服装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韩国服装进军中国市场,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在当时的中国,品牌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服装产业也并非集群式发展。当韩国的低档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设置较低的门槛,便将中国作为了其处理库存产品的主要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放了更为广阔的流通市场,高端产品市场出具雏形。韩国服装行业及时发现了中国市场纯在的巨大的发展潜力,为长远利益考虑,放弃了低端市场,积极促进高档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在1996年,韩国新世纪百货店曾经在上海八佰伴租借整个楼层,销售当时韩国的几十个高档品牌。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韩国不再将中国作为其处理库存的单一市场,而主打品牌消费,形成高端的品牌市场。

(二)“文化先行”策略引导下的韩国服装业

韩国文化的铺垫为韩国服装业进军中国市场提供了极大的优势。基于韩国综艺节目、影视剧的深远影响,韩国服装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广泛认可。韩国的文化输出,为服装业重回中国市场立下不可隐没的功劳。在韩剧中,为我们展现的是这个国家对服装、饮食品质的追求,是对环境的精心的呵护,是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韩剧主角本身的外形、服饰搭配都引起中国年轻人的共鸣,让中国年轻的观众倾慕不已。

偶像对潮流的引领也在不同的时期掀起不同的追捧消费的潮流。人气较高的当红明星的每一次出场,都对其赞助品牌起到新一轮的推动作用。当韩剧热播,韩国服装便借此力量成为流行的指向,韩剧及韩星为韩国服装业的发展奠定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韩剧对服装业的促进作用也就不言而喻。

影视文化的发展使受众对韩国文化产生认同感,同时也提高了韩国文化的社会地位。这就使得韩国制造成为附加值更高的消费品。出口到其他国家的产品都被打上韩国文化的独特的烙印。实力强劲的影视文化的发展,带动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品牌的市场走向,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使韩国的文化产业与服装业互相依存,共同良性发展。

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看,但同时,也具有无限的潜力。中国在打造自己的文化产业特色的同时,可以学习韩国发展其特色文化的经验及先进方式,在利用自身产业优势的同时,融合中国文化不可抗拒的魅力,在打造优秀的文化产业的同时,注意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以产业联动的方式,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的模式。

文化产业单位 篇6

重庆报业与南方报业近年来在发展路径上呈现出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在深耕主业的同时多元发展,这实际上也是以传统的广告、发行、印刷为主要业务的报业集团,今后亟待破解的一个命题。以下结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近年的一些实践,对传统报业集团的转型提供些许观点,以供探讨。

对中国文化产业的两个趋势性判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定下了“文化强国”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作出两个趋势性的判断。

第一,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即将迎来井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开展试点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GDP年均增长4~6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75%。预计到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达3.1万亿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有不小的差距。美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三分之一,美国的电影业、英国和意大利的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游戏业产值都超过了各自国家钢铁业的产值。

差距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按照各国的经验,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井喷。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跃过5000美元大关,从上述规律判断,文化产业的井喷将是必然。

第二,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传统报业集团转型已是迫在眉睫。转还是不转,这已不是问题。转是必然,早转型,早发展,早受益。

自1996年首个报业集团组建成立以来,中国报业集团快速发展壮大,但与西方相比,总体上仍处于成长发育期,却又几乎同期遭遇了新媒体的冲击。这几年,在新媒体产品的形态上,几乎是美国有什么,我们就跟着有什么,如美国有“推特”(Twitter),中国有微博。而与世界同步的中国互联网和通信产业更让中国拥有了全球最多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用户。最新统计显示,国内手机上网用户已超过桌面电脑上网用户,达3.88亿户。这种冲击带来的影响,一是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在媒体消费习惯上的改变,二是广告主对媒介平台的选择。

从一些数字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种冲击。2011年,国内网络广告规模达到511.9亿元,已超越报纸,增速高达50%以上。我身边的这个例子就很有说服力:南方报业与腾讯合办的大粤网,去年上线138天即实现赢收,今年更是有望实现2300多万元的赢利。

而从政策环境和资本市场等方面来看,报业集团发展模式的转型也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我们注意到,今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此后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出版传媒集团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鼓励兼并重组;紧接着,文化部发布《“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了对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11个行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为报业集团的全媒体发展及多元化经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还注意到,文化产业的投资机制已呈多元化趋势。一是政府资金以文化产业的投资基金、奖励性资金、扶持资金、专项资金等各种形式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扶持贷款力度加大。三是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四是各类投资基金投资于文化产业,包括有数十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多种风险投资以及私募股权投资。五是更多的民营资本涉足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

南方报业的“新三篇”

