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产业

2024-07-19

闽台文化产业(精选9篇)

闽台文化产业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1]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被学界和实践部门认为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台湾动漫产业在创意设计、研发运营、人才培养以及营销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产业链相对完整且形成了若干知名品牌, 有许多值得福建动漫产业借鉴的发展经验。作为对台交流合作桥头堡的福建, 应充分发挥政策和区位优势, 借鉴台湾动漫产业的先进理念和创意人才管理经验, 提高制作和创意水平, 提升产业竞争力, 打造具有竞争优势和海西特色的动漫游戏精品。

一、台湾动漫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一) 立足本土, 积极扶持和培育原创。

台湾多年来为美日动漫代工生产, 日益认识到原创是动漫产业的生命线与核心精神。20世纪90年代以后, 来自动漫代工的收入锐减, 产业逐渐向自制动漫转型以争取更多的利润。因此, 台湾当局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 鼓励动漫产业朝自主品牌开发转型。在台湾原创动画史上最值得肯定的是《七彩卡通老夫子》和《魔法阿妈》。“《七彩卡通老夫子》改编自20世纪80年代风靡港台两地的漫画《老夫子》, 该片当时在港台创下了一亿元的票房收入并且一举拿下第十八届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2]此外, 还有一些与国际合作的原创影片, 如《孔子传》、《儿童十诫》、《魔豆传奇》等。

(二) 做好产品细分, 扩大消费群体。

台湾动漫产业有清晰的市场定位, 做到了细致的产品分类, 使之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有针对2至8岁儿童、已行销至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姆姆抱抱》, 有针对广大青年学生群体的《折纸战士》、《恋爱季节》, 也有针对成人白领市场的漫画家朱德庸、几米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成功地开发出音乐剧、电影、舞台剧等多种产品, 而且一些还与众多的知名国际品牌合作, 延伸了动漫产业链。而在我国, 大多数动漫制作人都把目标消费群体定位为小孩子, 导致国产动画片低龄化, 这样无形中减少了很多成人消费者。

(三) 加强产业化经营。

首先是重视动漫创意人才的培育。在全球化、数字化的大力推动下, 台湾当局与动漫业界比较注重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训, 广涉创意设计、3D电脑动画、衍生产品开发等环节。如2003年由台湾当局委托资讯工业策进会成立的“数位内容学院”, 专门培育台湾数位动漫产业人才、设立原创开发辅导平台和产业人才培育平台等, 并已陆续在动漫、影视与艺术等领域获得60多个国际奖项。其次是要有全方位的产业意识。台湾动漫业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开发, 以提升动漫产业的附加值。

(四) 拓展国际视野与立足本土相结合。

在全球化、数字化趋势下, 动漫产业尤其是数字制作和游戏产业, 要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化是必由之路。台湾许多动漫企业都是从早期为美日动漫代工起步, 加入国家分工早且了解市场需求, 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 多家台湾动漫企业在立足本土创作自制动漫的同时, 开始拓展国际市场, 多项原创动漫产品获得国际大奖。

二、福建承接台湾动漫产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 优势

1. 政府推动, 政策支持。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颁布, 赋予福建省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 其中包括动漫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是重点扶持项目之一, 这就为闽台动漫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台湾动漫产业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且面临动漫产业转移的趋势;但岛内资源有限、市场狭小、资金短缺等因素存在, 台湾未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有赖祖国大陆的支持。近年来, 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动漫企业的发展。2010年8月《福建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2年) 》出台, 《规划》制定了财政、税收、投融资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以此加快福建动漫产业发展。

2. 交流平台多元化。

近年来福建积极打造动漫产业的展示和交易平台, 产业发展载体更加多元化。福建动漫产业可以借助于海峡版权 (创意) 产业精品博览会、海峡两岸 (厦门) 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厦门国际动漫节、海峡两岸动漫创意产业展 (福州) 、“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交流平台, 吸引一些好项目和知名企业落户福建, 加强闽台动漫合作项目的开发、对接和服务外包, 进而使双方合作上升到更高的层面。

3. 文化资源优势。

福建是海外华侨覆盖面最广的省份, 承接台湾动漫产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如闽南文化、湄洲岛妈祖文化、马尾船政文化、福州的三坊七巷、武夷山大红袍等资源, 不但能为福建动漫产业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题材和原型, 而且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动漫衍生品的推广和销售具有重要意义, 以本土历史题材改编的原创动画片《评话甘国宝》曾获得了很高的市场评价。民间美术是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 在动漫创作中把一些民间美术如木偶戏、皮影戏、剪瓷雕、脸谱、剪纸等搬上荧屏, 加之以闽南语配音, 将会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二) 劣势

1. 原创优秀作品少, 动漫高端创意人才缺失。

本土动漫人才的缺乏, 尤其是高端创意专业人才缺失, 严重制约了福建动漫产业发展, 动漫原创优秀作品稀少。随着网易、金山、巨人等企业来闽成立办事处, 福建对动漫行业的人才需求激增, 目前不少动漫企业程序员、场景设计师、3D设计师等岗位技术人员紧缺。尽管福建动漫最近几年发展较快, 但相对于人才济济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来说, 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少, 加上福建在引进人才优惠政策方面与其它省份有较大差距, 很多高端人才并不愿来福建, 由此形成了“中间大, 两头小”的局面;刚毕业的很多动漫专业的学生虽然理论不缺, 但是动手能力差, 难以快速适应企业需要;即使是适应福建动漫企业需要的动漫专业人员, 在企业里经过几年打磨、历练, 能独挡一面时, 则可能往发达地方流动, 以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2. 融资难成为动漫产业的瓶颈。

福建动漫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 而且是靠承接外包、外加、代做来维持生存, 自有研发资金有限, 即使开发出新产品, 也没有多余的资金进入衍生品的开发和生产环节。从“制作——放映——衍生产品开发——收益——再生产”完整的产业链来看, 动漫游戏产品前期投入大、收益慢, 资金周转期较长, 如此大的成本已成为规模普遍较小的我省动漫企业发展瓶颈所在。“动漫原创作品的资金投入量很大, 而动漫企业往往只能通过融资才能得到项目开发资金。但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 往往遇到企业资产价值无法按传统方法评估的难题。在动漫企业的产权中, 包含大量知识产权, 如卡通形象、漫画创意及未来潜在的投资价值等, 但该类产权的价值认定模式在国内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评估价值认定无法实施, 使得大量动漫企业难以获得投资资金。”[3]

3. 动漫产业链不完善, 盈利模式不清晰。

开发衍生产品来获利是动漫产业价值链的终端, 也是动漫产业中利润最大、操作空间最广的一个环节。但是, 目前福建省动漫产业链处于断裂状态, 动漫前期的策划、创意和后期的营销、推广是其薄弱环节, 上游的动漫创意与策划、动漫运营与咨询以及下游的动漫发行与营销、动漫衍生品的开发与代理这些环节出现了缺位的现象。后续衍生品开发的缺失是我省动漫产业还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原因。

4. 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兴起, 动漫产业与之融合, 并依托依托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媒体的巨大广告效应和品牌效应, 许多商家开始将焦点对准动漫衍生产品的投资与开发, 动漫形象著作权、商标权以及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问题自然而然提上了日程。然而, 与之相配套的现有的法律法规适用性不强, 执行起来有难度等, 这一定程度上给福建动漫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难度。

三、闽台动漫产业合作与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 大力培育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 完善动漫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福建高校的动漫产业以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应该结合市场和产业的现实需求, 可以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的人才战略。福建高校应当积极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台湾高校、动漫企业联合办学, 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创立与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充分利用台湾以及国外先进文化企业的优势资源, 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素质和内涵。三是打破行业壁垒, 不拘一格培养、选拔与引进创新型人才。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 不断增强创意设计人才、管理人才以及营销人才的培养, 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对新型人才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

(二) 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特色文化精品

实施品牌战略, 推进特色化经营, 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是闽台动漫产业应该充分发挥两地各自的优势、共享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 一方面台湾可以利用福建较为广阔的市场、较低的人工成本以及诸多优惠政策, 到福建投资或者合作创办动漫企业;另一方面, 福建应该积极借鉴台湾在动漫原创、制作以及管理、营销上的先进经验, 挖掘本省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 从动漫形象创意与设计到市场营销管理提升质量和效益, 从而形成自主设计、自主产权的动漫品牌, 进而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动漫产业链集群。二是闽台两地应该加强合作开发具有海峡两岸特色的文化动漫精品。融合福建本土文化元素, 台湾的动漫将更有特色。闽台双方应该充分挖掘妈祖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海洋文化, 促进动漫产业的文化内涵与衍生发展。三是要以合作促发展, 开拓国际市场。在合作中福建动漫企业要争取主动, 在合作中学习, 在合作中改变, 不断提升自身的企业竞争力, 改变传统运营模式, 延伸动漫产业链产业链, 从而开拓国际市场。

(三)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提升行业自律意识

要促进闽台文化产业合作, 必须要有良好产业环境, 这迫切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可以通过三方面来落实:一是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尽快完善文化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一整套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的法律体系, 从而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二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政府要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前瞻性认识, 建立和健全动漫游戏行业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 规避不正当的竞争, 确保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建立与发挥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作用,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四) 完善相关产业政策, 破解融资难问题

一是政府加大政策支持与监管。福建地方政府应从政策上积极支持动漫企业或基地根据本地实际进行规划, 尤其是要增进企业或基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二是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 提供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多元化的融资形式, 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进入动漫产业, 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和参与各类动漫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创作生产。三是建立健全动漫产业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

摘要:闽台两地文化产业发展有各自的优势, 加强两地产业合作对提升双方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大有裨益。本文以闽台动漫产业为个案, 在分析台湾动漫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探索福建承接台湾动漫产业转移的优劣势以及加强闽台动漫产业合作以提升其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对提升福建省动漫产业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闽台动漫,文化产业竞争力,优势劣势,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EB/OL.2012-11-17.

[2]孟晓明.台湾动画的发展历程.当代电视J.2007年第4期.

[3]张勇.投融资模式的突破事关动漫产业能否生存壮大.经济日报EB/OL.2009-4-5.

闽台文化产业 篇2

A.大陆人民和南洋地区的大陆移民(主要是福建的移民)B.大陆人民

C.台澎地区的大陆移民(主要是福建的移民)D.大陆人民和台澎地区的大陆移民(主要是福建的移民)【参考答案】D 第2题(已答).2007年,闽北籍台资投资兴办了(),该校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闽北唯一的一所承接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学校,同时也被福建省台联选定为全省首家台胞培训基地。

A.武夷学院

C.龙岩学院【参考答案】A

B.华侨大学 D.厦门大学

第3题(已答).至(),福建居民对台湾居民的民风习俗、生产技术和规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济交往也进一步密切。此时台湾已成为中央王朝的羁属,但是中央王朝对台湾的管辖还是松散而不得力的。

A.秦代【参考答案】B B.唐代

C.明代

D.清代

第4题(已答).清末及民国时期,不属于福建与台湾的海上交通主要线路的是()

A.福州与台湾航线

B.厦门与台湾航线

C.泉州与台湾航线

D.除汽船定期航班外,福建的帆船穿越台湾海峡,从事航运贸易,获利颇丰

【参考答案】C 第5题(已答).历经10多年倾力打造,()的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简称“海博会”)与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简称“鞋博会”)两大展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参展、参观的境外企业和客商比例逐年递增。

A.福州 B.厦门

C.泉州

D.莆田

【参考答案】C 第6题(已答).龙岩市利用台资的企业以()企业为多。

A.资源型【参考答案】A B.技术型

C.资金型

D.互补型

第7题(已答).()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人民祖籍地有许多源于此地,两地人民情同手足。

A.福州【参考答案】B B.厦门

C.泉州

D.漳州

第8题(已答).古代,闽南和台湾都出现了经营海峡两岸贸易的商业组织是()

A.榷货务【参考答案】B B.郊行

C.巡检司

D.市舶司

第9题(已答).()对台小额贸易量一直稳居大陆县级第一,年贸易额约占福建的三分之一,为福建最大的对台贸易港之一。

A.霞浦【参考答案】D B.杏林

C.福清

D.东山

第10题(已答).()成立“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台商投资区等,通过举办两岸林博会、海峡两岸乡镇对口交流会、两岸特色乡镇交流会等,加强两地的经贸关系。

A.福州【参考答案】C B.南平

C.三明

D.龙岩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5分)

第11题(已答).以下关于明代闽台经济关系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有()

A.明朝中央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完全阻止了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澎湖的趋势 B.颜思齐、郑芝龙集团,他们在那里辟垦土地,建立部落,大大推动了台湾本岛的开发,从而也促进了闽台之间的经济交流

C.明朝中、后期,由于倭寇横行、海盗窜扰、殖民者侵入,对大陆、福建与台湾的经济往来、政治领属构成重大威胁

D.王审知在位期间,实行保境安民政策,为福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号称“明王” 【参考答案】BC 【答案解析】1 第12题(已答).从贸易总额上看,日据后数十年来,台湾对闽贸易之趋势,有以下这些特点()。

A.第一期呈现出绝对之萎缩 C.第三期复返初期状态【参考答案】ABCD

B.第二期稍有增加

D.总体趋势则呈萎缩状态

第13题(已答).莆田市具备加快发展对台经济关系的诸多优势有,包括()

A.区位优势 C.亲缘优势【参考答案】ABCD

B.港口优势和产业平台优势 D.妈祖文化优势

第14题(已答).由于郑清对峙,清政府对郑氏政权以台湾、澎湖、闽浙粤沿海作为反清复明根据地的态势采取()的对策。

A.海禁【参考答案】ABD B.坚辟清野

C.开海

D.迁界

第15题(已答).台湾建省时,闽台两省沿海几乎所有的进出口大宗贸易都为外国资本主义所垄断。但是除了官办的招商局轮船往来于台湾基隆、淡水到厦门运送米、盐、茶、煤等货物外,民船贸易仍十分活跃。这有以下几个原因()A.民船机动灵活 D.台湾设常关

【参考答案】ABC

B.木船开销小.运费低

C.民船有到大陆航程短的优势

第16题(已答).以下哪些属于漳州对台交流的成果()

A.截止2010年底,台资企业已达2500多家,涉及农业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力等行业。

B.台塑集团在此建立了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火力发电厂华阳电厂。C.灿坤工业园成为亚洲最大的小家电生产基地。

D.天福集团为大陆台资农业企业规模第一、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并创建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参考答案】ABCD 第17题(已答).闽北开发建设对台农业合作功能区有以下类型()

A.特色农业合作区

B.现代农业合作区

D.创意农业合作区 C.农业机械生产合作区【参考答案】ABCD 第18题(已答).台湾建省时,闽台两省沿海几乎所有的进出口大宗贸易都为外国资本主义所垄断。但是除了官办的招商局轮船往来于台湾基隆、淡水到厦门运送米、盐、茶、煤等货物外,民船贸易仍十分活跃。这有以下几个原因()A.民船机动灵活

B.木船开销小、运费低

D.台湾设常关 C.民船有到大陆航程短的优势【参考答案】ABC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3分)

第19题(已答).商周时代,闽台原始住民已经生息繁衍出一支大的族群(即闽族或“七闽”)。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0题(已答).台湾在地理上与福建最为接近,人文上则绝大多数台湾人均为福建之移民,所以自有历史以来,其与福建的关系就极为密切,两地之间很早就开始贸易往来。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1题(已答).海沧台商投资区是位于厦门。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2题(已答).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自古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多山,森林、矿产等资源丰富,享有福建省“绿色宝库”和矿产聚宝盆之美誉。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3题(已答).曹操远征夷州之举在对台关系上打破了海峡两岸隔离的铁壁,揭开了大陆政权以政治、军事力量统治台湾的序幕。“夷州数千人”到大陆定居,这是闽台之间人口交流的第一次。

【参考答案】错 错

第24题(已答).福建本身也是一个产糖的省份,大量糖输往台湾,号称“亚洲糖库”。

对 错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台湾号称亚洲糖库

第25题(已答).漳州港是国家首批对台定点直航试点港口之一,是福建省最大的粮食、木材进口港和第四个千万吨级港口。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6题(已答).日本占据台湾以前,台湾对外贸易的最主要对象是福建,剩余物资常就近运送福建,使台湾有“福建谷仓”之称。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7题(已答).2001年1月订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岸合作协议《两马协议》,率先形成了“两马先行”的格局,这里的“两马”指的是马尾与马祖。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8题(已答).元政府为经营台湾,于“大德元年(1297年),立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图琉球也”。这里的琉球就是指今天的台湾。

【参考答案】对 错

地域文化任务2

客观题 共28题(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

第1题(已答).闽台民众的饮食习俗与其他地方相比,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即()

A.务求新鲜【参考答案】C

B.汤料足味

C.讲究食补

D.调味奇特

第2题(已答).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显著特征是()

A.间接贸易迅速发展

B.台商大规模投资福建

D.经济互补性 C.单向性、间接性与不平衡性【参考答案】D 第3题(已答).2009年,成立全国首个海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的是在()

A.福州【参考答案】C B.漳州

C.厦门

D.泉州

第4题(已答).农业利用台资位于我省第一,在全国位居前列的是()。

A.福州【参考答案】D B.厦门

C.泉州

D.漳州

第5题(已答).天主教传入台湾应为()。

A.元代【参考答案】B B.明代

C.唐代

D.清代

第6题(已答).以下反映福建佛教和台湾佛教密切关系的提法错误有()

A.台湾庙的创建.与福建人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B.台湾佛教的派系仅有部分与福建佛教有密切的关系.C.闽台两地在修建佛寺时经济上相互支持.【参考答案】B

D.闽地僧人入台定居弘法.第7题(已答).闽南、台湾有些节庆习俗是其他地方罕见的,饶有情趣。台湾有俗话说:偷得一根葱,嫁个好老公;偷得一根菜,选个好女婿。菜园主人成人之美,往往主动放开菜园,任人去偷。这反映的是()节庆活动的习俗。

A.元宵节【参考答案】A B.春节

C.端午节

D.清明节

第8题(已答).台湾人民的过节习俗与()一带颇为相近。

A.闽东【参考答案】C B.闽西

C.闽南

D.闽北

第9题(已答).()现已成为台湾南部佛教中心,为台湾最大的佛寺。

A.大仙寺【参考答案】A B.开元寺

C.竹溪寺

D.法华寺

第10题(已答).关于闽台岁时佳节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有()

A.些岁时佳节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农业生产相关,其节庆活动表现了闽台人民勤劳勇敢、奋发进取的精神及渴望征服自然、期盼丰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B.节庆祭祀活动,虽各有侧重,但都不外乎求钱财的主题,表现了闽台人民不甘屈服,敢于斗争;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

C.祭祖和会飨、放烟火是所有传统节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表现了闽台人民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崇德报功,尊老爱幼;亲近邻里,团结族人;乐善好施,扶危救困等种种美德。

D.所有节庆活动都是个人娱乐活动,具有劳逸结合,苦中作乐;促进团结,加深友谊;惩戒邪恶,鼓励向善;传播知识,展示文化等多种功能。【参考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5分)

第11题(已答).闽台宗教关系包括()

D、A.闽台佛教关系教关系

B.闽台天主教关系

C.闽台妈祖关系

D.闽台道

【参考答案】ABD 第12题(已答).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特征表现为()

A.间接贸易迅速发展是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B.单向性、间接性与不平衡性是闽台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C.经济互补性是闽台经贸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

D.台商大规模投资福建是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ABCD 第13题(已答).ECFA的协商签署为两岸经济合作方式的调整与变化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以下描述正确的有()

A.早期收获清单推动闽台两岸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B.后ECFA时代两岸将加强新兴产业合作.C.后ECFA时代闽台两岸将加强现代服务业合作.D.后ECFA时代闽台两岸将加强农业合作和金融合作.【参考答案】ABCD 第14题(已答).以下反映福建佛教和台湾佛教的密切关系的有()

A.台湾庙的创建,与福建人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B.台湾佛教的派系也大都与福建佛教有密切的关系。C.闽台两地在修建佛寺时经济上相互支持。【参考答案】ABCD

D.闽地僧人入台定居弘法。

第15题(已答).以下关于闽台民众的饮食习俗描述正确的有()

A.闽台饮茶风气之盛.堪称全国之最 B.闽台民众的副食以闽菜为代表.讲究食补

C.台湾菜受闽菜影响很大.在烹调上更为讲究.品种也更为繁多.所以总的特点与闽菜相去甚远 D.闽台还有很多体现出浓郁乡土特色的风味小吃

【参考答案】ABD 第16题(已答).祭灶,即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神,其习俗主要是()。

A.拂尘【参考答案】AB B.送灶

C.普渡

D.食补

第17题(已答).()是所有闽台传统节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表现了闽台人民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崇德报功,尊老爱幼;亲近邻里,团结族人;乐善好施,扶危救困等种种美德。

A.祭祖【参考答案】AD B.舞龙

C.赏灯

D.会飨

第18题(已答).福建道教对台湾道教的影响,表现在()

A.闽台两地道教交往频繁,大大促进了两地弘法活动。B.闽地道士入台定居弘法。

C.两地道士法师的道场科仪基本一样。

D.台湾区域性的道教神仙信仰,大多由大陆(特别福建)传去。

【参考答案】ABCD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3分)

第19题(已答).在近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吸引台资投资农业及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已成为一个新的亮点。两岸气候相似,农作制度相通,作物品种相近。同时,闽台两岸的农业又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表现在资源互补、产业互补、市场互补。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0题(已答).两岸发展经贸交流合作,给台湾带来了巨额顺差,同时对两岸都有利。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1题(已答).佛教是传入台湾最早的宗教。

【参考答案】错 错

第22题(已答).明清以后,福建婚嫁风俗有所变化,改变了原来的六礼习俗。

【参考答案】错 错

第23题(已答).2001年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的经贸关系开始进入新的跨越阶段,称之为ECFA时代。

【参考答案】错 错

第24题(已答).ECFA的签署对两岸经济合作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机遇和挑战并存。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5题(已答).台湾佛教与福建佛教关系极为密切。台湾几乎所有著名的寺庙都与福建人有关。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6题(已答).春节的一个重要活动是拜年,一般由初一延续到初五, 这一习俗现今仍然十分盛行。

【参考答案】错 错

第27题(已答).ECFA普惠性覆盖了整个中国大陆,福建的区位优势有弱化的可能,对福建而言,应是巨大的挑战。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8题(已答).福建的工业化尚未实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刚刚起步。

【参考答案】对 错

地域文化3 客观题 共17题(满分72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题,每题4分)

第1题(已答).闽台植物崇拜突出地表现在()崇拜上。

A.树木【参考答案】A B.花草

C.灌木

D.森林

第2题(已答).()是众多木构寺庙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其特点是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大胆突破创新,将雕饰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

A.泉州开元寺【参考答案】A

B.泉州孔子庙

C.台北保安宫

D.台北龙山寺

第3题(已答).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关系密切。

A.福建文化【参考答案】A

B.广东文化

C.浙江文化

D.东南亚文化

第4题(已答).一般认为,台湾的传统民间音乐分为以下几种体系,不包括的是()

A.原住民音乐体系

B.汉族民间音乐体系

D.畲族音乐体系 C.同乡会式汉族音乐体系【参考答案】D 第5题(已答).以下关于台湾戏曲表述不正确的有()

A.台湾戏曲可分为大戏、小戏、偶戏三种,但是这三种戏曲都与福建有着密切的关系。B.大戏的主要演员只有一到三个,情节简单,内容大都有调笑逗乐的意味。C.台湾布袋戏由泉州传入,泉州是布袋戏发源地。布袋戏传入台湾后,经过台湾艺人的创造,特别是经当代著名艺师的努力,已名闻遐迩,成为台湾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

D.偶戏,也称偶人戏,是由艺人操弄的各种类型傀儡式影偶戏。偶戏包括傀儡戏、皮影戏与布袋戏。

【参考答案】B 第6题(已答).关于闽台民间神祗描述正确的有()

A.所谓民间神祗,是指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所信奉的诸神之外,民众所信奉的神灵。

B.是指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所信奉的诸神。C.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祗主要有观音、保生大帝、上帝、清水祖师等。D.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祗主要有妈祖、关公、真主、开漳圣王等。

【参考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5分)

第7题(已答).妈祖信仰是民间信仰,但又兼具()的特点和色彩。

A.佛教【参考答案】AC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天主教

第8题(已答).关于诗钟正确的描述有()

A.诗钟的创作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

B.早在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闽藉爱国英雄林则徐就写有折枝诗句。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年),福州人已在当地和北京等地组织诗社,开始定期有组织地进行折枝吟活动。总之,据目前所知,折枝始于清嘉庆年间,道光以降乃盛行。福州为诗钟发源地,被称为“诗钟国”。

C.闽派诗钟在唐景崧入台前就传入台湾,唐景崧是位诗钟迷,赴台前在北京就曾与许多闽人诗酒酬酢,而诗钟之聚尤繁。到台就任后,其组织的诗钟活动规模更大,盛极一时。D.闽台诗钟活动大都采取组织诗社、定期集会吟咏的形式。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已答).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包括()。

A.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的保留.B.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C.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D.诗钟在台湾本土创作并获得巨大发展.【参考答案】ABC 第10题(已答).台湾民歌主要有()和()两种支脉,这两种支脉与福建关系最为密切。

A.粤剧民歌【参考答案】BD

B.客家系民歌

C.越剧民歌

D.福佬系民歌

三、判断题(共7题,每题4分)

第11题(已答).福建的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活动频繁。

【参考答案】对 错

第12题(已答).闽台一水之隔,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血缘相亲,且台胞百分之八十祖籍福建。种种民间文化艺术流传、盛行于闽台两地,备受两地民众共同喜爱,这为闽台文化交流奠定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答案】对 错

第13题(已答).偶戏是相对“大戏”而言,主要指演员只有一到三个,情节简单,内容大都有调笑逗乐的意味。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1 错

第14题(已答).闽台两地的寺庙在保留浓郁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韵味之外,还将雕饰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大多体现了共同的闽式建筑风格。

【参考答案】对 错

第15题(已答).早在明末清初,就有福建知名作家到达台湾。近现代以来,闽台作家来往更加密切。

【参考答案】对 错

第16题(已答).杂乐指兼具各音乐系统的乐种。其主要为歌仔调和潮调。其音乐来源多方,源自民歌、各种传统戏曲和歌舞等。

【参考答案】对 错

第17题(已答).近代台湾作家在台湾沦陷后,除了身体力行积极抗争外,也运用手中之笔鞭挞揭露帝国主义的野心和丑行,对当局的无能表示愤慨。如丘逢甲在《离台诗》中写道:“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诗歌痛斥李鸿章的卖国丑行,感叹抗战的失利,台湾的沦陷,民族的劫难,充满深沉的悲伤和无奈。