报业集团应从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探索其转型发展的路径。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南方报业这几年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目前拥有12报9刊5网和1家出版社的媒体阵容,综合实力雄居全国报业前列。对于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发展转型的定位和目标,我们思考并实践着:在延续已有影响力优势的基础上,深耕原有报刊主业,同时积极推行南方报业的“新三篇”——全媒体转型、资本运营、文化地产。

全媒体转型。以“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经营”为核心,南方报业全媒体发展已处于同业领先水平。目前集团开展的全媒体项目主要包括平面、网络、移动、广电、户外LED和电子阅报栏等6大产品线,已经初步实现全介质传播。至此,南方报业逐步形成了以“围绕品牌,无处不在的全媒体集群”为特色的“南都模式”,“以社会化、本地化、移动化”为特色的“南周(南方周末)模式”,以“基于数据库建设的营销策略”为特色的“21世纪(21世纪经济报道)模式”。

在2011年苹果公司“应用商店”中国区的销量(下载量)排行榜中,南都Daily排名iPad报刊类应用首位。在苹果2011年全年的新闻类应用下载排名中南都Daily稳居前十。今年,南都全媒体更推出了自己的终端产品——南都PAI,业界反响强烈。2011年12月,南方周末新媒体荣获2011亚洲数字媒体大奖——最佳社会化媒体银奖。这也是内地媒体首次获奖。

资本运营。南方报业一直高度重视做好资本运营工作,在多渠道推进旗下有关单位改制上市的同时,成功发行中期票据,积极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当前,集团一方面积极推进旗下有关单位的改制上市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其他途径的资本运营方式。南方报业在多渠道推进旗下有关单位改制上市的同时,以项目为突破口,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探索股权多元化。

目前,集团在整体上市受阻的情况下,正积极推进 21世纪公司、南方新闻网、新视界公司的改制上市工作。2011年10月底,集团公司继成功取得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会员资格后,又争取到了国家信用评级机构AA+的主体信用评级,在今年的5月份成功发行了3.5亿元的中期票据。

无论是向全媒体转型,还是拓展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需要不同的优势资源的组合,为此,南方报业高度重视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同拓展新兴业务。如,集团引入广新集团、越秀集团和深圳联腾公司资本,联合成立广东南方报业新视界传媒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仅大半年就改写了珠三角户外媒体的竞争格局。“南方报业户外新媒体联播系统”被确定为广东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项目之一,获得专项资金支持。

2011年8月,南方报业参与发起的广东文化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并募资10亿元。计划今年募资15亿元;到2015年募资50亿元。

同年11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牵头,南方报业与出版集团等省属文化单位共同出资,成立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为广东文化产业中的产权、债权、版权、艺术品打造了一个交易平台。目前,交易所的交易项目已达4000个,成交200个,标的金额100亿元,成交金额20亿元。

南方报业还成立广东星辰创业投资公司,试水股权性投资业务。公司今年已正式投入运作,并投资了新华网、越秀集团小额贷款公司等项目。

文化地产。多元化经营是传统报业改变单一盈利模式,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外的《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日本经济新闻社等已把经营业务拓展至教育、培训等行业,《华盛顿邮报》的教育收入更是已占总收入的51%以上。国内如博瑞传播、华闻传媒、新华传媒等,都在通过股权投资、文化地产等投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是文化地产,如打造创意园与文化产业基地。这样的项目既符合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又便于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争取优惠。

近两年,南方报业在集中优势资源做强主业的同时,积极把握文化产业发展大机遇,稳步推进文化地产业务。如通过新建写字楼和改造南方日报社原印刷厂房,打造南方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该项目不仅可为集团带来可观的租金收入,首期更吸纳了20多家软件、广告设计、动漫以及金融企业进驻。此项目连同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已被作为广东省两大文化品牌项目写进了今年广东省政府的工作报告。

集团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一平台,利用自身品牌优势,积极整合广东各地市的文化资源。今年2月,集团与揭阳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强势进驻揭阳空港经济区。截至6月底,揭阳已确定约570亩的项目用地红线。7月集团正式注册成立了项目运营公司——广东南方金榕投资有限公司。

今年4月26日,集团与茂名签约,拟打造粤西数字出版印务物流中心和粤西文化产业园。集团在广东几个地市开展的文化地产项目目前也在稳步推进中。可以说,南方报业的文化地产业务自去年启动以来,目前已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总体而言,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南方报业的“新三篇”已渐次展开,在继续深耕主业的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全媒体转型、资本运营和以文化地产为龙头的相关多元化经营,用5-8年的时间,打造资产超百亿、销售超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型传媒集团。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策略下一篇:语文教学如何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