【参考答案】对 错

四、简答题(共1题,每题28分)

第18题(已答).请谈谈闽台文化交流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

【参考答案】闽台一水之隔,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血缘相亲,且台胞百分之八十祖籍福建。种种民间文化艺术流传、盛行于闽台两地,备受两地民众共同喜爱,这为闽台文化交流奠定了独特的优势。

一、历史上多次的闽台间人口的交流。特别是福建向台湾的移民,使得闽台两地血缘相亲,同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两岸人民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人是文化的载体,闽台两地同宗同源,天然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今天闽台人文的一致性。

二、地缘相近。两岸隔海相望,地缘的优势使文化交流更加便利。

三、闽台两地同文同语,有同样的文化起源。闽台人民自古以来密切往来,共同创造了一脉相承、渊源深厚的闽台文化,文化交流的隔阂小。海峡两岸使用的都是中文,这是两地人文一致性的又一表现,充分证明闽台两地人民都是龙的传人。两岸有相同的语言基础,而语言文字是一个族群的人彼此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

四、闽台宗教、民间信仰、建筑、民间戏曲音乐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是两岸联系的有力纽带。

五、两岸骨肉相连,两岸人民强烈的愿望更加促进两岸交流。可从以下措施来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建设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合作中心,形成一批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与台湾同胞共同打造两岸文化产业链。同时,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创建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建立两岸教育合作园区,开展两岸高校合作办学试点,积极推动闽台院校学生互招、学历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进一步推动闽台公共卫生、医学科研、医疗技术、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支持台商到福建投资建设医院和相关设施。推动两岸新闻媒体互设常驻机构,积极扩大出版物贸易

与版权贸易,深化闽台文学艺术、广播影视、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大涉台文物保护力度,积极推动妈祖文化、泉州南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闽台缘博物馆对台交流功能与作用,挖掘和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

什么是五缘六求?它对于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五缘六求目的:五缘而求融合,六求而图发展。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六求:作为发展闽台关系新思路,即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海西对于台湾来说,首先是文化上的优势,闽台之间具有同宗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其次是闽台产业的互补性。福建相对便宜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再加上台湾的资金和技术,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福建完全可以承接台湾传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在农业方面。闽台两地地理、气候相似,在相关产业的对接和承接方面,福建具有其他省份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再次,金融危机下,需求市场开始转向以内需为主,而对于台商来说,福建市场是台湾厂商的最重要市场,台商应该以福建作为内需的主要市场,并由福建向内地市场辐射。因此海西建设,对于金融危机下,亟需寻求市场和发展的广大台商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第四则是与福建拥有对台先行先试优势的条件密切相关,即福建所拥有的良好投资环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力量的聚集,以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闽台之间存在的五缘可以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推进海西建设的重要的文化力。闽台两地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两地民间信仰、风俗习惯、传统艺术、建筑风格以及方言等源于一体。海峡两岸通则和、通则兴、通则强,加强沟通交流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谈感情,福建人民与台湾同胞感情深厚;谈责任,福建应当担负起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前沿平台的责任。这些都彰显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把海峡西岸打造成对台工作的前沿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具体实践。

对台优势是福建最大的优势。请联系书本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并进一步阐述福建应该如何发挥这一优势。

【参考答案】闽台一水之隔,地缘相近,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血缘相亲,且台胞百分之八十祖籍福建。历史上多次的闽台间人口的交流,决定了今天闽台人文的一致性。闽台宗教、民间信仰、建筑、艺术、文学等都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是闽台联系的有力纽带。所以,对台优势是福建最大的优势。福建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1)整合已有特殊政策,寻求国家更多政策支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区域分布,可以看出,外资会集中流向国家重点发展和给予较多优惠政策的地区。由于福建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在大陆对台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直以来,中央给予福建诸如创办经济特区、建立台商投资区等一系列特殊政策,对福建经济发展以及闽台经贸合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这些中央赋闽特殊政策也正在淡化消失,福建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更深入的特殊支持,比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支持、加大力度支持台商在闽投资等,在适当的时机,还可以考虑签订类似港澳与大陆之间CEPA的贸易协定,使台商投资福建进一步便利化,为闽台经贸关系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2)完善本地区产业链配套建设。在引资过程中,福建应该把引进台资重点集中在那些

区域文化与闽台民间美术 篇3

区域文化、民间美术概述1.1

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是指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致使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区域文化是在特殊人文地带上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演替而产生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的综合体, 它是人类思想、行为与活动产品的总和, 也是人们研究和理解地球表面各种人文现象的前提。闽台区域文化是世界众多区域文化中的典型, 带有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同一性。1.2

民间美术中国的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民间美术通过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历史传统遣型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创作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民间美术表达了创作者真挚,朴素的情感,并使这种艺术形式最终实现了大众化。1.3

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移民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移民及其文体传播是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基础, 那么岛内社会历史的演变以及两岸文化之交流与互动则是最终形成闽台区域文化的重要标志。闽台区域文化是一个联系古今的概念。它的形成是在两岸社会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实现的,福建向台湾的移民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大量文化传播,可以说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在台湾进入定居社会以后出现的两岸宗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内在机制上形成了无数的血缘纽带,把闽台两地业已形成并在内部各自演进的文化连为一体,成为具有共同地方特色、同质性很高的区域文化。闽台区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血缘文化,它是伴随着以闽南人为主体的移民开发而实现的。闽台区域文化区形成以后,由于它所具有的与血缘纽带相结合的文化特质。2

闽台区域文化的特性台湾曾经是一个移民社会,其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广东,台湾与福建在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闽台地区的区域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在两地文化不断的交融、两地人民不断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沟通的过程中,也同样呈现出文化的同一性,历史的促进和在民俗民间艺术中的体现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差异性和统一性是并存的,这是相辅相成不可忽视的事实。2.1

差异性从我国的版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台湾和福建两个省份是处于不同的地域中的,它们隔海相望一个依山望海一个却是四面环海,而早先在福建聚居的民族是闽越族并且在经历了被迫的搬迁后消融在后来的南迁移民中,而台湾早先是包括了排湾族在内的九个少数民族聚居,在经历了明清两代的移民后,一部分送入在汉族移民中一部分则避居起来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这其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无疑是两个地域的文化差异。2.2

同一性明清时期,一些福建人民向台湾进行移民活动,这就使异质的文化对台湾的本土文化产生干扰,这种文化不仅长居台湾并且在日据的特殊时期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也同样使台湾的人民对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现出接受和崇拜的一面,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台湾的歌仔戏和漳州的之芗戏之间的渊源,起初它是由清代时期漳州的津歌这种表现形式进入到台湾,后来经过台湾曲艺界的一些表演艺人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入京剧等具有特色的表演形式,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歌仔戏,又从台湾传入厦门、漳州等地才完整的演化为如今的表演形式。我们只是列举了多种经过两地融合的艺术形式其中的一种,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到虽然两地不属于同一个地域,但是其生活习俗和观念等都是相通的,所以在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占据主导位置的仍然是同一性。3

閩台民间美术的融合福建文化和台湾文化具有同源性。两种文化的圆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闽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土著民的本土文化,同时还吸纳了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在多种文化交融过程中使闽南民间美术具备浓郁的传统色彩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独特的海洋文化风格。台湾民间美术的根源是中国内地,台湾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延长与移植。台湾的文化历史同样是多元化兼容并序发展。随着大量中原移民涌入台湾,对台湾的文化艺术影响深远,尤其是闽南地区文化的流入,使得中国书画和民间绘画成为台湾美术的主流,中国传统的绘画精神:笔墨情趣、脱略形似、神韵逼真等在台湾美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闽台文化以及民间美术地融合在近现代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来。4

闽台民间美术共同特性4.1

海洋文化同为两地的创作源泉所谓海洋文化就是由海洋而产生的以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的范畴,它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经济法制等各个领域,海洋文化崇尚力量、解放人们追究自由的天性,在闽台社会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充分地体现出其从大陆的“黄色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过渡阶段,由于大陆居民被生活所迫为了生存迁移到闽台地区生活,但是不仅带到闽台地区人口上的迁移还有大陆的传统文化,二者之间文化不断交融并且逐渐形成海洋文化的特性,中原文化在闽台地区不断受到本土化的改变而且逐渐吸收海洋文化呈现出独特海洋文化特性,并且对闽台地区的民间美术创作和形态产生影响,其中海洋文化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无所不在,比如闽台地区的居民建筑风格多以三合天井和四合中庭两种类型为主,在建筑的材料上是以红砖白石作为主要的原料,并且配以木构的材料作为辅助,这种区别于底层建筑的建筑风格是起到对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居民避免受海洋季风活动影响的防御型的措施,除了在建筑方面有所体现以外,在生活中的一些民间的雕刻艺术、绘画艺术、皮影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海洋生活特性的影响,在绘画题材上对描绘山水等方面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像“妈祖传说”等深受海洋文化影响的民间美术作品。4.2

外来文化侵袭由于闽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首要地区,通过传教士、商旅和非法的掠夺等形式在闽台地区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交汇的形式,这就使其在文化领域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例如在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国宗教派系的石刻作品二百多方,其中有一方名为“莲花天使图”的石刻作品,是基督徒所刻的墓碑,在雕刻的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古人的装饰特点,有蒙古人的耳环、络腮胡子,但是却经过工匠的雕刻,成为圣经中天使的形象,身披彩带和罩袍飞舞在十字架和华盖的两侧,面对这样一个雕刻的形象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塔波尔波特·奈斯教授解释道“图像的模式来源于波斯,这种遨游的天使完全是波斯式的。”我们可以发现,外国的文化逐渐呈现出中国本土化的形态,在日据时期,天皇政府提出同化政策,一些台湾青年更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出要改革传统的服饰,提倡穿着和服和西服,但是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同化政策,虽然台湾人民并没有屈服,却避免不了地出现了民族服饰西化的现象发生,外来文化的侵袭对闽台地区的民间美术创作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影响。5

闽台民间美术的三大思维方式5.1

艺术文化领域艺术文化域所指的是艺术同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交互结合。将闽台民间美术同台海整个的社会背景有利地结合在一起,采用双向的观察视点,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不仅只看到其自身的艺术风格和美术特性的变化,同时也要对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给予关注和重视,要立足于整个中华文化的大的文化背景下入探讨区域文化的特性,从闽台民间美术的外部影响和内部的发展两个方面反映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5.2

艺术文化层面对于闽台民间美术的研究不能仅仅要对表面上的艺术现象的描述和浅析上,更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对于生活中富有活力并且生动形象的艺术现象固然不能忽视日存在的表象,但是更要集中关注对较为复杂的民间美术现象进行分析和阐述,这就使得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了解到复杂的艺术现象的文化内涵,并且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对村落中各种民间美术的变动和偶然给予客观的解释和审视。5.3

艺术文化历史有個词叫做“时移世异”,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变迁整个世界都会发生变化,在文化艺术领域这个词也依然受用,对闽台民间美术的探索我们不能只关注现在,更要考虑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时间链条,通过对历史发展的研究,可以把闽台民间美术的模糊的艺术现象同绵延的文化历史进程结合在一起,探求其发源和变化的过程。6

闽台文化产业 篇4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等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它是近几年旅游业中新崛起的新兴文化旅游项目,是旅游业中的一个旅游产品,同时也应该是茶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品。茶文化旅游以其自然、清幽、淡泊、恬静的生活方式,顺应人们愉悦身心、体验特色民俗风情和文化探源,进而获取人生感悟的需要。

二、闽台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两地茶文化一脉相承,交流源远流长。台湾地区茶叶源于福建,台湾地区植茶、制茶的技术与闽地相同,著名的茶树品种都源自闽南、闽北。长期以来,闽台在茶树良种、种茶制茶技术、茶文化上不断交流、合作,取得累累硕果。由福建茶叶专家张天福等人研制的乌龙茶“做青”工艺被台湾地区吸收后,改良的工艺又被安溪等福建乌龙茶区接受;台湾地区著名茶学家吴振铎教授精心培育的台乌龙茶良种“金萱”、“翠玉”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进福建栽培成功;台湾地区创制出的“清香型铁观音”被引入福建后,在福建乃至整个大陆掀起“清香型”乌龙茶热。闽台茶文化在世界茶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两岸茶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闽台茶业交流非常频繁。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学院、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机构与台湾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了茶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海峡两岸乌龙茶新产品创新及国际化品牌建设等多个课题的研究,并在安溪、漳平、武夷山等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两岸茶业交流活动,如漳平市永福镇与南投县鹿谷乡开展了闽台乡镇结对交流活动,安溪县举办了闽台茶乡交流会等。很多台湾茶商参与历届在福建举办的“茶博会”等展会,福建也组团参加了两届台湾南投县举办的茶博会。

三、闽台茶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分析与未来规划

(一)福建茶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分析与未来规划

1、福建茶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分析

闽南地区—铁观音文化游:闽南铁观音茶文化旅游区以安溪为中心,包括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的全部,以茶园茶山、遗迹遗址、民俗风情为主要景观,以铁观音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区。此茶文化旅游区是福建省茶文化旅游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茶文化旅游较发达地区。区内有中国茶都、茶叶大观园、茶业公园、生态观光茶园、铁观音发源地遗址、茶王赛、天福茶博物院、宋代瓷窑遗址、宿燕寺等优良旅游资源。

闽北地区—岩茶文化游:以武夷山为中心,包括南平市全部地区,该地区是以岩茶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区,有独特的丹霞地貌、遗迹遗址、茶俗文化等。区内有武夷山景区、下梅村古民居、摩崖石刻、宋代建州北苑贡茶园遗址、建盏遗物遗址等。可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得,具有不可替代性、独特性。

闽西地区—客家茶文化、红色游:闽西客家茶文化旅游区以龙岩为中心,包括龙岩市全部和三明市的西南部,以茶园茶山、名茶、客家文化和茶文化为主要景观,以客家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区。区内有客家土楼、红色旅游文化、云顶茶园、采茶灯、客家茶俗茶艺等优良旅游资源。

闽东地区—多茶类文化游:白茶文化旅游区以太姥山为中心,坦洋工夫红茶旅游区以福安为中心,辐射宁德市的全部,以山地茶园、名茶、少数民族畲族茶俗风情为主要景观,以农业和渔业为主,区内山、海、川、瀑景观融为一体,畲族风情与滨海风光为特色,生态环境极佳。

闽中地区—茉莉花茶文化游:闽中茉莉花茶文化旅游区以福州为中心,包括福州市和莆田市的全部,以茶园、名茶、茶贸易、名人文化为主要景观,以茉莉花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区。此茶文化旅游区是福建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将历史文化景观和现代都市风貌、山海风光融为一体。区内有三坊七巷、鼓山、海峡茶都、蔡襄陵园等优良旅游资源。

2、福建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的《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将“闽茶文化”、“安溪海峡茶博园”作为全省文化旅游精品来打造;将武夷山茶博园、安溪中国茶都作为旅游商品市场打造,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地区消费;将具有台湾农民创业园、高山茶园的漳平永福镇打造成为“特色旅游名镇”。下表为福建省“十二五”重点旅游项目中的茶旅项目。

(二)台湾茶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分析与未来规划

1、台湾茶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分析

冻顶山:冻顶产茶历史悠久,据传说,清咸丰五年(1855年),南投鹿谷乡村民林凤池,往福建考试读书,还乡时带回武夷乌龙茶苗36株种于冻顶山等地,逐渐发展成当今的冻顶茶园。冻顶乌龙茶汤色蜜绿带金黄,茶香清新典雅,喉韵回甘浓郁且持久,被誉为“茶中圣品”。

阿里山:位于嘉义市以东,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区内除了丰富珍贵的自然资源之外,亦保留了邹族200多年原住民的人文资源,同时与玉山国家公园串连起来,是一段兼具知性与感性的森林之旅。阿里山高山茶原产区嘉义县是当前台湾生产高山茶的重要产区,其所产茶质地香醇,入口甘甜润醇且耐泡,可谓茶中上品。

大禹岭茶园:位处于台湾合欢山,刚好是在南投、台中、花莲三县交会点,是目前全世界生长海拔高度最高的乌龙茶产地,所生产的高山乌龙茶口感醇厚,香气芬芳,一般认为是台湾高山茶中最好的产地。

日月谭:台湾的“天池”,300年来,日月潭就凭着这“万山丛中,突现明潭”的奇景而成为宝岛诸胜之冠,驰名于五洲四海。台湾于日据时代开始生产红茶,1920年代引进印度阿萨姆红茶,分别在埔里、水里、鱼池等地区试种,结果发现日月潭地区气候环境非常适合阿萨姆种生长。试种的成效非常优秀,所制成的红茶在各地茶会皆得到相当高的评价。

台北-(猫空)木栅观光茶园:原本木栅茶区只是一片单纯种茶、卖茶的山坡地,后来由于观光休闲农业风潮的兴起,使得茶区铺上柏油道路,休闲茶坊林立,才变成一个精致化休闲品茗的热门去处。遍布在环山公路上的休闲茶坊,从庭园景观到露天茶座,造型别致,每家茶坊各有其独特之处。

台湾茶叶博物馆(坪林):座落在台北县坪林乡北势溪畔的坪林茶业博物馆,是一座闽南安溪风格的四合院建筑,以婉约深邃的江南庭院之美,架构这座茶文化的殿堂。茶业博物馆在其古朴典雅的外表下,典藏着全台湾最丰富茶的专业知识与文化,茶业博物馆的展示区与主题馆,层次分明的将茶的物质与精神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莺歌老街及陶瓷博物馆:陶瓷艺术是古老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正如中国各地的陶瓷都有不同特色,陶瓷艺术在台湾也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新北市莺歌区是台湾著名的陶瓷重镇,被称为台湾的“景德区”。两年前在此建立的新北市莺歌陶瓷博物馆记录了台湾陶瓷的历史、现状及其艺术特色。

台湾茶业改良场:省级茶叶专业研究机构,位于台湾桃园杨梅镇。前身为台湾平镇茶业试验场,1903年成立,1968年改为现名。台湾茶业改良场在台湾近百年发展茶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近代台湾茶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我国著名茶学专家吴振铎教授曾任该场场长。

2、台湾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据台湾“观光局”公布材料显示:台湾将整合推出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鱼池阿萨姆红茶、阿里山高山茶与瑞穗蜜香红茶等5条茶旅游线路,通过丰富旅游商品与提高旅游质量,能够吸引更多自由行的旅游客层,增加旅台人数。随着近年文化与健康美食蓬勃发展,为向国际市场推广台湾好山好水好人情外的观光优势,台湾现规划的茶旅游线路,未来也将结合旅游路线、茶具创作、茶食的整体设计,作进一步完善,以塑造台湾茶旅的优质形象。

四、闽台茶文化旅游资源合作开发途径探索

闽台茶文化资源丰富、历史积沉深厚,更有诸多名茶响誉世界。随着闽台旅游交流不断深化,应充分发挥闽台“五缘”优势,加强两岸旅游线路互联、客源互送、信息互享,积极探索两岸茶文化旅游资源合作开发途径,最终通过实施“海峡茶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与构建环海峡茶文化旅游圈,从而推动两岸的茶文化、旅游事业的交流与发展。现结合《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相关内容,对“闽台茶文化旅游资源合作开发途径”进行阐述。

(一)构建“海峡茶文化旅游”品牌产品体系,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明确“海峡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支撑产品和主体市场,构建层次分明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大在主流媒体和客源市场主要媒体的宣传投放力度,不断扩大“海峡茶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二)策划推介旅游精品线路,增强整体吸引力

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分类整合旅游产品,精心设计策划如闽台名茶游、经典茶区游、访两岸著名茶人游、各茶类制作体验游、茶乡寻根游、茶文化探索访古游等一批适销对路、主题鲜明的精品旅游线路,提升两岸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

(三)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形成合力提升效益

实施新技术营销,运用物联网、现代网络信息、移动信息等新技术,开辟新型营销渠道;实施联合营销机制,形成营销合力;实施差别化营销,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差异,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提升营销效益。

(四)开通四地邮轮航线,打造环海峡茶文化旅游圈

闽台文化产业 篇5

近年来, 福建省先后出台《福建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十一五”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流通业发展的规划》、《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2006-2010年) 》、《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随着连接长三角、珠三角, 延伸内陆, 服务周边发展的海西大通道的加速构建, 海西物流产业蓬勃发展, 2008年, 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2.33万亿元, 同比增长11.9%;物流业实现增加值713.19亿元, 同比增长9.4%;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8%, 占GDP的比重为6.6%;社会物流总费用1963.21亿元, 与GDP的比率下降到18.1%。2009年, 在全球运输业走下坡路的大背景下, 我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5.79亿吨, 同比增长1.1%;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05亿吨, 同比增长12.7%,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16.18万标箱, 与上年基本持平。

(一)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 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全省基本形成了以海、空港口为枢纽, 以铁路海运为主通道, 以公路为网络, 以内河为辅助的综合运输体系。目前, 全省沿海港口千吨级以上泊位达284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111个, 集装箱专用码头31个;港口通过能力2.8亿吨, 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019万标箱。铁路干线有鹰厦、漳龙、峰福、赣龙、温福等5条出省铁路通道与全国铁路网相连, 高速公路网逐步形成了“三纵八横”主骨架, 实现了与广东、江西、浙江周边省份的全面对接, 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900公里, 在建里程超过2000公里。以福州、厦门港为起点通向江西等内陆省份的两条主通道也已全线贯通, 现有5个进出省通道。

(二) 物流园区建设。

初步形成了“综合物流园区——物流分拨中心——专业物流配送中心”三层物流节点网络;为产业集群提供“公铁水空”联运、“无缝链接”服务的物流建设项目也正加快建设中, 推动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厦门市和福州市分别列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 以我省为主体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和东部沿海物流通道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之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业的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在“区港联动”方面, “厦门保税物流园区”、“福州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封关运作;“厦门海沧保税港区”、“福州保税港区”正式设立。

(三) 物流企业发展。

我省获评2009年度中国物流百强企业13家, 通过国家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综合评估的物流企业23家 (其中5A 级3家) , 获评中国物流A级信用企业3家 (其中3A级2家) , 列入国家物流税收试点企业14家。丹麦马士基、荷兰TNT邮政、法国达飞、香港嘉里、台湾长荣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进驻我省, 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邮物流、中外运、中铁物流、招商局物流等中央企业也都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 参与我省物流市场的竞争和发展。与此同时, 福建交通集团、厦门国贸、厦门港务发展、建发物流、福建盛辉物流等省内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企业, 依托原有的经营与资源优势, 积极拓展和延伸物流服务功能, 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全省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发展的物流企业群体。

(四) 信息化基础建设。

2008年, 福建省全省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为1973万门, 通信光缆线路总长度为23.7万公里, 移动交换机容量4629万户, 移动分组数据网容量1045万户, 移动短信中心容量8108万条, 宽带接入端口达407万个。福建电子口岸项目在厦门已实现与口岸通关联检、物流企业等联网, 建成覆盖厦门市物流园区的宽带网络和运输作业数据交换联动系统、通关数据支持系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福建交通集团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完成整体规划, 目前正按规划逐步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各项功能的开发建设和应用。

二、台湾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台湾物流业一直是随着地区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尤其是随着台湾经济的迅速崛起, 台湾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重要原材料、零配件供应地, 物流配送需求大幅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物流配送的发展。

目前, 台湾物流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大荣货运与东源物流为龙头, 众多专业物流公司百家争鸣的竞争格局。大荣货运与东源物流以其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 成为台湾物流业中最为耀眼的两颗明星, 当之无愧地成为领衔台湾物流业的“双子星座”。 大荣货运是台湾目前最大的物流公司, 创建于1954年, 以新台币17万元, 货车10辆起家, 主要经营路线货运;经过几十年经营发展, 企业实力和规模不断扩大, 到2000年资本总额已达52亿新台币, 员工近4000人, 货运车辆达2700多辆, 具备较强的陆、空货运能力, 年营业额高达45亿新台币。目前, 大荣正积极转型为国际物流企业。相比老资格的大荣货运, 东源物流则是“新贵”。1975年, 由声宝、新力、王冠电器等公司共同投资1000万新台币成立了东源物流公司, 最初主要为股东提供家电产品的配送;到70年代末, 由于台湾推动自由化经济政策, 欧美家电产品开始大量进入台湾市场, 使得物流配送需求剧增, 东源物流适时转型为第三方物流公司, 综合经营仓储、货代、配送等业务, 2000年营业额达10亿新台币之多。

除了上述两家龙头企业之外, 台湾近几年还涌现出来了许多专门从事第三方物流配送、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现代物流公司, 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使本来竞争就很激烈的物流行业更是显得空前热闹, 台湾物流社会化的程度也得以不断提高。 台湾物流协会秘书长钟荣钦先生曾对台湾近年来物流发展因素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总结:一是企业市场国际化, 方可实现规模化。台湾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很大, 企业的弹性应变能力很强, 台商到各地经商, 使本地经济延伸至国际市场, 促使了企业规模化;二是产业结构转型, 物流业得到升级。由于制造业向内地转移, 很多产品需要进口, 流通服务环节就成为影响台湾经济贸易成败的关键;三是供应链锻炼了物流企业实际运作能力。为了配合国际大客户的需要, 台湾企业就必须克服物流上的困准, 发挥供应链上游零部件、制造商和下游装配厂商作用, 满足客户对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这就在客观上训练了台湾物流企业跨区域的实际运作能力。

三、闽台物流业的合作与对接

台湾物流业随两岸经贸往来两次产业转移潮变化而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冲击, 目前, 岛内正迎来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潮, 科技密集型和新兴产业被提升, 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可能出现规模化转移。2009年5月,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福建省及时出台实施意见提出, 闽台物流业合作对接方向和重点是:

(一) 现代物流企业。

重点加强对台湾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招商, 引进台湾现代专业物流企业, 提升福建物流业发展水平。发挥福州、厦门、泉州对台直航的基础和优势, 鼓励台湾航空企业、空港服务业等相关物流企业到福建港口、机场投资。充分发挥福州保税区、厦门象屿保税区区港联动、福州保税物流中心和福州、厦门、泉州出口加工区等政策优势, 积极引进台湾物流、航运和运输服务等企业入区。发挥闽台两地民间物流组织的作用, 搭建两地物流企业的沟通桥梁, 为两地物流企业建立联盟关系和引进台资物流企业做好铺垫。

(二) 农产品交易平台。

为适应扩大两岸农产品交易的需要, 把福建沿海城市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成为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 完善电子商务、仓储加工、物流配送、检疫检测、综合服务等集多功能体系为一体的经营体系。加快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和招商进度。加快台轮停靠点等设施建设, 使福建成为台湾农产品的重要中转口岸, 建立台湾农产品在闽销售、集散、中转的便捷通道。落实相关优惠措施, 开放台湾农产品在闽运输的“绿色通道”, 降低其在大陆销售的运输成本。

(三) 专业物流中心。

在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城市规划建设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中心, 加快泉州闽台五金机电物流中心、漳州国际粮食物流园区建设, 发展厦门对外书交流中心与台湾合作的大陆简体书物流中心, 鼓励闽台产业界合作投资专业物流中心, 为进一步拓展闽台经贸往来提供更好的服务。在2009海峡两岸物流与供应链博览会上, 共敲定了15个签约意向客户。宝供企业集团、台湾京扬汽车、台湾新竹货运、中药物流分拨中心等企业将签约落户湖里区, 福建盛辉物流集团等项目将签约落户同安区, 环世捷运集团、武夷学院海西物流与供应链教育中心等项目将签约落户南平市, 此外还有一批企业间也签订了合作项目。博览会分为室内展区和室外展区两个部分。共有超过160家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参加, 室内展位达到200个, 室外展位50个。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提出重点建设“一二一工程”, 即构建一个交通物流支撑体系, 建设交通物流基础、物流信息两大平台, 培育一批交通物流龙头企业, 到2015年初步建成我国东南沿海的现代物流中心。漳州周边的厦门、泉州均已明确物流发展目标。

厦门早在2004年就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厦门现代物流业的意见》, 提出依托象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发展以物流为主体, 国际贸易、转口贸易、加工贸易并举, 政策优惠、功能突出的特殊经济区域。把握住中央支持海西建设的这个重大历史机遇, 进一步加强对台经贸和现代服务业合作, 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物流中心。

泉州区域是福建省物流战略规划的三大物流中心之一, 2006年泉州市印发了《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目前正努力构建海峡西岸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 该中心总投资为25亿元的一期工程已完成。首期工程建成后, 将形成4000多个长期展位和6万多平方米的会展中心, 主要为建材、纺织、服装、鞋帽等泉州优势产业和台湾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国际采购、交易、物流和信息平台, 预计可创造出高达200亿元的年交易额, 其中海峡两岸贸易额将达百亿元。

漳州物流业的发展和规划相对滞后, 但后发优势明显, 漳州物流企业几年前就与台湾物流企业有联系合作, 业务上的往来。主要有5家物流企业与台商商贸物流和运输物流建立合作关系, 具体有福建省四通物流集团与台湾华钢运输有限公司、漳州恒晟贸易有限公司与台湾华荣贸易有限公司、漳州锦星物流有限公司与台湾台基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漳州中农物流有限公司与台湾农业公会、东海岸物流保税中心与台湾渔业公会。双方建立了互信、双赢的业务关系,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一步还应在打造富有特色的物流产业方面推进闽台物流合作对接。如建立水产品加工专业物流园区。东海岸水产品物流保税中心的建成, 是加快漳台水产行业发展的平台, 台湾是世界上三大渔港之一, 漳州是福建水产品加工的重要生产基地, 形成生产、加工和物流共同发展。建立钢铁加工专业物流园区。漳州绝大多数钢铁生产企业是台商投资兴建的, 也是台湾钢铁产业的转移。随着漳州钢铁产业的发展, 建立钢铁专业的物流园区不仅对接台湾产业的转移, 也是今后与台湾物流企业对接合作的最好选择。建立农业生产资料加工专业物流园区。结合台湾南部是农业地区, 农业生产资料加工企业转移岛外的特点。通过物流合作, 把全国名牌的农资产品配送至大陆地区。

摘要: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产业在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物流企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蓬勃发展。台湾已形成了以大荣货运与东源物流为龙头, 众多专业物流公司百家争鸣的竞争格局, 其运作能力领先于大陆。当前闽台物流业合作对接方向和重点是现代物流企业、农产品交易平台、专业物流中心等方面。

关键词:闽台物流产业,发展趋势,闽台合作

参考文献

[1].魏重德.福建省2009年物流业发展情况及2010年展望[EB/OL].中国物流产品网http://www.56products.com/hnew/focus/2010-02-01/content14.html

[2].杨达卿.两岸物流嫁接的缘与分[N].现代物流报, 2009

[3].饶锋伟.闽台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4].郭成.台湾物流业的“双子星座”[EB/OL].物流知识网, http://www.siod.cn/siod_article/7b/3071.html, 2007

[5].郭伟琳, 蒋溪南.建设区域性专业物流中心[N].闽南日报, 2009

[6].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N].福建日报, 2010

闽台文化产业 篇6

关键词:闽南文化,闽商精神,对台宣传,郑成功文化,闽台交流

2014年6月20日, 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 日本平户市以及国内外异地南安商会的代表和嘉宾共700多人聚集在一起, 共同拜谒民族英雄郑成功。在郑成功的故乡——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 纪念郑成功诞辰390周年暨“第三届南安·国际郑成功文化节”拉开序幕。腰鼓震天响、龙狮共飞舞, “两岸阵头大踩街”活动正式登场。由龙狮队、腰鼓队、布袋木偶、 大开道、器乐队等组成的10多个民俗“阵头”各展风采, 吸引了八方来客驻足观看。

由南安市人民政府、郑成功文化研究会、南安市广播电台联合闽南话广播协作网两岸15家电台, 现场直播“纪念郑成功诞辰390周年暨第三届南安·国际郑成功文化节”。热闹的气氛、熟悉的乡音正跨越海峡, 在微风中温馨地传播着。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 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居地, 海峡两岸地域相连、习俗相同、血缘相亲、语言相通, 自古以来两地交往就十分密切。台湾有80% 的居民祖籍福建, 目前台湾岛内使用闽南话的人口多达1200多万。闽南文化对台湾影响深远。

近年来, 南安市广播电台立足郑成功祖籍地的优势, 以郑成功文化为主题, 在“南安市海峡两岸交流协会”、“郑成功研究会”等团体的配合下, 突破原有的传播方式, 积极拓展微博、微信、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渠道, 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闽南话文化栏目精品吸引台湾民众, 用南音、高甲戏、梨园戏等乡音乡情感染台湾民众;同时在栏目中植入“爱拼敢赢”的闽商精神, 并将其作为栏目的灵魂去触动台湾民众深藏内心的、 与生俱来的敢闯敢拼的情怀, 把同根同源、血溶于水的民族情感统一到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上, 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一、听“乡音”, 用相同的声音拉进两岸的亲情

“天黑黑, 欲落雨, 阿公仔揶锄头要掘芋……”一首首耳熟能详的闽南语歌谣, 结合《咱厝人》女主播阿莹那清脆的闽南乡音, 又准时回响在闽台两岸的上空。“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20世纪40年代, 是福建群众移居台湾的高峰期, 他们在故乡的亲属多达80多万。但由于两岸断绝交往, 这些来自福建的民众无法回到家乡, 开始了与亲人和故土长达几十年的分离, 对家乡的思念, 成为这些祖籍福建的民众心底最深沉的痛。几十年过去了, 两岸终于恢复了交流, 但当年的小伙子、小姑娘, 如今都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 即便有心回乡看看, 也没有了那份体力。所以, 他们大多会选择通过对台广播来了解家乡的变化, 甚至通过对台广播来寻找失联多年的亲人。通过对台广播的闽南语节目, 不仅让这些老年人精神上得到了慰藉, 也让他们在台湾的家中能够听到来自故土的乡音, 体会家乡的亲情。

对台广播将闽南文化植入闽南语广播中, 并通过广播、微信等多渠道媒体分享给台湾听众, 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乡音乡情, 还能唤起他们对故土的深情回忆。在闽南语美食节目《咱厝美食》中, 我们通过探求“洪濑鸡爪”、“酸菜面”、 “草屯割包”、蚵仔煎、闽南“四物汤”等南安特色小吃的做法与渊源, 让台湾的年轻受众了解到, 原来在台湾常见的小吃都是来源于福建, 来源于南安。浓浓的乡音, 更激起了血脉相连的情感共鸣, 那一种亲如一家的情分, 延续乡情, 根植民间, 渗透到了每一个同胞的心间。

闽南话广播是传播闽南文化的载体, 易引起彼此的共鸣。 通过闽南语广播消除隔阂, 传递温情, 分享最新文化的成果, 达到最终的情感回归。其次, 闽南文化广播节目推陈出新, 既回顾了祖上一辈的传统文化习俗, 又把握了互联网时代求新求变的心理, 及时报道和体现祖籍地的最新情况和发展变化, 符合台湾听众的所思所想, 提高了节目的收听率。

二、接“地气”, 用共同的语言讲述共同的文化

不管是台湾同胞来到南安, 还是我们走进台湾, 当大家坐在一起泡茶、聊天时, 你一定会发现, 尽管两地的政治、社会形态有所不同, 甚至曾经分割近六十年, 但彼此之间的精神沟通却没有多少障碍, 在对事物的看法上, 双方的思维方式非常接近。原因何在?血缘、文缘、地缘等即所谓的“五缘”文化, 其所代表的是闽台之间紧密的五种联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 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五缘”被认为是南安在发展闽台关系方面的优势所在。

如何在对台宣传中更接“地气”, 更容易形成“以内容吸引人”、“以容量留住人”的新广播模式呢?在节目中, 深耕本地文化资源, 利用亲缘、血缘关系, 讲述平实感人的故事, 同时结合闽南俗语、打油诗、童瑶、歌谣等, 进一步满足台湾百姓的需求, 拉近彼此的情感, 以共同的语言讲述共同的文化。

首先, 从“文缘相承”看传播效果。“文缘”, 在闽台文化、 教育、艺术、民俗、宗教诸多领域中一脉相承。“文缘”可细分为“语缘”、“诗缘”、“戏缘” (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提线木偶) 、“乐缘” (南音、铜乐小调等) 、“艺缘” (木偶头雕刻、 花灯、石雕、木艺等民间工艺) 、“俗缘” (节庆习俗、婚嫁习俗等) 、“信源” (妈祖、广泽尊王等) 。“文缘”林林总总, 丰富多彩, 几乎处处都能感受到闽台文化一脉相承的气息。

闽台的主要方言为“闽南方言”, 福建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对“闽南方言”的熟悉、理解和应用, 这使得福建媒体特别是闽南的媒体能够更精准地进行“同源化文字”解读, 这样解读出来的讯息在对台广播中偏差也会较小。

其次, 从“血缘相亲”看“受众选择”。春秋战国时期, 闽越族部落选择舟楫, 成了首批登上台湾岛的原住民。据说, 现生活在台湾中部山区、平原、岛屿上的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的原住民, 至今还保留着造舟出航、额头刺青和文身等习俗, 这是古闽越遗风的延续。南宋时期, 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开始到澎湖屯垦。明代开始, 福建人大批移民台湾。清朝康熙年间, 台湾划归福建省, 出现了历史上长达200年的“闽台合治”。据1926年统计, 台湾民众祖籍为福建的占83.1%, 其中泉州府属各县占44.8%。

“血缘相亲”是现代社会人们“寻根”的原动力, “家人亲戚的话比外人的话可靠, 同乡人的话比外乡人的话可信”。 因此, 对台广播要从“同声同气”、从闽台两地文化相通之处入手, 增进台胞对闽南文化和内地发展的关注, 同时挖掘郑成功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九日山祈风、凤山旅游文化等本土文化要素, 让对台广播更接“地气”。使两岸关系在认祖归宗的亲情的基础上, 唤醒两岸统一的愿景;在老乡同乡的情感中, 填平心理深深的鸿沟。

三、展“魅力”, 用相似的“魂”凝聚共同的“心”

20世纪80年代, 由台湾歌手叶启田演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 红遍了海峡两岸, 并经久不衰。歌曲唱出了闽南人共同的“魂”——“爱闯敢赢”的闽商精神。

多年来, 对台广播一直在挖掘和创新闽南文化要素的精神之魂及其呈现形式, 只有在节目形态中植入两岸观众能产生共鸣的“魂”, 才能凝聚起两岸人民共同的“心”。

在对台广播中, FM881广播电台结合闽商精神、海洋文化, 把“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新时代闽商精神植入栏目中, 建立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促使海外各国闽商、海外侨商、 港澳台新闽商, 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航行和发展。

台湾文化尽管有其浓郁的本土特色, 但它是闽南文化的一种自然延伸和拓展, 与中华文化更是同属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链。特别是在“输人不输阵”、“爱拼敢赢”的闽商精神鼓舞下, 两岸文化商贸交流激发出了极高的热情与创造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和深化, 需要透过两岸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来共同发展, 两岸共同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 应当携起手来, 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深耕本地文化资源, 搭建两岸交流平台。2008年以来, 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 呈现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大融合”的发展态势, 合作交流深化, 与此同时, 随着两岸信息社会的发展, 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对台广播资源正由“独享”变成“共享”, 内容也由“异质”趋向“同质”。对台广播报道和栏目更应顺应形势发展和媒体自身的需要, 通过突破、创新, 有效地引导听众, 同时在栏目中合理应用本土资源, 用闽南文化要素更多地接“地气”, 力求使台湾受众“深有所感”, 互为交流沟通, 共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杜苏闽.对台广播中闽南文化要素运用分析[J].中国广播, 2014 (10) :32-34.

闽台文化产业 篇7

1 闽台渔业的竞争与合作并存

1.1 产业资源短缺导致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台湾四面环海,有大小渔港200多处,海岸线长达1600km,水产资源丰富,加之岛内水产养殖不受时间、气候条件的限制。二战后台湾凭借先进的鱼苗培育技术、优良的养殖和精深加工技术以及强大的远洋捕捞能力,渔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984年渔业产量首度突破100万t;2003年接近150万t,产值达974亿元新台币;多年来台湾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21%-28%之间,是台湾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的重要部门,也是台湾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1]。近年来,台湾渔业产能呈现稳中趋降、萎缩发展的态势。2001-2003年台湾渔业产量呈现正向增长,2002年和2003年增长率分别达到8.04%和7.07%,2004-2006年渔业产量连年递减,2006年增长率为-14%,创历史新低,2007年渔业产量虽然恢复到2003年的历史最高水平,但此后继续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渔业总产量108.78万t,分别比2001年减少了17.5%。从渔业内部结构看,台湾渔业以海洋捕捞(远洋渔业)为主,其次为淡水养殖和捕捞,海洋养殖(近海渔业、沿岸渔业和海面养殖三项之和)比重较小,2009年海洋捕捞量占渔业总产量的56.50%,淡水养殖和捕捞占比为23.46%,海洋养殖占比为20.04%(表1)。水产品是台湾农产品出口量最大的细分项目。2001年水产品出口值首次超过畜产品成为农产品第一大出口产品,2009年水产品出口值12.01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37%。伴随着岛内渔业资源减少和产能的下降,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水产品”净出口指数已由2001年的0.3938下降到2009年的0.1803(表2)。为摆脱远洋渔业因公海捕捞配额而日益萎缩的困境,缓解淡水养殖因岛内发展空间有限和环境污染而产生的规模缩小、成本上升等问题,台商在闽渔业投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从单一的水产养殖,扩展到涵盖种苗繁育、水产加工、饲料、远洋渔业、休闲渔业等领域,其中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渔业、优良品种繁育成为台商投资的新兴领域。

1.2 闽台渔业竞争与合作并存

福建具有全国曲线率最大的海岸线,具有良好的海域、滩涂资源。“舟楫之桨相见,渔歌之声相闻”。闽台渔业合作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蕴含着要素资源优势互补的巨大潜力。一方面闽台两地水产品目标市场具有高度趋同性,存在着竞争性和互补性。两地均以日本作为水产品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福建主要出口鳗鱼及其制品、冻海水鱼类、虾类等,台湾主要出口冷冻鲔鱼、鱿鱼、鲣鱼、虱目鱼等,在国际市场上闽台两地水产品的互补性远远大于其替代性,这是导致闽台之间水产品贸易额和两地水产品出口额均保持稳步增长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台湾资金、技术、设备及管理优势与福建劳动力、渔业资源相结合,有效地提升了闽台渔业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对于福建而言,台商在闽渔业投资有利于弥补产业资本形成不足,加快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的进程,促进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化进程。2001-2009年福建渔业产量基本在540-600万t之间波动,从渔业内部结构看,海洋养殖最大比例,其次是海洋捕捞,淡水养殖和淡水捕捞规模较小。2009年福建渔业产量为569.68万t,其中海洋养殖293.03万t,占51.44%;海洋捕捞204.94万t,占35.97%;淡水养殖和淡水捕捞总和为71.71万t,仅占12.59%(表1)。

(单位:万t)

资料来源:《台湾统计年鉴》(2010)、《福建统计年鉴》(2010).

台商嵌入式投资带动福建外向型渔业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2009年福建水产品出口量由14.65万t上升到37.65万t,出口产值由5.54万美元上升到15.42万美元,水产品净出口指数平均值0.8823,保持高比较优势。2009年福建水产品出口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34.2亿美元的45.09%,继续居福建省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占全国水产品出口额的14.3%,比2008年提高3.2个百分点超越浙江居全国第四位(表2)。对于台湾而言,福建是台湾渔工劳务的最大市场,自1987年以来福建每年向台输出渔工2~3万人,大大缓解了台湾渔业劳工不足和工资成本上升的问题;同时快速发展的闽台渔业产业内贸易,为台湾居民提供了价廉物美的水产品。因此,闽台渔业产品结构和市场的相似性,造成了在贸易内水平分工格局下,既有互补更有极强竞争的复杂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化闽台渔业合作的基本方向:既要保持在国际市场上分工格局下的产品互补关系,又要以闽台渔业产业链为载体,培育产业内垂直分工格局的要素互补关系。

资料来源:《台湾统计年鉴》(2010)、《福建统计年鉴》(2010).

2 闽台渔业分工深化与产业链运行特征

2.1 产业链分工形态多样性

2010年底台商在闽创办水产企业累计达543家,合同利用台资10.1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7.22亿美元,其中台商投资总额在500万美元的水产品加工项目就有20多家。台商在闽渔业投资,形成了以台资水产企业为中心的闽台渔业产业链。所谓闽台渔业产业链,是建立在闽台渔业产业内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围绕在闽台资核心水产企业,通过对相关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水产品养殖(捕捞)、加工和销售到中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再到最终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直到产品和客户的售后反馈等全生命周期中,形成的一种上下游企业群体的关联关系[2]。按照在闽台资水产企业控制的关键环节来划分,闽台渔业产业链分工主要有三种类型:(1)水产养殖主导型产业链。台商引进鱼苗、饲料和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利用福建的港湾、滩涂资源进行水产养殖,该类渔业产业链只有渔业资源、水产养殖和市场营销3个环节,水产品不经过加工直接进入市场消费。(2)远洋捕捞主导型产业链。台商在闽成立远洋捕捞企业,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大洋性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远赴印度洋和大西洋开展远洋生产作业。该类渔业产业链只有渔业资源、远洋捕捞和市场营销3个环节,水产品不经过加工直接进入市场消费,产业链运行受渔业资源、捕捞季节等影响严重。(3)水产加工主导型产业链。台资成立水产加工企业,从个体养殖户和捕捞业主购进原材料,进行简单加工后再向市场销售。该种渔业产业链包含渔业资源、捕捞(养殖)、水产加工和市场营销等环节。从整个闽台渔业产业链条看,台湾在鱼苗繁育、水产饲料、水产精深加工技术、市场营销等环节均拥有优势,福建只是在渔业资源、土地和劳力成本等低级生产要素具有优势,因此,在闽台渔业合作中台商往往控制着渔业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福建个体渔民和运销企业只能扮演代工的角色和处于产业链从属地位。

2.2 空间布局碎片化和集群化

渔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最优区位选择。例如,海洋水产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通常布局在沿海的大城市,因为这里拥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技术和首创精神的科技人员,高效的信息获取渠道,良好的信息交流传递环境,以及获取资金的便利途径等;海洋水产养殖环节需要布局在海岸线曲折、气候适宜的港湾、滩涂和劳动力充裕的沿海地区;水产加工环节则需要布局在接近原料产地且有大量的土地和熟练工人的港口城市郊区;水产品销售则主要面向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消费需求潜力大的大都市等。台商在闽渔业投资形成的闽台渔业产业链的空间布局呈现碎片化和集群化并存的特征。一方面由于生态资料供给、水产养殖加工和市场营销三大环节之间具有较强的可分性,闽台渔业产业链环上产供销关联主体的区域布局呈现碎片化趋势,形成了“台湾鱼苗繁育———福建养殖加工———国际市场营销”的产业链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台资企业为了获取福建的税收、土地、水电等优惠政策,以及发挥产业关联的集聚效应,它们以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现代渔业合作示范区等平台,尤其是在漳州的东山和漳浦、福州的连江和罗源等地引进美国红鱼、鲍鱼等30多个优良水产品种,形成了以国际营销为导向、台资嵌入式水产养殖加工产业集群基地和科工贸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当前台资嵌入式水产养殖加工产业集群尚处于成长阶段,台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关联紧密度低、“企业扎堆”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推动台资嵌入式水产养殖加工产业集群创新是提升闽台渔业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

2.3 关联企业间合作稳定性差

由于进入壁垒较低,台资水产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多以贴牌方式加工出口,导致闽台渔业产业链长度短,宽度窄,厚度薄,难以形成紧密的产业协作关系。多数台资企业采取“养殖(捕捞)——加工——营销”一体化的运作模式,产业链环上横向、纵向关联企业之间多数采取市场契约性质的合作机制。从纵向看,福建全省水产15亿多美元创汇值中,以自主品牌出口的占不到10%,多数企业在5%以内,贴牌出口,市场和价格受制于人[3];国际经销商和国内大型仓储式超市掌握了闽台渔业产业链中终端市场的信息和价格的主导权,国内外市场的消费信息流反馈滞后,容易导致国际经销商、台资水产加工企业与关联配套企业之间的信息断流,使得水产养殖不能高效地实现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渔业生产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和从众性。从横向看,渔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尚未建立有效的行业规范约束机制,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容易诱发恶性竞争。例如,由台商投资形成的福清鳗鱼养殖集聚区,由于缺乏统一品牌和质量安全保证,烤鳗出口产品只在包装上反映生产日期、地址、公司名称,缺乏系统的区域共同品牌推介,造成产业链运行风险极大。

2.4 产业链运行风险大

闽台渔业产业链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发挥闽台要素优势互补为基础的产供销营运体系,产业链运行时间长、空间范围广,隐含着诸多潜在风险。(1)自然风险。福建局部海域超容量、超负荷、超密度发展水产养殖,造成海洋水产养殖环境恶化,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每年因爆发赤潮和发生疾病造成的损失超过3.5亿元,最高年份损失达10亿元。加之临港重化工业污染、填海造地等造成渔业生存发展空间逐步萎缩。强台风等海洋灾害给渔业生产和渔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防灾减灾和渔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渔业安全生产和渔区稳定缺乏有效保障[4]。(2)质量风险。闽台渔业产业链环节上既有部分实力强、信誉好的台资企业,也有质量安全意识薄弱的个体养殖户和加工运销企业,养殖环节滥用鱼药和含有违禁成份的饲料、加工环节滥用食品添加剂、鲜活水产品运输过程施放晕车药等现象屡见不鲜,产业链环节上任何行为均影响着最终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整条产业链乃至区域共同品牌的声誉。(3)市场风险。福建的鳗鲡、大黄鱼、对虾和罗非鱼等特色水产品出口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由台资企业出口约占1/3,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日、韩、美、台湾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日本实行海带配额进口制度、美国对我国对虾实行反倾销政策、俄罗斯规定“只有经俄联邦动植物检疫局批准的公司和船只才能向俄罗斯出口产品”、欧盟禁止进口中国活贝等,使得闽台水产品面临的非关税壁垒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3 闽台渔业产业链整合与区域竞争力提升

由于各类水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替代性,使得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当代国际市场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只有通过产业链整合将链环上的各个节点企业聚合在一起形成整体优势,才能提高闽台渔业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3.1 保护渔业资源,拓展渔业健康养殖

加强重点港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重要渔场海域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区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并辅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禁捕限捞、生物资源恢复和封岛栽培保护,以及对保护区海岛及周边3~5海里内的海域实行封闭式管理等措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域生产力增长与海洋渔业资源的有效恢复。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继续在沿海实行全面的“伏季休渔”制度,在内陆重点渔区开展“休渔期”制度;鼓励和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大力发展深水大网箱养殖,拓展深海、外海养殖空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闽台共同开发海洋生物医药和深层海水综合利用。深层海水(海平面200m以下)具有低温、富含矿物质、营养、干净、病原菌少等特性,在淡化造水、生产饮料水、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生产保健补品和制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是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方向,也是闽台渔业合作富有潜力的领域。

3.2 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纵向延伸渔业产业链

台湾水产加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形成海陆相连的冷冻加工链,有效地保证鲜活水产的质量和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而福建水产品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主要以鲜活水产品销售为主,大宗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比例低,贝类、藻类、海洋药物以及海洋功能食品加工尚处于空白状态。2009年福建水产品加工率仅为37.6%,与发达国家75%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5]。大力发展水产精深加工业,是提升渔业产业链增值率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依托我省现成的水产科技研究中心,主动承接台湾水产加工技术转移,建立产供销研一体化的水产加工体系,加强对贝类、蟹类、藻类、海洋捕捞中上层鱼类、杂鱼类精深加工研究,开发出适应国际市场的海洋药物、保健食品和即食食品。重点支持东山、福清龙田两个国家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连江海峡西岸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着力解决台资水产企业在融资、土地、用工等方面的难题,带动沿海水产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完善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和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体系,以产业链整合为纽带,推动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创新。

3.3 发展精品的滨海休闲渔业,横向拓展产业价值链

2009年福建渔业经济总产值中,一产、二产和三产比重分别为49.4%:29.6%:21%(据《201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获得)。这表明福建渔业经济结构尚处于低级阶段,渔业产值比重过大,渔业加工和建筑业水发展相对滞后,水产流通和服务业只是起步阶段。提升闽台渔业产业链竞争力,需要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产业价值链,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滨海、生态等精品旅游项目”[6]。休闲渔业不仅是台湾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深化闽台渔业合作的新兴领域。1998年台湾在基隆等6个港口发展生产、销售、休闲于一体的渔港渔区娱乐休闲渔业,配套增建包括游艇码头、渔人码头、海鲜美食、海钓俱乐部、海景公园和宾馆等服务设施,取得显著的经营业绩。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建在加强水产物流运输、确保鲜活水产品市场供给的同时,要加快以厦门、东山、泉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宁德三都澳为主体的六大休闲渔业经济带。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融合渔业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精品滨海旅游项目,促进渔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都市和渔村的对接,发挥渔业开发休闲旅游的巨大潜力,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渔业产业链(图1)。

3.4 培育产业链品牌,促进产销联盟

闽台渔业产业链整合成功与否取决于整个产业链的效益,而产业链的效益取决于“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其中品牌是终端产品实现利润增值的主要手段,没有终端产品的品牌溢价。就没有整个链条价值的提升,风险就无法避免。标准化是品牌的保障,正是由于标准的严格执行,品牌才能有溢价的空间。规模化就是将产业链模式复制放大,取得规模效应[7]。当前闽台渔业产业链品牌培育重点是借鉴台湾农业策略联盟的经验,从品种改良、品质认证和品牌营销等多个环节提升农业“软实力”,加快培育横向的区域共同品牌和纵向的龙头企业品牌建设[8]。(1)加强政府对渔业产业链整合的辅导。定期举办水产经营者的培训班、学习班等,提升现代经营理念,培育渔民合作组织,推行生产资料统一采购、水产品统一运销等横向产业联盟。组织企业成立行业担保协会,成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企业进行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强区域品牌的管理,实行“区域共同品牌+企业品牌”的复合品牌制度,形成共同的品牌和分级标准,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发挥台资龙头企业品牌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具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的龙头企业争创自主品牌,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地位和市场占有率,积极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纵向联盟,培育一批有龙头企业带动、有质量安全保证、有市场影响力的产业链品牌。

3.5 加强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建立产业链风险防范机制

以鱼类药残控制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将鱼苗培育、养殖环境、鱼病防治和水产品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全过程统一纳入水产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制定和推行“生产准入、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综合性标准,有效实施“从水体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形成科学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9]。包括:在养殖环节引入良好农业规范(GAP)体系;在鱼药经营环节引入良好经营规范(GSP)体系,实行鱼药统一采购、统一检测、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确保用药安全;在水产加工环节引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在水产品追溯环节引入身份追溯体系,通过开发并运行水产身份溯源软件系统,实现养殖、加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终端客户通过产品标识信息;以及GB/T9000-ISO9000等质量管理控制原理,严格按国际标准生产产品和组织出口。完善水产品的检测体系,重点加强力量研究检测方法,对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以保障检测水平能达到国际贸易所需的水准,增强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玉榕.台湾渔业产能与两岸整合[J].台湾研究集刊2,007(4):33-40.

[2]王淼,马立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渔业产业链整合初探[J].中国渔业经济,2010(2):99-104.

[3]郑福来.2009年福建省水产品加工出口情况调研报告[J].福建水产,2010(2):71-75.

[4]林旭东.福建构建和谐渔业的思路[J].发展研究,2008(6):71-72..

[5]廖振平.重视水产品加工促进渔业发展[J].大众科技,2007(7).

[6]中共福建省委.关于闽“十二.五”规划的建议[N].福建日报,2010-11-23.

[7]张利痒.产业组织、产业链整合与产业可持续发展[J].管理世界,2007(4.)

[8]郑凤田,穆建红.农业“软实力”提升的战略对策——我国台湾打造国际知名农业品牌的经验及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3):185-189.

闽台文化产业 篇8

邵武作为二级城市经济区中心,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 通过引入台湾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积极实践台湾有机稻种植和副产品加工, 构建“引进一个项目, 带动一片基地, 优化一个产业, 发展一方经济”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闽北水稻产业升级的途径, 将为闽北激发农业潜在优势, 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提供现实依据。

1 闽北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1.1 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南平市 (俗称闽北) 地处福建省北部, 闽江源头流域, 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7℃~19℃, 年平均日照1 700~2 000小时, 年平均降雨量1 600~1 900mm, 四季分明, 无霜期长, 日照充足, 雨量充沛, 土壤肥沃, 农业生产潜力大。境内凭借武夷山脉优势, 山地丘陵多,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构成了多种气候类型并存的丰富多样的气候特征, 物种丰富, 自然资源优越, 农业发展条件好, 是福建省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 也是承接海峡两岸经济区与内陆腹地的重要战略通道。

南平市辖1区4市5县, 总土地面积2.63万km2, 为全省的21.67%, 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市。全市耕地面积340.53万亩, 占全省的17%, 其中基本农田面积304.245万亩, 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9.34%, 山地占80.26%, 耕地占7.89%, 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1.2 水稻产业现状

福建省17个商品粮基地县闽北占8个, 年提供商品粮占全省的1/3以上, 素有“福建粮仓”之称。长期以来闽北水稻产业都是以“稳粮增粮”为目标, 种植品种以超高产的籼稻为主, 大力推广高肥、药剂防控病虫等高产栽培技术。近年,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 积极建设现代农业水稻产业科学技术体系, 加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研究和推广, 加快水稻高产、优质品种结构的调整, 同时大力发展稻米加工产业, 促进稳定可持续发展。但是, 仍存在增产不增收, 优质不高效;优质品种缺乏规模效应, 无品牌竞争力;龙头规模企业缺乏、企业后劲发展不足等问题。

2 闽北水稻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2.1 海西发展的需要

2009年5月6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为福建加快发展提供了又一次机遇。闽北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格局中定位为“绿色腹地”, 发展绿色经济。如何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效益型转变,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推动闽北继续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闽北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重点发展, 形成具有闽北特色的经济———生态效益型农业。

2.2 市场消费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物质极大丰富, 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有广泛的认识与更深刻的要求, 我国目前推广的安全食品有3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并颁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予以推行安全生产。由此粮食生产单一抓产量的阶段已基本结束, 现在已经进入了高质量的、高附加值的安全健康发展阶段。围绕粮食生产能力, 进一步做优做强水稻产业势在必行。

2.3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 闽北山区广大农村仍以个体种植经营为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难以发挥闽北山区绿色、生态资源的优势, 致使闽北山区农民守着宝地却过着穷日子。因此, 闽北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特别是加强对台合作, 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强化新品种、新技术和现代设备在生产、加工、销售中的应用, 更新种植理念。既能最大限度发挥闽北山区自然、生态资源优势, 又能突破规模、集约化发展瓶颈, 进而推动水稻产业化升级。有机农业代表了新兴农业生态发展方向, 开展台湾有机稻种植与加工, 能积极推进山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 邵武发展台湾有机稻实践

3.1 强化政策扶持

在硬件环境上, 交通、水利、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闽台深化农业合作的瓶颈;软环境的缺陷突出表现在保障体系不健全, 如台商反映强烈的征地租地难问题, 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解决机制[1]。为此, 邵武采取“四推进”措施, 主动靠前服务、优质服务, 切实加强对台农业合作, 促进有机稻基地建设。一是推进职能转变。通过政策落实、服务创新和行政效率提高, 从项目的引导、项目选址、咨询服务、跟踪支持等工作入手, 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二是推进土地流转。坚持市场机制,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 进行土地流转工作指导和协调, 着力解决投资用地难问题。通过土地流转, 2012年邵武市东源农业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在水北镇林家山建立台湾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350亩。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增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 2013年投资220万元在台湾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 修筑灌溉渠1 386m, 机耕路1 735m及其他配套工程。四是推进“五新”对接。将台湾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列入“闽台农业合作推广示范县项目”、“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通过项目扶持, 引进台湾新品种、现代高新技术、先进机械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模式, 总结成熟、适应于闽北山区发展的集成技术、模式和经验, 加快基地建设。

3.2 引进适宜的品种

有机稻种植关键在品种选择, 一要耐贫瘠, 二要抗病虫, 三要考虑栽培地气候和土壤情况。目前较好的品种有:越光、仙光、绢光、台粳等。台粳系列经台湾本土专家的育种而产生, 为温带型水稻, 对光周期钝感, 生长期长, 适合丘陵地区单季种植。1998年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引进“台粳9号”, 经田间观察及室内考种鉴定, 具有株型好、抗病害、抗倒伏、米质好、香味浓、口感佳等特点, 其产量等综合性状较好[2]。2013年邵武选择“台粳9号”品种作为有机稻栽培尝试, 并作为高档商品稻米品种进行开发, 销售价达100元/kg。

3.3 配套有机稻种植技术

耕作模式为水稻—绿肥, 年种植一季水稻,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物质,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采用适当的耕作措施, 提高土壤肥力, 运用生物、物理等自然的方法控制病虫草害。一是施用微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二是菜、豆饼浸出液做追肥;三是苦楝、苏云金杆菌防虫治病;四是种植紫云英翻压回田, 提升肥力;五是人工耕作避免污染。

3.4 充分利用山垅田

有机稻的生产不仅要求生产全过程中不施用化肥和农药, 而且要求农田土壤、灌溉水、空气等指标都符合有机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按照有机生产的要求, 还需设置有机生产区、隔离带、缓冲带, 建立排灌分渠水系等有机栽培法来组织一切生产活动[3]。邵武充分考虑地方资源特点, 利用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突出山垅田处于山垅谷地和山障坡麓地带, 三面环山, 有生物多样性复杂的小生态, 病虫害危害较小, 与其他作物种植区有天然的隔离带;常年泉水灌溉, 水源充足, 容易获得清洁的灌溉水源;水耕历史悠久, 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充裕, 潜在肥力较好, 土壤的背景状况较好;远离交通要道, 污染少等比较优势。结合新增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 扬长避短, 较好地发展有机稻种植, 解决了山垅田的严重抛荒现象。

3.5 传统产业做出优势特色

随着稻米流通市场开放, 北方稻米和泰国进口稻米质优、价高, 但仍得到市场热捧。有机稻米具有优质、安全、营养的特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市场前景广阔。邵武稻米作为主导产业, 应抓住机遇, 参与激烈市场竞争,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把传统产业做出优势特色, 积极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突出闽台农业合作, 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进一步做优做强“铁城米业”主题, 调整水稻产业结构, 着力发展有机稻。同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 提高加工包装水平, 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 做大稻米产品品牌, 开创有机米品牌———“武夷纵谷”, 升级传统粮食产业定位高端消费市场。改变过去大米走的低端路线, 突破传统粮食产业增产不增收的瓶颈, 实现邵武粮食生产的第二次飞跃, 给邵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再添一个重量级的砝码。

3.6 延伸农业产业链

作为中国最大农产品的水稻, 其加工业处于一种满足口粮大米需求的初级加工状态, 整个产业资源有效利用率只有65%-70%[4]。因此, 水稻产业的发展急需做强龙头企业, 延长产业链条, 加强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邵武在闽台农业水稻产业合作中, 积极拓展合作领域, 重点引进台湾加工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 延长产业增值链,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配置效率。在发展优质米、有机米生产的基础上, 进行有机稻草深加工, 做有机稻草榻榻米, 变废为宝, 延长水稻产业链, 大幅度提高水稻的附加值。改变稻草利用长期以初级品为主、附加值低的局面, 最终确立“良种选育—订单种植—精深加工—产品名牌化—副产品综合利用—高科技产品研发”的产业模式, 实现水稻产业“优质高效”。

3.7 培育新型农民

在邵武市东源农业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经营中, 农民作为企业用工, 在接受企业生产指导的同时, 也接受了企业的技能指导。农民也就获得了吸收现代农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现实渠道和有效途径, 而且是从最贴近生产领域的实用知识入手。同时, 邵武创新农民培训方式方法, 结合“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依托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 探索开办“农民田间学校”, 加强农民台湾农业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培育一大批乡土特色新型职业农民, 既提升了邵武水稻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也为邵武农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

4 升级闽北水稻产业的思考

4.1 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推进闽台农业深入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南平市与台湾企业开展农业合作以来, 积极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等, 取得一定成效[5]。随着2005年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和2009年通过《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 福建省先后颁布了《福建省台湾同胞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福建省台湾同胞投资企业使用土地管理办法》和《福建省外商投资企业条例》, 以法律形式进一步明确台商到福建投资可享受的土地使用、税收减免和进出口优惠等各种优惠政策。据统计, 几年来, 全市共引进台资项目近300项, 其中投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就有150项, 引进台湾优质瓜、果、蔬菜、花卉等新品种150多个, 引进并推广台湾实用科技10多项, 先后涌现出邵武“嘉德”、建瓯“得茗”、延平“豆宝”等一批新兴台资农字号企业, 为南平与台湾的合作进一步奠定了基础[6]。全市应充分利用闽台合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交流, 推进闽台农业产业发展。

4.2 充分利用生态优势, 推进闽北有机农业发展

闽北山区空气清新、污染少、水质好, 曾被专家誉为“绿谷”。2012年全市15个乡镇和7个村通过省环保厅审核推荐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 30个乡镇和113个村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命名, 643个村获得市级生态村命名。邵武、武夷山、光泽、松溪荣获省级生态县,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3.7%, 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发达地区低[7]。闽北农业的优势在于物种丰富, 气候适宜, 环境优越, 土地肥沃, 劳动力充足, 具有发展科技、劳动密集型生态农业, 生产绿色产品的有利条件, 还具有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因此, 全市应充分发挥闽北山区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4.3 充分利用台湾经验和邵武实践, 转换闽北水稻产业经营机制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农业升级政策”, 有力地促进了台湾农业产业转型、升级[8]。截至1997年, 台湾已辅导成立有机米产销班29班, 全年种植面积1 300hm2[9], 不断地推广优良品种, 改进技术, 使台湾大米保持了良好的品质, 目前台湾粳米的种植品种和栽培技术都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邵武先行先试, 借鉴台湾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机制、经营模式、管理经验, 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加快水稻产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水稻产业在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 培育了产业链, 提高了附加值, 增加了比较效益。因此, 闽台农业合作可实行“强强联合”, 从农业产业化工程、种子工程、绿色技术工程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入手, 转换产业经营机制, 加速高新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向传统农业技术渗透, 促进闽北水稻产业向现代、高新、高效方向发展。

4.4 充分利用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 全面升级闽北水稻产业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定性定位问题以来[10], 2012年, 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加强农技推广工作, 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南平市积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一方面,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 健全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另一方面, 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改善推广手段, 提升推广服务能力。为此, 我市应充分利用现代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 积极吸收转化引进技术, 带动实施农业标准化和推广实用新技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相互配合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培养更多技能型农民成为当地推广运用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的骨干, 推动闽北水稻产业全面升级。

5 问题和启示

有机食品生产与常规食品生产相比, 生物灾害风险更大, 因此, 有机农业生产投资风险也更大。注重培养台资龙头企业, 通过留住其研发、营销、管理等重要部门使其扎根闽北, 构建“海西”农业发展与合作的“总部经济”。实行品牌合作。尽快形成品牌农业区域效应, 闽台共创同一农业名牌, 有效整合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与营销资源, 达到双赢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明.“海西”建设背景下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思考[J].商业时代, 2010, (3) :138-139.

[2]江川, 王金英, 叶新福, 等.台湾水稻品种的性质观察和利用初报[J].福建稻麦科技, 2000, 18 (2) :11-12.

[3]杜相革, 王慧敏.有机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7, 40-49.

[4]陈正行, 王莉.延长水稻产业链改变“强稻弱米”现状[J].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1, 36 (1) :29-32.

[5]吴金桃, 杜会香.加强南台农业合作促进闽北现代农业发展[J].福建农业, 2013, (3) :8-9.

[6]杨华, 黄燕.南平与台湾农业合作的历史[EB/OL].福建之窗http://www.66163.com/Fujian_w/dskx/20050811/xs174435.html, 2005-08-11.

[7]林卿.“入世”给闽北农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4 (4) :6-9.

[8]刘秉文.WTO框架下闽北对台农业合作的优势分析及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 2002, (1) :19-21.

[9]赵建.台湾稻米政策及对大陆制定粮食安全措施的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 2010, (3) :28-30.

闽台文化产业 篇9

1 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子产业对接的问题分析

1.1 福建产业配套能力薄弱, 供需链难以对接

福建在光电元器件供应能力、科研技术支撑能力、资金支持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难以形成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分工协作链, 难以与台湾方面形成合理的配套体系。除了以冠捷显示器为主导的上下游产业链外, 其它产品的本省配套均不理想, 配套率不到1/3。就台资光电企业相关零组件就地采购率而言, 目前仅为40%, 导致企业采购及生产成本增加。

1.2 两岸光电企业关联度低, 企业链难以对接

目前, 在闽台资光电企业总数不少, 但多数与本地企业关联度低, 独立性较强, 未能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关系。台资企业投资经营方式多表现为自带资金、设备、原材料、管理理念和外销市场等。我们认为产业关联度越大, 先进技术的溢出作用就越强。而台资光电企业对福建本地企业的关联度低, 使技术外溢程度降低, 本地企业学习台湾先进光电技术的机会不足, 技术提升缓慢, 两岸企业技术合作受到抑制。

1.3 两岸光电产业技术差距大, 技术链难以对接

台湾光电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较高, 并积极建立光信息、光通讯、光电半导体、光学组件、影像处理、光电系统及关键零组件的核心技术。但其自主研发能力较薄弱, 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较少。与台湾相比, 福建光电技术差距较大。即福建研究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效率低, 技术成果集成化不够;企业多处于组装加工环节, 产业链上游发展薄弱, 不能弥补台湾方面基础研究的不足;引进的台湾先进光电技术通常不能进行合理的消化、吸收。

1.4 两岸光电产业价值点雷同, 高价值链难以对接

台湾虽为光电产业发达地区, 但主要贡献多为终端产品的系统组装, 即以制造获得价值。近年来, 许多台商采取“台湾接单——委外生产”的方式, 将制造功能延伸至大陆, 尤其是比邻的福建地区, 使福建亦逐步成为光电代工阵地, 形成与台湾类似的价值链, 即两岸的价值链均处于低端。由于两岸光电产的起步都是依靠劳动力资本优势, 与欧美地区相比, 在行销与研发功能上均不具备竞争优势, 因此, 两岸光电产业高价值链的有效对接难以形成。

1.5 两岸光电产业园融合程度低, 空间链难以对接

台湾光电产业园发展趋势良好, 外相度高, 竞争力强;福建园区则更多地处在积极建设及加速发展中。因此, 两岸园区对接意义重大。但总体上两岸园区对接与融合程度差, 园区开放程度不够, 资源整合不足;福建园区未能与台湾园区形成产学研深度交流与合作, 未能广泛建立技术同盟;台湾园区对福建园区光电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程度较差。

2 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子产业深度对接的总体思路

2.1 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产业深度对接的思路

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产业对接的思路是:以光电产业重大项目对接推进光电产业对接, 以光电产业对接促进光电产业投资, 以光电产业投资加速光电产业发展, 以光电产业发展带动海峡经济区的腾飞。在对接中实现“五大”转型:即两岸光电子产业重大项目合作范式转型, 从项目合作——>“项目—人才—基地”合作;两岸光电子技术合作发展范式转型, 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组合创新——>自主创新;两岸光电子企业合作发展范式转型, 从能力隔成模式——>能力共生模式;两岸光电子产业合作发展范式转型, 从分散发展——>对接发展——>集聚发展;两岸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范式转型, 资源互补型经济——>资源共享型经济——>创新驱动型经济, 使福建成为海峡经济区乃至东南亚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光电产业基地。

2.2 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产业深度对接的目标

台湾已制定“开放型产业政策”, 松绑企业赴大陆投资上限的规定, 由净值的40%调升至60%, 并将液晶面板五代线以下技术及集成电路12英寸0.13微米以下技术对祖国大陆开放, 但这一政策已不能满足大陆对液晶面板生产线及核心技术更新换代的需求。因此, 福建要跟上大陆整体液晶上游面板的发展步伐, 应另辟捷径, 在加大与台湾光电子产业对接的同时, 积极与夏普、三星索尼、LG飞利浦等液晶国际巨头企业进行合作, 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推进液晶上游面板在福建落地。从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国际市场的现实出发, 实现两岸六代线技术对接, 联手向七代线技术对接升级, 向八代至十代线技术对接进军。同时, 扩大及延长两岸光电产业链, 促进两岸光电产业整合、优化、升级, 从两岸光电产业集聚, 迈向创新集群, 建成创新型的两岸光电产业合作基地, 凸显福建在海峡经济区光电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3 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产业深度对接的重点

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产业对接的重点领域是光电平板显示器 (FPD) 、发光二极管 (LED) 和太阳能光伏 (PV) 。对接的重点技术是加快超亮度发光二级管芯片的开发力度;强化对激光技术、半导体技术、红外技术及材料、光电显示以及光通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攻关与研究开发;力争在功率型及超高亮度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技术、高性能LED封装技术、光伏电池用太阳能级高纯度晶体硅精炼技术、高效太阳能电池制备以及太阳能电池LED应用系统等关键性技术与工艺上实现技术突破和跨越;加强a-Si-TFT (非晶硅薄膜晶体管) 技术和LTPS-TFT (低温复晶硅) TFT技术对接与攻关, 使TFT-LCD液晶平板显示器在亮度、对比度、功耗、寿命、体积和重量等综合性能上全面赶上和超过CRT的显示器件。

2.4 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产业深度对接的区域与布局

第一, 可选择厦门建立两岸光电产业对接“先行先试”区。在光电产业集聚的过程中, 厦门已形成了一个产业配套能力较强, LED和光伏产业比较完整的创新供需链;企业之间以合作创新和效率创新为重点的创新企业链;以厦门为核心, 承接台湾光电产业转移并辐射福州、漳州、泉州、龙岩, 拓展到莆田、宁德、三明、南平等地区的半导体照明工程的创新空间链;关键技术和相关技术发展较为完善的创新技术链;注重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 提高产品综合性能、质量水平与应用领域的创新价值链。

第二, 利用厦门翔安高新区、福清显示器产业园和马尾显示器件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优势, 争取引进台湾液晶面板六代线以上技术, 完善液晶显示器产业链中最关键中游产品的配套, 形成福厦沿海彩色液晶显示器 (TFT-LCD) 的产业链聚集效应。

第三, 依托友达光电、冠捷电子、华映光电等龙头企业, 争取向泉州、漳州、莆田等周边地区辐射, 构建台湾与闽东南光电产业协同发展带, 并沿江沿路向闽东、闽西、闽北地区梯度推进, 带动内陆地区配套产业与台湾光电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2.5 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产业深度对接的方式与路径

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产业深度对接的方式是以两岸光电产品联盟为“连接点”, 以知识、技术创新联盟为“生长点”, 推进两岸光电产业结构的一体化和高级化。海峡经济区光电产业对接的路径是走海峡经济区光电产业专业化园区的发展道路, 形成以台湾光电龙头企业为晶核的园区模式。从而带动配套企业的组合式落地, 提高两岸光电企业集聚的密集度;培育与对接以创新供需链、创新企业链、创新空间链、创新技术链、创新价值链为重点的两岸光电产业持续创新链;实现两岸液晶面板六代线技术对接, 向七代线技术对接升级, 向八代线至十代线技术对接进军;形成以两岸光电产业主导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与产业分工体系。

2.6 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产业深度对接的运行机制

一是由“分散发展”向“集聚发展”转变, 培育两岸光电产业持续创新链, 创造集聚式集成创新优势, 形成共同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由“个体制造”向“聚合制造”转变, 通过资源的优化整合、创新型企业的互动、制造型企业的合作形成一种以两岸光电企业整体聚合制造为特色的新的生产方式;三是由“技术追赶”向“技术跨越”转变, 形成两岸光电企业知识技术共生体, 探索两岸光电产业技术突破点, 构建技术跨越平台, 创造新型的技术跨越范式, 促进两岸光电产业从技术追赶迈向技术跨越。

2.7 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产业深度对接的策略

第一, 借全球金融危机之契机, 实施光电子设备、技术、人才、项目组合引进工程, 奠定光电子产业技术跨越的基础;依托战略产品和重大工程, 寻求光电子产业技术跨越的重大突破;促进光电子企业集聚创新, 实现光电子产业技术跨越的效应集成;实施光电子企业自主创新战略, 增强技术跨越的企业主体功能;强化光电子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 确立技术跨越的企业竞争优势。

第二, 走两岸共建光电产业专业化园区的发展道路。在建设两岸光电产业专业园区的模式、机制上进行创新。如福建泉州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 作为泉州市承接台湾高新产业的先导区, 绿谷基地由惠安县人民政府与绿谷公司合作开发建设, 总体规划十平方公里, 该基地开创了大陆台资企业协会创办台商投资工业园区的先例。绿谷基地是福建省第一个由台商自行投资 (泉州台商协会投资) 、自行建设、自行招商、自行管理的台商专属投资工业园区。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创新, 开创了“以台引台、以商引商”的新模式, 充分利用了绿谷公司对台的资源优势, 实行两岸“产业链”招商计划。绿谷基地首期规划开发面积3054亩, 目前840亩用地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 已引进了智尊研发、恩帝科技、长照研发、长照科技等5个台资项目, 其中含有研发中心2个, 改变了以往台湾母公司研发, 大陆子公司生产, 技术溢出效益低的状况;其技术研发主要涉及太阳能电子、数据通讯、电子导航、监视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而泉州长照光伏电子研发有限公司和泉州市长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3亿美元, 分三期建设, 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晶片、太阳能电池系统、光学精密器械等, 企业建成后, 预计一年至少12项产品申请专利、年产太阳能电池晶片3000万片, 太阳能电池系统10万套等, 包括下游产业链年产值可达120亿元人民币。

在专业园区的招商引资上, 重点对台湾光电产业主流厂商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 形成以台湾光电龙头企业为晶核的园区模式。从而带动配套企业的组合式落地, 提高海峡两岸光电企业集聚的密集度;培育与对接以创新供需链、创新企业链、创新空间链、创新技术链、创新价值链为维度的两岸光电产业持续创新链;实现两岸液晶面板六代线技术对接, 向七代线技术对接升级, 向八代至十代线技术进军。形成以两岸光电产业主导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与产业分工体系。

在两岸光电产业主体园区与各类型台商投资区的功能分工上, 应形成以主体园区带动各投资功能区, 统一规划, 统一管理, 统一协调的新格局。光电产业主体区的功能是培育有发展潜力、创新能力的光电龙头企业, 造就光电企业集群与产业集群, 并使之快速成长;而其他台商投资区是综合园区, 一方面, 可发展本园区优势或特色产业, 另一方面, 可吸引、培育与光电产业关联的配套企业集群、产业集群, 通过台商投资区不断延伸光电产业配套功能和平台载体作用, 使闽台光电产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实现生产要素集聚和投资增长。

摘要:论文以TFT-LCD产业为例, 对以闽台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子产业对接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产业对接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在此基础上, 论文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光电产业对接的总体思路, 阐明了对接的目标与重点、区域与布局、方式与途径、对接的运行机制、对接的策略等。

参考文献

[1]李秋斌.从互补性透析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前景[J].东南学术.2007, 5)

[2]朱斌等.闽台协同发展高科技产业探索[M].九州出版社.2006年

[3]林世渊.高科技产业与闽台合作机制[J].亚太经济.2004 (4)

上一篇:工作台夹具下一篇:《应用经济学基础》